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精选9篇)
1.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一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水利工程的不断增多,其建设地点的范围也不断加大,因此造成水土流失的地域也不断扩大。开展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 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
一、水土保持的定义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二、水土保持的提出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形成堰塞湖,对下游造成更大的危害。
三、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
1、规划阶段的水土保持
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入手首先,要对可能会引起的水土流失做出初步的防治方案设计,科学地估算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水利工程中不管是点型工程还是线型工程,其中引起水土流失的.源头都是不可忽视的。其次,在水利工程项目进入初步设计时期,要细分和完善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设施种类及规模,详细分析水利工程规模中的项目人为扰动原地表,并制定出细致的规划设计,同时针对项目区占用的耕地以及挖填方区,也要制定出妥善的水土保持设施设计。虽然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只是水利工程中的一个小部分,但是其成效却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在初步规划设计中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主体工程设计提出的方案比选、总体布置、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水土保持评价,进行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制约性因素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论,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与建议;确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分析计算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貌植被的面积、弃土弃渣(石)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数量、预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危害以及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新增水土流失量;拟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明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体系及总体布局;按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对拟定的防治措施进行典型设计,并推算各类工程的工程量;初步确定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明确与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相关联的主要问题;提出水土保持监测的初步方案和管理要求。
2、植被种植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会破坏地表植被,因此首先要防治风沙侵蚀。在前期工作中,就要种植林带,按照农田规划进行林带建设,沿着条田的长短边布置主、副林带,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布置一定的经济林。在水利工程建设阶段,多种植一些根系发达,并与工程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树木,如意杨、雪松、迎春等,对于水利工程中的稳固水土、坡面防护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除了种植树木外,还可以种植一些再生性强,并耐旱、耐涝的草种,比如可以在弃土区顶面及坡面等地种植三叶草或是狗牙根草等,以增加土壤表层的植被覆盖,降低发生水土流失的概率。
3、通过宣传来增加意识
社会的宣传,和各种舆论的力量对于加强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我们要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的方式.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对于我国农村的建设.对于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意识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水保意识。要实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政府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形成整体的发展目标。
4、施工临时占地防治区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临时占地防治区在施工结束后要进行全面恢复,所以,应对表土进行分层剥离,集中堆放并进行苫盖和挡护。施工准备期场地平整后,应先在场地周围布置排水沟,拦截附近地面来水及收集施工布置区内降雨,将其排入附近河道中,以便于后期恢复。工程施工开始,对施工生活区内的空闲地进行绿化,绿化措施主要为植草和种植花卉。草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水利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土壤性质、水文条件、生物种类等各种因素,对施工临建区的临时排水,主要包括施工道路、施工生产堆料区及剥离表土堆存区的临时排水3部分。在临时道路两侧应设临时排水沟,在成品堆料场、成品料平台和施工骨料堆放场应设置临时排水。
5、强化监督,促进发展
为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完善地方法规体系,严格执行“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大力加强水保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预防监督,确保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根据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实施执法工作人员“约法三章”等措施,避免因执法人员素质问题影响执法效果,确保行政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加大对农村“四荒”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控制农业开发中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对集中连片、动土量大的治理开发项目,要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和其他生态极度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防范,严格控制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遏制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相当严重,生态系统也因大量的开发和破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水土的保护非常重要,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保护,能够有效的遏制我国土地面积的减少。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腾飞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水土资源。由于开发利用的不合理,会使得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由此恶性循环,水利工程项目的功效也长期无法得到发挥。因而,要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对水土流失进行依法防治。做到水土防治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
2.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二
一、流域基本情况
柳沟流域地处渭北干旱山区, 总面积21.58平方公里, 区域内分马家湾、税柳沟和中山沟三条支沟小流域, 治理前区域内沟壑纵横, 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民生活困难, 是以粮食作物为主的贫困山区。依据柳沟的水土流失现状和自然条件, 按照“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合理布设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的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坡改梯为重点, 在治理区确定发展方向, 布设各项治理措施, 突出产业开发, 扩大经济林果面积, 并配套道路, 水利工程, 力求把柳沟建成高产、稳产的水保产业基地, 从而为该流域向科学治理奠定了坚定基础。
6年的示范治理共完成了各项治理措施面积1075.07公顷, 占计划任务1297.04的82.87%, 其中新修梯田577.27公顷, 营造水保林172.21公顷, 发展经济林果276.61公顷, 人工种草48.98公顷, 新建谷坊147座, 沟头防护处36处, 淤地坝1座, 配置水窖300眼, 道路73公里, 上水工程3处, 日光温室10座。
二、治理开发成效
㈠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分流域治理, 整体推进, 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三条精品示范沟——马家湾、税柳沟、中山沟。其中中山沟形成了完善的治理体系,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为显著, 国家黄委、黄河上中游局等上级业务部门认为“达到了国内流域治理的先进水平, 代表了新时期流域治理的方向”。
㈡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治理前, 柳沟流域1281.85公顷的耕地, 全挂在渭河流域北部干阳坡上。治理期我们以坡改梯为重点, 采取山顶防护林带帽, 荒坡乔、灌、草封育, 沟坡水保林固土, 山腰建果园, 整流域产业开发, 精心施工, 科学治理, 经过6年的治理, 完成了全部治理任务。一是整个流域实现了梯田化, 新增梯田577.27公顷, 累计达到903.59公顷, 占总土地面积的41.87%, 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7公顷;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经济林果面积276.61公顷, 实现了万亩葡萄基地的目标;三是生态主体工程基本形成, 建沟坡水保林171.55公顷, 人工种草46.48公顷;四是引进12个优质果品试验, 示范推广, 保证了产业化的示范推广;五是3700眼集水人饮水窖基本解决了群众生活用水, 2800眼集雨节灌水窖和各方集资筹建的三处上水工程及沟道塘坝蓄水工程的建设, 基本解决了果园灌溉, 并采取了喷、滴、管、渗等节水措施, 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六是布设147座谷坊, 36处沟头防护等沟道工程, 基本控制了沟道侵蚀;七是新修道路73公里, 道路网络化为产业开发, 提高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
