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程(共10篇)
1.亲子课程 篇一
亲子拓展课程教案
【课时安排】 每节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亲子互动 第二部分:益智拓展 【第一部分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积极的心态,营造融洽氛围;
2、体验亲子互动,融入集体,感受欢乐;
3、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培养孩子们之间的快乐交流。【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通过老师和亲子之间的问好,以及带领亲子们集体做快乐按摩热身操,调动大家积极参与,活跃活动气氛。
二、亲子互动
1、手牵手:家长和孩子之间手牵手,通过“小蜜蜂”抓手游戏,体验亲子间的快乐互动及情感交流;
2、抱抱我:家长和孩子分别代表1个数,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队形,老师报1个数,家长和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迅速抱在一起组成老师所报的数,体验亲子及集体互动的快乐与交流。
【第二部分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小朋友和家长之间的感情;
2、智力开发教育,锻炼动手、动脑及协调能力;
3、培养集体荣誉感,体验融入集体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发兴趣
先让孩子们分别做个拼图游戏,再引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七巧板拼图游戏比赛。
二、益智拓展亲子活动大赛
1、老师向亲子们介绍比赛规则:家长和孩子一起进行七巧板拼图游戏,各小组从统一起点出发,比赛中点看图,根据图示在比赛终点进行拼图,最先完成拼图任务的小组即为优胜团队;
2、亲子团分组,把若干个亲子家庭组合在一起进行分组,准备比赛;
3、组织比赛,控制比赛过程,宣告比赛结果;
三、总结当天课程所学能容并表示感谢。
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2.亲子课程 篇二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种学科的发展研究, 人们惊奇地发现, 三岁之前的教育经验直接影响人的后续发展, 因而0岁~3岁的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 国内蓬勃发展的亲子教育, 多以蒙台梭利课程、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多元智能理论、感觉统合训练等为基础, 而在实际操作中, 许多0岁~3岁婴幼儿的课程成了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简化, 忽略了0岁~3岁婴幼儿独特的发展特征和需要, 没有关注到本地区本机构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对0岁~3岁亲子教育机构课程的理论研究不多, 存在着“实践先行, 理论滞后”的现状。因此, 揭示0岁~3岁婴幼儿教师课程理念的现状, 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策略, 对0岁~3岁婴幼儿课程的建构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广州市天河区、海珠区, 花都、增城等地区选取8所亲子教育机构的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法了解教师对0岁~3岁亲子教育机构课程理念的认识及其存在的问题, 问卷共收集到教师样本80份;同时本研究选取了8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 通过访谈法来了解教师所持课程理念背后的原因,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对课程本质、功能的理解
问卷结果表明, 80位亲子教育机构教师在回答“您认为课程是什么?”这一选择题时, “学习计划”被选率最高 (有32人) , “学习科目”位居第二 (有27人) , 第三是“活动经验” (有12人) , 最后是其他 (有9人) 。 (见图1)
访谈中, 三名教师 (A、C、E) 认为:课程是一种教学计划, 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计的教学计划、方案。A认为:“课程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方案, 我们每次上课前都会设计课程。”C、E认为:“在上课前, 我们必须有计划, 在教师的头脑中, 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怎么做, 顺序怎么安排, 而这些统筹安排就是课程。”D、F、H认为:“课程是学习科目的总和。”D认为:“我们亲子园有音乐欣赏、走线、自我介绍、科学小探索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课程啊!”F、H认为:“以往我们的观念中, 感觉课程就是一门课程, 我们给孩子上哪门课, 这就是课程啊, 后来经过学习后, 我们才知道课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它应该囊括孩子所有学习的科目。”G认为:“课程是幼儿在园所获得经验与活动的总和。以往我也不是这么理解课程的, 但是后来我通过教师培训、进修学习了解到现在对课程的理解已经超出以往传统的理解, 不仅仅包括正式的教学、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课程应该是孩子在园所获得经验的集合。”B认为:“课程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
由上可知, 到底什么是课程,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教师仍将课程的理解停留在学习计划、科目、教材等狭隘的意义上;即使有部分教师通过教师培训等方式了解到课程的真正内涵, 但在实施中课程理念的内涵仍然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
2. 课程目标的选择
在统计“您认为通过我们的课程, 孩子们学到什么最重要?”这一选择题时发现:绝大多数 (68人) 教师选择了“综合能力的提高”, 少数教师选择了“知识” (5人) “技能” (3人) “社会性的发展” (4人) 。可见, 综合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亲子教育机构教师选择课程的主要目标。 (见图2)
访谈中, 6名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提高, 但是从与他们的交流中也不难发现, 很多教师仍将提高孩子的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A、G、E认为:“现在竞争激烈, 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所提升, 这些需要也体现在我们亲子园中, 怎样激发孩子更大的潜能, 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C、B、F、H认为:“现在, 提高幼儿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老师的共识, 自从我们接触亲子教育以来, 政策的规定啊, 专家的研究啊, 园长的要求啊, 都是让我们把亲子活动建立在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之上的。”其中B、F又指出:“虽然我们都很想达到园长的要求, 但是每次活动后, 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技能, 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的需求, 因为毕竟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D则认为:“虽然我们知道要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但是在一次活动中, 比如游戏, 我们更多的是想要刺激孩子各方面的潜能, 但是家长注重的是孩子在亲子活动后的结果, 我们那些隐性的目标反而被家长显性的要求掩饰起来, 而且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是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的, 这样家长的要求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比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理论上都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提高, 但是实践过程中, 碍于家长的要求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同体会, 活动中难免出现将预先设定的目标偏移到知识、技能等单一目标上来的情况。
3. 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统计“您选择0岁~3课程内容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单选题时, 有57人选择了“服从机构安排”, 11人选择了“根据本班儿童自己的特点设计”, 9人选择了“模仿其他教师”, 2人选择了“通过网络书籍等媒体资料”。由此可知, 大部分的亲子教育机构教师都会服从于机构对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谈及课程内容的选择时, 只有2人提到了利用网络、杂志等媒体资料来设计活动内容:“现在的网络这么方便, 随便搜索就可以看到最新的活动, 有很多设计很好的活动, 只要符合我们班孩子的特点, 稍加修改, 都可以从网上搬到我们的活动中, 省时省力还科学, 这多好!”C说道“我觉得从杂志、网络上学习活动设计, 既能开拓我们的视野, 还能从另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经验, 我认为我们这些老师以后要多从这些资料上学习先进的活动内容。”其余6名教师均表示要服从机构安排, 因为机构的课程内容是选择好的, 是尊重儿童发展特点的。而且每个机构的特色不同, 选用其他课程内容不是很方便。
4. 课程实施
问卷结果表明, 亲子教育机构的大部分教师都选用了直观示范的指导方式, 以游戏为主, 实施过程大部分都是按照预设的活动方案进行, 家长和孩子都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指导。
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教师在实施中忽略了儿童、家长的能动性。B、F、H认为:“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考虑最多的是孩子的特点, 怎样能让家长帮助孩子完成游戏, 从而提高孩子的能力, 只要家长们按照我们的示范完成活动内容就可以了。”C、D则认为:“亲子活动的时候, 我们不只是单纯地以完成活动方案为主, 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 并从和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孩子的发展近况, 和家长的互动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只有A、G在谈及此事时, 说到了孩子主动性的问题:“其实我们在亲子活动的时候, 一直建议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 可是, 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操作的时候没有其他孩子快, 做得也不如其他孩子好, 就着急自己上手做了。有时候孩子太多, 我们也照顾不到啊!”
