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11篇)
1.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 篇一
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办法》,于201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对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向用人单位征集见习岗位,帮助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提升就业能力。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困难家庭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当优先采取就业扶持、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措施。高校应当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给予指导。
《办法》还规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指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科学确定办学定位,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高校学生的需要,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鼓励企业接收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学生实习,并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指导教师。
2.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 篇二
1 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客观实际,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不足是当前毕业生的通病,很多学生在毕业择业的过程中都对自己的价值过分夸大,认为自己可以在工作岗位中担任较为重要的职务,可以获得优厚的待遇。但是实际上毕业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对实际工作接触较少,实践经验不足,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很多招聘单位一般都将毕业生的薪酬和待遇压的较低,而这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心理期望相背离,很多毕业生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1.2 就业过于迫切,缺乏长远目光
由于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一些毕业生在还没有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参加各种应聘活动。部分毕业生还会因为难以抢占先机而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出现急躁、盲从现象。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忽略长远发展,仅希望能尽快与工作单位签订合同,缺少对未来发展的预设,也没有就合同的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频繁离职,给自己和单位都带来负面影响。
1.3 过分小心谨慎,经常瞻前顾后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内心比较矛盾,他们既希望能够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又担心单位待遇与发展前景与预期不符,会影响未来发展。很多毕业生瞻前顾后,有时已经被招聘单位录用,仍会生出“下一个会更好”的想法,拒绝招聘单位给予的工作邀请。因此,每年都会有部分毕业生因为犹豫不定,而与优秀单位擦身而过,错过了理想的就业机会。
1.4 缺乏自主意识,跟风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毕业生对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缺少明确的目标[1],部分毕业生甚至不知道哪些工作适合自己,不明白自己在哪些领域更有发展潜力。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以家长或者朋友的意见为主,缺少主见,而实际上家长的想法与学生自身的能力不一定相符,很容易造成就业方向的偏差,影响其今后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毕业生中还存在跟风现象,盲目选择热门职业,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就业压力。
1.5 择业主动性差,依赖心理过盛
很多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并没有选择主动应聘,而是将找工作的责任推给了父母,希望能够借助父母的关系网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现象在当代高校中十分普遍,很多学生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因此忽视就业问题,降低了择业的主动性。
1.6 承受能力偏低,负面情绪滋长
就业是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第一步,由于之前学生一直没有与社会进行深入接触,对生活的艰辛、择业的困难没有直观认识,部分学生在屡次被拒之后,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的孳生多半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部分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深受教师和同学的喜爱,但是在应聘过程中却频繁受挫,对自信心造成打击,严重者还会引发自卑心理。此外,部分学生还会出现神经质、过分敏感等问题,一旦遭到拒绝就心情抑郁,表现出厌世、悲观等情绪。
2 就业危机心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学生原因
当代学生被学校保护的较好,在学校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毕业之后突然进入社会就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性,其中社会经验不足、交际能力偏低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现象。相关机构曾经对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六成的学生都表现出了不适应性,其中将近四成的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创新思想,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背离。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工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安排、不能承受择业过程中的打击。
2.2 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对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在社会上形成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不仅对社会发展造成影响,也对在校学生产生了影响,使学生思想上出现偏差,往往将利益作为择业的首要关注点,并且学生之间还形成了攀比的风气。而作为监管单位的政府部门,对就业市场的管理出现职能上的缺位,使得就业市场混乱,加重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程度。
2.3 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压力,就业心理出现问题,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认为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比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因此不仅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在学生毕业阶段也没有安排有针对性地辅导。其次,就业指导过于形式化,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就业思想进行指导,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对就业问题一知半解,难以形成完善的职业规划。最后,当前各级院校在教育创新方面还有待提升,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足,部分院校甚至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心理辅导体系。
2.4 家长原因
部分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决断的能力。家长更是缺少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在校读书期间,每次回家、上学都是由家长陪同。有的家长还容忍孩子将在校期间穿的脏衣服带回家让父母洗,还曾发生过有的学生将脏衣服打包快递回去,父母洗好晒干了再快递到学校的事情。很难想象,在如此娇惯下长大、毕业的学生能承受社会工作的磨砺[2]。
3 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要使学生的就业心理有所改善,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对当前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具体来说主要的解决路径有以下几个。
3.1 强化学生心理,提升自我认知
要想彻底解决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应该由内而外进行解决,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改善,并且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就业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避免出现自我定位过高或者就业要求不切实际的现象。
学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监督与管理,如果没有系统的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很难达到对自身心理进行调试控制的效果。一般来说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同时,辅导员也应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重点关注,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指出学生错误的认知,避免学生自我膨胀。
要培养学生长效发展意识,也就是说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仍然能够对自身的能力进行提升和发展,能够从社会中找到优化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意识的培养,应该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让自主学习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
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并且利用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与实际工作产生更加深入地接触。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应聘过程中更具自信心,不会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现象。
3.2 调动社会力量,完善运行机制
学生的就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风气的转变、运行机制的变化等都会造成学生就业问题的变化。鉴于此,在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解决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社会力量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完善,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就业环境,让学生就业压力有所减小,心理问题得以消除。
政府要对学生就业进行扶持,其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出台政策方针,并且以官方的名义开设人才市场,强化人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招聘单位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与学校形成合作关系,进行定向培养。
招聘企业应搞好宣传工作,在招聘期间组织员工宣讲,详细介绍公司的发展方向、薪酬待遇以及工作环境等等。
3.3 发挥学校作用,优化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就业,让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学校的责任之一,当前很多院校在这方面表现的相对较差,没有对学生的毕业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仅从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支持,没有在心理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对之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对学校的心理教育进行优化。
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进行提升,让思想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的实用性,对学生就业给予指导,并且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其次,要针对毕业生进行特殊辅导,将重点放在职业规划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未来的工作,便于学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进行就业辅导的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畏难怕苦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基层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并愿意加入到基层工作之中。
最后,高校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对毕业生走出校门后的情况进行关注,这样一方面能够给予毕业生一些就业方面的建议,减轻毕业生的彷徨感;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毕业生就业中吸取一些经验,对以后的毕业生就业辅导进行优化。
3.4 修正家长思想,鼓励学生自主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一直认为孩子没有能力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掌控,过度干预孩子的就业,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容易使学生错失优秀的工作岗位。因此,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修正,增加对孩子的信任,给孩子更加广阔的自主空间,将自己的想法作为建议提供给孩子,而不是代替孩子进行最后的决定。
4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就业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甚至面临就业风险。这些就业压力和风险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自然会产生影响,比如导致大学生出现如自卑、自负、不平衡、不愿意工作、在家啃老等心理问题[3]。因此,一定要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多关心他们的就业困难,为他们的就业提供更多的出路和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改善就业危机和就业风险对大学毕业生造成的不利影响。
摘要:<正>心理状态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关注的重点。单就大学生毕业心理而言,有关机构曾经在我国大学生中进行过大范围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择业方面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扰。有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备受打击,对生活感到迷惘;部分学生甚至
参考文献
[1]刘莉.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价值工程,2012(2下):179-180.
