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共15篇)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一
关于实事求是的几点看法
实事求是,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词了,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可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呢,是否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呢,简单抽象的词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我对这个词有几点看法。
实事求是,在书中是以这样的字眼出现的——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首先使用“思想路线”,并初步界定了其基本含义,即是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 结合的科学态度。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而后,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及各位领导人的接替过程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再此不再复述。由此,可以看出我党是如何一步步地将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这一过程的。
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阐述了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对于政党和国家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均有一些典型事例可以证明,如革命期间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战略政策,也有因为未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而对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事实上,对于个人而言,实事求是也是极为重要的处世原则,它包括尊重客观事实,不捏造事实,不讲谎言,不欺人不自欺,正视个人的缺点并积极改正等。这是我所理解的实事求是对个人的要求。那么,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反思,尽量做到实事求是的要求,如此,相信会收益匪浅。
在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中,学习了马克思的思想,并深深感到惊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等学说理论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规律清晰可循,然而却是实实在在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是科学的,具有说服力的。一个社会,并不仅仅由人简单组成,还包括各种生产关系,社会的发展亦是有其客观规律的。明白了其中小部分原理,便由此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深敬佩。在这学期里,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包含了对其的发展和丰富,是具体本国的发展思想理论体系。了解了理论后,对国家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中国共产党也有之前不曾有的认识。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更加关注社会时事,在课堂上学好相关理论和知识,这样眼界更加开阔,看待问题也能更加深刻,有理论的支撑。
就实事求是而言,每个人可以做的有很多,对于组织来说也是这样,国家和社会更应该坚持这一原则,这样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应努力学习知识,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中,秉承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为社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才智。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二
党的思想路线, 又称党的认识路线, 它是多位一体,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其逻辑起点。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上,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一切要从学生思想实际、教师思想实际出发, 要充分认识和掌握这些实际, 而不可忽视或脱离这些实际, 否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失去了根基, 偏离了出发点, 必然会因为“基础不牢”, 而出现“地动山摇”的后果。所以, 只有从实际出发, 以实际为出发点, 才能不断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增强其效果。
一切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主要表现在, 一是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的思想特点。时代发展在大学生身上打上烙印, 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和把握当代学生的特征。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他们胸怀理想, 思想活跃, 自我张扬, 个性突出, 求真务实, 自立自强, 善于接受新生事物, 也存在“政治参与热情不够高, 心理不够成熟, 处事方法仍显青涩, 思想作风行为养成不够平衡”[1]等思想特点。高校和教师要正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以此为起点,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二是正视学生的思想“存在”。大学生的思想不是“白板”一块, 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存在”, 他们的思想或是系统的或是零散的、或是连续的或是离散的、或是保守性的或是进取性的、或是激进的或是渐进的等等, 这对我们批判当前日益受到诟病但仍大行其道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三是要了解学生个体思想“先入之见”的状态。“我们必须认识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 使得文本可以表现自身在其另一种存在中, 并因而有可能去肯定它实际的真理以反对我们自己的前见解。”[2]了解学生个体的“先入之见”, 有利于我们掌握学生个体思想的原初境界, 这有利于我们对分层施教、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落实。
一切从教师思想实际出发。一要了解教师思想的纯正度。传播马克思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是思想理论课教师的神圣天职。既然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爱、真传播, 否则, 如果思想、行为“两张皮”, 会严重损害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光辉形象, 势必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二要了解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思想理论课教师只有练就过硬的思想理论基本功,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课程体系, 从而有利于提升思想理论课的学效果。三是了解教师的教育理想。只有那些具有远大教育理想的教师, 才能专注于教育思想的传播, 也只有具有远大教育理想的教师, 才会把其教育思想理论付诸实践转化为教育行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用理论回应、解读、解决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大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式总是倾向于先从高深的理论讲起, 反复的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从理论切入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 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入手, 需要做到, 一要具有从问题切入的理念。实践为理论的讲授提供了分析对象, 要在理论回应实践中提升理论魅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走进学生内心, 必须从学生最关注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入手, 否则,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回应, 那么他们只能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课堂也自然成为老师“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竞技场”, 老师孤单寂寞, 学生痛苦难熬, 课堂了无生趣。二要抓住关键问题寻求突破。对于这些重大而紧迫的关键问题, 国家有明确要求,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 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 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这些重大课题都是学生面对的重大问题, 都应当给与关注回应, 促进理解, 凝聚共识, 达成认同。三要抓住重要契机回应问题。思想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剥离出学生关注的重要问题, 抓住学生思想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契机, 做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迅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回应, 从而达到既解决学生思想疑惑实现“授业解惑”之目的, 又达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方法论实现“传道”之目标。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主阵地与主渠道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这需要做到, 一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专长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不能简单地认为对大学生的生活指导只应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范围, 忽视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 从而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脱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而, 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走近学生生活,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二要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大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的这些问题和困惑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要善于挖掘那些学生生活中的实际,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予以阐释, 从而达到既答疑, 又促进理论武装的双重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 探索研究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
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指出,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全党要坚持, 党的领导机关要坚持, 每个党员也要坚持。邓小平指出, “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 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 都要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6], 作为个人来说就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 就是实事求是”。[7]高校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这一过程中, 关键是要研究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规律性问题, 按照规律办事。
