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陈涉世家古今异义词

2024-06-25

文言文陈涉世家古今异义词(9篇)

1.文言文陈涉世家古今异义词 篇一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

A 1.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静;安全。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安得广厦千万间。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B 1.把 古义:握住,拿着,端着。

今义:握住;把吃;介词将;量词①手把文书口称敕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2.病

古义:困苦不堪;侮辱;大病

今义:生病;疾病。①向吾不为斯役,则早已病矣②寡人反取病焉。3.鄙 古义:边境;目光短浅今义:品质恶劣;轻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蜀之鄙有二僧。4.比 古义:等到;挨着。今义:比较,比方,对比。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②其两膝相比者。5.被 古义:影响。今义:介词,表被动①被于来世者何如哉?6.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恶劣①先帝不以臣卑鄙。7.布衣 古义:平民百姓。今义:布做的衣服。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8.不用 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①木兰不用尚书郎。9.不足 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①不足为外人道也。10.博士 古义: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老师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②有司业、博士为之师。11.八百里 古义:牛今义:指路程①八百里分麾下炙。

C 12.从 古义:跟随;随着。今义:介词;跟从。①战则请从。②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③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从流飘荡,任意东西。13.曾 古义:并;尚且;竟;连……都……今义:曾经。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③曾不事农桑。14.诚 古义:果真;确实;实在;的确。今义:真心;诚恳;诚信。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④此诚不可与争锋。15.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16.次 古义:编次;行军途中停留。今义:量词;次数。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策 古义:马鞭子;成编的竹简。今义:政策;策略。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②策之不以其道。18.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来;出产。①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9.蹉跎 古义:过时。今义:光阴白白地过去。①并云自修改而年已蹉跎。20.才能 古义:刚刚能。今义:连词,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名词:才干;能力。①浅草才能没马蹄。

D 21.但 古义:只;仅;不过;知识。今义:转折连词,但是。①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③我亦无他,但手熟耳。22.豆 古义:装食物的器皿。今义:一农作物“豆子”。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23.逮 古义:及;达到;赶得上;趁;趁着。今义:抓住;捉住;捕。①吾资之昏,不逮人也。24.第 古义:仅;仅仅。今义:表序数。①藉第令毋斩。25.等 古义:同样;们。今义:相等;等待。①等死,死国可乎?②公等遇雨,皆已失期。26.堕 古义:坏;耽误;摔落。今义:落;掉;往坏里变。①夫不能以游堕事。②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27.殆 古义:大概。今义:危险;几乎;差不多。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E

28.饿 古义: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今义:一般的饿。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9.而已 古义:语气助词,罢了。今义:不过如此。①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F

30.夫 古义:成年男子;涨幅;夫子,对老师的尊称;句首发语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词;指示代词“那”。今义:丈夫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③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④夫战,勇气也。⑤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⑥予观夫巴陵胜状。⑦岱宗夫如何。⑧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⑨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31.复 古义:再;又;答复。今义:往复;重复;反复;繁复。①黄鹤一去不复返。②不敢出一言以复。③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⑤愿诸君勿复言。32.方 古义:方圆;正在;当……时候;正要;将要;刚。今义:四角均为九十度的四边形和六面体。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②今方来,吾欲辱之。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④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33.发 古义:开放;征发;起(被任用)今义:发展。①野芳发而幽香。②发闾左谪戍渔阳。③舜发于畎亩之中。34.凡 古义:总共;大凡。今义:凡是。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5.风流 古义:建功立业的英雄。今义:生活放荡。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36.翻 古义:演奏今义: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歪倒。①五十弦翻塞外声。

G 37.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①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青山郭外斜。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38.顾 古义:反而;难道;回头看;探望。今义:看;照管;注意。①人之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③三顾臣于草庐中。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9.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我”。今义:孤独;孤苦;孤单。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 孤不度德量力。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0.故 古义:特意;旧(老);与先前一样;原因;缘故;所以。今义:意外的,事故,原来的,死① 故使人问之。②既克,公问其故。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⑤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1.过 古义:访问,探望;过失,错误。今义:经过;路过。①过故人庄。②人恒过,然后能改。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42.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3.感激 古义:感动奋激。今义:深深地感谢。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臣不胜受恩感激。44.寡人 古义:古代君主自称“我”。今义:独夫。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5.篝火 古义:用笼罩着火。今义:在野外或空旷处燃烧的火堆。①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46.盖 古义:句首发语词,表推论“大概”今义:盖子;盖住。①盖大苏泛赤壁云。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H 47.或 古义:①不定指代词:;有人;有的;有时。②副词:也许;间或。今义:选择连词“或者”;副词“也许”。①或以为死,或以为亡。②或异二者之为。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48.鸿 古义:大;渊博。今义:鸿雁;书信。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9.横 古义:祸害;广,广阔;蛮横、残暴;意外的,不寻常的。今义:凶暴,不讲理;与“直”“竖”相对。①义兴人谓为三横。②浩浩汤汤,横无际涯。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④横生枝节。50.会 古义:适逢;恰巧;定将;聚会。今义:会议;会面;会谈;集会。①会天大雨,道不通。②会宾客大宴。③会挽雕弓如满月。④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51.回 古义:醒,醒来。今义:回来,归来。①梦回吹角连营。52.何苦 古义:愁什么,怕什

么,怎怕,担心什么。今义:不值得,犯不着。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53.何处 古义:用什么办法今义:什么地方。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4.何若 古义:怎样。①此为何若人?55.何用 古义:凭什么。今义:有什么用。①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56.豪杰 古义:有声望、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①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J 57.君 古义:封建帝王一国之主;对人的尊称;青年男子;道德品质好的人;您。今义: 对人的尊称。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民贵君轻。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君问归期未有期。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58.居 古义:停留;过了;居住。今义:居住;住所。①居十日,扁鹊复见。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归田园居。59.就 古义:靠近,就近;完成;趋向,达到。今义:立刻;从事(刚开始);单、只(偏偏);顺便;肯定语气。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至也。60.金 古义:计算金属货币的单位。今义:一种金属元素;钱。①子墨子曰:“请献十金。”61.间 古义:暗地;参与;一会儿;夹杂。今义:空隙;时间;中间。①中间力啦崩倒之声。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④立有间,但微颔首。⑤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2.将 古义:或许,也许;拿起;率领;助词。今义:将要;即将。①卿太重,将非鬼也。②自将磨洗认前朝。③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④出郭相扶将。63.矫 古义:抬、举。今义:矫正。①袒胸露乳,矫首昂视。64.加 古义:给予;虚夸;更,更加。今义:增加。①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②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65.借 古义:即使。今义:经人允许拿人东西使用。①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66.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和通讯事业的总称。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67.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危险境地。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68.鞠躬 古义:恭敬地,谨慎地。今义:行弯腰礼。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9.唧唧 古义:织布机声。今义:低声交谈;虫鸣声。①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0.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政治规律。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71.局促 古义:拘束。今义:拘谨不自然。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K 72.科 古义:法律条文今义:课程或业务的分类;机关企业分职办事的部门;生物分类的等级之一。①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行赏。73.可 古义:大约;可以。今义:许可;可以;可能;值得。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②高可二黍许。③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④珠可历历数也。74.看 古义:尝试;探望;探访。今义:守护;监视。①青鸟殷勤为探看。75.控 古义:拉;开弓。今义:控制;控告。①将军角弓不得控。76.括 古义:至。今义:包括,概括。①日之夕也,牛羊下括。77.叩 古义:问。今义:敲。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78.可以 古义:可以凭靠(依据);可以把。今义:表应允;能够。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79.可怜 古义:可爱;值得同情。今义:值得怜悯。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L 80.令 古义:美好的,好的;使,指使;县令。今义:命令;下令。①何忧令名不彰邪?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81.怜 古义:爱,爱戴;怀念。今义:怜惜;怜爱。①项羽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82.戾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83.略 古义:全;几乎;完全。今义:大约;

