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2024-07-24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11篇)

1.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篇一

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

余:我。即:就。嗜:喜欢、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得到。这里指买书。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来”。第二个“以”相当于“而”,不译。每:常常。

于:向。假借:同义复词,这里的“假”也是“借”的意思。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指“笔录”,抄写。

4、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走:跑。

之:指所借之书。

逾:超过、越过。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以是:因此。

以:把。

“假余”:即“假于余”,借给我。

因:副词,于是、就。

得:能够。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既:已经。

加冠:表示男子进入成年。

益:更。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患:担心、忧虑。

硕师:大师,这里指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游:交游。趋:奔向。

乡: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12 500户为一乡,这里指当地。

执:握、持。

叩问:同义复词。叩,发问、询问。

8、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色:脸色、表情。

9、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援:引、提出。

质:询问。以:连词,跟“而”的作用相同,相当于“地”。或:有时。

至:周到。俟:等待、等。

焉:语气词,不译。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卒:副词,终于。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破鞋子,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

之:助词,无实意,不译。负:背。

箧:小箱子,这里指书箱。

曳:拉、牵引,这里指拖。屣:鞋。穷冬:严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而:表轻微转折。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热水来(给我)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舍:这里指学舍、书馆。

支:通“肢”。

劲:坚强有力,这里有“硬”的意思。媵人:本指古代贵族妇女出嫁时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汤:热水。沃灌:同义连用,都有浇的意思。

以:用。衾:被子。

拥:围着。

而:表修饰,不译。乃:才。

1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

寓:寄居、居住。逆旅:旅店。逆,迎。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再:两次(古代汉语中的“再”不做“又”讲)。

1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和我在一个学馆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就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

被:通“披”,穿。

绮绣:指绣花的丝绸衣服。绮(qǐ),有花纹的丝织品。朱缨、宝:名词作状语,用朱缨、宝石。朱,大红色。容臭:香袋。臭,气味。烨:光彩照耀。则:连词,用在对比句中,有“却”的意思。

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緼,旧絮。敝,破。衣,古代指上衣。处其间:即处于其间。于,在。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1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以:因为。有„„者:有„„的事(人、东西等)。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意思是吃的穿的。

1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恳与艰辛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盖:大概。

2.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篇二

①余幼时即嗜学。②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③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④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⑦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⑧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⑨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哆,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对文章第一段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出了“我”的求知若渴。 B.表现了老师的脾气暴躁。

C.写出了“我”的胆小怯懦。 D.表现了老师的德隆望尊。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4.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善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通过“我”和“同舍生”的对比,突出了“我”求学的快乐。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出了学馆条件之差,反衬了“我”学习的刻苦。

C.学习生活的艰苦没有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他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

3.《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篇三

(一)1、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回来读,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自己动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能放松抄书。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2、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他的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地请教;有时受到他的训斥,(我的)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能有所收获。

3、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寒的冬天寒风凛冽,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我)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来热水(给我)浇浇,用被子围着、盖着(我),很长时间才暖和过来。

4、寄居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品味道的享受。跟我在一个书馆的同学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制成的环,左边带着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心意。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5、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的情况就是这样。

(二)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

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没有奔走的劳累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凡是应该有的书皆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的到。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4.《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四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2)余服官二十年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 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 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 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分)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20.【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2分)

参考答案

17.(1)希望,盼望(2)做,当 (3)同“肢”,四肢(4)腰间佩带

18.B

19.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20.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参考译文】

5.送东阳马生序 篇五

2009北京中考备战《送东阳马生序》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宋濂,明代文学家,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朱元璋称之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题目含意: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片赠序。

3、重点字词解释:

(1)余幼时即嗜学: 嗜

喜欢,爱好.(2)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3)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4)弗之怠:怠,懈怠,不放松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5)走送之:走,跑。(6)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9)执经叩问:叩问,求教。叩,问.。(10)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11)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15)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16)礼愈至:至,周到。(17)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这里指辩解.。(18)俟其欣悦:俟等待,等。(19)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20)穷冬:严冬。(21)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22)至舍:舍,学舍,书舍。(23)僵劲:僵硬.。(24)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25)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26)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27)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2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29)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30)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31)右备容臭:容臭,香袋。(32)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33)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34)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3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二、中考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新坐标教育预测2009北京中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2分)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3、翻译下面句子。(2分)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① ② ③

5、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答案:

1、①跑(赶快)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

2、A(2分)

3、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4、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5、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6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2、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新坐标教育预测2009北京中考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5、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案:

1、(2分)C

2、(2分)D

3、(6分)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4、(2分)嗜学 家贫(顺序可换)

