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4-10-03

《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16篇)

1.《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4-95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产生统计的需求,探究收集数据的方法,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3.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合作分工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边说边演示课件有若干只小动物在篮球场)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举行投篮比赛。看,有哪些小动物?

生:有小猫、小狗、小兔。

师:它们分别有几只?

生:(用心地数)

师:有什么办法能一下子看出它们各有几只?

生:给它们分一分,再排一排队。小猫一排,小狗一排,小兔一排。

师:(演示课件有几只?

生:(齐说)小猫7只,小狗9只,小兔8只。

师:小结:分一分,排一排就能清楚地数出小动物的只数了。

(板书:分一分排一排)[评析:利用低年级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复习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等简单统计方法。]

二、诱发需求,探索新知

师:比赛马上开始!三个队各选出了一名代表进行投篮比赛,奖品是一袋饼干(课件出示一袋饼干)。你能看出袋子中的饼干有几种形状吗?

生:有三种,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

师:各有几块呢?

生1:不知道。

生2:把饼干倒出来数一数。

师:好!请电脑帮忙吧!(课件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后便消失了)

师:(饼干掉完后)有几块?

生:一共有16块。

师:真不错!谁还知道三角形的有几块?圆形、正方形的呢?

生一片茫然。

师:哦,大家都没数清楚!

生1:饼干太多了。

生2:太乱了。

生3:饼干掉下去就看不见了。

[评析:利用这个情境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不能直接分一分、数一数,该怎么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师:那么,大家有没有办法把各种饼干的块数数清楚呢?

生:用篓子接住然后数一数!

师:饼干掉下来就看不见了,用篓子也接不到呀?

生:把饼干画在纸上!师:真棒!想一想,你准备怎么画?看谁想的办法最简单、最清楚。

生:(学生思考片刻后,同桌交流方法)

师:请班长报,大家都用自己想到的方法画下来。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录。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

生1:打“v”

生2:画“1”

师小结:打钩或画竖线,既方便又清楚。你知道用这种方法记录应该先怎么办再怎么办吗?

生:先画一个□,一个△,一个○,再听班长报哪种图形就在哪种图形后边打“v”或画“1”。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操作中检验各自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通过交流比较得出简便易行的统计方法分类用符号记,并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记录方法。]

师:请大家把结果填在表格里。(核对后)统计成功的小朋友举手!你们真行!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生1:我知道三角形饼干有7块、圆形4块、正方形5块。

生2:我知道这袋饼干共16块。

生3:我知道三角形饼干最多,圆形最少。

生4:我还知道三角形饼干比正方形多2块。

师:真了不起!知道这么多的信息。师小结:刚才饼干掉下去就看不见了,我们是用先记下来,再数一数的办法来统计的。(板书:记下来统计)

[评析:创设情景产生问题小组讨论寻找方法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分析比较优选记录方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据信息的敏锐直觉,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巩固深化,形成技能

师:奖品的问题解决了,小动物开始比赛了,它们每人投10次球,看!(课件演示小猫、小狗、小兔轮流投球)暂停一下,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根据什么来判定谁得冠军?

生:谁投中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

师:好!就请你们当一回裁判,它们各投中几次,还得记下来!你打算怎么记?

生1:投中一个球打一个钩。

生2:我画竖线。

生3:我画点子。

师:都可以,记号越简单记起来越方便。要是没投中,那怎么办呢?

生1:没投中打一个“X”。

生2:没投中就不记。

师:都行。请大家作好准备,不能多记也不能漏记。记完后,填上结果,学生边看课件边记录。

师:电脑也作了统计,请看排行榜。一样的举手!小组里交流一下记录的情况和结果,选出你们组的最佳裁判,老师也有奖品,一个大拇指。

[评析:一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用到记下来再数的统计方法的机会很少,利用小动物投篮比赛这一情景,除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外,主要为了让小学生有一次使用这种统计方法的机会,体会到统计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四、举例说明,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统计。看(课件出示图片),马路上有很多汽车,假如你站在马路边,你想统计什么呢?

生1:我想统计红色的汽车有几辆,黄色的有几辆,白色的有几辆。

生2:我想统计往这边开的有几辆,往那边开的有几辆。

生3:我想统计轿车有几辆,面包车有几辆,公共汽车有几辆。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用今天的方法统计呢?

生1:到文具店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

生2:到动物园统计猴子、大象、老虎的只数。

生3:在校门口统计自己来上学的有多少人,家长送的有多少人。

[评析: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能派什么用处呢?空洞的说教解决不了问题。教师在这里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知识,既强化了学生的统计意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分析结果,体验决策

师:安琪小朋友过生日了,也要统计呢!她要请9位好朋友来作客,想准备4种水果、3种糖来招待客人。不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和糖,于是安谋一一打电话。每位客人要报一种水果、一种糖,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分分工,一起帮安琪记,好吗?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生:(讨论后)我们一个人记水果,一个人记糖。

师:这主意不错!大家准备好纸,安琪要打电话了,小耳朵仔细听。生边听边记。师:记完了,请同桌合作填写统计表。(核对统计的结果)

师:看了统计的结果,你想对安琪说些什么?

生1:香蕉买5个,苹果买1份……不要浪费。

生2:安琪:买水果时要多买些香蕉,少买些梨。

生3:安琪买糖时多买些大白兔奶糖,少买些水果糖。

师小结:看来统计还真有用呢!

[评析:小朋友都有参加同学生日聚会的体会。通过安琪过生日这一个情节,使学生愉快地再进行一次统计练习。同时,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使学生明白统计的结果能帮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作出正确的决策。]

六、玩一玩

师:(拿出一个小正方体)观察6介面的颜色,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面是红色的,两个是黄色的,还有两个是绿色的。

师:(随意一扔)什么颜色的面向上?再扔呢?看来什么颜色向上还不一定呢!想玩一玩吗?每人扔3次,一组4人共12次,可以统计什么?生:红色面向上的几次,绿色的几次,黄色的几次!

师:每扔一次都要把结果记下来。

生:四人一组活动。边操作边记录。交流结果并填写。

师:大家的结果并不一样,这里还有学问呢!以后再学。

[评析:这个环节让学生轻松活动,既能放松学生的身心,又能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埋了伏笔。]

[总评:本课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情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以小动物投篮比赛这一生动有趣的情节串联全课,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精彩的动画组织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合作探究、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同肘获得实用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二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 (下) 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 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 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 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的图片学具、作业纸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搭配问题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上一节数学课, 好朋友见面,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节, 见面一般要握握手。如果老师和全班所有的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我们班有42名同学, 老师和每个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42次。

师:在看似平常的握手中也蕴藏着数学规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评析:教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教学, 轻松、自然。师生交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握手问题, 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引导参与, 探究搭配规律

1. 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春天到了, 小红准备到钵池山公园游玩, 从衣柜中找出了2件上衣, 3条裙子。 (出示图片)

师: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裙子搭配穿, 如果你是小红, 你会选择哪一种穿法?

生:我选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穿。

生:我选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穿。

……

师:看来上衣和裙子的搭配方法不止一种, 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把作业纸上的图片连一连。

(学生在作业本上连一连, 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 第二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共6种。

生:我用第一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用第二件上衣分别和三条裙子搭配, 有三种。共计6种。

生:我用第一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二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用第三条裙子分别和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 共计6种。

……

师: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个同学的搭配方法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第二和第三种方法好, 因为他们是按一定顺序搭配的。

生: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这样搭配不容易重复、又不会遗漏。

小结:刚才在选择上衣和裙子搭配的时候, 同学们想到了两种既不重复又不会遗漏的方法:一种是先选一件上衣分别与三条裙子搭配;另一种是先选一条裙子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

【评析: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己利用图片进行搭配, 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又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你喜欢哪种搭配方法呢?”让学生自主评价, 在比较和交流中, 不仅初步体验了搭配规律, 又渗透了有序思考的思想。】

2. 优化思维, 寻找简捷的表达方法

师: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表示, 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

生:第一件上衣和第一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二条裙子搭配;第一件上衣和第三条裙子搭配。

生:用1和2表示上衣, 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裙子, 共有1A、2A、1B、2B和1C、2C, 共6种。

……

师:再比较一下, 你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 为什么?

生:我喜欢用符号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比较方便、简洁。

生:我喜欢用字母和数字表示的搭配方法, 这样也比较方便、简洁。

……

小结:同学们想到了用文字、符号、字母和数字的方法来表示, 通过比较, 大家觉得还是用符号、字母和数字表示比较方便、简洁。

3. 归纳总结搭配的规律

师:如果增加1件上衣, 又有几种不同搭配方法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 (略)

师:如果再增加1条裙子, 搭配的方法又有多少种呢?

