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2024-07-02

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8篇)

1.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篇一

基于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陈卫莉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管理学院,重庆400052)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中的本科教育占有优势,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仅就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来看,其特点与问题较为明显。为解决现存问题,将校企合作引入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把校企合作植入教学活动,从教学活动的框架上突出校企合作的指导地位,构建起基于校企合作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但也要看到,本科教育在实施该模式时,还需注意清晰定位、办出特色,探索适合的具体形式,取得政府支持。

2.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篇二

一、合作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和会计制度的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然而在我国多数高校中,对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依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缺乏社会化考核标准,缺少公信力,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二是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不适应现实社会专业发展,缺乏真实应用案例;三是教师缺少实践经验。高校教师多以学术研究和教学为主,缺少会计岗位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实践教学易产生照本宣科;四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清晰。因高校学习成绩缺乏社会认可的统一考量标准,学好学坏一个样,学生因此丧失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五是会计岗位实习就业难。会计岗位的敏感性和特殊性,使得实习接收单位少,允许接触的实习内容单一,难以了解不同行业的会计业务。为此,我校会计专业和中华会计网校在合作的基础上,整合双方多年会计人才培养积累的经验,将优质教学内容、专家团队、实训技能、实习就业、产业需求、国际合作等资源,通过“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大数据技术)”和“会计云专业服务平台(云计算技术)”向会计专业师生提供包含专业共建、真账实训、岗位实习、就业推荐四大模块的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成果。

二、合作模式

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项目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

中华会计网校为会计专业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协助专业分阶段、可量化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安排会计实务专家参与实践教学,通过“会计云平台”创建产业基地提供会计岗位实习,使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类数据,形成分析报告和学生“能力肖像”,用于匹配企业用人需求,为学生推荐就业,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岗位就业率。会计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项目采用分层次、分阶段地人才培养方式,面向所有财会类专业学生,推行专业资格、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社会和企业用人标准和要求,植入日常教学,系统地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人才。根据高校会计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需要,划分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方向,在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结合会计从业资格、初/中/高级会计师、中国CPA、美国CPA、英国ACCA、管理会计CMA等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按学年设置相应科目,并加入岗位实习、就业推荐,实现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合作内容

(一)会计专业共建

“会计专业共建”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技术,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提供的教学信息化、移动学习、课程资源、专业服务一体化资源。通过在学校现有会计专业中增设(或替换)与专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学分课程,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的“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标的获得专业资格证书。

(二)专业共建教学平台

专业共建教学平台分为学生端和教师端。学生端包括名师精品课程、作业、练习、阶段性测试、模拟考试、过程考核、学习记录等功能;教师端包括备课资源库(含授课PPT、课程讲义、微视频等)、布置作业(含全套习题库)、课堂互动教学、学习情况查询(含学习进度、作业记录、知识点掌握程度、过程性考核成绩等)、签到管理和课表管理等。

(三)掌上高校APP

“掌上高校APP”支持安卓系统和IOS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包含课堂自动签到、现场互动教学、上课提醒、成绩查询、班级公告、名师讲座、做作业、答疑板、考试等功能。学生安装APP后,结合专为专业共建项目搭建的无线网络可实现免费学习和使用。

(四)共建课程资源包

“课程资源包”包括教师备课资源(含授课讲义、案例微课、实务票据、知识点讲解、备考资料等)、随堂测试题、课后作业题库(按知识点管理)、机考模拟系统及题库、考前集训方案及服务(含名师串讲、集训计划、模拟测试)、在线答疑和师资培训。

(五)会计真账实训

会计真账实训项目采用“双师教学”,即学校教师和网校实务专家共同授课,通过线上线下、手工账和电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讲解,并根据学生规模、教学场地和学生就业意向,分行业个性化培养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手工账教学由学校专业教师使用中华会计网校提供的全套高仿真教学材料上课,侧重传授业务流程和规范。学生无需另配任何工具和资料,既可完成学习和演练,所有教学材料每学期均保持及时更新。电算化教学由中华会计网校选派在职实务专家,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进行讲授,侧重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学校专业教师协助现场管理和交互。高校无需安装财务软件,学生通过专属账号登录“会计云平台(基于Saa S结构)”使用始终最新的云财务软件进行学习演练,并可在任何地点随时通过网络访问进行反复演练(无需局限在机房操作),教师可通过管理功能随时查看学生财务处理结果,真正实现全真财务演练。根据手工账和电算化完整的实训成果,结合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定,考核通过的学生可获中华会计网校颁发的“会计职业能力认证合格证书”。

(六)会计岗位实习

会计岗位是企业经营的核心部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难以获得会计岗位实习机会,即使有幸获得实习岗位,往往只能接触到简单的票据整理、复印和装订等工作,很难接触到核心财务业务。为此,中华会计网校开发了独特的“会计云平台”,一方面为全国中小企业提供会计代账业务和财务外包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会计云平台”面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在各地(或合作院校)创建产业基地,组织安排会计专家指导、审核学生所做的会计业务,保证业务质量,锻炼学生会计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

相比传统会计岗位实习,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云平台”完美解决了学生实习接触会计业务不深入、不全面的难题,让学生有机会掌握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会计技能和经验,并通过全国企业资源的分配,为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城市的财税政策和差异。我校会计专业和中华会计网校“会计云平台”一起共建产业基地,把企业财务外包业务引入学校,实现专业教学产业化、实践基地校园化,进而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七)会计就业推荐

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项目最终目标是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通过中华会计网校对数万家合作企业人才需求数据和热门行业和岗位分析,将企业的人才岗位需求融入到日常的会计实训和实习内容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会计实务工作,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并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学生的日常理论学习、真账实训学习、岗位实习成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产生学习档案和“能力肖像”供企业准确识别学生能力。