5. 课程评价
在问到“您认为评价亲子活动成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一题时, 大部分教师选择了“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61人) , 选择“促进家长教养水平的提高”“促进儿童知识的获得”“使家长和儿童的亲子关系更加紧密”的人相对较少, 分别是6人、5人和8人。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将评价内容的主体主要放在孩子身上, 而忽视了家长的价值, 更看不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访谈的几位教师也就亲子活动的评价给出了不同的见解。D、E、H认为:“只要能够达到机构的要求, 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长满意就可以了。但是就这三点要求, 有时候还是挺难做到的。因为我们的初衷, 家长有时候并不能理解。家园协调挺难的。”B、D、F认为:“其实家长最后的落脚点是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 我觉得只要尽可能地发展儿童的能力就是评价我们活动的最好标准。”只有A、G觉得加强亲子关系也是评价的一个标准:“其实我们现在评价的时候有点偏向孩子, 家长也就是问问满不满意, 我们和家长之间丢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就是亲子关系。想想也是, 亲子关系好了, 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啊。”
四、思考和建议
1. 深入理解课程理念, 关注婴幼儿生命的整体性
婴幼儿的生命是整体性的存在, 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非理性与理性的统一、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关注婴幼儿生命的整体性发展就是要关注幼儿多层面、多方向的需求, 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等。为此, 作为关怀生命的婴幼儿课程, 不能仅仅满足于教给婴幼儿什么知识、技能, 而应该关注每个婴幼儿在体力、智力、情绪、道德、审美各方面的个性特点, 关注婴幼儿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使课程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
2. 整合课程目标和内容, 促进婴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亲子机构设立的出发点是普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激发亲子互动兴趣, 丰富家长的亲子情趣, 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只有将机构、教师、家长、婴幼儿四者统一起来, 才能真正达到促进婴幼儿最好发展的目标。也只有正确认识了亲子机构设立的目标, 教师才能在亲子活动中认识到知识的传授只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一小部分, 促进婴幼儿和家长多方面的发展才是提高婴幼儿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为此,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需要教师进行审议和最优化选择。比如将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婴幼儿课程结合, 创设开放多元的环境, 将网络、媒体资料中的亲子活动内容通过修改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来, 丰富婴幼儿的体验内容, 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3. 承认婴幼儿发展的能动性, 增强与家长交流的有效性
婴幼儿作为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 他们是独立的、能动的个体。新的课程理念提倡将婴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 重视婴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为此, 作为活动的引导者, 亲子教育机构的教师不仅要在活动过程中向家长说明婴幼儿主动操作的重要性, 也要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 让家长认识到婴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 让家长明白孩子自己动手的意义。只有与家长有效互动, 达成教育的共识, 并发挥家长的作用, 才能促进婴幼儿更好的发展。
4.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亲子教育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是指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对亲子教育机构工作进行科学调查, 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指对保育和教育的关系, 教师与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师生互动、教师家长互动的合理方式, 环境与材料的作用, 家长教育与亲子活动的关系等的科学认识。这些都是影响亲子教育机构的因素, 在了解这些因素的基础上, 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以为确定评价工作重点和评价的权重提供依据。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促进亲子机构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课程理念的反思与重构.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10) .
3.亲子课程 篇三
关键词说明:
(1+1)亲子实验课程是校外教育中幼儿家长参与美术课堂的课程模式研究。该研究在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实验与系统总结后提出了家长参与美术教学的几种模式:亲子平行模式、亲子合作模式、亲子传递模式。“亲子平行模式”是在美术课堂中,儿童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参与美术课堂活动,儿童和家长被分成两个小组——儿童组和家长组。教师在让儿童和家长习得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同时,纠正家长对美术创作尤其是儿童绘画特点认识的误区。“亲子合作模式”指在美术课堂中,儿童和家长共同上课、完成课堂作业,体会共同创作的乐趣。在这里,儿童和家长成为一个美术学习共同体,彼此相互沟通、合作,活动的内容、主题和时间都是一致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和家长之间达成朋友式的沟通。“亲子传递模式”则是家长在经过一段时间参与美术课堂,习得了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知识,了解了儿童的美术心理、绘画特点及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后,与教师同心协力来教育孩子,包括制定课程内容、上课等等。该研究在模式的功能目标与不足、适应环境、参与条件、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
活动目标:
利用孩子和家长观察方式的不同,运用亲子合作互补的方法,让孩子和家长感受绘画表现的多种方式,密切亲子关系;通过细节的观察与抽象练习,丰富孩子想象,同时纠正家长们对绘画认识的误区。
活动准备:欣赏图片、白纸、彩色笔。
亲子合作方式:平行模式。
相关链接:
“亲子平行模式”指的是在美术课堂中,儿童和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参与美术课堂活动,儿童和家长被分成两个小组——儿童组和家长组。教师在让儿童和家长习得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知识的同时,纠正家长对美术创作尤其是儿童绘画特点认识的误区。
活动过程:
1观察、想象、认知、纠正:教师让家长和孩子仔细观察图1、图2,然后讲述他们更喜欢哪张图片,觉得它像什么,觉得图片分别是教室内的什么地方,以期获得主动观察。
问题:如果是你,你会运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再现它们?你会如何来表现它们?
这时,有些孩子和家长可能会告诉教师他们觉得太难,细节太多,有些则会说很难画出特别像这两幅图的画。
问题:是不是只有画得像这两张图才可以呢?如果是这样,这两张照片已经把除了色彩之外的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了,还需要我们画“像”吗?如果不需要照片一样的“像”,我们应该做什么昵?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图3、图4:
问题:这两幅作品的表现方法跟你们的想法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觉得它们美吗?美在何处?
总结:《游鱼戴花》的艺术美在于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借用所表现内容的造型和色彩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水”的特色;而《哈里昆的狂欢》的美在于充分利用造型和色彩的特点表现活泼的气氛。
通过对比欣赏,既能拓宽孩子的眼界和想象,也能拓宽家长的认识,更能纠正家长“作品要‘像’”的认识误区。
2双重辅导:在主动观察、拓宽认识、车富想象和纠正误区之后,教师教会孩子和家长以点、线、面加主观色彩的方式表现的方法。
①根据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将画面分解为简单的点、线、面,如图5;
②将自己分解的点、线、面描画出来,只要基本位置差不多即可,色彩随意选择,如图6;
③抛开真实的细节,根据自己的想象添画成一幅有趣的画面。注意利用色彩突出自己希望突出的内容,将突出内容的色彩和作为背景的色彩用不同类型的颜色区别开,如图7。
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对家长和孩子分别进行指导,家长可以适当地用自己学到的技巧来引导孩子。孩子的观察和表现特点也会深深地影响家长,让家长变得更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这一课当中,最难的技巧在于具体与抽象表现的把握:家长总习惯追求具体表现,而孩子们因为身心发展的特点,往往更擅长表现,但是总脱离开始的观察,根本不考虑教师讲过的方法,也有可能全然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而享受于“天马行空”的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乐趣,这样一来,让孩子体会观察的目的就可能被削弱,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就要在维护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以理性的态度来引导孩子。
3多主体评价:孩子先对家长们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家长可从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孩子,而对于作品不进行评价;教师则从活动过程和作品两方面来评价孩子和家长。
4课后沟通:回答家长的提问,纠正家长在课堂中的不当指导。指出孩子(一般不面对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让家长明白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方向。
龙老师的温馨提示:
如何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去画自己周围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因为创造力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的画往往具备这种特点:他们在画画时并不完全受客观事物的限制,他们既不可能也不愿意像照片一样地复制要画的内容,他们画的是自己的感受。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自然而然地会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
4.早教亲子课程详细教案 篇四
目的:初次感受友好的集体气氛。解除宝宝的生疏感,给宝宝亲切感受,同时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熟悉自已姓名,激发主动与人交往的兴趣。
过程:教师:“宝宝们好,我是XX老师。让老师也来认识一下宝宝吧!被老师请到的宝宝,由家长握住宝宝的小手挥一挥并帮助宝宝介绍说:“大家好,我是XXX,我X个月了。”其他家长握着自己宝宝的小手,拍拍小手说“×××,欢迎你。”依次介绍每一位宝宝。
二、线上活动(3-5min)
目的:在感受音乐中平稳情绪,同时刺激前庭。
过程:
1、教师结合介绍游戏内容。
* 教师:“我们要和宝宝来玩?抱抱摇摇?游戏,这个游戏能让宝宝在音乐中平稳情绪,同时刺激宝宝的前庭。在活动过程钟,请家长保持安静,让宝宝享受温馨、欢快的音乐氛围。
2、教师起立,用仿真娃娃边示范,家长带宝宝模仿。
