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精选8篇)
1.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一
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焦扬
新疆昌吉卫生学校)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区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特殊的年龄段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着有别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社会认知的偏见,学校、家庭一些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及方式,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不良经历以及青春期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使中职学生在情感心理、性心理、个性心理、学习心理、自我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较普遍存在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本文希望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剖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给予对策和建议,使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中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这些不良倾向的出现,其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历史原因,又有学生个体的内在原因;既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又有家庭教育的原因;既有教育体制的原因,又有教育方法的原因。有些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倾向又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对职校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不断扩招,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状况下,中职生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市场更加不景气,毕业时的就业状况和入学时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面对求职时理想与现实、专业和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矛盾,使学生们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往往让学生们产生困惑、迷茫和不满、内疚等心理。[1]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不利于健康性格的人生观的塑造。由于中职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中职学校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
纵观中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在过去传统的择业观中,人们职业选择往往是由国家统分、统管,特别是中职教育也曾成为国家“包分配”大军中的佼佼者。[2]那时中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提前拿饭碗的最好途径。高分学生、优秀学生纷纷涌入中职学校成为其中一员。初中毕业的优质生源特别是农村生大多数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普通生源和少数家庭状况较好的优生进入高中;而现在的情况刚好相反。初中毕业就如分水岭,优质生源大部分流向高中,只有进不了高中的学生才考虑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客观上,从高校扩招至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取消入学资格,也就是所谓的“0分录取”,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发生了逆转性变化。自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人增至2005年的504.46万人,增幅达366%;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40.87万人增至2005年的1561.78万人,增幅达358%。[3]社会就业领域也纷纷提高对用人文凭的要求。网上也频频爆出饭店卫生员的招聘启事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社会舆论也把中职教育简单的定性为“工人”,大学生为“白领”、“金领”。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学生纷纷涌入高考大军的行列,中职学校一度无人问津。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导向,高校投入逐年增多,一些好一点的中专开始合校、升格,通通步入高校的行列享受国家政策。剩下的这些中职学校生源一年不如一年,最终打出了“O分入学”的旗号。那些学习成绩差、家长难以管教的学生进入到中职学校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职学校问题学生多,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逐年增加,对学生的补助给予很大力度的支持,于是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通过2-3年的学习尽快步入社会,为家庭减轻负担。这样以来另一个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家庭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高于常模,这些学生同样成为受关注的群体之一。
当然,就业制度改革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处于改革的过渡时期,毕业生就业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规还不配套。虽然教育部2004年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社会舆论的导向及国家政策导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分流、社会再就业等系统工程等诸多因素,给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困难极大,往往是学生们没有毕业就已经失业了。[4]
腐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对社会风气具有毒化的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对中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市场经济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释放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讲究享受的一面,对社会风气形成了挑战。电影、电视、新闻媒体、出版书籍,本应该是积极引导最好的传媒媒介,但往往成为利益的附属品,为了赚钱,或宣传封建伦理道德,或热衷于色情凶杀,或颠倒事实蒙骗公众,或只做金钱或权贵的奴隶,缺少更深刻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某些不良风气如贪污腐败等对学生的影响还不够直接,那么拉帮结派、结伙斗殴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则是直接的,因为这些是他们有条件模仿的。某歌星参与黑社会打架斗殴致死人命,尽管媒体作为反面信息予以报道,但此类事件对学生的坏影响还是存在的。学生人际交往中江湖义气的不良倾向,是可以从社会公众人物那里找到影子的。[5]
二、学校因素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有的是在初中阶段形成的。这与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制度有很大关系。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许多年,但是大
