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审题

2024-12-04

高考作文审题(共13篇)

1.高考作文审题 篇一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

近几年来,高考考场作文大体上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3种类型。无论写哪种作文,都要先过审题这一关。

审题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分析与解读,把握命题者的意图,确定文章的立意。比如2008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有扣紧题目要求。“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再比如作文题《难忘那目光》,通过审题我们知道“难忘”是题眼,要求写生活中给予帮助、鼓励和爱护的“目光“,使自己积极向上。

有些作文题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词组并列构成的,如《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想和做》等,遇到这类作文题,就要运用这种方法,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些作文题,按照惯常思维去审题,会感觉视角不够新鲜,立意不够独特,往往会落入窠臼。每当此时,就要独辟蹊径,突破思维定式,逆向入题,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比如199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一正一反,前者从正面立论,后者从反面说理。这样的题目,审题不难,但如果把题目改为《浅议“近墨”》来立论,独辟蹊径地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应该更能高人一筹。

话题作文的审题,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并不是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构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话题,“提示语”是对审题、立意的范围作了限制,“话题”则是审题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考生写作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项。

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非常宽泛,因此,写起来比较困难,一时不知如何下手。比如以“心”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心”的范围实在太大。在考场上,对于时间非常有限的考生来说,怎样才能够较快地找到有效的切入点,从而快速拟题、审题写作呢?其实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具体地说,可以在所给话题的范围之内,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比如以“心”这个话题作文,就可以运用上述方法进行化大为小,拟题为“我们的爱心”、“宽容的心”、“感恩的心”等,还可以根据所给话题的意思,拟出可以出现所给话题字眼的题目,或者不出现所给话题字眼但蕴含其意义的题目。

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已经拥有大量材料的论题,这样写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情景作文,是根据给出的具体情形或场景,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的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象能力。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话题作文的审题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区别。材料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考生运用思维发散法,打开自己的拟题、审题的思路,以便做到与众不同。如北京2008年高考作文题《杯子满了吗?》,就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在题目里就已经非常明确地给出了几个可供参考、打开思路的观点,考生要充分捕捉其中的有效信息。

有些作文题,所给材料已经具体规定了写作指向。因此,考生按文题的要求写作时对其他方面不需要多加考虑。如辽宁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是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属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

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提出了不设审题障碍的观点,但也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在所给话题和材料的范围之内进行审题写作,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要求。

2.高考作文审题 篇二

在高考作文中,准确审题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虽说审题准确,未必能写出上乘文章,但至少可以确保不偏题、不跑题,达到基本要求。我们决不可把审题看做老生常谈而掉以轻心。审题的要术很多,这里主要提出“四要”。

一、准确理解题意

所谓“准确”,就是对题目的意思要理解得既正确又贴切,达到不偏不倚;所谓“全面”,就是整体把握题意,不死扣一点而不及其余。例如对“举手投足之间”的审题,决非让你议论某某人举手、投足等具体事例,而要求确切把握题目中隐含的比喻义,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或相反的事例来阐述事理,这样才不至于就事论事、思维滞留或东拉西扯、胡乱凑数。另外,掌握词义延伸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发散思维,力求突破常规,翻出新意,尤其重要。如“举手投足之间”,确定什么是举手投足,举手投足能够反映和表现一个人的什么东西,是审题的关键。有看得见的举手投足(行为举止),还有看不见的举手投足(人的思想、素质、品德等),最好把看得见的“举手投足”与看不见的“举手投足”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文章往深处开掘。

二、明晓题材范围

就议论文而言,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出发去考虑。记叙文的选材范围可依循如下规律:从记叙对象(如人、事、景、物)、时间(指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通过合理想象推测将来可能发生的)、地点(如身边、家庭、校园、街道、社区等)、数量(记一个人或几个人,叙一件事或几件事,写一种景物或几种景物)、人称(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等五个方面着眼,遵照题目规定的范围去选材。通常的情况是:题目限制越少,选材范围就越宽;题目限制越多,选择范围就越窄。

三、把握写作重点

从题目中寻找题意的重点,主要用语言分析法。对题目的词法、句法进行分析,抓准关键词。通常的情况是:如果是一个句子,写作重点在谓语部分。如“成才的决定因素是内因”,重点就应定在“内因”上,着重阐述“内因”为什么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如是短语,要看短语的结构。如果是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重点在动词和谓语上,如“我憧憬”,重点在“憧憬”上;“追忆往事”,重点在“追忆”上。联合短语的写作重点,在揭示几个并列词语之间的关系上,如“伟大与平凡”,重点就在论述“伟大”和“平凡”的关系上。偏正短语的重点应视“偏”的部分的性质而定,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例如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仅给一个词语,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例如:“担当”这个题目,就可以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四、选择合适文体

现今的命题作文,往往在作文要求中有“文体不限”的字样,这就表明允许你在写作时任选一种自己擅长的文体自由发挥,以利于体现最佳水平。但是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讲文体,一旦确定了文体,就要按照这种文体的样式去写,绝不能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

1. 通过辨识题目中标志性词语来弄清文章体裁。

一般地说,凡题目中有“记”、“回忆”等字样或标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的,应写成记叙文;文题中出现“谈、说、议、辨、评、析、读、感、启迪、启示、体会”等字样的,都要求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介绍、使用、构造、形成”等类字样的,一般应写成说明文。若题目中有象征性或抒情性意味的词语,常常写成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散文。

2. 要选择优势,扬长避短。

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体,善思辨则议论,擅描述则叙事,爱抒情则散文,好想象则寓言、科幻,等等。提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从实际生活中取材,议则要有真知灼见,叙则要有真情美感,竭力去除那种名人加名言等于文章的写作弊端。

3. 既要创新又要量力而行。

3.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有法 篇三

了解命题作文命题之“型”

(一)完全式命题作文

即题目+要求。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例:【2009·四川卷】作文

请以“熟悉”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二)材料式命题作文

即材料+题目+要求 先给出一段材料,也可以说是理解题目的导语,然后再让考生以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例:【2009·江苏卷】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三)半命题作文

即给出一个有空白的句子,考生可以自主添加词语,形成完全式命题作文,题后也有相关的写作要求。

例:【2009·湖北】作文

以《站在——的门口》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掌握命题作文审题之“法”

(一)抓“题眼”

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词语式命题如“他们”“尝试”等,这类标题本身就是题眼。审题时,要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外延,要切入题意的深层。短语式标题往往以一个偏正、并列、动宾等结构的短语形式出现,如2008年重庆卷作文题《在自然中生活》:题眼在“自然”一词,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二)挖“内涵”

要通过题目表面挖掘其内含的深层意义。所谓题目的深层意义,就是指深层义是与语言本义相关的隐含义,它或是引申义,或是象征义,或是比喻义。

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例如2009年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道题中的“隐形的翅膀”就是一个比喻或象征,必须先弄清楚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根据题目给出的歌词材料:“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我们基本可以判断“隐形的翅膀”可以比喻为理想、信念、梦想、自信、执着、坚守、勇敢、无畏、毅力、恒心、智慧,也可以理解为父母的关爱、良师的教导、朋友的警醒、他人的帮助、社会的宽容、国家的强盛,也可以指真善美的力量、偶像的榜样作用、曾经许下的诺言,还可以实指个人的特长,如绘画、音乐、舞蹈、运动技能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引领我“飞翔”的“翅膀”,助推我前行成长的力量。