㈢实现了产业化开发战略, 群众收入显著增加柳沟流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 加上北山十年九旱, 历史上一直单一种小麦, 年收单产不过2250公斤/公顷。治理后地平了, 水上山了, 路修了, 生产条件改善了。根据该流域适合栽植葡萄的特点, 我们一改单一种粮的作习, 在柳沟建成了以葡萄为主的万亩优质葡萄基地, 葡萄单产30000公斤/公顷~45000公斤/公顷, 收入达到75000元/公顷左右, 并且北山葡萄被认证为绿色果品, 远销内蒙、新疆、山东、广州等地, 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道路,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脱贫致富的目标。
㈣着力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配套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坚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 提高科技含量, 引进名、优、特、稀品种, 改良土壤, 推广间作套种,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建成美国大樱桃和“黑红提”科技示范园区两处, 建成了万亩葡萄生产基地。柳沟已成为稳产、高产的“两高一优”农业示范流域。
㈤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基本形成流域治理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初步显现。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布设沟道工程, 全面实施坡改梯、荒坡荒沟绿化等多项治理措施, 初步形成了“山顶刺槐林戴帽, 半山葡萄果缠腰, 梯田果带生物埂, 营林道路沿山绕, 河沟塘坝节节拦, 提灌滲灌引到田”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 柳沟流域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治理程度由原来的31.76%提高到现在的83.13%, 土壤侵蚀量比治理前减少49.34%, 植被覆盖率由15.59%提高到了38.51%。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㈠抓规划设计, 提高工程档次为了全面抓好柳沟高效示范工程的实施规划, 对每年分解到流域各村治理任务都要按照实施规划逐项设计, 特别是对机修梯田和经果林的单项设计, 每年都组织专家审查, 论证小组进行现场核查、批复, 以避免浪费物力、财力, 争取主动, 为科学合理布设防治措施, 规模连片治理, 规范质量标准及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打下了基础。
㈡抓领导, 靠实建设责任项目启动后, 从区上到乡镇及流域村都相应成立了工程建设机构, 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行政第一负责人。柳沟流域实施后也相应建立了工程建设机构, 项目办全面提供科学优质的技术服务, 并实行“双轨承包责任制”, 既区政府与乡镇领导、技术员签订责任书, 任务的完成与干部的工资及年终考核挂勾,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机制, 加强了领导, 靠实了责任。
㈢抓施工, 加大科技投入在进行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 从梁峁到山坡, 沟底都合理布设工程措施, 形成立体布局, 层层设防的局面。改造栽植“巨峰”、“黑红堤”葡萄450余公顷, 同时自筹资金300万元配套三级上水提灌工程3处, 打水窖300眼, 在果园内推行喷灌、滴灌和管灌技术, 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0公顷, 依靠科学技术, 积极优化品种结构, 引进名、优、特、稀品种, 开展果园综合管理, 提高果园效益。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发展流域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抓质量, 坚持验收标准质量是决定柳沟流域成为示范流域的关键。在工程一开始, 项目办就对流域内年轻有文化的干部进行了技术培训, 并向其讲解和现场进行示范操作。在工程验收中, 严格执行区上制定的《重点农业项目竣工验收办法》, 用一把尺子, 一个标准来评定质量, 不够验收标准的坚决不予验收。
㈤抓点带面, 整体突破在柳沟流域的建设过程中, 采取先办点, 后带面,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的思路。集中全流域的劳力集中突破一些规模大, 配套全, 质量高, 效益好的小流域。如西山、东山、中山等, 通过建设这一些示范点更加增添了干部和群众的干劲, 最后形成了点向面辐射, 面向点靠拢的规模治理格局。
㈥抓资金管理, 实行监理报账在柳沟流域的治理过程中, 我们始终按照有关政策, 坚决实行专款专用, 专账管理, 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在治理过程中, 监理工程师随时深入现场进行检查、指导, 对工程的进度、质量及投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 这些措施的实施, 有效地保证了柳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如期完成。
㈦加强预防保护, 巩固治理成果在治理中, 通过广播, 群众会等多种形成向流域内的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水保法》及有关条例, 让其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并且严历查处了几处开荒、毁林违法事件, 有效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把林木管护、梯田、水保工程的维护等多项管护措施落实到了乡、村、组及承包户, 有效地巩固了治理成果。
摘要:柳沟流域列入高效治理开发示范小流域以来, 在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同时,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建成万亩葡萄园基地, 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示范治理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使农民收入增长, 实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标, 同时形成了一套“产业开发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
3.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三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1.前言
河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不仅能作为饮用水的最直接来源,还能够在农畜生产、水力发电、休闲旅游等各种领域中彰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而河道作为河流的载体,对河流的生态状况和周边环境均有着较直接的影响。因此,保护河流应从保护河道着手。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城市中的河道已经在人类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干扰,水质污染严重、泄洪设施被商业区侵占等问题频频发生,对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通过设计合适的水土保持方案來治理河道,在保护环境和修复效果两者间取得最优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河道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2.1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单一化。多样化的河道结构在防洪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均有着优秀效果,但现阶段,各种因素使得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以河道岸线为例,我国江南地区河网密度高,为了加大比降,缩短航程,往往会采用人工方法裁去河道过分弯曲部分,这就使得这些城市地区的河道结构较为单一,河网主干化现象严重。而在河道断面上,部分城市地区过分强调防洪功能,多采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断面作为河床结构,导致水流流速均一,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2.2城市河道水污染情况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工业污水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污染源正对城市河道的水质造成严重的破坏,水污染问题也成为城市河道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城市的制造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完全就直接排进城市河道中,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和有毒物质会对城市河道中的水生物平衡造成严重破坏,一旦这种破坏超出城市河道中河流生态平衡的自我修复能力,就会进一步恶化水土流失情况。
2.3人为因素加剧河道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河道的泄洪区,蓄洪区在当前城市化的影响下被用于商业建设的情况频频发生,致使河道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二是河坡平台被擅自侵占,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等情况在一些城市中频频出现,导致河道自我修复能力受损。三是船行波的冲刷也使得河道水土流失加剧。以上海市崇明地区为例,崇明河道属于六级航道,其要求机拖船航速小于6km/h,但由于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河流运输量较大,在崇明航行的内河船只多由大中型机动船构成,设计时速都在11km/h以上,严重超出崇明河道的允运标准,航行过程中的波涌浪爬高往往高达50cm以上,导致崇明河道在船行波的冲刷下出现农田冲毁、河床淤高、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情况。
3.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3.1全面规划,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行洪、排涝等河道治理方案已难达到最优化的治理效果,方案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此,对所承担的城市河道治理工程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从而切实提高河道治理方案设计标准。可考虑在方案设计中尽可能让部分工程项目在实现河道功能的同时兼备水土保持的效益。例如针对城市河道结构呈现单一化的问题,可考虑采用生态袋护岸替代传统的水泥护岸,并适当在河坡种植乔灌木以完善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方案。生态袋护岸具有与自然河岸相类似的表面粗糙度,能够防止河道长期被的高速水流冲刷侵蚀,且自身的多孔隙和透水性也使得城市河流与地下水层进行交换,有利于亲水性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长,除了起到传统的水泥护岸保护河岸的作用以外,在稳定生态环境方面亦有着重要表现。2011年,邵武市同青溪河道水土保持方案中曾采取这类生态袋护岸设计,且当时在堤脚种植本地河岸及河滩野生的水竹、小刚竹,在岸坡种植宽叶雀稗、水柳等水生植物,如今已建成了水清岸绿的河道生态环境。
