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4-08-3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共15篇)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思维的形成过程一般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和理论型的逻辑思维,思维的不断发展与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数学教学中,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就从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

概念是科学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以压缩形式表现大量知识的手段,是理性大量知识的一种最基本形式。正确的认识概念是一切科学思维的基础。

在无理数与有理数的概念教学中,给出定义后及时揭示其本质属性,抓住“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个本质属性以区分无理数与有理数。又如假若只有具体的一个个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30、x23x10”等等,而没有抽象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它的一般形式表示:ax2bxc0a0,那么只好去对付一个个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性研究。通过上面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抽象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有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问题。即首先是对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背景讲清楚,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及其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的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

行判断等。

总之数学概念的教学,在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造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解题中培养数学思维。

解题的灵活性是指及时转向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解脱出来。

一般人们总喜欢局限在平面范围内考虑问题,为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对空间图形进行研究”,可向学生提问:你用六根等长的火柴为边,能摆出四个正三角形吗?恐怕绝大多数学生在纸上画来画去无法完成,此时可出示四面体模型,说明六根火柴可作出四个正三角形。

培养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方法多种多样,传统提倡的是“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是一个好办法,但是“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也应引起注意,如已知直线L与圆O相交于A、B,在圆O上求一点P使其到直线L的距离最近。可以引申为求与直线L平行且与圆O相切的直线与圆O的切点,或在圆O上求一点Q,使SABQ面积最小,等等。

三、在定理、法则、结论的推导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

教材总是将知识、方法等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演绎将知识展开,中间有许多“省略”或“简约”的形式,省去了观察、猜想、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寻找那些“省略”或“简约”的内容,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于定理、法则|、结论等的教学,应重视其发现、推导证明的过程,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如何获取的。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掌握数学知识与培养思维能力同步进行。

例如,在讲解幂的运算性质中的“零指数幂”时,给学生观察下面一组练习题:55 5252 aa a2a2 anan

先让学生按除法得出结果,然按照同底数幂的运算得出结果。通过这种对比练习让学生思考“零指数幂”性质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某些简单的问题出发,提出若干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导出过程,让他们在观察、讨论、类比、归纳中得到思维的发展。

四、引导多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考虑。具体表现为一个事实能作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法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此相应地还有另一种情况;即有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或理论,能从多方面设想,探求这种方法或理论适用的各种问题,扩大它的应用范围,特别是把一个领域中的方法移植到另一个领域。这种方法常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五、提倡观察思考严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指考虑问题的严密、有据,运用数学直观,不停留在表面认识上,运用类比,不轻信类比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条件,而且还要留意发现那些隐蔽的条件;运用定理时注意定理成立的条件;仔细区分概念间的差别,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地使用概念;给出问

题全部解答,不使之遗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时间和材料,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思维操作。只有学生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学会如何想“数学”、“用”数学,才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说得好:“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学习数学思维过程。”只有重视“过程”教学,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理解思路的分析探索过程,才能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质。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二

一、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前提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 也是创新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如果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 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 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 那么就不能敞开胸怀, 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就会极大地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 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 也谈不上创新, 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 从而封闭自己。 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 就要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 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 认为是消极为主, 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 从而落后挨打。 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 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此外, 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 让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 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 但他们更担心被学生看做是出风头, 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 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生中, 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 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 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今天要获得力量, 需要具备关于知识的知识。 ”此话讲的是:要创新发展, 必须重视基础知识。 中学历史教科书涉及的基础知识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其他重要历史现象的知识, 即史实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 其中史实性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 它包括背景 (原因、条件) 、时间、地点、人物、过程 (内容) 、评价 (性质、意义、影响、作用、经验或教训等) 。 夯实了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才有构建创新大厦的可能, 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反之, 缺乏这些基础知识, 创新就好比“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即使学生的创新火花被激发出来, 其创新也只能是低水准的创新, 且止步不前。

三、多种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多种教学情境, 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授古代埃及的历史时, 教师首先利用首页向学生展示的是多幅古代埃及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看后心潮起伏, 学习激情早已包容在教师设计新颖的开讲教学之中。 在输入情感信息方面, 历史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过去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多媒体素材。 其次,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 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交流, 发表见解, 这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 如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的问题, 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 掌握了它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 所以对这一问题组织讨论很有必要。 教师首先启发学生抓住民族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不同态度进行分析对照, 运用历史史实发表意见, 展开讨论, 教师最后归纳总结。 这样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理解。 此外, 教师还可以围绕有关教学内容, 将一些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辩论。 如哥伦布远航、殖民主义后果、美国的西进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等, 争议不必有什么结果, 不需要得出唯一“正确”的结论。 教师列出不同观点, 扼要举出各种观点的论据, 提出论证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就是很好的总结。 在上述的讨论中, 教师会发现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闪烁不同的火花, 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精神

