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2024-11-27

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精选8篇)

1.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一

家长怎样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班是幼儿踏入集体生活的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确实,幼儿园的许多活动都在生活中进行,因此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小班来说,就由为重要了。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首先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小班的孩子年龄很小,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习惯是正确的,往往会有不太好的习惯,这时候家长不能一味的指责他们,批评他们。要给他们讲解这样做为什么是不对的,要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告诉他们那些是好的生活习惯:

(1)饮食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按要求定时按量喝水,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渴随喝的习惯等等。

(2)卫生习惯包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乱掉饭粒、不随便坐地上、养成游戏后勤收拾的习惯,保持桌面的整洁等等。

(3)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大小便,独立安静地入睡、掌握正确的睡眠姿势。(右侧卧睡或仰睡)、养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等等。

(4)自理能力包括: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玩具、图书不乱扔乱放,会自己整理玩具、学会有序地穿脱衣服;不穿反鞋,会系鞋带;并学会自己整理床铺、喜欢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二、其次,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只要我们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如孩子学洗手弄湿了衣袖,孩子学拿筷子吃饭把米粒掉到了地上等。此时,大人不能因噎废食而去中止他们的行动。而要放手让他们去干,用赞赏的目光去肯定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慢慢地在孩子有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后,对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良好的习惯并非一日养成,对孩子要有耐心。

2、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大人的举止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举止。另外在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时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如果一位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位放纵,或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3、反复性原则: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家长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中。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较差,家长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在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每次上玩厕所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的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地好习惯。

三、最后,家长要充分利用好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有效途径: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陶行知说过“唤兴味起。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当孩子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家长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小班孩子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

2、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3、重视家园合作,进行一致性教育。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不仅要在幼儿园里,在家里也要同样重视。这就要求了家长和老师之间要互相沟通,目标一致。幼儿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后,要不断的巩固。

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是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的。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从小班开始,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因为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

2.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二

关键词:小班幼儿,整理能力,习惯培养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 在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 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 终身受其福, 习惯养得不好, 则终身受其累。”因此, 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应该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整理能力, 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幼儿个体方面看, 让幼儿学会整理, 可以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 生活有序等良好习惯, 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 促进动作发展;从集体生活的需要看, 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 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 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整理上, 由此可见, 幼儿整理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 整理能力有了显著发展。因此, 可以认为, 我们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幼儿发展是有效的, 并有积极意义的。在培养的过程中, 我们注意了环境和人的两大因素, 并且利用多种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 去影响幼儿, 使幼儿从内部到外在, 从思想到行为都发展。

一、教师做良好榜样, 幼儿潜移默化地模仿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里, 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我们坚决不因幼儿园教师因为教具、操作材料、搜集的废旧物品较多, 又加上幼儿园工作杂, 而养成的随手乱放教玩具的坏习惯。大家互相监督、督促, 也使之内化。

因为幼儿此阶段的特点, 要求老师们对班级里的物品都要固定位置摆放, 让大家都知道物品摆放的固定位置, 并且规定了“哪里拿, 哪里放, 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 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 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到处整洁了, 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 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只有自身正, 才能正孩子。孩子好模仿的特点明显, 否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 就起不到良好的示范意义了。

