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9篇)
1.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 篇一
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
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刘良华 有关学校文化的讨论已经积累了多种意见,大量的意见都集中在“看得见”的校园环境与学校特色以及相关的技巧与技术。“看得见”的校园环境与学校特色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问题可能在另外的“看不见”或不容易看见的地方:第一是自由;第二是与自由相关的平等。自由与平等不必成为“学校特色”,它原本是所有进步的学校的无例外的核心精神。校长不必以“教育花招”作为可以炫耀的“学校特色”,真正值得炫耀的乃是:没有特色,只有进步。没有小技巧,却有大精神。一、自由:学校文化的立足点很多人都在发表有关教育的书或文章。凡是写书或文章的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书或文章的“开头”怎么写?这个问题之所以需要认真地提交出来,是因为它实际上牵涉一个很重要的谈论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文化的路线:人们在谈论学校文化的时候,究竟应该从哪里谈起?从哪里出发?19,杜威先生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后来被推举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名著。它的开篇很奇特,它看起来像是要给读者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容易使人想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或法布尔的《昆虫记》。我们可以看看杜威先生是怎样“开始”的:[[1]]P2生物和无生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更新维持自己。石块受击,它抵抗。如果石块的抵抗大于打击的力量,它外表保持不变。否则,石块被砸碎。石块决不会对打击做出反应,使它得以保持自己,更不会使打击成为有助于自己继续活动的因素。虽然生物容易被优势力量所压倒,它仍然设法使作用于它的力量,变为它自己进一步生存的手段。如果它不能这样做,它不只是被砸得粉碎(至少在高等生物是这样),而且不成其为生物。只要生物能忍受,它就努力为它自己利用周围的力量。它利用光线、空气、水分和土壤。所谓利用它们,就是说把它们变为保护它自己的手段。只要生物不断地生长,它在利用环境时所花费的力量,得大于失:它生长着。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控制”这个词,我们可以说,生物为它自己的继续活动而征服并控制各种力量,如果不控制这些力量,就会耗尽自己。生活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行动的自我更新过程。这是一个奇特却并不奇怪的开篇。这个故事看起来轻描淡写,它却举重若轻地开启了那么一部厚重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个故事可以作为理解杜威教育理论的一个机关和按钮。这个开头究竟提出了什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玄机?杜威的故事显示:生物的本性是主动追求和主动生长。作为高级生物,人通过对环境的主动行动来促进自我更新。所有生物(尤其是像“人”这样的生物)都有主动发展、自我更新的本性和潜能。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有关人性和人权(主要人“人权”)的“第一组教育假设”。与“人性”相关的假设是:凡人都有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本能。与“人权”相关的假设是:凡人都有主动做事的自由,这是天赋的自由,任何人都不能取消他人主动做事的自由。与“教育”相关的假设是:好的教育总是为儿童创设有利于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环境。坏的教育总是不相信并由此而压制、剥夺儿童的主动生长和主动发展的自由。这条结论对中国当下的学校教育提出的疑问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在为儿童主动生长、主动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呢?还是在有意无意地控制、取消儿童主动生长、主动发展的权利?实际上,早在两百多年前,卢梭已经用他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1762年,卢梭以教育小说的格式发表《爱弥儿》,这本书从公开发表的那一天起就受到世人的热情关注,这种阅读的热情一直延续到今天。就在同一年,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该书问世后立即遭到禁止,后来却成为持久地发生影响的政治哲学经典文献,据说法国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博爱”便来自《社会契约论》)。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本“旷世奇书”中,卢梭是怎么写他的“开头”的?《爱弥儿》开篇就说:[[2]]P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较好的翻译是:“上帝造人,一切皆善;一经人手,便成为恶。”)卢梭的这句话至今依然是教育界的经典名言。但是,卢梭提出的更经典更有影响的名言不是出自《爱弥儿》,而出自他的与《爱弥儿》同年发表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中。《社会契约论》开篇第一句便是:[[3]]P4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较好的翻译是:“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与之相关的解释是:“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4]]P17由此可以清理出一条基本的人权假设:人有天赋的自由权。但是,总有人因懒惰与怯懦而倾向于放弃自己的自由。针对这个难题,康德专门写《什么是启蒙运动》,为“启蒙运动”辩护和呐喊。他所理解的“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大量的人因“懒惰和怯懦”而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因此,“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5]《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开篇可以看作是对这个难题的正面回应与解释。有关“自由”的经典议论对学校文化的提示是:好的学校文化总是尊重人的本性、维护人的自由,并催促人承担自由的责任;坏的学校文化总是破坏人的本性、压制人的自由或听任人因懒惰与怯懦而放弃自己的自由。二、平等:学校文化的底线“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自由”会隐藏两个危险:一是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干扰另一个人的自由;自由必然到导致竞争与冲突,在竞争与冲突中,总有人希望压制、控制他人。可是,按照“人生而自由”的天赋权利这条原则,每个人都有自由行动的权利,或者说,每个人都享有不受他人压制、控制的自由。可见,自由实际上包含了两种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任由我自己”、“自己做主”,可简称为“自由原则”,即每个人都有自由行动、自由做事的自由;第二个原则是“自由面前人人平等”,可简称为“平等原则”:每个人既享有“自己做主”的平等权利,也享有“免受他人压制”的平等权利。当人与人之间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免受他人压制”的“平等原则”就派上用场。显然,平等原则是自由原则的前提和底线。如果越过来这个“底线”(即“平等”原则),人类就会因为彼此无限制地追求自由而陷入混乱、争执、战争。“自由”更多地显示为“私人追求”,“平等”更多地显示为“公共交往”。在私人领域,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和充分自由地行动,但是,一旦个人的行动与他人的生活发生关联,个人行为就进入了“公共领域”。而在“公共领域”,每个人的自由行动必须以“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为基本前提(或底线),也可以说,在公共领域,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平等”前提或底线。“平等”原则要求为任何人都不可以凭借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而享有特权;可是,在现实的公共生活领域中,总是有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而享有特权。即便康德那样的人,也曾经相信智慧的人可以蔑视无知的.群众,直到读了卢梭的作品后,康德才纠正这个倾向:“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劳动者那样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有的权利。”[[6]]P44-45当然,在阅读了卢梭的书之后,康德本人是否真的纠正了“鄙视”大众的偏见,也难说。我们无法猜想康德本人究竟纠正什么程度,但我们知道:作为“知识分子”,他因为拥有知识而探求知识的特殊生活,很容易鄙视、轻视“无知”的或“少知”的大众。这也正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危机:做教师的人,他很可能因为自己“闻道有先后”而鄙视学生的“无知”与“少知”;教师很容易因为学生的频繁出错而取消学生亲自探究知识的权利,以教师讲授取代学生的自学;教师很容易因为学生的“慢速度”的求知活动而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知识的答案。如果教师取消了学生“犯错”或“试错”的自由,那么,这个教师本人就犯了两个的错误:他犯的第一个错误是,他剥夺了学生“自由”求知的权利,紧接着,他犯的第二个错误是,他取消了学生所应该享有的师生之间的“平等”权利。“平等”除了任何精英不得“鄙视”大众之外,还意味着任何精英不得“奴役”大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免除“奴役”现象的发生是困难的。“奴役”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当某些人的自由行动与另外一些人的自由行动发生冲突时,需要选举某些“精英”作为“管理者”来维护、协调人的自由权。这些作为管理者的“精英”是由大众选举产生的,因而这些他们必须对大众(选民)的利益负责。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人们把这种管理状态称为“民主”。但是,“民主”总是困难的。原因是,“精英”一旦被选举为管理者,他们就容易以“超凡脱俗”、“惟我独尊”的权威自居。这些“精英”总希望动用自己的出身、智力、职业、身体、性别等差异来享有“专制”和“独裁”的特权。“专制”、“独裁”是“民主”形式的异化。