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2024-08-23

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共11篇)(共11篇)

1.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篇一

2。1空间形态的差异

中式古典园林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内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特征,多为半封闭的空间形态,注重内部的统一和协调,常以较大的水域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四周环绕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内聚的感觉十分强烈,视线迂回曲折,妙趣横生。西方古典园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了外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西方人开放直白的特征,呈现外向型、离心、扩散式的空间形态,注重外部统一与整体的协调性,体现着形式美与秩序美,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并反映在园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将园林的主要景观直接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没有隐藏或躲闪,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2造园手法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审美差异与使用功能差异,即便是古典园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设计建造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古典园林中道路的建造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过各种“曲廊”的穿插与组合将各个分散的建筑单体要素有机地连着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曲径通幽”的奥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学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不论是主路还是支路,都具有笔直的特点,完全依赖横纵轴的水平十字交叉,整个道路网络呈现发散性的几何布局结构,更加鲜明直白,不仅为了追求功能与效率,还追求空间的拓展性,与外界环境想联系。对于水景和植物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差异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灵动”,体现着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关系,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多为喷泉等,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对于植物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多为依据园林大小,考虑树木与周围环境间高低疏密的关系,在树种上多选棕树、女贞等耐阴耐寒的植物。西方古典园林中树木的设计多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态不同的几何样式,更具规则性。

3结语

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均具有供人消遣的共性,在中西方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但由于气候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气息的不同,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又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别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的思量,在借鉴西方园林设计艺术的同时,找寻并更好地传承本民族艺术精神,将古典园林艺术的魅力发扬光大。

2.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篇二

1、园林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就称为园林。造园活动由功能园艺演化为观赏园艺, 即最初的园林建设目的为供人游走, 小憩, 赏玩, 而经过现代人的理解, 园林更加凸显了它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以及作为一些重要活动场址或势力尊贵的家业王室的标志。园林中的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都使其成为为人们提供休息, 安神, 乐在其中的场所, 同时园林中的文化, 娱乐等项目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2、园林的分类

1) 从造园的方法分类, 可将园林分为两类, 一类是按其原有的自然景致, 保持山水的原貌, 只在其中加缀于起到功能和装饰作用的道路, 连廊等, 开发成自然园林, 如黄山风景区 (图1) 。另一类则是在一定地域和条件内, 为改善环境, 表现文化等人工创造出的园区, 如苏州园林 (图2) 。

2) 从园林的体系划分, 分为东方体系和西方体系。东方体系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 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 而且园林很大程度是权贵的象征,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 人们开始关注和模仿自然。到了唐代, 进入了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 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百家争鸣, 园林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其中, 中国古代的诗词与字画同园艺建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到北宋, 抽象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 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从宋至清, 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 经典的作品有留园、狮子林、拙政园等。 (图3)

西方体系是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仿波斯的造园艺术, 古罗马时代继承了以规则的轴线贯穿, 以建筑为主体的布局, 还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 花丛多为几何型或是迷宫状。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的园林有了新的发展。大规模的别墅庄园取代了蔬菜园等小块绿地, 院内突出人工安排和布局方正, 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成就。 (图4)

二、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相似性

1、中西方园林的起源相似, 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都有对于自然之中的仙人或神明的祭奠与崇拜之感, 而且不论东西方人们都有对于食物和药用植物的采集、驯化和栽培的需求, 因此中西方园林从起源来看有很大的相似性。

2、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材料统一性,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大都为山水石头, 树木花草等自然要素。

3、中西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统一性, 中国的皇家园林或私人园林, 西方皇家园林等基本都是服务于特权阶级。因此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一种奢侈品。

三、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风格的比较

说到比较, 中西园林呈现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特点, 特别是在中西古典园林这一发展阶段体现的尤为明显, 深层原因其实是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哲学基础和美学思想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古典园林遵循的是以道家学派为主的“法师自然”的哲学思想所以中国园林则多是以“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为造园的最高意境和法则。西方哲学思想是以毕达哥拉斯学派崇尚的“数”为主, 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根本和基础所以西方古典园林总体呈现出规则、几何式的园林特征。对比说来,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淡泊, 重在情感上的感受, 空间上循环往复, 柳暗花明, 无穷无尽, 是一种模拟自然的封闭式园林。西方园林则表现为规则、奢侈、讲究几何的规则与完整性, 是一种追求人工美的开放式的园林。

1、哲学理念的比较

中国的古代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中国人往往注重感性实践, 提供的往往是关于对象模糊的整体。受儒家一元化人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人多数提及自然科学。因此中国园林讲究含蓄、深沉、对意境的追寻。

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 有着清晰外向的思维逻辑, 重理, 习惯探究事物内在规律。对于自然的真实理性地把握与关注衍生出理智和科技。西方人的理性是讲功利、重效率的实用主义。受其影响, 西方园林艺术形成了理性、明了的风格。

2、美学思想的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诞生在中国这片文化沃土之中, 深受绘画, 诗词的影响。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充满诗情画意也就理所当然了。中国的国画特别是山水画, 其自然风韵, 潇洒淋漓又无拘无束的状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林有着极为深刻和直接的影响。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 加上艺术家内心的感受与共鸣才造就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除了绘画外, 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 所以自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观念和道德情操。另外很重要的是,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庄”的重情道义, 尊崇自然, 和无为的思想形成当时中国文人的雅致恬淡的性质, 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的美学思想。 (图5)

在西方这样一个自由浪漫又理性的国度, 园林的建造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理性的和谐。西方园林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古埃及的时代, 那时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而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正是继承了这一观念。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其中毕达哥拉期学派就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 而这种美学思想则一直贯穿了西方的审美思想, 它强调均衡、规整、秩序、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图6)

3、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更多的体现了自然美与意境美, 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 人们寄情于山水, 并从中抒发情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都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园林中山水交叠, 其径通幽, 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建。中国古典园林区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 点缀风景和园林建筑作为观赏风景。园林建筑布局灵活, 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 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图7)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形式美, 西方园林通常气势恢宏, 有着谨慎的布局, 以建筑物为主体的中轴线贯穿园区, 整体十分对称, 均衡。花草修整得方正, 并呈现几何化的图案。西方造园主要是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虽然是一种美的形式, 但是本身是有缺陷的, 所以需要人工去雕琢和创造。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 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布局构造上。整座园林以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为基准构成主轴, 副轴上布置着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笔直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 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 均衡的布局, 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图8)

四、小结

园林艺术在无比巨大的世界艺术舞台上无疑是瑰丽的一笔, 而现代园林艺术的发展是在对过去的继承与否定中进行的。现代园林要取得进步, 必须积极深入研究传统园林的意义, 利用本土资源, 园林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提炼总结, 并且结合现代工艺, 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环境做到古为今用, 兼收并蓄, 让园林艺术永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陈尔松.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的比较[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3.浅析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文化 篇三

中国封建士大夫们的田园之乐、隐逸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内向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造成了中国人安分守己、知足忍让的性格。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农为本。心理上重乡土,重一统,重“落叶归根”,重“乐天知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人觉得踏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让人觉得自在。如白居易《归田》诗所叹:“莫恋长安道,莫寻方丈山。……金门不可人,琪树何由攀?不如归山下,如法种春田。”

