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2024-09-13

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精选17篇)

1.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篇一

我 对 中 国 周 边 安 全 形 势 的 分 析

姓名:杨正斌 学号:B10030632

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的分析

在所有大国的成长过程中,周边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三十多年来,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问题,尤其是周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既具有长远意义,又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时代命题。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决策层的充分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聚焦。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 个国家接壤,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 位的国家中有8 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 个国家中有4 个在中国周边(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同时,中国还拥有1.8 万公里的海岸线,岛屿岸线长达1.4 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 300 多个岛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中有若干部分与别国的领土声索主张重叠。中国共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划界,而当前仅完成了与越南在北部湾的划界。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随时影响着中国的海洋安全。还有如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等相当数量的国家与中国虽不直接接壤,却始终在周边地区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此外,尽管美国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较远,但因为其在东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存在以及全球性的影响,所以,美国势必要在中国的周边问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而言,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周边地区就是中国对外战略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从国家安全上讲,周边地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战略屏障。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与中国边疆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安全战略的实施。保持稳定的周边态势,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区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利益上讲,中国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变化。美国出台“再平衡”战略,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战略进一步深化,俄罗斯重返亚太使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韩国总统的“登岛**”引发独岛(竹岛)争端日益白热化,日本政府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危机,而南海争端也在持续发酵,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中美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二是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挑战。总体上看,美国推动“再平衡”战略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菲律宾坚定地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左右逢源,澳大利亚悄悄改了风向⋯⋯美国祭起“再平衡”之旗后,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战略再定位,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周边国家一味在海上采取蚕食政策,固化非法占有,终于迫使中国的海洋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坚决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维权与威慑力度,力求在海洋争端中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双重目标。针对黄岩岛对峙、越南发布《海洋基本法》和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好地打出了维权的“组合拳”:宣布三沙市正式成立,统筹管理西沙、中沙和南沙的行政事务;中海油两次发布在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招标;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等等。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地名和地理坐标等,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中国海监为主力的公务船实现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中国军方也进行多次联合演习,海军编队多次穿越宫古海峡。这些在行政、立法、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采取的维权活动,传递出了鲜明的信号,表明中国将改变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和努力,注定面临来自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直面阻挠。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过去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军事影响力基本限制在 陆地领域,对海洋领域的延伸极为有限,不会对美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形成有威慑,更不会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但是,如果中国一旦成为海洋强国,那么中国将拥有陆海兼备的大国实力,直接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其亚太盟国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要瓦解。它试图通过对同盟伙伴的支持,遏制中国的向外发展。

对于周边邻国来说,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同样会刺激它们联手牵制。东盟试图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签订,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菲律宾和越南更是频频出手,试图在中国真正“坐大”之前,固化对已占岛礁的权益主张,抢占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日本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海洋强

周边地区是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大国成长的基石,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合理的周边安全体系,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成长为成熟的世界大国。因此,周边问题也是所有新兴国家都必须正视的“成长的烦恼”。随着自身实力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地区经济结构、安全体系,乃至邻国的文化认知与社会心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碰撞与摩擦几乎不可避免,如何才能直面问题、审慎分析、合理应对,这不仅检验着国家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技巧,同样能够体现出整个社会与民众的器量与智慧。这也是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验。

作为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周边问题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周边形势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尤其在东部海洋地区,各种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与日俱增,并且展现出深刻的国际背景,如果应对不当,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风险同在,这无疑构成了当前中国周边局势的基本形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周边形势下,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应对策略,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之一。如果处理得法,周边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成长的坚实基础,但如果应对不当,周边地区也可能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陷阱,甚至阻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期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2.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篇二

我载体。本人使用新教材也有一段时间了, 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 我觉得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 具有很对多特点在此与大, 家共享通过使用。也有了一些启示, 语总的说来的体系是开放, 而富有活力的这套实验语文, 它以教材文各学然种科、生, 形直活式接以联通及系向到民族丰课富外文化多, 的彩联的各系社个到会方别、面的自。新/尊重多元文化文教材中的课文题, 为学生材广泛, 体裁多样通过语言文, 教王艳字认识大千世界超供了很好的载体。、体裁多样增进相互, 具有时了解提材代的特富的经人点验文和世内现界涵代和, 意想既识象, 世便密界于切, 联学生蕴学系含儿着习童丰语的在言, 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利于启得到启迪, 看素养迪智。具慧, 体来讲激发想象, 我, 感觉它有以下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法1特点 (:.语文学习与学一) 整体性强:生生活整合:体

现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教学观, 符合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是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教材在落实人文渗透方面, 始终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 摈弃了原有教材大量脱离学生实际的道德灌输,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学习氛围。

首先, 教材编选的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或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的。其次,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材, 都是从学生的生活 (包括活动与阅读) 中提炼而来。如自然景观的观察、交流与习作等等。第三, 趣味语文中的对联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统文化。

2. 学习内容包罗万象:

教材通过日积月累、趣味语文、成语故事等, 让学生充分接触对联、回文、成语等传统文化, 不仅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涵, 而且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3. 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相捆绑, 共同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

在这一点上它继承了阅读课例与习作教学相一致的传统, 以读指导写, 以写巩固读;改变了读写严重分离的缺陷。同时, 它又加强了与生活联系的意识, 使它真正地进入实践阶段。我相信如果正确使用这套教材,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的。

4.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内容, 适宜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

我们可以通过迁移阅读体会和学习某种阅读与写作的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 欣赏不同语言和行文风格, 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语言储备、习作方式。