中华会计网校通过自有的就业指导团队,利用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学业报告,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就业指导服务,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和行业类型,推荐若干职位供学生选择直至上岗就业,并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提供实际工作岗位的继续教育等服务。

(八)师资培训

中华会计网校定期组织学校会计专业教师进行项目师资培训,为我校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了会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培训的主要内容,一是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授课方法,介绍职业考培课程应当具备的基本特征,了解其与学校专业课程的区别,包括考试大纲、考情分析、应试技巧、命题规律预测等。二是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综合运用,介绍如何在课堂中利用PPT演示、思维导图、案例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混合式教学。三是网校教学资源使用及演示,介绍如何利用网校提供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及平台上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包括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学习进度、成绩比对、过程性考核等环节进行全方位演练。

(九)数字化校园

依托我校校园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引入中华会计网校的在线精品课程和教学信息化的产品研发实力,共同联合打造应用型大学的省部级精品课题和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信息化+教学信息化”一体式资源库。

(十)大学生创业实训

引入中华会计网校所属集团公司的“全球模拟公司创业实训体系”,为我校搭建创业实训及项目孵化基地,激发和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成功率,提升学校品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R]2015.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R]2015.

3.校企合作形式探析 篇三

[关键词]校企合作 形式 探析

[作者简介]袁定明(1964- ),男,重庆开县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农业经济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63-01

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体制,使办学更贴近社会。但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而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非常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要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就必须对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初级层次

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教育的相应政策,企业对教育的支持程度远远不够。在校企合作发展的初期,学校应主动寻求适当的企业参与,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立校外专家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聘请企业或行业的顾问、专家及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学院有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具体现场教学工作,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第二,与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应设法取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创造条件,争取使学生能在毕业前有机会到各生产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实习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走向岗位、适应岗位。

第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大蛋糕”,只要肯下工夫,管理得当,是很有可能获得利润的。其中一个好处是能为企业赢得社会声誉,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无形中减少了广告宣传的成本。如海尔集团、南洋发展集团等都已经或准备开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给予相应的优惠。

二、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的校企合作——中级层次

中级层次的产学合作应是在初级层次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具体体现在:

第一,学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为企业提供咨询、技术指导,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

第二,学校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生产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共同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学校应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促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第三,学校为企业实行“订单式”教育。所谓“订单式”教育,即企业按其发展规模,预测人才需求量,向学校“下订单”,“买断”毕业生。学校与企业在某个专业共同挑选学生,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部分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部分教学实习也由企业承担。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紧密型“订单”能实现校企“零距离”合作办学,确保毕业生和企业的高配对率。

三、校企互动、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高级层次

第一,学校和企业高度信任和融合。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

第二,多元合作,资源共享。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资源共享关系。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第三,逐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高职教育资源转化为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不仅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整体效益,更重要的是,企业在合作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高级层次是校企合作的最高阶段,其主要的模式有融合模式和集团模式。融合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办产业(企业),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办对口企业,实施科技和经营理论成果转化,或建立开放的,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这种形式体现了双方利益的高度一致,维护了校企双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行业(企业)办学模式,即行业(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学校划归行业(企业)来管理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事实上,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和职工大学,大都是这种模式。因此,从重点中专升格或由职工大学申办的高职院校的学校完全可以采用这一模式,只要在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加以完善和创新,加之有天然的行业优势,必然会有新的飞跃。集团式,也称校企股份合作模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或重新组建产业集团。企业可以是国内的企业,也可以是国外的企业;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企业以设施、场地、资金、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高职院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共享办学效益。

目前,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大都还在浅层次,甚至有些企业把和学校的合作当成是“额外的负担”,某些学校也只做表面文章,阻碍了合作关系的发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的浅层次是校企合作的必经阶段,这个阶段不仅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学校开始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经济,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都会在市场中得到检验。

4.校企合作的跨国体验 篇四

——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在德国进修期间对校企合作的体会选萃

发布时间:2012年3月7日

访问量:535

信息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4期 吴全全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吴全全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质体现为,既要具备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具备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所以,综合地、全面地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在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有一套为国际职业教育界所认可的成熟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此,中德两国政府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了旨在提高教学能力的职业教育教师赴德进修项目。

自2004年中德职业教育师资进修项目启动以来,已历时8载。截止到2011年年底,参加项目的中国教师总数近2 800名。这样大规模地派遣教学第一线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在我国职教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自1983年中德在职教领域里开展合作以来的一次创举。其主要目的在于:一是提高教师基于职业岗位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职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资格要求的能力;二是提高教师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掌握相关职业领域里的专业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能力;三是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共同履行教育义务、共同开展教育工作的校企合作的典范。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重视专业教育又强调培养综合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说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在西方工业大国中能始终保持健康前行的“武器”,那么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就是制造“武器”的能工巧匠。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体系完整,制度完备。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教育理论功底,而且具有较为丰富的企业实践经历,能够灵活运用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实际工作进行教学筛选、提炼并开展教学设计,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同时,德国企业基于人力资源储备的战略目的而开展职业教育,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可以顺利进入职场承担工作。而企业教师和职业学校的教师,通过实施实践导向的学习,可将工作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将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将完成工作所必需的关键性知识、能力要求转化为教学要点。这就使得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实现了工学的有机结合。

尽管中德国情不同,然而支撑德国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是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领域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教学展开的路径,再根据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融人教育因素来开发和设计的,实现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的集成。这是校企合作的宏观构想在微观课程层面的具体落实。

我国教师赴德国进修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把握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和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要求教师在回国后,能够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开展企业调研,与企业的能工巧匠组成教学团队,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开展行动导向的教学。

进修项目的整体目标,在于借鉴德国先进经验,将进修成果灵活运用到本校教学改革之中,建设符合国情、区情和校情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开展师资培训,其中包括选派教师出国学习。2011年,已有近400名职业院校教师赴德国相关职业教育机构进修。赴德进修的内容,是在中德专家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设计的。

