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跳高(精选16篇)
1.跨越式跳高 篇一
《跨越式跳高》教案
《跨越式跳高》教案 学习水平:水平二 授课教师:张建 学校与班级:永兴二小三(5)班 人数:40人 教学 内容 1、跨越式跳高 2、游戏: 播种与收割 教学 目标 1、 了解跳高的相关知识,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2、 初步体会跨越式跳高直腿摆动、两腿依次过竿的动作方法,发展弹跳力和协调性,提高跳跃基本活动能力; 3、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敢、果断和相互合作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的竞争意识。 教学重 难点 教学重点:直腿摆动,两腿依次过竿。 教学难点:跨越一定高度。 教 学 过 程 课的 结构 教学内容 组织与教法 过程目标 次数 准备 部分 8' 1、 整队集合,宣布上课内容。 2、 抓尾巴:将手中的绳子夹在后腰上露出半条。两人一组听到哨声,开始互抓尾巴,在抓到对方尾巴后,立即将尾巴还给对方,继续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到的尾巴最多。 3、 绳操: ①伸展运动 ②体侧运动 ③体转运动 ④全身运动 ⑤跳跃运动 组织: Δ 组织:两人一组自由组合 教法: 1、 教师讲解并示范游戏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在抓住对方尾巴时,不让对方抓住自己的尾巴。 2、 组织互抓尾巴。 3、 评价。 组织: Δ 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进行课堂常规要求。 调动情趣,活跃气氛,产生了斗智斗勇的场面,促进机体活动能力的提高,达到热身目的。 进一步促进机体活动能力、协调能力、配合能力的提高,全面激发身体各器官功能。 1-2 4×8 基本部分 29' 1、 跨越式跳高(以左脚起跳) ▲原地摆腿触同伴短绳 ▲ 原地直腿摆动练习强调:直腿往前摆动、腿踢高 ▲跑几步起跳直腿摆动跨跳过竿 2、 游戏:播种与收割 教师发令后,各组第一个学生持绳跑出,跑到第一处将一根绳放在圈内(取回),折返与第二个学生击掌,第二个学生持绳跑出,跑到第二处将一根绳放在圈内(取回),如此依次进行,以最先完成的组为胜。 组织:五人一组 教法: 1、教师示范,讲解原地摆腿触同伴短绳、原地直腿摆动练习要求; 2、指导学生有序练习; 3、请优生示范,并给予奖励; 4、教师示范跑几步起跳直腿摆动跨跳过竿; 5、指导学生有序练习,教师巡视。 6、教师调整三种高度( 直立手下垂、髋高、腰高),分层次进行练习。 7、展示,提问:为什么能跳过这么高的高度?(腿摆得高、踏跳有力)。 组织: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要求。 2、组织学生尝试练习。 3、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按本组同学的体能、喜好选择练习距离。 4、组织比赛。 5、评价。 了解跳高技术,并能分清摆动腿和起跳腿。 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增强同学之间交流。 1、学生明白游戏的方法与要求; 2、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3、感受游戏的乐趣。 4 5-6 5-6 2-3 3-4 结束部分 3' 1、“放鞭炮” 2、师生小结:交流合作的感受 。 3、回收器材,师生再见。 组织:四列横队 教法:教师语言提示, 引导学生放松。 身心放松 2-3 场地器材 器材:短绳41条 运动负荷预计 练习密度:40%平均心率:125―135次/分 课后反思:
2.跨越式跳高 篇二
一、器材准备
4米长的橡皮筋4条, 标枪8根~10根, 排球2个, 垫子8块~10块, 篮球网兜2个, 录音机一台。
二、场地布置
用两根标枪、一条橡皮筋做一副跳高架, 放两个垫子进行保护, 布置方式有多种,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用, 布置方式图如下, 图1~图4分别为内合式、开放式、阶梯式和平行式。
三、练习方法
1. 内合式
在操场内画一个14米长的正方形, 在每个边的中间放一副橡皮筋做的跳高架, 学生由外向内进行跳高练习,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观察到其他学生的练习动作。
2. 开放式
器材布置如图2, 只是学生练习的方向改为由内向外。这样做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组织。
3. 阶梯式
每副跳高架前后距离10米左右, 高度由低逐渐升高, 每一组安排3副跳高架为宜, 一节课安排两组为宜, 学生依次进行跳高练习。
4. 平行式
平行的两副跳高架间距5米, 相对的两副跳高架距离10米, 学生相对进行跳高练习,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互相观察练习动作。
四、课的流程
第一个环节:激情导入, 愉悦热身
在音乐背景下,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图形跑,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 和教师一起做一套模仿操。充分活动学生的各个关节, 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气氛, 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掌握技能、小组合作
1. 设置情境, 尝试体验
设置情境如下:“同学们, 当你的右侧出现障碍物时, 你应该怎么办?把你想到的方法, 借助你前面的橡皮筋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 并且通过自己的练习, 对比出哪一种方法更合理, 是单脚跳, 双脚跳, 跨越, 还是其他的方法?下面我们进行练习通过刚才的练习, 我看到同学们用了很多方式, 有单脚跳, 跨越等等, 但是哪一种更合适呢?”通过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导出跨越式跳高的教学。
2. 出示挂图, 示范讲解
首先通过挂图讲解跨越式跳高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4个环节组成。助跑一般采用侧面直线助跑, 助跑方向与横杆的角度约30°~50°, 距离在4.5米, 助跑速度逐渐加快, 起跳腿一前脚掌快速有力蹬地起跳。同时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起, 两臀配合协调上摆, 完成起跳动作。紧接着是过杆动作, 上体前倾向上, 摆动腿屈膝, 大腿靠近胸部, 摆至横杆上后稍内旋, 积极向下压, 起跳腿迅速向上摆, 腿相互过杆, 落地缓冲完成动作。然后通过教师的示范,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是助跑起跳, 难点是过杆动作。
3. 小组合作
教师将总结出的动作口诀“斜线助跑一直线, 跳高起跳是关键。快速蹬地两臂提, 跨越横杆髋内旋。两脚依次落地时, 屈膝缓冲别大意”, 以卡片的形式发给学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组进行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
4. 设置平台, 效果反馈
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每组推荐出两名学生进行对比示范, 学生鼓掌表扬, 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分析。“同学们做得比较好,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同学坐杆, 有的蹬地不充分, 有的身体不往上走。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呢?主要原因是对动作理解不透, 跳高的本质是单脚起跳, 往高处走, 我给大家做示范。”进一步强调动作的正确性。
5. 突破重点、难点
为了纠正跳不起的问题, 我们进行助跑起跳触物的练习。具体的做法是, 用网兜将排球兜起来, 根据学生的能力确定高度, 将网兜挂起来, 分组进行练习。
6. 小组评价
为了进一步巩固动作, 组织小组间进行比赛, 具体做法是每组的成员都参与, 逐渐升高高度, 一直比到最后一人, 然后根据每个高度上过的人数进行统计, 互相评价, 打分。
笔者如此安排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先体验动作, 然后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要学”。
第三个环节:稳定情绪, 身心放松
3.浅析背越式跳高技术特点 篇三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技术特点
一、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
(一)能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跳高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通过合理而连贯的动作,充分利用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平稳地转入起跳,缩短起跳时缓冲动作时间,从而加快起跳时的垂直速度.由于背越式跳高比较接近自然动作,其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各部分之间的衔接比其它跳高姿势更为紧密连贯,所以有利于运动员在最后几步保持良好的动作节奏和较快的速度。
从动作结构上看,背越式在起跳脚放上起跳点瞬间,身体重心比较高而靠近起跳点的垂线.因此,起跳力量的垂直分力比较大,起跳中身体重心升高得快.这些特点可以使背越式运动员在更高的速度下起跳.我国运动员朱建华助跑最后4步身体重心移动的平均速度高达8.29米/秒,而起跳时间只有0.167秒.这样快的速度,只有背越式跳高技术才能达到。
(二)能充分利用弧线助跑的积极因素。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在完成最后几步助跑时,身体重心轨迹和足掌落地点是沿弧线进行的。弧线助跑与直线助跑相比较有不足之处.如弧度不易固定,步点不易准确,助跑不易丈量和起跳时容易造成过早转体倒肩等.但是弧线助跑的积极因素,特别对于背越式起跳,过杆等动作结构,却是非常必要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降低身体重心.背越式最后3~4步弧线跑,因身体承受离心力作用,致使身体向弧心倾斜,半径越短跑速越快,人体内倾越大,这就自然降低了身体重心.研究资料证实:身体内倾30度可降低重心13厘米.重心降低,自然加长了起跳时的工作距离。
2.由于背越过杆的要求,起跳后身体要转成背向横杆的姿势,采用弧线助跑在不影响跑速的情况下,至起跳时身体已成侧对横杆了,这为起跳作好了准备,有利于起跳时的身体绕纵轴旋转。
(三)动作结构比较简单,自然,相对容易掌握。例如,折叠屈膝摆腿,过杆时身体绕横轴转动,身体两侧的动作基本对称.这些动作接近自然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因而容易掌握,因此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
(四)过杆形式经济合理,而且新颖有趣。
二、背越式跳高技术
(一)助跑是跳高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研究助跑技术,一定要把助跑和起跳以及过杆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从跳高全过程这个整体中来看助跑的作用和意义。助跑的任务在于获得身体向前移动的水平速度,同时为快速有力地起跳创造良好的条件。助跑的距离一般为8~12步,全程可分为两段,开始为直线段,动作与普通跑相似,重心较高,步幅均匀,轻松自然,富有弹性,逐渐加速;助跑后段为弧线(后4步),跑进中身体向弧心倾斜,跑速越快倾斜越大,其特点是步频快,抬腿高,落地积极,重心平稳。
当前国内外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助跑大致可分两种类型:第一种跑法是助跑距离较长,重心较高,强调跑的连贯性,跑的轻松自然,频率较快,特别是最后4步频率非常快.由助跑转入起跳十分积极,带有“进攻性”,迈步送髋一气呵成。这种跑法主要强调充分发挥水平速度;第二种跑法是步幅开阔,重心较低,助跑弹性好,动作舒展协调,重心有起伏,频率不高,加速靠充分后蹬,后4步过渡到脚跟先着地,迈步送髋比较明显。
(二)腾空与落地。助跑到最后一步,由于“线速度”的制动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人体腾空后在沿弧线的切线方向抛射过程中上体会加速运动,再加上摆动腿膝部向身体内侧上摆,这时身体以髋部为轴,这两个力在身体的上下两端一个推一个拉,形成一对力偶,腾空的人体自然绕横轴旋转,使身体横卧在杆上。
起跳腾空后靠近杆的臂和头,应积极向杆上运动.随着背部转向横杆,头和双肩开始过杆,同时摆腿下放,双腿屈膝,小腿下垂.头,肩部过杆后开始仰头下沉,挺胸,挺髋,展腹,使人体在杆上成背桥姿势。