[6]多数初中学校依然被应试教育所笼罩。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不能用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分配绩效工资,但是许多学校依然把考试分数当成追求的目标。中职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比较差的,中考的残酷竞争的失败,更强化了他们自卑的心理。初中学校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很少舍得花时间开展各种活动,即使搞一些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上级对应的活动,只安排少数学生参加。有的学校到了初三,甚至连大课间活动都取消了。在这样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强迫、偏执和人际关系敏感。[7]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本以为到新的环境中可以重新开始,却由于一些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依然沿用中学,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在新环境中树立自信。在学校里,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了解,沟通信息、表现自我、寄托情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交往成为学生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之间的磨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而一些老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压抑、烦躁、缺乏生活兴趣、性格不开朗等心理倾向,尤其是学生感到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更为普遍。[8]
在新疆职业学校中,民族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南疆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甚至占到大多数。这些学生中很多是民考民,汉语水平不高,在面对新的知识时面临很多困难。而在南疆,双语师资短缺,一些学校上课的教师自身汉语水平就不过关,在授课中常常遇到很多难题。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表现出的急躁、情绪不稳定等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及动手能力。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特别是教育设施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显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相对薄弱,教师的动手能力差,怎能塑造出合格的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理论知识传授仍然缺乏实用性,有关就业知识方面的课程开设不足,就业素质、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欠缺,缺乏职业规划及职业生涯设计。很多学生对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不满意,认为指导渠道过于单一,学校职业心理方面的指导环节匮乏。[9]
与教育管理制度相伴而生的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方法的失当。虽然我们也常会听到一些教师介绍因材施教、耐心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做法,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有些教师的工作始终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的,他们的确是不厌其烦苦口婆心,但目的都是为了分数,学生的考试成绩一旦有了提高,就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夸奖,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提高,教师就会失去耐心,就会厌弃,就会迁怒,就会训斥。对此,学生会由衷地感到不公平,久而久之,他们不再对学校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不再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羡慕和钦佩,也不再对冷若冰霜的老师表示敬仰和尊重。他们对周围的人们逐渐冷漠起来,产生敌意。[10]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职业特点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幸福和睦的家庭是学生温暖的港湾,父母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问题。在现代中国,以独生子女为特征的“核心家庭”成为社会的主流,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智育发展,轻视思想心理教育的现象,学生普遍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受挫能力较差。[11]另外,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问题家庭增多,使子女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性格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等心理问题。经过数据显示,家庭贫困及亲子关系紧张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远远大于全国常模。特别是在单亲家庭的了解中60%以上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当然,如果简单地说中职学生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那是不公平的。应该说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期盼。[12]问题是一些家庭的教育往往错位,他们不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更加自卑。另外,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爱又往往变成溺爱,他们自己整日辛劳,却不愿让孩子吃苦,他们省吃俭用,却不缺孩子的钱花,造成很多学生一遇到与家长发生矛盾的问题就选择离家出走,致使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进行管教。也有个别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对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位学生父亲长期家庭暴力,致使她对男人的定义都是“坏人”,这种极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他们不愿与异性交往、甚至“立志”不走进婚姻生活。[13]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成了留守者,年迈的爷爷奶奶难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孩子在无人管束的情况下更加容易放纵,有的难免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长期这样,孩子自然会出现冷漠、孤僻、敌对情绪不断凸显,最终导致辍学甚至犯罪。[14]与此同时,家长的期待,父母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中职生就业心理活动及价值判断。在调查中显示,中职生的家庭背景,大部分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家庭生活水平与质量保持在生存需要的满足上。部分学生的父母下岗,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有些家庭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在一种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下生活,情绪变化无常、冷酷、缺乏爱心。我们发现近两年来,单亲家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与单亲家庭孩子的接触中,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信心、未来职业的选择处于茫然状态。自我封闭,显得较自卑。即使实际不生存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父母的过于溺爱,使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择业与就业的信心。在跟踪调查中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离婚率的增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受到父母离异的影响对亲情、爱情等问题认识模糊,把频繁换男朋友当作常事。其他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调查中都伴随着一段不和谐的家庭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的和睦有着紧密的关系。而解决目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必须从家庭入手得到家人的关注。[15]
四、自身因素
健康的心理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与保证。中职生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2-19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期,习惯上称为青春期。中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四大高峰期:生理变化期;智力发展高峰期;社会需求高峰期;创造高峰期。因此,一个人的中学时代,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关键时期。[16]