那么,关于西方的古典园林艺术呢?欧洲古典园林当以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平地园为代表。

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上半叶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造园艺术是欧洲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高潮。然而此时园林的主人们却是世袭的在朝当权派。那些王公贵族、神职教士们建造乡间别墅为的是寻欢作乐,并不是为了与自然对话。这个阶层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反映在园林艺术上,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甚为世俗化,如16世纪末建造的红衣主教彼得罗·阿尔多布兰迪尼的别墅里面的那些机关水嬉,游人不小心碰着暗藏的喷嘴便会被水淋个透湿;乐器装置在水力作用下气流产生不成调的音乐,很是粗俗。正如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所说的,意大利的园林是“服侍他的享乐的仆从”。

至于法国的园林艺术,深受意大利的影响,但又独具一格。17世纪下半叶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成为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座高峰,也被视为欧洲造园艺术的正统。在国王路易十四的绝对君权统治下,古典主义文化体现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风格”。一切为君主服务,古典主义园林更是毫不例外,因为它本身就是宫廷文化的产物。闻名世界的凡尔赛宫苑气势宏伟,建构壮丽,以宫殿为中心,主轴线、坎轴线、中轴线、横轴线等等主从清晰的切割园林,体现了以国王为首的森严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譬如凡尔赛宫殿坐镇东方,它前面东西向,的牛轴东端是拉冬娜喷泉(太阳神阿波罗之母),她眺望着西端韵“阿波罗之车”喷泉,阿波罗驾着马车从水底奔出,开始他一天的巡行,太阳西沉于它西面不远处的大运河时,阿波罗结束他的巡天历程。这个寓意很明显,国王路易十四就是人间的太阳神阿波罗。凡尔赛宫苑要表达的是这位号称“太阳王”的君主的“威严”、“伟大”及“排场”,诚如圣西门所评价的;路易十四建造凡尔赛园林是“为了玩,不是为了美”。这和意大利园林如出一辙。

东、西方园林艺术对立的特点除不同的政治阶层的作用之外,不同渊派的哲学思想和相应的美学观点的影响极为深厚。几千年来,老庄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士大夫的精神支柱。不论是道家的人自然化还是儒家的自然人化,终归“天人合一”这个哲学主题。即讲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自然山水园正是“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体现。在这里,人和自然是气脉相通的一个整体,物我一体,主客不分,从园林布局到园中建筑,花草树木,山水石等等无一不是力求顺应自然。人在自然里陶冶性情,启迪心志,与大自然共呼吸,二者亲密无间,这也是中华民族整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显示。

道家把人自然化,即“以人合天”。人与天地共融,与万物同一,通过自然而领悟得道,在自然中愉快生活。老认为“自然”即“真”,即“朴”,“自然美”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原则,而“返朴归真”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学主题。它追求天然质朴,淡泊宁远;崇尚含蓄古雅,不事雕琢。中国古典园林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地、完美地结合,“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譬如唐王维的“辋川别业”,园中有山、岭、岗、坞、湖、溪、泉、濑、滩及茂密的植被,总体上以天然风景取胜,局部则重点刻划,园中建筑物不多,形象朴素,布局疏朗。园中尤重诗情画意,诗画人景,景融诗画,整个园林就如一幅清旷意远的自然山水卷。

儒家把自然人化,即“以天合人”。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山水的性情如同人的性情,二者相通,这就是孔子的“比德“观。儒家的这种审美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主体意恂性思维方式,它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对客体的认识来源于主体的自身感悟和内心体验,它“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使客体主观化,自然人格化”,即所谓“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这样的主客一体、物我不分,使得客体的认识反映出主体的情感,恰如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的心境感情相联系,青松翠竹,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枯藤老树,给人以萧索凄清之意;雨打芭蕉,则愁思绵绵;风拂杨柳,则别意依依。自然本无喜忧,情感是谓主导,所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有“缘情”一说。

“缘情”即情由景生,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来体现人品人格,表达志向理想。比如园中花草树木就各有性格品德:竹有虚心,梅有傲骨,松有正气,兰有惠质,菊为隐士,莲为君子。中国传统思维注重直觉、灵感及顿悟,讲的是意在象外。既然“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景”僦可神似,无须形似。中华民族的模糊性思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用“写意”的手法来追求“意境”之美,“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明清以来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为此中高手,如无锡寄畅园、苏州留园、上海豫园等等,皆为“须弥芥子”,“壶中天地”。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吧。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罗马,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及工商业、航海业的发达,使西方自古就形成了注重自然科学的传统。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方式是认知型的而非伦理型的。人们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自然而然便形成了重分析、求实证、讲精确、主客二分的逻辑性传统思维。这种思维习惯要求一切都合乎科学规律性,反映在审美上,西方传统美学思想就以科学为基础,表现为一种数理美学。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形式是空间的秩序、匀称与明确”。鉴于此观点,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处处体现的是数、比例、几何等内部结构关系的和谐之美。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园林中,花园是户外的厅堂,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过渡,要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就得让花园也遵循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所以意大利的花园中,“修剪过的树木,砌筑,的水池、台阶、植坛和道路等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都推敲得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良好的比例。”整个花园体现出布局的明晰匀称和比例的协调精确,象维尼奥拉设计的朗特别墅和他的学生李高利欧设计的艾斯塔别墅都是此中典范之作。

古典主义时期的法国园林继承了这种几何式花园传统,并由“唯理主义”将其推至巅峰,形成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17世纪的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美和经验、情感、习惯都没有关系,它是先验的。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不应该有想象力,也不能把自然当作艺术创作的题材。”宫廷造园家布阿依索也确信“园林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要遵守良好的建筑格律,做到井然有序,布置得均衡匀称,并且彼此完善地配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整个园林便成为一个以建筑物为统率,以中轴线为艺术中心,比例严谨,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大几何图案块,体现着以数理为内涵的自然理性和以绝对君权为内涵的社会理性。由古典主义造园大师勒瑙特亥设计的孚-勒-维贡府邸园林及凡尔赛宫苑皆为此中顶极之作。这些古典主义者坚持理性至高无上,因此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也叫“理性的园林”。

西方传统思维习惯于把自然与人一分为二来对待,以人为本,主体人对自然客体进行认识探索、分析研究,从而达到改造、征服自然为己所用的目的。所以西方人的性格上有喜欢变动的一面,只有“变”和“动”才能把自然改造成自己需要的形式,“适合人的尺度”,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的这种外向性思维方式。他们热衷于改造园林要素,把自然建筑化,如随处可见的绿色雕刻,一排排整齐规则的树木,被修剪成各种形状,球形、锥形、方形、盘形甚至人形或动物形。还有各式各样的绿墙、绿色剧场、回纹迷阵、绣花植坛以及地毯般的草坪,都显示出人工之美、图案之美,而不是纯正的自然美。就连“水”,欧洲人也不让它以自然的状态出现在园林里,而是用机械的方法把它规范起来,制成喷泉、瀑布、水池、水笛、水风琴、水剧场等形式,如朗特别墅花园里的水景控制在中轴线上,途经溪流、喷泉、瀑布、水池,展现出水出岩洞汇向大海的主题。它和艾斯塔别墅花园同为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水景园。