要研究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一要认识到实践是大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重要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 要重视、指导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二要认识到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思想品德的关键步骤。自我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 其知情意信行等认知要素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 即朝良性方向发展, 但是, 其各种要素的发展程度又是不平衡的, 即使有正确的认识, 也不必然产生高尚行为。这就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在其内心开展思想斗争, 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品德水平。三要认识到螺旋上升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大学生思想实际总是与国家要求之间保持着张力, 大学生自身新旧思想之间也存在着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 这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重要表征。对此, 我们要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研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构成了多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关系。”[8]一要认识到人的自我实现程度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者, 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因素, 发挥好前者的主导作用和后者的主体作用对提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对人而言, 特别是对知识群体, 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就是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 高校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创设环境, 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促进师生自我实现的重要的思想交流提高的场所。二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各要素内聚程度影响其效果。内聚是从功能角度来度量模块内联系的量度, 标志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构成了多元关系, 形成了多种结构, 各要素之间的内聚程度影响整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能的发挥,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 需要各要素之间形成高度紧密联系, 需要高内聚水平的整体德育功能发挥。三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课外教育载体之间的耦合程度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外, 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重要补充的其它教育载体, 都各自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负有不同职责。“主渠道”与“主阵地”、重要补充的耦合水平强弱, 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当前, 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 就要处理好与其它教育载体的耦合关系, 既不可以过强, 太强则相互依赖、职责不清;又不可太弱, 太弱则不能互补、难有合力, 而是应该探索其结合点, 把握好其间耦合度。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就是要坚持实践育人, 弘扬、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正确而颠扑不破的真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它在指引着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同时, 又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显著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 也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本质, 坚持实践育人, 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 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弘扬、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认同真理, 弘扬真理。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体系, 无论是对革命还是对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 要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的建设理念, 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 信仰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用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力折服学生, 用独到精深的观点透析现实吸引学生, 用理直气壮饱含激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感染学生, 用诲人不倦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要修正错误, 捍卫真理。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阵地, 是各种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主要场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过程中, 不乏错误的思想与言论出现, 当这些不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思想、理论出现时, 要敢于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错误的观点、思想和言论, 抓住此契机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魅力, 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 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中提升其感召力。三是要坚持真理, 勇于实践。理论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的博大精深, 论证的严谨缜密和观点的鲜明独到, 还在于它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使学生坚持真理, 就要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9]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的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由于客观事物的变动不居和人们认识的局限, 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发展真理不能靠主观冥想, 只有通过主观建之于客观之上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毛泽东指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这种形式,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统一观。”[10]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主要表现为,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发展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是思想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 向学生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社会现实。真理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具体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 真理必然会发生变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也要关注真理的发展性问题。二要在理论研究中发展真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 还负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理论研究的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扎根生活实践中, 又身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前沿, 既有理论功底, 又有教学经验,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理应在发展真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努力成为教学能手, 又要努力成为理论专家。事实上, 一些来自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理论研究实践中发展真理, 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三要在实践教学中发展真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才会彰显理论魅力, 增强理论吸引力。要通过实践教学, 使得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学生, 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运用理论改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实践出真知, 要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坚持真理、发展真理,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龙兴跃.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及教育方法创新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7) .
[2][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
[5]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7]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8]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二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篇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四门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门课的逻辑起点①,而与时俱进则是这门课的应有之义。因此,讲授这门课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概论》课当前的教与学的现状
《概论》课时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和其它三门政治理论课相比,“概论”课的难度不大,政治性更强,缺乏趣味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难度。当前,在很多高校里,由于“60后”“70后”教师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坚力量,“概论”课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的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围绕教材,适当进行补充,主要是对理论进行阐释。许多老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师,缘于这门课很强的政治性,不敢涉及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腐败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等没有解决好的话题,一味歌功颂德。再加上这门课内容偏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又少,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台下的学生自顾自地做着和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让很多老师感觉头疼、无奈。就学生方面,作为一门必修课,部分学生的学习属于应付。一方面,这门课不是专业课,学生受就业压力大的影响,让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王道,才能找到好饭碗,而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修学分,拿毕业证,尤其是“概论”课,学生认为不听也能看懂,思想上轻视,所以迟到、早退、逃课者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由于受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差异较大,不少大学生深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再加上一些宣传部门的片面宣传,使本来好没有形成牢固的正确的价值观判断的大学生,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信仰与利益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剧变,产生迷茫,怀疑理论和信仰,认为“概论”课就是在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继而动摇信仰,对这门课敷衍,甚至鄙视。鉴于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陈旧教学理念,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上好《概论》课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上好概论课的前提(动力之源)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性很强,虽然“史论”结合,但重点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都是 90 后的学生,90后的学生是强调自我的一代,是最现实的一代,他们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关注着社会,并积极融入这个社会,感受着这个社会的真善美,经历着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也看到了当今这个社会的知行的脱节。所以,对于“论”的内容,这些90后的大学生是不感兴趣的,甚至部分学生对概论课的内容产生怀疑。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②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要求讲授《概论》课的教师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能一味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而成为空洞的说教者。