5. 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整体。

教材除编选精读课文外, 还编有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 极其明显地昭示我们大量阅读的理念。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点细节的话, 还不难发现:教材还在多处运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自觉或在老师的布置下能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读完这些书。

(二) 感悟、积累意识强:

1.强化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应该说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是所有语文课本的共同特点, 就单元导语而言, 这套教材则更多地从内容提示、感悟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就课后练习而言, 除了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落实, 还注意到了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2.弱化语文知识的系统训练。首先表现在着眼点都在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 并侧重于学生的阅读发现、口语交际和接触各种文化形式或现象。其次是课后习题增加了朗读、感悟和积累的引导。第三, 单元提示不再以系统、严密、理性的语文技能指导的形式出现, 而以比较亲切的、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和语气出现。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 对于教师的教授, 学生的学习, 我还有以下方面的感受:

1.语文教学也必须注意用贴近学生的事例、方式、语言等引导他们阅读课文材料、体味语言魅力、接受人文薰陶, 真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无处不在, 学习语文的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促使学生乐学。

2.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好用好教材里的内容, 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 日积月累, 开阔视野, 既激发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 更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打个好基础。

3.阅读教学要善于挖掘文本中适合口语交际和习作 (包括片断) 的资源, 为口语交际创设情境, 为习作训练提供形式和内容, 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也要善于利用阅读材料中有益资源, 让阅读、口语、习作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4.阅读教学要重视迁移阅读和对比阅读, 帮助学生区别文章的特征, 把握文体的特点, 最终形成主动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提高对文本的感受力, 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多留一点时间给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和课外阅读。

5.语文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读课本, 更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 特别是读整本书的兴趣和习惯。为此要保证他们有阅读的时间, 要有促进他们乐于课外阅读的措施, 要防止完全放读和要求读大部头著作两种倾向, 还要形成交流的氛围。

6.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 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腾出足够

量的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 让学生通过朗读、轻声读、默读、背诵等方式, 自主学习, 自主感悟, 读出深情, 读出感受, 读出见解, 读出兴趣, 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切不可深陷细碎的内容分析和语法训练上, 那样只能让语文学习索然无味。

7.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学习以诵读感悟和培养兴趣为主, 不要拘泥于语文知识的系统性, 更不要过于追求语文技能的序列性。

3.我对地理教学的看法 篇三

关键词: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地理教师上好一节地理课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包含教师备课的基本功,讲课的基本功,驾驭学生的基本功,掌握地理知识多少的基本功等等。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集体。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我认为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固然正确,无可厚非,但是,一堂课学生不可能配合的那么紧密,学生也有厌烦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

我讲“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的时候,课文讲解了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各少数民族的分布通过看图也能够看个大概。上课找学生看图说说少数民族的分布,可学生并非如老师所设想的那样,谈到少数民族分布时,他们就聊开了,一般的人说出几种后,还随便给瞎起名字,特殊的调皮学生把电影里看的外国的也加了进去。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我不是用呵止的办法来解决,而是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观察地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我又问汉族是不是少数民族?学生大声回答:不是。通过这一课的事例证明,教师要有耐心,不急躁,善于引导最重要。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我现在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会由此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培养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地理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再有,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

地理兴趣的培养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对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改进地理教学效果是中学地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诸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而不是包干替代。

在教学中,在不断地学习、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我们学校构建了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地理学科又有它不同的方面,地理课的内容很多都贴近生活实际,在“精选习题,课堂训练”这一环节,表现要突出。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指导、辅导等作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摸索中,我们地理课也总结出了自己子模式,即“自学——求学——活学”三个方面。

4.我对幼儿教育的看法 篇四

我觉得幼儿英语的教育,兴趣培养很重要,英语启蒙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兴趣是启蒙教育的动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才能吸引孩子。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尽早地进入英语环境很重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判断,用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语言环境也很重要,作为老师的我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让他们把说英语当成一种很好的习惯,从生活中启发他们,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还会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我认为,幼儿学习英语要以培养其学习英语的习惯和兴趣为目的,不过分地追求他们学习的数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使其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还会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为孩子播放一些情节引人、活泼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英语VCD教学片或录音带,这样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跟着自己的同龄人说。另外,我会经常跟孩子用英语对话、做游戏,尽量多用英语交流。我会在教室布置上一些与学英语有关的图画,营造出一种学英语的气氛,使孩子感到始终处在一个英语氛围中,这样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说英语。并且设置一些符合他们的游戏场景,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幼儿进行英语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快乐和兴趣中学习!

5.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看法 篇五

何为教育?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

中国的教育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的研究一番,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的教育模式之下,我们应当对此有个很好的认识,应该正确认识到社会中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误解,而不要去一味的认为中国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是与为了学生发展而发展的素质教育相对立的。以前,目前,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选用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并且占教育的主题教育。只要是教育,只要是学校,都必然会有考试。中国绝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对中国的考试制度深恶痛绝,是因为这种特定的考试制度不是以学生为本,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改进学生素质上的缺陷,而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毁坏了学生的身体、破坏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考试不是帮学生的,而是整学生的。应试教育存在弊端,中国的教育是死读书,读死书,成绩第一,分数至上,出现高分低能现在很多,甚至有些书呆子脑子只对数字文字感兴趣,并且很精通,其他日常生活常识一概不懂。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虽然痛恨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但是没办法,目前只有好成绩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不停的做试卷,学理论知识,而到了大学后,很多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因为童年时没有好好玩,就开始在大学不停的玩,沉迷各种游戏小说等,毁了孩子的一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是理论+实践,允许未成年学生在假期去打工,从而接触社会,大学前的学业是比较轻松的,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到了大学才开始让学生努力学习;该玩的年龄好好玩,该读书的年龄好好读书;虽然不好拿来作比较,但是比较下来,中国教育的弊端是让孩子在该玩的年龄时没有好好玩,该读书的年龄没有好好读书。