3.2运筹帷幄,避免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加剧。城市河道工程施工期是加剧水土流失的重要时段,因此,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施工期的各类工序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在施工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施工工期的安排上,应当做好最优化选择,尽可能避开雨天和汛期进行施工。在弃土场的选择上,如果该城市地区具备城市弃土弃渣场或建筑垃圾消纳场,弃土应运往这类地区进行处理,如不具备该条件并选择河岸附近作为弃土场时,应确保弃土场表面平整,并于表面及边坡建立适当的防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加剧。对于临时围堰、临时道路等各类临建工程,可考虑在围堰的两侧围堰肩处采用草垫防护。对于回填土方,应做好临时堆放的各项准备工作,避免堆放过高、堆放角度过大造成遇大雨产生水土流失,可考虑在堆土表面上使用防尘网或是撒播适应性强的草籽进行遮盖。
3.3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涉及浆砌石护砌设计、堤顶硬化路面工程设计等等,如表1所示,方案设计人员应当根据河道的建设和生产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地质情况,对工程布局和功能区划进行分区,并辅以合适的防治措施。以天津市区北侧的永定新河河道为例,该城市河道在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有效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工程措施方面,设计人员为了避免堤防在长期风浪作用下遭受冲刷,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浆砌石护坡,下设粒径5-25mm,厚为10cm的随时垫层,在其下方铺设400g/m^2的无纺土工布,并在护坡与堤顶相交处的封顶位置沿堤轴线方向设置了一段40cm*40cm浆砌石矮墙,以使得堤顶所蓄积的雨水能够排至迎水侧堤外,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此外,该方案还充分考虑了堤顶水土流失的情况,在堤顶采用硬化路面的解决方式避免水土流失。具体内容包括路面向迎水侧设置2%的倾斜坡度以使得堤顶排水能够沿此排除,采用总厚度6cm的沥青碎石结构进行道路面层铺设等等。在生物措施方面,该方案设计采用了在堤防两侧及堤间种植具有观赏性多年生的乔木、草皮等种植物,在防潮闸翼墙后平台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并针对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等情况进行了码头工程生物措施设计工作,包括换耕植土,坑底铺灰渣做隔盐层等等。
3.4科学管理,真正落实河道水土保持工作。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亦是如此,相关的方案人员应当立足于此,与当地政府联合共同做好城市河道的管理工作,以使得河道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严格执行当地的河道管理条例,加大依法治河的力度。切实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管理。例如针对城市河道水污染严重以及河坡平台被侵占的情况的情况,应当当地的河道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查处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进城市河道的企业,并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同时确定河坡平台的归属权,对侵占平台违章建筑、堆积杂物、削坡违章种植,挖坡卖泥制砖的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屡教不改者可依法处理。最后,还应当针对部分城市河道的船行速度进行控制,可考虑在进港船只上配备限速器,具体限制速度应根据城市河道地区的等级进行设置,出港时方可拆卸,新疏浚的河道要制定一段时间的保养期,实行封港停航,以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
4.结语
水土保持作为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保障河道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相关的方案设计人员应当立足于此,在制定方案时,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现象,从而使得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程蒙.河流治理规划设计新理念与实践应用[J].河东水利,2014,(13):12-15.
[2]钟萌.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筑科学,2013,29(18):38-39.
4.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对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在逐渐恶化,比如对于中小型河流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以及一些对于环境所带来的问题,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方面,国家也开始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并且相关部门都对其治理非常重视,有相关人士指出“对于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刻不容缓”,通过努力,在防汛抗洪中,对于河流的一些建设已经有了显著效果。文章对以上这些环境问题进行叙述,对环境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治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水土流失;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概述
如今频繁发生的洪水等直接反映了现如今的水土流失问题,这都是由于逐渐增大的防洪压力所导致,对于一些河流来说,下游河段由于周围开发严重,造成了河道开始变窄,进而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淤积,不仅如此,对于河流来说最重要的中上游,由于生态建设都离不开水,所以中上游两岸人口集中,问题就随之而来,泥沙下泄,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植被也被破坏严重,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文章也针对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探讨。河流上、中游段
如今,我省中小河流上、中游区种植地种植率很高。上游区毁坏的林草成为了主要的耕地,历经超过半个世纪的农业的种植,不仅使该地区的土壤受到侵蚀,而且致使地表土地由最初的种植的50cm“-60cm成为20cm”-30cm,还使之形成了很多的沟渠,并且使最初种植的大面积的土地被割裂,最受人注意的是被冲击的沟渠泥沙阻塞、搬运,最终汇集到每个河水水系,使下游河流的水利的设施、河床发生淤积等。
(1)此地区形成的侵蚀沟的坡度比较急,所形成的沟渠受到的侵蚀冲击特别猛烈,而且是泥土汇合流通的过道。所以要做好减轻侵蚀的措施来防止冲击、防治水土流失,并且最有效的涵养水土的方法是增大沟底植被的覆盖率。配合着某种形式的工程阻挡的手段,依据沟渠不同的立地条件,植树对沟坡、沟底及沟岸进行保护的手段。能够形成天然的植物防护栏,是为了能够使雨水入渗的水量变多,通过减慢地表径流的流速来减轻对岸坡和沟底的冲击力度,最终能够实现减少泥沙的含量和保护水源的目的。(2)对于人类不适合居住的两岸区域,要使用一种有用的方法,如对居民进行移民,这样就能减轻防洪带来的压力,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宗旨。临近水源的城镇段
下游城镇地区两岸的人口比较集中,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以及周围的环境的质量是该地区要注意的重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河道的治理一般是使用靠河岸筑堤来实现的,竭尽全力来改善自然的河道。使用提前规划好的方案,缩短河道的长度,使河床实现硬质化、河道实现系统化。使用在硬化的河道修建防洪墙、防浪堤来拦挡洪水,消除可能出现的水患。
(1)人口数量比较多年、工业化进程较快的流段要使用有效的方法,比如,进行移民和搬迁。建设城市通常需要占用河道,这样使得河道上的空间变少,河道排洪的能力减弱,这都是城市河道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要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较快城市附近河流的居住人民搬迁,是为了给河流的河道留出足够的空间。科学的水利学表明,宽阔的河道不仅能有效的泄洪,更能保障河流的连贯性,是为环境提供多样性的重要基础。要尽力规避上下游河宽统一现象规划设计的出现,在尽可能变宽的方位来拓宽河道。在能够保证河流槽蓄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地规划出拥有靠近自然河流的景象。此外,人类活动的范围应当给河流的两岸留出适当的地方,来减弱对环境的污染。河水的质量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更是大多数的投资资建筑防洪的建筑的理由,在远离河岸附近的圈地来搞房地产的开发,建造景房、亲水家园等建筑。(2)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在很大程度上,使河流自然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更破坏了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河流纵向的形状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冲击所形成的,同样地是河流自然的重要特点之一。河流的这个特点不仅仅是多样性。在生态的角度,河道的曲折更让河流附近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景观,给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规划好的设计中要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状态,连避免河道的弯曲过多,还要改造直线河段,使它变成拥有一定弯曲度的河段。(3)变硬了的河床和河岸的改造还有对河岸的治理同样也是治理中小河流的焦点。保护河岸最传统的方法就是硬性的物理材料,比如利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对堤防的坡面实行加固的处理,使之变得更坚固。使用硬性的材料,使工程在安全上性有了一些保障,但是对于原始生态的保护方面,依然有着许多不足和缺点。(4)因为黑龙江的河流有冬季封冻的现象,因此不适合在靠近水的城市使用橡胶材料来修建堤坝的景观。通常来说,应当与周围城区挖沙、取土破坏的河道情况相结合,在河道的出口处,来规划建设人工湖泊和湿地。人工的建设湖泊和湿地,不仅把地表水的面积扩大了,而且让各个水系和河道保持着良好的连通,是建设生态城市以及建设生态景观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能使河流的水质得到充分的净化。农村附近的河段
在农村附近的河流修建堤坝主要是为了防治洪水的侵袭。用提前规划好的距离,采取把直的河道变弯的方法来建造堤防。之前修筑的堤防,是历史遗留下的产物,一般来说设置的堤距要符合防洪的要求。通常农村区段的河流要特别注意对河道及时的清淤以及对岸坡进行治理,尤其是在河流两岸附近一定要留下一定的面积的体第,来维护河床、岸坡的稳定性,保证河流拥有充足的流淌的空间,来更好的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