[2]李萍.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46-147.
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篇三
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1.基层就业意识淡薄,就业首选大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取代旧的国家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就业观念也随之向市场转型,具体表现在在面对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舒适程度和生活环境等。在自主择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就业首选地放在发达城市而不再是基层。近几年,国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虽然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支一扶”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服务的政策,但整体上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依然淡薄。
2.择业时个人利益至上,缺少社会奉献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在带给人们物质上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负面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明显淡化,价值取向的功利性日益明显,物质的需求日益强烈。表现在就业上就是:多从个人利益出发,过分追求个人的就业环境、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而较少地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较少地考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奉献。“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则表现为以个体的自我中心化为特征的个人主义。”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價值,把追求经济物质利益放在了首位。
3.大众化就业观淡薄,缺乏普通劳动者意识
从目前大学生入学率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达到了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没有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绝对不能持续下去,所以这就要求就业观念要发生变化。”现在的就业生态是“僧多粥少”,大学生择业要求必须降低,才能保持一颗良好的择业与从业心态,及时、顺利地找到第一份工作。但是,就日前来看,许多大学生依然存在“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等精英化就业观念;在面对初次就业选择时,他们对那些普通劳动者可干的工作不愿意去干,甚至根本不屑去干。
4.就业单位选择上看重工资待遇,追求稳定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就业时多会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正规单位,而不愿意去非正规单位。事实上,许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一个人干更多的工作。这对初次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能得到更全面的锻炼和个人能力培养,这些岗位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即便如此,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依然看重外企、国企和机关事业单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
1.政府部门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1)科学宏观地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就业结构变化,因此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相互协调时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我国近年来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就业的自然增长。因此,首先应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调整为增长优先和就业优先并重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就业需求进而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求职岗位。
(2)大力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现代产业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大企业的兼并和集团化,二是中小企的发展。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要加强中小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吸收力,政府应该加强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人才职称评聘工作,同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层次。
2.高校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1)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学校应对每届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和安排,结合本校毕业生实际开展就业“促销”活动。例如,把本届毕业生的专业情况、毕业生人数及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编印成册发送各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分赴相关市区的人才市场推销毕业生;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举办大型供需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发挥“关系营销”优势;深入企业,走访“客户”,跟踪调查已就业学生,沟通“供需”双方感情等。从而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信息,并筑起畅通的就业渠道。
(2)顺应市场需求调整高校课程设置。顺应市场需求进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以求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调整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更新上相对滞后,是一些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完成,我国各高校无论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模的选择,都必须充分反映社会需求,避免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口径过窄的现象。尤其是应用型学科,更应该充分考虑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培养计划的确定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再根据这种结构来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3.毕业生个体需要自我完善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毕业生个体之间能力与素质的较量。大学毕业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生必须及时更新就业观念,使自己的思想从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主动地适应新形势。
(1)改变滞后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作为当代大学生,既鼓励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满足,同时还要强调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次,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将客观的社会需要与主观的个体需要相结合。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虽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仍有相当的学生还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的就业观上,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就业期望值不能一成不变,应对不同时期、不同就业环境而自行调整,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实际,更加符合社会市场,从而及时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2)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择业、就业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在校大学生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活动,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在大学的高年级阶段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实习,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
(3)掌握好择业技巧。走出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能否被某一家企业顺利录用,还需要毕业生在应聘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有计划的准备工作,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择业技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具有不会积极“推销”自己的缺点。怎样在极短的面试中,能被用人单位所了解和赏识,需要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推销”自己。过分的谦虚容易使用人单位忽略自己,从而失去就业的机会;过分的夸大又容易使用人单位反感,所以必须掌握好其中的分寸。
总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资源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
