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2024-08-31

作文素材时文选粹(6篇)

1.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篇一

清闲午后,落日黄昏,一杯清茶,翻开手中书卷。

看亲情如灯,在悄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直至我们潸然泪下;品人生似棋,在无常生活中执一颗平常心;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不经意中,把这些美丽的方块字,把平凡事中深含的情感,如岁月般在我们的脑海中流过。

《时文选粹》给我们的正是这种感觉,隽永的小品如潺潺小溪边生长的无名野花,零星的、散落的,但却是芳香的、天然的、浓郁的、悠长的。

《时文选粹》似一位超凡脱俗的女子,看惯了世间庸俗的繁荣和浮华,却在不经意间渗透了睿智的思想,灵魂有了升腾的力量,处处闪烁着迷人的灵光。她的思想境界胜却人间。

《时文选粹》又如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不必遮遮掩掩,面对世俗的虚华和迥异的心灵,它透析着,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然后洋洋洒洒地分泌出净化人心灵的氧气,滋润人的灵魂。

《时文选粹》又似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从知识的彼岸把你领向智慧之源,或许隔着隐隐的飞桥,你就能见着桃花源了!

生活如水,如花,如雨,如棋,如茶……

面对生活的多彩,我们选择了人生。

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们选择了拥抱和品味。

当你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无奈时,请你读一读那些闪烁着人生哲理的篇章,她会使你鼓起“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雄心;当你面对考试,特别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时,请你读一读那些浓缩着生命滋味的佳作,她会给你插上天马行空的翅膀;当你彷徨、寂寞、孤独、偷闲时,请你读一读那些充溢着作者血与火的杰作,她会马上给你注入那激荡青春的热血。

请打开智慧与力量的大门,亲吻那带着新鲜露珠,透着淡淡清香的玫瑰吧!拥抱那闪着睿智火花,充满青春气息的人生大树吧!

书是人生的挚友,有人喜欢《格林童话》,有人喜欢《鲁宾孙飘游记》,有人喜欢四大名着,有人喜欢国外名着,还有人喜欢……但我却喜欢《时文选粹》。

这本书讲了许许多多的真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十分感动,有的是关于父亲的,有的是关于母亲的。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以致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本书为我的写作,点亮了一盏明灯,也暗开了一扇扇窗户。我的写作之路也许是参差不平的,但这本书像一块块水泥,为我铺好了路,使我走的路更为平坦。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使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以刚强不屈的精神迎接今后的一项又一项的挑战,从而使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学会了写作,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学会了……我相信,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同学去读它,因为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吸引许多人。

走进《时文选粹》,去倾听春的娇柔与妩媚;走进《时文选粹》,去领略夏的火热与激情;走进《时文选粹》,去欣赏秋的婉约与凄美;走进《时文选粹》,去品味冬的冰清与高洁。走进《时文选粹》,让我们一起去开启一扇门,一扇充满智慧与力量的门——阅读之门。

也许你喜欢泰戈尔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的诗歌,但我却欣赏朱自清洒脱不羁、哲理深长的散文;也许你热爱风光旖旎、骄阳似火的夏威夷群岛,但我却沉浸在玄武门前刀光剑影的风云突变之中,这就是阅读中的世界,一个千奇百怪,变幻莫测的世界,一个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的世界。

阅读,使你如风,掠过黄河黄山与长江长城;使你如泉,流过西双版纳与大兴安岭;使你如云,飘过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在这漫漫征程中,你学会品评,学会联想,学会咀嚼,学会欣赏——

品评青春,品评那份潇洒风流,品评那份灿烂辉煌;

联想生命,联想那种拼搏坚强,联想那种尊贵不屈;

咀嚼亲情,咀嚼那份信任依赖,咀嚼那份细腻缠绵;

欣赏微笑,欣赏那种亲切动人,欣赏那种神奇高尚……

你会发现,阅读的人生如水,如花,如雨,如茶……这是一个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世界。要想开启这扇门,就要走近它,探索它,领略它,品味它,拥有它……

你会明白,阅读是一种汲取,一种感觉,一种轻松,一种愉快,一种洒脱,一种情怀,一种享受,一种幸福。苏轼的豪放,孔子的文儒,岳飞的壮怀,杜甫的悲怆,都会给你一颗澄澈之心,平静之心,纯洁之心。当你真正读懂阅读的世界,尔虞我诈,已成过眼烟云;邪恶污秽,已是虚浮飘幻,书中的天地,是明净的佛门,是开阔的原野,是博大的胸襟,是微笑的情怀……