由于过杆时是头,肩和臂,接着是躯干,臀部,大腿和小腿等依次过杆,为了经济地利用身体重心腾起的高度,身体过杆的部分和尚未过杆的肢体应尽可能下垂,所以成背“桥”式过杆是十分合理的。
注意在杆上尽可能挺髋时间长一点,不要急于举腿过杆,等骨盆移过横杆后再顺势收腹,头稍抬起,先后把大腿和小腿向上举起.落地时以背先着垫,或团身以肩先着垫,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切记,落垫时不能仰头,运动员的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三)过杆和落地。过杆就是充分利用起跳获得的腾空时间改变身体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身体的屈伸、旋转越过横杆。过杆时,立即屈髋收腹,下颚迅速引向前胸,同时双腿补偿地高举两小腿积极向上甩起。应注意,落地前的收腹举腿,以背先着地,或团身以肩先着地,然后再做一个后滚翻。为了控制腾越方向,头部不能后仰,要注意在落垫过程的"视力监督",眼睛始终要注视着横杆方向。
三、启示
(一)正确技术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搞清技术动作的正确性,明确什么是正确技术的要求,才能使教学和训练不走弯路和少走弯路,使教学和训练取得理想效果,否则,将会使技术训练陷入盲目性,甚至走上歧途。
1.符合技术原理的要求。跳高技术原理所提出的三个高度,三个特征(抛物线助跑,螺旋式起跳,拱桥式过杆),三个阶段是评定技术的基本标准。看一个动作不能只看外形,一定要透过表象看到动作结构的实质,如助跑,实质是要求快,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达到快的要求,这就要求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进行科学训练。
2.符合不同技术阶段所要完成任务的要求。如弧线助跑时要求身体向圆心倾斜,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使运动员水平移动的速度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身体内倾是动作的要求,必须与跑的速度,弧线曲率半径的大小相适应,如果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过达或过小,都不能圆满地完成动作,就不能算正确的技术。
3.符合人体动作与能力统一的要求。技术的改进是无止境的,随着运动员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要有相应的动作相配合,如果超过了人体能力去完成一些高难度动作就不能达到好的效果.有时在某一阶段是正确的动作,而发展到另一阶段时,有可能变成不太正确的动作,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4.《跨越式跳高》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首先是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水平三教学内容。
跨越式跳高是跳跃项目中较为基础的技术动作之一,跳跃运动技术以完整技术学练为主,以掌握助跑和起跳技术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助跑和起跳技术衔接,同时提高学生高度,发展学生跳跃运动能力。
二、说学情
在分析完教材后,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小学3―4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所发展,能够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知识,仍然对简单的体育游戏很感兴趣,身体进一步发育,身体素质较为薄弱,针对学生特点,在教学中多采用游戏、多种练习等方式发展学生协调性和弹跳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会观察和模仿。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个体性差异,从学生角度出发,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跨越式跳高动作环节,知道跨越式跳高动作要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活动,学生能够做出跨越式跳高动作,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爆发力、灵敏度和协调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合作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善于合作、竞争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学生的水平,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助跑有节奏,起跳有力,教学难点是助跑和起跳衔接。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手段,本节课的教法包括游戏教学法、讲解示范法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练习热情,创造自然、宽松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的学法包括练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学生充分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学会探究、创新,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六、说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整队集合,点名报数,宣布本课内容,安排见习生等环节,学生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二)准备部分我会安排游戏跳跃顶气球来代替传统的慢跑,以健美操代替传统的徒手操,使学生的兴奋点迅速转移到课堂中,跳跃顶气球与跨越式跳高有相似之处,更好地发展学生反应速度,避免枯燥的教学,达到技术前移的目的,先赛后练习,学生能够更快进入运动状态。
(三)基本部分
1、导入
在基本部分,我先以提问导入的方式进行,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大家看老师手中的挂图,大家都认识挂图中的人物是谁么?都认识是孙悟空,今天每个同学是小悟空一起来学本领吧,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跨越式跳高动作结构分为哪几个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2、新授
随后我讲解跨越式跳高技术要点:助跑采用侧面直线助跑,一般助跑6―8步,在起跳时,起跳腿蹬伸髋、膝、踝,摆动腿高抬,在空中,摆动腿内旋下压,起跳腿外旋高抬,落地时摆动腿先落地,屈膝缓冲。
3、练习
根据运动技能形式规律,我安排以下练习,首先是小悟空学本领练习,我将体操棒融入教学中,学生将金箍棒斜着放在地上,尝试上一步或上三步进行跳跃,在练习中强调侧对横杆助跑,助跑轻松有节奏的动作要点,设计意图是学生能够找到跨越式跳高动作感觉,达到运动技术前移的目的。
随后我安排学生进行第二个练习,小悟空驾跟斗云,我将学生两人一组,一名小悟空拿着金箍棒设置高度,另一名小悟空进行跳跃,尝试助跑6―8步起跳,在练习中我强调助跑速度逐渐加快,起跳有力动作要点,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练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助跑不准确的现象,我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生思考如何丈量正确的步点,随后我讲解正确的丈量步点的方法为用跑步数×2―2并在起跳点上画标记,设计意图为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通过前两个练习,根据学生练习特点,最后我安排小悟空驾祥云,4人为一组围城一个圆形,拿着金箍棒进行移动,另一组进行连续的跨越,在练习中跨越的小悟空不能碰到金箍棒。在练习中反复强调助跑和起跳衔接技术,学生可以根据掌握情况自由变换场地,目的是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民主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和探究式的学习能力。
4、展示
经过几次练习,学生逐渐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利用优秀榜样游戏提高学生信心,回顾技术动作要点。
(四)结束部分
在音乐的伴奏下,我带领学生进行伸展练习,重点放松大腿和小腿肌肉,通过放松,消除学生紧张心理,缓解紧张的体育课堂气氛,消除肌肉疲劳,随后进行总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能够回顾技术要点,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随后组织体委回收器材。
七、预计效果和心率
本节课预计心率为130~140/分钟,负荷强度为35%~40%,本节课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做出跨越式跳高动作,在练习中,部分学生出现助跑不准确现象,经过讲解和练习,部分学生能够协调做出动作。
5.跨越式跳高教学设计 篇五
跨越式跳高
游戏
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宗旨,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跳高水平及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游戏竞赛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从而努力打造“学的课堂”。
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初二年级教材,跨越式跳高是跳跃运动,经常练习可以提高弹跳力,促进健康。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孩子正处於身心发展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易变性,但思维活跃,好表现,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特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知道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会做出跨越式跳高的基本动作
2、学生能基本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技术,通过游戏进一步增强上肢力量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果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
场地器材:
四付跳高架,四根皮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助跑与起跳相衔接技术
难点:过杆及落地
教学策略:
由热身导入,将学生注意力引入课堂,符合人体活动规律,主教材采取直观法教学,由模仿由练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中还关注了个体差异。
教学方法:
6.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教案 篇六
学习内容:跨越式跳高;
学习目标:
1、懂得跳高的关键是起跳迅速有力,尽量使身体向上腾起;
2、通过本次课85%的学生能做到起跳迅速有力,身体尽量向上腾起;
3、乐于重复练习,具有坚毅果断、努力进取的精神;
一、准备部分
1、体委整队;
2、师生问好,宣布上课的内容;
3、学生自编徒手操练习;
4、组织学生进行步步高游戏;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圆圈练习
二、基本部分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原地向上摆腿,原地跨越式跳高,助跑3~5步起跳摆腿等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确定起跳点及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助跑节奏要稳定,起跳点要踏
准)
3、组织学生尝试性越过一定高度橡皮筋的练习;
4、请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5、组织学生分组继续练习;
6、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专门设立另一个小组降低高度进行练习;