略微;省去。①鬼略无重。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而旗尾略不沾湿。84.临 古义:登上;到;靠近;从高处往低处看。今义:面对。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④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85.勒 古义:抑制;刻石记功。今义:勒令;勒索;用绳子捆住或套住。①梅花为寒所勒。②燕然未勒归无计。86.流 古义:择取。今义:流动;流出。①参差荇菜,左右流之。87.烈士 古义: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88.垄断 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M 89.妙 古义:奇怪;绝妙;奇妙。今义:奇妙;神奇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②微笑默叹,以为妙绝。③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90.门人 古义:弟子今义:(无此用法)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②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N 91.南面 古义:面南而坐,即称帝。今义:南面。①擅齐之强,得一士焉,亦可以南面而制秦。92.宁 古义:难道。今义:宁静,安宁。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93.宁可 古义:愿意。今义: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面。①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P 94.仆 古义:谦称“我”今义:仆人。①君与仆有何亲?

Q 95.去 古义:离开;距离;去掉;除去;逃离,逃亡。今义:前往,到……去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③去死肌,除三虫。④委而去之。96.穷 古义:穷尽,完结;不得志,不显贵,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困。①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③子子孙孙无穷尽也。④穷途末路。⑤黔驴技穷。97.请 古义:请让我;问。今义:求;邀;聘,希望对方做某事的敬辞。①臣是以无请也。②请从吏夜归。③战则请从。98.泉 古义: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穴。今义:泉水;泉眼。①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99.期 古义:约定;约定时间。今义:日期;期望。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100.秋 古义:时,时刻;关头。今义:秋季。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1.趋 古义:快步走;奔,奔向。今义:趋向。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102.且 古义:将近;将要。今义:而且,并且。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②以为且噬己也。③饮酒且饮之。103.抢(qiāng)古义:撞。今义:抢夺;抢占。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104.亲戚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人。今义:旁系亲属。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05.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6.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连词,说明某一事实或真相。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②大略如彼,其(它实际)实过之。

R 107.肉食 古义:居高位、得厚禄;吃肉。今义:肉类食物。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08.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在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①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09.人物 古义:人和船等物。今义:常作一个词,指人。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S

110.社 古义:土地神。今义:常用于共同工作或生活的一种集体组织。①追随春社近。②旧时茅店社林边。111.是 古义:此,这;这样;如此。今义:判断词。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③不,非若是也。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12.丝 古义:弦乐器。今义:绸缎原料;细微;极少。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②宴酣之乐,非丝非竹。113.身 古义:自己;亲自。今义:人、动物的躯体。①将军身被坚执锐。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114.适 古义:往,到。今义:适当,适合;合宜;合适。①郁郁适兹土。②期年出之,抱以适市。115.山 古义:华山(河:古义“黄河”)①山河表里潼关路。116.遂 古义:完成;于是、就;竟然;因而。今义:顺,如意。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③遂用猖蹶,至于今日。④未果。后遂无问津者。117.士 古义:狱官;做官的人;具有某种品质或某种技能的人;读书人。①管夷吾举于士。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③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118.识 古义:记忆;记住。今义:知识;了解;认识;能辨别。①默而识之。119.市 古义:买今义:城市;集市①愿为市鞍马。120.少 古义:稍微,略微。今义:不多,与“多 ”相对。①宾客意少舒。121.虽 古义:即使(表假设);虽然。今义:虽然(表转折)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②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③虽千里不敢易也。122.始 古义:才;仅仅。今义:开始;始终。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23.时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时刻。①山间之四时也。124.守 古义:做州郡的长官。今义:守卫;保卫;保护。① 藤子京谪守巴陵郡。125.稍稍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今义:稍微;略微。①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②稍稍宾客其父。126.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但是……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①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攻宋。②虽然,受地域先王愿终守之。127.所以 古义:用来……的;用……来;……的原因;……的方法。今义:表因果连词①吾知所以拒子矣。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③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28.使命 古义:派(遣);出使的任务;使者。今义:重大的任务。①唐雎不辱使命。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③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T 129.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①蒋氏大泣,汪然出涕曰。②今当远行,临表涕零,不知所言。130.汤 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①及其日中如探汤。②媵人持汤沃灌。131.调 古义:调弄,弹奏。今义:调试;调配;分配;调整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2.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刻痛恨。①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133.太迟 古义:太慢。今义:太晚。①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W 134.闻 古义:听;听说;名气。今义:用鼻子嗅。①微闻有鼠作作索索。②求天下奇闻壮观。③余闻而愈悲。④闭窗瀑闻。开窗瀑至。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135.亡 古义:失掉;跑;逃跑。今义:死亡;灭亡。①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④且秦灭韩亡魏,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136.文 古义:指花纹、彩饰;刺花纹。今义:字或文章。①舍弃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②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137.恶(wù)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厌恶;痛恨。①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②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38.望 古义:农历十五日。今义:看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139.无论 古义:不必说,更不必说。今义:与“都”连用(表条件关系)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140.往往 古义:处处。今义:常常。①旦日,卒中往

往语。141.无时 古义:随时。今义:没有时间。①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42.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的条理。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43.无何 古义:不久;不一会儿。今义:(无此用法)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144.未始 古义:不曾。今义:没有开始。①而未始知西山怪特。