民众原本希望从自己的群体中选举几个人来代理自己的利益纷争,没想到选出自己的“代理人”之后,这些“代理人”竟然“鄙视”大众进而“不为民做主”,更可怕的是,那些“不为民做主”的“代理人”一旦成为管理者,他们容易迅速积聚权利而压制、控制大众的选择权利,让自己长期的“专制者”(专门的统治者)。在专制状态中,也还是有自由的:统治者一个人有自由,被统治者失去自由。看来,如果自由没有“平等”作为底线和前提,将导致可怕的“独裁”与“专制”。如果追求“民主”的正常状态,“自由”必须以“平等”作为底线和前提。在考虑“自由”、“平等”、“民主”三者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可以发现,“自由”与“平等”是一对可以并列的概念,而“民主”不过是“自由”与“平等”的派生物而已。有“自由精神”(“自由精神”与“个人主义”几乎是相同的词语)的人必重视“自我”的权利而保持自由的、热情洋溢的、豪情满怀的竞争状态。有“平等”意识的人必重视“他者”的自由权利而使自己和别人免除“等级”、“独裁”与“专制”的痛苦。也就是说,人一旦拥有了强大而豪迈的“自由”精神与“平等”意识,他将自然而然地反对等级与专制而为自己争取“民主”的权利(这样看来,法国人提出“自由、平等、博爱”而没有提出“自由、平等、民主”看来是有意义的)。由此,我们可以整理和归纳出有关人性与人权的“第二组教育假设”:与“人性”相关的假设是:人生而自由,而且,人生而平等。与“人权”相关的假设是:在自由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自由竞争的权利,或者说,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免除受他人的压制、强制、侵扰的平等权利。与“教育”相关的假设是:好的教育不只是让儿童自由生长和自由发展,而且为儿童的自由生长和自由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坏的教育常常为儿童的生长与发展制造不平等的竞争环境。无论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校教育内部,比较充分的“民主”状态从来都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在学校教育中既可能显示为“学生会”内部的不民主,也可能显示为“学校领导者”内部的不民主。而这种“不民主”的存在,既可能因为具体的个人放弃了自己的“自由”追求,也可能因为具体的个人缺乏足够的“平等”意识而不尊重他人的自由。一般而言,人们可能因为懒惰和怯懦而放弃“自由”,却人们不会轻易放弃对“平等”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人本能地对“平等”问题有一种敏感和激情。托克维尔的说法是:“他们追求平等的激情更为热烈,没有止境,更为持久,难以遏止。他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用平等。他们可以容忍贫困、隶属和野蛮,但不能忍受贵族制度。”[[7]]P622-624但是,就学校教育而言,“平等”问题较之“自由”问题显得更艰难而紧迫。这里面的难度在于:学校教育中不仅显示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可能的“不平等”问题,更频繁地显示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可能的“不平等”问题。学生不会轻易容忍“同学”之间的不平等,但学生对“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可能默认、顺从而无动于衷。而且,教师会认可甚至扩展这种“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教师会凭借自己的知识优势而取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的权利,以至于学生成为教师的服从者、成为丧失了思考力的“随从”。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因认可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教师是权威而学生是随从)而放弃自己自由思考、主动探究的权利。或者说,“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将直接导致学生的自由精神的萎缩甚至枯萎。由此看来,中国学校教育虽然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大的主动发展的“自由”空间,但更需要为儿童提供更多更大的“平等”对话的机会。相对而言,后者的努力将显得更为艰难一些。在“不太信任儿童”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究竟可以为儿童提供何种程度的“平等”机会?这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切换的难题。人们可能承认某些成人享受“自由”选择、“平等”分配、“民主”管理的权利,却不愿意承认“儿童”也享有同等的“自由”选择、“平等”分配、“民主”管理的权利。不信任儿童的后果是:教育者会因为儿童的暂时的知识“欠发达”而不相信儿童具有平等的“对话”、“探索”的权利。教育者会因为儿童频繁出错而取消他们自由言论、自由探索的权利。“自由言论”的权利一旦被剥夺,学校里的儿童就不得不“认真听老师讲课”;“自由探索”的权利一旦被取消,学校里的儿童就只剩下“接受”、“记忆”知识,没有了游戏和创造的欢乐。学校文化的危机,常与此相关。三、改造课堂文化和班级文化学校文化具体的显示为课堂文化与班级文化。让自由与平等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这个想象若不兑现为具体的课堂文化与班级文化,所谓“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依然只是一张没有印章的空头的支票。(一)改造课堂文化,让学生自由学习相对传统的课堂文化而言,自由而平等的课堂文化意味着“主动学习”以及相应的“对话教学”。1.主动学习: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学生在理论上,几乎每个教师都愿意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在现实的教学行为中,较少有教师真正让学生主动学习。那些取消学生主动学习权利的教师,往往心怀“善意”;他们“好为人师”,但他们迫于“无奈”。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解释他们的“善意”与“无奈”:我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但学生什么都不知道,学生出了那么多错误,所以,我不能不“管”,我不得不“告诉”他们。由此看来,教师是否愿意让学生主动学习,需要克服一个普遍的“心理障碍”:一般成人总是无法容忍儿童的错误,教师总是不能眼睁睁看着学生出错。如果禁止了学生犯错的权利,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永远不可能发生。反过来说,所谓主动学习,其实是把犯错的权利还给学生。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做的事是错误的,就剥夺他做事的权利;我们更不能因为某人说的话是错误的,就取消他说话的权利;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人思考的结论是错误的,就禁止他思考的权利。教师之所以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说话、做事,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是儿童,教师应该容忍儿童的犯错。更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地思考、说话、做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说话、做事,那是学生做人的权利。在这点上,我们需要思考的首先还不是“儿童权利公约”之类的解释,更紧要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常人”去看待,学生作为“常人”,他们拥有“常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就学习而言,有效的学习总是亲自体验、亲自尝试。无论知识还是道德,更不用说情感,都不是告诉与被告诉的事情,更不是把一块砖从一个人手里传递到另外一个人手里的事情。真实的学习意味着“尝试错误”,在尝试中试探、积累和领会。在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尝试错误是学习的别名”。2.对话教学:教师和学生同时在场学生一旦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的教学自然会转向具有现场感的“对话教学”。在“对话”的现场,教师既可能不断“提问”也可能在某个时候口若悬河地“讲解”,但他的心里和眼中必须时时“牵挂”他的学生。教师心里是否“牵挂”他的学生,关键不在于这个教师采用了“提问”还是“讲授”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讲授”或“提问”时,他是否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并随时从学生那里获得“继续讲授”或“继续提问”的资源。或者说,对话教学的关键在于这个教师是否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言说、做事,并在学生思考、言说、做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利用有意义的“学生资源”。并非每个学生都愿意与教师对话,这是一个事实。但是,教师恰恰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放弃对学生的关注与牵挂。因为,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对话的“潜在性”,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教学资源”,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库”。优秀的教师,是那些善于激励与开启学生智慧与情感的教师。学生的智慧与情感资源一旦被激发与开启,教学过程将显示出美好的对话状态。这种双向的、互动的对话教学除了显示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交谈之外,它也可能显示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课本或相关资源)之间的相互提问、倾听与回应。也因此可以说,对话的标识不是“声音”,它恰恰可能沉默不语、大音稀声。当学生面对教材(课本)静静地阅读、思索、质疑时,那里有对话教学的发生;恰恰在教师简单地追问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应的“压迫式问答”中,对话教学已经远离了课堂。(二)改造班级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班级文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群体中,学生如何既保持自己的自由精神、独立个性,又在群体中尊重他人的意见?班级文化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培育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班级文化”?1.如何让学生过自由而平等的“班级生活”?