二、幼儿积极参与环境设置, 记忆深刻

为了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也使之印象更深刻,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环境的创设。如在数学区里, 引导幼儿分组把制定的教具有序地放进制定的盘子里, 再把幼儿亲自整理好的教具按自己的意愿放在数学区教具橱里, 最后教师帮助给整个教具橱照片, 贴在教具橱上作为参照。这样, 由于教具是自己亲手整理的, 教具盘是自己亲自放进教具橱里的, 又有照片参照, 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一次、两次……多次反反复复后, 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就养成并内化了。环境也更加净化、美化了。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 每个孩子天天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有了整洁有序的环境, 就需要保持, 而这是最困难的。教师如果经常说教, 就会导致孩子反感或者盲从。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 处处渗透“尊重意愿, 满足需要”, 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 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 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吃完饭, 引导孩子讨论怎样保持整洁, 孩子们讨论出吃完要把桌子扫干净, 把碗放在固定的位置并叠整齐。把餐巾放在筐里。平时, 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机会, 紧紧抓住教育契机, 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你叠的衣服真整齐。” 整个寝室里的床上都整齐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 就会有好多孩子把自己的桌面整理好, 碗盘整理整齐。美术区的材料比较多、杂, 就引导孩子们一起动手动脑, 制作出了每个塑料筐贴上一种颜色的贴贴纸, 摆放的橱子相应位置上也贴上相同颜色的贴贴纸。幼儿活动后, 按颜色把玩具框放回橱子中相同颜色的位置里, 就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了。尊重孩子, 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 不断强化, 才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且, 由幼儿自己参与整理的整洁有序的环境, 也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 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三、信任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 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 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 但由于我们带的是小班的小朋友, 刚开始时老师们总是愿意事事亲为, 处处小心谨慎, 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一会儿觉得叠衣服太难了, 一会儿觉得整理活动场地会添乱, 结果事事包办。实际上, 小班下学期,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 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随年龄增长, 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 甚至还想整理玩具、物品, 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 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如果因为怕孩子不会做、整理不好、越弄越乱, 经常包办代替, 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只会什么事都要等大人替他准备好。家长应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 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四、不断强化, 使之内化

幼儿在幼儿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确保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若能在幼儿期就得到及时的强化, 那么, 就会有助于这个孩子今后在这方面形成永久的好习惯。因为, 此时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反复性、重复性的特点, 任何行为习惯在幼儿期都处于萌芽阶段。既易于养成好习惯, 一些不良习惯也易于得到纠正。

斯金纳认为,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任何习得行为, 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 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或改造儿童的行为。儿童之所以要做某一件事, “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如果幼儿的一个行为发生后, 成人立即予以注意, 如加以赞扬、或加以呵斥, 都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3.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三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前阅读能力

一、区域活动中创造积极的前阅读环境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将活动目标预设为:认识图书,对书感兴趣;培养阅读兴趣;初步培养阅读习惯;能够理解由不同图画形象之间的关系直接表现的内容。

(一)物质环境

1)创设温馨舒适的图书阅读区。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我们创设的阅读区以:”亲和、舒适、愉悦”为宗旨,里面有小沙发、小靠垫和可爱的毛绒玩具以及各种刊物,幼儿可以抱着毛绒玩具靠在沙发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的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刊,与同伴交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逐渐掌握谈话规则,能接应谈话。”

2)创设隐含规则性环境。

小班幼儿刚开始进入阅读区,秩序有些混乱,活动结束之后很多图书出现破损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及时在活动区进行调整:

1.活动区域的地板上贴小脚印标志,表示入区的人数,避免人太多,拥挤或捣乱。当幼儿下次活动时,发现了新添加的材料,并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放在相应的脚印处,当剩下的幼儿发现自己的鞋子无处摆放后就自觉的离开了,说:”这里已经满了,我要去别的地方。”。在幼儿发现教师张贴的取书--阅读--归还的整个阅读环节照片后,能够有意识的去模仿其中的动作,如轻拿轻放、一页一页翻看图书。通过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看出,幼儿能够理解符号、图片所表达的意思并用口语讲出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2.在图书区的一面墙上创设了一组短语及配套的图片如:轻拿轻放、仔细阅读、爱护图书、小声交流、把书看好、轻轻送回家。这个规则的系列图主要是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

幼儿对于图书区一角的安静图标比较感兴趣,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为什么要用手挡住嘴巴?是不是不让嘴巴发出声音呀?”他能够根据图画形象,使用简单疑问句,对图画信息做出重点的询问?同时也说明幼儿乐于探索和感知环境中自然出现的符号。