2.《时文选粹》读后感 篇二

这周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时文选粹》。这本书有700多页,有400多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很深的寓意。有的告诉我们不好贪小失大,有的告诉我们不好轻信,还有的教我们处世的法则。其中有一篇名为《笑锤动大铁球》的文章令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讲了一位着名的推销大师在退休前要做一场演说。那位大师站在一个大铁球前面,并请了两位年轻人拿大锤敲铁球。结果铁球丝毫不动。这时大师拿出了一把小锤一遍一遍地敲着。最后在40分钟后,铁球在敲击下动了。

我们生命中所遇到的困难就是大铁球,而发奋就是小锤子,我们只有一遍一遍地发奋,才会获得成功。

3.时文选粹读后感 篇三

尔后,我进入书中欣赏、联想、感慨。

其中,《珍惜阅读》说得很对。读完《宽恕伤害过自我的人》,我不得不落泪。或许,是这种思想、这种精神使我感动。我认为宽恕别人、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既能使别人欢乐也能使自我欢乐,不至于使我们都活在谴责和痛苦的阴影中。《摆渡自我》让我明白,在困境中我们应当不要放弃,要用自我的双手去折一只船,将自我摆渡到对岸。《生命的滋味》教我们要珍惜生命,人生仅有一次,就算失败了,也要站起来去拼博,完成自我的梦想,成就辉煌而又完美的明天。《尝试进行你的“情绪管理”》,讲述的是怎样变悲观为乐观,化不欢乐为欢乐。

4.时文选粹读后感400 篇四

这本书讲了许许多多的真情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令我十分感动,有的是关于父亲的,有的是关于母亲的。通过这一个个小故事,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以致于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阅读这本书,我的感触极大。我觉得,每篇文章最后揭示的真理大部分都是关于“爱”。而我通过这里面的一篇篇文章,对“爱”这个字又有了新的看法。以前,我认为“爱”就是无私地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可当我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认为“爱”就表现在某个细小的动作中,有时,它甚至隐藏在一句话中、一个眼神中。

这本书为我的写作,点亮了一盏明灯,也暗开了一扇扇窗户。我的写作之路也许是参差不平的,但这本书像一块块水泥,为我铺好了路,使我走的路更为平坦。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使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这些道理使我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以刚强不屈的精神迎接今后的一项又一项的挑战,从而使自己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了“爱”的真谛,学会了写作,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学会了……我相信,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同学去读它,因为它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吸引许多人。

5.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篇五

编者寄语

知音的本意是通晓音律,借指知己、同志,也指对相关作品能够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原昆明军区某部文化处蔡朝东在1986年的一次演讲中曾发自内心地喊出了“理解万岁”的口号,这句口号曾经风靡全国,引发了许多人的深刻同情与强烈共鸣,足见充分了解和正确认识一个人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识人不易,知音难得,所以人们对知音常怀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的作品《话说知音》反弹琵琶、奇思妙想,令诗意与才情随风飘转,直入碧霄,创新性地提出了“不应轻易放弃千辛万苦习得的技艺,要寻求更多新的知音”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深入领会,认真借鉴。

披文入情

话说知音

①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第①段的中心句: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这是本文言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作者作出自己创新性判断的大前提。

②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第②段是愈伯牙遇知音这个经典故事的具体内涵,这是为下文的生发创新所作的必要铺垫。铺垫是宾从,创新才是主脑。

③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这里是俞伯牙不应放弃寻觅更多知音的第一个理由。想象奇特,叙写生动,令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第③段:在有问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在这一段,作者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传说进行创新性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一个独特看法: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④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少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第④段是俞伯牙艰苦学琴的艰辛经历,也是俞伯牙不应放弃寻觅更多知音的第二个理由。

⑤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第⑤段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生发出“不应轻易放弃千辛万苦习得的技艺,要寻求更多新的知音”等更多创新性的内容。

作者:林非

文章珠玑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思考探究

1.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6.作文素材时文选粹 篇六

1.人民时评:“金句里的中国”激荡人心

这是美丽的“约定”,也是美好的相遇。连续5年,每到新年前夕,人们总会如期收到最高领导人的新年祝福。“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将改革进行到底”“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今年新年贺词刚刚发布,脍炙人口的金句就在网上走红,引发无数人的共鸣。

走心,自然能走红;有人气,是因为接地气。新年贺词赢得点赞,金句广为传诵,就在于鲜活生动、温润人心,与民心形成共振,更在于它们映衬着斑斓的时代表情,折射出当下中国的神韵与气质。回溯历年新年贺词,那些铿锵的话语,那些深情的表达,呈现出行进中国的动态画卷。