4.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 篇四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第二,终生学习。有调查显示:“落实率”因学历层次不同而有差异,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博士生的落实率最高,为83.0%;其次是专科生,为76.7%;第三是硕士生,为75.3%;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8.7%。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据了解,多数人无法一次应聘成功:2.7%的人应聘次数在5次以内;2成的人应聘次数在6—10次。而且人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花费很大:2/3以上的人不足500元;将近2成的人花费在500—999元之间。在求职成功后,据不完全统计:10.8%的人很满意;52%的人比较满意;不满意者仅占3.2%。另外,求职时间长也是一个因素:20%的人在1个月之内就找到了工作;24.8%的人在1—2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22.9%的人在2—3个月之内找到了工作,人均费时3.13个月,有的甚至成为“校飘族”。我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送出去7、8份简历最后最多有三家单位回复我参加面试。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四,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 篇五
如今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各界的关注。同时也给那些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严峻的考验。为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其严重性,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应对它!因此我们开展了一次“毕业生就业调查”活动。
日前,安徽省2011届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就业招聘会在安徽师范大学举行。今年安徽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往年更为严峻,突出表现在研究生就业难度比以往明显增大,而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
八十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开展县级经济教育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科教统筹结合”积极实施以“三教统筹”位主要内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教育走进全国先进行列.近二十年来,全省农村职业教育共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70万人,在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几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逆转,发展规模逐年下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和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96年的61.37%和59.60%下降到2012年的32.2和41.95%。随着生源的逐渐减少,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愈加严峻。
此次调研主要分为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上网搜集资
料,了解此次调研的背景,对安徽省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是对这次调研的目的,进行方式等调研概况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通过对2011年毕业的同学进行访谈,对他们求职过程,工作现状,工作条件以及工资待遇等有个大概了解;最后对整个调研进行总结,以及在调研过程中产生的感想。
调查背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随之产生变化,由统一分配,定向就业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单位由事业编制教师岗逐步转向合同制教师岗;加上国家教育政策的放宽,鼓励非师范院校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师范类毕业生教育岗位的就业竞争不再有优势。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类毕业生的心理受到冲击,就业高压进而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困惑和矛盾。这种状况,在安徽省普通本科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从今年安徽省的招聘会师范专业供需情况来看,除地理、英语等专业仍能保持一定热度外,以往较为热门的如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教育技术等专业由于毕业生总量大而变得不容乐观,特别是历史、政教、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就业形势则更为严峻。另据了解,今年全国将有毕业生413万人,达到历史峰值,比2010年增加7
5万人。安徽共有高校毕业生15.2万人,而用人单位的吸纳量却没有明显增加。为此,业内人士提醒广大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勇于到西部、到基层、到各类非公有制单位、私营企业寻找工作岗位,拓宽就业空间。
在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2011届师范类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
调查概况
对于调查概况主要从调查主题,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以及调查结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此次调研的主题就是关于安徽省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2011年毕业的应届师范类毕业生。包括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毕业生陈同学 ,杨同学。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生石同学等。
主要调查内容宝包括:求职过程,工作现状,工资待遇,工作感受,以及未来展望等
通过对以上四位同学的访谈,以及各种资料表明,调查结果可总结如下:
1.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般,工资待遇等也是一般,很难再比较发达的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但在各自家乡的县镇工作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找到的。
2.师范类毕业生并非全都从事教育事业,但大多从事与
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很少有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同行业的工作。如果从事基本是因为工作的工资待遇比较好。
3.师范类毕业生并非全都任教于所学专业,有的人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所以从教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的则是因为学校的生源不够,一个老师身兼数职,特别是私立学校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4.师范类毕业生大多希望以后可以在公立学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6.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答 篇六
1、毕业生生源地有变动,应办理哪些手续?
毕业生生源地与高考录取时有变动的,应出示相应证明材料,如:父母亲单位的调动证明及现在户口簿的原件。
2、未在学校备案的协议,可否要求换发?
教育部明确规定,毕业生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双方就已构成契约关系,不论是否在学校备案,该协议书自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之日起生效。毕业生如因故要终止与原签约单位的协议,必须办理违约手续。
3、签了协议后,又被录取为研究生、考取公务员或自费出国留学,怎么办理相关手续?
只要毕业生提供如下材料,学校不作违约处理:
(1)原签约单位同意解除就业协议的书面证明;
(2)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公务员录取通知书,国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3)本人关于解除就业协议的报告,并经学院签署的书面意见。
毕业生将以上材料送招生就业处。
4、申请出国(出境)的学生户口和档案如何办理?
毕业生要求办理出国(出境)不参加就业的,学校将不再将其纳入就业计划,原则上档案和户口派遣至原籍人事主管部门,如有特殊要求的,且手续齐备可以办理,具体手续由学生自己负责办理。
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需要原签约单位出具书面同意解除协议公函后才能办理。已经开具报到证的,还要交回报到证。
5、毕业生报到时用人单位拒绝接收怎么办?
国家规定:“经过协商落实和国家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毕业生就业计划必须认真执行,未经高校和用人单位双方复议并报地方主管部门批准,学校不得随意改派毕业生,用人单位不得接收和退回毕业生”。当遇到用人单位拒绝接收时,毕业生应主动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并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由学校查明责任,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若属因学校工作失误造成计划未落实,误派毕业生的,应由学校负责提出调整意见报批。由于用人单位发生重大变化(如撤并、破产、倒闭等)无接收能力的,应及时与学校协商,合理调整。若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提出难以达到的又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过高要求,则不能作为退人理由。属于毕业生本人身体有病而提出退回的,若是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传染病史,精神病史而用人单位不知道,待毕业生报到时才被发现的,应允许提出退回;若是报到后才患病的,应按在职人员病假的有关规定处理。
6、学校依据就业协议已开具报到证,但学生又不去单位报到,有什么后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毕业生,由学校报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批准,择业期内不再负责其就业,将其户口关系和档案转至家庭所在地,按社会待业人员处理:
(1)自领取报到证之日起,无正当理由,超过三个月不去就业单位报到的;
(2)报到落户后,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接收单位,经教育拒不改正的;
(3)不顾国家需要,强调个人无理要求,扰乱毕业生就业秩序的;
(4)无理要求用人单位将其退回学校的;
(5)其它违反毕业生就业规定的。
7、应届毕业生档案存放如何选择?