3)用不同的形式表达阅读内容

在区域活动中,多是幼儿自主自发探索的活动,如何拓展幼儿的已有经验呢?教师在各个活动区投放相关的范例,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例如,在美工区投放制作麻花的步骤图片。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获得了制作麻花需要的材料是什么,能力强的幼儿可根据图示进行制作活动,能力弱的幼儿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制作活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语言要严谨、规范,具有示范性,如:首先将橡皮泥放在手心搓一搓(团一团),然后……最后……能力强的幼儿能用口语,并结合书面语言简单的讲出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力弱的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讲述自己的制作过程。

(二)精神环境

1. 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小班幼儿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在幼儿园老师是他们最信赖和依恋的人,我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先主动进入阅读区,再吸引幼儿来到阅读区,由于阅读区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就更有机会与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如:可以让他们围坐在身边,可以边讲故事边抚摸一下他们的脸蛋、小鼻子或小手,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 亲切与关注,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依恋,以使他们更愿意随老师进入阅读区。

2.以良好的观念与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

小班幼儿阅读的盲目性大,注意时间短,规则意识差,因此教师先要让幼儿了解图书的结构,知道每本图书都有封面、封底、页码等。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如把封面比作前门,封底比作后门,看书时先把门打开,走进小房间,里面有许多故事,看完了就要走出来,把门关上,这样的方法孩子很容易掌握,也有利于孩子习得正确的翻书方法。同时,还可以设计琅琅上口的儿歌,如:小小图书真有趣,前有封面,后有封底;里面还有好故事。其次,引导幼儿有序的翻看图书,给幼儿一个有序翻书的示范。帮助幼儿有序翻看图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区域活动中选择适合幼儿的图片来激发孩子讲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如果有兴趣了,就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这个主题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过生日这一活动很感兴趣,并且平时班中如有幼儿在上学期间碰到过生日,家长就会让自己的孩子制作一些小礼物来幼儿园送给其他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与班中的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生日的快乐与喜悦。于是我特意去寻找有关生日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通过和幼儿过生日,了解并感受过生日的情景,幼儿有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再让幼儿说说图片上的故事情景,孩子就会大胆地畅所欲言了,就有内容可说了,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幼儿看图讲述的欲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帮助幼儿获得前阅读的技能

1.以游戏为主的阅读活动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让幼儿能轻松地参与阅读,我们经常创编一定的游戏,帮助幼儿获得阅读的乐趣。如数学区的开火车游戏,就是让幼儿按火车的车厢序号与手中的动物号码一一对应,进行排列和认读的。通过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参与到前阅读活动中去。

2.以阅读为主的综合活动

幼儿在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我们常常鼓励幼儿将自己读过或创编的故事、儿歌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备了将语言符号进行有效转换的能力。如:小朋友在创编了儿歌《大茶壶、小茶杯》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记录:小茶壶,尖尖嘴,看见大茶杯,弯弯腰,咕噜!咕噜!倒了一杯水!(幼儿主要是通过图画还有符号进行的记录)

3.寓阅读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

在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意识地将前阅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我们在语言区开辟了”大发现”的栏目,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主动承担新闻播音员,利用中午餐前活动的时间将自己观察的最新要闻及时报告给全班幼儿。

4.小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篇四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任何一件事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考验,而且现在的独生女家庭,大人不舍得让幼儿干任何事,也不相信幼儿的能力,处处包办代替,这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愿望,使孩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不会劳动又轻视劳动的意识,并且还认为这样做就是爱孩子,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这样说:“一般人谈,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了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可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事无大小,一律包办。这是幼儿产生依赖心里的根源,而且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

一、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

所谓力所能及的事,主要是指幼儿自己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管理 自己,及辅助成人做一些简单的劳动。幼儿刚入园,部分幼儿不会自己吃饭,需要老师喂。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鼓励他们,你们已经长大了上幼儿园,应该自己学着吃饭。还根据幼儿好模仿,有好胜心的特点,组织幼儿到中班看小哥哥小姐姐吃饭,然后鼓励他们去尝试。游戏结束后,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午睡前自己脱衣服,并把衣服叠好放到自己的椅子上,在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午睡起床,自己穿衣服、鞋子;饭后由值周幼儿同老师一起搞卫生,擦桌子、扫地、摆桌椅。一段时间后,就放手让幼儿自己做,当他们独立做成一件小事时,我就立即给予鼓励,使他们在动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高兴的坚持做下去。值的注意的是,在指导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的过程中不要安排过重、过难的劳动,幼儿不能胜任,应考虑力所能及,在劳动中还要注意安全。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保护幼儿的积极性,当幼儿熟练掌握了某项劳动技能时,在让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要信赖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要培养兴趣不要强迫幼儿去做,不要把劳动当做惩罚的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劳动及符合道德教育,精神上吸引人,而体力上又力所能及”。