生: (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幅图, 你发现搭配的总数一样吗?猜一猜, 搭配的总数可能与什么有关?

(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搭配的总数与上衣的件数和裙子的条数有关。

生:我发现搭配的总数就等于上衣的件数乘以裙子的条数。

……

生用前面搭配的例子验证规律。

小结并板书:上衣的件数×裙子的条数=搭配的总数。

师:如果有8件上衣, 10条裙子,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生用8×10=80 (种)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搭配规律, 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搭配方法, 而且发现了搭配中的规律。

【评析:数学具有抽象性。“如果现在没有图片, 你能想办法表示出这6种搭配方法吗?”教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搭配的方法, 学生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文字……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抽象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通过上衣或裙子的数量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让学生体验、感悟搭配的规律, 自主建构了数学模型。】

三、应用规律, 解决生活的搭配问题

1. 握手中的搭配

师:前面我们知道握手当中蕴藏着数学问题, 如果听课的4位教师和我们全班同学每人握一次手, 一共要握多少次手呢?你是怎么想的?

2. 早餐中饮品和点心的搭配

出示:3种饮品和5种点心。选一种饮品和一种点心搭配,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我们在选择时不仅要注意个人口味, 更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这样我们才能长得更健壮。

3. 少年宫活动报名表

(1) 红红想学两项, 选择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4. 设计路线

小明从家经过体育馆到学校, 一共有8种不同的走法, 猜一猜从家到体育馆可能会有几条路?从体育馆到学校可能会有几条路?

5. 观看《田忌赛马》视频

小结:孙膑正是运用搭配的策略, 改变出场顺序, 从而赢得了胜利。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 通过巩固性练习和拓展延伸练习,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创设了较大的问题空间, 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入和发展。】

四、全课总结, 引导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搭配规律。通过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许多类似的搭配规律, 只要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总评:

综观全课, 教者引领学生从研究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入手, 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 体会搭配的规律。在自主探究中, 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且提升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 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 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 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 巧妙地设计了“握手—穿衣服—早餐的搭配—设计线路”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蕴含搭配现象的生活情境,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在搭配和选择中, 逐步体会到搭配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 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引领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皮亚杰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教者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搭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教者充分放手, 以“穿衣服”这一学生所熟悉的搭配问题为载体,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搭配的规律这一数学模型。并运用这一模型成功解决了“早餐的搭配”“参加少年宫活动中的搭配”“设计线路中的搭配”“田忌赛马中的搭配”等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使学生对搭配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师: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二)揭示课题

师:“周长”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周、一圈、周围。

师:是不是一周、一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是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生:齐读课题。

[评析:认字释义,巧妙揭示课题,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激发了学生在此基础上的大胆猜测、推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愿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猜一猜,说一说

师:出示课件:(教材主题图片:树叶、三角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钟面、五角星等图形)问:这些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意思呢?

生:猜一猜,说一说:是指这些图形(“一周”“周围”“一圈儿”)。

师:那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请你们指出学具的周长给同桌看一看,好吗?

(四)归纳认识

老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图形的认识,尝试用语言来归纳周长的定义,然后看书对比课本上对周长的描述,在交流中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评析:让学生尝试着表达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动手操作,自主体验“周长”的意义

师:我们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

生:可以量一量。

师:你有信心测出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师:老师为每人都准备了如下一张“智慧小手测量单”,先看一看。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树叶的周长 等等。

师引导:这里有好多活动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你可以找个搭档,共同完成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你现有的学具和测量工具完成这些活动,并记录下数据。比一比,哪组搭档配合得默契,完成得更好!

[评析:教学中,学具的充分准备,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不但学会了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加深了对物体或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交流小结,展示学生的成果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分享呢?

生1:我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

生2:长方形的周长,不必将四条边的长度都量出来,只要量出一条长边、一条短边就知道其他的边了,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四、总结激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不仅知道了物体或图形的周长是什么?还学会了一些物体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更重要的是,你们在小组学习中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大家聪明才智,探索出了很多好的测量物体周长的好办法,较好地理解运用了数学知识,验证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

[评析:小结生动具体,不仅梳理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课标新理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评:本节课“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新颖、独特,目标达成度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需要,也是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具体表现之一。本节课,教师学具准备充分和对不规则图形的测量:如树叶的周长,难测量的图形:如圆、五角星的周长等,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可能,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开发了智慧,得出方法,形成了技能,如,他们发现有很多图形的周长,测量时不用测出它所有边的长度,只要测出一部分就行了。

4.《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四

来宾市金秀县头排镇中心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二册(人教版)88-89页例

1、例

2、例3 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教材新增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还指出,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是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课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情景入手。如“请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盒子里是什么东西?”“教室布置”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排列规律和变化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同时,数学学习应是主动探索的过程。本课例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新知。接着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然后通过一组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 1 意识;最后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美”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整节课让学生有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找规律,按规律涂涂画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规律。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纸每人一张、学具盒(内有圆片、小正方形、三角形)、颜色笔。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出示盒子)“小朋友们,请你们猜一猜老师盒子里是什么东西?”先让学生猜一猜,然后老师拿出第一只粉色的蝴蝶,接着问:“小朋友再猜一猜下一只蝴蝶会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继续猜,直到老师拿出盒子里的最后一只蝴蝶。最后老师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刚开始你们猜得不对,可是后来却都猜对了,是为什么呢?原来啊,老师拿出的蝴蝶的颜色是有规律的,是按照红绿绿红绿绿这样的规律来排列的。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是很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找到事物的规律,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评析:“规律”这两个字,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要让他们一下子接受“规律”这个概念很难,于是老师通过让小朋友“猜一猜下一只蝴蝶会是什么颜色”这个情景来引入。使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初步感知、体会什么是规律,一下子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师:你们看,六一儿童节,图中的小朋友用一些小旗、灯笼、花布置了教室。他们布置的教室漂亮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一会,然后小组交流,接着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生1:小朋友手拉手在跳舞。生2:有花、彩旗、灯笼。

生3:这些彩花、彩旗、灯笼是有规律。

师: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彩花、彩旗、灯笼都不是乱放的,他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规律摆放,像这样按一定顺序摆放就叫有规律摆放。下面我们首先来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出示彩旗)

请仔细观察,猜猜最后一面小旗会是什么颜色? 生1:是黄旗(多名学生)

师:都猜是黄旗,看看对不对(课件演示最后一面是黄色)师: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小旗是按照红色黄色又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多名学生)

师:对,小旗就是按照红色黄色、再红色黄色、再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摆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是黄旗。

师:彩旗我们知道了,那么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图)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想一想最后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师: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同学说说呢?

生1:我通过观察发现最后一个灯笼是紫色,因为灯笼是按照紫色桔色、再紫色桔色、再紫色桔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摆下去的,所以最后一个灯笼是紫色。

师:说得真好,那么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 生2:我发现下一朵花是绿色。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因为彩花是按照绿色红色蓝色、再绿色红色蓝色、再绿色红色蓝色这样的顺序摆下去的,所以下一朵是绿色。(课件演示)

师:再下一朵呢? 生4:再下一朵是红色

师小结:观察得很认真。刚才我们发现了彩旗、灯笼、彩花都是一组一组按顺序排列的,像这样一组一组按顺序重复出现的排列叫做按规律排列。看来我们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就可以很快推想出后面的物体。

巩固练习:选择题(课件出示)评析:这是一个例题的教学,在寻找规律环节中,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由此促成了多种发现的产生。接着让学生独立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学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他们努力想探索出不同规律。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摆一摆

(1)老师在展示台上摆出:一个正方体一个长方体 老师边摆边说:注意看,认真想,老师是怎样摆的? 想一想,接着怎样摆?通过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小朋友都说得很好,谁能把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说一说呢?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从形状、颜色上发现了它们排列的规律。(2)师再摆 △○□△○□△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师再摆1个正方体2个正方体。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再摆□△△△□△△△□△△△

生跟老师摆后,请一生上台接着老师的摆。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创造摆。师:不过老师发现刚才你们用学具摆有规律的图案的时候都是跟着老师摆的,那么你们想不想当一名小小设计师自已创造一下呢?好,那就请你拿出学具盒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自己创造,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有规律摆放的图案。

学生独立设计规律摆学具。汇报交流、展示。师:生1的作品怎样,你能评价一下吗?

师:生2,请你当小老师,问问大家是否知道你是怎样摆的? 师:大家看,就是这么简单的几个图形,咱们就能创造、设计出这么多不同的规律,你们真了不起,个个都是小小发明家。

2、涂一涂

书本89页3涂一涂和做一做涂上合适的颜色,你们能给他们涂上颜色吗?