中华民族和西方民族因文化内涵的不同、民族精神的差异,而使得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特色相去甚远,各具千秋。但总而言之,不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遗产,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这不是本文的粗探浅析所能包容概全的,本文只能说是窥其一斑而已。

4.东西方园林造景分析与比较 篇四

东西方园林的历史发展和特点

东方园林(中国、日本园林),西方园林(欧洲国家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现代公园和绿地系统。

园林概论

英文近似名为“garden、landscape、park、openspace”等,风景、景观、开敞空间、公园、庭园

日语“造园”、韩国语叫做“造景”

人类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利用自然物质创造出来的人工户外环境,“第二自然”四个阶段

园林的萌芽阶段

原始时期,人与自然呈现亲和的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产生园林农业的公社,种植场地,果木苗圃,接近园林的雏形

发展阶段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农业 出现,自然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和集镇物质基础,技术基础

形成了多种风格,共同的特点

第一:园林绝大多数是为贵族阶层服务,是私有的第二:园林是封闭的,内向的第三:目的是追求景观美和精神寄托

第四:园林主要有造园师、工匠和文人艺术家完成古典园林的概念 :在一定地段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助以禽鸟养殖,形成一个一个追求景观美为主要目的的游憩、居住环境

中国园林的来源

囿、圃,garden或者Jardon(gen与eden组合)

瑶池和悬圃,昆仑山、黄帝之宫

伊甸园

日本的净土宗传统园林,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

伊斯兰风格的园林,天园、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园林的基本要素

土地、水体、植物、建筑

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

形成不同风格的园林体系(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英国风景、伊斯兰、中国、日本),特征基本了解

规则式园林,园林总体的人工理性美,表现人为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文艺复兴时期园林

风景式园林,体现自然的天然美,表现顺乎自然构成的倾向

中国、日本园林、英式自然风景园

公共园林阶段

自然生态的失衡,居住环境恶化

人与自然从早先的亲合关系转变为对立、敌对、排斥关系

自然保护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

奥姆斯特德,中央公园,“景观建筑学之父”,美国城市公园运动,把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城市园林化两大贡献

其工作的两个内容:第一,通过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致力于自然资源保护,对大地景观加强维护和管理。第二,提出城市公园的思想,将乡村带入城市,建立公园绿地系统,也就是说,城市必须园林化。

英国学者霍华德,田园城市

《明日的田园城市》

伦敦修建摄政公园,第一个将公园建设和城市整体环境提升结合在一起

豪斯曼巴黎改建项目,建设公园和林荫道(英文)(第一次出现),设定了沿街建筑红线和高度。

认为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是造成城市畸形发展和乡村衰落的根本原因,提出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田园城市来解决城市问题。

田园城市模式图

明治维新后的城市欧化改造,以石材工业材料代替木材进行建设。

美国公园运动,从纽约中央公园开始,第二个布鲁克林市布鲁斯派克公园

公园绿地系统,名古屋,芝加哥

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二战后,日本的《古都保护法》对京都和奈良进行整体保护 公共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除了私人园林以外,出现了有政府出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向一般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第二,园林从封闭的内向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公共园林的规模比私人园林大的多,园林内公用设施也比较完善。

第三,在景观和精神陶冶之外,园林发挥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还为老百姓提供了休闲、娱乐、交往的活动场所,发挥了社会效益。

第四,由于园林工程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园林的设计施工开始分化,分别有专业型的人员进行。学校内产生了园林专业。

我国城市化发展,居住区景观同化,城市区域同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法定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分析、规划、设计、管理

大园林阶段

后工业时代或者信息时代

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

大园林阶段的特点

第一:私人拥有的园林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城市园林化逐渐从理想变为现实。

第二,园林绿化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合理的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充分发挥植物配置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审美构思。园林规划设计不断发展。同时,农业、工业、采矿、水利等自然开发有关系的工程项目与园林绿化想结合,从而减少对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5.中国古典园林解读 篇五

——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有声的画,有形的诗,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 ,“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对中国自然山水园林的高度概括。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组合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多种风情,感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它有着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对于古典园林而言,山水形态是其主干结构,地上建筑只是其枝叶。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叠山理水”,通过特殊的山水形态构建出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是一个“再造乾坤”的过程,一个好的园林必然是一幅好的山水画,要体现出“山有情、水有意”的景观效果,做成一个有情有意的山水景观是中国古典园林基本要求,这既是一种科学(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又是一种艺术(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殊境界),须要有一个“巧夺天工”的手段。“残山剩水”是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在“山穷水尽”处蕴藏着中国美学所特有的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其中主要是用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为此,必须处理好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真与假、有限与无限、有法与无法等种种关系。如此,则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融合和扩展开来。比如漏窗的运用,使空间流通、视觉流畅,因而隔而不绝,在空间上起互相渗透的作用。在漏窗内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竹树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

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如苏州的网师园是典型的城中私园,其面积虽小但园景丰富,精巧的亭廊、扶疏的林木、自然的泉石都以园中的一池碧水为中心,共同在这一小园中组成了错落有致、均衡秩序的园林景观。中国园林的具体表现手法是挖池叠山,杂以园林建筑,用各种造景手段将自然山川美的精华浓缩于一园,这种集山水泉山于一园、模拟自然山水意境的形式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色。

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与诗画同源的,自然山水的美感和神韵是造园者所神往的境界和最终的追求,因而“诗情画意”的景观是中国园林最根本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和经营,中国园林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为释道儒三家,儒家重人伦礼法,以仁和义为基;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佛家所宣扬的“修身养性、度己度人”和儒家的人伦礼学、道家的追求清静无为等思想境界,如出一辙。它们的哲学思想之间并无尖锐冲突,而某些方面却又可以互补。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与西方唯理主义的因素相反,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可见,中国造园的美学基础在于“缘情”。

中国园林讲究“三境”,既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境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相互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既理想美,它指园林的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中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以其建筑风格与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

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位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的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它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的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古典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赵秀公园、潮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的观景效果。

从根本上说,中国园林,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6.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篇六

[摘要]:文章详尽系统地介绍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特色,配置原则,品种选择及具体配置方式等内容。以便为保护或修复苏式古典园林和营建仿古园林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孤植;点种;丛植;群植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9019-02

一、植物造景定义及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色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植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形式为山水园,一般着重于山水,植物所占比重不大,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能单独形成优美的纯植物景观,也可作为配景来衬托建筑山石。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枇杷园、远香堂、玉兰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植物作为景观主题而命名的,有的是直接以植物素材为主题,有的则是借植物素材间接地抒发某种意境或情趣。

其植物造景形式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布局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乎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传统的山水画中得到启示,植物的姿态和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相配合为多。具体配植上讲究入画,讲究细玩近赏;注重花木造型、色彩、香味及季相等特征;对个体的选择常选用兼顾神形之美的植株,以“古”“奇”“雅”为追求的对象;追求植物的意境美。