X 145.馨 古义:美好。今义:芳香。①斯是陋室,唯吾德馨。146.休 古义:吉祥今义:休息。①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147.谢 古义:致意;请问;道歉;拒绝。今义:感激;凋落;衰退。①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③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148.许 古义:表示约数;hǔhǔ,象声词。今义:应允;姓氏。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③曳屋许许声。149.向 古义:以前的;先前的;如果。今义:对着;朝着;方向;目标,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以病已。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③寻向所志,遂迷。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50.牺牲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放弃某些利益;为正义而献身。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51.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①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52.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某种角色。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153.闲人 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4.修改 古义:改正错误。今义:改正文章中不足的地方。①并云自修改。155.学者 古义:州学生员。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①以勉其学者。156.形 古义:身;身体。今义:形式,样子。①无案牍之劳形。

Y 157.狱 古义:诉讼案件。今义:监牢。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58.爷 古义:父亲。今义:祖父(常叠用)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159.语 古义:告诉;说。今义:言,话。①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人以其语语之。160.益 古义:更加。今义:效益,利益,好处。①疾在腠里,不治将益深。②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161.与 古义:跟随;给。今义:连词;介词。①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②风俗与化移易。③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162.因 古义:于是;就此;顺着,依照。今义:原因;因此。①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②因使唐雎使于秦。③罔不因势象形。④因势利导。163.隐 古义:缓缓高起今义:隐藏。①有地隐然而高。164.游 古义:交往;游览。今义:游历;玩水;旅游。①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②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165.右 古义:弯曲。今义:右边。①道阻且右。166.已 古义:停止;止;通“以”。今义:已经。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②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③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167.厌 古义:满足。今义:讨厌,厌恶,厌烦。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68.喻 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69.越 古义:到。今义:超过。①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170.用 古义:因此。今义:使用。①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171.抑 古义:而且。今义:抑制;抑郁。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172.愚 古义:自谦词“我”。今义:愚昧;愚蠢。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173.艳 古义:欣羡。今义:鲜艳,美丽。①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174.于是 古义:在此;从此。今义:表承接连词。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②余之游于是乎始。175.以为 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愚以为营中之事。176.一般 古义:一种。今义:普通;通常;同样。①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77.阴阳 古义:山北水南为阴,山北水南为阳。今义:道家术语。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78.一何 古义:多么;怎么。今义:(无此用法)①妇啼一何苦。②使君一何怒?

Z

179.走 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步行。①扁鹊见桓侯而旋走。②走送之,不敢稍逾约。180.再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今义:又;更加;继续;又一次;多次。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②如是再三。③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181.子 古义:对对方的尊称,您。今义:儿子。①子何恃而往?②愿借子杀之。③吾知所以距子也。④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182.治 古义:研究。今义:治理。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②将以益治其文。183.坐 古义:犯罪;因为。今义:坐下;乘,搭。①“何坐?”曰:“坐盗。”②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184.造 古义:往,到。今义:制造;创造。①造饮辄醉。185.志 古义:记,记住。今义:志向。①寻向所志,遂迷。②故为之文以志。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86.征 古义:凭证;征伐;迹象,预兆。今义:远行;制服;召请;寻求。①无征不信。②征于色,发于声。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87.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188.作文 古义:写文章。今义:学生写文章的一种练习。①属予作文以记之。189.致词 古义:对……说话。今义:在某种仪式上说的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的话。①听妇前致词。②罗敷前致词。190.至于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191.左迁 古义:贬官。今义:向左迁徙。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重点词识记部分

亲戚[今]旁系亲属。

[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妻子[今]爱人(女方)。

[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愚公移山》)

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①用来,靠它来。[例]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②……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更不必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稍稍[今]稍微。

[古]渐渐地、慢慢地。[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古]织布机声。[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

[古]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

[古]哪怕,怕什么;怎怕。[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肉食[今]肉类食物。

[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卑鄙[今]品质恶劣。

[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垄断[今]把持独占。

[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牺牲[今]为正义而死。

[古]用作祭礼的牲畜。[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判论战》)

交通[今]来往和运输。

[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秋天[今]秋季;

[古]秋季的天空。例如: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小生[今]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

[古]青年人。

[例]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

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

[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王日:“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一毛[今]一角钱。

[古]一根小草。

[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开张[今]店铺开业。

[古]广泛。[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活泼好玩。[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

可怜[今]值得怜悯。

[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②让人怜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中间[今]当中。

[古]中,当中;间,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以为[今]认为。

[古]以,把;为,当做。[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可以[今]能够。

[古]可,可以;以,凭,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从而[今]连词。

[古]从,跟随;而,而且。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师说 》)

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

[古]会,聚会;计,商议。[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写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感激[今]深深的感谢。

[古]感:感动;激,奋激。[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痛恨[今]十分憎恨。

[古]痛心遗憾

[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

[古]数词。两次,第二次。[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中考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总结 篇二

2、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荐 今义:向上抬起

3、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表现 今义:征收

4、豆: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今义:豆类名称

5、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 今义:四季中的秋季

7、义:引喻失义 古义:适宜,恰当 今义:正义,意义

8、否:陟罚臧否 古义:恶,坏 今义:表示否定

9、猥:猥自枉屈 古义: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今义:卑鄙下流

10、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11、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动作重复,又一次

主人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表动作重复,又一次

12、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间隔 今义:空隙

23、牺牲: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死

24、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能够

12、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古义:只 今义:但是

13、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14、怜:楚人怜之 古义:怜爱,爱戴 今义:可怜,怜悯

15、或: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

16、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17、开张: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18、所以: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的原因

今义:常与“因为”搭配,表因果关系

19、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低劣

20、晓畅: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练 今义:通顺

21、布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古义: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

22、谨慎: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严谨而慎重 今义:小心慎重

25、交通: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6、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27、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8、间隔: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断绝来往 今义:隔开,不连接

29、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语

3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古义:跑 今义:走

31、擅:擅齐之强 古义:拥有 今义:擅长

32、兵:起冶铸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33、贻: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赠送 今义:贻误

34、去: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往……走

3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6、池:池非不高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池

3.文言文训练之陈涉世家 篇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 )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张楚。当此时,诛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尉果笞广笞:鞭、杖或竹板 B.为坛而盟盟:盟誓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D.皆刑其长吏刑:惩罚

【小题2】下列句子中的“以”字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以激怒其众

A.祭以尉首 B.徇蕲以东+ C.杀之以应陈涉 D.扶苏以数谏故

【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画线句子中,两处括号位置省略的内容均应为“起义军”。

B.陈胜召令徒属,先揭露秦朝苛政,晓以利害,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大家的抗争信念,得到全体士卒的拥护。