学生活动:
1、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各种辅助性的练习;
2、观察教师的示范,学会丈量助跑距离的方法;
3、观察同学的表演,通过教师的讲评,能找出自己的缺点;
4、学生继续练习,对动作加以改进和提高;
5、设立互帮小组,让学困生尽快掌握动作要领;
四、游戏:喊数抱团
教师活动:
1、请四个同学当助手讲解、示范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组织学生尝试性练习,并组织学生交流;
3、带领学生分组游戏,鼓励学生向强者挑战(要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
1、仔细观察示范的过程,认真听讲,理解游戏的规则和方法;
2、在组长的带领下,自我体验游戏的过程,针对问题,积极讨论,积极发言;
3、积极参加游戏,战胜本组同学的同时,能勇敢向其他组挑战;
五、结束部分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围成圆圈进行放松;
2、教师小结,归还器材;
3、布置课后作业。
7.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分析 篇七
一、助跑方法
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方式一般分为衔接着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直线助跑,后一阶段为弧线助跑,其助跑呈抛物线形式。进行弧线助跑主要是为了提高过杆时的速度,以达到顺利地越过横杆的目的。一般来说,全程助跑的步数为8~12步,其中弧线段跑4~6步(有的运动员为了发挥其较快的速度,还会采用更长一些的助跑步数)。之后用远离横杆的脚起跳。助跑最后一步的路线与横杆的夹角约为20°~30°,优秀运动员大多为20°左右。
二、弧线助跑技样的优势
由于弧线助跑在动作结构上接近于短跑,因而有助于助跑速度的发挥,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增加腾起高度。另外,在弧线助跑衔接起跳时,由于身体内倾,身体重心下降,从而能获得较大的起跳工作距离。同时,由于身体内倾,起跳时屈膝程度较小,无形中缩短了起跳的时间,加快了起跳速度,为提高起跳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弧线助跑的技术要点
整个技术阶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快、稳、大、低。
1. 快。
在背越式跳高中,助跑前段(即直线段)的跑法与短跑加速度跑相类似,速度逐渐加快。跑弧线段时,跑法也与普通跑相类似,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身体的倾斜度随助跑速度的加快而逐渐加大,由于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助跑速度快,因而身体内倾角度就较小。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在起跳前的助跑速度可以达到8.0米/秒左右,如当今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保持者古巴运动员索托马约尔,他在越过2.45米时,助跑的最后第二步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就达到8.93米/秒;曾三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朱建华,在越过2.37米时,最后六步的助跑速度为8.73米/秒。可见,助跑速度快是他们的共同具备的技术特征。
加快助跑速度对提高起跳速度显得尤为重要,但应注意只有完善在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体现出快速助跑的作用。
另外,助跑速度的快慢应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和技术水平来选择适宜的助跑速度,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当时跳高能力的发展水平,任何一名跳高运动员都应努力争取达到一个尽可能快的速度,因为腾起速度的快慢也取决于助跑速度。如今,许多优秀的跳高运动员都十分重视助跑速度这一技术环节,把通过增加助跑速度作为获得跳高优异成绩的重要途径之一。
2. 稳。
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技术应该具有一个稳定的节奏。节奏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动作交替出现规律的快慢,时间长短的现象。
背越式跳高弧线段助跑时的节奏应由慢到快,加速平稳而且明显,充分利用助跑速度加快起跳。稳定的助跑节奏将直接影响到助跑速度的发挥和起跳效果,因为它不仅能达到助跑逐渐加速的目的,还能使运动员发挥助跑速度并且连贯地衔接至起跳,并保证准确地踏上起跳点。当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助跑节奏后,整个助跑技术会更趋于自然、放松,这就为集中精力,去完成起跳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大。
背越式跳高的弧线助跑幅度应该是大而自然,尤其是助跑的最后一步,它的特点是髋关节的动作幅度很大。
另外,随着弧线助跑的曲率由小变大,半径逐渐缩短,能使身体逐渐增大内倾角度,这是因为弧线段的曲率半径小,助跑速度快,形成身体内倾角度较大,尤其是随着倒数第二步的速度增快,加大了身体内倾的角度。
4. 低。
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对起跳前自然降低重心,提高起跳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在沿弧线跑进时,由于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使得身体重心轨迹与足迹线不相吻合,这使得人体重心比跑直线时相对降低,尤其是向最后一步过渡时,由于受到极大值的离心力的影响,明显地被迫产生了一个比较深的缓冲阶段,并使身体重心下降。当然,这不需要像直线助跑那样,在起跳前有专门降低重心的动作,这对于加快起跳踏上起跳点的动作速度,给快速有力的踏跳动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索托马约尔和朱建华在助跑倒数第二步摆动腿垂直支撑阶段,都降低了重心,膝关节的弯曲都达到相当的程度,同时借助于摆动腿的牢固支撑,使身体保持适度的内倾,这一动作结构为随后的起跳阶段加大垂直用力的工作距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小结
8.背越式跳高初级业余训练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专项运动能力 专项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2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70-02
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跳高技术之一,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技术,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跳跃潜能,使跳高取得好的成绩。所以,无论是世界高水平的比赛中,还是基层运动会的比赛中,这种跳高姿势被人们普遍采用。为探究背越式跳高业余训练的正确的途径,通过对与本人同时进行跳高训练的几名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观察,总结归纳出取得的训练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得出结论,并希望对基层背越是跳高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方法
对比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二、分析与讨论
背越式跳高是一个需要全面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他要求运动员在快速助跑当中完成协调、有力的起跳,然后用背对横竿的技术越过横竿,用肩背着地落在海绵垫上。要想跳出理想的成绩,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且必须将着两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成绩。
下面,对几名业余运动员的跳高训练过程进行概要地阐述,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与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初探。
王冠英,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6级学生,入学前曾在体校接受过系统的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水平较高;2.王彩良,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入学前在高中接受过背越式跳高训练,专项技术一般;3.辛志友,男,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95级学生,只是在大学一年级田径普修课中接触过背越式跳高,专项技术水平较低。
以上几名运动员在大学期间进行训练,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1995年11月,王彩良和辛志友开始跟随刘先生进行系统的背越式训练。开始阶段主要是初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对跳高的基本技术进行练习,不急于完整跳高技术的训练,而是辅以铅球、标枪、跳远等多项基本素质,具体训练的实施如下:
训练前,刘先生对我们两名运动员进行了初步的训练诊断,结果如下:
针对这种情况,刘先生制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每周三次训练课,两周六次训练为一个小的训练周期,内容如表(以一小周期为例):
第一次训练:基本技术训练:1、小弧线有支撑蹬摆配合。2、小弧线两步助跑起跳3、四步助跑起跳。然后是基本的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单足跳、跨步跳等。
第二次训练:速度训练:1、直道30米起动,要求要跑出节奏。2、弯道30米起动,要求注意体会跑进当中绳梯内倾的身体姿势,要跑出节奏。3、60米跑(3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注意体会从从直道跑转为弯道跑的身体姿势的变化,要跑出节奏。4、90米跑(60米直道,30米弯道),要求同2。该训练主要提高运动员快速跑的能力,并和跳高的助跑的技术形式形式结合起来。
第三次训练:快速力量训练:采用最大力量的60—70%进行负重深蹲训练,要求快速5次蹲起为一组记时,共做五组,1、3、5组后做全程助跑起跳摸高,2、4组后分别做上、下坡跑的练习。该训练主要是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和神经——肌肉的反映速度,并结合跳高的专项特点进行练习,把力量训练(专项运动能力)和跳高专项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运动员快速助跑结合起跳的能力。
第四次训练:跳上高垫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跳上高海面垫,然后以越过横杆的身体姿势用背部仰卧在海面垫上,垫的高度要适宜,每次训练海绵垫的高度都要从低到高不断升高。
第五次训练:副项和其它一些项目的训练(如跳远、铅球、标枪等)主要是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六次训练:大力量训练:采用塔式训练法。运动员依次负重深蹲本人最大力量的60%、70%、80%、100%、90%,深蹲次数依次为5、4、3、1、2次,组间象做快速力量那样,穿插全程助跑起跳摸高和跑上、下坡练习,并同时做抓举、跳栏架等练习。至此,一个小的训练周期结束,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的训练。
经过这样的训练3个月后在学期末,刘先生又对二人做了运动训练诊断:
从表2可以看出,两名队员跟随刘先生训练后,专项运动能力和训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此结果,刘先生对二人进行了成绩预测,王彩良有望跳出1.90-1.95米的成绩,辛志友可跳1.85-1.90米。
假期结束返校后,王冠英,王彩良,辛志友一起进行训练,准备华北协助区的体操—田径全能教学比赛,并对三名队员进行了成绩测试:王冠英1.85米,王彩良1.80米,辛志友1.73米。此时王彩良和辛志友的成绩以略有提高。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训练项目兼顾的原因,跳高训练以完整的全程过杆练习为主,没有其它的跳高专项身体练习,即专项能力的训练,每次训练,运动员总是反复进行过杆练习,找过横杆时身体的感觉。这样训练了两个半月,临近比赛时进行了成绩测定,王冠英1.88米,王彩良1.88米,辛志友1.85米。