5、(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三)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 叩:请教)(2分)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2分)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有所闻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 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等分点:“逆旅”1分;“日”或“再”1分;语意连冠1分)

4.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答: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符合文意,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且表述清楚即可。

(四)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3)媵人持汤沃灌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新坐标教育预测2009北京中考

4.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5.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案:

1、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3、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4、(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5、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五)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1—5题。(15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 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5.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2分)答案:1.(2分)B 2.(2分)A 3.(6分。每句3分)①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其中“至”、“支”各占0.5分,句意2分)②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其中“盖”、“此”各占0.5分,句意2分)4.(3分)B 5.(2分)示例: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6.《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一、课前准备:

、本文选自

,作者是

,初文学家。字

,号

。序是

,可分为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介绍作家生平或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言与书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叩问

叱咄

俟其欣悦

负箧曳屣

皲裂

媵人

皆被绮绣

容臭

敝衣

既加冠

砚冰坚

逾约

朱缨

3、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步:朗读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范读课文。

2、小组成员开始轮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课文比赛,形式组内自定。

4、师生共做点评,评出优胜组。

第二步:识辨

、请结合课下注释逐段细读思考识辨每段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情况。

2、小组讨论自学成果,集体交流并将成果整理在讲学稿上。

3、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就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积累。把书合上,看能否完成解释加点实词的意思。

无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观冰坚

走送之

不敢销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

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7.《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篇七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气特别寒冷,砚台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写完毕,赶紧跑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用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的勤奋以及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要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天性喜欢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从文章中稍微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报定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

《马说》

世上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与朱元思书》

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8.《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八

1.道德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9.《送东阳马生序》准译(范文) 篇九

送东阳马生序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对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节,猛烈的寒风刮着,积雪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10.《送东阳马生序》集体备课 篇十

课题:《送东阳马生序》

主备人:

备课组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 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过程与方法:⑴ 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 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合作法

四、课前预习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师生态度

对比┐

生:色愈恭,礼愈至

├勤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

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学习条件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对比

课题:《送东阳马升序》复习教案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复习目标

l.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

4,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3)学习翻译文言文。

2.难点: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曾受业于元末有名学者吴莱、柳贯、黄晋等,以文章著名。2.解题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复习基础知识:

[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每]常常。【假借】假,jia3,假,借同义。[弗之怠体]弗怠之”。怠,懈怠,放松。[走]跑,引伸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加冠(guan1)]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填]充塞,挤满。[降]和暖。[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曳展】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耿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支]通“肢” [僵劲]僵硬。

[腾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役工。[汤]热水。[沃灌]浇洗,擦洗。[裳]被子

[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窝]寄居。[逆旅]旅店。[再]两次。[食(si4)]同“饲”,给饭吃.[被(pi1)通“披,穿着。[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缨]帽带。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挂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锡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县官]这里指朝庭。[日]每天。[禀稍之供]国家供给的粮食。[裘]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ei4)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馁]饥饿。

[司业、博土]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 [锡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一词多义:和

缓解、暖和 久而乃和 谦和 言和而色夷 冠

天下第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男子20岁成年 既加冠 请

请让我 战则请从 请教 俯身倾耳以请 再

第二次 再而衰 两次 日再食 患

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忧患 无冻馁之患 2.古今词义 汤

古义 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 菜汤 走

古义 跑 走送之 今义 行走 趋

古义 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 趋势 或今义 或者 卒

古义 最终 卒获有所闻 今义 士兵

复习阅读探究:

提问: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讨论并归纳:

1、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2、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3、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求学)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勒且艰。

4.提问: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讨论并归纳:“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5,提问:作者写这篇赠序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马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2)同乡关系,“以乡人子竭余”。

3)撰长书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总之,“是可谓善学者”。“其将归见其亲”,故道为学之难”来勉励他。6.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讨论并归纳: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 有成。

7.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运用对比手法。

1)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对比;

2)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 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通过对比,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8.提问: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讨论并归纳:略。

小结

文章的中心是劝学,开头就提出“嗜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又说到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作者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11.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篇十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记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馈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街,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病发死。

(选自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土寇:土匪。

③角:战斗。

④洫(xù):田间的水道。

⑤甫:刚。

1.(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引号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

(2)“走”送之()

(3)自谓可“将”兵十万()

(4)“会”有土寇()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恒独步庭街,曰:“古人岂欺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身世。

④南都:地名。

⑤馇粥不充:馇,稠粥。充,充足。⑤ 日昃:太阳偏西。

⑥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⑦ 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1.解释加点的字。

(1)腰白玉之环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3.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双十一动员标语下一篇:512新护士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