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稿(9篇)
1.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稿 篇一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
19《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像一个可伯的阴影,笼罩着人们的心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同旧式的举人秀才不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敏锐的感受,有比较强烈的爱国心.
1901年至19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那时候,到国外的不少留学生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他们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
引用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一段话:“在此以前,我还只知道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那一套改良主义的思想;到上海以后,我即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章太炎他们关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虽然知而不详,但稍一比较,就觉得革命的道理更为充分.于是,我对康梁的信仰便一落千丈.”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
1、组织准备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的纲领
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
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辛亥革命的高潮
1、武昌起义
19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起义后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
武昌起义胜利的原因
1 20世纪初,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 武汉是帝国主义较早入侵的地区,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反抗强烈。群众基础好。
3 革命党人在武汉长期准备,做了大量的组织宣传工作。
4 四川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就派出湖北新军去镇压,这样武汉地区兵力空虚。为革命党人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2、中华民国的成立
民国的建立
当各省宣布独立之后,急需建立一个中央政府,于是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建立。
1、政权建立: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1)国旗:五色旗
(2)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3)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
(2)主要内容:①主权在民②自由平等3三权分立
(3)意义:①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四、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正当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之时,在华拥有巨大利益的帝国主义列强,以中立作为幌子,积极物色新的代理人来取代清王朝,他们看中具有军事实力的野心家袁世凯,一致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复出,加紧了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
1、袁世凯能够窃取胜利果实的原因
第一、是袁世凯本人的军事实力和两面派手法。
第二、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对革命党人施加了强大压力;
第三、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
第四、是革命党人自己的软弱和妥协,对袁世凯抱有幻想;
2、经过
第一步: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第二步:袁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第三步: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也标志着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把这次革命的主要任务看成仅仅是“排满”,他们既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
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达到了直接目标,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还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了。
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没能达到根本目标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其实,历史事件本身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全面、辩证地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因此,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或者失败了,都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像辛亥革命,只有把它的成功和失败统一起来看,才能正确看待它。
1、性质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②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④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⑤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局限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三民主义也只完成了——民主主义,而且是其中的“驱除鞑虏”一项,各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的保存了下来。最后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大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教训
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相关阅读:为什么会爆发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没有能力领导国内变革、没有能力继续引领中国前进、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的结果。
首先,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国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利用清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工具。因为利益关系,列强在华矛盾进一步激化,结果1904—1905年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日俄战争。这是两个列强争夺我国东北领土的侵略战争,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将辽河以东划为战场,自守局外中立。战争结果,日本战胜俄国,双方订立《朴茨茅斯条约》,俄国将我国旅顺、大连租借地及相关权利转让日本,沙俄势力退到东三省北部。我国东北被日本和俄国瓜分了。这期间,英国于1903—1904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强迫西藏地方政府签定《拉萨条约》,阴谋分裂中国领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国边疆危机又一次显现。
20世纪初,列强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经济上主要是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投资,加强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压迫。1895-19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10315.3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列强在华争夺铁路、矿山等利权,开设银行,榨取巨额利润,干预地方行政,基本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列强还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学校、办报刊和吸引留学生等办法,推行文化侵略,进行奴化教育,从精神上奴役中国人民。
其次,清政府已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这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另一政治原因。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19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但由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是清政府立宪的指导原则,所以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权。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再次,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建立,是辛亥革命得以发生的思想和舆论基础。
1894年11月兴中会在檀香山的成立,标志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形成,随后革命派发动的多次起义,如广州起义、惠州起义等,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形成后,因为他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不满中国现状,仇恨列强侵略,愤恨清王朝腐败,痛感民族危亡,积极寻求救国真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最终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在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中,值得一提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等。20世纪初,革命报刊的纷纷建立,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杰出革命宣传家的涌
现,各种革命读物的广泛流传,使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促使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军国民教育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一批革命小团体纷纷成立,他们的目标是排满复汉,建立新的共和国,这为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政党奠定了基础。
第四,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的提出,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进一步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1905年8月,各革命团体300多位代表在日本东京开会,正式成立中国同盟会,会议通过了《中国同盟会章程》和《军政府宣言》,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在国内设东西南北中5个支部,支部下各省区设立分会,国外设南洋、檀香山、美洲、欧洲4个支部,以《民报》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克服了原来分散的缺点,从此有了全国统一的机构和完整明确的斗争纲领,它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规模,壮大了革命派的力量,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旧三民主义。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为武装起义和思想论战的广泛开展,准备了有利条件,使民主革命运动迅速走向高潮。
2.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稿 篇二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
2.难点:袁世凯能够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之后,革命的道路是否就一帆风顺了呢?革命者在继续进行革命时遇到了哪些问题、遭到了哪些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呢?结果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提到: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可见,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的是仇视和镇压政策。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会采取什么政策呢?他们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会采取一贯采取的仇视和镇压政策呢,还是改变了他们以往的做法呢?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帝国主义企图阻止革命
1.以“严守中立”为伪装扶植袁世凯为新代理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的反应?(1)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
(2)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中国革命。
(3)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出示图片: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汉口持枪戒严的图片资料。
但是很快,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开始改变。大家归纳一下,他们由公开的武装干涉变成了“严守中立”。为什么要严守中立呢?