(三)分“虚实”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写作时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写作时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作文题《踮起脚尖》,实指是人为了提高自身高度,脚尖着地;虚指是寄寓人们要脚踏实地,全力拼搏,努力争取达到更高的标准。又如2006年上海卷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著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四)讲“关系”

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题《人与路》: “人与路”是一个思辩性话题,考生思维的第一步是要搞清楚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第一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考生可以谈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可以谈筚路蓝缕,以开荒荆;可以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等。抓住第二条启发语“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考生可以谈人不应当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亦步亦趋、盲目模仿,而应该开拓创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五)设“情境”

词语或短语式命题作文审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面或后面添加词语或短语,揭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熟悉》:审题时可以在“熟悉”后面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熟悉的身影”“熟悉的胡同”“熟悉的笑容”等;也可以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熟悉胡同的往事”等。又如2008年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添加语素法”,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六)切“小口”

“小”写起来就深刻,“实”写起来就顺手。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为例:如果我们选择小的切口,“人生之坎”或“挫折之坎”角度就是小而实,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都有一些切身体会。但如果我们选择“国门之坎”或者比较大的“坎”(如“中日关系钓鱼岛”)就不好控制了。因此,如果写类似题目,就要选一个具体切实的角度,从实入手,小中见大,写起来就好调度与控制。

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几种,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4.高考作文审题 篇四

这次可能出现的审题失误有以下几种:

1.完全无视材料的存在,谈学会放弃,善于抓住机遇,敢于面对困难等。

2.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而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有人看到

“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提炼出“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观点,从最后一个人的观点中提炼出“是金子就会发光”的观点,这些观点游离了材料的本意,属于严重偏题。

3.另外,“谈坚守”“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等也属于片面。

【解题指导】

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什么人(或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

材料作文的审题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难于理解,不同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理解就不同,虽然材料的写作角度不唯一,但是写作的角度总是有数的,不能随便去写,因此材料作文跑题的情况比较多。2009年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更强调了审题的重要性。

审题的时候,注意抓住材料的主要事件,研究是什么人(或什么物)?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这样做?把这个“为什么”找到了,抓住了,这个“为什么”就是你写作的中心。以上面这篇新材料作文为例,通过阅读材料,运用以上的审题技巧可以找到如下角度:

一、从第一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点

1、什么人(物)——树。

做了什么事——深山里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为什么——因为改变环境可以带来成功

2、什么人(物)——树。做了什么事——深山里的一棵大树,被移栽到城市新建公园里,受到人们的赏识。为什么——改变环境可以改变生存状态

3、要灵活变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要会表现自己。

6、酒香也怕巷子深。

7、学会推销自己。

二、从第二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什么人(物)——树。做了什么事——离开原来的环境,付出了代价。为什么——改变环境需要付出代价

2、什么人(物)——树。做了什么事——离开原来的环境,付出了代价。为什么——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3、生活中,总有些必要的丧失

4、谈代价、谈付出等等

三、从第三个人的说法可以得到如下观点:

1、什么人(物)——树。1

做了什么事?——不离开自己的家乡,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为什么——适应环境,表现自己

2、坚守我心。

3、修养自身,练好内功。

4、给自己一个舞台。

5、酒香不怕巷子深。

四、综合立意:

1、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2、横看成岭侧成峰。

【构思点拨】

“改变环境”与“改变自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命题。“改变环境”与“改变自己”一般都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有彼此交流的过程,并且应该达成一定的意向,有一定的收获、感悟。“改变环境”与“改变自己”其指向性比较明确,必须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讨论;而“漫谈”则比较散漫,没有一定的中心或主题。

“改变环境”与“改变自己”在文体上比较宽松。可以写成议论文,阐明对话的意义、方式、指明对话的目的等等;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某次和某人对话的过程;可以写成散文,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一定的议论深度,等等。

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其实表现了人们对“成功与环境”不同看法。公园里三个人的谈话则代表不同的观点。第一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人要想成功被赏识,需要改变生存环境。第二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第三个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不必改变环境,要坚守自己的阵地。所以这三个人的观点都可以作为此次作文的立意,但必须择其一个人观点深入论述,不必面面俱到。

范 文

移栽到属于你的沃土

移栽,是为了实现我自身的价值,移栽是为了让我更好的活着。因为我有理想,所以我必须移栽我自己„ „

很小的时候,就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不是曲折的故事情节令我痴迷,而是出乎意料的结局让我感动。感动于毛毛虫变成蝴蝶,感动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来才知道,毛毛虫、丑小鸭是因为紧握命运的缰绳,移栽自己,才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沃壤。

长在深山里的大树,因为鲜为人知,在默默无闻中失去了他的观赏价值,即使枝繁叶茂世间罕见,他也不可能拥抱森林外的蓝天,也不能吸引外面人们的眼球。只因为一次移栽,大树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有的人曾叹息他为了被人赏识,而再一次人受伤根破皮的重生根的苦痛不值得。但是这样的忍受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因为人不是为了追求安逸而活着,而是为了每时每刻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毛毛虫和丑小鸭的苦成就了它们展翅飞翔拥抱蓝天的梦。在移栽自己的同时,它们又何尝不在忍受着蜕变的痛,这样的移栽是在外界的眼光中成就的,但痛过后,它们成功了。

沧海横流,尽现英雄本色。历史也在无声无息地诠释着这一切。贝多芬前“千山风雨啸青峰”的时代,而贝多芬却两耳失聪,但也没有悲观绝望,而是用心移栽了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五线谱上飞腾,冥冥之中奏响了《命运交响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梦本来植根于官场,他渴望以自己的才智大展宏图,造福百姓,可朝廷偏偏不给他实现价值的沃壤,他的梦碎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他更无法忍受与小人醉生梦死、声色犬马。于是他移栽了自己,与诗与酒为伴。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移栽时的心痛历史,只有他的诗歌垂留青史;史书里也没有记录他的“梦灭心碎”,只存留着“一代诗仙”的佳名;屈原的心本是在忧愁幽思的国家,只因报国无门,他移栽了自己,选择了诗人,无奈投身汨罗,用水洗涤自己高贵的灵魂,屈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却也承受着“移栽”的苦痛„„

很多人抱怨自己“命运多舛,无人赏识”,何不移栽自己,为自己找回实现自身价值的沃壤。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即使要承受“移栽”的苦痛。但是你在一步步接轨成功!移栽自己,遭到属于你自己的沃壤„„

评语:

引用材料丰富而又恰当,表现出思想的深度,以童话故事开篇新颖且过渡自然。望你找准自己的位置,成为一个白天鹅。

改变环境,成就梦想

我们惊羡一朵花的美艳,然而当初它隐匿于路边,我们将不再发现;

我们惊羡一匹骏马的矫健,然而当它驾上马车,我们将不再看见;