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成为社会共识,为人们所普遍痛恨,但是应试教育为什么不仅没有丝毫改善反而变本加厉了呢?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决定的,我国是人口大国,集中了世界进1/4的人口,面对这么庞大的人口当然要选用合适的方式去选拔人才,在诸多的选拔方式之中也只有考试才能做到人才的优化选择。其他的方式我们先人们可能也尝试过,可是并没有达到所预想的目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围绕着考试就渐渐的形成了今天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问题就出现了,我们一提到书就自然地想到了考试,一进学校的大门就知道学习怎么样才考好试,一切都是在为考试而作打算,所以也就忘记了我们学习的真正的目的了。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大多关心的是孩子的学校成绩却很少关心他们有没有学到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一味的要求孩子在学习上做的更好,而没有注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就是怎样才能考取好的成绩和考一个名牌大学,升学是目的学习却变成了一种手段了。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对自己个性抹杀,对孩子创造力的遏制,那样就背离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了。当然,应试教育也有它的优点,倘若没有也不会在历史至今都处于不败之地。在这里,我就不说了。

6.我对网络的看法 篇六

众所周知,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发展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再前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文明进步。现在是一个21世纪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充满科技的时代,而网络——今后最强劲的技术趋势,它使信息装置将无处不在,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商店、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是神奇的,是有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你想要找资料,想用时少,而资料全?你不用再埋头工作在图书馆里了,你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你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网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大功告成。当你有什么烦恼的问题时,可千万别忘了它。喔!试试让网络来帮助你,相信它一定可以帮你排忧解难,成为你工作和学习的好助手。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你如果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社会新闻,了解不到国家大事的话,你只要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由得人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不能去逛商店,网上也可以很方便得购买到东西。

网络更是一个通讯的好工具。你是否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你是不是很想与他联系。网络可以帮你!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血淋淋的教训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个15岁的男孩,眼看就要中考了。成绩一向优秀的他,自从迷恋网络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爸爸忍无可忍,将他痛打一顿。他心里拗气,离家出走了。原本和睦的家庭,愁云密布。中考他没参加,而是躲在网吧里玩游戏,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了,他便回家找奶奶要钱。奶奶当然不肯给,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他迷途知返。谁知,他从厨房拿了把菜刀,在奶奶身上连砍数十下,致使老人当场死亡,他却抢走了她仅有的十几元……

7.我对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看法 篇七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目标不够明确具体。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另一种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得“放之四海而皆准”, 千篇一律。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

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案例分析: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这个教学目标比较抽象、不具体。教师是让学生怎么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呢?是通过什么手段?没有准确的表述。教学目标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是课程目标, 而不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教师要做什么?学生应该会什么?从教学目标确实看不出来。让学生能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能做得到吗?

2. 缺乏过程与方法的表述词。

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总目标”第五条是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 倡导“探究性学习”, 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 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 在过程中学习,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训练, 情感的体验, 审美的陶冶, 如影随形, 而不能游离其外。

二、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那么, 在教学设计中, 到底应该如何来设计教学目标呢?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和准确。

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我们在设计目标时, 应规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来, 所以指向一定要明晰, 明晰到好操作, 明晰到能够以此作为依据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

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余光中的《乡愁》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准确、流畅的朗读, 在此基础上, 能感受到诗人淡淡的乡愁中包含的深情。

(2) 学生能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其感情的具体事物 (诗歌意象) , 能说出诗人选择这些意象的原因。

(3) 诗中有“浅浅的”一词语, 台湾海峡实际并不是很浅的, 那么, 诗人为何说是浅浅的呢?在交流思考中感受到诗人希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感情。

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是学生, 目标明确, 可操作性比较强, 问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同时, 能把握本节课的精华, 准确的把握文意, 课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 教学目标要有过程方法的指导

按照目标的分类, 我们可以经常使用一些行为动词, 比如在认知领域, 可以多写一些说出、选出、比较、收集, 概括、举例、复述、分类、归纳等动词;在情感领域, 可以使用感受、寻找、分享、讨论、体验、认同、喜欢、称赞等词语;在技能领域, 我们可以使用联系、尝试、写出、运用、扩展、缩写、重复再现等词语。

总之, 我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心中一定要能自己准确把握文意,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 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上得成功的灵魂。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 它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展开, 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就会信马由缰, 随意性强, 何谈什么教学效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泛化”性, 目标设置似是而非, 可操作性不强, 目标不能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精华内容等等。

8.我对音乐教学的一些看法 篇八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据《史记?师乙篇》所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

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9.我对儒家思想的看法 篇九

学号:hhh 姓名:xx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从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我认为儒家思想能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发展到今天,一定有其独特的内涵。而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儒家思想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从儒家思想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其思想是重视民众的力量,注意民众的生计,关心民众的哀乐,归根究底是出于民众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的考虑,意识到不能以过度压迫的政策驱使这个被统治对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从其本质属性上看,儒家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政治理论,由此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我个人认为儒家思想以人文关怀为导向这就是按照“以民为本”的原则施政,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为这种张力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因此,以“德政”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就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和主导倾向。孔子规劝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并进而阐发了对君主的道德规范,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孟子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其民生主张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施仁政于民。对与治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意义。