二、种类的选择

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可用于造园的种类很多,温带常见的树木、花卉和藤本在此均有种植,当地大型园林的植物都在百种之上,中小型园林植物种类少的有二三十种,多的有六七十种。植物主要选用当地传统的观赏种类,一则可提高其成活率,二则体现地方特色。

按观赏植物学特性分类如下:

1.观花类,花是植物中变化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色艳而芬芳,是园中主要观赏对象,常绿和半常绿的有山茶、桂花、广玉兰、杜鹃、栀子、金丝桃、六月雪、瓶兰、含笑等;落叶的有牡丹、芍药、月季、白玉兰、紫玉兰、梅、桃、杏、李、海棠、紫薇、丁香、木槿、木芙蓉、蜡梅、紫荆、绣球、迎春、连翘、珍珠梅、棣棠等。其中牡丹有花王之称,花大色艳,是园中花台上主要品种;海棠、紫薇姿态花色都美,山上、水滨、庭院都可种植;山茶和桂花常绿且耐荫,茶花色艳花期长,桂花芬芳,种植也多;蜡梅、梅花傲雪开放,是冬季观赏的主要品种。另外,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迎合着“玉兰春富贵”之吉祥意义,更被广泛应用。

2.观果类,这类植物主要作为夏秋观赏用,或作为冬季点缀。常绿的有枇杷、桔子、南天竹、构骨、火棘;落叶的有石榴、花红、柿、无花果、构杞、枣等,其中枇杷、桔子果实金黄,味美,园中常作为专类园布置;南天竹、构骨、火棘红果经冬不衰,是冬季的重要观赏树种。3.观叶类,主要分为秋色叶类、彩色叶类和特色叶类树种。观秋色叶的有枫香、乌桕、银杏、槭等,观彩色叶的有红叶李、山麻杆、洒金桃叶珊瑚、南天竹、红枫等,观特色叶的有八角金盘、棕榈、丝兰、瓜子黄杨等。其中槭树种类很多,叶色姿态均不尽相同,独植或群植都很适宜。

4.林木、荫木类,是构成园中山林与绿荫的主要树种,常绿的有罗汉松、白皮松、黑松、马尾松、桧柏、柳杉、香樟等,落叶的有梧桐、银杏、榆、榔榆、朴、榉、槐、枫杨、楝、臭椿、合欢、梓、黄连木、皂荚等。其中枫杨生长较快、冠大荫浓,园中应用很多。

5.藤蔓类,是园中依附于山石、墙壁、花架上的主要植物,因其习性攀缘,有填补空白、增加园中生气的效果。常用的有蔷薇、木香、薜荔、络石、常春藤、金银花、铺地柏、紫藤、凌霄、葡萄等,其中紫藤还可修剪成各种形态,木香花清香秀丽,园中较多运用。

6.竹类,四季常绿、姿态挺秀、不择阴阳,池畔宅旁皆可种植,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又与松、梅同喻为“岁寒三友”,在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的有象竹、慈孝竹、紫竹、方竹、斑竹、罗汉竹、金镶碧玉竹、箬竹等。其中象竹大且直,多成片种植,紫竹、方竹竿叶纤细,多植于墙角,箬竹低矮成丛,多植于山上、石间,增添山林野趣。

7.草本及水生植物,草本常用的有芭蕉、芍药、菊花、萱草、书带草、诸葛菜、鸢尾、玉簪、紫萼、秋海棠、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蜀葵、虎耳草等,常植于花台;水生植物常用的有荷花、睡莲、芦苇等。

三、配植方式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植师法自然,讲究入画,主要配置方式有孤植、点种、丛植或群植等。

孤植,此种配置方式能充分发挥个体的色香姿特点,所选植物一般为姿态优美或有独特个性的植株,常用于桥头、路口、水池转折处,尤其适合小空间的近距离观赏,常作为庭院植物的主题,如拙政园玉兰堂前的玉兰与桂花,网师园射鸭廊前的红叶李,小山丛桂轩侧的槭树等。孤植作为树群的点缀也很多,主要作用是打破同一树种单调,丰富观赏内容,如留园东北部象竹林前的广玉兰,西部枫林前的银杏。

对于稍大的庭院空间,孤植的树难以庇荫整个空间,为此还须以点种的方法在院内点种几株乔木,才能与环境协调。厅堂前的庭院若植树两株,宜一大一小,忌完全对称,如拙政园玉兰堂庭院,共有乔木两株,一大一小,大者为玉兰,是院内主要观赏对象,小者为桂花,起烘托陪衬作用。点种宜疏密有间并保持均衡,忌排成一直线或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此外,还须配置灌木花草,作为点种树的陪衬。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点缀数株乔木依然不能使浓荫匝地,这时就须点种与从植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才能形成枝繁叶茂的气氛。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从差异,因而只要配置适宜,便可自成天然之趣。

群植适用于面积大的空间,如山林等,大面积的群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布置方式也不宜整齐划一,形体重复,而应做到大小、前后、左右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如怡园的梅林等,就是效果较好的实例。

四、具体植物配植详解

与建筑配合成景:建筑周边的绿化多起陪衬作用,选择树种应配合建筑的风格、形式,使其立面效果丰富,构图美观。建筑前面布置花木,宜选色香姿兼备者,并应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影响通风与采光;临水的房屋,临池一面多不植灌木丛,大树也以不遮挡视线为宜,以方便欣赏水景;向外眺望的窗前多栽植枝叶扶疏的花木;走廊、过厅或花厅等处的空窗或漏窗是为了沟通内外,扩大空间,窗外花木限于小枝横斜,一叶芭蕉或几竿修竹,若隐若现,富于画意。

与山石配合成景:对于土多石少的假山,多半以较高的落叶树和较矮的常绿树错综配植,其下再配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花。整个山林从远处看去,莽莽苍苍、青翠欲滴,山林内枝叶相接,浓荫蔽日。对于以石为主的假山,主要针对于湖石假山,为了显示山石峭拔,一般树下少植灌木丛,树木数量和层次亦少,一般选择姿态古朴的个体。与石峰石笋的配植力求自然、入画,以南天竹、迎春、芭蕉、竹子、红枫为多。

与水体配合成景:水池旁的植物配植,对丰富水面构图起着重要作用。池两岸配置的植物,形体、色调往往互相变换,产生有节奏的对比。池岸路边的花木配植以稀疏为宜,常间植几株乔木或少许灌木,丰富景面的同时又不遮挡视线。水面倒影也是园内的一个重要景观,荷花睡莲栽植都应控制其过度扩展,山下、桥下与临水亭榭附近,一般不宜栽植荷花。

五、结束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不言而喻。其在植物造景上也是精益求精,匠心独运。这些对今日园林设计与民族特色园林创作仍然有着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7.中西古典舞艺术比较 篇七