本人分析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趋于稳定的情况下仍然进行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进一步趋于完善,而没有进行专项能力的训练,造成专项能力落后于专项技术,使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运动成绩未能提高;而王彩良和辛志友在跟随刘先生训练之后,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后来又进行了专项技术的训练,使专项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使专项技术和专项能力都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使之趋于协调一致,故成绩有明显提高。
由于比赛需要,王彩良和辛志友被正式选拔入队参加比赛,比赛中,二人均跳出了1.92米的成绩。比赛结束后,三人又同时跟随刘先生进行跳高训练,训练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适当的完整技术练习。几个月后,三人的专项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从表三可以看出,王彩良、辛志友的各项专项运动指标指标和以前相比有明显提高,而王冠英的指标比王彩良和辛志友的还要高。经最后最后成绩测定,结果是:王冠英1.93米,是大运会跳出的,王彩良和辛志友只跳出了1.83米。
再试比较分析一下,本人认为:王冠英在专项技术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又使专项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使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技术共同得到相应提高,使之协调一致,故成绩提高了;而王彩良和辛志友的专项技术尚不太成熟和稳定,虽然专项能力提高了,但技术却相应的落后了,二者不能协调一致,故成绩未能提高。
从以上几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跳高专项训练中,只有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技术共同相应的提高,使二者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协调一致,才能使跳高成绩提高,当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领先或者落后于另外一个方面,都会使跳高成绩起伏不定或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9.小学《跨越式跳高》教学反思 篇九
《跨越式跳高》这一课的授教对象是小学阶段水平三的学生,我选择的授教班级是我校六年级三班,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掌握跨越式跳高基本技术动作的能力。跨越式跳高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运动,因此在课的设计当中,一开始我就很直观的导入课的内容,直奔主题,并在配上相应的动作图片,以激发学生想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总体设计较好,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愤活跃,组织也比较有序,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课的特色:
1、活:
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体现了四活;一是组织形式活。二是内容活。三是教法活。四是学法活。
2、新:
将教材内容设计优化,器材简化,并变换多种形式组织教学。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的有趣,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激发学生独立思维,促进了学生主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变换器材提高练习效率,增加了活动量,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少竞技多趣味多练习的理念。
3、简单实用:
场地器材准备简单易操作,具有实效性。便于在上完一堂课后能在几分钟内作好下一堂课的教学场地准备工作,确保课的顺利进行。
4、突破专题,达到了解决提出问题的目的。提高了教学实效。
不足之处: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个别人出现错误动作时,没能及时纠正,摆腿练习次数较多,负荷较大。致使个别学生出现练习不认真现象。在有竞赛的活动时,缺乏表扬机制,学生分组讨论意义不大。
1、准备部分用了近8分钟,用时过多,虽然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了,但影响后面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课的练习密度不够。
2、助跑起跳诱导练习,强调欠缺。
3、分组教学,调队调控还不够节省。
4、纠错还不够及时明确,评价面不够。
改进措施:
10.小学体育跨越式跳高教案 篇十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阶段教材的重要内容,占有相当的比例,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年级安排跨越式跳高练习,它是以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的,这个时期骨骼弹性好,关节活动范围不太大,神经灵活性高、反应快,容易接受、学会新的动作。因此,五年级阶段是发展弹跳素质的较好时期。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并利用已有的场地器材练习跨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绝大多数学生能跨越横杆。
2、发展弹跳、灵敏、协调等综合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摆动腿过竿后内旋并下压。
难点:移髋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
(一)体育委员整队,清查人数。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课的内容,任务。
(四)安排见习生,检查运动服装。
二、准备活动:
1、踝关节 膝关节 髋关节
2、音乐伴奏:《兔子舞》
方法:随着音乐的节奏,左脚侧摆两次,右脚侧摆两次,前进一次,后退一次。按照上面的顺序,循环进行。
跨越式跳高
1、分组进行练习单脚跳(左右跳)、双脚跳(左右跳、前后跳)、两腿交叉跳
3、一人拿杆,杆一头占地学生跨过
2、每组取一根竹竿单足跨竹竿摆动腿稍屈膝与横杆平行前摆。当摆动腿升至横杆上方时伸直,起跳腿放松下垂。当身体重心越到最高点时摆动腿过杆并内旋下放,同时起跳腿外旋上提,上体适当前倾并稍向起跳腿方向扭转,使臀部顺利移过横杆,起跳腿过杆后,摆动腿与起跳腿一次落地并缓冲。
11.跨越式跳高 篇十一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 教学顺序 心理因素 常见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我们都知道背越式跳高运动项目具有技术的复杂性,动作的完美性,运动的流畅性和符合人体生理活动的合理性的特点。背越式跳高从技术顺序看是由助跑、起跳、过杆、落垫四个环节组成。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包括了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项素质以及很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取得好的效果。经过多年对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和训练,总结出了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这样三个问题。第一是各环节的教学顺序问题;第二是教学中的心理因素;第三教学过程中常见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只要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在教背越式跳高时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学顺序
背越式跳高技术完成的动作顺序是助跑、起跳、过杆、落垫四个环节。当然一般的教学顺序就是按照这个进行的。由于背越式跳高技术比较复杂,在教学时都先进行分段教学然后再进行完整教学。那么怎样进行分段和先学哪一个环节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教学顺序问题。目前在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有顺进分段和逆进分段教学两种方法。即第一种顺进分段法是: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助跑+起跳,原地过杆,完整技术;第二种逆进分段法是;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原地过杆,起跳+助跑,完整技术。
在教学实践中,就这两种教学顺序本人做了比较教学实验。将本人所带的12个教学班分成两组,第一组用第一种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第二组用第二种方法进行。每组用四课时的时间学完,第五节课进行技术检查,我得到了如下的结果:第一组完成动作的同学占68%;第二组完成动作的同学占87%;甚至有的班级更高。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顺序,也是同学们思想当中早已形成的掌握动作技术的正常教学顺序,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是太高,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是按部就班的学习过程,所以就有了前面的结果;而第二组同学是采用逆进的方法,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进行原地过杆动作的学习,对学生的大脑有了一种新奇的刺激,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一种在掌握了过杆技术后加上助跑和起跳就能完成完整动作的生理渴求。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极大兴趣和练习的积极性。在完成完整动作的学习时就会有良好的效果。两种教学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时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当然不论是采用哪一种教学顺序都不能忽视了心理素质教育。
二、心理教育
我们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有部分学生助跑时神色慌张,节奏混乱;起跳时犹豫不决,动作不果断;起跳后动作紧张拘束,信心不足呈消极状态,学生只注意自我保护,而忽视了技术动作,势必造成技术错误,甚至出现伤害事故。从现实观察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心理恐惧造成的。
产生心理恐惧的原因一是由于背越式跳高具有弧线助跑,起跳后转体,背对横杆,并以背向姿势腾越过杆,以背部着垫的技术特点,所以就要付出较大的体力,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由于怕摔和受伤的心理而产生恐惧。二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的,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认真总结经验,完成动作;反之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往往会在顺利时浮躁,困难时慌张,尤其是遇到动作失败或伤害时,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回忆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另外,学生的个性特點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那么怎么样来克服这种由于心理因素产生的恐惧呢?