(1)应届生档案选择
★应届毕业生档案学校会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来发送档案(单位具有用人自主权或有上级主管部门接收);如果同学没有签到接收单位,毕业后学校就会把同学的档案返回原籍(即生源地)。
★如果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档案调回生源地又没有通过就业协议书签订接收单位,同学可以到人才市场办理档案和户口的人事代理手续,交将其中一份代理手续交回招生就业科,学校将根据代理手续发送档案与户口。
★如果毕业生不能保证毕业后两年内能在人事代理当地落户,建议毕业生在毕业时将档案和户口派遣回原籍(即生源地)。因为托管在人才市场两年后,如果还没有接收单位,人才市场还是要考虑将学生的档案和户口派回原籍(即生源地),到时候手续办理较为复杂。
一般正规的人才市场都可以提供这项代理服务,不过需要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和保管费,而且不是永久性的,应届毕业生一般只能托管两年,过期如果不调出导致丢失后果自负,具体可以去当地人才市场咨询。
(2)考研档案选择
★考上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凭考研专业所在院校的调档函可在辅导员处提前寄送档案;若提前调档,需要学生本人自行寄送;由于提前调档,可能导致毕业生学籍档案不全,因此,毕业生的剩余档案材料将由学校在学生毕业离校后统一寄送。
★如果毕业生在毕业后意愿继续考研,其档案和户口直接返回原籍,等考上研究生后再将档案调到学校。
(3)考公务员档案选择
7.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问题研究 篇七
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这些实践做法还存在着某些不足,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利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
高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大多采取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形势和择业技巧讲座、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实习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办理毕业生就业事务等实践做法。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践
目前许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焦虑、迷茫,自我认知不足,职业信息缺乏等各种不利于就业的问题,高校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的职业指导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规章制度,提供就业保障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都制定了一套较完善的实施细则和较严密的制度体系。如高校大都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方案》等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和制度,每年都根据形势的变化出台《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实行“一把手”责任制,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等。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指导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开设了职业指导相关课程,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设计实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掌握求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如一些高校将职业指导课程划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教育、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教育、求职技巧与礼仪、模拟职场训练等模块。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模块的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3.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实践平台
实习是快速了解职业最有效的方法。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促进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前提。实践教学环节与毕业生就业相结合,是高校促进就业的重要思路。高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纷纷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1)校外实习基地。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立了“依托韶钢,瞄准制造业;立足粤北,面向珠三角”的校外实习基地策略。目前设有27个实习教学基地,并可进行91个工种的技能鉴定,为学生考取“双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校内实训基地。如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建成“数控模拟实训室”、“模具车间”、“数控车间”、“金工车间”、“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IT实训基地建设”、“多功能图形图像制作综合实验室”、“经济管理类专业模拟及仿真实训平台建设”等八个校内实训基地,可供学生在校内实训使用。
“实训——实习——就业”的基地,成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和职业实践的有效载体。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建“实训——实习——就业”一条龙基地,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相关情况,明确个人职业的发展方向和胜任专业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强化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以此促进毕业生就业。
4. 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是求职择业的基础,高校通过开拓市场,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如广东省每年组织的毕业生供需见面,各高校也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校园招聘会等等,以此促进毕业生就业。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毕业生为例:学院把广东省各主要地市的招聘会信息及时传达给毕业生,并组织了三场较大规模的校园招聘会,有近百家企业前来现场招聘,同时提供了1900多个就业岗位,有14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学校还建设了校园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将大量的就业信息发布给学生,促进毕业生就业,以此不断提高就业率。2009年学院的就业率94.93%,2010年就业率99.18%,2011年就业率99.36%。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我国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实践做法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职业指导理论基础薄弱
职业指导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用来学习的理论多数是从国外引进高校开展的职业指导工作仍处于借鉴阶段,也就是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指导经验,但由于中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在经济发展阶段、文化理念以及制度运行的环境上与西方发达国家都有差异,需要有适合自己的理论支撑,单从这一点看,职业指导任重道远。
2. 职业指导存在“三多三少”
一是指导形式上,职业知识传授多,求职技能培养少。
二是指导信息上,就业信息提供的多,职业信息选择的少。
三是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偏多,社会专业人士较少。
3. 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在多数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是由政工、辅导员或其他兼职人员承担的,这支队伍的频繁流动不利于职业指导队伍的稳定和建设。职业指导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工作,职业指导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在实践中锻炼。但在高校中却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一名职业指导师还未能进入成熟期或刚刚进入成熟期,他便离开了职业指导的队伍[2],显然,一名处于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与一名成熟的职业指导师对于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贡献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高校职业指导的队伍的构成长期是由起步或成长阶段的职业指导师为主要成员的,就很难有质的提高。
(二)原因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从高校机构设置、高校师资队伍、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和课程开设及经费投入等方面来探讨:
1. 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多数高校仅设有校级就业指导中心,有的高校还没有独立的机构,还是与招生办公室合署——招生就业办公室,把职业指导定位为学校一项日常管理工作,经常忙于一些事务性工作。少量的工作人员与庞大的学生数量相比,比例严重失调。“就业安置”事务性工作已经让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疲于应付,以至于很多职业指导工作都流于形式、不能专业化地深入开展,使得职业指导的广度和深度难以实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指导效果不佳。
2. 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人员来源复杂,因为我国还没有设立职业指导专业,该行业的从业者以行政管理人员居多,而且不能及时参加本专业的系统培训,专业化教育程度不够。二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高校中从事职业指导人员获得较高学位的很少。三是事务繁多。特别是高校扩招后,人手紧缺导致职业指导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鲜有时间进行理论探究。[3]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3. 职业指导课程开设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把教学和科研作为关注的重点,而把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当作事务性工作来抓。不能正确认识职业指导与教学等工作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人治或行政命令,甚至是因人而异的弹性管理。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出发点仅仅停留于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举办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办理档案、户口转移、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办理派遣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上。基于职业指导的这些认识,使得高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够规范,这样就阻碍了职业指导促进毕业生就业功能的正常发挥。[4]
此外,高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大多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对教育部的“三到位”落实的不够好,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缺乏了解,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等都是造成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实践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
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对策及建议
高校职业指导应该紧紧围绕大学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工作目标,针对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与完善,真正达到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目的。为此提出以下措施:
(一)改进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在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上要建立“校、院(系)两级结合”的专门职业指导组织机构。
首先高校要设置“校、院(系)”两级职业指导领导机构,建立由校长负责的“一把手”领导机构,成立“校级职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在院(系)设置“院(系)职业指导工作办公室”,其次,设立“校、院(系)”两级专门的职业指导组作为职能机构,落实专人负责,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在校级层面的具体工作:1.校级层面的职业指导办公室主要负责制定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规划;2.负责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3.负责全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计划工作;4.代表学校检查督促各院(系)职业指导工作的贯彻与实施等工作。在院(系)级层面的工作:1.负责本院(系)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计划制定与具体组织实施工作;2.负责本院(系)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咨询工作,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3.根据各个专业特色为本院(系)大学生提供全程化、专业化咨询服务等。[5]