* “托抱走”:宝宝面朝前,家长一首托住宝宝臀部,一手环保宝宝胸部,听着音乐沿脚印线走。
* “抛飞”:家长按照音乐节奏,左右摇晃宝宝,并逐步增大幅度,一靠脚步的上下起伏带动手臂左右抛飞。
3、请家长起身抱宝宝练习,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
5.弟子规公益亲子课程模式简介 篇五
活动宗旨:
“传递爱心、播种阳光”——营造和谐社区,推广国学文化,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共同努力。 活动形式:
免费招收4-12周岁的小朋友,每周定期开展国学文化经典《弟子规》的教育。通过加强对孩子们日常生活细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促进他们养成合理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为人子女、为人学生、为人朋友的积极世界观。 远景:
希望弟子规公益课程遍及每个社区! 课程模式:
课程及讲师培训具有易复制性,每节课最佳小朋友人数4-12人,家长必须共同上课。每期课程两到三个月,每周2小时,每节课配有讲师与督导义工,讲师负责授课,督导义工负责课堂纪律及后勤保障;在教学地点我们免费提供弟子规书籍及众多传统文化光盘;课程模板分为进步分享、温故知新、诵读、新课传授、总结回顾五项。 教师团队介绍:
我们的教学团队由具有爱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市民组成,他们来自教师、医生、企业等各行各业,普遍拥有大学本科、硕士学历,在多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因为相同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而走到一起,愿意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奉献社会。
讲师成长计划:
团队提供讲师培训及后续支持,整理了《弟子规亲子课程讲师培训教案》全套电子版资料,包括讲师培训教案、弟子规课程文字及PPT教案、各类讲座教案、弟子规作业、经典教学资料、授课所需全套文件等等,汇集了各地传统文化公益讲师的智慧成果,并在不断更新中,愿与各位好心人永久分享。 活动主办方:
宁波市孝文化促进会 历程介绍:
自2010年7月起,希望之声弟子规公益亲子课程已开办20余期,目前在宁波市共开设了10个公益班级,类似公益班级在无锡、舟山等地也在开展,教学团队互相分享经验,2012年3月我们在舟山市委党校举行了第二届弟子规公益讲师培训交流会,有100多人参加培训,效果显著。我们的义工讲师也以讲座和选修课的形式把弟子规课程带入了宁波效实中学、宁波外国语学校、甬江职高、江东第二实验小学、北仑牡丹社区等学校、企业和机构中,围绕弟子规文化推广,我们开展了众多助医、助学、助残、扶困等爱心活动,受到社会一致好评。 联系方式
6.亲子课程 篇六
教案一:
【教学目的】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事,有些孩子兴趣爱好广泛,比如喜欢绘画、唱歌和打乒乓球等,但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还惹得他们粗暴的呵斥,甚至是一顿臭骂。家长认为,这将会耽误孩子学业,不利于今后考大学。其实不然,这些家长没有能正确认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不知道兴趣和爱好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家长们只要了解了孩子兴趣的特点,就能理解孩子。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培养,使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学方法】
游戏、分享、话题讨论。
切入点:由游戏导入,让家长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中领悟兴趣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并适当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学重点、难点】
让家长体会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并适当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具:剪刀、白纸、毛笔、宣纸、墨水、VCD或DVD、唱片、电视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各位家长,每天大家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参加集体活动,今天的家长会,我请大家一起参加一个活动,我们大家一起来轻松一下。
1、开场白:
今天,我希望所有的家长都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我们的原则是重在参与。老师呢,今天就客串一回节目主持人,每天都在电视前看别人表演,今天让我们也来“show”一下。
2、游戏过程
(1)老师:好!下面活动要开始了,首先开始第一回合,这是一道必做题,所有家长都要参与。在大家的面前都有一张白纸、一把剪刀,请大家用你灵巧的双手制作一副剪纸作品,看哪位家长剪得最漂亮。
家长剪纸时,老师要注意巡视,对剪得好的、不好的、没有剪的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的环节做好准备。
老师:好,大家都剪得差不多了,下面相互观察一下,哪一位家长剪得最好呢?
教师找出几位剪得较好的家长进行采访:
请问:你的手为什么这么巧,能剪出这么好的作品来,你学习过吗? 您不太会剪纸,您有其他爱好吗?
(2)老师:看来,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剪纸不是你的专长,那么,我们来调查一下,大家都有哪些特长呢?
调查后开始第二回合。
下面开始第二个回合,这是一个才艺展示的环节,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漏他一小手儿”。我今天为大家准备了笔墨纸砚和部分唱片,下面就请我们的音乐爱好者和书法爱好者给我们“漏他一小手儿”。
教师要给家长充分的活动时间,让爱好唱歌和书法的家长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让家长充分体会兴趣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
(3)老师:看来家长中的能人还真不少,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才艺展示就告一段落,以后有机会我们大家再一起交流。下面开始第三个回合,叫做“实话实说”。大家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坚持这么多年,一定有很多故事。下面请大家都说一说:你的兴趣爱好给你带来了什么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也分享一下您的快乐与幸福。
……
二、游戏体验分享:
老师:请问:各位家长,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都有什么感受和感想? 家长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特别要鼓励对剪纸不感兴趣而又热爱唱歌和书法的家长和那些因为兴趣爱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家长发表见解,然后再转入下一步。
老师:我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刚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有的家长作品没有完成,还有些家长干脆就没有剪,而在第二个环节中他们却表现非常积极、活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对剪纸不感兴趣,我却让他们去从事自己不喜欢的活动。那么各位家长,假如你的孩子兴趣爱好广泛,但却得不到您的支持,有时还惹来你们粗暴的呵斥,甚至是一顿臭骂,我们的孩子又作何感想呢?现在请大家听一听孩子们的心里话吧。
学生当场发言或取出早已做好的调查读给家长听。
三、话题讨论:
兴趣是快乐的,它将伴随我们一生。听了孩子们的心声,联系自己在刚才活动中的表现,各位家长,你们又作何感想?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1、我们应不应该挤占孩子的自由支配时间特别是娱乐活动时间?
2、我们对孩子的兴趣究竟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3、孩子的兴趣到底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还是应该由家长来决定?
4、过分的压制孩子的兴趣爱好会有什么后果?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学习和兴趣爱好?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27-128页)
2002年全球“支持儿童”签名承诺活动中,中国有2000万人参加。活动选出在本国儿童问题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三个问题。其中12岁到17岁的中国儿童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倾听儿童的心声。他们说:“不是儿童没有声音,而是你们没有倾听。”许多成人和孩子都提出了同样的理念:“放大儿童的声音。”让孩子说出他们的需要。孩子需要发展兴趣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兴趣可以使孩子释放多余的能量。
2、兴趣可以缓解孩子的压力。
3、兴趣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获得关爱。
4、兴趣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使孩子获得认可和成就感。
孩子健康、向上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一生有重大的影响。家长应善待孩子的兴趣,对孩子的兴趣应以引导和培养为主,切不可搞一刀切,粗暴地阻止。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兴趣很反感,持极力反对态度,理由是怕牵扯精力影响正常学习。其实家长可能还不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过多干涉,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危害。
一是父母对孩子兴趣的过分干涉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片面的认识,认为自己没眼光、没本事,从而否定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变得没自信。
二是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听孩子的解释,不从孩子爱好出发去了解孩子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这样做既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还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能理解、尊重他,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会学得更轻松、更快乐。他们也非常愿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不知疲倦。如果不去考虑孩子的爱好兴趣,而是强加给孩子父母认为应该学的东西,会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兴趣,强加给他们一些学习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抗拒心理。有些孩子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被家长“逼迫”着每天练琴,结果琴技总是没有提高,于是恨铁不成钢的家长开始斥责甚至打骂孩子,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则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父母多不愿承认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有独特的兴趣与爱好。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个父母强迫坐不住的孩子弹琴,以致孩子砸断自己的手指以示反抗。父母像催命一样催促着孩子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其后果可想而知。
在这儿,讲一个故事与大家共勉。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作报告,把一只老母鸡放到了讲台上,说:“这只老母鸡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你们看我怎么喂它的?”说着一把抓住老母鸡的翅膀让鸡吃米,老母鸡头一歪,不吃。陶行知说:“看来还要加压!”又按住老母鸡的头,使劲让它吃,老母鸡昂着头,一副宁死不屈的样子,就是不吃。
陶行知说:“看来这种方法行不通,要换个方法了。”他放开老母鸡,捋捋老母鸡的羽毛,摸摸它的头,老母鸡慢慢安静下来了,突然发现前面有米吃,冲上去一下就把米吃光了。
父母让孩子学习,像不像要老母鸡吃米?求知本来是人世间最大的乐事,却在父母的逼迫下异化了。孩子从天生的爱学习,变成了恨学习,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是典型的强要老母鸡吃米,不想吃的硬给孩子吃,孩子求知的胃口被破坏 了!