二、严格要求反复实践

在帮助幼儿产生良好的劳动愿望和行为动机时,我注意创造条件,让幼儿在行动中付诸实现,并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如每天我利用洗手的机会,对幼儿加以指导,先教洗手的几个动作:用水弄湿—擦肥皂—搓出泡沫—冲洗干净—擦干。为了让幼儿记住洗手的步骤,我边教儿歌边做动作,示范给他们看,幼儿很感兴趣并学着做,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对不能掌握的个别幼儿我重点指导,对做的正确给予表扬。并让幼儿学会后,加强练习在反复实践中巩固并养成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机会,让幼儿充分练习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在他们初步学会扣纽扣以后,我用废旧材料,设计出新颖、漂亮的小衣服,继续让他们练习扣纽扣,让这一项技能熟练起来。我把系鞋带的步骤和方法编成儿歌“两个好朋友,交叉握握手,变个兔耳朵,交叉拉拉手。”让幼儿边念儿歌边系鞋带,幼儿在兴趣中快乐劳动,在劳动中寻找乐趣。

三、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坚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一种情感,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动。它可以成为激励人们坚持不懈去完成任务,自强不息地去实现现实理想的内在动力。自信心强的幼儿,往往经得起别人的反对,能够得到自己希望得到或必须得到的东西。羞怯和畏缩常使幼儿失去信心,不敢面对失败。因此教师必须适时给幼儿以勇气,如激励的话语,激励的眼神,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使其在挫折中有在前进的勇气去学会自理的技能。如:我班松松小朋友四岁多了,自我服务能力很差,每当我表扬别的小朋友能干会自己穿衣服,扣纽扣时,他就噘起小嘴巴低下头表现出一种自卑感。于是我把关心的目光投向了他,我对他说:“你很能干,什么事情都能学着自己做,现在老师来教你扣纽扣的本领,我想你一定会学会的,对吗?”他点点头。我念着有趣的扣纽扣的儿歌叫他,并特意把下面的一颗纽扣留给他自己扣,他认真地找到了扣眼,一只手捏住它,另一只手捏住另一衣片上的扣子,扣呀扣,纽扣老是进不了扣眼,三分钟过去了,他急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我从来没见过他注意力这么集中,有这么强的自制力。我继续鼓励他说:“别急,把纽扣在偏一点,对准扣眼,让一边先进去。”我的信任给了他力量。在他一在的努力下,扣子终于扣进去了。我们共享了成功的喜悦。我表扬了他说:“你很棒!明天就不要老师帮忙也能扣进去是吗?”他使劲地点点头,眼神加表情告诉我,他有信心了。

四、重视家长工作,使家园教育一致 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更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独立生活能力目标的一部分可以在幼儿园里督促进行,而另一部分则需要在家庭中进行。如晨起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早晚的刷牙洗脸和进餐、整理房间以及帮助成人做事等方面,都需要家长进行督促。为此我们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详细地介绍了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目标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家长配合老师让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或做不好就包办代替,或粗暴指责的训斥,指导家长要安慰孩子,鼓励孩子,指出幼儿的不足之处,告诉她(他)应该怎么做,家长也非常配合幼儿园这一项工作。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给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办法。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

5.浅谈小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五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而当前,一部分教师和家长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还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会,从小做事是浪费智慧不值得,应该多读书,所以生活上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缺少锻炼机会。殊不知,幼儿的周围生活是他们学习内容的主要来源,整个过程又与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如儿童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而是从搭积木开始,在活动里他们知道了这块积木在左边还是右边,在做中既学到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又使双手得到锻炼。那么,如何使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使操作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我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操作内容的选择体现生活化。