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原因。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人格缺陷。表现为孤僻、冷漠、多疑、冲动、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等,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难与人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导致过分自我束缚,怀疑,常常紧张,苦闷和焦虑;敌对型人格障碍导致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第二,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许多学生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第三,缺乏科学的社会认识。对社会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识,受到社会消极因素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的人格障碍。[17]
目前的中职生与过去相比较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以不同于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未来职业选择上表现在个体间的差异,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全面,就业时能表现出自信、敢于竞争,对于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能有一个较好的把握,这部分同学仅在中职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能力较差的同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自我认识受教师、家长的影响较多,依赖心理严重,不能很好的把握机会和适时的作出选择,去适应社会。在中职学校中,学生在 认知能、择业的信心不足。“等、看、靠”的思想严重。把就业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总想等待学校老师给予推荐,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来找,更要等待父母亲朋为自己托关系寻找出路,总认为毕业就可以就业。而且目前在职业生涯中人们的择业完全市场化,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自我认为与高职生、大学生无法相比,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自我应建立的择业层面是动手能力较强的操作层,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自己所占有的位置,不能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分析,更不懂得如何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与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获取用人信息,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推销自我。成绩不佳的同学甚至在毕业后对自己的职业取向问题回答一无所知,认为这种事情不是由个人考虑的问题,一谈就业一脸的茫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已无兴趣可言,行为举止是散漫的。为掩饰自卑的心理,在吃穿上相互攀比,行为习惯极不规范,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将来即使是选择了某种职业,也缺乏竞争力,仅仅是混饭吃,满足生存需要而已,生活缺乏长远的目标。[18] 作者认为,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心理环境,重视中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努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增进学生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晓波;我国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体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燕;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家庭环境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4] 霍如涛,郑俊宝,林宝,赵映明;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年S1期
[5] 罗鸣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骆久红;中职学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与变革[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10] 肖晓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11]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12] 刘世清,姚本先;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Z1期
[13] 蔡韦龄;;浅析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确定依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14] 李祝青;论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5] 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6] 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7] 陈燕,刘玉局;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5期 [18] 沈贵鹏;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作者简介:焦扬,女,新疆昌吉卫生学校团委副书记; 工作地址:新疆昌吉市延安北路342号;
电话:0994-6565503;邮箱:jiaoyang1229@126.com
2.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随机选取江苏省13个市的各2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2个街道(乡镇),每个街道(乡镇)抽取2个居委会(村),共抽取13 047名有效调查对象,其中青少年学生629人,本研究以此人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10名(49.3%),女生319名(50.7%);城市学生319名(50.7%),农村学生310名(49.3%);初中生196名(31.2%),高中、职高、中专生292名(46.4%),大专、本科生141名(22.4%)。年龄为15~25岁,平均(18.14±2.37)岁。
1.2 调查问卷
问卷通过Delphi专家咨询法,参考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问卷[5]形成,通过预实验完善问卷。参照国家健康素养水平分析报告[5],将健康素养问卷分为科学健康观(7题)、传染病预防素养(20题)、慢性病预防素养(13题)、安全与急救素养(19题)、基本医疗素养(11题)5个维度,共计70题。每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或不知道得0分。1.3现场调查由接受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入户面对面询问式调查。每份问卷由1个调查员和1个督导员共同完成,调查过程中和调查结束后各调查点进行督导和复核。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3.1软件平行双录入数据,SAS 9.1.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健康素养情况
江苏省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为科学健康观(4.73±1.32)分,安全与急救素养(12.82±2.90)分,传染病预防素养(12.26±3.03)分,基本医疗素养(6.24±1.96)分,慢性病预防素养(4.67±1.90)分,健康素养总分为(40.73±8.29)分。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地区学生传染病预防素养、慢性病预防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及健康素养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学生健康素养各维度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2.2 学生健康素养得分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以健康素养得分作因变量,性别(男=1,女=2)、年龄(连续变量)、地区(城市=1,农村=2)、文化程度(初中=1,高中/中专=2,大专/本科=3)、家庭平均月收入(<1 000元=1,1 000~1 999元=2,2 000~4 999元=3,≥5 000元=4,不清楚=5)和家庭常住人口数(连续变量)6个因素作自变量,按α=0.05的检验水准纳入回归方程。表2结果显示,年龄、地区、家庭平均月收入进入回归方程,且地区及经济收入对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较大。
