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精选15篇)
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一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学习时间变长,许多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之后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出现了众多的不适应。在英语学习上,高中的词汇量增加,文章变长,学生们感到英语学习更加难学。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惧心理,帮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做到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在学生升入高一之后,英语教师要通过入学测试、问卷调查、当面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利用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对初中学习过的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在开始的英语教学中就要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课上紧跟教师的思路并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在课上,英语教师要尽量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由低到高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每天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要注重学生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为学生创设交流的环境。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阅读英文书籍、报纸和杂志,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并传授给学生英语阅读的小技巧,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爱上英语学习。
2.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二
一、如何归类“问题探讨”
(一) 学生了解的事和物
“问题探讨”模块的种类很庞杂, 可以进行大致分类。学生了解的事和物是“问题探讨”设置最多的内容, 这一类型的内容很常见。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中“问题探讨”设置的问题就是你在做极限运动时的感受, 如, 游乐园中的过山车。
(二) 设置的内容有很强的探讨性
课本中设置的实验与所学知识点要高度相关, 或者是一节课内学习的一部分, 有可探究性, 利于师生之间自由交流。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第一节《果酒与醋的制作》, 这一节的“问题探讨”设置的内容具有渗透作用, 是一个非常适合讨论的话题, 同时成为听说内容的一个知识点。又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设置的内容为血缘结构分析, 用简单的例子讨论学习课本内容。
(三) 分析科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
探讨科学研究成果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有个学习方向, 了解学术发展动态, 开阔思路, 紧跟时代步伐, 了解社会需要。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中给出了生态工程循环示意图, 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利用“问题探讨”
(一) 通过“问题探讨”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否被高效利用, 首先要看课堂前五分钟,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是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改之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课本中加入“问题探讨”模块, 来提高教学效率。打破原来教师主动, 学生被动的状况, 改变教师讲述, 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 让课堂更加活跃, 走出“填鸭式”教学。利用问题探讨, 引入课堂教学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或者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组组讨论, 师生讨论,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第三章第二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中以小蜜蜂采蜜, 却起到传递作用为探讨呼话题,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罗列的知识点。以此来加快教学速度,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 通过“问题探讨”加深教学知识点的理解
到了高中阶段, 所学的知识点的难度会上升, 比较抽象也比较难懂, 而且理论性很强, 要将教学由抽象化转为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 将教法由笼统转为细化。“问题探讨”模块设置就是将问题由大化小, 通过小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 简化生物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帮助学生记忆。例如,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学习中, 由苏轼《格物粗谈·果品》这首诗引发学生讨论, 利用这个通道向学生讲解诗中描述的“气”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乙烯”, 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 通过“问题探讨”增加师生间互动
“问题探讨”实际上还起着桥梁的作用和引渡作用, 成为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媒介, 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中直接切入正题, 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通过“问题探讨”缩短师生距离, 这样不仅使学生乐于听讲, 又让教师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转变师生的角色, 由教师中心论转化为学生中心论。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付诸实施, 促进开展“问题探讨”这个教学环节。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体的器官移植》中教师可以利用人体拼图将人体器官的位置呈现出来, 再设置问题, 如, 器官移植的原则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学生参与讨论, 增加互动,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 通过“问题探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生物教学来源于实践最终还要还原到实践中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让学生先武装头脑, 在头脑中形成理论框架, 进而指导实践, “问题探讨”环节利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步骤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实践能力, 也就是除了“问题探讨”模块, 另外设置的实验模块和实践模块, 让学生自己动手, 亲自进行实验。例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腐乳的制作》中, 腐乳从哪里来为话题进行探讨, 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观察腐乳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细小变化, 得出相关结论, 强化学生的实践以及动手能力。
(五) 把“问题探讨”变为课堂反馈的工具
教师介绍完整体知识框架后, 进入小节部分, 可以将“问题探讨”作为课堂测试总结, 使学生温故知新, 清晰认知结构。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后训练中, 利用“问题讨论”设置问题:当你在玩过山车时, 为什么知道已经系好了安全带, 心跳还是会剧烈跳动?问题中人身体的那些条件反射与神经管理有关?哪些条件反射与激素管理有关?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用这样的问题来巩固学生所学,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的能力。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中, 采用分开讨论的方式处理问题, 使问题细化, 通过“问题探讨”将问题由浅入深, 融入整体教学之中, 采用多种引导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进一步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转变学习态度, 开发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3.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 篇三
关键词:三维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导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围绕这一目标在教学上取得新突破呢?
一、教法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教法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比如在教授必修2万有引力理论应用的成就时,在一个班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然后答疑点拨;在另一个班要求学生预习后,写出这节课的内容提纲,然后分小组集体讨论;在第三个班上课前,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认识人类认识未知天体的历程。对于教材涉及有关天体、航天类的例题,有所选择性地布置给学生自学,共性的课堂上统一解决。
二、学法的引导化
高中物理难学,尤其是处理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基于这一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后处理具体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将现成的解题步骤抛给学生,先通过一些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在质疑中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自己的东西。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促进学生获得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问题的实际化
有问题才有思考。在习题课教学上,把培养能力迁移作为宗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表意见,然后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题策略,优化解题过程,多让学生体验感悟,而不是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宝典”或“秘籍”。比如,在解决必修1超重、失重问题时,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类问题是来自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如对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然后通过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四、能力的实践化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教授选修3-1《磁现象与磁场》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时,列举了音响中的喇叭、录音磁带以及在上海投入使用的磁悬浮列车等等,从各个层面介绍了磁在生活中的应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也就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大增了。通过教学实践的改进,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五、发展的个性化
传统教学不顾学生差异,对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很大。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上取得突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成功学习的条件,引导学生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4.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篇四
一. 课前准备很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老师必须要有效的指导,制定好教学目标,重难点,花更多时间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展示导学案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引导得好,学生学习就很积极,主动,他们不仅训练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学到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难点。但是如果我没有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或者引导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话,课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调动全班同学参与。
二.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课堂提问一定要有启发性,能使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内容上要和重难点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解决疑难,提到课堂效率。要在教学生长处设问,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形式上要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教师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
