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精选10篇)
1.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一
如何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
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从社会、学校、个人等多个环节入手,培养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增加教师的幸福感,这样才能有效消除职业倦怠。作为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从自身做起,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克服职业倦怠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大款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教师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比较高的目标。需要教师量力而行,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对自己要求要适度,不要过高,适当评价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不要求全责备。顺境时,心态平和;逆境中,心态冷静。
二:对所教科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亮出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三:树立远大目标。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振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找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当你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课堂教学“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就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职业本身就成为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体验职业幸福。
四: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我觉得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幸福。教师天天与成长中的学生进行富有教育价值的交往和对话,它影响着、推动着人的生命成长,是学生情感的培育师,精神的守护神,人格的构建者。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身上展现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怎么不会感到幸福呢?因此,学生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成为教师提高幸福指数的砝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的生活是有些重复,但这重复之中也有着许多的变化,我们也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一起享用成果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正是这样,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每当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进步、竞赛中获奖、考入大学、甚至多年后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时,我们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不正是愉悦和幸福的吗?
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新的成就感,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克服职业倦怠的良方。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高度跃向一个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赞叹,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就会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研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平。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职业倦怠自然就销声匿迹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自觉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专业成长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而且意味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会在这种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之感。这种精神幸福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物质幸福无法比拟的。因为同样的教学任务,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感受到那种胜任的愉快,同时也能够和学生分享到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更多的得到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六:正视心理倦怠,学会合理宣泄。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中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师对心理倦怠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各种压力下,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注意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会放松自己,善于调节生活,培养个人爱好,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到郊外旅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家人、同学、朋友倾诉等。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只有正视现实,建立现实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中走出职业倦怠,走向快乐教学,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的成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保持良好心态,做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
2.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二
一、蜡烛精神的内涵
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 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 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当把线芯点燃时, 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 并在其变化中, 不断释放出光和热, 直至燃烧完毕。为此, 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 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 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说明, 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 开启智慧。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 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 打开了我们的心门, 开启了我们的视野, 使我们认识了世界。因此, 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 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 看到了世界, 看到了未来, 也看到了希望。
2. 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 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 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同样, 在学习中, 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 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 也需要光明来指引。而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 指引着学生前进。这个光, 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黑暗走向光明。
3. 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 不仅需要阳光, 也需要雨露, 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 天天与他们在一起, 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 因此, 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 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 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 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 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 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
如果说石蜡是蜡烛的能量源泉, 那么知识就是学生们成长动力的源泉, 所以在学生的成长中, 他们需要无穷无尽的知识来做为他们成长的动力。然而, 知识是无价的, 获取知识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在教学中, 老师却不图回报, 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交给学生, 给学生启蒙、激励、关心、指导、爱护和帮助, 而这些付出却是无法计算的。所以, 人们用蜡烛比喻教师的无私, 表达对老师的一份感激、赞美、颂扬和讴歌之情。由此可知, 蜡烛精神是人们从传统角度对教师所具有的一种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诠释, 是一种对老师默默奉献、倾其所有、充满爱心精神的高度赞扬。多少年来, 正是这种蜡烛精神不断地激励着教师努力耕耘, 才铸造了无数的优秀教师[1]。因此, 蜡烛精神所体现的内涵就是一种为了教育事业永不言累、永不言悔的无私奉献精神, 但这也正是师德之所在。
二、对蜡烛精神的再思考
近些年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教育改革的引导下有了很大地进步,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教师在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之时也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 尽管国家特别重视教育, 广大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跟一些行业的收入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扎根于农村或山区的教师, 他们的收入就更为单薄了。为此, 迫于生活和各方面的压力, 很多老师在从教的同时, 还在外代课或从事其他兼职工作, 以增加一些收入。其实, 这本来无可厚非, 用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收入也是正当的, 但由于一些老师把自己的精力过于投入到其他方面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使得对学生的关心、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尽心、对教育事业的倾心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倒退。更有甚者, 一些老师利用自己培养学生的名义, 让学生帮自己做项目, 替自己讲课, 而自己却在外找项目或挣钱, 为此, 他们的行为自然就使学生对他们失去了敬意, 也使教师这支让人敬佩和尊敬的队伍受到了污染。客观的讲, 在不影响自身事业的同时, 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 一般都不反对教师在外通过知识的传播来增加一些收入, 但是, 在做这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时, 教师应当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 要坦然接受现实, 绝不能在物质面前被击倒, 不应为金钱所腐蚀, 不应为了挣钱而给自己的授课带来影响, 不应为了金钱而不去培养学生, 一味地找课题、做项目。此时, 蜡烛精神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奉献, 即面对金钱诱惑时, 一种适度的禁欲自控精神, 一种宁可失去挣钱机会也不能影响自己教育事业的负责任的精神。试想, 一个满脑子装的都是名和利的老师, 怎能给学生以理智之光、文明之光?这样的教师不但成不了一名合格的教师, 反而有可能成为学生的误导者。为此,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蜡烛精神的教师, 就需要在新形势下, 结合自己的教育对象, 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新要求。
三、对蜡烛精神的再要求
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 牺牲了自己, 照亮了人间, 但它具有两个不足, 一个是能量的有限性, 另一个是不可再生性。但对于教师来讲, 特别是要成为新时代的一名优秀、合格的教师, 要想成为一支真正的蜡烛, 那就必须克服这两种不足。
1. 能量的有限性。
过去, 蜡烛精神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即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 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承担着把人类的知识代代相传下去的神圣职责和使命。为了完成这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教师把自己的知识无怨无悔的传播给学生。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 使教育环境充分敞开, 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有时学生比老师还知道的多, 所以, 如果老师还是依然用陈旧的知识来教育学生, 就会禁固学生的头脑, 限制学生的眼界, 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为此, 老师要想继续持有这种蜡烛精神, 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 不断充电, 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 不仅应该勤学钻研自己的专业, 而且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掌握新的知识, 这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知识能量, 不断地更好更亮地照亮学生,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 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2. 不可再生性。
蜡烛只有不断地燃烧, 才能发出光和热。但是我们知道, 蜡烛能放出的能量和光是有限的, 只要燃烧完毕就不再存在。但对于教师来说, 如何把教师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地交付给学生, 并且使自己的教学能量越来越大且具有持续不断地永久性, 就成为教师蜡烛精神的一个新问题。很显然, 教师作为蜡烛的一个隐喻, 其含义并非指蜡烛的物理特征, 并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燃烧完而不复存在, 而是指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蜡烛的光很弱, 教师掌握的知识其实也是有限的[2], 若要使这种光芒持续长久, 教师就必须把这根蜡烛装上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 增添新能量,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 不断更新专业技能, 在为人师表的同时, 创造条件发展自身, 不断充实自己, 提升自己, 使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在教育学生的同时, 突出自己人格教育的魅力和力量, 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燃烧的是希望, 而还是暗淡,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 并使知识具有持久性和可再生性。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神圣而伟大。为了完成好这一重任, 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 默默地用乐于奉献的精神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用自己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 并且把学生成才当作自己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幸福。尽管时代发展了, 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其内在的含义, 而不能曲解或就字面意思来理解, 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认为蜡烛精神已经过时, 要真正意识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 沐浴着时代光辉的蜡烛也有了更新的含义, 因为时代要求教师这个新蜡烛要比以前更有光度和亮度, 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特别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 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和可持续的发展, 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 其意义不仅是无私和奉献, 更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对于全社会而言, 这种升华与奉献相比, 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奉献一生。
摘要:针对当前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 以“蜡烛”精神为主题, 就“蜡烛”精神所包含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结合高校教学现状, 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思想行为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 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 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具有的品质。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刑永福.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9) .
3.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篇三
——一位教师的生活札记
长长的一份时间清单,密密麻麻地列出了一位小学教师一天的生活。越认真负责的教师,其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越逼真于这份札记的描述,也越容易发出如前那位老师的感慨!从这不堪重负的疲惫中,可以读出教师们职业倦怠的征兆。在现实中。出现职业倦怠的教师呈日趋上升的趋势。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有些教师进入学校和教室就有一种厌恶感。看到学生就感到头痛,产生了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那些经历着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工作和个人生活质量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他们易于发脾气,还经常陷入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失眠等亚健康状态。
二、你遭遇“职业倦怠”了吗?