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必须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掌握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讲授这样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阐释这些理论的形成、发展及精神实质,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③
其次,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师要主动研究新情况,不回避问题。社会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紧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社会有了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概论》课教师要充分肯定这些成绩,教育大学生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魅力,自觉主动的学习这个理论,并把它化为行动的指南。但同时,应该看到,成绩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官员的腐败变质等等,这些是掩盖不了的。所以,我们上《概论》课,不能无视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味地歌功颂德,唱赞美诗,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怀疑,不相信这个理论,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把它们和理论结合起来,不回避问题,要敢于揭短,更要善于揭短,要主动谈及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它们,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还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在摸索中前进的必然,而不把这些问题归咎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要在教学形式上改革。“概论”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又比较全面,并且部分内容大学生已在中学学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大学生迷茫的、纠结的的问题,详细讲解,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的过去和现在,坚持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业,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活动,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④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事业,需要继承,需要发扬光大,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要解放思想,拓展教育途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最能体现理论指导现实的强大理论,要充分调动以课堂为主的活动,比如时事讨论与辩论,读书心得交流,网络课堂等,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使这门课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上,教师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为实践而实践,不一定亲自带领学生去实践,可以结合现实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去观察,去思考,比如提供志愿服务,放假回家进行社会调查,利用专业课实习的机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利弊等,让学生把结果以书面报告、视频、辩论等形式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避免现在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的尴尬。
(二)与时俱进,是上好“概论”课的基本要求
“概论”课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上好“概论”的基本要求。
首先,“概论”课教学要反映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教学中应反映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课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包括三类:第一,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正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⑤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但是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发展的理论,最新的理论不能及时反映在教材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及时补充到课堂中去,比如党的比较重大的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的大政方针等,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党的理论主张,体现出“概论”课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特性,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不断发展和出现的生活热点。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新闻,国内的和国外的,有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有很多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这些话题或是他们欢喜雀跃的,或是他们义愤填膺的,或是他们不解困惑的,如果教学中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堂中,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起阐释他们,那么就会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克服他们思想上的片面性,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第三,不断发展的学术界的新理论。“概论”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它给大学生的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学术界的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解读、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等,对于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真理性都有很大帮助,它们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背后的故事,学者之间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和交流,现实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等。这些都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关注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进来,调动起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概论”课的与时俱进,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对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也要密切关注,与时俱进。一代一代的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于上一代的特点。今天的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更有自己的主见,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知识更丰富广博,视野更开阔,个性更张扬,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更强,但是他们经受的磨难少,他们更容易偏激,更容易颓废,抗挫能力也更弱。而“概论”课教学较强的政治性,也容易被学生误以为就是党的政策的传声筒,理论与现实的偏差往往使大学生对这门课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特点,与时俱进的,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放下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和学生做朋友,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的问题,生活中的困惑,用朋友般的诚意去打动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今天新的时代背景下,“概论”课的教学难度增加,一定要改变过去“满堂灌”、说教的陈旧教学理念,要敢于解放思想,直面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关注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大众化,让学生接受它,理解它,并运用它。这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因此,“概论”课教学一定要深化教学理念的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孟喜、罗海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建立[J],思想教育理论,2011,(1):6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3]高璐;05 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63.
[4]平章起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7(6):42-48.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四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分割的。邓小平同志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在1980年12月25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就会不尊重实际,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一切照抄照搬照转书本、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工作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如果从书本中,不从俄国革命具体模式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邓小平如果不从“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中,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就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试验,敢冒风险,开拓前进。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能健康、顺利地发展。全面改革和开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原则,我们才能既警惕右,又防止“左”,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以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创新性论断,突破一个又一个理论和实践禁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汇报人:xiexiebang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五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的思想路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特别强调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促使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精髓,时至今日,历史证明了这一思想路线的正确性,得到了后来中国领导人的认同和坚持,不断推动着中国的迅速发展。
关键字: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来源及发展