任何科学都是人类认识研究的结果, 都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 科学史上每个伟大发现都是向权威挑战的产物, 比如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就是对“地心说”产生怀疑后而得出的结论。 尽管我们现在都知道“日心说”并不科学, 但在当时来讲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猛烈地震撼科学界和思想界, 动摇封建神学的基础。 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 一些历史问题往往没有定论,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 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应该说是没有唯一答案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诱导学生敢于挑战教材, 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每一个历史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评判每一个历史事件。

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37—01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能力,即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能力。它是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最主要的能力之一。但在历史教学中常常出现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知识记忆,轻分析归纳”的现象,这也导致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历史素养难以提高。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形象化的语言,借助于直观教具,使用录音、录像、投影仪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逼真地“再现”到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当时的氛围中,使其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以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使用了历史地图,让学生听《长征组歌》,看电视剧《长征》及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栏目对亲历者的采访片断等,以生动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学生在深刻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后,深深地被革命先辈那种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乐观向上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这为“长征精神”的概括奠定了基础。

二、设疑置问拓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宽松而又积极的氛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启发他们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在学生探求答案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空间。如讲“西安事变”一目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张学良、杨虎城拘捕蒋介石后该怎么办?让学生分别站在日本帝国主义、亲日派、英美帝国主义、亲英美派、东北军、红军等各派政治势力的立场上,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讨论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政策的英明正确,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比较对照探寻规律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特征,也可以从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出他们各自特征的表现形式,从而提高了其分析综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的方法很多,如将发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将发生在不同国家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英、法、美、俄、日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比较);将同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比较(如我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可让学生找出异同点,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会使其对历史现象有深刻的理解,从而逐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四、掌握理论实践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它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等。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去分析认识问题,可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当满清皇帝的个人权威还是至高无上的时候,倘若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将不一样”等等,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只看到了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看到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学生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正确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史与论有机结合,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才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五、撰写论文学会研究

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四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五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基础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学生的看、想、说、做等,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从自学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开始时,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可以讨论,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自学课本第100页例1(从顺数第三行到倒数第五行),边看边思考;(2)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用三角板比比看:(3)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2.在探讨中培养分析问题能力

在学习新知阶段,教师重视加强操作感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52页例2“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在结合计算(一学生板演、其余座练)这道题复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后,教师把板演竖式中的积擦去,在乘数上添上百位数2,如下式:

?ナ寡?生呈现新问题。接着,教师提出自学探讨问题:①现在乘数增加了一个百位数,应该怎样继续乘下去?②乘数的百位上的数是在什么情况下去乘的,它是怎样去乘的?③它和用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去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④ 为什么百位上的数乘被乘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百位对齐?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的自学思考过程就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信息系统中,然后在展开观察、分析、综合、比较、议论、动手尝试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从说理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教师启发学生看图用准确简炼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形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两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4.从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能力

这里所说的训练是指课堂练习。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习过一个新知识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这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①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专项练习;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设计对比性练习;③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④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训练,巩固基础知识,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从评讲中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教学了例题后,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还要组织评讲,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对每种问题先作出肯定或否定,然后再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有根有据地说明理由,这与引导学生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一样,都是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

6.从小结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对所教学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例如,数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49页的“口算乘法”,先引导学生口算并写上每道题的得数(题目如下),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请观察例1、2左右两边的。

?ダ?1100×4=4004×100=400

??100×12=1200 12×100=1200

?ダ?27×200=1400

?? 12×300=3600

?ニ闶剑?用整百数乘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归纳和概括,得出了其规律: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被乘数或乘数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这样就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6.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六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和探讨,以供大家交流和思考。

【关键词】:能力

培养

学生

解诀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多能性目标,对于孩子的思维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思维可以进行扩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转化。所以解决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解决问题”具有抽象性、逻辑性,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从数学知识的本身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把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事物。七年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因此游戏、生活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一道数学过程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总是出错。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语文阅读的特殊性。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缺乏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模糊不清等。优秀学生总能从一个关键词、一种关键符号中捕捉住最关键的信息,对题意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对于“低分”学生而言,不理解题意也就是一些学生常抱怨的“读不懂题”和解题过程不规范是导致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高度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重视不够,缺少训练。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文结合或文字的形式出现,因此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