项目在执行时,要求每位教师在出国前首先选定课程设计项目,然后在国外进修的过程中完成课程设计。这种项目导向的学习,取得了明显的学以致用的效果。

为总结和交流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的有益经验和学习成果,也为了使项目具有更大的辐射效应,此次所选取的8位教师的学习总结,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在德国学习的情况、收获和心得,这些赴德国学习的教师,已成为借鉴德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种子”。我们相信,在新春伊始之际,这些种子必将沐浴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春雨,在我国职业教育广阔的沃土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体验德国双元制经验,思考职教教学改革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张全福

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部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组织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2011年第一期数控二组的培训学习,时间从9月7日到11月5日共两个月,分国内出国前集训(9月7日-9月10日)和国外培训学习两个阶段(9月10日-11月5日),国外的学习在德国埃尔福特市手工业协会培训中心,通过日常课堂学习及实训、外出参观学校、考察企业和学员讨论与评价等形式学习了德国“双元制”教育、现代专业教学论、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1.充分认识和了解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近年来,在德国又出现了第三种培训形式,即跨企业培训。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的同时,每年抽出一定时间,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接受集中培训,作为对企业培训的补充和强化。培训企业、职业学校和跨企业培训机构按照框架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行动能力的培养,学生做中学、教师做中教,注重资讯和评价,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熟悉了行动领域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方法.使学校专业课程建设思路更加清晰

行动领域课程开发首先要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访谈,确定毕业生适合的企业和适应的岗位(群),并通过对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实现由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分析到职业行动领域的归纳;根据职业成长及认识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实现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实现由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设计,创新教学内容。德籍教师详细讲解课程开发的流程与方法,使我明确了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按工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中。

3.了解了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学校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供很好的范例

学习领域的教学情境设计需有三个以上相同的载体,相同的是步骤,不同的是内容,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设计教学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注重教学条件、教学情境的分析,加强专业内容的科学分析、专业教学法分析和方法论思考,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强化教学的主导目标、粗略目标和详细目标,合理选择媒体;分析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教学工作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并加强教学检查和评价考核,等等。特别是培训最后一天的成果展示,为学校创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4.学习了宏观与微观教学法,为学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重点学习了四步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工作法、“6-3-5”教学法和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并学习了教学法的综合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等6个普适性的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通过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学校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过程中,可结合学校实际.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法,发挥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感悟德国职业教育

福建省三明工贸学校

彭佩烘

我们在德国的培训地点是黑森州技术进修处,也称格罗斯盖劳培训中心。在德国的8周零距离培训期间,开设了职业教学法、专业教学法(自动化技术LOGO)、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可再生能源等课程。

我们先后参观了劳特巴赫教育技术中心BZL、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法兰克福西门子电子电气技术集团、凯尔奔卢卡斯一努勒公司LN、波恩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斯图加特国际机电设备展、曼海姆西门子公司、沼气发电园区、怀特斯塔特太阳能发电园区、梅赛德斯奔驰卡车公司,还在本校观摩了欧宝汽车公司实习生的机电实训课,观摩了医学实验课。每周末,系主任以及当天下午的任课教师都会召集我们进行总结座谈。

通过学习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观摩、参观实习,我们感受深刻的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教育特点是:两种培训机构(企业、职校),两种身份(实习生、职校生),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训、专业理论),两种教材(实训教材、理论教材),两类教师(实训教师即师傅、理论教师),两类考试(行会考试、学校考试),两类证书(资格证书、毕业证书)。

教学方法上印象最深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此教学法特点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行动导向教学法特别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在整个培训期间,我们围绕行动导向教学、行动能力开发、关键能力培养,对头脑风暴法、旋转搭档法、思维导图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系统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工作法、卡片展示法等,进行了学习和探讨。德国职业学校的社会责任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李永萍

德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其“双元制”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教育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在此次的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中,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对“双元制”的实施过程,特别是职业学校如何进行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些探索。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中,有国家层面相关部门、联邦州政府、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学校等共同参与。其实施十分规范,从职业设置、每种职业要学习的课程、企业培训的相关要求以及考试等各联邦州政府都有相关法律规定。

德国的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企业的学徒,二是全日制学生。对于企业的学徒,实施的就是“双元制”模式,这些学徒是企业的学徒工,学校对其只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学生6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4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的管理权属于企业。

全日制学生又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如护理、幼师等;第二种是暂时还没有申请到企业学徒岗位的学生;第三种是被企业解除学徒身份的学生。对于全日制学生,则主要以学校学习为主,每年有4周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习。特别是第二种及第三种情况,学校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供其成长的时间及场所,对于没有申请到学徒岗位的学生,他们可以边在学校学习边申请学徒岗位,因为各种原因被企业解除学徒身份者,学校也会重新接纳他们。有些学生在学校无法适应理论学习,学校也会给他们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如让他们去学校的实习工厂,以实践学习为主;对这类学生,学校没有给他们学习期限的限制,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在学校无限期学习,目的在于等待他们成长,到他们长大能够承担社会责任为止。当然,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学生,最终需要通过行会的考试,取得行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相关行业工作。

由此可见,德国的职业学校不但要承担专业教育的责任,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与其学生的特点有关。一般进入德国职业学校的是9年级之后的学生(相当于我国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需要学校、社会付出更多的关注,职业学校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将其拒之门外,推向社会,而应是无条件地将其留在学校,量身定做地为其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等待其长大成人,以减轻社会的负担。体验德国职业教育与教学方法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

韩毅红

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专任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次赴德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德国的55天时间里,我系统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熟悉和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做法,并参观了德国的职业学校、“双元制”企业,感受了德国人守法、敬业的严谨工作之风。8周的培训、学习,对我个人的职业教育理念有了较大冲击,个人认为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借鉴和运用。

