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024-08-05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精选11篇)

1.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一

固城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9年,固城乡始终把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大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管理新模式,有力促进了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固城乡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已发展到21个,带动农户数为3100多户,19000多人,覆盖农户占全乡的比例达30%。

第一,坚持广泛宣传,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浓厚氛围

固城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打印成宣传资料,无偿发放给前来咨询的农民,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了舆论宣传基础。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报道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登记以及发展的相关情况,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提供政策服务和专业指导,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第二,探索发展模式,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格局 一是坚持规模发展。规模发展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方向。围绕规模发展,固城乡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强化农民规模发展的意识,提高农民自觉组建较大规模的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目前,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参与成员5人,人均带动农户数达30户,发挥了很好的规模发展的优势,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固城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二是坚持多元结构。在兴办主体上,鼓励农民通过合作自办、能人牵头创办等形式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形式多样化。在专业范畴上,则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藏、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服务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经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专业广泛、类别齐全、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引导农民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或资源优势的专业合作社,不搞一刀切。在内部股权结构上,鼓励农民采取货币、实物、技术等形式投资入股,实行企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第三,坚持专人指导,提高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的本领和专业知识

固城乡大力推行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注重引导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科学技术含量和成分,指导农民走科技发展的道路,有效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使辖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稳步发展。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二

农业企业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 依托一种或者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 一头连接农民, 并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 另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 具有带动农产品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延长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的农产品加工或者流通企业。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 是农户生产的带动者和服务者,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主导性。

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模式为“合作社+农户”,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有限, 合作社实力和管理水平有限, 所以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分散生产、势单力薄的弊端,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但这种模式下的合作社在开拓市场、保障产品品质、树立品牌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面的能力依然有限。企业, 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加入, 催生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新模式, 很多企业甚至成为合作社的发起人、领办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四条规定也确立了企业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的法律资格, 合作社的领办主体不断由政府向企业变迁。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密切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界定权利与义务, 合作社中的农户按照契约约定进行指定品种和数量的农产品生产, 而龙头企业则按照契约约定, 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 并为农户生产提供相应服务, 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当前, 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社已经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选择和重要模式之一。

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 学界和业界都持有不同观点, 很多人对其带动合作社发展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也有人认为农民、合作社和企业三者动因和利益诉求终究难容, 要警惕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的异化行为并加以规制。

二、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是增强信心。农业企业, 尤其是龙头企业加入或者领办合作社, 一方面企业更重视宣传且深谙宣传之道, 能更快更好地让农民了解和信任合作社;另一方面, 加入者或者领办者凭借规模和声誉优势, 对处于弱势的农民具有示范和号召作用, 实力会员的加入会让农民感觉多了一份保障, 对合作社未来发展抱有更高期待。

二是壮大实力。企业具有资金等资源禀赋优势, 其加入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合作社投入, 充实了合作社资本, 扩大合作社规模;另一反面, 会对同类或者关联企业产生带动作用, 吸引其他实力会员的加入, 间接增加合作社投入, 壮大合作社实力。

三是强化服务。传统的合作社只能在产品销售方面为社员提供一定服务, 虽然让农户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联结, 但合作内容、服务范围和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有限。企业加入或者领办合作社后, 可以通过开发高品质客户扩大和优化合作社销售渠道;可以在供应商处为社员争取更大利益;可以通过提供种苗和培训技术让农民生产安全更有保障;可以通过赊销回购和提供贷款担保等服务为社员解决资金难题。这样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将由传统的产后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四是改善管理。企业的加入借助商业资本下乡的力量提高了传统合作社的组织化能力、规范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水平。企业管理人员素质普遍高于传统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民, 他们参与合作社管理不仅有利于合作社决策科学化, 也能刺激其他管理人员和农民提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 培育新型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

五是提升效益。企业能通过延伸产业链,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 建设农产品品牌, 从而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弱势, 提升合作社经营效益, 带动农民增收。

三、农业企业加入 (领办) 合作社的异化行为

(一) 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企业和合作社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为了激励社员踊跃出资, 同时防止合作社异化为与公司制度无异的资本企业。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对可分配盈余采取按照交易量 (额) 和出资额分配两种不同方式相结合, 一种是按照社员与所在合作社之间的交易量 (额) 进行分配, 即惠顾额返还, 且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余额的60%;第二种是股息分配, 分配比例要受到严格限制, 且分配顺序在惠顾额返还之后。然而, 现实中, 大股东和核心社员倾向于第二种分配方式, 而且凭借资源禀赋优势掌握了更多话语权, 全社员民主治理难以实现, 进而形成体现少数大股东和核心社员利益诉求的利益分配机制, 股息分配比例过高, 普通社员惠顾额返还比例低, 经济利益难以保障, 全体社员做不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实际控制合作社或社员

农民在市场上的弱势地位不会因为加入了合作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虽然对企业加入合作社的数量、作为特殊社员享有的投票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出了规定和限制, 但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中的强势主体, 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禀赋和政府扶持优势, 仍可能对合作社或社员进行实际控制, 甚至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让农民在合作社中的地位更加边缘化。这不利于全员民主控制治理机制的建立, 农民利益诉求难以实现, 合作社的经济社会功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三) 其他异化行为

当前我国合作社成立门槛相对较低, 法律对于合作社建立和运行的规制也有不力之处, 有些政府部门会出现监管的错位、缺位。农民等普通社员参与监管合作社的积极性和能力有限, 导致有些企业社员或者领办者存在“钻空子”行为。以海南为例, 2013年, 《海南日报》记者调查发现, 海南八千五百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七成无实质业务, 大半未正常运行。很多合作社缺乏运行规范, 内控机制形同虚设。一些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链条脱节, 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并未建立。出现了套利式、避税式、空壳式、家族式等多种形式的“合而不作”, 合作社服务社员承诺不兑现, 进一步失信于农民, 利益联结机制更松散, 导致合作社组织绩效十分低下, 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四、不同农业企业对合作社影响的差异

一是战略地位。不同战略定位的企业对农业产业的忠诚度和对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 以农业为主业的企业比以农业为副业的企业忠诚度和重视程度更高。一部分企业以农业为名取得上市资格, 后来就转到其他产业去了, 就是发展战略异化的表现之一, 即利用农业企业较低的门槛谋求上市。

二是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农业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农民增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劳工福利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等特殊社会责任, 处于初级阶段的企业专注于自身发展,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而成熟的企业会更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因此, 成熟的企业会约束自身加入 (领办) 合作社的行为和声誉, 更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注重协调各方利益, 推动合作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自身实力。根据规模、销售额、行业地位等情况, 企业可以分为龙头企业和非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合作社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而且能够获得政府扶持。根据政府认定结果, 龙头企业又可以细分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等, 各地区各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同, 意味着农业企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也不同。

五、建议

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加大投入并注意后续跟踪, 保证扶持资金使用效果。改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的金融环境, 改变农业龙头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入 (领办)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异化行为加以规制, 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完善扶持和规范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是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和农民社员的培训, 培养高素质合作社管理人才和新型农民, 缩小企业社员与普通社员之间管理才能等资源禀赋差异, 提升普通社员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力, 实现全社员公平博弈、全社员民主治理。

四是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必须做到法人、资产、管理、财务“四个分开”, 使农民合作社成为完全独立平等的市场经营主体, 也成为龙头企业最有优势的合作伙伴和原料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孙亚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机制及其运行绩效研究——基于成员行为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张照新, 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3]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5]郭晓鸣, 廖祖君.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形成机理与制度特征——以四川省邛崃市金利猪业合作社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10 (5) .