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学会生活”作为切入口。于是,我围绕“自己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开设了“自己干”活动区。在该区中,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穿脱衣服、整理衣服、穿鞋带、扣纽扣等。有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环境物品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擦椅子、浇花、拔草、货架物品分类摆放等。有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方面操作内容,如夹黄豆、拧盖子、剪鞋样、折衣服等。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扣纽扣、有的为娃娃穿衣服、有的在给蚕宝宝剪桑叶,这些生活化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现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操作材料的投放体现层次化。

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现代教育应体现这样一种观念: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每个幼儿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因此,在投放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我总是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准备做什么,为不同的幼儿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材料。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豆宝宝》活动中,我投入了这样几组不同的层次的材料:黄豆——筷子;黄豆——小勺;绿豆——赤豆;蚕豆。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能力弱的可以用小勺把黄豆从碗里舀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用筷子从碗中夹出来。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水平可建议选择剥蚕豆、用手拣豆等活动,让幼儿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活动的目标。

三、操作过程的指导体现个性化。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是新《纲要》所提倡的观点。幼儿操作活动是一个手脑交用的过程,在幼儿动手之前应给幼儿一点时间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做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离开了思考,无次序,无目的的动手操作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火腿肠》活动中,我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根火腿肠,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品尝。有的幼儿拿起剪刀剪掉了包装纸的一端;有的幼儿则用小刀把火腿肠切成了几段;有的幼儿则捏住火腿肠左右一拧;还有的不知该怎样开启。充分观察后,我让几个不同开启方法的幼儿上来演示,大家共同讨论怎样开启才能又卫生又不浪费。这种有效的指导要比直接示范演示效果好得多,同时培养了幼儿敢于尝试、勤于思考的品格。

四、多种感官的结合体现综合化。

新《纲要》倡导:“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做与玩玩的结合、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将会使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把生活课《折叠衣服》的技能设计成有趣、形象的儿歌。如叠衣服儿歌:衣服小宝宝,快快来睡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先来点点头,再来弯弯腰。都是好朋友,整齐来排队。幼儿在说说、唱唱中很快掌握了动作技能。

五、操作结果的评价体现机智化。

幼儿的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手脑并用,促进手脑协商发展,并渗透一些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让幼儿体验成功,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动手操作的兴趣。因此,幼儿的操作活动贵在幼儿的参与,无论结果如何,教师应巧妙地给予积极的评价。新《纲要》也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太阳的七个宝宝》活动中,我让幼儿将两种不同颜色的宝宝进行变魔术,既黄色与蓝色调和变成绿色。当幼儿完成后,我出示了我调色的结果,有的幼儿垂头丧气地说:“我变得魔术怎么和老师不一样?”有的幼儿则兴高采烈地跳起来叫到:“我变对了!我变对了!”我急忙说:“大家干得很漂亮。我想颜色宝宝都喜欢我们变出来的颜色。我们来帮自己的作品排队怎么样?”于是我和幼儿一起将他们的作品从深绿到黄绿的顺序进行了排列,还请他们辨认一下哪张是 自己调的。其实,此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要让幼儿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合起来会变成另一种颜色,主要是引导幼儿大胆动手,积极探索,而幼儿操作活动中所变出的颜色与范例的颜色是否相似并不重要。对幼儿的操作结果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巧妙的方法加以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保持良好的情绪,为幼儿下次参与操作活动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基础。

6.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六

《纲要》指出,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喜欢与同伴交流,知道在与别人对话时要轮流发言,还能用短句进行讲述事件的经过,并能使别人听懂。对于我们大人来说说话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发现对于刚刚进入小班的孩子来说,却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很多的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我象猜迷语去猜测很久,小班的孩子在碰到事情的时候常常是只会哭,不肯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就算是几个比较会说的也最多说几个单字,想要他们把事情说清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了让小班的孩子在语言发展这一个非常重要又关键的时期真正学会说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更好的学习本领,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注重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谈话氛围。

