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共5篇)(共5篇)
1.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 篇一
石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
3、感悟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体会语言的精妙运用。
4、能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体会语言的精妙运用;能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写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写石榴的古诗,里面的生字比较多,请大家先借助拼音读一遍。
指名读
1、过渡:看,大诗人笔下的石榴阿娜多姿,果实累累,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位小作者笔下的石榴是什么样的?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6石榴
2、出示图片,请注意“榴”字单独读时,读二声,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指名读、齐读
二、检查预习
(一)词语检查
1、过渡:课前同学们进行了预习,老师要检查你们预习的成果了
2、出示生字
师:这些是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指名读(1)
师:你读的真棒,尤其是这个多音字,同学们注意它在这里读fu, 我们还要注意这个词语:咧开,“咧”字读三声,跟老师读。津jin,它是前鼻音,读时轻而短,跟老师读。齐读词语
3、下面来了一个重量级词语
(1)师:这个词有一字“驰”,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生:不知/知;师:知道了关键字的意思,你能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吗?(指名说,引导说,名声在中外传播,形容很有名)师:你看抓住关键字理解词语,真是个好办法。
(2)你还知道哪些与它相近的词语?指名说(同学们读书真多)师:老师也找到了几个,跟大家分享一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大家看,我们借助相近的词语来理解这个词,又是一个好办法。(3)过渡:同学们,枣庄的什么驰名中外呢? 生:石榴园
师:那我们来看看枣庄石榴园到底多有名?
出示资料:“枣庄石榴园有石榴树„„中国第一,世界少有。” 生:真有名气啊!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石榴园的名气之大。
4.(1)过渡:另一个重量级词语来了。别着急,拿出词典,查查这个字的读音
师:孩子,请你来选选(当它表示“方位”时,读jiān,如:中间,房间;当它表示“空隙,不连接”时,读jiàn,如:间隔,亲密无间)
师:那它在这个词中,读jiàn,一起读:
师:你看,根据字的意思确定读音,这是我们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二)长句检查
1.过渡:词语读好了,我们来看句子 2.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这个句子中有一个生词和一个儿话音,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评读:孩子,你读得真好,尤其是“劲儿”这个儿化音;孩子,这个儿化音还没读出感觉。)师范读。齐读。
3.出示:“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1)老师:读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个字,它只在一些口语中读“lòu”,如:露头,露马脚 当它表示“没有遮盖”时,它读lù,如这里的“露出” 指名读,学生领读
(2)指名读句子,老师:谁来读这个句子?你来(评读:孩子,读的真准确)(3)老师:这个句子长不长? 学生:长
老师:读长句时,我们要注意句中的停顿,要把在意思上联系紧密的词读得紧凑些(4)师范读(5)指名读(1)(6)齐读
4、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感到清爽无比。”(1)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这句话中可有不少二类字,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请你先读读这些红色字体。(2)师:同学们注意,这有个多音字“剥”,当它表示去掉外面的皮或壳时,读“bāo”,师领读。师:你都剥过什么呢?
生:剥花生、剥橘子、剥核桃…..(3)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三、梳理文脉
1、过渡:经过检查,老师发现同学们预习的很充分,下面我们来看看石榴的生长过程。要求:默读课文2、3自然段,标出描写石榴生长过程的句子。
2、瞧,这些图片找不到自己的号牌了,你能结合自己找到的句子,给他们排排号吗?
3、指名回答
4、过渡:(指一生)她排的对不对呢? 生:对
师:那你找到的句子是?
生:“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5、引导概括石榴生长过程。
师:请仔细看,春天的时候,石榴怎么样了? 生:抽出了新的枝条
师:你能说得简洁一点吗?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抽……枝。
6、师: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真有条理,我们再来读一读。
四、品读
(一)颜色
1、过渡:石榴秋天结果,那它的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呢?
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品读第3、4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
2、出示:“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一半儿黄。”
(1)师:这段话中,作者主要描写了石榴的………..?(颜色变化)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指名答,齐读。
(2)师:大家看,小作者用哪几个词把颜色串起来了?这些颜色可以换换顺序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呢?一起来读读。小作者只用了3个词就把这些杂乱的颜色串起来了,真有条理。师:请合上课本,我们用上这几个表示顺序的词,借助图片来说说石榴颜色的变化。
(二)形态
1、过渡:我们继续来看,成熟后的石榴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熟透了的石榴……….满满的子儿。” “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成熟的喜悦。” 师:谁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指名读(1)师:你认为这两个句子好吗?生:好 师:好在哪里?生:把石榴当成娃娃来写
师:是呀!小作者把石榴想象成一个个可爱的娃娃,看,它们都高兴的笑了,怎么笑得? 生:有的…..有的…….出示:石榴形态图
3、师指一生:这个石榴娃娃,请你高兴的笑笑,请你读读这句话 师评:这个石榴娃娃笑的真开心
4、师:这些石榴娃娃会动吗?生:会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指名答),你能表演一下他的动作吗?(评:真形象)师:你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话吗? 齐读。
(三)味道
1、过渡:这么可爱的石榴,迫不及待地等着采摘,那我们就摘下一个尝尝吧.2、出示:“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清爽无比。”
3、师:找一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果实的特点的?