[6]吴沛良.让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强农富民的主力军, 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 2013 (5) .

3.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三

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浙江省农业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样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办公办并举的农业服务供给模式。同时,与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不少领域存在服务质量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农业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以其服务成员为宗旨的组织目标,农户同一性强的组织基础,以及集所有者、推广者和使用者于一身的成员制度等独特优势,成为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将有助于在农村地区形成星罗密布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生产的前沿阵地网络。

二、浙江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农业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政府支持农业服务的有效方式,一方面,通过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口部门自身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农业服务面广量大而农口部门自身服务资源有限的实际,通过直接向合作社或社会力量购买的方式,不断拓展农业服务内容,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据统计,2011—2013年,省级财政安排的支持购买农业服务的扶持资金从3.15亿元增加到4.12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主要用于农业领域的动物防疫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省级农作物种子储备、蚕种储备服务、水稻统一育插秧、统防统治服务,林业领域的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种子贮藏、赠送苗木的培育、公益林护林,水利领域的小型水库和重要山塘的巡查、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以及渔业领域的水产种苗引进与推广、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购买以及效果调查与评估、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等。

虽然浙江省近年来政府购买农业服务的力度不断提高,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的服务还不多,所占份额和比例普遍较小,而且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以水稻集中育秧服务为例,经济较发达地区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多、市场需求大、扶持力度大,集中育秧发展快,比重高。而经济相对滞后地区散户多服务组织少,集中育秧比重低,育秧主体的组织和培育有一定困难。同时,还有一些因素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农业服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政府采购服务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已出台了政府采购的相关制度,但对于政府采购服务,尤其是采购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相关制度还没有制定。由于农业服务的多样性、分散性以及农民合作社实力普遍比较弱,缺乏相应资质条件,很多政府采购服务,合作社没有资格参与购买。政府在授权委托、购买服务、项目招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推进。

2.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不全。根据2013年农业部门普查资料数据,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的内容分布上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合作社占据主导,占总数的59%,其次以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占总数的26%,运输、加工、仓储服务的合作社数量较少,这说明浙江省的合作社还处于初级浅层次的服务范围,缺乏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目前浙江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简单的技术培训、生产作业一般性服务上,为成员提供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较为有限,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总之,目前浙江省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总体上服务能力还不强,离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有一定的差距。

4.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程度不高。与规范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标准相比,浙江省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普遍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托企业、供销社和能人建立起来的合作社公司化色彩比较浓,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股份太低;二是尽管目前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相当部分的合作社没有设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或流于形式;四是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五是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购买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的统筹协调。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各级工商部门要规范对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分立、合并和终止情况及时告知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林业、渔业、供销、粮食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的服务和扶持工作,并及时就本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情况与农业主管部门沟通,从而形成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主体发展的合力,推进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早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

(二)明确政府购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范围。

1.理清服务事项。对纯公益性准公益性农业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制定出适合农民合作社承担的社会化服务目录清单,并以政策制度的形式予以明确。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种类多,服务特点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对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而且社会其他组织不愿意或不适合承担的公益性服务可由合作社来承担。

2.创新购买方式。对于一些服务面广、分散、季节性和服务利润低的纯公益性农业公共服务,如小水利设施维护、营造林、公益林管护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市场上缺乏充分的服务供应商,不宜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的,最适合由农民合作社来承担,政府可以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通过单一来源的方式直接定向购买。对于一些准公益性农业服务,如农资、农机、植保等服务,政府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三)建全政府购买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制度。

1.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购买方式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涉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专家等专业优势,准确设置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格条件和准入门槛,结合项目特点制定科学的评审标准和方法。

2.加强预算管理。探索将政府购买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项目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列入当年预算,统筹安排、以事定费,确保购买资金及时到位。

3.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合同应明确购买服务的范围、数量、质量要求、服务期限、资金支付和采购人、合作社的权利义务。认真组织履约验收和动态考核,督促合作社严格履行合同,将履约情况与其后续竞争挂钩。

4.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合作社活动的全程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维护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市场良好的竞争秩序。

(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承接能力

1. 实施“强社建设”工程,提高办社实力。要围绕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模化经营、集团化发展,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一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产品商标,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宣传活动,统一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等,全面实施合作社品牌战略;二是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推介会、博览会,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建立销售网络,不断开拓产品市场;三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自己的加工企业,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拓展经营服务内容,促进由比较单一的生产、销售领域向产、供、销、运、加等综合性跨行业、多领域发展;四是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实现资源和优势的合理配置和整合、重组,同时向联合经营和集团型发展,根据合作社特点,鼓励同一区域同一类型合作社组建合作联社;五是要鼓励合作社参股龙头企业,分享农产品加工、贸易环节的利益,积极推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开展平等合作,依托合作社平台使得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2. 实施“规范建设”工程,提高办社质量。要依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工商登记、组织机构、股金设置、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盈余分配、成员账户设立等运行制度,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统一服务,推进民主管理,加强财务监督,规范盈余分配,切实保障合作社成员平等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提高合作社的办社质量。特别是加强服务质量管理,积极推行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约定有合同、内容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障、产品有监管”的服务规范模式,引导合作社制定作业服务标准完善服务规程,落实服务制度,建立服务档案和信用台账,加强服务信用管理。在合作社服务机制创新上,要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契约式、保姆式等形式,保证合作社承接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成效。

3. 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提高办社水平。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制度,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和骨干成员的“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业务干部,造就一批懂合作、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家”。鼓励大中专毕业学生到合作社创业就业,为合作社提供人才支撑。

4.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四

农民日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这是中央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出发,着眼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与创新,对扶持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做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探索和伟大创造,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重要途径。农村改革30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保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推进,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加强。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等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户在自愿基础上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既不动摇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可以发挥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体现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和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延展生产经营链条,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规模经营、节本增效。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有利于促进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这种经营形式在实践中一出现,就受到广大农户的欢迎和拥护。我们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毫不动摇地引导和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党的“三农”工作理论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劳动者的联合与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合作经济思想,从我国国情出发,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工作,带领农民走农业合作的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央多次强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并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8年9月,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河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指出:“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子。”他殷切希望大家继续探索,更好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给农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要积极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以及其它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6个一号文件,都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出了明确规定。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做出部署,要求更加明确,政策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具体。我们党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思想理论,以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针政策,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又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综观当今世界,凡是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都离不开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特征的农业合作社。欧美等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户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有的农户还同时加入两个以上的合作社。通过农业合作社,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推动农业生产走上了专