一、德国教育体制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

德国地处欧洲心脏部位,自古即为人文荟萃之地。二战后,德国短期内从废墟中茁壮成长,成为目前欧洲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与其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阶段,基本构建了终身教育体系。除继续教育需要收费外,其他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均不收费。德国的教育体制,结构是非常自由、实用的。受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德国在教育内容和实质上历来重视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强调个体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体要担负起社会所赋予的重任,同时也必须拥有一定的能力。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很具特色。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它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一切教学方法选择、使用和评价的基本点。企业与初中毕业的学生签订用工合同,然后把学生送到职业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培训,取得行业资格证书后,再返回企业工作。职业学校配合跨企业培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而跨企业培训中心则根据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采用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化、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真技术、真本领。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工作中的运用和借鉴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它打破了学科体系的框架,构建了教学行动体系。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主动性非常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序列,即:教师在授课时提供学习的相关信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计划,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决策、实施、检查,然后小组进行评估,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评估,并反馈检查、评估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并从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格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学生始终在前台,教师在后台,教师只是学生的咨询者与引路人。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教师不是知识灌输,而是行为的指导或咨询;教学方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地传递和互动;效果控制不是靠分数激励,而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

德国根据职业的行动领域,经过教学论加工而开发出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作为职业教育的框架,类似于教学大纲,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学习领域的要求,推导出具体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则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学习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就是他们身边的事情。

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情境,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适宜小学习情境,探索采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次德国学习、培训之旅,收益颇丰,虽然国情与制度不一样,但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对我国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细致地消化在德国培训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服务学生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加强教学研究,为促进学校新一轮教学改革工作又快又好发展贡献力量。

体验德国职业教育

学习先进教学方法 西藏山南职业技术学校

格桑多吉

2011年的教师节是我难以忘怀的一个节日。因为那天我们从北京启程,赶赴德国进行学习,本次赴德参加专业教学法培训的学员共54人。其中我作为唯一的一名西藏学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对德国“双元制”和专业教学法的理论进行了为期8周的学习。这次培训获益匪浅,我不但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适应性培训,开启学习之路

国内适应性培训是从9月7日-9日在北京进行的,为期3天的培训至关重要,几位专家从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概况和德国职业教育基本情况、行动导向为本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内容等进行了生动直观的讲解,为赴德学习“双元制”职教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体验“双元制”,深感先进的职教理念

(1)企业培训具有法律保障。在马格德堡学习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是德国的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起着重要的作用。联邦法律规定企业必须投入职业培训,并要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要参与“双元制”培训课程改革和研究。

(2)学生、企业的需求互成动力。在培训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即人们对职业的需求,也就是通过学习获得生存所需要的保障。企业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培养本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使德国的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得到了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

(3)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小班化的教学场所。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即便是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传授给学生。

我们参观的三种职业学校,班级人数都是2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首先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实践训练到体验感悟,然后到交流点拨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懂得专业知识。

总之,西藏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目前仍非常关注德国“双元制”的职教理念,但有些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远离了生产第一线,学生对生产一线缺少直观的认识,而集中安排的实训操作起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到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定会让我们的职业教育天地更加美好灿烂。

记一次德国手工课

湖北省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

陈卫红

2011年9月27日下午1点,我们走进爱尔福特手工业协会的锁具教室,学习情境是机械锁拆装,锁具教室是按典型专业教室样式布置,被划分为操作和讲解两个功能区。锁具是金属工程专业必须要进行的学习领域,主要学习门禁系统的设计安装和各种机械锁电子锁的原理、结构、修理与设计等。

全班12名学员在讲解区坐好后,教师向大家问好,接着放了一段小偷利用各种工具和技巧开锁的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视频内容稍作讲解就向大家布置这次课的任务:完成至少3套机械锁的拆装并通过考核。大家转移到操作区,教师给每人分发一套完好的锁具和该锁具结构图,要求学员把锁具每一个零件都拆卸下来,再安装恢复成原样。教师并没有讲解拆装的方法,只是演示了一下锁的功能,要求拆装完成后功能依旧。我注意到有1名学员在拆装前仔细阅读结构图;有4名学员边拆卸边用手机对零件的装配位置进行拍照;有1名学员先没有自己动手,而是到处观察别人拆卸:有2名学员直接就将锁具分解了;有4名学员两两组合,每组先拆一套锁具。教师拿着一个文件夹,注视着学员们的操作,不时在纸上记录,没有一个学员向教师提问。我想如果是我来拆装的话,我一定先看结构图,弄清结构后再进行拆装,于是问教师: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学员先看结构图?教师回答我说:这些学员不习惯借助文件资料进行学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优秀的操作工。我惊讶于学员们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独特方案。

半小时后,7名学员完成了任务,教师停止了所有学员们的操作,将大家集中到讲解区。教师在讲台上示范拆装过程,约3分钟就完成了一次拆装,学员们对教师熟练、快速、正确操作报以掌声,教师是有意向大家展示熟练劳动带来的美,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教师再给20分钟让大家继续完成任务并进行练习,我注意到所有学员都圆满完成了这套锁具的拆装。

第二节课,教师布置新的任务,将12个学员平均分为4组,在4个工作台上分别放置一套不同的锁具,4个小组分别进行拆卸后,再轮换工作台安装被上一组拆卸的锁具。在锁具安装时,有3个小组出现了问题:原有的钥匙不能打开安装好的锁。学员们在讨论、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发现锁内4个簧片的排列顺序与钥匙形状有关,于是尝试改变4个簧片的顺序进行安装,有1个小组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将大家集中到讲解区,指出这次课的难点就是钥匙的形状与簧片排列顺序之间的关系。教师运用动画演示和教学模型进行讲解,学员们听得很认真。操作练习环节各小组又轮换了两次位置进行拆装。

