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思想道德修养(13篇)
1.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一
公民道德修养增改内容(2013)
一、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㈠、道德的含义、特点、功能及作用
1、道德的含义 △
2、道德的特点
道德调节的自律性、稳定性、广泛性。△
3、道德的功能
主要功能:调节、认识。
4、道德的作用 对个人: ☆对社会:
①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高尚道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进行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④道德能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高尚的道德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⑤高尚道德能够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㈡、推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核心及原则
二、我国公民的道德生活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㈠、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体系
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㈢、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②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
③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重庆 JDX-XQ@163.com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
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③扎根中华历史文化土壤,传承中国传统价值的精华。④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⑤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规定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⑥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
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①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价值资源。②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③要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四、自觉加强道德品质修养
2.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二
一、作为民生文化现象的小小说与民众文化活动的关系
文学创作和欣赏是大众最容易认识和理解的“文化”活动, 杨晓敏先生很早就提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论断, 明确指出了小小说区别于其他样式小说的本质特征, 即小小说具有亲民性, 主要表现在小小说作者的平民化和受众的大众化等方面, 这实际上是在探讨小小说的“民生化”问题。
小小说的“民生化”倾向是指它具备反映民情民愿的特质。因为短小, 从创作到发表的周期短, 它就可以很灵活地出现在各类报刊上, 对民众中发生的各类生存现象能够及时进行反馈。目前, 国内已经有多位小小说作家在各种报纸或刊物上开专栏, 有的报刊甚至开设了小小说专版。比如辽东小小说就有于众和高盛荣分别在《鸭绿江晚报》开设了《生活虚构》和《心灵地带》专栏, 在当地读者中有较大影响。全国每年出版大量小小说选本, 涉及到作家很多, 辽东就有于长祥的《狼毒花》出版。如此, 也就为小小说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提出了新课题, 如何更好地爱护这个文体, 使之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即借助这一文学样式反映民众心声, 提升民众文学素养, 是当前小小说创作和研究的关键问题。因此, 切实地从当前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 真正把小小说创作与民生问题结合起来, 把创作与欣赏活动放在城镇化的大视野下探讨这个文体在公民生存与发展方面的作用, 才能真正认识这一文体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包括三方面:一是弄清城镇化背景下公民的精神与文化诉求现状。平民的艺术必然反映平民的心声, 当前城镇化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 近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从近期看为农村人口城镇化和流动化提供了更大动力, 那么, 老百姓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哪些精神与文化诉求呢?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 乡镇社区走访、做讲座, 组织或参与当地的“辽东小小说沙龙”创作与欣赏研讨会等形式, 了解到老百姓对文学创作, 特别是小小说创作主要关心以下问题:作品好不好读?有没有写到他们的生活?能不能关注他们这个阶层经济与社会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乡村文化如何融于主流文化等。这些问题为小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也为推动小小说的欣赏活动提供了依据。二是关于创作题材问题。创作上与民生问题结合, 写老百姓熟悉并关心的日常生活内容, 特别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让老百姓有兴趣读作品, 比如于长祥的《狼毒花》, 内容几乎全是辽东山区老百姓中发生的故事, 这样的作品老百姓怎么可能不爱读?三是关于城镇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化活动特点问题。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由原来的生存方式下走出来, 融入新的文化氛围中, 并由此建立起新的“城乡一体化”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体系从形式上来看, 剥离了村落文化的某些特征, 更靠近城市文化的特点, 文化活动更讲求内涵、时尚化和理性, 比如文学社团的建立与文学活动的展开, 以及阅读习惯的建立等。这些都证明, 小小说这一文体与民众的文学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下小小说的“民生化”, 必然是指关注了大众物质与精神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小小说创作与欣赏活动。
二、城镇化背景下小小说的创作和欣赏与公民文学活动的联系
探讨这个话题, 要关注到几个因素:“城镇化”的主要对象;“城乡一体化”文化体系关照的对象;仅从小小说方面来看, 公民的文学活动的特征。
(一) 对“城镇化”主要对象的界定。
柴林、许为民等认为:“农村城镇化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由农民的身份逐步过渡到城镇‘新市民’身份的过程。我国的农村农民城镇化进程一般经历两种途径:一是由农民———农民工———产业工人化———城镇‘新市民’;二是由农民直接转换成城镇‘新市民’。比如城镇规模的扩大, 郊区农民直接转变成城镇居民。”这个观点目前较具代表性, 从身份和角色转变的角度涵盖了城镇化对象的两个类型。
(二) 探讨“城乡一体化”文化体系的关照对象问题。
视野既要触及城镇化这一历史背景, 又要涉及城乡文化的共通与互融特性, 即“城乡一体化”文化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城”与“乡”两个部分, 那么, 其关照对象必然是原有城镇居民和新近完成身份转变的“新市民”。由于城镇化建设是部分农民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 变成“新市民”的进程, 他们带来的村落文化必然会对原有城镇居民的市民文化产生影响, 进而就形成了新的内容到形式的小区域文化, 因此, “城乡一体化”文化体系的关照对象应该是感受到城镇化氛围的每一个人。以丹东市为例, 靠近市区的安民镇、金山镇、五龙背镇、西城办事处、花园办事处等地, 城镇化程度非常高, 文化活动比城市和乡村都更丰富多彩。
(三) 由于城乡文化融合, 城镇化背景下的民众更喜欢从内容到形式体现城与乡兼具的特色文化。
以辽东小小说为例, 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五龙背镇、西城办事处等地, 已经建立起了相应的文学团体, 五龙背镇有“小荷文学社”, 好多成员以创作小小说、诗歌为主, 定期举办创作研讨和各类赛事, 体现了城市化特征。西城和花园等办事处强调民间文化特色, 邀请专家介绍民间文化特征, 该地区作者在创作上也更注重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搜集整理, 小小说作者古柳一直在创作反映丹东地区成长史的作品。振安区楼房镇的于长祥, 擅长写农村生活, 关注转型后的“新市民”在城市务工的酸甜苦辣, 社会反响很好。王文凯注重转型期各类人的心理感受刻画, 他的《阿五的门》2013年获第六届广西小小说大奖三等奖。因此, 从小小说的角度讲, 城镇化背景下的公民文学活动是复合式的, 即在城乡结合的文化大概念下, 各小区域的创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欣赏活动中都更注重地域性。
三、城镇化背景下小小说创作和欣赏对提升公民文学修养具重要作用
从“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角度讲, 小小说的创作与公民文学修养提升有密切关系。包括如下几项:
(一) “民生化”的创作倾向, 使得民众对平民化的文学形式小小说更有阅读兴趣。
由于关注了城镇化过程中特定人群由身份或者角色转换而产生的新的精神与文化诉求, 就使读者获得了心理释放与审美体验,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文学素养的体现。据《鸭绿江晚报》编辑透露, 读者多次打电话向编辑部反映对于众和高盛荣作品的认识, 于众的创作属于市井文学范畴, 通俗易懂, 可以从中感知流散于市井的人情世故;高盛荣的作品唯美悠远, 纵向空间开阔, 代表了该地区小小说创作的纯文学倾向。无论哪一种风格, 大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给他们带来了精神愉悦的感受, 这样, 大众的阅读活动就与审美活动结合到了一处, 进而证明作品对大众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
(二) 文学创作是一种高强度高能量的精神活动, 小小说创作自然也不例外。
小小说创作活动使得众多创作者在从事创作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对社会、人生、自然等的认识, 从而提升了自己感受生活、体验时代特色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现实问题, 如何以凝练的笔叙说真实生活, 讴歌正能量, 这是作者感受与体验时代与生活能力的体现。拥有众多小小说作者的辽东小小说团队在这方面成绩斐然, 仅2013年一年, 在《北方文学》、《微型小说月报》、《参花》、《燕赵文学》、《鸭绿江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上百篇, 社会反响非常好。一个能写出时代特点、反映民意民情的作者, 他的文学修养自不必言, 创作活动自然是高质量的审美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小小说创作与欣赏是提升公民文学素养的最佳途径, 这点从小小说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就能看出来。本课题组根据对抽样调查问卷的分析认为, 越是对小小说等文学形式感兴趣的人, 不管是创作还是阅读, 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其他人高, 对自然与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能力较强, 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道德感都呈现较高走向, 对生活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所以, 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大力推进民间小小说创作与阅读活动规模化和常态化, 是繁荣文体、服务民生的大好事。
参考文献
[1] .张曙.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4