我们惊羡一只雄鹰的威猛,然而当它站立枝头,我们将不再关注。

改变环境,锻造自我,成就梦想。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如果他不肯出山,不被赏识,那就只能固守在南山做个普通人。正是别人发现了他,并改变了他的环境,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才能够在三国鼎立的涡旋中纵横捭阖,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说“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那么诸葛亮归隐山中还能成为金子吗?他又凭借什么发光呢?改变生存环境,才能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这是成就梦想的捷径和重要方式。

再看看凡·高,这个艺术的殉道者,这个“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生前执著地追求艺术,热爱绘画,但他走进了一个人人讨厌他的环境中,大家都画贵妇、皇室,而他画干草、破鞋、木椅,他永远不可能被赏识。这是时代的局限和艺术之道的使然。而固执的他得不到面包,就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环境的罪过,它扼杀了一个天才艺术家,但这何尝不是自己的过错?如果凡·高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寻求一片适合自己的广阔沃土,或许他会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然而,他没有。他就这样孤独地、悄悄地消失在宇宙中。金子,没有发光。

“如果你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那你只能被淘汰。”这是联想副总裁马雪垠的生存格言。她强调了改变环境,更要在改变了的环境求生。当年毕业于北师大的马雪垠只是不为人知的文弱女生。当她遇到了柳传志(联想总裁)的时候,她的命运由此改写。在商场如战场的环境下,她发奋求知,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坚忍着,守住寂寞的清贫,她最终成功了。作为企业界的女强人,马雪垠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改变环境才能被人赏识,而这过程是要付出艰辛代价的。金子要发光是有条件和基础的,只有能够发光的条件才会发光。

每个有志之士都在拼,为了改变目前的环境,现代社会的变化发展不容许你坐而待毙。行动起来,为了梦想,勇敢去追吧!

雄鹰永远振翅于天空,鱼儿永远悠游于水底,骏马永远驰骋于草原。人,永远是在改变了的环境中成就梦想。

适时改变生存环境

溪流因其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方能成就大海的波澜壮阔;平凡的一抔沙土,因其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而终成就高山的庄严巍峨。人也应当适时地改变自己的生态环境,这样才可能更好地彰显自己的迷人风采。

古老的大河文明孕育了我们自古以来的安土重迁的思想,但任何的事物如果固守于原来的位置而永远寄守于古老的宫殿,那势必将成为河塘里的污臭,腐朽不堪。就如同那一株大树如果没有改变它自己的生存环境,那它也就只能永远地长居深山,成为众多朽木之中的一员,又何来赢得别人的赏识!

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树木如果移植离开原来的土壤尚且很难成活,而人改变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面对陌生的眼光,排挤的势力以及开始新的生活的重压,将更容易退缩。这便需要百倍的信念和勇气去支持自己的决定。战国时的李斯在楚国不被重用转而投奔到秦国,这其中定也经历了苦苦的挣扎,毕竟自己能否被重用尚为示知数。但凭着自己的勇气,他终得面见秦王,并成为一代帝王丞相,帮助秦王赢政创下一统全国的伟大功业。

诚然,并非所有处于现存的环境便得不到赏识,也并不是只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便能成就自己的梦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语,但旬改变环境后畸形生长的结果。只是,如果固有的环境终不能够使自己的才华尽现,终无法将理想的目标高悬,那改变一下现有的生存环境或许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需要的是完善自身的品能,一个内美修能之人是最易获得赏识的。就如同没有任何力量会在春日里阻止鸟儿的歌鸣,大野鸽的沸腾,也不会让那些有才智而又适时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人永远得不到掌声。

少当益壮,当引吭高歌于峰巅;壮志于胸,当击浪遏于飞舟。既然渴望着成功,既然为自己制定了既定的航程,好就应当学会适时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因为随意便改变生存环境的人是愚

者,固守于原来生存环境的人是弱者,只有能抓住时机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人,才是生活的智者。

【点评】

审题很准,从依据新材料的内容开篇点题,即“人要适时地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风采”。接着正、反两方面分析,正面论述观点时,层层深入,并有现实性,李斯事例典型。反面分析简洁、深刻。此外,议论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深刻性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文学功底深厚。首尾照应,论证结构严谨。

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幽梦影》中张潮有言:“云映日而成霞。”正如水依壁而成瀑。只有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人生才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实现个人的价值。

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中,多少仁人志士告诉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他来了,带着阵阵菊香,带着与自然相和的那份心情,面对官场,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与自然相和的那份恬适。他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追求,他有“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恬适,他的丰碑永远伫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抛却金绿,插一份洁白羽,庄子于青山绿水间驾白鹿访仙洞,曳尾于途中,哲学的巅峰便已铸成。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而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而又游刃有余,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里的一把辛酸泪呢?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骄傲,我们又怎能不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这正如那永恒的美丽:王昭君。一朵深宫玫瑰将你人生的火焰遮掩,也许大漠才是适合你的理想归宿,于是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傲世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绪,都在这广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的清高拒绝着蝇营狗苟的生活,怎能不心力交瘁?你默默地离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名字载入史册,也就记下人们对你永恒的思念。

这正如那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三尺茅庐并不是你的归宿,改变环境,于是,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造就千古传奇佳话。

然而人多可喜亦多可悲。那改变不了自己生存环境的人,必将随同落花流水,虚无缥缈。那南唐的李后主,自幼文学才华就显露无疑,然而却做了一世的君主,于是家国沦丧的愁苦将他捆住,于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也少了那凭轩涕泗的雕栏,郁郁了结一生。

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如雄鹰,蓝天才能伸展双翅;正如骏马,草原上才能驰骋。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绽放人生最绚丽的光彩。

移栽自己,造就辉煌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剧中贾宝玉婉约唱来。只因了林黛玉洒泪抛父进京都,才有了神瑛侍者流传千古的赞叹,才引出红楼中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只因她离开了故土,到贾府中重新扎根生叶,才有了令人细细揣摩品读的人生。不移栽,何人赞她如出岫轻云?囿于故土是会消殆一个人的才情的,离开故土,却能激发一个人展露才华,倾吐内心对故土的思念。马致远,这位元朝文坛曲状元,青年时期为仕途奔波而背井离乡,对故乡的思念时时咬噬着他的心。古道苍茫,乡关漫漫,移栽他乡的苦痛却成就了他的诗名,“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人们所传诵。

“奉旨填词”的柳永离开了他的故土,四处漂泊,其思乡思亲的《八声甘州》使他屹立于中国词坛的奇峰。“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只有离开故土的人才能发出如此肺腑之音,如杜鹃哀啼,似子规夜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他的思乡之苦。他的离乡竟使他的词凡有井水饮处便有歌柳词,真可编一本《饮水词》。当然,此《饮水词》非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一个人的贤能、才华是用来展示、付诸实践的,而非只供人赞叹艳羡的。居于卧龙的诸葛亮,自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才华是要加以施展的,否则他也只能“悲守穷庐”。他必须要移栽,出山看似是难却刘备盛情厚意,实则他自己也认识到移栽自己的重要性。移栽于刘备帐,少了竹林清风,少了悠闲自在,多了人情世故,多了尔虞我诈,却让后人知晓了他神机妙算的智慧,赞叹他“一心只为酬三顾”的忠诚和深情。