天道酬勤,日新月异。透过金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成长的中国。比如,支撑“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是去年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去年城乡新增就业1300多万人,是基本医疗保险已经覆盖13.5亿人。而“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的金句背后,则是“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新年贺词的“金句”生长的土壤,让人感受到社会的前行、时代的脉动。

金句背后,还有着中国的成功密码,以及支撑中国不断向前发展的“深层结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贯穿在这些金句中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不变初心。始终把握“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个首要目标,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我们才能凝聚起改变中国的磅礴之力。

金句不仅体现为民情怀,更传递奋斗精神,给人勇气与力量,点燃向上向前的激情。“幸福不会从天降”“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大家加油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奋斗,是奋斗者的座右铭;奋进,是当代中国最执著的追求。具有问题意识,崇尚实干精神,这是贯穿于中国发展过程的精神气质,更是中国赢得未来的重要保证。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透过金句,我们看到一个变革的中国。几年来,改革是新年贺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从“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到“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再到今年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改革随着岁序更替而不断深化,成为中国发展的动力源。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将在新的起点再出发,推动中国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那些广为传诵的金句,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也凝聚着社会共识,成为新时代新气象的一部分。“金句里的中国”如此激动人心,新时代的图景催人奋进。勉力敬事,拓路踏歌,与时代同行,与国家共成长,我们将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中国。

2.感受最高领导人代表15年前提出的“人民”二字的重量

“我们要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对群众的悲欢冷暖感同身受。”2002年3月4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的“代表团之声”栏目里,刊发了对时任福建省省长的最高领导人代表的采访,标题是《牢记政府面前“人民”二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年前,新任最高领导人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作出庄严承诺。

从主政一方到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人民”二字在最高领导人心中始终是字字千钧。“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最高领导人身上一以贯之的人民情怀,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自觉传承,也是其人生成长经历的高度凝练,彰显了鲜明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魅力。

最高领导人的人民情怀,流淌在关切百姓冷暖的点滴细节里。在今年千余字的新年贺词中,最高领导人10次提“人民”、5次提“群众”,用了187个字的段落来谈脱贫。这些年,与阜平困难群众盘腿坐炕拉家常,给梁家河乡亲送上自己出钱办的年货,同井冈山老区人民一起打糍粑,一幕幕下基层的生动场景,记录了最高领导人时刻牵挂的正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尊民、亲民、为民之情,在朴实的大白话中自然表露,在身体力行中见微知著。

最高领导人的人民情怀,蕴含在关系家国命运的宏大叙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最高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火热的中国大地上正在激情地书写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时期“赶考”答卷,从严治党,高压反腐,廓清政治生态,凝聚党心民心;深化改革,攻坚拔寨,稳步向前,开弓没有回头箭;改善民生,实惠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更有放心感、安全感、获得感。

“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最高领导人的人民情怀背后是敬畏人民,是责任担当,是率先垂范。

当前,仍有不少不收手不收敛的腐败分子以身试法,一些地方和领域的“四风”问题屡禁不止,漠视群众疾苦的“官老爷”时见曝光,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频有发生。这些为官不为、滥为、乱为的现象,与为民服务的宗旨格格不入,影响党的形象,破坏干群关系,需要我们持续强力纠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学习最高领导人的人民情怀,就是要鞭策和激励广大领导干部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最高领导人的人民情怀不仅有着丰富的政治内涵,也为广大领导干部指明了行动方向。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迎接十九大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的改革发展必将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中国巨轮定能在跨越历史的三峡中破浪前行,驶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

3.人民时评:激活科技创新的时代伟力

2018年的第八天,中国科技界迎来盛事: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书写了中国火炸药技术传奇的王泽山院士,一辈子研究病毒、为人民防病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侯云德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当最高领导人为两位80多岁的老科学家颁发获奖证书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高领导人的2018年新年贺词言犹在耳:过去一年,“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捷报频传”,“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中国创造的伟力,令国人自豪、世人惊叹。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我们已经可以自豪地宣称:我国已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在世界赛场上,中国科技正如“复兴号”高铁一般动力澎湃。盘点今年的科技奖,不乏原创性强、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聚焦诱导发光”(AIE)材料,就被《自然》杂志列为支撑和驱动“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成为由我国科学家开创并引领的热点研究。再如获得国家进步奖特等奖的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我国领先世界的技术,堪称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由此,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尤为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进而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面向未来,谁能在创新中取胜、抢得先机,谁就能赢得未来全球竞争的主动权。