10.我对新课程的看法 篇十

参加且听了不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我想谈一谈关于自己对于新课程的一点看法。

一、对教师角色的思考: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二、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11.李光耀: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篇十一

我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限制,制止恶的一面。虽然这样说可能令人沮丧,但我仍然这样认为。

我们已经征服了太空,但我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征服自身的原始本能和情绪,这些本能和情绪对于我们在石器时代的生存是有必要的,但在太空时代却没有必要。

虽然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可以改良,但我一向认为人类就像动物一样,我不确定能否改良,但我认为可以进行训练,可以进行管教……你可以让一个习惯使用左手的人用右手写字,但你无法真正地改变其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或者说应该是平等的……但这种想法现实吗?如果不现实,那么追求平等就会导致倒退。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没有任何两个事物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同样小的事物,也没有同样大的事物。事物从来都不是平等的。即便对于非常相似的双胞胎而言,出生时也有先后之分,先来者优先于后到者。人类是这样,部落是这样,国家也是如此。

人类不是平等的,他们处于极其激烈的竞争中。苏联已经失败了,因为他们试图把利益均等化,这样一来,没有人会努力工作,但每个人都不想比别人得到的少。

我一开始也认为人是平等的……现在我知道这是最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为人类已经进化了数百万年,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彼此相互隔绝,独立谋求发展,种族、民族、气候、土壤条件都不尽相同……这是我在书本上读到的东西,我自己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切。

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在1000 个新生儿中肯定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接近于天才,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是普通人,也有相当比例的婴儿有点儿愚笨……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终决定了未来的事情……

我们想要一个公平的社会,我们想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但在我们的思想深处,我们从来不会自欺欺人地认为存在两个在毅力、动力、敬业程度、内在禀赋等方面一模一样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弗雷德里希· 哈耶克在其著作《致命的自负》中表达的观点非常明确,而且具有权威性,与我长期以来的想法不谋而合,但他的书没有说明一些伟大的知识分子的不明智之处,其中包括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这些伟人往往认为人类大脑可以设计出一种更好的制度,这种制度比“历史演进”或“经济达尔文主义”在过去几个世纪带来的“社会正义”还要多。

任何一个政权、任何一个宗教、任何一种思想都无法征服世界,或者按照自己的设想重塑世界。世界的多样化特征太明显了,不同的种族、文化、宗教、语言及历史要求各国通过不同的道路实现民主和自由市场。在全球化的世界,各个社会因卫星、电视、互联网及便捷的旅行条件相联,因此各个社会就会相互影响。

在某个发展阶段,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能最好地满足一个民族的需求,是由社会达尔文主义决定的。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

也许按照欧洲的标准,我是一个介于社会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之间的人。

我会把自己描述为一个自由主义者。一方面,我倡导机会均等,努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最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有一定的悲悯之心,希望失败的人不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我想让制度以最高的效率运作,但同时考虑到那些现状不佳的人,因为他们的自然条件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多的资源,或者他们本身缺乏努力奋斗的条件……

我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主义者,因为我不会拘泥于某一种关于治理世界、治理社会的理论。我是务实的,我愿意直面问题,说:好吧,什么才是最佳解决之道?怎样才能为最多的人创造最大的幸福和福利?

我成长于三世同堂的家庭,这就不知不觉地使我推崇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会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你的大脑。儒家思想认为如果人人都争做“君子”,那么社会就能实现良性运转。理想中的君子与绅士有些类似……这意味着不要做邪恶的事,努力做善事,孝顺父母,忠于妻子,好好抚养孩子,善待朋友,这样他就是忠于皇帝的好公民……

儒家内在的哲学观念认为如果想要一个社会实现良性运作,你就必须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必须优先于个人利益。这是与美国文化的主要差别所在,因为美国文化是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在外出旅行和访问期间,我会注意观察一个社会、一个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会思考为什么它们运作得好……人的思想不只来自阅读,你可以从书本中获取,但如果你不把书本知识同自己的情况结合起来,书本知识就无用武之地。我自己经常会把读到的东西同自身情况结合起来……

同博学多才的人展开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点一定不要忽略,我认为这比单纯孜孜不倦地阅读文献强得多。因为通过短暂的交流,你就能萃取对方的知识和对方的思想精华。

新加坡的模式是无法轻易复制的,我认为这是我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性格、经历和思想

我的思想源自于我的性格……还有我的一些生活经历。当你的整个世界轰然坍塌时,你就会遇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出乎意料的情况。我的人生就是这样。

如果日本军队没有在1942年发动侵略,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统治或许会再持续1000年,但事实上在1942 年就终结了。我从来没想过日本人会征服新加坡、把英国人赶出去,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还用残暴的方式对待我们,包括我本人也遭受过日本人的虐待……

在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之前,我就深刻地知道了什么是权力。日本人表明了这一点,英国人却没有。

当时大英帝国快要走到尽头,在技术、商业和知识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已经没有必要使用残暴的武力了。他们只是在1868 年动用印度的犯人劳工们在山上修建了这座巨大的政府办公楼,以此统治人民……我从英国人那里学到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管理人民,也见识了日本人是如何运用权力的。