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生活”隐含的危险是:“班级生活”被降格为教师对班级的“监视”和“控制”,在教师的“监视”和“控制”之中,学生的“生活”成为受到提防和警惕的对象。新的班级生活将由教师控制转换为“学生自治”。“学生自治”并不简单,至少可以考虑一些具体的原理与策略:比如“自愿报名,竞选班长”、“学生投票,公开验票”、制定“班级契约”,限制班长的权限与任期,抵制“终身制”以及“特权”现象,等等。2.如何培育自由而平等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班级所有学生的群体生活方式。也可以说,班级群体生活方式所显示出来的整体精神与群体个性,构成了班级文化。班级群体的生活方式既可能显示为看得见的教室环境与各个学生的精神长相,也可能显示为看不见的班级风气、班级风尚,但除此之外,更常见的班级文化,总是隐含了各类班级活动与班级习惯中。有什么样的班级活动与班级习惯,就显示出什么样的班级文化。由此,班级文化需要考虑的具体原理与策略包括:第一,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器物都成为班级文化的符号。改变之后的教室将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并留下成长的痕迹:班级墙壁上尽可能展示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自己制定的班级契约(班级制度)、学生自己办的班级简报、学生最喜欢的书、学生最关心的世界新闻,等等。第二,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新生活”习惯。“新生活”意味着既符合学生的天性又关怀国际先进文化的生活形式。比如,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习惯;把锻造身体当成头等大事;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过环保的生活,尊重生物多样性,等等。第三,让学生享受丰富的“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包括:人与自然的相关活动、人与社会的相关活动、人与自我的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将呈现出“整体”的、“综合”的状态,而不再显示为分离的学科课程;这些活动将呈现出“游戏化”的、“艺术化”的创造状态,而不再显示为静态的知识体系。教室的器物文化、学生的生活习惯、群体的主题活动,一起构成整体的班级文化。注释:[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德]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载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G].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7][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来源:《全球教育展望》第5期2.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 篇二
从2015 年9 月开始, 学校在各年级推广艺体类技能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广泛的调研和在当下一年级的推广实验, 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家长的广泛支持。体育类我们拟在一年级普及:轮滑;二年级普及:乒乓球, 三年级普及:足球+ 健美操;四年级普及:篮球+ 三门球;五年级和六年级设有走班课分类学习, 同时择优组建校田径队、足球队、乒乓球队、车模队、三门球队、轮滑队、健美操队。艺术类推广课程, 一年级普及:拉丁舞+ 简笔画;二年级普及:声乐 (6 首指定儿歌曲) + 汉字书写;三年级普及:电子钢琴+ 儿童画+ 生涯规划启蒙A;四年级普及:竖笛 (陶笛) + 陶瓷艺术+ 素描+ 生涯规划启蒙B;五年级普及:声乐 (6 首指定歌曲) + 木雕艺术+ 水粉画, 油画+ 生涯规划启蒙C;六年级普及:声乐+ 电钢琴+ 竖笛+ 舞蹈走班学习。力争做到人人有才艺, 个个有专长。目前我们学校正在跟苏州市艺术学校牵手, 争取更多的项目投入, 5 月底签约, 届时我校将成为艺校课程首批投放基地。
当我们的孩子有了技能而缺少一颗自信积极的心态, 那么他的竞争力就会减少大半。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扪心自问:为了孩子的人生幸福, 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面对压力、调整情绪、形成良好个性?如何让孩子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良好的生活品质?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在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以积极心理学、全脑科学和国际流行的生命教育为基础, 以美国中小学必修课程《健康与幸福》为蓝本构建了成长导师课程, 创新育人模式, 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成长导师课程》含有情绪控制、压力管理、性格锻造、健康生活和文化浸润等五个部分, 突出性格锻造和文化浸润。
1.情绪方面:青少年要学会理解、宽容, 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要能够妥善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情绪困扰, 保持情绪的稳定, 尤其是要具有乐观的心态。
2.压力与精神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正确地面对压力, 理解并积极参与竞争, 学会恰当处理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 与他人和谐相处, 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3.性格锻造方面:我们希望孩子能具有良好个性、健康人格, 能在六年的学习活动中逐渐了解并具备领袖人物的七种根性, 即能够做到:诚信、积极、细心、谨慎、大度、胆识、担当。
4.生活即教育, 学得多是为了走得更远。学校每年会有各种境外修学活动和校际交流, 目前我校已和江苏省的五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 校际交流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多参与, 也有种种担心, 怕孩子没见过世面不懂规矩, 在外受挫。为此, 学校以国际标准的《小学生礼仪教育》为蓝本, 专门开设了绅士淑女课程, 实施国际化背景下的礼仪教育, 让孩子待人接物落落大方, 谈吐交流知书达理, 从小具备绅士风度、淑女风范。课程的模式多种多样, 我们为此还开设了剧社, 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生活中的情境,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涉外礼仪也让孩子不出国门轻松系统地了解西方文化和礼仪, 为今后走出校园多一份自信。
5.课程充分考虑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每天的时间分配, 从内修素养到外树形像, 从未来竞争力到最终的幸福人生, 前面的课程都渗透着一种思考: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想要什么?怎么实现?这就是第五大课程:以国际最新《小学生生涯启蒙》教育为蓝本创建的《早期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规划, 是要孩子明白我们读书为了什么?你曾经对他说:“宝贝, 你好好读书, 以后考个好学校, 才能找到好工作, 然后赚好多钱, 然后幸福地生活。”孩子也许很听话, 照你说的做到了, 可在他心里这份幸福永远是属于爸爸妈妈的幸福, 为你们而活的孩子终究是不快乐的。这种不是只属于他的发自内心的追求会让他在挫折面前更轻言放弃, 只有自己有了方向和动力, 孩子才能越过你而优于你。孩子进入小学, 随着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认识的更加全面, 我们应该让他们在兴趣中得到足够多的尝试, 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 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 所以可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付出。这样的孩子是积极应对生活的, 在逆境中他可以很坚强地应对, 甚至这种阳光的心态都能感染到你。
3.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 篇三
上述学校管理举措之所以引起争议,关键在于人们对教育管理的终极目的的认识产生了差异。在学校管理中,“教育”与“管理”二者之间孰轻孰重?学校管理是姓“教”,还是姓“管”?它们何者是手段,何者是目的?这原本是一个十分简单明白的问题,如今在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的意识中却变得异常模糊。在他们的心目中,在他们对于学校事务管理的思考过程中,在对于学校管理设计的各种举措中,被列入优先考虑的是管理的有效性。他们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效率化,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恰是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中心和事务主义取向,导致学校管理者常常是在“动机良善”“便于管理”的大旗下,出台一些涉及侵犯学生人身自由和基本权益、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等“去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举措。
要求以“教育本性”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意味着学校一切管理举措的出台,都要本着教育目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通常所说的“管理育人”,其命题的本质便是承认管理只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育人才是目的所在。而管理之所以能够发挥育人的作用,乃是因为教育管理者秉承的管理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而控制性管理理念是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相抵触的。在这种管理理念下的学校,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自由民主思想的学生,也不可能发挥现代社会所认可的育人职能。设立潜伏型心理信息员的举措,之所以说它是“反教育”的,不是因为这种举措没有效果,也不是说它对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没有意义,而是指这种行为本身违背了教育本性。对于潜伏者而言,极易造成他们两面人格的形成。而对于被观察者而言,则是互不信任感的流行。如此一来,如何能使我们的学校培养出具有善良、诚实、公平精神的学生?这样一种所谓解决了某些学生心理问题的举措,又如何去应对由此出现的更多学生的更多的心理问题?