三、鼓励学生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使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现实。为学生充分提供有趣味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学习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加强操作以及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其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成长平台,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可能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画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充分利用迁移原理,使学生灵活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在讲解练习题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这一学期的努力,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最后,在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要允许他犯错误。教师通常认为在需要克服困难的地方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因此,常常在学生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学生加以注意,甚至直接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实际上学生的错误是必然的,有差错,才有真正的学习。它是通向更高理解水平所必需的中间阶梯。教师应该意识到,如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认识。

7.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七

一、导入新课, 一石激起千层浪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其积极参与政治学习活动,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巧妙、恰当的导入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 积极思考, 发散思维, 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 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方法把学生容易接受的新鲜事物引入课堂导入中,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启发多问, 培养思维主动性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我们大部分伟大的发现都应归功于为何,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思维总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 敢于提出问题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原动力。因此,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思善问, 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考, 以提高思维能力。

(二) 发扬学生否定精神, 培养思维独立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 敢于打破常规束缚、发表独立见解, 甚至敢于否定已有的权威结论。爱因斯坦敢于对被学界奉为圭臬的牛顿经典力学提出质疑, 最终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理论, 为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 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要发扬学生的否定精神,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独立思考, 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以发展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三)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在政治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开拓思维,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对所学内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合作交流, 从而使学生借助想象解决问题。经过这样长期的想象思维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四) 变换思考问题角度, 培养发散思维

运用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时, 思考问题的角度应该是多向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 在思维时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 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促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开拓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这样学生可以将已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 并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 真正从多角度出发、全方位思维, 长期以往, 其发散思维能力就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了。

(五) 当堂训练, 掌握思维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初中政治教学中, 许多问题具有开放性, 往往需要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因此, 教师不能把固定答案强加给学生, 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多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使其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进而增加学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知识的应用, 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方法的示范和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才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解答问题时才能灵活敏捷地调动思维, 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

(六) 联系生活, 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充满创新、充满挑战的时代, 要让教育回归生活, 但教育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必须超越现实, 从而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 重视课堂教学实效, 要切实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考、多想象, 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得直接经验, 远比从书本中获得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生活是创新的源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搜集相应的政治事例, 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外作业形式多样, 拓展思维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作业习题练习, 分析社会现象, 使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法律素养, 以实现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自组小组, 挑选课题进行研究, 完成作业后以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在班内交流, 优秀研究成果可以在学校交流展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四、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思维能力

传统的政治教学只局限于课堂上讲授理论, 把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政治课变成说教课, 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此, 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第二课堂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 如社会调查、演讲比赛、辩论赛等,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为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为主的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

正所谓“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思维就好比捕鱼之技。初中政治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使学生掌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的教学环境, 多给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精心设疑训练学生思维,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根据初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初中政治教材内容越来越开放、综合, 包括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知识,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是初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 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 提出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思维能力,创新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小学生思想政治课业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指导[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8.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初中地理;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以风雨雷霆之势席卷中国学校教育,各个学科教学在此感召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祛腐除弊,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一片死水的湖面,逐步映射出汩汩奔流的生动情境。在新课程背景下,笔者经过长期的地理教改实践,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初有建树,愿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的地理现象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对事物的观察中得到锻炼。地理形象思维不是转瞬即逝的灵感闪现,而是可以切实存在于日常教学中。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对于学生地理學习能力很有帮助,对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通过具体实物和图片影视资料立体直观地呈现地理形象;(2)借助教师高超的语言优势,描绘具体的地理情境;(3)整合地理中简洁丰富的线条符号和示意图形,再附上一些说明文字,将特定的地理知识内容形象化图示。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形象内容资料,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资料。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尚未发育完全,其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附着形象思维的诸多资料,把有关地理事物直观地表达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主题作业”对学生施以点拨、提示,引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意识。如,在讲授“黄河水系”章节时,可以向学生展示相关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黄河在流淌过程中,流域面积的变化,让学生在直观视觉中进行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对水产及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章节进行讲解时,由于涉及知识众多琐碎,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难免会出现内容交叉混乱的情况,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生动的感官刺激,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幅提高,效果也会出现质的飞跃。如,在向学生“推销”野生动物时,本来学生就对野生动物缺乏一定兴趣,更谈不上去主动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将生活中的点滴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就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活跃度也会得到一定提升。

四、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都会从与地理相关的旅游、动物群体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迅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主要形式就是在看似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挖掘某种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诸多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思维能力培养的触角延伸到课堂的各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张红.浅谈初中地理创新能力发展[J].学苑教育,2012(05).

[2]陈嘉熙.如何加强初中地理的兴趣培养[J].新课程,2013(07).