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
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镇压的政策,从来没有“中立”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是被帝国主义镇压而失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帝国主义推行的“严守中立”政策实质上是蒙蔽中国人民和革命党人的政治烟幕。
请判断这个问题:
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正确答案C项。
帝国主义推行“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和谈”
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政策的背后掩盖着更大更阴险的政治阴谋。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选用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通过袁世凯这个新代理人来偷梁换柱,窃取革命成果,达到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的目的,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真正目的和实质。
袁世凯掌握北京政府实权后,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操纵之下,南方革命党人同袁世凯为首的政府在上海英租界进行了谈判,史称“南北议和”。
所谓“南北议和”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之下进行的。通过南北议和,帝国主义帮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逼迫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南北议和实际上也就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国旗为五色旗,改用公历纪年。中华的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了。
孙中山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巨大的贡献。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的,是革命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南京临时政府的特点: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这主要从政府人员组成看,革命党人控制着政权;从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措施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缺陷: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在对外关系上,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这表明革命党人在帝国主义面前又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企图以承认不平等条约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这实际上是一种幻想。
2.《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反封建的重要成果之一,约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力、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否定君权神授,体现出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一方面也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但袁氏掌权后,约法成为一纸空文,但它的反封建性、民主性是进步的。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原因)1.帝国主义的支持
中华民国建立后,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权。
2.立宪派和旧官僚
混入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从内部破坏革命,和帝国主义相呼应。
3.革命党人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大总统。
4.袁世凯
袁世凯的个人权术和阴谋是其能够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加快“逼宫”步伐,迫使清帝退位;其次,孙中山辞职,袁任临时大总统;第三,制造兵变,继续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第四,袁在北京就职,临时政府迁至北京。这样,袁世凯就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请大家思考,清政府、袁世凯、中华民国、帝国主义之间关系如何?
清政府、袁世凯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在华扶植的代理人。帝国主义极端仇视中国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帝国主义支持清政府、袁世凯镇压、剿杀革命。由此可见,帝国主义、清政府、袁世凯同属反动势力,他们之间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他们都仇视、反对革命、与中华民国之间是敌对关系,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具有软弱性、妥协性,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伟大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功绩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并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④辛亥革命为亚洲民族解放斗争树立了典范。
⑤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教训
辛亥革命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最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革命失败了。请问,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的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日知会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是因为()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各地反清起义迅速掀起高潮 D.革命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
3.同盟会纲领中,反映出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
A.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
B.指明了革命对象和革命手段
C.明确提出了用暴力手段
D.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
5.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
D.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的矛盾
用心
爱心
专心
6.下列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明确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B.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
D.是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革命纲领
7.由于三民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对革命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使革命缺乏坚强的领导 B.致使革命阵营成分复杂
C.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D.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让步
8.下述不属于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焦点是()
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 B.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D.要不要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
9.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主张兴民权的不同之处是()
A.主张给人民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主张给资产阶级以参与政权的权利
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反对保留君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
10.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实质上反映了()
A.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不同政治派别间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 D.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的矛盾
11.20世纪初,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保皇派代表人物大体上属于原()
A.清政府内部顽固派 B.军机处的重要官员
C.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D.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12.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
A.镇南关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浙皖起义 D.广州黄花岗起义
13.被孙中山誉为“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重大起义是()
A.萍浏醴起义 B.广州黄花岗起义 C.浙皖起义 D.金田起义
14.把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萍浏醴起义 ②同盟会成立 ③黄花岗起义 ④兴中会成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15.20世纪初,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表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革命派已具有独立的武装力量