记得在刚刚开学一个星期的时候,我班有一个叫姚瑶的小朋友因为环境的变化,对我们老师和阿姨都感到陌生的情况下,姚瑶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一个人含着泪水坐在小椅子上不出去玩,当我们走过去和她说话时叫她和小朋友坐在一起的时候,她只是用含着眼泪的眼睛看着你,对你对她说的内容连点头摇头的反应都没有,更不要说坐到小凳子上听我讲故事了。

到了第二个星期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别的幼儿都在教室外面活动,他们开心的在外面玩着圈和皮球,我隔着玻璃看见姚瑶在教室里面盯着梦子手里的皮球,满眼都是羡慕,我马上拿了一个新的小皮球走进教室对姚瑶说:“姚瑶,我们来玩皮球。”姚瑶一脸紧张地看着我,我笑着没有说话,只是把皮球滚到了姚瑶的脚边,姚瑶看着皮球动也不动,我又笑着说:“姚瑶,请你把球滚给我好吗?”姚瑶看了看我,眼神有点犹豫,我笑着对她点了点头。然后张开了自己的双手,姚瑶终于蹲下来把前面的球一推,球滚到了我前面。我马上笑着说:“谢谢姚瑶哦!”这时,我看到从来没有笑过的姚瑶竟然对着我笑了笑,我马上说:“姚瑶,我还要玩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外面玩吗?这里太小了!”姚瑶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我走过去,轻轻地拉起她的手说:“来,我们和小朋友一样到外面去玩。”姚瑶竟然没有反抗,任我拉着她的手到了教室外面。那天,我在和她玩球的时候不断地和她说话,虽然他没有回答我,可是她在玩球的活动时一直在开心地笑,,玩球的结束后当我让他和小朋友坐在一起时,她竟然也没有反对,乖乖地坐在了小凳子上。在以后的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我总是有意地和她多玩玩,还特意的去摸摸她的小手,亲亲她、抱抱她,常常用亲切的语言和她交流,经过一段的时间,姚瑶终于会在我和她说话时回答我的问题了,也乐意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还能够在全班的小朋友面前念新教的儿歌。姚瑶在宽松的自由活动中变得愿意与人交谈了。

二、注重在讲故事的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让小班的孩子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完整,就必须让孩子积累一定的词汇,孩子词汇的积累不是靠一个活动或几个活动就可以完成了,而是需要在各类语言活动中不断丰富积累的。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很少,所以他们的词汇也很贫乏。因此,我注重在各类语言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参加了大班组的讲故事比赛活动后,我们班的孩子就特别喜欢听故事和自己学讲故事。散步前的一段时间就成了我班的讲故事时间,每当孩子们自己上来讲故事时,我就让他们先要向大家问好,再要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今年几岁了,故事的题目是什么。而每次我自己讲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都会说:“今天,我讲的故事是……。”等我讲完了故事,我会要求孩子们说一说今天我讲的故事的题目是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上去讲故事都不会自我介绍,只会说一个题目,这时,我会一句句地教孩子们说完整话,让孩子知道话要说完整。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模仿,他们现在上去讲故事都会这样介绍:大家好,我是小(1)班的XXX,今年X岁了,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叫X。有的小朋友还会加上一句:希望大家喜欢我。

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这一语言活动,孩子们不仅知道了各种有趣的事情,还增加了词汇量,说话清楚了,完整了,自信心也增强了。

三、注重在自主性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因此,我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开设了两个娃娃家和好几个活动区域。

在一开始玩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在娃娃家只知道要扮演娃娃家的妈妈或者是娃娃家的爸爸,而且在游戏时也不会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就是在娃娃家走来走去,要么就是“妈妈”给“爸爸”吃东西这样的肢体语言。于是我在幼儿玩过游戏后请幼儿回去观察爸爸妈妈在家要做些什么事情,在吃东西前会怎么说。在玩游戏时我又以客人的身份去做客,和他们在游戏时交谈,引导他们在游戏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要做的事情。还生成了“小主人、小客人”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开展“鸭哥哥请客”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在游戏时知道怎么去做好娃娃家的主人和客人,怎样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7.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七