倡导以“教育本性”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要求学校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不能简单地移植企业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要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性质,依照学校管理对象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精神。毫无疑问,我们基层学校的绝大多数管理者所思所想所为都是为了使管理工作井井有条,都是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为学生的发展考虑。然而,动机的良善不能替代过程的公平正义,不代表可以不择手段地去管理学校。更何况管理者所理解的“好动机”“好前途”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教育性”背道而驰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当下“教育性”在诸多学校管理中的流失,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我们的学校管理者对于“教育”涵义认识的模糊。早在70多年前,潘光旦先生曾发表题为《宣传不是教育》的文章,今天读来对于我们理解教育本性依然有着启示:教育假定人有内在的智慧,有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力量。教育不是预备替人解决问题,而是要使每个人因为有了它的帮助,能利用自己的智慧来想法应付和解决问题。教育也承认绝大多数人的智慧与其他心理的能力虽有根本相同的地方,也有个别互异的地方。为此,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合理的施教方式是启发而不是灌输。遇到个别的所在,还需个别的启发。由此可见,理想的学校管理应是管理而不是管制,是启发自觉而不是灌输被动,是促进发展而不是包办代替。
简而言之,以“教育本性”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否认管理工作自身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而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应是一位教育者,应时刻基于教育者的立场去思考管理工作,以教育作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管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4.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 篇四
一、做一名合格校长必须具有浓厚的热爱教育之心、献身教育之情
教育事业是人类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是造就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事业。教育是精神生产,她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必须靠教育来创造、来发展。教育的好坏,决定一代人的素质,一代人的素质高低,也就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工作是艰巨的,没有坚定的教育事业心,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就无法坚守这个光荣的岗位。校长是一个清贫的职业,我们国家教师的待遇还是较低,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还仍较差。做为一名校长,如果没有甘居清贫、不怕艰苦劳累、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当不了好校长的。
二、作为一名校长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要敢于大胆地喊出向我看齐
做十年校长工作,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校长的身教胜于言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多年来我中心校成员恪守《中心校校规》,我们的口号是“五看齐”原则,即“工作上中心校成员向校长看齐,村小班子向中心校班子看齐,教师向领导看齐,学生向教师看齐,村小管理向中心小学看齐”。提出了自觉性、积极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四性”工作要求;基本实现了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勤奋型向科研型转变,教书匠型向科学家型转变的“三个转变”;树立教师良好形象,实现了学有所长,教有所长;心胸宽广,容事容人;师德高尚,形象高大;美在心灵,做出样子。这些治校方略与工作目标激发起全镇小学教职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与干劲;他们默默奉献,忘我工作,以创作性的工作来树立自身的形象。
三、合格校长必须准确掌握工作节拍,奏响工作主旋律
一校之长是学校工作的总设计人,对每项工作必须周密筹划。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第一,加强了对办学条件薄弱学校的改造,抢抓机遇、深挖潜力、争取援助、注重指导,争取上级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达40万元,确保了我镇三所薄弱校的如期改造。第二、加强了校园“四化”建设,几年来,我们在美化、绿化、香化、净化上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由中心校根据各校实际,统一规划,杜绝了重复建设,中心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园艺术化建设工作评比,并将此成绩按10%记入重点工作责任状。第三、加大了设施添置力度;在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办学村投入的前提下,中心校规定,各村小每学期要拿出纯收的30%用于教学设施的添置,全方位的投入,使我校两次被朝阳市授予普实工作先进单位,办学水平一次性通过了省巩固类验收。
在办学条件达标的前提下,我们把工作重点转向了内部管理,实行了“三抓”,即抓质量,抓学校内部改革,抓财务管理;“三抓”成效显著,教学管理深受主管部门、上级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好评;学校内部工作改革激活了教师工作,实现了人人想事做,人人想将事做好的理想氛围;《中心校财务管理办法》运作效果良好,规范了帐目管理,避免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杜绝了财务出赤字。
四、做合格校长要狠抓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我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教研活动为依托,每学期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讲课比赛、优秀论文评选、观摩示范课、课标及学科知识竞赛、教学设计评优、专题讲座等活动。提供了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相互交流教学经验及学习心得,从而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校长亲任组长,参加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人人确立研究课题,定期总结交流。坚持领导带头搞科研,深入教学第一线,注重青年教师、新教师培养提高工作,认真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系列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群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市举行的新课标及学科知识竞赛中,我校团体总分始终名列同级学校前列,其中第一名一次,第四名两次。教学质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我校学生在市文化竞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三名,毕业班学生成绩检测获全市第五名,在学习新守则、新规范知识竞赛中获全市总评分第二名。
五、做一名好校长,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校长是一校之长,仅有教学能力不能胜任,好教员不一定能当个好校长,校长还必须具有科学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是对内,社交能力是对外;办学既需要内部条件,也需要外部条件,二者不可缺少。几年来,我中心校争取镇村资金近300万元,争取北票域外资金80万元,对加速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学校管理不是靠人治,而是靠法治。校长制定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的“法”。它科学合理,就能赢得学校师生的首肯,它就有严格的约束力,“人管人难服人,制度管人易服人”。学校管理不是靠权治而是靠情治。所谓情治,就是感情投资。校长管理学校的权威不是全靠职位和权利,而是靠爱心才能真正树立起来。对事业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师生的爱,是校长情治的重要途径;关心教师的饥苦,我镇生源地分散,校点多,很多教师上班单程路途达20多华里,中心校在财力非常困难的前提下,压缩其他一切开支,每年为路途超过20华里的教师解决补助12000多元,使远途教师能安心工作,心里得到了平衡。多年实践总结出的一句话:“宁可亏待老婆和孩子,也不能亏待教师和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校长。
六、做一名好校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公正廉洁的品格
校长要有豁达开阔的胸襟,有容人容事的雅量,讲究语言的魅力,“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原则面前不手软,利益面前不伸手。时刻牢记公正廉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身先士卒的行动是当好一个校长的必备条件。古语说得好“公生明,廉生威”。俗话说:“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些话都是很有道理的。要做到令行禁止,校长还必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校长则是师生的表率;校长身正,师生不能不正。
5.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核心 篇五
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豫海回中主管教学副校长)联片教研活动(河西中心学校校长马兴学)
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四小金宪英)班主任队伍建设(石狮中学主管政教副校长)
青年教师培训(下马关中学校长杨连俊,内容包括青年教师培训、结对帮扶、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等)
把握新课标,稳步推进新课改(韦州中心学校校长苏润军)校际间结对帮扶工作(同心二小丁学东)
以上8所学校的领导按要求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必选题目,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
以下27所学校材料将在大会上进行交流(供参考,字数在2000字左右)
狠抓质量、提高效率、精细管理,切实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心中学)
加强毕业年级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回民中学)全面提高学校管理干部的执行能力(二中)
发挥管理制度作用,做好学校教学工作。(韦州中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的有效做法(丁塘中学)城乡结对帮扶工作经验谈(王团中学)
如何有效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河西中学)树立新理念,驾驭新教材。(张家塬中学)
加大优生培养和中间生的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兴隆中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做法(一小)
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化能力有效做法(实验小学)
提高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水平的几点做法(五小)
班主任队伍评价工作(三小)
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联动,构建和谐的育人网络(二幼)建设班级文化,发挥育人功能(一幼)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几点做法石(狮中心学校)
深化结对帮扶工作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下马关中心学校)加强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管理,强化常规教学工作的落实。(张家塬中心学校)
重视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窑山)
广泛开展教学专题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内涵发展能力。(预旺中心学校)
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具体做法(田老庄中心学校)创新教研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兴隆中心学校)加强管理干部和教师考核评估体系,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王团中心学校)
