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共8篇)(共8篇)
1.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一
论文题目: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对策
本科生课程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类 课程名称:农业机械化 学生姓名:余金泽 学号:201231142723 指导教师:贾瑞昌
2013年6月10日
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对策
余金泽
摘要: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更是体现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本文通过一些文献资料,简要地介绍了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以及文献参考,分析问题发生的基本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综述;现状;环境;对策;广东;新农村建设;政策;扶助
中图分类号:S23-01文献标识码:A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yujinze
Abstract: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marking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According to some literatures,the paper expounded development effec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GuangdongProvince in new period.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andeconomic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 were analyzed,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Measures were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Key words:agricultural ngineering;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summary;status;environment;countermeasure;GuangdongProvince;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Policy;To help
引言:当前我国正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在加速进行,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低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机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广东的农机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机遇并存的也有不少挑战。
1.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1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果【1】【2】 广东是七山一水二分田,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 农业结构具有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也独具特色。在坚持抓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 大力发展园艺生产机械化、健康规模养殖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为发展特色优势现代农业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经过几年努力, 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已初见成效。至2007 年底全省温室设施面积达900 多万平方米, 管道节水设施3 亿
多平方米, 养殖设施1 亿多平方米。水稻生产机械化跃上了新台阶, 大批先进适用的特色农机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每年推广植保机械5 万多台, 喷灌机3 万多台, 甘蔗、香蕉、菠萝等大型深松耕机械3000 多台, 至2007 年3 月, 全省农机总动力达1963.3 万千瓦, 比2000 年增长20.6%;大中型拖拉机从2000 年的6350 台增加到24652 台, 增幅高达288.2%;大中小型拖拉机的配套农具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分别达到187.7%和2.7%, 大中型拖拉机的农机具配套比也从0.69: 1 增加到1.6: 1;水稻联合收割机从
2818 台增加到9793台, 增长247.5%;植保机械增加81708 台, 增长899.4%;排灌设备增加到59.4 万台, 增长54.9%;渔业机械增长了58.9%;畜牧机械增长27.8%;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增长12.9%。已开发出蔬菜生产所需的塑料大棚、各种类型的温室设施、冷冻储藏设备、蔬菜清洗机、开沟起垄机、微耕机、植保机、喷灌机;水果生产所需的水果智能分级机、减压冷库、香蕉运输索道、清洗消毒全自动生产线、香蕉假茎粉碎机、荔枝龙眼剥壳去核榨汁机、烘干机;甘蔗播种机、中耕机、剥叶机、收获机;鱼塘增氧机、投饵机等等, 特色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已迈出步伐, 为推进广东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1.2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1】【7】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仍不高。截至2007年3月, 广东机耕水平达65.2%, 机收水平达21.9%、机植保水平达29.4%, 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9%。但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 该省的农机化水平总体不高, 特别是机械化插秧等生产环节,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只有0.2%,与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目标要求差距很大。
二.农业机械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广东农业机械化呈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 珠江三角洲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即使在同一地区, 机械化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从长远看将制约广东全省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影响广东建设现代农业的进程。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过去几年间, 广东用于农机科研的设备落后, 产品开发技术储备不足, 加上人才外流, 难以开展公益性与超前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及创新, 农机生产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很弱, 农民急需的一些农业机械设备得不到满足。由于资金投入受限,特色农业很多关键环节的机械尚未研制,影响了特色区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产品制造方面,广东省缺乏国内著名的农机制造企业,农机产业集群实力有待提高。
四.农机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至2007 年3 月, 广东建立村级以上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000 多个, 农机维修网点1.3 万个, 农机经营组织2477 个, 农机户75 万户, 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1.5 万户。但整个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广的大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数量少, 且设施简陋, 服务功能较单一;农机服务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高
五.农机市场秩序和安全监管问题严重。目前,广东省仍未颁布农业机械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由于农机执法机制、法规不健全,农机部门没有单独执法权和处罚权,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没能严肃处理,工作处于被动,使农机安全监理等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2.改进目前广东省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2.1广东省推进农机化的有利条件 2.1.1十五”期间制定了《广东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共投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5万元,有力地推动各级政府和农民投入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农机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2.1.2广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财政收入雄厚,消费市场需求旺盛,特色农业发展前景良好;
2.1.3地处热带亚热带沿海,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广大的侨胞,对外交流比较频繁,能获取更新的农机技术和更大的国外市场。
2.2针对有利条件下的具体对策:
一.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完善和落实。为更好地完善和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 一要进一步扩大补贴目录,使农民收到帮助的面积更加广泛。二要适当调整补贴标准。参照中央财政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目录的标准进行调整。三是继续采取省级财政资金累加补贴, 提高单机补贴额。要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实施县的购机补贴计划。二.针对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主要的措施是以国内国外的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因
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实行区域机械化, 例如珠三角重点发展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提高竞争力, 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粤北和粤东山区要稳步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以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和畜牧业为重点, 推进农产品加工和畜牧业养殖机械化。二.加强和健全农业机械化科研和推广体系【3】,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的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农机研究单位经费投入,以加大农机科研开发力度。通过适当的扶助,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的积极性,提高农机工业的开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加强农机技术推广。将现有的农机技术推广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校、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和专业服务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农机科研、推广和应用一体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
三.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4】【7】建立合理的农机安全监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的建设,抓好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认证工作。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农机产品实施推广许可证制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机服务体系。【6】政府主导,联合农机龙头企业农机科研单位以及各院校,打造一个覆盖规模广,功能完备的一批农机售后服务网点。其中的工作人员应该由受培训机构多层次培训的较高专
业素质的人担任。
总结: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是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没有农业机械的推广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而广东这些年的农业机械化虽硕果累累,但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并不相称。我们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灵活创新,并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臧英等:《广东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农机化研究》, 2007(5)。【2】向安强等:《论广东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企业经济》, 2007(2)。【3】赵明晶;《我国农机科技创新的障碍与发展对策》,《农机化研究》2006(8)【4】许伟:《论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农技服务》,2007,(3)。
【5】罗昕、胡斌:《论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及作用》,《安徽农学通报》, 2007,(10)。
【6】赵巍,邸晨霞;《 对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发展的思考》,《农机使用与维修》2005(1)【7】曾艳《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广东为例》,《农业经济》2008(6)
2.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东省21个地市20~59岁的城乡居民为研究对象, 抽样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每10岁一个年龄段,共6个年龄段,全省共获得有效样本量18911例。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同类研究文献,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体质研究现状,同时了解广东省经济发展状况。(2) 测试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对20~59岁的广东省城乡居民进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测试。(3)数理统计法:收集、整理调查所获得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区域划分
本文根据《2010年广东年鉴》提供的广东省21个地市经济发展情况的相关数据,经专家访问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数量、在岗职工平均人数、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广东省划分为3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见表1)。
2 . 2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城镇社区居民体质现状
2.2.1 体质综合评定
分析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区域成年人体质达标率(即体质评定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来看,一级区域>二级区域>三级区域, 说明经济发展与体质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图1)