日本人对新加坡的侵略给我上了一堂最深刻的政治教育课,因为在长达三年半的时间里,我看到了权力的意义,看到了权力、政治和政府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我还明白了在强权政治下陷入困局的人们为了生存会采取哪些应对之策。先是英国人在这里,他们是固有的、完全意义上的主人,而之后日本人来了,我们一直奚落日本人是矮胖、短视和斜眼。

nlc202309041408

当我和在内阁中担任高级职务的同事们回首早年治理新加坡的忙碌岁月时,我们都意识到充满磨难的学生时代使我们受益良多。我们遇到了街头恶霸,如果我们没有体验过这种磨难,那么我们就会被打倒。如果我们从未感受过忧患,就像一条狗被圈养在篱笆后面的小屋里那样安全无忧,那么当我们身处危险重重的车流中就会被碾压而亡……

我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那种残暴侵略下的艰难岁月,较年轻的一代部长们也没有过这些经历。激烈的斗争造就了老一辈的部长们,我们中间那些身体虚弱、行动缓慢或者容易紧张的人就成为早期的牺牲品。我们这些剩下的人就是在达尔文所谓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人,我们都有强烈的生存本能。

自1973 年以来,我学到了什么呢?我学到了一些关于人类与人类社会的更加基本的、永恒的道理,学到了如何让人类和人类社会实现更好的发展,学到了倒退和崩溃的风险是永远存在的……我意识到了一个文明社会是何等脆弱……我还明白了个人成就的重要意义。

在50 多岁、将近60 岁时,我意识到,同知识、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相比,尘世的一切荣耀与成功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和快乐都是短暂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所拥有的东西中有多少是先天决定的,又有多少是后天培养的。如果我没有经历过艰难抗争的考验,我会与现在的自己有所不同吗?

作出了一个个生死攸关的抉择,经历了一次次重大的危机,我的眼光、雄心和辨别轻重缓急的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相信这种变化将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也许所谓的“硬件”(即我的身体、精神和情绪)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我的“软件”(也就是我对上帝、荣耀或金钱的看法)已经受到了人生阅历的深刻影响。

换句话说,无论“硬件”(由先天决定)多么好,没有“软件”(靠后天培养),“硬件”也不会有多大的用武之地。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

逻辑与推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检验。

严峻的考验是成绩,而不是承诺。数百万无依无靠的亚洲人不关心也不想知道什么理论,他们只想过好一点儿的日子,他们想要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社会。

如果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就必须找到实际的办法,解决增长与发展问题,而不是寻找这种或那种理论。这也符合理智的要求。

我的人生不是依靠某种哲学或某些理论指导的。我把事情办好,让别人从我的成功之道中总结理论或原则,我不会搞理论。相反,我会问: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如果我在查看一系列解决方案之后发现某个方案切实可行,那么我就会努力找出这个解决方案背后的原则。

因此,我未接受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等人的指导,我只对在现实中行得通的事情感兴趣……如果我面对一个困难、一个重大问题或者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事情,而初步解决方案行不通,那么我就会先看看是否存在备选方案。我会选择一个成功概率比较大的方案,但如果它以失败告终,我还有其他方案,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我们不是理论家,不会搞理论崇拜。我们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人们要找工作、要挣钱、要买食物、要买衣服、要买房、要抚养孩子……我们可能读到过什么理论,也许半信半疑,但我们要保持现实、务实的头脑,不要被理论束缚和限制住。如果一个方案行得通,我们就实施,这样才有了新加坡今天的经济。

面对一个理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它可行吗?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吗?当年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之一就是跨国公司压榨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会把一个国家压榨干净……我认为,既然廉价劳动力闲置,那么如果跨国公司想利用,为什么不行呢?我们可以从跨国公司那里学习先进经验,没有它们,我们可能永远都学不到这些……发展经济学派认为这是压榨,而我们的经历就有力地反驳了这种观点。我们只是脚踏实地,绝非故意给高深的理论原则挑刺。

我认为,一个理论不会因为听起来悦耳或者看起来符合逻辑就一定具有现实可行性。一个理论最终还是要放到生活中检验,也就是要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什么,要看能给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带来什么。

我认为美国的制度不一定是理想的或者适用的。我注意到英国人一直在试图模仿美国人……盲目效仿美国制度的人认为,只要美国官员开始披露秘密,那么这种行为就应该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行为表明你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有任何部长或法庭压制真相,你就有义务将其捅给反对派。

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呢?这还是新事物,还没有得到实践证明。如果你损害了社会基础,就会给下一代或者更下一代人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有两种制度摆在你面前,一种是得到实践检验的,另一种是尚未被检验的,而我又是保守派,我肯定会选择前者,至于后者是否可行,为什么不留给其他人、让他们证明呢?