C.革命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中国民主革命深入发展
16.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摇篮。其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A.该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反帝反封的怒潮不断高涨
C.该地区曾是义和团运动的中心 D.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17.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武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B.武昌地区革命党人的力量最强
C.武昌地区群众基础较好 D.革命党人在武昌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
18.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A.完全由资产阶级的革命派掌权的政府 B.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C.立宪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 D.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19.武昌起义后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的是()
A.黎元洪 B.熊秉坤 C.孙中山 D.袁世凯
20.辛亥革命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的破坏 B.缺乏有威望的革命领袖
C.发展过于迅速 D.立宪派旧官僚投机革命,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2: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国民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3: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4: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召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均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回答:
①材料1体现了什么原则? ②材料2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③材料3掩盖了什么实质问题? ④材料4规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问答题
2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更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从哪几方面暴露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C 6.D 7.C 8.D 9.D 10.B 11.D 12.B 13.B 14.C 15.D 16.C 17.D 18.D 19.A 20.D 二.材料解析题 21.①主权在民。
②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③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
④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约法成为一纸空文,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把它废除了。三.问答题
22.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进行反封建斗争,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软弱性:
①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革命过程中没有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彻底反对封建制度,没有提出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土地纲领。
②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广大工农群众在民主革命中的巨大作用,革命宣传主要局限在知识分子中间,还夹杂着大汉族主义。
③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用心
爱心
3.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篇三
自鸦片战争之后,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便开始陷入内忧外患中,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每一寸国土,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与此同时,民间的起义力量此起彼伏,先有太平天国,后有辛亥革命,而后者成功地结束了清朝统治,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然而,仅仅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三个月后,代表旧势力的袁世凯极其领导的北洋军便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在政治上,他恢复帝制;在经济上,他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文化上,他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潮。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的“独立、民主、共和”一去不复返,辛亥革命宣告失败。
究其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说:
第一,革命纲领具有模糊性,最终导致革命主体的复杂性。以同盟会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甚至幻想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同时,他们将所有矛头直指满清王朝,而忽略了力量同样强大的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使他们也混入革命阵营。如武昌首义后革命党人竟然推举反对革命黎元洪出任都督,这无异于养虎为患。阳夏之役后,革命党人与黎元洪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逐渐颠倒,后来,黎元洪窃取实权。最终,大权被袁世凯收揽。
其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恰恰忽略了这一点。虽然革命党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宣传,但却没有深入到最底层的民众中去,没有把蕴藏着巨大革命力量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晚年孙中山先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遗嘱中曾检讨了“唤起民众”之不足。
其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从革命政党内部来说,成分复杂、派系繁多、矛盾尖锐。如阳夏之役后,江浙联军攻克南京,革命中心有东移之势,此后,南北议和在上海举行,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在沪宁一带展开。而这使得一些自居“首义之功”的湖北党人大为不满,孙武等人甚至从此屈从黎元洪。而上海方面光复会的章太炎等人早与同盟会交恶,所以也对黎元洪大加赞助。而这两个集团却忽略了共同的敌人——袁世凯。此后,袁世凯得以安全地在一旁坐收渔翁之利。
其四,缺乏可靠的革命力量和忠诚的革命武装。革命党人的革命武装大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这样的武装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有力支撑,有时甚至会断送革命。没有自己的军队,也不建设自己的军队,或者说,仅仅依靠出钱、去雇佣别人的军队,是孙中山一生革命而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以上弱点和错误,辛亥革命注定不能成功。这也从根本上说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想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要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反封建必须与反帝国主义相结合。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所以,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篇四
本课内容选自川教版教材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3课《辛亥革命》。本学习主题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三目:革命的酝酿,武昌起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因此我们这节课的线索就是革命的背景——爆发——结果——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一种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分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在导学案设计中,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名称,建立时间及建立者,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
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能力与方法
1、搜集孙中山革命活动相关的资料,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掌握收集史料,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内容的分析,培学生掌握论从史出,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
3、通过课前小热身,使学生培养起自学历史,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
4、通过提炼教材,使学生学会历史的基本概括规纳的能力
