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14篇)
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题,试一试,第53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出示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自己填写。
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4.完成“想想做做”4。
(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2.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案例】
师:1分钟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体会一下。 (教师计时, 学生感受)
师:1分钟时间长吗?
生:长。
师:1分钟内能做哪些事情呢?我们来分组体验。 (学生分成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五个小组)
生:我1分钟做了18道口算题。
生:我1分钟写了10个字。
生:我1分钟跳了43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师:是啊, 在短短的1分钟内能做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啊!
【分析】
笔者所听过的“认识时分”的课堂教学中, 都有这样的环节,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时间的长短并体现出1分钟的价值, 教师总会创设一个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的情境, 试图让学生感受到1分钟的价值,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表面上看这个情境是让学生“动”了起来, 让课堂“活”了起来, 让气氛“火”了起来。但是, 在热闹的背后学生有没有真正对时间进行体验和感觉?学生们在活动中关注的到底是对时间长短的感受, 还是关注跳了多少次、写了多少字等具体的数量?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教师安排了口算、写字、跳绳、做眼保健操、数脉搏等实际活动, 并通过在这些活动中得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体会1分钟的价值, 但是, 学生在活动中忙于对具体数据的记忆, 忙于“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 感官上的兴奋“淹没”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 学生无暇去体会、感受时间的长短, 没有体会到数学本质之美, 没有享受到学习成功之乐, 导致了这节课主体目标——体验时间长短的缺失。那么“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忽略活动本身带来的兴奋, 而去关注活动背后的时间?学生有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1分钟有多长?” (陈洪杰语) 没有让学生经历深刻的思维活动的课堂, 没有让学生积累铭刻于心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次低效之旅, 甚至是无效之程。
二、分析教材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第一课时的内容由四个板块组成观察主题图, 数出钟面上大小格, 认识时分单位、时分的进率。其中第三板块是介绍“1小时”和“1分”, 让学生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教材先直接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然后出示了两个钟表走动的画面。这样编排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要演示钟表的走动现象或让学生动手拨一拨, 通过动态演示, 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1小时和1分钟。
明确了这个板块的设计意图以后, 再来确定这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浅层要求是让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中层要求是让学生明确时针 (分针) 从钟面上的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多少时 (分) ;高层要求是让学生体会到1分钟、1小时的长短, 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三、设计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材安排的常见量中, 时间单位既不像人民币单位那样可以看得见、在日常生活中能体会到, 也不像质量单位那样可以通过实际的掂一掂、提一提等操作活动直观感受到, 它看不见也摸不着, 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标准》对时间单位的要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针对时间单位的特点和《课标》要求, 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 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时间的感觉, 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体验机会, 培养学生较为准确的时间感。
学生的感觉时间与实际时间总有一定距离, 因为时间感与个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息息相关。如果注意力集中,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慢, 如案例中的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1分钟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如果对时间采取的是无意注意, 就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 例如案例中学生分组活动时, 关注的是跳绳或口算的具体数据, 忽略了对1分钟的注意, 所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说1分钟的时间太短了。另外, 时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 逐步矫正学生的时间错觉。既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感悟时间的情境, 又要让学生从这些情境中“走”出来, 准确地把握时间的长短, 缩短学生感觉时间和实际时间之间的差距。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 时间单位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时间观念。为此, 笔者提出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教学新思路, 采取了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的教学策略, 通过反复练习和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 培养学生正确的时间感觉。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页“认识时分”的第三板块。
【教学目标】
1.知道1小时和1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对1分钟或几分钟、1小时或几小时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 课内部分
1.认识1分钟和几分钟。
师:你知道分钟“姐姐”每走一步是多长时间吗?
(学生回答后, 操作手中的学具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从“12”走到“6”呢?从“3”走到“11”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20分钟, 分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了数字几?
2.认识1小时和几小时。
教师演示后问现在是哪根指针在走动?走了几大格?是多长时间?
师:时针“妹妹”每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那么, 时针从数字“12”走到“5”呢?如果经过的时间是8小时, 时针可能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1分钟和1小时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来, 使课本上静止的图片活动起来,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两个指针所走过的“路程”, 加深了学生对时分概念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提出了从数字几走到数字几是几分 (或几时) 顺向和逆向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巩固了学生对1小时和1分钟的认识, 又训练了学生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1分钟。
师:请同学们坐直身体、闭上眼睛, 体会1分钟究竟有多长, 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再来体会一下1分钟的长短。
教师播放音乐“小兔乖乖”, 学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师:现在你觉得1分钟有多长?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同呢?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矛盾的情境, 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 在前后对比中去体会1分钟的长短, 从而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与人的主观意识有关, 明确实际时间与自己的感觉时间之间的距离, 明白要建立起准确的时间感需要反复的训练。)
4.体会几分钟。
师:现在来考考大家对时间的感觉, 一半的学生写字, 一半的学生静坐。
教师计时3分钟后, 让学生说出刚才经过的时间是几分钟。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8页, 独立完成第4到第7题。
师:从开始做题到现在大约多少分钟?