师:谁愿意拿上来给大家看看?(指名学生上台展示)师:大家仔细看看他涂对了吗?

第1题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题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学生回答)做一做1、2、3、按什么规律排列?

3、教师: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出色,老师想奖励你们每人一张涂色纸,看看哪位同学能涂出与别人不同的有规律的颜色。(每人发给一张涂色纸)

四、找出生活中的规律,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

1、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有规律的事物吗? 生1:我衣服上的花纹 生2:马路上的斑马线 生3:地板上的瓷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几幅图片,小朋友想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

2、生活中有很多有规律的图形,那么声音有没有规律呢?请小朋友们跟老师做一做。

跟着老师做(教师示范做一串有规律的拍手动作,让生学一学,并能接着往下做。

a,拍掌X

XX

X

XX

X

XX

X

XX

b,拍两下掌,拍两下肩膀。重复做几遍。

师:刚才老师做的动作很多,可是同学们看一遍就记住了,为什么你们能一下子记住了呢?

生:因为老师做的动作是有规律的。

师:你说得真好。

c,跟着一名学生做(学生可自创,做一些有规律的动作)

评析:此环节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摆一摆、猜一猜、拍一拍等游戏活动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特别是摆一摆和猜一猜小环节中,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们不断地观察、思考、探索,既增强了推理分析能力和说理能力,又将本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此环节还注意联系生活找规律这一内容,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散了思维,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后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美”和“欣赏生活中的规律美”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也让学生感知数学美隐含着音乐美、美术美等。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寻找规律,欣赏规律,并摆出了有规律的图形,同学们一定有很多收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自由畅谈学习收获。

小结: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一定会发现更多的规律,也一定会设计出更多有规律的作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评析:整节课显得生动活泼,有条不紊。活动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尝试成功和欣赏数学美的机会,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春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篇五

师:春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春雨很有趣儿,那细细的雨丝,一根根的,真有意思。

生:我也觉得春雨很有趣儿,春雨过后,大地像洒了油一样,空气新鲜了,树也绿了。

师:同学们都感受过春雨,那下春雨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

生:下春雨时会有沙沙的声音。

师:你愿意模仿一下吗?

(轻声模仿)

师:真不错!如果我们都来模仿沙沙的雨声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大家模仿)

师:谁愿意把它的美读出来?(指生读)

师:读了第1句你好象听到了什么?好听吗?

生:我好象听到沙沙的雨声,像音乐一样。

生:我好像看到雨丝像丝线,细细的,像秀发,密密的,像蚕丝,软软的。

师:说的太好了。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练习)

师:(示投影:春雨飘飘在果林――――,――桃花;洒在树梢,――柳芽;落在田野,――庄稼;降在池塘,――青蛙。)

生:(自由练习读第2句,朗读填充评议)

师:这个句子写得多好啊,它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我这也有个好句子,请大家仿照它,展开想象说一说,春雨给“柳树、麦苗、青蛙”带来哪些变化。(出示句子:春雨飘呀飘,飘到桃树前,她轻轻地说:“挑花啊桃花,醒醒啊,春天来了!”桃花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她捧出火红的桃花。)

生:春雨飘呀飘,飘到柳树前,她轻轻地说:“柳树弟弟,醒醒啊,春天来了!”柳树睁开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它露出嫩芽。

生:春雨飘啊飘,飘到田野,她轻轻地说:“麦苗啊麦苗,醒醒啊,春雨来了!:麦苗睁眼一看:“啊,春天来了!”于是,他换上了新装。

师:真棒!春雨唤醒了他们,如果你就是他们,你会怎样感谢春雨?

生:如果我是桃花,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啊谢谢你,是你让我捧出了火红的桃花。”

生:如果我是柳树,我会这样感谢春雨:“春雨呀谢谢你,是你让我吐出了新芽。”……

师:说的真好,大家想象一下,除了桃花、柳树、青蛙以外,春雨还会唤醒什么生命?

生:春雨中,花儿张开了笑脸。

生:春雨过后,小鸟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生:春雨中,大象在河里洗澡。……

(师请生戴上头饰,加进联想,把春雨和桃花、青蛙等的对话表演出来。)

师:读3、4、5句,看谁能把春雨带给大地的美读出来。

……

评析:“语文课标”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片断做了这方面的探索。

1、联系生活,引发创造。在新课导入中,有题而发,引发回忆生活,想象创造画面,以叙谈对春雨的感受,使学生凭借生活积累,对春雨有个整体的认识。为课文阅读奠定基础。

2、借助想象,创造形象。在教学中,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出春雨的声音和形象,深切感受春雨的美和语言的美,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3、引导模仿,创造情境。在教学中,抓住春雨给景物带来的变化,出示句式,让学生模仿说句,想象情景,这既引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又进行了句子的练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形象内容。

6.《鸟的天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六

执教: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315800 李海达 评析:沈大安

一、朗读感受

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己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是每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自己感到最优美、最生动的那段课文,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的同学要想,你最欣赏同桌朗读的哪些段落。

(生选优美段落,同桌互读互评)

师:哪几组同学来向我们展示一下?

A组:

男生:(读第8自然段)

女生:我觉得他读得比较流利,但在感情处理上,“似乎……”这句话前面的感情太强烈了,后面上不去。(众笑)

师:同学们,了不得,一上来就是一个专家级的点评。我想,她说得这么好,读得一定也不错,请她读一下。

女生:(略显羞涩地朗读第8自然段,读完后学生自发鼓掌)

男生:她读得很有感,请,比我好多了!

女生哨寸谢你。

师:刚d这位男同学有一点我特别佩服,他能以欣赏的语气对同桌说“比我好多了”。学会欣赏是进步的开始,让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师生一起鼓掌)

B组:

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女生:我觉他最后一句感叹句读得很好。“当小船……熔树”这句读得太平淡了,为了衬托后面的感叹句,语速应稍微慢一点。

师:你来试试。

女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男生:她的语速、停顿非常好,感叹句读得很有感情。我要向她学习。

C组:

男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女生:我认为感情读出来了,但“小船……流去”可以读得再慢一点。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她的点评有策略:先肯定他好在哪T,然后指出他的不足,让人听了挺舒服的。

女生:(读第8自然段)

男生:她读得很好,读出了感情,使人听了能感觉到大格树枝繁叶茂,非常有生命力。

师:她己经把格树的生命力展现出来了。

师:这几位同学选择的都是写熔树的。有没有选择读写鸟的段落?

生:(读第12自然段)

生:读得非常好,很有感情。

二、自主感悟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格树是那么生机盎然,鸟儿是那么生气勃勃,如果请同学们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其一的话,你会选择树还是鸟?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XXX)

师:选择“树”的同学请齐读第7、8自然段。

(生齐读)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12、13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地己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臆吗?待会儿要进行第二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格树和鸟儿谁更有魁力。喜欢“树”和“鸟”的同学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儿”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学生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能形容自己特点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地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边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v

师:刚才我们『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写上去,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一下你们自己?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格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丫,没有大格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格树,我有数不清的枝丫,枝叶是那样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像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歌声动听,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格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可爱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格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格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格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小鸟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格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师:多有诗意的表述!格树就是充满诗意地生活在这个空间里。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它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李老师你也说人们看我们是冲着“鸟儿”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三、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课文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马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

叶一样,有了绿叶陪衬,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d这位同学的话。我认为大格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格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格树上栖息,为大格树增色添彩,使它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马和格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马和格树是形影不离的,有树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格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格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格树比作一个人的躯体的话,那么鸟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嘛?(师将黑板上划分树与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齐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生气,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熔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格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格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声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格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烂漫的孩子的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熔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格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格树,现在我觉得这大格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格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申。”而刚才,你们己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四、拓展体验

师:如果你是文中那只小画眉,你想唱些什么呢?可以用写小诗、写歌词、画画等各种方式来表达。(学生自主合作,大约10分后,学生上台展示)

师:同学们的想像非常丰富,创造力真强。我想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来结束这堂课“人,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评析

