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 《无题》

2024-07-21

李商隐诗 《无题》(精选14篇)

1.李商隐诗 《无题》 篇一

《无题》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释: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赏析: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但已不限于指爱情。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清人冯舒说:“次联衬贴流丽圆美,‘西昆’一世所效。”(见《瀛奎律髓汇评》),可见其影响之深。

‘心有灵犀一点通’现在常用于形容情人之间心灵相通,比如说对于某事物的看法异口同声、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想得一样。

2.李商隐诗 《无题》 篇二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辞藻华丽, 五光十色, 撩人眼目, 并且思想深邃, 耐人寻味, 但他的诗歌内容隐晦费解, 无怪金代诗人元好问说:“诗家总爱西昆好, 只恨无人作郑笺。”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只一步就把读者领入“多情自古伤离别”的黯然销魂的悲剧氛围, 两个难字复沓, 但质地迥异, 前者难在相见的客观上的重重障碍难以排除, 后者“难”在相见时主观上的依依眷恋, 也正由于相见时难, 故相别更难, 后者尤为沉重!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 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 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 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 第一个指相会困难, 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 第二个“难”字的出现, 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 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 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 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 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 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暮春时节, 东风无力, 百花纷谢, 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 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 和心灵的创痛, 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 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 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 既写自然环境, 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 物我交融, 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 显而易见“丝”即是“思”的谐音。这种诠释古代早已有之。像“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前丝断缠绵, 意欲结交情” (《子夜歌》南朝民歌) 就都是这种解释, 都把爱情中的思恋之情形象地写出。是的, 多桀的仕途, 政治上的排挤, 身世的飘零, 失意与凄美的爱情, 给他带来多少心灵创伤。看着蜡炬残脂不断往下滴, 多像离人的泪啊!然而无助的爱情, 刻骨铭心的相思正如这蜡烛只有化为灰烬, 才能结束一切的痛苦, 才能宣称泪已流干, 就如林黛玉泪尽人亡。“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是诗中主人公爱的誓词, 蜡炬是男主人公的化身, 他赤诚火热, 要为爱情燃烧自己的生命, 春蚕是女主人公的自比, 虽柔弱, 但情思缱绻, 为爱情至此不渝,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质朴地道出了爱情与生命共存亡的顽强意志。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 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 写得很精彩。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 次句想象对方。“云鬓改”, 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 夜晚辗转不能成眠, 以至于鬓发脱落, 容颜憔悴,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 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 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 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 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总之, 为爱情而憔悴, 而痛苦, 而郁悒。这种缠绵往复的感情, 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 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 常常吟诗遣怀, 但是愁怀深重, 无从排遣, 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 月光寒冷, 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 “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 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动, 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诗是男女主人公临别之前的相互叮嘱, 真是字字含情, 声声载爱, 男主人公唯恐恋人由于过度思念自己而青丝染秋霜, 其实他忧虑的岂止只是“云鬓改”呢, 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能永葆青春, 快乐常在呀。而女主人公则唯恐恋人由于给自己吟诗寄情而相思成疾, 叮嘱爱人注重身体。这两句诗不仅表明了这对恋人的体贴入微, 更证明了双方相互了解、相互信赖。想象愈具体, 思念愈深切, 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 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 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3.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篇三

关键词 李商隐 无题诗 语言特色 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即诗句应该“独拔”、“卓绝”,篇中有警策或形象鲜明的、特出的字句。李商隐的诗词中,有很多秀句,皆词句清俊、形象真切、感情真挚、议论精警。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是扣住“离别”写相思的。首联第一句,乍看之下像

