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吧!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2.自读生字,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课文
1.精讲第一段。
(1)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2)从哪里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3)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4)朗读指导: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2.精讲第二段。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2)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3.精讲第三段。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2)这样做的后果如何?
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1)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科学家已经证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2)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精讲第五段。
(1)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这一段有两句话。
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
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2)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人关系?
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3)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作业布置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通过联系实际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年,《时代周刊》年评选的新闻人物是地球。为什么地球会被评为新闻人物?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纠正读音。
2.请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即时点评。)
三、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你们看到过宇宙中的地球吗?每天我们都与她亲密接触,相依相伴,却无法看清她的全貌。宇航员叔叔在太空中为我们拍下了地球的照片,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2.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星球?(学生自由发言。)
3.地球外面裹着一层“纱衣”,其实就是大气层,它使地球看上去朦朦胧胧的,更加可爱。课文中也有一段是描写地球外貌的,快速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庙海洋中,就像一叶扁舟。
4.课文第1、2自然段还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1)表面积只有5.1亿平方公里。(2)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
(3)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5.小结:就是这样一个星球,却养育了我们全人类,养育了世间的万物,真是太伟大了!
四、讲读课文第3—4自然段
1.地球是无私的,她向人类慷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袤的沃土,长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白生生的棉花;纵横的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着丰富的矿产;还有江河湖泽、大洲大洋„„人类的祖先在这颗星球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地球最终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2.学生读课文回答: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使生态失去平衡。
3.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很痛心。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合理利用,她是可以不断为人类作贡献的。但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已经使地球千疮百孔,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出示恩格斯的格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当中,对于每一次这关的胜利,自然界都会进行报复的。)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5—7自然段
1.可是恩格斯的提醒并没有使所有的人警醒,他们还不以为然,总认为(引读出示:“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2.到底能不能移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6、7自然段,找一找答案。(1)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2)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月球上修建移民基
地。但是,这还只是设想,要实现起来很难很难,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再说,到了那个时候,能去火星和月球居住的人也只是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人怎么办呢?
3.小结:是呀!如果地球被我们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所以作者才说(引读:只有一个地球。)
二、讲读课文第8—9自然段
1.引读宇航员的话。
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2.小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但好在现在醒悟还不算太晚,我们还有希望。我们有能力也有责任去保护地球,所以我们要(引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三、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地球妈妈和她的儿女们说说,请你们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最深感受,句子可以是抒情的、感叹的、赞叹的、呼唤的„„
四、作业布置
自由分组,合作一份以“保护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2.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1.精读课文, 赏析藤萝之美;
2.品读课文, 感受藤萝的悲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美好的, 虫鱼鸟兽、花草树木, 常常引发我们的想象, 触动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为之喜, 或为之悲。一株藤萝的命运牵动了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情思。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幽径悲剧》这篇散文。 (板书:幽径悲剧)
关于悲剧, 鲁迅先生有过怎样的论说?
生: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师:“悲剧”就是美的毁灭, 越美的东西被毁灭, 其悲剧性就越强烈。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幽径的美丽,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说说幽径之美。
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师提示:用“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 说说幽径之美。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小花从春天一直开到秋末, 过一阵换一个颜色。
生2: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夏天一团浓绿, 人们仿佛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生3: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山上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 红枫、苍松、翠柏相映成趣。
生4: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林中小鸟, 枝头鸣蝉, 仿佛互相应答。
生5: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湖中夏天绿叶接天, 红荷映日, 有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师: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啊!
生6:幽径真美, 美就美在冬日山上松柏精神抖擞, 绿色浓烈。
师:美在它强烈的生命力!
……
过渡:师:幽径真美, 同学们表达得也很美。但这美丽的幽径上最美的是什么呢?
生齐说:是一株古藤萝。
师:好, 接下来我们共赏藤萝之美。
活动二:精读课文, 赏析美景。
(1) 师提示:找出文中描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赏析藤萝之美;
(板书:藤萝之美)
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小组班级展示。
小组一展示: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 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的气概。”
生2:我觉得这一句写出藤萝的形状, 写出它有气势的美。
生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生4:这里从嗅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藤萝的幽香和美丽, 藤萝的香与美引来很多蜜蜂。
生5:“在一团团绿叶中……一朵朵紫红色的花, 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生6:“绿叶、紫红色的花、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色彩的角度写出藤萝之美。
师:这一小组同学从不同角度赏析藤萝之美, 这样的藤萝有形有声有色, 可观可闻可嗅。
还有小组补充吗?
小组二展示:
生1:“……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
生2: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 写出藤萝的干刚劲有力。
生3:“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两三百年, 同他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生4:藤萝很善良, 奉献着自己的美丽。
师:哦, 原来藤萝外在美, 内在更美啊!
(2) 师:藤萝之美, 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可见作者对藤萝怀有怎样的感情?
生自主思考、班级展示。
生1:直到此时, 我才清晰地……, 顾而乐之了。
师:还有吗?其他学生补充。
生2:每次走到它下面, 嗅到淡淡的幽香, 听到嗡嗡的蜂声, 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 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师:由此可见, 作者对藤萝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3:喜爱。
师:好, 美文需要美读。接下来, 我们就带着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读出藤萝之美。
(3) 小组朗读PK, 读出美感与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朗读要点, 尝试合作朗读。
小组一:
生1:“它既无棚, 也无架……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 “盘曲而上, 大有直上青云气概”要读出气势, “直上青云气概”重复两次, 从而体现藤萝的气势美。
生2:“绿叶”“紫红色”“万绿丛中一点红”等词必须重读, 体现出藤萝的色彩美。
生3:……我们小组首先尝试一下。
小组一齐读。
小组二:刚才小组分析得好, 但美感读得不够, 我们来挑战他们, 把美感和喜爱之情读得更浓烈些。
小组二齐读。
过渡:师:同学们都读得很有感情, 很美。这么美丽的紫藤萝按理我们应该尊重它、呵护它, 但它却逃不了悲剧的命运, 接下来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藤萝被毁之后的语段, 画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其被毁后惨状的语句, 品读、赏析。
总结:就是这么一株美得有神韵、美得有内涵的古藤萝被毁了, 美的毁灭就是悲剧。 (板书:悲剧) 悲剧没有人愿意它发生, 愿意看到它, 但悲剧的意义在于它给人以启迪, 给人以警醒。是谁酿造了悲剧?带给作者怎样的震撼?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
反思:美文需要美读, 作为一篇散文, 写藤萝被毁的悲剧, 只有去充分品读有关藤萝之美和藤萝之死的文字, 两相对照, 才能让学生在品读中自然去感悟悲剧的魅力、悲剧的力量。所以本课的重点不仅在赏析, 更是在诵读。活动一:复习旧课, 说说美景, 为赏读藤萝之美、感悟藤萝悲剧作铺垫;活动二、活动三都是先赏析, 再诵读。有了精确的赏析, 才能对文本有较深刻的理解, 诵读才能有进一步升华。那样才能读出魅力, 读出味道。
3.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积累文言词汇,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诵读中理解、鉴赏,在互动中交流探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平等交流法。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对话。
2.交流合作法。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
3.“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心投入学习,让学生富有个性的火花不断闪现。
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多媒体播放有关《桃花源》的视频短片。
2.复习旧知:背诵全文,复习文言知识。
3.结构提纲:发现桃花源?邛进入桃花源?邛 访问桃花源 ?邛 离开桃花源?邛 再寻桃花源
4.穿越时空,连线采访:
采访对象一:武陵人
(1)桃花源里的环境如何?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桃花源中的人告诉你,他们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这与你生活的社会有什么不同?