1.要在客观上加以解决,即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降低动作的要求和标准,采取有效的帮助手段,改变造成动作失败的环境,增加安全保护措施(如以橡皮筋代替横杆,加大加厚落地区的海绵垫等)。使学生对所进行的练习充满信心。
2.要在主观上克服困难;让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在心理、生理方面的锻炼价值。说明背越式跳高在学校体育教材及身体素质训练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产生对背越式跳高知识技能的需要。使之变成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心理教育贯穿于背越式跳高的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只有正确的应用运动心理学的有关规律,可为教学提供依据和方法,从而有效地克服恐惧心理,当然教学中产生的事故也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影响,给教学带来负面的效果。
三、常见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
由于背越式跳高技术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全面,技术动作节奏明显、速度快且幅度大。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会出现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错误技术动作,发生各种运动损伤现象。现就易出现的损伤现象及造成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踝关节及脚跟受伤。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弧线助跑小身体需内倾速度逐渐加快对踝关节的冲击力也逐渐增大,控制不住身体的平衡,场地不平等,容易造成膝踝关节的扭伤。起跳时最后一步抬的太高,向下“打”地,易造成起跳脚跟部受伤。预防措施有掌握正确的助跑起跳技术。即在直径为15米的圆弧上多做助跑起跳练习,体会控制身体的内倾和平衡。起跳最后一步放脚平而快速柔和,及时平整场地,加强膝踝关节的力量和协调性练习。
2.膝关节撞击脸部。产生的原因是收腹屈膝上举小腿动作错误,急于收大腿屈膝,没有甩小腿,导致膝关节撞击脸部。预防措施明确收腹举腿的概念,尽可能延长挺髋时间,不要急于屈膝收腿过杆。待骨盆移过横杆再顺势收腹举大腿甩小腿。采用的练习方法有原地背对横杆起跳过杆的练习,上两步过杆练习。加强腹背肌力量练习,有利于过杆动作的掌握。
3.落垫时背压横杆挫伤。产生的原因是助跑偏离弧线,起跳脚位置不对,背对横杆起跳;起跳时未充分跳起,急于做过杆动作,转体过早,助跑速度慢等都容易产生。预防措施是多进行助跑起跳练习。要求严格按照弧线方向助跑,强调垂直起跳,注意摆腿和摆臂的配合,提高身体的腾起速度;也可以在刚练习时用橡皮筋代替横杆,以免受伤。
4.落垫时扭伤颈部。产生的原因是起跳时向上的力量不大,而后倒时沿髋轴旋转力过大,倒体过快,未及时做低头屈髋动作,造成落地后头后仰,扭伤颈部。这个动作危险性较大,后果十分严重,教学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措施是练习时要求先向上跳起再做倒肩,落地时以肩背先着垫,然后也可顺势做一个后滚翻。
综上所述,在完成背越式跳高教学时要始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如果我们忽视了那一方面的教育,就会导致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甚至会发生伤害事故。所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再次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增强体质,从主观上增强信心,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减少恐惧心理和伤害事故的发生。为顺利完成教学作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治良等《记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5.《田径》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
12.再探背越式跳高技术与训练 篇十二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技术,训练
前言:青少年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时间, 在这个阶段, 生长发展过程较迅速, 生物适应能力强, 身体的解剖结构, 生理技能升华过程, 神经系统, 心里活动以及体力、智力等方面的发育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可塑性很强。因而, 通过本文对背越式跳高技术与训练的在阐述和探讨, 旨在引导他们在背越式跳高的学习与训练中, 能更进一步的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 形成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做到科学系统的训练, 为提高运功技术水平, 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
助跑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技术环节。许多学者认为, 跳高的成败主要决定于助跑, 因为助跑速度通腾起高度密切相关。现代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趋势是加长和加快助跑。助跑加快后再通过训练使速度保持稳定, 既保持步长、歩频以及适合运动员个人技术特点的节奏。这是跳高成功关键之一。
助跑幅度:过去采用的半圆式助跑已基本被淘汰, 现在普遍采用的是“J”型助跑。它是在半圆式助跑基础上增加了一段直线助跑。它的几个特点决定了其优势:直线段助跑, 能使运动员更快、更便于加速;助跑的节奏更容易被运动员控制;选手更能准确地踏上起跳点。
助跑最后三步步长:倒数第二步比倒数第一步长28-35厘米, 比倒数第三步短35-40厘米, 既最后三步应一步比一步短, 但速度更快。
起跳点:起跳点的角度一般应为45度。如起跳角度过小就会给摆动推向上摆动造成困难, 同时会迫使头部向后倒, 产生提前“倒体”的错误。同样, 起跳点、起跳距离、起跳腿和摆动腿的动作, 都会影响腾起的高度。
1、起跳点:
起跳点应该选择在跳高力柱正前偏内一个脚掌处, 其优点是运动员容易踏上起跳点, 可以充分利用横杠的宽度, 在横杠中部这一最低位置上过杆。
2、起跳距离:
起跳点应随运动员水平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说, 水平越高, 起跳点距离越远, 一般应在85厘米以上, 即两个半脚掌长, 甚至为一臂距离长。这样的起跳距离才能保证身体垂直起跳, 使身体在空中有充裕的空间完成技术动作。
3、起跳动作:
运动员在助跑倒数第二步或第三步时就应该开始降低重心, 即加大身体内倾, 而不能到最后一步才突然降低重心。
起跳时, 起跳腿应少做弯曲, 这样一方面可以缓冲起跳腿落地时对地面的冲击力, 避免踝关节受伤;另一方面, 起跳腿先弯后伸, 可以产生更大的蹬地力量, 从而获得更大的腾起高度。
4、摆动腿摆动和摆臂:
美国著名运动学专家波列特曾对跳高踏跳力量进行测定:表明60%的踏跳力量来自摆动腿, 20%的力量来自双臂的摆动, 20%才是起跳腿本身的力量, 因此认为起跳的力量多半来自起跳腿是错误的。起跳时, 摆动腿膝部应积极地向上摆动。
二、背越式跳高的训练
现代跳高运动员的专门训练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1) 身体各个部分的训练:手、腿、躯干; (2) 身体素质的训练:速度、力量、柔韧性、弹跳; (3) 跳高技术的各个阶段训练:助跑、起跳、过杆、落地。但不管怎样划分, 对跳高运动员的训练, 归根结底就是发展速度、弹跳、力量和柔韧性这几方面的素质。
1、关于速度训练。
速度是背越式跳高的灵魂, 经过多年的时实践和研究表明, 以速度为中心的跳高训练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原跳高名将朱建华就是以速度为中心训练原则的得益者。
跳高运动员要加强速度训练, 而且其中冲刺的跑的比例应很大。首先应该进行有氧训练, 然后是无氧非乳酸性训练及无氧乳酸性训练。如30-50米短程疾跑, 30-50米加速跑, 15-30米折返跑、跳跃跑等。
但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还要结合他们现有的技术与能力, 这种技术与能力和助跑速度是出于一种动态平衡, 即助跑速度既要适合运动员的技术现状, 是指表现出现有最高水平, 又要借助速度训练提高技术与能力, 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2、关于弹跳练习。
对于跳高运动员来说, 连续跳过六个依次升高的栏架, 效果很好, 其特点是起跳几乎由踝关节完成, 与跳高的起跳动作几乎相似。但着地时间要段, 否则训练就收不到效果。同样, 采用跑跃跳也可以达到与跳深练习相同的训练效果。在跑跃跳练习时, 由于跳跃跑包含跑和跳跃的很多因素, 在跳跃时, 重心可提高约40厘米, 其作用就相当于跳深, 跳跃跑甚至在某一方面比跳深更有效果。因此, 只有对跳深练习提出合理的要求,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关于力量训练。
跳高虽然属于技术性项目, 但力量训练决不容忽视。对于跳高选手, 应着重发展大腿前侧股四头肌、屈髋肌群、手臂以及腰腹部肌的力量。一般使用较多的力量练习手段是杠铃半蹲、负重跳跃、负重屈体、各种哑铃练习, 以及利用联合器械的各种练习等。需要注意的是负重量, 它应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100%之间, 每个练习的重复次数为3-8次。
跳高运动员除了上述发展速度、力量、弹跳等素质外, 还应发展柔韧性、灵敏性、跳跃耐久力及随意放松不同肌群的能力。
小结
13.跨越式跳高的几点心得 篇十三
遂宁市船山区永兴镇联盟学校 陈小龙
摘要:跨越式跳高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材之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跳跃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跨越式跳高 探究 裁判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跨越式跳高教材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点教材之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跳跃能力,发展速度、力量、协调等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但是跨越式跳高这一简单的运动项目却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本人认为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先行设计,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本人在实践教学中认真钻研、虚心请教,致力研究一套能够对学生有积极帮助的跨越式跳高教学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教育行动研究法