(1)对河道实行的清淤的处理。由于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流两岸大量生产和生活垃圾的产生与排放,致使下游河道的淤积的现象十分严重,进而使得河床大幅抬高,河流槽度变浅,河槽储蓄水的容量大大减少,进一步使河槽本身所具有的调蓄能力大大削弱。通常,处于丰沛水期的河流很容易出现河水漫出的现象,使防洪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在暴雨时节使得洪水泛滥,经常出现淹没耕地的现象,使得土壤受到更为严重的侵蚀;在水量减少的时节,因为一般的河流蓄水的水量十分有限,又加上蒸发水分的速度很快,因此大大加快了河道断流现象的发生,使河流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2)河岸的防护与整治。现如今,农村区段的河岸坡的整治技术尚不成熟,是比较薄弱的部分,河流两岸的土地展露在外,一般都要经受雨水的侵蚀,容易使河岸发生倒塌现象的发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一个稳固的河岸,是可以保护河岸周围的土地资源,以及减少河水的泥沙百分比的基础。如果河岸附近倒塌,河流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很大的破坏,河岸的的生态就会遭到毁灭,无法恢复。所以,拥有一个稳固的坡道能够更好地维持河流的正常生态环境。(3)河滩附近的土地是河水一定流经的区域,河滩周围的泥沙经过沉积从而天然形成了河滩地。河滩地里生长着多种喜欢水的动、植物,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天然的河流周围分布着许多宽阔的土地、拥有着十分充足的空间,能够安全有效的避洪,保护水土。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的态度在于想要维持河流健康,就必须要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尤其是对于河流的源头区,这样是出于对河流安全的考虑,目的就是让河流的健康得到稳定。为了可以保护环境,将生态系统恢复到最优秀,就要让相关投资方与相关部门,比如水行政主管部门相互协调,计划好对于河流的各种治理方法,比如对于小流域水土的生态建设,或者是对于河流的水土保持,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于这些项目的资金合理分配,讲效益发挥到最大,做好各方面的设计与规划。对于生态环境这一问题向来是关注的重点,如何能够将对于河流的治理做到安全化,科学化,对于河流的健康不受到任何影响,进行科学治理不让河流的自然形态收到影响,并且前提是在治理过程中必须保证防洪安全,最终达到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标准
5.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五
况分析及综合治理建议
(石冲口镇人大代表对茅岭水库水资源保护的调研报告)2010年,茅岭水库经多方论证后被确定为石冲口镇大型集中供水厂的饮用水源。茅岭水库大型集中供水厂惠及20余个村,可解决3万余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为了确保茅岭水库水源区长期稳定达到饮用水质要求,2011年5月20日、21日,石冲口镇人大组织了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对茅岭水库水源区的水土流失分布及成因与水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根据流域范围不同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特征、域流水系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一、茅岭水库概况
茅岭水库是一座集防洪、灌溉、供水、养殖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积雨面积达9.8平方公里,库区及上游流域涉及尧公寨、川安岭、半山、温溪、寒婆坳、茅岭共六个村,林地面积达150公顷,耕地面积达94公顷,村民2079户,总人口8357人,2010年粮食产量1161500公斤,农业总产值1500余万元,人均收入2729元。区域位于石冲口镇南部,年平均降雨量1100多毫米。整体地形呈北低南高走势,南部基本上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层峦叠障。北部为茅岭水库库区及环库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由东西两侧向河谷逐渐降低。地貌总体由河谷、河谷阶地、丘陵及低中高山区组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山峰起伏、地形破碎、坡陡沟多、降雨集中、暴雨频繁、气候异常、土质松散、植被稀少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陡坡开荒、乱砍滥伐、毁林垦地等,人们长期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近年来,库区上游村民不合理农业开发,大面积的毁林垦地种植金银花达7000余亩,植被大量被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隐患,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直接导致下游水库泥沙大量淤积,来水量减少,水质下降,严重威胁着周边各村的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以及3万余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
2、流域内各类污染侵蚀,严重威胁水质安全。
一是工业污染。三只大型挖沙船常年在水库捞沙作业,致使水质极度混浊,燃油、机油直接排入水中,造成了水源的巨大污染;胜利煤矿排出的含硫矿污水虽有排水渠排出水库下游,但由于排水渠千疮百孔,仍有部分污水流入水库,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水质安全。
二是农村生活污染。流域排污量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川安岭、半山、温溪村,村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死禽腐尸等未规范处理,随意倒置,最终排入水库。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污量达到了污染物入库总量的60%以上。
三是农田径流污染。农田种植中农药、化肥日益滥用,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农田径流排入水库,造成大量污染。流域范围农田径流中的农药、化肥等流失量占区域内流失量的40%以上,入库总量占区域内
污染物总量的30%以上。
四是农村养殖业污染。目前水库上游共有大型养猪场8个,所有养猪场都没有完善的排污净化系统,大量的粪水排入小溪河,流向水库。尤其茅岭村的一家养猪场就建在水库边上,污水直接流入水库,致使临近的水域泛着一片黄色的粪水,不堪入目。
3、流域内产业结构与水环境管理的目标不相匹配,水源的保护与开发矛盾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议治理措施
建议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工作方针,从国土整治、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保证水源的高度,合理利用和开发水土资源,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实现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保障饮水安全、环境安全服务。
1、坚持以预防为主,人工治理与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
因地制宜,综合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按照地貌类型的相同性,水土流失程度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特点的相似性,生产发展方向的共同性,遵照地区公布的规律,重点解决土地利用结构上的矛盾,以村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特点,分为三种水保治理区,分别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实现规划区内水土流失的彻底治理。
一是局部人为开垦的陡坡荒地应以封山育林为主。采取森林保护措施,健全管护制度,结合人工造林,疏林补植,飞播造林,提高森
林覆盖率,加快生态自我修复步伐;要坚决制止新的毁林开荒,禁止盲目开发,对大于25度的坡耕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土层较厚的缓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梯坪地,同时在沟道治理中,充分利用本区石多土少的特点,进行闸沟淤地,固定耕地(结合塘、堰、坝、等小型蓄排工程),提高单产,做到沟坡兼治,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
二是以荒山、荒坡治理和坡耕地改造为重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妥善安排各业占地比例。在解决基本农田少,荒山荒地面积大等问题的同时,着力营造水保林、水源涵养林;要使陡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耕,缓坡耕地要逐步改造成水平梯田;积极发展经济林草,扩大经济林种植比例,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干鲜杂果基地;搞好沟道工程体系建设,主要是沟头防护和修建小型淤地坝分散拦蓄,节节阻流,防治水土流失。
三是以村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山、水、田、路综合整治,农、林、牧、渔综合发展,最终达到山青水秀,资源优化,生产上规模,经营有特色,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规范水资源管理,不断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一是加强对区域主要污染物的监控,杜绝偷、漏排污水。加强对胜利煤矿含硫矿污水的排放监控,整修好排污水渠,确保矿污水不流入到水库中;加强农村养殖业的管理,对排污净化系统不完善的养殖
场坚决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取缔。
二是加强点、面源治理。坚决取缔库内挖沙船,禁止挖沙船在水库内捞沙作业;以县镇双创活动开展为契机,创建卫生文明村组,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以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为主线,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等产业发展,并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户沼气建设和环保改厕工程建设,实现农村人畜粪便、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控制污染物输移;推广生物防治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在水库取水口上游1000米范围内严禁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对区域林地保护,在植被覆盖率差的地区,营造水源涵养林。在农田间和水体周边,特别是河道两侧及库周建立人工湿地和植物缓冲带,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开展生态修复等措施,减少地面径流。
三是整体规划区域用地比例,相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水库取水口及周围地带,禁止河漫滩农耕活动,控制土壤侵蚀。