以下这份心理测验可以简单地帮你评估职业倦怠的水平,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问卷:
分值标准:A根本没有这种情况,1分;B很少有这种情况,2分;C有时会有这种情况,3分;D很大程度上有这种情况,4分;E完全符合,5分。
1即便夜里睡得很好,你第二天上班的时候还是会感到疲倦。
2你总会为小事感到发愁,而在过去你很少会这样。
3你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看时间,心里想着早点下班。
4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5你不认为自己当前做的工作有意义。
6你会忘记分配给的任务、自己的约会,有时甚至会忘记自己的私人贵重物品。
7你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属于被忽略的角色,你的努力并没有受到重视。
8你经常会感到头疼、身体痛或者感冒。
9你的工作比以前更努力,可取得的成就却比以前少。
10你通过做白日梦、看电视或者阅读与工作无关的读物等方式来逃避工作压力。
11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没有可信赖的人值得倾诉。
12你更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愿意和同事多交流。
13你在自己的工作中感觉不到挑战和新意。
14你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毫无控制感。
15你经常在下班之后想着工作上的事情。
16你对自己的同事没有好感。
17在工作方面。你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一个陷阱。
18你没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9你在自己的工作中看不到有趣的事情。
20你经常通过请假或者迟到等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
分值与倦怠度判断:25-35倦怠度很低;36-50倦度程较低;51-70轻度倦怠;71-90倦怠度高;90以上倦怠度过高。
如果你的测试成绩超过50分,那么你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倦怠,应引起注意;如果超过70分,则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干预。
三、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1识别产生倦怠的应激源。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因素、工作负荷、考试压力、自我发展需要、职业期望和家庭人际关系。弄清自己的压力源,把每天令自己烦恼的事情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可以从记录中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压力来源,然后努力减少和控制压力源,不要忽视它,也不要掩饰自身的问题。
2培养自信心。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
3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在工作方面,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进行时间的管理,学会委任等;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学会倾诉,摆正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在生活方面,要经常锻炼身体,运用余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这些调节方式可使我们轻松、满足、愉快,可以调节情感,促进身心健康,丰富生活经验。
4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可以改善教师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概念的认识,自尊心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社会支持也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来帮助教师重新解释和理解压力深,从而摆脱压力的困扰。教师应发展相互信任的关系,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从同事、上级、家人、朋友和其他人那里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
4.如何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篇四
一、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由于贵州教师工资低,教师的经济压力大,几乎是凭着自己3000左右的工资来维持生活的、大部教师的心声是“房奴”。而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他们的劳动成果应该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因此社会在关注教师的工作,认可他们的劳动的同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保障教师的工资待遇 ,尤其是要提高达到标准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 ,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受人们尊重,满足教师不同层次合理的需要,从而提高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热情和满意程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师在工作中产生职业倦怠。
二、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宽松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我在农村工作过5年,了解到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比较简陋,而教师的住宿也是很简陋,甚至很多村级小学没有教师住处,到村里租房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安全。农村有些小学里有的很多老师由于缺房只能两个人挤一间面积很小的房间,以前我在马场工作的时候也是两个人(我和曹卫江老师)挤在一起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这样的工作环境就很难保证教师能集中精力去工作。而很多的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都很缺乏,比如说有很多农村里的学校一台教学电脑都没有,更不用说什么多媒体教室。而有的乡村中学连一些上课用的实验室很缺乏,实验所需的一些材料也很缺乏甚至没有,这样就不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首先在“硬环境”上保证教师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资源以及工作环境,同时还要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软环境”,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使教师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工作。为了更好促进教师发展,学校还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继续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积极为学校出谋划策,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来从根本上消除职业倦怠。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预防效能感的降低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指教师个人在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教师的职业是光荣的,同时也是繁重的、清苦的,教师要不断强化角色意识,认识到所从事职业的性质、特点、作用、要求,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伟大与神圣,不能有半点的弄虚作假。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投入教育事业,那么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都会逐步加以解决与克服。
2、作为教师个体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应对各种压力。
自我效能较强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信念,因而工作起来比较有信心。当他们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心理时,可以勇敢面对现实,正确了解自我,主动寻求帮助。同时也可以暗示自己能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暗示自己能与领导、同事、学生和谐相处等,这样良好的心理暗示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工作中多一份主动与自觉,少一份观望与忽悠;多一份情感与责任,少一怨天与尤人;多一份感动与追求,少一份冷漠与放任,多一份勤奋与实在,少一份功利与浮躁。“新”“老”教师多交流,常沟通。
四、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教师也不例外。教师遭受挫折时不要失去信心,应该理性地分析所遇到的困难,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困境中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对于身心与工作都有益处。
五、建立一重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有不同的影响。民主、开放、和谐的工作环境将对教师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学校应该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制度,如教学管理制
度、经济效益制度等,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学校的领导人应具有一种民主的领导风格,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提供更多的参与管理学校的机会,增强责任感。运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学校,努力建立一套现代化的民主管理制度,适当使用经济奖励、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产生团队意识,形成集体归属感。当教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应该按照奖励制度不打折扣地给予经济奖励,并且授予荣誉,肯定成绩,产生激励与示范作用。当教师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使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够安心工作。
5.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篇五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所需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现代人承受的方方面面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而教师更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许多教师发出这样的呼声:教师忙、教师累、教师苦、教师穷、教师社会地位低。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据调查,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教师存在工作倦怠。教师工作倦怠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倦怠的教师看起来筋疲力尽、不知所措。随着倦怠过程螺旋式向后推移,学生渐渐成为低劣教学的受害者。
因此,探索预防和消除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策略,就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学校教育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
作为教育管理者,就应明确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深刻分析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和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才能真正让教师享受幸福教育。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教师幸福教育的前提
1、在认识方面:认为工作毫无意义,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力。
2、在意识方面: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书没有成就感,付出不少,但成绩不大,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3、在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萎靡不振,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很大,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等等。
4、在行为方面:不爱学习,更不愿参会,厌倦教育教学工作,降低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不批改作业,教学呆板,教法单一,缺乏创新,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合作,逃避教学环境,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满腹,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不考虑他人和单位得失。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1、职业倦怠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2、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
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消除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更好地预防职业倦怠问题也应从多方面入手。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个人、职业因素和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这三方面都要做出努力,采取一定的对策。
第一、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感受到这个职业的荣誉感。
教师在社会上还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领导及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问题,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压,呼吁全社会尊重和理解教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执教环境。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也是解决这一问题尤为重要的途径,并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第二,真正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他们感受职业的幸福感。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针对教师待遇过低的问题,国家要运用行政调控手段将教师收入和教师地位的提高作为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参考,保证教师待遇逐步合理化,因此提高教师待遇,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是解决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教师的工作竞争压力、行业评价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期望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这些又不是我们个人的人力所能为的。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吧!面对压力,心态很重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因此,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于教师个人的努力。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有可能产生倦怠,皇帝做久了,也愿意溜出宫潇洒一圈,哪怕是微服私访也好。职业有时就像围城,里面的希望出去,外面的人想冲进来。认识到这一点,就要接纳自己的职业,接受现实。