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道路。比如欧盟各国,农业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占当地市场份额的60%左右。在法国,90%的农户成为各类农业合作社成员,合作社收购了全国60%的农产品,占食品加工业产值的40%,通过合作社出口的谷物占45%,鲜果占80%,肉类占35%,家禽占40%。在美国,由合作社提供的化肥、石油占44%,贷款占40%,由合作社加工的出口农产品占到农产品出口总量的80%。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明显加快。目前,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7.8万多个,成员总数近2500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品牌化经营,积极带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对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建设现代农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成为“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组织载体,有的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摇篮,有的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生力军,有的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新舞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密切干群关系和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的纽带,成为通往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桥梁。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建设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与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和制度,再先进的物质装备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各国国情不同,农业现

代化的路径选择也各有不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户联合与合作,通过农业生产规模的聚集和扩大,实现规模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必然和现实的选择。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还要做出长期努力,需要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还比较弱,经营规模还不够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够强,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各项规定,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的观念,强化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注重在规范中促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同时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使法律精神真正为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不断完善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政府的指导、扶持和服务作用,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科学有效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使一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发

挥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合作社管理和服务水平。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营造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中国农民合作社》杂志创刊恰逢其时。希望《中国农民合作社》始终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时传递给合作社及其成员;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唱响主旋律,广泛交流各地合作社发展的有益经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生动实践。要努力把杂志办成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法规的主阵地,展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就的大舞台,传播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知识的新天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论研究的百花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五

贵溪市冶炼厂小学:吴淑辉

摘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最后一点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的特性为学生 “做数学”“用数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和保障。利用信息技术

一、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三、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保证全员参与。

五、能增加教学密度,形成学习能力。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积极自主探索做数学用数学

21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迅捷地进行信息反馈和调控,能够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能够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工具。要改变目前教师“说数学”、学生“听数学”的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做数学”“用数学”。那么,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做数学”“用数学”呢?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就是人机的交互性,结合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和好奇心都特别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森林运动会上,小猴子、小鹿和小熊猫要进行独轮车比赛。小猴子的车轮是圆形的,小鹿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熊猫的车轮是方形的。画面刚一出现时,立刻就引起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就连一些平时不喜欢数学课的学生此时也活跃起来。激烈而有趣的比赛结束后,小猴子获得了冠军。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又为什么安在车轮的中心位置?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学习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接下来就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针对同学们的发现,计算机以鲜艳的色彩和动画效果,一一给予了验证。最后,屏幕上再次出现车轮及轴心转动时留下的轨迹,结合画面,学生借助圆的特征圆满地解决了课始引发的重要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可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过去强调刺激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转向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感官进行的,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著名心理实验,就是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它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问题情景,促进学生迁移。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提供全面、清楚的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主动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是主动获取知识的前题。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提供哪些材料,促成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必要的条件。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2、利用信息技术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

例如,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两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学生倍感兴趣,同时还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两辆汽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2小时、3小时呢……直至相遇。在此基础上,把运动的结果抽象成线段图,一方面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静止的图示所反映的运动过程,另一方面静止的线段图又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采、生动活泼、容量大、反应快的艰险时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当堂反馈,及时补救”,不让错误传入下一堂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全部知识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顺序调出检测题,选择答案。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不让错误在头脑里“过夜”。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安排和适时拟定对差生的补救措施。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内实现形成性检测,及时获得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信息,当堂巩固,当堂矫正,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累积性识性误差。

三、利用信息技术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应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例如,教学《两位加两位进位加法》可以这样安排:

1、利用课件出示生活场景,文具商店里,同学们正在购买文具。

2、创设情境:学校正在举行“献爱心”活动,每个同学要买两样文具给灾区的小朋友。

3、请学生自己挑选两样文具,并计算出需要多少钱。

4、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评价。学生汇报算式及结果,并找出哪些是没学过的。在小组内探索、交流、思考后,提出了计算方案及想法,这时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或是还有什么问题及发现,大家共同研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从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进行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保证全员参与。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基本保持不变。数学学习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距,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有差异的学生以有差异的方式和进程学习有差异的数学,从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多边互动,因材施教”问题。即优秀生可以快一点前进,差生可以慢一点。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比较自由充分地发挥个性,不至于因为要照顾差生放慢速度而使优生吃不饱,也不至于因为要照顾优生加快速度或加大难度而使差生吃不消,优生和差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优生从被动等待中解放出来,差生从被动压抑中解放出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例如,采用基于网络教室的训练型软件进行操作时,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能力的状况,根据自己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适当地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和不同的速度来进行解答。对于解答的结果,计算机可以及时进行评判,并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果学生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点按帮助按纽来答疑解惑。学习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没有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自身的潜能得到了应有的发挥,甚至会有超水平的表现。张扬了个性,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保障了不同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大众数学思想。

五、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加教学密度,形成学习能力。

适时适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更可以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结构的内部链接,最有效的和最大限度地把间接经验(或说知识)转化成直接经验,通过媒体和多种提示性信号,在任何时间能够在学生思维中进行最简洁的提取和再现。

6.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六

一、强化大学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是历史的必然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经济结构正处在新一轮深刻的调整之中。由此,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且日趋激烈。在其发展战略中,各国都在努力探索科技、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与途径,以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并促进其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抢占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显而易见,作为观念、智慧、知识、技术、人才之源的高等学府,在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与推卸的责任,并面临充满机遇的广阔舞台!然而,如何才能促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与作用呢?不言而喻,就特定历史时代而言,观念、政策、组织、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与动力。本文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介绍我校如何通过观念、政策、组织、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来整合我校所拥有的各种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

二、厦门大学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潜力与优势

厦门大学作为教育部与福建省、厦门市重点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具有学科综合、人才密集、技术先进、信息量大等优势,而且地处发达的东南沿海经济特区,与台胞、侨胞有广泛的联系,其学科实力优势和“侨、台、特、海”优势,决定了厦门大学在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具有做出应有贡献的潜力与优势。

(一)学科实力和优势

1.高水平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

厦门大学目前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近八十年来,经过几代厦大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创业,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爱国爱校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侨、台、特、海”的鲜明办学特色,在海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众多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曾在这里执鞭授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建校迄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8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一部分已成为各领域的杰出人物,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如,两院院士中,在厦门大学习、工作过的达53人。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大学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根据地处经济特区的优势,提出了“立足特区、面向全国、发挥优势、主动服务”的办学新思路,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部省“共建”之路。1995年6月,厦门大学“211工程”建设通过了部门预审;1997年4月,通过了专家立项、审核,被确认为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基础研究力量和师资队伍较强,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学”。