四是建立流域农业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基础体系,开展地表水、土壤水、降水和灌溉水联合监测工作,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水污染事故监测和应急反应系统。
新化县石冲口镇人大主席团
6.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六
和河流的综合治理
[考纲要求]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知识精讲]
一、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1)脆弱的环境
快速增长的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很大。人口增加解决吃饭问题开垦陡坡、林地、草地等,造成生态、经济的恶性循环。
2、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的形成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暴雨的冲刷
人为因素是形成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使原来的林草植物被破坏殆尽,地法恢复;开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党小组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砂
3、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挖掘水资源潜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建成高产农田,这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
扩大林、草地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改善天然草场和植被:确定合理的载畜量,加强放牧管理,实行轮封轮牧、保护草场,保持水土
4、水流域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可以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从泥沙的生产到输水输沙,均在小流域内完成。可以利用小流域的经验,进行更大流域的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秤体系。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工程见效快,工程养林草,林草治根本,林草固工程;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技术是关键
模式:见第二册选修课本P63页 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二、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的为例
1、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大部
干旱原因: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时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景观特征:水分条件自东向逐渐变干,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特征
荒漠改造: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水资源比较缺陷乏,改造难度大。人类活动形成的荒漠,其实质是类似于荒漠景观的严重的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下伏沙层裸露,原因固定的半固定的沙丘活化,例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等。这些荒漠的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容易治理和利用(2)荒漠化的发展
移民开垦一方面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带来荒漠化问题,其中与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最为严重
在半干旱的旱农耕区周围,如科尔沁沙地和内蒙古后山地区,沙质草原遭到过度农垦,或者固定沙丘在被开垦后活化,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
在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在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在干旱的绿洲边缘地区,主要是过度樵柴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造成沙丘活化,例如塔里木盆地边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和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绿洲周围
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使得河流下游或者扇缘植被缺乏水原而生长衰退,加上樵柴破绿洲周围的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塔里木河下游和石羊河下游等地
近年来,在工矿开展、居成点和道路等基本建设中,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植被、污染水源、弃土弃渣等造成荒漠化发展迅速。这种荒漠化土地呈点、线状、邻过城镇或者在矿开发区,面积小而分散,但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环境危害较大。相参集中分布的地区如内蒙古的东胜和准格尔煤田等
2、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治理措施和经验
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
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
“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三、河流的综合治理——以长江三峡为例
1、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1)防洪
长江洪水灾害:主要是由于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再加上河道宣泄能力不足所致。造成洪灾的原因。首先是自然因素。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如流域内普降暴雨,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遭遇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势必会出现特大洪水。其次人为原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水灾害(过度砍伐,陡坡开荒等造林水土流失的加剧和围湖造田等)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日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处于上游山区转人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来水和来沙,并且对整个中下游洪水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如遇大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及其他防汛措施,也可以避免荆江河段干堤溃决造成的毁灭性灾害。同时,由于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以大大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分蓄洪水乱的巨大损失。因此,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特别巨大,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难以替代的,防洪的需要,成为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
(2)发电:长江三峡段位于我国地势从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水量大。建成后将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水电站。长江流域特别是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不中。修建三峡水电站对于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
(3)航运:三峡工程的兴建可以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水库建成后,险滩淹没,水流趋缓,航道加深加宽,从而使航道的通过能力提高,运输成本可降低1/3(4)三峡工程对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三峡水库提水流往丹江口水库,再引水到华北)以及库区水产养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百万移民及其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因落后,特别是人多地少,产业劳动力容量低,使移民环境容量不足,这是移民安置遇到的最大困难
三峡地区教育、科技落后,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人们的风俗习惯和乡土观念,给移民安置增加了一定难度和障碍
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可能会留下闹返迁的后遗症,成为影响地区社会安定的不稳定因素。
(2)移民安置条件
三峡地区有较为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环境容量(从宏观、库区移民结构、土地资源三方面分析)
三峡移民大多可以就地后靠、就近安置,这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峡工程建设周期长、使得安置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工作有足够的时间从容进行 三峡移民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全国的支援。对三峡库区移民,国家首次实行了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3)开发性移民
过去水库移民长期沿袭按被淹没的实物量,向移民一次性发放赔偿费的做法。由于没有帮助移民开发新的生产出路,等赔偿费用完,移民的生活往往仍没有着落,从而产生种种问题和矛盾。
开发性移民也就是通过发展经济来安置移民,即除去一次性补偿外,移民投资作为开发资金,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发展经济、广辟生产安置门路,拓展环境容量,对移民迁建后的生产生活安置作全面安排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和对策(1)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中下游: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此外,与火力发电相比,还可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库区: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水库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库区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三峡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水库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等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一是不可逆转的影响,但仍可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淹没耕地、文物古迹、水生生物