(3)你为什么没有想过要在那里留下来?
(4)桃花源中人告诉过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起这里。你是出于什么想法要把这件事告诉太守的?
(5)机动问题若干。
采访对象二:陶渊明
(1)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中的哪些片断?请为大家点评一下。
(2)你的开篇写得那么真实,比如时间、地点、年代、人物等等,为什么结尾却让桃花源神秘“隐形”了呢?这是哪一种写作方法?
(3)请问在那样一个黑暗残酷、到处充满剥削和压迫、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和现实反差极大的桃花源?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4)你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理由是什么?
(5)机动问题若干。
5.主题归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写作特点:
虚实结合,脉络清晰,语言生动,想象丰富。
7.感悟现在:
结合实际,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说说你现在的生活状况。
8.展望未来:
同学们,你们今天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喜欢的形式(语言、图画、诗歌等)加以描绘。
9.布置作业:
(1)以下列话题为中心,任选一题,展开想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题目一:我来到桃花源
题目二:今日桃花源
题目三: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思考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4.瑞雪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有能力的同学达到朗诵。
3、感受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体会雪后人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领略雪后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词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第26课,想和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吗?好,我们先来进行听写。
(1)刮起的风冷得刺骨,课文中哪个词正好表示这个意思?(凛冽)
(2)雪花飘落时又多又密,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纷纷扬扬)
(3)注意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这又是哪个词(笼罩)
(4)最后请给“白茫茫”找个近义词(白蒙蒙)
2、核对纠正
你写对了吗?如果全对,请在边上自豪地打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奖励符号;如果有些小错误,请你赶快改正,并且记住它,老师也算你对。
3、谁能用上这些词,按时间顺序说说课文中下雪前和下雪时的景象呢?
二、学文2、3、4段
1、初读2、3、4段
(1)是啊,这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会把大地妆扮成怎样的世界呢?又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4自然段。读完了得做到话要说,说代的发现,说你的感受。
(2)指名说,鼓励学生大胆说。
(3)同学们真会读课文,才读一遍,就读懂了这么多东西,了不起!那么,你是否能用一个字来说说雪后人们的心情呢?(板书:喜)
说到喜,课文中的老农和孩子们“喜”的原在相同吗?先别忙着回答,请细细地读读课文,可独立思考也可小组研究,从书中找出能说明自己看法的理由。
2、研读2、3、4自然段
学生汇报研究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a、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不同点)
研读第3段
①哪一小组先展示研究成果?你们认为老农“喜”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老农赞雪图及俗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②你真的读懂这句话了吗?好,咱们来开展一个“小博士摆擂台”的活动。(对其他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尽和管向这位小博士发问,一个字、一个词都可以,看看谁能问倒他?(“被”指什么?“三层被”说明什么?“枕着馒头睡”呢?……)
你们真的读懂这句话了,这是你们合作学习的结果,不愧为小博士。
③瑞雪兆丰年,难怪老农心头喜滋滋的,谁上台当回老农夸夸这雪?
研读第4段
①孩子们“喜”的又是什么?(显示课件)
②是呀,雪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和兴奋读读这一段,跟图中的孩子们一起来感受玩雪的快乐吧!
(b、研究老农和孩子们喜的相同点)
(1)同学们,这雪不仅给老农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给孩子带来玩雪的快意,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请找第二自然段中写得最美的句子,同桌议一议,细细品一品。
(2)指名说,随机品读。
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后,并说说美在哪儿?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美的发现吗?(板书:红日)
②(显示课件)谁能带着这种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挑战读——“小老师”领读——赛读)
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说说美在哪儿?谁还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板书:田野群山)
②(显示课件)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请看,田野、村庄、群山……目之所及,都是雪白的一片,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何等的壮美啊!谁能把这句话读美了、读活了?(自由读——评议读——赏读——与师赛读——齐读)
好一派壮丽的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①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象,难怪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出示课件)他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引读)好一派……,好一幅……——谁想站起来读读这句话?想读的都请站起来。
②让我们捧起课本,美美地读读第2段,边读边赏,到广阔的雪野上尽情地邀游一番吧!
③师生合作读,看板书引背这一段。
④可一个人看着画面朗诵,也可以找伙伴合作朗诵。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件出示填空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填空,全班交流。
冬雪能(),能(),还能(),的以被人们称为瑞雪。
2、《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课文,从中我们领略了北国风光的壮丽雄伟,感受了瑞雪丰年的喜人气氛。文中有很多的好词佳句,你可以把它摘录在练习纸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在课余搜集一些关于瑞雪的诗歌、文章、歌曲及图画。
3、在这儿,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请大家合着音乐轻轻地吟诵。(课件出示)
忽然寒风冽,雪静山村夜。
5.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鸟岛的特点,培养学生喜爱鸟类、喜爱鸟岛的感情,进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鸟岛景象。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鸟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活跃气氛:
1、小朋友,你们喜欢鸟儿吗?
2、老师来考考你:鸟类中的歌唱家是()树木医生是()捕鼠能手是()神仙伴侣是();世界上最大的鸟是()最小的鸟是()最不怕冷的鸟是()
3、鸟儿们漂亮可爱,它们是害虫的克星,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鸟儿们的乐园-------鸟岛去看看。
一、复习导入
1、首先看看这些词语朋友你还认识吗?(出示词语)西部
青海湖 闻名中外
鸟岛
筑巢安家 养育后代 伸手 玉白色 密密麻麻 拾到
因为 人类 朋友
2、谁还记得鸟岛在哪里?它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呢,你能用一句话来介绍吗? 过渡: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天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大屏幕。
二、精读第二节:
1、配乐出示课件,介绍第二节:每年春天,天气变暖,青海湖中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吸引了各种候鸟成群结队从远方飞来。瞧,先飞来了一群赤麻鸭,又来了一群鱼鸥,紧接着棕头鸥、斑头雁它们也飞来了,多么壮观的景像啊!
2、书中第二节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画面:自由朗读,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来岛上的鸟很多)
3、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谁能读得让来的鸟儿更多)
4、问: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书上用了哪个词? 像这样有先有后,不断飞来就叫——陆续
5、比如说:下课了,同学们陆续()。早晨,同学们陆续来到()。电影快开始了,观众们()。
6、这么多鸟不远千里飞来岛上做什么?引读“它们在这里„„”
7、指导朗读:春天,鸟儿们飞到小岛上安新家了,多开心啊!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背了,谁来试试。齐背。
三、学习第三小节,过渡:春天的鸟岛是一幅美丽而充满生趣的画卷,那么夏天的鸟岛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老师这儿还有一份资料呢。
1、出示介绍鸟岛的资料,边读边思考: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夏天鸟岛的什么?