(设计意图:从有意记忆到无意记忆, 从间隔计时到回想计时, 通过多种策略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经历感悟时间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对分钟的时间概念, 逐步形成对现实时间的敏感意识。)
(二) 课外部分
1.想象与体验结合。
让学生想象, 在学校里从什么活动到什么活动是1小时。然后, 教师安排学生切身感受1小时的长短。
2.间隔计时和回想计时结合。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到校、晨读、早操、课堂、课间、课外活动等时间段,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1小时及几小时的感觉, 如回想一下从早操到第一节课下课有没有1小时?还可以利用学生在家里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 如从放学到完成家庭作业一共有多长时间?
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三
本课所学的词语介绍了祖国大地不同地区颇具特色的风情。课文共12个词语,分为四组,第一组词语表现的是塞北风光;第二组词语表现的是江南春色;第三组词语介绍海岛夏景;第四组词语表现的是高原景色。这些“词串”,内涵丰富,展现了祖国大地的自然风光,字里行间充满着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凭借图画,诵读“词串”,不仅可以认识本课生字,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有顺序地观察图画,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凭借图画理解本课词语。
3.了解祖国大地一年四季的一些自然景观,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和物产丰富。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重点识记并写好“塞”这个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电子白板课件。
2.学生用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中的“塞、骄、岛、骏、椰、牦”6个生字,会写“塞”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词串,并能凭借图画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师: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中国这么大,有的地方互相之间离得很远,气候也不一样。也许南端正是炎炎夏日的时候,北边却开始下雪了呢?
2.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祖国的不同地区欣赏一下那儿的景色?
(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欣赏。)
師配乐有感情地描述:看,祖国的江南,春雨绵绵,杏花正在朵朵开放。这儿是海岛,此时却是炎热的夏季,海边高大的椰子树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接着我们来到祖国的北边,一群彪壮强悍的骏马迎着秋风驰骋在塞北的草原上。最后站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看到的是被喻为“高原之舟”的牦牛。
3.(揭题):这些风景美吗?不过我们这节课不是美术欣赏课,而是语文课。当这些美丽的图片变成文字时,会是怎样的呢?(出示识字6):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识字6。(师板书:识字6)
(设计意图:利用白板展示优美的图片、婉转的音乐,再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瞬间把学生带入到词串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二、初识生字,理解生词大意
1.自由读文,出示朗读要求。看清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词多读两遍。
2.读词串,正音。
师:谁敢读?一人读一行,如果大家都认可你读准了,就可以自己在书上加一颗星。记住,每颗星都是你们在课堂上的收获。(易读错的字词,师带读两遍)
3.白板出示被五角星盖住的不带拼音的生字:认对一个,星星摘回家。再齐读生字。
4.师:调皮的生字宝宝看它难不倒你们,又跑回到文中,并请走了所有拼音,你们还能读对这些词吗?
选一个小组,一人读一行。(全读准确了,一人加一颗星。)
师相机强调读词时要连贯、干脆,词与词之间要稍作停顿。
5.师:这些词语都读懂了吗?其实很多词都能通过书中的插图来理解,是不是?请按词串的顺序找到插图中对应的事物。
师相机让学生理解“骏马”“骄阳”的意思,并借助地图理解“塞北、江南、海岛、高原”。
6.在理解的基础上再齐读词串;师引读:塞北有……江南有……海岛有……高原有……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同时理解并积累了文中的词语。此环节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识字摘星星,同时通过让学生给自己加星的这种自评方式,调动学生识字读词的积极性。)
三、交流识字方法
1.师出示所有生字。
2.同桌交流好的识字方法,认为对方说得好的书上加一颗星,然后全班交流。
3.重点记“塞”: 师板书由甲骨文演变到楷体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其意思再组词。
4.在交流识字方法时,随机书空要写的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交流识字的方法,鼓励孩子的个性化思维,同时带领学生对汉字追本溯源,不仅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这个字的字音、字形和字意,从而能够更好地使用它。)
四、字卡游戏巩固识字
1.发字卡,分组做游戏:一人出牌,另一人认读并按笔顺默空,对一个加一颗星。
2.检测游戏效果:全班一起默空三个生字。
(设计意图:学生是喜欢做游戏的,用生字卡片来做游戏,达到了学中玩、玩中学的目的,同时用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识字效果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五、学写生字
1.白板出示生字“塞”,了解结构。
2.生描红观察间架结构。
3.师一边范写一边强调写字要领:结构匀称;笔画紧凑;撇捺拉开;生临写一遍。
4.展示台展示,教师当场批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白板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字,写得好的老师画红圈圈,发现问题的一起修正,力求写的字工整、美观。)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如能背诵就给自己加一颗星。
2.从文中任意挑选三个词语说句子,说对一个加一颗星。
(设计意图:作业中安排学生自评是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的一个好方法,作业的设置也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安排做好铺垫。)
教学效果及反思:快乐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活泼生动,更要体现在内涵上,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不停地跨过能够得着的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效能感,真正体会学习的快乐。我们学校是小班化教学,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让孩子全面参与,展示个性。电子白板的运用以及教学中自我激励的评价方式,也让学生一直处在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当然,有些环节的细节还需要改进,比如,理解词语意思那个部分,可以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实物与词语的连线,这样效果会更好;还有指导写字的环节,教师还可以利用白板演示笔顺的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记住生字和笔顺。
4.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反思:
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接受除法的基础,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的: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除法运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模型,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与之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入手,遵循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一个吸纳新知的过程,利用动手操作后的结果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认识除法的意义。在教学时,我改编了一下教材,将例1,例2合并到一起,创设分巧克力的情境,引入新知,然后对两道算式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总数相同,分的要求不一样,所列算式也不一样。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这样的改编同时分解了后面想想做做的难点。
二、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
课堂上努力做到扶放有度,上的比较扎实,教学实效强。整节课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这个重点,从例题分巧克力、再到分苹果、搬砖头、运南瓜、拍皮球,都让学生清晰的初步认识到: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指定分成几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我在每给出一个算式后,都联系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加深了学生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理解了数量形成关系。
三、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用嘴说的空间
二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动是他们的天性,具体形象思维是他们认知的特点。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在今天的课上,我让学生分巧克力、分小棒,分圆片。实践证明,儿童的智慧确实出在他的手指尖上。学具正是抓住了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好动的天性,物化了那些抽象、概括的数学概念,在应用中学生的手动了起来,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探索也就随之而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除法的含义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所以,让他们说是非常好的方法,在说的过程中慢慢总结提升,同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在整节课的教学我还多用些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更加喜欢参与到数学课中来。
5.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的: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乍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乍、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
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6.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
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 教学难点: 记口诀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口算卡片
一、创设动画情景,复旧引新
1.师:同学们,今天公园正举行数学游艺活动,智慧爷爷邀请你们一起参加,愿意去吗?