2.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1996年3月,教育部首批批准厦门大学建立研究生院,标志着厦大已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近20年来,已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4000多名。学校设有16个学院,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管理科学、艺术教育科学、医学科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其中包括33个系、52个本科专业、92个硕士学科点、27个博士学科点和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财政学(含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高等教育学、中国古代史(含经济史)、物理化学、动物学等7个学科专业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生物学、应用经济学、海洋科学、工商管理、理论经济学等6个一级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化学、生物学(含海洋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被列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有8个学科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分别为:物理化学与应用化学、现代动植物生物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信息光电子材料与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学、东南亚问题和台湾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管理、国际经济法及台港澳法。此外,还有10个学科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14人,专职科研人员350人;现有中科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8人,博士生导师13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2人,教育部学部委员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275人,占21%,硕士学位580人,占44%;教授282人,副教授511人。1984年至今学校共派出752人次出国留学,已学成回校工作582人,回归率77.3%(不含未到期的61人)。中青年教师中有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被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1个学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3.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科研基地

厦门大学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科研基地。全校设有40个研究院、所、室,有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和肿瘤细胞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等。改革开放以来,厦大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0多项,“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荣获全国化学化工类第一名的好成绩;1996、97、98、99年共被SCI收录论文分别为86、103、139、140篇、分别名列全国高校第12、15、12、14位。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始呈现良好态势,一些科技成果已经转化并形成产业,还有一批前景看好的项目正在推出。先后两次组团参加深圳“高交会”,共签约15个项目,协议金额2亿多元;主动介入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了“厦门大学深圳发展研究院”;厦门大学科技园已于2000年4月开始启动。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八五”、“九五”期间有460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1999年在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建国后首次文科科研成果国家级奖励)的151项获奖成果中占6项,囊括了福建省的全部奖项,名次仅次于北大、人大,列全国高校第三名。厦大的台湾研究、南洋研究、海洋研究、特区研究等也颇具特色,堪称独树一帜。一批国家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已建或在建(已建成4个,即东南亚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台湾研究中心,在建1个,即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保持特色、发挥优势的同时,人文社会学科紧紧围绕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充分发挥了学校作为福建省和厦门经济特区“人才库”、“智力源”的作用。

4.广泛而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

厦大已先后与英、美、日、法、俄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6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80年起已成功举办30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每年均派出数十名教师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先后接待外籍专家2000多人次来校任教、讲学或研究。在对台交流方面,厦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学校广泛开展与台港澳学术界及民间各界的交流,先后与台湾24所高校、63个研究所和34家新闻媒体建立学校联系,成为祖国大陆对台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之一。

(二)“侨、台、特、海”优势

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80年来它培养出来的学子遍及天涯海北及各行各业。厦大又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岛南端,与台湾有着割舍不断的地缘、血缘关系。目前厦大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和众多侨乡中唯一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所有这些都赋予厦门大学海内外交流、国内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优越条件。

三、近年来厦门大学为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与优势所做的创新与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实力优势与“侨、台、特、海”优势,发掘产学研合作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潜力,并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厦门大学近年来在观念、政策、组织与体制方面正在做着积极创新与改革,为走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道路奠定了基础,并初见成效。

(一)观念创新:倡导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与科研模式

世纪之交,我国社会经济在体制模式和发展模式上都处在深刻的转型之中,与此同时,国际

社会经济也呈现出了几个意义深远的发展趋势,如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这些变化与趋势意味着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是市场化的、市场竞争是全球化的和激烈化的、竞争焦点在于科技与人才方面的竞争。各国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和全球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就必须要加快本国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进程。而后者又依赖于“创新性、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相应的体制与政策创新,从而必然赋予高等教育以更高的要求甚至全新的使命:1.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2.高等教育应重在“创新性、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校深切地认识到这一全新的使命,因此近年来主动更新观念,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的教育与科研模式。

(二)政策创新:鼓励科研横向合作与促进成果转化

为鼓励科研横向合作与促进成果转化,学校出台了《厦门大学鼓励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的暂行规定》、《厦门大学鼓励进入“厦门大学科技园”创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若干规定(试行)》,对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人员实施了股权激励、工作量减免、编制保留、岗位考核、职称聘任、资金资源支持等多方鼓励与扶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着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三)组织创新:创办厦门大学科技园,构筑成果转化平台

为了整合官、产、学、研、资、介、贸各方优势与力量,创办大学科技园成为转化科技成果的必然选择。大学科技园依托并发挥高校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力量,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流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整合利用高校在新思想、科研成果、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生生不息的资源优势,社会在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政府在土地、政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吸引、鼓励和扶持学校、社会科技人员和国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孵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及产业,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学校及地方产学研事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增长点。

(四)体制创新:以公司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转化成果

要成功地实现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成果项目的选择到成果项目转化方式和转化主体的选择都要尽可能地由市场来决定。市场选择的项目才可能是有转化价值的项目;市场选择的转化方式才可能是最适合转化项目的方式;市场选择的转化主体才可能是最适合转化项目的主体。我校的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基本上都是以市场选择合作与转化项目,以有限公司制企业为转化主体,以市场机制为转化方式,从而使政、事、企真正分开,摆脱行政等非经济手段的干预,使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市场,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最终成为市场。

四、近年来厦门大学发挥自身潜力与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的科学研究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着重加强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强调产学研合作,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已任,围绕福建省、厦门特区建设的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软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工程设计以及环境评估与治理和政府重大决策咨询服务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十年来,我校在自然科学方面承担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 418项,经费 2405万元;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承担政府和企事业委托项目196 项,经费3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完成与实施使学校的科研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我校的高新技术与应用开发研究的发展,并成为福建省、厦门特区建设发展重要的技术创新和高层次决策咨询基地。

(一)以多种方式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重点高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多年来,我校根据各类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及所处的不同研发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其向生产力转化。如由企业委托开发的科技成果直接在委托方产业化;已完成中试或具备成熟生产工艺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给具有市场开发能力的企业生产;仅完成小试的高新技术成果,寻求具有较强融资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联合开发;学校组织资金和人力自主开发某些具有学科特色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成果。目前我校已有一批

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商品化,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创办了厦门大学科技园,构筑起成果转化平台

我校的科技成果多有待于中试,为了整合官、产、学、研、资、介、贸各方优势与力量,我校决定创办大学科技园以构筑成果转化平台。厦门大学科技园,按照“统筹规划,以人为本,市场推动,扩大开放”的建设与运作机制,依托和发挥厦大人才、智力、科技优势及台海区位优势,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旨在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扶植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中小型企业,培育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园一期工程由学校与思明区政府共建,目前已进驻5家企业;二期工程拟由福建省省政府、厦门市市政府和厦门大学共建。

(三)为地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出谋献策

7.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概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指的是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 以为农村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提供提供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经营技术、信息服务为目标而成立的互助性组织。自2007 年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以来, 全国掀起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潮流。