最早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的,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全党十分认真贯彻这一思想,但是1957年的反右倾扩大化、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偏离了这一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总结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成败得失,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针对世情、国情、中共党情的深刻变化,强调我们党要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期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继续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二、思想路线的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内容是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实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真正承认客观事实。第二,必须全面把握“实际”。从事物的全部情况来认识事物,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部分而忽视整体。第三,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实际.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进行的。.第四,发展变化中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实际”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从动态性的过程中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
2、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际统一。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不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将它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3、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实事求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说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 总结。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坚持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反对用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必然走向唯心主义。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给改革开放的影响
在背离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思想路线的时期,中国的未来是茫然的,工作重心在阶级斗争,不仅没有使中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在追赶世界先进步伐中使中国更加落后于他国。反右倾扩大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进行使中国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生活如履薄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是我党执政领导人背离党的思想路线而催生出的错误思想的典型代表,通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两个凡是”显然违反了我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我们理应拥护,但一味愚昧地照搬照抄,将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政治地位日益地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全国人民生活在一片慌乱之中。
相比而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十多年来,党中央正是自觉地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当中。从经济特区的建立,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中国顺利加入WTO,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一不归功于党和国家施行实事求是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基础,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篇六
浅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7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党中央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名族,如果一切从本出发,思想僵化,迷性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还说:“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这个讲话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这个报告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思想,奠定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曾经说过: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事实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他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而解放思想的目的又在于实事求是。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不仅仅是因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还因为邓小平在新的形势下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做了新的阐述,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在实践中获得了勃勃生机。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具有着伟大现实意义。
一是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估量国际形势,制定出正确国际战略,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争取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搞好国内的改革和建设。
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更是推动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出发点、根本点。粉碎“四人帮”后,批判“两个凡是”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如何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又怎样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首先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思想路线不对头,就难以找到问题的实质和症结所在。所以,邓小平强调:“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柳伟2011302430084
要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要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根本点。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说明,理论上的每一重大突破,无一不是深人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经验和新时代的要求,创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说出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人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这也必然是矛盾凸显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境由心造,事在人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
7.新闻报道应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 篇七
关键词:新闻思想,实事求是,观念
一、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 可以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事件的真实体现, 如果新闻报道不真实, 新闻报道就失去了价值。实事求是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思想, 如果新闻报道者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新闻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 很有可能出现虚假新闻, 混淆事实, 影响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和判断, 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新闻事故的发生, 激化矛盾。除此之外, 如果新闻报道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媒体的社会信誉会受到很大影响, 人们会对媒体失去信任, 媒体将面临生存和发展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 新闻报道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保证报道的真实性, 才能提高媒体的信誉度, 满足群众对社会事件的知情权。
(二) 推动媒体的发展
实事求是不仅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 也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和生命, 新闻工作者只有从实际出发, 真实地反应新闻事件, 还原本质, 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赢得人们的信任。媒体是新闻报道的制造者, 如果新闻报道失去了真实性, 那媒体的信誉度就会下降, 群众就不再会相信新闻报道。如果媒体的报道无人理睬, 那媒体就会失去社会竞争力, 也无法体现自身价值, 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也得到迅猛发展, 新媒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网络媒体, 二是移动客户端, 三是自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冲击力, 动摇了传统媒体的社会地位。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媒体才能生存, 才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新闻报道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闻媒体的信誉度和社会地位就会下降, 新闻媒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 新闻报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二、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所面临的困难
(一) 存在“有偿报道”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 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是, 很多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开展“有偿报道”。相比之下, 传统媒体处于弱势, 传播速度和效率较低, 竞争力低, 陷入了瓶颈期。传统媒体为了生存, 体现自身价值, 会依附于社会企业, 为企业写虚假报道, 捏造事实, 进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 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二) “新闻快餐”现象的存在
如今, 媒体已经进入了“资源爆炸”时代, 每当有社会事件发生时, 各媒体为了获得一手资源会蜂拥而至, 过于看重新闻报道的效率, 这就导致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缺少对事件的调查和分析, 甚至有些新闻工作者根本不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 在新闻报道大战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新闻报道失真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会先抛出“引子”, 然后在报道的过程中深入调查分析, 并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新闻报道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观念的表现
(一) 正面新闻报道中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关键部分, 正面报道更加注重成绩, 正面报道可以为受众树立典型,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如果未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下降, 甚至会对新闻报道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 在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 真实地反映出新闻事件, 缩短新闻事件和受众的距离, 并坚持“以受众为本”的报道理念。例如, 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突出英雄人物, 不进行事件调查就盲目报道, 夸大事实, 这样不仅拉大了英雄人物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还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要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 新闻工作者必须还原真实环境, 传达新闻事件要传达的寓意。