我听《鸟的天堂》可能不下数十次,这一回在浙江省第二届“百课万人”创新教学观摩活动上听李海达老师的课,犹如一阵清风扑面而来,特别兴奋。教师对一篇使用了多年的教材的独特解读和独到处理,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的人文精神、迸发出来的创造潜能,都让我心悦诚服。虽然没有使用课标教材,却强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李海达老师的这节课,对《鸟的天堂》的人文内涵作了深入的开掘。原教材在知识和能力的定位是“静态和动态”,可以说纯粹是写作技巧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般也是把大格树的枝繁叶茂和小鸟的活泼欢乐分开来加以体会的。李老师别开生面地对教材作了处理,将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而这种感悟和体会不是靠教师的说教,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说读写活动获得的,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这种“分”和“合”,暗含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随机进行人格塑造的匠心。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始终充满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肯定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每一点进步,使得每一个学生,特别是相对后进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节课的展开部分有两个重要的板块:一“自主感悟”,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从中培养自尊、自爱和自信;另一个是“换位整合”,让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这两个板块的实施,把学生引人物我同一的境界。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形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当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他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与时俱迸地处理教材。优秀的语文教师有一双慧眼,能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7.“美丽的田园”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七

【课前思考】

本课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节综合练习课, 教材通过创设“美丽的田园”这一情境, 呈现了丰富的数学信息。教材按照“寻找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应用”的思路展开,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完整的过程。

备课前, 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情境出发?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开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活动, 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这些都有赖于我们教师为学生搭建思考、表达、合作、实践的平台。

基于以上思考, 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初步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 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

3.初步发展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4.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美丽的田园情境图。今天我们要在这个美丽的田园里来学习数学知识, 让我们跟着笑笑和淘气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你说我讲, 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请大家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这幅图, 说说你发现了图中有哪些数量。

生1:我看到了小鸟在天上飞, 还有一些停在树上。

师:有几只小鸟?

生1:树上有5只在休息, 天上有11只。

师: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请把你发现的数量记录在书上。

【评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情境图, 从中发现完整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说看到的物体到数出数量, 培养学生的数感,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2、问一问

师:小朋友们的眼力真好, 找到这么多数学信息!想一想, 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再想想, 能不能用算式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4人小组合作, 每个同学说一个问题, 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跟别人不一样。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记录算式)

师:下面,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根据图中数量提出的问题?一个同学说问题, 一个同学说算式解答。

生1:图上有11只小鸟飞在天上, 5只小鸟停在树上,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生2:算式是11+5=16。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小鸟的图片)

师:你是根据天上和树上小鸟的只数提出加法问题, 不错。

生4:我们这组还提出减法问题呢。图上有11只小鸟飞在天上, 5只小鸟停在树上, 树上的小鸟比天上的少几只?

生5:我们这组还有!图上有11只小鸟飞在天上, 5只小鸟停在树上, 天上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

师: (依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示3个问题) 你们根据图上关于小鸟的信息, 准确地提出3个问题, 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3个问题, 你们发现什么了么?

许多学生举手, 突然一生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我觉得××的问题还可以这样问, 就是树上再停几只小鸟就和天上的小鸟同样多?

教室里沸腾起来:可以, 可以, 还可以天上飞的小鸟少了几只就和树上一样多?

生:我发现, 这些问题不一样问, 但是计算方法一样, 都是11-5=6。

师:是哦, 这4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 但都是求天上的小鸟和树上的小鸟相差几只, 都用减法计算。

【评析:重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出问题, 并互相辨析、评议, 体现问题表述多样但题意相同的本质, 通过“情境+问题串”的形式, 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全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注意力高度集中, 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场面。】

3. 理一理

师:那关于羊和鹅的数量, 你会提什么问题呢?

(不同小组依次汇报所提的问题, 其他小组作补充。师依次在黑板上贴出问题)

师:每个小朋友都在积极地动脑筋,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你们想不想给它们分分类呢?

(生自由回答)

师:对, 可以分为加法的一类, 减法的一类。

(学生上黑板分类演示)

师: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通常是求两个数相加的和, 那么减法算式呢?

(教室再次热闹起来)

生:求谁比谁多多少。也可以求谁比谁少多少。

生:是啊, 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

生:求还剩下多少也可以的。

……

【评析:有序、分层地提问、归纳、整理, 是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帮助学生达成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内化, 发展思维

1. 编数学故事

师:大家真棒!在美丽的田园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还能独立解决。其实呀, 这些算式还可以表示很多不同的意思。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编故事游戏好吗?从这些算式中选几个来编数学故事。好!先自己独立想一想!

生1:树上有11只苹果, 摘走了5只, 还剩几只?

生2:我跳绳跳了9下, 同桌跳了16下, 我再跳几下就跟同桌一样多?

生3:我昨天晚上练了8个字, 今天练了12个, 今天比昨天多练了几个?

……

师:小朋友, 你们会编数学故事了吗?下课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或是爸爸妈妈一起编数学故事。

2. 森林里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 (课后第一题) 。请学生在书上完成, 全班交流。

3. 我们得智慧星啦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 成功解决了各种难题, 智慧老人奖励给我们好多智慧星。瞧!淘气得到了7颗智慧星, 笑笑得到了8颗智慧星, 小丽得到了9颗智慧星,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评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算式提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做一做”“说一说”体现了动静结合,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大家在美丽的田园中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而且还能独立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就在我们身边, 只要你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 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1. 自主探索, 发展个性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中一看二说三写四提问五解决的五步曲, 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真正做到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

2. 关注生成, 培养创新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独特想法不轻易批评和挑剔,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提问。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 教师没有一笔带过, 而是充分利用即时生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真正体现了从学生经验出发, 顺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3. 多向思维, 锻炼能力

8.《可能性》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105—107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所发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条件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元硬币,写有1元字样的是正面,画有国徽的是反面。如果把硬币抛起,学生来猜一猜硬币落地后哪面会朝上?

师:想不想试一试?请小组长拿出硬币,大家轮流抛一抛。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抛硬币的活动。(学生说刚才抛硬币的情况,有正面,也有反面)

师:也就是说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点评:这一环节由抛硬币导入,目的是在先猜测后实践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实践体验,探索新知

1.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红球

师:我们来进行一次摸球比赛。桌上放着两袋球,男生一队女生一队上来摸球,哪一队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哪一队就获胜。师指名男生一队,女生一队,排在讲台的左右边,两个两个同时进行摸球。结果男生摸出的全是红球。

点评:其余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前面比赛的同学身上,男生每摸到一个红球,其他男生就发出一阵欢呼声,女生由于摸不到红球则显得垂头丧气。学生的情感充分投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追问:全是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生答一定是红球,师板书:一定)

师又拿出一袋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里面是3个蓝球和3个绿球。师追问:没有红球,那我去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生答可能是蓝球,也可能是绿球。)师继续问可能是红球吗?(生答不可能是红球,因为里面没有红球。)(师板书:不可能)

点评:利用儿童都争强好胜这一天性,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活课堂。比赛的胜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猜测揣摩,大胆探索的过程中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可能是红球

拿出来一个空袋,老师往每个口袋里放了3个红球和3个蓝球。从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能摸到什么球?学生亲自试一试。然后汇报,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师板书:可能。)

点评:学生在摸球的游戏中获得对“可能摸到红球”的直观感受,更好地体验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开放性的游戏活动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3.小结

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起来,在头脑中回忆一下刚才摸球的情况,什么情况下摸到的一定是红球?什么情况下不可能摸到红球?什么情况下可能是红球?

学生进行回忆。

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情况进行汇报。

三、再次实践,拓展体验

1.找朋友游戏

(让学生把信封中的三张纸条拿出来:一定是黄球、可能是黄球、不可能是黄球)教师出示画有6个黄球的图片问:从这个袋中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句子举起来。

学生举起:一定是黄球。指名说说为什么?

师再出示画有3个红球、2个蓝球的图片。

学生举起:不可能是黄球。指名说说为什么。

师再出示画有3个黄球,2个红球的图片。

学生举起:可能是黄球。

2.摆水果的游戏

(让学生把信封中的图片拿出来:一个水果盘、5个苹果、5个梨、5个草莓)

师:任意摸一个,一定是草莓。该怎么放呢?

学生摆水果,教师巡视,然后进行反馈。

师: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草莓,该怎么放呢?

学生摆,教师巡视,然后把想法先和旁边的同学交流。

师:任意摸一个,可能是草莓,该怎么摆呢?

学生摆,教师巡视,让学生相互交流再进行反馈。

点评:摆水果游戏,先让学生大胆地判断“要达到预期效果,每个盘里应该放什么水果”,然后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各自的想法,在操作、探索、交流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生活体验,巩固延伸

1.说说生活中事件的可能性。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

学生读题,完成填空。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人( )长生不老。

(3)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点评:数学和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了解事件的可能性是为了更好地解释生活现象,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从而体验了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2.摇奖活动

(利用课本“试一试”中的转盘做摇奖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摇奖游戏。先来看一看摇奖的转盘(出示转盘图),想一想,老师转动指针后,指针会停在哪里。游戏规则是:要用力转动指针,让指针自然地停下,如果指针停在红色区域为中奖,指针停在两种颜色中间为中大奖。看今天谁能中大奖!