是平常之语,但却是千锤百炼而入纯青的秀句。诗人化“别易”为“别易难”,这是他对聚合离散的情感体验的深刻体现。“别易”,如果不是意外而别或别后可经常会见的,那么就是两情是不深挚的;若情挚意深,则别时依依难舍,难解难分,别又何能“易”?颔联是全篇的警策,它的两句诗都是秀句。其中“丝”与“思”谐音,是说相思之情未有尽期,就像春蚕,不断地吐丝,直到死了才算完结。语意双关,比喻贴切。“泪”与“丝”一样,也用得十分巧妙。“泪”是烛泪,但又暗拟人泪,喻相思之泪,从而使人体会到彻夜相思的苦味。

三、“凄”

即“凄惋”。是指在李商隐的诗中,贯注着一种深刻的悲剧意识,一种身处衰世者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忧伤与哀感。这跟时代社会的悲剧,诗人自身的悲剧境遇、性格、心理密切相关。李商隐一生,寄人篱下,在命运的抗争中屡遭失败,加之晚唐衰亡破落的社会现实,三十多年中家中亲人丧逝殆尽,故他常叹有才无命,有着很强的“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悲观命运意识。这种悲观命运感支配着他,使他对人生的许多方面都怀着很深的悲慨。表现在其诗作中,所写的几乎全是无望的爱情,他的恋爱对象似乎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女子。如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

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是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所爱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梦”来写“远别”之情,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写起,然后再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梦境糅合在一起描写,不但暗透“远别”是入梦之由,梦的内容也不离“远别”,而且还着意渲染了梦醒时的迷离恍惚、真幻莫辨、孤寂凄清和强烈的思念,最后才点明已隔蓬山、更复远别之恨。

四、“艳”

即“悲艳”。以艳为美,以丽为美,“风容色泽,轻浅纤微”,是晚唐体独有的特点,李商隐作为晚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其诗作自然也有富丽精工的一面。虽然在李商隐年轻时,由于社会政治原因,写作过少量轻薄浮艳的应酬诗和艳体诗,但在其无题诗中,“艳”主要的还是和“悲”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正如“凄”中所述,“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他往往将悲剧性情致倾于朦胧瑰丽的诗境之中,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悲艳之美。

4.李商隐 无题 篇四

【原文】

无题四首

作者:李商隐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三

含情春晚,暂见夜阑干。

楼响将登怯,帘烘欲过难。

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

归去横塘晓,华星送宝鞍。

其四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

无题四首翻译:

其一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飘来迷蒙的细雨,芙蓉塘外,响起隐隐的轻雷。

金蟾门饰紧锁着重门,烧香的烟仍能透入;玉虎辘轳牵引着吊索,深井的水也可汲回。

贾氏在帘后偷窥,看上了韩寿的少俊;甄妃把玉枕留赠,是爱慕曹植的文才。

我的春心啊,切莫跟春花争荣竞发,每一寸的相思,会化成寸寸的残灰。

其三

含情春日暮,暂见夜已深。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达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归去横塘晓,明星送宝鞍。

其四

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无题四首字词解释:

⑴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⑵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⑶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⑷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 乡。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⑸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⑹芙蓉塘:荷塘。轻雷: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起二句以风、雨、雷等景物起兴,烘托女子怀人之情。

⑺金蟾:金蛤蟆。古时在锁头上的装饰。啮:咬。

⑻玉虎:用玉石作装饰的井上辘轳,形如虎状。丝:指井索。

⑼贾氏:西晋贾充的次女。她在门帘后窥见韩寿,爱悦他年少俊美,两人私通。贾氏以皇帝赐贾充的异香赠寿,被贾充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韩掾:指韩寿。韩曾为贾充的掾属。

⑽宓妃:古代传说,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死于洛水上,成为洛神。这里借指三国时曹丕的皇后甄氏。相传甄氏曾为曹丕之弟曹植所爱,后来曹操把她嫁给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把她的遗物玉带金缕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途径洛水,梦见甄后来相会,表示把玉枕留给他作纪念。醒后遂作《感甄赋》,后明帝改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东阿王曹植。