(二) 批评性报道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在批评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全面真实地反应新闻事件, 并保证新闻论证充足, 通过事实让受众信服,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新闻报道采写的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念, 保证新闻材料和新闻事件相一致, 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新闻工作者应该坚持旁观者的身份, 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新闻报道客观、不失真。对于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同样的表达机会, 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都要有发言权, 要尊重新闻事件人物的阐述。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经济效益, 只给关键人物发言的权力, 这样就失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三)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强人员培训的重要性, 加大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的途径有两种:一是派遣新闻工作者外出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二是邀请专业人士来企业授课, 鼓励新闻工作者参加,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经验。除此之外, 企业还可以和高等院校合作, 院校可以为企业输送新闻专业的学生, 壮大新闻工作者队伍。企业还应该健全新闻工作者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这样才能满足新闻工作者的物质需求, 留住更多专业的人才。企业还要给新闻工作者更多的安全感, 让新闻工作者认同企业文化, 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
四、结语
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八
关键词:实事求是 思想道德修养 高职高专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保证高职高专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课”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生源思想文化素质较以前有所降低,况且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截然不同,它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作为为高职院校服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采取纯粹理论教学效果肯定不佳,必须实事求是的有针对性的找到对学生最有力的教学方式。
一、要实事求是的给“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以及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准确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大学社科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鲜明体现和培育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却得不到它本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提到思想道德修养课会觉得是假、大、空的一门课。对于现在凡事都要讲究实用的学生来说,很多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很空的没有实际作用的一门课。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受学生重视的问题的确存在,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属于非专业课,理论性和抽象化的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兴趣无法被激发;第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种种因素导致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受到忽视的窘境。
思想道德修养课所围绕教学的重点有: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爱国主义、道德、爱情、择业与创业。可以说“05”方案之后国家统编教材的内容是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充实的。充分根据现在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编排教学内容。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认清学生的现状、面临的任务以及教材的现状。找准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的主导性的地位。所以一定要给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正确定位,思想道德修养课任课教师所能做的是什么,能做到什么程度。务实的把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落在实处。
笔者认为当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的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大事件的分析把握,与时俱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做人的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要实事求是的给我们的学生准确定位
我们还要实事求是的认清楚学生的实际状况,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所以我们要能够了解当下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非观念差、道德水准不高。总之,自尊心强,自制力弱;自信心强,盲目性大;好胜心强,坚持力差;探求精神强,分析能力弱;独立意识强烈,辨别能力欠缺。
2.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够深入。不仅是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知识不扎实,其他的知识更加欠缺,最终导致缺乏最基本的学习热诚。
3.缺乏进取精神,创新理念。或者说不具备进取创新的思维习惯。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们需要关注改善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够学好、做一个有用的有能力的人。多鼓励学生,由简到难增加学生的自信力。特别要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自信力!高职高专生普遍有不如一般高校生的自卑心理以及对自己学校不满意的抱怨心理。
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给学生阐明学科的发展情况,学科现在的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找到目标与方向。在实践活动中,多开展一些新老生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卓有成效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专业经验等以增加专业知识,培养学习氛围、提高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活动。
3.开展活动应该在深度上引导学生。
很多院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是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却并不大,所以需要开展一些可以深层次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成长的活动。例如主题研讨会是一类锻炼自我认识事物能力的活动,从深度上引导学生。
三、要实事求是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实践性
现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要想真正的有效果就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务实。实事求是的自我定位之后,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践性方面来看,我们可以采取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切实的了解每一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是有效避免教学中出现空洞的说教或者过时的教学观念的根本方法。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按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来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2.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学习的特点。做更多的针对各专业的带有趋向性的调查,和专业课教师保证定时的沟通交流,保证教学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挂钩。
3.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可以自发组织社会思潮研究小组,学习中央新政策、研讨时代新特征。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更好的向学生传授国家的方针政策。
4.发挥思想先行的效用,多参加国家举办的各类研讨会以及级别比较高的论坛会议,把握学科动态。通过学习交流更有效的学习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能好高骛远的你就应该做到这些那些,更多的是应该怎样才能让我们做到这些那些神圣的使命。
5.形势与政治课程可以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整个世界政治局面的认识。
除了以上一些教学准备工作中的方法方式以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的手段有:
1.“请进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热点问题并力图解决学生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请著名的学者、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学。举办形势与政策的讲座以及在讲课的过程中贯穿精神。二是请有关部门到高校进行一些真实案例展览话动。
2.“走出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从中得到启示和受到教育,在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觉悟上有一个较明显的提高。它也包括两类话动:一是师生们走出校门参观、考察企业、老区及发达地区等;一是进行社会调查。建立思想道德修养课教育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调查研究;三下乡活动的开展;暑期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课题布置社会调查的作业,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百态。为了使课堂更加活跃,提高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与现实的结合,在进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和法院协作,选择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吸毒、抢劫等案件,每年到学校设立法庭公开审理。既加深了学生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理解,加深了对法律、法院、律师、审判程序等的感性认识,又懂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保护自己权益和知法、懂法、守法的道理等这种现实手段加深同学们的认识。
3.挖潜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各项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能力和提高思想道德觉悟的目的。比如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研讨会以及兄弟院校大联欢等大型综艺活动。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行为品质,这与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实事求是的认清现实找准方向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篇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书笔记
说起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讲话,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了。这篇文章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同时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借学校要求写读书笔记的契机,在寒假里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著名的文章,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对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阐述,也便是对我党在新时期的思想路线的阐释。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就必须要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在“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两年之后,关于中国在新时期内应该走怎样的道路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国内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党内部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导致在这两年之内国家状况并未改善,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这篇文章应运而生。邓小平同志的一番讲话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层层迷雾,使人们又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中国发展的曙光。