在学生合作的讨论过程中,老师是观察者,引导者。例如:教师必须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在适当的时候对进行顺利的小组提出表扬,而对偏离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点拨;而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则要扮演好组织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适时地介入让学生明白合作的技能与方法。高效课堂的实施,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要积极进取,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取其精华,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四.运用各种激励性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互动课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仅有教师的口头评价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富有创造性。例如:使用仿真百元大钞颁奖,小组积分奖励等。本人曾在课前发给每大组排头同学一块白板和一盒彩色磁石,每当该组有人回答对了问题,或表演精彩时,排头可从盒中取一块磁石贴在白板上。一节课下来白板上磁石最多的大组获胜。这种评价方式既节约了老师作评价打分的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最有趣的是,由于白板上没画格子,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彩色磁石贴出了各种不同的美丽图案。当下课前六大组高举白板,向所有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展示成果时,白板上美丽的图案如松树,小船,太阳,鱼等总会让师生哈哈大笑。
以上就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初步探索和体会,还有很多盲点有待解决。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英语老师必须当好舵手,切实打造英语高校课堂,课堂的主人应该是学生,高效课堂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必经之路。
5.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五
福州外国语学校
谢茂设
一、可望而不可及的“桃花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蓝图,但由于过于理想,这幅蓝图要变成大厦,难之又难。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并非专业教育。新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等专门领域,都要有专门的造诣。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
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脱离较远。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除去平时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那么新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
每个模块都要大量超支。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学生的课外时间早就被瓜分的一干二净了,哪还有时间留给语文,何况语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另外,新课标高估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力。高中语文教师,即便是学历合格的也不大可能在新课标所涉及的各个专门领域都有较高造诣。能胜任的是少数。而学生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出现问题了,从专家、决策者到实践者都应该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二、教学困境
1、教学单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施难。
首先,缺失探究的社会条件与基础。新编教科书中的不少课后思考探究题都有一定的探究难度,不是单凭了解课文内容就可探究得出来的。
其次,是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
思考探究题费时费力。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搜集资料,了解情况,是难以进行探究的。再看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要完成两册书的教学,任务比旧教材的教学还重。教师有时间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得充分、到位与富有成效吗?此外,我们的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任务,面临着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的挑战,学习科目多,难度深,考试压力大,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会有心思与时间投入到探究式的学习中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开展得如何,是否充分到位与富有成效,也就不难想象了。
2、作文教学的编排欠科学,教师教学困境多。
这些作文教学在特点上,可以概括为“多”、“粗”、“缺”三字。
“多”即形式内容多样,教学时间集中(要求随必修课程,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
“粗”即写作指导粗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与指导欠细化、系列化与递进性。譬如议论文的写作,只在必修4的第一和第二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中简单提到一点论点、论据与论证的关系及常用的一些论证方式。至于论点的提炼、论据的选取、论证方法的运用等细一点的内容则全无介绍、指导。
“缺”即缺当前几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写作指导。
应该说这些写作教学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也确能起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与旧教材的写作教学相比,确是作了不少有益的补充和改进。但同时暴露了旧教材写作教学所没有的缺点。
首先,把旧教材中分三年时间学习掌握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不仅明显增大了学习的强度,而且也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每种形式的作文教学都要求学生去实践或写作,不仅时间不允许,且易让学生陷入浅尝辄止、粗知皮毛的境地,教师若有目的地选取一些重要的或跟高考作文紧密相关的内容形式去实践或写作,则有悖于新课标课程内容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必修五册中的“表达与交流”真正成了一块“鸡肋”,使教师陷于一种难以取舍的困境。
其次,写作指导的简化,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借鉴的机会,教师失去了科学指导的方法。同时由于考试要求的不变与教学要求在内容上的减省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与教师教学的困难。新课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埋安排结构”与“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恰当地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那么如何写才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如何安排才算结构合理呢?如何才更好地展开想像和联想呢?必修五册并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普遍缺乏这方面科学而全面的理论与方法,难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与指导。教学目标要求与现实(教材内容编排)的矛盾,使教师处于一种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此外,当前几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与要求写作指导的缺失,也使人对新课程内容编排的科学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面对高考,就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熟悉掌握高考作文的几种命题形式与写作则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一个迫切需求。新教材缺失这些内容的编排,这难道不是编排上的一大缺点?这也令教师陷入需不需要补充,到底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指南,还是以高考要求为行动的准则的两难境地。
6.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六
2011-8-28 11:19:24
论文代写
作者:王玉荣
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发行使用以来,英语老师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讨论新教法、探索新教材的热潮。经过两年多对这套教材的使用和实践,笔者谈谈具体的做法和想法。下面,根据教学新教材的经验,与同行们谈谈新课标理念下我们使用新教材的一些感悟。
一、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使教材在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07年9月1日开学,我们拿到这套新教材时,对新课标、新教材也很茫然,尽管也参加了暑期的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及教材培训,第一单元安妮日记上了整整15课时。后来从网上下载了新课标,开始学习、理解、反思、教研,才重新理解了教材的使用。这套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当代社会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视野开阔,信息量大,不仅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的理解,而且注意弘扬祖国文化,如名胜古迹、发明创造、古代航海、文学艺术等,以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科书中每个单元所提供的材料都力图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但是这套新教材又要求很高,综合性较强,涉及的文化知识面很广,教科书的话题非常广泛,几乎无所不有。比如人物、地理、历史、生物、政治、体育、卫生、美术、音乐、语言、戏剧、幽默、娱乐、节日、旅行、饮食、建筑、自然、新闻、天文学、文化遗产与保护、宗教文化与习俗等等。若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于某方面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这方面的题材。新教材单元板块多,教学步骤也多。学生用书中的单元板块包括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Summing up和Learning tip共8个板块。练习册(Workbook)包括10个板块,这么多板块很难全部完成,所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删减、调整和改编教材内容是必要的。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板块都教完,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我们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是必要的。其次,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教材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最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比如,简化Warming up,Pre-reading等板块的教学步骤。另外,教师可以舍弃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当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易操作时,教师可以对其作必要的删减。如workbook中的Listening,Talking,Listening task,若课时紧张,可将其部分或全部删掉,或将听力练习布置成课后家庭作业。这样在后来的教学中,基本上一个单元上10课时左右。
二、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的,重新整合教材 针对新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单元话题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巩固和整体运用。备课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划分课时,粗线条把握进度,自主确定教学进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新教材结构不再采取原有的一个单元分四课的做法,而是各单元含有若干个板块,如Warming Up,Pre-reading等。这样的编排为教师从实际出发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教师可以整合教材,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例如,有的教师在教第7模块第5单元Travelling abroad 时,设计了讨论出国留学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把教科书中的听力材料和口语材料,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设计的任务型活动整合在一起,上了一节生动活泼的听说课。更重要的是,这种编排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很大好处。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新的信息整合或重组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其实,新教材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板块式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将知识与技能进行交叉组合。过去的教材围绕主对话(dialogue)和主课文(text)来设计,重要词汇和语法都隐含在对话或课文里,练习则围绕重点词汇和语法项目来设计,所以教师觉得容易把握重点。新课标教材以话题为主线,知识与技能交叉组合,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活动。新教材把每个单元的重点语言项目渗透到各个教学部分中,以保证学生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每个单元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整个单元的内容有个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师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地制定出各个课时所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话题涉及内容广泛新颖,贴近生活,除了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机会。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必修1第一单元的安妮日记,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内容材料都太难,可以先上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然后再上第一单元。