教师职业是一个清苦的职业,奉献的职业,不能与高官相比,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的收入地位同所付出相比,不是很如意,教师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些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自卑也好,都无法一下子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这个现实接受并适应它。既来之,则安之。
其次,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学会理性妥协。
教师职业倦怠表面上看是由于重复,而深层原因其实是焦虑和烦躁。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问题。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适当降低成就欲和期望值,从而使自己摆脱沉重的失落,难解的怨气,无名的惆怅。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好。世界上总有些说不清道不明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缓解心理压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不妨学会理性妥协。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话,人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就行了,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得失。
再次,学会放松自己,找到缓解压力的方法。放松是指身体或精神由紧张状态转向松弛状态的过程,当感到压力不断时,持续数分钟的放松,往往比一小时的睡眠要好。除了日常的散步、做操、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去美容院换个发型,或给肌肤补充一些水份等松弛方法。
第四,寻求心理帮助。当教师受到压力威胁时,不妨与家人亲友或知心朋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境,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以便对压力的情境进行重新的审视,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便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发泄,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情况严重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
最后,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又说“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名师,就像练书法的人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一样,但勤练字总比不练要好。读书可以摆脱烦恼,忘记忧愁。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取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会从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以冲淡工作的烦恼,缓解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理、多样化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而且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6.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篇六
摘要: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降低教师的工作信心和热情,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本文重点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以期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是职业压力的一种,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众多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据 “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6%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58.5%的教师经历中度的工作倦怠;29%的教师经历轻微的工作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对教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就教师个体而言,首先,职业倦怠将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职业倦怠会使教师减少教学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另外,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的人际交往。就教育而言,职业倦怠是成为导致教师厌教、教育水平不高甚至人才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最终将引发教育质量下降。因此,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进行探索,以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所助益。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样而复杂的,但就其共同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学校、社会、教师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1.工作时间过长
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工作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一般职工平均工作时间多1.67小时,睡眠时间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从现实来看,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尤其是考试学科的教师,承受着考试和升学的巨大压力,为了适应考试的要求不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备课、补课、甚至抢课,正常的8小时工作已不足以满足“考试”大任的需要,教师们就牺牲节假日、正常的休息、娱乐时间。日复一日的不停劳作,怎能不倦怠。2.管理制度僵化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制度中的偏差现象一直困扰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有的学校实行严格的“教师坐班制”,并实行刚性的监督管理,许多教师感到身心疲劳、极度压抑,创造激情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践踏。有的学校采用“末位淘汰制”、“转岗制”、“待岗制”等,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加重了教师的精神负担。3.评价标准偏颇
时至今日,合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仍是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大多数学校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至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健康人格的培养等则很难进入评估体系。样的评价标准造成教师间的不良竞争,影响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学评价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占大部分比重,教师自身的发展程度评定只占很小一部分。这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外部评价方式,不同程度湮没了教师职业自主性,使教师合理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倦怠。4.人际关系失调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对个体行为既有助长作用,又有削弱作用。紧张的校园人际关系是诱发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校园人际关系失调首先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学科间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沟通难,易误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得一些教师产生孤独感,疏于同事交往。其次是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个别品德不端、学业不良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持对抗情绪,有的甚至对教师怀有敌意。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压力。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社会期望过高
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把教师推上了极位。当今时代,社会把教师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教师贴上了神圣的标签;人们把教师比作“太阳”、“园丁”、“蜡烛”,其中包含着人们对教师的种种期待。尤其是独生子女社会加之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后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社会的高期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2.经济收入偏低
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2005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对北京中小学教师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有7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在1001元-2000元之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当地居民收入相比,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的水平,其中选择“中等偏下”的比例高达45.1%,选择“中等”的比例占42.3%。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3.舆论压力较大
当教师被人们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一些媒体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往往不恰当地进行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有的甚至上访、上诉。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
(三)自身方面的原因 1.对自身要求不切实际
许多教师认为教师必须在学生、家长甚至社会人心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认为这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而这些教师往往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有的甚至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主义”者。这样,使得他们常常在无意识中压抑和否定自己的正常要求以满足职业需要。然而,美好的愿望常常与客观现实产生冲突,一旦出现差错,这些教师内心的自我谴责往往强烈而持久。事实表明,对自身要求越高,其自身的压力也就越大。持久的压力势必导致倦怠的产生。2.个性品质不良
我国学者曾琦把教师划分成烦躁型、高度整合型和胆怯型三种。他认为烦躁型和胆怯型的中小学教师在面临外界压力和职业冲突时,往往表现为消极、情绪波动大。由此可见,不同个性品质的教师在面对压力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烦躁型和胆怯型的教师在焦虑、疲劳等方面都有更强烈的反应,从而导致倦怠的产生。3.自我效能感不高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知觉和判断。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常设计较高层次的目标,对教学活动更投入。而低效能感的教师倾向于选择较容易的任务,遇到困难容易放弃,在工作时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常设想失败带来的后果,这就会导致过度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反应,致使职业倦怠的产生。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根据上述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论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建立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
实践证明,良好的学校支持系统能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因此,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1.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过去对教师的纯制度化刚性管理已远远不合时宜,新形势下的教育要确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要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在制定规划、目标以及各种制度时,要充分听取、接纳、采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调动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从管理层面上铲除滋生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土壤。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考核教师工作,不应以分数为唯一尺度,要综合考察,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科研等,促进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要求;要建立公平合理、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助于教师之间公平公正的交往,减少人际消耗与冲突。在教师感觉倦怠的时候,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往往会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协调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师合作、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往,增加教师间的亲和度,改变教师职业孤独感;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多一点理解、信任和沟通,少一点埋怨、猜疑和指责;教师与学生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从而舒缓教师的人际压力,缓解职业倦怠。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手段。克拉克认为专业的不足是教师职业的主要压力源。因此,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完善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体系,通过各种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为提高教师专业权威提供保障。如采取“传、帮、带”,进行各类观摩教学和学术交流,加强网络建设等来拓宽教师专业视野;利用校外各种资源,进行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短期函授、脱产进修、学历考试、专题报告等形式,以满足教师职业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环境成因论者认为,社会外部环境是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应侧重于调控社会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1.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解决教师产生 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在全社会掀起一个尊重教师的“教育热”。现行法律应对教师身份作出明确的规定,应通过修改《教师法》,首先明确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随后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升级为《公务员法》的过程中,将教师公务员身份写进《公务员法》,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其次,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收水平,要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经济收水平加以调整。相关部门要通过调整相关政策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医疗等实际问题。2.对教师建立合理的期望