⑾春心:指相思之情。

⑿晚:日暮。春晚:春暮。:一作“院”。

⒀夜阑干:夜深。

⒁烘:灯光明达透出窗帘的情状。

⒂多羞钗上燕:《洞冥记》谓汉武帝元鼎间有神女留玉钗与帝,至昭帝时化白燕升天,因名玉燕钗。句言己不能如钗上燕接近其人,故“羞”。

⒃镜中莺:指镜背的鸾鸟图案。句谓己不如镜中鸾之频对其人倩影。

⒄华星:犹明星。

⒅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永巷:深长的街巷。

⒆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此意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⒇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无题四首赏析:

《无题四首》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体裁既杂,各篇之间在内容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联系,似乎不一定的同时所作的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写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梦为远别”为一篇眼目。全诗就是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而是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柔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因此对句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六、七句对室内环境气氛的描绘渲染,很富有象征暗示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室内景象在朦胧光影中浑为一片,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实境。烛光半笼,室内若明若暗,恍然犹在梦中;麝香微淡,使人疑心爱人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依稀的余香,上句是以实境为梦境,下句是疑梦境为实境,写恍惚迷离中一时的错觉与幻觉极为生动传神。

幻觉一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室空人杳的空虚怅惘,和对方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尾联借刘晨重寻仙侣不遇的故事,点醒爱情阻隔,“已恨”“更隔”,层递而进,突出了阻隔之无从度越。

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东风细雨,容易令人联想起“梦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悦传情之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筑的渺远的艺术意境,一种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它们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东西,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以见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闭幽闺的孤寞,又暗示她内心时时被牵动的情丝。

5.无题李商隐鉴赏 篇五

李商隐无题鉴赏

李商隐有许多诗都是无题诗,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有《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些都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李商隐的无题,不过李商隐的无题现在主要流传的有7首,而据查找李商隐无题总共应该是有11首,分别无题8首,无题二首2组,无题四首1组。

本文主要翻译熟知的无题两首,都是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七律诗,是一首表示两情相悦至死不渝的爱情诗。这首诗里主人公感叹相聚不易离别更痛苦的心情,自然的把周遭环境也融入在这种心境里面,并说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就像蚕吐丝直到死亡才会停止,对心上人的热爱就像蜡烛燃烧自己变成灰烬才会干涸。诗人分别写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离别各自的形神状态,借助外在的东西反映内心。最后说这次的分别没有相隔千山万水,希望殷勤的青鸟如若闲暇能帮彼此传递信笺以慰相思。

还有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则是先描写了一个春风醉人的夜晚,凉风习习,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举办了异常宴会,主人公很想念自己的心上人但可惜没有凤凰那样长了一双翅膀可以飞到她的身边,但是彼此的心意却息息相通。诗人这里就把相思之苦、相爱却不能厮守的复杂心情刻画出来了。下面两句是诗人回忆曾与意中人一起参加的一个聚会和现在孤身一人参加聚会叠加,宴会上依旧很热闹,但是诗人却心寂寞,感叹上班的时间就要到了,这是身不由己在江湖上独自漂泊。

李商隐无题有何含义

李商隐的无题字面上看都是爱情诗,我们都认为他是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但也有人说李商隐的诗是在借助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不得志的酸楚。李商隐在17岁就得到令狐楚的赏识,25岁在令狐楚的帮助下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并与令狐绚是好友,但令狐楚病逝后,李商隐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因此李商隐被打压,心生抑郁,所以他所写的诗在清代就被人说寓意深远。

清代朱鹤龄说自古就借芳草美人来表达君子之义,李商隐的爱情诗不该做艳情诗,而吴乔更直白的说李商隐的无题就是写给令狐绚的,借男女之情写出了对令狐绚的怨恨与寄望。但也有人支持李商隐写的诗就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论从那一方看,都是有他的道理和依据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想不到那么深,所以李商隐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大家还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商隐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点我们都承认,至于他的官场仕途坎坷,我们也只能从相关的书籍里面得以考证,但他所写的无题究竟有何含义这一点我们很难分析李商隐的心理,所以不管李商隐是对令狐绚怨也好还是对爱人思念也罢都是我们对他的一种理解。