2.2.2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体质城乡差异分析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均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从体质达标率来看,各经济区域均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乡村。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级区域的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体质水平明显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乡村,体质水平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为58.9%;二级区域城乡居民体质水平同样呈现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好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好于乡村居民,但是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城市体力劳动者的差异明显小于一级区域,一级区域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城市体力劳动者体质水平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差值为14.9个百分点,而二级区域两者的差异仅为4.3个百分点;三级区域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城市体力劳动者体质水平差异较小, 但两者均高于乡村。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城市体力劳动者体质水平差异逐渐减小(见表2)。
2.2.3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人群体质水平随年龄变化特征
分析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年龄组人群体质达标率(即体质评价达到合格及以上水平),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均为一级区域>二级区域>三级区域,一级区域和二级区域体质达标率各年组差异基本稳定,平均为4.4个百分点,而三级区域与其它两个经济发展区域间的差异呈现出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其中35~39岁年龄组人群的区域差异最小,在45~59岁年龄组区域差异最大,平均为8个百分点。
2.2.4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人群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随年龄变 化特征
(1)身体机能随年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台阶指数和肺活量作为研究指标,分析发现,无论男女均呈现出在20~39岁年龄组台阶指数为三级区域明显大于一级和二级区域,差异有显著性(P< 0.05),而一级区域和二级区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之后随年龄增长各经济区域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40~59岁年龄组各经济区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活量各年龄段均呈现出一级区域> 二级区域>三级区域,但差异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2)身体素质随年龄变化特征。分析不同经济发展区域人群各身体素质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发现,不同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呈现出区域特征。如各经济发展区域人群的握力指标相同年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而选择反应时指标均值各年龄组均呈现出一级区域>二级区域>三级区域,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的方式和力度存在差异。
2.2.5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BMI水平检出率比较
本研究根据BMI依据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界限标准对广东省不同经济发展区域成年人进行划分。从各BMI水平检出率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见图2)。
对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城乡居民各BMI水平检出率分析,男性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一级区域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明显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乡村,城市体力劳动者和乡村差异不大;二级区域为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和城市体力劳动者两者差异较小,但明显高于乡村居民; 三级区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各类人群差异均较小。女性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一级区域为乡村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高于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二级区域为乡村高于城市体力劳动者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三级区域为乡村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高于城市非体力劳动者。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类人群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必然的联系,经济发展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体重均有较明显的影响。(见表3)
2.2.6 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职业人群体质特征
本研究选取7大职业类别人群,对其体质达标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区域各职业类别人群的体质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各职业类别人群的体质达标率均为一级区域>二级区域>三级区域;各经济发展区域均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体质状况最好,而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体质状况最差(见表4)。
许多研究表明,体育观念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关键性因素之一。教育可以促进家庭医疗保健、营养、计划生育和增强人们的体质,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受教育人数的增多和人们认识能力的增强,将更有利于人们的体质健康。
3 结论
3.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森林公园;林场改革;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59-05
1980年底,广东省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森林公园——深圳沙头角海山森林公园。36年来已建成层次分明、类型多样、规划合理、重点突出的森林公园体系,以森林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森林公园数量、入园游客人数等方面位均居全国前列,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086处,规划总面积116.55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5%,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10.6%;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面积20.62万hm2;省级森林公园76个,面积11.46万hm2;市县级515个,面积79.10万hm2;乡镇级森林公园471个,面积5.37万hm2。根据《广东省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规划(2013~2017年)》,计划总投资47.31亿元,到2017年,全省森林公园达到1493个。2015年,全省森林旅游收入达28.67亿元,创社会综合产值180多亿元,带动4000多个村脱贫致富,400多万林农受益,间接带动41547名林农就业。
1 森林公园建设现状
1.1 宝山森林公园及九洞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宝山森林公园及九洞森林公园均位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境内,樟木头林场则属广东省林业厅直属的十大林场(局)之一,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其中宝山森林公园于1993年底经广东省林业厅批准建设,规划面积1480.1hm2,2008年根据建设需要对森林公园范围和面积进行调整,规划总面积为1424.3hm2,于2009年3月由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承担编制设计的《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经专家评审通过,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广东省九洞森林公园,于2013年经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批准设立,全部位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筋竹排工区范围,规划面积1011.5hm2,外围保护地带223.4hm2。于2013年3日,由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编制设计的《广东九洞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和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1.2 两个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特点
两个公园都是省级森林公园,分别位于东莞市的樟木头镇和谢岗镇。公园规划范围均属于2007年东莞市政府划定的生态绿线控制范围,是东莞东部地区绿地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保障意义的核心地块。公园交通十分方便,距离镇中心2km左右,地处深圳、广州、惠州的交通枢纽,具备融入珠三角旅游体系的便利条件。每个公园均以季相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为主,兼具地文、水文、生物及人文资源,属于典型的集体闲游憩、康体健身、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郊型森林公园。
1.3 省、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
(1)全省森林公园建设现状。分布广、差异大,水平参差不齐,且数量多,利用少。在各地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国家、集体、个人投入的情况下,已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已形成一些省内知名的品牌,如流溪河、南昆山、万绿湖等森林公园,已基本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形成一定接待能力,提高了经济收入,拉动就业尤其是有效保护了多样化的森林风景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促进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同步发展。但是大部分森林公园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不规范,机构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水平低,服务能力差,开放能力不足,市场营销不到位,不被社会和公众所熟悉。
(2)东莞市森林公园建设现状。2000年12月市政府批准建立了16个市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50.24km2,2001年成立东莞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2003年4月市政府提出“修路、建城、治水、整山”的工作部署,2009年4月对市属林场(与森林公园两个牌子一套人马)进行改制,取消林场,全员过渡到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大了生态保护的力度。根据东莞官方数据显示,10多年间累计投入23.83亿,平均每个公园投入1个多亿。由于市政府建设资金有保障,有政府公园管理部门为主体,东莞市森林公园已初步建成并全部免费对市民开放,已成为东莞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和美好的城市形象代言。在2015年11月24日,东莞市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汇报材料中显示,东莞的森林公园每年吸引游客逾1700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
1.4 两个森林公园的建设现状和旅游现状
两个公园批准建立时间较早,且都有主管部门批复同意实施的总体规划,但是由于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作为建设主体,同时又作为自收自支兼企业经营行为的事业单位,林场经营积累主要用于职工工资福利及维持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开支,缺乏富余资金对公园总规实行逐步实施,省林业厅作为主管部门也没有资金投入建设,所以目前两个公园基本处于待开发状态。公园内部具备简单的道路网络,园区内水、电、通讯设施建设缺乏,仅有宝山森林公园建设有停车场以及对芙蓉峡景区、道路硬化方面作过一些投入。但公园自然环境、森林植被、风景资源等保护良好,作为城郊型森林公园,每年还是吸引不少市民登山健身、徒步、骑行越野、垂钓、观光游览,约有10万人次。
1.5 体制改革对两个森林公园建设的影响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至今已有6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广东等22个省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获得批复并陆续启动实施。按广东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作为省林业厅直属林场,必须在2016年12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林场定性为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采取收支两条线,并参照当地同类事业单位标准。
改革前,公园建设以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为主体单位,资金来源于育林资金的返还部分及多年林场经营的积累,如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投入及林相改造,近二十年陆续投入接近四千万,虽然力度不够,但是还能逐年投入,如改为生态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后,省财政核拨人头经费与地方同类事业单位经费标准相比,尚有缺口,公园建设资金需专项申请难以保障。东莞市政府对森林公园建设投入资金力度大,资金也充裕,但是因为广东省樟木头林场隶属省林业厅管理,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将广东省樟木头林场内的两个森林公园纳入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范围,造成省财政无钱投入,市财政无法投入的公园建设困境。