社会对教师职业期望不宜过高,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要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对教师加以考察。教师管理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对教师职业角色进行合理的定位,要做好对普通公众的正面引导。学生家长应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望,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负荷。
(三)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
研究表明,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1.维护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的产生 往往与不健康的心理有关。因此,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是减少心理挫折和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首先,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走出教师“完美形象”、无所不能的思维误区,清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自我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以避免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心理冲突。其次,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能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及机体的生理功能,帮助个体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教师在工作中,难免与领导、同事及学生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它会使教师受到打击而自抱自怨、退缩、逃避或走向极端,陷入倦怠。这时要用言语反复提醒自己,进行自我暗示,促进自己乐观向上,善待生活,充满激情,从而远离倦怠。另外,及时渲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烦恼,不要闷在心里,更不要钻牛角尖,可找几个知心朋友谈谈心、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促进心理平衡。2.改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教师应努力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知识,恰当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中心地位,遵循交往中的平等原则,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真诚对待交往对象。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降低职业倦怠。3.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产生往往与不能很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难有直接的关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有效地防止和抑制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 综合素质,促进自己持续发展,快速成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7.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篇七
1.重视教师教育培训。
在教师教育中, 要注重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引导教师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坚定的教育信念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好“解毒剂”。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 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品质教育, 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把处理职业压力的技巧教给教师。培训教师如何从事教学工作, 维持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 传授人际交往技巧。
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辅导活动,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借助各种平台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引导教师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心理状况, 提高自身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 具有反思和调整自己心理状况的能力。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测评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就一所学校而言,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讲素质教育并不等于不要升学率, 不要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不是对立的, 但升学教育不能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 也不是不要分数, 而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考试太多、太烂, 学校应该合理控制考试次数, 合理控制过于张扬分数对学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组织的考试没有必要完全与科任教师进行考核挂钩, 而应该选择重要的考试与教师考核挂钩。同时, 考核挂钩的考试次数也不宜过少, 而应该使用多次考试成绩, 否则就会形成教师的考核是“碰运气”, 运气好的时候考核成绩就好, 运气差的时候考核成绩就差。实践证明, 学校只有教学质量提高了, 才会有社会声誉, 才会有好的生源和师源, 才能够长期立足和生存, 才能够良性发展。如果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很差, 那么这个学校的校长距离任的日子也就不久了。
3.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氛围。
学校要营造公平、民主, 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教师的发展, 为教师提供公平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让教师都能获得发展的乐趣, 要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教师, 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与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状况, 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学校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自由度, 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学校的支持与关心, 教师之间的互相帮助, 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 缓解身心疲惫。
学校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公平、公开与公正的环境下展开竞争, 并在竞争的同时加强交流沟通合作。形成科学的聘任制、考评制和筛选制等配套措施。引导教师学会自我激励, 形成内在激励。改革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考核教师的工作不能以学生的考分作为唯一标准, 要综合考察, 兼顾教师平时的工作态度、状态、师德修养、教育科研等, 才能促使教师全面、健康地发展。
4.实行正高级职称制度。
国家将中小学教师职务统一设置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五个等级, 并逐步完善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 为教师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教师的不断进取的意识, 广大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拼搏的理念。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 使教师发展的空间更广阔了, 使广大教师有了新的“奔头”, 特别中学高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有了新的“奔头”, 为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充分调动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制度的设立, 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为我国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5.依靠教师自我调适。
教师的自我调适、自我努力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教师把压力看作是一种挑战, 在解决压力的过程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做一个充满朝气的人。培养广泛的兴趣, 建立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努力加强个性修养, 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职业使命, 就能在教学工作中产生乐趣, 感受教育教学的幸福, 达到享受工作的最高境界。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 巧设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着力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6.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你的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进行教学研究, 可提高教师的工作兴趣。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来做, 教学就会很有吸引力, 就会充满乐趣。不断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就会使“课”常上常新。教学研究给教师带来成就感、充实感、满足感, 使教学工作变得充满挑战性和乐趣。如果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 探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 那么无论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学研究方面, 都会发现有很多教育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到精湛之时, 教师就会被学生和社会强烈的需要所吸引, 成功的愉悦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源源不断。
7.提倡教师进行教育写作。
教师职业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倦怠的职业。当教师时间长了, 不免从心里产生一些厌倦, 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每天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奔波, 备课, 上课, 批改作业, 辅导学生, 处理琐碎事务……没完没了, 毫无新意。天天面对着学生, 面对着课堂, 面对着教材, 如果不与思考、研究、写作联系起来, 那刚踏上三尺讲台时的激情和憧憬将很快消失殆尽, 毫无快乐、幸福可言, 教师职业便成了一件苦差事。教育写作是教师体验人生快乐, 追求高尚精神生活的源泉。教育写作要求教师每天善于用心观察学校生活的全部, 能够从平凡的、琐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探寻出科学的规律和方法, 体验到教育的独特感受, 并用笔把这份收获和感受记录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体验人生快乐, 感受职业幸福的源泉, 它充满着兴趣和愉悦, 精神生活无比的富足和充实。教育写作最终能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8.加大对教师的表彰奖励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 要加大对教师表彰奖励的力度和频率。不但要表彰奖励在教学上、在教育科研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 还要表彰师德方面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对于绝大部分教师而言, 要想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表彰奖励是很困难的。为此, 学校就应该多做表彰奖励教师的工作, 每学期都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而且奖励面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并且在受表彰的教师中, 也要分出等级层次, 如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师德方面可以设立“我最敬佩的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8.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消除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 (2010)09-0045-03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具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责任重、工作对象差异性大、工作性质重复等特点,因此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于教师的认知、情绪及身心健康具有全面的危害,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具有极为不良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职业倦怠呢?本文从教师个体和学校管理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常用策略。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的重要研究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拉奇(Maslach)把倦怠描述为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她从三个维度对“倦怠”进行了界定:
第一,情绪衰竭:指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
第二,非人性化: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同事和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第三,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中,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此比例推算,全国有100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之中。有一项对481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表明(张丽华、王丹,2008),高倦怠组的小学教师占21.6%,在教龄为16-20年时达到高峰,城市教师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农村教师。
造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因素,如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工作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教育系统的变革等;有学校因素,如领导作风、组织气氛、工作环境等;有个体因素,如自我概念、职业价值观、个体的应对方式、人格特征等;还有社会因素,如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教师的经济社会地位等。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教师个体层面的策略
