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精选7篇)
1.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一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6.4探究滑动摩擦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摩擦现象,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⒉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探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及产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主的实验探究.
教具:木板、重木块、毛巾、钩码、弹簧称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目的难点
情境引入(3分钟)
多媒体展示抓鱼传鱼规则:
8位同学分A、B两队,第一位同学从桶中抓住一条鱼后,依次传给后面的同学。最后一位同学接到鱼后,再放入水槽中。共传两条,用时最少者为胜。
学生朗读规则,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感知摩擦。
直接引入新课。
达成目标:
游戏体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摩擦现象。
农村学生,物理意识差,不能从物理角度去思考捉鱼游戏实际上是摩擦现象。
生
活
中的摩
擦(5分钟)
PPT展示三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滑动摩擦现象的动态图片。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滑动摩擦概念,有难度可看活动卡上思维提示,或利用桌面器材体验摩擦现象。
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工具书写滑动摩擦概念关键词
教师评价。
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利用电子白板工具书写滑动摩擦力概念关键词
教师评价。
过渡:力有三要素,滑动摩擦力属于力,利用6.1知识用类比法思考滑动摩擦力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代表利用电子白板工具书写滑动摩擦力概念关键词。
教师评价
达成目标: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产生摩擦。
2.经历观察和体验,建立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认识摩擦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建构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相对运动严格的概念第七章才学,但我们班学生在前面6.1练习中曾涉及到此概念,能浅显的用动作表达出来,所以本节课不特别引申。
学生知道“阻碍”即可。
通过已经学过的力的三要素的类比,引出本节课教学难点:测量滑动摩擦力。
农村学生科学词汇贫乏,经常用口语表达物理规律,不知如何用科学、严谨的词语表达自己的理解。如可能把滑动摩擦力说成阻力等,所以这里采用填关键词表达概念,强制学生规范用语。
难点
测
量
水
平
运
动
物
体
所
受的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8分钟)
过渡:测量力的工具是什么?
明确实验目的。对四组有铁架台的同学提出特殊任务:测量中,弹簧测力计、木块不动,下面摩擦面滑动。
学生分组阅读活动卡上活动要求。讨论测量方案,选择器材进行测量,并同步用手机录像,在课本或活动卡上记录测量数据。
小组之间互换视频,并在活动卡上记录观后评价。
教师对学生活动总评。
过渡:各组的测量数据为什么不一样?
师生回忆思考各组的测量数据为什么不一样原因。
达成目标:
1.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2.通过录像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和反思,推进学生从学科知识习得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转变。
沪粤版教材先学力的知识,然后才学力和运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和二力平衡知识,所以本节课不对比两种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方法的优劣,留在第七章再比较。
用手机录像,同学们就必须合作分工才能完成任务。因为视频必须给其他组观看并在活动卡上写下观看后的评价,促使学生用心操作,积极交流和反思。
学生用手机自录互看,虽激发科学探究兴趣,但也可能出现教学失控、教学时间过长等不可控情况。
探究过程中蕴含了很多后面才学的知识,教学生成性内容中容易过多、过深,不易控制一个合适的“度”。
重点
探
究
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跟
哪
些
因
素
有
关(12分钟)
体验.将木板竖直,分别用大小的不同力压着板面从上端移到下端。
引导提问:手给木板的力是不是重力?
进一步提问:根据体验,手给木板的力应该叫什么力?
学生思考,很容易回答:不是重力,是压力。
学生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设计测量方案。
选择器材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并用手机同步录像,记录实验结论。
小组之间互换视频,对操作过程作相应的评价。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几组手机录像,作相应的评点。
利用电子白板归纳实验结论。
达成目标:
1.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领悟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3.通过录像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和反思,推进学生从学科知识习得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转变。
物理核心素养对实验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了重新概括,增加了: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在此理念指导下安排学生用手机录像,通过录像对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评估、交流和反思,推进学生从学科知识习得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转变。
沪粤版第八章才学习压力,所以这一猜想需在老师引导下才能完成。
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虽然不全面但却有一定的道理,老师易“热心指导”,束缚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相互评价易出现意气相争,不能客观公正。
增
大
和
减
小
摩
擦
有
哪
些
方
法
?(5分钟)
过渡:改变影响因素,可以改变摩擦力大小,生活中就可以根据需要有意识的增大或减小摩擦。
分组阅读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有哪些方法?