C.起义队伍的迅速组成及其初期的.迅猛发展,都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D.选文部分主要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来刻画陈胜和吴广的英雄气概。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注意词义的变化,进行比较。A错,“笞”是名词动用,“鞭打”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先准确判断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再根据各选句的意思结合对文言常用词的积累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C句与例句中“以”都是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读懂文章,找到人物有关的描写,即可了解本段主要是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故D错。

4.文言文陈涉世家古今异义词 篇四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出自于司马迁写的巨著《史记•陈涉世家》。文中的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甘心一辈子替别人耕田种地,面对在一起耕田种地的平庸的伙伴,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感慨,立志要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大泽乡,陈涉领导戍卒900多人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张楚政权。陈涉的首创之功,与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抱负是分不开的,因此,我认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从小立志。

人们常说,“立志才能成才”,“有志者,事竟成”。的确,我们要想报效祖国,首先就得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只有这样,才会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的远大志向应该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虽然也有努力进取之心,却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一旦遇到困难就泄气,就打退堂鼓,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学习;还有的同学,他们也想做遵守纪律、好好学习的优秀生,可是却管不住自己,时间一长就忘记了自己的决心;更有些同学,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以为努力学习是为了家长和老师,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同学之所以有如此欠佳的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还没有真正在自己心中树立起远大理想。“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因此,我们要想成才,就要先立志,要立长志。誓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应该成为我们青少年的远大志向。

树立起远大志向,有了长远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确定自己的短期目标。作为学生,我们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因为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成才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知识、缺乏良好素质的人,空有远大理想又有何用呢?终究还是南柯一梦。我们只有一步一步地实现短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长远的奋斗目标。这样既有远大的志向,又有明确的短期目标,我们学习就会有信心、有动力,就不会出现那种“三分钟热度”和“无志者常立志”的现象了。

古往今来,因从小立志而事业有成者比比皆是。宋代名将岳飞,年轻时就立下了“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后来成为留名青史的民族英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为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所以他能够刻苦学习,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为中国富强而呕心沥血的杰出领袖。

5.初中文言文 古今异义(定稿) 篇五

常见古今异义词例释

穷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穷尽 贫穷

丝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弦乐器 蚕丝

委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放弃 委托

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离开 到,往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 表示判断

举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荐 举起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现 出征,征收

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明白,了解 比喻

豆 一箪食,一豆羹(《鱼我所欲也》)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豆类名称

就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接近,趋向 今常作副词或连词

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确实 真诚、诚实

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时 四季中的秋季

义 引喻失义(《出师表》)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否 陟罚臧否(《出师表》)恶,坏 表示否定

猥 猥自枉屈(《出师表》)辱,有降低身份之意 卑鄙下流

庶 庶竭驽钝(《出师表》)希望,期望 众多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案件 监狱

师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军队 老师,或军队中一种编制

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二次 表动作重复

里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居民区名 方位词,与外相对游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交往 现常指游历、游览池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大也(《上枢密韩太尉书》)护城河 现指水塘走 几欲先走(《口技》)跑 行走趋 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快步走、奔跑 趋向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助 不真居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经过 房子;居住见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拜见、进见 看到鄙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品质低下市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购买 市场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强壮,强大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只 但是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公输》)即使 虽然,表转折固 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绝对 坚固谢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道歉 感谢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死亡会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适逢,恰巧遇到 聚合怜 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怜爱,爱戴 可怜,怜悯或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有人 或许,也许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到处 经常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6.古今异义词 篇六

1、兵

古代“兵”的意义,最早是指“武器”,后来引申为“士兵”、“军队”。现在的“兵”,通常专指“战士”,不表示古代那种“武器”的意义。

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兵不血刃:兵器)——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

⑵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李将军列传》)——李广率领士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他不到水边去。⑶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高气爽,在沙场旷野里大规模地检阅部队。

2、薄

古代的“薄”字,有时相当现代汉语中的“迫近”或“接近”,作动词;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稀少”,作形容词。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稀薄”、“不厚”、“不肥沃”等意义。⑴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迫近傍晚的时候,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吼叫,猿猴悲啼。⑵日薄西山。(李密《陈情表》)

——太阳接近西边的山,即将落下(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⑶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即使狐裘锦被,也觉不暖太单薄(不厚)。

3、国

古代的“国”,常常表示“国都”、“国防”、“地区”等义,它跟现代汉语的“国家”的“国”是有差别的。

⑴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⑵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

⑶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红豆生在南方地区,春到又会萌发多少新枝? ⑷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二章)——外部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入侵的忧患。

4、间

古代的“间”经常表示“夹杂”、“参与”、“间或”、“离间”,作动词;有时也表示时间和数量。现代汉语中 “中间”、“空间”、“时间”、“车间”、“间接”等双音词里的“间”,表义跟古代的“间”是有所不同的。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做官掌权的人自然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里面去呢? ⑵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几个月以后,还时常间或有人来进言规劝。

⑶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好一会儿。

⑷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样才能得到宽广的房子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⑸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元结《右溪记》)——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就可以形成环境优美的都城。

5、穷

古代的“穷”,主要指“尽头”、“完”、“没有出路”,常作动词。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要使眼睛看到千里之远的天尽头,需要再登上一层楼。⑵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船)再向前行,想走完那(一片)树林。(成语:穷兵黩武、穷凶极恶、穷极无聊)

6、走

古代的“走”,主要是“跑”、“逃跑”的意思,常作动词。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跑。

⑵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李将军列传》)——卫青捉到俘虏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⑶双兔傍地走。(《木兰诗》)——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跑。

⑷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夸父逐日》)(成语:走马观花)——夸父和太阳赛跑。

7、去

古代的“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离开”,一般着眼于“行动的起点”,现代一般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地”。此外,古代的“去”还有“距离”的意思,现代一般没有这层含义。⑴去国怀乡。(《岳阳楼记》)——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⑶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斜着眼睛看他射箭,看了很久都不离开。

⑷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彭端淑《蜀鄙二僧》)——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我们近。

8、涕

古代的“涕”常指“眼泪”;现代的“涕”,单指“鼻涕”。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出师表》)

——今天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⑵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将军列传》)

——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成语:涕泗滂沱,古代指“鼻涕”有一个专门的词“泗”。)

9、坐

古代的“坐”,可以指“犯……罪”、“因为”、“由于”等意思。⑴齐人也,坐盗。(《晏子使楚》)——(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⑵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停下了车子(欣赏),(是)因为喜爱(这)枫林的晚景。

10、鄙

古代的“鄙”,有“边境、边远的地方”,“鄙陋、目光短浅”的意思。⑴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蜀鄙二僧》)——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

⑵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⑶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并不因为我地位卑贱鄙陋(即地位低下)。