汪国真曾写道:“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的确,人生是一个移栽自己的过程,为了欣赏沿途的风景,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为了才华不被湮没,我们必须移栽自己,到适于自己一展才华,适于自己成功的土壤中去,即使枝被修,叶被剪,伤根破皮,但只要脊骨没被压弯,信念没被撕碎,我们就会勇敢地成长,直到硕果累累。

左思没有隐居田园高山,写出了《三都赋》才使洛阳纸贵。只要我们有才华,就不要囿于故土,勇敢地迈向人烟阜盛之地,去成就洛阳纸贵的辉煌。

改变环境,成就梦想

蓝天成就了鸟儿飞翔的理想,河流造就了鱼儿欢游的愿望,泰山完成了我们俯瞰世界的畅往。因为它们与我们一样,懂得改变环境,成就梦想。

环境,是一个人的生存空间,活动天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倒的真理。可见,环境的选择至关重要。

想当年,一位母亲为替儿子寻的得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让“孟母三迁”传为佳话,让中国史上再添一笔,再度辉煌。

狂妄少年曾出言:“彼可取而代也。”一句不寻常的话,道出了他不安于现状,决心一展抱负的志向。他学兵法,改变了叔父因罪逃离的遭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对他的敬仰。

也许,他们为目标放弃曾经成长的地方,但那又何妨?也许他们因此而与亲人分离,徒生思念忧伤,但结果是成就梦想,历史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有价值的,即使枭雄最终惨败,史册上他的功绩也会熠熠生光。

改变环境需要勇气、信心。想想食客毛遂如何自告奋勇,劝说他国联盟,击退敌军,保家卫国。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却让他不再平凡。毛遂自荐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鼓舞后人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名言。

改变环境需耐心。面临国破家亡,他屈身敌营,为的是重振国名,重握国家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是他的真实写照。

千里马因遇伯乐而一夜成名,身价百倍。如果想被人赏识,不妨尝试改变现状,寻找新的生活环境,抓住机遇,成就心中不变的梦想。

5.安徽高考作文审题 篇五

张巍巍(合肥六中高三语文老师)

我认为今年的全国课标I卷的漫画作文仍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是以漫画的形式出现,而非常规的文字表述。立意角度多,立意审题无难度。

两个孩子,两种现象,折射出当下对待成绩的不同态度看法。

可以比较来写,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审明自己对这种两种现象折射出的不同心态,然后立意出观点。

例如教育孩子是以鼓励关爱为主,还是以严格为主。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反观当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从孩子角度可以,从家中而角度可以,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点评。

总之,今年的作文接地气,让孩子们有话可写。

立意无难度,但立意有高下之分,要拿高分除了立意体现价值观的高低,还要看个人表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有亮点,体现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深度为佳。

于继勇(纪录片导演、专栏作家)

这是一个发挥空间很大的作文题,不同生活阅历和思想的人,能从中看出不同的内容。该题比较直观,非常容易下手,比如可以写比较作文,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结果;也可以写励志性作文,退步容易上升难;也可以写成故事,两个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等。总而言之,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大胆一些的孩子,写成剧本也有可能哦,这是场景性非常强的题目。

童云(博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老师)

高考作文近年来命题形式更加多样化。题型有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等。今年的高考作文的特点:一、贴近性强,话题围绕考试分数,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感触最深,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写这个题目应该有话可说。二、思辨性强,这个题目看起来容易,实际上拿到高分也有一定的难度,越是大众化的话题,越难写出新意,它考察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洞察能力,旧瓶怎样装新酒,这是难点。三、现实性强,这个命题考察学生对当下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鼓励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社会,有个性化的独立思考。

朱晓凯(博士、安徽传媒界资深新闻工作者)

从话题到主题

无论是材料分析题,还是看图说话,都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话题,一是主题,话题就是对题目的分析、理解,主题就对话题的提炼、提升,无论漫画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必须在话题上提炼出主题来。

今年的作文题,从话题的层面来看,是家长对孩子分数高低所做出的不同表现,从主题上来说,就是涉及到一个评价和奖励的标准问题。任何事情都有标准,在这标准之下奖励才有实际意义,一是按成绩的结果来评价,满分就奖励,不然就打,第二个按照过程来评价,进步了就奖励,退步了就处罚。两种评价的标准,反映在生活中、工作中、以至于社会发展中,都存在这两种情况。比如说,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以结果论就是GDP越多越好,如果按照过程来讲,要发展,就要发展绿色GDP,这就不仅要看到结果,还要看到过程,过程是在发展中是个均衡的,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生态平衡的保护,这就引申出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还是希望是个过程评价,有的人不惜一切代价不管什么方式也要完成什么什么,这些口号都是像第一种情况一样只讲结果,这个结果看似不错,例如GDP 发展,也带来好多问题交通雾霾垃圾环境城市病等等。

6.高考作文审题技巧 篇六

比如,【春】考的大作文,是说日本的化学家田中耕一,他通过十几年的暗暗努力,终于荣获了诺贝尔大奖。材料的文字有247个字,但是你在仔细阅读之后,应该抓住其中的“默默无闻,潜心研究”这八个大字去做文章才对。因为,科学需要这种求实认真的踏实态度;只有如此,科学专业知识才能“厚积薄发、大功告成”;科学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一种精神境界的。又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书法问题,它的核心词语就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弦外之音,就是:“只求独创,不想模仿;只做首冠、不当第二”。由此看来,只要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词语”,那你就突出了材料所提供的文意灵魂。

其二,抓住标题的“形象内涵”

比如,20【秋】考的大作文《杂》和【秋】考的大作文《他们》,就应该:“化抽象为具象、变虚幻为实体”。“杂”,它的实际含义是:“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有位考生,就巧妙的把内容写成“文学的杂”、“绘画的杂”、“音乐的杂”,这样写,就十分具体形象。小作者列举了不同时代的“名作、名画、名乐”,论述了“杂”的“科学性、丰富性、经典性、永恒性”。再说人称第三者的“他们”一词,你可以摆出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或普通民众,不管是“科技的、工业的、农业的、教育的、文艺的、军事的、财贸的、金融的”等等,在描写出他们的辉煌业绩之时,但更要写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挫折失败与艰苦奋斗。

其三,抓住题材的“自认重点”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在295个字中,介绍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商品广告”、“卡通影像”、“进口韩剧”、“休闲报刊”、“时装表演”等等当今的新颖多样的社会文化,要求你在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审视和辨析”之后,“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小时之内,把上述八种社会文化都去议论,这显然八百个字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你一定要做的话,势必导致“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不深不透的结果;或者是“四面开花、杂乱无序”,不知所云的程度。因此,你必须选择一点,重点突破,将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加以论述,这样就比较讨巧易写。