4、师:大家看,作者先写了剥开外皮,看到了什么? 生:………,师:这是视觉
师:再写放入口中嚼嚼,味道如何? 生:……….,师:这是味觉 师:最后,品尝后什么感受? 生:………….,师:这是感觉。
5、总结:看,小作者就是从“视觉、味觉、感觉”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石榴这种水果的。下面,我们仿照第4段,说一说,你吃过的水果。
2.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 篇二
一、突出活动的随机性, 在估计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在“统计和可能性”的教学中, 第五册数学教材第90页的例题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围在桌边摸球的场景。图中有一个透明的口袋, 口袋里放着3个黄球、3个红球, 还有一个蒙着眼睛的小朋友在摸球。之所以让摸球的小朋友蒙着眼睛, 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摸球活动的随机性特点。在第一轮教学中, 笔者就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的。虽然, 学生都能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 但活动结束后, 对于那些蒙着眼睛参与活动的学生来说, 并没有能真正感知、认识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且不能真正参与到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摸球的活动中来。那么, 如何既要突出活动的随机性, 又能让每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呢?经过反复揣摩, 笔者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 将例题中的透明口袋换成黑布口袋。活动前, 小组成员, 看着承担摸球任务的学生分别将3个黄球和3个红球装进口袋, 反复摇晃后再进行摸球活动。如此, 不但突出了摸球活动的随机性, 更能激发学生猜想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二、明确操作的目的性, 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体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判断力
“可能性大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以摸球活动为例, 从装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 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一些?对于这个问题, 人们通常会依据生活经验做出一种直观的判断, 即:从中任意摸一个球, 摸到红球与黄球的可能性相等。但这只是一种猜想。为了取得一定数量的实验数据来支持这种猜想, 教学中, 笔者注意通过不同的操作活动———“抛硬币”、“丢骰子”、“摸扑克”、“玩转盘”、“下黑白棋”、“统计小组同学的爱好、成绩、家庭人口”等, 让学生在明确操作的目的性及操作要求的基础上, 反复经历实验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引导学生交流上述过程中的发现, 让学生逐步体会“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大小”初步学会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此教学,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培养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把握练习的关键点, 在反复阅读仔细斟酌中推敲,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在提出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中, 感受了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在联系, 增强了数据意识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意识, 但在实际的自主练习中, 个别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 是这些学生未曾把握练习的关键点, 审题能力欠缺。如:解答“在口袋里放红、绿两种颜色的粉笔, 一共放6枝。每次任意摸一支, 要使摸到红粉笔的可能性大, 可以怎么放?”时, 学生出现的错误表现为:一是放错了枝数, 有人说, 放4枝红粉笔, 1枝绿粉笔, 总枝数不符合要求;二是放错了颜色, 有人说, 放5枝红粉笔、1枝黄粉笔, 总枝数符合要求, 但粉笔的颜色不符合要求。显然, 以上错误, 都是审题不清的缘故, 换句话说, 出现如此现象的学生, 审题能力较差, 有待培养。针对这种现象, 再次教学时, 笔者出示习题后,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 然后说说这道题该注意的关键要点有哪些?结合学生的回答, 及时用彩色笔标画出来:其一, 两种颜色, 红色和绿色;其二, 一共放6枝;其三, 摸到红色的可能性大。经过反复阅读, 仔细推敲, 学生把握了以上三个关键点,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果然大大提高了。
四、注意画图的示范性, 从正确及时规范的示范做起, 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作图能力
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用涂条形图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 是三年级“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认识可能性的相关活动中, 笔者要求学生灵活使用以上两种方法, 在增强学生数据意识、动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 相机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作图能力。
画“正”字的方法, 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不简单。笔者是这样指导学生画“正”字的———
首先, 要求学生明白:一是画“正”字, 不是写“正”字, 这个正字的每一笔、每一画要足够长, 最好一样长;第二, 画“正”字时要按照“横———竖———横———横———竖”的顺序画, 不要倒笔画;第三, 要搞清楚, 一画表示1次, 一个“正”字表示5次。
其次, 教者做好示范。第一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统计结果时, 在学生认真倾听完上述三个要求后, 笔者及时根据学生的摸球情况, 在大黑板上示范性逐笔画出一个“正”字,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画, 自主数, 自主说。
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教会学生认字,懂得使用保养毛笔。教 学 过 程
一、认真写钢笔字
(一、)观察插图,教给学生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1、第一页左上角
(1)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笔?是怎样握的?(2)小结
(3)学生模仿执笔方法。
2、右下角背景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使用的是什么笔?他们的姿势怎样?(2)教师提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出示写字歌。
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纸放平,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心要静。
(3)学生朗读:写字歌(4)学生练习写钢笔字。
3、小结
(二、)引导动手,教会学生使用和爱护钢笔。
1、出示各种钢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钢笔。
2、小组交换看钢笔。
3、指导看图,教师介绍,教师动手操作,注意卫生。(三、)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写好钢笔字的兴趣。
1、引导观察第二页上的图,问:从这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模仿练字。
3、作品欣赏
4、小结
二、认真写毛笔字
(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
1、回忆《写字歌》(1)指名读(2)齐读
2、指导
写毛笔字的姿势与写铅笔字,钢笔字的姿势一样。(1)让学生坐
(2)示范毛笔的执笔姿势。(3)学生模仿执笔
强调:五指执笔后,应做到:指实,掌虚,笔直
3、学生反复练习
(三、)指导学生爱护使用毛笔。
1、观察第5页上面的图,初步认识“文房四宝”
2、观察第5页上面的特写图,体会这些学生严肃认真的练字态度,让学生通过模仿,再次训练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3、观察几幅小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如何正确使用和爱护毛笔。
5、收好工具。
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钢笔与毛笔的执笔与写字姿势。
2、学生练习,教师及时纠正。
二、观察作品,掌握写字的行款。指导观察第2、3页上的钢笔字作品
1、抄写课文或作文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交流
3、小结
三、组织练习,训练学生养成习惯
1、学生练习写钢笔字。
2、教师辅导,纠正执笔方法,写字姿势。
3、说说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四、总结,提出希望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3、提出希望
五、作业
练习如何正确使用钢笔和毛笔。教学反思
1、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
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 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 党
问 谁安排(感情)祖国
2、学会查“无字词典”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2.指名试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 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怎样查“无字词典”?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3、我的外公
一、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注视”造句。
3.理解外公说的两段话,懂得知识的浩瀚,学无止境的道理。知道只有从小虚心好学,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得的人。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时:
1.板书课题:
3、我的外公 2.齐读课题。
3.谈话过渡,“我的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小朋友学了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生词,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好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习只读不写的生字。学习读写生字。
学生按要求只读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说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试读每个自然段。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下面字音:识、似、穗、勤、品; 指导长句子划分;
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Ⅰ„„Ⅱ„„Ⅲ„„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讨论:
我的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我一有空就去外公家? 满肚子学问是什么意思?