(学生中大奖的概率会很小)

师:原来可能性也是有大小的.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大?什么情况下可能性小?对这些我们今后还要继续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先去探索研究。

点评:教师让学生依据今天所学知识猜猜自己是否会中奖,并现场进行摇奖活动,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并对可能性的大小也了有直观的感受,从中初步体会到概率思想。

9.《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九

一、导入新课

(场景介绍:教室四周墙壁布满各种小动物图片,使音乐教室变成一个美丽的动物园。学生排队在教室门口等候,铃响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在动物园里》的旋律走入课堂。)

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去参观美丽的动物园好吗?”教师引领学生边听音乐边参观。

师:“看!这是什么小动物?”

生:“老虎!”

师:“老虎怎样叫呀?”(生模仿老虎的叫声。)

师:“看!这又是什么小动物?”

生:“大象”

师:“大象!”

师:“大象怎样走路的?”(生模仿大象的走路姿势。)

师生环绕教室巡视一圈后,音乐停,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地毯上坐下。

[评析:教师独具匠心。地把音乐教室装饰成一个美丽的动物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创编歌词、舞蹈等创设了非常好的情境。]

二、歌词创编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刚才在我们的动物园里,你都看见什么动物啦?它们都在做些什么?”

生:“猴子正在吃桃子。”

师:“你说的真好,老师把你说的配上节奏,小朋友听听好不好?”

教师边拍手边说:

×××× ×× ×

猴子正在吃桃子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边拍节奏,边说说你在动物里都看到什么小动物?它们又在做什么呢?”

生1:老虎张嘴大声叫;

生2:斑马花花真漂亮;

师:“像刚才几位小朋友说的那样,你们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看谁最聪明,和别的小朋友说的不一样,一会儿请你来说。”(播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旋律)

学生汇报。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拍节奏,汇报的学生很自然、也很自信地跟着节奏说出自己创编的歌谣。

[评析:教师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图片提示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或想到的动物的活动,巧妙地配上节奏、编成歌谣,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进入了创作的境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把自己的词按节奏编成歌谣,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趣,也给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

三、学唱歌曲

师:“小动物们都是大家的朋友,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和老师一起唱唱好吗?”

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老师边唱边表演。

当放到第二遍时,教师说:“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演唱好吗?”学生跑到教室的中间与教师一起,边喝边根据歌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师:“我们根据头饰来分角色表演好吗?”

生:“好!”

教师按头饰分组:“这是猴子山,那是狮子山,那是鸟语林,其余的小动物在中间。下面,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放音乐,学生按自己扮演的小动物分组演唱。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并站在学生中间,及时为学生提醒歌词。

[评析:教师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的铺垫,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按旋律填唱歌词

师:“小朋友们喜欢这首歌儿吗?”

生:“喜欢!”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编的歌词,配上这美妙的旋律,在小组里共同编一首歌曲呢?”

生:“能。”

师:“那我们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编得最认真,好吗?”

教师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练习,教师到各小组内巡视指导。

汇报表演。

师:“小朋友们,老师前面音符树上的小音符你们喜欢吗?待会儿,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那么你们小组的每一个小朋友就可以主动到前面的音符树上摘一个小音符,来表扬一下自己。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编的歌曲来表演给大家欣赏?”

两个小组分别到地毯中间来表演,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为他们按旋律拍节奏。每一个到前面来表演的学生表演之后,主动到前面教师布置的“音符树”上摘取一个小音符作为自己的奖励。

师:“刚才小朋友们不仅在小组里编得认真,而且表演得也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挨个小组来表演啦,剩下的小组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

其他小组共同表演后,也每人摘取小音符作为奖励。

[评析:教师再次跳出教材,让学生进行了再创作,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其在创作中进一步不露痕迹地巩固了本课的音乐旋律。同时教师以音乐特有的小音符作了奖励,让学生自己奖励自己,在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为以后学习音符作了感观的铺垫。]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在动物园里玩得开心吗?”教师出示课题《在动物园里》。

师:“那我们在动物园里一起都做了些什么呀?”

生1:“我们参观了动物园。”

生2:“我们还唱歌啦。”

生3:“我们还看到了那么多的小动物。”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棒,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小小的词作家了。把你们今天编的歌曲表演给你的老师、朋友和父母听,好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10.《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

(这是一节借班教学的公开课。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后,正式开始上课)板块一 我能感知童话故事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玩一个复述童话的游戏,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玩游戏之前,潘老师请同学们听清楚复述的要求:童话的题目是《会“飞”的青蛙》,老师一次说一到两句,说完后就请你们来复述。这要考验听力、记忆力和勇气,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了。“有一天,鸟儿们开运动会,比赛飞翔。”谁来复述?(学生复述)

师:第一个举手复述的同学就能复述得这么流畅,真棒!师:我接着说第二部分:“河岸上一只青蛙看红了眼,鼓着腮帮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看我的。’”谁来试试?好,你来,帅气的小伙子。(学生复述,略)

师:人不但长得帅,复述起来也一样帅,文如其人。师:接下来的就有一点点难度,请认真听:“于是,它爬到山崖上,猛蹬后腿,一头向山下跳去,结果狠狠地摔到地上。就在落地的那一刹那,它 ‘哇’了一声,把旁边的树姐姐和树妹妹吓得都颤抖起来。”谁来挑战?(学生复述,略)

师:这么复杂的话都被你记住,记忆力超强!现在我说最后的几句:“鸟儿哈哈大笑。青蛙鼓着眼睛说:‘这有什么好笑的,我一落地就唱歌!’鸟儿们笑得更大声了。”这一部分的,我们一起来复述,好吗?(师生一起复述,略)

师:经过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又快又顺利就做完了这个童话复述的游戏。同学们,好玩吗?还想玩吗? 生:想。

师:那潘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接下来得增加难度,请聪明的你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复述这个故事。(学生尝试复述)

师: 潘老师特别欣赏自信的孩子。谁接受挑战?(学生复述,略)师:潘老师非常欣赏像你记忆力不错的孩子。来,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会 “飞”的青蛙》,并根据课件标出的不同颜色的词句,想一想: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章)

师: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从这个故事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之间、上下位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堂指导)

【点评:在潘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做起复述童话《会飞的青蛙》的游戏。这符合了孩子们爱玩的心理和年龄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在复述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并重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作文的开端——重视学生的听说训练,为习作实践做铺垫。】 版块二 我有一双“童话慧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谁先来说,也让同学分享分享你的发现?请你先来。生:童话里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会说话、会想问题、会哭、会笑„„ 师:像这样把物当人写的方法叫—— 生:拟人手法。

师:童话里还有十分神奇的、夸张的—— 生:故事。

师:有些童话最后,还告诉我们—— 生:道理。

师:所以,童话常常运用夸张、拟人等方法来写。来,同学们认真读读童话特点,这样我们对童话的说写就更有信心了。出示: 1.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动物或植物当人来写,让它们有感情,会想、会笑、会说话、会生气。2.大胆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让平常的事变得夸张有趣。3.有些童话最后还会告诉人们一些道理。【点评:学生通过默读《会“飞”的青蛙》,自读自悟动物童话特点,掌握此类童话的写作方法,为下文编写童话,实行“对点训练”打下基础。】 板块三 我会编童话啦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童话的特点和一些说写童话基本的写作方法。今天老师心痒痒的、手痒痒的,也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猴子学本领》。想听吗? 生:想。

师:想听就坐端正。认真听,边听边想童话里的动物会讲话吗,会想什么。看看哪一个小朋友记得最多。

猴子在树上荡秋千,看到燕子在天上飞来飞去,心里想:如果我学会飞,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就对燕子说:“燕子燕子,请你当我的老师,教我怎么在天上飞吧!”„„

师:同学们,故事讲完了,好听吗?你们记住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看谁的记忆力最好。(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边用媒体打出:故事的题目是《猴子学本领》,讲了猴子向燕子学飞的本领的故事,并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

师:好,请同学们看着板书,同桌之间或上下位之间分角色互相复述猴子学本领的故事。看谁说得好?开始吧。

(指名分角色讲述这个故事:一个生说猴子向燕子学本领部分,一个生说猴子向大象请教部分。学生复述故事)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会说,记忆力不错。

师:记忆力是一流的,想象力肯定也不错。现在请大家展开想象,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一想:猴子除了向燕子学本领之外,还会向谁学本领。

(学生说会向大雁学飞的本领、会向鱼学游泳的本领、向猫学抓老鼠的本领)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给了老师这么多的答案。潘老师也猜有一些小动物,看看你们猜的和老师猜的一样吗(多媒体出示:小鱼、猫、百灵鸟的图片)