5、通过资料分析和评价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挖掘能力逐步掌握对历史事件的客观众分析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前搜集孙中山的生平资料及图片,学习孙中山关心祖国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及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学习革命先辈们勇于探索,立志奋斗,不的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及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设计导学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孙中山的生平资料,了解他的革命活动。
预习教科书,完成导学案——“课前小热身”。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师:今年国庆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生:略
多媒体播放国庆__周年阅年式的精彩片段,生谈观生感。
师:有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骄傲。回答(略)通过这次阅兵式可以看出中国的确是强大起来了。可是我们学了历史就知道,__年前的中国是不是这个样子?生回答(略)那时的中国多灾多难,充满了耻辱和艰辛。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实走近历史,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中取材,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与旧中国形成强烈对比,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体会中国的发展强大来之不易。
(二)、链接旧知识,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过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及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
生:列举近代以来的四次侵华战争,及其结果和影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生:思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救国救民所做的斗争和探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
生:归纳出.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结果——失败,说明中国人民还需要继续探索和斗争,回顾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斗争必须由改良走向革命,)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装进行斗争,并于__年前的今天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三)、课前小热身:学生小组交流课前预习的学习内容。了解本课的基本线索和重要知识点。
设计意图:课前了解线索和基本知识点,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重难点问题和重要知识的理解落实。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课堂进行时——新课解析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引导学生分别从组织准备,思想理论准备,军事准备三个方面在小组间交流。
师强调同盟会,三民主义等重要知识的过手和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本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找到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落实重要知识点在学案上。也为本课的学习做好背景资料的介绍。
2、材料分析三民主义
出示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和三民主义的内容资料,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材料,分析出它们之产的联系。并评一评三民主义。学生记住三民主义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填空。
设计意图;三民主义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资料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引用历史资料,以及客观地评价历史问题。
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3、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完成导学案的填空,通过观察《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图》说说起义的影响。
生:通过图片说出起义得到了全国很多省份的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影视资料中提取信息,加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
师过渡:接学生回答,武昌起义使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中国社会也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
4、合作交流,探讨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四件大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合作,概括出这四件大事:(1、中华民国的成立。2、清朝统治被推翻,3、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掌握公元与民国换算的方法。了解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的实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结果有一个完整地认识,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从繁杂的零碎的知识中归纳出重要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师过渡:辛亥革命一方面推翻了清王朝,一方面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5、议一议:阅读材料,并在小组间讨论,根据材料评价辛亥革命。
5.缅怀历史辛亥革命学生作文 篇五
因为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正是这次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王朝——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今,在湖北省武汉市的首义公园里,还高高耸立着革命战士打响辛亥第一枪的塑像,它代表着所有发动、支持、参与辛亥革命的人们的形象。
同学们,当我们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在美丽整洁的校园里嬉戏、玩耍的时候,你们可曾想起过那发生在一百年前的英勇故事,可曾想起过那些为了建设新中国而流血牺牲的勇士们?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是无数革命先烈们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国不是空洞的挂在嘴上,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爱国就是从爱自己的班集体,爱我们的学校做起,把班集体当做我们的第二个家,以班级为荣,以我们的滨北小学为荣;爱国,就是从爱护身边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做起,从时刻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做起;爱国,就是要从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功课做起,努力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爱国,还应当从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做起,如果连同学间的小小摩擦都不能宽容,又怎么能将这么大的祖国装进心中呢?
6.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篇六
1、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3、辛亥革命
(1)背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2)孙中山创建革民党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见书36页会址)〈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建立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武昌起义成功带来的影响: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7.辛亥革命 演讲稿 篇七
----电子声像1班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叩响了新世纪的大门,回眸中国近现代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想到这里,我们的心中总有几许苍茫、几许沉痛、几许激奋、几许从容。当我们仰望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星空,总有一颗璀璨的星斗透过漫漫长夜发出夺目的光芒,这华彩的星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孙中山!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个普通却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声枪响,宣告了清王朝统治的覆灭。一声枪响,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2011年10月10日,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还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首义精神。
“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就是要发扬这种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创造一番新天地!
----电子声像1班传承首义精神,就是传承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种团结协作精神,与同学精诚团结,互相协作,努力进取!我们在学习上要努力拼搏,不怕困难,在工作中不懈奋斗,不畏艰辛,将来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首义枪声虽然定格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但首义精神却一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同学们,100年前,孙中山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国家富强,将靠在座的我们来担当。我们一定会将辛亥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首义精神代代相传!