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任意两组归纳成果。并给予评价。
PPT展示完整的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方法:
①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物体间的压力;③用滑动代替滚动(如汽车急刹车)。
2.减小摩擦的方法:
①加润滑剂;②减小压力;③用滚动代替滑动(如滚珠轴承);④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如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学生对照答案找自己的差距。
过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中出现“滚动”这一关键词,是什么意思呢?
达成目标:
1.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阅读也是理科教学最重要的,这关乎一个学生在成长中甚至进入社会以后继续学习和接受熏陶的能力。
易出现过分依赖资料,而不是自己分析归纳。
知
识
拓
展
知
识
应
用
课堂小结
课
后
作
业
(7
分钟)
1.PPt动画展示:红球和篮球运动.
学生思考红球和篮球是滑动摩擦吗?
学生个人阅读教材P21信息浏览,画出重要的知识点。
实物展示:学生在教材上找出的知识点。
学生仔细观察牙刷刷毛的方向,尝试画出牙刷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2.再次观看生活中的滑动摩擦动态图。
提问:游戏时,抓鱼感觉鱼很滑,老是从手里往外跑.学了本节知识,你们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学生根据实验结论或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提出自己的办法。
3.设计思维导图,梳理本节所学知识。
4.作业1.开拓视野:上网查找关于静摩擦的知识。
作业2.找一找:家里哪些生活用品结构设计和
工作原理运用了摩擦的知识。
达成目标:
1.能举一反三利用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从学科知识习得向学科核心素养养成转变。
2.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有助于分析知识点逻辑关系。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测评没有采用常规的试题形式。
物理检测不能丢了生活之根。
学生直觉圆形的物体只会滚动不会滑动。
学生习惯做试题,对生活中问题不知如何运用物理观念解决。
2.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二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目
录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⑴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3.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了解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探究电磁感应的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索的曲折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喜悦。
教学准备:蹄形磁体、矩形线圈、导线、灵敏电流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需要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课:
学生思考已知的几种发电方式。
学生展示: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等。教师介绍:这几种发电方式都离不开发电机。
提出问题:发电机为什么能够发电?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发电机
活动1让我们自己来发电
利用手摇发电机让小灯泡亮起来。
思考:发电机在电路中相当于什么?(学生交流)
活动2拆开发电机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与动画介绍发电机。让学生知道发电机模型的构造,教师小结:发电机与电动机结构很相似,都是由线圈、磁体等组成。
2.活动3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提出问题:发电机与电动机结构很相似,都是由线圈、磁体等组成。发电机产生电流需要怎样的条件?
学生猜测,教师及时引导可能需要让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或转动)。
教师利用简化法结合教材P32图17-16(b)介绍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器材与实验方法。
电路状态
线圈在磁场中运动情况
有无电流产生
导体有无切割磁感线
闭
合静止
前后运动
上下运动
左右运动
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
断开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学生观察了解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即导线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垂直。
学生得出结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进一步演示改变磁体两极的位置,或线圈反方向运动,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会不会改变。
学生观察,得出自己的判断,教师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结论。
师生共同小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演示如图17-18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线圈切割磁感线的另一种方法:线圈不动,磁体动也能够让线圈切割磁感线。
3.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师小结: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发电机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工业上使用的发电机通常是由水轮机、汽轮机、内燃机等带动转子的转动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的。
学生阅读:信息浏览“法拉第的伟大发现与科拉顿的跑失良机。教师适当点拨。
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那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三、巩固与升华:
教材P35页1,2题。
四、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
17.3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
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方向有关。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反思:
1、本节属于应用课,教学中应该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本节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受空间想象能力所限,不容易看懂书上的图形,更难通过静止的图形想象连续的运动过程,所以,制作直观的模型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4.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四
作者的话:
此卷诞生于新旧评价体系改革之际,通过大容量超强度训练,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选题新颖,不求全面,是临考前的理想选择。
一、填空(每空1分,共33分)。将答案直接写在横线上,不必写出解题过程。
1、湖水深10m,小鸟在距湖面6m的空中飞翔,它在湖中成的像是_________(填“实”“虚”)像,小鸟的像距离该小鸟________________m。
2、调好的.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铝块和一铁块,天平保持平衡。则铝块跟铁块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匀质实心小球的质量是m,体积是V。如果用同样的材料制成一个大实心球,它的质量是M,则它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_。