2 森林公园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力度薄弱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森林公园是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国共有2500多个林场建立了森林公园,占全国森林公园总数的90%,公园与林场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机构上必然也是场园合一,所以林场兼具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作为经营者在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难以避免与公园管理资源保护这一角色冲突,导致现实中的两级分化,如经营过度、无序、破坏资源现象或无所作为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水利、环保、国土、规划、发改委、宗教与文化等部门都对公园的其中某项资源拥有管理权,或对规划中的某项建设工程具有否定权,导致多头管理、互相牵制,增加了公园建设管理的难度,也阻碍了森林公园的发展。如广东省宝山森林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公路硬化受到市国土局土地稽查大队的干预。水库周边林相改造,受到市水利局和地方农村的干预,自投资金建设的收费停车场也被市发改、物价部门核查等。
国有林场改革后,根据新的功能定位“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与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功能形成高度的契合,如何在新形势下将二者有机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2.2 法制建设有待完善
很多国家对森林公园专门立法,如英国1544年就有《公园保护法》、《绿化带保护法》,日本1957年制定并执行《自然公园法》,法国于1959年、1960年分别制定了《海滨景观法》和《国家公园法》,泰国于1960年颁布了《国家森林公园法》。但我国林业部门及各省也陆续制定了一些规章和标准,如1994年1月,原林业部颁布《森林公园管理办法》,1996年1月颁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1999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2000年9月实施《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2011年8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施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保障有所改善,但还是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高位阶、比较完整系统的法律,在立法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 规划水平不高,品牌塑造不力
目前广东省森林公园均有总体规划,但规划水平普遍不高,设计思路简单,缺乏创意,缺乏总体性,缺乏超前意识,同质化现象严重,无特色、无主题、无灵魂,缺乏操作性。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景区品牌的统筹和促销上欠缺,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在规划上严格把关,注意区域旅游功能的差异性,注意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惠州、中山、东莞旅游资源配合指数高于80,说明目前旅游的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合很不协调。由此可见区域城市之间旅游资源的整合与统筹,部门之间广泛合作资源互补的重要性。
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大部分森林公园靠林业行业部门的财政经费,或林场经营资金投入,与公园建设、维护等庞大资金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故大部分森林公园批而不建,建而不配套、不完善、不开放的现象普遍存在。广东省的森林公园除了东莞等极少地市以外,相当部分森林公园建设未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公园的基础设施投入、森林资源的维护、公园管理的事业经费均未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广东省樟木头林场下属森林公园在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后,经费投入面临着省内其它大多数森林公园一样的处境。
2.5 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森林公园管理人员主要为林场职工,知识结构单一,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淡薄,缺乏精通公园管理服务、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影响森林公园的效益发挥和森林旅游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3 森林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
森林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新的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理顺森林公园管理体制,强化森林公园管理的行政地位。根据国有林场改革精神,原为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继续按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管理;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要推进转企改制,暂不具备改制条件的,要剥离企业经营性业务,所以改革后保留的林场,将是以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建设和修复生态为主的生态公益事业单位,科学核定事业编制,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这样就把森林公园经营职能剥离,主要从事公园保护管理职能。而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森林公园资源保护,在维持林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解决改革前森林公园管理与经营的矛盾,理顺管理体制,有利森林公园的健康发展。
2015年6月,成立了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2016年4月,省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向省政府提交改革方案,报请设立广东省国有林场和森林公园管理局(副厅级)待批,通过强化森林公园管理的行政地位,加强各级政府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的设置与人员配备,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行政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等多种手段,解决森林公园建设过程当中遇到的多种问题。
3.2 加大立法力度,提供政策保障,资金保障
森林公园的管理建设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部门及省的法规制度,但是部门规章对于公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杂问题难以应对协调,有必要在不同层级不断完善或新定可操作性更强、更全面的法规和地方规章。广东省的森林公园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撑:(1)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景点及配套、林相改造等纳入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结合国有林场改革,加大对供电、供水、通讯、路网的建设力度,优先安排资金与指标。(2)以《珠三角洲地区林业生态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为指导,建立类型齐全、分布合理、管理科学、综合效益良好的森林公园体系。(3)对《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修订完善,特别是与其它行业部门的规章相协调,加大对违反森林公园管理法规、破坏生态环境,扰乱森林公园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3.3 坚持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首要原则
森林资源保护是森林公园建设、森林旅游发展的基础,在森林公园建设中保护与开发利用二者关系,保护永远排在首要位置,国外发达国家早已跨过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阶段转向以资源保护为导向的阶段。保护好完整的森林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以及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所产生的巨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不止于此,所以必须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3.4 超前规划,把好审批关,提高规划设计质量
为保证森林公园建设的严肃性和规范化,国家林业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国家标准,但在实际当中仍然有相当多的公园总体规划比较笼统,不够科学合理,且在相邻区域定位雷同,功能相似,主题不清,旅游产品无特色现象时有发生。
规划设计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确定公园的定位差异、功能差异,八大类型的森林公园的服务对象不同,功能区别,旅游景点及产品必然随着游客需求不同而变化。(2)景观资源打造上,在保护植被、山体、水体、景观资源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加强营林技术措施与手段,保持多样化的乡土树种及草本、藤本和灌木类,兼顾观花、观叶、观色的观赏功能,兼顾森林体验与森林养生功能,兼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功能。(3)细节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发挥公园的多种功能。(4)充分考虑资源的脆弱性,环境的敏感性和空间的承载性,合理设置旅游规模与环境容量。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游客数量与行为以及不同节假日的游客数量,实施分类管理,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发生。
3.5 扩大宣传及公众参与度
为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必须加大宣传的力度。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在宣传推广、区域整合、品牌塑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与旅游部门联合推出森林公园旅游节或森林公园博览会等活动。对省内森林公园的旅游产品进行区域整合,突出不同公园的主题与特质,打造具备强竞争力和强吸引力的森林旅游精品。通过摄影、书画征文比赛或森林体验各种活动,以电视、报刊、网络等不同媒介为平台,宣传森林公园的生态建设功能,提高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公园内除了解说员的讲解,路边宣传栏以外,还可增加视频宣传、科普馆、动植物标本、风景明信片画册等游客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与学校的中小学生开展免费定期联动,从小普及自然知识、生物知识和环保意识。
提高公众在森林公园建设管理上的参与度。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施工到日常运行管理,都应引入公众参与及监督机制,让国民意识到不仅仅是森林公园的过客和体验者,更是森林公园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在园内环保卫生、大型推广活动等环节大力鼓励社会团体、志愿者积极参与,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对森林公园的认同感。
3.6 建立高素质的公园管理队伍
一方面引进大专院校森林旅游相关专业的专业人才,懂市场营销的策划人才,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以及导游解说等方面的培训,实现知识结构转型、岗位转型,以满足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新的需求。
4 讨论
广东省森林公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政府主导支持,加大立法和投入力度,加大资源保护管理力度、科学规划,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加强科普宣传,建设具有岭南地域特点、景观特点、文化特点的森林公园体系。
4.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现状与发展 篇四
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农机分团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技术与工程技术的集成产业(主要设施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代表),涉及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及作物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类系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在我省,设施农业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致富的优势产业,搞好设施农业将在我省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设施农业装备,即用于设施农业中的作业机械、环境控制设备、卷帘卷膜装置等,作为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是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研制与推广应用必将推动设施农业上台阶、上档次。设施农业技术体系的升级一定包含着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优化。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要在农业资源严重短缺及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现实条件下,应对我国加入WTO对农业提出的挑战,就必须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设施农业的“装备化”是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
一、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现状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7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中、小型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的蔬菜栽培已具相当规模,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生产基地,为丰富山东乃至全国的“菜篮子”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潍坊、泰安、日照、枣庄、烟台、临沂等地,特别是寿光、昌乐、莒县等县市,已基本建立起了产、供、销的设施栽培服务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末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213万hm2,而设施栽培面积达73万hm2,约占34%,占全国设施栽培蔬菜总面积的40 %。山东省已成为全国冬春设施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起步较晚。1996年前后山东省农机研究所、山东莱动内燃机有限公司、山东红旗机械厂、博兴华兴机械集团、常林集团等单位先后开始开发研制多功能田园管理机及配套作业机具。1997年,山东省农机管理部门在全省第一次机械化设施农业现场会会后,根据冬暖大棚构造和材料不合理、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且工作效率低等情况,提出了大棚改造五项措施,即: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钢架结构;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加保温层;改草帘覆盖为轻型保温被覆盖;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五项措施的推行,为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几年,山东省加快了设施农业装备开发研制、生产与推广应用的步伐,把其作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机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作为措施之一,省农机管理部门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列入全省七大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之中。两年来,全省共建设省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示范基地5处,市级创新示范点28处。据农机管理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省日光温室卷帘机械、田园耕作机械、微灌设备等装备保有量达到32万台(套),经测算,平均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9.7亿元。设施农业装备从无到有,由单项向多功能过渡,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不断提高,产品品种结构逐步得到了改善。