有效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豫海中心学校)加强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与培训工作(丁塘中心学校)以课题研究有效带动学校教研工作(马高庄中心学校)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构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 充分发挥设施设备效益
两点要求:
1、各校务必在2月16日(星期四)上午12:00前将汇报(交流)材料电子文本发送到txjwtgz@163.com信箱中。
6.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 篇六
-------------榜样教育在学校的实践和探究
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蔡雪峰
严伯冲
沈吉军
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学生时代是人生价值取向的形成的关键时期.杨贤江同志因而早就提出:"学生时代谓为一生最切要时代".这是因为学生时代尤其是中学时代是一个人的转型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一方面,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另一方面也容易为社会的不良习气所影响.一个人学生时代所形成的价值观和他的处世观、理想信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反过来说,一个人的一生总会留下他的学生时代的深深烙印。在这新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影响着我们新时期的学生,有不少学生本身就是"fans",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在学生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为学生提供可让学生参照和借鉴的榜样,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的问题。
活动案例:校十佳学生评选――――慈溪市杨贤江中学
一、评选宗旨
“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评选条件
1、“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的评选标准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学术研究、科技创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等方面表现出色,并取得突出成绩。在上述基础上,对具备下列条件的候选人予以优先考虑:
(1)、校级或校级以上“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
(2)、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学生科技创新发明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被评为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份子者;
(5)、在校级以上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者;
(6)、在逆境中顽强拚搏、自立自强且品学兼优者;
三、评选办法与步骤
1、各班根据评选要求,开展相关的评选活动,在此基础上向校团委推荐候选人1名,并严格按照要求准备材料,按时上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根据情况另形上报;
2、团委办公室对各班推荐人选的材料进行审核,推荐材料不全或不符要求的将被取消评选资格;
3、团委在充分考虑候选人事迹后,将确定20名人选作为正式候选人。;
4、团委在校广播台、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公布正式候选人及其事迹,进行为期1周的全校公示,广泛征集全校师生的意见;
5、团委在听取各方反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全校同学的无记名投票结果进行选举,并报学校校长室同意,最终确定“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获奖者。
四、评选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组织力量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和候选人推荐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在推荐候选人的工作中,各班要严格按照评选条件坚持择优原则。所推荐的人选应是本班学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3、各班要将所有申报材料在规定日期前上报团委会办公室,逾期不交将作弃权处理。
5、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推荐登记表,一式3份;
(2)被推荐人2000字的事迹材料及100字左右的事迹简介各1份,;
(3)提供事迹材料中涉及到的主要奖项的证书复印件,两寸近期彩色照片2张。
五.反响:成功开展的“杨贤江中学十佳学生”评选表彰活动有效地激发了我校广大学生争作先进、积极进取的热情。评选出的十佳青年学生品学兼优、综合素质突出,在各自的学习、生活上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青年学生中树立了先进典型,鼓励、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奋发成才。
六.效果: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的。使学生在身边的同学身上发现了新时期优秀青年的应有品质,让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校的德育教育不再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我校“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树立先进典型,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进而有利于学生科学人生观、科学价值观的养成。所谓价值观,是指人们进行价值认识时所持的根本观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把握:从其形式来看,价值观念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其内容来讲,价值观念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从其功能来看,价值观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理应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奠定基矗教育价值导向的实质和关键,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当然也不能用对事实的认识取代价值观教育,相对于青少年来说,价值观教育似乎更重要一些。这正如爱因斯但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任何一个社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都需要建立起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其中的道德理论、原则、规范和评价方式对社会、国家和个人都具有重大意义,这就是道德的价值。我们进行道德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伦理道德的价值,认识到德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武装学生,使他们学会以社会主义观点判断社会事件和人物言行道德的能力。关于审美价值观教育,就是让学生理解人类和个人对美的真正需求,认同和实践高雅文化,排拒和抵制粗俗文化,以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所谓人的价值,是指具体个人所形成的特有的人生理想和他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意义。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解决个人怎样生活才算值得,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学校必须培养学生树立壮丽的人生理想,使他们确立经过深思熟虑、符合自己能力和顺应社会要求的人生追求。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榜样的模范作用。现在缺少的就是榜样的模范作用。沈阳市教育局曾经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现状进行一次调研分析,结果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差。抽样调查的20所学校中,竟然有2.9%的学生表示景仰黑势力老大,这个结果几乎是景仰父母的两倍。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崇拜“黑势力”的老大?记得我小时候,看了一些电影之后,也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有扮演英雄人物,也有时扮演反派人物,无论扮演那一种人物,孩子们心中榜样人物都是英雄们的形象,即便是在扮演反派人物,总是想通过演好这个反派人物来衬托英雄的形象。在那个年代虽然传媒没有现在发达,但英雄的形象随处可见,这给我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确实起着良好的教育作用,把这种教育一概说成是说教,显然是不正确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历经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对青年人仍然起着榜样作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俗话也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优秀学生与同学朝夕相处,一言一行均更为其他同学所关注.因此,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自然成为同学的榜样,优秀的榜样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转折时期,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当今社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相对较为复杂。作为"十佳学生"首先应具有正确的“三观”:从大的方面说,"十佳学生"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爱国主义情感。还应与时俱进,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周恩来同志曾在年轻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书呆子,已经很难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另一方面,爱国主义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作为一个"十佳学生",他的爱国主义具体表现首先应是爱学校,爱班级,爱宿舍,尊敬师长,友善同学;对待学业,应该是孜孜以求,进取不息;他应该是班级良好舆论氛围的创设者、维护者、引导者和实践者。唯其如此,"十佳学生"才能在思想上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学习上。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周恩来曾经讲过,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十佳学生"在学习上起到榜样作用,这并不是说每位"十佳学生"的成绩都应在班级或年级名列前茅,并不是“唯分数论”。"十佳学生"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应主要体现在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有崇高的学习理想,有远大的学习目标,有合理的学习计划,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学习意志和品质,有承受挫折、改正错误的学习勇气。总之,在学习上能够尽心竭力,“尽吾志矣,可以无悔”,也就能起到榜样的作用。
(三)生活上。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家庭、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社会给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不排除负面的影响。新时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滋长,这种不良的风气也冲击着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致使某些中学生在生活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曾有文章用三个字“懒、馋、玩”来概括当今某些中学生的特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颇能说明问题。一日三餐不饿,课间饥肠辘辘。零食不绝于口,没钱,向老爸老妈伸手。更有同学喜欢吃洋餐,穿名牌;不在学习上争高低,而在生活上搞攀比。作为"十佳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活理念,首先要热爱校园生活,拥抱校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埋怨生活,消极怠惰。其次,在日常生活方面要严于律己,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实行量化星级管理模式,作为"十佳学生"要尽可能带领同学提高内务卫生水平,做到内务不扣分或少扣分,值日时宿舍整体内务不扣分。再者,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观念。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要崇尚节俭,要“戒奢以俭”。消费尺度既要根据家庭经济条件状况,同时又要考虑年龄特征,不可超过一定的限度。俗话说“生活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欲人立须先己立”。"十佳学生"能在生活方面首先“立己”,那么也一定能达到“立人”的效果,最终起到“活的教科书”的作用。