李商隐锦瑟赏析

《锦瑟》是李商隐代表名篇之一,虽然李商隐之诗不乏借物言情,但是这首虽然名为“锦瑟”却并非咏物之意,只不过是按照惯例将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而此诗又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诗家向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感慨自己所经历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历史典故,运用比兴、联想等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感受,将分割的碎片意象组合成朦胧的意境,借助能见能感的形象以传递诗人心中真诚、强烈却又幽怨、曲折的情义。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意味深远,感人至深。

诗文大意:华丽美好的锦瑟,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来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无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华。庄周在梦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梦醒时分怅然若失;杜宇将心托于子鹃,魂归时刻,满是无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衬下,闪耀着如同泪珠般的点点光斑。蓝田山上的美玉,因为温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缕缕的青烟。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忆呢?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足够令人感怀了。

6.无题李商隐赏析参考 篇六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为无题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已成千古绝唱,颔联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被用于状各种人事而靡不贴切,足可见此诗之涵盖古今,情思茫茫,百态俱现。

首句写得甚为平易却又最为经典,相见难和离别难都是颇有渊源的伤感话题,而写相见、离别的.佳作名句亦层出不穷,各具其妙。写相见难,有“各在天一涯”的空间阻隔,也有“脉脉不得语”的人事阻隔。而写离别难,则更为多样深刻,自《诗经·燕燕》中的“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发端,并楚辞中“悲莫悲兮伤别离”的洞情悲苦,江淹《别赋》中“唯别而已”的黯然销魂,都给离别染上了浓浓的伤感情绪,而近体诗中的伤别离之作更是不胜枚举。而义山却别具一副心肠,自“相见”和“离别”两处着眼,并写两难,且因“相见时难”,别时当更增其难,因为这一别可能又是千里万里,即便不是“各在天一涯” 即便只是“相隔未千里”,依然会有“山川已间之”,谁能够知道离别之后“会面安可知”呢?此句自自然然地写出,清空流美,毫无雕刻琢磨之功,却容量巨大,对句“东风无力百花残”相对而言则写得较为平常,然正好和首句的空灵天成相协,使诗句张缓有度。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解】:

1、金蟾句:意谓虽有金蟾啮锁,香烟犹得进入。金蟾:旧注说是“蟾善闭气,古人用以饰锁”。啮:咬。

2、玉虎句:意谓井水虽深,玉虎犹得牵丝汲之。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索。汲:引。

3、贾氏句:晋韩寿貌美,司空南充招为掾,贾女于窗格中见韩寿而悦之,遂通情。贾女又以晋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赠寿。韩掾少:为了韩寿的年轻俊美。掾:僚属。少:年轻。

4、宓妃句:魏曹植曾作《洛神赋》,赋中叙述他和洛河女神宓妃相遇事。宓妃:指洛神,传说为伏(宓)羲之女。留枕:这里指幽会。魏王:曹植封东阿王,后改陈王。

【韵译】:

东风飒飒,阵阵细雨随风飘散纷飞,

荷花塘外的那边,传来了声声轻雷。

有锁纽的金蟾香炉,香烟缭绕飘逸,

状似玉虎的辘轳,牵引绳索汲井水。

贾女隔帘窥韩寿,是爱他年轻貌美,

魏王梦见甄氏留枕,赋诗比作宓妃。

呵,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评析】:

这也是艳情诗,是回忆前情的。诗写一位闭锁深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开首从眼前景致说起,再以物为喻;金蟾虽坚香烟可入;井水虽深,辘轳可汲,我岂无隙可乘?接着用贾氏窥帘,幸而缘合,宓妃留枕,终属梦想的典故,说明相聚皆成幻梦,归结出莫再相思,以免自讨苦吃的意念,创出了“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