1、田园管理机械
该机械作业于温室大棚或其它小地块经济作物,具有旋耕、扶垅、培土、开沟等功能,配套动力为2.2-4.5kw,以风冷柴油机为主,个别为汽油机。该机具操作方便、移动灵活,配套性好,目前在潍坊、济宁等地区的温室大棚中已得到较好地示范、推广。田园管理机械最早由日本、韩国引进,近几年,我国许多企业也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如山东华兴机械集团,引进消化吸收韩国亚细亚机型,目前,零部件已完全国产化,机械性能接近国外产品,售价在3000元~5000元,若配套旋耕、开沟、扶垅等机具,售价在5000元~8000元。潍坊杰农机械厂,为台商合资企业,是我国较早的田园管理机械生产厂家之一,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反映良好,近两年,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因素,产品已较少生产。寿光亚细亚农业机械公司,为韩国独资企业,产品在韩国加工,在我国组装和销售,由于价格较高,仅在潍坊等某些县市有市场。有些企业生产简易型田园管理机,由于操作及配套作业性能相对较低,成本及售价较低,仅在某些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如山东红旗机械厂、山东诸城高强度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高密市田丰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柳州蓝天机电有限公司、江苏扬州农丰机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上述机型一般比国外的同类机型价格低一半,基本符合目前我国农村的购买力水平,但总的看,产品性能不高,功能不尽完善,又由于其利用率较低,全省推广使用田园管理机总量不多,约占作业量的3%。田园管理机在日、韩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且产品的技术、质量和配套性上均处于较高水平,但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2.施肥机械与装置
温室大棚内的追施肥,因受作业空间的限制及种植作物品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方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温室还配有营养液配置设备。
施底肥:常以农家肥为主,铺以化肥。两者搅拌均匀后撒于地表,然后使用小型翻耕机械将底肥埋入土层中。
追肥:一般采用化肥专用深施器进行追肥。
液肥混施:将化肥或其他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溶入水中,随灌水作业浇灌到作物的根部,达到补肥的目的。
二氧化碳增施技术,就是补充增加棚室CO2含量,满足光合作用需要,以利蔬菜增产和提高品质。山东理工大学和解放军二炮北京长缨机电设备厂研制的燃煤式温室气肥增施装置(CO2发生器)氯量可调,安全可靠,成本较低,使用也较普遍。
3、微量灌溉设施
近几年我省温室大棚中采用微量灌溉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灌溉管理设施与自动化技术有所发展。微量灌溉以滴灌、喷灌、渗灌、微喷灌等为主要方式,其特点是控制水量准确、灌水流量小,土壤水分变幅小,并有可兼施液体如可溶性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功用,节水、增产、降湿、提温、省工、高效。微量灌溉几种方式的输、配水方法大致相同,一般包括有:压力水源、过滤装置、干支线输水网、灌水器、旋肥缸等。在山东省设施蔬菜生产中滴灌技术已得到农民的广泛认可并普遍采用。一个标准日光温室的滴灌设备(国产)在1000元左右。我省莱芜塑料总厂、潍坊润泽节水灌溉有限公司等以及北京、郑州产的产品我省均有,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所以得到了推广,有些经济条件好的还购置了以色列、荷兰等国外产品,每套设备2000多元。
4、环境监控设备及温室供暖热风炉
目前棚室内的环境条件监控,仍然依靠生产者的经验、感觉或一些简单工具如:测温室的温度,用温度计;测水分的使用干湿球温度计;测CO2浓度用CO2 浓度计等,显然只能粗略测试了解一些环境大概情况,但这些控制完全靠人工进行,不准确。
温室供暖热风炉多为燃煤式,因其非常适合温室大棚内特殊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温室大棚。如莒县农机局研制的PF-2型燃煤热风炉供热面积800m2,热效率为70%,每台价格为2000元左右。温室热风炉的运行原理是利用热风炉产生的清净热风,由离心风机送入温室大棚内的风筒,而烟道废气经烟囱排出室外。风筒上有φ10~φ15mm的小孔,热空气以射流形式进入室内,并可通过风湿调节装备和大棚内的进风、排风设施调节热风湿度。
5、卷帘机械
日光温室卷帘机是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卷帘机的出现不但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工时,而且延长了温室光照时间,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现有日光温室卷帘机主要有三种型式:
(1)机械式导链卷帘机,它将起重机导链安装在卷轴的一端,拉动导链,卷起或铺放草苫。该装置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工作效率非常低,与人工卷铺相比,省力不省功。
(2)卷轴固定式卷帘机,它将卷轴固定在温室后墙上,电动减速机带动卷轴旋转,使草苫卷起或放下。该装置需在温室后墙安装专用的支撑装置,对后墙要求较高,且价格昂贵。
(3)撑杆式卷帘机,该机构卷轴在转动的同时,随着草苫移动,结构相对简单,对温室墙壁无特殊要求,是目前使用较普遍的日光温室卷帘机。
我省生产卷帘机的企业有十几个,主要有山东省农机研究所试制工厂、山东常林集团、莒县农机局推广站等单位。在实际使用中,由于产品价格相对于农民的购买能力高些,加之使用可靠性不高,目前推广效果不太理想。
6、植保机械与常温烟雾机
大棚内植保机械目前采用的是一些大田用的手动喷雾器移植品,这些手动喷雾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雾化差、农药残留量大。现个别地区有采用超低量喷雾机和烟雾机,如南韩生产的2U-2000型手提式烟雾杀虫灭菌器,国内生产的脉冲式烟雾机,效果良好,但我省均无生产。
二、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目前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省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应用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仍存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且设施建造水平较低,与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的基本设施就是塑料大棚,按其结构可分为拱圆形大棚和单栋或连栋的双层面及拱形的温室。目前除少数花卉及苗木生产基地采用了连栋大棚和较高标准的温室外,有80%以上大棚为结构简易的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规格、结构随意性较大,档次低,谈不上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调节,也难适于机械化作业,而且这些大棚稳定性、可靠性较差,防冻、防病虫害能力较弱。
2、我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且发展比较缓慢,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相比存在差距,机具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尚满足不了使用要求,这与我省农机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相称。从总体上看,全国的设施农业装备水平都较低,设施农业的栽培、管理仍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按人均管理面积计算,仅相当于日本的1/
5、西欧的1/50和美国的1/300。如种植机械,目前真正能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蔬菜播种的条播机、精密播种机,以及按蔬菜栽培要求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在我省均处空白,在全国也是廖廖无几,处于刚起步阶段,而国外工厂化育种、育苗技术以及与之适宜的机械已普遍推广。
分析其原因: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差,购买力低,是目前制约设施农业装备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产品开发周期长,生产经营利润微薄,企业很难抉择在产品开发上进行较大投入,同时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又不能实现大批量生产。现多数企业只在低端产品上进行竞争,使得一些建设起点较高的日光温室,难以选到合适的设施农业装备,而只能引进国外的产品。
三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农机专业户购买大量农机具,以收费的方式为农户服务,而我国的机具购买者是温室大棚业户,自购自用,严重限制了机具的作业使用效率,阻碍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
三、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推广重点与方向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设施农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和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近期的工作重点和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优化多功能田园管理机的设计结构,合理选择配套动力,注意人机工效结合。作为目前机型的换代产品,新机型应具有质量轻、动力足、性能好、操作舒适的特点,特别是噪声、振动、排放能得到有效改善,操作手柄设计尽可能使机具适应设施内的工作条件并方便田间转移。动力为以2.2-5.8kw为宜,柴油机与汽油机均有配置。
(2)增强作业功能,提高配套比。要求配套机具性能稳定、适应设施农业的农艺要求,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更换作业装置便捷。能进行旋耕、犁耕、开沟、做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铺膜、打孔、播种、植保、灌溉和施肥等作业。
(3)开发与小型管理机配套的精播机,以及用于蔬菜栽培的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填补省内设施农业发展所需装备的空白。
(4)机具能兼顾在露地蔬菜、果园、小块山地大田作业使用,提高机具的利用率。
(5)产品档次可高、低并存,逐步由单机向成套过渡,向系列化和智能化发展。
四、措施与建议
加入WTO后,我省农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产品质量次、附加值低的现状已刻不容缓。发展设施农业,走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的路子是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作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条件,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必须加快步伐。根据我省提出的“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指导思想,结合我省目前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与建议:
1.根据山东省的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在明确全省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和有一定基础的设施农业基地,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上档次、上水平,发展档次较高的设施模式,可配以档次较高、较齐全的机械设施装备;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县区、乡镇,应在巩固中求发展,逐步对现有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更新,设施装备的配置也要相应提高水平。总之,发展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当地特色,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集中规模化发展的原则,不要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
2.科研开发部门与生产企业应有重点、有步骤地研制、开发性能先进、功能实用、价格适中、可靠耐用,与设施农业发展相适宜、农民需求的技术与装备,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装备水平。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应走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并注重与设施农业特殊农艺的结合。同时把握发展趋势,跟进设施农业的发展的未来需求,有目标地进行一定的技术储备。科技项目管理部门应给予立项与经费方面的支持。
3.加大推广力度,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建设。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省里要建立一批 省级创新示范基地,各级部门要共同努力,下功夫把这些已建的和待建的示范基地建设好,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装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的工作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4.发挥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推动作用,抓好措施的落实。一是要引导和指导农民搞好设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要推动农民建立完善设施农业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并创新和优化内部运行机制,组织其走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路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农业装备的使用效益。
5.加大政府对设施农业及其装备发展的支持力度。在设备农业装备的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在普及推广中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扶持,鼓励农民和社会投入,鼓励实施招商引资,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6.加强部门配合,发挥联动互效作用。设施农业是技术含量高、管理精细,生物与环境、工程有机结合,需生产与服务、市场齐开拓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应明确方向,找准位子,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实施同一个规划。在各负其职的同时,注意加强配合与协作,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中追求职能效益最大化。
5.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五
2013年05期
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