由此可见,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要只盯着分数。教育一定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孩子。【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给家长的忠告:(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28-138页)1)承认孩子有爱好的权利。在遇到这种问题时,作父母的就是要承认每个人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作为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爱好和兴趣的权利,自己不应该随便干涉。
2)尊重孩子的喜爱和兴趣。在今天多彩多姿的生活里,人的个性和兴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在服饰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自由,更是五彩缤纷。发型、服装只要不是极为怪异,音乐不是下流低级,就应该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当然在承认与尊重的前提下,父母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培养孩子高尚的趣味和情操。3)不要随便干涉孩子的爱好。父母在准备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现在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如果让孩子学,一定要仔细观察,再选择一种比较适合孩子性情及兴趣的才艺。千万不要让他一下子接触太多,或强迫他学习没有兴趣的东西,破坏了他以后学习的信心和欲望。
4)成才比成绩重要,不要只盯着分数。当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是太突出时,要相信中国的那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5)对话比对抗重要,家里不要总是吵架,要学会对话,不要对抗。【课后作业】(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21-24页。)
张书村
寿光市上口镇第三中学
教案二: 【教学目的】
有些家长对孩子关心过度,给孩子强加了许多“兴趣”而对孩子酷爱的兴趣横加干涉,一厢情愿地为孩子设置了很多“特长”培养,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强扭的瓜不甜”。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家长理顺亲子关系,通过支持孩子的兴趣发展,促进学习。【教学方法】
游戏、情景演绎,话题讨论,调查法
切入点:由游戏导入,让家长在游戏中体会兴趣受到干涉或被强加兴趣的心理感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家长亲身体验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指责,批评家长。教具:体育、音乐器材。
教学准备:提前以调查表的形式对家长的兴趣爱好作好调查,从中抽取5位家长,爱好(但不专业)分别为蓝球、电子琴、乒乓球、唱歌、交谊舞,请音乐、体育老师配合。【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各位家长,今天的家长会,邀请大家做一个小游戏,叫做:“强扭的瓜不甜”!
1、开场白:
首先,请每位家长在这份调查表上写上自己的爱好,和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写明支持还是反对,以及自己支持与反对的理由,然后,我想满足各位家长的愿望,请了我校专业的音乐,体育老师对大家的兴趣进行指导。
2、家长一般不会主动上台,根据预选的调查,请班内情况比较突出的五位同学的家长上台。
3、这五位家长上台后,由专业老师教他们,家长逐步兴致勃勃,有板有眼地学起来并渐入佳境。
4、对五位家长的指导老师错位搭配,如爱好舞蹈的偏要他练篮球,爱乒乓球偏要他练唱歌,一段时间后,有的家长别扭的满头大汗,有的甚至坚决不练了。
二、游戏体验分享:
老师:刚才我们进行两种不同的体验,请问当我们对您的兴趣“投其所好”时,您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您的心情如何?谁先来分享?
老师:当我们一厢情愿地强迫您学我认为重要的东西时,您的内心感受什么?哪位家长来说一下?
老师:通过刚才的展示,各位家长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请问,这样的事发生您和您的孩子身上吗?如果您的孩子被迫干自己不愿干的事,他们会快乐吗? 结合后面的例1(一个初一学生的心情日记)和例2(一个成功家长的经验),让家长谈谈自己的感悟。
三、话题讨论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23—128页)1、2、3、4、5、6、兴趣的定义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通过观察,您孩子兴趣爱好及特长是什么呢? 您知道兴趣爱好对初中生的作用有哪些? 您对孩子的兴趣持何种态度,支持还是反对?
您给孩子选定兴趣,培养方向时争取过孩子的意见吗?
您一般凭自己的经验选定兴趣培养,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当两者产生矛盾时您一般怎么做?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其实家长们的心意是一致的,都为孩子好,也渴望孩子体谅自己的苦心,如果您想促进孩子的发展,最好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很多初一的学生都有一样的心情——苦恼!因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的兴趣,认为自己的兴趣会影响学习和未来!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家长理解、支持、赏识自己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28—133页)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供以下建议:1、2、3、4、5、6、7、8、尊重孩子的兴趣
注意把孩子原有的兴趣与知识学习联系起来,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 要助兴,不要扫兴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 从实际出发,不要过难过易 要启发,不要“填鸭”
9、同孩子平等,不要摆家长架子
【课后作业】: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21—24页
附例1:一个初一学生的心情日记
我特别喜欢运动,每次参加学校运动会后,我都把奖品拿给爸爸妈妈,妈妈总夸我,爸爸总感慨地说,如果我的学习也和运动成绩这么好就好了。爸爸对我的学习特别看重。尤其进入初中后,爸爸对我喜欢的运动持强烈反对意见,说我长大了,应该知道学习了。我就是热爱运动,在运动中我能体验到喜悦和成就感!爸爸为什么总反对呢?我多么希望爸爸能尊重我的兴趣,尊重我的选择,像以前一样爱我啊!
附例2:一个成功家长的经验
为孩子的兴趣发展插上翅膀 ——浅谈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经验
(一)观察,多动手,培养孩子的想象创造力。
孩子平时没事总爱动动这,动动那,我们就很注重从孩子动手能力来着手培养他的想象力、创造力,有意识的给孩子选购了一些益智玩具,如积木、插板、七巧板等。我们和孩子一起摆出幢幢形状各异的的小房子、各式各样的大炮和飞机等,引导他细心观察这些物体的形态,并鼓励他再动手动脑将这些物体凭自己的想象拆建、组合,变换出更多的样式。通过多次练习,儿子现在能熟练地摆出很多图形,还常常歪着脑袋得意的考我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不由的,我们为他竖起大拇子,夸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设计师啊!”。利用孩子的兴趣较好的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创造力,让孩子在玩中学,这不,他现在也能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用纸这出各式各样的小动物、下图形了。有一次他用彩纸折了架漂亮的飞机,可我发现他并不急着炫耀,而是紧锁眉头在想什么,没过多久,他竟然利用刚折好的飞机的边角废料,组成了一张美丽的小贴画,太阳、小鸟、花草等,虽然幼稚,但是那么和谐,这真是太棒了!
我打心眼里赞赏儿子的想象和创造本领,不停你为他拍手叫好。因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父母一定要耐心关注,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小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遨游书的海洋。
现在的孩子哪个不的独苗苗,哪位家长不是望子成龙呢?我们也不例外。我们认为孩子从小应该培养出读书的兴趣,给他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可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儿子很小时,我们就为他买了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给他边看边讲。在他二岁多时,我们就为其订阅了《婴儿画报》,上面丰富的图画深深吸引着儿子,我们结合画报的内容每天给他讲些动听的故事,他极其感兴趣,至今养成了不听故事不睡觉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又定了《幼儿画报》、《幼儿 智力世界》等涉及各个方面的书刊杂志,不仅拓宽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还使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一天晚上,我们带孩子出去玩时,看到路灯闪烁,儿子就撅着小嘴巴,高兴的指给我们看:“妈妈,你看多美的夜晚啊!路灯多象天上的小星星……”还有一次,他看到我们学校围墙倒塌时,很惊讶地问:“这面墙倒塌了,真是不可思议啊!……”就这样,他经常会说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语言词汇。幼儿园的老师也常常夸他语言比较丰富,这可都与他爱看书有关吧!他在书中不断积累知识,丰富了词汇。
(三)激发兴趣之余,注重培养抗挫折能力。
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赏识的,经常给他表扬和鼓励。如采用识字比赛的游戏时,我对个别字装作不认识,让他多赢几张卡片,以提高他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但表扬过多,孩子势必会产生骄傲情绪,受挫折能力较差。有一次,我和儿子打羽毛球时,我比他多一分,他竟然气的把拍子往地上一摔,委屈的大哭起来。从这件事上,我感到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重要,于是我用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任何比赛都是有输有赢的,只要付出努力,就是最好的,要“胜不骄,败不馁”。而后我们又举行了一场比赛,这一次儿子非常认真地与我对战,而我也使用了缓兵之计,令他大获全胜,在后来的次次对垒中,他有输有赢,可再也没有摔拍子的那一幕啦!
孩子仿佛是一张白纸,要靠我们父母为他点缀丰富的色彩,只要我们“三心”(细心、用心、耐心)并用,以培养兴趣为主,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兴趣发展插上翅膀吧!