11、加

古代汉语的“加”有“夸大、虚报”,“更”的意思。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牺牲,也是古今异义词,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之类的物品)⑵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愚公移山》)——但是山不会再增高,哪愁挖不平呢?(加:更)⑶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加:增益)

12、是

古代汉语中的“是”,作判断词用比较少见,大多当“这(些)、这样、这里”讲,常作代词。可是在判断句中,翻译时又要在“这”后加“是”,这是根据判断句的要求加的,不要理解为原句的“是”就作判断词用。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孟子《鱼我所欲也》)——并不只是贤能的人才有这种思想。

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⑶如是再啮。(纪昀《河中石兽》)——像这样再次冲击。

⑷是日更定。(张岱《湖心亭看雪》)——这天五更天的时候(即天亮前)。

⑸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他聪明而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为这称他为“文”。(还有“是故”、“由是”中的“是”一般也作代词用。)

二、多义词辨析

1、故

既克,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故人西辞黄鹤楼。(旧的)

2、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将要)临表涕零。(面对)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临溪而渔。(来到)

3、固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求之下流,固傎。(固然、本来)

齐人固善盗乎?(固然、本来)(人固有一死)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固若金汤(坚固)

4、将

公将鼓之。(就要、将要、打算)

广以郎中令将(jiàng)四千骑出右北平。(带领、率领)诸将多中(zhòng)首虏率(lǜ)。(将领、将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持)将功补过、将计就计(利用)

5、舍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放弃等待、舍弃)屋舍俨然。(房屋)

便舍船,从口入。(丢下、弃置)

退避三舍(数量单位,古时候行军以三千里为一舍)

6、亡

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丢失)国恒亡。(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是“没有”的意思)亡羊补牢(逃跑)

且秦灭韩亡魏。(使……灭亡)

7、居

面山而居。(居住)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逗留)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位于)

8、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背走)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忘恩负义(背弃、违背)

9、殆

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祸害)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恐怕、也许)

10、数

停数(shù)日,辞去。(几,表一个以上的不确定数目)以为李广老,数奇。(命运的定数)广数自请行。(读“shuò”音,多次、屡次)

数(shǔ)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计算、清点、算得上)

11、益

满招损,谦受益。(好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增加)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更,更加)精益求精(更加,更)

有所广益。注意:“广益”在这里是一个词,是“扩大(成果)”或“增加(效益)”的意思。

12、作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起,兴起)一鼓作气。(振作,兴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劳作,耕种)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撰写,写作)设酒杀鸡作食。(做,烹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发,振作)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建造,兴建)

13、骑

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骑兵)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跨坐)燕山胡骑鸣啾啾。(战马)

14、然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样)人恒过,然后能改。(这样)屋舍俨然。(……的样子)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然,胡不已乎?【(既然)这样】 不以为然(真确,对的)

15、俱

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一起,一同)为一说,使与书俱。(一起)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同俱,详细)百废俱兴(全,都)

16、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顾此失彼(照顾)、顾名思义(看,看到)

17、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型)神情与苏、黄不属。(相同)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18、志

苦其心志。(内心)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卒章显其志(志趣,志向)

19、绝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消失,停止)

南绝幕(幕同漠,沙漠),遇前将军、右将军。(横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的)20、食

主人日再食。(吃)(《送东阳马生序》)不食(吃)嗟来之食(食物,这里泛指“施舍”)以待饥者而食(sì)之。(把食物给人吃,给……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喂养)

21、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eì)陛下。(赠给,留给)

22、度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度过)

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估计,考虑)

23、见

昨夜见军帖。(看见,看到)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进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4、说 公输盘不说(yuè)。(说同悦,高兴)请说(shuō)之。(陈述,解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劝说,说服,游说)

25、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乃重修岳阳楼。(修建,改进)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写,撰写)

26、使

桓侯故使人问之。(派,派遣、命令)晏子将使楚。(出使)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让,叫,使得)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使者)

27、市

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市场)百里奚举于市。(市井之间)

28、之

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到)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操蛇之神闻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短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宋,何罪之有?(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不翻译)

三、词类的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乘坐,坐车)

——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⑵齐人三鼓。(击鼓)——齐人击鼓三次后。

⑶腰白玉之环。(腰间挂着,腰间佩带着)——腰间佩带着白玉环。⑷人恒过。(犯过失)——人常常会犯过失。⑸子安能为之足?(添画足)——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⑹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做……太守)——藤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⑺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在宋国城上等待楚国的入侵。

⑻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取泉水煮茶喝的,举着酒杯唱歌的,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以看到。

⑼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生长草木)

——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长草木的地方。⑽中通外直,不蔓(蔓延)不枝(生出枝节)。——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怎样判断名词用作动词?

总的来说是要看上下文意,就是要看活用的名词跟它前后的其它词语、句子在意思上的关系,要看怎样解释活用的名词才能把上下文意讲通。

但在上下文里,词汇的意义是受语法结构支配的。所以,分析一个名词跟连用的其它词汇组成什么结构关系是很重要的。这种结构关系,总起来说有并列、修饰、动补、动宾、主谓五种。根据以上所举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1、名词带宾语时,用作动词。若两个名词连用,从上下文意看,按并列、修饰、动补、主谓关系讲不通,那它们就是动宾关系,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后边的名词充当它的宾语。例(3)、例(6)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主谓关系时,后一个名词用于动词。例(1)、例(2)、例(4)、例(5)、例(7)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3、助动词(欲)、副词(不,弗,尽)后边的名词;特殊指示代词(所)后、特殊指示代词(者)前的名词,一般都用作动词。例(8)、例(9)、例(10)就是这样的。

4、名词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名词在这样的结构里,常是用作动词。如果“而”连接的一边是动词,一边是名词,这里的名词就用作动词。例(8)就是。

5、名词后边带介词结构或处所名词时,一般都用作动词。

(二)、使动和意动用法

⑴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趣;形容词)——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⑵不耻下问。(把……当作耻辱;形容词)——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

⑶渔人甚异之。(以……为异;对……感到奇异;形容词)——渔人感到很吃惊。

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以为……有恩惠;名词用作意动)——(难道是为了)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⑸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形容词)——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⑹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形容词用作意动)——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我的身形。

⑺凄(使……凄凉)神寒(使……寒冷;形容词用作使动)骨。——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⑼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触动;动词)——用这种方法来使他的内心触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⑽未尝稍降辞色。(使……降;动词)

——他从未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⑾初极狭,才通人。(使……通;动词)——开始时非常狭小,仅能一人通行。