9.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九

从一名稚嫩的高校毕业生到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对学校这个大环境,我是又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我来到了我的母校做了一名老师,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很熟悉。陌生在我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再次进入了故别四年的中学。

再次回到母校,有很多我认识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半学期的教学学习与摸索当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其次,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

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再次,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遽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 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可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10.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学生受到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发展状况等影响,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单项和固定的。教师也基本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自己的思维之下。本文根据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和分析了在普通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兴趣,精心研究教材,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让学生比较、分析并通过总结规律等几方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 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1]。

那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新课程也要求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2]。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如我在讲授《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这一课时,利用这一历史时期教学资料丰富的优势,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也播放了《我的1919》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讲述“五四风雷”做好铺垫。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又如在《法国大革命》一课中涉及到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辩论会,探究主题为《我心目中的拿破仑》。在辩论会上,学生各抒己见,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精心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历史教材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而且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材料。它同时又蕴含着相应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以及思维训练的最佳策略。历史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改造制作的过程。它可以用知识网的结构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例如,以《邓小平理论是现代化建设的指针》为例: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二大(特色理论)

(初步形成)

十三大(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逐步发展)

“南巡谈话”(“三个有利于”解放思想)→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上成熟)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完全形成)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

(丰富发展)

经过上述列出的知识结构,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

3.精心构思课堂设计,这是培养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其学科特点具有很鲜明的“过去性”。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要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教学变得生 动活泼,形象鲜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注重课堂45分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1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

精彩的导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使学生精力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拿出一张美国星条旗图案,演示介绍说:“美国的国旗有十三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五十颗白色的五角星,这五十颗星代表着美国现在的五十个州。但在美国最初的星条旗上,却只有十三颗白色的五角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十三道条纹和十三颗星就代表着当初发动独立战争时的十三个殖民地。也就是美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因此,星条旗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更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2.1注意课堂教学中的设疑启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一环。

不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配备哪些教学设施,最终都应设疑,这样才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如古希腊学者亚理斯多德所说的“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如《西安事变》这一课,我在讲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时,让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探讨一下蒋介石被扣之后应该如何处理,是杀,是关,还是放?这样通过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思考去讨论,让他们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再进行总结评析。分析当时的历史形势,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蒋介石可杀,但又不能杀,必须迫使其抗日。这样使学生深刻理解西安事变的伟大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民族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战略决策;真正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为私利,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宽阔胸怀;加深了学生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培养了他们全面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能够运用这种经验归纳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总之,教师应善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其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回答问题更全面、思 3 维更严密。

3.2.2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美国不少学校有一种教育叫“不盲从”教育,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新课程也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讲到《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北伐战争这一节课上,我故意引用了我们当地的一位北伐名将——陈可钰将军。但我故意把他的一些事迹讲错。讲完课后要求学生回去调查和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写一篇陈可钰将军的简介。结果全班同学都按照我说的去写了,所以全部都给了很低分。有同学就发牢骚说完全是按照我说的,怎么这么低分。我就告诉大家:这个其实是我故意讲错的,你们为什么丝毫不怀疑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是错的呢?为什么不去调查,搜集资料呢?故意把错误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目的就是让学生不“盲从”老师。因为惟有不盲从,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现代教育界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应服务于学生的“学”。新课程中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引导作用:导思、导学、导练,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自己去探寻、发现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的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去参与、体验、内化才能获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一课时,关于近代中国落伍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落后挨打”。有学生通过阅读似乎形成这样的印象: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似乎中国落伍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造成的。于是就提出问题:中国是因挨打而落后还是因落后而挨打?这样就启发了同学们去充分思考和争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既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又使思想得到升华。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这样便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

3.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化角色,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要发生改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代的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讨论是实现这些学习方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开展讨论,学生发表了对历史问题新的见解,阐述了自己对问题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开展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课堂讨论也体现了师生平等、多元交流、机会均等、人人参与的特点,并成为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讨论中诱导学生思维时,我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点:讨论不可流于形式。讨论前,要让学生有充分准备,包括知识的储备和资料的准备,而且既要分工明确又要有效组合;讨论时,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并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教师只是学习中的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使每个学生都敢说都能说;讨论后,我及时进行归纳总结,让归纳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点:所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精心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的影响时,有的学生认为普林西普应该这样做,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并联系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让学生们更主动地认识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意义,从而使课堂效率提高。