孙建国
田玉民
7.亲子课程 篇七
1“家”的阴影。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曾经非常显赫的家庭, 那所终日弥漫着鸦片烟雾的老洋房, 在张爱玲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永久难忘的记忆。———“我就是在那所房子里生的, ……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 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 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 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世界。” (《私语》) 从她的作品对家的描述中, 我们可以产生明显的印象, 即她所生活的家庭氛围, 是阴森和压抑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式的人物, 吟风弄月且性情乖戾、残暴。后来, 父亲先是讨了姨太太, 又与母亲离婚, 继而频频对张爱玲施以毒打。一次, 因为一件小事惹恼了继母, 父亲就对他拳脚相加。她被监禁在一间空房间里, 父亲扬言要用手枪打死她!这时, 她感觉“我生在这里面的这座房间突然变成生疏的了, 像月光底下的, 黑影中现出清白的粉墙, 片面的, 癫狂的……楼板上的蓝色的月光, 那静静的杀机”。 (《私语》) 其后, 她患了严重的痢疾, 差一点死去。她躺在床上, “看着秋冬的淡青的天, 对面的门楼上挑起灰石的鹿角, 底下累累两排小石菩萨———也不知道现在是那一朝、那一代……朦朦胧胧地生在这所房子里, 也朦朦胧胧的死在这里么?死了就在院子里埋了。” (《私语》) 这个“家”, 给张爱玲留下的是畏惧、憎恨, 这个家是一个永久抹不去的阴影。
张爱玲用“罗曼蒂克的爱”来形容她早年对母亲的感情、短暂的相处。四岁时母亲出国留学, 父亲把姨太太带回家;八岁时, 母亲第一次回国, 姨太太搬走, 一家人团圆。之后便是剧烈的争吵;不到两年终于协议离婚。继母出现在她的生活中造成一段痛苦的记忆。以至于后来她拼了命的从家中逃出, 仿佛逃出了监狱和牢笼, 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逃离的短暂兴奋之后是“她三天两天的向母亲伸手要钱, 却使母亲渐渐地不耐烦了。小时候她站在父亲烟炕前面要钱买钢笔或交学费之类的, 父亲躺在烟炕上吸鸦片, 她久久的得不到回话, 这是经常出现的一幕;她在母亲那里没有遇到这样的冷遇, 母亲的不耐烦却让她尝到了一种难堪的琐屑。”[1]然而她从小就是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 她不能像被宠坏的大小姐一样理直气壮地指责母亲, 只能将她和母亲的关系拖入一种更别扭, 更不自然的状态。
张爱玲敏感内省的气质, 与冷漠阴暗的家庭气氛对心灵的窒息, 这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张爱玲性格成长中的恶性循环。她过分敏感的气质发展为多疑的倾向, 它使得张爱玲以审慎怀疑的态度注视周围的人与事。幼年母爱的缺失, 姨太太的出现, 继母的恶毒相待, 以及与她曾经抱有巨大幻想的母亲之间难以言说的尴尬、不自然……这都为她在作品中对亲子之爱的颠覆奠定了基础。
2 亲子之爱的颠覆。
“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与她的经历, 准确点说是与她的经验世界, 关系密切。经验指的是个人经历中一些富有意味的事件里所凝聚的作家对于生活的主观感受;是事件对当事人的影响或者说是经历中已经为主观感受渗透、溶解了的部分。”[2]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尤其是在《传奇》中, 极大限度的应用了她所经历的一切, 并将它们高度的艺术化了。
张爱玲从女性主体出发, 将母性、物欲、情欲等人性的基本元素放置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加以审视, 在对照中表现它们的互动, 从而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审母”主题。张爱玲用她无情的冷峻的笔调, 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恶母形象,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金锁记》中打破了传统的母爱形象。七巧嫁给了只是父亲和丈夫的象征符号的身体残疾的二爷, 饱受磨难的七巧在丈夫死后把她的怨恨、愤怒与痛苦转而施加在儿子与女儿身上。为了掌控长白, 母亲竟让儿子吸食鸦片。性的压抑与苦闷使她一度又一度地破坏儿子的婚姻, 并逼死了两个儿媳。她还让女儿长安裹脚, “裹了一年多, 七巧一时兴致过去了, 又经亲戚们劝着, 也就就渐渐放松了, 然而长安的脚可不能完全恢复原状了。”长安二十四岁时生了痢疾, 七巧不替她延医服药, 只劝她抽两筒鸦片, “果然减轻了不少痛苦。”七巧蓄意破坏长安的婚姻大事, 把她推到绝望黑暗的深渊, 只留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从开始的一点点“沉下去、沉下去”到梦魇式的恐怖, 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 这是封建大家庭中常有的感觉, 是对旧式大家庭的完整经验。
横亘在七巧与长安之间的隔阂, 还有她对金钱的不安。长安丢了一条褥单, 七巧暴跳如雷, 准备上学校去大兴问罪之师。长安着了急, 拦阻了一声, 七巧便骂:“天生的败家精, 拿你娘的钱不当钱。你娘的钱是容易得来的?——将来你出嫁, 你看我有什么陪送给你!”这与张爱玲和母亲在“伸手要钱”方面的难以言说的尴尬是分不开的。幼年的张爱玲早就深谙金钱的龌龊, 它隔绝了亲子之爱, 也隔绝了人情人心。
《花凋》中, 美丽的姑娘川嫦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 父亲却认为把钱花在治病上实在冤枉, 听说女儿要吃苹果时非常生气, 竟然说:“做老子的一个姨太太都养活不起, 她吃苹果。”母亲更是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为女儿治病, 就这样那个看着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寸一寸的死去。“郑夫人在:堂外面发现了一家小小的鞋店, 比众特别便宜”, 给川嫦置办了回去……川嫦试了一试皮鞋, 道:“这种皮看上去倒很劳, 总可以穿两三年。”然而她的死就在三星期后。川嫦的病以至于走上死途, 出现在母亲的私房钱和父亲“有钱你给他买去”的叫嚷之间, 算是烛照出了天底下还有着别样的父母之爱。
《心经》中, 单纯幼稚的许小寒一直陶醉在“爱父”的甜梦中, 殊不知父亲却在一步一步走上抛妻弃子的邪路。结果女儿不得不从甜梦中醒来回到严酷的梦魇一般的现实中来, 喊出:“你是个禽兽!”小寒对父爱的强烈的厌恶与恐怖, 源于张对父亲的感受。在父亲家中的记忆, 使她从精神到肉体都遭到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摧残。她渴望逃出牢笼, 希望像母亲倾诉自己的心声, 而这个新家却再次让她同样感到失望、孤独、寂寞与悲哀。小寒将她父母之间的爱一块一块割碎了, 而母亲却在父亲走后, 把手搁在她的头发上, 迟钝地说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 我一定还在这……”小寒伸出手臂来, 攀住她母亲的脖子, 哭了。这不难看出, 张爱玲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母爱。
一些作家在儿童少年时代有着家庭生活的不幸, 特别是由于失去母爱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于是, 时刻被期待的母爱在作家的想象中, 得到恢复, 他们要在作品中找到平衡。然而在张爱玲这里却是例外。父亲的家如同地狱般可怕, 母亲的家如同冰窖般寒冷, 她对母爱的渴求在现实中受到沉重的打击, 于是便彻底折断了幻想母爱的那一双翅膀。面对着亲情的缺失, 家的阴影, 她愈发感到人生的苍凉和和孤独, 在她的小说里, 明显涌动着这样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具体表现为, 在“家”的“梦魇”中进行艰难而痛苦的挣扎, 渴望走出家的阴影, 结果却要在极度失望中一次又一次咀嚼着个人的悲哀与苍凉。不难看出, 张爱玲的这一创作倾向源自于她主观体验所积淀形成的人格心理。于是怀着一副挑剔的心眼, 面对茫茫尘世而坚决地不妥协, 尤其是在对人性的阴暗主题的挖掘上, 表现的更加赤裸和强烈。
纵观整个文学史, 从老舍到巴金, 从鲁迅到张爱玲, 他们的小说创作中无不存在一个潜在的“我”, 这就是作家生活背景对创作的重大影响。张爱玲作品中, 亲情的守护意义被消解, 母亲孕育生命赋予子女的伟大被颠覆, 家庭温馨纯洁的象征意义被解构。这不得不使我们反思, 心疼, 沉重……人生本苍凉, 世界本平庸。
摘要:成长中的少女张爱玲, 始终处在寻觅不到母亲的失落中, 这是儿时的“家”对成长和写作造成了巨大的阴影。她日后的写作, 不停地回溯这个关键性的失落。将张爱玲的生活经验与其小说情节相联系, 追索张爱玲幼年的家庭经历, 指出张爱玲在创作中所描述的母亲形象, 深深地受到“家”的阴影的影响。
关键词:家,阴影,母亲,颠覆
参考文献
[1]余彬著.张爱玲传[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7.