职业倦怠的消除,首先有赖于教师个体的努力。面对职业倦怠,教师要清楚意识到它的危害,勇于面对现实,主动加以化解。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增强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职业认同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和职业倦怠感水平有直接的影响。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在于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职业是被动的或不得已的,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他就很难有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带给他的往往是倦怠而不是快乐。对杭州市中小学教师的一项调查表明(庞红卫,2008),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总体认同度较低,仅有微弱的正向体验;其中,拥有本科学历、中级职称、处于职业整合期(教龄7-18年)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度最低。
如何增强职业认同呢?从教师个体而言,主要是要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看到教师职业的价值,体会教师职业的快乐,把教育工作作为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来做。有学者把职业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另一种是“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在第一种状态,职业被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和忙碌只是源于外在的职业要求;在第二种状态,是通过职业体现生命的价值,完成自我实现。能达到第二种状态的教师,会始终保持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热情,较少产生职业倦怠。
(二)有效管理压力
各种工作压力源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来源,因此,教师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寻找和化解压力源。要分析哪些压力源是可以控制和化解的,哪些是无法化解的。如果压力源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就应该直接针对压力源去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无法化解,就要考虑能否放弃或寻求他人帮助。
第二,改变认知。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和压力事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容易使人增强信心,减轻压力。
第三,有效管理时间,克服拖延习惯。要确定工作的优先顺序,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围绕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重要—不重要、紧急—非紧急两个维度,可以把工作任务分为四种类型:既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有效管理时间的关键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上。只有这一部分工作做好了,才能有效地缓解压力,避免危机情况出现。
第四,寻求社会支持。寻求社会支持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如向别人倾诉、获得他人的安慰和鼓励等;二是寻求工具性的支持,如征求他人的意见、与能够提供具体帮助的人商讨等。
(三)注重學习和提高
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是克服职业倦怠的重要方法。有些小学教师之所以倦怠,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的认可和肯定,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应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和请教,并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就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进一步激发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尝试改变。小学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年复一年,工作内容基本不变,这样就很容易陷入一种一成不变的刻板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模式之中,从而产生倦怠。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尝试改变,给自己一些新鲜的刺激和感受。例如,教一个从来没教过的年级;主动承担一项全新的工作任务;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尝试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等。
(四)学会放松和休闲
小学教师要学会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第一,给自己留出休闲和放松的时间。小学教师事务繁杂、琐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单调重复,很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有的教师总在想,等忙完了这一段就轻松一下,但事情源源不断,永远没有忙完的一天,也就永远没有休息的时候。于是,许多教师都慨叹“没有自己的时间”。其实,归根到底,时间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要合理安排,总可以给自己留出一些休闲时间,如晚餐后散步半小时,每周和朋友打一次球等等。第二,营造休闲的家庭气氛。家庭是最让人放松的,因此也是最具有休闲意义的。家庭装修、家庭摆设、家居服饰等都可以尽量休闲化,让人一进家门,就有一种轻松的心态。放几盆植物,插几束鲜花,买几套休闲服,床头和沙发上放几本闲书,都有利于缓解工作压力,转换心态。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回家做,宁可在办公室加班。如果家里到处堆满作业、试卷的话,压力和倦怠会如影随形。第三,加强体育锻炼。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压力和倦怠。一方面,在体育锻炼中,人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身心得到松弛;另一方面,锻炼能增强体质,使人精力充沛,从而提高了抗压能力。第四,学习放松技术。当情绪紧张的时候,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加以调节。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策略
要使教师消除职业倦怠,单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学校,应从改进管理入手,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克服职业倦怠。
(一)维持教师适度的工作压力
过低或过高的工作压力是造成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因此,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方法让教师的工作压力维持在适度的水平。
首先,工作任务安排合理。当教师的工作任务比较具体而富有挑战性,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时,他们的工作动机和工作绩效就会提高,其压力也会适当减轻。
其次,进行适当的工作轮换。当教师觉得一项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可把教师换到要求相近的另一个工作岗位上去,从而减少教师的枯燥感,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例如,如果教师长期带同一个年级感到厌倦,可以轮换带不同的年级。
再次,可以增强教师对工作计划、执行和评估的控制程度。例如,给教师布置任务要强调任务的完整性(尽量让教师从头至尾做一件工作,做整体工作而不是零敲碎打)、任务的意义、工作的自主权(让教师有权制订工作进度,作出决策和确定完成工作的手段)、反馈(让教师能清楚而直接地了解工作的结果和完成情况)。当教师能对工作的整个过程有效控制的时候,他的压力也会减轻。
另外,要给予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減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和竞赛等,减少过于繁琐和僵化的量化评价体制,尽量减轻教师不必要的负担。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倦怠。从专业发展来看,教师可分为新手型、熟手型和专家型。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的职业倦怠比新手型和熟手型要少。因此,要注意对新手型和熟手型教师进行引导,促进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对新手型教师,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协助、培训、辅导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初任教师不要安排太多的、繁杂的非教学性工作;给他们留出备课和观摩其他教师授课的时间;对初任教师实施导师制等。对熟手型教师要为他们设计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如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和专业的研讨会,让教师之间彼此交流教学的经验和体会;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
(三)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氛围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文化氛围等。不良的组织氛围不仅导致工作绩效低,而且也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表明,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相关。规章制度是学校组织氛围的重要体现,加强学校组织氛围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合理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注意多从“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符合教师的心理特点。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在营造组织氛围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实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第二,肯定教师的成绩,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第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第四,倡导教师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四)为教师制定身心健康计划
学校要主动为教师提供各种活动以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测验与调查,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开展拓展训练,增加教师心理宣泄的途径,等等。同时,学校要定期为教师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外出旅游度假活动等,使教师放松身心。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和专门机构合作,在学校实施EAP即“员工援助计划”。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服务项目,是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调研和诊断后,为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员工及其亲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员工的心理健康,进而提高工作绩效。其主要步骤包括心理调研、宣传推广、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等。在学校实施EAP,无疑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消除提供了系统而专业的途径。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9.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九
易 娟
[摘要]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小学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对工作任务的退缩、畏难、情感的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方面。针对这些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我认为预防或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如下对策:寻求社会支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减少小学教师工作量;对自己和职业倦怠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依靠个人努力,主动掌握一些释放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
引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素质及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未来。然而今天,身处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多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小学教师,他们不再是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难以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领航作用。再加上来自学生升学、职称评定、处理学生问题行为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小学教师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巨大工作压力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可能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当与日俱增的疲乏取代了原本旺盛的精力,当冷漠和疏离取代了原本亲切的面容,当自我怀疑取代了原本的自信,当效率低下取代了原本的聚精会神,三尺讲台一时之间变得难以掌握,在倦怠、脾气暴躁、无法放松、还有身体上的不适的纠缠下,工作日益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继而在职业倦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基于此,关注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寻求调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是许多教育家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引起学校、社会、教育行政机构所重视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旨在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地做好小学教师工作倦怠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导致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我国当前小学教师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来讨论其成因。1.1社会因素
1.1.1社会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和态度让他们感到有压力。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与能力培养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小学教师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因此,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求他们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能力。而这些教师在现实中面对的是思想日趋复杂的学生,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又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教师的期盼4,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1.1.2劳动价值与劳动回报的背离