首先,我们到“聪明屋”去,你们会做聪明屋上的题目吗?(电脑出示聪明屋及题目)3×4 6×3 6×4 4×5 二四()三五()五()三十()六 三十()六 二十四
学生回答后,智慧爷爷及时表扬或订正。
2.师:智慧爷爷从刚才的活动中知道小朋友“2—6的乘法口诀”学的真棒,现在他要带大家去看看大海。电脑出示大海上的帆船。师讲述:帆船把大海点缀得多美 呀!现在老师用△摆了一 只小船。(电脑出示)
3.提问:数一数,一只小船用了几个 △?(7个)。
动手操作: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小 △,看看谁能用7个 △ 摆一只漂亮的小船。思考问题:摆一只小船用7个 △,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 △ ?摆3只、4只、5只、6只、7只这样的小船各要用多少个呢? 你是怎样想的,请你填写课本52页表格。4.指名汇报,师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整。5.提问:28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可能会有:⑴ 7+7+7+7=28;⑵ 21+7=28; ⑶ 4个7是28等。6.谈话:智慧爷爷看大家这么爱动脑筋,今天他想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7 的乘法口诀,学得好的同学奖励智慧星,有信心学好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一)编口诀
1.提问: 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 △,是几个几呢?(板书:1个7)乘法算式怎么写?编一句乘法口诀?(板书:7×1=7 一七得七)一七得七表示什么?
2.提问:摆二只小船用了几个△,请同学们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闭上眼想想,并列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指名汇报,并说说你是怎样编出二七十四的? 3.谈话:从表中我们已经知道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你能根据“几个7相加”写出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吗?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52页中的乘法算式及口诀的填空。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
4.指名回答, 你是怎样编出来的?
(二)总结规律,记口诀
1.全班齐读口诀,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2.汇报。如:7的口诀有7句;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等。
3.小组讨论交流:你用什么方法来记忆口诀?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记,用什么方法能记住难记的口诀?然后全班交流。
4.提问:如果忘了其中一句,如“三七二十一”你有什么好方法记?
5.小结:我们已经认识了7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它的特征,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些特征来记口诀,看谁记得快。
6.记口诀。①全班读;②自由读;③师生对口令;④同桌对口令;⑤全班背;⑥个别背;⑦看卡片把口诀补充完整等。
三、巩固深化
谈话:刚才同学们都说会背啦,现在智慧爷爷要考考大家,看谁能得到智慧星。1.1个星期有7天,你能很快说出2星期有多少天?3、4、5、6、7个星期各有多少天?你是怎样想的?