在幼儿园, 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 敢说, 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和幼儿之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关系, 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 乐意把自己的疑问或见解传达给教师, 而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予解答, 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营造和谐的语言心理环境。

对于小班幼儿, 由于入园初可能存在适应不良等情况, 还不敢在集体面前大声表达, 所以这时要多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兴趣, 把握和注重与幼儿个别交流的机会, 可以提些问题让幼儿思考, 见事论事, 话题要平常自然, 只要和幼儿在一起, 就要尽量和幼儿多说话, 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幼儿没有压力, 没有自卑, 心情舒畅, 有话敢说。只要幼儿身心放松了, 开口的次数也就多了。

2、选择有趣的话题, 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在谈话活动中, 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 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 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 把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作为重点的谈话内容, 幼儿就会投入到活动中去。幼儿的生活中有很多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发生, 教师只要稍稍加以调整、筛选, 就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3、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语言活动。

如举行讲故事比赛活动, 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不仅幼儿兴趣高, 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当教师充满感情, 富有表情地讲述每个故事时, 幼儿听得那么认真, 当请他们讲述时, 他们又会绘声绘色地表演, 不仅能模仿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而且还能创编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并能伴有表演动作, 对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能起到很大帮助。

4、从儿童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 开展“广而浅”的语言教育。

自我认识及日常生活经验都是孩子相当熟悉的, 通过老师的合理组织和引导, 能让幼儿在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儿童对自身及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加以关注、概括和交流。如:“我的家”“扮演爸爸、妈妈”“玩具展览”等;选择“天气预报”“交通规则”等幼儿可以理解的让幼儿感到新奇社会信息, 刺激孩子们表达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组织幼儿可感受的、可理解的“特殊电话号码”“环保标志”“桥”等科技发展信息, 深入浅出地予以引导, 使幼儿的语言表述、运用的量大大增加。

5、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 提高交谈的水平。

一是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如在“假如我是……”的谈话活动中,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表述自己扮演的人或动物。有的幼儿扮演奥特曼, 就会用勇敢、响亮的声音说话;有的幼儿扮演小白兔, 就会用轻轻的声音和简短的句子说话。在这个活动里, 幼儿体验到了多样的交流途径, 获得了有关语言运用的方法。二是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 这就需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 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 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

二、家庭中的幼儿语言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天地, 是给孩子温暖、安全、舒适、快乐的港湾, 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于幼儿的成长都影响深远, 因此为了幼儿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为家长应该在家庭中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做好榜样, 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根据科学研究表明, 3-4岁的小孩子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候如果在运用正当的方法给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普通话教育, 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家庭中, 家长还要以身作则, 规范孩子日常的交流语言, 为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孩子们更乐意用普通话交流。当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的时候, 在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沟通的时候, 更要引导他们说普通话, 从小培养幼儿说普通话的兴趣。

其二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 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在周末休息的时候,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们去公园、游乐园去放松, 做一些户外亲子活动, 还可以引导小孩子和售货员、或者其他在游玩的阿姨、叔叔们进行谈话, 也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和动物、植物说话, 当孩子们的小脑袋中有了这些事物的印象和内容, 就会自然流露出想把它们说出来的欲望, 同时孩子们也可以从小培养思考、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其三还可以睡前给孩子们讲故事。小孩子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睡前讲故事了, 孩子依偎在妈妈或者爸爸的怀抱, 听着有趣的故事, 这不光是一种美的享受, 也是培养孩子和父母之间感情, 同时在讲解的时候要用普通话进行, 这样子孩子耳熟目染的熏陶, 就会更加的感觉到语言的魅力,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格, 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表述能力。

其四要利用诸多的媒介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信息, 接受到语言教育。比如:电视、网络、手机等, 幼儿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是高于一般的成人的, 有时候小孩子看1个广告看了几次, 就可以脱口说出该广告的广告语;再陪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要学会引导孩子思考, 同时也可以模仿动画片的人物和孩子交谈, 再者家长可以搭配一些美妙的音乐让孩子欣赏, 时间长了, 幼儿就会自然跟着学, 跟着读, 这些都是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 让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活动学习, 接受语言。