自古以来,小学教师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这就取决于培养他们的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价值和进步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当具有较高的劳动报酬与经济待遇。但现实却与之相反,小学教师的劳动回报仍然较低,跟同一水平的其它职业有显著差别。这就形成了小学教师的高劳动价值和极低的报酬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理和思想上直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形成了小学教师的心理障碍,为小学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埋下了祸根。1.1.3 社会竞争的加剧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教师的社会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这是导致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增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工作不再是“铁饭碗”,也面临着竞争上岗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小学教师每年都有各种进修、考试。因此,许多小学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来更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些生存压力都很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尤其近年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向教师灌输新的教育价值观的同时却 4 王承清.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8)很少关注教师的适应和接受能力。如果不能有效的缓解这种高期望、高压力的状况,教师的倦怠就很容易产生5。1.2 学校因素
1.2.1工作负担重,工作强度大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我们都知道在人一生发展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儿童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社会和家长都对小学教师有着较高的期待,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尽管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今天,升学考试仍是中小学最直接追求的办学指标。小学生的琐事较多、作业零碎,也使得小学教师更容易比其它教育行业的人发生职业倦怠。1.2.2人际关系不协调
同事关系不协调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情绪状态。很多小学教师感到在教学工作中和生活等多方面存在彼此对立的情绪。教学团队中竞争远远多于协作,从而形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感到紧张、压抑、烦躁和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小学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1.2.3 教师是从事精神生产,个人劳动的,而成果却是集体的
教师属于比较封闭的群体,教师是脑力劳动者,是从事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播的。在这种“物化”智力的精神生产过程中,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风格。加之精神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的质量只能用大尺度来衡量。而且一般认为教师的教育成果是集体的,培养一个人才绝非是某一个教师的功劳,而是许多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而且,教师劳动成果具有延迟性,不能马上看到成效。这就会使许多教师感到心理落差,无法产生较大的个人满足感,也不易获得社会的认可。1.3个人因素
1.3.1自我调节能力弱
5毕生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许多教师由于过分投入工作而极少参与组织活动,这样也就减少了获得社会支持的机会。个体因缺少社会支持而导致疏离,疏离又使个体陷入更深的社会孤立中,如此相互循环,最终发展成职业倦怠。1.3.2自我抱负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否体验到成功感,与他的抱负水平有密切关系。如果自我抱负水平过高,不符合现实,则失败的机会越多,更难体验到成功感。抱负水平的适合与否与自己的现实条件密切相关。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大,抱负水平便适合;不符合现实,抱负水平实现的可能性则越小,抱负水平便不合适。教师都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功,通过育人来实现人生价值,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反馈。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会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工作责任感与工作疏离感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总之,由抱负水平与现实的不符合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挫败感的产生,同挫败感带来的行为心理变化可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1。
1.3.3.此外,一些个人背景因素也与倦怠的水平相关
2.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导致其产生倦怠的因素各种各样。因此,其缓解措施不能仅靠某一方的努力,而是需要社会、学校、个体等各个方面一起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或缓解他们的职业倦怠。2.1寻求社会支持
2.1.1 加强社会支持力度,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社会支持是小学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它可以让个体减轻焦虑感,从而能以更好的心态应对压力。研究表明:教师的职业倦怠和社会支持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表现出的职业倦怠越少,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缓冲作用10。同时,对小学教师的期望值也要合理,要认识到他们也是普通人,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大众都应对小学教师抱有合理的期望值,避免加大他们的压力。2.1.2 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110黄长仙,单树荣.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4)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是使小学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首要的是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他们真正地能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使他们得到社会的重视,这样才能让小学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增强工作的吸引力,以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2.1.3在教育改革中要考虑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
我国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素质教育,实施了多次或大或小的课程改革。人们关注的焦点都在学生,而很少有人关心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小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进行新课改时,应该加强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和感受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新课程改革的主人,切实保护他们的利益。2.2优化学校管理
2.2.1推行民主,实行人性化管理
一支民主化的教师队伍能让教师感到关怀和和谐,并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使其工作更富有激情与活力。因此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以改进,以使教师处于良好管理的环境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让教师体会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2.2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
良好的组织氛围是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措施。首先,学校领导要让教职工体会到领导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支持和关心,从而有效地缓解职业倦怠;其次,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同事之间需要营造一种和谐、轻松、互助的氛围,当教师在遇到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时,大家一起探讨对策,则能大大降低产生倦怠的机率11。2.2.3减少小学教师的工作量
当前小学大多数班级规模过大、人数过多,这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班额过大,使得小学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超负荷劳动。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小学教师的精力。另外,除学生人数过多以外,独生子女问题也日益严重。不 11周春艳.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5)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给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人口变化规律,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小学教师的工作量。2.3小学教师的个人努力 2.3.1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正确的认识自我和了解自我是检测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稳定而平和的心态来投入工作和生活;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控制和降低不良情绪的困扰。同时,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才能正视压力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对改革、变化和新的机会持欢迎的态度,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3.2小学教师应掌握一定缓解压力的方法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小学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方法,如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它将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充足的精力应对教学工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14;另外,可广交朋友,扩大交际面,当遇上烦心事时,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帮助,及时释放压力,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小学教师还应投入社会,丰富生活,培养广泛兴趣,学会放松自己。2.3.3读书学习,提升自我价值
多读书和不断进修学习。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得到升华、性情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充实。为此,建议教师经常读一些心理励志方面的书,以从中获取力量;此外,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不断进修学习来提升自我价值,开拓视野,使自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中的不如意,以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15。
3.结语
总之,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 1415毕恩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J].理论纵横,2006(12)
黄桂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5(9)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小学教师是一种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从表面看,小学教师压力往往表现为个人所承受的负荷,但实质上,它反映的是小学教师个体的生活追求和理想,体现了教师个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在于他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更在于他是否从这份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快乐。
10.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篇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热情文本。古之教者,心怀孔孟,传道为主,授业其次,知行统一,激情飞扬,少有倦怠。然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制度重组、经济变轨的改革期和发展期,文化缺失、精神沦丧、道德滑坡、公平失衡、贫富悬殊、腐败泛滥、心灵空虚等社会问题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产房和温床。
教师职业倦怠就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为心理上的苦闷、忧郁、悲观、淡漠、孤独甚至恐惧,情感上的疲乏、厌恶、焦虑,行为上的应付、抵触、逃避甚至反抗。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情况更加值得全社会值得关注。一是全国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1064.0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约占79.5%;农村学生约为1.5亿人,农村教育占领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大舞台。二是城乡差别悬殊,导致农村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大于城市教师。三是农村教师职业倦怠很少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上表现为没有激情和兴趣,不关爱和理解学生,过程不投入,方法简单粗暴死板,教育效果不关注,教育愿景灰暗。小而言之,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浪费了国家资源;大而言之,贻害了一代又一代人。研究并解决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成了关涉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育;职业倦怠;农村学校
一、调查背景
1、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堪忧。2005年8月,人民大学对8699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堪忧: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8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其中,有49.7%的被调查教师有较明显的情绪衰竭,有68.2%的个人成就感低落。国内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已经感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情感耗竭现象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这些数字和现象告诉我们,我国教师现阶段职业生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客观存在。