二是影响较大,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轻其不利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泥沙问题等
三是负面作用较小的影响。水库地震、陆生动植物的影响等
(3)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和对策
总的来说,三峡景观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奇峰秀色还在,峭壁陡岩尚存。建成后还会出现新的景观。
通过迁移重建、原地保护、开发新的旅游区等加以保护
[能力训练] 右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完成1~3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 冲击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流三角洲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该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 热量充足 B 太阳辐射强 C 水资源丰富 D 土壤肥沃 3.该农业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A 水土流失的治理 B 酸性土壤的改良 C 荒漠化的防治 D 河流的综合整治
4、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
(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 施加的影响。
(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 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
(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水资源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为)河、河、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情况。
(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
段。
(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与。5、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首次倡议在三峡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世纪交替,风雨沧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已经变成现实,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实现了蓄水、发电和航运。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有关三峡工程的问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慨。”《长江之歌》中的“雪山”是指()
A、昆仑山脉 B、唐古拉山 C、巴颜喀拉山 D、横断水脉(2)人们把长江称为“黄金水道”是因为()
①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②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③水能资源丰富④与多条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相交 ⑤河流沿岸经济发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3)离三峡工程最近的一个峡谷是:()
A、瞿塘峡 B、西陵峡 C、小三峡 D、巫峡(4)三峡工程竣工后的生态效益有:()
①防洪 ②开发性移民 ③净化环境 ④旅游 ⑤养殖⑥供水灌溉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为什么长江荆江河段洪水威胁特别严重?三峡工程建成后,对荆江段的防洪有何作用?
(6)从自然区位看,三峡位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级和第_____级阶梯过渡地带,从经济战略区位看三峡所起的作用是。
(7)从三峡工程的输电范围看,三峡工程的建设对我国东部沿海的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有何积极意义? 6、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主要通过 河;中线调水起自三峡,经过(河流)上的丹江口水水库,调往北京。
⑵试分析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⑶试分析南水北调输水和北方用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输水: 用水:
7.读下列某地区地形图(图1)以及图中B点所在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区名称是,它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是(至少答出三项):
(2)B处地形区的名称是,其成因是。
根据图1和图2所示资料,分析B所在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3)C所在地形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4)C所在地形区工业结构按其优先重点发展的顺序是:(填字母)
A.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电力、煤炭
B.煤化学工业、煤炭、有色金属冶炼、电力
C.煤炭、煤化学工业、电力、有色金属冶炼
D.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煤化学工业 8.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黄河源头,三年跨断流》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1997年1月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0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长时间断流。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仅2001年夏季,玛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2004年,北京市政府将把农业的节水作为重点。现在北京市每年的用水大概是37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占了40%。明年政府的大量投资将用在农业节水上,要把浇灌和漫灌技术改为滴灌技术。同时,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把农业用水量降下来在开源节流上。据统计,北京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5年干旱,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仅有7.7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量只有1.9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回答:
(1)引起黄河断流现象主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能力训练答案]
1、A
2、B
3、C
4、地表径流、京杭大运河、海河、黄河、淮河、A、节约、综合利用、防治水污染
5、(1)B(2)C(3)B(4)D(5)长江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变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容易泛滥成灾。三峡水库具有巨大的调蓄功能,能减轻荆江段的洪涝灾害。(6)二 三 带动华中、西南乃至整个流域的经济发展。(7)水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三峡工程的建成发电可有效地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能源结构,用水电取代煤、油等能源,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6、⑴京杭运河 丹江口 ⑵南方资源丰富,北方缺乏;北方用水量大,供需矛盾尖锐;改善生态、加强生态建设。⑶输水过程中要注意沿线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确保清水北上。北方要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质。
7.(1)秦岭 南北方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800mm年等降水量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等等。
(2)渭河平原,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有利条件:①地势较为低平(多数地区海拔在500米左右),有河流经过(河谷地区)。灌溉便利,土壤肥沃;②夏季气温较高,雨热同期。限制性因素:①冬季气温较低(最低气温低于0℃);②年降水量较小(约600mm),冬春季较干旱(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少于60mm)。
(3)水土流失。原因分析:①自然因素:a.黄土是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c.黄河在此多支流。②人为因素:a.植被的破坏毁林开荒,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c.露天开矿。(4)D
7.深圳市城市水土保持治理研究 篇七
1 深圳市概况及水土保持现状
1.1 深圳市概况
深圳市毗邻香港,面积1 952.84 km2, 辖10 个行政区。 属低山丘陵地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 935 mm。 辖区内有9 大水系,大小河流330 条;森林覆盖率为40.06%;人口总量达1 500 万人,人口密度5 360 人/km2;水土流失总面积42.73 km2。深圳市作为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起步城市,在新形势下对城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目标和策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2 水土保持现状
1995 年至2013 年的近20 年间, 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坚持生态保护意识,以“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统揽全局,为深圳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做出重要贡献。 至2013 年底,由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审批流程后,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管,基本遏制了因为开发建设不当引发的严重的大面积水土流失危害。在全市范围内完成221 个裸露山体缺口治理,15 座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工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1995 年的184.99 km2下降至2013 年的40.76 km2, 水土流失总量由411.12 万t降至19.0万t;水土流失强度由1995 年以严重级为主转变为现阶段以较少级为主。 全市严重级和一般级的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且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环境承载力亟需提高