师:好学的猴子都有可能会向这些动物学本领,他又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我们以百灵鸟为例,说一说。谁来试一试?(学生说)

师:说得真不错,这位同学用上了心理、语言描写来表达,棒极了。

师:同学们能把故事说得生动具体,相信你们写也精彩。来,我们来看看写的要求,读: 1.写除了文中出现的小燕子之外的动物。

2.展开想象,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式写清猴子学本领的经过。3.做到语句通顺,连贯。

师:好,同学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猴子会向哪些动物学本领?结果怎样?注意除燕子以外,每个同学选一到两种动物来写。(学生写习作,约10~12分钟)

【点评: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教他们写作文其实也很简单。潘老师深明这样一个道理:不用跟孩子们说太多的作文怎样写,只要给他一个样子,让他学习别人是怎样写的,他们就会“照着葫芦画个瓢”,因为孩子们是天生的模仿大师。例文引路,迁移写法,实在、有效。】 板块四 我敢展示自己的童话 师:谁先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作品随机点评,并提出提修改要求,让其他学生参考再修改自己的作品;约2分钟)

师:好。请你们都站起来放声朗读自己编写的童话。如果发现有不通顺的地方,你就悄悄地坐下去改一改,站起来接着读。

师:我看大家改得差不多了。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三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交流)

师:刚才三个同学都写了猴子向不同的动物学本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同学写的连起来,一篇新的猴子学本领的童话故事就诞生啦!请大家听三个同学说新的猴子学本领的童话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范式的开头,三个学生说中间部分,最后学生齐读大象伯伯的话)【点评:以学生的作品为例,教师相机提出修改建议,并号召学生以此为榜样,结合写作要求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这就相当于画画一样,前面是粗线条的,现在是工笔。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都读自己的作文,发现问题,再修改,然后再读,这个做法别具一格。教学到此本可戛然而止,但潘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渗透了连段成篇的做法。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篇的概念,给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总评

这一节作文教学课,按照“先听→后说→再写→最后改”四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童话作文的写作方法。

一、唤醒童心,让孩子玩得畅所欲言 潘老师上课直奔主题,引出作文复述训练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把目光聚焦到课堂上;通过一个“玩”字,架起了一座师生之间心灵之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对童话进行思考,讨论童话的写法,产生对童话写作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呵护童趣,让孩子自由言说习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立“人”,为了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潘老师在让学生学了第一个故事,明确童话的基本写法后,出示第二篇例文,引导学生在听说复述后,模仿例文编写童话,然后修改、点评。从课堂呈现出的多篇习作来看,学生写得很不错。潘老师对他们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信,让他们愿意在习作上下工夫,乐此不疲。

三、模仿起步,让习作返璞归真 吕叔湘先生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都在模仿,不仅模仿书上念的,也模仿四周一切人说的和写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提供适当的范文作为榜样,是符合儿童模仿的心理需要的。近年来,我们开展作文复述训练教学研究,就是秉承了儿童模仿的心理需要的原则,通过范文,展开“听——说——写——读”的模仿范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逐步走向规范、严密。

11.《等腰三角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一

活动1.教师剪纸,请学生观察图形(见图1)。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然后用剪刀沿着实线剪开,留下三角形部分,再把它展开。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生:这是等腰三角形,因为AB=AC.

师:你怎么知道AB和AC的长度相等呢?

生1:因为△ABD≌△ACD,AB与AC是对应边,所以AB=AC.

生2:因为AB与AC重合,所以它们的长度相等。

师:很好,请你们观察图形,折痕左右两边重合吗?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折痕左右两边重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吗?(展示教具,学生回答)虽然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但是有关它的性质、判定都没有涉及,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评析】教学伊始,执教老师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得到研究对象——等腰三角形后,再请学生观察图形,回顾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如腰、底边、顶角、底角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重合即相等,为后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奠定基础。

二、实践操作,发现性质

活动2:请学生用纸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剪好的等腰三角形,你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生独立观察,指出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等腰三角形,再次观察,你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说一说这些线段和角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名称。

生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相等。

生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教师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评析】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研究一个等腰三角形拓展到其他等腰三角形,由特殊到一般,从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三、关注折痕,引出三线

教师在剪好的等腰三角形的折痕上画一条虚线(见图2),请学生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注意折痕,并思考还能发现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学生先观察图形,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展示分享结果。

生1:BD=CD.

生2:∠BAD=∠CAD.

生3:∠ADB=∠ADC.

师:假如BD=CD,那么AD与BC是什么关系呢?

生:AD是BC的中线。

师补充说明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的中线。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BAD=∠CAD,想一想,AD与∠BAC是什么关系?

生:AD是∠BAC的平分线。

师补充说明AD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的平分线。

师:请同学们思考∠ADB=∠AD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生:∠ADB=∠ADC=90°,因为∠ADB+∠ADC=180°,∠ADB=∠ADC,所以∠ADB=∠ADC=90°.

师:AD与BC是什么关系?

生4:AD是BC边上的高。

生5: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高。

师:我们在表达线段的关系时要准确、完整,综上所述,AD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

生: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中线,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的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高。

【评析】教师让学生观察、发现,然后准确全面地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四、推理证明,验证性质

题目: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我们发现并概括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你能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命题吗?

生:根据命题,我们可以画出图形(见图3),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所画的图形,你认为证明两个底角相等的思路是什么?如何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从剪图、折纸的过程中你能够获得什么启发?

生1:我认为可以画一条辅助线(见图4),把三角形△ABC分为两个三角形,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B=∠C.

证明:作底边BC的中线AD,在△ABD与△ACD中,

因为:AB=AC

BD=CD

AD=AD

所以:△ABD≌△ACD(SSS)

∠B=∠C

师:这位同学使用的方法很正确,思路清晰,板书规范。请你们再想一想,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请结合图形说明你的思路。

生2:我的思路是作底边BC上的高AD,然后运用“HL”证明直角三角形ADB与直角三角形ADC全等,从而得到∠B=∠C.

生3:我的思路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然后运用“SAS”证明△ABD与△ACD全等,从而得到∠B=∠C.

师:这3位同学的证明思路、推理方法都是对的。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又掌握了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以及线段互相垂直关系的新方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体验证明两个角相等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了解添加辅助线与解决问题思路的相关性,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意义——它既是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又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线段垂直关系的更为简捷的途径和方法。

nlc202309081235

五、解读性质,注重表达

师:等腰三角形性质2的“三线合一”是指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下面3个结论: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

师: ∵AB=AC,∠BAD=∠CAD

∴BD=CD,AD⊥BC

请同学们用符号语言表达第②、③两个结论。

生1: ∵AB=AC,BD=CD

∴AD⊥BC,∠BAD=∠CAD

生2: ∵AB=AC,AD⊥BC

∴∠BAD=∠CAD,BD=CD

【评析】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概括得出等腰三角形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三线合一”的含义。

六、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一)填空。

1.如图5,在△ABC中,AB=AC,∠A=36°,则

∠B= .

2.如图6,在△ABC中,AB=AC,∠B=30°,则

∠A= .

(二)自制水平仪。教师选用教学时用的等腰三角板一个,铅垂一个,1米长的细绳一根,展示:用水平仪测量讲台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请学生说明测量时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并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设计角度计算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同时引导学生将与角有关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设计活动操作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七、学会总结,提高更快

师:我们是如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呢?

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性质,最后证明性质。

师: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生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应的角相等。

生2: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从而有线段相等。

生3: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顶角平分线,从而有角相等。

【评析】通过小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总评】这节课,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习目标是: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情境导入—引出概念—归纳性质—验证性质—实际应用”等环节,并逐一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以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教学过程将观察发现、归纳总结与证明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应用过程。第二,教学突出了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大多隐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新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是将欲证明相等的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置于两个全等三角形之中,这是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对折长方形纸片,留下的折痕把等腰三角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而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第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进行证明,借助轴对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获得了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验证探究、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第四,教师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自制水平仪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注:该课荣获2015南宁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12.“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 巩固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学会有序思考, 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愉悦的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奥秘,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摆数的过程中探索数位不同引起数的变化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师 (分别板书1、10) :这是几和几?

生:这两个数是1和10。

师:老师手里有1个圆片, 你们能不能用这一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呢?

生:不能表示。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数位顺序表, 能用这个圆片分别表示出1和10吗?

生:这就能表示了。 (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摆圆片。)

师: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多少?如果把它放在十位上呢?