注:家庭平均月收入以<1 000元为对照。
3 讨论
健康素养水平对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健康素养水平高者往往能获得较好的健康状况[8]。调查显示,江苏省青少年学生的安全与急救素养、传染病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水平较低,提示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的薄弱领域进行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健康素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城市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学生,与陈国永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城乡之间经济、文化、医疗卫生服务等多方面的差距有关。提示要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与行为技能,提高农村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研究显示,年龄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可能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接受的教育水平情况、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行为技能增多有关。有研究指出,家庭可以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10]。本次研究的结果也显示,来自家庭经济收入高的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本研究有32.3%的学生不清楚家庭经济情况,因此家庭经济水平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三
1.家庭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把自己甚至家族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通过读书脱离农村,光宗耀祖。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回家什么活也不让干,电视不让看,不让玩,只让学习: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堆,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使孩子产生了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比如,六年级2班李某就是因为此原因而导致抑郁症。
少数学生家庭不和,甚至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个别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比如,四年级一班马某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致使孩子自闭、自卑。
所以,我们要在家庭和睦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要想到孩子的心理问题,这就必须要与孩子进行友善的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平时注意孩子的言行,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他做错事时不要武力解决,不要轻易对孩子做承诺,说过的就必须要实现,为孩子在心理上树立一种“言行必果”的心态。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锻炼,孩子有成绩时要尽量表扬。在学习上,要有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心态,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健康成长。
2.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是心理教育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课表上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上得很少甚至不上,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考试制度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期末、期中考、月考、周周考、课课练……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所以,一方面,教育机构应尽快完善心理教育制度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学校、教师不要为了名次而让考试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数成为学生的命根,应积极响应号召为学生减负,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3.教师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有一些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一些教师的种种不健康心理,在平时的工作和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就会通过言语、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例如:驱赶学生出课堂,并称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有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嘲笑贬低,各种过头话或者错误的批评。这些都极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缺乏必要的热情,更谈不上激情。还有些教师经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些都会导致这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强烈不满。不仅将不满与怨恨对着老师,而且还可能将不满和怨恨撒向其他学生。
我曾做过一次调查,小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备下面的特点:友善的态度;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耐心;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有方法;兴趣广泛。
我们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着教育的责任。师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教育永恒的主题。
4.社会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品质植入形成时期,若受社会不良风气,像金钱至上、追求享受、“走后门”、吃喝送礼等的影响;加之邻里之间经常问及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孩子的成绩。对学生健康向上的品质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良好社会风气,健康的社会文化才是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营养品”。
这就要求我们家长清楚那些事该让孩子知道,那些事不能让孩子知道。另外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攀比孩子的成绩等。
5.互联网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小孩不会操作计算机,现在农村电脑越来越多,黑网吧多。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但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网络交友是在虚拟情境下进行,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于网游中进而成瘾。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导致小学生幼小的心灵和行为受到极大影响,形成暴力崇拜,他们在生活中也会模仿,用暴力去解决一些问题。
4.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四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5.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五
影响青少年篮球队凝聚力的因素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抚顺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抚顺市体育运动学校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凝聚力对青少年篮球队的重要性.