下午3点钟开始进行考核,教师在12个工位上间隔放置不同的锁具,要求学生拆卸后更换工位进行安装。半个小时候,完成任务的学员被允许放学,直到4点钟,有1名学员没有完成任务,教师允许其带锁具回家练习。在整理教室时,我注意到教师上课时的那个讲义夹,发现上面将锁具的拆装详细地分为18个步骤,按此步骤操作,很容易就能完成锁具的拆装,上面记录了每一位学员完成各步骤的时间和出现的问题。我问教师:为什么不将这个步骤提供给学员?教师告诉我:如果学员事先知道了这个步骤,他们就只能被训练成机械的操作者;不告诉他们,他们自己会发现拆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比实际的知识技能更重要。视觉冲击

信息冲击

观念冲击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汪志群

非常有幸参加此次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专业骨干教师赴德培训,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领略了德国的职教特色,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教育教学方法和理念。8周的培训无论是课堂教学、听课观摩,还是去企业参观,德国的职业教育都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冲击——视觉冲击、信息冲击和观念冲击。

在这里我们学习的主要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每个教师不同课程的教学让我们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步骤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以下六部分(如右图):咨询(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循环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封闭循环知识体系。在每一部分中根据需要增加内部小循环,如果阐述得不具体,在小循环中再增加循环,直到问题阐述清楚才停止循环。经过以上6个主循环将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

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照搬,我们要的是符合国情、校情、专业的有特色的行动导向法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我们教师的合作与努力。同时我觉得并不是每门课每一章节都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专业教学中可以在操作性强的章节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论性强的章节中采用正常教学方法。这样既能控制教学进度,又能帮助独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德国数十年总结的成果,推广使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主流。我国要全面推广这种教学方法.任重而道远。浅谈德国农业人才教育体系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德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经营规模化以及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使得德国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德国农业人口虽少,但80%以上的农产品能够自给,同时还出口大量的农产品。当前,德国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如此高度发达的农业,离不开德国卓有成效的农业教育体制。德国农业对从业人员的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而且是梯队培养,这对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而且这种培养得到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

1.“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培养大量生产一线技术工人

“双元制”职业培训学校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一般要求具有8—9年基本学习经历,并且已经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学生在农业类专业学习中,理论学习时间占1/3,生产实践占2/3,理论实践交替进行。学习结束后参加州农业行会组织的资格考试,合格后就可以拿到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并顺利进入企业上岗。一般有驯马员、农业机械操作员、畜牧员等。

2.师傅培训学校培养农业管理型和经营型人才

在德国,如果想做农业企业的领导或者高级职位的人员;如果想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资金,比如想扩大农业厂房、仓库、牲畜存栏,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许可。想取得许可,就必须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师傅培训学校的农业类专业专门培养此类人才,有的学校同时具有一年制和两年制专业,一年制专业培养农业企业管理者,招收的都是已经从“双元制”学校的农业专业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实用技术,在这里继续学习农业经济、财务管理等更深层的知识。一年制学习结束后如果继续深造,可参加两年制学习,成为农业企业家。企业会接受学徒,并有责任对学徒开展系统教育,达不到教育要求会有农业管理部门追究相应的责任或者取消培养资格。所以成为农业企业家,必须要学习农业教育课程,学习人才培养、教育和成长规律。,3.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精技术人才

5.新形势校企合作的意义 篇五

附属中专

摘要: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荒教学质量工程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

目前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纷纷推行“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学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内蒙古重要的计算机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学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骨干,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

附属中专秉承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育教学工作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培育了大批优秀中专毕业学生。

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这一项新的项目而言,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是广大实践者应当解决的认识问题。

那么校企合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一)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自2006年7月,我校分别与TCL集团、创维集团、万达影视、青岛海尔等大型企业,实现校企合作,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现实层面。

首先,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 1

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术人才荒”,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术人才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最后,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我校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无数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大中专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

实现校企合作,是我校酝酿已久的举措,这对我们学校和企业来说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我们选聘、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来企业就业,同时也将为学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平台,提高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双赢的战略举措,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

在以后的合作中,我们要做到负责人亲自参与,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校企合作将以学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

6.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 篇六

基于三重螺旋的校企合作策略

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条件下,政府对校、企双方的影响力都还很大,校企之间要做到深层次的有效合作和无缝对接,必需通过政府、高校及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来实现,合作的目的也不仅是校企受益,更重要的是实现政府、高校、企业的.共赢与发展.三重螺旋理论为建立校、企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作 者:刘福成 LIU Fu-cheng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OLOGY ECONOMICS 年,卷(期): 26(9) 分类号:C913.4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三重螺旋   发展   策略  

7.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篇七

一、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1. 政府保障

(1) 政府经费支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拥有学校配套、地方政府配套、省政府配套、中央财政配套四级保障。例如机电实训基地是江苏省示范基地, 省财政拨款100万;正在建的数控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拨款180万, 省财政拨款180万, 太仓市和学校共投资100多万, 一共500多万。

(2) 政府引领。股东合作式、企业订单式、校企紧密合作式及学校主体式这四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共同特征是:依靠政府引导, 确立合作主体的契约关系, 明晰合作主体的责权。其中地方政府起主导作用, 学校和企业是伙伴关系。例如, 学校与舍弗勒 (中国) 集团的合作, 就是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 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共同进行, 然后学校和企业联合组织教育教学实践。

2. 学校企业共赢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招收的学生和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 即学生一进校就成为相应企业的员工。例如“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和学生家长、学校签订三方协议, 学生毕业后择优录取到克恩——里伯斯或慧鱼公司, 其他学生再由培训中心推荐到其他企业。这样一来, 一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顺利就业, 学校“出口畅”也能使“入口旺”;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零距离”录用适合的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 达到校企共赢。