一、含蓄性与开放性

中国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 显示在舞蹈艺术中具有含蓄性;而西方的文化是一种扩张的文化, 显示在舞蹈艺术中则具有开放性。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在山的包围中形成了半封闭的状态, 封闭中形成自足的农业经济, 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历来以血缘关系传承的统治者在封闭的环境中坚守着统治地位, 民众习惯了被统治的命运;山水之多, 形成自然的宁静美, 中国人慢慢满足于顺应自然, 追求平稳求实的生活, 不愿意受到冲击, 不想漂泊, 不愿寻求刺激, 只想在安稳中度日, 这使中国人在许多方面不张扬, 不浮夸, 而是充满含蓄。这种含蓄性贯穿了中国人的生活, 深深印在国人的心上, 积淀在精神领域中, 并在舞蹈艺术中显露出来。中国古典舞在服装上多为飘逸与严实, 体现了古典舞的韵律美和庄重美。在动作上, 中国古典舞比较讲究呼吸的控制, 通过呼吸的气息流动产生相应的动作, 这些动作摆动的幅度不大, 比如迈着轻盈的脚步转身, 在水袖的掩饰下低眉, 颔首, 或是含胸等, 讲究内在的感觉。在跳跃的动作上, 不管是在地面翻滚还是在向前飞奔, 不像西方那样有着“高高在上”之感, 而是表现了顺从, 闲适, 娇羞、抚媚等。在舞蹈过程中, 避免不了彼此身体的接触, 但在中国古典舞中, 男女双人舞是比较少的, 一方面是女子在中国古典舞中能更好地诠释舞蹈的美, 因而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 不必通过双人舞来展现女子的美;另一方面是受古代交际礼俗的影响。在男权的社会里, 女性的地位比较低, 受到的约束比较多, 因而古代交际中强调男女隔离与疏远, 不允许非夫妇关系的两性有过多的接触, 即使在家庭内部, 也严格区别男女。自宋代以后, 男女之分更为严格, 妇女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 自由、交往、爱情、理想等都被限制, 统治者力求把她们变成封建道德力量顺从者。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古典舞中, 为防止男舞者与女舞者的身体接触, 其舞蹈的形式多为男女对舞。

西方的大多数国家为沿海国家, 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宽广的海赋予了他们宽广的胸襟, 海的汹涌澎湃使他们有着勇敢、热情、求变、探险、开拓的性格, 对海那边的世界的向往推动了他们走向外界的脚步, 对外的扩张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使他们敢于敞开胸怀接纳外面的世界。这种开放性, 在扩展空间与领域中形成并使这种文化特点在芭蕾舞中得以体现。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 人的整个肢体线条都绷得直直的, 腿要尽量伸长, 在裙子下摆几乎与腰部齐平的芭蕾舞裙下, 演员的双腿展露无疑, 是对个性的开放性表现;芭蕾舞的跳跃动作很多, 要完成这些动作, 得靠蹲的动作的控制, 靠蹲的一瞬间打开整个肢体动作, 一蹲一立, 是聚力与张力的转换, 张力使肢体放松, 身体向上跃起, 追求“高高在上”之感, 产生肢体的趋向性, 打开了身体的美与舞蹈的美。芭蕾舞的开放性既表现在动作上, 也表现在内容上。如芭蕾舞《天鹅湖》中, 年轻王子齐格费里德在参加乡村庆典时, 同时和他的两个女仆共舞, 没有任何顾虑的进行一段三人舞;王子在发现奥杰塔是一个被施了魔法的少女后, 对奥杰塔一见钟情, 并发誓爱她, 下决心对爱人忠贞不渝, 短短的时间内充分表现了对爱的追求, 没有任何的掩饰。西方芭蕾舞中, 男女表演的双人舞是非常多的, 舞蹈过程中男女的接触非常频繁, 因舞蹈的需要, 男舞者常常抱起或托起女舞者, 这些开放性的接触在他们看来是舞蹈的需要, 是个性魅力的展现。

二、丰富性与优雅性

中国古典舞的丰富性与西方古典舞的优雅性, 下面主要从舞蹈者的面部表情上分析。

中国的古典舞来自民间, 后因宫廷的需要进入宫廷表演, 为宫廷服务, 成为宫廷舞蹈。为了使宫廷的娱乐更丰富, 宫廷从民间收集了各种民歌民谣及舞蹈等, 这为宫廷舞蹈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加之宫廷人才济济, 她们的综合素质较高, 善用丰富的表情诠释宫廷舞。除了宫廷, 宗教的影响也很大, 可以说中国古典舞也包括宗教舞蹈。统治者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 发挥宗教的社会功用, 宗教的发展产生了宗教音乐、宗教舞蹈等。因而中国古典舞的范围变得更广, 有祭祀舞蹈、仪礼舞蹈、巫术舞蹈、宴乐舞蹈等等。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舞蹈用不同的表情才能更好的表现舞蹈的本质, 中国古典舞中的面部表情是非常丰富的, 有喜悦、欢乐、幸福、甜美、忧伤、麻木、痛苦等等, 丰富的表情和相应的动作演绎了美。

西方芭蕾舞, 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 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 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随着意大利贵族与法国宫廷的通婚, 意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带入法国;路易十四时期, 法国芭蕾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 在宫廷中非常受欢迎, 被称为“宫廷芭蕾”。宫廷是贵族的场所, 男士讲究绅士风度, 女士讲究高贵典雅, 这也是当时那个社会许多人的表现,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里, 在宫廷的特定场合中, 芭蕾舞的表演就必须符合那个社会的标准, 因而芭蕾舞演员在台上没有太多的表情变化, 基本上一直保持着优雅的表情, 让舞蹈的面部表情与社会同步。

三、静美与动感

中国人向来喜静, 在静中悟人生, 在静中看宇宙;西方人却是奔放热情, 活力四射, 处处体现动感的冲力。

中国人历来崇尚“静”, 认为“静”能产生精神的愉悦等。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显出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 读其诗《山居秋瞑》可知, 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 诗人的精神得到升华。王维的诗受到禅宗的影响, 他将禅的静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 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中享受禅趣, 感悟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之意。中国的许多山水画也表现了国人对“静美”的追求, 象征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古典舞受到禅宗、求静等思想的影响, 力求舞蹈显人生, 舞与悟相辅相成, 在舞蹈中体现出来则是动中求静美。如其走圆运动原则, 即动态和静态之间圆的相互转换和结合, 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中体现动静结合的魅力, 是身体的动与心灵的静, 是舞者的静与观者的思, 那一支支古典舞, 如从远古飘来, 催人深思, 由此可知, 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山水田园诗及山水画一样, 在动静的和谐发展中追求静美。

西方社会中人重个性, 人民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 善于展现自己的各种能力, 以个性标榜自己。地理环境上靠近大海, 大海的激情澎湃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 使他们的生命里多了一份激情, 这种激情不仅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 也出现在芭蕾舞中。如舞蹈中有的动作是:人跑出去的时候需要快速、敏捷, 推地板要很快到达外面并延伸, 回来时用力压地板;有的动作把力聚在脚背、快速地往外打并延伸出去, 向前、向旁或向后延伸, 可以到达地面或空中;有的动作是在雀跃、迸跳中延伸等等。总的来说, 芭蕾舞给人的感觉是在动作的极度延伸与反差中表现一种动感的魔力, 奔放的情感。