作 者:李瑞明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807关键词:青少年 篮球队 凝聚力 影响 培养
6.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篇六
另一个出问题比较多的症状是适应不良,表现为不喜欢参加校内的课外活动,不适应现在的学校生活,看不惯现在的社会风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家里的生活环境等等。
除此以外,中学生还有好多表现直接或间接地说明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过分地与人争论、抬杠,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就是偏执;还有些同学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大叫大嚷、乱摔东西;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过分地紧张与敏感;有时候很焦虑、心神不定;对老师父母和同学忽冷忽热
学习的劲头忽高忽低;感觉学习压力特别大,一提及上学考试就特别讨厌;常常对成绩好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心理不平衡等等。虽然这些行为不具有普遍性,但在许多孩子身上确实存在着,甚至很严重。
造成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影响外,家庭环境、生活环境、学校的教育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特殊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养成了孤僻、任性、自私的性格,而这一代孩子的父母也大多赶上了文革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致使他们把希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过高的期望值给孩子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他们也认为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素质,因为这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有不健康倾向的孩子也用不着害怕或者惊慌失措,应该端正态度,在生活中慢慢改善人际关系,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听听感人肺腑的故事,多看看哲理深刻的书。
闲暇的时候去郊外走走,休息的时候帮妈妈干点儿家务活。
在学习上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要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磨炼意志、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7.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媒体对于这些最终告别自己生命作为大学生活结束的年轻人的生存环境的采访调查中, 无不发现这几个大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 而且这种心理问题并非只是突发性地偶尔冒出来, 几乎都是存在了大量时日。
其实, 大学校园里农村生源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前不久媒体报道, 北京某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一个来自江苏农村申领助学贷款的女研究生, 在与他人以恋爱名义同居的过程中, 为了手机电话充值卡或廉价服装之类的小便宜, 从而同时与两个男人周旋。抛开道德层面不谈, 从经济层面上看, 应该是三农问题在大学校园里的很有意味的反映, 显示出如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面对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时的位势落差;而从心理层面上看, 与老乡瓜葛则至少是对于城市壁垒的逃避和对故土的回归。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农村大学生的行为呢?下面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品质两方面来进行探讨。
1 社会环境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
(1) 城乡差别导致农村大学生的严重自卑心理。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来自偏僻山村或城市远郊的学生一旦步入喧闹的繁华城市, 难免眼花缭乱、新鲜好奇。当他们看到别人的穿着是如此的入时和得体, 方才发现自己的衣服是多么的土气和寒酸;当他们看惯了乡村里那些慵懒散漫的面容, 再看看都市人的神采飞扬和自信, 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当他们看到城市学生潇洒地旋转于舞厅和卡拉OK厅, 而自己连每日的三餐都难以应付的时候, 自卑之感便油然而生。笔者曾在心理咨询站接待过几位农村籍的男学生, 他们几乎都同样地倾吐了这样的心声:这个城市的繁华离我太远, 似乎与我无缘, 我们一下火车, 就被淹没在茫茫的人群中, 在繁华的大上海面前, 我们是多么的黯然无光, 我们内心很自卑, 但又不愿让人知道, 于是我们处处设防, 十分敏感, 生怕上海同学笑话我们, 所以我们觉得活得很累。还有一位同学说:“为了不使自己在上海同学面前显得土气, 一到上海, 我就上街去买衣服, 当我买来减价的西装穿在身上后, 本想扬眉吐气一番, 不料, 还是引来了议论, 说这衣服档次太低, 便宜没好货, 等等, 反正, 在这个城市里, 我们是处处受气, 抬不起头来”。
这些问题, 在农村籍大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几年来, 由于经济改革, 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改善, 但是, 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不是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许多地方依然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甚至农民的温饱都成问题。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认为: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当人原有的心理定势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 当人们的思想状况、情感态度, 意志活动等个体内在诸因素来不及协调, 那么, 人就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 个体就会与社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 当他们不能及时渲泻解脱这种不安和焦虑的时候, 就会产生迷茫、空虚、焦虑、压抑、紧张等感觉。
(2) 农村大学生在群体中地位变化, 心理没有重新定位而致强烈的失落感。