内涝频发和水资源短缺现象并存,雨洪资源利用率不高和调控能力不足;饮用水源区生态环境有待提高;面源污染影响河流水环境治理成效[3]。
2.2 综合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法规体系需要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不足;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基层监督管理力量薄弱;水土保持方案落实率还有待提高;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2.3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及审批制度需规范
目前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技术体系已不能适应城市及水土保持发展的需要;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仍存在盲区。
2.4 水土保持监测水平亟待提升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尚不健全;遥感调查数据不连续;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缺少量化监测数据;监测技术力量薄弱。
2.5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乏
深圳市在水土保持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和预警预报方面尚处于空白。
2.6 科普文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水土保持公众参与方式还是以接受宣传教育及被动参与为主,尚无自发成立的相关民间机构及行业协会,未形成全民主动参与水土流失防治的局面。
3 治理思路及体系
3.1 治理思路
以水土保持分区为基础,遵循主体功能区划空间开发秩序,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关系,以不断提升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为目标,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发展现状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确定城市水土保持分区和国土空间各功能区的水土保持主攻方向。 落实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综合施策,分类指导,强化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审批和监管。 坚持“1 条主线”,落实“5 项任务”,构建“6 大体系”,形成全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
“1 条主线”, 即以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为主线。
“5 项任务”,即在 “山水林田湖”综合协调管理理论指导下,围绕“水、土、气、生”4 方面资源环境要素,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段,落实如下任务。
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构建雨洪蓄滞利用分配系统,有效防控水土流失面源污染。
二是有效防治河渠泥沙,综合利用弃土弃石进行生态恢复及环境改造,积极开展山体边坡生态治理,不断改善土壤性质与结构,有效维持近海土壤功能,减少土壤侵蚀,防控土壤污染。
三是优化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组成,有效改善小气候, 防控城市热岛效应, 有效控制和吸收以PM2.5 等颗粒物为代表的有害气体。
四是依托山、海、路、城为生态网架,不断恢复和提升植物及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城区生态环境和构建沿海生态系统, 形成城市绿色生态风景线,构建“一圈”、“两翼”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布局,优化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网络格局。
五是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土保持管理和水土保持项目审批,全面建成与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构建监测、公示、公报制度、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完善的文化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机制[5]。
“6 大体系”包括生态网络建设工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及审批制度体系、监测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预警体系、文化体系等。
3.2 综合治理体系
3.2.1 构建健康宜居的生态网络建设工程体系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生态安全的有力保障。 针对深圳水难留、水难管、土流失、尘飞扬等问题,按“点、线、面”分区,制定相应指标,推广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 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 开展水源地保护、雨洪蓄滞利用、土石方及弃土弃渣综合利用、PM2.5等颗粒物综合防控、小流域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乡土植物种利用与保育等工程建设,优化城市生态格局,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和生态环保宜居城市[6]。
3.2.2 构建高效协同的监管体系
一是通过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以及采取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等措施,完善监管体制。
二是通过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健全管理机构、提升监管手段和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三是通过河流管网泥沙含量控制指标研究、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体系研究、水源保护林生态效益研究、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相关研究,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四是加快保护水土资源相关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并完善技术评价体系。
3.2.3 构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及审批制度体系
基于现有国家标准以及水利部制定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以维护“水、土、气、生”环境要素为核心,丰富深圳城市水土保持方案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 强化水土资源保护的刚性约束,实现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标准化管理。 继续推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方式,进一步细化分类审查审批。
3.2.4 构建全面覆盖的监测体系
通过健全监测机构和加强监测站点布设,完善监测网络。 通过定期开展全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更新现有老旧监测设施和设备、增加监测指标和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全面改善监测手段,细化监测内容,推动监测工作向精细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定期发布监测成果,实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定期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水土保持的知情权。
3.2.5 构建快速完备的应急体系
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建立水土流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处置水土流失突发事件的能力,规范和指导深圳市水土流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2.6 构建丰富的文化体系
通过优化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管理模式、新增科技示范区建设, 提高水土保持科普宣传辐射范围。 通过提高参与意识、健全参与机制、拓宽参与渠道等途径,增强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4 结论
(1)近20年来,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在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中坚持生态保护意识,以“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高效能的管理”统揽全局,为深圳城市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2)深圳市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大规模开发平土区水土流失治理、裸露山体缺口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水库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 个阶段后,进入了生态水土保持阶段。 将生态的理念全方位、全过程的落实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3)通过对深圳市水土流失现状分析,结合国家及省级水土保持区划划分结果,及相关上位规划成果,提出了坚持“1 条主线”,落实“5 项任务”,构建“6 大体系”的治理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长文.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3):1-5.
[2] 刘震.努力探索城市水土保持的成功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0,(1):1-3.
[3] 刘宇梁.延安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水利,2008,(4):41-42.
[4] 丛培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天地,2008,(10):10-13.
[5] 张勇.推进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水利,2008,(2):23-24.