那么什么是解放思想呢?解放思想就是突破一直以来在人们思想中形成的教条化的条条框框,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破除旧的思想,提出新的理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思想上也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解放思想有什么意义呢?本文从反面给予了我们回答,便是思想僵化的坏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思想僵化势必造成党内国内教条主义盛行,条条框框增多,本本主义与随风倒现象抬头,看问题不再以实际出发。很多正确的意见却因不合所谓的“统一口径”而未被贯彻实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核,是这三种思想一脉相承的集中体现。在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时期、新阶段下的改革开放,我们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保证。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始终遵循的原则,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同时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从实际出发,而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则更应打破思想的桎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在文章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实事求是的重要保证。
正是由于这篇文章才使全国人民统一了思想,开始了遍及全国的思想解放浪潮,为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2009年,国际环境风云变幻,爆发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涌现出了一批新的问题。在我国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取得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但在成绩面前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慎重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我们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在如今,面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问题,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工潮
等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更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深化改革,着重解决关系人民生计的民生问题,才能克服经济发展的困难,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文章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10.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篇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八十年来,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每一次重大胜利,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新的世纪,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应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用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表述,但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们的理论创造和革命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声明,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也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并作出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使我们党克服了在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一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邓小平是我们党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倡导者。“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联系起来,并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为重新确立和坚决贯彻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巨大的创造性贡献。这篇重要讲话,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且身体力行,成为全党的典范。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们党和国家面临国际国内政治**严峻考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于1992年初发表了南方谈话。这是深刻回答长期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辉煌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步伐。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又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江泽民同志正是以这种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总结一百五十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和我们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紧跟世界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容应对来自政治、经济以及自然界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巩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又一次新的飞跃,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指针,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新成果,又推动着全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要求。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有机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解决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思想观念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事”中,从这些“实事”固有的相互联系中,从“实事”内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去探求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和方法,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可能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解放思想要求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含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搞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客观实际,脱离群众实践,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不敢试不敢闯,就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实事求是,胡思乱想,就会偏离正确方向。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注意克服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掌握辩证法,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条认识路线,也是一个实践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毫不动摇地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发展观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把各项改革推向前进;就是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全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为真理的发展开辟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要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一些个别论断和提出的一些行动纲领,拘泥于老办法、老经验、老思路,我们的实践就不能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能发展。要充分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开辟新的理论境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而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键。是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衡量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我们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科学确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必须从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出发,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实际是发展的,并具有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的实际都不一样,每一个阶段的实际也不一样。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深入实际,扎根实际,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前进的力量。同时,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目的是为了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当前,世界多极化在发展,经济全球化在前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实施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战略,加入世贸组织、在更广阔的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同时,我们还面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用新的理论成果,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生活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政治勇气。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欲则刚,无私则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创新,总会有一些风险,出现一些失误和挫折也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树立为追求真理而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树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个人荣辱进退的崇高思想境界;需要我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敢于突破思想障碍和条条框框,敢于说实话、办实事,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推进我们的事业。
11.对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几点看法 篇十一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巩固思想基础。爱国主义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样是一条不可替代的永恒的主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牢牢抓住和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根主线,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突破口,积极生动的、富有成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努力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切实将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国的伟大情感,融入到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的实际行动之中。