其四,抓住文意的“思辨理念”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是讲丹麦人用尺子去衡量所钓到的鱼大小长短问题。这是一道很有辨证道理的话题。你在论说时,必须谈到这样三个观点:(1)、物质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不求近利;(2)、生态环保,要不断完善,持续永恒、不可荒废;(3)、任何事情,要留有余地,不应急躁、过犹不及。因此,丹麦人“只捕大鱼,放生小鱼”,这样鱼种不断,永恒品尝。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用“两元论”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辨证法,去剖析理解,这样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其五,抓住题目的“多元体裁”

比如,【秋】考的大作文《面向大海》一题,就很有意思。它既可写成议论文,但又可写成记叙文。而当年我在考场阅卷时,恰恰碰到一位考生把它写成了说明文,这引起了我的特别兴趣。我仔细审阅了这位考生的全文,发现文章写得很有特色。下面周老师把它全文的七段大意简叙如下:

(1)大海的温柔与凶残的两大特性;(2)大海的区域分类及各自的特色;(3)大海丰富的资源对人类的无私奉献;(4)大海遭受破坏后给地球人带来的无穷灾难;(5)大海的凶残给人类带来了强烈的反思;(6)大海的生态环境开始受到人类的关爱和保护;(7)大海与人类应该成为地球的同一主人,互助互爱、共存双赢。

笔者认为,小作者运用了说明文“八种方法”中的一种——分类法,条分缕析、层次有序的把“大海”所具有的基本“特质”,给全面简洁地说明清楚了。所以周老师提笔批审为65分(一类卷“中”的水平)。

7.高考作文审题 篇七

审题是写作者对文题进行的合理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弄清题目的范围要求和过程。任何文题都有一定的范围和要求。材料不直接向写作者交代,而是通过作者对文题中的字、词、句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琢磨,从中发现题目的指向和内涵,进而确定立意。没有认真充分的审题,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不可能达到文题的要求,要么脱离材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全靠感觉,似是而非;结果就是我们常说的跑题,偏题。造成跑题偏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审题不清,随意立论

1. 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竞意外遭到了委婉而又断然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响才若有所悟:怕是只有在雨濛濛、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也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约而至。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的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

这是一则叙事性的材料。材料给人们的主要启示是做事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无论是个人成就,还是企业腾飞、国家发展,概莫能外。读完材料,也会促使我们对当下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为何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的浮躁风气盛行,为何我们的百年老店凤毛麟角?寻求强盛之路的中华民族应靠什么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有的考生看到“日本”二字便将整篇文章建构在中日文化上,中日对待旅游的态度上,中日两国国情对比,全文中日对比,而忽视材料的核心,这是典型的忽视整体,断章取义。

2. 不分主次,对象错误

如2016年深圳实验校内模拟卷作文: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显然材料的核心事件是学校将奖学金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附加事件是校方把取消的奖学金转到了助学金之中,事件的主要人物是学校,次要人物是学生,考生无论表达赞同与否都应针对学校的行为,而非学生,有考生全篇以学生为主要批驳对象,论述学生以金钱为目的学习的错误性。这是典型的对象错误,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文的审题立意也是一样的,不分主次,选错对象是万万不可的。

3. 忽视实质,关注表面

如2016广东省六校联考材料作文: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

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

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材料中表面上看是大学生因为利益,一而再,再而三的贩卖珍稀鸟类,实质要探讨的则是众人法律意识的淡泊,法律普及的不足,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常态,舆论试图主宰法律的妄想,但是学生忽略了探讨法制的材料本质,而是只看到了表面,于是立意定为利欲食人心,看中利益的苦果,然后全文谈一颗颗利欲重熏的心,蠢蠢欲动,黑心房地产,食品苏丹红等例子贯穿全文,忽视实质,只关注表面,必然造就立意偏颇。

4. 不明情感,选错倾向

如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虽然说有几个人物就有几个角度,但材料是有感情倾向的,这则材料的三个角度中,其实暗含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人物的看法之中也是有最佳角度,最佳立意的!核心焦点在于判刑重与不重,那么判别重与不重的标准是什么?是严父所说的孩子喜欢鸟?农村孩子抓鸟正常?还是网友所谓的年轻?青春?年龄?学养?量刑与鸟的不对等?这些理由是否站得住脚?其实材料明显是丑化了严父,低幼化了网友的,他们的言论并不是出题者的倾向,法律是没有错的,法律就在那里,法律对事不对人,这件事的关键点恰恰是在如何建立真正的法律意识和弘扬法律精神上。最好的立意应该是:要维护法律的独立性,不受情感、公众情绪、犯罪者的文化程度、媒体以及不同罪行的对比的影响,这恰恰也是复旦投毒案的终极判案的意义。而多数考生被感情蒙蔽双眼,忽视了出题者的感情倾向,造成立意偏离。

5. 突破限制,任意开放

如材料作文: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有三个人物,学生可任选角度立意,但是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比如,有考生围绕治学写谦虚,这本来没问题,但如果文章只扣含义,泛泛地写谦虚,列举古今中外名人事例,谈谦虚的重要性,而不扣本材料的内容,忽视师生关系这个限制性语境,那么写出来的作文,看起来就像是坐“坐直升机”,看似源于材料,却远远高于材料,甚至于忽视材料的限制,脱离材料的语境,变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肆意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构建文章,不仅会被列为偏题作文,甚至会被疑为套作。

6. 转移话题,另起炉灶

如材料作文:

大学生张华路上突然听到附近传来呼救声,原来是一位六旬老农在化粪池边工作时,被毒沼气熏倒,掉落进三米多深粪池。这时正有好心人要下去救人,张华拉住对方,表示自己去救,但接着浓烈的沼气也把张华熏倒,随即眩晕而跌入粪水之中。当群众把张华救出来送进医院时,他因严重中毒,窒息时间过长而去世,时年24岁。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争议。有人认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去救老农,相当于黄金换石头,太不值。也有人认为,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应该去救老农。还有人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好比较,张华舍身救人,值得赞扬。请问你怎么看?

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作文,材料的讨论点在该不该救,值不值得救上,意在由这个话题,引导学生敬畏生命,思考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慈悲关怀,生命的价值不可估量,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能量引导。有的学生却忽视众人的争论焦点,转移话题,另起炉灶,把眼睛放在材料刻意忽略的张华救人过程上,探讨救人方式的正确性,分析盲目救人的原因,甚至列举诸多可资借鉴的救人措施,殊不知,审题错误,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审题遗漏,忽视任务

任务驱动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I卷“小陈举报老陈”中首开先河的,一反往常写议论文的常态,要求学生写一封信,这样一来,很多忽视学生作文思维训练,而常年训练议论文三段式,模板化写作的学校就考得异常的差,因为在经年累月的死板训练中,学生已经不知道跳出三段式如何表达自己想法,不会思考,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事。任务驱动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宿构,还思考的净地。

如2016深圳市一模材料作文:

浩瀚的苍穹里,有时繁星满天,有时月明星稀,哪一种景象更吸引你?辽阔的草原上,有时万马奔腾,有时一骑绝尘,哪种场面更震撼你?