3. 就业保障

毕业生炙手可热也是校企合作得以成功进行的一大保障。随着这几年德国“双元制”的引入及本土化后, 经过培训, 学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外资企业对学生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 所以这两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现在与学校关系非常密切的企业有三十多家。学校每年3月份, 会给每个合作企业的人事经理发邮件, 内容包括本期毕业学生 (6月份) 的专业、学习内容、适合的岗位、男女生比例等详细情况。公司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招聘信息, 更有公司在年前就已预订6月份毕业的学生, 以至毕业学生十分抢手。

二、自身特殊性

1. 地域特点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端, 东濒长江, 南邻上海, 总面积823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46万。太仓经济开发区创办于1991年, 199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目前, 太仓已汇集100多家德资企业, 成为德国工商界知名的中国经济开发区, 是全国德资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形成了以精密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制造、新型建筑材料为主体产业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德企之乡”。自1993年第一家德国企业落户以来, 注册德企总数超过100家, 投资总额达10亿美元。首家落户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已发展成固定资产超8亿元的集团企业;舍弗勒公司由首期投资3000万美元发展成2亿美元, 是集团总部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一开始, 德资企业在中国招不到符合企业发展的员工, 出现“技工荒”现象。2001年8月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与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合作, 并与克恩———里伯斯公司、德国慧鱼公司、太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同步的职业培训中心———“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开创了“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的第一步。“双元制”职教模式不但为太仓培养出上千名技术蓝领, 而且在太仓得到广泛传承, 催生出舍弗勒 (中国) 培训中心、德国巴伐利亚技术工人 (太仓) 培训中心等多个“双元制”人才培养基地。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本土化“双元制”与太仓地方经济发生了互动, 不仅促进太仓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也促进了太仓职业教育的发展。

2. 学校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对校企合作高度重视, 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具体如:校企合作联合招生制度、专业辅导员制度、专业教师下企业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方案制订的制度、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工学交替运行方面的制度等。为了使教学层面校企合作开展得更加富有成效, 学校全面实施了“203002”工程, 即每个专业与20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与30名技术人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年中与企业合作做成2件有创新性、开拓性的事情。

三、思考和启示

分析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双元制”本土化及校企合作的成功原因, 有下面几点:

1. 要坚持“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内涵和宗旨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 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宗旨是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因此, 在“双元制”本土化过程中, 不能完全照搬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也不必过于担心本土化之后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而要真正从我国国情出发, 从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出发, 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2. 要基于地方经济实际情况

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而校企合作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举措。在“双元制”本土化实践时, 首先要做到从地方经济特点出发。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能够成功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此, 太仓经济开发区是“德企之乡”, 在这样的企业氛围和德国职业教育思想影响下,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学校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 与多个企业进行密切合作, 无论在人才输出还是在场地、师资、设备等投入方面都有很多优势。因此, 职业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 将德国“双元制”进行本土化实践时, 首先要考虑所在地区或者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从地方经济特点出发, 制定校企合作方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就业顺畅, 做到学校和企业共赢。

3.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在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时, 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既是一个主要投资者, 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桥梁”与“纽带”, 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政府不遗余力发展职教, 并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校企合作, 积极作为“双元制”教育的“第三元”, 政府、学校、企业“三元互动”, 合作共赢, 是太仓“双元制”本土化的主要标志。

在德国, 企业愿意花重金去搞“双元制”, 但是在我国, 不少企业不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大量资金, 因此我国的“双元制”教育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 政府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主要投资者。政府还应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 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 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构建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的发展格局。

4. 学生即员工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成长, 这也是“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借鉴双元制, 不在于模仿它的形式, 而在于实践它的精髓。例如, 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舍弗勒 (中国) 培训中心都建在校外, 紧挨着企业建设, 培训中心的布置是仿照企业工厂设计的, 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工作台和装有各种工具的工具箱, 学生进入培训中心前必须换上工作服, 培训中心没有教材, 只有工作页等等, 这些都为学生营造出企业的氛围。而像太仓欧美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虽然建在校内, 但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根据每一家企业的特殊性, 由企业自己承担培训的。企业采用德国技术工人培养大纲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培训期间, 学生就像企业的员工一样进行生产实践和学习。即使是和国内企业的合作, 如学校和苏州国光机电有限公司 (民营) 的合作也不例外。企业根据其生产设备, 承担学校专业中某个培训模块的教学开发和培训, 部分专业一学期18周就有10周以上都在车间里进行生产实习。这样强度大、时间长的实训同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企业氛围中成长的机会。因此, 为学生营造一个企业氛围不仅对学生掌握技能有帮助, 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摘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在“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上已实践了十年,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通过对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校企合作成功的分析, 思考“双元制”本土化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制”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唐志灏.探析德企之乡——江苏太仓成长之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2) .

[2]王加丰.论教学层面校企合作的有效对接[J].新课程研究 (职业教育) , 2010 (6) .

[3]周新源.坚定不移走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道路——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职教通讯, 2011 (8) .

[4]东弓, 达海.三大教育学会太仓论道——聚焦校企合作[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8) .

[5]丁锴.政府搭台校企联合“三元”互动合作共赢——太仓职教“双元制”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9) .