[2] .王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 .刁丽英.试论当代文学语境中微型小说的价值[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龙钢华, 龙茜.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展特征[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
3.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三
[关键词]高职特点 法律修养 课程单元目标
高校所使用的“05”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教材是教育部对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了有效科学的整合,经中央政治局研究审定,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一本质量非常高的通用教材。但是,本教程没有进行本、专科学生学习层次的划分。由于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不同,加上高职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使他们在“基础”课程(特别是法律部分)的学习中实效性比较差。在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对高职特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教学部分进行课程目标的单元研究意义重大。
一、教学的实际效果与课程总目标要求存在较大落差
1. 教师在教學中的困惑
“基础”中法律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层面多而细,知识点繁而杂,教材中罗列了上100部法律法规,其中较为详细的就有30余部,内容大而全。这也导致了教材中的分级标题多。从法理学到宪法、基本法、诉讼和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把法律体系基本囊括在内,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当,理论性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在十多节课的教学时间内做到面面俱到的话,很多知识点只能蜻蜓点水,结果是理论灌输多,解决实际问题少。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案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使学生不易读下去,导致他们对本课程学习丧失了兴趣。如果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精选一些现实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结果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2.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期望与实际教学结果落差较大
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具体,所侧重的是对人们行为提出禁止或许可或允许的要求,对人们的要求是最基本的底线。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培育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拥有健全的用法能力,具备自觉的护法意识,对当代的高职生来说,既必要也非常重要。
学生在现实中对法律问题或现象不懂或困惑的地方比较多,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很强烈。但他们实际拥有的法律知识不多,一方面痛恨社会上的侵权行为,另一方自己却出现了有意无意的违法行为,出现认识与行为的分裂。他们内心有拥有强大的法律知识去维权或充当社会正义使者的渴望,因此,他们想通过“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学习来获得强大的法律知识来达到目的。可实际结果是自己的期望与教学实际效果出现很大的反差。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二、结合高职生实际,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进行单元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1、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我们的目标追求
法律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生通过学习要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有关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了解法的产生、本质和历史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作用、创制和实施、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等方面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会全面了解,对树立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如何去提高法制观念和树立法制意识等方面的认识会有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完整的学习,会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会有一定的帮助。而现实情况是学生学习的热情高,但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强、法律实践能力不高而变得学习动力不足。他们对部分法律概念有认识,但对于跳出理论范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远远不够。如学生对书写民事诉讼状等最起码的法律技能就不具备,这与我们教育目的是相背离的。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没有实效性可言。
2、在总目标框架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法律素质是影响人们行动的选择与实施。开设“基础”课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课程法律部分的总目标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我国在宪法为指导基本框架下的基本法律原则和主要内容,及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在法律意识和控制观念部分,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由于高职生的认知状况和身心发展有自身特点,他们的思想开放,视野开阔,反应敏捷,对社会特别是新闻媒体披露的一些重大的法律事件常常成为他们热议的重点话题,但受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的局限,他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动态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很容易导致思想和言论偏激,行为易走极端。以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的总目标框架内,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单元目标进行教学,真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课程教学能切切实实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理法律知识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法律技能。
3、提高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学生法治精神是课程的价值追求
法治精神的培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高职生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承载着更大的社会期望与责任。自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方略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各种社会角色的高职生来说,法治精神的培养注定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同时也成为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
生活经验表明,一些具有丰富法律知识,甚至精通法律运作方式的专业人士也会贪腐枉法,并设法规避法律的制裁;历史已经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用“剥皮揎草”的酷刑惩贪治腐,然效果甚微,往往是“弃市之尸未移,新犯大辟者即至,然则风俗之未能移易。”对法律的自觉服从依赖于公民的法治精神,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所说“心理学研究已表明,要确保规则得到遵守,信任、公正、可靠、合群这类因素远比强制重要。恰恰是在法律得到信赖而无需强制性制裁的情况下,法律才行之有效;依法治世者就不必带着警察到处出现。”。
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律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公平、正义精神的内化,是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任何建立法治社会的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高职生对法治建设的认可度高,有参与法治建设的强烈要求。他们对社会中存在的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权钱交易等背离法治精神的现象深恶痛绝,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欲望也最为强烈。因此,教师授课时应当将法治精神的培养提升至首。这也是我们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
总之,高职生法治精神的培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用课堂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知识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基础”课程的教学正担有此重任,因此提高“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课程实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加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真正得提高,让他们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美]伯尔曼.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四
————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体会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
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
分重要。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则,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加以舆论上的监督与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公德加以规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有严格的惩处规定,严重的还将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出台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放烟花爆竹以及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也
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加强个人修养、完善自身人格的基本功来付诸实践,使社会公德意识深入人心,从而