三、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教材倡导优化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主动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把 listening,Speaking放到了reading 和learning about language之后的using language里面,这样显然更合理,因为学生有了本单元话题所涉及的词汇、句式、语法等语言基础,说起来会容易一些。Summing up 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归纳,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Learning Tip部分引导学生由单纯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运用观察、发现、推测、理解、记忆、对比、分析、联想、归纳、内化等策略进行学习。新教材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设计、呈现、训练的安排循序渐进、循环反复,符合我国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利于他们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系统。词汇教学采用英语释义、类比、联想等方法,并注意不断复现。语法项目呈现在必修阶段相对集中,便于教学,但又不断反复循环,可帮助学生复习并加深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新教材也帮助教师由采用灌输式教学转为使用启发式教学,提供学生发现和探究的空间。设计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structures的用意就在于此。
四、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此来弥补课时不够的问题。面对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的现实,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另一方面要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力争杜绝低效的教学活动。我上阅读课的步骤通常是skimming→scanning→Practicing→discussing。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tasks,当然这些tasks要从简单到难,要求学生由对文章的粗浅了解到对文章的深度理解。题型可以多种多样,如判断正误、分类对比、回答问题、排序、找段落大意、找中心思想等等。同时,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进度,我们特意设计了学案。
五、集体备课,提高效率,共同进步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它可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在“以新课标、新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下,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互相借鉴,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可以做到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每一节课授课的共性内容;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但教学方法可以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集体备课的好处有:①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共享;②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③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④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⑤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⑥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营造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共同进步。现在,以必修1 Uunit 2为例,谈谈一单元的课时安排。Period 1: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Period 2: 听说课。从话题内容和功能上来分析,Warming up、读前(Pre-reading)和练习册(Workbook)
中第48页的 Listening 相一致,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出本单元关于语言的话题,可以整合为一节任务型听说课。
Period 3: 精读课。可将 Reading 和 Comprehending 整合成一节阅读课。Period 4: Language points Period 5: 语言学习课。将 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与 Workbook 中的 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Using structures结合在一起,上一节语言学习课。Period 6: 泛读课。将 Using language 中的 Reading and talking 与 Workbook 中 的Reading task上成一节泛读课。
Period 7: 听力课。将 Using language 中的Listening 与Workbook 中的 Listening task 放在同一节课,整合为一节听力课。
Period 8: 写作课。将 Using language 中的 Writing 与 Workbook 中的 Writing task 和 Project 整合为一节写作课。
Period 9:习题课。评讲翻译练习,Workbook(P 53, Project),Summing up 和 Learning tip。
Period 10:同步综合单元练习或测验。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做法,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论文
7.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七
一、以漫画激发学生内心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漫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诙谐”,而漫画特殊的表现形式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而高中政治教学内容则过于理论化,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兴趣。将政治教学内容与漫画糅合在一起,用漫画的形式表现高中政治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漫画形式下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诱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质疑,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疑问的过程,不断加深对于政治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现以人教版高中政治“征税和税收”为例,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现出了一幅漫画,漫画题目为打引号的“追星族”,漫画呈现的内容为一个开着车的女明星说“快开,躲开他!”而行驶的小车后面跟着交警,交警手里拿着一张“缴税单”,道路的另一边一位父亲对儿子说:“瞧,又多了位追星族!”学生根据漫画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一幅漫画中的“追星族”并不是真正的“追星族”,学生心中产生了“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交警为什么会拿着缴税单追着女明星的车?”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观看漫画产生的疑问,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初步了解,学生也基本解决了内心的质疑,即明白了纳税是国民的义务,偷税是要受到严格惩罚的。
由此可见,学生缺乏质疑能力,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也就不会太高。鉴于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内容和漫画融合在一起,以漫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对教学内容的疑问,由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质疑,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用漫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表现出来,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思考问题
漫画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对读者快速理解漫画的真正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政治知识理论化,同时具有抽象性特征,如唯物辩证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鉴于此,将漫画应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用漫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表现出来,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思考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现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为例,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非常大,为了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名为“大树的对话”的漫画,在漫画中一棵长满水果的树说:“我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我硕果累累。”而一棵开满花的树则说:“人们都欣赏我,因为我姹紫嫣红。”从直观感受上来讲,两棵树的观点都对,而与本单元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教学内容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思考问题,关于漫画得出结论:“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显然,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由上可知,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在漫画能将抽象的政治内容知识具体表现出来,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思考问题,进而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逐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用漫画将政治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
高中政治知识内容基本来源于生活,尤其是时事政治内容,基本上都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治知识,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如用漫画的形式将政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可以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现以“经济生活”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漫画,标题分别为“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只生一个好,政府帮养老”、“养老不能靠政府”和“推迟退休好,自己来养老”,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提及的话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话题也十分熟悉,进而对此也会产生一些感悟,如为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养老政策发生了这么多变化?带着疑问探究教材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漫画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话题则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出学生学习政治内容的兴趣和自主性。学生在探究政治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以生活实例引发感悟和思考,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
8.新课标高中历史语言教学艺术 篇八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艺术
一、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仔细分析这一要求,很明显可以看出,新课标把历史教学方式提到了极为凸显的位置上。从这一要求出发,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是必然的,而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和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以转变,可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学语言,其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教学语言在教学方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重视它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运用高中历史教学语言
1.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讲究科学。历史教学语言,它本身是一种教学语言,最重要的是准确无误,因为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语言的准确无误,实际上就是重视科学性,这是对历史教学最起码要求。强调科学性,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语音和吐字,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本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发音标准,吐字清晰,才不至于影响历史知识的传授,进而破坏历史教学过程,故此,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历史知识中,有一些历史名词,其读音与今天不一样,或者容易误读的,那就更加要准确表达,不能误导学生。