5.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五
一、《课标》要求
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解读:
标准的第一点要求是“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属于“了解”水平。如学生应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知道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知道总电流过大的原因、危害;知道怎样进行家庭电路的保护;知道安全用电常识等。具体介绍哪些内容,标准没有作出规定,可以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根据当地情况来决定。
标准的第二点要求是“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属于体验性目标“领悟”水平。家庭电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具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二级主题的活动建议对标准作了补充说明。例如,“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对导体的电阻提出了要求,但只要求通过实验去了解。“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象,并进行讨论。”是对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补充说明。“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对电能表的使用提出了补充要求,但具体的活动内容可以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灵活掌握。
二、本章教材分析
1、本章概述
本章是沿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路子展开的。首先从认识家庭电路中了解到电能是从发电厂通过电网输送到家庭的,知道家庭电路的基本结构与组成。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测电笔的主要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最后介绍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和说明电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节约用电的意义。教材将这些内容编排了四节。
第1节“家庭电路”,本节从电是怎样进入我们家庭的问题出发,利用家庭电路实物图和电路图常识性地介绍以下内容:
1.电能是从发电厂通过输电网终端过两根输电线进入家庭的。
2.家庭电路主要组成有电能表、总开关、火线、零线、地线和用电器等。3.介绍火线、零线、地线它们之间的电压。
4.测电笔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以及电流是怎样通过白炽灯泡的。
第2节“测算家庭电费”,从“研究家庭用电的情况”的活动开始,通过表格和直方图两种方式反应家庭用电多少;了解家庭消耗电能最多的一天,以及原因;了解家庭每天哪一个时间段消耗电能最多,以及原因;知道怎样测算家庭一周所消耗的电能。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测算家庭的电费。
第3节“怎样用电才安全”,首先从事物的两面性出发,说明电能的应用价值的确很高,但电能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的可能性,进而提出怎样才能安全用电的问题。接着采用说理、实验和图示三种方法说明安全用电的措施和办法,即防止过载、切莫短路、避免触电。在避免触电中采用图示方法概括为“不靠近高压电,不接触低压电;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安装电器;正确选用电器”三个要点。这样编排的目的是使安全用电常识的脉络更加清楚明了,也便于学生记忆。
第4 节“电能与社会发展”,本节主要是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介绍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以及大区电网系统的形成,其中包括核电的发展。说明节约用电的意义和必要性。
可见,本章将物理知识与家庭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从生活步入物理,又从物理进入社会的理念。
2、编写特点
1、坚持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步入社会的课标理念。如全章内容编排的程序就是最好的体现。如从家庭电路简介和家庭电费测算出发,引出安全用电知识,再介绍电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图文结合,脉络清楚,简明轻快。如用家庭电路实物图和电路图相匹,结合相关文字介绍,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基本结构就会一目了然。又如全用电知识的介绍,教材用“防止过载”、“切莫短路”、“避免触电”三个简短的段标来概括,并配以相应的图示说明。在避免触电段标下又将“不靠近高压,不接触低压”、“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安装电器”、“会正确选用电器”三个要点配以相应的图示说明。这样能便于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安全用电方面的知识。
3、课时安排
本章编排的四节内容,每节用1课时,复习评价1课时,全章计5课时。
18.1 家庭用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
2.了解测电笔的结构、会正确使用测电笔。3.知道电流是怎样进入白炽灯泡的。
过程与方法
4.经历对家庭电路介绍的阅读与交流讨论过程,体会阅读与交流讨论式的学习方法。
5.经历使用测电笔的过程,掌握正确使用测电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培养学生阅读与交流讨论和动手操作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家庭电路的组成及连接方式、作用、安全用电的要求 教具:家庭电路演示板、测电表、电能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设计:
师: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一种实用的电路家用电路,请大家观察课本插图结合家里面的实际电路,想一想,家庭电路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及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二、家庭电路的组成及作用
1、进户线(电源线):提供电源
进户线通常为两根:一根是火线、一根是零线。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指的就是火线和零线之间的电压。在通常情况下零线与地之间无电压,火线与地之间的电压为220V。
师:那么,怎么来辨别哪根是火线,哪根是零线? 测电表的作用:辨别火线与零线
测电表的正确用法:结合课本插图及演示说明强调使用时,手指要接触笔尾的金属体。
2、电能表
师:想一想你家里里用了几度电是怎么测出来的? 电能表:测量电功的仪器
介绍电能表的读数方法:本月抄见-上月抄见=本月所用电度数
2400R/kw·h的含义:转盘每转过2400转,用了一度电。220V:正常工作电压 10A:允许通过最大电流
3、保险丝
演示:电流过大的危害(保险丝作用演示器)
想一想:能不能安装一种装置在电线还没着火前就能把电源切断? 演示:在刚才电路中接入保险丝(保险丝作用演示器)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保险丝的作用: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能自动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材料:电阻率大、熔点低的铅锑合金制成的
师:强调保险丝断了,绝对不允许用铜、铁、铝代替。
规格:保险丝的粗细表明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不同的,越粗允许通过的电流越大。选用保险丝时,不能选太小,太小经常要更换保险丝,太大起不到保险作用。保险丝应略大于家里所有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的最大电流。
4、引起电流过大的原因
师: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保险丝就会熔断,反过来我们可不可以通过观察保险丝是否熔断来判断电流有没有过大?