过渡:外公满肚子学问该不要学习了吧!(下面再来学习第二段就会知道)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仿照句子,正确搭配词语。
例子 辛勤培育辛勤_________ 辛勤__________ 充满敬意充满_________ 充满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卡片。
读下面的字,把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二、细读课文: 细读第二自然段。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我去外公家看了什么?听了什么?(有波浪线画出看到的,用横线画出听到的)理解重点句子。
你觉得外公是怎样一个人?从哪儿看出来? 板书:厚厚的、圈圈点点、密密麻麻 从上面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第四句:
理解“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沧海,把什么比作一粟。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重点句子,看看有几层意思? 认真读,练习背诵。
三、细读课文第三段: 引导看图。
图上画的谁和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⑵这幅图和课文的那一自然段对应? 细读第三自然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外公的话。理解外公的话。
指名读句子。(第一句)
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稻子很可爱。(金黄、沉甸甸、黄澄澄)学习第二句、第三句。“不炫耀”是什么意思(不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思考外公为什么是那么可爱的稻谷 a、稻谷可爱低头弯腰吸取养分充实自己
b、不炫耀自己(品质好)颗粒饱满回报农民。
c、我们应该怎样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呢?(吸收知识充实自己)小结:
外公借稻子用“颗粒饱满”的稻穗去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培育作比,教育“我”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将来报效祖国。
三、总结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思考:
外公在屋内和我的谈话,对我有什么教育(吸取知识充实自己)
四、作业:
1、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2、组词:
工()只()以()空()识()似()
3、扩词:
勤()()()微()()()
4、造句:
注视
练习一
一、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描红。
2、认识部首,再找出和部首对应的汉字并连线。
3、按课文内容填空。
4、在田字格正确描红、仿影、描写。
5、熟记8条成语。
6、朗读,背诵《新三字经》节选。
7、练习在不同场合,用适当的语言劝阻不安全、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数:4课时
三、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
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板书断学生回答一般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练习书空。
指导书空并说出笔画。
3、练习
指导学生坐正握好笔,在田字格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写边想笔顺。
行间指导,及时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指名读题,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出示第一行8个部首,老师讲解,这8 个汉字的部首
出示部首卡片让学生认读。
认读每个部首的名称。
小结:弄清这些部首是查字典的依据。
将卡片发至学生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起始笔画中寻找部首。
3、练习
学生在自己书上连线,然后找一学生到黑板上连线,及时纠正并进行矫正训练。
三、作业:
1、写第三课的笔顺
2、找出第三课生字的部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学生认读题目。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指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这两个句子,比一比,看谁背得正确流利。
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回头填空。
指导学生书面填空,要求学生坐姿要正确。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并口头造句。
出示第一句:理解骄阳似火得意思。(让学生根据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用骄阳似火造句启发学生回忆夏天烈日当空时人们得感受。
出示第二句:理解密密麻麻得意思,并用该词造句。
3、练习:
重点指导反复朗读,在读准字音得基础上积累和巩固词句。
二、教学第四题:指导书写
七、大 女 永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三、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
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并说出8个成语的大概意思。如: 孜孜以求:勤奋努力的样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练习
自由读
同桌互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指名试读
教师范读。
教师结合插图讲解意思。(第一句主要是讲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恒心,铁棒可以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句讲的是再穷也不放弃学习。第三句讲的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永不停步。)
教师再次范读。
3、练习: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纠正字音。指名读。练习背诵。
4、反馈。
检查朗读。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1、审题。
教师谈话,揭示话题:学会劝阻。学生自读题目下面的一段话。
2、指导。
指导观察四幅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让学生观察四幅图,看出是在哪些公共场所,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高压线下 放风筝 打谷场上 点燃爆竹 公共汽车站 扔香蕉皮 在操场边 喝生水 指导练习在第一种场合下的劝阻。
让学生假设处在这种场合,你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说江小宁是怎样劝阻的,要求学生能展开说。指导学生能各自练说,并与同桌同学配合表演。请同学上台表演,老师作直指导。
3、练习。
分别选择一幅图,以第一种场合为例,自由练说。
同桌互相配合,分角色表演。
教师在巡回过程中作有重点的辅导,注意发现好的配对,让他们准备在全班表演。
4、反馈。
请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劝阻的内容,尽可能照顾到那些胆子不太大的同学,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说话。四幅图内容都要能说到。大家听后评议,教师总结。
请同桌起来分脚色表演,同学评议,教师指导后,再同学上台来表演。
最后请四个同学在模拟的情境中表演,教师作课堂小结。
二、教学第八题
见写字备课
5、北大荒的秋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荡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 见底 几缕 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四、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 3.提问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一全小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大豆、高梁“当作什么来写了?(当作人来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热闹的景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练习朗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 “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齐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3.照样子,写词语。4.背诵全文。
6、西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就 是镶嵌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 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 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 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 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 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
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 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⒉摘抄好词佳句。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远眺)湖堤 小岛(近赏)
华灯 琴声(夜游)
七、泉城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⒉记住字形。
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板书: 练习二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正确描红。
⒉区别四组声母易混淆的音节。
⒊读一读,初步认识对子。
⒋熟记8个成语。
⒌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词语。
⒍朗读、背诵古诗。
⒎观察四幅图,整理图序后练习写一段话。
⒏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让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第一个字及其笔顺。请同学先说说一般的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然后仔细 地 观察“汇”字的笔顺,再照样子数空。
⑵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⑶让学生说说“汇”字右边的笔顺
⒊练习。
⑴指导学生坐端正,握好笔在方框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想边想笔顺。
⑵教师巡回指导。⒋反馈。
⑴指名学生到黑板描红,表扬认真的同学。
⑵指导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3个字的描红。
注意学生写字的姿势,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教师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读,出示卡片:
⑵指名说说这两个字在读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平舌音,翘舌音。
⑶请同学小声读读,注意生母的发音。
⑷请同学正确读出词语。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三组词语。⒊练习。
⑴分组出示卡片。
⑵用各种方法反复读。⒋反馈。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有错误及时纠正。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⑴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让学生自由试读课文。
⑵集体读,教师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⑶出示小黑板: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让学生思考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⑷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进行朗读。
⑸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简单的对对子。
⑹教师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读其他三组,师生、学生之间对读。
⑺教师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
⒊练习。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地练读。
⒋反馈。
请同学个别读,同座位对读。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清题目。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识要写的4个字,并了解这4个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⑵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⑶指导书写“拔”。
①讲解要求;②教师范写;③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杭”“堆”“济”。
⒊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和书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要保持安静。
⒋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问题,矫正。