2、那么书中是怎样描写的呢?默读第三小节在书上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第一句:(1)你认为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你体会到了,说明你刚才用心读了)还有没有要补充的?(你也挺会读书的)
(2)评价:你们说得真好,那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鼓励超过前者,读得谁能比她读得鸟儿更多?)范读
(3)作者有她的办法说鸟多,如:各种各样、鸟的世界。谁还有别的词儿写鸟多?这儿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它们在这快乐地生活。所以我们还可以说小岛成了鸟的------(乐园、天堂、海洋、天地)
(4)各种各样的鸟儿真多,我们去给它们见个面吧。出示图片,师简单介绍: 瞧,这是斑头雁在悠闲地散步,这是鸬鹚静静地蹲在窝里孵蛋,这是鹳鸟在捉鱼吃,那是黑颈鹤在展翅翱翔。
5)这么多的鸟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
4、过渡:(1)夏天的鸟岛仅仅是鸟多吗?指名读二、三句,思考:你能读出什么?
(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再读一读
(3)交流。(你读得真仔细)“密密麻麻”是什么意思?(教师在黑板上点粉笔点表示)“一个挨着一个”呢?你能做个动作吗?(4)再看看这遍地都是的鸟蛋,有玉白色的也有青绿色的,多好看呀!(5)你能读好这两句吗?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谁读得让人听起来鸟窝鸟蛋更多,谁就赢了)
(6)同学们,岛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鸟窝、鸟蛋,正是因为--------(岛上的鸟多)
6、小结:是呀,夏天岛上最多达10万多只鸟类,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在岛上活动,发出的声音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回荡在小岛上空,怎么能不热闹呢?让我们用集体的声音来表现这热闹的场面吧!齐读
7、这么热闹的鸟岛,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把它深深记在脑海中了,谁来试试填填(指名补充课文)
四、学习第四小节:
过渡:这么多的鸟儿谁不想去亲眼看一看啊!所以每年来岛上游玩的人也——
1、齐读第四小节;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指名读。比较两句话的不同。谁能来改写下面两句。
2、可是大老远的跑来旅游一趟,不抓几只幼鸟或带几个鸟蛋回去留作纪念,多可惜呀!
3、谁来扮演岛上的管理员,我来演个不文明的游客,谁来劝劝我? 师:我就捉一只不行吗?岛上这么多鸟,少一个也没什么呀? 师:我什么都不带回去,那怎么留纪念啊?
师:这个主意不错,既能留念也不用伤害鸟类了,你真是个了不起的护鸟专家!
4、小结:是啊,鸟岛之所以吸引成千上万的鸟儿来此筑巢安家,不仅仅因为它气候适宜,食物丰富,更主要的是离不开人们的爱护,告诉大家,早在1977年,我们国家就把这里设为自然保护区了,让这里真正成为了鸟的天堂!
五、最后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再次朗读课文,让这一刻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六、布置作业:
1、当个小导游,向你身边的人介绍青海湖鸟岛;
6.《找规律》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六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洪志秋(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形成规律美的图片。
2.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3.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的对学生收集图片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并且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几组图形也像这样的摆放出来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列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5)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每相邻两个数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都一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列的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通过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二)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1.小组合作,发现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设计意图:因为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初步理解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体会所学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三、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P89练习二十的第3、7题。
(二)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6、8、10题
(三)变式练习:练习二十第5、11、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
2.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图形、数列与数组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7.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初步了解台湾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感受两岸人民的亲情和期盼统一的心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关台湾的知识,提高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心愿卡”、卡纸。
学生:带一些台湾特有的水果;了解台湾的美景、物产资源、美称、历史和两岸民众友好往来的感人事例。
教学过程
一、回望角——期盼回归
师:曾经有个孩子画了这样一幅画(课件出示),一只身体上写有“祖国大陆”字样的母鸡焦急地呼唤着三只远离她的小鸡:香港、澳门和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什么时候回归的?
生(齐声):香港1997年7月1日回归,澳门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师:孩子高兴地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期写在图上,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香港和澳门都回到了祖国妈妈的怀抱,不知台湾什么时候能回归?台湾,快点归来吧!我好想把你回归的时间也写上去。
师(导入揭题):同学们,宝岛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们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吗?当然希望,台湾回归是全国人民的心愿!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了解台湾。
二、望远镜——感知地理
师: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台湾的图片资料,现在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
(学生互说)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看来大家对台湾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考考大家,台湾位于什么地方?
(课件显示台湾地形图)
生:台湾位于我国东南部的海面上,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生:台湾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
师:台湾是个美丽的岛屿,风光十分迷人,你知道台湾有哪些风景名胜?
生:日月潭的北半湖形如圆日,南半湖形如新月,所以有日月潭之称,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以投影仪展示图片)
生:关于日月潭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吗?
生:古时候的一天,太阳和月亮忽然之间不见了,原来是被饥饿的恶龙吃了,大尖哥和水社姐冒着生命危险,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最后砍死了恶龙,剪开龙肚子,救出了太阳和月亮。他们俩却转眼间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把它们叫作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师:美丽的传说给日月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使她更富有魅力。
生:阳明山大型自然公园,是特殊的火山地貌景观,闻名宝岛内外。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生:台湾阿里山风景秀丽,在主峰塔山上能观赏到美丽的云海。
师(课件补充):我们来齐唱《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会唱的大胆唱起来,不会的请跟着轻轻哼。
三、智慧泉——了解物产
师:台湾是个美丽的宝岛,也是个富饶的宝岛,物产资源非常丰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来自台湾的水果,你都知道哪些?
生:我吃过台湾产的香蕉、菠萝、柑橘、荔枝、龙眼。
生:我吃过台湾木瓜,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展示实物)
生:台湾枇杷、芒果、橄榄、槟榔、椰子等很有名,这是我从资料上查找到的。
师: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带来的台湾水果,想吃了吧?那我们就拿出来大胆品尝吧!
(师生品尝水果)
师(课件演示):台湾一月盛产桶柑,二月盛产莲雾,三月盛产凤梨,四月盛产香蕉,五月盛产荔枝,六月盛产高接梨,七月芒果上市了,八月水蜜桃甜蜜蜜,九月杨桃黄澄澄,十月甜柿红彤彤,十一月洋香瓜香喷喷,十二月草莓红艳艳,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
生:水果王国!
师: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台湾的美丽和富饶,人们为此给予她无数的美称,你了解到了哪些?
生:台湾很美,所以有人叫她“美丽岛”。
生:台湾盛产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莱米”,因此有“米仓”之誉。
生:台湾盛产蔗糖,有“东方糖库”之称。
生:台湾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号称“森林之海”。
师(课件演示):台湾还有“兰花王国”“蝴蝶王国” “珊瑚王国”等等美称。台湾有如此多的美名,你对此有什么感慨?
生:台湾真是一个神奇的宝岛,我很想去看一看。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
四、心之语一诉说亲情
师:如此美丽的宝岛却如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不能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边听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诗人爷爷站在什么地方?他在干什么、想什么呢?