生:可以
演示:总功率过大引起电流过大
师:如果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太多,就可能引起电流过大。演示:短路引起电流过大 第二课时 师:电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没有电家里的所有用电器将没办法工作,但是如果不注意用电安全,可能引起火灾,危及生命,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售货员伤亡。
师:触电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触电是一定强度的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伤害事故。师:触电造成的危害程度与什么有关呢?
师:触电造成的危害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强弱和触电时间的长短。
通过人体电流越大,触电时间越长,危害程度越大.师: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是怎样造成的? 生: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火线引起的。例:下列哪些情况下会使人触电?
师:如何避免触电事故?
一是家庭电路的安装要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
1、讨论保险丝应接在火线上
2、讨论开关应接在火线上;讨论如何检验家里的开关是否接在火线上,如何保证家里的所有开关都接在火线上?
3、讨论有螺旋套的灯座应使零线接在螺旋套上。
4、两孔插座:左零右火
5、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接地
6、讨论为什么用电器外壳要接地?
师:要避免触电事故还要有安全用电的习惯: ①不要用潮湿的手去触摸开关、插座。
②在用电器工作(通电)的情况下,不要随意搬动。③要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安装电路 ④不要在电线上挂湿衣服 ⑤不要靠近高压电线
师: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师: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怎么办?
师:救人要讲究科学方法,否则非但救不了人,还可能赔上自己的性命。发现有人触电时,第一时间抢救人非常重要,但是绝对不允许直接去拉触电的人,因为那样也会使你触电,而应当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救人的措施。如你距离总开关较近,应当赶快切断电源,若总开关离你较远,你可以用干燥的木棍、竹竿将电线挑开,迅速使被触电的人脱离电源。
发生火灾时,要首先切断电源,绝不要带电泼水救火。
18.2 怎样用电才安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2.知道什么是过载,什么是短路,以及过载和短路有危险的道理。3.知道防止触电的基本常识。过程与方法:
4.经历观察短路实验现象后,感受短路的危险。
5.经历多个较大功率的电器同时工作的电流测算过程后,领悟过载的危险性,并能提出防止过载的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同时领悟我们只要懂得安全用电知识,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操作,电并不可怕,它能为人类更好地服务的道理,进而感受知识的价值。
重 点: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难 点:认识过载、短路对电路的影响和危害 教 法:实验探究
教 具:熔丝、S、S开关、电灯
12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跳闸”现象引出过载,通过测算电流让学生对过载有一个较具体的认识。
二、新课教学:
1.演示“认识短路的危害”的实验,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演示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短路的危害有一个感性认识。实验器材中的对熔丝规格的选择要远小于教室线路的允许电流,S1、S2开关要有明确的闭合、断开标记。
2.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是诱发用电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导致熔丝熔断的情况有下面两种:
(1)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短路是指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装修房屋时不小心将电线绝缘皮划破;或者电线和用电器使用年限过长,绝缘皮破损或老化,使火线和零线直接接通,这些情况都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由于导线电阻很小,而火线和零线间的电压是220 V,由欧姆定律可知,这种情况下的电流将会很大,甚至远远超过熔丝的熔断电流。
(2)过载:即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在家庭电路中,所有的用电器都是并联的,每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等于供电线路的电压U。根据P=UI可求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P/U,可见,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越大,干路中的电流也就越大。当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使得干路中的电流超过了熔丝的额定电流时.根据Q=I2Rt可知,熔丝就会产生大量的热,温度迅速升高,直至熔断。3.家庭用电中常见的触电事故
当1mA左右的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使人产生发麻的感觉;超过10mA的交变电流就能使人感到剧痛,甚至神经麻痹、呼吸困难,有生命危险;当电流达到100mA时,3s就可使人窒息,心脏停止跳动。触电对人的生命是一种极大威胁。大量事实证明:不高于36 V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电压。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V,高出安全电压(36 V)很多。家庭用电引起的触电事故,都是由于跟地面不绝缘的人体直接或间接地触摸到火线造成的。例如:(1)人的双手同时分别触到火线和零线,电流直接流过心脏,非常危险。(2)人体直接接触到了破损电器中的火线,电流流过人体人地,也很危险。(3)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直接泼水灭火,否则人会触电,甚至会使电器爆炸伤人。
(4)没有安全措施的插座安装过低,小孩好奇,玩耍时将手指塞进插座,造成触电事故。
4.家庭电路中如何避免发生触电事故(1)电器安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要求。
如开关接在火线上,螺口灯头的外壳接在零线上,三孔插座应有接地线,在家庭电路中要接漏(触)电保护开关,带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要有接地线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安装要求。