(四)行为习惯上。作为"十佳学生",能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各种校纪班规,即使偶有犯规,也要有改正的决心和勇气,“君子之过,如日月悬于中天,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
现在传媒的发达,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英雄形象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枪战片”、“警匪片”以及武侠小说中的人物。由于通俗的大众文学没有明显的榜样作用,孩子的模仿中也就可能产生盲目崇拜黑社会老大的问题。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就有黑社会之类的现实,又没有人正确引导他们去认识这些问题,那么这种盲目的崇拜就可能变得不再盲目,而是心中的目标。我们应当非常清醒的看到今天发达的现代传媒能给孩子提供的榜样作用实在太少,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孩子们又接触了一些社会不公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引导不当,孩子的成长过程就必然出现逆反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后果是很危险的。青年是面向未来的一代,充满青春期的精力和美好想象,价值观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事实上青年价值观也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明天。青年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其青春性是两面的,对它们要给予合理的归位和落实。青春性中开放、先锋、创新的一面决定着青年乃至整个国家的活力与冲动,意味着任何一种可能的生活前景。青年正是带着一颗骚动的青春之心进入社会的。将青春性的这一面用得其所,那么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将使整个社会得到“反哺”;而青春性中叛逆、情绪化的一面则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如果听任这种青春性放纵,那么种种负潮、暗流会磨蚀整个社会的理性智慧。总之对青春性中可能存在的正负面要充分估计并予以疏导。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悼念会上的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知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这就是世界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另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评价。爱因斯坦的话,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价值观念。结合实际来说,我们不妨举每年高考升学的例子。有幸进入高中学生,究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多,还是非常努力的孩子多,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智力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机会将会更多地提供给那些学习努力、有毅力、善于克服困难的孩子。聪明而不努力的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如果根据多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结果,人群中大约有3%的人智力是非常优秀的,这种非常优秀的智力,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应该毫无问题。以每年宁波市18岁的人口16万人为基数,3%即为4800人,但每年实际考入清华、北大的北京学生只有100人左右。假设这些学生的智力全部属于非常优秀者,他们也仅占同年龄智力非常优秀者的48分之一。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有机会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那种既聪明、又努力的学生。如果说象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要求孩子有非常优秀的智力条件,那么,很多普通大学,对智力条件的要求就不那么高,至于其他的大专、中专、职业高中,对智力的要求就更不是升学竞争的最主要问题了,对这些学校来说,只要具有中等偏上或中等智力,就足可以有条件参与其入学竞争。关键看非智力因素、即是否努力、刻苦、自信,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可以认为,非常努力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而非常聪明的人可能会无所作为。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条件不好,他进入象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的机会可能比较小,但是,他完全有机会在社会上的其他各种竞争中取胜,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反之,一个智力条件非常优越的儿童,如果他的社会性发展不良,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娇生惯养,害怕困难,要么骄纵自大,要么自卑羸弱,他终归一事无成。意志坚强,严于律己,客观公正,甘作公仆,谦虚谨慎,热忱、顽强,勇于克服困难,这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社会性”品质的概括,正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居里夫人才从千百万具备和她同等智力的妇女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任何一个具备居里夫人那样的品质的人,他即使没有成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可能在其他的社会事业中作出成绩,成为对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人。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青年在救亡与发展的主题下发生着丰富的价值观变革。无论是民族意识的觉醒、现代文明意识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虽然这一主导价值取向在中国青年中有一个在矛盾斗争中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有一个受各种思潮影响而出现诸种偏向的过程,但总体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青年所追求的理想基本没有改变,青年价值观的核心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统一。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在读书求知、职业、婚恋、消费等领域都有具体入微的表现,逐步体现出“高度分化,走向整合”的基本轨迹。这是与以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实绩对青年的感染影响作用分不开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代世界,冷战格局已被打破,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现代化发达国家青年面临物质利益重新配置、社会关系调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不同国家中表现出价值观方面一些共同的特征,如:在社会与个体之间求共识,在主流与亚文化中求平衡,在求是务实与享受生活中求合理,在政治意识与政治行为间求认同等等。多样分化并逐步走向整合也是贯穿其中的态势。人生价值观,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反映着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包含着个体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信念等多种因素(这里,我不妨称之为“完美的人格”)。而我们的教育,就应注意引导学生有个性地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个性的教育活动。在张扬学生个性中,构建起他们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其本质就是人的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同时,让生命自由生长,也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近年,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感到教育应当“走进生命教育的新时代”,通过课程改革,创造一种“人的整体生命投入的生态”,②促使我们的教育向生命敞开,促进我们的学校、课堂成为鲜活生命、完整生命的摇篮,让所有生命的全部价值在校得到高扬。因而,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让学生自由学习。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思想交流、对话、质疑、反思,以及达成新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自觉、自愿和自由的,任何外在的强迫都无助于启动和维持这一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只有让其充分地有个性地自由学习,他们身心各方面的潜在发展倾向才能表现出来。“自由乃是其他价值欲得到发展所必须的土壤”。
我们这样建设学校:学校是价值观相互认同的老师学生聚集到一起,并能为各方实现各自的价值提供一个平台。学校就是一个平台,把一些认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到一起,或在学校期间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大家骨子里认同的是一套价值理念,所以在学校内开心的工作、学习,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个人的目标。这样的学校也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组织,这也符合中国的传统思想:志同则道合,志不同则道不合。道不合则不与为谋。
7.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与构建 篇七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州第十六中学, 1985年开始创办职业高中班, 2002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州十六中剥离, 与原闽侯师范学校整合并迁址办学。为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006年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又与原福州工艺美术学校与整合, 实行一校两牌 (即一个办学实体, 保留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和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校两块校牌) 的管理模式。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 又先后整合了两所学校, 其积淀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深厚而丰富的。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不同学校的整合, 必然带来的是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交融和重构。而经历了磨合、交融和重构后所形成的崭新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像基石一样稳固地埋在学校发展的土壤里, 他表明“这就是我们的面貌, 这就是我们的风采, 这就是我们追求。”
学校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三个时期
1.涌动的潜流———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期
在每一次的整合过程中,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几种不同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在这个阶段里, 我们所乐见的应该是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但绝非摩擦。不同的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对于新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推动作用。而摩擦, 只会给我们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和谐杂音, 形成吞噬我们事业发展的漩涡。
2.理解的包容———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期