(课件出示《乡愁》)
生:诗人在思念自己的母亲,思念自己的新娘。
生:诗人在思念自己的祖国。
生:我仿佛看到了海峡的那边站着诗人爷爷,海峡这边站着他的老母亲和他已经不再年轻的新娘,他们相互眺望、相互思念着。
生:他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师:是啊,诗人在思念亲人,盼望着台湾能早日回归,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也像诗人一样,日夜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血脉相连。台湾海峡割断了两岸人民的密切交往,但始终割不断的是两岸人民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骨肉之情。两岸人民之间割不断的亲情和感人事例有很多,请你说说看。
生:台湾同胞为大陆的白血病人捐献骨髓……
生:台湾发生大地震,大陆同胞捐款捐物。
生:听我爸爸说台资企业在我们萧山就有好几家。
生:我爷爷的弟弟就生活在台湾,他去年回来探亲,还给我带了礼物。(展示玩具)
师:同学们,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事例举不胜举。更令人兴奋的是,2008年12月15日,在这个历史性的日子里,大陆和台湾……
生(迫不及待地):实现了“三通”!
师:你们知道是哪三通吗?
生(齐说):通邮、通商、通航。
师(课件演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这是令全体中华儿女感到无比兴奋与欣慰的盛事。因为这一天,两岸同胞企盼了数十年之久的“三通”梦终于圆了;更因为这一天,必将谱写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篇章。此时此刻,我想我们小朋友一定也有很多话想对台湾小朋友说,一定也有很多美好的心愿要告诉他们,大家说,是吗?
生(高声):是!
(学生交流心愿)
五、收藏夹——台湾在我心中
师:我们不但要把心愿送给台湾小朋友,而且要把美丽的台湾“装入”我们的心里。现在,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我们课前收集到的图文资料粘贴在卡纸上,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看看哪个小组张贴得最美。
(学生贴后展示,课件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伴奏)
师:课后我们再一同来举行“台湾在我心中”图片大展览,把这些美丽的图画在墙壁上挂起来,投票选出“我最喜欢的图画”。下面,让我们带着对台湾的牵挂和对台湾小朋友的思念,一起朗诵儿童诗《盼归》(课件出示,生朗读)。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省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震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牵挂。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大声呼唤——“台湾,快点归来吧!”
生(深情并茂地):台湾,快点归来吧!
评析
1、以情感为主线,设计深入浅出。本课用“期盼回归——感知地理——了解物产——诉说亲情——台湾在我心中”作为教学流程,围绕目标,逐步深入,思路清晰。学生的情感在“母鸡呼唤小鸡”的童趣情境中激发,在亲历“品尝水果”的体验中深入,在“探究海峡两岸”关系的活动中感悟,最后在小组拼贴图画的活动中升华。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心灵深处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期盼台湾回归的美好心愿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选准体验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虽然知道台湾这个地名,但对台湾的了解却所知甚少,上好这一课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台湾,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如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来认识台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交流来走近台湾,并且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引导他们认识台湾的物产和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等,既提高了学生搜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又十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台湾、感受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心情,目标达成度较高。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长山小学
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8.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能比较清晰地表达多与少。
2.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数一数、画一画的活动,在一一对应数数的情况下,理解谁多谁少,并能用数学语言比较清晰的表达数量的多与少。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目标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比多少。教材设计了有趣味的主题图,让孩子通过观察不同类量物体的多少,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为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知识作准备。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比较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比较思想;但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够,要训练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特别是多种数量同时比较是孩子比较难理解的一类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情境中,首先帮助学生了解比较的事物,再进行一一对应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一一对应的过程,发现比较的结果。
教学难点:
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图示卡片、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回答问题。
(一)教师讲故事: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边讲故事边出示图)
(二)听完故事后,看图回答老师的问题。
1.故事中有几只小兔?(教师贴图)
2.故事中有几只小猪?(教师贴图)
3.小兔在做什么?每只小兔搬一块砖,他们一共搬了几块砖?(教师贴图)
4.小猪在做什么?每只小猪搬1根木头,他们一共搬了几根木头?(教师贴图)
5.快来看一看小兔在搬砖,小兔的数量和砖的数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同样多)
6.小猪搬木头,小猪的数量和木头的数量比一比,你发现有什么发现?(出示一一对应的表达方式,同时板书多、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有序思考,逐步形成比较的步骤和方法。】
二、创编数学小故事,回答其中有关比较的数学问题。
(一)教师创编的数学故事。
1.小猫钓鱼:小花猫和小白猫比赛钓鱼,小花猫钓了4条鱼,小白猫钓了7条鱼。谁钓的鱼多,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秋天到了小动物们要举办一年一度的采摘大会了。你们看小猴子摘得是什么?小熊采摘的是什么?小松鼠采摘的又是什么呢?请你比一比说一说看谁能够当上采摘冠军?
(二)让学生独立创编数学故事。(可以是身边发生的事情)
【设计意图:通过创编活动使学生感受比较的量。】
三、课堂练习
(一)练习。
1.老师今天请来了许多小动物和我们做朋友,请你挑一挑,哪几种小动物的只数同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刚才这种方法给同学们摆一摆,让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它们是同样多的吗?
2.做拍手游戏。
听清老师拍了几下(5下)
你拍的和老师同样多。
请你给你的同桌拍手,要求他和你拍的同样多。
3.小结:说能说一说什么是同样多?
(二)继续做拍手游戏。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多2下。学生开始拍手。
老师拍5下,要求学生拍的比老师少2下。学生开始拍手。
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次拍手的次数不一样?
(三)完成第7页做一做的题。说一说,为什么?
(四)看图标注多、少和同样多。
(五)看图猜一猜。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是同样多吗?请说明理由。
挡住的▲和●同样多,所有的▲和●比,谁多谁少,请说明理由。
所有的▲和●谁多谁少,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看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推理,说出比较两个数多与少的猜测理由,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
四、总结
9.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第7课 家乡的变化 第2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者:谢建晓
【教材解读】
《家乡的变化》这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本课内容丰富,建议用时两课时,我今天上的是第二课时。让学生在课前调查表的帮助下,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并说说变化带来的烦恼。然后把雏鹰小队在行动延伸到课堂之外,成为孩子们实践的活动项目。【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已有的记忆中感受到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如:房子越造越高,马路越来越宽,家中的交通工具越来越便利„„。但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感受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新时代的孩子们沐浴在幸福的阳光中,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大人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他们并不了解,因此,通过《家乡的变化》这课教学,让学生在探讨、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珍惜发展的结果,进一步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设计理念】
立足生活,实践生活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设计了本课的四大环节。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内交流感悟和课外实践体验。【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家乡变化的巨大。
2、通过探讨,知道家乡的变化离不开党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方针政策和千千万万的劳动者。
3、通过讨论家乡在变化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能辩证地看待事情地发展。
4、激发感恩之情,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初步萌生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的伟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讨论、交流,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 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课前准备】
1、课前调查爷爷奶奶以及爸爸妈妈那个时代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
2、搜集资料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初步感知
1、同学们,今天是谢老师第一次来你们学校上课,看到你们的班级、学校那么漂亮,你们能不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们美丽的校园呢?
2、同学们真热情,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对你们学校的印象更加深刻了。我觉得你们真幸福!想起二十年前老师就读的学校,条件可艰苦多了!你们想看看吗?(播放课件)
3、看了之后,你有什么要说的?