2.出示第52页“想一想”的题目 1×7=□ 2×7=□ 3×7=□ 4×7=□ 5×7=□ 6×7=□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学生每说一个答案,马上说出相应的口诀。3.谈话:小明也想考考大家 ① 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7×3+7= 7×4+7= 7×5+7= 7×4= 7×5= 7×6= 4×7= 5×7= 6×7= ② 订正后,提问:每组上下三题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观察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是对第一题的总结和归纳)。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理解题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求7个2是多少)列算式,并说说说你是用哪句口诀算出来的。
6.数学游戏(可根据“想想做做”的3、4、6题设计)。①找朋友
规则:每人一张卡片,根据内容,找到与你有联系的朋友,站在一起。如:7×2=14、2×7=14,二七十四。又如:7×5=35 五七三十五 5个7连加是35等。(可以让其中一组说说为什么站在一起?)②猜一猜(抢答)
规则:师出示苹果卡片,猜一猜苹果后面的答案,谁最快猜对,就送给谁。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7.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七
一、资源整合策略: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后教学的,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及角度),还要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旋转的规律,主动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封闭图形绕一点旋转90°后的图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研读教材安排的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旋转三要素”时我们发现:这里教材只安排了两项内容———例题中转杆的旋转与练习中指针的旋转。收费站转杆的旋转运动巧妙地涵盖了旋转的三要素,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缺少童趣,同时,转杆旋转的方向只包括十字坐标四个象限里8种旋转情况中的2种,不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在深研教材和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最终要转化到围成此图形的关键横线段或竖线段的旋转上来,而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在旋转中心的上边或下边,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到旋转中心的左边或右边。而能生动有趣地表征线段的旋转要素和旋转规律的现实模型是学生的手臂运动。为此,我们将书上“认识旋转三要素”的2个环节拓展、整合为以下5个环节:
1.课前做“手臂运动操”
离上课还有1分钟时,组织学生玩一玩手臂运动操,要求举手臂时做到横平竖直,同时说出手臂所指的方向。如举左侧手臂,边举边依次说出所指方向:左、上、左、下,举右侧手臂,同时说出所指方向: 右、上、右、下。有趣、简单的手臂运动操奇妙地蕴涵了旋转三要素和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为后面的逐步抽象和建模运用打下了伏笔。
2.观察旋转现象并引导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观察屏幕中多种物体的旋转运动, 巧妙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关于旋转,你想研究哪些问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提问情境中带着疑问,顺畅地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之旅。
3.研究转杆旋转的三要素
先让学生观看转杆打开与关闭的动态视频,再观察打开与关闭的静态对比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有什么发现”。观察中,学生最易发现的是———都旋转了90°。借助旋转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90°的角是转杆绕下端(左端) 的点旋转得到的,这个点是固定不动的,是旋转的中心。“还有什么发现呢?”在进一步的观察、交流和手势比划中,学生发现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最后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关闭(打开)时,转杆绕什么点怎样旋转了多少度?”使学生对旋转三要素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想象中交流手臂运动游戏中的旋转规律
“还记得课前的手臂运动操吗?如果用这个箭头表示手臂朝下的动作,借助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朝哪里呢?”借助以上的启发以及想象之后的直观验证,学生轻松地发现了其中的旋转要素与规律: 将它依次绕a点顺时针旋转90°,朝下的箭头会依次变为朝———左、上、右、下。如果是绕a点逆时针旋转90°,箭头会依次由朝下变为朝———右、上、左、下。此环节既巩固了旋转三要素,又及时地将学生旋转手臂的经验进行了理性提升,使学生自主提炼出带箭头的线段在十字坐标的四个象限中旋转后的位置变化规律,感悟到竖线段旋转90°后会横过来,横线段旋转90°后会竖起来,为后面将简单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横、竖线段的旋转做了“位置变化”方面的铺垫。
5.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看图填空”
在练习指针的旋转运动中,进一步巩固旋转三要素,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与运用意识。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资源的整合上狠下功夫,通过将做手臂运动操、观察转杆运动中提问、想象中发现线段旋转的规律等活动引入课堂,竭力化单调为有趣、化单一为丰富、化呆板为生动,使学生借助有趣、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在兴趣盎然的观察、操作、想象、发现及表述等活动中对“物体旋转的三要素”及“线段旋转的位置变化规律”有了生动、 丰满而深刻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与层次性、思维活动的有序性与提升性,并为后面研究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模型建构策略: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 直观到表象再到抽象
弗赖登塔尔将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纵向数学化是“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图形的旋转》中横向数学化的部分包括由手臂、转杆、指针的旋转让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中心、方向与角度,还包括由手臂的旋转到相对应的带箭头线段的旋转,由三角形纸片的旋转到相对应的最简单的封闭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转。然而, 仅有横向数学化是远远不够的。要画出由三条或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关键是要化整为零,将面的旋转转化为部分主要线段围绕定点的旋转,即由面到线再到定点,之后循序渐进, 再由定点到线再到面,从而引领学生有序经历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由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由想象到推理和建模的纵向数学化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自如、有序提升的探究中掌握图形旋转的策略与步骤,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
1.在想象与验证中研究三角形纸板的旋转
教师借助三角形硬纸片,组织学生进行“想象与验证”的游戏。具体过程如下:先通过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引出想象游戏———让学生拿出三角形纸板,将它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完全重合,用手指一指三角形的顶点a,在头脑里想象将它绕a点旋转90°。之后提问:它的位置到了哪里?想出来了吗?想得对不对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验证之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可以将三角形纸板绕a点顺时针旋转90°,也可以绕a点逆时针旋转90°。以上的实物操作游戏通过先想象再操作验证和准确表述的活动过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整体感受力和空间想象力, 并促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地由实物操作提升为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
2.在观察与交流中发现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
在操作与验证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交流: 旋转前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旋转前后的对应边呢?交流中学生发现:图形的位置变了,形状与大小没变;对应边的位置变了,长度没变。至此,横线段或竖线段旋转的两个重要因素———位置变化 (第一部分的第4环节)与长度不变的规律已经水落石出了,从而巧妙地分散了学习难点,使得将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主要线段的旋转的思路得以水到渠成。
3.在独学与互动中探究平面图形(三角形)的旋 转方法与步骤
先启发学生进行表象操作与符号操作:不借助纸板,你能根据头脑中想象的结果,画出这个三角形绕a点旋转90°后的图形吗?先想一想,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想好了就用水彩笔和尺子画一画,并标出旋转方向。在交流画法时,重点追问3个问题:在这个三角形中,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相交于中心点的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将长直角边怎样旋转,到了a点的哪边, 画几格,短直角边呢?为什么长直角边和短直角边各画了5格和3格?在以上独立探究与互动交流中,学生自然生成了图形旋转的解题模型:想图、找边、画边围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三个阶梯,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充分地观察、想象、验证、比较、作图、概括,从想象、验证三角形纸板的旋转,到对比、发现图形与对应边的旋转规律,到最后动手画出头脑中想象的旋转后的三角形并用语言表述出来,学生成功地摆脱了外在具象的束缚,使数学思维成功地上升到表象与抽象、想象与推理的理性层面,并在充分的探究与体验中真切地把握了画旋转图形的关键要领:先找与定点相连的几条横竖线段,借助想象画出主要线段旋转后的位置与长度,最后连成封闭图形。这样就巧妙地将看似与面有关的封闭图形的旋转,转化为几条横竖线段的旋转,而横、竖线段旋转90°后又总会竖或横到定点的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中的某一方位,长度不变,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后面独自解决变式情境中各种图形的旋转打下了扎实的模型基础。
三、变式运用策略:由双基到四基,由运用到欣赏
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双基拓展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那么在建模基础上通过变式练习灵活运用模型时,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还应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和更深邃的数学世界,实现数学学习的外化与深化,使学生在丰富而多层面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欣赏到数学自身内在的思想魅力与发展规律。为此,在《图形的旋转》变式运用中,我们设计了以下4个层次的练习:
1.又快又好地画出旋转之后的长方形
教师启发:在这个长方形中,哪几条长或宽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呢?