(二)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对毕业生职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要建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学校和二级学院(系)专职就业指导人员、辅导员队伍、专职职业指导教师相互配合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大职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度,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指导需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吸引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充实到职业指导队伍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另外,请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职业顾问、人力资源专家、企业负责人组建和扩充学校就业指导的兼职队伍,这是解决职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只有这样,职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高校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成一般为:
1.就业办专职教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2.院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高级政工师
3.学生工作辅导员:教师,技师
4.企业代表:人力资源专家,公司负责人
5.社会人士:专家学者,职业顾问。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一切要围绕毕业生这个主体的需要而开展。因此,在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时,首先要考虑职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系统性,这种指导不是在学生毕业前的临时辅导,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促进其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6]其次,构建合理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职业指导教育的核心就是破除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人兴趣,兼顾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关心社会需求的同时,体会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及时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历程,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具体操作上,以高职院校为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应各有侧重。大一新生刚入校时就针对职业方向做出许多方面的调整,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涉及到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权。大二年级侧重让学生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指导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提高职业能力。对大三年级即将毕业学生的职业指导侧重组织到企业实习实训,树立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学习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就业准备的培训方面,如简历制作,模拟面试,寻找求职途径,参加各种招聘会实现成功就业。
(四)拓展实习基地
国家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这样就拓展了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根据高校毕业生需要,提供专场或其他形式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高校要给予积极配合,及时把握政策优势,促进毕业生就业。
为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要大力组织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确保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加强高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是学制三年的高职院校,学生到毕业前最多能拿到8种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详见表1
这样既可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又能够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五)开展创业培训,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是缓解我国社会当前整体性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指导和帮助开办小型的创业实体,实现成功创业。广东省各大高校相继开展了创业教育,并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10年开展了SYB创业培训教育以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市场营销与策划专业还开展了“模拟商业街”的实地创业训练。学院还将引入欧洲创业模拟公司的实验设备进校园,让学生对创业的整个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操作,在以后的创业中避免盲目性,以期取得创业成功。目前已有6名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同时对开办创业项目的人员进行全过程服务,具体做法为:创业前期提供创业信息咨询、项目选择的服务;创业中期提供创业进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创业政策、项目拓展的咨询;创业后期提供如何引导企业做大做强等方面的服务。
(六)加强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
国外的职业指导发展己历经百年,形成了诸多理论流派,如以帕森斯、霍兰德为代表的人职匹配理论(特性与素质理论),以萨帕、金兹伯格为代表的职业发展理论,以波丁、西格尔为代表的心理动力理论,以约翰·克鲁布尔兹为代表的行为理论等。而我国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指导的研究开展较晚,学科发展较为缓慢。针对高校职业指导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要通过加强高校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一方面高校要鼓励职业指导人员开展职业指导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如设立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专项项目等。在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出本土化的职业指导理论[7],以带动我国职业指导理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组织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到院校间的差异,研究适合不同类型高校的职业指导方法。通过职业指导理论的深入研究,把理论变为可操作性的指导技术,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8]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需要改进完善职业指导机构的设置;需要高校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高校科学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需要高校利用政策优势加强实习见习,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高校加强创业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高校加强对职业指导理论的探索和研究等等。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发展总体规划内容,统筹安排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最终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12).
[2]俞明祥等.关于高校职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11,(6).
[3]陈德明.试论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5,(6).
[4]王伟.试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J].教育与职业,2008,(32).
[5]张才纯,黄炜.浅谈高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5).
[6]刘艳杰.现状、问题与对策[N].中国信息报,2008-1-22.
[7]张毅芳,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8.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问题 篇八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据统计,全国已有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万人。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自身利益及毕业母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备受社会关注。据统计局最新统计出来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2012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严峻,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更加如此。因此独立学院要充分认识就业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业;就业;职业生涯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自身面临的问题
1.独立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时间比较短,又是在没有基础的层面上开始建设,因此在人才培训水平、师资建设、办学经费、校园建设等方面落后公办高校。而且不少用人单位不认可独立学院毕业生,认为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能力不如一本、二本高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直接拒绝独立学院毕业生。
2.独立学院教育不够灵活,师资队伍不够稳定。由于受招生批次、分数、计划等因素制约,民办独立学院在生源的质和量上都有很大的限制。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方面,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用与公办大学相同的标准来衡量独立学院,这使得独立学院很难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同时,民办独立学院在社会上获得资源的能力远远不及实力强大的公办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不仅得不到国家的资金支持,教师的待遇、发展平台等方面也得不到政策的有力保障。这种情况下,民办独立学院很难建立起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从根本上受到了影响,更难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办学方向。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很多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心态不够成熟。独立学院毕业生往往心态不平稳,大多数人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和“好高骛远”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于高要求职位,个人的能力达不到相应水平,而低职位或低薪金却为毕业生所不屑。相当一部分独立学院毕业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估计不足,仍然处于观望态度。一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不愿意到偏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工资标准也比以前低了许多。但是,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并不了解市场的实际情况,使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两者之间差异的日益增大,是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之一。