8.亲子课程 篇八
请问,陈女的请求能否得到支持?
答: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第2条第2款的规定:“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7条规定,根据子女需要、父母双方负担能力、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抚养费。父母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无固定收入的,抚养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有固定收入比例确定。有其他情况的可以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陈女请求确认亲子关系的主张可以得到支持,但关于抚养费的请求,应当根据杨男的收入情况、当地生活水平等进行确定。
律师 扈天利
9.亲子课程 篇九
教案一: 【教学目的】
孩子进入初中后,也就进入生命中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青春期,迅速变成了身材高大、青春时尚、漂亮帅气的大孩子。于是他们自己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了。在他们眼里,老师的霸气没有了,家长的严防死守失效了,中考的压力还没有来到,于是,他们像不知天高地厚的驾车新手,随心所欲,不但不顾“黄灯警报”,有时甚至连“红灯”也敢闯;于是,刚想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的家长,更不放心了,什么事情都要管,比上小学时管的更严;于是,孩子和家长之间开始了束缚与反束缚的激烈斗争。为了争取“自由独立”,青春期的孩子各有各的“招”——他们或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或我行我素、冷淡相向,有的甚至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亲子之间变得难以沟通。
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家长理解初中生的自由独立意识增强、了解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与教育原则、亲子通过商讨“圈定” “自然保护区”,对孩子实施“有保护地放养”。【教学方法】
体验法、分享法、讨论法
切入点:由家长们分享一周来的切身体验切入,让家长切身体味适度地还孩子自由是“成就孩子,解放自己”的双赢措施。【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家长理解初中生的自由独立意识增强、了解孩子独立意识的重要性与教育原则、亲子通过商讨“圈定” “保护区”,对孩子实施“有保护地放养”。
说明:
1、会议地点:至少是教室两倍大的会议室
2、与会人员:学生、家长
3、位置安排:学生和家长面对面而坐
4、教学准备:提前一周的班会课上,由学生根据自家情况制定出《爸爸妈妈十要十不要》,放学时带回家,并协商家长即日起开始执行,一周后准备参加周末亲子共同参加的“放飞孩子,幸福一家”家长会。【教学过程】
一、体验导入:
1、老师:首先感谢各位家长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这次家长会。上一周,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各位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按照孩子给您制订的《爸爸妈妈的十要十不要》标准认真执行了一周,到今天为止,您做得怎么样呢?有哪位家长是完全按照孩子的标准要求做的呢?有哪些您能做到?又有哪些您没有做到?
好,现在请各位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给您制订的《爸爸妈妈十要和十不要》标准,谈谈自己执行的情况和内心的感受?要实话实说,孩子们可都在这儿听着呢。哪位家长先来和大家分享?
2、老师小结:一个小小束缚我们都难以忍受,而我们的孩子却天天如此,请听一下孩子们的心声吧。
3、班长代表全班有表情地朗读亲子课程《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39页《心情日记》——《请爸爸妈妈给我一点自由的空间》
老师:面对亲子之间的这种矛盾,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呢?您能体验到孩子内心的感受吗?
(家长讨论,互相学习)
4、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亲子游戏,叫做:心灵对对碰。面对孩子:
1、请你们写出自己可以独立去完成、不需要父母帮助的事情。
2、请你们写出独立完成有困难、需要和父母协商并寻求帮助的事情;
3、请你们写出完全需要父母做主、由父母来协助完成的事情。面对家长:
1、请你们写出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
2、请你们写出孩子难以独立完成、需要自己帮助的事情;
3、请写下完全需要自己做主的事情;
二、游戏体验分享:
老师:请孩子们坐在自己的爸爸妈妈对面,分别拿出自己写的部分,对每一件事情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就这三个题目所包含的事情达成协议,并约定双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严格按此去执行。
亲子互动,老师可作如下引导:
老师:孩子们有哪些事情还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家长在孩子的哪些事情上可以放一放? “放”与“收”的度该怎么掌握呢?根据自家情况,父母和孩子之间共同“圈定”的“保护区”是什么?
三、话题讨论:(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48—156页)
1、2、您知道孩子的自由独立意识为什么会越来越强? 您知道初中生在什么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
3、您知道孩子在反抗期都有哪些表现吗?您的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了什么样的反抗行为?4、5、6、7、8、9、您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您知道他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吗? 您关注过孩子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吗?对此您是持什么态度? 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您的孩子回家后经常谈老师吗?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如何? 面对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家长应该如何去做呢?
在培养孩子自由独立意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科学的教育原则?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多是作为“小皇帝”或“小公主”精心保护,如果突然间放手不管,似乎还没到放任自流的程度,很多事情还是要管的,但又不能管得面面俱到。管多了,孩子烦;管少了,我们家长不放心。因此,必须把握好“度”。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呢,让我们借鉴简云老师的经验,给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一、为孩子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人要为自己负责,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是培养孩子自觉性和责任心的基础,只要孩子的头脑里有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父母才有可能放心地给他自由,而不必担心他滥用自由,做事毫无准则。
第二、教会孩子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作息制度等。这一条是为了让孩子在自由生活的同时遵守生存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检查。即使他们有很大的偏好,他们也会平衡地处理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培养孩子基本的生存能力: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面对困难也能够想尽办法去解决,因而也就能够让父母放心地把他放到社会上去经受考验,这也和把动物放归山林之前,训练它们的捕食能力一个道理。
以上三条既是在“保护区”“放养”的方式,也是真正“放养”之前的训练,更是“放养”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我们还不能把他们当作真正的“野生动物”,还是要实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政策:对他们进行追踪保护。即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而最后的决定权则要交给他们,当然结果也由他们自己承担。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质,那么,在他进入少年、青年时代,你就能真正地把他“放归自然”,让他自由地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因为他已经具有驾驭自己生活的能力。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行的教育对策】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08—110页)帮助家长掌握尊重孩子不断增长的独立意识的几点做法:
1、家长转变思想,适应而不脱节
2、坚持因势利导,尊重而不放任
3、强调适时适度,放手而不失控
4、注重点拨提醒,管教而不唠叨 【课后作业】
参见《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26—28页
崔忠香
王俊青
青州市西书院初中
教案二:
【教学目的】
独立性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如果说今天我们还能对孩子呵护备至,能帮他处理和安排他们生活的几乎一切。那未来呢?我们不可能跟他们一辈子呀!他们总得自己去面对大小的生活琐事、自己去作各种决策、自己去面对成功与失败……所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性格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是指孩子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继而在行为上,也在思想上、精神上实现真正的自我独立。
在本课中我们就同大家一块儿来认识初中生日益增长的自由独立的需要,学习如何满足孩子自由独立的需要,明确教育原则、策略和方法,缔造和谐亲子关系,顺利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教学方法】
情景剧表演、游戏、交流分享等。
切入点:由情景剧表演、小游戏导入,让家长在游戏中感受、领悟: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他需要理解、尊重、信任,需要获得尝试的机会。【教学重点、难点】
引领家长领会培养孩子自由独立意识的方法,以及面对孩子不断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课前准备:用简单道具创设一个家庭情境(桌椅、菜盘、食品、书包、电话、电视模型等),事先排练好情景剧;纸、笔;引导性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活动1:情景剧表演——我要自由飞翔
老师:今天的家长会,我们首先一起来欣赏一段情景剧表演,之后请大家谈谈感悟。本剧的名字叫做:“我要自由飞翔”,下面有请表演者出场。
主持人旁白:这是一个周五的下午,放学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小峰的心情并不轻松。按理说,周末啦,该是好好休息、放松的时候,小峰却是一身的疲惫、一脸的沮丧。小峰为何郁郁寡欢呢——
孩子独白:初一的生活即将结束了,我已和十三岁挥手告别,长大了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回想过去,每当我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大人们总是不让。不让做这、不让做那地唠叨个没完,让人很不愉快。我是一个胆大又贪玩的孩子,每次我想翻小门、爬矮墙时,都会遭到家长的强力阻挠。如今我是初中生了,可家长的束缚丝毫不减,这几乎是我最大的苦恼。唉!愁死人啦……
小峰回到家中,“当当当”敲门。妈妈赶忙开门,看见儿子回来很高兴:“噢,儿子回来啦,来,放下书包休息一下,吃点水果喝点水,一会儿吃饭,我们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菜。”
爸爸在厨房做菜,小峰跟爸爸打了个招呼就坐在了沙发上,准备打开电视看电视。妈妈发现小峰情绪不太好,心情有些紧张,但也没多问什么,认为可能是上学太累了,就去张罗饭菜了。
一会儿,饭菜好啦,面对爱吃的饭菜、爸妈的笑脸,小峰的心情好多啦,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吃着饭。
“叮铃铃……”电话铃响了,爸爸去接电话,“喂,你好!”“伯父您好!我是小峰的同学,小峰在家吗?”“哦,在家,我叫他听电话……”
小峰接过电话,“喂,哪位?”“小峰,我是凯利,今天下午我们说的明天到弥河公园去玩的事,你去吗?”“噢,我还没和爸妈商量呢,你等等,我问问他们……”“爸、妈,我明天可以跟同学去公园玩吗?” 妈妈:“不行,明天有安排!” 电话那头凯利赶忙说:“算了算了,你父母管你很严,这次你别去了,以后再找机会吧。”
挂断了电话,小峰的脸也晴转阴了。噘着嘴对妈妈说:“您为什么不让我去?我已经是大孩子啦,在同学面前你给我留点面子好不好?!”