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本质上与公司型企业有着区别, 合作社内部其决定作用的不是成员在当中的股金, 而是交易额。其主要是为成员提供交易的服务。合作社盈余除了必要公共积累之外, 其余都是按成员与合作社交易额分配。其基本特征表现在:组织上以农民为主要构成, 占据绝大部分人数;其余少数则为企事业单位人员构成;所有制结构上, 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实现了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在收益分配上, 体现为对内成员不以盈利为目的, 对外则以盈利为目的;在管理机制上, 合作社出入自由, 决策管理民主, 是新的经营管理体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1.推动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 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 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 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见》中指出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专业合作社分配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其更注重以人为本, 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具有重要作用。合作社有利于政府与农民社员联系更加紧密, 可以更加及时的将农民的需要告知政府有关部门, 同时政府相关政策也会有效传给农民, 加强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连接个体家庭生产者与广阔市场之间的纽带, 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催化剂。

2.促进农业增产, 提高农民收入

现如今, 农业和农村发展中最凸显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然而, 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很好的效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帮助农户解决购买生产资料与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 而且对于农产品后续的加工、运输等产业链也有着促进作用, 使得农户能够分享其余环节的利益, 从而达到增收的目的。

以黑龙江鸡西市鸡东县为例。这几年, 鸡东县围绕优质水稻、玉米等农业产业, 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 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这几年, 鸡东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52 个, 其中示范社19 个, 社员达1315 人, 辐射农户达3 万余户。经过实践, 逐步形成了石河北瓜菜产销一体化等经营模式, 以此带动合作社发展。2014 年, 鸡林乡永光村党支部书记李永男牵头组建了水稻专业合作社, 15 户农户加入其中。到2015 年, 合作社扩大到30 多户农户加入, 总水稻种植规模到3600 余亩。各个农户经过合作社, 户均增收上万元。

3.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动农产品品牌创立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基础, 发展品牌农产品”这一思路的集中表现。当前市场竞争激烈, 农民合作社都致力于自己农产品品牌的创立, 通过这一战略, 合作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极大增强。

以兴城为例, 兴城有三家合作社已经创立了自己产品的品牌, 还有很多的合作社产品都达到了绿色食品标准, 还有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如今兴城很多合作社的农产品从农村走向城市超市甚至国际市场, 其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了巨大提升,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兴城三道沟果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SOD苹果如今名声传遍了全国, 合作社全体成员全方位利用三道沟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再加上使用无毒无残留的生物制剂, 一切按照绿色食品要求。如今, 三道沟苹果专业合作社生产的SOD功能型红富士苹果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三等奖, 其品牌已经创立成功。

4.实现资源共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 从其本身分析, 就是成员互相协作分工的体现, 并且担任负责人的一般都是经营能手, 对于农产品经营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 能将农民社员们所缺失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上来。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外围突破了所有制的限制, 将国有、集体与个体相结合, 将农工商贸科技等诸多行业联系起来, 将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的各种资源联系起来, 将城市和农村联系起来, 实现诸多要素的优势互补。

5.保护农民市场利益, 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合作社能够实现规模效益, 这对于农民的市场利益保障有着积极作用。合作社是众多农民的联合, 农产品集中销售规模效益明显。此外, 在市场交易谈判中, 个体经营总是有些弱势, 而通过合作社则能够增强谈判底气, 扩大影响力。其次, 合作社对于农民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足, 常常会因为错过信息而蒙受损失。合作社对于这一点, 可以安排专门进行市场调研的人员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 决策也是集思广益, 还可以寻求政府指导, 能够极大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能力。

6.推动农业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 存在由当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合作社, 这种方式可以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 例如合作社人才的招聘以及将农业研究成果转换成市场产品等, 有龙头企业牵头, 其产供销模式更加贴近市场要求。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其产业链也会进一步加长。原本只存在生产和销售环节, 但此时会向两端继续延伸, 向上会将良种培育、品牌建设等, 向下则是可以延伸到特色农产品市场调查等, 不断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满意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于成员互助而成立的农村经济组织, 其本身对内非盈利、民主自由等特征就使合作社具有极强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合作社也是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实现资源共享, 保护农民市场利益,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伍国强, 诸秋南.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07:196-198.

[2]宋世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10:299+301.

[3]刘艳芳.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兴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 2010, 05:82-83.

8.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篇八

延津县永良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脱毒红薯两次出口迪拜,为国创汇;

获嘉县万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建成10家良种猪示范养殖场,实现年产值过亿元;

……

新乡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向产品营销、精深加工、品牌经营等明显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高层次合作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合作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抱团儿发展底气足

在初冬阳光的照射下,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闪着喜人的亮光。这是延津县永良甘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甘薯。

社员高延清告诉记者:“过去红薯收成时,不仅要自己下地挖了再拉到集市上去卖,价格也没保障,有时两三毛钱都没人要。现在可好了,收成时,合作社用机器给你一出直接拉走了,还有保护价,自己什么心都不用操,只管种好地就行。今年底我准备再流转10亩地,扩大一下规模。”喜悦之情洋溢在她的脸颊。

在获嘉县万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位老汉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过去他对合作社认识不够,总觉得自己是个老养殖户,在这行又干了多年,可没曾想吃了大亏。2011年,他养的猪出现了高热病症,合作社理事长陈连芬得知后,就建议他用药治疗,他不仅没听,却用了一个江湖兽医的药。结果一夜之间,老汉所养的100多头猪全部死光了。事后,他惭愧地找到合作社,要求加入。

据陈连芬介绍,获嘉县农民虽有养猪的习惯,但大都不懂得科学喂养技术,致使喂养周期过长,成本过大,效益很低。最令养殖户担心的是,个体抵御风险的能力很低。如果大家抱团儿发展,就有底气了。合作社负责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将中间的“饲料贩子、药贩子、猪贩子”环节省去,让社员既节省成本又获得最大利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民都是自觉自愿,都是为了自己能有获得最大利益的保障。目前,新乡市发展规模较大、前景效益较好的有51个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众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实现了“合作社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社员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让其拥有了充足的底气。

专业服务“全程化”

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大力发展板蓝根、地黄等中药材种植,目前面积达2.5万余亩,入社社员2400多户,分别在原阳、封丘等地建立了6个分社,实现年销售4000余万元。

走进延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大院,理事长李元智正同社员们一起分拣已收获的药材。见记者一行到来,李元智拿出一张跟银行卡一样的磁卡说,他们合作社的社员每人都有一张这样的社员卡,卡中除了注明社员的姓名、种植面积、供应品种及服务项目外,还规定了保护价,并且每月发布科技管理信息和市场信息,对社员实行全程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及服务。

规模化生产必须对接专业化服务,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为此,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药材种植过程中,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统一供种供肥、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以提升产品品牌和质量。该合作社不仅与社员签订了种植收购合同,还与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哈药六厂、山西亚宝药业等药企药商签订了销售合同,成功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社员依靠合作社经营的优势,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使社员也能获得市场流通环节的利润,社员人均年收入大都比非社员高。

据新乡市委农办农村经济科负责人介绍,该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服务网络健全,对社员在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品牌营销等方面,均有稳定的服务关系,技术操作规程严格,实现了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服务、统一销售产品、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等。

掌握市场“话语权”

在卫辉市唐庄镇仁里屯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四年,但该村搞土豆等蔬菜种植的历史却有20多年了。