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不少于800字。

这是比喻型的材料作文,但其中有非常明确的任务驱动,第一个任务,是在“‘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者“‘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中选择一组;任务二,这一组中,两种场景或场面,对比之下,哪一个更吸引你?是要观点明确的选一个,但前提是对比之下的选择,因为材料中有特别明确的对比任务,“哪一个更”。任务三,请以“‘繁星满天’与‘月明星稀’”或“‘万马奔腾’与‘一骑绝尘’”为题目,命题作文,题目不可改变。任务四,议论文,文体明确,文体不可改变。

笔者参与了深圳市一模作文阅卷,阅卷的过程中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忽视了材料中的任务驱动,或肆意修改作文题目,或忽视文体要求,写成散文或者记叙文,更多的则是忽视了对比,直接选择其中一个展开文本。这样的立意都是审题遗漏,忽视任务造成的,在考试中只能拿到30分以下的偏题分数。

三、立意不明,缺乏深度

如在2015全国I卷“女儿举报父亲高速公路上开车打电话”的材料作文中,有学生写给父亲的一封信,只能从个人安全和亲情关怀两个角度谈自己的看法,立意浅显,既没有上升到法制法规,也没有关注到伦理纠结,更不用说公民意识的培养,缺乏深度的立意,只能够得到基础分。

四、立意不准,词不达意

如在西北大学禁止过平安夜的材料作文中,有同学想要阐释中西方文化应在过节中互相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却把标题定为遥远的旅行;有同学在大学生捕鸟的材料作文中,想要表达法不容情的看法,却把核心观点定为做自由之鸟,有的同学想要表达只重罚而不普及法律知识是无用的,于是标题取为“法罚?”这样立意虽然简短,但是晦涩难懂,词不达意,既不能精准的表达自己的立意,又没有很高的文学表达性,反而让阅卷者摸不着头脑,不能精准地把握考生的意图。

五、立意过高,抽象泛化

8.高考作文审题三问三答 篇八

答:以江苏卷(作文总分为70分)为例,审题审“偏”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26分;审题审“错”了,作文总分最高不超过16分。

2问:据说,高考阅卷者阅一篇高考作文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能把考生作文审题的“精度”分得那么清晰吗?

答:那你也太“小觑”我们阅卷老师的眼力了。一者,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是老师群体中的“顶级高手”;二者,他们的审题眼力也是历经数天“擦亮”的:

专家解读、审议文题,确定文题意旨(3天)→阅卷老师集中学习,知晓文题意旨(1天)→阅卷老师试批作文,熟悉文题意旨(1天)→阅卷老师正式批改作文。

试想,“高手”以历经5天练就的“火眼金睛”来看我们“新手”几分钟审出的立意,还不立马将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3问:那么,我们到底要拿出多少时间来审题呢?

答:考场作文的审题时间最少不能少于5分钟,要把文题中的每个词、每句话、每项要求看清楚、想明白、审透彻、理清晰。也只有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想不清,就写不清”,舍不得这5分钟,写作时就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到一半,推倒重来”或“中途卡壳,大脑真空”。

9.2013江苏高考作文审题 篇九

如何理解材料:首先要理清材料中的关键字: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其次是认真思考一下关键句: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这个句子是帮助考生提炼主题的,或者说,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为学生提示了一个切入的角度。这个提示很重要,应当显示了命题人有意为之的“匠心”。

深入思考:关键字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其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句的提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影响自然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寻找到落笔的切入点。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大的主题方向: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方向下,我们可以分离出许多支路:

1.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保护自然?

2.生命,即使是弱小的,也是最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如何尊重生命?

3.中国梦是社会发展的梦,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和谐社会建设在不断深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才是科学的,才能促进和谐?

以上支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可以是议论文,可以是散文。本题目写成记叙文似乎有难度,需要另起炉灶,所以,笔者不提倡写记叙文。

从2002年到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从2006年开始,进入命题作文时代,自2006年的《人与路》到2012年的《忧与爱》,连续7年都是命题作文。今年一改过去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样的命题方式,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

当然,考生再一看到题目,很可能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仔细读两遍,便不难发现这则材料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命题者提示考生“根据一点点细微的变化,自定主题”。“一点点细微的变化”,指的是什么?这就要仔细思考了。探险队员的“变化”是“退出去了”,蝴蝶的“变化”是“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退出去了”是出于对蝴蝶的爱护。蝴蝶“飞到山洞深处了”,探险队员一定会进一步探究其原因并采取措施保护他们。虽然材料没有提及,但这是必然结果。经过这样的分析,考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体会确定作文的主题。无论是倡导爱护小生灵,保护生态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还是抨击野蛮发展,甚或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等等,都可有感而发,或叙事,或议论,或夹叙夹议。

10.高考漫画作文审题立意 篇十

近年来,全国一卷一直在考思辨类新材料作文,今年又回归漫画类材料作文,富有新意。漫画作文《有鱼吃还用不用捉老鼠》,20漫画作文《摔了一跤》让很多考生记忆犹新,时隔六年由考查漫画作文,确实出乎意料,这也是对今年任务驱动类作文和时评类备考的一个突破,命题反猜题意识很强。

◆审题难度大于去年,要注意审准寓意

今年这则漫画作文,运用纵横两组对比手法,鲜明地表现了我们对孩子的评判标准:唯分论英雄,功利心太重。我们要以赏识激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不以分数论英雄,进步均有可取处,不宜体罚孩子。

具体写作角度,可以从家长、老师和社会切入,也可以从孩子、学生等受教育者入手。文体的选择更为自由,可写议论文、记叙文,可写书信、小说,只要紧扣漫画寓意均可。比如,如果考生选择了书信体,题目为“不以分数论英雄——致师长的一封信”,新颖独特,自出机杼,如果写得出色,就会赢得高分。

今年作文构思立意:

最佳立意:不以分数论英雄,进步均有可取处。

主要角度:家长、老师和社会要以鼓励为主,看到孩子的进步之处,不以分数论英雄,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看到孩子的进步之处,不能分数高就奖励,分数低就惩罚。不宜体罚学生。反对虎妈狼爸式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鼓励的阳光下幸福成长。如果一味惩罚可能适得其反,反而让优秀的孩子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次要角度:孩子、学生等受教育者学会自我成长,进步均有可取处,暂时的退步也不要气馁。分数进退均要理智看待。分数不等于实力,分数不等于能力,等等。

也可以从教育入手,进行适度拓展,如联系各行各业管理者均要注意以鼓励为主,激励每一成员积极提高业绩,不以数字论英雄,多些正面激励,多些人性化管理。

◆内容贴近生活, 比较接地气

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突出“激励赏识,关爱孩子”的热点, 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选材来源于社会生活,贴近新课改实际,这种命题具有非常强劲的导向性作用,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关注家庭生活,要注意正面激励,共建和谐,是一道好题。

◆得高分要在发展等级上多挖掘

“图文型”是新材料作文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除了要遵循材料作文的基本规律外,还要注意细心审阅画面,读懂画意画旨非常重要,包括标题文字和图片中的文字。漫画作文审题立意有三部曲:看懂漫画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审题立意写作。前两步很容易做到,第三步审题立意是关键。这一步能彰显一位考生的思维品质的`高低优劣,进而影响作文分数。如何做到由表及里、抓住本质去写,成为写作的重要一环。