何慧芳 胡品平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摘要: 从对广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入手,分析广东省科技与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步伐的相应政策与建议。关键词: 文化;产业;科技;融合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态势已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要素,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政治竞争的主要力量。分析全球文化发展现状,发现以下特征: 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加快。主要由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网络社交、文学、数字内容、虚拟娱乐、新媒体等一大批文化新业态。科技已融入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二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产值占GDP 比例普遍高于10%,例如,美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三是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愈加激烈。由于文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产品向全球覆盖,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还相对滞后。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国产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据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1 年我国文化领域高端装备占比达到72%,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生产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大量相关科研成果闲置,没有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同时缺乏既通晓科技,又熟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精品少,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自身的创作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文化科技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一是全球文化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相关标准尚未健全。我国可以抓住文化技术体系具有集成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促进文化领域科技水平和产业体系整体的跨越发展。二是我国具有巨大的文化产品需求市场和产业空间。根据2011年统计,我国人均GDP 超过4000 美元的省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份共有25个。按照国际水准,此阶段文化产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国拥有发展文化科技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三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拥有一批文化科技领域成果,“文化+ 科技”的国际知名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一般来说,外来文化在我国扩展难度较大,这为我国文化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留下空间和机会。同时,在我国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弘扬中华文化,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加快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针对广东经济大省,研究分析文化科技融合问题,探寻未来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对于加快全省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作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以科技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完善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文化新兴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
广东大力推动文化领域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数字出版、动漫游艺、创意设计等为代表文化新业态快速增长。近年来,广东数字出版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网络游戏、网络音乐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动漫产值2010年增长更是达到了42%,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增长的强劲力量。2011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达250亿元,约占全国的20%;动漫总产值106亿元,约占全国35.3%;网络游戏总收入152亿元,约占全国35%;网络音乐收入12.7亿元,占全国比重55.2%。二是以服务移动终端、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发展异军突起。南方广电传媒集团、深圳广电集团(CUTV城市联合电视台)、华视传媒等发展的手机电视、地铁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网络视频、户外媒体等在全国发展早、影响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数字传媒系统、电子阅报系统、LED 联播网、手机报等初具规模;深圳华视传媒拥有国内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运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营联播网,所运营的公交移动电视资源占全国81%,地铁电视占100%。
1.2 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推动文化企业广泛运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以及印刷复制、游戏游艺设备制造等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提高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科技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广东省已完成近600 万家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占总数的50%。另一方面,推动各类文化企业走“文化+ 科技”路子,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开发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广东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由加工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深圳华强集团、华侨城、易尚展示等传统文化企业,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发出文化新产品,实现由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3 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广东省通过加快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娱乐、文化创意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文化科技型企业。根据省科技厅的统计,截至2011 年底,全省文化领域的科技型企业300 多家。如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成声光电和控制技术,在文化表演艺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休闲旅游、展览展示科技、城市景观建设、演艺娱乐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广州欧科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开发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目前拥有148项国内外专利,公司“环幕立体电影”系统打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在文化产业领域拥有专利技术116 项,其中关键发明专利90 项。广州网易计算机公司、珠海金山公司成功开发多款网络游戏,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积极向全媒体转型,成功开发了一批数字传媒技术。南方新媒体发展公司建立了国内最早的电视新媒体产业。
1.4 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广东省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一批重大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2009年~2011年)浙江省申请文化领域发明专利819项。数字出版方面,广东自主研发的三大核心技术——多媒体复合关联编码MPR 技术、语义智能搜索引擎技术、OED 电子纸电泳技术引领全国、与世界同步,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数字多媒体方面,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研发的高清互动电视、智慧家庭多媒体网关、IPTV、视频网络电话等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深圳广电集团作为广东省“三网融合”试点单位,发展有线交互业务、高清互动业务以及各项“三网融合”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广晟资产公司研制的数字音频DRA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深圳华强成功研制环幕4D电影、悬挂式球幕电影、巨幕4D电影等十多种特种电影,自主研发了三维程控威亚、立体子弹时间拍摄系统、电影级鱼眼拍摄系统、环幕立体拍摄系统等拍摄设备。金山软件公司研发的3D网络游戏引擎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863重点计划项目,给国内用户提供了完整的游戏创作系统。
1.5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广东省积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构建文化交易、会展和投融资平台,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年来,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开通运营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百川网”;举办深圳文博会、中国(东莞)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新媒体影视动漫节等文化会展,为引领和展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文资办等单位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授信总规模134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组建规模为50亿元的广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贯彻落实银发[2010]94号文件,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九个部门制定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广州银发[2011]52号),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存在问题
近年来,广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然而,从全球文化竞争格局来看,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2.1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足
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尚处起步阶段,缺少文化领域与科技领域交流信息平台,很多文化领域的导演、创作者、传播者不知道用什么技术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彰显,很多科技工作者又不知道自身掌握的技术如何植入文化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对文化资源的高科技开发手段不足和文化科技装备不足,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对文化内涵的植入不深等现象。
2.2 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不足
虽然广东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在部分领域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全省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文化领域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文化科技类孵化器等欠缺。根据统计,2009 年~2011年,全省300家文化领域科技企业,仅申请专利819件,每家企业每年申请量不到1件。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广州励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集成技术,创新设计提升文化展现形式和水平,但是其采用的不少舞台装备、演艺设备仍是进口的。
2.3 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不足
虽然广东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出台了部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不足,目前尚未出台文化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更不像部门省市除了设立专项资金外,还将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文化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如西安市设立了规模为3000 万元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资金,沈阳市设立了规模为4000 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对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等部门政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2.4 文化科技人才供给不足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影响了广东文化自身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一方面,由于当前尚未建立对文化领域人才的认定办法,当前适用的技术职称评定办法与文化领域人才的专业造诣、工作业绩不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相适应,不能有效引导文化领域人才成长。另一方面,高层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难以引进,导致广东文化科技影响力不高。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
2012年7月,中宣部将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广东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步伐,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1 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
广东省应将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植入科技产品,大力丰富信息产业的发展生态和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发行、网络增值服务、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数字演艺、科技文化会展、高科技文化装备、文化地理与智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虚拟博物馆及文化信息地图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通并优化传统文化产业链,拓宽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和形式,实现“文化畅通”。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内容集成、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攻关,推动数字内容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创新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促进数字内容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3.2 实施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工程