三、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⑴指名读题。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
⑵教师范读。
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
⒊练习。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位练习背诵。⑶指名读。⒋反馈。
四、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⑷全班范读,要求读通顺。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小羊吃青菜 ⑵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导观察四幅图并调整图序。
①指导观察第一幅图,出示问题: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还画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观察2-4幅图,问题同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理清思路: ④把序号填在括号里。⑵指导说话。
①知道学生说第一幅图,说出内容就给予鼓励。②指导学生说2-4幅图。
让学生自己练说,然后选择一副图交流。教师按图的顺序清同学们交流,逐一指导。③指导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说。⒊练习。
⑴让学生自练说话。
⑵同座相互练说,要求评出对方的优缺点,教师巡回指导。⒋反馈。
请同学到讲台说说,总结全班练说情况。
9、蓝鲸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只要„„还„„”造句。⒊学习课文打比方,作表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⒋理解蓝鲸的样子,生活习性和用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实现感情。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大海无边无际,波浪滚滚。海面上,雪白的海鸥在盘旋。可是你们
知道吗?海底更是一个奇异的世界。那里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二、自读课文,了解自然段段意。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画出生字词,读好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思考自然段段意。⒉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三、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放录音)
2、课文向我们介绍蓝鲸的哪几方面?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⑴用熟字换去偏旁的方法记忆:饭
⑵用部件组合方法记忆:浮 舌 吞 速
⑶重点提醒。
吨 迅
2、指导书写。
吨 浮 左窄右宽 迅 速走之旁要包围得当。
五、作业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本》上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词语。
2、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课文 ⒈讲读1.2自然段。⑴指读1、2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蓝鲸大)⑵细读第1自然段。
从那儿可以看出蓝鲸很大?
指导读第1自然段。(强调最大)
过渡:读了这一段,我们知道蓝鲸很大,可蓝鲸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学了第2自然段 我们就明白了。⑶细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蓝鲸很大。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帮助理解句子和词语。)第一句:把大蓝鲸比作什么?“简直”突出了什么?(惊讶)指导用惊讶的语气读句子。
这一句用什么方法写蓝鲸的大?(打比方)
第二句:“30多米”大约有几个教室长?体会一下“170多吨”300头黄牛的这里重量。指导读句子,突出几个数字。
这一句用什么方法写蓝鲸的大?(列数字)
第三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蓝鲸的嘴巴特别在哪儿?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指导读句子。
指名说说这一句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鲸须”是蓝鲸嘴里的皮,可以过滤食物。
鲸须就有3米多长,就像个大型的扫把,这说明了什么?(大)小节第二自然段,板书。观察图画,练习说话。图上画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说蓝鲸的个子很大吗? 2.讲读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 自然段。
⑵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⑶逐句理解。
①看图理解第一句,理解蓝鲸名字的由来。
②蓝鲸的行动有什么特点?从哪儿看出它的行动很快? ③指名朗读第三句。
这一句写蓝鲸干什么?(看图)看图理解。
你觉得蓝鲸呼吸怎样?
④自学第4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齐读第三自然段。⒊讲读第4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蓝鲸干什么?蓝鲸吃东西有什么特点?
⑵默读2、3、4句,边读边圈出描写蓝鲸吃食的动作的词。
⑶齐读第五句。这一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它的食量大的惊人? 指导用惊讶,惊奇的语气读第五句。⑷小结第4自然段。
三、课堂练习。找出课文中用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句子读一读。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说出结构和偏旁。
饭 吨 浮 迅 ⒉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助组词。
二、讲读第5自然段 ⒈谈话。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蓝鲸的很多特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蓝鲸对人类有很大用处呢。⒉自由读第5自然段。
什么叫“濒临灭绝”?怎么会濒临灭绝? 你喜欢蓝鲸吗?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课文。⒈总结。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词语练习。
⒈用“只要„„就„„”造句。⒉讲解。
⒊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什么样的条件,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⒋填空练习。
①我们只要(),眼睛就不会近视。
②小钢只要看到谁有困难,就()。③造句练习。
⒉抄写词语。板书
10、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⒊读第三行诗。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⑵指名读题。⑶解题。⑷介绍作者。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⒊检查自学情况。⑴认读生字。⑵指名读课文。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⑵学习第三、四句。指名读三、四句。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⒉背诵课文。⒊抄写词语。
11、石榴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1. 重音要读准:
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2.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四、指导精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2. 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六、板书: 石榴
春天 叶________ 夏天 花________ 秋天 果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3.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板书: 11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 有的„„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练习3 教学要求:
1. 按笔顺正确描红。
2. 查字典,查到部首在“部首目录”中的页码。3. 读一读,了解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4. 在田字里正确描红、仿影、临写。5. 熟记8条成语。
6. 朗读背诵诗歌《晨牧》。
7. 练习将最近读的一本书介绍给同学们。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 指导。
出示第一个字“讯”及其笔顺,让同学们观察了解先左后右的一般规则和这个字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让学生说说“讯”字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3. 练习。
指导学生那个在田字格描红,要求边写边想笔顺。4. 反馈。
指名到黑板上描红,表扬好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纠正。
二、学习第二题。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 指导。
⑴教师打开字典,翻到“部首目录”,告诉同学们里面有些什么。⑵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目录”。
⑶指导学生读“部首目录”,指导里面的部首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⑷出示写有部首的卡片,然学生认一认教会学生这些部首的名称。
⑸出示“月”,让学生数一数它共有几画,让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⑹出示“乙”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查的? ⑺学生自己查字典。3. 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导。4. 反馈。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3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出示句子。(同时出现)指导读正确、流利。①体会一二句的不同之处。
②学生自读,理解体会,同桌讨论。③有:第二句语气更加肯定。⑵指导学习第二组。3. 练习。
让学生分组读第一组句子,感受一下不同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4. 反馈。
同桌互读,读出语气来。表扬好的,纠正问题。
二、教学第四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出示卡片“灭”“至”“苏”,让学生认读这三个字,明白他们多是上下结构。⑵找出书写这一字的特点。⑶指导书写“灭”字。
⑷学生描写一个“灭”字。
指导书写下面几个字,教师范写,学生练习。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5. 反馈。
展示学生写的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同学。指出问题进行纠正。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5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⑵教师范读正音。⑶学生自由读。
⑷让学生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⑸教师重点讲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狼奔琢突:形容成群的坏人就像狼和猪一样到处轮转,任意破坏。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跑。3.指导。⑴指名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⑶同桌练习背诵。5. 反馈。
集体背诵;指名背。
三、教学第6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让学生先小声的、自由的读一读全诗,要求读正确。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想想诗的意思。学生跟着读诗,要求读通。教师讲解诗意。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3.练习。
自由读,同桌互读,自由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4.反馈
指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背诵,表扬能背诵的同学。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7题。1. 审题。
揭示话题:我读的一本书。学生自读要求。2. 指导。
⑴指导学生各自将最近读的一本书的内容说出来。
⑵请一位同学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同学平易,教师总结。
⑶学生按刚才指导的样子练说。
⑷请一位同学完整的将读的一本书介绍给大家。全班评议。⑸教师总结。3. 练习。4. 反馈。
13、蒲公英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地的幻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时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⒉教学生字: 蒲 绒 降 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⒉检查自学情况。⑴读出下面生字词。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⒊范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
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 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四、作业。⒈描红。