4、咱们的班级、校园都在变化,其实我们的家乡也在发生变化
5、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家乡的变化”吧!(板书:课题)
二、讨论问题,感受变化
1、同学们,在聊家乡的变化之前,请大家跟随镜头穿越时空一起去看看家乡的情况吧!(播放课件)
2、欣赏了之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相机板书:幸福)
3、家乡的变化真的好大啊!现在请同学们把我们之前完成的“家乡的变化”调查表拿出来,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板书:衣食住行)
4、同学们爱好学习,你们的智囊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很热爱观察生活,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知道家乡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三、探讨原因 辨析明理
1、家乡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咱们要感谢谁?你要对他们说些什么话?
2、是啊,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的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政策,再加上我们家乡人一年又一年不懈地努力,一代又一代家乡人无数地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辉煌的家乡!
四、1、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骄傲与自豪。然而,这些变化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感受吗?请说一说。(板书:烦恼)
2、这些烦恼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好多好多的金点子。请拿起笔写下来。(播放课件)我们一起来听听大家的金点子。
五、课外延伸 实践行动
1、刚刚同学们想出了那么多的办法,这些烦恼在金点子的巨大威力下,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我们的家乡一定会变得更美!我们的家乡,一定到处都有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板书)
10.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细胞增殖”是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6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本节内容与前几章所学的细胞器功能联系紧密,既是学习细胞分化、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基础,也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内容从微观上解释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起到重要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到重要作用。
其中无丝分裂、细胞通过分裂方式进行增殖比较简单,学生自己经过阅读便能掌握。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部分内容有一点难度,教师稍微指点一下学生,学生也能掌握。而有丝分裂的过程比较抽象且很复杂,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而当年科学家在研究有丝分裂过程的时候,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接着将这些图像进行分类和排序,最后才了解细胞分裂的真实过程。故可以提供一系列有丝分裂过程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亲手进行分类和排序,主动探究有丝分裂的过程,在分类和排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染色体、细胞核等的变化,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主动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排序后,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此时再进行细胞周期的学习,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没有提供染色体的计数依据以及DNA和染色体等的数量关系,故在教学中应提供,便于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DNA等的变化曲线。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不强,需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其实就是将各个时期图像进行对比,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不能准确地写出各个时期的全部特点,这跟学生的分类思维有关。此外,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待提高。数学建模一般是先收集数据,接着处理数据,然后利用数据作图。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一定的主动探究能力,课堂上应创造机会给学生交流和表达。根据教材、学情和课标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周期的概念,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二)能力目标
尝试将各时期图形进行排序,比较分析各时期特点,进行科学探究;制作各时期染色体、DNA等变化曲线。
(三)情感目标
体验有丝分裂过程的奇妙,养成质疑、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
六、教学设计理念(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建构主义,核心知识高效教学理论,过程决定结果(哲学)。
七、教法(学法)
教师: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对比观察法)
八、教学设计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教师打印有丝分裂过程示意图(见附件1)并剪下来用信封包好,上面写着: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图,讨论:1、将下列的图形分类 2、按时间先后排序。待上课时候用。
(二)导入
(上课前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分发给学生,2人一份)
投影:科学家的来信。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科学家,正在研究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将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出多个分裂过程的图像。但是我们遇到一个难题:这些图像的先后顺序是什么?现将有丝分裂过程图寄给你们,诚邀你们一起探讨。请你们以科学家的身份,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但是要有自己的分类依据,分好类之后再将这些图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我们静候你们的回信,谢谢!
科学家
2015-1-19
短短的一封信,道出了科学家的谦虚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那我们不能让科学家们等得太久,现在就开始行动,同桌2人一组,将手上的图进行分类,分类好之后再进行排序,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教学意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求实和谦虚的科学精神)
(三)指导学生探究
投影:细胞部分结构
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他们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和排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核仁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是根据有无纺锤丝进行分类、哪些组的学生根据有无染色体进行分类等等,便于请学生上讲台展示和学生的交流。
如果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么去分,教师应该加以指导,可以根据细胞核的有无、纺锤丝的有无、染色体的有无等进行分类。学生在分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解答和提供适当的帮助。
(教学意图:为分类图像和排序做好铺垫;给学生适当的指导,便于进行分类和理解各个结构的变化,进而建构有丝分裂的过程。
(四)展示探究成果
组织:请4个不同分类的组把自己的分类结果写在黑板上
分别提问:你是依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对于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要适当加表扬(比如,这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非常佩服你),对于分得不好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疑问?你们赞同不赞同这组同学的分法,为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提示其他学生帮助回答,如果都没有学生回答得出来,最后教师才帮助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作为主持人,主持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展示过程中会提及纺锤丝、染色质、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核膜核仁、细胞板、赤道板等。对于学生说得不清楚的概念、过程等,教师要加以纠正、补充和说明。学生一边展示,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类、排序,最后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慢慢形成正确的分类和排列顺序。
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完成了分类和排序。可见科学探究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冷静思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胆地质疑和推理。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
(五)各时期特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有丝分裂的模拟动画过程,比较一下我们的分类是否和动画过程相符合。
播放:有丝分裂模拟动画。
设疑:各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间期主要特点为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指导:请观察、对比间期和前期两个图,间期哪些结构消失了?哪些结构出现了?由此可以总结间期的特点是什么?
指导:请用观察对比法,总结中期的特点、总结后期的特点、总结末期的特点。
小结:在学习各个时期特点的时候我们用观察对比法,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接下来我们再用观察对比法,学习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高等植物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它们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产生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和原来的那个细胞染色体数目、DNA数目是一样的,这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我们在学习各个时期图像特点的时候,用的是观察比较法,细心观察各个结构发生哪些变化,我们会得到很多信息。可见留心图形细处,处处皆学问。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间期:合成DNA、蛋白质分裂期M前期染色质→染色体核膜核仁解体出现纺锤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
11.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节在承接第一章行星地球内容的基础上,从地球卫星照片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面貌引入,介绍全球的海陆分布情况。从传统意义上讲全书从本节课开始才进入了世界地理内容的教学,本节课既巩固了对地球和地图等知识的学习,又是今后学习世界地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材设计上,本课是以关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从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开始,逐步展开并不断具体、深入的学习全球海陆面貌情况。【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对动画类电影非常感兴趣。通过学习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学生对地球有了宏观的认识,初步掌握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为本节课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学习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地球面貌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认识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有一些不足。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特点,本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采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标要求】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形状,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2.地图上找到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教学重点】
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教学方法】
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4
知识回顾:陆地与海洋的基本概念
提问:你知道大洲和大洋是如何划分的吗?引出本课时学习内容。任务1 读图,掌握七大洲的轮廓形状,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七大洲的位置。
了解七大洲的面积和形状。
(讲解): 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
设置小组活动,预计5分钟,活动要求: 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1)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东的地方称“亚细亚”,是“东方日出之地”。
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东起白令海峡,西到地中海滨,横跨经度160多度。(2)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在古代地中海人的语言中是“西方日落之地”。(3)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大陆”。非洲有高原大陆、炎热干燥大陆、富饶大陆之称。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4)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它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又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人们将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叫北美洲。
(5)巴拿马运河以南的美洲叫南美洲。
(6)大洋洲是“大洋中的陆地”的意思。大洋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一洲。(7)南极洲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南极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洲,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简单练习,准确识别七大洲的轮廓。读图分析,熟悉七大洲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1)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全位于北半球的是_____洲和_____洲;完全位于南半球的是_____洲;(3)大部分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洲和_____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____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___洲。
/ 4
动画练习:拖动七大洲到正确的位置。
任务2 读图,在地图上准确迅速找到四大洲的位置。了解四大洲的面积和形状。
(讲解):四大洋面积排序:“太大印北”。教师讲解四大洋概况——
太平洋: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轮廓略象“S”形。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北冰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一个。洋面上终年覆盖着冰,所以叫做“冰洋”。北冰洋上空是联系亚、欧、北美三洲之间的最短航空线所在,地理位置重要。
读图分析,熟悉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状况。
(1)被五个大洲环绕的大洋是、。(2)被三个大洋环绕的大洲是。动画练习:拖动七大洲和四大洋到正确的位置。
任务3 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之间的分界线。
大洲分界线是大洲与大洲之间人为划定的分界线。主要是以下几种:(讲解):亚洲、欧洲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南美洲分界:巴拿马运河 亚洲、北美洲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非洲分界: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南极洲分界:德雷克海峡
读图练习,熟悉亚洲与欧洲、亚洲与非洲、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课堂小结】
/ 4
12.《冬不拉》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冬不拉”王子的形像,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根据琴声的提示,读出故事相应的情节感情变化,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冬不拉》这篇课文。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讲了?(冬不拉王子为民除害,与瞎熊同归于尽,牧民阿肯用一种乐器向国王说明了事实,从此将这种乐器称为“冬不拉”,将使用乐器的艺人叫“阿肯”。)
那么这“冬不拉”既是指王子冬不拉,又是一种乐器。这乐器的本领还挺大,它会讲故事呢,它是怎么讲的呢?(指名读,抓词“雄浑激昂、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子冬不拉,去感受这个令人感动的悲壮故事吧!