2.先交流作图思路再画出旋转后的小旗图
画图前启发:先想象一下小旗旋转后的位置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哪几条边旋转之后的位置比较容易确定?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动手画。交流时启发:结合旋转手臂的经验想象一下,旗面原来在旗杆的右面,逆时针旋转之后,旗面肯定在旗杆的哪面?旋转后横边到底竖在哪儿呢?为什么?(这条横边跟B点相距1格,旋转后与b仍然相距1格。)
3.动态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图形旋转的冰山一角,放眼生活,我们随时能看到更多旋转创造的美丽。(多媒体动态显示通过旋转得到美丽图案的动画。)这些精美的图案是通过什么创造的?(旋转)
4.动态展示图形中的旋转现象
旋转的美丽和神奇远不止这些。(出示平行四边形,明确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动态演示左边的三角形绕着对角线的中心点顺时针旋转180度,结果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进而指出———这一神奇的旋转现象到中学会做深入的研究。
在以上的练习中,第一个练习巩固作图三步骤———想图、找边、画边围图,让学生在模仿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画图经验;第二个练习是提升性的练习,极富挑战性,使学生在想象中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在理性思辩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模型运用能力,感受转化、“变与不变”等数学思想。第三个练习是让学生欣赏图形旋转在实践运用中创造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用数学知识创造生活美的热情,实现由数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为学生五年级时进一步学习图形的连续旋转打下伏笔。第四个练习是让学生在纵向数学化的世界里更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的视界,感受旋转在图形世界的发展与联系中所创造出的精彩与奇妙。
8.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八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9.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课时:1、2、3、4的乘法口诀(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编制2、3、4乘法口诀的过程,感受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2、结合具体背景,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以及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优越性。
3、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2、引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求23和43的积各是多少?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样进行乘法计算,才能又对又快呢?那就要学会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1、2、3、4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2的乘法口诀。
(1)出示玩跷跷板的情境图。
(2)提出问题,编制口诀。
1个跷跷板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个跷跷板坐()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2=2一二得二
2×2=4二二得四
教师解释以上两句口诀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让学生想一想“2×1=()”,用哪句口诀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2×1=()”可用“一二得二”这句口诀来算。
(4)练一练。
让学生把1×2,2×2,2×1三题再练几遍。
2、教学3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2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3只秋千坐()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3=32×3=63×3=9
(3)自编口诀。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自编3的乘法口诀吗?编写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4)指名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编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乘法算式乘法口诀
1×3=3一三得三
2×3=6二三得六
3×3=9三三得九
让学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诀齐读2遍,然后指名说一说这三句口诀各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说得数,说口诀,进行全班交流。
(5)练一练。
口算练习。
1×2=2×2=2×1=1×3=
2×3=3×3=3×1=3×2=
出示口算卡,让学生口算得数,并说一说用到哪句口诀。
3、教学4的乘法口诀。
(1)出示如下教学情境图。
(2)算一算。填书中的表格。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个41×4=4
2个42×4=8
3个43×4=12
4个44×4=16
(3)自编口诀。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编4的乘法口诀吗?