建设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专业镇和省重点布局的功能新区,实施一批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形成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区。打造一批骨干文化科技企业,围绕着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在数字出版发行、网络增值服务、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工程设计、数字演艺、科技文化会展、高科技文化装备、文化地理与智慧旅游等领域,选择一批创新性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骨干企业。建成一批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文化内容、素材数字化,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广东地方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库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加强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建设,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移动媒体,形成一批在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终端。
3.3 健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依托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博会和高交会,促进文化科技知识产权和产品交易。重点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城市,构建新型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文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等;积极推动专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文化科技领域形成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3.4 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
聚焦主要文化产业形态,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重点开发数字动漫制作、数字音视频和高清影视制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网络出版、语义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加强研发文化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标准、关键元器件和装备,推动若干重大文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大智慧家庭研究的扶持力度;推动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全省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国家标准和全国技术服务中心。
3.5 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岭南文化名家工程”,加大对文化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加快组建广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结合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需要设立相关专业。探索建立文化新业态人才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开展动漫网游等文化科技领域的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经有关程序可破格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要求;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单位性质的限制,而公益性文化科技事业单位急需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按有关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自主聘用。
3.6 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体系
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经济政策,在土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成立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牵头,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健全文化科技跨部门合作发展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体系。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参考文献
6.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六
2.1国外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情况
在面对快速化的城镇建设,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开始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途径以及相关的技术进行研究。利用鼓励性或强制性的政策将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同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其资源化利用,从而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
国外,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极为重视,再生利用率高。为此,这些发达国家很早建立起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很好地从法律层面上促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发展。另外,通过相关的技术以及标准,大大提高了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方式以及途径。
2.2国内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情况
我国仍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建设仍处于粗放型建设模式。同时,我国有相当比例的上世纪建成的老旧建筑将达到使用年限而面临拆除,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将会持续增多。建筑废弃物排放量占城市废弃物总量的30%~40%,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建筑废弃物年排放量均在3000 万吨以上。就此看来,预测我国工程建设将持续15年,每年约产生6 亿吨建筑废弃物,城市将陷入建筑废弃物包围之中。
我国建筑废弃物回收率低且回收后利用率也不高,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据《“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全国大中城市2015 年建筑废弃物利用率也仅达到30%。另外,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法规针对建筑废弃物再
生循环利用管理方面而设立的。由此看来,在建筑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方面与国外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3国外与国内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上述情况的对比,国外发达国家对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优惠政策落实程度、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都走在领先的位置。然而,我国建筑废弃物年产生量巨大,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关的政策规划以及配套的优惠政策与管理制度,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叫好不叫座”。同时由于建筑废弃物处理成本过高,政府部门没有相关的补贴政策,企业入不敷出,这些都对企业独自承担该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此,需大力开展这一方面的研究。广东省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情况分析
3.1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总体情况
3.1.1 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及回收利用率的情况
当前,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年产生量约2400 万m3,建筑废弃物总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但循环利用率仅为5%,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已高达95%。据统计,广州市合法消纳场所共34 家,总消纳量约4500 万m3,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12 家,其中固定式生产企业10 家、移动式生产企业2 家,年总处理能力约680 万吨。由此可见,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处理能力远不及每年新增的建筑废弃物产生量。这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工作。
3.1.2 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
为加强建筑废弃物管理,维护城市管理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促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条例》。这是一部由人大所颁布的地方性法规,其内容涵盖了建筑废弃物的处置许可、排放管理、运输管理、消纳管理、综合利用管理、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该管理条例大大完善了建筑废弃物的处置许可制度,简化了建筑废弃物临时消纳场的审批程序,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资源化利用。
另外,为进一步推广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使用和完善再生建材产品推荐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产品推广使用办法的通知》。自该办法颁布以来,广州市共有4 家企业的产品入选第一批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的再生建材部分,另外,现有15 家企业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再生建材或再生骨料(其中具备移动式处理设备的企业共3 家),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能力约574 万吨,占建筑废弃物平均年产生量的14.3%。
为积极探索建筑废弃物在工程建设领域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促进广州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建筑废弃物的开发利用,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探索并逐步建立起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以及扶持政策,广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联合出台《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方案》与《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要技术路径》。这是广州市政府围绕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部署,是开发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节能减排的必经之路。方案中提及由广州市建委牵头制定的《广州市建筑工程减排废弃物技术规范》与《广州市绿色施工技术规范》,推广绿色施工管理,从建设源头上有效减少建筑废弃物排放总量。另外,由广州市城管委、市建委等多个部门牵头建立健全的建筑废弃物管理信息平台,对工程中产生无法处理的余泥通过平台给予其他填土工程交换利用。
在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20 名与会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该方案中明确了垃圾分类、设施建设、行业创新等方面的实施计划和中长期垃圾治理发展战略,对于推进垃圾分类、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利用、完善垃圾治理体系、提高垃圾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使方案贯彻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成立“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广州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财政补贴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告为进一步推动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化,拓宽建筑废弃物处置处理,鼓励企业提高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这一意见稿的成功通过,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将可获得财政补贴,企业将获得处置补贴资金和生产用地补贴。另外,为鼓励企业综合利用建筑废弃物,在城市管理行政部门领导下,调配运输单位将建筑废弃物运至综合利用企业,并给予补贴资金。
广州市通过公开征集、采取补贴政策,并落实相关监督政策,建立起信息管理平台,指导与鼓励企业参与循环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引导城市建设向良性的绿色循环发展。
3.1.3 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企业的状况
在广州地铁工程项目施工中,广州地铁十四号线【施工6 标】项目为切实做到绿色环保首次引入进口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在工程建设中承担道路改建拓宽、轨道桥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的重担。其履带式行走模式能进行快速转移,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设备布局,利用移动式破碎、筛分工艺,将废弃的钢筋混凝土块分离为钢筋、不同粒径的制备,再生细骨料可用作水泥稳定层的生产原料。本次工程预计将产生10 万立方的建筑废弃物,由于引入了移动式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可大大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的转运、填埋等处置问题,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的建设中,项目引入移动式建筑废弃物破碎筛分设备以及配套的制砖设备。移动式破碎处理设备若满负荷运作,每天可处理1000 吨建筑废弃物;制砖机每天可制8 万块砖。如此一来,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为实心砖、彩色砖、透水砖等环保砖,变废为宝,走循环发展经济之路。然而,目前也是无充足的建筑废弃物运至处理点处置,且再生产品的销路也需进一步打通。