在七年级1—2班(所教班级)的体育教学中大胆创新,尝试这套教学策略,经过观察,总结实践效果。
(二)、问卷调查法
经过实践操作,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感受,为 今后进一步改进或完善提供根据。本次问卷共发放61份,有效问卷61 份
三、.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产生的基础
(一)、尝试、体验性学习
儿时一群小伙伴开始流行跨越式跳高的比赛游戏,随意2—3人一组,拿上一根长绳子就可以进行了。一组利用绳子席地而坐,采用耳朵,头顶,头上一拳、两拳,直臂等作为高度标准,另一组进行跳高,直到某一高度全部淘汰或最后一个高度跳过,两组进行轮换。儿时的游戏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
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我将儿时的游戏方法引进课堂,在向学生初步示范、讲解后,将学生分成6个组,每组4—5人(我所任教的班级人数为40位以内),按男女生分组进行抽签,两个组相互结合进行跨越式跳高的比赛游戏,分出胜负再进行相应名次的对决。这种方法很好的让学生在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之前充分的尝试、体验,加强自身对跨越式跳高技术动作的认识,同时奠定了后面学习跨越式跳高技术的欲望。
(二)、前辈的经验传承
非常庆幸,毕业后遇上了几位德高望重、业务精湛的老教师,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与经验。例如:斜皮筋教学法、双皮筋教学法、组合跳高架的教学方法等等。
(三)、“分工式”协作学习经验的积累
在研究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之前,在短跑、掷实心球、山羊分腿腾跃等教学项目都先后试验了“分工式”协作学习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和经验。
四、跨越式跳高学习模式实践操作步骤
结合前辈的经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策略:小组跳高游戏——技术性学习——分工式协作——小组跳高比赛——自主协作考核。
(一)、小组跳高游戏
分组:将每班按男、女生进行分组,利用长绳进行两组轮换的跨越式跳高游戏。
高度的设计:学生坐姿耳部、学生坐姿头顶、学生坐姿头顶上一拳、学生坐姿头顶上两拳。
轮换方法:每一高度每人三次机会,完成所有高度后比成功的人数。
(二)、技术学习:
将男、女生分为四组,采用分组同时的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利用节拍式助跑提高学生助跑的节奏;利用斜向皮筋(前高后低)纠正摆动腿技术动作;利用双皮筋(加大横向宽度)帮助学生改进起跳腿外旋的技术动作;利用组织跳高架加大练习密度,同时便于教师指导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观摩和交流。此外在每一节课加入腿部力量练习和身体协调性练习。
(三)、分工式协作
第一、“分工式”协作学习的自述定义:在初步规范教学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练习及竞赛中,按照不同的分工需求,轮换进行角色的互变,相互协作、相互服务、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综合体育能力,拓展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第二、跨越式跳高“分工式”协作学习的“角色”分工为主裁判员、记录员、丈量员、扶竿员(两名)、技术分析组。
第三、“分工式”协作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通过技术的学习,在学生较好掌握跨越式跳高技术的前提下,并能够说出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培训“分工”(包括裁判和指导)技能,例如:主裁判员、记录员、丈量员、扶竿员(两名)、技术分析组的工作方法和技能;第二步,通过教师的引导、设计确定不同的“角色”分工,指导分组进行讨论分配工作;第三步,根据“分工”各负其职认真工作、技术分析组提示指导,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回检查各个“角色”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帮助不断完善,提高工作能力和跨越式跳高的运动技能。
(四)、小组跳高比赛:
根据“分工式”协作学习所记录的成绩进行能力分组,分组进行跨越式跳高比赛,推选出本班跳高的男、女生冠军。
(五)、自主协作考核
通过前期的“工作“表现,学生推选考核裁判员,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跨越式跳高考核。
五、学生的反馈情况
(一)、学生对跨越式跳高教学策略的兴趣反映(见下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了和从前一样兴趣提高了0%20%40%60%4%14%81%80%100%学习跨越式跳高后兴趣的变化情况主动性的关键。从调查结果反映出,通过本套教学策略学生对跨越式跳高这一原本比较枯燥的运动项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跨越式跳高的兴趣。
(二)、学生对跨越式跳高技术的跨越式跳高技术了解情况95%90%85%80%75%70%78%83%88%93%了解程度(见下图)
助跑节奏对于跨越式跳高的起跳起着关键性作用,摆动腿技术和起跳腿技术对于过杆起着调节性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提高跳跃能力。明确摆动腿是由屈膝摆动过渡到直腿明确起跳腿外旋上提过杆明确助跑最后几步节奏应该加快明确落地应该缓冲从统计结果反映出学生通过学习较好的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技术要点。
(三)、学生考核结果:以七年级为例,参照初中体育课考核标准做为评分依据(见下图)
从学生考核成绩的等级可以反映出这套跨越式跳高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跳高成绩,教学效果明显。
(四)、学生对跳高的组织、裁判知识和能力的自评(见下图)
在学习跨越式跳
七年级跨越式跳高成绩等级情况4%20%76%优秀(90分以上)及格(60-74分)良好(75-89分)不及格(60分以下)跨越式跳高裁判知识、技能和组织能力自评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裁判能力得到了提高裁判知识得到了增强71%93%5 86%40%60%80%100%0%20%高技术动作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对跳高的综合认识和素质,其中包括组织方面和裁判知识、技能等方面。从自评的统计结果反映出学生在跳高的组织、裁判知识和能力这几个方面有了较强的自信。
(五)、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和探究能力的调查统计(见图表)
本人认为体育锻炼学习在提高技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和探究能力的变化能、增强体质基础上,也要加强共同参与者的相互交流、协作和探究能力,正19%3%78%所谓“三人行,必有吾师”,所以在日常的降低了有显著的提高没什么变化体育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这方面能力的引导。从学生调查反馈可以说明“分工式”协作学习符合本教学策略的要求,对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和探究能力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六、结论
通过跨越式跳高教学策略的实践并结合学生的反馈,说明本人探索的跨越式跳高教学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总之,跨越式跳高这套教学模式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随着认识的提升和实践的总结来不断的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4.跨越式跳高 篇十四
一、违背示范规律, 建议整分有序
案例:在进行“跨越式跳高”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时, 笔者采取“逐层推进, 趣练结合”的教学策略, 对跨越式跳高技术进行分解, 将枯燥单调的跳高教学设计成“皮筋游戏”。在练习中技术要求逐层加码, 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动作教学, 让学生在细节完善过程中提高动作质量。然而, 在磨课过程中, 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玩皮筋游戏的愉悦气氛中较好地达成学练目的。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却说:“老师, 跳高和跳皮筋差不多, 经你一教, 我们反而不会了。”
剖析:动作学习应该先给学生整体感觉, 然后再着眼于动作的细节。案例中第一试教班级的学生, 由于学过跳高, 对动作已经有了整体感知。而第二个班级的学生, 原来不曾学过跳高, 教师把动作一分解, 学生反而找不到整体感觉, 违背了运动学习先整体后部分的认知规律。这时教师的示范应根据学生原来的技能基础和具体动作的结构特点, 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示范法。新教材要求初学者一般开始应做整体示范, 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 然后结合教学重点, 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分解示范。基于这样的理解, 笔者对设计进行了调整, 新增一个“整体感知”策略。形成“整体感知, 逐层推进, 趣练结合”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整体感知, 注重细节完善, 这样一来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
二、单一示范讲解, 建议灵活运用
案例: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针对“起跳时摆动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技术”的教学, 教师不断地边做示范边讲解, 也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发现错误后, 教师又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讲解示范, 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似乎教师示范与学生吸收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示范教学走入了“死胡同”。