如果学生感到有困难,前三句口诀师生同编,第四句口诀鼓励学生模仿着编。
学生编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这4句口诀。
(4)想一想。让学生完成‘4×1=(),4×2=(),4×3=()这三道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各用哪句口诀算。
4、试一试。
出示题目:1×1=()
教师告诉学生1×1的意思是“1个1”,然后让学生依据经验算出积,并编出口诀。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让学生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1×1=1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想想做做”第1至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看算式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填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同桌的两个同学进行口算练习,一个同学出示口算卡,一个同学说口诀,两个同学轮流进行,还可以换形式进行口算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句口诀能算两道相应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口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知道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减计算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3、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计算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4、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计算的原理。
5、使学生初步体会乘加、乘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看卡片口算。
3×2=4×1=2×4=3×1=
1×4=3×4=1×1=2×2=
(2)填空。
3个2相加得(),再加1个2是()。
4个3相加得(),再减去1个3是()。
指名回答,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重点强调:第1题目,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据口诀:二三得六。3个2再加上1个2共4个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据三四得八,得出结果。
第2小题,思考过程略。
2、引入。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11页例题教学情境图。
(1)提出问题。
师:看着这幅情境图,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连加起来。
4+4+4+2=14
先算3个4条是多少,再加上2条。
3×4+2=14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如:2+4×3=142+4+4+4=14-------
2、试一试。
让学生试着做;3×4-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计算:“3×4-2=()这个算式时,应先算什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应怎样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积与“2”相加。
3、小结。
教师先说明像3×4+2,3×4-2,2+4×3------等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减算式。接着,让学生口述3×4+2和3×4-2的计算过程,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进行乘加、乘减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2页“想想做做”第1~4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再说算式以及为什么这样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练习后的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结合本题所提供的情境图,比一比这两个算式,说一说两个算式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本题算法不唯一,有以下两种算法。
(1)2×3+1=7
(2)2×4-1=7。
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课小结
10.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感受约定的重要
1、一天早上,小动物们在排队做操。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排在第2个,你能猜出来他是谁吗?
2、他说是小猫,他说是小猪。怎么回事呀?哦,原来是老师没说清楚怎么数的,看来我们要说第几个要先规定从哪边数起?(板书:第个,规定)。现在我们规定从左边数起,第二个就是()?确定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的知识:确定位置。
二、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1、小动物们都出来做操了,听听哪个小动物在说话。播放录音:(1)我在左边数起第二个。谁呀?你认为呢?你呢?到底是谁呢?能确定吗?大家说的都对,他们都是左边数起的第二个,到底是谁我们还是不能确定。那怎么办呢?指出:看来确定位置不仅要知道第几个还要知道第几排。(板书:第()排)
2、播放录音:原来它在第二排的第二个。谁呀?1、(小狗)你怎么数的?数给大家看一下。(指名数,引导:从哪边数起第一排?)有不同意见吗?2、(小猪)你来指一指。你怎么数的?哦,大家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找到的小动物也不一样。看来光规定从哪边起数第几个还不能确定位置,还要规定从哪边起数第几排。
3、听听小动物是从哪边起数第一排的。播放录音:我在第一排第一个。是从哪边开始数的。哦,小动物们是从前面起数第几排的。那哪里是第一排……
4、指出:现在我们知道小动物是从前面起数第一排,从左边起数第一个的。按照小动物的规定,第2排第2个是谁呀?确定吗?第3排第2个呢?这里还有只小猪,它在第几排第几个?这只小兔它在。你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现在说给你们小组中的另外三个小朋友听,看谁最先猜出来。(指名说,同桌互说)
三、第几层低几号(本)
1、过渡:放学了,小动物们都回家了。小猴很热情,他请我们去做客。小猴说它住在()(板书:第()层第()号)
2、提问:小动物们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号的?
3、提问:(1)按照这样的规定,小青蛙住在第几层第几号?小熊呢?第2层第3号是谁?(2)提问:那么你家住在哪儿呢?(引导学生把门牌和第几层第几号进行联系)新课标第一网
4、谈话:说几零几比第几层第几号简洁多了,我们帮小动物们装个门牌吧。小青蛙是几零几?小猴呢?你想给谁装门牌?
5、过渡:(出示书架)小动物们有了自己的门牌非常高兴,为了感谢大家,他们买了很多书要送给大家。辣椒老师告诉我们:……(板书:第()层第()本)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儿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本的?
6、提问:按照这样的规定,《成语词典》放在第几层第几本?第2层第9本是什么书?你喜欢看的书在第几层第几本?
四、结合生活举例
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确定位置。在确定位置时,先规定数的方法,然后根据规定的方法推想出是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或者第几层第几本。生活中还有很多说法也可以用来确定位置。现在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哪些地方也需要确定位置的?
五、认识第几组第几个
1、我们小朋友坐在教室里也需要确定位置。你坐的位置是什么?(指名说)
2、按照这位同学的规定,第一组第一个是谁?班长坐在哪儿?提问:根据这样的规定,你在第几组第几个?(指名说,同桌互说)
3、提问:班里有你的好朋友吗?请你说说他在第几组第几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说给你的同桌猜一猜。(指名说,同桌互说)
五、认识电影院的座位
1、提问:同学们去过电影院吗?看,这是电影院座位的一部分。电影院的座位是怎么安排的?(第一排在哪里?)
2、出示:电影票5排8座。提问:5排8座在哪儿?(请学生上台指一下)你是怎么找的?
六、找宝藏。www.xkb1.com
课件出示5×5的方格,让学生说出正确位置。
第二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东、南、西、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南宁市的东西南北方向?(琅东、西乡塘、江南区、城北区)
5、背儿歌:
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课外作业:认方向。
第三课时:认识东、南、西、北(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汇报课外认方向的情况。
2、说说教室和校园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
3、玩“认方向”的游戏。
二、新课:
(一)例2:
1、观察第3页的校园图,你能画出校园的示意图吗?怎样画,能让别人看懂方向?