这些外地或郊县的学生在当地从小到大可谓都是出类拔萃的, 是当地的优秀生和学习尖子, 有的甚至在进大学前还受到过全体摆宴庆祝的厚爱, 然而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中,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住这份光荣的, 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优势不见了, 有的甚至落在了别人的后面, 他们的心理怎么能一下子扭转过来呢?于是心理问题便产生了。笔者曾经接待过这样两个咨询个案。女学生A是上海原川沙某重点中学的学生, 中学时是学习尖子, 学生干部, 一直是老师的宠儿, 然而到了我校后, 成绩再也没有名列前茅, 各方面也并不显突出, 于是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 心情一直不好, 羞于见人, 不愿与人交流, 把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 最后终于导致神经性厌食, 体重从原来的90多斤下降到60多斤左右。男学生B, 外语系本科学生, 他在中学时一直是优等生, 英语的笔试成绩也不错, 一直是村里孩子们的楷模, 他的自我感觉一直很好, 然而, 在大学开学的第一节英语课上就出了洋相, 他在课堂上的英语朗读被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打断, 老师也说他的英语发音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 不标准。这个堂堂的优等生一下子发现自己原来连A、B、C字母都没念准过的时候, 他的心情是多么的沮丧啊!还有一位河南籍的中文系男学生C, 在当地也算是一小秀才, 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在同学中传阅, 然而, 当他操着浓重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到中文系报到时, 教师和学生都听不懂他的话, 最后只能借助于纸和笔才完成了报到的手续, 他此时的心理失落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说, 生活上的差距尚能靠着自己的意志力忍受下来的话, 那么学习上优势的失去, 对于这些从小到大一直被奉为学习尖子的农村籍学生来说, 这种打击则是巨大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由于生活条件的自叹不如, 才使他们发奋努力把所有的自信和希望都寄托在了学习上, 一旦连这点优势都不存在的话, 他们的心理便严重的失衡, 产生了强烈的“失落”的感。
(3) 长期来, 农村学校教育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而造成学生心理的脆弱和缺陷。
据了解, 大多的农村学校, 一直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必不可少的内容来予以足够的重视, 他们的老师只告诉学生, 读书好了, 可以出人投地, 光宗耀祖, 可以改变贫穷, 却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面对挫折, 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 如何化解心理适应不良反应等等。试想, 这种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强人格和意志品格的现代都市人呢?
另外由于环境的闭塞以及忽视青春期教育, 特别是性教育, 使一些农村籍学生不懂得爱与被爱, 在课堂上谈爱色变, 而与此相对照的是民间对性的极度渲染, 造成农村学生一方面在性意识上早熟, 另一方面又是性知识的贫乏和偏差, 因而与异性交往时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 无法区分友谊和爱情, 不知如何选择理想的朋友, 有的则出现性心理的障碍或变态。
(4) 家庭教育的不利而致农村学生的心理品质不良。
由于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下, 有的甚至是几代文盲, 在学习上无法帮助自己的子妇, 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则训斥、打骂, 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格。而有的父母在学习上无法帮助子女, 一旦有条件, 便想在生活上弥补, 虽然自己省吃俭用, 也要让孩子体体面面、不显寒酸, 他们对孩子百般溺爱, 使孩子目中无人, 任性骄横, 于是, 在新的集体中便不能适应, 与人格格不入, 难怪有的学生会向社会求助, 发出“寻找精神义父”的呼吁。
2 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
(1) 心理品质的脆弱。
由于上文曾经叙述过的农村教育和家庭的影响等原因, 这些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 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 心理素质脆弱, 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 而不能经受失败的压力, 因而在新的环境里容易受挫折, 一旦挫折强度较大, 或持续时间较长时, 就会失望自卑, 心灰意懒, 萎靡不振直至造成轻生、出走等事件的发生。
(2) 个性缺陷。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压力和挫折, 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 这与主体人的个性特征是有直接联系的, 农村的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孤僻、沉郁压抑, 过于自卑, 过于自尊, 或急躁、冲动、或多疑、好钻牛角尖, 或有太强的个人欲望或有较高的期望值, 或不善人际关系等, 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心理 缺陷。
(3) 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 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成熟和不成熟常常会交迭在一起, 农村籍学生尤其明显。这些较集中地反映在他们的内心矛盾中, 如, 自立与依赖, 自尊和自卑, 理想与现实, 感情与理智, 要求与满足, 冲动与压抑等等。当这种远离父母、亲人的农村籍学生长期处于内心矛盾, 特别是内在矛盾冲突强度加大时, 便会心理失衡, 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疾病和严重的心理疾患, 象神经衰弱、癔病 (歇斯底里) 焦虑、强迫症大都出于这样的原因。
(4) 青春期发展的不稳定性。
青春期的大学生是情绪最丰富、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 他们的情绪富有冲动性, 虽然农村籍学生的外在表现没有城市籍学生显得外露, 但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同样存在的, 他们越压抑不外露, 越容易失去心理平衡, 因而他们的苦闷和烦恼远比城市学生体验得多, 这是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乃至精神疾病以及自杀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3 启示
我们要正视农村青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给他们补上青春期心理教育这一课, 引导农村大学生在生活中要敢于迎接各种挫折考验, 培养坚强的、稳定的人格素质。
8.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篇八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从教育体制、高校体育课程、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器材和学生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天津市4所高校19-22岁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近20年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的文献资料百余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对参加体质测试的1800名大学生包括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和20名高校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其中学生收回有效问卷1737份,回收率为96.5%;教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收回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大大改善,为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表现出目前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呈上升趋势,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超重和肥胖学生明显增加,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学生体质状况令人堪忧。问卷调查表明有75.01%学生和90%体育教师认为体育锻炼不够是造成学生身体不好的首要因素,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睡眠不足;精神紧张,营养不够,作业太多和玩的时间太少也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学生体质健康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这些因素交织相互影响造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运动不足只是学生体质下降的表面原因。深挖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教育体制的弊端