如果一种制度能推动科技事业大繁荣、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能解决社会问题,如果因为害怕引起争议而放弃这种制度,那就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最终的证据是它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我崇拜的领导人

戴高乐、邓小平、温斯顿·丘吉尔。

崇拜戴高乐是因为他有巨大的魄力。他的国家被占领了,他是个一星的将军,而且他代表法国……当英国人、美国人收复北非时,他前往阿尔及利亚和阿尔及尔,他在那里看到一位四星的法国将军。于是戴高乐说:“吉罗,你是一位法国将军,为什么还要让外面的美国士兵保护你?”他是一位意志坚强的人,他有勇气、有魄力。

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他引领贫困的中国发展成今天的模样,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指日可待。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有可能重走苏联的老路。

我崇拜丘吉尔是因为当时换成其他人可能就放弃了,但他说:“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田野里、在街巷里作战,我们永不投降。”在自己的军队吃了败仗的情况下能说出这种绝不向德国人投降的话是需要巨大意志力、勇气和决心的。

如果你问美国人他们崇拜谁,他们会说罗斯福。但罗斯福手中掌握着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

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

我不希望以政治家的身份被人铭记。首先,我不会把自己归入政治家的行列。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意志坚定、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人,我脚踏实地地做事。我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没有别的了……任何一个认为自己是政治家的人都需要看心理医生。

别人会以什么方式铭记我,我认为我决定不了。生活中,我只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从来不想搞政治。我想做律师,过上好日子,做一个好的顾问,但由于发生了一系列政治震荡,我无奈之下只有搞政治了。所以我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我要负责让国家正常运转……

我能做的只是确保当我离开时,各种制度还是好的、健全的、清廉的、高效的,确保现有的政府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搜罗高素质的下届政府人选。

我并不是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于高尚的目的。我必须做一些令人不悦的事情,以及把某些人未经审判就关起来。要盖棺定论,到那时你们再评价我。在闭眼之前,我可能还会做些这样的事情。

12.我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十二

一、精心备课, 预设精彩课堂

一节鉴赏课, 好的开头是关键, 教师应该注意讲究导课的艺术。比如短小的故事, 有趣的新闻、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等, 都可以作为导入, 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并且有利于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开始就专注教师的引导。比如《心灵的慰藉》, 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南无阿弥陀佛》, 让他们猜猜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学生听了都猜不到, 他们很好奇, 问到底是谁唱的?我告诉他们是李娜出家后唱的, 并展示李娜出家前和出家后的图片, 介绍李娜出家前曾经唱过《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女人是老虎》《走进西藏》等影视歌曲。学生就问“她为什么出家呢?”这其实也是我做课件时的一个疑问, 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 新课内容就得以顺利展开。

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 为学生创设审美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都会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感受, 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要对教材作品事先分析:哪些做重点分析鉴赏, 哪些点到为止, 哪些让学生阅读鉴赏或课后自查资料鉴赏。鉴赏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地方, 并对其做深入分析, 让学生在剖析中发挥想象力, 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

二、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

1. 上课时, 教师出示鉴赏作品后, 不要立即讲解, 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 也可以分组讨论。

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通过一些思考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 情境创设,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思想或意蕴, 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 即意蕴美。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妙的语言、设置感人的情景, 往往事半功倍。

三、动眼观察, 动脑诠释, 动心体验, 动情甄别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下面结合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具体阐述这一教学过程。

1. 动眼观察。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 让学生动眼观察。在人获取的信息中, 有80%以上是依靠眼睛观察。如在鉴赏《蒙娜丽莎》时, 首先提示学生观察作品, 例如从作品采用什么构图方式、作品的色彩、明暗、线条等。通过教师的提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动脑诠释。

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 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 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我提出的问题是:蒙娜丽莎为什么流眼泪, 她在画像前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她在一种什么情形之下去画的像?问:画面上的蒙娜丽莎为什么是微笑的?画家想了哪些办法让她面露微笑?

3. 动心体验。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东西, 仅凭教师口头传授, 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 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这些体验的感觉往往会加深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内蕴, 有助于其进一步对作品做出判断和鉴别。

4. 动情甄别。

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等等。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 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 让学生自己去鉴赏、诠释、体验和讨论。

教师在最后阶段做出综合讲评总结, 这也是鉴赏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讲评总结起着一定的导向性、权威性, 既对作品做出恰当的评述, 也对学生的鉴赏活动过程作一个综合的评述和肯定。

13.我对考试的看法作文 篇十三

哎,我对考试有越来越多的不满,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我觉得考试简直就是在禁锢学生的思维,因为我们现在的考试就是在背书。只要你把书上的东西记住了,那么你的成绩就一定会很好。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教育方式这么落后,人家美国、英国等科技、经济都发展得很好,就是因为他们回用新教育方法为自己国家培养人才,他们不拘泥于以前旧的教育方法,他们勇于创新,他们敢于改革,中国,呵呵,我只能对它说一声??我为你感到悲哀!

对于中国考试

中国考试我也不是完全不赞成,只是我觉得是否应该把重点放在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上。请你们想一想,外国的.基础没有我们中国好,但是为什么外国出的人才比我们中国多,优秀呢?原因就是外国更注重于从小抓孩子的社交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试方面,他们不会那么注重;而我们中国就恰恰相反,不但不注重社交与动手能力,反而非常看中一个学生的成绩。

在中国家长眼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好孩子,将来一定成大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是坏学生。这种思想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自己签考试卷子的字,逃学等多种为不上学而出现的行为。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思想。我觉得在这种家庭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也成不了什么大器,要不就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书呆子!