为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全 面进步,这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在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至关重要。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坚固的精神支柱,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建设重在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 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可以高度凝炼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既弘扬了传统美德、继承了革命道德,又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适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我们要宣传好这20个字,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要实践好这20个字,使之成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主旋律;我们要通过宣传、实践这20个字,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道德规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就要让每一个公民都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道德建设群众性强、实践性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贵在自觉,贵在参与。只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我们民族的道德水平就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们社会的文
明程度就会
5.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五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通过设立辩论赛、讨论题、各种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发言等活动,使各种观点在碰撞中逐渐趋同,从而形成比较一致的主流价值观念,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受正确的观点。
高中学生身心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社会公共生活空间越来越大,开始理性地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重大问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修养教育是必要的,有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6.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六
张家窝中学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导学案
课题10.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编写人杜学芳审定人唐凤顺 授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确实存在思想道德冲突;正确认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懂
得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二、学习重点:
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三、学习难点:
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四、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五、特别提醒:
1、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具有时代性,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受经济、政治的制约,代表先进的经济、政治力量的文化,就是站在时代前列、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就是先
进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也是先进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民族的文化,是和谐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它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
中华先进文化的立身之本。科学的文化,是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合理先
进的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以科学的精神态度对待一切事物的思想文化。大众的文化是
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来自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
(2)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互为存在的条件。
3、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素质。
六、知识梳理:
1.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1).道德冲突的原因:①②新型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衰落③
2).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和,不断追求更高的。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1).科学文化修养
①含义:人们在、、等方面、的过程。
②重要内容:学习,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③途径和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自觉接
受,使自己的不断升华,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益于人
民的人。
2).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等方式,不断提
高、,陶冶,养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过程。
3).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区别:①方式不同:②内容不同:联系:①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
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缺乏科学文化修养,就容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
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和的人。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在遵守公民改造的长期过程。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
2).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认真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修
养,树立正确的、、。
3).脚踏实地、不尚空谈、,要从我做
起。
七、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
2.2012年1月17日,网友“感动你我”在红网论坛发帖,把2011年来收集的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整理出了一张“2011年感动中国小人物”榜单。在这份榜单中,捂着断臂奔
跑百余米制止了一场特大事故的铁路调车员裴永红。有跳入冰冷河水中救落水青年的农
民工,端着面条喂流浪老人吃的保安,追着赔钱的事故车主和不肯收钱的死者家属。还
有担负着生活重负却用自己微笑力量坚守道德高标准的人们:在工休时抱着孙女享受片
刻天伦亲情的老环卫工,公交上哭着求小偷讨还救父钱的男孩,在天桥上卖画为生的七
旬阿婆。
结合材料请你分析举办感动中国小人物评选的意义。
八、同步练习:
1.甲与乙是好朋友,甲有一次捡到一个钱包,据为己有。乙感到很为难,既想批评甲的这种不道德行为又不想破坏两人的友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思想道德的“两难选择”。要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就必
须
①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②大力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③大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④努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⑤坚持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2、“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这一说法表明()
A.有德无才与有才无德都是部分意义上的人才B.思想品德比文化知识更重要
C.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有机统一的D.文化知识比思想品德更重要
3.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获2009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有人用“加减乘除”来形容他的一生。即,加法:科学与革命都是做大事;减法:归零后向薄弱领域攻关;乘法:逻辑能力辅以浪漫情怀;除法:成就÷教学=桃李满天下。谷超豪先生 “加减乘除” 的人生,说明()
A.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中心环节
B.科学文化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灵魂
C.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能够同时提高
D.良好科学文化修养与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4.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对我们先进文化发展的启示是()
A.既要重视文化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道德素质的培养
B.文化教育是次要的,关键是抓好思想道德建设
C.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5.《新商报》报道,大连某大学生考研究生,但家里供不起他,他就逼残疾母亲刷厕所挣钱供自己上学。专家呼吁:让大学生“成才”之前先“成人”。专家之所以这样呼吁,是因为()
A.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B.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比加强知识文化修养更重要
C.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
6.余秋雨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7.对于年轻一代,要用灿烂历史和伟大成就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更需要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触摸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这表明,要加强自身修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④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汶川大地震让我们认识了“范跑跑”,也是因为“范跑跑”,让人们重新思考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文化修养越高,思想道德修养越高
B.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没有关系,不应对教师进行道德绑架