2.缺乏自信,消极自卑情绪较重。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是自主择业,自主择业更需要自己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树立自信心。调查表明,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求职择业时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过于消极和自卑。当问到“你是否一定能找到理想的职业”时,有近79%的学生认为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职业,6%的学生认为不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只有15%的学生认为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当问到“你的竞争力与一本、二本毕业生相比如何”时,54%的学生认为不如他们,28%的学生认为基本一样,18%的学生认为比他们强;当问到“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是否会有偏见”时,92%的学生认为会有偏见,仅8%的学生认为不会有偏见。以上这些调查数据反映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时缺乏自信,存在消极自卑的择业心态。 这一心态是由于学生自感文化基础比一本、二本差、综合素质不高和就业竞争力不强所致。这样的心态不仅不能使他们的才华在就业时充分展示,还会给用人单位以缺乏自信、没有能力的感觉。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的人,用人单位会对你有信心吗?因此,要解决学生求职择业时所表现出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教育质量着手,只有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增强其就业信心;才能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就业竞争。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各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在独立学院招生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冷静思考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二、独立学院及其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问题
1.政策应该大力为独立学院创造条件,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加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知和认同,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而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市场。现在国家已经在做出相关的改革,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都没有对独立学院学生的限制。
2.努力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由于独立学院建校历史不长,所以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同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还处于一个积累和提升的阶段。要想尽快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在各级各类媒体上的宣传和报道,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社会认识到学校工作取得的成效、创新点和亮点,很多独立学院已经意识到了媒体宣传的重要性,现在各类报刊、电视报道、网络都可以看到一些独立学院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官方、社会的资源。
3.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现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很大的政策支持,所以独立学院应对毕业生要加强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引导毕业生自主就业和自主创业。很多高校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这不但能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利用现有资源和手段,加强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实习实践活动。此外还要通过讲座、演讲、树立创业典型、创业大赛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在大学生中形成“自主创业”、“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氛围。以笔者所在的云南省为例,云南省教育厅近几年都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为创业做宣传、引导。另外高校要组织各方面专业人士、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为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座谈等,要邀请校友当中的“创业明星”现身说法,充分发挥杰出校友的示范作用。
4.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帮扶服务。要特别关注毕业生中特殊群体(包括贫困生、身体残疾、来自灾区、在求职中屡遭挫折的学生等)的就业动态,特别是自信心比较差的毕业生,学校更应该予以重点关注,主动掌握他们的就业情况,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对重点对象给予及时关心、帮助和个别辅导,帮助这些毕业生及时解决这些困难,还可防止因就業问题而引起的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
5.独立学院毕业生应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努力解决就业难,找好工作难的问题。据统计,现在几乎所有大中专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相关讲座。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在校生时做起,一点一滴的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找工作时做到心中有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应积极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开阔眼界,锻炼人际交往、口才等方面的能力,并要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开阔思维,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与社会融合的能力。
6.高校辅导员应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作用。很多大学生自从进入大学校门就丧失了进步的动力,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恋爱等方面。作为辅导员,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存在这些问题学生的想法,及时有效的将学生引导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2]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9.毕业生就业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篇九
毕业生就业,除了涉及就业政策本身的问题外,还有很多涉及就业中的法律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三方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
1,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中的法律问题。三方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意向性协议,它具有法律效力,但不能替代劳动合同。三方就业协议具有以下特性:第一,每个毕业生只能签订一份三方协议,如果签订了多份三方协议,一旦出现冲突以第一份协议为准;第二,三方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在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第三,三方就业协议中的违约金须经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协商后约定,数额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第四,备注栏不能空白,毕业生应该尽量将单位的承诺,如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保险等各项承诺明确写入备注栏。由于当前宏观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在求职中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人缺乏维权意识,对三方就业协议书中的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要么不敢提出异议。使就业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 霸王协议”。但有8 0 % 以上的三方就业协议书缺乏对用人单位违约的约束。如果毕业生违反就业协议,不仅要缴付违约金,而且在再次就业时,对就业地域等方面将有所限制,如北京市就业政策规定,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之前解除协议的。京外生源毕业生原则上不得进京就业:在学校上报就业方案之后解除协议的,原则上回生源地就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审慎地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三思而后签,在协议中尽量关照到个人的正当权益。
2,签订劳动合同中的法律问题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就业协议即告终止,此时用人单位会与其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合同签订之后,双方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常存在以下问题:)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劳动合同试用期作为劳动合同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对于帮助用人单位以最低的成本风险争取优秀人才加入,促进劳动者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试用期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阶段,主要集中在试用期时限、试用期辞退、试用期工资、只签试用期合同不签劳动合同等方面. 甚至有一些比较恶劣的用人单位把试用期变成了低成本雇用劳动力、侵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一种手段。应该明确,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周。《劳动法》中对试用期的时限、试用期问用人单位辞退毕业生等也都有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对此有所知晓. 以免糊里糊涂被用人单位以试用不合格的理由欺骗。2)合同中包含不平等的格式条款格式条款在劳动合同中屡见不鲜。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居主导地位,在劳动合同订立时多使用预先拟定好的合同文本,毕业生面对格式条款只有签与不签的选择。很少也很难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使劳动合同事实上成为格式条款。其不合理多表现在:①用人单位回避提醒义务。使劳动者难以注意限制自身权利的条款;②用人单位免除自身责任;③用人单位注明劳动合同条款的最终解释权归已所有.一旦发生争议,劳动者往往因已经承认格式条款而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
工作地点;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
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入的其他事项。很多毕业生对劳动合同的应有内容不了解,加上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发生的纠纷没有更多的概念,只是被
动地签订格式合同,直到发生纠纷后才发现很多内容都没有在劳动合同中约定。
4)未签订劳动合同或未办社会保险目前,特别是在一些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用人单位为了一味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存在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以口头
承诺代替书面合同等现象,有些甚至不为毕业生办理社会保险。这时一旦双方发
生纠纷,受害的大多是毕业生。应该明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必须订立书面劳动
合同。《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也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3,其他方面存在的法律阃题在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还常会遇到其他诸如
平等就业权问题。当前就业歧视普遍存在,一些本不该属于招聘考核的一容常被
附加。例如对性别、户籍、学校、健康、年龄、经验、身高、相貌的歧视;知情
权问题,虽然目前奉行的是“ 双向选择”,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用人单位
因掌握求职者的详细资料能从容选择,而求职若渴的应聘者却常因信息不全而难
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遭遇“ 招聘诈骗”。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更
应细致、慎重地了解各项政策法规,包括创办企业的注册程序、税务政策。企业
经营中可能需要用到的各种法律知识,如《公司法》、《合伙法》、《个人独资
企业法》、《税法》、《合同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以免因对法律知识的缺乏而给企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导致创业失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在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毕
业生作为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也理应做一个“ 知法、守法、用法” 的表率,学
10.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解答 篇十
毕业生的就业派遣打印报到证、档案转接、户口转出等工作?