见记者来采访,社员杨继成高兴地说:“过去我们种土豆,得凌晨三四点起床去赶早市,卖2毛5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可好了,合作社不仅帮我们引种荷兰土豆,还帮我们卖上了好价钱。”“成立专业合作社,大家团结在一起发展的好处不仅体现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更体现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市场的‘话语权’,让产品物有所值。”该合作社理事长田增河侃侃而谈。

在生产技术上,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法和一年三熟的种植模式,种植大白菜、花椰菜、胡萝卜等蔬菜。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的基础上,科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狠抓质量管理,对违反合作社章程和纪律的、以个人利益损坏合作社利益和形象的,坚决予以处罚。目前,该合作社的产品不仅畅销新乡地区,还远销安阳、鹤壁、焦作、郑州等地市。

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保证了产品质量,在一定的营销和专业包装下,即使在产品价格走低时,合作社也会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精心打造“助推器”

自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新乡市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工作,按照“两自、两先”的原则积极发展,基本形成了多产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格局。

为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2012年,新乡市政府专门出台了文件助力合作社发展,并将农民合作社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新乡市相关部门也采取了切实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空间,使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高速路,仅2013年前10个月,新乡市新注册农民合作社就有2024家。2012年2月,在河南省率先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现已发展为4家。

新乡市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措施,抓好抓实。近年来,新乡市委农办牵头建设了“新乡农民合作社网”,并建立了网站的网络数据库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开发农民合作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合作社及社员管理、手机小型电话会议、手机GPS定位、农业信息共享等功能。

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导 篇九

经济发展

为了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今年马山工商所在工作中着重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力度,截止目前,马山工商所辖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其中今年新发展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本地经济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农民的收入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老百姓已经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成立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实惠。在今年的工作中,马山工商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一、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知心交流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我所根据辖区内农村的特点,结合分局年初下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组织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们沟通交流,向他们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并向他们讲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地位、优势、相关优惠政策,提高了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并在宣传过程中收到了农民群众们很多很好的建议。

二、抓好了服务指导,加强了服务力度。马山工商所实行零距离、零收费、零时间,开通绿色通道,电话预约,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一条龙服务。对辖区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做好回访工作,并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经营,加强商

标、合同、包装、安全生产的管理,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三、加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交流,确保经营中成功的经验得到广泛借鉴。马山工商所为新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多次合作社之间交流学习的活动,让已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述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所遇到过的困难和问题,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四、加强了对几个重点商品市场的监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山工商所今年加强了对农资、农机、粮食作物、蔬菜作物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重要关联的商品市场的巡查和监管,规范其他生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行为,努力做到了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货渠道有保障,货物质量有保障,售后服务有保障,营造了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了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增收致富的目标。

10.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篇十

——关于XX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需要有“两次飞跃”的重要思想。“第一次飞跃”即改革开放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30年后的现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很难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适应,也越来越不适应农业发展的市场化、机械化和现代化需要,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适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行规模经营、集约经营,实现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那么如何实现农村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就成为了当前农村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很多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XX市XX县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新型合作化道路和实现农村发展 “第二次飞跃” 的有效途径。

一、XX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动因

近年来,XX县立足山区特点,以商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1 特色农业和园区农业为发展方向,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一是单户经营、产业分散。经过多年持续发展,这县以果品、柴鸡、水产、食用菌等为主的几大优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但面对全县XX万农户、XX万农民,如何实现产业质的提高,却始终缺乏一个符合市场机制的有效载体,农民生产随意性大,产业优势很难体现的问题突出。如这县XX、XX等四大板栗优种已推广多年,但分散交叉种植在XX个乡镇,未实现分品种植、分类采收,产品差异大、产业增收困难。二是生产粗放、技术落后。这县板栗在北部XX乡XX村最高亩产达400公斤,但全县63万亩板栗平均亩产却只有40公斤,产量的巨大差异在于生产管理技术的参差不齐。由于近年来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网破线断人散,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组织,很难迅速推广普及和做到全覆盖,大多数农户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三是产销脱节、产品难卖。大多数农民思路、眼界有限,往往只重生产、不看市场。少数能人由于受自身生产规模和资金实力制约,往往浅尝辄止、难成气候。近年来,全国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但这县板栗销售价格却不升反降,从1997年的20元/公斤降到2007年的6元/公斤;淡水鱼价格20年来止步不前,始终徘徊在10元/公斤左右。而板栗产量十年间由1.5万吨增加到2.5万吨,淡水鱼产量二十年间由1万吨增加到3万吨。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四是加工滞 2 后、效益低下。一家一户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无品牌,又无标准,多数以原品方式出售,往往被视同“三无”产品,根本打不进大商场、大超市,直接进入终端市场困难。即使有简单的加工,由于产品附加值低、知名度低,也难以卖上好价钱。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中间生产要素的缺失。XX农业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选择一种媒介,把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连接起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联合生产与销售,共同增强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带着这一深刻认识,结合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XX县在2007年底组织有关单位、企业和生产经营大户到南方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决定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间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思路一明天地宽,通过一年半的实践,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2家,入社社员达到5000多户,覆盖了板栗、核桃、水产、柴鸡、食用菌、花卉等各大主导产业,合作社年实现农产品销售额5亿多元,产品打入了1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入社社员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

二、XX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做法

XX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明确提出了把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组织化的纽带、生产标准化的载体、销售集群化的龙头、农业产业化的桥梁”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适应本地经济 3 发展的现代农业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一)加强引导支持,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来。一是优化合作经济产业基础。该县以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和农业资源为基础,分乡镇、分产业划定了六个万亩果品示范园区,1000万只柴鸡养殖示范园区,20万头猪生产示范园区、4000亩食用菌发展示范园区,万亩花卉生产园区,84座水库淡水养殖示范场等多个农业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建设农副产品基地和块状群体,奠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科学划分专业合作社布局。在产业分区域发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各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严格按照各社之间村、户互不交叉,入社社员必须达到200户以上,一个乡镇最多不超过3家的原则进行专业合作社建设,合理配臵产业资源,避免内部恶性竞争,保护合作社和农民的利益。三是提供强力政策支持。2008年,该县出台政策,对新建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合作社,每个补助5万元;对实现产品创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分别奖励100万元、20万元;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补助宣传费的10%。2009年,县委、县政府又制定了“十佳专业合作社”评选及奖励办法,并对产品实现直销、连锁经营的予以每店5000—10000元奖励。该县力争到2012年,各类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0家,覆盖农户15000户。