核心价值体系的磨合, 其目的是导向相互理解的包容和相互借鉴的交融。在核心价值体系的交融这个阶段, 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对原有身份的淡化, 强调的是一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弘扬;强调的是一种对各自原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趋同。
3.创新的传承———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期
如果说我们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传承构建的前两个时期, 正好对应着学校的蓄势待发的发展阶段, 那么随着国家不断出台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随着新校区的区位劣势在福州城区拓展背景之下的逐渐削减, 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我校新校区建设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学校的发展也必将进入其新的历史机遇期。学校发展的阶段特征也必然地由蓄势待发转为趁势而上。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 传承构建学校新的核心价值体系, 无疑将为学校的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
传承构建新的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思考, 我认为:我们学校所要传承并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六大必有之义”。
1.爱校爱生, 充满集体荣誉感
学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离不开我们每一个成员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中如果缺失了对学校、对学生的挚爱, 缺失了集体的荣誉感, 那这所学校就是死气沉沉的没有希望的学校。
2.合作协同, 形成集体向心力
凝聚产生力量, 团结诞生希望。在现阶段, 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就是争创省级文明学校和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这两个目标的实现, 光靠个别人、个别部门的努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部门之间, 教师之间都要弘扬一种合作协同的精神, 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向心力, 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我们的学校就会创出品牌, 赢得声誉。
3.创新超越, 追求永不言弃的精神境界
科学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对我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不竭的动力来自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进取。学校的发展之路绝非一片坦途。我们可能会遭遇发展的瓶颈, 可能会遭遇观念的迷茫。但这时候, 支持我们走出困境就是一种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
4.共荣共进, 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坚持学校的发展为了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依靠全体师生、学校的发展成果由全体师生共享,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共荣共进, 和衷共济;必须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体现浓厚人文关怀的氛围,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全体教职工的权益, 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质量、专业发展潜能和工作幸福指数, 努力营造和谐共事的工作氛围。
5.重态度、重细节, 锻造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 我们就要调动每一个教职工的工作热情。我们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中, 自我价值的体现, 应该来自一种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一种对工作细节的务实求精的追求。工作中, 我们总会遇到困难。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就要锻造我们的队伍要具备迎难而上的意志力。不推诿、不抱怨, 重态度、重细节, 那么我们的发展之路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就没有迈不过的沟坎。
6.不自喜、不自傲, 秉持追求卓越的进取心
8.学校改革是所有改革的核心 篇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今年7月底颁布实施。此前的一个多月,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王烽是直接参加“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专家学者中的一位,他研究时间最长、最深入的是“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三部分:体制改革。这部分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独立成章,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近日,《小康》记者对王烽进行了专访。
重新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小康》: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的第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方面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有何特点?
王烽:一是比较全面系统,特别在发展和改革部分,涉及到了各级各类教育,把学前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单独提出来了,还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六大改革任务。二是层次非常清晰,在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线下,提出了战略思想和目标、发展改革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特别重视民意、特别注重基层经验,特别重视试点实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由原来自上而下推动的阶段进入到了自下而上的阶段,即大思路来自上层,但具体实施,主要依靠各地、各学校基层的实验,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现在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由扩大规模转为提高质量,那么人才培养作为核心的位置也就更加凸显了。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突破,例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第一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上提出来,而且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随后提到“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实际上里面包含的重要理念就是要摆正政府的位置,调整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保障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自主权,解决政府统得过死、学校过度行政化的顽症。“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提出也是一个突破。学校改革实际上是所有改革的核心环节,因为学校往上要承接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所以位置非常关键。
《小康》:“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人才培养观念有何特点?
王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这些观念都是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以及教育本身存在的不适应提出来的。全面发展,不是培养完人,而是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人人成才,就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人才的可能,需要教育重视所有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多样化人才观,是指人才标准多样化,满足社会各方面对不同人才的需要;终身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成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终身要学的事情;系统培养,是指人才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培养的,应该是各级各类教育统筹考虑的,教育需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仅仅是培训和传授知识技能,还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贯穿于人身心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人才成长、个人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收益,即接受教育后的“产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从经济效益上来讲,如果一个人工作了,教育的效应可以用工资来考量。但社会效益是无法估量的,例如一个人接受教育以后,更懂得环保节能、理性消费、遵守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等等。教育还具有代际效应,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对下一代是有良好影响的,所以教育的效应是全面的,有的可以衡量,有的无法衡量,而且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滞后的、长效的,伴人一生的。
高校首先要解决低效问题
《小康》:目前我们仍是“一考定终身”,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内涵是什么?
王烽:从制度上、实施主体上、时间上、工作模式和程序上,要把招生和考试分开。考试就是提供招生的依据和参考信息,招生就是高一级学校选择生源,这两个本身就不是一回事,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做计划、组织考试、统一排名、分批录取,无形中就把考试和招生混合在一起了。这样就体现不出高等学校的自主权,体现不出多样化人才观和人人成才观,也体现不出基础教育自身的价值。
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不同的主体负责好自己的事,政府管监督、管公平、管宏观统筹,高等学校就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制定各自招生标准,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自主确定招收哪些学生,考试机构专门研究和组织考试,高中搞好自己的素质教育。
《小康》:在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就业率倒挂,研究生不敌本科生,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职校生的现象,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王烽:就业率倒挂是就业市场趋于理性的表现。以前用人单位是按照重点大学优先、研究生优先的原则选拔人才,现在更看重实际工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这种变化客观上對高等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小康》:钱学森曾经说过:“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您认为高校急需解决的是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吗?
王烽:我们国家需要像钱学森一样的拔尖创新人才,没有这些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按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去办学,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还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关键是我们国家需要有一批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而且各级学校都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通路。
《小康》:现在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有哪些阻碍?