(2)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电路元件。
安装家庭电路时,所有的元件都要选择带有“CCC“认证标志的产品。特别是导线、开关和插座,所选的产品不仅要通过“3C”认证,而且还要注意规格,最大允许电流符合用电要求。
(3)选择合适的熔丝和电能表。
注意:家庭电路中要选用规格合适的熔丝,尤其不能用铁丝、铝丝、铜丝代替熔丝。在家庭电路需要增添用电器时,判断电路中还能接入功率多大的用电器。(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学校用电的实际情况,查找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三、小结:由学生概述本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
五、布置作业:
18.2 测算家庭电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电功和电能的意义。
2.会抄读电能表,会用表格和直方图的方式表示家庭用电情况。
过程与方法: 3.经历了解家庭用电情况的过程和测算家庭电费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了解家庭用电情况,认识电功与电能意义。经历测算家庭电费的过程,感悟节约用电的意义。
18.4 电能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2.知道什么是电网和了解我国电网的大致分布。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经历阅读、交流讨论的过程,应用阅读、交流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阅读、交流讨论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知道我国既是电力生产的大国,已是电力消费的大国。在认识国家发展电力工业意义的同时,认识节约用电的意义。
重 点: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升学生节约用电的意识 难 点:我国电网用交流供电,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 教 法:阅读、交流与讨论 教 具: 教学过程:
一、我国的电力工业
1.我国电网建设成就显著
从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到城网线损逐年降低,从百分之百国产化的灵宝换流站到翻山越岭的贵广直流输电工程,从东北电网“大扰动”试验到西北750千伏示范工程,在“十五”的五年时间里,我国的电网建设业绩辉煌。(1)两网改造圆满收尾
从“九五”末到“十五”初,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从1998年开始,共投资5000多亿元,对269个城网和2500个农网进行改造。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线损高、损耗大、电压合格率低等问题,曾经让农民饱尝“高价电”的苦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具体措施,“十五”期间电网企业组织实施的两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共投入资金近2900亿元,农村居民生活电价平均每千瓦时约降低0.23元,每年为农民减轻电费负担约420亿元,惠及全国1759个县市27068个乡镇5.4万个行政村2.2亿农户。
在农村电网焕然一新的同时,城市电网也日益坚强。经过“十五”期间的改造和建设,目前,绝大部分城市都已形成了220千伏环网,220千伏变电站深入市区负荷中心。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已在城市外围形成500千伏环状或链状网架。电表功率变大了,入户线变粗了,各种大型家用电器不再成为摆设,城市居民用电量快速增长。
(2)全国联网初步形成
2005年7月,河南灵宝换流站投入运行,西北电网和华中电网实现联网。这标志着我国主要电网实现了全国联网。全国联网是电力工业发展水平越高,电网规模就越大。2001年,按照“十五”计划的总体要求和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的电网发展战略确立。根据这一战略,将以三峡电站为中心,建设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联网和送电线路,三峡成为全国电网的中心。向东:2002年12月三峡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极l系统开始送电,2004年三沪直流开工;向西:2002年5月川电东送工程实现了川渝与华中联网;向北:2003年9月华中与华北联网工程投产,南北互供通道初步打通;向南:2004年5月,三(峡)广(东)直流线路工程双极投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电网建设在“十五”期间进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期。西电东送北、中、南三条线路均取得巨大进展。除以三峡为枢纽的中部通道外,南线通道:2004年,贵州至广东+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双极建成送电,南方电网西电东送提前一年实现了新增1000万千瓦的目标;北线通道:2002年8月,西电东送北通道7个项目同时开工,2006年已投产,新增向京津唐电网送电180万千瓦.向河北电网送电120万千瓦。伴随电网建设高速发展的还有电网科技。直流输电、电触发和光触发可控硅阀、可控串补、固定串补、高海拔紧凑型线路、超导电缆等大量的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所建设的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输变电工程——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已于2005年9月26日建成投运。另外,输变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也在“十五”期间大大加快。以直流输电技术为例,在最早建设的三常线工程中只有30%的国产化率,随后的三广线达到了50%,在三沪线工程中达到了?o%的国产化率,到灵宝换流站工程和葛南直流二次系统改造工程已实现100%国产化。“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战略的初步实现,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电网调峰、错峰以及水电、火电调剂.为战胜从“十2E”中期出现的 “电荒”以及调整能源结构、促进电力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三峡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万千瓦,至三峡工程全部完成后,三峡电站年平均发电量将达846.8亿千瓦时,主要供电华东、华中地区。小部分送川东。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地区供应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3.家庭节约用电的几种方法
对普通老百姓家庭,介绍以下节电方法,可供参考:要养成节电习惯,做到人走灯灭,避免“长明灯”;随时关闭无用空转的电器;使用国家推广的节能电器;充分利用自然光等 等。要掌握各种家用电器的节电方法。外出时家电不要待机。每台电器在待机状态下都需耗电。