C.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D.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科学文化修养的提升
9.“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这说明()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前提
B.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取决于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
C.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D.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10.2009年9月2013,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活动旨在通过评选表彰,引导全社会学习先进人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立具有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道德力量。以模范人物为榜样,青年学生要
①见贤思齐,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大处着眼,不受小节的束缚③明辨是非,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④加强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广泛吸引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使道德标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引导人们
①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脚踏实地、重在行动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③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④坚持自然科学修养与社会科学修养并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2.材料1: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时代的到来,扩大了人们的出行范围,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汽车时代酒驾、飙车等不良社会风气也屡禁不止„„
材料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对构建汽车文明提出几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13.2011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10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是:科学泰斗钱伟长,“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玉树铁汉”才哇,“雷锋传人”郭明义,“舟曲之子”王伟,“草原曼巴”王万青,“英雄翁婿”王茂华、谭良才,三栖尖兵何祥美,“最美”洗脚妹刘丽以及“警界保尔”孙炎明。“感动中国”特别奖授予了三个群体,分别是:铁道部K165次列车乘务组;在海地地震中遇难的八位维和英烈以及中国志愿者群体。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国家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的依据。
(2)上述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何道德启示?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1—5:DCDAD6—10:CDDDB11:A
探究1.①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②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相互促进,但二者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不一定就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③从学生的实际来看,我们 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究2.①有利于还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②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人物的导向作用,提高社会思想道德水平。
③通过公民参与,能够感知先进事迹从而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⑤能够以先进文化感染人、影响人和塑造人。
12①要有效吸收、借鉴国外汽车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这是因为文化发展和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大力开展汽车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如果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角度组织答案亦可)
13.(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开展“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于培育“四有”公民,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①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要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7.儒家思想与教师道德修养 篇七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便是“有教无类”。儒家思想中的仁, 其哲学主张是以人为中心的, 认为无论人性善恶, 都可以用“爱人”去感化教育人。这种“仁爱”的思想, 尤其体现在对教师的道德修养要求上, 因此, 儒家的仁爱思想, 应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其教育思想的原点和核心。
教师仁爱思想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其主体———教师的职业特征是对人的启蒙、提升、塑造和完善, 这个职业很难用量化体系去分解、衡量和评判, 一个合格的教师, 更多的要求是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二是对工作对象的热爱。教师培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无论知识的传递、文化的传承, 还是能力的提升, 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身心成长, 要完成教师育人之责, 就必须充满爱人之心, 儒家思想的仁爱精髓, 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道德文化基点。三是行为举止的自律。按照儒家思想, 教育活动除了教书之外, 还有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就要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引导和影响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率先垂范, 严格自律。四是自身人格的完善。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意味着其对价值体系的评判和掌控, 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确认, 相当程度上受教师的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品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乐观的生活理念、认真的行事风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的“仁”, 包含着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这种认识为基础, 形成了儒家的基本处世态度和道德认知, 成为教师教育思想的核心, 是教师行事和判断的准则。“仁”决定了教师道德的培养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热爱人生, 热爱生活, 真诚地面对现实。人生态度是任何职业活动的基础要求, 但对教师来说, 人生态度尤其重要, 是教师道德修养的重中之重。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模式。教师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 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教师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 那么对教师的培养, 就必须注重培育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建立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意识, 使教师成为一个尊重科学知识的唯物论者。三是充分认识人的作用。儒家思想中的人为贵, 支撑着中华民族创新勤奋、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承担着把这种道德品质传承下去的任务,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建立这种道德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以仁为中心, 以礼为准则。儒家“礼治”的目的, 是建立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行为规范的秩序社会。可见, “礼”则是“仁”的表现形式。这种“礼”的思想, 对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长期以来, 儒家“礼治”思想不仅成为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而且使教育承担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的功能, 礼法意识内置在了教育的伦理、道德体系中。
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我们不可能回避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伦理、道德的影响, 不可避免政治统治思想的渗透。在我国, 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为政治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 对教育活动主体———教师, 必然包含着政治意蕴和道德要求。
儒家“礼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一是为维护政权统治, 尤其是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所担负的教化作用, 通过教育, 来完成认识的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延续。二是从道德层面, 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模式, 为社会的运行有序打下基础。三是在思想解放、创新发展和法制意识等方面, 使人受到束缚和禁锢。教育受到集权统治和封建等级观念的侵害,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然天性被压抑和泯灭, 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弱化, 这种道德内置, 也使教育部分地沦为思想统治的工具, 成为人的主体意识丧失和异化的主要原因。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教师作为道德的传承人, 深入分析儒家思想对教师的道德影响, 有利于更准确地把握教师德育的内涵, 为继承优良文化, 剔除和摒弃文化沿袭中的糟粕, 为更好地开展教师德育提供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方尔加.儒家思想讲演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8.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八
关键词:公民教育观;公民道德教育;人的主体性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1—0111—02