另外,作文立意是否辩证深刻,情感是否真挚感人,材料是否准确丰富,结构是否明晰,语言是否有文采,这些需要一些平时的真功夫,仍要在深处挖掘。在确保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在发展等级上至少占一条优势。

相关链接: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画家从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辛辣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或事。以漫画作话题的写作训练,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1)读懂画意画旨。拿到题后,首先就要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包括标题文字。

(2)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

(3)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展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不但可以获得大量写作材料,而且可以加深对画旨的理解。

11.高考话题作文审题方法例谈 篇十一

一、常见话题作文的基本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材料引出的“话题”、写作要求等四个环节组成。这类作文在提示文段里往往就社会上存在的一种事物或者现象,给出一个话题,让考生结合话题自由命题进行作文。

例如:“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选自《新课标·2009年高考山东卷》)

上述话题作文的构成就是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写作要求等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上述例子所选材料明确了写作意图,由话题“见证”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提供了写作思路,四点写作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极具规范性。

二、话题作文的基本特点

1.所选话题一般能结合考生地域性及层次性问题

高考中考查的“话题”往往是考生所熟悉的事物或者现象,保证广大考生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2.材料只给一个范围

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只是引出思考对象及写作范围,考生写作时可由材料出发,也可大胆走出材料来写。只要所写的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

3.内容较宽松

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松,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写作。

4.文体淡化,表达方式的运用较为灵活

话题作文的写作往往是淡化了文体的限制,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写作特长选择以记叙文或者议论文等体裁进行创作。

5.文题往往不限

话题作文一般均要求自拟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灵魂,话题作文让考生自拟题目,给考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的机会,也避免了命题作文容易造成内容千篇一律的局限。

三、常见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关系型的话题作文

(1)首先要弄清“话题”的限制条件和范围,把握其内涵。示例: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选自2001年全国卷高考作文)

这篇话题作文的限制条件和范围,要求考生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这一范围内。“诚信”即“诚实”、“守信”,这是该话题的内涵之一,但如果将“诚”理解为“忠诚”、“诚恳”;“信”理解为“信任”、“自信、“相信”等都是错误的。由此展开进行写作,将背离写作要求,离题了。

(2)认真阅读材料,把握其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从材料所蕴含的思想来看,应该是旨在说明“诚信”是不能丢弃的,因此考生写作时只能在肯定“诚信”方面下工夫,正面写“诚信”,不能超越这条底线。

2.显意及隐意型话题作文

(1)对于话题意思比较明显的显意话题作文,重点是抓准题眼来审题。题眼是文章标题的核心,抓住题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中心。那么如何抓题眼呢?我们可以从所给的话题的题目语法结构特点去把握。偏正短语类的话题,其题眼多在偏的部分,如“心灵的选择”题眼就在“心灵”二字上,“选择”是写作的范围,写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灵”二字上。如果是主谓短语或者动宾短语,其题眼一般是动词。例如“家乡巨变”的题眼应该是“巨变”,“家乡”是范围,写作重点应该是“巨变”。

(2)对于隐意类的话题作文可以采用“增添要素”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一般来说,隐意类的话题作文题目比较宽泛,模糊,让考生无从下笔。例如上海2003年高考话题作文是《杂》,2004年是《忙》,北京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是《安》,江西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是《脸》,这类作文题目比较宽泛、模糊,但在写作内容上相对宽泛和自由,只要根据话题来写即可。

对这类话题作文我们审题时,可以采用“增添要素”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如《习惯》,通过增添要素,化为具体的《一种要不得的习惯》。《诚信》,化为具体的《对“诚信”说“不”》、《难舍诚信》等,《忙》增添要素化为具体的《请忙一下吧》等等,通过增添要素,化抽象为具体,考生下笔就容易多了。这种方法既不脱离话题,又使作文立意新颖。

3.联想与想象型话题作文

联想与想象型的话题作文,即虚拟话题型作文。这类话题作文的演绎必须在假设的情况下,包括假设情景、假设故事、假设情节等。这类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是“抓住假设及联想、想象,紧扣范围”。示例:材料①鲜花张开小喇叭感谢细雨:“是你把我滋润得这般俊俏,这般美丽。”细雨闪着眸子说道:“说感谢还得先感谢春风妈妈,是她让我这么做的。” 材料②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一个个稻穗长得非常饱实,但它们的头却垂得很低,眼睛总是望着根底。

要求:①发挥想像,以《如果没有——》为题,写记叙文 ;②记叙的内容要与材料寓意一致;③不少于700字。 (选自《高考作文题精选80道》人民网)

通过解读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则材料寓意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审题与写作时,必须抓住是在假设与联想、想象的前提与话题范围内去写作。细雨让鲜花去感谢春风妈妈,我们可以想象或者联想那是因为春风是春的使者;稻穗低头望根,那是因为她念念不忘身下供给她养料的沃土。由此进一步联想拓展引申开去,可以联想到作为子女,不应忘记养育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书写祖国的哺育之恩等等,总之一句话,就是不能忘根,不能忘本。

12.高考作文审题 篇十二

关键词:高考,开放,作文,发散性,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是随着课改的脚步而自然出现的,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上可以追溯到2006 年。2006 年的高考全国卷语文卷中,材料的内容是关于乌鸦和老鹰的故事,题目要求是让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立意来进行构思创作,题目自定,但是作文的内容含义不能超出材料范围。这种类型的作文相对于传统的命题作文来说多了一则材料,更具开放性,但又和以往的话题作文以及旧材料作文有很大区别,因此被命名为新材料作文。而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新材料作文热,很多学校也将这一类型的题目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的设置价值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学者到教师再到家长,都在分析这一新型的作文题目相对于以往的作文题目来说,价值到底体现在何处。语文是高考中的重要学科,无论文理科,语文卷都是必考项目,而作文又是语文卷中的重要环节。写好了,分数很容易得到。但一旦出现偏题、走题,就会失去大量分数。作文是学生需要重视的一个项目,而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写作文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阅读材料,这在以往的试题中未曾见过,因此说明新时期的语文卷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分析材料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对材料反复阅读,掌握到材料所要表达的主体意思,然后根据主体意思来拟定作文题目,进行论述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的审读成为难点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材料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根据主流思想来把握材料的利益,确定文章主题。

其次,新材料作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写作不仅是考查书面表达的能力,更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其要求看似开放,实则是加大了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来确定文章主题。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中常见思维习惯问题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从对历届高考的作文分析来看,出现走题、偏题的现象甚至更加严重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思维习惯方式出现了问题。

一是思维定式问题。学生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有时会习惯性的运用同一种方式来审视作文题目,没有学会用发散性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就导致有时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把握不了材料的真正主题,继而使得作文显得僵化,失去了创造性和灵动性,难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严重的甚至会偏离主题,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二是逻辑混乱问题。新材料作文中给出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文章片段等,具有鲜明的立意。但很多学生在分析材料时逻辑混乱,将材料所表达的意思混淆、主次不分。在写作的过程中将大量篇幅用来叙述次要含义,而忽视了材料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难以获得满意的分数。而一些学生容易钻牛角尖,将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点上,从而忽视了整个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三是表述问题。高考阅卷是极其繁重的工作,阅卷教师在阅卷过程中不可能像学校考试那样逐字逐句地细读学生文章,而是快速地浏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卷面写作时,就需要将文章结构主次把握好,尽量把重要的内容写在段落前面。有些学生在写作时习惯由浅到深的论述,而且没有紧密联系材料,这样很可能就会让阅卷教师没有直接看到文章与材料的联系,这样容易会被判定为走题,十分可惜。