二、新课学习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根据琴声的提示,找出故事的相应内容。
2、交流预设:
英雄要上战场:
国王几次派出猎人去伏击这只瞎熊,却都没有成功,许多猎人还被这只瞎熊咬死了。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chóu)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国王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冬不拉一听,就自告奋勇去除掉这只瞎熊。
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冬不拉的性格?(自告奋勇)
自告奋勇是什么意思?
冬不拉为什么要自告奋勇去除瞎熊?(为民除害,为父分忧)
①森林里有一只身躯庞大性情凶恶的瞎熊,经常出没在草原上,伤害人和牲畜,让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
所以冬不拉要自告奋勇去除瞎熊,用一个词概括就叫:为民除害!
②国王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他的儿子冬不拉看见了,就问国王为什么整天愁眉不展。
你能体会国王的心情吗?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心急如焚、一筹莫展、愁眉不展)说说这几个词的意思。指导朗读。看到父亲如此着急,冬不拉自告奋勇去除瞎熊,我们用一把词概括就叫“为父分忧”!
学到这里你认为,冬不拉是个什么样的王子?(勇敢善良)
勇敢善良的英雄要上战场了,让我们雄浑激昂地读一读。(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战斗即将爆发
尽管国王不同意王子去除瞎熊,因为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但是王子还是偷偷地去了。除瞎熊,王子做了些什么?(指名读第5自然段)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他细心地将捕兽夹安置在瞎熊的必经之路上,又巧妙地进行了伪装,然后在旁边的树丛中隐蔽起来。
找出王子的动作用笔画出来。(带、骑、翻、涉、穿、安置、伪装、隐蔽)从这些动作当中你又能看出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胆大心细)
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翻过一座座高山,涉过一道道河流,穿过一片片树林,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
我认为课文这句话写得很啰嗦,我只要用一个词就能概括:跋山涉水!那将句子改成“王子带着弓箭和捕兽夹,骑着骏马,跋山涉水,终于在一条通往夏季牧场的小道上,发现了瞎熊的足迹。”你们认为老师改得好不好,为什么?指导朗读。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导读下面部分:
过了一段时间,那只凶恶的瞎熊出现了。只见它顺着熟悉的道路敏捷地走来,走到离捕兽夹十多步远的地方,突然站住了。它用鼻子在地上仔细地嗅着,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到放捕兽夹的地方,用前爪小心翼翼地将伪装拨去,又将捕兽夹周围的土轻轻扒开,然后找来一根大树枝朝捕兽夹乱捅。捕兽夹受到触动,砰的一声夹住了树枝。瞎熊把捕兽夹和树枝放到一块大石头上,举起另外一块石头猛砸。
读这个自然段,你们关注哪些词?(动词)用笔画一画。从这些动词中你们体会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瞎熊?(狡猾、有心机、有经验)如果这只瞎熊会说话,它一边砸捕兽夹,一边会说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你认为王子的危机到来了吗?指导朗读。
战斗已经爆发
胆大而心细的王子,遇到了狡猾而富有经验的瞎熊,他们的相遇注定了战斗的爆发。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你认为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激烈、惊天地泣鬼神等)
王子在隐蔽处拉满了弓,射出一支利箭,正中瞎熊的脖颈。瞎熊大吼一声,扔下石头,朝着箭飞来的方向扑来。王子又射出一只利箭,正中瞎熊的前胸。这时,瞎熊已经发现了王子。王子抽出第三只箭,正要射向瞎熊,却来不及了。瞎熊已经蹿到他面前,向他扑了过来。王子见状,急忙拔出匕首。瞎熊巨大的熊掌击向王子,王子的匕首也捅向了瞎熊……
同桌配合,一个当王子,一个当瞎熊,读出他们的这场战斗。(指导读出音韵铿锵)
当王子的匕首捅向瞎熊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请你展开想象,将省略号补充完整。
战斗中的.冬不拉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英勇顽强)
诉说悲剧的结局
这个为勇敢善良的冬不拉,这个胆大心细的冬不拉,这个英勇顽强的冬不拉,倒下了,倒下的同时,为人民除掉了这只凶恶的瞎熊。得到这个消息,你们是什么心情?
要不怎么说是“如泣如诉”呢!请同学们读第10自然段:
牧民们三五成群地出去寻找,终于在密林深处的-条小道上发现了王子和瞎熊扭在一起的尸体。大家把瞎熊剁成肉酱,将王子安葬在向阳的山坡上。
3、老师提示每个部分的情绪,学生分小组读故事的四个部分。
4、练笔:假如你是哈萨克族的人民,你想对你的王子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三、小结:英雄的身躯远离了我们,英雄的名字却刻在我们的心里,伴随着那动听的琴声,化成了那松木做成的乐器。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一声:冬不拉!