四、重意义与重形式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物质载体和不同的物质手段, 舞蹈的物质载体是人的身体, 舞蹈的表现手段是人的身体动作。中国古典舞通过塑造舞蹈形象来反映社会的种种, 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我国古典舞中有很多舞蹈动作是从动物的动态形象中提炼、加工的, 如“虎跳”“扑虎”“金鸡独立”“鹤子翻身”“双飞燕”“鹰展翅”等, 表现出我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聪明、机智。如一舞者通过模拟燕雀的款款欲动、翩翩若飞, 而有奔飞于天的造型效果。又如舞蹈以男子凝重沉稳的动态造型象征山之雄伟敦厚, 以女子流畅婀娜的形体韵律象征水之清丽奔涌, 有着丰富的审美意境。可以说, 对中国古典舞的欣赏, 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 是对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艺术的传承。

中国古典舞在舞蹈动作、舞蹈造型等蕴含着许多意义, 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而西方芭蕾舞中的动作姿态大体上是纯形式的, 重视人体动作的形式美感。

1661年,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 确立了芭蕾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 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动作和体系, 这五个基本脚位一直沿用至今。这些脚位和手位塑造了芭蕾舞的经典舞姿,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 西方芭蕾舞的动作虽奔放洒脱, 但其动作体系是比较单一的。演员的动作, 不分男女, 也不管内容如何, 都是同一套动作体系, 即使因内容的不同有一些区别, 其动作的性质还是一样的。动作一致, 形式相同, 使芭蕾舞表演看起来确实有舞步整齐、形式的美, 如投掷舞步、摇摆舞步、聚合舞步、追赶舞步、飞逝舞步、突然跃起等, 但这样的形式没有一定的意义, 没有意义便少了很多美感, 这是西方芭蕾舞重形式的结果。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踮起脚尖跳舞,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做到了, 又何必改变, 改变了就没有特别之处了, 那只有继续保持这样的形式了。可见其重形式是为了保持芭蕾舞的特点, 保持舞蹈场面的开放与活力, 也是对传统的一种保护, 再通过不同的芭蕾舞内容来弥补形式的不足。

8.关于中西方园林比较的探讨 篇八

一、古代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其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静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气质与情操,这也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中国造园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发情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绝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二、现代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其比较

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与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现代中国大地,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感叹其气派和豪华,同时,对其手法也倍感新奇,认同其开阔奔放的风格,使这种风格和款式在9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大型广场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印上了时代的烙印。这充分让我们意识到,借鉴西方园林不是仅仅借鉴西方园林的外在形式,而是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众开放性的内在理念。如天津的中心花园于2000年仿西方的大广场园林建成一圆形的旱式喷泉广场,实用价值极低,其夏天日照强烈,使人无法停留,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

同样在中国大地上也未免有一些过份追求古典园林风格,一味生搬硬套,造成了景观的滥用和浪费。古典园林所表现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与今天新的时代有着很大的距离,它的一些创作思想和手法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并有其适应的范围。时代不同了,就不应该不分条件,到处套用传统园林的做法。比如叠假山,这是传统园林的主要造园手段,是表现山水这一主旨所必须的。它在私家园林面积有限而又封闭的空间中是自然山峦的典型化,虽然实际的尺度和体量都不大,却仍然能体现其高峻与幽深的境界,宛若自然。可是,现在有一些城市,不分场合,堆叠假山成风,不论公园还是空旷的广场都堆,结果是假山的体量很大,仍显不出山峦的气势,像一堆乱石头,花了钱,费了人力,效果并不好。当然,也有处理得好的,那是对传统的假山技术进行改造,以现代化材料代替湖石和黄石等价格昂贵的天然石料,强调整体效果,恰当地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广州流花湖旁的山石景色,尚称自然,是对传统假山的继承与创新。另外,古典造园强调景色入画,往往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这些也不能到处搬用。南京金陵饭店的外庭院,以黄石叠成池岸、假山,采用平顶的游廊,与现代化的建筑取得协调,是谓借鉴的好。所以设计师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西方园林还是中国园林的应用都要建立在适合适度的基础上。

三、中国当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的成熟,人们也越来越讲究居住的环境对应自己的品位,我们的血液里流传的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渴望,对园林的欣赏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找的是时代和历史的完美结合。对传统文化我不是很能透彻地理解,但是从一件小的古玉器,我就能找到感觉它们对自己的那种说服力,是一种骨子里的亲切感,不论是良诸文化的玉兽还是红山文化的玉龙,都一样地表达着它们的独特的历史。这是一种本土文化的潜意识,我们要寻找的是“自己”的居住环境。

9.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篇九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自周朝始,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享乐而圈设的“囿”,而后发展为“苑”,继而发展为更为完备的“园林”。园林审美风格随着社会文化、经济、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魏晋时期的宗教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园林设计,使园林设计偏重于幽深静谧之美;在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园林设计也同样呈现出大气恢弘的风貌景观。但总体来说,古典园林亲山近水、崇尚自然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同时也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顺从自然的文化特征相吻合,呈现出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典园林美学特征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古典园林最初起源于“囿”,即对野外自然空间进行圈禁,为贵族提供捕猎、娱乐等活动的休闲场所。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虽然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风格上不断发生演变,但其根本的对自然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在设计风格上不仅尊重自然,而且一直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眼光”来设计建造远离郊野的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生活范围之中,形成游于园林,居于自然的惬意生活环境。

(二)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需要一些造园手段来完成,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利用假山、长廊、漏窗、树木、花卉等元素,经过巧妙搭配,形成造园手段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比如假山,常常被用于抑景手段,通过高大假山的遮挡,来为后面园林的景观造势,引起游客期待,而其本身又是整个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而长廊、漏窗更是漏景的重要手段,隔而不绝的手段使得空间产生一种有限与无限交替进行的错觉,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层次、空间大小,以使得游园者深陷其中,乐而忘返。而树木、花卉等元素更是让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相互交融,自然之境跨越时空,与生活交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自然之中少人工建筑,多山水林木。为顺应自然之美,园林设计中的建筑物依山林而建,掩映于植物之中,形成山间一屋,林间一亭的妙趣。同时园林建筑多为观景而设,多建于驻足观景较好的位置,而其本身也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着自然之美。比如小桥、小路要曲径通幽,讲求移步换景;水边香榭掩映成趣等等。园林建筑遵循野趣,虽是人工建筑,却更是园林一景,通过楹联、匾额、石刻等手法,用字、词、对联形成点题效果,园林小筑怡景怡情,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虚实相生、寄情于景,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自然之美在于自然之趣,即野趣之美。自然中的树木花卉自生自长,受天地恩泽,无人为干扰,活得自在惬意。而人工养殖的树木花卉往往缺少了这种自然野趣,常常被修剪整齐,加入人工雕琢,看似漂亮整洁,却因刻意为之反而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然趣味,少了自然灵性。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养殖为使之能够表现出自然的野趣之美,在设计方面也会按照自然的方式增添一些随性而为,少一些刻意雕琢,来表现自然之趣。在树木花卉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会运用一些培植方法,引导树木花卉像自然生长一样展现出“野生”的状态样貌。