最后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共同阅读的互动关系。同孩子一起看书, 并讲解其中内容, 多让孩子看些图文并茂的书, 以此来开阔他们的眼界, 提高其阅读兴趣;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 多带孩子去书店转转, 给孩子买些符合其年龄的书籍, 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 2011

8.怎样培养小班幼儿阅读能力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指导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只有把握住了这一语言关键期,幼儿才能获得更多的语言信息,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因此,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幼儿阅读的技能和水平,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让幼儿园教学活动和家庭教育充分结合,共同培养并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利用阅读材料,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由此可见,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幼儿早期阅读形成的根本保证。

1.为幼儿提供合理、丰富的阅读材料

幼儿图书种类繁多,价格也参差不齐,教师和家长不能盲目选择图书,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具有积极思想意义、富有儿童生活情趣,能给幼儿多方面教益的中外优美童话、寓言故事、自然科学、综合知识等方面的儿童读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幼儿看书的欲望,提高幼儿阅读的兴趣。

2.创设有趣的图书角

在幼儿园,图书是幼儿阅读的主要资源,图书角则为幼儿的阅读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空间。因此,教师在设置图书角时应选择合适的位置,要保证有充足的光源,图书摆放的高度要方便幼儿随意取放书籍,也可配备柔软、舒适的靠垫及地毯,为幼儿创设一个既舒适又有趣的阅读环境,也可在里面放置小型的桌椅、笔和纸张,供幼儿在阅读中碰到问题时可通过符号、文字等自己进行记录,寻找答案。

二、制定合适的阅读规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幼儿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终生受益的,而幼儿期是阅读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要使幼儿在此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需要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幼儿阅读规则的制定,并不是要定出公约性质的文字材料来,而是让幼儿在活动中明白,在实践中引导幼儿记住。

三、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能使幼儿顺利阅读,并从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欲望。若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的良好阅读习惯进行强化,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教会幼儿能按页码有顺序地翻阅图书,认识图书的封面、封底、内页等,知道阅读一本书应该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看,在观察某个画面时,也应和看图讲述一样,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其次,要培养幼儿对全书的概括能力,即能讲出大致意思。阅读时要对前后画面的变化部分进行比较观察,寻找出相同点及不同点,分析背景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将之串起来理解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学会分辨好与坏、善和恶、美与丑,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第三,引导幼儿结合画面看文字,有的幼儿虽然只认识书中的几个字,但对照画面,联系过去听过的故事、儿歌,有时也能将故事中的简短文字“读”下来,这充分说明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幼儿认字、理解图书、增长知识有很大帮助。

四、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

幼儿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成人的正确引导,在日常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科学的阅读指导,帮助幼儿成功地阅读,并参与幼儿的阅读,随时给予指导。

1.悬念吸引法

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只讲故事的开头,留个悬念,吸引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往下看,在看的过程中解答悬念。

2.问题激趣法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先提问后看书或边看书边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步步深入地理解图书内容,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3.读后表演法

在阅读延续活动中,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作故事中的人物头饰、道具和背景,并引导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学说角色间的对话,在表演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4.交流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教师应与幼儿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受。

五、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又复杂的任务,二者只有步调一致,才能相得益彰,取得最佳合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提高阅读能力。

1.利用家教园地、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幼儿阅读方面的文章

让家长也了解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积累幼儿阅读知识,为幼儿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双优”的环境。

2.提醒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书店逛逛

家长可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带孩子到书店逛逛,让孩子感受一下人们对知识渴求的氛围,遇到孩子喜欢的书,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给孩子讲讲或让孩子自己阅读。

3.在固定时间送书给孩子

在过生日、过新年或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家长可改变过去送玩具、食品等礼物的习惯,改为送孩子一本好书。这样,既可让孩子学到知识,又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于晓晴.幼儿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大学学生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小学教职工大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