⒉练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⑶理解词语。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
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地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①出示投影片。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在就会变成百万富翁。
这颗种子说了几句话?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指导用蔑视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理解“百万富翁”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来读2、3两句话。②出示投影片。
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欢乐!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指名说说另外一颗种子为什么要落到湖面去。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③指名有感情读两颗种子的对话。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⑵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说说几种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⒈齐读全文。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⒈教学生字字形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五、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⒉用“可爱”“亲切”造句。
14、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⒉读抄词语。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⒈指名读课文。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⒊各人背诵。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2。用“兴高采烈”造句。
15、掌声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 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
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 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⒉ 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⒊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 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 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①讨论让学生明白: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⒋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⒌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⒈听课文录音。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练习4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书写“佳”“绒”“插”“骤”。⒉区别8组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助词。⒊练习写钢笔字。⒋熟记8个成语。
⒌读背孟子的两句名言。
⒍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再按要求作口头作文。⒎练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佳”“绒”“插”“骤”。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插”“骤”。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先比一比,在组词。)。⒉指导。
⑴指导分别读一读这8个形近字。
⑵要求学生从中 找出音形都相近的几组字。⑶分组引导学生边读边比较音、形地异同。⒊练习.⑴学生口头组词。
⑵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⑶朗读自己组成的词。
三、作业:
用8个形近字组词。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改正要得不正确的词语)。⒉指导。
⑴出示题⑴,指名读题。
⑵要求学生将句中要得不正确的词语画出来。
⑶选择一个正确的词语来替代(通过读句子来体会)。⑷讨论:为什么将“参加”改为“参观”? ⑸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
①读 ②画 ③换 ④想 ⒊练习:
⑴用所学方法练习修改⑵⑶⑷⑸题。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⑶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⑷然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⑸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⑹大声朗读修改过的五个句子。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富”“异”“然”“惑”。⑵教师提出描红仿写要求。⑶逐字指导书写。指导书写“富”。
①引导学生观察“富”字,弄清字的结构。②教师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写。按上面的方法练写“异”“然”“惑”。⒊练习:
学生描红,仿写。
⒋评选优秀的作业,同时指出问题,进行矫正。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⑷集体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指名读练习要求。
⑶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这两句名言。⑵指名试读。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范读。⑷讲解孟子的两句名言的意思。⑸再次范读这两句话。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教师纠正容易读错的地方。⑵用“开火车”的方法指名读。⑶练习背诵。
⑷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从“我们的校园”谈话揭示话题:汇报学校绿化情况。⑵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⑶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要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并填表。②将调查结果向大家作口头汇报。③对学校今后的绿化提出一些建议。2.指导:
① 讲清调查范围: 主要是了解本校范围内的绿化情况。校园外的属于本校的也在范围之内。② 根据调查表,讲清调查的内容: 学校树木的总棵数,主要品种,树的名称。
③ 讲清调查方法: 分组进行、每人负责一两项内容:要仔细观察,认真计数,及时填表。⑵汇报指导: 明确要求:
①根据调查表,口头汇报学校绿化情况。
②对学校的绿化情况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③对学校今后 的绿化的建议,可以说得具体些。④回报时声音要洪亮。⒊练习:
⑴学生现在小组内汇报讨论。⑵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⑶不足之处可以互相补充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⑷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二、讲解的八题。(见毛笔字备课)
三、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小调查整理成一份报告。17 花瓣飘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 不知所措 惶恐 懂事 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词语:
小屋 清晨 惶恐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懂事 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板书:不解 买花 送花)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18、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 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 :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 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出示: 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比较: 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⒉复习。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 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⒊同座二人练习。
19“东方之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倾、舒”两字。【教具准备】
1、录音带。
2、投影片。【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东方之珠。(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香港)
②简介香港。
③“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珍珠呢?(3)感知画面。
(这就是香港,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行船如梭;景色迷人的沙滩上笑声不断„„)
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这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
(1)听配乐朗诵后,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香港(2)自由轻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须,准备读给大家听。
(3)检查初读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指名选读,及时矫正。
(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3、细读课文。
(1)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知道有
(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但是,“东方之珠”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沙滩、公园、街市,而是因为它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香港有(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
(听出来了吗?课文首先交待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说她是“我国 南大门”,接着简要介绍那里的、、和 多么美啊,多让人自豪啊,一起读读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③齐读。
④ 练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想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试试怎样读出文中的意思。
①各自轻声读。
②指名读。
③谁想好了,第1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板书:浅水湾好地方)
④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两个词点明了这个好地方的迷人之处,那就是„„(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⑤作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了一同美妙和画面。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再细读读看,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⑥在这如仙境一般的沙滩上,人们感到真是
⑦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大家轻读第2句,去大胆想象、体会。a、出示:因为人们 „„,所以感受到了“舒服极了”。b、人们只所以感受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⑧知道怎样读了吗?谁来试试。(指读、齐读)
4、指导背诵。
(1)指投影引读。(2)抽词语填空读。(3)看板书试背。(4)看图试背。
5、配乐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6、指导写字。(1)认读:
shu fu qing tan qian 舒服 倾 滩 浅(2)书写:(指导笔顺:“倾”“舒”)(3)描红:(纠正姿势)
要注意对容易写错的字的指导。如“舒”的右边是“予”,没有一撇;
“倾”中的 匕 与焰中的臼的笔顺不能写错。
7、作业:
①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
②能默写本课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⒈学习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举世闻名”。下面两句话就是具体写他的举世闻名的。⑷小结:
第3自然段写了海洋公园里海豚的表演。⒉学习第4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闹市口”。闹市口的具体情况怎样?