剖析:示范的种类有很多, 按示范方位、运动轨迹不同及难易程度和动作完整性可分为12种类型, 但各种示范都有其优势与不足, 详见下表1。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选用示范法, 应该遵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动作结构,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务求实效, 切忌千篇一律、教条死板。此外, 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动作或示范不足, 还可以利用电教手段, 如录像、视频等来替代或弥补。
三、刻意追求结果, 建议讲评引领
案例:在学练环节, 教师用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 安排了一名优秀学生进行动作示范。可随着皮筋在跳高架上的高度不断增加, 学生的热情也不断提升。跳过的难度越来越大, 大家的眼睛都不约而同地注视着皮筋。当示范学生成功越过, 皮筋没有抖动时, 学生掌声雷动, 教师还会送上夸张性的“大拇指”进行表扬。皮筋抖动不抖动, 牵动着大家紧绷的心弦, 时而兴高采烈, 时而唉声叹气。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动作质量、教师讲评似乎无关紧要。结果误导学生以高度和皮筋抖动来衡量自己动作的质量, 而忽略了助跑、踏跳、过杆的正确动作和手腿协调用力的关系, 反而导致学生产生了一些多余动作, 影响学练效果。
剖析:要避免这些问题, 关键要明确为什么要示范。动作示范如果目标把握不准, 指向不清, 就会使学生在练习时分不清重点, 注意力发生转移, 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示范, 无非是为学生学练提供样本, 发扬优点, 指出不足。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应引导学生观察动作的细节和过程, 而不是刻意去追求动作的结果, 帮助学生通过动作示范, 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如教师可以鼓励示范成功越过皮筋的学生:“你助跑有节奏, 起跳积极, 落地缓冲, 真不错!如果你能注意手臂乘势协调上摆, 你将更出色!”安慰因紧张示范失误的同学:“碰到皮筋了是有点遗憾, 但你助跑角度正确, 起跳腿积极上摆, 还是挺不错的, 如果你能注意动作衔接自然、跑动快速有节奏, 你也会很出色的!”教师针对性的评价, 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只关注动作结果 (皮筋抖动) 转移到动作质量上来,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会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讲评的形式应多样化, 既可以采用教师讲评, 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点评时更要评有目的、评在要害、评出是非曲直。既要分清对错, 又要分析错因, 让示范者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能及时辐射到群体的每一个体上, 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
四、盲目上阵示范, 建议量材示范
案例:跨越式跳高教学中, 做完准备活动后,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给学生一个完整动作表象, 教师首先讲解了完整跳高动作要领, 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动作。这时有部分男生“起哄”要求提升高度。作为跳高专长的教师心想1.30米不成问题, 但出乎意料的是, 教师在落地时, 由于地上垫子打滑, 结果“一屁股”坐在垫子上, 面露难色, 学生一下子都惊呆了。虽然没有酿成伤害, 但很多女生因此唯唯诺诺, 愈加不能勇敢地跨出关键一步。于是乎那“横杆”成了学生心中越不过的坎。
剖析:随着年龄的增长, 机体的老化, 教师身轻如燕、挥洒自如的教学示范已然成为美好的回忆;而学生们期待的永远是如“教科书”般的成功动作示范。因此, 教师在动作示范前, 必须对教学对象、内容、项目有清楚的了解, 甚至在课前对这些动作预先进行熟练, 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降低失误的概率和避免失误的可能。如对于带有危险性的、技术复杂的动作, 在示范时适当地降低难度或高度, 将学生片面关注动作高度 (或者远度、准度) 转移到动作结构上来。只有这样, 动作示范才能充分发挥它的特点,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如在跨越式跳高示范中, 刚开始教学时, 示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动作概念, 示范完全可以把横杆降低, 或者干脆将横杆放在地上。示范前提醒学生注意观看动作结构, 即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等动作要领。在学生学练中, 随着动作质量的不断完善, 再慢慢地升高横杆,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将对“横杆”的恐惧感彻底丢在脑后。教师还可以安排骨干学生进行示范。笔者曾观摩过一位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 教师抓住学生的长处, 让助跑好的学生进行节奏示范, 让踏跳有力的演示起跳动作, 让手脚协调的演示手臂动作……接着巧妙引导学生将这些标准的分解动作, 片、段连线, 稍加组合, 就形成了完整的跳高。课堂教学因此精彩到了极点。
五、漠视弱势心理, 建议人文关怀
案例:在跨越式跳高展示时, 一个技术好的学生助跑快, 身轻如燕, 姿态优美, 自然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鼓掌。可是轮到另一个身材矮小、体态臃肿的学生, 虽然, 笔者特意把“横杆”降得很低, 同学也给予鼓励的鼓掌, 但是这位学生回到队伍后“黯然神伤”的表情, 如同针刺一样, 还是深深地印在笔者的脑海中。现实教学中, 类似漠视差生心理的现象还有很多。“后进生”客观存在, 有些教师为了达到补差”的目的, 操之过急, 对其过度关注, 其中最常用的措施就是让后进生进行错误示范。既不顾及他们是否有上台示范的主观愿望, 也不考虑他们的实际学情, 把错误动作当成靶子。在众目睽睽之下, 后进生被评头论足, 自信心受到打击, 自尊心受到伤害, 就逐渐产生了对教师的厌恶情绪, 产生畏惧心理, 学练兴趣也自然没了踪影。
15.跨越式跳高 篇十五
【关键词】普通中学生;背越式跳高;专项手段;分析
背越式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性复杂、技术细节繁多的田赛运动项目,也是中学田径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合理的运用专项练习手段不仅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据此,本文依据国内外众多著名跳高教练员、学者的训练经验与训练理论,结合我国普通中学生在学习背越式跳高过程时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总结、归纳出不同技术阶段背越式跳高的多种专项练习手段,供我国广大青少年体育教师参考。
1助跑技术相关专项练习手段的整合与分析
1.1助跑阶段身体内倾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身体内倾技术至关重要,它不仅确立了起跳前人与横杆的有机关系,同时也决定了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试跳。具体练习方法是:一是在田径场弯道处做弯道加速跑练习,让学生体会内倾时的加速节奏和用力特点;二是利用圆形场地,沿场地外沿做4-6步、6-8步的助跑起跳练习,在体会内倾技术用力特点的同时还应体会起跳后沿纵轴自然转动的自然惯力;三是利用游戏,在特定的场地内做弧形助跑追逐练习,让学生形成弧线助跑技术方法,习惯弧线助跑技术特点;四是还可通过跑格、跑点练习法让学生了解内倾技术在弧线助跑中的重要性。
1.2助跑与起跳相连接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助跑与起跳相连接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如下方法可以使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一是首先通过讲解、示范让学生了解正确的技术概念,然后多采用完整练习法组织学生在弯道或在圆形场地上进行助跑起跳头顶高物的练习,注意提示学生不要破坏助跑与起跳的技术结构,助跑起跳要一气呵成;二是组织学生在行进间做垫步跳练习,此练习可以有效改善学生最后一步助跑与起跳技术;三是采用缩短助跑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积极加速对起跳的重要作用;四是运用激励教学法,利用助跳板让学生通过适宜的助跑踏上助跳板进行跳高包练习,认真体会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特点,此练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力量、速度等素质潜能。
2起跳技术相关专项练习手段的整合与分析
2.1起跳阶段摆腿、摆臂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通过查阅、归纳相关文献可以把摆腿、摆臂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地模仿类练习,即原地模仿摆腿、摆臂技术,首先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让学生了解摆腿、摆臂技术对起跳技术的重要意义;二是采用助跑起跳摆动腿与双臂触碰标志物的练习;三是通过示范、语言提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摆腿、摆臂的正确方向与最佳时机,使学生能够体会伴随摆腿、摆臂技术起跳的用力特点。
2.2起跳阶段起跳腿放脚、缓冲与蹬伸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起跳阶段起跳腿放脚、缓冲及蹬伸技术是保证起跳质量的重要前提。在此阶段通常采用的专项练习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地模仿练习;二是上2-4步放脚起跳练习;三是在距离起跳点6m左右做垫步跳至起跳技术的练习;四是利用助跳板做短程的助跑起跳练习,让学生体会积极放脚、缓冲适宜、快速蹬伸的起跳要点,尽可能缩短起跳的时间,加快起跳速度。提高起跳质量。
2.3起跳阶段起跳方向的专项练习手段
为了防止和避免起跳的方向太过向前而非向上,通常采用综合性的练习方法,首先要通过正确的放脚方向实现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换,再通过摆腿、摆臂与蹬伸的协调配合使起跳脚蹬伸时产生适宜的转动轴,并充分向上跳起发力,实现起跳技术与起跳方向的全面统一;二是全面提高速度、力量等身体素质,采用助跑急停向上起跳的专项练习手段;三是利用橡皮筋设置低度障碍,通过助跑起跳后越过橡皮筋头触高物等练习全面强化起跳时的起跳方向。