王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映。仅就人才培养环节来讲,我们都有一些共同感受。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有些课程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尤其是大学前两年的一些基础课程,高校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效率的问题。
再比如内容陈旧,有些基础课的教材甚至几十年都不变,体现不出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新进展;教学方法不合理,例如仍然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大班教学更是加重了这一弊端。
9.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核心知识 篇九
国卫办疾控发〔2017〕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教育局: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教育部对《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完善。现将修订后的《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以下简称《工作规范》,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对持续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坚持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对照《工作规范》,强化部门合作和责任落实,做到对学校结核病疫情的早发现、早处置。
二、落实防控措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改善教学和生活环境,加强日常晨检、因病缺课登记和追踪等工作,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学校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内容。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结核病疫情信息报告和管理工作,主动监测各学校结核病报告发病情况,做到发现一个及时处理一个;要及时做好疫源追踪、流调和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防止疫情蔓延。
三、开展督导检查
各级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定期督导和目标责任考核等方式,切实加强监管,督促相关机构有效落实防控政策和措施。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机构要将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内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违法行为依法查处。
附件: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
2017年6月26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
(2017版)
为加强学校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有效防范学校结核病疫情的传播流行,确保广大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指的学校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等。
一、学校结核病常规预防控制措施
学校结核病常规防控工作是预防学校结核病疫情发生 的基础。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相应职责,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每年召开部门间沟通协调会,制定日常防控工作计划,督促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一)健康体检。学校按有关规定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新生入学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结核病检查方案见附件1),由具备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学校师生健康体检,并将体检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学校师生健康体检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对发现的疑似肺结核病例,体检机构要及时反馈给学校,由学校告知学生(或家长)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确诊并跟踪了解诊断结果。
(二)健康教育。学校通过健康教育课、主题班会、专题讲座,以及校园内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广泛宣传结核病防治的核心知识(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核心知识见附件2),提高师生对结核病的认知水平,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对结核病患者的歧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三)学校环境卫生。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卫生设施建设与管理规范》等涉及学校卫生的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保障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人均使用面积;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 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做好校园环境的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
(四)监测与报告。
1.晨检工作。中小学校应当由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落实晨检工作,重点了解每名学生是否有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发热、盗汗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后,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室。
2.因病缺勤病因追查及登记制度。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当及时了解因病缺勤学生的患病情况和可能原因。如怀疑为肺结核,应当及时报告学校卫生(保健)室或校医院,并由学校卫生(保健)室或校医院追踪了解学生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3.病例报告。对学校发现的肺结核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由学校疫情报告人立即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疫情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开展学校肺结核疫情的主动监测、舆情监测和汇总分析。对监测发现的学生(或教职员工)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病例报告信息,应当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将结果反馈给学校。
二、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的防控措施
学校结核病散发疫情是指在学校内发现结核病确诊病 例,但尚未构成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共同做好结核病散发疫情的处置工作,协调解决疫情应对和处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作有效开展。各相关单位和机构应当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控制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和密切接触者筛查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蔓延。
(一)及时确诊并报告。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对就诊的学生及教职员工肺结核疑似患者或已确诊患者必须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尤其是在患者的工作单位栏中要详细、准确地填写患者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要求将患者转诊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2.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学校师生中因症就诊或转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要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等,按照肺结核的诊疗规范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痰菌实验室检查,按照肺结核诊断标准作出明确诊断。确诊的学校肺结核患者应当及时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
3.同一学校同一学期发现2例及以下患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患者所在学校反馈;发现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患者时,应当向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上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报告、反馈。
(二)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旦发现确诊病例,应当及时组织开展病例所在学校师生密切接触者的筛查工作(密切接触者筛查及处理方案见附件3)。
2.学校应当积极配合筛查工作,要密切关注与确诊病例同班级、同宿舍学生及授课教师的健康状况,宣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一旦出现咳嗽、咳痰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就诊。
3.对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在校学生,校医或班主任应当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督促其按时服药、定期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随访复查。
(三)治疗管理。
1.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对确诊病例提供规范抗结核病治疗。对休学在家的病例,居住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组织落实治疗期间的规范管理;对在校治疗的病例,学校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与学校共同组织落实治疗期间的规范管理,校医或班主任应当协助医疗卫生机构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指导学校做好疑似病例的隔离工作。疑似病例确诊后,学校应当及时登记,掌握后续治疗和转归情况,对不需休学的学生,应当安排好其在校期间的 生活及学习。
(四)休复学管理。
1.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对符合下述病情条件之一的学生病例,应当开具休学诊断证明。根据休学诊断证明,学校对患肺结核的学生采取休学管理。
(1)菌阳肺结核患者(包括涂片阳性和/或培养阳性患者);
(2)胸部X光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和/或伴有空洞的菌阴肺结核患者;
(3)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
(4)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议休学的其他情况。2.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好转,根据下列条件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生可开具复学诊断证明,建议复学,并注明后续治疗管理措施和要求。学校凭复学诊断证明为学生办理复学手续并督促学生落实后续治疗管理措施。
(1)菌阳肺结核患者以及重症菌阴肺结核患者(包括有空洞/大片干酪状坏死病灶/粟粒性肺结核等)经过规范治疗完成全疗程,初治、复治、耐多药患者分别达到其治愈或治疗成功的标准。
(2)菌阴肺结核患者经过2个月的规范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X光片病灶明显吸收,后续2次痰涂片检查均阴性,并且至少一次痰培养检查为阴性(每次痰涂片检 查的间隔时间至少满1个月)。
3.对教职员工肺结核患者的休、复课管理,可参照学生休、复学管理要求执行。
三、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现结核病死亡病例时,学校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判断是否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可根据防控工作实际,按照规定工作程序直接确定事件。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政府的领导下,严格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预案的要求,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落实各项应急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的危害和影响。
(一)事件核实与上报。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对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与核实,并组织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如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规定,确定事件级别。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事件确认后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并告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筛查。在学校的支持配合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 查和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根据疫情情况合理确定筛查范围。对密切接触者中初次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非强阳性者,应当在2-3个月后再次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初次筛查时仍处于窗口期的新近感染者。
(三)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学校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协助下,强化开展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消除其恐慌心理。
(四)校园环境卫生保障。学校应当加强公共场所通风、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并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相关场所的消毒工作。
(五)事件评估。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了解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各项应急响应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应急处置情况组织开展综合评估,包括事件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等。
四、监督与管理
卫生计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定期联合组织督导检查,将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作为对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等要求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单位和个人责令改正,对报告不及时、疫情处置不力等原因造成疫情扩散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1.新生入学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结核病检查方
案
2.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核心知识 3.密切接触者筛查及处理方案
附件1
新生入学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
结核病检查方案
一、幼儿园、小学及非寄宿制初中入园(入学)新生体检应当询问肺结核密切接触史和肺结核可疑症状,对有肺结核密切接触史者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二、高中和寄宿制初中的入学新生应当进行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者需要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
三、大学入学新生采用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和胸部X光片检查,重点地区和重点学校也可同时开展结核菌素皮肤试验。
四、教职员工健康体检中应包括胸部X光片检查。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者、或胸部X光片检查异常者需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检查。
附件2 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宣传核心知识
一、肺结核是长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二、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
三、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
四、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五、规范全程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
六、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后,应当主动向学校报告,不隐瞒病情、不带病上课;
七、养成勤开窗通风的习惯;
八、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附件3
肺结核病例密切接触者筛查及处理方案
一、筛查范围判定
肺结核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是指与肺结核病例直接接触的人员,主要包括同班师生、同宿舍同学。如果在同班、同宿舍师生筛查中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肺结核病例,需将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扩大至与病例同一教学楼和宿舍楼楼层的师生;同时,根据现场情况判定,也可适当扩大筛查范围。另外,要对与病例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进行筛查。
二、筛查方法
15岁及以上的密切接触者,必须同时进行症状筛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胸部X光片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者和肺结核患者。
15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应当先进行肺结核症状筛查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以及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者开展胸部X光片检查。
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者、胸部X光片异常者应当收集3份痰标本进行痰涂片和痰培养检查,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三、筛查后处理 对筛查发现的疑似肺结核患者转到属地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确诊。
对密切接触者,要加强卫生宣教和随访观察。随访观察期间一旦出现肺结核的可疑症状,应当及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检查。
【学校安全管理的核心】推荐阅读:
学校安全的预防和管理08-13
学校安全工作的总结报告06-13
学校暑假安全的应急预案06-21
学校校园安全的应急预案07-02
谈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07-30
学校安全的工作简报08-10
学校食堂安全管理的自查报告07-01
加强学校夏季用电安全管理的通知08-29
对班级、学校安全工作的建议07-20
学校各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