(二)发展规模经营,使农村土地“转”起来。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形式,推进农村土 4 地向专业合作社流转,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臵。一是“土地转租入股-连片开发-集中经营”的社会能人领办模式。如该县XX花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XXX,领办合作社后,每年以每亩土地800元的价格付给社员作租金,土地由合作社统一发展设施花卉种植,吸收社员在合作社打工,同时社员以土地入股,年底合作社按股分红返利,2008年社员平均在一亩土地上获得综合收益9000多元。目前,该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达300亩。二是“土地加盟-基地生产-合同购销”的农民合作兴办模式。如该县XX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共同种植意向的农户联合办社,入社农户土地作为合作社生产基地,社员分户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要求进行小杂粮种植,合作社统一收购产品和对外销售,社员每亩土地纯收入比入社前增加了600元。该社2009年发展小杂粮种植10000亩,带动全县小杂粮种植超过30000亩。三是“龙头带动-精准生产-一体管理”的龙头企业创办模式。如XXX公司为扩大优质栗源,创办了XX板栗专业合作社,对入社农户的板栗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供应优良苗种、统一技术管理和农资供应、统一加工销售,同时对社员10年以上栗树产品实行高价采购,促进了当地板栗质量的提高和栗农收入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和信誉也得到大幅提高。

(三)强化产业延伸,使农民群众“富”起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后,该县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培育特色优势,开展产品精深加工,集中力量闯市场,迅速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以 5 商品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在“特”字上下功夫。2007年XX县板栗销售价由每公斤10元以上降至6元,几千吨板栗滞销。板栗合作社组建后,通过集中宣传该县板栗特色,直接进入市场,2008年全县3万吨板栗购销一空,并且每公斤卖到了10元以上。其中,XXX板栗专业合作社开发的“XXX”系列产品,对100年以上古树生产的板栗进行专门认证,分级管理、分级销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每公斤最高卖到了200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二是在“加”字上拓市场。该县成立的XX家板栗专业合作社,开发出了速冻板栗仁、小包装即食板栗、干炒板栗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产品覆盖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用修剪下来的栗树枝作为原料,推广栗蘑栽培,进一步提高了栗农收入。三是在“名”字上找出路。该县合作社高度注重品牌效应,靠品牌提高知名度,靠品牌抢占市场,靠品牌扩大销量。XXX板栗专业合作社注册的“XXXX”商标,2008年被国家工商局评为地理标志驰名商标,成为全国板栗行业第一个地理标志产品。该合作社研制出的“XXX”干炒板栗专利产品,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设立了“XX板栗专卖店”。XX花卉合作社种植剑兰种球2000多万粒,成为全国最大的剑兰种球生产基地。四是在“优”字上挖潜力。该县各专业合作社按照标准化模式组织生产,加大科技投入,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XX板栗专业合作社,依靠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栗树“四回缩”修剪技术,在社员中进行了推广,2008年仅此一项就使 6 200户社员增加板栗产量5万公斤。2008年,各专业合作社组织培训活动40多次,多项优新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四)做好规范管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壮”起来。为确保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该县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从领办人审批入手,坚持三条原则:一是以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科技大户、经纪人为首选的原则;二是必须具备组织能力、营销能力、抗风险能力的原则;三是申请人、社员、当地政府都有积极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拟定领办人员把好三关:一是经济实力考核关,二是发展目标论证关,三是社员意愿调查关。在三关考核中,坚持当面座谈、个别走访、实地考察三道程序,逐一认真调查筛选,做到合格一个、审批一个、注册一个,确保专业合作社领办人都是有实力、有能力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同时,这县还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各个合作社必须建立章程、制度,明晰房屋、土地等产权,并经社员大会表决通过;合作社要定期召开理事会、监事会、社员代表会、社员大会;要建立社务公开制度,对重大决策、经营情况、盈余分配等,以公开栏或社员大会等形式,告之全体社员;严格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对不设臵会计账薄、不进行会计核算的,取消年终评先选优资格,并建议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

三、XX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启示

启示之一,专业合作社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载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 7 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XX县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整合农村资源,把农村的种植大户扶持起来,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带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推进了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有效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奠定很好组织基础,既确保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政策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到目前,该县已有5家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吸引农户500多户,流转土地11000多亩。

启示之二,专业合作社是吸引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的重要主体。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投资回报期长、效益低下,很难吸引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投向农业。中央提出,我国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但是怎样支持农村、反哺农业,国家实施惠农政策,这只是政府的一种引导,远远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一个主体,建立一种以利益为纽带的机制,吸引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重要的主体,通过它们把资本、技术、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集中起来,起到“洼地效应”。如XX县XX镇私营业主XXX从事采矿业,2008年投资800万元,创办XX花卉专业合作社,同时在上海注册了XX花卉 8 有限公司,依托其资本和市场优势,吸纳周边农户土地发展高档花卉种植,产品打入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当年就获利300多万元。

启示之三,专业合作社适应了当前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需要。专业合作社是以增收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合作为手段,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农民联结成的共担风险、共赢利益、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较好的解决了一些因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较小,单家独户难以办得到、办得好的事情。XX县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将市场和农户连接起来,广大农民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在产业链上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工厂化生产,产业链更加牢固,比较效益得到提升,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具有实力的能人领办专业合作社,集小资本为大资本,实行集约经营,突破了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实现了更大更强发展。因此,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商品生产的一种必然。

启示之四,专业合作社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XX县经验看,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领引作用。一是引导结构调整。专业合作社通过自主开展技术服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及时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该县XX柴鸡合作社带领和指导农民进行柴鸡养殖,使小鸡蛋成为了大产业。通过合作组织带动,XX县已形成一批颇具特色的产业群和产业带。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加工型专业合作 9 社,与农户和生产基地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实行精准生产、合同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批拉动县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三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种养大户、产销能人和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金和营销网络等优势,组建新型产业生产合作组织,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县XX、XX渔业合作社成立后,与东北三省、内蒙古、青海、天津等地销售市场建立了联系,并购买专用鲜活运输车进行直销,该县淡水鱼类平均每公斤提高了3元,仅此一项全县养鱼户年增收9000万元。

启示之五,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由于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一个新兴产业兴起后,需要各级政府因势利导、规范管理,促进产业的良性渐进。XX县根据全县产业分类、发展现状和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使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就做到了科学、合理、有序发展。同时,在资金鼓励、贷款贴息、土地流转、项目申请和审批等方面优先向合作社倾斜,增强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力。XX县在合作社建设中既积极扶持,又严格把关的作法,为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四、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条新途径。结合我市实际,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要在 10 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合作社,加快提高优势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基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各地应围绕本地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组建一批专业合作社,使合作社覆盖的优势农产品份额有较大提高。可研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等的政策措施,明确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用地政策支持等多项扶持政策,协调各涉农部门的力量,形成推进合作社发展的合力。同时,要注意发掘和总结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培植和树立起一批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好的典型,带动和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2、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为专业合作社提供集约经营载体。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是关键。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有集中种养意愿农户的土地组织在一起,建立生产基地,改变了“耕地不多户户种,丰产不丰收”粗放经营状况,有利于发挥土地的集约经营效益。因此,应进一步加快土地承包权流转交易体系的建立,探索土地“预流转”机制,由村组为载体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由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统一经营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后,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由专业合作社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搭建起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平台,密切承包农户与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利益连接关系,减少后期土地流转纠纷发生,探索社 11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合作化道路。