2、教师职业倦怠是有关职业倦怠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近几年国内心理学界研究的热门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将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归因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主体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忽视了教师的生存状况和身心健康程度,对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情绪感受、投入程度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首开职业倦怠研究之门以来,职业倦怠的研究在80年代开始延伸到教学领域,直至90年代中期,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3、心理学研究的教师职业倦怠多停滞在情感、态度和认知等层面,落脚点是心理干预,对国家政策、社会关系、行政管理等复杂原因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涉猎较少。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又多停滞在思想、认知的状态,具体落实在行动上的少,最终见实效的干预则是更少。而行政部门因为教师队伍庞大,教师职业倦怠根源复杂,教师职业倦怠积淀深厚,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干预非常困难,所以研究少有涉足。
4、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心理学研究、行政管理研究、社会公共关系学研究的眼光多紧紧盯着的是城市教育,忽视了农村教育这个巨大的舞台。而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就像害在腋窝里的疮一样,不受重视,恰好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又比城市教师更加严重。
二、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性犯罪率一路攀升。当前教师性犯罪呈现以下的特点: 第一是犯罪主体均为男性。犯罪分子既有二十多岁的青年教,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其中也有不乏做出成绩的教师。就作案时身份上看,既有普通教师,也有学校校长,班主任居多。如某小学男教师栗峰任班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在教室及自己的家中多次**、猥亵**名女学生。第二是侵害对象呈低龄化。在教师性犯罪中,以猥亵、**幼女案件居多。由于大部分侵害对象未满**周岁,是妇女中的最弱小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犯罪分子往往选择这些与其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作为犯罪对象。如在新疆农一师十三团十连小学任教的周杰,利用小学教师及班主任身份,对所教班级15名不满14周岁的女学生实施**多达三十余次,而在这些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第三是案件发生地以农村小学居多。从教师性犯罪案件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来看,以偏僻的农村小学发案比例为最高。如以上所述两起案例,犯罪分子均为农村小学教师,他们都是利用了学校偏僻,制度不健全,以及学生年幼,不明白事理,单纯幼稚,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特点,凭借老师的身份对女学生施暴。第四是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分子往往借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哄骗、威胁、恐吓等手段对女学生实施侵害,这是教师性犯罪的主要特征。如宁夏西吉县兴隆镇某小学教师刘兴国就经常以辅导功课、开小灶、谈话等为由先后将8名不满14周岁的女学生骗到宿舍,多次对其中5人进行**、猥亵,对其中3人进行猥亵。某中学老师常以讲试卷、检查作业为名,将女学生喊到自己宿舍,关闭门窗,实施猥亵。而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某镇小学教师程世俊则经常采取威胁、恐吓等手段,在教室内对6名女学生实施**、猥亵,时间长达两年之久。第五犯罪分子狂妄。这是教师性犯罪的又一特征。某些犯罪分子胆大妄为,肆无忌惮地对女学生实施兽行,丧心病狂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如上述小学教师程世俊,有时在教室内公然对本班唯有的6名女学生实施**、猥亵;有时在课后留下两名女学生,让其中一个在门口“望风”,自己则对另外的轮换施暴;有时竟在上课或自习的时候,走到女学生的课桌前,让其为自己手淫,狂妄之态,如入无人之境。据学生们反映,程世俊从他们二年级时就开始对班内的所有女学生进行摧残,平均每周每个女学生都会遭到几次性侵害。
2、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调查发现,不论是在偏僻落后的农村还是在繁荣发达的城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论是女生还是男生,不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遭受过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论是男教师还是女教师,不论是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不论是教师还是职工,甚至学校领导,都在工作中使用过体罚。体罚和变相体罚成了职业倦怠的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罚的程度轻则皮肉受苦,重则身心致伤致残。体罚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自出心裁。如揪耳朵、打屁股、打手板、罚劳动、罚站、罚抄写、掐眼皮、罚跪、辱骂、恐吓、戴黑领巾、做俯卧撑、蹲马步、站军姿、扇耳光、晒太阳、淋雨、罚倒立,甚至罚学生吃塑料、吃苍蝇、吃大便、脸上刺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农村学校中更加普遍,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更加普遍,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加普遍。2000年10月20日,一名名叫潘光礼的教师,听说曾经被其体罚的学生何卫在背后骂他“潘狗”。潘光礼当即大怒,马上质问何卫。已吃过苦头的何卫在否认骂过老师的同时吓得跪在潘的面前不停地求饶,但潘仍不罢休。据班上的同学称,潘当时对何卫提出了4个惩罚条件让其选择,第一是让每个学生依次打1000棍子;第二是老师亲自动手打100棍;第三吃下1000只活苍蝇;第四吃树上的绿虫。何卫怕老师又下重手,表示愿让同学打,潘便令一名女生先动手“施刑”,另叫几名男生按住何卫四肢,自己在旁边监督。该女生迫于无奈,边打边哭,一共打了何卫200余棍。何卫当即被打得皮开肉绽,由于受不了如此体罚,他又只得哀求选择吃苍蝇。潘光礼听后,当即就叫几个男生到外面捉来了10只苍蝇,强迫何卫生吞下去。慑于潘的“威严”,何卫一边哭泣一边抓起7只苍蝇放进嘴里,吞下了3只后,由于恶心引起了呕吐,剩下的4只也被吐了出来。潘光礼认为分量不足,又让何卫吃下吐出来的4只苍蝇,后在何卫的苦苦哀求下才作罢。
3、不务主业和正业。农村教师不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业,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在了包产田里,特别是村小教师,工作期间一天也难得在学校干6个小时,每到农忙时节,还整班停课,强令全体学生给自己抢种抢收,甚至连学生家长也搭进来。前些年,村小教师中就有上课安排学生读书或作业,安全和纪律由小干部管着,自己就去钓鱼、走棋、打牌、烤火、睡瞌睡的现象。某农村中学教师章雨,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教化学连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教数学把学生搞得一塌糊涂,课前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法,课后也不反思。只要课一上了,就先是骑着摩托车走乡窜户卖猪饲料,后来又承包了村上的水库养鱼,对“鱼”的研究可谓是全身心投入,对鱼的饲养更是吃苦耐劳。后来又干起了什么“代理商”、“特约经销商”,宗旨生意做得是顺风顺水,教育工作则是每况愈下。
4、酗酒。我曾经在三所农村小学见过同一类型的5位老师,都是男性,年龄中老年,有非常强烈的酒精依赖症。连上课的时候,衣袋里都装着容量为2两的小酒瓶,讲课的过程中,还时不时地小呷两口。即使一个人喝寡酒,他们也追求达到酩酊大醉的境界,他们对酒精的依赖顺理成章地衍生出对工作抑郁。他们喝酒,旁若无人,好像是自然而然,随时随处可见,红云堆脸,酒气熏天。借助酒精的麻醉作用,构建了一个飘渺的虚拟世界,整天把自己搞得云里雾里,陶醉其中。酒精给他们制造的快乐、幸福、兴奋和精彩,在他们看来比亲情、爱情、事业都重要得多。在酒的虚拟世界里,他们我行我素,唯我独尊,趾高气扬,现实中的“小我”被无限放大了,现实的迷茫、失落、孤独和无助在乙醇作用下得到了空前的补偿。
5、赌博。教师赌博像蝗灾一样泛滥,白天无精打采,夜晚精神抖擞;工作是三心二意,赌博是专心专意;正路子用钱是斤斤计较,赌场上一掷千金;工作是拖沓、疲软、懒散、拈轻怕重,赌博夜以继日、日以继夜、乐此不疲。面对一把烂牌,他们是兴奋不止,热情不减,苦心经营;面对上百双饥饿的眼睛,他们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漠不关心、冷若冰霜。
现在的教师告戒学生不能出入网吧和电游室,可是自己却不能够以身作则,他们经常在电游室赌博,至少输几百多至几千元人民币。相当部分教师沉迷在网上斗地主一类的游戏赌博,学生到办公室交作业的时候,学生到办公室背课文的时候,老师还和学生一起研讨牌局。某农村小学老校长,老师们到他的办公室汇报工作、交流思想的时候,家长们在他办公室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是一边斗地主一边听老师和家长说话,搞得怨声载道。
一网民向某市教育局反映:我的小孩回家说,学校的老师特别喜欢打麻将,个别老师晚自习的时候就发一张试卷给学生考试,然后随便叫一个老师帮忙去照看一下,而自己则出去打麻将,学校门口的自动麻将机每天晚上都有老师在玩,不仅仅是普通教师,还有学校的领导,第二天在办公室,小孩也听到老师们在讨论昨晚的牌局。据我所知,教师家属在校内开赌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屡禁不止。
有一个名叫刘明康的学生家长向市长信箱反映,某小学一部分老师常常利用工作日的课件休息时间,来一个“短平快”,龙源午休和晚休时间,在教师宿舍或者数学组办公室聚赌,学生作业是学生批改,老师教案找字写得好的学生抄写。
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中,尤其以师生关系、老师和领导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对于教与学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具体、最大,也构成了学校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有 42%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人际关系复杂,68%的农村教师认为干群关系紧张,85%的农村教师认为师生关系是可以调控的,干群关系是无法掌控的。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朋友以至家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学校中存在请客、送礼、吃吃喝喝,拉帮结派的不正之风,提拔重用、评优晋级都与之有关,而刚正不阿、脚踏实地、勤奋进取的人却不受重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就会造成教师内心压抑、郁闷。研究表明,人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常常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做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做出消极的反应。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使得教师不能够安心本职工作,对于领导、同事产生不信任感;对于学生表现出厌倦、不耐烦,常进行批评、指责以至于讥笑;与朋友交流时沉浸于倾诉自己的不满、郁闷,唠唠叨叨,不耐心听从别人的建议,拒绝换位思考,缺少双向交流;对于家人与家庭事务缺少关心、热情,有的性格变得暴躁,常对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有的更加内向自我封闭,极易发展成抑郁症。
家庭成员的支持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农村学校的中老年教师绝大多数是半边户,妻子的认知水平低下,家庭的关注的热点在于经济建设和家庭发展。有调查表明,82%的农村中老年教师的事业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关注和支持。54%的农村中老年教师的作息时间表是学校下班,就到妻子的责任田里上班。农村中老年教师除了关注学生以外,还要关注家里的猪牛羊鸡鸭鹅等,可谓是身心俱疲。这种现象在城市教育中好似绝无仅有的。
以及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支持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家长、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原因是绝大部分农村家长对学生学业漠不关心,农村学生绝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农村绝大部分学生是隔代抚养,农村教育缺乏尊师重教的土壤和大气候,芝麻绿豆大点事情,监护人就要向老师和学校讨说法,总想能够多揩一点油。
第三、领导作风导致教师职业倦怠。近年,通过非正常手段和渠道进入农村学校的校长是不乏其人。他们的作风官僚、漂浮、腐败、自私自利,对教师工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上班时间带着女老师进歌舞厅者有之;坐在绵阳的茶馆里一边打牌,一边指挥学校工作者有之;到处摆酒宴,整天醉醺醺者有之;不上课、不听评课、从不经常教学常规者有之;利用职务之便利开展商业活动(如经营茶楼、酒店等)者有之;结党营私,唯利是图者有之。有一所农村初中,学校房子空着的很多,但是要分给老师住宿,必须要私下里给校长交代,从100元钱起码,有事没事的,公家租车,拉上妻子、儿女乃至情人到处飘,老师们是敢怒不敢言,职业消极怠工了。
(2)、还表现为超重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很多人认为教师工作清闲,收入稳定,假期多,每天就只上几节课,而没有看到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前所做的找资料、研究学生、写教案等准备工作,没有看到课后教师批改作业、出试题等隐性工作。就以剑阁县龙源小学夏季作息时间为例:领导起床的时间一般为六点,教师起床时间为六点半;晚睡领导一般在十一点左右,教师一般在十点半左右;领导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十一个小时,老师为十小时左右。除了教学工作之外,教师们还面临提升学历、出科研成果、发表论文、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评优等一系列压力,如果这些硬件指标你没有达到的话,即使你上课上得再好也不会被提级评职称,相应的经济福利待遇就会受到影响,从而使教师产生焦虑感,引起职业倦怠。
(3)、工作单调乏味。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狭小,内容单一,方法传统。许多教师长年累月站在讲台上,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十几二十个个学生,从备课、上课到批改、辅导,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单
一、机械、重复,使教师感到枯燥无味,使他们丧失了激情和新鲜感,比较容易使人产生倦怠。一般来说,工作十来年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太有规律的工作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热情。一位语文教师说:“同一篇文章讲了无数遍,真的感觉很乏味,但几十年就这么过来了,实在无奈得很。”教师的工作还具有长期性、连续性与周期性。教师将学生一批又一批送走,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自己就像一个船夫一样回到起点,会感到单调寂寞,没有鲜花与掌声,学生留下的只有成绩。所以教师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能力。
5、社会根源。全世界各国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十分重视教师,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各级教师必须有教师资格证,而且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懂教学规律,并且受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各级教师还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每学年必须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在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比如,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的末位淘汰、按绩取酬、在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篇数等等,都使每一位教师感受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一部分教师能够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也有一些教师会感到压力过大,产生失落感,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觉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而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高付出,低回报,决定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许多青年骨干教师就一门心思---考公务员,年年考,年年落榜;年年落榜,年年还考。更有经济头脑的教师,只保留了一个空壳的教师身份,从偏僻的农村直接跳到了繁华的都市,自己扯起大旗,开工厂,办公司。三年五载,便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严重挑战。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干了一辈子,还不如自己教过的刚刚步入社会的学生挣的钱多。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缺失。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全部的压力都在学校和老师的肩膀上,一种“教育万能”的错误思想和观念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了,普遍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旦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生问题增多,人们就会将责任归咎于教师,认为是教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6、教师自身原因。