3杆上技术相关专项练习手段的整合与分析
3.1过杆阶段仰头、倒肩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在国内外权威书籍与文献中,通常把背越式跳高的杆上技术按动作结构分为仰头、倒肩、挺髋、升膝、勾小腿等技术环节。每个环节的好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杆上技术动作的表现。在仰头、倒肩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中通常采用下列方法安排练习。一是原地在海面包上双手撑地成反弓身,体会仰头、倒肩及挺髋的肌肉用力感觉;二是采用二人互相背负的练习手段;三是原地背对横杆,双脚向后上方起跳,在空中体会仰头、倒肩、挺髋等技术环节。
3.3过杆阶段挺髋、升膝与落垫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
在挺髋、升膝技术的专项练习手段中同样可以采用以上练习手段进行组织和安排,还可以利用体操凳或跳箱等器材增加原地起跳的高度,从而延长腾空时间,体会挺髋、升膝等技术的用力顺序;也可借助肋木,采用双臂持吊、双腿悬空的方法,利用髋部肌肉力量做挺髋的练习;在身体可以初步形成反弓状态后,可采用半程助跑踏助跳板跳上万能架的练习,按学生掌握情况可采用万能架与橡皮筋互换的方法进行,双腿在升膝的过程中,可采用外展膝关节的方法来提高挺髋的效果与展髋幅度。万能架的练习对提高背越式跳高杆上技术动作具有显著效果,如果因教学环境限制可把万能架换为海绵包进行练习。
4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相关专项练习手段整合
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是对学习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实践检验。可采用多种专项练习手段和不同的途径提高、改进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通常采用的练习手段有:短程助跑过杆或橡皮筋练习、全程助跑踏助跳板过杆或橡皮筋练习等,也可同时设置4个跳高架做连续的跳高练习,还可以运用模拟的练习手段进行教学比赛等。总之,在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的练习手段中必须通过反复的强度刺激,形成良好的技术动作定型,打下扎实的专项运动技术。
16.五年级跨越式跳高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六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力争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在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的需求,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锻炼身体的技能,运用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技能,获得成功。体验运动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跨越式跳高是小学体育教材跳跃类主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的跳跃能力,发展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通过多种教法和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练习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以前已经学过多种方式的跳和跨越式跳高,学生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学习积极性都非常好,具有了一定的跳跃能力。他们善于模仿,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跳高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对在练习中出现的自卑心理,挫折心理等要正确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精讲多练,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主要采用分组练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成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过程
1、全身总动员---热身运动。通过小游戏跑一跑、韵律操做一做等练习激发学生兴趣,体验跳跃的快乐,做好腿、踝等关节的准备活动为主教材的学习打下基础。
2、快乐体验法---合作学习。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示范并讲解跨越式跳高动作的逐步提高练习,由浅入深,分层讲解。简化器材,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从双腿依次跨越小体操垫---合作练习依次过杆---橡皮筋跨越式跳高练习,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有效掌握动作技能。在课堂实践中,还通过观察—体验—比较—领悟,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练习时间。在踏石过河游戏中,培养学生果断、勇敢的精神,体会团结互助的喜悦。
3、快乐放松法---恢复身心。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放松身心,互相交流学练过程,为同伴鼓掌,为自己加油,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主要特色
1、跳橡皮筋是少年儿童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趣味性强等特点,容易在学生中普及。本课选用橡皮筋作为教具,它可以通过学生的手变成多种练习器材,让学生乐于去探究,提高了联系密度,增强了趣味性。
2、全课贯穿“团结合作,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信任,同伴的鼓励下体验跨越式跳高,在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掌握技巧,体验成功。水平三《跳跃:跨越式跳高》实践课教案 教师
邢晓萍
授课班级 五()班
地点
时间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5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正确的身体姿势安全跨越有一定高度的障碍。
2、在学练过程中提高动作的灵巧与协调性,发展力量、灵敏等素质。
3、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加强合作,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
教学 内容
1、跳跃:跨越式跳高
2、游戏:踏石过河
重点 难点
重点:两腿依次过“杆”,过“杆”不屈腿 难点:助跑、起跳、过杆动作协调连贯
教学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运动负荷
次 数
时 间
强 度
开 始 准 备 部 分 8-10
1.课堂常规
2.宣布上课内容与任务 3.绕物跑: 报数成团 4.韵律操: 跳起来
1.师生问好,检查服装
2.教师讲解课堂要求和任务。3.指导学生游戏 4.师生一同练习
××××× ××××× ○○○○○ ○○○○○ △
1.学生认真听请要求。2.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3.游戏中注意安全。
4.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
4x8 2 2 4 小 中
基 本 部 分 25-27
跳跃: 跨越式跳高 动作要点: 斜线助跑 单脚起跳 依次过杆 轻松落地 提示:
卷裤脚的起跳腿 游戏 踏石过河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教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点。2.组织学生利用体操垫,复习起跳,摆腿过杆动作。3.练习上一步两腿依次过“竿”连贯动作。(强调起跳时脚跟先着地)4.组织三步起跳过“竿”练习。5.点评学生动作,纠错 6.鼓励学生分组练习
7.巡视指导根据各组掌握情况增加高度。
8、组织五步起跳过“竿”练习。1.要求遵守游戏规则 2.强调安全及自我保护 3.组织学生游戏 4.游戏点评
1.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知道动作要点: 2.在老师指导下做辅助练习:
A.观察教师动作,分组模仿练习B.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原地依次过“竿”连贯动作 3.分组在练习上一步起跳两腿依次过“杆”动作;
4.观察同伴演示,比一比,对照并改进自己的动作进行练习。
5.分组尝试三步助跑跳过“竿”动作,反复练习并改进和提高动作。
6.分组练习五步助跑跳过“竿”动作(体验助跑稳、踏跳准、摆腿过杆要连贯)7.小组优秀选手展示
1.认真听,仔细看,了解游戏方法 2.合作练习体验游戏乐趣 3.互相说一说感受2 4 6 2 3 3 7 6 6
中 大
结 束 部 分 5
1.放松 太空漫步 2.小结
3.宣布下课,归还器材
1.跟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柔韧放松 2.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3.宣布下课,指导学生收拾器材
1.在教师语言指导下做放松练习2.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3.师生再见,收还器材 3 2 小
【跨越式跳高】推荐阅读:
跨越式跳高评课稿12-22
跨越式教育11-18
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06-17
跨越式教学阶段性总结09-16
吹响新疆跨越式发展人才“集结号”08-06
口碑营销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利器01-10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郑州跨越式发展08-25
指导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指导甘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甘肃08-25
为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09-03
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