广钢新城拆除项目中,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开展现场拆卸循环利用工作。项目现场引进一套移动式破筛分生产线和一套砌块预制生产线,其设计每天能处理2000 吨建筑废弃物,现已处理利用建筑废弃物10 万吨。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将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基本可达到建筑废弃物零排放。
从上述三家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企业的状况可得出: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首先需保证建筑废弃物的来源,而现实中管理分散,并未有一个封闭的建筑废弃物处理链,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另外,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属于利国利民的环保行业,公益性远大于经济型,政府暂无相关的鼓励以及优惠补贴政策,而再生建材产品与天然建材产品相比无性能上的优越性,属低值产品。因此,企业难以靠自身经营维持正常运转。
3.2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总体情况
3.2.1 建筑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及回收利用率的情况 深圳市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极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造成城市建筑废弃物增加。这对于一个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大又没有堆放和填埋空间的城市来说,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是急迫需开展的工作。据悉,深圳市2010年~2011 年余泥渣土产生量约达5000万m3,其中,废弃混凝土、砖渣等年产产生量约1000 万t。据统计,深圳市的建筑废弃物设计处理能力达400 万t,综合利用率达40%。
3.2.2 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的政策法规
为加强建筑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本办法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鼓励建设、施工单位优先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产品。其内容涵盖了建筑废弃物的处置管理、综合利用办法、以及相关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建立起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平台,以及组织相关科研机构指定使用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的使用比例、规范等。
旨在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提高建筑废弃物的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该条例使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化、产业化,通过一系列制度促进建筑废弃物的减排和利用,积极推动建筑节材工作。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以及硬约束和软激励相结合。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双赢”的局面。另外,对排放管理、运输管理、受纳管理作出了详细规定。
为规范深圳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废弃物排放、运输、中转、回填、受纳、利用等活动及其监管,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建筑废弃物运输和处置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妥善处置建筑废弃物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落实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交通运输行政
主管部门、城市管理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为规范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和运营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深圳市区域内建筑废弃物受纳场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进行了详细规定。
3.2.3 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企业的状况
深圳华威建材公司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为再生建材,在国内率先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当前,该企业主要对废弃混凝土块、砖渣、木屑、废塑料、废纸质品等进行回收再利用。据悉,目前已累计消化建筑废弃物500 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率超过95%,减少碳排放约65000 吨,每年节约土地100 亩,每年节约天然原材料约60 万m3。
深圳市绿发鹏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开展了再生系列的生态环保研发的生产和销售。该企业利用建筑废弃物为原料,成功研发了路面砖、渗水砖、墙体砖等新型环保建材产品,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楼盘小区、停车场等公共场所。深圳市华全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引入进口移动式处理设备对鹿丹村改造片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项目现场处理。对拆卸楼宇等建筑废弃物进行现场再生处理,加工成各种再生骨料,用于生产透水砖、路沿砖、水泥稳定层等。据了解,该生产线年设计处理量可达100 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
在国内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行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深圳市在建筑废弃物利用方面已走在了全国行业的领先位置,其华威建材公司被行业评为全国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行业领军企业,引导行业的良性发展,树立行业的标杆。
3.3广东省其他城市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情况 东莞市每年新增建筑废弃物约300 万吨,而东莞市又是一个建筑原材料极度匮乏的城市,因此,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尤其迫切。为缓解东莞市建筑原材不足,东莞市加快推进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产业试点,并制定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办法和专项奖励基金。另外,东莞市住建局开展了《东莞市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研究》,鼓励施工单位尽量使用可循环材料。佛山市也展开了对擅自处置建筑废弃物的工地和泥头车进行专项整治,并严格执行《城市建筑废弃物管理规定》,对在建工地实行严格管控,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
四、结束语
当今全球环境日益恶劣,天然资源逐渐匮乏的大环境下,建筑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起国外发达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的监管制度和先进的处理技术,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优惠政策仍欠缺,监管制度落实力度不足。其中,广东省各地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这一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仍需完善与落实,这需要全社会、政府、企业等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
为使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有序推行,我们建议:
(1)成立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专项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以利于协调建筑废弃物收集运输和资源化利用的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导向、审批流程、原料保障、产品推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个环节进行扶持。
(2)放宽建筑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项目用地(特别是荒地等)的使用政策,全面统筹、合理布局;加紧出台具体的政策保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通过立项、规划及环评等审批环节。
(3)以法规形式,制定建筑物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强制回收、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等规范;对不执行的单位或项目采取经济处罚措施,提升再生资源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使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率最大化。
(4)明确由政府投资或使用国有资金项目,优先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的原则,并落实到项目立项、设计、建设、验收等各个环节。
(5)明确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补贴政策,协调税务部门将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纳入享受税收减免的产品目录,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6)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并加快建筑废弃物再生建材绿色示范工程建设。
(7)设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科研基金,扶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展建筑废弃物高效再生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研发(包括:再生技术及装备、产品生产工艺、应用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从而提高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水平。
7.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七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时下的热点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尽管经济适用房(以下简称经适房)与廉租房政策相继出台,但不满足廉租房申请条件又买不起经适房的社会“夹心层”却难以得到住房保障。
在人口增长迅速、流动人口众多的广东省,此问题尤为突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广东省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见图1)。此次普查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计入常住人口,广东常住人口达到1.05亿人,其中外来人口占广东省人口总数的32.64%,输入型人口增长压力较大。这一方面为广东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广东省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为解决这部分人的中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继廉租房与经适房后,政府积极推行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以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基于此现状,我们将本次调研的重点放在广东省。
2 公租房建设成效明显
目前,广东省的主要城市均已推出相应的公租房发展规划,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广东省四个试点城市为例:2012年,广州市计划将公租房作为主要住房保障手段(见图2),目前公租房在建项目约9万套,并将尝试推行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并轨运营,实行租补分离政策。
深圳此前已建成公租房2370套且均已实现配租,解决了部分市民的住房需求。2013年1月31日,新一批共5520套公租房开始接受申请,其中包括最大的保障房项目——由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龙悦居公租房,其主力房型约50平方米,装修及家电配备精良,小区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四大公共配套设施齐备,预计将极大缓解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
珠海首批香洲139套公租房已成为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的配租房源,主要是单套面积约40平方米的住房,其中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5套,月租500~600元不等。同时,珠海住房规划内在建项目约有3000余套。
东莞已于2012年建成12507套公租房,其中7938套已安排入住,租金约为市场价的70%。东莞还将暂停经适房的建设,并把经适房也并入公租房中,此举将扩大公租房的受众范围。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与东莞的“并轨”制度可以节约住房管理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有利于解决配租需求和房源供应间的不平衡。
总体来看,广东省在公租房建设上已取得较明显成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3 公租房现存问题
同其他各大省市一样,广东省的公租房政策也在实行过程中遭遇了很大阻力。广州由于融资困难、资金缺乏,许多计划项目迟迟无法动工;深圳遭遇了公租房遇冷、空置率居高不下的尴尬;东莞公租房社区面临变成商业铺的怪局;珠海市公租房管理办法草案则引起市民争论不休。这些问题都使公租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总的来说可以归并为以下四类。
3.1 质量参差,租金各异
此问题目前在深圳市较为突出,总体而言,深圳市政府所供房源质量及周边配套设施明显优于各区提供房源(见图3)。例如,市政府提供的深圳市南山区桃苑小区公租房,该楼质量与装修都与商品房无二致,居民入住后反馈极佳,且房源位处该区域较繁华地段,周边大型商店、饭馆、学校、酒吧等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交通也十分方便,地铁站、公共汽车站离小区3分钟即可到达。租金只为周围同等条件商品房的45%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反观由区政府负责的一处公租房——深圳市罗湖区莲塘聚宝路公租房,由于房屋采光设计不合理及厕所渗水问题导致屋内阴暗潮湿,很多屋子有墙体发霉龟裂现象,楼外垃圾堆置严重,居民普遍反映对房屋质量难以接受。此外,该处公租房周围交通也很不方便,离最近的公交车站步行大约要15分钟,周围没有商场,只能在菜市场和士多店采购,附近基础设施、教育资源都较匮乏,为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而租金却达到了每平方米12元,约为市场价格的70%,占了部分居民收入的五成以上。
3.2 实际受众面窄
公租房建设的原意在于解决并保障社会“夹心层”的住房问题,但广东省东莞市公租房有高达九成属于企事业单位定向租赁。尽管企业配套建设的公寓和集体宿舍也属于公租房房源的一种,这也难免使得东莞市公租房种类单一,受众范围较窄。
黄江新医院配套建设的院内生活楼便是医院员工的宿舍,同沙工业园区内的厂区宿舍与附近的公寓楼也是公司员工宿舍。南城高盛科技园区内的一期三栋公寓楼均只对园区内进驻企业的员工进行招租,而科技园区内还将陆续有企业进驻。由此发现,企业配建公租房可能连员工的租赁需求都无法完全保证,对外租赁就更加困难了。
3.3 缺乏监管
目前,广东省许多公租房项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监管缺失问题。在房屋质量监督方面,部分地区政府直接租下已建好的劣质或地理位置不佳的商品房作为公租房转租出去,而缺乏对房屋的进一步完善和质量检查。另一方面,公租房后期退出机制及骗租现象的监管政策仍处于模糊状态。东莞市某公租社区莫名变身商业铺,部分定向租赁项目疑似充数等现象,也都直接表明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4 融资困难