(一)实习成绩共26学分,每位毕业生需及时上交以下材料:
1、每位毕业生需及时上交《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状况证明》(需要实习单位盖章)
至经院21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
2、请同学们将以下实习材料于3月底之前交到论文指导老师:
(1)、3份实习月总结(不得少于2000);
(2)、大总结(不得少于3000);
(3)、全程调研报告(不得少于3000);
(4)、实习鉴定表和实习单位协议书。
(二)以下关系到学生报到证、档案和户口的重要材料及时上交至经院21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
(1)签约同学需上交:
a.三方协议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和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
b.三方协议中“用人单位名称”一栏所填内容与“甲方(用人单位)盖章”的内容不一致的同学,需提交情况说明。
c.档案和户口要挂靠人才的非天津生源考生,要提供与挂靠人才单位签署的三方协议的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和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
(2)考研的同学需提交:(无报到证)
a.考研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b.调档函原件(上交原件前请提前复印好,将复印件学生自己保留)。
(3)出国的同学需提交:
a.offer
b.档案和户口要挂靠人才的非天津生源考生,要提供与挂靠人才单位签署的三
方协议的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和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
(4)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同学需要提交
a.三方协议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和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或者与
单位签署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b.调档函原件(上交原件前请提前复印好,将复印件学生自己保留)。
c.需要办理暂缓派遣的同学应提交:拟录用通知的网上截图纸质版3份;
体检通知的网上截图纸质版3份;
暂缓派遣申请纸质版手写3份(3份内容不同)
以上材料分别送往经济学院211办公室(针对报到证申请暂缓派遣)、老图书馆二楼户籍科(针对户口申请暂缓)、老图书馆二楼档案管理中心(针
对档案申请暂缓),所以每种材料要准备三份,分别送往不同的部门,缺一
不可。
二、与就业单位签署三方协议应注意哪些事项?
1、“用人单位名称”一栏所填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一字不差,且必须与“甲方(用人单位)盖章”的内容保持一致,以保证报到证抬头准确无误。不一致的同学需提交一份说明。
例如:金融学093班王朝晖同学的三方协议中,“用人单位名称”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甲方(用人单位)盖章”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二者保持一致,故报到证抬头即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
例如:金融学094班刘志扬同学的三方协议中,“用人单位名称”为:“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甲方(用人单位)盖章”为:“招商银行天津分行”。二者出现不一致情况时,需要学生本人联系签约单位,确定好报到证抬头是什么,并提供手写说明与三方协议一起交至经院21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说明模板为:
证明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我所签署的三方协议中,“用人单位名称”一栏为:“XXX”,“甲方(用人单位)
盖章”为:“XXX”,二者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经与签约单位联系,确定报到证抬头为:“XXX”。
特此证明!
学生:(签字):
日期:
2、“存档单位名称”和“户籍迁移地址”两栏必须准确无误,一字不差。
3、三方协议书写一定字迹清楚清晰。
4、三方协议共四联: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第二联 用人单位留存(黄联)、第三联 毕
业生留存(蓝联)、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署三方协议以后,需要将第一联 学校留存(白联)和第四联 院(系)留存(粉联)及时上交至经院21
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以确保老师给同学们及时录入就业系统,生成报到证。
三、如果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同学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并接到体检通知,处于体检阶段,此时正值5月学校要最终确定报到证抬头,应该怎么办?
解决办法:申请暂缓派遣
注明:申请暂缓派遣只针对考公务员和选调生的同学,并且是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并接到体检通知,处于体检阶段的同学。其他任何情况都不能申请暂缓派遣。
申请暂缓派遣需准备以下材料:
(1)拟录用通知的网上截图纸质版3份
(2)体检通知的网上截图纸质版3份
(3)暂缓派遣申请纸质版手写3份(3份内容不同)
以上材料分别送往经济学院211办公室(针对报到证申请暂缓派遣)、老图书馆二楼户籍科(针对户口申请暂缓)、老图书馆二楼档案管理中心(针对档案申请暂缓),所以每种材料要准备三份,分别送往不同的部门,缺一不可。
暂缓派遣申请书写模板:
申请书一:针对报到证申请暂缓派遣
申请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本人现已考取XXX单位选调生/公务员,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现在处于体检阶段。申请报到证暂缓派遣,望批准,谢谢!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
申请书二:针对档案申请暂缓
申请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本人现已考取XXX单位选调生/公务员,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现在处于体检阶段。申请档案暂缓,望批准,谢谢!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
申请书三:针对户口申请暂缓
申请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本人现已考取XXX单位选调生/公务员,已经通过笔试和面试,现在处于体检阶段。申请户口暂缓,望批准,谢谢!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
四、如果三方协议丢失或者重新签署一个新工作单位,如何申领新三方?
1、准备材料:
情况一:重新签署一个新工作单位,需要准备以下材料缺一不可:
(1)原单位的解约函
(2)新单位的接收函
(3)老三方协议共四联
(4)申领新三方协议申请书(手写)
情况二:三方协议丢失,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申领新三方协议申请书。(手写)
注:申领新三方申请书书写摸板如下:
例一:
申请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本人现因与XXX单位解约(协议书号为:XXX),并将与XXX单位重新签署三方协
议,故提出申请申领一份新的三方协议。
本人承诺,以上信息真实可靠,并自己本人承担因此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
例二:
申请
本人XXX(姓名),系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金融学专业091班学生,学号
为XXX,身份证号为XXX,联系电话为XXX。
本人现因丢失三方协议,协议书号为:XXX,故提出申请申领一份新的三方协议。本人承诺,以上信息真实可靠,并自己本人承担因此所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申请人(签字):
申请日期:
2、办理手续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30;下午13:30—17:00。
3、办理手续地点:经济学院21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联系电话:2666967
2五、通过办蓝印来天津的天津生源若毕业后想户口落回老家在老家工作,但是若不将天津生源改成老家生源,就没有办法派遣到老家工作,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是改生源,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父亲和母亲的户口页复印件
2、父亲和母亲的身份证复印件
3、学生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4、情况说明
将以上材料准备齐全后,到经济学院211办公室办理相关手续
六、如果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提供《在读证明》,怎么办?