妈妈:“哎呀,好不容易星期天,出去瞎跑什么,在家看看电视、看点书,休息休息不好吗?再说出去多不安全,我这不是为你好嘛!”
“是啊,是啊,你英语弱,利用星期天多补补英语吧,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有弱科怎么行啊,别净想着玩啦!”爸爸说。
“可我想出去玩啊!很多同学都去啦!”小峰不满的嘟哝道。
“可是你成绩不理想啊,上次英语不是才得了76分吗?”爸爸说。“是啊,你把成绩提上去就可以放心的玩啦。”妈妈接着说。小峰不说话了,低着头扒饭。
“哎,小峰,你最近还和张鑫玩吗?你最好离他远点,他学习成绩不好,听说还经常上网吧!”爸爸说。
“学习不好怎么啦?!张鑫他除了爱玩游戏,人又不坏。”小峰辩解道。
“总是没有好处的,你不会结交些学习好的、有出息的朋友啊!?”妈妈的语气透着一些生硬。
小峰再次沉默了。
孩子独白:爸妈管的也太多啦,我最烦他们事事干涉,弄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在同学中一点面子都没有。我已经长大了啊,我想自己安排我的生活!不行,我要争取、我要战斗!
“爸爸、妈妈,小时候你们为我安排一切是因为我小,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能安排自己的生活,请你们不要剥夺我追求自由独立的权利,好吗?你们能不能给我一些自由呢?”小峰郑重的对爸爸妈妈说。
爸妈听了有些生气,“你这毛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你才多大啊,还自己安排,你先把学习成绩搞好再说!”爸爸没好气的说。
“是啊,你从小一直很听话,怎么,现在要造反啊?你眼里还有没有我们啊?!爸爸说的对,你先把学习赶上去我们再商量别的!”妈妈怒气冲冲的说。
小峰也很生气,“噌”的站起了,几乎是吼着对爸妈说:“学习学习就知道学习!我跟同学出去玩怎么了,我们又不干什么违法的事!整天不让我干这个,不让我干那个的,我都快憋死了!以后,我的事儿你们少管!”
说完跑回了自己的房间,重重的关上了房门。
夫妻俩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显然没想到儿子对他们的意见这么大。
家长独白:唉!现在的孩子是怎么啦?!我们只是想保护他,难道这也错了吗?我们知道自由的重要性,但他不是还小吗?他一个屁大的孩子,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怎么叫人放心呢?家长的苦心孩子咋就不懂呢?
活动2:小游戏——敞开心扉
各位家长、同学,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敞开心扉。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同一家庭的孩子和家长作为一组。家长可以是父亲,也可以是母亲。
首先进行的活动是“敞开心扉,实话实说”活动。下面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孩子坐在左侧座位,家长坐到右侧座位,互相不准商量和偷看对方的回答。书写的内容是:
请孩子们写出你们近半年来在追求自由独立方面的心愿和需求,在后面分别注明在父母那里获得了支持还是遭到了反对,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请家长们写出您近半年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孩子追求自由独立方面的表现和要求,在后面分别注明您是给与了支持还是进行了反对,并把您的感受写下来。
好,下面请大家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完成。写好之后请家长、孩子各自收好纸条,稍后备用。开始书写——
家长、学生写完之后,老师:好,大家都写完了。接下来我们进行“我的心需要你懂”环节。下面请家长和自己的孩子交换纸条,我们请几对家庭读读他们所写的内容,我们看看他们是否懂彼此的心?
活动2:辩论会——我能行!
各位家长、同学,下面我们来举行个小小的辩论会,名字叫“我能行”。请每组的家长和同学商定一个如“和同学出游”、“参加同学聚会”、“朋友交往”等方面话题。之后根据我们给出的提示进行辩论:
第1部分:孩子叙述自己想参加本项活动的原因等,之后家长表达对孩子观点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此类事情的认识;
第2部分:孩子表述参加本项活动的内容、地点、人员以及活动安全保障等,之后家长表达自己的担忧、建议等;
第3部分:孩子表述自己参与本项活动的积极意义的看法,之后家长表达家长的看法。
家长、孩子都熟悉了辩论内容后,依据提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辩论,旨在让家长看到孩子真的长大了,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有相对成熟的操作能力;也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担忧、不放心的原因,体谅父母的苦心,愿意在有争执的事情平心静气讨论解决,减少亲子冲突。
二、游戏体验分享: 老师:各位家长,孩子们,欣赏了刚才的情景剧表演大家都有些感慨吧?下面我们来谈谈内心的感受,请大家一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哪——
1.在情景剧《我要自由飞翔》中,是什么原因使原本乐融融的一家人关系搞僵的呢?这种结果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2.孩子们,你们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各位家长,在您的家庭中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景呢?您是怎么处理的?
3.如果您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冲突,您能为剧中的孩子、家长提供一些建议吗? 大家根据老师的引导交流、讨论欣赏情景剧的心得和感悟。
老师:家长们、孩子们,刚才在“敞开心扉”的活动中,大家一定都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在“我能行”的活动中我们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相信大家都有不小的收获,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孩子们请问大家在写纸条的时候能够很明确的找出我们在自由独立方面的需求吗?各位家长,您了解孩子在自由独立方面的需求吗?请大家分别谈一谈。
老师:请大家谈谈读过纸条之后的内心感受,家长们,我们懂孩子的“心”吗?孩子们,我们理解家长的“心”吗?
老师:通过刚才的辩论,孩子们,你能不能对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做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啊?家长们,面对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您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科学吗?效果好吗?请家长们谈一谈。
老师:尊敬的各位家长,通过今天的活动,您感觉孩子有能力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吗?您是否愿意相信孩子,愿意满足孩子自由独立的需要?
孩子们,通过今天活动,你还认为是父母故意跟我们作对吗?我们该怎么同父母沟通想法、协商问题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环节的最后,留给大家5分钟的自由交流时间,请大家自主讨论。
三、话题讨论:
老师:下面呢我们进行本堂课的第三个环节:话题讨论。大家可以自己发起讨论话题,也可以根据我们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
1.您了解第二反抗期吗?您知道在哪些情况下容易出现反抗行为吗?
2.您知道孩子自由独立意识增强的表现有哪些吗?您是怎么看待这些现象的?您知道怎么化解这些可能的冲突吗?
3.您了解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吗?您能给孩子以必要的指导吗?
4.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您能否把握相对科学的教育原则、运用恰当教育方法去和孩子打交道呢?