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始终把智育放在学生成长第一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学校、学生、家长以重点学校、升学率、上大学为指挥棒,惟考定终身。教学、考试、招生等人才培养环节未能与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匹配。进入大学以后,就業压力的日趋严峻,迫使大学生仍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由于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很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和心理疾病。在这种普遍忽视学生对身体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对体育锻炼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依然繁重,导致回家后每天用于做作业的时间1~2小时的学生占34.25%,有29.88%的学生在2~3小时以上。周末仍有51.01%的学生以学习为主,除22.33%的学生周末安排看电视和玩电脑为主的生活,仅有26.66%的学生以户外活动为主。学生平均每天用于睡眠的时间不足8小时的占71.10%。罗加冰等对我国西部地区20所大学的学生调查中亦指出,有53.8%的人赞成课业繁重、就业压力和不良习惯是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最大因素。繁重的课业给大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带来严重负担。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出现误区
教育部门在学校工作中多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为根本宗旨。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顺应了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空间。体育课程改革理念虽好,但是有些高校的做法偏离了体育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注重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单项运动技术,而忽视学生的整体发展和全面锻炼,特别是体能素质的锻炼,体育课程重形式、轻实效。
高校公共体育课由竞技性体育为主的田径、体操、足球、篮球、排球项目逐渐向健美操、网球、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趣味性体育活动方向转变。体育教学逐渐趋于快乐体育,降低体育课技术的难度和强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学校体育改革的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保险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立法还未健全的情况下,学校也为了避免承担高风险,都尽量简化稍有难度和危险的体育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除个别院校给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外,高校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即使有些学校有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也只有少数体育尖子生能够参与。学生在每周2学时的体育课上,按照所选择体育项目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从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看有70%的大学生能保证在40min左右活动时间,其中40min左右的人占30%,男生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高于女生。大学生每周2学时的体育健康课90min,有效练习密度按40%计算,学生每周的直接身体练习不超过45min,所以很难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3.竞技体育与群体活动的严重失衡
2008年奥运会体坛健儿在竞技场上谱写了中国体育史上的辉煌篇章,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推动,取得了新的成就。但青少年学生方面的体育工作却并没有实质性改观。重视奥运争光战略的实施,忽视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导致了竞赛场上硕果累累,而学生体能素质逐年下降的现实状况,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尴尬境地。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绝大多数高校将有限经费的体育资源配置用于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展示学校风采的竞技体育,而日常体育教学和发展大学生群体活动的投资却大大缩水,致使高校竞技体育与群体活动严重失衡。可想而知,失去了金字塔底座的竞技体育难免会根基不稳。
4.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造成了原本资源有限的高校教学资源更加匮乏。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提升,仍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55%的体育教师和29.30%的学生认为高校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大学生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5.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意志品质薄弱。当代大学生具有自信、开放、敢于竞争等特点,但也因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懒散、心理脆弱、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调查表明:52.22%的学生是因为“怕累”,22.05%学生是因为“怕受伤”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65%的体育教师也认为“怕累”是学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学生中只有38.28%的人愿意参加长跑锻炼。对于不愿意参加长跑锻炼的原因,76.17%的学生认为太累,49.91%的学生嫌枯燥。