新技术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遇,但稍有疏忽或懈怠,就会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形势。因此,在点赞中国科技的同时,还应保持清醒,正视我们的短板。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与成果产出尚有较大差距,推动学科发展的重大科学发现还很不够,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相对不足,不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

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科技和人才成为国力强盛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坚定不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改革“点火系”的关键作用,才能激发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让8000多万科技工作者乃至更多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创造创新的伟业中来。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举措密集出台,下一步,还应着力强化落实、推动落地,同时继续推进和完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破解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度藩篱,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王泽山院士曾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渴求的,也是人人有责的。正是它在始终支撑着我。”这样的理想信念,激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科技创新力量,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定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4.新华网评:科技创新需要“惟精惟一”

1月8日,2017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徳院士摘取2017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双响”,基础原创“多点开花”;科技奖励“大戏”彰显时代意义,中国力量再攀高峰。

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盛会,代表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褒奖;这是一方凝聚了无数目光的舞台,表达着亿万人民对以科技与创新造福人类的科技精英们的崇高敬意。从发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的汉字印刷告别“铅与火”进入到“光与电”新时代的“当代毕昇”王选,到一辈子倾心于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演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神话的袁隆平、李振声;从“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解决了新中国石油炼制方面燃眉之急的闵恩泽,到发现青蒿素这一治疗疟疾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屠呦呦……多年来,一位位在各自领域闪烁耀眼光芒的科技巨擘站到了这个领奖台上,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杰出成就在国家乃至人类科技史上,如星光璀璨,相映成辉。

与他们的名字和成就一样闪烁光芒并激励和振奋我们的是,在这些历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身上所焕发的那种心系人民、热爱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寂寞、上下求索、不懈登攀的创新精神。对于科技创新来说,就是要做到“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就是心无旁骛、不计功利的钻研精神。科学研究,需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任尔东西南北风”,摒除私心杂念,而志虑精纯,一心耕耘去探索真理、追求真理。

“惟精惟一”就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笃定精神。科学发现、科技创新不会一蹴可就,往往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错才能成功。“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因此,更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畏难,不动摇,不轻弃。

“惟精惟一”就是一丝不苟、精琢细磨的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科技创新尤其如此,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追求高质量发展,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精彩“蝶变”,就必须潜下心、埋下身,发扬工匠精神,不仅要量的扩张,更求质的提升;不求“差不多”,而求“叫得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求索无终点,创新无止境。相信有我们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永不止步的“精一”之功,人民群众的生活将会因科技的进步而越来越美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将会让世界惊艳于“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向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

5.美育是一种刚需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 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正走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6.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种子的使命是扎根大地

钟扬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如种子一样播撒进了无数人的心田 “加班再晚,离开办公室时,都能看到钟老师的灯亮着。现在,他的灯不再亮了,但他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谈及复旦大学生物学家钟扬,很多人都难掩悲痛。“追梦者”“先锋”“钟大胆”……虽然雪域高原不再有他的身影,但他已经埋下了改变世界的种子。

钟扬曾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一样,生长得慢却刚直遒劲。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钟扬和他的团队足迹跨越4000米海拔的高度落差,每年至少走三万公里,忍受着各种高原反应,在人类盲区里寻找生物进化的轨迹,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生命健康风险也好、物质生活简陋也好、学术成果评奖也好,他都置诸脑后,只是用53年的时间,做了别人100年才能做出的事情。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了一些植物灭绝,种质资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整个人类未来。钟扬和他的团队,以扎根般的钻劲,不畏艰辛,默默耕耘,只是为了给人类保留下更多、更全的种子。前后16年,一步步、一株株,铭刻下的不仅是植物的图谱,更是人的生命哲学。认准一个目标,甘于寂寞、奋力沉潜、认真敬业,钟扬为人们描摹出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应有的精神气质。

他是生物学家,也是教育家。种子库的贡献不必多说,钟扬还培养了众多学生,包括许多藏族学生。同事眼中的钟扬,“始终在为别人、为社会、为时代做事”,是“一个追梦者”。学生眼中的钟扬,“总是见缝插针地工作”。33岁时已是副局级,却调入复旦当了一名普通教授,有人不理解,他笑称自己“天生要做老师”。用生命去呼吸、行走、工作,钟扬的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也如种子一样,播撒进了无数人的心田。