2.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追求精练。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因此,教学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3.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需要具有感情色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会有感而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课标里面,情感教育是在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被专门列项提出,成了历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 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语言要融入自己最真实也最真挚的感情。以情入理,以情感人。我们历史教学语言需要融入情感,而且是有感染力的真实情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
4.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必须思维质量。从语言实施效果角度出发,衡量一种语言是否有生气、有魅力,标准应该是看语言的思维质量。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运用语言,自然也需要质量。有鉴于此,我们把思维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上来。大家知道,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语言就充当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了。那么为了让语言使历史“活”起来,我们就必须讲求思维质量。
5.高中历史教学语言的新运用应该通俗易懂。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教学语言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语言要来源于生活,要贴近学生、通俗易懂也要体现时代气息。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首要一点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雅观整齐,可是离生活较远,不如口头语言那么流畅鲜活。从情感方面,学生也比较容易于接受口头语言,毕竟那是他们的日常语言,理解起来十分得心应手。其次,语言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教学语言最犯忌的是,在讲古人古事的时候,乱用现代名词、现代术语。相反地,倒是应当引用古人说过的原话,古籍上记述的原文。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法西斯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时,引用一句希特勒原话:“把捷克斯洛伐克从地图上抹掉,是我不可动摇的意志。”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便暴露无遗!最后,适当应用身体语言。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身体语言,事实上,身体语言是师生之间交流最默契的语言,而适当用身体语言教学,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三、高中历史教学语言新运用的意义
9.新课标高中生物实验常见方法归纳 篇九
1、根据颜色来确定某种物质或结构的存在:
⑴淀粉+I2(蓝色);还原性糖+斐林试剂(砖红色); ⑵脂肪+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色); ⑶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⑷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⑸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⑹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使 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⑺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⑻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⑼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2、用荧光标记法来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同位素示踪法:①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来源;②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去向;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⑤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
4、确定某种元素为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的方法: 水培法(完全培养液与缺素完全培养液对照)
5、获得无籽果实的方法: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花蕾期已去雄的子房,如无籽蕃茄
6、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如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7、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黑光灯诱捕法。注意: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8、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9、人工异花传粉的方法:①去雄,套袋。②传粉,套袋
10、确定某种激素功能的方法:①饲喂法,②切除注射法,③阉割移植法
11、确定传入、传出神经的功能:
刺激+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测定神经上的电位变化。
12、确定某一显性个体基因型的方法:①测交; ②该显性个体自交。
13、确定某一性状为显性性状或隐性性状的方法: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的杂交。②自交,观察后代是否有性状分离。
14、确定某一个体是否具有抗性基因的方法:
确定小麦是否具有抗锈病基因,用锈病菌去侵染,一段时间后,观察有无锈斑现。
15、对比实验法: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求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对比实验也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16、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17、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18、活体染色法:观察线粒体。
19、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及方法
(1)绿色叶片碘液染色 → 观察有无淀粉形成
(2)黑藻(水生植物)→ 观察气泡(即氧气)的冒出速度
(3)沉水叶圆片上浮法 → 观察叶圆片上浮速度和数量(气体变化)
(4)黑-白瓶法 → 测气体变化(如氧气)
(5)半叶法 → 测定干重变化
(6)密闭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量 → 测光合作用与细胞呼速率。(7)同位素示踪→验证光合作用中O、C元素去向 20、光合-呼吸实验中、实验试剂及作用
(1)NaHCO3 → 提供二氧化碳(2)NaOH → 吸收二氧化碳(3)石蜡 → 密封(4)油层 → 密封 ⑸重铬酸钾 → 检验酒精 ⑹开水冷却 → 除去水中的气体
⑺碘液 → 检验淀粉
21、光合、呼吸速率的测定实验探究(1)净光合速率的测定(如图)①NaHCO3 溶液的作用:玻璃瓶中的 NaHCO3 溶液 保证了容器内 CO2 浓度的恒定,满足了绿色植物光 合作用的需求。②植物光合速率指标: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增大,毛细管内的水滴右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右移的体积即是净光合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在光下,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
(2)呼吸速率的测定(如上图)① 上图同样可以用于呼吸速率的测定,但要把 NaHCO3 溶液换成 NaOH 溶液,吸收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②植物呼吸作用的指标: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 CO2,CO2 被 NaOH 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毛细管内的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是呼吸速率。③条件:整个装置必须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3)物理误差的校正
由于装置的气压变化也可能会由温度、气压等物理因素所引起,为使测定结果更趋准确,应设置对照实验,以校正物理膨胀等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的误差,如将种子煮熟,而其他各项处理应与实验组完全一致(包括NaOH溶液,所用种子数量,装置瓶及玻璃管的规格等)。
⑷不同生物用上述装置测呼吸的差别
①酵母菌或种子,有光无光均可,自变量: NaOH 与蒸馏水,以氢氧化钠与水作对照。若用含脂肪高的种子如油菜种子做测定实验,则液滴移动更明显(因其耗O2更大 ②动物:有光无光均可,再以氢氧化钠与水作对照,但不能区分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③乳酸菌:不适宜,`因不耗O2,也不产生CO2
22、⑴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 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率 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 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 质壁分离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 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 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⑧胰岛素作用 动物活动状态
⑵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 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 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 NaOH溶液
④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 置于黑暗环境 ⑤除去叶片中叶绿素 酒精隔水加热
⑥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 给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单色光 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
23.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24.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25.确定基因位置的实验设计
⑴杂交法:若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某等位基因的位置,可采用“显性雄体×隐性雌体”作为最佳的杂交亲本组合。实际上,不管是通过某一性状辨别生物雌雄还是通过性别对子代雌雄个体性状的选择的探究题型,还是鉴定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 染色体还是在性染色体上的探究题型,还是鉴定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还是非同源区段的探究题型,一律都选取“显性雄体×隐性雌体”作为最佳的杂交亲本组合,这就是伴性遗传的万能理论。
⑵调查法:在适当群体中,寻找某性状的个体进行调查,并统计该性状的性别比例。若雌雄数量基本相等,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具有该性状的个体,雌雄数量有明显差别,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具有该性状的个体,全是雄性,则相关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26.探究性实验题常见错误归纳
⑴不明白实验原理是什么――科学性错误
⑵不会控制变量、观察与测量实验变化 ――缺乏方法性知识。知识上要明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可重复原则,对照原则等,实际操作时先弄清实验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无关变量有哪些,再确定实验组与对照组,那些要做不同处理,那些要做相同处理。⑶不明确实验材料和用具的作用――实验经验不足
⑷结果、结果分析、结论混淆――缺乏方法性知识,结果是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是对结果分析后得出的规律性的东西。
10.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十
作者:蔡文联 文章来源::《化学教学》2007年01期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08-3-24
新课标高中化学选修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三种版本的比较研究
蔡文联
饶志明
余靖知
摘要:根据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定的高中化学教材已通过审定的有三种版本,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课程8个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模块。本文将对新版三种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设计思路、体系结构、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有助于教师理解新课标、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