生:1个圆片放在个位上表示1个1, 放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10) 。

小结:把1个圆片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就能表示不同的数, 如果有更多的圆片, 又能表示多少个不同的数呢?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动手“摆一摆, 想一想” (板书课题) 从中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评析:数值和数位的复习, 是本课知识的生长点与着力点。通过对1与10这两个最简单的数的认识, 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 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 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新知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独立操作, 感知有序性

1.学生试摆。

师:刚才我们用1个圆片在不同的数位上摆出了1和10, 下面请同学们把老师发给你的仅有的2个圆片, 试着在数位表上摆一摆, 并且把摆出的数填在实验报告单上。

2.交流摆法。

生1:我摆出了2、20、11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1:我是先摆个位, 把2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 再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 最后十位上放一个、个位上放一个, 就得到数11。

师:请这位同学上台摆给大家看一看, 一边摆, 一边把摆的数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师:还有不同摆法吗?

生2:我摆出了20、11、2三个数。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2:我是先摆十位, 把2个圆片都放到十位上得到数20, 再从十位拿一个圆片放到个位就得到数11, 再从十位拿一个放到个位就得到数2。

(教师继续请同学上台摆给大家看。一边摆, 一边把摆出的数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参看前表。)

师:这位同学是从哪位摆起的?

生:从十位摆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生3:我是先摆个位, 把2个圆片放到个位上得到数2, 又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得到数11, 最后从个位拿一个放到十位就得到数20。 (参看前表。)

3.小结摆法。 (略)

【评析: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思考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指向。教学中, 教师重视学生摆的顺序, 所以, 多次让学生演示摆与说的过程以及如何才能摆得不重复不遗漏, 以便更好地通过数形结合来巩固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数感是一种意识活动, 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教师多次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使学生对直观教具进行充分的感知, 在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而抽象出数学符号, 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三、合作体验, 理解有序性

1.用3个圆片摆数 (熟悉方法) 。

师:把同桌的圆片合在一起 (3个) , 同桌合作摆一摆。要求左边的同学摆, 右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让两组同桌到黑板上演示。)

2.用4个圆片摆数 (巩固方法) 。

师:请同学们继续合作用4个圆片摆数。要求右边的同学摆, 左边的同学边看边在报告单上填写摆出的所有的数。

【评析:在合作操作演示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做到了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从而使每个学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体现了开放的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带来了生机与魅力, 这正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四、深入探索, 逐步提升

师:请同学们回忆刚才的操作过程, 回答老师的问题。用1个圆片摆出了哪几个数?

(生答略)

师:那么, 用2个圆片摆出了哪些数?用3个圆片、4个圆片呢?

(生答略)

师:刚才我们用圆片摆数, 请观察摆出的这些数 (教师手指前面一个表格) , 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1:把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 我发现后面一个数都比前面一个数大9。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2:我发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加起来都等于圆片的个数。比如, 用3个圆片摆出的数:3=0+33=1+23=2+1 3=3+0。

【评析:本环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这就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也正是教师引导的价值所在。老师不断地鼓励学生独特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课堂充盈着自主探究的氛围, 弥漫着师生共赏、共享、共识的“学习共同体”气息。】

五、尝试讨论, 运用规律

1. 运用规律摆数。

师:下面请利用你们自己发现的这些规律, 直接写出用5个、6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小组讨论, 一边说数, 一边填写报告单。

生1:我们组是把5个圆片都放到个位上得到数字5, 然后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14, 再移动一个到十位上是23, 像这样依次移动圆片, 得到32、41、50。

生2:根据用4个圆片摆数的规律, 可以直接写出用5个圆片摆出的数, 就是在4的下面写5, 13的下面写14, 22的下面写23, 31的下面写32, 40的下面写41, 最后写50。

……

2. 拓宽运用。

师:你们能不能继续利用前面总结出来的规律, 很快说出用7个圆片、8个圆片、9个圆片所摆出的数呢?

【评析: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教学的智慧, 也是一种文化。在学生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清楚地看出,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六、总结归纳, 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堂课的活动, 老师相信你一定学到了不少知识, 能跟大家说一说吗?

生1:我学会用一个或几个圆片摆出不同的数。

生2: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有顺序, 才不会遗漏。

生3:我学会了摆数的时候要么从个位开始摆, 要么从十位开始摆。

生4:我还学会了先从个位开始摆, 然后逐渐向十位移动一个圆片。

生5:我还学会了应用规律来摆数。

……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 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 勤于动脑, 善于思考, 就会发现许多规律。正确应用规律就会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13.《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十三

主持人简介:

林至元 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 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主持人:

厦门市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历时三年了。三年来,我们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就如何进行有效学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是能力,最后是知识。”我市小学数学科在课改实践中,既关注知识、技能,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了有益的探索。请看下面教学案例分析。

《统计》教学片段与评析

厦门教育学院 叶金标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93―94页《统计》课堂教学节录。

师:下面是四年级摘松果比赛的统计表。(电脑展示比较统计表)

班级

一班

二班

三班

四班

数量

30个

39个

35个

生:小朋友认真观察,看谁能根据这个表格提出数学问题?

生1:哪个班级摘的松果最多?

生2: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个松果?……

画外音:小朋友,这次摘松果比赛,我们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们摘多少个吗?

全班沉默。教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1:二班摘39个是第一名,三班摘35个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应该是38个。

生2:还可以是37个、36个。

生3:我觉得,四班如果摘35个,也是第二名。

生4:反对!四班摘35个就和三班一样多,怎么会是第二名呢?

师:四班摘35个松果,是不是第二名呢?小组讨论后再发表意见。

学生小组讨论民主、热烈,各抒己见。

生:如果四班摘35个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评析】教学《统计》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摘松果比赛”的问题情景,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统计表的形式,一些条件用画外音来表达,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2.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表格的内容来提数学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个”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38、37、36个都是第二名,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个是不是第二名,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4.《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四

(一)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我们来做道抢答题,谁知道答案马上举手。

1.题目一:

照这样,一根小棒一条边,摆10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题目出示不久,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需要300个小棒。

师:怎么算的?

生:100乘3。

师:谁来说一说这三个数字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个数”“根数”。

2.题目二:

照这样,一根小棒一条边,摆100个连续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师:这次举手没那么快了?

(题目出示后许久,只有一位学生举手。)

生:有299 个。

师:有不一样的吗?为什么举手的速度比刚才慢

了?

生:问题难了。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比,有点难。面对一个难

题你们准备怎么去解决?(板书难)

过了一会儿,生:画画图。

【评析】“为什么举手的速度比刚才慢了?”这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老师创设这个数学情境的

初衷所在——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接

下来“化难为易”的出现打下伏笔。

片段二.借助策略,探究规律。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生看屏幕,明确

探究要求。)

2.学生利用表格独立探究规律。(约用时5分)

3.交流。

(1)同桌交流。

(2)组间交流。

展示学生的做法。

师:和他一样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什么规律?

生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多2。

师:是这样吗?当三角形个数是1时,小棒有几根?三角形个数是2时,有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如下板书:

师:如果是8个三角形呢?要几根小棒?

生2:17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15+2=17。

师:他利用第七个三角形推出来 的,如果从第一个三角形开始算,怎么列式呢?

生3:3 加2加2……

师:要加几个2?(学生停了许久)你能看着图来指一指说一说吗?

生3:要加7 个2。

师:3加7 个2,这样写很麻烦,可以怎么写。

生齐:3+7×2。

师:原来还可以算呢,这个算式是根据什么规律

写的?

生4: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小棒。

【评析】先展示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最容易得出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第8 个三角形开始引导学生脱离操作,借助操作的经验想象需要多少根小棒,是逐步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一个着力点。

师:真好,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5:3 加4,4 加5,5 加6,一

直加下去。

师:我们就先以7个为例。几加几?

生5:7 加8。

师:大家听得明白吗?

学生摇头。

师:你能上来用图指一指7 在哪里,8在哪里?

生上台,想了一会儿说不能从图上找出7 和8。

师:他找不到,但是规律确实有,有同学能帮他找到吗?

生6:比如7个三角形时,7就是前面这7根(前面三个三角形),8就是后面这8根(后面四个三角形)。

师:大家看得明白吗?

学生还是摇头。

师:可能我们一时看不出来,没关系,能发现这个规律就很不错,还有其他规律吗?

【评析】面对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没有否定不理,先让学生用文字介

15.《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 设疑引入

师:今天,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小动物玩具, 想知道是什么吗?

(出示玩具:灰太狼、喜羊羊)

师:能谈谈你对灰太狼的印象吗?

生:可恶、可恨、太狡猾……

师:是呀, 心狠手辣、整天想着吃羊。这些天喜羊羊的心情糟透了, 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原来灰太狼为了吃羊, 就出了几道题让羊族做, 如果羊族不能全部做对的话, 就要允许它随便抓羊, 结果喜羊羊就急成这样了!请你帮帮它们, 愿意吗?