一、西方公民教育观概述
不同的民主背景下产生的公民教育理论,构成了不同的公民教育观。一般来说,社会的民主性决定了公民应该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需的各种公民资质,但是公民资质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国家、社会以及公共事务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程度以及各种公民资质之间的关系界定、如何实现培养理想公民的具体模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具体的理论作为支撑。公民教育观正是涵盖了这些具体理论的体系总和。从根本上说,建立在不同公民概念基础上的公民教育观必然存在差异。例如,建立在自由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公民概念区别于建立在社群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公民概念。两者对公民应该具备的公民知识、公民意识以及公民在公民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公民态度和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公民为实施公民行为而应该具备的行为能力的期望都不尽相同。
纵观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历史演变,三种公民教育观最具代表性,它们分别是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以及社群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观。三种公民教育观对公民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均有各自详细的阐述。共和主义公民观注重公民参与,强调对具有凝聚和引领社会功能的公共美德与共同价值观即“共同善”(common good) 的追求,认为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担任公共职务、参与公共事务有助于养成公民美德,公民通过追求、维护“共同善”而凝聚为命运共同体,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公民实践其责任与义务,树立公共利益优先的观念,培养公民履行责任和义务以及行使公民权利的主观愿望;自由主义公民观则强调个人至上,即个人是本源、目的、第一位的,强调道德的个体性与相对性,认为多元价值是不可消除的社会事实,社会团结基于公共规范而非共同理想,好政府依赖制度制衡而非公民美德,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民主性格与批判能力的公民;社群主义者既重视公民个体平等的权利,也提倡通过培养公民对社群的认同以实现社会的“共同善”,倡导积极的公民参与,重视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与爱国热情的培养,在教育途径与方法上,重视国家的教育责任,注重学校与社区教育的结合,重视服务学习,要求学校传递多元文化,培养能够尊重、容忍和包容文化差异,善于处理文化矛盾与冲突,具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公民。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公民教育观体现出的价值取向虽不尽相同,但就其整体的发展趋势而言,其共性表现在公民教育观的核心理念上,即主张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倡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并重。这些核心理念在西方各国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也反映出当代民主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
二、中国现代公民教育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政治本位”思想无法提供公民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现代公民概念并未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与思想领域,现代公民教育没有明确体现在教育体系与宏观政策中,其发展几乎停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公民教育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社会公共空间日益拓展,民主、平等、法治、权利、契约等观念逐渐成长,为现代公民人格的生成提供了土壤。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现代公民教育新要求,培养现代公民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为现代公民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观目标为标志,中国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重要特征,同样为我国现代公民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及明确要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 ;“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一要求体现出一种新型的政府、社会以及公民关系,对于中国现代公民教育观的演进以及公民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西方公民教育观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回溯中西公民教育观的历史变迁,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公民教育观的内涵与变迁不尽相同,但大体而言,中西方公民教育观却呈现出相向运动、相互融通的走势。体现在公民道德教育上,尤为明显。在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上,均趋向强调公民教育以公民德行为基础,对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的不同认识,影响和制约着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在教育实践中的处理。重视通过道德体验与道德践履进行道德教育是中国悠久的教育传统,其影响绵延至今。早期自由主义者认为多元民主社会对公民道德上的要求存在导致价值一元、危及个体自由的可能,注重社会制度公正的价值,而不主张强调公民道德。但在20世纪末的新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里,仍然强调了公民德行的重要性。指出健康稳定的民主社会对于公民的品质和态度的依赖性,公民的德行被称为社会资本。在西方,公民德行得到共和主义与社群主义一以贯之的重视。在近代公民教育思潮中,虽然抨击传统道德曾带来道德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对立,但道德作为立人的根基,私德作为公德的基础,践履作为道德养成的途径,公民道德作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仍是基本的理论共识。而现代公民教育思想中,对于唯智主义教育思潮以及“应试教育”的过度依赖,使得道德教育边缘化、重灌输知识而轻道德实践的现象严重,但随着不良后果的逐渐显现,中国现代公民教育又重拾道德践履的民族教育文化传统,注重将公民德行及其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上,尤为典型。综上所述,不同公民教育流派对公民德行的重视程度虽不尽相同,但重视公民德行与制度平衡协调、公民教育以公民德行为基础的趋势是一致的。
四、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公民道德教育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大力推进公民教育的进程中,必然选择以转变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为出发点。研究中西方公民教育观的异同,并以中国的当代国情和传统德育为背景,坚持和谐可持续的价值理念,深刻挖掘人的主体性精神,以人为本,塑造现代公民人格。
从传统德育中汲取精华。情感应答机制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注重将情感作为最重要的人格因素,强调情意感通、情化教育的德育模式,不仅符合现代心理学和情感教育中关于情意感通既有利于人们建立良好的,健康地悦纳自我,更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对他人产生关怀、仁爱、尊重、宽容等等健康情感的阐释,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要求。情意感通、情境化育等教育机制,在“我向性”情感逐渐发育为“他向性”情感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体与他者相互承认、尊重、关怀、宽容等良好的情感品质。从的发展而言,这种协商性的、妥协性的公民关系以及健康公民品性正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如此,从实践层面上说,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只有采用亲近于以个体情感体验、感悟为主的情境化育,而非刻板的道德说教与价值灌输,才有可能实现从道德“他律”到“自律”的内化。从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上说,激发公民个体的主体性,以公民个体自主、自觉的价值认同与责任承担为核心,培养健康的公民意识、情感与健全的公民能力正是和谐文明的民主社会对其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在当代德育中改革创新。当代德育改革中涌现的生命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模式以及生态德育模式,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敬畏生命、重视生活经验、追求天人和谐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和谐理念,为中国现代公民教育提供了引导与支撑。现代生活德育论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重视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主张将生活作为教育的依托与归宿,认为德育为了生活并在生活中展开,倡导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强调“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认为德育必须植根于未来公民的生活土壤,才能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合格公民。现代生态德育模式将自然生态作为人类和谐发展的资源,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寻找德育本体依据,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中激发生命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与价值情怀。这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体现出和谐理念下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与生态观念的现代公民人格的新视野。
回归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精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着转型社会的公共生活领域“道德危机”, 我们必须摒弃过去脱离现实生活基础的、高不可攀的道德规范, 使社会公德从“圣人”回归“民众”,构筑多元化与差异性并存的公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法则”。以人为本,回归主体性精神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本源,从“天国世界”回归到“感性世界”。
一言以蔽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现实国情,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和理性的文化自觉为指导,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民族传统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最终开辟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
[5]曾盛聪.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J].探索,2006,(3).