⑷看书上插图,对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获得感性认识。⑸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了 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⑹齐读第4自然段。⒊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为什么说香港是“灯的海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得? ⑷看书上插图,欣赏夜香港得美丽。
⑸结:第5自然段描写夜香港灯光如海洋得美丽景色。⑹齐读第5自然段。⒋学习第6自然段。
⑴学生按照上面得步骤自学第6自然段。⑵检查自学情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请学生小结课文第6自然段.⑷ 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三、指导背诵3~6自然段。
⒈听课文录音欣赏。⒉利用板书引导背诵。⒊各人自由轻声背诵。
⒋分两个大组,一组背,一组听,在交换。⒌指名背诵。
⒍同桌二人练习。
四、布置作业:
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背诵课文。练习5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规则,把“柴”“惶”“焰”写正确、写端正。
⒉去部首成新字,在数笔画,学习并熟悉部首查字法。
⒊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四个排列混乱得句子调整成为一段条理清楚、语意连贯的话。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用钢笔练写半包围的字。⒌熟记成语。
⒍朗读、背诵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⒎讲几个小笑话给同学们听。⒏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柴”“惶”“"焰”。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惶”“焰”。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本题的三个要求:
⒈弄清去掉部首后是什么字。
⒉把去掉部首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⒊数数去掉部首还有几画,并填写在横线上。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猜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说“猜”是什么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什么。③“猜”去掉反犬旁是什么字?
④数数“青”是几画? ⑵按上面的步骤方法,指导练习其余7个字。⒊练习。
⑴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填上答案。
⑵汇报填写情况,纠正汇报中的一些错误。
⑶小结: 这是用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操作方法,同学用这个方法可以查一查字典。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请一位同学读本题中的四句话,帮助学生理解四句话中的内在联系。⑵想一想这四句话大体上讲一件什么事?可以按什么顺序;来重现排列。⒊练习。
⑴让学生按事件先后的顺序重现排列次序。
⑵填好后,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凭借语感,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⑶汇报自己重现排列情况。
⑷帮助排列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并重现排列。⑸齐读排列好的四句话。第2课时
一、教学第4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从字形上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笔顺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看准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在田字葛的位置。⑶引导学生回忆描红与临写要求。⒊练习。
⑴说说这4个字的笔顺。
⑵按要求在书上描红、临写。⑶检查描红与临写情况。
二、教学第五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⑷集体朗读,背诵。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首诗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教学第7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⑵指导练习:
⑴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
⑵教师示范讲笑话《一知半解》。⑶学生说《一知半解》。⑷学生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⑸请一同学当主持人,指名学生到台上来讲笑话。21 三袋麦子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 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课文。
⑴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一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⑵会读、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烙饼 发霉 麦囤
⒉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⒊检查自学效果。⑴ 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⑶理解词语:
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分讲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他们各自作了处理。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⒈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理解关键词语: 开心 迫不及待 捧起 慢慢吃 全种 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先分组说一个小动物的做法,在连起来说。⒋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⒉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⒈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⒉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⒈理解课文内容。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土地爷爷夸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怎么样)讨论并理解有关词语:“舔了舔舌头”、“节俭”、“满满的”。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部分全是人物对话,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个人说话时四什么语气,说话时地心情怎样,该怎样读才正确?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 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⒊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⒈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⒉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⒊教师小结:
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小猴富有创造性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们启发很大,今后我们要想小猴学习。
四、作业:
⒈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⒉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 存---节约 小猴--全种地---聪明能干 22 石头书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⒉ 学生自读课文。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⑵指名解释词语: ⑷齐读生字词。⑸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 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 练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⒉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 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23 哪吒闹海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⒊能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⒋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位神仙我们一年级学汉语拼音是就认识他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22 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 22 哪吒闹海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⑶查字典,理解词语。⒉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生字词。
掀起 随即 机灵 洗澡 父子 摇晃 扔去 ⑵指名读,注意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上区别。⑶理解生词语掌握情况。重点词语:
兴风作浪: 刮起大风,掀起大浪。胡作非为: 装做坏事。⑷朗读生字词。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哪吒闹海的原因。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即 :左边的点紧靠提画。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⒉完成描红练习。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⒈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理解“称霸一方”、“作恶多端”?
⑷说话:用因为„„所以„„将这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他们。这是他要去闹东海的原因。
⒉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画出表示哪吒动作的词语。(板书:跳进 取下 摆 掀起)
这些词和课题中哪个词儿联系的十分紧密?
⑷东海龙王怎么样了?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⒊第3自然段:(结合看图)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什么叫“机灵”?小哪吒的机灵表现在哪里?你们看小哪吒是多么勇敢,哪个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打死了他。这么一来,龙王怎么了? 请看第4自然段。⒋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吧?