为了适应我国21世纪初化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多次讨论修改,于2003年出版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他们将高中化学课程采用模块的方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8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2个,选修模块6个。新课程“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条件。目前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编写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共有3种,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在6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突出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思想方法。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融合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是值得广大化学教师研究、推敲的。因此,针对上述三种版本的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评价,对教师在选择教材、教法以及把握教学尺度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教材的简介
1.1教材的设计思路
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影响到物质的用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与生活、生产中的各个方面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结构理论“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预测物质的性质,为分子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并且物质结构理论还与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物质结构理论为这些科学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将“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选修模块3,就是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增强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是在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之后,对物质结构理论的拓展与加深。
本着这个宗旨,三种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在设计上的总体思路均为: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教材的主要内容
教材从原子、分子水平上介绍物质是怎样构成的,围绕着“微粒之间的不同作用力”这条基本主线展开,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教材通过各种栏目或附加的资料展示相关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化学学科的背景下去掌握物质结构的知识,体会物质结构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2.三种教材内容的编排
2.1以课程标准为本,整体设置教材的体系结构
三种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所编排的内容都是严格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的,但在此基础上编者根据各自的设计风格整体设置教材的具体结构,对教材的编写形式、侧重方向的确定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使得三种教材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和编写方式。
针对三种教材的体系结构与化学课程标准内容的比较(见附录)。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三种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的异同。
2.1.1人教版
教材的引言部分体现了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的大部分内容标准,其中包括“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研究物质结构的意义”等等。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基本上是按照化学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编写,主要包括“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电子排布、能级跃迁”等内容,此外在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还包含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主要内容包括“共价键的形成、类型、键参数,共价分子的结构,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同时还密切联系实际说明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无机含氧酸的酸性”等知识,这一章包括了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与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部分内容;主题2与主题3的其余内容编排在教材第3章“晶体结构与性质”中,所包含的内容与课标一致,只是知识出现的顺序有所不同。
2.1.2苏教版
根据课程标准的4个主题进行整体编排,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材划分为5个专题。专题1“揭示物质结构的奥秘”及专题5“物质结构的探索无止境”与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相对应;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所编排的内容与课标主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基本上一致,其中第二单元“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包含课标主题4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教材专题3和专题4将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的内容进行融合,重新编排,从另一个角度划分为“微粒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分子空间结构与物质性质”,专题3包含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及其构成的晶体等主要内容,专题4则着重编排了“分子或离子的构型、配合物的成键情况”及其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等内容,并通过实例介绍了“手性分子”、“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2.1.3山东科技版
教材把课程标准中的4个主题融合为三章进行编写,课标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与教材第1章“原子结构”的内容编排一致,其中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中“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这部分内容也被分散到教材第1章第2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里;教材第2章“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第3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对应于课标主题2“化学键与物质性质”、主题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在内容安排上是把两个主题内容进行融合,重新分类,第2章的主要内容为“共价键、离子键、配位键、金属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立体模型”等,第3章的内容是在承接第2章的基础上,主要编排了在微粒间作用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以及这些物质的性质”,还包括了“物质聚集的其他状态”的内容。
2.1.4三种教材内容编排具体实例
三种版本的教材在呈现“晶体”的相关内容时,编排的方式不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编排方式较为类似,它们是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分为两章来设置,而苏教版是将二者合并,教材中每介绍一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就引出这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晶体,如:金属键—金属晶体、共价键—原子晶体。从内容的设置来看,苏教版的编排,使得相关知识排列紧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有章可循,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容易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适当指导。
但是,在“物质的聚集状态”这方面的内容,苏教版仅仅是根据新课标介绍了几种晶体,而人教版、山东科技版的教材在这方面有所拓展。人教版除了介绍“晶体”外还简单介绍了“非晶体”的知识;山东科技版则拓展得较深,教材用一节的篇幅来介绍除“晶体”以外的物质的聚集状态,如非晶体、液晶、纳米材料、等离子体。
2.2通过多样化的教材栏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版的三种教材关注学生的化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穿插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这些内容生动的栏目,学生遵循栏目的提示,明确自我学习的方向,获得自主学习化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突出了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之间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表1教材栏目设置及出现频次统计
人教版
栏目 思考与交流 学与问 资料卡片 科学探究 实践活动
科学视野 科学史1话
频次 5 11 8 6 2 12 6
苏教版 栏目 你知道吗
活动与探究 交流与讨论 观察与思考 问题解决 信息提示 化学史话 拓展视野 整理与归纳 回顾与小结 练习与实践 资料卡 频次 13 5 25 1 12 5 5 12 3 9 2 山东科技版
栏目 联想 置疑 观察 思考 活动 探究 交流 研讨 身边的化学 身体内的化学 化学与技术 资料 在线 思维 历程 频次 32 3 4 13 3 2 5 7 5 栏目 精要 概括 追根 寻源 拓展 视野
学海 无涯 知识 支持 方法 引导 工具栏 迁移 应用
频次 11 5 12 5 4 3 2 9
上表对三种教材所包含的栏目进行了统计,以下针对栏目的类型及其设置的意义进行分析:
表2教材栏目归类分析
栏目
人 教 版 学与问 交流与 思考 科学探 究实践 活动 资料卡片
科学视 野科学 史话 归纳与 整理习题 苏 教 版 你知道 吗 活动与 探究交 流与讨论 资料卡 信息提 示
化学史 话 拓展视野 整理归 纳 回顾总结 练习与 实践 问题解决 山东 科技 版 联想· 质疑 观察· 思考 活动· 探究
交流· 研讨 工具栏 方法导 引 知识支 持 身边的 化学 身体里 的化学 化学与 技术 资料在 线 思维历 程 追根寻 源 拓展视 野 学海无 涯 精要 概括 迁移应 用 栏 目 设 置 的 目 的 通常设 在新课 学习之
前,根 据学生 已有经 验,营 造问题 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在学习过 程中 培养 学生 观察、思考、讨论、探究 的自 主学习能 力 为学生 进一步 学习提 供必要 的知识 储备,如数
据、背景、条件等 引导学 生多角 度认识 物质的 密切关 系,联系 生活,社 会、技
术,学以 致用 在原有 知识基 础上拓 展学生 的知识 层面,使得部 分学生 能够向 更高水平发展 帮助学 生构建 良好的 知识网 络,系 统地掌 握知 识,提 高学习效率 通过设 置多样 化的问 题,培 养学生 分析问 题、解 决问题 的能 力,对 所学知 识有所 反馈
三种教材中所出现的栏目种类众多,各种栏目也都具备各自的内容和功能,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在上述的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有些具备同一功能的栏目又细分为几个栏目,如山东科技版的教材中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基本资料的栏目有“工具栏”、“知识支持”,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的栏目有“身边的化学”、“身体里的化学”、“化学与技术”等,这些功能相同的栏目设计过多会显得重复、累赘,使教材不够整体自洽,建议将其合并。
2.3运用丰富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时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导致疲乏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编者在编写教材时根据高中生的特点穿插了丰富的图片,增加了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下是对三种教材中的图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表3三种教材中图片的分类、统计
从上表的分类统计,可以看出三种教材中数量占多数的插图是“理论、模型、分类、归纳”。这是由“物质结构与性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这类图片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时,将抽象化为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教材中还安排了部分“实验仪器装置”的插图,将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手段”,扩大学生的视野;“生产、生活、科技”类插图是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结构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到“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价值”,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插图在人教版和山东科技版中出现得较多,在苏教版中较少;“人物”这类插图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良好的学科背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4编排多样化的习题,注重实践性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的编排在教材编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多样化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也能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程度。新教材中习题的编排数量不多,但是形式多样,综合性强,不仅有适量的巩固性习题用以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出现了如调查报告、小论文、查阅资料等实践性题型。这些新题型的出现既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又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取得相应的发展。