二、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想不断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就必须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努力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对路合拍,更加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在施教方法的选择和取舍上,我们都必须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将形式、任务的需要与学校、学生的客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三、做到情理交融、知行结合
情理交融,要求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寓理于情之中。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的过程中,既要努力研究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任务、目标、特点和要求,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把握,更要努力研究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有一个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十二
一、活动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 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要开展好活动课教学, 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否则活动课就会成为教师自编自导的一场表演剧。在活动课中, 要积极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通过活动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磨炼、自我展示、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舞台。根据教材内容, 笔者在湘师大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活动课教学中, 就采用了即兴表演、分组讨论、游戏导入等活动形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挖掘。首先笔者针对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生命已有感悟的学情, 选用“汶川大地震”中的几幅图片导课, 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生命可贵, 要珍惜。然后让学生对《我的到来》和《假如》两则材料分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对“珍爱生命不仅是一种权利, 还是一种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到的自我教育的效果, 是教师的说服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活动课要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 离开了学生的参与, 活动教学也就名存实亡了。
二、活动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但并不是说在活动课中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 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体, 但他们毕竟是一群不成熟的孩子, 受他们的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决定了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和实践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对活动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师就不会有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活动课。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相信自己的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所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 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程序, 帮助学生选材, 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特别是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各项活动, 完成活动任务。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参与活动内容的规划和活动方式的选择, 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 为学生活动提供参考性建议。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舵手”的作用, 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去, 为活动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活动课教学设计与实践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 这是思想品德活动课开展的前提, 也是思想品德活动课开展的方向。一节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成败, 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到落实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我们在设计活动课教学时, 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只追求表面的形式, 那么这些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 必须要思考: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如何通过活动实现?开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在哪里?而千万不能只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种形式的问题上。比如在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活动课时, 笔者围绕着“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这个教学目标, 设计了这节活动课。首先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用歌曲中歌颂的人和事件引入课程的主题: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他们各自收集的父母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吃穿住行情况。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巨大的生活变化有了较深感受, 从而对改革开放的正确性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活动即将结束时, 用歌曲《走近新时代》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 让学生从心灵上产生共鸣, 从内心支持、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恨不得马上投身到改革开放的大潮当中, 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情感价值升华。总之, 只有教师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明确, 才能使活动课教学有的放矢, 最终达到思想品德课知行合一的目标。
在思想品德课中开设活动课, 是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何设计和实践教学, 使其更科学, 更完善, 更实用, 是我们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应积极去探索的课题。今后笔者将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切实将活动课融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之中。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读后感 篇十三
——读后有感
中共十八大于昨日开展,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在关注,无论本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怎么换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想是不会改变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当然,因为这篇报告,中国的面貌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当我读完这篇报告,不禁感慨万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一。邓小平提出,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解放思想、粉碎“四人帮”。“四人帮”的存在,给社会带来很大程度的伤害与摧毁,至今我们身边的老一辈还会跟我们讲起文革时候的故事。十年文革,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摧残,捆住了历史进步的脚步,让很多知识分子遭受伤害,新的进步的思想被打倒,许许多多的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中国腐败的思想进一步恶化,先进思想被吞蚀,导致社会的倒退。一个视“知识文化”为“偏离社会主义”的国家怎么能够进步?真是搞不懂四人帮是怎么想的!毛主席偏偏在那时候,并没有弄得清形式,还跟着他们犯下了大错,如果中国没有这样的十年文革,我们也许会比现在发展得更快,当然了,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我们已经无法改变,只能吸取前车之鉴,我相信当今中国,再也不会出现那样让人费解的错误思想了,因为我党在前进的道路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监督着!处理遗留问题,“文革”时期工作百废俱兴,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昭雪冤案,纠正错案,打倒假案。刘少奇同志的冤案,全国上下举国悼念,悲痛不已。刘少奇同志对中央、政府、人民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伟大的人格形象是不可磨灭的。另外,彭德怀等同志当时被邪恶风气打倒的同志们,及一系列冤假错案,一件件案件得以纠正与重整。加强法制建设,“四人帮”“文革”使得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导致过于集中的官僚主义。同时,中央政府官员是非不分,功过不辨,赏罚不分,制度、法律遭到破坏。我们应该完善法律制度,确保中国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地位。另外,政治影响经济的发展,贯彻“双百方针”,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保护国家、地方、企业及劳动者的利益,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除了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我们还应该认识并研究新的形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些惊世骇俗的论断,没有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没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和精神,是断然不可做到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形成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
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大无畏精神,力挽狂澜,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振聋发聩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美国《时代》周刊在1979年第一期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毫无疑问,这个“壮举”的动力来源于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来源于敢于解放思想的强大勇气。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马列主义的本本上找不到答案,别国模式无法照搬,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答案和出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时期的起始阶段及整个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世纪新征程中,始终是起统帅、开路作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一定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在大学里,我担任班长已经一年多了,我的工作理念也是“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在班级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秉公办事,绝无私心。我们班级的活动也都是以“团结一致”为原则的,财管111就是一个大集体,大家有缘千里来相聚在常熟理工学院,已经很有缘分了,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们虽独在异乡,但是能够在财管111的集体中像一家人一样的生活。这么多年来,解放思想让中国人民畅所欲言,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真正听到了人民的意愿,让党和国家真正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实事求是,让党及时改正了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点,不断完善了党的自身建设;团结一致向前看,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参与其中,共同团结起来建设祖国。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十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重要的思想法宝,贯穿于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始终。我县经济欠发达,在全市的位次靠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的问