(2)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足够的运动时间和适当的运动方式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计划只开设两年体育课,到三、四年级以后就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锻炼。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学生大学期间体力情况表现为:一年级较弱;二年级最强;三年级下降;四年级最差。这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一方面源于高考复习中学生身心负担加重,导致体质下降的持续现象;另一方面学生大多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造成自我锻炼效果不理想。多项调查表明,我国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乔培基等对我国北京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占37.7%,偶尔参加的占30.2%;每周3次以上的占31.1%,完全不参加的占0.9%。目前我国计算体育人口的标准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①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②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③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按照此判定标准,大学生中有31.1%的学生可以被视为体育人口,与我国体育人口31.20%的整体比例相比水平相当。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人口达到45%-50%左右的比例相比明显偏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01%的学生和90%的教师认为学生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足造成的;有34.31%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66.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有55.8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膳食不合理。由于营养摄入的不均衡,使学生营养状况呈现两极分化状态。一方面,饮食无节制,谷类食物、粗纤维食物和青菜食用少,而脂肪、糖类食物过多,热能过高造成营养过剩或营养失衡,加上为数不少的学生不吃早餐,到了中午吃得更多,导致超重和肥胖。另一方面,存在挑食、偏食、厌食、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有些学生尤其是女生缺乏健康知识及正确的审美观一味地追求苗条,盲目节食减肥,造成营养不良者日益增多。
(4)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人们自身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它对机体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影响的特点,导致了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迅速蔓延。有学者报告,美国前10种死因疾病中,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在致病因素中占70%,中国占44.7%。美国通过30年的努力,使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2/3是通过改善行为和生活方式取得的。可见,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國大学生体质状况较差的现状与广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熬夜,迷恋网络、游戏、电脑和小说使得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机会和兴趣减少,造成视疲劳,影响身体形态发育;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社会化,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导致了学生体能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
三、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教育体制、高校体育课程、群众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器材和学生自身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各级政府、教育界、体育卫生工作者应时刻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树立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和开展适应学生身心特点的群众体育活动;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和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教育,使他们积极合理地利用余暇时间,养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43-1347.
[2] 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
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
(2):217-222.
[3] 乔培基,等.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学分析[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69-1371.
[4] 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2007,23(6):142-144.
[5] 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
学刊,2008,15(1):67-71.
[6] 余兰.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调查[J].成都
体育学院学报,2008,34(6):87-89.
[7] 刘凌宇,马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改革的调
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
101-103.
[8] 杨秀芹.辽宁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相关理念的调查分
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2):97-99.
[9] 李鹏,钟大玉.1985-2000年四川省汉族大学生体质健康
状况动态分析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3):114-118.
[10]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影响程度的调查与分析11-15
包头市中学生近视影响因素分析10-08
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09-20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调查报告10-17
我国近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分析07-15
这些心理因素影响你的人际交往11-15
浅谈影响体育健康课效果的心理学与环境因素08-18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