9.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九
领导才能究竟是什么?拿破仑·希尔说:“领导才能就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从广义上说,一个领导者确实能把理想变成现实,但必须加入另一重要因素——其他人。一个领导者不仅应通过自己努力,而且应通过别人的努力实现理想。自以为是领导者却没有人追随,这只不过是空想。
《韦氏新世界英语词典》给“领导才能”下的定义是“领导者的地位或指挥能力、领导能力”。事实上,这个定义会强化人们对领导才能的说明。许多人认为领导人是从他的地位或平衡中取得能力的。他们觉得有地位、有平衡就是领导人。但那不是领导才能的真正本质。一个只会在自己位置的狭窄范围内指挥别人的人不是真正的领导人物。如约翰·怀特所说:“人们追随的不是某个计划,而是鼓舞他们的领导人物。”
其实,“领导才能”的最佳定义是:“领导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应是能影响别人、使人追随自己的人物,他能使别人参加进来与他一起工作。他鼓舞周围人朝着他的理想、目标和成功迈进。
领导能力首先表现在一个人的个性和他的洞察力——他作为一个人最核心的东西。研究领导才能的专家费雷德·史密斯说:“领导人物走在队伍前面,并且一直走在前面。他们用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乐意别人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他们。”好的领导人物是能不断成长、发展、学习的人。他们愿为之付出代价:为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加技巧,发挥潜能而做出必要的牺牲,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别人所敬仰的人。
有良好品质的可信赖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领导人物。但光靠良好的个人品质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与人沟通的能力。领导人物应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始关怀别人,学会与人交往和调动他人的积极性。个性、理想、与别人沟通和激发别人积极性的能力是构成领导才能的基本要素。领导者的特征
一般说,世界上有两类人:一是领导者;二是追随者。当你开始工作时你就要选择是愿成为该行业中的领导者还是成为一名追随者。二者补偿差别是很大的,跟随者不可能有理由期望得到和领导者一样的补偿,尽管很多人希望得到这样的报酬。
10.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十
第一个学生,每天一早第一个走进教室,每晚最后一个离开。他的笔记也是全班做得最全面、最工整的一个。老师非常喜欢他,让他做了学习委员。
星期天,他从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出去郊游、逛街,他认为那样对不起良心。为了多学点东西,也为了走向社会能找个好工作,课余学习,他选修了心理学、逻辑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之外的学科,一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翻资料、做笔记。由于他勤奋好学,成绩突出,他几乎获得了学校设定的每一项荣誉。每当他把这些写信告诉父母,父母心里也总是升起无限的安慰和满足,他们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而骄傲,他们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得。
第二个学生很让父母担心,有几次他们甚至想断了他的学业,因为他们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他不仅没考过一次好成绩,有一次还挂了红灯。更可气的是,军训一结束,他竟干了一件让父母丢脸的事——低三下四到各学生宿舍收购军训服,然后倒卖给小商小贩。这一次他虽然赚了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是却让父母整整不舒服了一学期。他们想,父母再穷,难道就缺你这几个钱吗?放假的时候,两位老人苦口婆心地说:只要你能专心学习,考出成绩,我们再苦再累都心甘。
最让两位老人不能容忍的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竟写信来说,以后再不要他们的钱了。接信后两位老人的心简直都伤透了,这个孩子竟是这样不听话,以断绝和父母的经济往来来抗议父母的苦心劝告。最后得知儿子是因策划一种“高考文化衫”赚了钱,心里才稍稍安慰了些。不过他们已不再对他寄什么希望,他们想,他学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那是他自作自受。
大学毕业那年许多学生都忙着寄求职信,参加人才市场竞争,只有他无动于衷,因为这时他已是两个公司的老板。最具戏剧性的是,在他公司求职的信中,竟有好几封是他同班同学的。其中包括那位学习最好的学生。
播下不同的种子,收获不同的希望。
两个大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努力学习可以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的专业人才。但也有一些才能和智慧是现阶段的学校课堂无法教给你的,即使你当了老板,也必须不断学习新的实用知识。
11.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十一
【关键词】 廉政警示教育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
自参加廉政警示教育活动以来,感觉收获很大,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进一步提高了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增强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深深认识到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增强自律防御能力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在平时工作中要加强学习,勤政廉政,勤奋工作,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 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動摇
思想是根本,学习是关键。一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二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党纪国法。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脑子里始终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三要学习杨善洲、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品格精神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四要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那些以身试法的人就是由于缺少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缺乏自律意识,导致世界观、权力观扭曲,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邪路。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就要认真学习理论,重视作风转变,提高政治素质,坚定思想理念,强化廉政意识,从思想上筑牢防线,以德立身,炼就经的起各种考验的意志品质,不栽跟头,树好形象。
2. 坚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增强自律意识,在思想上拒绝各种“灰尘”的侵蚀
路是自己走的,自律是关键。市场经济的趋利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不断充斥人们的思想。稍有不慎,思想就可能滑坡、被腐蚀,就会犯错误、。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在思想上自律,在制度面前自律,在监督中自律,在不断经受考验中强化自律。要在事非原则上泾渭分明,小节上时时刻刻从严把握。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干干净净踏踏实实地干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做人。“自敲警钟,长鸣于耳”。要常有如履薄冰般的谨慎、如临深渊般的警醒。不断要克服贪念,明白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把好个人理想信念、自律自励的“总开关”。
3. 坚持求真务实优良作风,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真心为群众办实事、服实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尚能如此,在当今高度文明、物质丰富的条件下,难道领导干部做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有多大困难吗。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是党的优良作风,更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工作上务求办实事,求实效,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事,不能搞形式主义。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特点,讲求工作的形式和方法,彻底转变工作作风,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要寻求新方法,做扎实有效的工作,要正确行使手中的这点权力,在大事上要经渭分明,小事上要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不能做,哪些东西能拿不能拿,哪些饭能吃不能吃,在自己的头脑里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要踏踏实实做事,诚心诚意为职工群众办实事,谋公利不谋私利。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标杆尺度,认真解决群众最盼、最急的事,办好事、谋实利,