与目前大多地方政府的情况类似,广东省在公租房建设中也遭遇了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的问题。该问题具体反映为计划兴建的公租房项目迟迟无法动工,或由于后继资金不足使得建设项目中途停工,竣工时间不断延后。融资难问题已发展成为困扰广深等地公租房建设的最主要难题,融资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4 相关解决方案的探究
4.1 定时质检,统一租价
质量方面,地方政府应保证公租房房源质量,对于直接购买再行转租的房源,需进行质量检查并及时修缮,提供住房安全保障。另外,政府自身也应着力开展公租房建设任务,覆盖更多的“夹心层”。
租金方面,许多城市都产生了租金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举措。深圳于2012年12月推出通告,将市区公租房租赁价格标准统一为月租每平方米10~11元,略低于市场均价的70%。广州市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公租房则拟根据收入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租金标准,分别按房屋所在地房屋租金参考价的40%、50%和60%收取,这种有一定弹性的分层租金设计也有利于该市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制度的实施。
4.2 房源多样化
对于实际社会受众面窄的问题,城市间亦有差异。东莞市的公租房受众面窄是由房源单一所致,产业园区集中配建的项目所占比例过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使房源多样化,增加地方政府投资的公租房建设。这就对政府投入资金要求较高,同样归入拓宽融资渠道的问题上。另外,还可采取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公租房,适当提高租金积极对外招租的措施,内外租金差价由政府补足,以此扩大受众面。对于深圳公租房空置率高的情况,还需从租金设定及住房质量保证方面入手解决。
4.3 借鉴香港公屋监管体系
关于政府在项目建设及后期运作的监管问题,笔者认为毗邻广东的香港所采取的公屋监管体系非常具有借鉴价值。首先香港的监督体系由四部分组成(见图4),房屋及规划地政局负责制定政策及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工作,房屋委员会负责动用资金修建并提供公租房,住房协会(第三方非盈利机构)负责协助地政局的监察工作,并引入私人物业管理公司协助管理,分工明确,各机构互相协作又相互失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而造成的监管失位。事实表明,香港的此套监管制度成效卓著,尤其在打击骗租现象方面,由香港房屋署特遣队收回重新配租的公租房已多达3万~4万套。若广东省各地也能建立起类似的机制,不仅能够极大地遏制骗租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使公租房建设变得更透明,达到更高的效率和质量。
4.4 融资模式创新
为了解决政府建房资金困难问题,政府可考虑积极创新融资模式,例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ABOT模式和资产支持票据。
首先是广受关注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融资渠道。目前广东省在进行政府出资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公租房股权信托基金融资试点,探索运用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和REITs来拓展保障房融资渠道,筹措各类低息、中长期贷款以支持公租房建设。通过发行公租房REITs从社会上筹资,政府可以省去建设成本的支出,只需在给予投资者稳定租金现金流回报的基础上补贴2%~3%的现金收益,即可实现6%~7%左右的投资者收益回报,这一回报对投资者是很有吸引力的,而政府也大大减少了直接投资建设公租房的财政负担。因此,尽快推行REITs是可以缓解广东省公租房融资难的现状。
此外,ABOT模式也值得借鉴。此模式是ABS(asset-backed-security)和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优点的有机结合。ABS优点在于涉及机构较少,融资成本较低;投资者多且债券可转让,因此风险也较低。相比之下,BOT则存在准备时间长、成本高、投资者有限导致风险较大等缺点。然而,BOT比ABS更直接地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通过二者结合的ABOT模式可以扬长避短(见图5)。
根据美国建设廉租房的经验,资产支持票据的融资模式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通过在一定年限后出售公租房,可将其未来现金流分为三个部分:用于票据还本的售房所得现金,用于支付票据利息的租金现金流以及政府用于提高票据吸引力和收益率的补贴。根据未来现金流稳定的特性,可将其与税收返还一同证券化,由此能达到7.5%~8%的收益率。如此一来,既能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还能节约政府的出资成本。此外,公租房支持票据还具有流动性高、管理费用低、市场约束力强、交易结构成熟多样等优点。另一方面,这种票据的发行也能促进政府降低房源配租空置率,有利于提高公租房的使用效率。
5 结论
随着首批公租房政策在广东省的落实,广东省在公租房建设初期已取得较明显成效,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然而,实地考察发现,各市公租房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房屋质量参差、租金各异、房源实际受众面窄、缺乏监管和政府所遭遇的融资困难等问题十分突出。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公租房建设经验,本文提出了如下解决方案:通过定时质检,统一租价解决房屋质量及租金参差不一的问题;通过鼓励房源多样化的政策扩大实际收益群体;通过建立一套类似于香港公屋的监管体系实现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公租房监控;通过融资方式的创新,诸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ABOT模式和资产支持票据等途径解决融资难题,为广东省公租房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时下的热点问题,与民生密切相关。但是,为保障“夹心层”利益而设立的公租房,在各地试行时却频频遇阻。建好的公租房无人入住、入住后的后续保障无法提供、监管制度缺失、融资困难等问题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本文回顾了广东省实地考察调研和已有政策成果,分析目前广东省公租房发展现状、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结合中国其他省市及美国公租房融资经验,探究了适合广东省公租房建设的融资方式。最后,参照我国香港的公屋监管体系,为广东省监督体制的建立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公租房,政策,融资模式,监管
参考文献
[1].王洪卫.加快以公租房REITs为核心的保障房制度创新.科学发展.2012.9
[2].陈杰.公租房的战略意义与发展路径.中国市场.2011.46
[3].张桂玲.公租房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融资模式构建.对外经贸.2012.04
[4].何寿奎.社会资金参与公租房建设利益协调机制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12.04
[5].赵朝霞.重庆发展的投融资模式研究.商业经济.2012.09
[6].王英 许娜 段继红.公租房监管问题研究.中国房地产.2012.05
[7].韩瑾 李芊.公租房建设中融资模式研究.改革与战略.2012.2
8.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篇八
1生产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省西瓜甜瓜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2006年全省西瓜播种面积21.23万hm2,占全国的11.89%.总产量1016.1万t,占全国的16.23%;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河南.均居全国第2位。甜瓜播种面积3.92万hm2,占全国的11.11%.居全国第4位,总产量149.5万t,占全国的15.49%。居全国第1位。山东省西瓜甜瓜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
1.1生产基地规模化
全省西瓜主产区主要有东明、昌乐、泗水、高青、济阳、费县等县.年播种面积都在0.67hm2以上;甜瓜主产区有菏泽牡丹区、济宁任城区、寿光市、莘县等,面积都在0.2hm2以上。这些基地靠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2栽培形式多样和多茬栽培
西瓜栽培以春夏栽培为主.秋季栽培为次。露地栽培,4月中下旬(终霜前后)播种。7月中下旬始收;地膜覆盖栽培,多在4月上旬播种。7月上旬收获;小拱棚加地膜覆盖栽培,多在3月中下旬播种育苗。6月中下旬收获;大拱棚栽培,元旦前后育苗。最早11月下旬育苗,春节前后定植,5-6月采收。日光温室栽培,一般在1月上旬播种,2月中旬定植,4月下旬收获。
厚皮甜瓜全部采用设施栽培.主要有早春茬栽培和秋延迟栽培。早春日光温室栽培,12月下旬至1月下旬播种,1月中旬至2月下旬定植.收获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早春大拱棚栽培.2月上旬至2月下旬播种,3月上旬至3月下旬定植.5月下旬至6月上旬收获。薄皮甜瓜有露地栽培和早春设施栽培方式.近年来大拱棚栽培薄皮甜瓜收益较高,发展前景很好。
1.3品种类型多、更新快
西瓜品种根据栽培方式分为设施栽培品种和露地栽培品种.设施栽培品种有京欣系列(主要是京欣1号、2号)、开杂系列、鲁青1号B、早春红玉、小兰、黑美人等50多个品种:露地栽培品种有西农8号、卡其5号、安业6号、齐红宝、豫艺2000等30多个品种。厚皮甜瓜品种有伊丽莎自、迎春、丰甜1号、金蜜、状元、翠蜜、鲁厚甜1号、鲁厚甜2号、玉金香、西薄洛托等50多个品种;薄皮甜瓜品种有青州银瓜(主要是火银瓜和半月白)、景甜208、盛开花、白沙蜜、齐甜l号等40多个品种。西、甜瓜除少量为本省育成品种外,大部分是由国内外引进的品种。西、甜瓜品种类型繁多,主栽品种很不明显.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1.4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在提高栽培技术水平上,早熟栽培技术进步较大。西瓜已从沿用多年的露地栽培、双膜覆盖栽培发展到3膜、4膜1苫到7膜覆盖特早熟栽培,如在昌乐、青州等地出现了采用7膜覆盖的大拱棚西瓜栽培模式.保温提温效果明显。西瓜露地栽培多采取直播方式.播种后盖地膜或搭小拱棚。设施栽培多采取育苗方式。甜瓜中薄皮甜瓜多采取直播方式,厚皮甜瓜多采取育苗方式。近年来西、甜瓜工厂化育苗愈来愈受到种植者的欢迎.瓜农直接从育苗工厂购买成品苗,降低了育苗风险。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薄皮甜瓜和厚皮甜瓜在许多地区也采取了嫁接育苗方式.如青州银瓜多采取与白玉瓜嫁接的栽培方式.提高了产量,防病效果显著。西瓜设施栽培采取3蔓整枝方式.1条主蔓2条侧蔓,利用主蔓坐瓜。厚皮甜瓜采取吊蔓栽培.单蔓整枝.单株留瓜1-2个。潍坊市寒亭区种植伊丽莎白甜瓜还采取了吊瓜不吊蔓的方式。薄皮甜瓜多为爬地栽培.单株留健壮侧蔓3~4条,留孙蔓坐瓜,每株留瓜4~5个。西、甜瓜普遍采用多次留瓜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西瓜在第1批瓜收获前后采取在主蔓留瓜、侧蔓留瓜或割蔓再生的方式。如昌乐县采用大拱棚栽培西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第1批瓜.6月采收第2批瓜:第1批瓜产量2000-2500kg,第2批瓜产量2500-3000kg,667m2收入5500~6500元。
为了提高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厚皮甜瓜产量,单蔓整枝时在子蔓第10-12节和20-25节各留1批瓜,每层留瓜1-2个(称为双层留瓜)。济南董家镇选用鲁厚甜1号实行双层留瓜,瓜个均匀,商品性好,单株产量在2.5kg以上,667m2收入超万元。山东莘县选用伊丽莎自品种多次留瓜,第1批瓜在9-10节.第2批瓜在23节左右,第3、4批留瓜节位根据出花部位确定.甜瓜可采收3-4批,单株结瓜3~4kg,667m2产量6000—7000kg。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种植品种多.种子市场混乱
近年来种子管理部门就西、甜瓜种子市场管理做了一定工作。但目前全省栽培的西、甜瓜品种200-300个.种子的来源渠道不同。质量高低不一.存在着农民购种无所适从的问题,种子质量事故仍有发生.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的管理。
2.2栽培技术不规范
西、甜瓜种植过程中,育苗、定植、整枝、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还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以施肥为例.较普遍存在凭经验施肥或盲目施肥问题.没有根据不同地力水平、不同栽培方式差异并结合西、甜瓜生育期的需要.进行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在灌水方式上.大水漫灌,费水漏肥现象严重。由于瓜农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往往在西、甜瓜尚未成熟时过早采收,这样的果实含糖量很低,风味差。有的地区在种植成熟果实为白皮或深绿皮的厚皮甜瓜品种时.果实刚刚结束膨大就开始采收.这样的果实食用性很差.影响了当地甜瓜产品的信誉。
2.3病害防治上重药剂。轻预防
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和设施栽培的发展,西、甜瓜病害种类增多、程度加重。如根结线虫病等严重威胁着西瓜生产,采用葫芦嫁接防治西瓜枯萎病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同时,生理性病害加重。过量施肥.造成土壤次生性盐渍化,致使西瓜甜瓜根系吸水吸肥能力减弱.生长发育不良。忽视有机肥和微肥。造成土壤结构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使西、甜瓜产生程度不同的缺素症或中毒症。在防治方法上。瓜农对病虫害综合防治重视不够.只注重病虫害药剂防治.不注重预防.没有在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上下功夫。
3发展对策
3.1推广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技术
西、甜瓜优质瓜均要求商品性好.网纹甜瓜还需网纹美观。内在品质要求西瓜瓤色鲜艳,不空心,纤维少,质地脆爽。果实中心含糖量西瓜要求在11%以上.甜瓜要求在14%以上.且中边梯度小。西瓜品种可推广鲁青1号B、庆农5号、黑蜜无籽3号、雪峰花皮无籽、早春红玉、黄小玉、春光、郑杂7号、开杂12号等;甜瓜品种可推广鲁厚甜1号、丰甜1号、中甜1号等。
整个生产过程应按标准化操作。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推广科学配比施用氮、磷、钾肥料,要尽量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有条件的地方应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膜下微灌及滴灌等措施。科学整枝,西瓜选留第2、3雌花坐果.甜瓜要注意选留第12~15节留瓜。要限量使用各种激素:适期采收。防止生瓜上市。精品瓜要包装销售。推广西瓜甜瓜无土栽培和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等。
3.2发展无公害、绿色西瓜甜瓜生产
对西瓜甜瓜病害的防治,重点推广深耕、嫁接换根、合理调控设施环境、诱杀驱避害虫(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温室大棚通风口用防虫网密封等农业措施。生物防治采用农抗120防治白粉病.用武夷霉素防治瓜类白粉病、炭疽病等,用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防治多种细菌性病害;用阿维菌素防治根结线虫等。化学防治注重发病初期防病。注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
在推广优质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同时.按照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要求.生产绿色无公害西、甜瓜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区信誉。创立品牌,申办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
3.3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基地建设
【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06-23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09-14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09-26
广东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发展与协调08-27
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08-13
广东历届十大经济人物简介09-24
广东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第一批申报指引07-28
广东省劳动合同(广东省的为例)07-04
关于表彰2008年“广东省优秀少先队员”、“广东省少先队红旗08-11
广东省村庄规划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