3.4巧妙运用评价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多样化。要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既能给学生知识,又能教会它们求知、合作、竞争,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我在评价学生时多用“很好,不错”“你的想法有创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呢?”“如果„„这样就更好了”“你帮老师解答好吗?”等。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能站起来就是一种肯定,此时教师可以试试用:“你的想法很特别”“你再想想看”等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和行为。还有,教师应从本地区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的评价方法,并注意各种评价方法的整体组合和综合运用[4]。所以在每节课后我也要求学生作出自我评价。如学习目标上:“这节课,我获得了什么知识?”;“本节课,我获得了什么技能和能力?”;“本节课,我对哪些内容和活动有兴趣?哪些枯燥?引起兴趣和感到枯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在体验与探究上:“这节课我受到老师的关注 5 了吗?”“这节课我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吗?我的展示受到同学关注了吗?”“在听课、阅读、回答问题、讨论和辩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材料研习调查等学习活动中,有哪几项我参与最多?”“这节课我是否进行了想象,启动了思维?”。这样通过各种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4.最后,让学生综合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历史规律包括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和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两种。总结历史规律性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可总结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产生需要一个政治前提和资金、市场、劳动力、技术、资源等条件,把此上升为方法论进而就可分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原因,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资金、市场等物质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经验,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可进一步归纳总结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这就是思维的变通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找出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和异同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每节课的质量,启发学生在在分析中理解,在归纳中综合,在记忆中找规律。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相信,经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将不是越学越繁重,历史教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仅仅使学生记住一些史实,相反它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 考 文 献:

[1] 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素质训练方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1.[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8.[3] 刘芳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113.[4] 欧阳青尼主编.《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一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高科技信息社会中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数学教师应该关注并且应主动参与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与教研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当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时,学生数学思维便处于积极状态。

例如,代数初步知识――“代数式”的教学引入:

摆石子,猜数字(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些石子,不少于30颗)

请同学们按左、中、右的顺序摆放好三堆石子,要求每堆的颗数一样多(如都是8颗,都是12颗…),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最后老师能猜出中间那堆石子的颗数。

操作:(1)从左边拿a颗放到中间一堆。(2)从右边拿b颗放到中间一堆。(3)左边剩下几颗,就从中间退还给左边几颗。

猜数:中间一堆剩下(2a+b)颗(游戏时可改变a、b的值反复猜结果)

实际教学中,同学们的兴趣非常浓厚,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告诉学生,学了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后,你们一定能自己揭开谜底。

作为代数的第一堂课,使学生觉得代数有点“神秘”,这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积极、有效的。这种方法引入使学生有了追根索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同时也使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例如,问题“你能想到的圆形的东西有哪些?”多数同学回答:钮扣、盘子、皮球等,极为平常,没有什么独特性,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答出象救生圈、老鼠洞、水滴等等,这些回答的独特性显然要比前一类要大。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之中,设计分组讨论、互查互补、共同协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富于联想,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和引申推广,善于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对造就一代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典型例题的解题教学及解题训练,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达到使学生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目的。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讲清原问题的思想,讲透思路,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将原命题进一步延伸、推广成新命题。在教学中,若教师是“就题论题”式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师针对例题内容适时推广、延伸、创造出新的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强。

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田忌赛马、曹冲称象等都是变通性极强的范例,具体到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論,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多题归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收敛性。任何一个创造过程,都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优秀结合。因此,收敛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而多题归一的训练,则是培养收敛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泛舟的束缚。

1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问题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知识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被遗忘, 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会长久地保留下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应试教育正朝着素质教育逐步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是教学改革的趋势, 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新大纲把原来的三大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合并在一起, 认为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能轻松解决, 而有的学生可能冥思苦想, 百思不得其解.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各有差异.所以我们应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应用的认识高度上.那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 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质疑.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 教学完《等腰三角形》以后, 我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6, 底边长为18, 求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学生解决问题后, 我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 另一边长为8, 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4, 则周长是4×2+8=16;如果腰长是8, 则周长是8×2+4=20.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 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所以腰长不能取4.

师:非常好.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 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大家思考一下,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 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小于多少?

我从常规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产生新的问题, 由此逐步深入, 层层递进.我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适当开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 提供问题的背景, 揭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一题多解是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 找出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和优劣;一法多用的目的则是解法应用范围的变化.这些教学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1】如图1, 已知在△ABC中, D是AB的中点, E是AC上一点, 且AE=2EC, BE、CD交于点F.求证:BE=4EF.

证法一:如图2, 过点D作DP∥BE交AC于点P.∵D是AB的中点, ∴P为AE的中点, ∴, 即BE=2 DP.∵AE=2EC, ∴E为PC的中点, ∴DP=2EF, ∴BE=4EF.