板书:
3、冬不拉
乐器 王子
雄浑激昂 为民除害 为父分忧
低回婉转
音韵铿锵
13.谈谈第一课时的有效教学 篇十三
关键词: 目标意识 训练意识 主体意识 扎实高效
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兴趣、感悟语言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没有第一课时的夯实基础,就没有第二课时的深入探究。“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费时低效的现象提出的。在日常教学中,第一课时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目标单一,不同年段一个样,不同文体一个样,缺少个性化的设计;内容单薄,基本是读读书、认认字、分分段;方法单调,往往是一套固定化的流程,学生闭着眼睛也能猜出老师下一步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一年级教材《咏华山》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加强目标意识
目标是制约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因素,有效教学目标要凸显年段特点,关注文体的特点。其中基础目标要砸实,从而落实“举一”目标,选择发展目标。就《咏华山》这节课来说,是苏教版独创的文体——文包诗,根据课标和年段要求,这一课担负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背诵、习惯培养等方面。根据文包诗这一题材的特点,教学目标中还要突出:借文学诗,借文赏诗。落实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为:(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了解“咏”“山顶”的意思,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3)通过观察朗读,感受华山的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感叹句。(4)继续培养学生乐于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突出训练意识
这里的训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综合地进行技能、智能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训练不是形式化的浅薄展示和表演,而是引导学生沉醉于情境,陶醉于语言文字的赏析、体验。少些空泛,多些实在。即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书就让学生自主地读,写字就让学生充分地写。
片断一:揭题谈话。
1.齐读课题。
2.看老师写课题。
“华”要求小朋友会写,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边写边指导生字笔画书写要点。
小朋友,这个字你还在哪儿见过?(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出这个字在本文读第四声,与“中华、华联”等区分清楚,落实了多音字教学。)
评析:以板书课题为契机,说写同步,进行生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华”的教学训练扎实:在字形上与“花”联系,回顾旧知;在写字指导上,抓住重点笔画,要言不烦;在字音区别上,启发学生留心生活,在生活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片断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指导读正确:(1)教师范读;(2)自由练读。
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注意把每个字音都读正确,不会读的地方用铅笔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导读流利:(1)组织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反馈。
评析:指导训练学生的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学生听读时特别要注意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拿好书、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认真倾听等,习惯的培养就是这样抓反复、反复抓。给学生自读环节留足时间,训练学生在自我朗读的实践中逐步提高生字认读能力。以识促读,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
片断三:认识人物,读顺段落。
1.认识故事人物。
是啊!古时候,有个小孩跟着他的先生就登上了高高的华山。他是谁呢?谁来叫他的名字?
出示“寇准”,读准字音。
师:对,他几岁呢?
出示“七岁”,读准字音。
看来寇准跟我们差不多大,比大多数小朋友小一点。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时代,那个时代叫……
出示“宋代”,提示注意平舌音。
2.引导学生复述,读顺第一、四自然段。
现在我们知道了,登上那座高高的华山的那个小朋友叫……那年他……岁,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评析:“寇准、宋代、七岁”这些生词都集中在开头、结尾两个自然段,教师创造语境,通过对话,依次认识生词,读准字音。最后通过口头运用,复述内容,既巩固识记了生词,又读顺了段落。精当的设计将生字认读、理解段落、复述内容等巧妙整合,学生的多项能力得到训练。
三、有效的第一课时教学必须体现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走进生活,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一节课下来孩子要有所收获和提高,不能上完课后,还和预习时差不多。要以学生的疑点作为教学的起点,把学习的难点作为点拨的重点,把资源的生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推进点或转折点。
片断四:学习生字词语
1.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卡片——山顶、山腰间、山路:(1)读准生词字音;(2)简笔画山,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帮助学生理解词义;(3)“顶”的字义适度拓展运用:
山最高的地方,我们叫它山顶,树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树顶)房子最高的地方叫什么?(房顶)人最高的地方呢?(头顶)
2.采用登“词语山”的形式学习、生词——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
评析:低年级课文生字词多,在词语教学的处理上就要动动脑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已有水平为起点,对生词进行加工,分散处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简笔画,形象地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词语和图像建立联系,化难为易,理解词义。其次,字字落实,引导学生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由“头顶、山顶”理解“‘顶’的引申义是指事物的最高处”。最后,以有趣的登“山”形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这一组生词是精心选择的,既是识字重点,又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此时还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领读词语,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片断五: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间、代、岁。
2.看书,自学笔顺,然后在下面描红,一边描,一边想这三个字怎么记,怎么写的。
3.以“谁来教教老师?”为话题,逐字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范写,择要讲述。
评析:写字环节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鼓励学生通过描红,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还特别强调了对生字的记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识字效率。在学生自学生字之后,老师故意把自己当做学生,让小朋友当小老师教老师学写生字,在这样的角色互换中,学生愉快地学会了生字,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14.《发面的学问》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科学知识目标:
1.调查生活中的霉菌和食用菌的种类;
2.调查生活中的霉菌的生长环境。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调查生活中的真菌的活动,学习科学调查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建立大胆设想、大胆推理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其他资源:
学生科技实践作业《培养霉菌》、《调查生活中食用菌》。
课前活动
1.培养霉菌;
2.去菜市场或超市调查食用菌的种类。
课堂教学
一、课堂引入:
直接引入: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两项有趣的作业:培养霉菌和调查食用菌的种类。同学们完成了没有啊?
(学生回答:完成了。)
这些作业是我们这节课要用到的课程资源,我们一定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霉菌生活的环境。
1、小组汇报:培养霉菌对比实验的结果。
用实物展台展示本组的科技实践作业《培养霉菌》说出自己的实验结论。
2、教师评价总结:
霉菌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温暖、空气不流通的环境里。
二)生活中的食用菌
1、学生用幻灯片分享《调查食用菌的种类》。绘声绘色的介绍各种食用菌的外形、味道和营养价值。
2、教师评价、总结。
3、教师讲述: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用菌是蘑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0页的资料《蘑菇》,并把你从中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来。
4、学生自学课本40页资料:《蘑菇》。
5、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三、总结:
1、学生总结:我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在这节课上产生了什么疑问?
2、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另外两大类真菌:霉菌和食用菌。对真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么真菌和细菌、病毒有什么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四、课后作业:
第1、4、7、10小组调查有害的`细菌和有益的细菌,第2、5、8、11小组调查有害的病毒和有益的病毒;第3、6、9、12小组调查有害的真菌和有益的真菌。
板书设计
发面的学问2
一、霉菌的生长环境:
阴暗、潮湿、温暖、空气不流通。
二、生活中的食用菌:
15.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五
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詹天佑》(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詹天佑》一文,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最后总结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这一结果,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第三部分主要写今天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层次清晰,内容生动,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写人的方法,如: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的特点等。但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简单批注,对学生来说仍是难点。课文所叙述的事件发生在清朝末年,当时当地的情况距离学生实际较远,当时的人和事学生了解甚少,真正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4.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阅读写人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能做简单批注。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有感情地读,以多种方法辅助读,督促学生读中思考、理解:抓统领全篇的问题,默读批画;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理解;抓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部分,自读画图;适时补充资料,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
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自主阅读的机会,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上的主体地位,力求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和理解语言文字;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先通过自主读书、标画、批注、画图、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对人物的粗浅认识导向深入、准确的认识,再通过人物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相关资料;教师准备所用的电脑。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詹天佑》,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人物所做的事——詹天佑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在什么情况下修,怎样修,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二、细读理解
(一)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是怎样评价他的?(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随机板书:杰出爱国)
“杰出”什么意思?(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品格呢?