中山先生秉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济世情怀,深刻理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含义。
作为革命的先行者,他倾其一生演绎了何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山先生幼年贫困,深知民间疾苦,痛感民不聊生。他耳闻目睹了太多的食不果腹;太多的血雨腥风;太多的屈辱和无奈。“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1894年,他创立兴中会,最先喊出 “振兴中华”的口号。
孙中山曾经勉励青年“要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的责任担负起来,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先生的教导在今天仍掷地有声。在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训的清华园,在南海之滨、在大漠戈壁、在海外他乡,“天下为公”的中山精神已被铸成一枚枚徽章,戴在所有挺立时代潮头的中国青年胸前。
----电子声像1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两句诗,我以为这两句诗也是对中山先生非凡一生的高度浓缩和有力注解。今天我们聚首孙中山的故乡,重温先生之仁勇风范,如山之高,似水之长。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仰望心灵的天空,脚踏生命的大地,怀揣普世的理想,把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嘱托,永远牢记!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将来,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电子声像1班
2011年11月1日
8.高一历史辛亥革命讲稿 篇八
说明:适用于国开(中央电大)本科所有专业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
试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答: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在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为尔后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传统的潜篱,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自点以来,皇帝被看作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思想进步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便奔胸向前,不可阻挡了。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设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在几年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革命政府还大力整顿社会陋习、以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例如,人们见面时用鞠躬、握手取代了封建时代的跪拜礼;男子以“先生”“君”的互称取代了代表封建等级的“老爷”等称呼;剪辫易俗之风迅速席卷全国,社会上出现了新风尚、新气象。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从客观方面说,辛亥革命发生于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是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役对象和市场的。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扶植并支持它们的代理人袁世凯夺取政权。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场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旧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左右和妥协退让思想的支配,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后来,孙中山在回顾辛亥革命的历程并总结有关教训时说过:“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他们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也曾经联合新军(多数是穿起军装的农民和学生)和会党(以游民和破产农民为主体的秘密结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群众的力量,但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他们便把群众抛弃了。他们不但不领导农民进行反封建的斗争,反而指责农民“行为越轨”,并派兵加以镇压。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一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才显得相当单薄。正如毛泽东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孙中山指出: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能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辛交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绝。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也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
9.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篇九
作者:风雨如
文章提要: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应当汲取哪些经验和教训呢?最近,我读了几本有关辛亥革命的书,心有所得,写出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和认识。
一、理论宣传的重要性
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革命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没有一个例外。辛亥革命亦是如此。
1903年,在日本的留学生陈天华写了两本通俗小册子,《猛回头》和《警世钟》。这两本小册子在国内散播很广,影响很大。他说: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画在那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丝毫也不准我们自由。中国的官府好像他的奴隶一般,中国的百姓好像他的牛马一样。”“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列位若还不信,请看近来朝廷所做的事,那一件不是奉洋人的号令?……我们倘不把这个道理想清,事事依朝廷的,恐怕口虽说不甘做洋人的百姓,多久做了,尚不知信。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抗,难道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抗么?”
也是在1903年,邹容出版了《革命军》。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吾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