2、学生同桌合作画。
3、交流汇报:把学生画的多种情况展示出来。
4、请大家观察这几种不同的示意图,你觉得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太乱了。)
5、为了方便交流,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现在,你能按这个要求画出示意图吗?并注意标上“北”的方向。
6、学生独立绘制“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示意图。
(二)例3:
1、观察例3图,你是怎么找到“北”边的?(图上标有)
2、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
3、少年宫怎么走?请你先用手指出路线图,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4、同桌互相说:
去体育馆怎么走?
去医院怎么走?
去商店怎么走?
去电影院怎么走?
三、巩固练习
1、认一认地图上的方向:(挂图)
2、做一做:
从图上获知“北”,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练习指一指。
完成问题。
四、总结:
11.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十一
新版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9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简案)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和已学过的其他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背9的乘法口诀。
2.师生对口令。
3.生生对口令。
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出题方式让同桌对口令、背口诀。
4.第2题,让学生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看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二、综合练习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相互交流,说说比较的方法。
小结:比较的方法有好几种,可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也可以在一个乘数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另一个乘数的大小来判断等等。
三、解决实际问题
.第5题
请学生读题后联系情境图中的信息进行思考,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完成后组织学生比较这几道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在计算乘、除法的时候,要仔细看清数字,选择正确的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简案
课题:乘法口诀表
教学目标:1.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这些鸽子在干什么?信件太多了,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你知道这些信件应该分别送到哪里去呢?小组讨论一下,看谁的任务完成的最出色!
二、整理乘法口诀表
.让学生先想一想已经学习了哪些乘法口诀,再仔细观察书上这幅图,想一想,自己打算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填。
2.小组讨论:怎样填写比较快?
3.学生独立填完口诀表。
4.独立思考: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5.小组内交流,用规律帮助记忆。
6.试着背一背。
三、巩固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牌游戏
(1)规则:同桌各出1-9中的一个数,一起说出这两个数相乘的的积。
(2)学生活动,完成第1题的填空。
2.“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校对。
3.学生同桌进行比赛,完成第3题。
4.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简案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
2.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计算相关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
.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讨论。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
8×3÷6=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指名讲讲每组三道题比较后发现了什么?
2.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5题,女同学做右边的5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简案
板书设计
教后记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
.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简案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复习(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以及相应的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感受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完成第4题。
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简案
教后记
第()周()月()日
总第()课时
课题:复习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乘法口诀。
2.第6题。
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完成第11题。
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12.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十二
第四单元 表内除法
(一)第6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课本第53--54页.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性,以及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体会乘法与除法运算意义的联系与区别,会应用乘法或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口算.二()得八
三()十二
二()十二
2×()=8
()×3=12
2×()=10
2、从10里面连续减2,减去()次,正好全部减完.3、引入新课:通过刚刚的练习,我们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诀,真的能帮我们解决不少问题.二、知识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插图.提问: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 说明:8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分成了几组?
(2)想一想:把8个小朋友,每2人一组,实际上怎样分?(平均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呢?(板书:8÷2=)
提问:算式中的8表示什么?2呢?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3)小组讨论:8÷2等于几呢?每位同学想想办法,小组讨论看哪一组办法多?
(4)指名汇报,老师逐条讲解.提问: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最简便?
小结:在计算8÷2时,可以先看除数是2,就想2几得八,这样利用乘法口诀可以很快的求出商.(5)指名说说用口诀求商的思路.2、教学“试一试”
(1)出示12÷3、10÷
5请学生们读一读.(2)想一想他们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样解答的?(3)指名口述解题思路.(4)学生们填写课本.3、小结: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时,我们可以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很快的解答出来.三、巩固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让学生们一组一组的完成.(2)观察一下,每一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诀有什么联系?(3)小结:在求商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跟相应的乘法算式来算.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进行比赛,要求一组一组完成.(2)提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那么快?(3)揭示乘除法之间的联系.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数字图,请看要求.(2)学生默算.(3)学生开火车比赛.4、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用乘法口诀求商
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8÷2=4 二()得八 商是4 教学反思: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正因如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教案学案
1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材简析:
本课时内容(课本第59--60页)——认识线段,是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是下定义。教材通过认识线段的两个特征,生活中找线段,折出线段,画出线段等内容,层次清晰,丰富学生对线段的体验,多方面增强对线段的理解。
学情分析: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很多时候他们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念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所以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学好这节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和理解线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能画出线段,正确数出并连出线段条数。
2、使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借助工具学会画线段。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会分辨线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根任意长的毛线或绳子,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请注意听,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弯弯一根线,拉直成线段,线段什么样?大家仔细看:线段是直的,还带两个小端点!
孩子们,既然线段这么有趣,我们赶快来了解它,进入今天的开心学习时间吧!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认识线段及其特征
(1)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观察后再拿起来同桌之间比比谁的毛线长,谁的短。
学生观察后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孩子们介绍一下你们观察的结果,然后是怎样比的?