4. 坚持艰苦奋斗干净履责,杜绝不廉政行为,永葆共产党员的优良本色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永葆党员的政治本色,做到“两个务必 ”,履行党风廉政职责,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和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时刻有一颗为群众服务和着想的心,不能有一点私心杂念,要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把他们的监督当做一面镜子,能经常照一照,检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正确接受监督使头脑时刻保持清醒。要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要时刻保持思想干净。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时刻保持行为干净。勿以恶小而为之,耐得住寂寞,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时刻保持作风干净。无论在什么岗位什么时候、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原则。日常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防止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5. 坚持常照廉政“镜子”,自觉接受监督,使自己在清正廉洁方面始终不掉队不脱轨
有人说: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脱离监督的干部,往往会犯错误。很有道理。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加强制度监督,严格按程序办事。加强工作监督与相互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加强群众监督,用群众这面“明镜”,正衣冠正品行。还要做到自我约束监督,始终把党纪国法牢记于心,时时拿廉政行为这面“镜子”对照自己。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深刻地理解和准确把握怎样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作用,要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勤奋学习,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勤奋工作,坚持遵纪守法,坚持爱岗敬业,坚持认真履职。 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提高勤政拒腐防变能力。
作者简介:张永强[1971.04],男,安徽阜阳人,本科学历,安徽省淮南市市政工程公司政工师。
12.公民思想道德修养 篇十二
一、重新认识《道德经》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没有“道德”一词, 只有“道”与“德”, 最早见于《道德经》。“道可道, 非常道” (第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第二十五章) 道家认为, 道是先于天地而生、效法自然而形成的万物的本体和规律法则。道, 无状无相, 是人的视、听、触、味等感觉无法直接触及和感知的, 但又用之不尽, 确实存在。引水为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第八章) 道, 质朴无名, “王侯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第三十二章) “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道, 是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和真理。它客观存在, 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 顺应它去发展, 社会才能健康和谐, 人才会健康幸福。德, 是人的德性、品行, 是遵循“道”去适应和改造自然, 从而使社会、自然和人类长久发展, 和谐共存。人们按照道的规律去处事、做人就是有道德。
今日的我们对于道德有了新的理解。“道德”虽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 但是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沟通最基本的规范和准则。
道德是个体发展和完善的核心, 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恩格斯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个体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种种关系, 与自然的关系、与整个社会群体的关系等。为了维护种种关系的和谐发展, 就要建立一定的“秩序”, 形成社会规范。道德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其根本作用就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在人类社会中, 个体总是以道德节制自己的欲望, 并把天然的情感自觉地扩展到自然、社会领域和他人。道德帮助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 帮助人类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个体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敬爱自然, 才能知理明耻, 才能识大体、顾大局, 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是善良人的法宝, 也是不善之人得以保全平安的护身护。离开了道德的守护, 人类社会将会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1) 为此, 公民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道德经》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内容
公民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法律规范意识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公民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进行离不开公民自觉的修养, 榜样的引导和环境的熏陶。《道德经》中“清净无为”、“顺应自然”、“谦下”等思想给今日的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独特内容和新的思考。
顺应自然。老子给予自然极高的赞誉。他说“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 人的言行应该效法天地, 天地的运行效法道, 道效法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首先要做到“为而不争”。不过分占用自然资源, 维护自然的平衡, 人才能够在自然中和谐发展。我们已经得到公认的事实:过度砍伐森林就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温室效应等问题, 我们生存环境的质量就会下降。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和长远发展。
个人的发展也应随顺自然, 养成不偏不倚, 不造作, 不妄为的品格。老子认为, 秉持一个容器, 倒入水满溢出来, 还不如不是很满的状态;打磨金属使它又尖又锐, 金属物反而容易断折。做人也应该顺应自然, 不过分追求名利, 也不过分去追求功绩。老子提出一个与儒家相对的主张, 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他认为智圣、仁义和巧利不足以用来治理天下, 因为正是大道被荒废, 才会提倡仁义;巧智奸诈出现,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为严重的弄虚作假;六亲不能和睦相处, 才会重视孝心和慈爱;国家处于昏乱的状态, 才会有忠臣和奸臣的分别。 (2) 所以, 国家对于百姓的教育应该遵循坚守朴素, 减少私欲的原则。不给贤能的人特殊待遇, 就能够让百姓不去争夺名位;不珍视财货, 就能使百姓不去偷盗;不展现能够引起人欲望的事物, 就能使百姓在思想上不发生惑乱。 (3) 各行各业的百姓都安守本分、尽职尽责, 社会就会不治而治, 自然和谐。
清静无为。老子再次以水为例向我们阐释一个道理: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滴水穿石) , 没有形体的东西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这说明了无为的有益。有道德的人无所作为, 其他人见了能够自行教化;有道德的人内心清静, 其他人见了能够自然端正;有道德的人无所事事, 其他人能够自己富足。有道德的人自己知道而不自我表现, 爱护自己而不自显高贵, 所以能够得到他人的赞誉和赏识。治国者应当保持没有私心, 把百姓的心当做自己的心。治国者没有私欲, 百姓自然品质淳朴。治国者施行无言教化远比频繁颁布政令要好的多。治国者想要治理百姓, 一定会以言语向百姓表示谦下;想要领导百姓, 一定会将自身利益置于百姓身后。这样会让百姓感觉不到任何沉重而乐意拥戴他, 国家就能够自然和谐。