希望

希望中国的教育方法能够创新,改革,因为只有这样,中国的人才才会越来越多,中国日后的花朵才会有更多的创新精神。

后记

14.我对学校的看法作文 篇十四

一进门,一眼就能看到门前有一块2平方米的`石头,上面写着八个字:以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我们的校训。在石头的两边,有一棵铁树。他们像兄弟一样站在那里。石头的左边有一个亭子。凉亭很安静,但偶尔会有一些学生坐在那里乘凉。亭子前面有一座假山。这座假山终年流淌着水。水不仅非常清澈,而且非常美丽。石头的右边有一个画廊。沿着画廊,你可以看到一个银白色的东西,像一朵盛开的花,这是我们学校的象征。

向南走,我来到后花园。后花园最有趣的东西是草坪上的石头。不要认为它们是不可逾越的石头。事实上,它们都是形状和颜色不同的音箱。当学校结束时,他们将演奏优美的音乐。那时,他们将去散步以减轻一天的忧虑。这种感觉一定很好!后花园的风景真的很美。那里真的是绿色的,像一颗无瑕的翡翠。那里的树真的很直,就像站在那里的草原哨兵;那里有很多花,像一片花的海洋。那里的草真软。我觉得有点疼。

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塑料操场。操场上总是充满了学生们开心的笑声:早上,学生们在锻炼。中午,学生们正在玩耍。下午,初中生正在打篮球。向北走,你会来到海滩,那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向西走,宿舍在左边。右边是餐馆。往前走,回到同一个地方。

早上,你看不到一个学生,你只能听到在学校里回荡的整齐而响亮的读书声。不管哪个教室有整洁的桌子,它们都会在你的心里。有时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含义。

15.我对古代诗歌欣赏的一点看法 篇十五

中国诗歌起源极早,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但作为诗歌,有一点是不变的,与现代诗歌一样,那便是情感的传递。诗歌实际上就是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原始人类在高兴时,“喔喔!哈哈!”地叫;伤心时,“唉唉!呜呜!”地叹。诗歌就是这样来的,只不过是人类掌握的语言工具越来越复杂,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罢了。所以,阅读古诗歌,读的就是古人的情感。王国维不是提出了境界之说吗?这境界大小,也就是情感立足的高低,通常是评判一首诗歌优劣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我们的情感是不可能单纯用悲伤或快乐之类简单的词语来概括的。所以诗人们将欲表达的感情注入于景、于物之中,并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来使情感更具生命力。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如何通过诗文中描写的具象,来感受其背后的丰富感情。我的方式就是整体感知。就像在月夜远观月亮一般,让月光照在身上,让心灵沐浴月光,从而感受月亮的内在美丽。而诗就是那个月亮。

现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的诗歌欣赏方式似乎更加注重分析,分析诗歌的内容,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体现了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手法?甚至有的老师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古代诗歌翻译为现代文。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古代诗歌不是为记载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翻译成现代文后只能流失美感,淡化情怀。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是以综合法来理解世界,强调整体和谐的。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应以综合方式来欣赏。我觉得完全以西方的分析法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不恰当的。好比用望远镜看月亮,只能看见空洞的环形山,而不见桂树;用杯中装满海水,只见一杯清水,而不见蔚蓝。用西式的分析法来欣赏古代诗歌,有时会忽略诗歌的灵魂与浪漫。

季羡林先生曾在一本书中提到一位北大老教授,这位老教授在民国时期的北大教宋词。他上课时只是大声背诵那些宋词,一脸陶醉,背罢,便大声说好、称妙。至于哪里好、哪里妙,他从未明晰地讲解过。在他看来,这些好、妙就该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吧。这位老先生大概是与词产生了情感共鸣,从而理解了词背后的意境,穿越时空般地,与千百年前的词人对上了话。这就是我认同的欣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对一首诗歌的整体阅读去感性地接收。当我读了一首诗歌后,首先是应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我感受到了什么?我内心生出了怎样的情感?而不是去分析诗人希望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虽然目的是一样的。比如苏轼的一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多情却被无情恼”,如果是高中的诗歌鉴赏题,可能会这样出:“对苏轼词‘枝上柳绵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请作出具体解释。”而参考答案会这样写:“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观看之中。”这种分析当然没有错误,但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大大弱化了词的内在美感。这种美感是若隐若现地飘在词中,只有宏观感受才可能得到,一旦分析,便飞散无迹。《琅寰记》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生不复听此词。”朝云能如此,是因被词触动,词中之情引动自身之情,这种深婉凄切的美感,分析怎可得?像文中的“又”字,乃词人景之所动,情之所至,自然而落于笔端。当情景交融之时,许多意象与绝字都是从诗人的内心中流出的。我在写词时就有这样的感受,有些字词对我来说并没有为什么,只因当时我有了这样的情感,恰逢这样的字词,所以写出了这样的诗歌。读诗读词,读出了感动,读得自身心情发生变化,那便是读出了诗的意境了。再比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如果出现在考卷上,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本诗中‘山抹微云中的‘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标准答案是:“本诗中‘抹字运用比拟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云迹,诗中有画,‘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我觉得我本来站在一个轻霭漫漫的湖边,远望着时隐时现的白帆……看过答案后,在我眼前轻霭突然消散,湖面上漂亮的帆船清晰可见,站在岸边,甚至可以看见船上锃亮的铆钉。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要说,“抹”字用得好,因为我读完“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后,我有悲戚之感,微云、衰草、寒鸦、流水,皆合离别意境,下片更是让人深感其中无奈,使人心随词萧瑟,个中情感传递千年,仍未变淡。过多的分析,公式化的解读,无疑浇灭了灵动跳跃的浪漫火花。