与此同时,章太炎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的著名文章。康有为说,“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所以他断定革命一定会造成混乱,不会有好结果。为驳斥这种论点,章太炎的文章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
由于《苏报》发表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抨击皇帝和清政府,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清政府便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邹容逮捕。1904年5月,他们分别被判处监禁3年和2年。1905年,邹容被折磨致死。1906年,章太炎刑满出狱。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也是清朝的最后一桩文字狱。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民报》发刊词为孙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报》驳斥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开明专制,反对土地国有等主张,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所做的多年的艰苦的理论宣传、舆论准备工作,就不会有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群众斗争的自发性
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对内残酷压迫,对外屈膝投降,不仅引起了革命的人的不满,也引起了广大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但是,这些斗争都是自发的,也是无组织、无纪律、无纲领的。这是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求全责备。但是,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正是这些农民的反抗斗争,为辛亥革命铺平了道路。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下同)一书中写道:
在各地群众的自发斗争中,有两种斗争居于突出地位:一是饥饿的群众起来抢米抗漕;另一种是群众起来反抗清朝官方的所谓“新政”。这些斗争的锋芒都是针对着清朝统治者。有些地方的群众在进行这些斗争的同时,也打击洋人的势力。客观形势的发展使群众以低级的、自发的形式把反封建的斗争和反帝的斗争结合了起来。(第752页)
当时在各地办的“新政”,包括办学堂、办警察、修铁路,以至查户口、钉门牌等等。所有这些“新政”都引起了群众的怀疑和反抗,因为群众所看到的是横征暴敛的加强,他们根据经验也绝不相信这个只知卖国的政府会做出对人民有利的好事来。(第755页)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从这种斗争中看出群众的力量。孙中山在1907年发动钦州防城的起义时,对于当地农民反抗糖捐的自发斗争置之不顾,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事实上,这种到处蜂起的、自发的群众斗争,主要是农民群众的斗争,使清朝统治的基础发生严重的动摇,使清朝统治者惶惶不可终日。客观上说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依靠这种力量才能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一举而推翻清朝统治。他们不能自觉地组织和动员这种力量,又是他们虽然推翻清朝统治但并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的根本原因。(第758页)
广大的贫苦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群众在辛亥革命中是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革命力量虽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但如果不存在这种力量,各省的“光复”不会这样迅速地实现。同时,因为这种力量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各省在宣布共和胜利声中,革命的果实都落到善于随机应变的旧势力的手中。(第856-857页)
辛亥革命18年后,37岁的郭沫若在日本完成《反正前后》一书。书中在回忆当时成都的情形之后,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清醒的分析:
但是,朋友,你们且莫忙单作为滑稽的现象,而以一笑付之。我有意把这些滑稽的现象写出来,我是想使大家知道保路同志会乃至同志军的军事行动的本质。那自然不是蒲殿俊辈所代表的立宪论者,也不是董修武辈所代表的革命党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人民大众”!这种人民大众的威力,我们不要把它轻视了。就是他们,在竹竿头上绑的菜刀,手里拿着的吊刀子,不已成为推倒了赵尔丰的原动力,杀死了端方的原动力,乃至送葬了清廷的原动力吗?
要记着,辛亥革命是一九一一年。这后于一九○五年的俄罗斯第一次的革命仅仅六年,先于一九一七年的俄罗斯第二次革命也仅仅六年。革命的性质大略相同,然而革命的结果却完全两样!我想,假使中国有好的领导者,把那真正的革命民众从那时起便引到真正的革命的道路上,中国不早已有充分的力量和帝国主义者对抗,而成为世界革命的前驱吗?
以上史实告诉我们:第一,任何一次社会大变革的前夜,都会出现自发性的群众斗争。虽然这种斗争是盲目的,甚至是野蛮的,但是它又是合理的、正义的。因为这种反抗压迫的斗争,归根到底是被统治阶级逼出来的,这与《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是同一个道理。第二,当统治阶级处于末路的时候,它的任何“新政”都是对付群众斗争的骗局,都是为了苟延残喘,也都瞒不过群众的眼睛。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家,由于他们的阶级和世界观的局限,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引导群众的自发斗争,使自己处于孤立状态,使革命归于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历史教训。
三、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辛亥革命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武昌起义者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就夺取了政权呢?我们回顾一下历史: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由失去了领导的革命士兵们打响的,仅仅经过一夜的战斗,到了10月11日早晨,武昌的政权就掌握在革命士兵们的手中了。当时,同盟会的领袖们或在国外,或在上海、香港等地。发动这次起义的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带头人都不在现场。孙中山曾说,他在辛亥革命前经历过“十次革命之失败”,也就是十次武装起义的失败(实际上不止十次)。他刻意组织、领导的以推翻清王朝为目的的起义一次也没有成功,而不是由他组织、领导的武昌起义却在一夜之间成功了。从这些现象上看,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确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任何偶然性的事物之中都包含着必然性。恩格斯说:“被断定为必然的东西,是由纯粹的偶然性构成的,而所谓偶然的东西是一种有必然性隐藏在里面的形式,如此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0页。)所以,我们不能把武昌起义看作一种纯粹的偶然现象。
武昌起义的成功,是武昌的革命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个成功绝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多年间全国各地无数次的由无数革命党人和农民群众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觉斗争或自发斗争失败之后结出的胜利果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说,武昌起义前的种种斗争都是星星之火的话;那么,到了1911年,星星之火就形成了不可阻挡的燎原之势。——这是历史的必然。