⑷画出关键词语,练读。
⑸小结: 2~4自然段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三太子,处治你龙王,为百姓出气。齐读2~4自然段。⒌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哪吒闹海的结果。⒍齐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深化故事,写小哪吒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有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的事,表现了哪吒为人民着想,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而获得胜利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练习6 【教学要求】
⒈练习按笔顺规则写字,认识隔音符号并了解它的作用。⒉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用钢笔字写好左右结构的字。⒊熟记成语,朗读、背诵语句,练习说话。【重点、难点】
读读背背和说话练习。【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叉”“仍”混“"迹”。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叉”“仍”。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⑶指名读第一组的音节。
思考:①这一组的上下音节有什么异同?②想一想:上面两个音节为什么要在字母“a”前面打上隔音符号? ⒉练习。⒊反馈。
出示投影片:
下面的音节哪些需要打上隔音符号? ⒋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⑶指导朗读第一句。
①两个括号中分别填写“种”、“收获”。
②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个句子,注意填写的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他的聪明和、能干。⑷指导第二句。
①两个括号中分别填写“趴”、“聚精会神”。
②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个句子,注意填写的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回答。⑸指导自学第三句。⒉学生练读,背诵。⒊指名诵读,齐读。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⑴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范字,看准左、中、右部分在田字中的位置及比例。
⑶教师范写这三个字。⒊练习。
⑴说说这三字的笔顺并书空。⑵ 学生描红。⑶评比。
二、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二、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这句话的意思。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
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三句话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⑵指导学生看图。⒉指导.⑴你一个人在家时,是否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⑵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⑶说说当时的想法?
⑷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⒊练习:
⑴教师假设几种情形,让同学们练习处理方法。①敲门的是同学。②敲门的是出差回来的爸爸。
③敲门的是陌生人。④敲门的是的人自己不认识,但说认识自己的爸爸或妈妈。⑵学生练习。⒋总结:
重点对陌生人敲门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25、第八次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重点、难点】
⒈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方法写一段话。⒉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题目是“第八次”。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招集 抗击 几乎 失败 动员 劫掠 信心 ⑷学生自读课文。
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练习5教案 篇四
⒈按笔顺规则,把“柴”“惶”“焰”写正确、写端正。
⒉去部首成新字,在数笔画,学习并熟悉部首查字法。⒊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四个排列混乱得句子调整成为一段条理清楚、语意连贯的话。
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用钢笔练写半包围的字。⒌熟记成语。
⒍朗读、背诵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⒎讲几个小笑话给同学们听。⒏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柴”“惶”“"焰”。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惶”“焰”。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本题的三个要求:
⒈弄清去掉部首后是什么字。
⒉把去掉部首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⒊数数去掉部首还有几画,并填写在横线上。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猜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说“猜”是什么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什么。③“猜”去掉反犬旁是什么字? ④数数“青”是几画? ⑵按上面的步骤方法,指导练习其余7个字。⒊练习。
⑴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填上答案。⑵汇报填写情况,纠正汇报中的一些错误。⑶小结: 这是用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操作方法,同学用这个方法可以查一查字典。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请一位同学读本题中的四句话,帮助学生理解四句话中的内在联系。⑵想一想这四句话大体上讲一件什么事?可以按什么顺序;来重现排列。⒊练习。
⑴让学生按事件先后的顺序重现排列次序。
⑵填好后,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凭借语感,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⑶汇报自己重现排列情况。
⑷帮助排列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并重现排列。⑸齐读排列好的四句话。第2课时
一、教学第4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从字形上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笔顺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看准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在田字葛的位置。⑶引导学生回忆描红与临写要求。⒊练习。
⑴说说这4个字的笔顺。
⑵按要求在书上描红、临写。⑶检查描红与临写情况。
二、教学第五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⑷集体朗读,背诵。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首诗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教学第7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⑵指导练习:
⑴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
⑵教师示范讲笑话《一知半解》。⑶学生说《一知半解》。⑷学生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5.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遇有生字词做上记号,参照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尝试理解词语意思。
(2)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3)思考: ①如果要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的秋天,该怎么说? ②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指名朗读课文。
(4)同座讨论分段意见。组织交流后小结:全文可分四段。第二~四自然段为一段,其余各自然段自成一段。
(5)赞美北大荒可以用“美”或“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6)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半包围结构。首笔“撇”起笔要高,要写短平,“秀”下面的“乃”先写横折折折钩,后写撇。最后一笔是“平捺”。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学生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2)教师讲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树叶凋谢落地,就知道秋天将要到来了。2学习第二段。(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天空一碧如洗和落日映照下的流云美。)
(2)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流云”、“几缕”和“一碧如洗”。
(3)揭示句子: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①读一读,用彩色笔画几缕流云,说说你的感觉。②读“银灰、橘黄、血红”,每读一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读到“银灰”,会想到像银子一样的灰色;读到“橘黄”,会想到像橘子一样的黄色;读到“血红”,会想到像血一样的红色)(4)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①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读读,说说是用什么比什么的。(用“透明的蓝绸子”比小河,用“明镜”来比水面。)②哪些词语是写小河“清澈”的?(清澈见底、如同透明的蓝绸子、明镜一样的水面)(板书:小河 清澈见底)(5)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理解“非凡”的意思。“原野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北大荒的原野到了秋天非常热闹)②课文是怎么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6)指导朗读这一段。3让学生默读第三段。(1)引导学生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一段话里想到它的意思吗?(2)“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有双手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指导朗读。
4齐读第四段。提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里?(景美:天空一碧如洗,流云像锦缎;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物丰:大豆摇铃千里金)5指导背诵:选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边背诵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6指名背诵。7小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词语,着重正音。
2说说“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你联想到什么?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吗?(雪白、漆黑、桃红、天蓝)
二、欣赏句子
1揭示句子: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思考:什么像火?(红红的榛树叶子像火)什么地方相似呢?(都是红的)教者讲“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2)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3)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各自朗读这些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好处。
2揭示句子:成片的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思考:大豆会有笑声吗?(不会。大豆的豆荚,在风的吹动下,发出的是响声)谁才会发出笑声?(人)这里是把大豆当做人来写。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1)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2)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3)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各自朗读这些把物当做人的句子,体会它的好处。
三、朗读指导
四、背诵指导
西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练习用“犹如、像”或“仿佛、宛如”说话。
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各自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难点:练习造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俗语,引出课题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要求学生口答:下有苏杭。2教者讲:人们把生活幸福美好的地方称作“天堂”。“苏杭”指的是苏州和杭州。苏州,在江苏省;杭州,浙江省省会。杭州的美在西湖。3板书:西湖。领读课题。4简介西湖
二、初读指导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2)指名读词语,着重读好前鼻音的字。(3)理解词义:
(4)教者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书写 1讲解字形。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问:这一段共有两句话,重点是哪一句?(重点是第二句:“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2)理解:①“美称”是赞美的称呼。
②“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中间加了逗号,突出了“西湖”
③开头这两句话总起全文。下文就是写西湖的。(3)齐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山峦?哪几句话写湖面?山峦和湖面各有什么特点?(2)读第一句话,结合看课文下方的插图理解“层层叠叠、连绵起伏”。(3)湖面有什么特点?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板书:湖面 犹如银镜)(4)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思考:十里明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2)口头填空:
①十里明湖中,孤山----。②白堤和苏堤就像-------。
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等三个小岛----。(3)读了哪一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仙境?(4)学生各自诵读,体会景象的美。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此节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西湖景色呢?(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承上启下作用。
(3)学生读第二、三句话,读好短句“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理解比喻句:“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4)除了写华灯,这一段还写了什么?(琴声)(5)小结:这样,西湖就更加美了。5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6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西湖的美。7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6西湖
远 山峦 真像山水画 湖面平静
近湖堤 像绿色绸带 小岛 仿佛仙境 夜 华灯 宛如银蛇 琴声 悠扬 “人间天堂”的一颗明珠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说西湖美在哪?