三、当代公民道德教育对老子思想的扬弃
1. 客观看待老子的思想, 汲取公民道德教育精华
老子的思想传至今日, 已经历了数千年之久。他的主张有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 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以对待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应该保持客观的态度, 细细品味, 认真思考, 结合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运用。在物质繁华、科技进步的今天, 我们依然要保持一个清静的心地, 学会顺应自然, 与自然和社会建立友好和善的关系。学会接受现实, 即使面对失败也要有承担后果的勇气。
2. 树立榜样, 上行下效地实施公民道德教育
老子认为仁、义、忠、孝都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德, 是自自然然的本性。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言行偏离了本性, 教育正是要帮助人们恢复原本具有的一切美德和智慧。百姓是可以教育的, 也是能够教育好的。关键是治国者要为百姓树立良好的榜样, 使之见贤思齐。榜样愈多, 愈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和效仿, 积少成多, 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和环境。更重要的是, 治国者要有自知之明, 绝不自以为是。要能做到致虚极, 守静笃。如果国家的领导者能够带头遵循中华传统道德, 做人民的表率, 人民自然会更尊重和拥护他的领导, 自然会跟着去做。
参考文献
[1]张尚仁.论《道德经》无为而治的国家社会管理思想[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2]魏饴.《道德经》德育功能三题——兼评文选德先生《〈道德经〉诠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3]郑雅萍.对全球化视野下公民道德教育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 2005 (7) .
[4]钱逊.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J].道德与文明, 2006 (1) .
[5]范如芬.刍议传统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影响[J].前沿, 2006 (5) .
13.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篇十三
一、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政治修养
我支部一直将提高团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政治修养作为我支部工作的重点。为了加强团支部建设,我团支部定期举行座谈会,总结同学们最近的思想动态,向大家宣传党的思想和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团员的积极性,使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团员们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加支部的座谈会,并对支部工作提出意见,使我们的支部不断进步!
目前,我支部26人,一名党员,5人正在发展阶段,另有11名团员参加了学校党校的学习并已结业。广大团员思想积极上进,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力争早日加入党组织。
二、突出班级集体观念,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同学们共同努力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在班委和团支部的带动下,我班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同学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排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使成绩稍差的同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并力争超过其他同学。班内有几位同学的英语成绩稍差,给我班的成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让这一部分同学尽快赶上,英语好一些的同学以聊天的方式自然交流英语学习经验,在生活中向他们逐渐渗透英语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使我们这个集体共同进步。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在上学期末的考试中,我班多科成绩大有进步,同比挂科率下降5个百分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班同学仍将保持和发扬“比、学、赶、帮、超”的班风学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三、团结协作,脚踏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班级的领导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他们能否有效运转、相互协作关系到班级建设的成败。各个班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班级日常管理稳定有序。班、团委之间密切配合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并定期通过民意调查考察他们的工作。此外,我班马驰同学在校学生自律部部担任部长,工作扎实肯干;王晓梅同学在学院爱心社担任副社长,并举办和参与了多次活动,受到了一致好评;张帆同学在学校自行车协会担任副主席,工作态度认真,活动搞的有声有色。经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班学生干部的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作能力得到了加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同。
宿舍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纪律制度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全班同学亲如一家,都把彼此当作兄弟,当作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虽然在宿舍难免有一些吵吵闹闹,但这些不但没有破坏同学的友谊,反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宿舍中,同学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开展了一些很有娱乐性的活动,比如学吉他、学电子琴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不仅使同学们在休息时得到了放松,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另外,同学们在宿舍可以倾诉彼此的心事,谈论自己的过去,畅想自己的未来,这都是同学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班里较贫困的同学给其他同学树立了勤俭节约的好榜样,其他同学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较困难的同学,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同学间的关系得到了升华。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展现自我,锻炼能力
积极组织团日活动是体现我支部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进入大学的近两年多时间里,为了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我支部开展了多项团日活动。
在大家复习迎考紧张的时刻,我支部组织大家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放松大家的紧张的心态,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事实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元旦前夜,“欢乐今宵”——包饺子、ktv,让大家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
【公民思想道德修养】推荐阅读: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文明办12-19
金安苑学校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10-23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07-24
公民道德格言警句11-08
争做道德小公民11-09
公民的基本道德11-12
小公民道德建设12-12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07-05
十二字公民道德规范07-18
公民道德建设教育总结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