当全国都布满了干柴的时候,干柴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燃烧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有干柴的地方,迟早要燃烧,这是一种必然。当火山进入苏醒期的时候,火山在什么时候喷发是一种偶然;但是,只要火山矗立着,它迟早要喷发,这是一种必然。事实上,当荡涤留在旧世界上的污泥浊水的怒潮已经隆隆可闻的时候,它从哪一条洪堤上倾泻下来,已经不再重要了。
四、新旧军队的动摇性
在辛亥革命中,发生了多起新旧军队的反戈事件。特别是新军的士兵们,纷纷倒向革命,调转枪口,指向反对阵营。
参加武昌起义的士兵,就是清王朝军事改革的产物——新军。武昌起义12天后,湖南、陕西两省省会发生新军起义。在一个月内,又有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上海,稍晚一点还有四川等地的新军起义。此外,清王朝的海军也倒戈到了革命方面。
而一向被视为可靠的旧军(巡防营),也有反叛的。湖南和陕西的旧军,几乎全数参加了起义。长沙城外的新军武装进城,守城的巡防营士兵不发一枪阻拦。贵州省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举行起义,巡抚衙门的卫队拒绝向起义者开枪。
这说明,当一个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当它再也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时候,作为国家机器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具有讽刺性的是,清王朝苦心经营出来的新军,竟然成为埋葬它自己的一把铁锹。
五、改良主义的危害性
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还是改良的大辩论。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主张改良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由此可见,改良派的屁股是坐在哪一边的。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写道: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推翻清朝统治,也正是打击站在它背后的外国帝国主义。同盟会的成员们都对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的地位的事实感到愤慨,热烈地企望革命能使得中国获得独立。有些同盟会员明确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称清朝为“洋人的朝廷”的陈天华是同盟会发起人之一。又例如在《民报》上撰文的汪东认为,“及今之世,而欲求免瓜分之祸,舍革命其末由”(第710页)
为了担心会遭到清政府的禁止,梁启超在宣言书中特别声明:“政闻社所执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这种跪在专制统治者面前乞求立宪的丑态,足以说明梁启超同样是迫切企待从清朝的立宪中找寻政治出路。(第719页)
立宪派使自己站到了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上,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革命派的猛烈的攻击。清朝政府已经极端腐朽,并且已经成为外国帝国主义的工具,已经成为中国前进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无可辩驳的事实,声讨清朝统治者的罪状,也就充分暴露了立宪派的立场的反动性。(第723页)
立宪派提出来这些说法,没有把革命派吓倒。革命派用朴素的逻辑,根据驳不倒的事实回答了这些说法。“内乱”难道是革命造成而不是清朝的统治造成的吗?难道不正是腐朽而恶劣的清政府造成了到处民不聊生,民变蜂起的情势吗?(第727页)
从孙中山、黄兴到秋瑾、徐锡麟,这些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都把革命看做是和武装斗争不可分的。他们蔑视清朝的所谓立宪,也绝不相信那种认为“政治革命”可以用劝告、请求的方法来进行的说法。他们继承了中国农民革命的优良传统。但是究竟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这问题是他们所没有解决的。(第746页)
从以上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实际上还包含着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民族矛盾呢,还是阶级矛盾?在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理论水平,自然还没有达到从本质上区分社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高度,他们也不明白“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但是,他们从斗争的实践中已经朴素地意识到:既然清王朝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就必须把解决清王朝的问题放在首位。
吴玉章在他所著《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一书中,在回忆革命派与改良派在1906年的一场斗争之后,写道:
但是,康梁等人并不甘心于失败。当清朝政府假意宣布预备立宪的时候,他们欣喜若狂,积极组织立宪政党,准备回国去做清朝的立宪功臣。于是,革命派与立宪派(改良派)的斗争便由以理论为主而转为以行动为主了。(第87-88页)
事实正像他所说的,当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斗争就从笔墨之争变为兵戎相见了。例如:湖北的汤化龙排挤年轻革命军人,阴谋窃取军政府的权力;贵州宪政会引进滇军唐继尧部,摧毁由自治学社掌握的军政府;山西谘议局长梁善济于附从革命后,又在清军攻太原时充当内应;张謇以章太炎倡说“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为口实,诱使革命党人解散同盟会;在建都问题上,改良派群起责难孙中山,迎合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愿望,实际上对袁世凯的窃国行为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危害作用加以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迷惑性。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同改良派的笔战中取得了优势,使改良派威风扫地。但是,那都是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的,广大底层民众知之甚少。辛亥革命的狂飙给改良派以一种机遇,使他们处于一种很有利的地位。一方面他们没有当权,很容易把自己说成是赞成革命的;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很容易拉拢一般年青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取得他们的信任。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条件迷惑民众,从而在革命中或先发制人,充当革命的领导者;或后发制人,从革命派的手中攫取革命果实;甚或充当杀戮革命派的刽子手。
第二,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依附性。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刻没有忘记争夺领导权。他们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们是凭据自己力量做的吗?不是的。改良派身后站着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过是封建地主阶级用来篡夺革命政权的工具。资产阶级改良派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力量,它在同资产阶级革命派决裂时,就只能依靠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这些最反动的势力,充当他们的鹰犬。