证法二:如图3, 过点E作EP∥AB, 交DC于点P, ∴△EPF∽△BDF, ∴.又∵△CEP∽△CAD, ∴.∵D为AB的中点, ∴AD=BD, ∴.∵AE=2EC, ∴AC=3EC, ∴, ∴BF=3EF, ∴BE=4EF.

此题不仅应用了新知识———相似三角形, 还应用了旧知识———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极强的要求.我在讲解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此题讨论出多种解法, 最后归纳出此题总共有14种解法.

三、利用开放性问题, 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 或解题策略多种多样的新题型.因此, 解决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活动之一.

【例2】先化简代数式:, 然后自取一组x、y的值代入求值.

有两位学生解答这道数学题时, 是这样做的:

这两位学生化简的结果一样, 可是在自选值时, 他们却发生了分歧.

生1选x=1, y=2, 解出原式的值为3;生2选x=y=0, 解出原式的值为0.

他们分辨如下:

生1:你的答案有问题.在分式中, 分母的值不能为零.如果分母为零, 则分式没有意义.

生2:这句话没错, 但分式化简后, 答案为“x+y”, 它是整式, 不再是分式, 故x、y可取任意实数.

生1:若你选的“x=y=0”成立, 不妨代入原式看看:.当x=y=0时, 分母为0, 无意义, 不成立.而当x=1, y=2时, 分母不为0, 原式有意义.

生2:照这样分析, 说明原题本身互相矛盾, 出题者没有经过仔细推敲.

生1:我认为这道题出得好,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自取一组x、y的值代入求值”, 这句话表面上看, 似乎与题目本义有些矛盾, 实质上是诱饵、陷阱———请君入瓮.

生2:果真如此, 这样的题有价值吗?

生1:x=1, y=1;x=2, y=2;…即x=y时, 原式均无意义.当x=-1, y=1;x=-2, y=2;…即x=y时, 原式也无意义.综合以上分析, 本题除了|x|=|y|外的任意实数, x、y都可选, 原式有意义.这说明:自选的值必须保证原分式有意义.

此案例告诉我们:解决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活动之一.因为要解决开放性问题, 学生就要读懂、吃透课本的知识点, 再经过自主练习、体验、探究、综合与发散, 把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转化为数学能力, 从而解决问题.

1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三

思维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思维的最高形式,所以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 次的能力。古今中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期大都已具有超常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对人一 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 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任务。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与这种形势是很不适应的。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教授最近指出:“获得诺贝尔奖,需要积累,需要有很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除 教育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基本素质的训练等多种不足外,最根本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 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 维能力的一些途径。

一、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虽然并不能直接产生有创新价值的新的形 象,但它却为能够产生新形象的想象思维活动提供一定的基础。通过自由想象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 过强制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联想的主要类型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

1.接近联想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不同事物间的联想。例如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纺锤体清晰可见,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就可能联想到细胞分裂后期每一个着丝点一分为 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也随着分开,纺锤丝不断地收缩变短,牵引着分开的两个染色体移向两极。这就是一种 时间接近联想。当看到根的结构的挂图时,可能会起到茎的结构,甚至会想到叶的结构。这就是空间接近联想。

2.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由于外形或意义相似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油菜的花时,就会想到白菜的花和萝卜的花,这就是外形相似联想;当看到人身体上的血管时,就会想到植物的导管和筛管,这是意义相似联想。

3.对比联想

对比联想是指由于事物间完全对立或存在某种差异而引起的联想。比如,当看到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 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时,立即会想到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因果联想

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原因想到结 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原因。在科学研究中,得益于因果联想的例子很多,我国植保专家李连昌发明微粒塑料 性诱芯就是典型一例。当李连昌手捏着一只枣粘虫的雌蛾时,总有一群雄蛾追随,这使他联想到,一定是雌蛾 体内释放了一种性信息素所致,由此他研制成功了枣粘虫性信息素,并制成微粒塑料性诱芯,杀虫效果甚佳,被国家认定为重大发明。

二、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的具体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再造 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词的描述(言语、文字)或图样(图表、图解符号、模型等)的示意 1 在头脑中形成 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例如,生命起源的教学,由于生命起源过程学生无法直接感知,只有借助于教师的语言 和画面给学生创造一个想象的情景和气氛,使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的地球,思维随着画面的变化而自由驰聘,各种表象在大脑中变化、组合,学生在理解生命起源过程的同时,也完成了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例如,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 生动手组装成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再如让学生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有的学校在做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后,教师鼓励学 生依据分离原理设计出其他方案。学生提出:①用汽油做层析液;②用毛细玻璃管沾些色素提取液立在园形滤 纸中心;③以粉笔取代滤纸条做实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这些设计进行分析讨论,从中选出可行的方案 进行实验,以检验是否成功。这样学生在独立地进行形象分析、实验设计、结果预测、直到进行实验的全过程 中,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想象。