(1)、教师本人的性格方面有缺陷,内向、孤僻、暴躁、不合群、缺乏自信心、易怒、情绪紧张、焦虑、心理脆弱的教师在工作中容易感到有压力,易产生职业倦怠;
(2)、有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目标不明确,教书只是为了挣大钱,图社会地位,如果一旦觉得自己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将自己的工作投入及回报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员进行比较,发现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就会感到压抑与疲劳、挫折与失败,就容易产生不满、消极、悲观、失望等职业倦怠现象,丧失工作动机,对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3)、家庭压力大。很多农村教师,不仅在思想上是家庭的支柱,经济是也是家庭的主要来源。家,已经不是一个温馨的港湾了,学校工作的烦恼不能够在家里得到缓解,相反的是,像大山一样繁重的家庭压力,累得老师上课是精疲力尽,苦不堪言。某农村小学男老师陈某,今年58岁了,妻子中风,抢救及时,才避免了瘫痪,但是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2009年他的母亲去世,2010年他的父亲又去世,2011年,才27岁的二女儿突然暴病身亡。2010年,小儿子结婚,在广元买房子,陈老师到处找亲戚借,银行贷款,好不容易凑了13万元钱交了首付款。家庭连续惨遭横祸,陈老师的心理造成了永远的伤痛。
7、学生问题。现在许多教师都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就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 ,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这种不良的局面。由于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学校大量扩招,学生的质量明显下降,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许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与热情,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耐不住长期的寂寞进行学习的付出,反而对立竿见影的东西趋之若鹜,因此我们对于许多学生为什么如此追捧“超级女声”之类的选秀节目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对于其教育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体现在教师的经济回报上,而是体现在其精神上的回报,教师需要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就是学生的行为表现要符合教师的期望值。也许教师可以容忍没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待遇,但是决不能容忍自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学生没有一点进步,没有一点反应。
(1)、独生子女难教。现在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较强、自私、娇气、不愿意吃苦,有个性。部分单亲家庭学生还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这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里学生的暴力、违规、顶撞师长等不良行为更是时有发生,教育对象日趋复杂,教育难度加大。学生的复杂又直接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难度,纠正一个学生要花费比过去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凡此种种现象,使教师精疲力竭,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挑剔,教师越来越难当。”有一些教师抱怨,班上几十个学生确实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在诸如安排座位、选派干部等问题上稍有考虑不周,一些过于敏感的家长就会指责教师不公平,会“伤自尊心”“造成心灵伤害”等,让教师们“战战兢兢”。教师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理解,师生对立时有发生。教师感到心力交瘁,毫无成就感可言。课堂教学困难,厌学情绪蔓延,学生纪律涣散,使教师产生挫折感。学生的品行不端,对学习缺乏热情,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留守儿童难管。让我们走进剑阁县龙源小学校,来感知一下留守儿童管理困难。洗漱常规:每天早晚,学生带上牙具、脸盆和毛巾到厨房排队打水(厨房的节能灶烟囱只能装一吨热水,为了节约并保证650个学生每天都有水洗脸洗脚,后勤上准备了两个大桶,生活老师提前10分钟准备水,水的分发由值周老师和生活老师共同完成;行政值周和值周学生维持秩序),先洗脸,再刷牙,刷牙水倒在脸盆里,不准将水洒在地上。1---4年级学生把洗脸水倒在一楼厕所的大桶里,5---6年级学生把洗脸水倒在二楼厕所的大桶里。(厕所通道口红领巾执勤,洗脸水用来拖厕所地板,再冲厕所)然后将洗漱用品放回寝室,要求分类摆放,毛巾必须把水扭干净,相同大小的晾在同一个竹竿上(晾衣杆全校整齐划一,由学校统一采购和安置),印花的一面向外,外缘对整齐,毛巾之间的距离相等。脸盆和脚盆按照大小、颜色分开放置在鞋架下面,牙具放置在桌子上,牙缸的把子一律朝门的方向,牙刷和牙膏头朝上,方向与牙缸把子相对。各种洗漱用品的位置长期固定。胶水壶摆放与毛巾的要求基本一致,统一置于床下鞋架的内侧。我们再来看一下就餐管理:老师学生同吃一锅饭菜。一年级、幼儿园学生碗筷学校提供,统一清洗、消毒。学生饭前洗手,餐管教师督促生活委员必须认真检查,就餐前餐管教师要讲就餐纪律和卫生常识,饭后要漱口。不到吃饭时间,不准在餐厅门前聚集;严禁学生抬饭抬菜;打饭菜自觉排队;馒头和包子必须由餐管教师用不锈钢夹子分发;就餐时不闲谈,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切忌狼吞虎咽,全校园看不到一个学生,整个教室比上课还安静。节约粮食,不倒饭菜,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不吃汤泡饭。用餐完毕后,自觉将食物残渣、食品袋倒入班上的垃圾撮箕中;然后到厨房排队舀汤,严禁端上饭碗一边吃一边满校园乱跑;洗碗筷严禁拥挤,注意节约用水,离开时必须关好水龙头。生活委员要安排学生把餐具按时归还到厨房,因人为的原因而造成的损坏和遗失要加倍赔偿。吃不完的饭菜要归还到厨房,由厨房统一销毁。我们再来看一下关爱工作:一是学校把广厦一楼黑暗、潮湿、狭小的学生寝室腾出来作行政领导办公室,把宽敞、明亮、通风透气的房子腾出来住学生;二是各学生寝室统一安装了排气扇;三是大热天学生寝室由班主任统一点蚊香,为保障安全,学校还设计了蚊香罩;四是由室长定时打空气清洁剂;五是贴了地板砖的寝室学生用毛巾把地板擦得能够照见人影;六是上课时间、睡觉时间寝室门统一打开通风透气;七是走尿的低年级学生班主任和政教处建立了专档,及时联系家长,制定治疗方案,尿湿了的被子由生活老师统一晾晒;八是投入资金4800元改造了学生铁床,改低,改短,确保了安全,确保了寝室有宽敞的活动空间;九是聘请了住校生管理员2名,住在学生寝室。具体负责低年级学生寝室的清洁卫生、纪律管理、安全管理、内务整理等工作;九是落实了1-3年级女住校生留短发工作;十是学生床上用品一月一洗换,低年级学生床上用品由管理员和班主任统一打成包,写上名字,放学时在内操场,以班为单位集中,家长到班主任处领取,有效避免了床上用品的遗失和楼道拥挤。我们再来看一下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成立了领导机构;安全教育有计划、有教材、有教师、有作业、有考核、有总结;安全管理落实了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落实了上学、放学、午睡和晚睡和上课等时段定时清点学生人数的制度;落实了《剑阁县龙源小学校学生一日常规》;成立了义务消防队;成立了学校安全应急小组,落实了重要交通路口放假时间由教师值守的制度;安全管理落实了工作安排清单制、责任人头制、限时办结制、效果结案制(这也是我校安全管理的一个闪光点);落实了暑假寒假和双休日值班制度;落实了违禁物品一周一搜查的制度;落实了重大集会、重大活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安全过程管理并有序疏散学生的制度;落实了楼道值班制度;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加强了护校工作,成立了护校队,建立了护校办公室,物防、技防、人防到位,责任到人、到点、到时;落实了女生楼教师夜间执勤的制度;严禁垃圾食品进校园。通过这些繁杂琐碎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已经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
(3)、单亲学生教育苦。随着农村和城市差距的逐渐拉大,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当今的农村家庭离异现象非常突出。有调查表明:某农村学校现有小学生582人,其中单亲的就达到了101人,约占17%。单亲孩子在家庭里要么根本就没有人管,要么就是娇惯、溺爱、迁就和纵容,只要读好书,一切该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情都有家长代劳。学生心理脆弱,认识偏激,行为古怪,思想禁锢。所以,许多单亲小学生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严重者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走上自杀轻生之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单亲小学生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年龄。发达国家发病率12.4%—21.8%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在10.4%—37.6%,国内学者发现,单亲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患病率为21.6%—32%,并且有上升趋势。
8、精神缺失,心灵没有了皈依的家园。
精神缺失,是当今中国人的通病。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藏民对**的虔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毛泽东思想都是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不止一个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公共的精神。林语堂说:“中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民族,他们心系各自的家庭,而不知有社会。此种只顾效忠家族的心理实即为扩大的自私心理。”这种缺乏公共精神还表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上。除了对公共的物质的东西漠不关心外,对公共的政治意识也是不闻不问,显得异常冷漠的。教师缺失信仰,心灵没有了皈依的家园,精神就失去了支柱,对教育来说是空前的灾难。
四、干预措施
1、国家政策调控。最强有力的干预杠杆就是国家政策,它的效益是立竿见影,事半功倍。来得最直接,最快速,最稳定,最保障。
(1)、确保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确保农村教师工资高于当地城市教师工资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杠杆是最强有力的调控形式。脱离了 “钱”的一切空谈,不管多么花哨,都是苍白无力的。农村教师工作辛苦,农村教育条件艰苦,按照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农村教师多拿几个辛苦钱,本也是我可厚非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农村教龄和工资挂钩的政策。
(2)、高级职称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农村教师因为业绩不容易受关注,社会关系简单,信息闭塞等原因,评高级职称非常困难。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高级职称向农村学校倾斜的机制,要把农村教龄作为高级职称评定的重要量标。教师自命清高,教师对荣誉的渴求永远超过了金钱,高级职称就是他们前进道路上光明和希望。
(3)、严格控制农村学校教师的调动。特别是向城市的流动,政策面前一律平等。活动能量大的都找关系调动了,对其余留守留守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要绝对杜绝这种流动,是非常困难的。那么也要建立一种机制进行调控,如教学业绩,农村学校教龄,考查考核等等。
(4)、努力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资金投入上,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上,师资的分配上,校舍的改变,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的使用等等方面,政策性的倾斜农村中小学。要让偏僻的农村学校,洋溢着浓郁的现代化气息。要切切实实让农村教师感觉到农村学校并不比城市学校差。
(5)、荣誉的分配尽可能照顾农村教师。荣誉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荣誉是教师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的东西,它虽然很空灵,却能满足教师的虚荣心。可以这样说,荣誉象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美丽的紧箍咒,只要给一个,他就心甘情愿一辈子戴上,而且乖乖听你话,乐此不疲,这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啊。各级骨干教师、优秀学科教师、先进班主任等等荣誉,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可能向农村学校倾斜。
(6)、逐步建立农村教师提前退休的机制。农村教师因为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压力更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极度缺失的,在等同于城市教师工作时间内的付出,农村教师就要多得多。所以农村教师提前退休,是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思想。
(7)、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学习绝不能采取放羊式,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阶段性任务,要配套的过程考核和效果考核。要逐步建立每天一小时学习的机制。学习内容应该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国学经典、教育专著、先进的教育经验、教育法规、国家政策等等。
(8)、建立常态心理援助机制。县进修校和县教科局要建立教师心理辅导站,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从“面”上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心理辅导。要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咨询等方式开展点对点的教师心理问题辅导。要对症下药、治病救人。
2、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给予教师从容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以减轻教师的负荷。(2)倡导教师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营造学校组织的和谐气氛围。(3)吸纳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使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4)肯定教师的成就,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凸显公平竞争的精神。(5)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6)明晰教师的自我期许,使之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等。(7)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以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8)鼓励教师参与改革实践,让他们提供建议,参与策划,掌握改革信息等。
3、教师要学会合理调适,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小学化倾向06-22
如何看待初中生的早恋08-13
如何看待并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09-17
如何看待高考即兴评述09-14
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10-09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反腐形式和反腐力度09-26
谈如何看待企业存货管理09-29
如何看待大学生诚信问题07-17
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现象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