⑿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动词)——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一般来讲,使动用法都具有“使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使其(宾语)发出动作或使其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用作使动的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意动用法都具有“把什么当作什么”或“认为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把宾语当作什么或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或状态。用作意动的词,一般是名词和形容词。例如,幕天席地,就是在心里“把天看成幕,把地当作席”;美我,就是在心里“认为我美”。

(三)、名词作状语

⑴山行六七里。(在山路上)——在山路上走了六七里。⑵学而时习之。(按时)

——学过的知识按一定时间温习它。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缘上。⑷行拂乱其所为。(用行动)

——用种种行为来使他所做的事情受到干扰。⑸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每天)——我住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⑹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⑺酿泉为酒。(用酿泉水)——用酿泉的水酿酒。

名词作状语,一般用在动词之前,表示时间、处所、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或状态。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

⑴斯是陋室。(用“是”表示判断)——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屋。

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表示判断)——醉了能和众人共享欢乐,醒了能用文字写意的,是太守。⑶且今之勍(qíng)者,皆吾敌也。(“……者……也”表判断)——再说,当前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用“此……也”表示判断)——这实在是局势危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⑸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此……也”表示判断)——这就是岳阳楼上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啊。⑹夫战,勇气也。(用“……也”表示判断)——作战,是要靠勇气的。

⑺(此)忠之属也。(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一般来说,判断句在翻译的时候都要加进判断词“是”。如果是用“诚、则、亦、皆”等副词表示判断,翻译时应在副词后加“是”。此外,副词“乃”、动词“为”也可以用来表示判断。例如:

⑻项燕为楚将。(用“为”表示判断)——项燕是楚国的大将。

⑼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乃”表判断)——应当继承皇位的人是公子扶苏。⑽我亦鬼。(用“亦”表判断)——我也是鬼。

2、被动句式

⑴出淤泥而不染。(无被动词的被动句,翻译时要在动词谓语前加“被”)——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⑵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为……所”,表示被动)——山峦被晴后的积雪洗过,美好的风姿如同擦拭过一般。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示被动)——一首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诗歌。

⑷柔梢披(于)风。(介词“于”省略,表被动,被)——柔软的枝梢被风吹散开。

⑸帝感(于)其诚。(介词“于”省略,表被动,被)——天帝被愚公移山的精神所感动。

3、宾语前置句

⑴何有于我哉?(何有即有何,“何”是有的宾语前置)——对于我来说做到了什么呀?

⑵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何以战?(何以即以何,“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凭借什么条件作战。

⑷夫子何命焉为?(何命即命何)——您有什么见教呢?

⑸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即与谁)——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⑹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代词“之”是怠的宾语前置)——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停止抄写。一般说来,古汉语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4、定语、状语后置

⑴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即荷担之子孙)——于是(愚公)带领能挑担子的儿孙共三人。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即千里之马)——每天能跑一千里的良马,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粟。⑶尝射于家圃。(即于家圃射)

——他曾经有一次在家里的菜园里射箭。⑷何不试之以足?(即以足试之)——你为什么不用脚试穿它一下?

7.教案 陈涉世家 篇七

整体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文章以我国古代杰出人物为主角,选文主要为史传形式,记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言行,彰显其过人的胆识和独特的风采。

我国古代的史传文学非常发达,如《史记》《国语》《战国策》《左传》《三国志》等史学著作,文学性和思想性都很强,值得中学生初探幽微。《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记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形象鲜明地刻画了陈胜这个有远见、有智谋、有组织领导才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光辉形象。《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使节唐雎是《战国策》中众多谋臣策士中的一位,文章对其智勇双全的形象刻画得简洁传神,很好地体现了史传文学记人的文学笔法。而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的《隆中对》一文,则以记言为主,以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为蓝本,以史家笔法体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见和雄才伟略。也为《出师表》一文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由诸葛亮亲自写作的《出师表》,是这位两朝老臣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忠心和决心的表文,情辞恳切,意味深长,打动了古往今来众多忠志之士,字里行间有许多值得品味揣摩的地方。

另外,本单元的《词五首》代表了词作发展的不同时期和流派,时间跨越晚唐和宋代,内容从闺情到报国,通过品读赏析,可以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与单元主题结合紧密,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风采与业绩,从崇拜和喜爱的人物身上获取积极的精神动力,并将积累和见解与读、写、说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语文活动形式锻炼其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分析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单元文言文较八年级选文而言创作时代更早,篇幅更长,理解难度也明显增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九年级学生的文言阅读水平,教师可设计多种可行方式,着重训练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疑难的能力,如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联系对比以往所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有效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

单元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注释,运用所学文言常识疏通课文,排除理解障碍。2.了解史传文学特点,能够分析史传记人记事的精妙之处。

3.树立科学、客观的历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能产生自己独特的认识。4.了解词的文体特点,能够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角度鉴赏词作。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大量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学习这个单元,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以及小组内相互补充帮助去疏通文章词句,教师可针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善于结合以往所学文章的例词、例句给予学生启发指点。

另外,史传文学叙事性强,人物也比较知名,学生可能会很感兴趣,如果教师找到好的结合点,激趣导入和设疑分析都是不难做到的,可以结合文本同时适当延展课外积累吸引学生去感受人物风采,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教师可借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养成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态度,并激励他们多读史书,比较和分析历史人物的个性、成败与功过。陈涉世家 教材分析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主线贯穿全文,记叙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的斗争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学习本文要特别注意陈胜对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所作的分析,以增强对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的认识;另外,对《史记》几个主要成就在文中的体现也要很好地把握,如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谋篇布局,对历史资料注重剪裁取舍;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等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进一步积累文言句式和词语知识。

2.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结合文章分析义军领袖陈胜形象。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成功地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文章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能够从历史人物身上获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词句疑难,明白晓畅地理解、翻译课文。

突破方法:用相关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对《史记》和陈胜的好奇感和探究欲。采用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分成四或六个大组利用工具书合作完成文章内容的疏通理解和初步认知,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老师,体会到排解疑难的成就感。

难点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史记》写人记事的精妙之处。

突破方法:将教学分成说起义、谈陈胜、品《史记》三个循序渐进的板块,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由小组讨论共同探究。难度较大的品析,如《史记》的写作特点则引入其他文段,采用比较阅读和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矛盾点和不同点上各抒己见,并由教师作总结提升。

教学方法

1.合作教学法:学生在疏通文章和探讨问题时以小组形式合作,高效全面地解决问题。2.导读教学法:教师借助相关文段激发探讨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章。教学过程

一、相关牵引,自然导入,了解《史记》 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毛泽东《贺新郎·读史》)教师:毛泽东的《贺新郎·读史》中写道:“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这个被毛泽东赞为风流人物的陈王名叫陈胜,同学们知道他的英雄事迹吗?