三、小结:由学生概述本节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
6.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 篇六
分析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与建筑及音乐的关系;了解超声的一些应用;知道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通过阅读和查询,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一些应用,通过阅读和活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感兴趣,有自豪感;能查找资料了解超声波的应用;能自觉保护声环境。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声音与建筑、音乐、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本节内容分为四部分,本节教学方式主要以阅读讨论和讲解相结合为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超声和次声及其一些应用;
2、知道噪声的防治途径。【教学用具】立体声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实验、讲解。【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它的一些特性。当人们掌握了声音的知识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声音,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板书:2.3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与建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声音与建筑的关系,知道回音壁和三音石的声现象都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它们都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声音与音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
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语言。
2、对声音的研究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3、结合P41的图2-37,知道“双耳效应”的作用及“立体声”的形成。
(三)听不见的声音
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学超声和次声。它们都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控制和减少烦恼的噪声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噪声的概念、现代城市的主要噪声源及控制和减少噪声的三个途径。
三、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四、巩固练习:当堂完成本节的自我评价和作业。
7.九年级下册科粤版化学提纲 篇七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 (1)t3℃时A的溶解度为 80g
(2)P点的的含义 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 t3℃时A的不饱和溶液 ,可通过 加入A物质,降温, 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 80g 。
(7)t2℃ 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A
(8)除去A中的泥沙用 过滤 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结晶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气体的性质 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 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 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 100%(C < 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初三化学怎么快速提高
坚持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在上课前把要讲的内容先通读一遍,阅读时,对重要概念和定律要反复阅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对关键字、词、句应认真钻研,确实弄懂所读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分清哪些是重点,难点和关键,哪些通过自己看课本就能掌握,哪些自己看不懂、想不通,就在旁边记上记号,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取得较好效果。
上课坚决不能“跑神”
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差生”是上课跑神造成的。特别是打瞌睡,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跑神,你才能进步,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一个是晚上不要敖的时间太长,一个是中午要有一定的午休时间。
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中学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化学元素周期表顺口溜
1.我是氢,我最轻,火箭靠我运卫星;
2.我是氦,我无赖,得失电子我最菜;
3.我是锂,密度低,遇水遇酸把泡起;
4.我是铍,耍赖皮,虽是金属难电离;
7.我是硼,有点红,论起电子我很穷;
8.我是碳,反应慢,既能成链又成环;
9.我是氮,我阻燃,加氢可以合成氨;
10.我是氧,不用想,离开我就憋得慌;
11.我是氟,最恶毒,抢个电子就满足;
12.我是氖,也不赖,通电红光放出来;
13.我是钠,脾气大,遇酸遇水就火大;
14.我是镁,最爱美,摄影烟花放光辉;
【八年级沪粤版物理下册】推荐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计划06-15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06-22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0-30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题10-02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12-08
八年级下册物理寒假作业答案07-01
八年级下册物理习题集07-16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进度计划09-16
中考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09-18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