二、现代园林特点

(一)开放性

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部分。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为私人服务的,皇家园林更是拒绝普通人进入,只有皇室成员能够享用,而寺院园林虽然能够进入,但其服务对象也多为香客,并非是大规模游览使用。由此可见,古典园林是较为私密的私人空间,个人意趣占据主要支配地位。而现代园林以公园、小区景观为主要体现方式,是开放性的场所,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参观游览,其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此现代园林是公共性场所,要以主流的审美观为主导设计,而且私密性较差,不适宜设计选用私密性较强的景观。

(二)规模性

传统园林由于是为私人服务,其空间不需要非常大,所以私家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占地空间较小,各种设施、建筑也只需要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即可,不需要设置过多的建筑、服务设施。即便是皇家园林,除了在占地空间上满足皇家风范的要求,建筑设施上要体现出皇家的大气,但服务对象依旧是少量的皇室成员,规模依旧不需要特别大。现代园林则不同,其是公共场所,使用人较多,因此不论是占地空间,还是建筑设施,都要具有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建设规模上相对较大。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园林的游客量猛增,即便是普通公园园林,日参观量也在几百人上下,著名园林日参观量更是达到上万人之多,因此园林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

(三)参与性

古典园林主要为游览者提供休闲场所,娱乐性不是特别高,因此注重风景观赏、野趣盎然。现代园林则是要为普通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功能上侧重于娱乐、休闲,因此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体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想要逃离高强度的生活,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体验,但这种“闲适”需要的不再是靠在水榭边看看书那么简单。现代园林虽然开放度高,但现代人想要去休闲观赏依旧不容易,重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即便能去一次也仅限于休息日的一天或者两天,因此节省时间的参与性强的休闲放松的娱乐方式更受青睐。

(四)科技性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科技性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主题,也是各种设施建设中所要追求的重点。科技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便利,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的身体。园林建设中科技性元素层出不穷,比如模拟仿生系统既能够保护环境又具有科普功效,同时以科技的力量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保护也是现代人必须做的对地球的反哺义务。再比如各种娱乐设施,参与度高的娱乐设施一般也是科技元素较高的设施设备。门禁系统以及电子导游系统的开发在保护游客安全的基础上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

三、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一)适当扬弃

传统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与当代生态保护、绿色园林的造园观念是相契合的,将传统“自然”观引入现代园林建设中,有利于正确对待生态、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但现代园林的“自然观”又与传统园林美学有些不同,现代理念中侧重于“仿生”自然观,比如将垃圾箱设计成树桩的模样,既与环境相协调,又不破坏树木,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又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这种类似的“仿生”自然观体现了综合性规划的思想。现代园林理念中更倾向于动态化的现代化系统建设,即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来对待,用现代更为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观念体现审美价值。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意境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核心审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几乎所有的构景手法都为“意境”服务。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值得现代园林借鉴使用。在构建意境美的过程中,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借鉴文化典故,寄情于景,突出景观的文化属性,比如杭州西湖,由于是著名爱情故事《白蛇传》的发生地,逐渐演变为爱情圣地。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已不同于建造古典园林的士大夫们,现代园林意境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意境。

(三)空间场景突破

古典园林对空间的把控非常到位,注重层次性、无限性。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借景、隔景等构景手段,将空间分隔为多个层次,并且借用外界空间来无限度延伸园林本身有限度的空间,就造成了视觉空间上的无限放大。这种对空间的组织手法可以被现代园林所借鉴,但又与现代园林开放性特点有些不符,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比如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做法,是隔景与借景的巧妙配合,讲求的就是幽深曲折,含蓄探究,然而放在现代园林中显然不合时宜。首先,幽深的场所由于视觉的隐蔽,有可能造成不安全隐患,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安全需求。其次,“幽深曲折”在空间上需要小巧玲珑,宜窄忌宽,不利于大规模游览的现代化园林要求。最后,借景难以融合。古典园林因地而借,将外部空间的建筑借景到内部空间,以达到放大内部空间的目的。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为主,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缺乏野趣和意境,显然和园林的放松、自然的追求难以契合,所以在空间借鉴的手段上要以现代人的开放式布局为手段,扩大公众的参与度,来达到扩充空间的目的。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宝藏,它集艺术、美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学科门类于一身,是综合性非常高的艺术珍品。古典园林不仅仅作为艺术品被东西方文化所膜拜,同时其深邃的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影响现代园林建设。现代园林对古典园林的借鉴使得古典园林又重新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在现代园林中继续为现代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段也不再适合现代园林使用,因此现代园林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同时要注意有所扬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来合理化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徐美叶.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3(2).[2]丁灿,吴德政.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观念的扬弃[J].美术大观,2007(10).[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 篇十

-----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的中国文化的一项瑰宝,是中国古代技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园林之中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探讨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及本人上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园林最早诞生于商周时期。商周的“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我国的园林的兴建,溯其源头是从奴隶经济相当发达的殷商时代开始的,最初的形式称为“囿”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囿”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们狩猎和游乐。“囿”中的景观除部分人工建造外,大片的还是朴素的自然景象,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自然式园林的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园林的最初只是一个提供狩猎和游乐的场所及为狩猎和游乐过程中休息提供空间的这么一个场所。因为其主要功能是狩猎和游乐,所以个人认为,商周时期的早期园林其形式大概也就是一片林子加上周围的围护及一些居住的建筑,并没有多大的设计和讲究。

而后到了秦汉时代的“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秦汉时代属于封建社会中比较发达的阶段,生产力比较之前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以宫殿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所以在园林中除狩猎和圈养的动物观赏外,还增加了植物和山水的内容。加上秦汉时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年代。各种文学思想纷纷爆发。所以在文化潮流的影响下。秦汉时期的园林技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在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的时代,各个皇帝在守成之余也开始注重享受。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也给古典园林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助力。秦始皇建的“上林苑”、“阿房宫”,汉高祖建的“长乐”、“未央”宫,汉武帝刘彻又扩建“上林苑”。与此同时,贵族、地主、富商也效法帝王建立自己的小宫苑——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是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出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秦汉时期园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狩猎和有了的场所,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自然也就产生了相应新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在接下来到了隋、唐时期。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隋统一了南北,加上隋帝好大喜功注重游戏,大兴土木,促进了南北园林艺术的交流,使北方宫苑受南方自然山水园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山水建筑宫苑”的园林风格。同时,隋唐时期的民风略显豪迈,所以在园林和建筑上有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如隋炀帝杨广兴建的“西苑”,唐代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和骊山的“华清宫”。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在风气上渐渐地以文人骚客的风气为主,所以在园林和其他各种领域上所主流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于山水诗、画盛行,文人画师开始参与园林创作时。所以受其影响,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写景,形成了独特的写意山水园的特色。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宋徽宗赵佶造的“寿山艮岳”等。

这两个时期的“山水建筑宫苑”和“写意山水园”的共同特点是:效法自然,将自然的山水景物给予艺术加工提炼,赋予诗情画意,再现于园林之中,进一步形成了我国园林的传统风格。可以说隋唐宋三个朝代是中国园林转变和大致定型的时代。自此以后中国园林的风格基本上形成。