乱世多豪俊,时势造英雄,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司马迁撰写的《陈涉世家》,通过这篇传记文学去了解陈胜从雇农到领袖的传奇事迹。

设计

(二)多媒体展示一组有关《史记》的评价。

教师提问导入课题:同学们,有一部史学著作被评价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史学书/影响中国历史的经典书籍/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展示5 000年中华文明独特风采的杰作/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梁启超、章太炎、钱穆等开列的最低限度必读书。

你们知道这是哪部历史著作吗?

以史为鉴,知千秋盛衰兴替;前事不忘,明万代是非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节选自《史记》中的经典作品《陈涉世家》。经由这篇文章了解《史记》,走近陈胜这位农民起义领袖。

二、听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通文章

1.文章篇幅长,字词量大,初读时可能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为生字多音字注音,为长句画出朗读停顿,并用横线标注出有理解疑难的地方。

2.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停顿。

三、咬文嚼字,合作质疑,读懂文章 1.教师:读通文章还要能读懂文章,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翻译全文,以句号为准,每人一句流水作业,借助所学知识、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疑难,明白晓畅地直译全文。解决不了的疑难,可用字条形式上报老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疑难也是语文素养的体现。

2.教师根据字条结合以往文言文例词例句点拨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四、说起义 1.陈胜、吴广为何选择起义这样冒险的行动来对抗强大的国家政权?(对起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分析不妨变换成理解型的提问来完成,不至于使学生因感到有难度而望而却步)

学生的解答可能源自这几处文句:“天下苦秦久矣”“失期,法皆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教师小结:可见这场大雨只是起义爆发的导火线,而暴秦的残酷统治才是戍卒们揭竿而起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为起义舆论作的准备有:问卜念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起义的具体步骤:并杀两尉、为坛而盟、胜利进军。

3.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 教师小结:起义队伍之所以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政权,除了因为起义的领袖胸怀大志、敢于反抗、谋划正确、策略得当外,与秦施暴政,官逼民反,民众的热烈响应也是分不开的。

(这两个问题看似是对历史知识的探究,实际上是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深入研读文本)

五、谈陈胜

1.陈胜能从一个雇农蜕变成一位杰出的英雄必定有其过人之处,结合文章谈谈你发现的陈胜的闪光点。

学生可能会通过文章发现这样一些人物优秀之处:(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少有大志,不甘贫贱,目光长远。(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洞察时局,顺应民心,有政治远见,深思熟虑不莽撞。

(3)“此教我先威众耳。”——有心计,懂得树立威信、从舆论上获得支持的重要性。(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宣传才能,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鼓动戍卒突破畏惧心理参与起义。敢于反抗封建制度,有志气、有抱负。

2.多媒体展示《陈涉世家》中另一文段,教师大致讲解文意。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看了这段记述,大家对陈胜其人又多了哪些了解?

(引入此段的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史记》塑造历史人物客观全面的特点)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结论:陈胜起义成功后自私虚荣,不顾旧情;对属下严苛;不善用人。

六、品《史记》

教师由陈胜的形象自然导入下一板块:《史记》记人“不虚美,不隐恶”,写陈胜,既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又不为贤者避讳,实事求是地写他的缺点,也正是因为司马迁能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才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丰满真实的个性和风采。这部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著作还有哪些独特之处呢?我们不妨进一步来品读。

1.这篇文章叙事可谓详略分明,略写陈胜少时情况而详述起义的发动过程和发展情况,你认为司马迁这样裁剪材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给予点拨评价。教师明确:这样的裁剪是为突出中心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往事,选材突出陈胜少有大志,为下文起义作好铺垫。继而围绕着大泽乡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其取得的胜利,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表现成功塑造了陈胜、吴广这两位起义英雄智勇双全的形象。

2.《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按传主地位和影响划分为本纪、世家和列传三类。“本纪”记述古代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述王侯的事迹,“列传”则是为人臣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陈涉出身低微,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司马迁却将其事迹归在世家,后来班固撰写《汉书》时就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归入列传。司马迁为何要把他列入世家而不是列传?这样的划分是不是不合理呢?小组讨论,将你的见解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发言,不同意见可展开小型的课堂辩论。

教师小结:司马迁记述陈涉事迹,并不因为他出身低微而贬低他,将他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酷统治下他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这恰恰体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成败论英雄的史学眼光。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读史使人明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是值得同学们耐心品读的一部名著,它的魅力远不是一篇《陈涉世家》就可以体味得尽的。建议同学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更好地去了解它:

1.借助工具书读《史记》名篇,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自序》等。2.收看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王立群读《史记》。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说起义 谈陈胜 品《史记》

教学反思 注意课堂上学生“独”与“合”的处理。所谓“独”指的是学生能够有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发现属于自己的缺漏和疑难,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赏析。所谓“合”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群策群力,集中积累和能力共同解决疑难,得出大家一致认可的意见。“独”与“合”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课堂上能够合理地分配运用。本课教学中,标画生字词和疑难采用“独”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去确定什么对自己而言是需要掌握的;而疏通文意和解决疑难则是“合”的形式,小组内每人一句翻译课文,互相补充配合,用集体的智慧完成任务,很有成就感。品读文章阶段,“说起义”和“谈陈胜”的板块采用“独”的形式,不求完全而求细腻,让学生都能有自己大胆独特的发现;对于较难板块“品《史记》”则又回到小组内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达到教学相长。

资料链接

“苟富贵”到底是“谁”富贵

杨八九

《陈涉起义》中有一句“苟富贵,无相忘”。苏教版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注释为:“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我认为这两种注释均不妥。

原文语境是:“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苟”,倘若;“无”,通“毋”,不;“相”在这里不能解释为互相,“相”有指代人称的作用,相当于“之”,可释为“你们”,“相忘”即“忘相”,这在古汉语中是一种特殊用法,指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译为“七嘴八舌地应允了他”。“相”意译为“他”。“苟富贵,无相忘”可解释为:“倘若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了你们。”这样解释,才符合下文语境。且看文章中陈胜与佣者的对话。“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释为“你”,指陈胜。这一句解释为:“雇工们带着嘲笑的表情回答陈胜说:‘你给人家当雇工,怎么能富贵呀?’”这里的“你”正好呼应了“苟富贵,无相忘”的主语“我”即陈胜。再看陈胜接着回应佣者的一句话是:“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陈胜的眼里,雇工们只不过是像麻雀檐燕一样的见识短浅庸碌无能之辈,而自己才是有鸿鹄之志的英雄。由此可见,“苟富贵,无相忘”这一句的主语是“我”即陈胜,指“我”富贵了,不会忘了你们。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7期)