8.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篇八

【关键词】校企合作 重点课程 教学内容改革 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65-03

软件技术类重点课程是指与工作岗位联系紧密,实践性最强的软件开发专业课,通常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高职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特征,这时经历了入学新鲜感的消失和长时间的专业基础积累,表现出编程基础良莠不齐和课程兴趣低落的状态。专业核心课程由于技能运用综合性强,思路较复杂,任务代码多,编程难度较大,不时会出现调试不顺利的状况,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迅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迅速从学生角色向准职业人角色转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教改目标,并基于要因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设计具体教改方案并通过实践验证方案效果。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契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主要有五个建设目标: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融;实训基地与职场环境通融。

那么,如何在如此多的目标中梳理出关键目标,并理顺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以最小的代价、最高效率地实现这五个目标,成为首要问题。基于要因分析理论,围绕上述五个目标,进行实现相应目标的支持条件的分解,合并相似或相同的支持条件,形成要因结构图。如图1所示。

要因分析法是基于最终目标作为始发点,通过分解目标所需的支撑条件,并对支撑条件所需的支撑条件逐级分离,最终得到的末端支撑条件是实现最终目标所需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

要因分析是一种逆向的分析过程。本文应用这种理论,将五个目标首先进行基本的要因分解。进一步就分解得到的要因(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为第三级要因)所需的支撑条件进行进一步分解,得到图1中的第二级要因。如图1所示,达到这个层级时,所处的要因已经化简到三个:社会竞争压力、质量与效率要求和难度与应用面要求。在这层要因中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社会竞争压力的程度受限于所选项目及教学应用高度,即若希望学生体会到真实社会的竞争压力,那么所选择的项目要难,而过于高难的目标对于授课这类应用目标来讲过于苛刻,因此可以判定难度与应用面要求是更高一层级的要因。而对于难度与应用面要求,以及质量与效率要求,这两个要因之间属于平行关系,即两方面的影响因素相互平衡、无法更进一步归类或分解为更基本的单元。

因此,要实现教学改革的五个目标,解决方案的设计应以解决“难度与应用面要求”和“质量与效率要求”这两类核心问题展开。

同时,为了保证分析的可靠性,本文从正向分析的思路对要因分析的结论做了验证性分析。正向验证性分析与要因分析不同,是首先假定某一个最终目标是核心目标,然后推理实现这个目标之后对其他目标的影响。正向分析的过程如下。

软件技术类课程不可能出现一般意义的虚拟现实、虚拟训练。有人、有电脑、有开发软件,就能形成它的基本虚拟环境。能凸显课程优势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虚拟环境尽可能接近或者就是真实软件项目;另一方面是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师资。

因此,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最关键。只要项目是真实的,教学过程自然地与工作过程结合。真实项目有经费时间压力,校企合作双方不但教学团队强大,而且在课程当中精力投入也一定很大,技术专家与教学能手能够共融。如果真实项目被客户接受,学生的水平自然能为社会所接受,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肯定接融。软件开发职场环境里工作室优美、茶吧休闲、自由工作时间诱人,但这并不是该职业的真实核心。时间紧、任务重、竞争压力大、存在未知技术难点才是实际,这些要素也只有真实项目才可以体现,这时的实训基地才与职场环境通融。

这一分析结果可以通过图1的要因结构图加以验证。在图1中,课程内容与真实性相融这一目标的支持条件分别是:项目、课程、进度,所依赖的次级要因数目为三个。而其他四个目标对应的次级要因数目均为两个。表明这一目标的实现所需的依赖条件最为苛刻,从实现流程的角度来看,这一目标将在流程中最后得到满足,因此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点

根据上一节中的要因分析,最核心需要满足的两个要求是“难度与应用面要求”和“质量与效率要求”。因此,教改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入手。

首先,考虑难度与应用面的矛盾。一方面,要满足企业项目开发的最基础需求,企业的应用一般直接面向市场竞争,而软件行业发展数十年已经形成了非常严峻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教学对象仅仅是高职尚未毕业的学生,对编程能力的掌握还不够成熟,完成品的难度不宜过高。折中的解决方案应分为两个层次。最基础的,需要一部分教学角色同时可以处理企业需求和教学需求,这就需要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联合,形成这一复合角色。对企业负责企业软件开发所需的难度要求,对教学能够转换成尚处于学习阶段的高职学生理解的易懂型项目目标。再进一步考虑实现层面,由于软件要求的难度并没有降低,而对于学生目前的基础来讲要一步跨越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需要将这个差距细分为很多小的目标,并就此设置为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传授,正向地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对应技巧,从而实现一步一步引导的目的。

其次,考虑质量与效率要求的矛盾。质量的问题在分析上一个矛盾中已经得到了解决,在这个矛盾中,核心就是如何让刚刚上手的学生保证企业级开发的效率。最基本的,就是要考虑如何逐步快速提升学生编程的能力。而这一点恰巧与上面提及的目标分解一致。也即,在进行教学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注意设计好每个小目标实现所需的技巧和特点,有倾向性地引导教学,从而提高每个步骤的学习效率,通过不同小目标实现的效率提升达到整体效率提升的目的。

综合上述两个矛盾解决途径的分析,可以发现核心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内涵建设中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繁与简”、 “大与小”、“ 快与慢”。

1. 繁与简。课程本身难,再强调真实性,只会难上加难。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采用两条线。采用仿真项目(假),其需求真,界面真,功能真,经简化,经提炼,经整合,更适于教学。采用真实项目(复杂,以“繁”代表),以上的“繁”,还包括一系列与真实项目特征对接的复杂性,如真实的项目沟通、真实的项目预期经费目标(对于学生来讲则构成了一种融入真实职场的目标感)、真实的项目时间节点要求、真实项目的繁杂度、真实实现所需程序的难度(也便于教学目标中设置实用的软件技能目标)、真实的企业代码规范,真正培养抗压能力等。

2.大与小。多小的真实项目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大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命题要大,不大就无法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但是学生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每次教学交互学生的关注点应足够小,伸伸手就能跟上进度。靠多个“小”知识点关联,达到发人深省、启发心智的作用。

3.快与慢。同一个道理,仿真项目教学过程的小,同时也要慢,给学生心智、心理一个技能缓冲接收区。真实项目教学考核的大,同时也是急的、快的,给学生一个迅速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

三、教学内容改革的实践

笔者及团队成员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了部分校企结合教改试点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充分落实上述章节中所分析得到的关键要因,并对核心两项矛盾的解决切实落实到课程设计和与企业联合的方案中去。本次教改项目涉及软件开发类课程4门,参与教改专兼职教师15人、联合企业3家、共设立6项企业联合开发项目并融入于4门课程当中。