生1:我看到毛线放在桌子上是弯曲的,拿起来比的时候拉直了。
生2:我们是把毛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就比较出来了。
师:(边说边操作)大家说的都非常棒,像老师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大家两手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的名字叫线段的端点。线段可以用图形“段的端点。
(3)师: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同桌互相说说线段的特征。
(4)师改变手中毛线的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说明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线段和它的位置没有关系。
2、动手折线段
在日常生活中,直尺、课本、黑板、课桌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大家把你手中的长方形纸对折,看一下。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比较,交流把自己的折法,师适时给予评价。
师总结:对角折时折痕最长,线段不仅是有长短的,后面我们还会学习到测量它的长度。
3、动手画线段
师(师示范,生模仿)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点,用自己的方法,借助工具把它画在纸上吗?
”来表示,两头的短竖线表示线 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是怎样画的。
师小结: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当然除了用直尺,还可以选用其他合适的工具,像三角板,文具盒,课本的边缘等。在画的时候先把工具放平,按紧,铅笔尖紧挨工具的一边,记得标出线段的两个端点哦!
三、方法应用,巩固练习
课本60页想想做做第1——3题
第1题: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图形略)
小结:只要符合(1)直,(2)有两个端点,就是线段,和它的位置摆放没有关系。
第2题: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填在()里。(图形略)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
第3题:用直尺把下面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小结:连接两点可以画一条线段,两点是端点。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孩子们,回忆一下,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本60页第4、5两题
第4题:下面有三个点,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线段?
第5题:下面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板书:
端点
认识线段
直的
端点有长有短
教学设计评选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线段》
宋 玉 秀
14.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课文认字表、写字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金秋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图文结合,理解词语“夕阳”、“归州”、“渔歌”。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字的读音。如“菱”(学生总习惯读lián),“归”(正确读音是一声,但学生总读为四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和两个偏旁,认读词语,能通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金秋水乡,感受水乡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认读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导入一):
小朋友们,我们地处位置是祖国的北方还是南方?(学生自主发言)揭示答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没错,我们是北方。对于这里的一切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你们知道远在我们千里之外的南方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师来告诉你,那里呀也很美,到底有多么美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南方的美景?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宁静、悠闲的江南水乡去看看、走一走。
(导入二)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谁来说一说当秋姑娘来到我们这里时将是什么
样子。(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地处的环境耳熟能详,但是老师还知道有一个地方的秋天和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那里也非常优美,不过和我们这里
的环境大相径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那里?那就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2、请学生观察插图。大家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从这幅图看出来画的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3、聪明的小朋友,你怎么看出来的?快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里面的词语中有没有你从图上看到的事物,要求读准字音。
二、练读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词语。
2.教师范读,指名读。
3.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得很好,没有别人的领读你还能读这么好吗?
4.分组比赛读,评选读得最好的一组,齐读。
三、学习韵文
(一)学习韵文第一二行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能够很好地把水乡的景色读出来,现在我们就去水乡一探究竟,看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首先看课本第七页的最上面的插图。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水乡。如此独具特色的房子你见过没有?可以在哪里见到?枫叶红似火同时也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板书“秋”,指导学习生字“秋”。
(2)再观察水面,你能很清楚地看到水面的远处有什么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原来水乡笼罩在烟波浩渺里呀。学习生字“烟”。指名学生拼读。尝试给“烟”组词(吸烟)吸烟要先点火,所以烟的偏旁是火字旁。
(3)朗读韵文第一行。
(4)插图第七页下面画了什么?(芦苇)简介芦苇:地下有粗壮的茎,可以入药,叶子排成两行。夏秋开花,生长于河岸或道路旁。
(5)再次观察插图,在荷塘里长着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藕吗?原来我们喜欢吃的藕就在这里藏着呢。
(6)指名读课文第二行。开火车读一二行,齐读。
(二)学习韵文三四行
1、天色渐晚,黑夜即将笼罩大地。聪明的你知道傍晚的太阳叫什么吗?(夕阳)就是马上要下山的太阳。教学生字“夕”:夕阳的“夕”写起来很简单,和“多”做比较,观察一下“多”和“夕”的异同点。“多”是由两个“夕”组成的,教师范写“夕”,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把“多”拆成为两个“夕”。
2、太阳都要回家啦,同样辛苦了一天的渔民们也要回家了。看,他们划着小船,点起灯火,滑行在如银的月光下,唱着歌,满载而归。将要回家的小船,我们称
之为归舟,(板书“归舟”),而渔民们所唱的歌,我们称之为渔歌,这个“歌”字的偏旁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认识欠字旁。
3、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行,教师范读,齐读。
关于押韵:读过了整篇课文,仔细读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今天我们学到的韵文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这是因为韵文的一、二、四行都押ang音。
4、学到这里,我们见识了水乡的美。它美得无声,美得惬意。如此美丽的水乡小朋友们,你难道不想真正的去一趟吗?把你对江南水乡喜爱向往的感情融入到这篇课文里面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四、生字书写练习
1、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都很不错,这些生字你都记下来了吗?虽然说是生字,但是经过我们刚才的朗读,已经不陌生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写好。
2、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简要地说一说每个结构所占的田字格位置,观察范字,教师提示要点。
3、请学生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办法。
4、指导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保持良好的坐姿,生字写端正。)
板书设计:
识字1
yānxīguīgēdēng
(烟)波(夕)阳(归)舟渔(歌)(灯)火
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广角08-0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11-07
小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1-27
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08-19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8-09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29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07-30
苏教版二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