表4教材习题分类统计及所占百分比
注:习题数量统计包括每一章(专题)后的习题
从统计比较结果来看,新教材的习题与以往教材的习题相比有两大特色,其一是主观题在总习题数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三种教材中的问答题、调查研讨以及实验设计这些题型占大部分,而客观题如选择题只占了20%~30%左右,苏教版则更少一些。这样的习题构成有助于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上,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二,在大量的主观题中出现了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新题型,其中包括小论文、调查咨询、查阅资料、用计算机制作物质结构模型、方案设计等,这是新教材习题设计的又一大亮点。人教版中编排的习题新题型出现得较多,苏教版中传统题型较多。学生通过这类新题型可以有更多机会主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感受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在多个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对三种教材的几点评价与建议
3.1三种教材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整体安排上的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利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特点,引导学生推理、论证,体验科学思维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向学生渗透化学思想方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兼顾。
3.2三种教材内容总体编排是遵照化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但不同版本有些内容呈现方式与课标之间还是有些不符。如课标主题4“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人教版将其大部分内容安排在引言和第一章,苏教版在专题
1、专题
2、专题5中分散编排相关内容,而山东科技版中只出现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这一内容,其余内容虽然通过部分栏目有所表现,但并不完整,知识呈现不够系统化。
3.3“物质结构与性质”是一门属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探究如实验、模型制作、方案设计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思维,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种教材都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活动探究,苏教版教材中包含实验部分较多。教师在选择与运用教材时可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成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理论探究的过程。
3.4习题的编排在三种教材中都体现出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不足的是在教材中很少出现习题范例。习题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解题的示范,具有很好的借鉴性、参照性和引导性,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而三种教材在这方面的编排都略显不足。同样,苏教版的教材在栏目“问题解决”中设置的诸多问题也
欠缺一些适当的参照、引导,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增大,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
11.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导入技巧 篇十一
【关键词】 英语 课堂教学 非母语教学 导入法
高中英语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其他课程都是用母语教学,学生适应快、接受快、掌握也快,而高中英语则是使用非母语教学,教学难度相对来说较大。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入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入新课、为传授新知识而进行的步骤过渡、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等。导入得法可以使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顺利学习新的内容铺垫好路基。相反,如果呈现新知识的方法单调呆板,平平淡淡,千篇一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对要学习的新知识毫无兴趣,教师授起新课来就会感觉困难重重、无从下手。因此,在教学导入阶段,注意一些基本的问题,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将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本人将一些切实可行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法作如下介绍:
一、随意交谈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作随意交谈(Free Talk),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如教虚拟语气这一新内容时,教师听了值日生小玲作有关大气、日期等情况的报告后,便可以开始与学生作类似如下的交谈:
T: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ats your dream?
S(Xiao Ling):I want to be a doctor.
接着教师顺便点拨(板书): Xiao Ling wishes to be a doctor./Xiao ling wishes she could/would be a doctor.
这种师生之间的随意交谈,能使学生感兴趣。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已经开始。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预习导入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
这种方法能使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准备,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悬念导入法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向学生巧妙地设置悬念,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揭开“谜底”的状态中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学习SEFC BI Unit 13 Healthy eating时,设计几个悬念问题:There is a famous saying,“Food is the number one need of the people.”Eat-ing,especially healthy eating, is important in peoples ev-eryday life.What is healthy eating? Is your daily diet healthy enough? What should we eat to keep fit? 问题的设计和学生的切身健康利益息息相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高度集中注意力听课。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或复习导入法
利用教材知识结构相互联系或循序渐进的关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以加强知识结构的纵横联系。如SEFC BII Unit 8的语法重点内容是if引导的虚拟语气(与过去、将来事实相反),可通过先复习Unit 7学习的语法内容wish, if和as if引导的虚拟语气的基本用法(与现在情况相反)来导入新知识。
五、看图提问导入法
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采用这种方法时,还可先由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课文中的插图并提出问题。如在上SEFC BII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的导入课时,让学生观察几幅艾滋病人的照片(发病前的健康、活泼、可爱及病情进入晚期时惨不忍睹的情景),根据照片上病人发病前后的鲜明对比,教师按图片的顺序向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提出自己对艾滋病的疑问和看法,教学内容的导入非常成功。
六、音乐欣赏导入法
教师可根据课文的需要,直接让学生欣赏有关音乐、歌曲,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讨论音乐的作者、作品的主题等。
七、背景知识导入法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如Abraham Lincoln, Karl Marx,A tale of two cities等,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等)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或以介绍作者、 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八、模仿录像导入法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播放录像,然后让学生按照录像中所看到的亲手也试一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SEFC BII Unit 8 First Aid的导入课,教师播放急救常识录像——心肺复苏(CPR),Bleeding 以及Choking的录像,然后让学生按照录像中看到的方法试给布娃娃急救,学生兴趣很高,气氛异常活跃。模仿录像导入法不仅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与求知欲,而且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临其境,深刻理解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且有助于培养其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方法非常灵活多样,只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注意多动脑筋多积累,就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理,根据教材语言材料的特点来导入新课,使学生更易于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产生共鸣,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12.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十二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启发式教学是英语教学常用的方法, 也是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教师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让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思维及兴趣等能促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因素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正确理解高中英语的“启发式教学”内涵
“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在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中, 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 采用多种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 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 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用语言表达, 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模式许多方面都处于探讨摸索阶段。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立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长期以来, “启发式”教学一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启发式”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能有机地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收到很好的效果, 而且能充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独立掌握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和总结、表达的能力。启发式高中英语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综合力的提高, 使英语教学呈现出一个崭新局面。为实现英语的交际功能, 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转换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培养其主动、积极、进取、追求、探索、参与的精神, 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二、“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标高中教学中的优势和遵循的原则