值得一提的是:在领导权问题上,从辛亥革命的开始到结束,从革命的中心到各个省份,反而是革命派颇为被动和狼狈。他们既得不到上层封建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支持,又不愿意到下层发动农民阶级,身旁还有改良派的掣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的。
第三,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的摇摆性。
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的《前言》中,作者对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政治思想做了这样的分析:
在他们看来,现实生活是充满了黑暗和丑恶的,但他们不知道,那丑恶和黑暗的根源正是他们恋恋不能舍去的东西;而唯一能够从根铲除一切黑暗和丑恶的,是来自人民的革命力量,但他们对人民力量,却比对于任何黑暗和丑恶更为害怕。
这里所说的,是清末谴责小说作家的思想局限。同时,它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摇摆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局限。资产阶级改良派在革命中时而热情,时而消沉;时而激烈,时而绝望;时而首鼠两端,时而见风使舵……不就是摇摆性的体现吗?但是,所谓摇摆,只是暂时的,他们归根到底是必须选择的——或者光明,或者黑暗;或者人民,或者人民的反面。
列宁说:“一般说来,改良主义就在于,人们只限于提倡一种不必消除旧有统治阶级的主要基础的变更,即是同保存这些基础相容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第479页。)这是改良主义的本质。正是这个本质,决定了改良主义者,包括辛亥革命中的改良主义者的历史命运。
总之,资产阶级改良派在辛亥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是极为不光彩的。他们的种种劣行,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辛亥革命的失败,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改良派,但是,形象地说,他们在革命中确乎起到了一种“绊马腿儿”、“别象眼”、“防火墙”、“落井下石”的危害作用。
六、地主阶级的狡猾性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把这种政治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辛亥革命的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这引起了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极度恐慌,因为那个制度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他们必须站出来捍卫这个制度,同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他们充分暴露了狡猾性、欺诈性、残暴性等等恶劣的阶级本性。当革命浪潮猛烈袭来的时候,他们就后退一步,保存实力,让资产阶级改良派暂时站到一线,充当他们的盾牌。当资产阶级改良派筋疲力尽地排挤了革命派,企图或已经掌握政权的时候,他们就以逸待劳地一脚把改良派踢开。当改良派也抵挡不住革命浪潮,就要失守阵地的时候,他们就拔出剑来,赤裸裸地杀向革命派……总之,在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中,封建地主阶级始终玩阴谋,耍手段,从而使自己占据着有利的阵地,在战斗中得心应手。
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作战的领军人物是封建军阀袁世凯。袁世凯的家族是几代的大地主,他在河南就有四万亩左右的土地。他对待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又打又拉的策略。可以收买的,他就收买,汪精卫等若干老同盟会的人不就是被他收买的吗?收买不了的,他就使用暗杀手段,宋教仁不就是死在他的手下吗?连孙中山这样身经百战的政治家,都曾一度踏入袁世凯的陷阱。
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够老道的了,他的身后还站着老谋深算的封建地主阶级,而封建地主阶级的身后又站着张牙舞爪的帝国主义列强。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在同三种政治势力进行斗争。加之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被篡夺以及袁世凯上台后所表演的种种丑剧,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七、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帝制),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成功了。但是,它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统治,“皇帝”的名称变为“总统”,形式变了,内容并没有变,在这个意义上,辛亥革命是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毛泽东指出:
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
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辛亥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封建力量的强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篡夺,失败的外部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的控制,对军阀袁世凯的支持,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表现妥协和寄予幻想;它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政党,组织松散,派系复杂;它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主要是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鲁迅 先生在他的几篇小说中,以艺术的形式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阿Q正传》中所描写的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不准阿Q革命,不正撩开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的致命伤吗?《药》是写辛亥革命之前,通过华老栓给儿子买人血馒头的故事,展示了底层群众同革命和革命烈士之间的巨大隔膜。《**》是写辛亥革命之后,通过仇视革命的赵七爷和不习惯于革命的九斤老太等人物形象,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有时,我竟这样想:研究辛亥革命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不读那些高头讲章,但是,不可不读先生的这些文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结束。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辛亥革命前后那些热血如歌的烈士们:林觉民、秋瑾、徐锡麟、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还有像陈天华、姚洪业、任鸿年那样的悲壮青年。此刻,他们的身影在我眼前晃动,我的眼睛湿润了……烈士们的鲜血不能白流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革命事业,不能付诸东流啊!
——谨以此文献给辛亥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
作者附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