8.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八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成效;赤城县
一、项目区概况
旧站项目区位于赤城县东北部,县域云州水库上游,北靠坝上沽源县,地理坐标于东经115。42'-115。46',北纬41。06'-41。19'之间。包括4条小流域(青羊沟、水磨、马营沟、三山),涉及15个行政村1.01万口人。项目区总面积286km,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35km2。项目区属土石山地丘陵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程1011m~2211m,沟壑密度为1.2km/km2。多年平均气温为4.4℃,多年平均降水量420ram,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7~9月间,占年降水量的70%,十年九旱,且春旱较频。
项目实施后,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累计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km2,其中植物措施9785hm2,乔木林3402.68hmz,灌木林1533.07hm2,经济林310.24hm2,种草120hm2;封禁治理4419hm2。工程措施:修建梯田715hm2,建谷坊坝756座,护坝4.54km,沟头防护224.708km,旱水窖30个,修工程区道路25km。完成投资2969万元,完成土石方739.66万m3,总用工92.86万工日,机械台班3530台班。
二、综合效益显著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的合理配置,使项目区形成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坡面、沟道均有水保工程的立体防护体系。各项治理措施全面实施后,年减少土壤流失量36.54万t,减沙保土效益达到68%。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2%提高到77.4%,林草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72.5%,综合治理保存率达80%以上,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随着水土流失治理目标的实现,水土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以骨干工程与小型拦蓄工程相结合的沟道防护体系基本完善。显著地减少了输入白河堡水库的泥沙,延长使用寿命,净化了首都水源,达到“筑首都绿色屏障,还北京碧水蓝天”的建设目标。
1.保土效益
根据监测该项目区2003年拦沙量为1.33万t,2004年拦沙量为8.757万t,2005年拦沙量为10.61万t,2006年拦沙量为10.71万t,2007年拦沙量为16.03万t,2008年拦沙量为1 8.24万t,六年累计拦沙量为65.67万t。2008年底保土率达74.8%。
2.经济效益
结合项目区各年度各项治理措施的实施数量来计算各年度的经济效益。经计算,2003年至2008年年底,六年累计增产1129.32万元,随着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经济效益也将逐渐发挥、扩大,人均年纯收入将超过1500元。
由于水土保持产生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以上分析计算的经济效益为水土保持直接经济效益,未计算节约的劳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收入,以及农产品深加工后增值等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项目区通过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模式,生产生活设施得到改善。同时加大了项目区内生态治理的理念,水土保持工作得到当地农民的肯定和支持,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是一次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知识的普及。
4.生态效益
项目区通过六年多实施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43.2%增加到74.4%,提高了31.2%,林草成活率达70%以上。由于植被条件的改善和植被覆盖的增加,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很好的繁衍与栖息生存环境,山鸡、野兔等各类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三、项目区建设经验
1.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为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实施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21世纪初期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县长担任。为搞好《规划》的实施,县政府制定了《赤城县(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意见》,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年度建设任务作了具体安排。同时开展宣教活动,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真正统一到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赤城增资源,为首都阻沙源保水源,为百姓拓财源的认识上来。
2.规范管理,保质保量
根据《河北省(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及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该项工程县水务局为项目法人单位,水务局局长为项目法人代表,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总责。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经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工程建设与管理。对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检查与验收的全过程负总责,工程建管处下设6个工程实施小组,分别为综合管理组、规划设计组、技术指导组、物资供应组、资金管理与审计组、质量监督检查验收组。各小组密切配合,相互监督。
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编制小流域治理规划中,把规划措施的实施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工农业生产条件、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防治技术路线。达到治理后“洪水不下山,泥土不出川”的目的。根据各小流域实际做到坡面工程与沟道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兼顾,始终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在保持水土的前提下给项目区群众留下一个扎根富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4.精心组织,科学施工
由于水保工程点多、线长、面广,同时又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施工技术人员始终要坚守在工程第一线,吃住在项目实施村。在施工中采取分组划片,责任到人的办法,并实行定额管理,日工与计件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施工。在工程施工中要做到先上游、后下游,先坡面、后沟道,坡与坡、沟与沟、村与村集中连片治理,形成规模大、质量高的工程。
5.规范程序,执行“三制”
按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工程建设“三制”管理执行。一是项目法人责任制:县水务局为该项目法人单位,经县政府批准成立“密云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处”,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二是实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单位与河北环京水利水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订了工程建设监理合同,配备了监理工程师,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制度。三是实行工程建设合同管理制,项目建设单位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农民施工队签订施工合同。工程所需水泥、砂、石料由管理處统一采购或施工队自己就近采购,苗木和籽种集中采购,所购苗木均经林业部门进行质量检验,并出具植物检疫证书、苗木检验证书和苗木标签。
6.严格检查验收
在检查验收中采取阶段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以项目工程为单位,乡镇、施工队负责人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初验,向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提交初验报告,而后由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组织验收组进行复验。在验收过程中,个别施工队单位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差和多报工程量的问题,验收人员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按实际验收数量确定完成数量,严格按设计标准验收。
7.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在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债资金管理办法执行,设立了专账,实行了专户储存,推行了资金报账制,所有工程投资不一次性付完,而是工程开工时先预付一部分启动资金,然后根据工程实施进度逐步拨付,工程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再付清其余款项。为了提高植物成活率,加强建设工程管护,报账时预留10%~15%质量保证金,待来年成活率达到要求、工程不被破坏、经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到施工单位。
8.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工程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经营权、搞活使用权”的思路,抓住“林(草)权”这一核心,做到“不治无主山、不造无主林”。进一步放宽拍卖“四荒”政策。采取先治后卖,边治边卖,拍卖“四荒”使用权。有效的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项目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管理管护工程的责任落实到农户、个人,提高了工程管护效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遏制因过度放牧造成的对治理成果的破坏,巩固治理工程建设成果。
9.加强项目档案管理
9.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篇九
1 工程及项目区概况
永安市溪源水库工程地处永安市洪田镇境内,是以灌溉为主,兼有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 54. 1km2,正常蓄水位 428m,相应库容为 1 349 万 m3,校核洪水位( P = 0. 2%)430. 63m,相应总库容 1 510 万 m3,为多年调节水库。工程灌溉 897. 33hm2农田,灌溉年供水量 1 268 万 m3( P =90%) ,向西区水厂年供水量 1 153. 4 万 m3( P =95% ) ,生态年用水量 482. 5 万 m3.工程枢纽主要由拦河坝( 重力坝) 、引水系统、灌溉渠系及附属建筑物组成。重力坝最大坝高 77. 0m;引水隧洞长 11. 60km; 灌渠长 31. 44km; 附属建筑物包括管理房和上坝道路。工程征占地总面积91.69hm2,总投资 37 915. 26 万元,总工期为 4a.工程于 10 月 18 日正式开工。
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兼有内陆与山区性气候特点。春季多阴雨,夏季雨量较集中,秋季多晴日,冬季较寒冷。多年平均降雨量 1 519mm,多年平均气温 19. 2℃,多年平均风速 1. 2m/s,全年平均无霜期 300d 左右,年日照小时数 1 761h.项目区地貌为中低山丘陵区,土壤有红壤、水稻土、紫色土。森林植被区系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
【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推荐阅读: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工作总结09-28
水土保持11-22
水土保持策略08-30
水土保持知识12-25
水土保持保证措施08-26
水土保持管理办法08-26
施工单位水土保持总结08-31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09-07
公路工程水土保持12-06
水土保持监理复习资料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