与传统教学相比, 启发式教学法在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明显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它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模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能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 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进入外语环境, 创造良好的交际气氛;有利于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材料, 并为讲授新知识做好准备,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 提高听说能力。教师持续使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 可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使教学相融, 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而启发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听和说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运用启发式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并从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语言交际中的积极参与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启发式教学”应遵循原则、掌握规律。教师只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纯熟,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避免“启而不发”的现象。首先, 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在设计启发式教学时, 教师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等, 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因人而异, 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其次, 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启发式问题, 应当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切不可零敲碎打, 互不联系, 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 使教学过程被解体。教师的提问本身应当把对学生智能的考查和训练融为和谐的整体, 使教师的提问, 既成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问题理解程度、思维敏捷程度的考查, 又成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再次, 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在教学中发扬民主, 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 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要讲求教学民主, 讲求双向交流, 真正做到启而有发, 问而有答, 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最后, 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引导学生动脑, 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 相得益彰。因此, 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都能认真思索和积极答问, 避免少数英语学习尖子包办代替。这样, 教师在备课时, 提问的设计就应注意难易深浅相互配合,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就能照顾到各种程度的学生, 使各类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机器, 普遍受益。
三、“启发式教学”在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启发教学。
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境, 让学生融入此情境。与此同时, 学生就会消除紧张, 产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启发教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当问题提出后, 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 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 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 因势利导, 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新知, 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这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境, 再播放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境画面, 学生就会体会到“help”一词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含义, 而且印象很深, 不易忘记。再比如, 用密切相关的事或新闻报道来启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使学生大脑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例:SB2A Unit 1“Disneyland”Lesson 2“Walt Disney”, 我先用英语给学生讲一个“Snow White and Dwarfs”的故事, 然后问:“Who can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story?”“Have you seen a cartoon named Snow White and Seven Dwarfs?”“Who was the maker of the cartoon?”由于学生对Walt Disney的卡通都很熟悉, 在很兴奋的状态下进入了新课。
(二) 利用“共鸣”, 激发学生的兴趣。
“共鸣”在声学中亦称共振, 它指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 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 另一个也会发声。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进行启发教育, 唤起学生的“共鸣”。“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则一生受用无穷”。未来的人才不是能学会某项技能, 而是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应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运用已学的语法句式推断出更多的句式, 以便能适应多种应用此句式的场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中, 无论是设疑、激趣, 还是诱导、点拨, 既要有针对性, 又要留下一段相应合理的距离, 一定要使学生们“跳起来摘桃子”, 在“差距”中、“跳跃”中思索、感悟、挖掘、变通, 从而发幽探微, 沙里淘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开朗乐观的心情有助于人的思考, 而苦闷的心情则会抑制人的思维。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感, 使之思维活跃, 注意力集中。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的讲述,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考、探索。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 使学生睹物思情, 激发学习兴趣。
(三) 因疑而问, 激发求知欲望。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 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 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的思维。应当指出的是, 设疑不同于一般的提问, 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 而是设法造成悬念, 以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提问启发就是在课堂上相互提问和回答, 也就是不但老师提问, 而且需要训练学生多提问, 以互问互答的方式, 达到学生反复多听多说的目的。学习英语需要勇气和胆量。为了使提问启发收到最佳效果, 要注意对象, 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胆量。由于英语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以听为基础进行练习, 因此, 采用以教材为主提问, 配合实物和图画的提问启发教学方法, 效果会较好。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不断深化, 提问的方式也应不断变化, 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例如:SB2B Unit 22“A Tale of Two Cities” (《双城记》) Lesson 86倒数第二段有句话:“Although Lucie marriedCharles, Sydney promised her that he would always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我就这句话给学生提问:What do you think Sydney promised Lucie that he would always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然后给时间学生讨论, 学生的答案基本上是“He would die for her!”。接着又问:“How do you think he would die for her?”“How will you end the story, if you are the writer?”学生立刻带着疑问深入学习。
(四) 开展第二课堂, 拓展学习空间。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针于这一点, 教师要多开设些活动课, 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 从学习情境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去, 举一反三, 巩固知识, 掌握技能。开展第二课堂, 有助于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课文的知识及原作者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等。学生间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争辩的过程是在一种平等的心理基础上进行的协商,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应培养学生对教材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 使学生通过预习进一步了解教材并能提出问题, 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便于学生取得听课的主动权, 更好地掌握文章中的语言难点、重点和文章的大意。为学生介绍一些课外阅读书目, 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英语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等, 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本质就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潜能作为施教的整体过程。启发式教学既体现了教法的革新, 也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正确地使用“启发式”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使用“启发式”教学, 这仍是摆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认识启发式教学内涵, 对于克服启发式教学运用过程中的形式化、片面化,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晓红.高中英语启发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05) .
[2]黄沛真.启发式教学在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 .
[3]韩英.谈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4, (02) .
13.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十三
一、复习引入: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1)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2)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3)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4)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λ1,λ2是被a,e1,e2唯一确定的数量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j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a,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axiyj把(x,y)叫做向量a的(直角)坐标,记作a(x,y)其中x叫做a在x轴上的坐标,y叫做a在y轴上的坐标,特别地,i(1,0),j(0,1),0(0,0).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ab(x1x2,y1y2),a(x,y)两个向量和与差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与差..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2)若A(x1,y1),B(x2,y2),则ABx2x1,y2y1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始点的坐标.1
向量AB的坐标与以原点为始点、点P为终点的向量的坐标是相同的。3.练习:1.若M(3,-2)N(-5,-1)且 MP1MN,求P点的坐标22.若A(0,1),B(1,2),C(3,4),则AB2BC=.3.已知:四点A(5,1),B(3,4),C(1,3),D(5,-3),如何求证:四边形ABCD是梯形.?
二、讲解新课:
1、思考:(1)两个向量共线的条件是什么?(2)如何用坐标表示两个共线向量?
设a=(x1,y1),b=(x2,y2)其中ba.x1x2由a=λb得,(x1,y1)=λ(x2,y2) 消去λ,x1y2-x2y1=0
y1y2a∥b(b0)的充要条件是x1y2-x2y1=0探究:(1)消去λ时能不能两式相除?
(不能 ∵y1,y2有可能为0,∵b0 ∴x2,y2中至少有一个不为0)
(2)能不能写成y1y2 ?(不能。∵x1,x2有可能为0)x1x2ab
x1y2x2y10(3)向量共线有哪两种形式? a∥b(b0)
三、讲解范例:
例1已知a=(4,2),b=(6,y),且a∥b,求y.例2已知A(-1,-1),B(1,3),C(2,5),试判断A,B,C三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思考:你还有其它方法吗?
例3若向量a=(-1,x)与b=(-x,2)共线且方向相同,求x 解:∵a=(-1,x)与b=(-x,2)共线 ∴(-1)×2-x•(-x)=0
∴x=±2 ∵a与b方向相同 ∴x=2
例4 已知A(-1,-1),B(1,3),C(1,5),D(2,7),向量AB与CD平行吗?直线AB平行于直线CD吗?
解:∵AB=(1-(-1),3-(-1))=(2,4),CD=(2-1,7-5)=(1,2)又 ∵2×2-4×1=0 ∴AB∥CD
又 ∵ AC=(1-(-1),5-(-1))=(2,6),AB=(2,4),2×4-2×60 ∴AC与AB不平行
∴A,B,C不共线 ∴AB与CD不重合 ∴AB∥CD 例5设点P是线段P1P2上的一点,P1、P2的坐标分别是(x1,y1),(x2,y2).(1)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中点时,求点P的坐标;(2)当点P是线段P1P2的一个三等分点时,求点P的坐标.思考:(1)中 P1P:PP2=?(2)中P1P:PP2=? 若P1P:PP2=如何求点P的坐标?