为有效落实本次教改分析的关键需求,在校企联合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了七项落地要求,包括“实”、“全”、“紧”、“细”、“新”、“精”、“活”。

1.实。教学过程案例用仿真项目够真实,教学效果考核用真实项目更真实,这是内容改革成功的基础。

2.全。内容建设结合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及国家级共享资源课的建设要求,尽可能涵盖教学与实践过程需要到的一切资源,体现为内容全、资源全、形式丰富,积累丰富。

3.紧。各类资源不是游离的、堆砌的,是按教学单元紧密组织在一起的。

4.细。教学过程每次关注点足够小,学生能触手可得。源于紧紧抓住学生上课注意力最集中15分钟的实证,每个教学单元被分解出小而完整切入点,教师每次授课演示都尽量不超过15分钟,使学生更易于入手。

5.新。对于信息技术来说,不管现在介绍的技术有多新,随时间推移也可能很快有更好的技术出现,作为需要紧跟潮流的技术核心课,必须能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运用以文件系统方式直接支持网站内容更新的课程资源系统,能让教师在不同学年的教学中轻松支持这种需求。

6.精。这种技术同样支持平台资源向“精”靠拢。一门校企共建重点课程在建设期内,教学团队会多次担任同一门课的教学,所积累课程建设内容往往会达到10G以上,数千个文件夹,上万份文件,对教学单元中的不计其数的教学设计细节进行修缮和完善,重录补录分录大量教学视频,没有轻松的资源更新方法是不可想象的。

7.活。教学资源平台只有更多学生使用,给更多反馈,教学团队才会有持续更新的动力。以移动互联平台的方式来建设,学生既可在自习时用大段时间在桌面系统模仿平台的操作视频,也可以在日常的碎片时间预习复习PPT,了解课程任务,成为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的活水。

四、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设成果

1.使建设期学生受益很深。校企共建重点课程的改革,可使学生在后继的毕业设计中表现更为突出,“仿真”项目教学、“真实”项目考核迅速提高了学生作为“准职业人”的素质。重点课程教学由学生眼中的“难入手”、“没趣味”,转变成能迅速对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作用的高效课程。图2给出基于课程完成末期对参与课程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问卷共设置课程兴趣(高、中、低)、课堂作业难易度(难、中、易)、任务时间要求(高、中、低)、教师授课清晰度(高、中、低)、技术掌握程度(高、中、低)、编程自主能力提升(大、中、小)、其他类,共计7类35个问题。在建设期进行问卷调查的统计如下。

从建设期的问卷反馈来看,这一阶段学生尚处于适应性阶段,对课程的兴趣浓度居中,而对课程难度、任务时间挑战等的压力较为明显。同时,从对授课清晰度和技术掌握程度的反馈来看,学生的认可程度均较高,说明对教改课程实践呈正向响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能力方面,超过半数的反馈数据表示教改课程对自身的编程能力提升较为明显。

2.使建设期后学生受益很深。按国家共享资源课的要求建成的,内涵改革的载体——项目教学特色立体化教学资源,以移动互联网方式共享给师生教学长期使用。每年有大量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从该课程内涵建设中受益。建设后期也即教改课程完成第一期实践之后,再次开课服务新同学之后的时期。受研究课题开展时间周期与课程本身授课长度的限制,本文中并未对新一批学生进行图2中的问卷统计,而是针对已经完成全部试验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回访。回访内容主要集中于对企业软件项目的认知、自身软件能力的评估等方面。均受到较强的正向反馈。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有明显提升。

3.使课程具备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共同建设和管理,按“教学实训、培训研发和科技服务”一体模式运作的生产性实训体系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程的真实项目实践教学开发出有商业价值的多款软件。其实践组织形式和实践考核方法对专业创新工作室具有先导意义。

4.使课程服务职业技能大赛。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紧跟市场,围绕市场,服务市场,会使专业职业技能竞赛水平也相应提高。

5.课程建设锻炼“双师型”队伍。课程建设锻炼“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

6.带动其他核心课程的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三个问题”内涵建设思路,可持续更新移动互联课程资源平台,做资源积累不给教师工作带来负担的方式及特点,对软件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建设都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和带动作用。

五、教学内容改革的不足与反思

尽管教改项目的实施给一部分参与课程的学生带来了正向的引导,但是回顾整个项目进程,从教学设计的层面和教改方案优化的角度,本文总结了本次教改工作尚需改进的几个方面:

1.课程资源移动互联平台美工一般、使用起来仍有不方便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校企合作真实项目的知识产权是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企业必然会强调自身知识产权,想作为后续课程项目案例应用,必须和企业谈好,能进一步应用于教学才好合作。

3.校企合作真实项目的选择有技巧。对于应用于课程教学的真实项目,不能选取工期要求严格、质量要求过高、复杂度偏大的项目。在校学生和教师能力、精力、时间都不能和真正的企业相比,不能选取工期要求严格、质量要求过高、复杂度偏大的项目,项目失败率太高,对学生自信心和教师人脉都有不利影响。

4.课程共同建设合作企业规模偏小的话,在课程资源积累方面,在真实项目供应方面都会弱一些。如果能与有积累的大企业合作,课程建设的资源数量、建设速度与资源质量应该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综上,经过多门课程的教改实践,通过问卷、回访等方式结合,评估本次教改对学生能力的改善。评估效果表明,本次教改方案取得了既定目标效果,下一步将开展试验后期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冬.混合学习的校企共建重点课程资源平台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2]王佑镁.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3)

【作者简介】覃海宁(1979— ),女,广西桂平人,硕士,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

上一篇:怎么办理二手房不动产权证书下一篇:班内优秀学生评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