前人欣赏诗歌常用较抽象之词来表达感受,如境界、气象、格调、神韵等等,并没有那么多细致分析,好就是好,我的情感与之有了共鸣,我被感动了,这也就够了。在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我读出了宁静,感受到了淡泊,灵动的画面感让我体验到了诗人的意境。而一句“彼苍者天,洙我良人”让我穿越二千多年,看到了那些对天哭嚎的妇人,我的内心也与她们一道儿悲痛、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让我沾染上诗仙的豪迈气息,似乎一跃便可进入云端。至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我想到当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易安历经苦难,晚境凄凄,不禁泪水沾衣。诗歌带给我太多感动,其中有很多说不清,也不必说清。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绝律,绝律敝而有词。”王国维还说:“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歌之意,不能以尽题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何也,盖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试图通过分析诗中有尽之言,来获得可用文字尽达的意,活力顿失,美感难以完整。也许以后人脑与电脑高度结合,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在语言形式的更高级的语言,可以用它将人类丰富复杂的情感全面表达。但在这种语言出现之前,那刻意的分析始终不能是欣赏诗歌的主要方法。

当然,分析法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它更具条理性,易使诗歌欣赏理论化,更方便大家文学素养的快速提高。综合法相对抽象的“只可意会”,对于古诗歌的初读者来说,定会有些不知所以的。因此,在欣赏古代诗歌时,以综合法为主,加以适当的分析,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有人谈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认为它虽给中国传统诗话词话一类陈腐作品体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然而可惜的是《人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了重点提示,而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日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立论和说明方面常有不尽明白周至之处。”(《〈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叶嘉莹)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吸收了部分西方哲学思维方法,并将之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对诗歌的分析用得恰到好处,点到即止。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人间词话》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美学著作之一。《人间词话》并无可惜之处,千变万化的情感,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汇聚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浪漫,这种浪漫载于汉语的传承基因中,自然地散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可以闭上双眼,用心灵感受到的。

其实不单是古代诗歌,中医的平衡理论用现代西医角度来解释同样是要被打问号的。古典文学、古代学术著作用分析法来解读多少是有些违和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想用分析法来解释何为“道”是很难的。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从民国走来的那些国学大师,在经过岁月的风霜,相继带着智慧离去之后,而新生代的学者却未能脱颖而出,接替大师们,为国学顶起一片广阔的天空呢?其实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刻苦钻研的学者,想必只是行走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我从不担心90后的我们不能撑起中国的经济,我们有独特的思想,有着不为人知的坚强与韧性,我们可以面对未来中国面临的种种挑战。但我担心,我们会在现在的国学教育方式下,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灵气,任由存活在中华文化背后千百年的灵魂之花枯萎凋零。当真的走到要“失礼求诸野”的一天,我们又能到何处去找寻失去的这一切呢?

16.我对培训考证的看法 篇十六

一年半前,刚加入工作的时候,为了想快速加入HR的团队,继而参加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的培训。上课的途中,老师引以各类HR在工作中会发生的事情为例,教我们各种方法,这个过程收货颇丰,但是到了最后考试前,老师安排了两场培训,说是培训,其实是划重点,回家背诵,最后考试没有通过。现在想想其实整个考证的过程中,自己还是学到很多东西的,能否考出这个证书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当然如果有的话,就更好了。

在这一年半的工作中,我收到了很多的培训,薪酬啊,员工关系啊,入离职入职培训啊。。。。等等。培训呢,首先要了解培训的需求,确定培训的人员,时间地点,经费等,其次是确定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机构组成,更具不同的人员,确定不同的培训方式。高级管理层就可以专门组队外出,一遍娱乐,一遍培训,既增加了知识,也增加了团队的氛围。中级管理层可以找培训机构来公司培训,有潜力的员工单独送外面培训。

现在的我觉得做HR,能否有个证书是其次的,关键在于自己的修炼是否到家。

17.我对“百度权重”的看法 篇十七

随着爱站网的发展,使用这个工具的站长也越来越多了,站长对于百度权重这个东西也非常在意,尽管这不是百度官方的工具。对于爱站网的评测,站长圈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这个评测工具纯属扯淡,既然不是百度的产品,评测根本毫无意义。也有人认为爱站网的评测很重要,并且十分重视评测结果,到底爱站网的评测是否准确呢,还是谈谈我对于这个评测的看法吧。

对于爱站网的评测,我们不能全信,也不能忽略,爱站网的评测其实和很多评测站点的运行都一样,都是通过站点的流量,axela排名等综合因素对网站的衡量,然后把衡量结果综合起来,给出了一个评测结果,站点的流量高,alexa排名高,网站的“百度权重”就会很高,其实,爱站网的“百度权重”评测完全是个幌子,爱站网评测的“百度权重”其实就是“网站权重”而已,爱站网打着“百度权重”的幌子,披着“百度”的外衣,为的就是吸引更多站长用户,取得用户的信赖,大家都知道,百度是国内最大的搜索引擎,也是站长朋友非常重视的搜索引擎,所以,大家对于百度权重都很关心,而爱站网则恰恰抓住了站长的内心思维,推出了“百度权重”评测的服务,

爱站网的评测估计还会流行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一直火下去,为什么呢,因为百度早晚要推出自己的衡量工具,何时推出只是时间问题,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旦百度官方公布自己的评测标准,爱站网的评测自然会被忽略,google很早前就有了自己的PR评测,而且站长对于PR的重视度很高,百度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布相关信息,但自从百度统计推出后,文杰估计,百度官方的权重衡量工具估计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个人建议,百度不但要推出类似PR的衡量标准,最好是推出一款比较全面的工具,不需要登录百度统计或百度站长平台,即可对站点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网站收录,排名查询,站点的各种信息等,如果是这样,所有站长必定转战百度官方的站长工具。

上一篇:我克隆了我自己想象作文下一篇:复旦大学历年考研考硕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