3.幻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主观意向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由于幻想的结果超越现实 太远,有的甚至很难实现,所以人们往往把幻想同不切实际等同起来。其实许多幻想并非是真的不能实现,而 只是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才被人舍弃的。培养现实的幻想精神,对于开发智力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在生物教 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

三、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已 有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法规、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结果。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思路活跃、思 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和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 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的得到解决。在生物教学中发散思维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扩散列举、同解变型和引申 发挥等。

1.扩散列举

扩散列举就是围绕一个问题举出多种可能相关的因素。例如在学完家兔的知识后,让学生考虑有哪些因素 可以使家兔死亡。没有食物可能饿死,没有氧气可能憋死,心脏坏了可能死,神经受损可能死,失血过多可能 死,积毒过量也可能死,人杀可死,狗咬可死……。再如学了生物与环境的知识以后,可让学生列举有利于可 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一切可能措施,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环境,防 治污染;绿化荒山,植树造林;通过生物工程寻找新能源、改良新品种;农业生产工厂化等。经常进行扩散列 举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和开阔。2.同解变型

同解变型就是对同一内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问题。通过变换方式求出答案能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而达 到训练发散思维的目的。例如,针对基因分离规律,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 离这个实质,可以变换成:在高茎DD和高茎Dd,哪一对是等位基因?为什么?基因型不同为什么表现型相同?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怎样分离的?又如,针对自由组合规律,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非等位基因 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可以编写多种习题: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型比直接推知亲代基因型;根据亲 代基因型推知子代表型比和基因型;根据子代基因型组合数推知亲代基因型等。

3.引申发挥

引伸发挥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想到更深一层的相关内容。例如,讲植物的根,教材上指出,由胚根直接发育 而成的根叫主根,从主根上依次生出的根叫侧根。如果要学生引伸发挥的话,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发出 引伸性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呢?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接触的实物如玉米、甘薯、秋海 棠等植物的不定根,说明不是所有的根都是由胚根发育而成的。经常进行这样的引申发挥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 思维。

四、通过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 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形式主要有逆向反转、背逆常规和重点转移等。

1.逆向反转

逆向反转包括功能性反转、结构性反转和因果关系反转。下面仅以因果关系反转为例来说明逆向反转。因 果关系反转是指通过改变已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引发新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例如,当生物学家研究了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之后,认识到转录是指以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 过程。有人就想既然能够以DNA为模板来合成RNA,那么能不能以RNA为模板来合成DNA呢?1970年发现某些致癌 病毒中有一种酶,叫逆转录酶,在这种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能够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2.背逆常规

背逆常规就是用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逆反健身就是背逆常规的一种表现。逆反健 身是指一种反人体正常状态的锻炼方法,如倒立、倒吊、倒走等。人们平常大都处于直立状态,此时头脑供血 受阻,氧气、养分供应不足,以致于神经系统易疲劳;同时,长时间直立行走、正坐容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及 疝气、痔疮等疾病。有人通过练习倒立、倒吊,居然效果显著。一方面,倒立使头脑供血增多,新陈代谢加快,疲劳随之消除;同时此举还能强化胸腹腔内脏周围的支持组织的功能,防止胃下垂、肾下垂、下肢静脉曲张、疝气、痔疮等因重力影响形成的疾病。

3.重点转移

重点转移就是把问题的重点从一方面转换到另一方面。在科学研究或日常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所料 的现象,如能不为原有的思维所束缚,抓住偶然现象跟踪追击,则可能导致新奇的创造发明。英国细菌学家弗 来明为了深入研究葡萄球菌,便对葡萄球菌进行人工培养,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因青霉孢子的侵入,葡萄球菌 被杀伤,使培养失败。这时弗来明便把注意力转移到破坏他实验的青霉孢子身上,最终发明了可以使人类平均 寿命延长10年的抗菌素。

14.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四

松峰山中学文金玉

思维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人类的大脑具有巨大的容量,其中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认识、开发和利用。思维能力是能够提高的,思维主要是一种后天的品质和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社会、生活、环境、时事,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到:

一、创设情境,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成功地上好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 2 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感觉既轻松又新颖。另外在情境创设中还应注意的是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情境创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拓宽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课本内容与学生求知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长期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课本的内容未必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同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课本又未必能进行周详的介绍,因此学生在上课时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从地下煤炭、石油的形成到天上太阳、月亮会不会灭亡,从企鹅为什么能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到古楼兰的消失等等,这些疑问绝大多数在课本上都很难找到答案,然而它们都属于地理的范畴。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上课时老师也不可能有很充裕的时间进行补充讲解,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上难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式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势必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可以从制作课件的首要工作收集素材开始,应该收集哪些素材为课件所用呢?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认真详细的阅读课文内容。比如说要制作有关《东南亚》的课件时,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会知道要去收集有关马六甲海峡、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素材。而这个阅读过程已经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其效果远比我们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强。另外,学生所能收集到的素材远比课本来得丰富,这样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有关东南亚的旅游资源,课本所提供的只是简单的几幅图片而已,而学生则能够收集到更多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

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四、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五、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15.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知识十分抽象难懂,加之固定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很难学会迁移运用,无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学生日后轻松有效地学习高中数学知识[1].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解答数学问题,夯实数学学习基础,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用逆向思维思考、解答数学问题,从而透彻、全面地分析数学问题,进一步提升数学素养和能力[2].

一、引导学生树立逆向思维意识

在进行基础概念与理论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互逆性较强的知识点提炼出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推理、概括.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这些概念,教师最好先组织学生进行正向思考和学习,待学生对知识点大致有了初步印象以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方法进行探讨.

例如,在教授学生“绝对值”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基本理论,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有关绝对值的简单的算式,让学生对其进行计算,以便学生能够通过正向思维迅速解题.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现在有一个未知的数字,我们知道其绝对值是“10”,那么这个数字是多少,存在几种可能性?很明显,这个问题学生都知道答案,但教师这样提问不只是为了告诉学生这个结果,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简单的问题,使其逐渐有逆向思维的意识.同样地,教师在讲解“倒数”的基础理论时,也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提问.如先问学生5、-29等数字的倒数是多少,再问等是哪个数字的倒数,以及和19、-21等数字互为倒数的数是多少.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些习题练习,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逆向思维意识.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够通过多次训练建立起逆向思维,并灵活运用这种逆向思维来深入地理解、分析数学概念与问题.

二、帮助学生锻炼逆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性质、公式以及定理都具有较强的可逆性.如果教师能够适时使用这些公式与定理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对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较大帮助.

例如,对于常见的计算问题:(a-b-c)(a+b+c)-(a-b+c)(a+b-c),学生通常选择展开算式的方法计算,这种方法耗时较长,而且难以保证计算准确性.但教授了平方差公式以后,学生就能够通过平方差公式更方便、简单地进行解答.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公式.同样地,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转变已知条件与求证问题的方式展开变式训练,并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逆向思维.例如,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F和AE的长度相等.当学生知道如何证明该命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变化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求证问题.不增加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B和AC的长度一样,AF和AE的长度一样,要求证的问题是∠ABF和∠BCE相等.第二种是:有一个三角形ABC,在AB边上有点E,在AC边上有点F,AF和AE的长度一样,∠ABF和∠BCE相等,要求证的问题是AB和AC的长度一样.几何问题通常是学生的难题,这样的逆向变式训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有助于提升其逆向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通过逆向思维来解题,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同时对学生转变解题思路,拓宽思维有一定积极作用[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熟练地通过反证法和逆向思维来思考、解答问题.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当a为何值时,抛物线y=-x2+(a-3)x+a-4顶点是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基于正向思维,在第四象限以外的区域就有四种可能性,即在坐标轴和第一、二、三象限当中.这样学生会先对四种可能性分点进行论述,然后再得出结果.而通过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就可以先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即先设定这个抛物线的顶点是存在于第四象限当中的,并将a的所有集合求解出来,然后,再通过排除法将不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排除在外.如此一来,问题就变得更加易懂、简单,解题的步骤也有所简化.同样地,逆向思维也可以用来解方程.如在方程x2-ax+4=0,x2+(a-1)x+16=0,x2+2ax+3a+10=0当中,实根的个数不少于1,要对a的取值范围进行求解.在常规思维方式下,这个问题的解题步骤较多,难度系数较高.但如果按照逆向思维进行求解,设定这3个方程都不存在实数根,并将此种情况下的a的范围计算处理,再将其补集求出来.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来解题,有利于简化答题的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更迅速的解题.

结束语

逆向思维能力对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并适时给予引导,以便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逆向思维意识,自觉运用逆向思维解题,进一步提升答题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先进.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78-79.

[2]王俊琴,张庆鹏,张蓓,雷建丽.数学教育逆向思维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4(29):158.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上优秀教案下一篇:大学英语汉译英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