出示自学提示:细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内容,把自己的理解、感受或疑惑,用词、短语或简练的句子批注在空白处。(注意:阅读写人的,要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去体会人物特点。)
(二)交流、合作,深入理解、体会。
1.毅然接受任务
“毅然”怎理解?(果断地、坚决地。)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果断地、坚决地接受任务?(帝国主义国家阻挠,争夺铁路的修筑权,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结合资料深入理解“控制我国的北部”。)
“要挟”什么意思?(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文中指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中国科技落后的弱点,强迫中国答应修筑京张铁路的要求。)他接受的是一项怎样的任务?(抓住“高山深涧”“悬崖峭壁”来理解)
小结: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下,在国内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毅然”接受了。就在这样的行为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拳拳爱国心。
2.开始勘测线路
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什么?(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批注“严谨”、“语言”;板书:语言)
他又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从中,我们又感受到什么?(他身先士卒、不怕困难;时刻想着不能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能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批注“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以国家为重”;板书:行动、心理)
3.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同学们预习时画出了示意图,请你再细读5、6自然段,确认示意图无误后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办法,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詹天佑杰出的创新智慧)
4.提前竣工
指导朗读: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教师引读:
当帝国主义国家对铁路的修筑权争夺不休时,他们提出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
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当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时,一家外国报纸则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可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修筑京张铁路,历经将近4年,在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詹天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你知道他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谈谈。)
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设备落后,资金不足,帝国主义的捣乱等等,作者却只选取了接受任务、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提前两年竣工这几个片段来写,为什么?(最能突出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这就叫选取典型材料,突出人物特点。)
这几个内容调换一下顺序行吗?(这是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前期准备---修筑的过程---结果。)
三、评价人物
1.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人称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之父”,周恩来称赞他“中国人的骄傲”,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写你心目中的詹天佑。提示:结合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例,结合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及自己的感受来写。
2.在交流中,教师紧扣评价人物的方法肯定学生写得好的地方,提出不足及修正的方法,再次教给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四、领悟写法
詹天佑的事迹令我们感动,他的杰出与爱国令我们敬佩,作者的也写得好。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选材、安排材料,突出人物特点的?同为写人的,与《穷人》有哪些相同的、不同的地方呢?先想一想,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选择材料方法
连段成篇方式
刻画人物方法
穷人
詹天佑
【教学反思】
一、以课外促课内,以课内带课外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不过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课前我有目的地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1.了解詹天佑,特别是他和铁路的渊源;
2.了解京张铁路修筑的前前后后,了解它的重要性;
3.了解清末国家的状况;
4.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种种困难,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体现大语文观。
课中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对“争夺铁路的修筑权”“控制我国东北部”的理解,教师出示资料后,学生对这条铁路的修筑权的重要性,对詹天佑的爱国就有了深入的认识。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在学生列举的诸多的困难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选取典型事例这一表达方法。
二、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学会阅读
上课伊始,我带领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巩固复习了写人叙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在自学提示中提示阅读写人的的方法:抓住事件,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来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特点。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在明白了人物特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表达的:如理解课文的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的爱国情怀是在毅然接受任务的行为中体现的,理解4—6自然段,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则体现在勘测线路时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的的语言中,在亲自带领学生攀山越岭的行动中,在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的心理活动中,在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典型片段中。
在课尾的总结中,我抓住“有力回击”带领学生把7、8自然段与2、3自然段联系起来,在滚动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到的内在联系。
“写写你心中的詹天佑”这一环节的设计,落实六年级的阅读训练——评价人物,在提示中在交流中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写法异同的比较”的设计,意在教给学生写人的表达方法。
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课始回顾内容,说说詹天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整体感知人物特点——杰出、爱国,拎出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交流中,紧扣“杰出”“爱国”来组织教学,自始至终环环紧扣这两个词读课文,从中突出重点,突破其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使教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力求把学文课上成读书课
教学中,我努力以读为主,带领学生在读中理解,把理解到的读出来,努力打造读书的课堂,思维的课堂。在学生初步感知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勾画、批注,通过品味人物的言行心理,进一步感受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情怀。
16.例谈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 篇十六
关键词:阅读教学;加强预习;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学常常会陷入机械呆板和过于模式化的窘境,怎样让第一课时教学既扎实有效,又呈现精彩呢?
笔者最近研读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和特级教师潘文彬的《走在语文路上》,受到了一些启示。现从中摘录四则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片段,让我们在特级教师的教学中寻找开启我们心智、转变我们思维的钥匙。
一、目标单纯,层层推进
案例:《第一次抱母亲》: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随后,于老师指导读词“翻山越岭”“愧疚”,并理解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
师: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教师发现举手的人少)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评: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会想于老师哪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们应该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评:一节课40分钟,由30分钟安排的都是读书。学生读了四遍,听老师示范朗读一遍。文章比较长,一遍读下来,需要5分钟。师生读了五遍书,目标单纯,效果明显,学生做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于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读书时的表情,了解到学生初读课文达到的不同的层次,就像更羸听到大雁的鸣叫就知道大雁的身体状况一样。并且根据学生的学情灵活地展开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一节课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和指引,在这样温馨的、值得信赖的课堂情境和心理环境中学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扎实有效。]
二、加强预习,整体感知
案例:《翠鸟》: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翠鸟》。通过预习,谁知道,为什么给这种鸟取名“翠鸟”,“翠”是什么意思?
生:上学期在“归类识字”中,学过“翠鸟”,书上还有画,带彩的,它身上的羽毛是绿色的。翠,就是绿色的。
师:从图中,你看出了,翠就是绿颜色的,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橄榄色就是绿色,所以,“翠”就是绿的意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读读课文,看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先练习一遍,然后我来检查。(学生自由读全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三人读完全文,随时指出读错的字和读得不连贯的地方,并领读。)
师:对课文的内容了解吧?看谁的记性好,能把这道填空题做出来。
【评:读完课文后,随即出示填空练习题。这填空练习题,实际上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练习,学生在自主预习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练习题,设计很巧妙。】
三、开门见山,提高效率
案例:《稻秧脱险记》:特级教师于永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第一笔的起笔位置。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评:有的老师开场白喜欢用好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套近乎”,看起来师生的关系是拉近了,可是,时间也流逝了。于老师没有绕什么弯子,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切实具体地提出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这是走向教学成功的第一步。这组目标,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突出了“双基”训练的要求;又点明了需要认知的问题;既确立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又点明了操作程序与方法。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目标中的第一、二项展开教学,学生学得很扎实。】
四、引导质疑,唤醒期待
案例:《鸟的天堂》:特级教师潘文彬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看老师写课题。
师:当“鸟的天堂”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
生:“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
生:“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生:人们通常把苏州、杭州称为“人间的天堂”。那么,课文是把什么称为“鸟的天堂”的?为什么要把它称为“鸟的天堂”呢?
生:鸟儿在“天堂”里是怎样生活的?
师:同学们根据课题脑海里一下子就闪现了这么多问题。真是好样的!其实,课题就如同一个人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在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文章的题目。我们应该学会由文题想开去,先根据文题给自己提几个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的读,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评:“学贵有疑。”教者熟谙此理。教学伊始,教者就引导学生课题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思维一开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强烈欲望,还能使教者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此外,学生质疑问难,有些问题已经由课题扩展到了课外内容,从而激起了学生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教者那言简意赅的小结可以说也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
【unit2第2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06-21
《画杨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07-08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2课时)09-03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反思08-17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课时教学设计12-02
2-3课时教学设计06-11
灰雀第2课时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