三、训练学生培养正确审题思维习惯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很多学生面对这种开放式的作文题一下难以接受,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首先,针对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情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抛弃原有的旧观点,根据现有知识和社会背景,理性思考,总结出材料的关键点来论证,还原材料本来想要表达的内容。注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章与材料的联系,突出重点。

其次,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学会分清材料主次内容,不钻牛角尖。在学校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增加材料分析的课程,不一定每则材料都要写一篇作文,但可以让学生把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次要思想写出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分清主次。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草稿纸。很多学生认为草稿纸是做数学或理科题目时才需要用的,语文考试中发的草稿纸很多人都忽视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写作文前,可以将材料内容分析写在草稿纸上,并将文章大概提纲写出来。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漏掉材料中的中心点,也会保证文章主次结构,一举两得。

四、结语

13.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篇十三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以下四种关系。

一、要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供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综合限制上。试看201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乌鸦的行为和父子的不同评价。乌鸦的行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盲目性是乌鸦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认清自我;合理性是乌鸦不满足现状,积极学习他人之长,并勇于实践尝试。父与子的评价也具有盲目性与合理性,这也启迪我们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怎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可立意为:

a.乌鸦的角度:①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乌鸦;②敢拼才会赢,人生最珍贵的理想莫过于自己的执着;③只要心中充满信念,为了自己的目标,就算生命为之毁灭.也无怨无悔;④乌鸦努力地练习,努力地改变自己,尽管它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⑤只有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才能。很多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条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如果它不尝试,不努力,又怎么能够改

变自己的命运呢?

b.对弱势群体关注的角度:①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②善待弱者;③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

c.小男孩与牧羊人的角度: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人;③一次沉重的失败,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当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成功。

练习: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日:“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推不出这一观点,是没有吃透材料。审题时应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如上则材料中的“放下即实地”就是关键。不明底细,不敢放手,尚情有可原。但是告之实情,仍固执己见,非要等到自己吃不消了,再松手,往往就晚了。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二、要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供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99年60%,2017年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99年是3.7%,2017年18.3%:

要求:全面了解材料,选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说明,现在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少,还举出了三个原因;而后又用数字说明网络读书人数百分比的增加。基于此,考生应该很容易确定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的话题,一个是图书阅读率低,一个是网上阅读率攀升。对这种现象应辩证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书读?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造成读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其实,考生任选一个角度,都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偏向阅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不喜欢读纸质的书吗?看来是,但为什么呢?纸质的书与网络书有何不同?人们为什么喜欢网络书?顺此思路,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如,什么是书?时代发展到今天,书的概念是否应该有所变化?将书的外延放宽泛点是否有利于读书?不要将书局限为纸质的印刷品,科技进步后,书的外延更加宽泛,电子书也应该算是书,网络阅读也应该是一种阅读方式。我们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作文的主题也就有了。

练习: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英雄人物在成为英雄之后,其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便会产生轰动效应,人们甚至寄钱寄物表达对英雄的尊敬仰慕之情;但英雄人物未为英雄时却也有这样的现象,听任英雄流血街头,甚至连被害者的亲属也不加援助,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这则材料大部分考生提出“要助人为乐,不要悄悄走开”的观点,这只是拘泥于表面现象,未能深究本质。该材料实际上披露了一系列内在矛盾:一方面希望别人乐于助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愿去帮助别人,不愿用行动去实践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人对己的不统一;理想与行动的不统一;知与行的不统一:说与做的不统一,都明显体现出一个双重道德标准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思辨,抓住材料暴露出的矛盾,透过现象深挖本质,提炼出“高扬道德的大旗”、“道义对人类精神有巨大的影响”、“无为即有错”等哲理性论题,文章便写出了一定的深度。

三、要辨明发散和集中的关系供料作文临场构思必须做到发散与集中的统一。“发散”,即从材料出发,联想开去,或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或由因探果,或由果溯因,不断推演,不断探究;“集中”,即将发散思维所得,筛选定向,聚焦一点,贯一拯乱,提纲挈领。用六个字概括这种关系,即“撒得开,收得拢”。

例如: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

1.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看星星由远及近反映的是认识论中表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由此,我们可以从这样四个角度来思考:一是从“近观”的角度来认识,可以写近观发现本质,要脚踏实地,深入地看问题:二是从“远看”的角度来审视,可以写距离产生美,人应该怀有梦想;三是将“近观”和“远看”结合起来分析,可以写理想与观察,梦想与现实,我们不能一味地沉浸于自己的幻想之中,但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四是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应辩证地对待“仰望”和“近观”。然后我们再想“星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因为人们常常把自己喜欢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与伦比。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所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比如网络恋爱使许多青少年陷入泥潭不能自拔;盲目地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的追星,使一些未成年人迷失自我;欲望的膨胀使一些官员锒铛入狱……原来,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只是一片空白,由此警示人们:要擦亮眼睛,千万别被情绪和物象所迷惑。

练习:陈毅元帅酷爱读书。有一天他吃糍粑,注意力却在书上。糍粑本来应蘸糖吃,他竞蘸上墨汁往嘴里送。大伙瞧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平静而诙谐地说:我正觉得肚子里墨水太少哩!

对此,我们不妨先回忆陈毅同志的为人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建树,接着分析材料要点,积极探讨读书和做人的关系,打开思路,在整理出材料各层面上多元意义的前提下,排除其表层的意义:a.陈毅勤奋好学,b.陈毅虚怀若谷,c.陈毅诙谐幽默,d.陈毅读书专心致志等等。而取其深层意义:a.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做人;b.做人就要读书,不读书,不知理,是盲目的做人;c.读书的态度如何,可衡量出一个人做人的准则。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体现出“撒得开,收得拢”的特点,正确处理了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这是解题和立意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重要阶段,也是满足一题多作、旧题新作、难题巧作的写作要求的必要条件。

四、要辨明点与面的关系材料作文往往是用材料中的观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立意时,应由点及面,联系社会现实,体现典型性,写自己熟悉的生活。

例如:2017年高考湖北省作文题。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从材料本身来看,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谈的是内与外的辩证关系。材料告诉我们只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我们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原貌;同时只有跳过事物的具体细节,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不会被局部所迷惑。材料表面上谈的是写文章,但作文时,考生必须由点及面,展开相似联想和类比联想,如将内、外关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联系起来,如个人和集体、现实和理想、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等。

练习:爱因斯坦成名前,在纽约街头,有人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说:“反正这里没有人认识我。”爱因斯坦成名后,别人又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他答道:“反正这里的人都认识我。”

上一篇:学生会学习部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快乐的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