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好,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长期的小农经济,封闭的环
境,小生产的狭隘观念,牢牢地束缚着我们不少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旧的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想事情、看问题、干工作习惯于用老眼光、老办法,一遇到问题就动摇反复,很容易向“左”转。比如把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说成削弱党的领导;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造,说成是改革脱离轨道、偏离了方向;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开搞活,说成是劳民伤财、败坏风气等等。安于现状、自满自足的思想观念比较严重。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事物,缺乏拼搏创新意识,改革中出点问题就大惊小怪;旧的处世观念,使得改革政策贬值,旧的择业观念,使得许多工作没人做,又有许多人没事做,造成就业压力加大。畏难发愁、怕这怕那的思想比较严重。一味强调这也不行那也办不到,典型的表现是口头上思想解放,实践上很保守,口头上喊着思想解放,实践上谨小慎微,怕出乱子,怕担风险,这是影响我县发展的致命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加快发展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首先,要站在加快发展的高度来解放思想。要立党为公,出以公心,只要有利于加快
发展,就要不怕风险,敢于承担责任。要克服僵化的思想观念,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旧观念看待新问题,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乡镇和部门的工作,要允许创新创造,立足实际,科学决策,放手工作。
其次,要突出解放思想的重点。解放思想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敢试、敢冒、敢闯上。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时讲,“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作为上级领导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于为基层承担责任,鼓励他们大胆闯,大胆试。特别是对他们有创新的事情、一时看不准的事情,要多鼓励、多支持,少批评、少指责,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使之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提高。其次,要放在放开搞活、扩开放、加快对外招商引资上。我县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这个方面,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差,缺乏立县兴县的骨干企业,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缺技术,银行实行法人贷款责任制,争取资金的难度相当大,靠自身积累加快发展十分困难。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就更要实行对外开放,通过改革开放,吸收外边的新思想,新观念,以此带动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推动改革的深化、结构调整的优化和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 篇十五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 (人教版普高课标) 已经在一些省份使用一段时间了, 总体反映不错, 与老版相比, 内容比较新颖, 版面设计比较活泼,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理念, 有些开放性教学的气息和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是一套比较好的教材。但是我认为现有教材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指出来与大家商榷。
(一) 说教意味仍然很浓, 合作探究空间比较小。
教材当然该有结论, 但如果都是已经定性的结论, 你去学习, 就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如果这些结论无可辩驳地正确, 你不要质疑, 只要信服就行了, 那么这样的教材就是说教的教材, 给你规定好了什么, 你就该信什么, 这不是说教么?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如此自主学习还行, 合作探究就假了。不知道结论才进行探究, 写在书上已经定性的结论, 学生一翻书就知道了, 还有探究的必要吗?探究还是为了证明这结论的相当正确, 因而坚定不移地相信, 这探究有多大的价值?这与社会的假冒伪劣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 这种教材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探究空间,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二) 虽然也关注现实, 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回避现实矛盾。
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热点, 注意实践环节, 但教材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比如, 讲宏观调控, 就可以涉及房价的问题, 为什么中央越调控, 房价越上涨?比如, 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就应当谈谈党的建设问题, 为什么有些党员甚至高级干部贪污腐化?这些都不能回避。过去的教材, 这些问题都有提及, 新教材倒不敢讲了, 提一点也是轻描淡写、无关紧要的。这就不能算注重实践环节的、关注社会现实的好教材。
(三) 教材呈现形式仍显单一, 不符合世界复杂多样的特点。
教材的呈现形式基本都是首先给几个情景材料,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是情景导入和问题设置。然后介绍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者知识, 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这便是情景探究。最后下个结论或者回归现实谈该怎么做, 这称之为情景回归。这其实是情景教学法的套路。几本教材都这样呈现就难免给人单一呆板的印象了。虽然这看起来很符合探究学习的程序, 其实并不是什么都要进行探究的。思想政治课, 有的内容就是叙述和介绍, 让学生知道和了解就可以了。探究, 应当是由已知经过探索而得出未知, 那些现成的结论还探究什么呢?比如, 《政治生活》第七课就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就直接介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 然后就怎么才能更好地处理民族关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就可以了。再者, 情景教学法的确有探究在里面, 但情景教学法就等于探究教学吗?这好像值得研究。
二、改进与建议
(一) 学生用的教材和教师用书要互相契合, 各具特色。
不能像现在这样, 教师用书大都是教材的解释和扩展。而对学生用书, 应强调探究性, 除了用来探究的基本知识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外, 大多应当是提供一些典型的材料, 让学生来探究, 重大结论都不要出现在教材上。教师用书, 除了对教材的基本知识、最新观点进行解释扩展外, 重点是就教材要学生探究而获得重大结论进行表述论证, 以及对学生怎么探究给予科学合理的指导, 帮助老师就怎么去指导学生根据典型材料和现实热点通过探究去获得重大结论, 怎么去通过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而提高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能力, 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比如, 《经济生活》第十课《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第二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部分从“提高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五个方面加以叙述。学生有几个喜欢读这些文字?这些文字完全可以放在教师用书里面, 教材只需要列举一些材料让学生思考探究就行了, 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谈不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危害, 从而得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些结论放在那里, 然后让学生探究, 还探究什么呀?
再比如, 在《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第二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部分, 文字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说教意味太浓。如果这么调整就可能比较好。第一框, 就改成《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观点就不要出现在书上, 最好由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得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部分内容应当作相应的调整。首先, 教材给出近代中国一些探索中国前途的团体和组织努力奋斗的一些典型材料, 最后强调共产党成功了。让学生思考和探究:“这会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顺理成章地得出:“共产党执政,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然后, 教材介绍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内容, 让老师们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学生就会得出:“这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然后, 教材谈谈共产党执政以来也犯过错误, 谈当前的党建问题, 并且列举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的重大成就, 让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认识到当今世界, 没有哪个国家的执政力量尽善尽美, 共产党的伟大就在于不断认识并且改正错误, 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 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持共产党领导。如果教材这样编写是不是更加有说服力, 是不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较大的空间, 也更加真实呢?
无论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还是《生活与哲学》等, 都有不少地方要加以修改, 使之能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二) 增加对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关注。
让思想政治课更好地解决学生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思想困惑, 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 认识社会。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脱离社会现实的书呆子, 必须在教材中及时加入教育领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切, 借此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人说, 这个工作可以由教师来做, 教师可以有自由选择权。但这些现实的东西有的政治方向性比较强, 老师往往把握不好, 就可能造成反面效果。所以, 如果在教材里面有显示, 就是体现一种国家的意志和导向, 教师的补充和选择就会相对容易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往往是公众经常争论的和老百姓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 比如房价与地方政府财政、通胀与百姓生活、金融危机与就业、民主政治建设与党的领导等。更多地关注这些问题并敢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才能让思想政治课摆脱它留给学生的只是空洞说教的不良印象, 让它成为学生喜爱的真正有价值的科学。
(三) 教材呈现形式要更加丰富多样, 生动活泼, 不必拘泥一个模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看法】推荐阅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汇报11-01
关于解放思想的演讲稿:解放思想我先行08-19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09-18
青年做思想解放的先锋10-19
论加强当代大学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07-04
关于解放思想问题的调研报告07-31
马尔库塞爱欲解放论思想的成因08-09
解放思想心得体会:解放思想要善于学习10-05
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总结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