生:愿意。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帮助羊族渡过难关吧!

课件出示:比大小, 并说出理由。

(1) 1米○10分米

生:因为1米和10分米一样长, 所以1米=10分米。

师:说得很完整, 真好!

(2) 8分米○60厘米

生:因为1分米=10厘米, 8分米=80厘米, 80厘米>60厘米, 所以8分米>60厘米。

师:分析得很清楚!

(3) 1平方分米○80平方厘米

(无人发言)

师:同学们遇到困难了吗?

生:老师, 我们不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是呀,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

评析:《喜羊羊和灰太狼》是学生喜欢的一部动画片, 教师用它来创设情境,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渗透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学生有了努力学习的愿望,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过程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一位名人说过:“如果学生对你的课产生了兴趣, 那他就会把所学知识当做礼物来接受。”

二、小组合作, 探究新知

1. 探究:1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 请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 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生打开, 有的有很多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1个边长是1分米的大正方形;有的有1个边长是1分米的大正方形和尺子;有的只有1个边长是1分米的大正方形。)

师:利用你们手上的学具, 开动脑筋, 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研究吧! (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1:我们小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里面, 正好可以摆100个, 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折的方法, 以边长为1厘米的宽度折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折好后正好是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边讲边折给大家看) , 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3:我们组用画的方法, 以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长度画, 每边都能平均分成10份, 最后是这样的网格 (举给大家看) , 也是100个, 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4:我们组用量的方法, 先用厘米做单位, 边长是10厘米, 面积是10×10=100 (平方厘米) ;然后又用分米做单位, 边长是1分米, 面积是1×1=1 (平方分米) , 所以我们也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5:我们组既没有量也没有画, 而是直接换算单位, 把边长1分米换算成10厘米, 10×10=100 (平方厘米) , 也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真棒!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用摆、折、画、量以及直接换算的方法, 得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相机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现在, 你们可以帮助羊族解决那道题了吗?

生:可以了。

生: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80平方厘米, 所以1平方分米>80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帮助羊族解决了问题, 可灰太狼不甘心, 又出了一道题来考大家。 (课件出示: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评析: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爆发力。只要老师引导得当, 启发到位, 学生就能发挥潜力,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借助“动手操作”这把撬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操作实践、探究发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通过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以“动”促“思”, 得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结论,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获得成功的体验。

2. 探究: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 师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大正方形, 再出示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 贴在黑板上, 让学生猜一猜大正方形里可以摆多少个小正方形?

生:80个、50个、100个、90个、150个……

(2) 究竟能摆多少个呢?请同桌讨论。

(3) 教师课件操作摆给学生看。

(4) 师生一起小结, 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总结出: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评析:教师承接上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环节, 再次质疑, 让学生猜测、讨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启发学生实现学法的迁移类推, 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完成新旧知识系统间的构建,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激发欲望, 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都成为拯救羊族的小英雄了, 高兴吗?

生:太高兴了!

师:老师也特别开心, 帮助别人是很快乐的事。整个羊族的小羊对同学们非常崇拜, 于是也带来了自己的问题, 想请教你们:

1. 填一填。

12平方分米= () 平方厘米

800平方分米= () 平方米

() 平方分米=4平方米

6000平方分米= () 平方米

2. 解决实际问题。

羊族的地板有一块长5米, 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 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方砖来修补?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 再集体订正。)

评析:当学生学会新知识后, 个个信心十足, 跃跃欲试, 都想运用新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此时教师又创设情境, 让学生再次帮助小羊们,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都积极认真地完成练习。

四、课堂延伸, 知识拓展

1. 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合?

2. 测量教室的面积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合?

3. 测量学校的面积又要用什么单位比较适合呢?

16.《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十六

关键词:My family;教学实录;评析

一、教学实录

1.教学内容

2012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family Part A Lets learn.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家庭成员的单词dad, father, mum, mother和单词man, woman,能够听懂、会说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境的帮助下正确运用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谈论家庭成员。

(3)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学生爱家、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家庭成员的单词dad, father, mum, mother和单词man, woman。

(2)学生能够听懂、会说并运用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

4.教学难点

单词father, mother, man, woman的正确发音及句型Whos that man/woman? Hes/Shes my …的正确运用。

5.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

①Greetings with Ss.

②Lets sing a songBoy and girl.

③Task activity.教师给学生提出任务: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家庭照片墙。如果学生表现好了,可以得到一个描述家庭照片的句子。

(2)新课呈现

①T:Im Miss Sun.Im glad to know you.I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Who wants to be my friend?教师与四位学生A、B、C、 D用以下句型Hello!/Hi!/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打招呼交流:

师指学生A,T: Now I have four friends.This is my friend, A.

师指学生B,T: This is my friend.Whos this boy? S: Hes B.

师指学生C,T: This is my friend.Whos this girl? S: Shes C.

师指学生D,T: That is my friend.Whos that girl? S: Shes C.

教师随意指班里的学生,让学生抢答: Whos this/ that boy/girl? 同时与学生对话。

T: Whos this girl?S: Shes …

T: Is she your friend?S: Yes.This is my friend, …

②教师用PPT展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T: Whos this girl? T: Its me.

然后出示自己现在的照片。T: Whos this woman?T: Its me.

教师出示单词卡woman教读,请个别学生起来读,生齐读。

然后同样出示图片教学单词boy和man.

③Choose boy/girl/man/woman,选择单词问答。

教师出示国内外的一些名人图片:毛泽东,邓亚萍,Cindy,天天,姚明,周恩来,董卿,乔丹,小彩旗,刘星,成龙,李娜,让学生选词填空并操练句型Whos that ____ ? Hes/Shes ____.

④教师用PPT出示母亲的图片,学习单词mother, mom。

T: Whos that woman? T: Shes my mother.出示单词卡片,教读单词mother, mom。

同样,教师出示自己父亲的图片,学习单词father, dad。

⑤运用多媒体课件,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学生跟读Lets learn中的单词。

先让学生齐读,然后教师点单词,教师指个别学生起来跟读。

(3)练习巩固

①Lets talk。教师出示自己的家庭照,让学生起来向教师提问:Whos that ____?学生问,教师答。

然后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家庭照。教师在全班面前展示某个学生的家庭照,其他学生问,照片的主人回答。小组内自由讨论。

②Group work。小组合作制作照片墙,并选择合适的句子描述所贴的照片。

小组展示。教师在教室前方展示小组制作的照片墙,并讨论这些照片。

教师问Whos that ____?照片的主人回答Hes/Shes ____.读出描述照片的句子。

二、评析

1.可取之处

(1)教学得法

孙老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学生提出了Task activity,即小组合作制作家庭照片墙的活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新课,目的明确。

(2)导入自然

运用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引出新句型Whos this/that boy/girl? Hes/She…的学习,充分运用师生身边的资源,导入自然。

(3)激发兴趣

运用学生熟悉的名人操练句型Whos that man/woman/boy/girl? Hes/Shes …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4)教学机智

在运用人物图片操练时,有个人物学生都不认识,孙老师就让学生一起大声问教师。此处孙老师处理得很好,真正体现了语境的真实性以及语用的意义。

2.改进之处

(1)主动权应交给学生

本节课在运用人物图片操练句型这个环节,图片运用得太多,运用了12个人物图片,而且都是教师引导着学生问,然后学生回答,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练,因而在后面的谈论家庭照环节,还是有些学生不会说这个问句,这就说明前面操练得不够。此处可以改为教师先引导学生操练两到三组,再选择几组让学生之间生生练习。比如:可以把几个人物的图片放在一张PPT中,教师给这几张图片标上序号,然后让学生从中选择自由操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备课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做好充分的预设

本节课谈论家庭照环节,有些学生没有带来自己的家庭照。在做照片墙环节,很多带来照片的学生出现了不愿意往纸板上贴的尴尬,这也是教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的。因而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周全。

(3)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在本节课展示学生家庭照或照片墙时,由于远处的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可能是由于借班上课,事先两个学校没有沟通好,孙老师有这个想法但没有用上。

(4)课堂活动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

如本节课最后的设计照片墙这个活动,表面上看着挺好,学生做得很热闹,但是对于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价值?学生都在忙活着做,根本没有用英语交流的,选择合适的句子这个任务也只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做。因而此任务的意义不大。

(5)教学应侧重重难点

单词boy和girl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本节课对这两个单词操练得有些多。

(6)教师应注意知识的严谨

上一篇:新年的趣事作文200字下一篇:项目揭牌仪式致辞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