最后是明清的“建筑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明代宫苑建造不多,其代表作是明“西苑”。故此暂且不说。清代宫苑建设则很多,规模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朝代。清代宫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收江南园林特色更为突出,建筑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林建筑的主体和控制作用更为明显,因而被称为“建筑山水宫苑”。代表作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除了官方的园林,在民间明清私家园林也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园林最为著称,苏州园林是其突出的代表,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较有名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山水宫苑”和私家园林,其突出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控制全园,自然山水的艺术再现更加完美,植物景观古朴淡雅,追求画意而色彩偏重宁静。我国传统园林的风格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我对中国园林发展的看法

纵观中国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园林是一件奢侈品。它是一个和平和安定的代表,也是腐败和堕落的开始。

作为一项大型的工程,园林的建设需要大量人物力的投入。这种负担只有在和平安定的时代才能负担的起。因此园林得到快速发展的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辉煌,比较安定,比较强大的时代。古代所谓上行下效!当一个朝代的帝皇开始享受的时候他的臣子们自然也会卡是注重享受。又由于古代娱乐设施的缺乏,加上皇帝一般高居深宫,所以园林这种即可娱乐又可以贴近山水的东西就得到了期待享受的帝皇的首选。自然他的官员和人民也就开始追捧。所以,园林就得到了发展。但是园林的投入还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只有皇帝,官员和富商才能有能力修建。因此我说园林是一件奢侈品。

但所谓物极必反,园林不管多么美好,多么自然,他毕竟是一件奢侈品。一旦对他的追求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隋炀帝的几次出巡,乾隆的几次下江南都为国家的破灭埋下了祸根。

所以对于园林,我的意见是要看到它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深埋的一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园林的桃花依旧可是人面却已全非!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

[2]童 寯.江南园林志.中国建工出版社

[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4]计成(注释:赵农).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

[5]陈丛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工出版社

11.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篇十一

1. 用线

用线起形是自古以来画家在绘画的最初阶段采用的普遍方法, 不管油画最终的效果在层次上、色阶上多么复杂, 线条在最初阶段的提炼和概括却至关重要, 它首先表现为对大的构图的设置, 其次则是对各部分形体的定位与描绘。因此, 构图与大形的编排在这一阶段必须基本确立, 而在后阶段很少进行改动, 这是传统油画在启形上严谨的表现, 所以要求最初的启形必须严格而考虑周全。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是重视线描, 但如果认为中国画风区别于西洋画风在于是否用线, 也并不完全切合实际。同样是用线, 对比一下陈老莲和安格尔的作品, 就会明白这一点。后者的线始终为再现对象的结构、质感服务;前者的线则成为作者审美感受的抽象表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以及石涛、朱耷的山水花鸟画中的笔墨, 也均已失去描绘物象客观具体性的作用, 从而成为作家个人性情、审美观念的象征。

2. 造型

西方古典油画属于写实的立体造型, 在不同时代、不同流域以及不同画家之间只有程度大小的区别, 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古典油画画法重视素描、明暗、体积、质感、空间感, 它们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塑造物象的立体感, 使人呼之出。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吸收了西方古典写实的造型观, 开始对所描绘的客观形象进行真实地、惟妙惟肖地描绘, 以极大的热情在写生中探索创作, 产生了一批受西方古典造型观影响的人物画家。同时, 也没有丢弃传统的“尚意”造型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中国人物画坛雄立着大家是徐悲鸿和蒋兆和, 他们把西洋体面素描的造型观念和方法引入中国传统的线条笔墨体系, 倡导“中西结合”加强对视觉现实的描写能力, 进而提高对具体现实题材的处理能力。“中西融合”的思想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以后的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3. 用色

油画罩染技法感觉和国画中的工笔画重彩罩染技法非常相似, 只是一个用水做媒介, 一个用混合树脂做媒介。油画罩染是指用调色油或媒介剂稀释颜料来进行透明或半透明薄染的方法。它是传统油画技法中最重要而特殊的一种技法, 它直接将油画形色中既润泽又透明的特性和优点显示出来。西方绘画讲究用色追求立体化、自然化、个体化、精确化、去表现体积, 尊重物体的质感, 用不同的笔触去表现不同的情感, 讲究色调统一和环境色的运用;对西洋写实绘画而言, 色彩依附于事物的形象中, 画家模仿形体的色彩描绘, 是写实性的色彩。中国谢赫的“随类赋彩”主张依其事物类别不同, 而施以不同的色彩, 也有自然写实的精神, 但“类”这个概念到了文人画兴起后就有了新的解释, 被泛解为“大类”或“类属”的概念式赋彩, 色彩表现已被公式化、规范化, 脱离了写实的色彩范畴。在传统的中国人像画法上渗入西洋画的阴阳明暗晕染技法, 对传统中国画之用笔设色是一项新的挑战尝试。而当代工笔重彩吸收了现代色彩规律的必要知识, 同时仍继承传统用笔的装饰化, 追求平面化, 意向化。并且, 当代工笔重彩用色仍保留淡雅的格调, 且使用大量的墨色, 保留中国画色彩最大的特色。

4. 构图

构图的基础是透视, 西方古典人物画采用的是焦点透视, 构图的差异在于观察方法不同而致, 西方古典油画家观察对象的视点不变, 对象也不动, 采用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观察方法。中国画的手卷, 山水连绵数丈, 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 山水重重叠叠, 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 想到哪里, 画到哪里, 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当代工笔重彩人物部分继承了传统的散点透视观察方法, 人物画构图保持时空的自由, 沿用并列式和交错式的构图传统。同时, 也吸收了西方的“照相式”的焦点透视的方法, 利用黄金律, 建立秩序和平衡。

综上所述, 中西两种艺术各有特色虽在技法的表现层面上也有相近的地方, 但本质却分歧很大。中国画重神韵, 西洋画重形似。西方古典绘画技法有高度的写实性, 无论是形象还是色彩都要求绘画者完全真实地反映实物, 绘画者一定要具备过硬的写实基础。中国的工笔人物画是世界上古老的画种之一, 绵绵承传两千余载, 至今仍焕发着茁茁青春, 展示着无限生机。事实上工笔重彩人物画是具兼容性的画种, 在技法上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宽泛性, 至少是中国工笔画的精神意度、方式方法, 在很大形式上可以容纳西画的。西方一些古典主义大师如波提切利、拉斐尔、安格尔等人的作品与我们的工笔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对西方古典油画借鉴的基础上, 我们的工笔人物画走出中国传统古典形态。它合理地借鉴古典油画的解剖、透视、空间处理、明暗等因素, 突破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不注重解剖、比例等造型不足, 纠正过于注重传神而忽视形体的弊病, 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既有继承古人的一面, 又有近现代对西人借鉴的一面, 因此它既不是“古人”也不是“洋人”, 是一个中国“当代人”。何怀硕先生指出:“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融合, 导致本土艺术新风格的诞生, 外来艺术的移植, 则在本土艺术中增添了新品种, 不论是融合或移植, 都必须和本土艺术取得协调, 慢慢变成本土新闻和有机体的一部分, 才能获得新生命。”

参考文献

[1]张秀时.美术大观[J] (1993) 第72期.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3.

[2]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N] (2003)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面对党旗(七一朗诵诗)下一篇:我爱读书演讲比赛 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