8.《陈涉世家》教案 篇八

本单元以史传文学作为学习重点,学习这些文章不但增长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仅史料翔实,而且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教材把本文列为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并列为中考阅读篇目,是很有道理的。

本文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开头部分,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陈涉世家》抓住陈胜、吴广的活动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课文材料处理详略得当。

4、认识我国古代农民起义反抗压迫和剥削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意;课前了解《史记》以及司马迁。

教师:查阅有关《史记》及司马迁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熟悉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过中国古代史,能说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是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秦朝、陈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记录这个历史事件的文章《陈涉世家》。

请同学介绍作者及《史记》,并介绍鲁迅的评价。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发问,直接入题,毫不拖沓。由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适时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正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

(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简单点评,并读读本文中的易错字。)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检查预习,了解学生课前朗读的基本情况。掌握文中的部分词语(生字、

多音字、通假字)的音、形。

三、再读通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设计意图】通过译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翻译主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解决疑难,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读习惯和善于利用注解的习惯。

四、整体感知

请简要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陈胜的经历:出生贫寒,少有大志。谪戍渔阳,会天大雨,谋而举计。行卜问神,装神弄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巧施苦肉,杀尉起义。自立将军,攻下大泽。令人徇蕲,攻克诸郡。(、、苦、柘、谯)至陈一役,苦战守丞。号令三老,计事豪杰。众人推举,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诸县百姓,纷纷响应。)

【设计意图】学生在翻译全文的基础上,要求他们复述《陈涉世家》的内容大意要求,力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文章鉴赏做基础。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品读课文,领会课文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请一名同学来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二、根据课文内容,依次回答下列问题。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3、“燕雀”、“鸿鹄”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话表现了陈涉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苟富贵,无相忘。)

4、陈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怎样的分析和估计?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义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义旗一举,“宜多应者”。)

5、陈胜、吴广指出的众士面临的绝境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陈胜在发动起义前所做的“威众”准备是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做?

(首先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然后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接着陈、吴二人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关系,又指明了斗争的方向;紧接着明确了起义军的名义、标志、称号及组织领导,使起义工作从思想到组织上落实,最后起义军在陈胜、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9、“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守令闻起义军将至,皆弃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见起义军所向披靡的声势。“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照应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应者”,说明陈涉的分析完全正确,局势的发展恰如他起义前所料。)

10、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涉、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设计意图】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整个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下一步品评人物打下基础。)

三、品评人物

要求学生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说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分析:(1)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2)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3)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4)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不断地与文本对话,从语言描写中品评人物,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分析人物性格。

四、深入探求

同学们,这么多的发现帮助我们把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梳理得清楚明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了《史记》的风味。陈胜这个人物给你什么启发和感受?《史记》在刻画陈胜这个人物的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你能就这两个问题中任意一个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吗?想一想,后面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陈胜是一个富有政治眼光的人物,他能够判断和分析形势,制定行动方针,并大胆地付诸实践,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欣赏;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陈胜在残酷的统治下敢于奋起反抗,这种挑战命运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刻画陈胜采用了衬托的写法,用吴广来衬托他,写出他拥有别人不具备的政治头脑;《史记》写人还注意铺垫──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后来做处惊天动地的行动,少年时期为后来做了很好的铺垫)

【设计意图】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古代作品的写作技法、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不能得到品味。激励学生从古语朴言中去领悟一些东西,发现一些东西,就能帮助我们不知不觉跨过古今语言的障碍并领会作品深层的东西。

五、拓展延伸

1、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司马迁对陈涉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国政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涉与一般的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说实话,仅凭节选的一部分《陈涉世家》就来谈陈胜,凭短短四段文章就来论拥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史记》,实在是有点坐井观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走进《史记》,毕竟课堂学习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全部,而应该成为学生更自由更主动的学习的起点。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分幕合作创作《陈涉世家》的课本剧。

要求:

1、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2、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3、尽量少用旁白,适当运用道具。

板书设计

陈涉世家

司马迁

少时:有“鸿鹄之志”

谋划起义:“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鱼腹置书、篝火狐鸣 威服众人

发动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煽动众人

起义胜利

反思与跟进:

课后学生可能存在这样的疑问:

1、吴广为什么没有称王?而是陈胜称王

9.文言文陈涉世家古今异义词 篇九

加(更;增加)

假(借助;不真实的)

信(的确;书信)

河(黄河;泛指江河)

橹(盾牌;划船的工具)

赢(背负;胜或获得)

走(跑;不行)

次(水边;驻扎)

向(从前;对,朝或偏袒)

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

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

再(第二次;又一次)

原(推究;原来,原则)

床(坐具;卧具)

抑(或者;抑制)

归(女子出嫁;回来)

比(等到;比较)

比(紧挨,并排;比较)

渠(他,它;水道)

去(离开,距离;往)

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

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

危(高;危险)

但(只;但是)

略(夺取;简略)

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

爱(吝啬;喜爱)

固(本来;坚固)

诸(之于,之乎;众,各)

择(区别;选择)

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

稍(逐渐;稍微)

诚(果真,如果;真诚)

赞(引见,介绍;称赞)

拜(授官;一种礼节)

除(授官;除去)

安(养生;安定,安然)

鄙(边境;轻视或粗俗)

池(护城河;水塘)

摧(伤心;破坏或折断)

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

按(查究;压住或按照)

都(大;都市或全)

病(困苦至极;疾病)

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

齿(年龄,岁数;牙齿)

伐(功业,夸耀;砍)

顾(拜访;回顾或照顾)

会(恰逢)聚会或会议)

间(参与;中间或间隔)

控(拉;控制或控告)

迁(放逐;迁移)

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

害(嫉妒;祸害或害处)

摄(整理,整顿;代理;吸取或保养)

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

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

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

要(邀请,相约;要求)

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士兵)

寻(不久;寻找)

章(花纹;文章或图章)

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

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

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

婚姻(儿女亲家;结婚)

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

行路(路人;走路)

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

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心意)

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

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

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

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初级阶段)

痛心(痛恨;极端伤心)

不必(不一定;不需要)

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

便利(吉利;方便)

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

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

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

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

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

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

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

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

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

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

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

流涕(流眼泪;流鼻涕)

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

同气(同胞兄弟;同类)

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

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

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

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论(更不必说;连词)

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

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

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

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

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

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

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

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

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

结束(整好装束;完毕)

牺牲(祭祀用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常常)

中间(中间夹杂;里面)

扶老(拐杖;扶着老人)

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

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

大风(麻风病;大的风)

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

中间(当中夹杂;当中)

烈士(有节操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

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

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

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

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

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

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出众的人)

上一篇:写学习跆拳道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徒步大会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