四、课堂练习:P101面4、5、6、7题。
五、小结 :(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上两点间的中点坐标公式及定点坐标公式;(3)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六、课后作业:《习案》二十二。思考:
1.若a=(2,3),b=(4,-1+y),且a∥b,则y=(C)A.6 B.5 C.7 D.8 2.若A(x,-1),B(1,3),C(2,5)三点共线,则x的值为(B) A.-3 B.-1 C.1 D.3 3.若AB=i+2j,DC=(3-x)i+(4-y)j(其中i、j的方向分别与x、y轴正方向相同且为单位向量).AB与DC共线,则x、y的值可能分别为(B)A.1,2 B.2,2 C.3,2 D.2,4 4.已知a=(4,2),b=(6,y),且a∥b,则y= 3.3
14.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 篇十四
一、所教班级基本情况
我们升入高二年级分了文理班,我所任教的是高二(3)班和高二(4)班,均为理科班。通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大都掌握了拼读单词,背单词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写作能力逐步提高,但总体来说,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主要表现在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语法内容似懂非懂,听说方面也很薄弱,要提高成绩,还需要我们很大的努力。
二、教学指导思想
认真钻研新课标,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教法,在学校教学计划指导下进行工作。在高一已经做了一些尝试的基础上,更加重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继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理解、分析和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尽量贴近高考。
三、教材分析
按照新课程改革,本学期开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5)和选修(6)。(人教版)共10个单元内容。
具体安排: 对于10个单元,每一单元用10课时,课本的学习可以这样进行:上新课8个课时,单元复习检测2个课时。
四、教学内容
本学期主要学习必修五和选修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每个单元中的黑体词语以及出现的重要句型;语法主要为:过去分词;倒装;省略;虚拟语气。其中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的区分使用和倒装的用法是本学期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五、主要措施
(一)教学方面:
1、为了使学生打牢基础,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
2、在听力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从高一就开始就对学生进行了听力训练(用的是教材上的听力部分)。本学期订了《当代中学生学习报》,利 1
用上面的听力材料每周专门拿一节课来上听力。除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外,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放带中英文字幕的经典电影,让学生融入一个说英语的英语环境。
3、在词汇方面,单词一直是学记忆生的难点、薄弱点,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狠抓单词的记忆与巩固以及对词汇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单词记忆方法和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为打牢学生的单词基础,在每周单元学习结束前对学生进行单词默写检查两次,一次让学生互评,一次由老师亲自评阅。每个单元,我们还是给学生总结好每个单元的背背佳,包括短语和经典的句子,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4、在阅读方面,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头戏。在单元教学中精心设计一节课阅读课,充分培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并且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5、在写作方面,坚持每两月一次作文训练,训练题材、方法力求多样化,并能及时进行讲评。并针对高一新生的写作基础,给予英文写作的指导和误区分析,可适当让学生多背诵一些常用的句型,句式,词汇和短语,或是很有代表性的范文。鼓励学生写英文日记,对个别英语特差的学生尽量多批改、多指导。
(二)在教研方面:
1、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尤其与旧大纲不同的地方,清楚哪些内容是新增加的,哪些内容是已经删掉的,哪些内容初中已经学的。认真研究新教材,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进行自习辅导和批改作业。
2、坚持每周互相听评课活动,相互取长补短,提高各位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加强本组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3、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有力保证,有利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年轻教师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作为新教师,坚持积极多参加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前先了解所教单元的重点、难点及在高考中的比重及为完成教学内容所用的教法,然后与全组人员共同探讨,最后确定下来。作为老教师,听年轻老师的课,可以扩展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15.新课标高中英语情感态度教育 篇十五
关键词:情感态度,高中英语,和谐融洽,评价机制
一、高中新语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教育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中提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其中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学业发展的要求, 高中英语课堂上既要注重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 形成健全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最根本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对自己周围一切事物的态度。它包含了一个人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积极情感如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英语课堂上, 老师不仅要“予渔”, 还要让学生主动“去渔”, 因此情感态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教学误区
多年来, 许多老师觉得, 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是班主任和政治老师的责任。如果是这样认为, 那么就错了, 说明他们还没有理解新的教育理念, 固步自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英语教师, 我认为在每个学科中都存在情感态度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尤其贯穿了情感态度教育。可是一部分老师为了片面追求成绩, 在课堂上长时间讲解单词和课文, 忽略了情感态度教育。有的老师则为了落实情感态度目标而过分地突出情感, 又显得特别生硬, 形式痕迹特别重。如何真正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反思的问题。
三、革新教学方法, 强化英语课堂上情感态度教育的实施
1.教师要转变角色,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情感、态度不是教的, 而是老师有意识地渗透, 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充分进行情感体验。如何保证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首先, 以学生为主体,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高中生心理和生理都正处于明显的变化时期, 自尊心很强。老师只有从心中“爱学生”, 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才会看得顺眼, 并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经常不自觉地鼓励、赞扬和肯定学生, 激发学生对老师真诚的尊敬和依赖, 从而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其次, 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 并且注重外部形象。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保持和蔼亲切的形象, 去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另外, 还要注意用自己的表情、眼神、嗓音、肢体动作来向学生传达一些情感信息, 而这种形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因为他们认为与教师默契地进行了情感沟通, 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2.充分利用教材, 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 此套教材难易适中, 适合中学生的口味, 包含的话题涉及各个方面, 交友、自然灾害、健康、体育、音乐地理、讲英语国家的文化、社交技能等。现在的中学生由于高考压力, 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师单纯在课堂上说我们要关注社会, 关注弱势群体, 关爱他人, 显然教育意义不大。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课本中具体事例让学生自己感受。在教授必修一Unit 5Nelson Man-dela时, 我首先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了解曼德拉。然后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黑人小伙子遇到的困难, 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If you were Nelson Mande-la, would you help Elias?why?how?”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 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平静顺利, 会遇到各种各样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问题的第一部分很好回答, 学生都愿意帮助他人。在考虑到为什么帮助和如何帮助时, 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入, 部分学生还提到:“只有自己足够强大, 才具备帮助别人的力量, 就像曼德拉这样”。这样不但深入了主题, 而且还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应该帮助他人, 并且努力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
3.改变课堂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与老师接触最多的就是课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评价机制,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特别是学困生, 更要悉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 尽量创造各种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老师也要及时表扬来巩固他们的“成功感”, 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的感受】推荐阅读: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11-05
新课标高二数学教案08-05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论文10-08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B版)必修一《1.2.2 集合的运算(二)》教案08-15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09-29
异步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10-08
浙江省宁波市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08-30
高中数学21中解题方法09-08
高中数学中研究性学习10-15
学习数学《新课标》的计划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