四、结合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参照《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48页——152页)初中生的自由独立意识增强主要有两大方面原因: 1.第二反抗期的到来
自我意识的高涨导致反抗心理的产生,他们一般会在下列情况下出现反抗行为:
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我们要独立,家长不让我们独立。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我们要做主,家长不让我们做主。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我们想突破一点常规,家长却制止我们。第四,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我们要赶新潮,家长非要我们接受老观念。2.人际交往发生变化(1)交友形式的变化
他们最要好的朋友一般是一至两个,一般是同性别的,因为这样便于倾吐烦恼,交流思想并保守秘密。
(2)朋友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变化。(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老师关系的变化
【针对原因,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对策】
(参照《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52页——159页)下面我们一块来了解几条培养孩子自由独立意识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1.家长转变思想,适应而不脱节——理解孩子,做民主型家长。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愿望,掌握孩子的个性特点,从而去因材施教。尝试与孩子交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愿望,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并要给予他们善意的、适时的、必要的指导,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2.坚持因势利导,尊重而不放任——尊重孩子,做权威型家长。
我们这里说的尊重,是父母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判断孩子的是非曲直,不随便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孩子,不硬逼着孩子去做他们实在不愿做的事。但是,尊重绝非放任!也非无原则的退让。
3.强调适时适度,放手而不失控——放飞孩子,做管理型家长。
我们需要放飞孩子,孩子们也需要自由飞翔!但孩子独立意识再强烈,也毕竟生活阅历不多,经验尚少,在认识问题上难免片面,在处理问题上难以把握分寸。所以作为家长,“放”与“控”的度需要我们费脑筋使劲思考,“放”如若说我们还能做到的话,科学的“控”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难题。
4.注重点拨提醒,管教而不唠叨——正面教育孩子,做智慧型家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为父母应首先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激发孩子向上的动力,帮助他们逐渐学会扬长避短!
“千句唠叨不如一句忠告”,事实证明,随心所欲的不停唠叨,缺乏新意的反复叮咛,孩子觉得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一种伤害,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课后作业】
请各位家长与孩子合作完成几项作业,家长得做孩子的榜样,可得好好的做作业噢: 1.《牵手两代—亲子课程》初中①第162页 自我检测
2.父母与孩子坐在一起,就作业中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达成一致后双方相互监督,相互鼓励,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按此执行。
3.请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牵手两代—亲子成长记录册》初中①第25-28页的内容。最后,祝愿孩子们健康快乐、天天进步!祝愿家长朋友们事业发达、家庭幸福!再见。
10.亲子课程 篇十
课程研究
园 本 课 题 研 究
饮马池幼儿园 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今,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创建“和谐” 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政府部门能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和谐是整个社会趋于完美的表现。教育理念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紧相扣,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怎样为社会和谐做自己的贡献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和谐,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和谐;只有使妇女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每一个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基础啊。因此我们打算通过亲子园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对0--3岁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确立了 “儿童优先”的原则。我国也明确提出:“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 2 5—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说明:开展0—3岁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必然趋势。这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家长的应尽之责任,更是对中国0--3岁儿童的尊重与许诺。
家长们则在对“社会发展对未来人的要求”的体验与思考中、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孩子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0—3岁婴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成人切切实实的关心,并使发展得到落实。人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潜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社会对婴幼儿施加的早期关心的情况。
其次,它是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的应有回应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对0—3岁婴幼儿关心方面存在关心不够和关心不当的问题。教养机构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儿童在发展方面存在各种新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关注。
再次,相关研究已为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婴幼儿在语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潜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出生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潜藏着令人吃惊的智慧才能,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仅仅运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尽早进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机会窗口或者说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于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区教育曾被简单的理解为校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刚刚起步,而幼儿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本园幼儿的教育,极少关注社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机构普遍不重视早期教育,社区中的0-6岁儿童的家庭极少得到专门机构的教育指导,如何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应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是幼儿园面临的新挑战!
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有着其师资、场地等诸多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关注社区早期教育,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 4 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儿童从一出生就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开展早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为更好开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儿园亲子教育课程及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我们将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亲子教育之路。
我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积累从而失去可行性,为此,我们决定确立该课题作为我们的新课题,期待以科学、规范、系统的科学实践研究,来实践我们对我园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实现我们对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学前教育是0-6岁的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己任;满足社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办园的根本方向。为此,我园将早教工作目标确定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区早教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社区早教基地”。
我们希望借助该课题组的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深 化我园的婴幼儿教育研究。以各种方式实施早期教育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宣传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
2、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3、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4、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探索其他优秀的幼儿园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5、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6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
(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早期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园亲子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亲子活动方案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为我园以后的亲子教育提供参考。
4、观察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拍照、摄像和文字记录等形式,在亲子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现状及有关指标的变化,分析现阶段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进行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
6、案例分析法。
针对每次亲子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更完善的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的实践意义:直接指导我园亲子教育的开展,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a、通过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b、探索其他优秀幼儿园在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c、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d、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e.、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 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f、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理论价值:丰富亲子教育理论体系,为专家、学者进行亲子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实践基地。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一]、国外社区早期教育研究综述:政府重视;相对成熟;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日本、巴西、德国、泰国政府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
(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2)大孩子 帮助小孩子的方案。
(三)已经有了一定的社区学前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二]、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该项研究。
世界各国皆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经验,为我们进行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北京市政府2002提出成立20个社区早教基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率先成立亲子教育基地,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上海、杭州等地在亲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上海的竖状模式、杭州的集团化横向模式都为我们进行亲子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六、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和谐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 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园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幼儿园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幼儿及家长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适合本地区、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及操作方法。
支撑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和学习化社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早教工作,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受教育率与家庭科学教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教育脱节、0-3岁早期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取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岁至5岁幼儿受教育率达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的能力。皮亚杰的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
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对我们亲子园教育教学,及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9-
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1.5-2岁 13 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园亲子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内容
(一)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2)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二)、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三)、探索其他优秀幼儿园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四)、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探讨社区0-----3岁早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1)托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亲子园建设做实验班。
2)双休日0----3岁亲子班。形成0-----3岁亲子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亲子班操作流程;亲子园相关活动方式。
3)0-3岁讲座咨询会。丰富讲座咨询的内容和形式;收集整理出社区家庭早教关注趋势的资料。
4)提高居民教养水平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早教资源,为0-6岁的社区儿童家长提供优教优养指导。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14年8月至2014年2月)1.成立课题组,收集有关亲子教育和0—3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理论学习,撰写《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方案。
2.制订《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研究计划,确定该课题的工作策略。
3.成立《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与社区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妇联、儿保所等部门)4.开辟活动场地,做好人力、物力准备。(以幼儿园的托班,多功能活动室为基础,周末充分利用各教室,安排好亲子班教师)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亲子园建设培训,组织其他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组织相关理论学习。
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
1.设计制订《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调查表,进行发放、回收、统计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策划、组织、实施亲子实验班的各项活动。3.根据幼儿园亲子实验班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实施方案,总结改进亲子活动方案。
4.组织亲子班教师共同研讨,亲子活动实施的得失。5.收集各种调查表,实施方案等研究资料。
6.做好该课题后期调查工作。比较参加亲子班前后家长教养方式、观念及亲子关系的变化。
(三)总结阶段(2015年3---6月)1.做好各种资料分析、整理工作。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已收集到中外关于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一些理论、信息和相关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2.本课题主持张秀萍老师,有近7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研究力量强。
3、幼儿园大力支持开办亲子园,具备实施这项研究工作必要的设备、科研手段和行政支持,资金方面有保障。
3.我园近几年已经有些开展亲子活动经验,在0-6岁亲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在全新区率先启动了早教进社区工作,积累了社区早教服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张秀萍(园长):协调社区与幼教机构的关系,负责课题在 17 社区实施的有关配合工作,确定参与社区,明确社区专门人员,落实社区早教的活动场所及经费。负责课题的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设备、资金的落实等。
2.王雪丽(业务园长)负责课题的具体统筹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如课题人员的安排。及负责课题中有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并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做好社会更多层面参与配合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负责课题结题后在其他社区的推广工作。
3.罗毕英(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工作,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把关,对实践调查进行过程指导,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负责提供教科研最新动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实施提供课题研究区域教育整体环境的有关素材,并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周边其他教育活动的衔接、配合。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实践材料的收集、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的开展实施指导等。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a、课题的工作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b、相关论文经验总结
c、一套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实施方案。
d、相关调查表如《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等。
【亲子课程】推荐阅读:
亲子早教课程教案全套08-01
6岁户外亲子活动方案-亲子活动方案10-16
亲子饺子日记08-21
亲子秋游方案08-26
亲子活动名称10-06
亲子教案10-17
亲子投球游戏10-24
亲子方案小班11-05
家园亲子联系制度06-14
亲子秋游活动总结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