请按以下模板填写好A4纸打印后携带本人学生证(学生证丢失的同学请携
带一卡通)到经院211办公室王素芳老师处盖章。
在读证明
兹证明赵梅,性别女,是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 专业2009 级四年制本科统招学生,该生为全日制在校生,其学号为2009XXXX,于2009年9月起至今在我校就读,若应修课程成绩均合格,该生将于2013年6月毕业。
特此证明!
天津商业大学
经济学院
11.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 就业问题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87-02
就业是医学毕业生的期盼,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的需要,是医学院校的责任,是医学毕业生展现风采,实现人生价值、迈向理想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医学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开启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1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意义
医学毕业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生力军。做好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医学毕业生的前途和医学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医学人才资源有效利用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研究医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医学毕业生就业对策,是当前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2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医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五个趋势:从就业地域看,有从“大”到“小”的趋势;从就业行业所有制看,有从“公”到“私”的趋势;从收入水平看,有从“多”到“少”的趋势;从就业时间看,有从“长”到“短”的趋势;从就业期望值看,有从“高”到“低”的趋势。医学生有业不就与基层医院人才難求的问题凸显。
2.1 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总量明显增加,人才供需严重失衡,2012年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各层次医学毕业生已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医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2 城市医疗人才饱和,基层医院人才断层。
医学毕业生大都渴望进入城市医院工作,但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中西部地区医学人才紧缺,基层农村缺医少药,但医学毕业生多数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就业。因为基层医院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有岗无编,没有高年资医生带,业务容易荒废、职称晋升机会少。一些基层医院病人少、效益低,没有能力接受医学毕业生,医疗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医院经营状况惨淡,普遍出现医学毕业生下不去或留不住的现象。
2.3 社会保障尚未建立,就业体制不够完善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编制和档案管理没有根本改变,人事部门对医学毕业生就业申批手续过于繁杂,公有制医院没有用人自主权,非公有制医院没有审批进入指标的渠道。公立医院看重学历、外语和科研能力。非公有制医院倾向于聘用有经验高层次人才和离退休专家。各级各类医院发展重点基本上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医学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倾向招聘紧缺专业毕业生。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医学生就业体制尚未建立。
2.4 学校扩招与就业脱节, 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
医学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就业指导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职业化程度偏低,没有真正实现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由于学医耗时长、成本高,医学生大多数不愿意放弃临床岗位,就业预期偏高。
3 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医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落实毕业生就业。
3.1 政府:扩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
(1)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改革学生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就业市场体系,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加快就业制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规范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管理,保护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合法权益,加强对高校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
(2)建立完善就业渠道,实现供需资源共享。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就业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保证毕业生供需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之间及时有效传递和交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实现供需资源共享。
(3)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基层就业。对于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学毕业生,政府要在住房补贴、社保补贴、生活补贴、岗位补贴、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问题上,一定要“高看一眼”;医学毕业生到农村支医的,三年后经考核合格的要录用到医院工作,特别优秀的可选拔到县乡镇医疗机构担任领导工作,要让医学生们“下得去,留得住”。
(4)搭建理论实践平台,完善学生见习制度。政府应明令下文,要求社会各级各类公有制、非公有制医院都有向医学毕业生提供培训实习岗位义务,一律不得拒绝由医学院校组织的医学毕业生提出的培训实习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变相收取培训实习费用。
3.2 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完善就业市场
(1)树立科学人才观念,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用人单位要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让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对医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形成梯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分工要进一步细化,科学地确定第三产业的行业发展重点和优先顺序,寻找和培养那些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创建新的服务内容,发掘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医学毕业生从事家庭医生、高级营养师等工作,促进医学毕业生就业。
(3)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就业空间。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公共设施投资方向应倾向于农村,提倡“以工哺农”,真正解决农村卫生保障落后、缺医少药等问题,为农村输送大量醫学人才,不断扩大医学毕业生就业空间。
(4)健全就业服务机构,完善就业市场机制。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医学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成为一个互动的过程,医学毕业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要成为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医学毕业生求职能够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能够了解医学毕业生求职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
3.3 高校:改革教育模式,专业“产销对路”,适应就业市场
(1)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医学院校要以医学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中心,瞄准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具备医学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适应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需要的医学应用型专门人才。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勇敢的“走出去”,大胆的“请进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供需信息交流,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多渠道搜集信息,做到信息共享、公平竞争。
(3)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医学院校要大力加强医学毕业生就业观教育,举办就业心理讲座,调整学生择业心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4)创新就业指导模式,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医学院校要在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需求、就业知识和职业生涯策划等方面,给予医学毕业生提供高水平教育指导和优质服务。要构建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指导学生了解医疗卫生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加强就业技巧训练,指导医学生从容应对就业障碍。
3.4 学生:提升整体素质,更新就业观念,走进就业市场
(1)认识自己,明确职业定位。医学毕业生择业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兴趣、特长等情况,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认知和定位,确定大致的择业方向和范围。其次,必须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目标,即确定自己在职业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求职方向和目标明确,才能避免择业的盲目。
(2)调整观念,看懂职场需求。医学毕业生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要客观实际,主动到社区、乡镇卫生院就业;要拓宽就业地域,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要拓展就业领域,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工作;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交叉学科的专业,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医院去。
(3)立足根本,做好职业规划。医学毕业生要客观评价自我,制定职业规划,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对于想从事的职业要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从事职业的学历、专业训练、能力、年龄、性格特点等要求;弄清楚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薪水待遇以及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要考虑到就业的竞争机会。
(4)超前准备,提升整体素质。医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定位人生的能力、调整心态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活在今天的能力等。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其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医学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强化就业举措,调控就业市场;社会要转变就业观念,完善就业市场;高校要改革教育模式,适应就业市场;学生要提升整体素质,走进就业市场;才能使就业工作走上正轨,实现医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李震华,张勇.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2] 岩磊,王爽.对医学生到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2-103.
【1毕业生就业常见问题】推荐阅读:
做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问题的意见06-12
毕业生就业问题和如何适应社会的调查08-13
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浅析10-09
2023年4月大学生入党思想汇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范文08-06
毕业生就业网08-05
毕业生就业核查报告06-09
毕业生就业好难07-21
毕业生就业率08-24
中职毕业生就业建议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