2听写:悠扬 葱绿 围绕 荡漾 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4当众背诵。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学生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 子)3学生讨论:把什么比作什么? 4让学生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5评议。
板书设计: 6西湖 犹如„„ 仿佛„„ 宛如„„
7拉萨的天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7拉萨的天空。
2学生读题。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简介拉萨
1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之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湛蓝或湛蓝、透亮)2学生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一想各自然段的内容。
(1)拉萨的天空湛蓝、透亮;(2)拉萨的天空离人近;(3)拉萨的天空让人神往;(4)拉萨的天空一年四季蓝晶晶;(5)拉萨的天是圣地的窗帘。3指名分节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或联系实际理解生字词。
湛蓝 宝石 掬 河畔 圣地 4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5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2将生字按结构分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3用钢笔描红。
板书设计: 7拉萨的天空 窗 帘 忍 圣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写出跟下面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太妙()河畔()越发()宛如()2听写词语:
二、精读训练
1过渡:上一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了拉萨的天空有什么显著的特点。2看课题上方的插图,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
(1)“那里”指哪里?(拉萨)“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是)“天空„„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是一个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2)齐读。
3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1)可以读懂的:“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拉萨的蓝天离人很近)(2)不太好懂的地方: ①“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一方面承接上文“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说明天与人的距离近,另一方面,暗藏了一个比喻,蓝天就像一池碧水,可以用来洗脸。
②“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这是两个对比的句子:拿“白云”与天空对比,形成了白和蓝的映衬,突出了“纯净”;再拿“草地”和天空对比,形成了青和蓝的对照,突出了“明洁”。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板书:离人近声音碰到 手能摸到)4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的。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什么意思?(布达拉宫的上空一年四季总是蓝晶晶的)(2)结合插图介绍布达拉宫(3)指导朗读。
6齐读第五自然段。
(1)蓝天是窗帘,什么是建筑物呢?(拉萨这座城市是精美的建筑物)(2)教者讲:为了让这块神圣的地方永远保持明洁、纯净,我们要注意环境保护。7指导朗读课文。
三、背诵指导
1理清全文层次,回忆第一—五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2熟读并记住第二自然段。3熟读第三~五自然段。4试背课文。教学反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征,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教学难点:写出个性特征。教学过程:
一、导人习作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还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呀?(2)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①说给小组的同学听。②指名说。
(3)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呀!2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①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②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指导习作
1学生给自己画像。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练说。
(1)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2)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 天真烂漫 美丽大方 愣头愣脑 憨厚 4学生练写。(1)学生写草稿。(2)指名读。(3)师生评议。(4)学生誊写。
(5)习作和画像展览。板书设计: 我的自画像
外貌特点 性格 兴趣
练习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字词句。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3读背8条成语。4学写毛笔字。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增长生活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体会字义。(5)小组汇报:根据上下文意思,谈谈朗读的感受。体会“漾”:水面轻微动荡。2第二部分。
(1)读题明确题意。
(2)自由读通、读顺句子。
(3)小组学生合作查字典,讨论选择确切的解释。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强查字典、选词义方面的指导。
(4)小组交流:根据句子和字典选出合适的字义。蔫:在这里比喻小象性格内向,不好动。挎:在这里是指篮子是在小白兔胳膊上挂着的。蹑:这里指小彼得踮着脚,动作很轻。3第三部分。
(1)师: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不准确的书写姿势。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出示8条成语,四人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读准成语的音。(1)小组汇报朗读。
(2)指名做小老师朗读8条成语,学生连读成语歌。
3分小组讨论这8条成语的意思。老师点拨:可联系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书上的插图,展开联想和想象。
4连读成语,体会意思。
5小组讨论对成语的理解,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表扬。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竖”的写法。指导: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2小组讨论:仔细观察悬针竖和垂露竖的运笔方法。3小组汇报。
4教师书写悬针竖,指导运笔方法。
悬针竖的写法:逆锋右上入纸,旋即右折稍按,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学生练习书写悬针竖。
5教师书写垂露竖,指导运笔方法。
垂露竖的写法:起笔同悬针竖,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注意一定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保持中正,防止歪斜。学生练习书写垂露竖。
板书设计: 练习2 高堂广厦 玉宇琼楼 错落有致 曲径通幽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眼花缭乱 美不胜收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颗:口语交际 1板书: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学生自己读题目,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小组讨论: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3)小组汇报。
(4)集体讨论: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可以开门;当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师:说得好,但与人说话时仍要注意得体,态度要十分坚决。)(5)谁能把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话连起来说一说。3练习。
(1)分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将后一种情况作为练习重点。(2)指名上台表演。
(3)讨论评析,师生共同给予指导。
二、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石榴教案】推荐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08-1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知识点07-1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争论的故事》教案07-0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教案09-09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8-02
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5教案(苏教版)06-16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08-18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