3、明确土地物权,突破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素瓶颈制约。在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发展中,村组集体组织随意调整、收回农民承包地或农户随意退社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合作的基础脆弱。加快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化、资本化,使农民能够将土地作为稳定的资本,在专业合作社中从事股份经营、合作经营、合伙经营,对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在这方面,XX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市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农户凭家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可以向县级政府申请办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持证人在产权期限内按规定用途,可以依法使用、经营、流转土地,可以作价、折股作为资本加入合作社经营或抵押担保。合作社受让后,可以全体成员的土地使用产权证为基础,向县级政府申办总的土地使用产权证,凭总的使用产权证,可以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融资等,从而解决了原承包方随意退社要回土地和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市可学习借鉴枣庄市经验,由县(市)区政府统一向农户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明确农民对自己承包土地的物权,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经营。

11.浅析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篇十一

一、引言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年聚焦“三农”问题,不断探索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是助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组织形式,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产业基础。经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乏是严重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调查

从化市作为广州的后花园,北回归线横跨中部,其基本特征是自然环境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优势,劳动力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因此本文选择广州市县域从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为主,实地调研为辅的方式对从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进行摸底,同时对不同组建模式的典型合作社采用访谈的方式采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和金融需求方而的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相应的频数分析,挖掘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夯实基础。本次针对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约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43份,有效率达71.5%。

(一)从化合作社的总体概况及特点

1.合作社概况。截至2 014年12月,从化市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并在市农业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50家,占广州地区合作社数量的30%,涉及水果、蔬菜、花卉、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加工流通七大类农业产业;共有社员约9 000人,其中农民占80%以上,带动农户41 500户,占从化市农户总数的 40%;全年总产值高达12 825万元。全市合作社中,以水果为主的合作社共66家,产值3 485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27%;以蔬菜为主的合作社共82家,产值3 006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23.4%;以养殖为主的合作社共19家,产值1 430万元,占合作社总产值的11.2%;水产、花卉等其他占总产值的38.4%。

2.合作社规模。从化合作社规模在500人以上的有1家,该社农户数964人。100“500人之间的有21家,占比9.2%;50”100人之间的有20家,占比8.8%;合作社的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下的,共186家,占比81.6%。

3.合作社标准化程度。全市共有5家合作社被选为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7家合作社被选为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23家合作社被选为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53家有产品分级包装,15家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45家有注册商标,4家有质检、冷库设施,5家有农产品加工场地,3家建立生产记录与产品质量安全源管理制度,11家完成“三品”认证。

4.合作社经营模式。经调研发现,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民”运作模式为主,占比约为60%。该模式是生产同类型农产品的农户志愿加入联合社形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日常工作以组织社员技术培训和拓展销售渠道为主,部分合作社还提供设施建设、采购生产资料等服务,只有不到5%的合作社提供资金渠道,提供融资服务。

(二)金融需求现状及特点

短期资金需求额度小,季节性较强。从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额度差异度不大,主要集中于10万-50万元之间,约占70%。短期资金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收购和销售环节,农民和购货商在结算方式和习惯上的差别经常导致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一般而言,合作社通过现金的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少数老顾客还会采取支票的方式结账。而购货商比如超市通常2-3个月结一次账。若资金量小,能够一次付清,但资金量稍大,则采取多次结账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大量的运营资金,导致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金融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金融和政策性补贴的协调度不足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具有弱质性,因而需要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和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2013年从化市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财政补贴将近200万元,而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不足100万元。我国农业的基本而较大,对于资金的需求也相对较多,如果只依靠财政性资金“输血性”地支持农业发展,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也会降低有限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金融机构风险认识缺位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根本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途径有3种:直接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通过向专业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通过合作社协作企业发放贷款。对银行机构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从化市仅通过合作社成员发放贷款88万元,被调查的5家银行机构认为难以控制风险、缺乏外部担保是制约金融支持合作社的主要原因。农业金融与农业生产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农业信贷风险也同农业生产直接挂钩。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用评级工作滞后是制约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直接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和组织结构,因此很难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即便按照商业银行的现有内部风险评估模型对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绝大多数合作社也达不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标准。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模型,不能有效整合农户个人信用信息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信息,导致金融对其信贷支持缺少信用信息支撑。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和金融产品创新,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模式

政府引导合作社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内部人”控制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的组织,成员既是合作社的所有者,也是合作社的服务对象。合作社发起人身份较复杂,有的由村干部发起成立,有的由企业发起成立,有的由能人大户发起成立,合作社容易被发起人或资本控制。单独依靠合作社自身规范化困难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引导,逐步使其治理结构规范化。目前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以此为突破口,完善监督机制,发挥好监事会的作用。引导合作社制定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合作社的财务审批,正确开展会计核算,定期公开合作社的财务,保障普通成员的监督权。

(二)健全农业风险准备金制度,实现风险共担。

农业生产很多不可抗因素,自然灾害无法避免,因此应引入风险准备金制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的总体原则是利用财政风险补偿基金对农业贷款而临的自然性风险给予补偿,目的是使补偿后的农业贷款风险和收益达到与其他类型贷款基本一致的水平。从风险构成看,农业贷款的风险包括经营性风险和自然性风险。经营性风险主要源于银行机构的经营管理和借款主体的道德风险等,银行机构作为市场主体独立承担理所应当,但自然性风险主要源于农业自身固有的弱质属性,由银行承担只能降低其投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建议财政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对农业贷款自然性风险的补偿。这种做法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

(三)鼓励创新金融产品,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

农户收入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民手中最大的“资产”是其房屋以及土地。拓宽传统抵押物范围,以土地经营权抵押为突破口,使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出去,使土地的要素价值得到充分盘活,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使其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另外,鼓励创新金融产品,针对合作社的机器设备、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等进行抵质押贷款;对一些效益好、带动而庄发展前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开发推广信用联保贷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因生产需要的季节性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实行优惠利率。

四、对策建议

(1)推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人民银行应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扎实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加大对金融机构贯彻执行支农政策的考核力度,以评估考核引导带动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适时制定“三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为“三权”融资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明确方向。

(2)创新涉农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顺应现代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趋势,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金融产品,满足差异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推广农户小额贷款,多户联保贷款、农房抵押、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贷款和农户创业贷款,积极探索涉农专利权、商标权、产业园、养殖场等质押物贷款,将金融业务的触角延伸至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为防止信贷风险,可前期选择少数村镇、企业、农户进行贷款试点,后再着力推广至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自助银行的设立,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业务,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等金融服务,满足更高层次的金融需求。

(3)建立多方合作的融资机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仅靠金融部门单方面的支持势单力薄,需更多的部门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农业部门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推广、工程施工等领域。土地、电力、水务、税务等部门要协调配合,对于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与优惠和支持。

(4)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合作社推动、产业带动、农户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加大力度创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土壤”空间。鼓励、引导种植能人、运销大户牵头联合从事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形成群体优势,构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合作社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相关内容,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

(5)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专项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补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扩大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保险覆盖面,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春.金融支持临泽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调查

上一篇:春节庙会下一篇:房屋房产抵押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