复旦大学2013年拍摄的《党员说》微视频,这样描述钟扬:“一名党员,就是甘于成为先锋者,向更高的高度攀登;就是愿意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确,他生命的大书中,写着一个关键词:祖国。科学无疆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无数科学家以学术成就许党许国。犹记上世纪50年代初,一心想回国的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的阻挠,在法庭上义正词严地宣告:“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今天的科学家,传承着这份家国情怀,以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教书育人、无私无畏、勇挑重担、忘我工作、献身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召着无数后来者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从信息科学到生命科学,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一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科技竞赛,早已悄然拉开帷幕。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智力支持。科学家的舞台在新时代,科学家的事业在新征程。像钟扬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就一定能让种子在祖国的大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

7.人民日报人民时评:限塑十年,绿色生活仍在路上

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2007年12月发布的“限塑令”,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不过,从农贸市场、超市,到快递、外卖,生活中塑料袋的身影还是很常见。近日有媒体调查后得出结论,执行近10年,“限塑令”的政策效应正在逐渐弱化,引来不少讨论。

毋庸置疑,“限塑令”的施行,减少了白色污染,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发改委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限塑令”实施以来,塑料袋使用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约为14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840万吨石油。现实中,在超市、市场,也常有消费者自备购物袋。

不过,也有人质疑,管得住生产塑料袋的正规厂家,却管不住小作坊;管得住大超市,却管不住小卖部。随着“互联网+”兴起,快递和外卖领域逐渐成为塑料袋消耗大户,变成监管盲区。数据显示,去年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量就高达147亿个。加之超薄塑料袋肆意流通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觉得“限塑令”在弱化。

“限塑令”遇阻,的确是新老问题的叠加所致。执法部门取证难、执法难依然存在,管不住小作坊这样的生产方,也管不住农贸市场这样的销售方。而超市“积少成多”从中获益,更让人吐槽“限塑令”变为“卖塑令”。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限塑令”加码,也同样有个执行的老问题。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正在协调起草《关于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这表明,相关政策制定者正在积极回应问题,并将适时调整政策。

塑料袋虽小,其中也有治理的大学问。当前,相关制度安排已经比较立体、丰富。如何让规定从纸面落实到地面、进而发挥应有威力,还有赖于监管部门主动作为、密切协同。环保、质监、工商等部门,必须在塑料袋生产的审批、监控、执法等环节形成合力。而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更需要有细则的配合,明确从生产者、销售者到消费者的责任,只靠收费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其实,推进“限塑”进程,根本上仰赖于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例如,据推算,我国每周有超过3亿份外卖被送出,如果按每份外卖消耗1个塑料袋计算,就产 生了3亿个塑料袋。面对这一问题,从外卖平台到餐饮商家都负有责任。“一个人对待塑料袋的态度,直接反映出他的环保意识强弱”。塑料袋虽小,但折射着环保的大命题。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主动限“塑”,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塑料袋消耗量,真正减少环境污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都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以“限塑令”为切口激活环保动力、治理能力,让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美丽中国必将渐行渐近。

8.人民日报刊文:让八项规定激荡新气象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出一则消息,引来一片点赞: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逾19万起,超过26万名党员干部受到处理,约14.5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大凡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特别空气。”而改变我们时代党风政风、引领我们时代社风民风的,起自一份600余字的文件:5年前的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自此,八项规定成为家喻户晓的高频词汇、作风建设的金字招牌,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再塑我们党自身形象的“第一行动”。

“舌尖上的浪费”“月饼里的奢华”“会所里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一段时间里,种种作风积弊深受群众诟病,却难以被有效遏制。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抓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精神。”5年来,中央把“持续动真格”当作常态,没有半个台阶可下、没有一点面子可留,从小处入手,刹住了那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破除了那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沉疴痼疾。“一年一个样,五年大变样”,如今,风气的转变如此明显、如此真切,人们由衷赞叹“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八项规定出台5年了,但时至今日,仍有人敢顶风作案。从中央纪委公开曝光的案例来看,超标准接待、高消费娱乐、出入楼堂馆所、违规用房用车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这说明,作风建设具有一抓就见效、一松就反弹的特点,切不可喘口气、歇歇脚。拧紧螺丝、上紧发条,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确保这“第一刀”刀出不归鞘,这“一阵风”劲吹不停息,才能不断巩固落实八项规定的成果。改作风,改到深处靠觉悟。只有打掉“大行不顾细谨”的傲慢、“无非走个过场”的敷衍、“法不责众责微”的幻想,把“要我改”化为“我要改”,由“管住手”“管住嘴”变为“管住心”,才能促动更多人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让八项规定产生更持久的效用。

上一篇:广东省卫生人才网下一篇:初中思品《责任与角色同在(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