7.论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现象 篇七

一.李商隐无题诗所用典故类型

根据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中对无题诗的界定, 本文着重对其所说的14首无题诗中的以下11首诗中的典故进行探究:无题 (八岁偷照镜) 、无题 (近知名阿侯) 、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 、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 、无题 (含情春晥晚) 、无题 (何处哀筝随急管) 、无题 (闻道阊门萼绿华) 、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 、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 。其用典分为神仙道教、男女爱情、闺房器物三种类型。神仙道教的为紫府、瑶台、蓬山、青鸟、刘郎、阊门、萼绿华、巫山神女;男女爱情的有宓妃留枕、贾氏窥帘、嫁不售、清溪小姑、吴王苑内花、西南待好风等;描绘闺房器物与女子居处环境的为镜中鸾、钗上燕、芙蓉做裙钗等。

二.李商隐无题诗中大量典故所传达的情思氛围与人生机遇之感

神仙道教类典故使诗歌主题指向于求仙, 闺房器物典故与女子服饰居处环境等将主题引向艳情, 男女恋情的典故将主题引向爱情, 而作者又往往在一首诗中, 同时使用这三类典故, 就使得诗歌主题复杂多义, 暧昧不明, 同时, 这三类典故自身的情思氛围也带有迷茫、朦胧的特点。神仙道教类典故赋予了无题诗迷幻、神异、朦胧的感情色彩。因为远离了现实生活, 所以不容易指实为具体的人和事, 与现实题材和主题思想有疏离感。紫府、瑶台均为仙人所居之处, 蓬山是指海上的仙山, 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者, 这些事物均非现实生活中的常人所能见到或遇到的, 因此给人一种迷幻、朦胧的感觉, 故而使这些诗歌传达的情思更加飘渺难寻。闺房是隐秘的场所, 外人不易窥探, 因此这一类典故意象和形象带有一定的暗示性和象征性, 寓意暧昧、香艳, 同样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但是因为其感情基调、人物以及故事结构并不相同, 加上与前两种典故往往交叉使用, 所以进一步使主题朦胧多义, 复杂难求。

李商隐无题诗所构筑的象征世界, 饱含着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特别是个体生命的体验。有象征自己不幸遭遇的, 如《无题》“八岁偷照镜”, 诗人以一个女子的不幸象征自己的不幸, 尽管他“五年诵经书, 七年弄笔砚”, 十六岁著《才论》《圣论》, “以古文出诸公间”, 但是, 九岁丧父, “浙水东西, 半纪漂泊……, 四海无可归之地, 九族无可依之亲”, 自己又怎么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呢?从这首诗歌中, 诗人还有一种无所依傍的惆怅。以男女之情象征宾主遇合。在李商隐的一生中, 令狐楚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想起当年和令狐楚的那种关系, 李商隐非常痛苦, 然而, 时光不会倒流, 在梦想破灭之后, 只能借助诗歌来表白自己,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那个欢乐的场面不正是往昔那段美好生活的象征吗?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爱情不正是宾主遇合的象征吗?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历史回响

“诗家总爱西昆好, 总恨无人作郑笺。” (元好问) 李商隐的“无题诗”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一个充满了美和神秘的谜。诗人自谓:“我是梦中传彩笔, 欲书花叶寄朝云。”通过解读, 我们更好地体会出李商隐以“无题诗”为代表的爱情诗, 取得的极高的艺术成就, 以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北京:中华书局, 1988年版。

[2] .刘学锴《李商隐传论》,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读袁国平诗《无题》有感 篇八

这种精神在袁国平抗战期间写过的一首《无题》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十载辛酸斗兵戎,愧我吴下旧阿蒙。

半壁河山沉血海,满地干戈抖沙虫。

北伐长征人犹在,千伤万死鬼亦雄。

弹丸挣扎鱼龙变,地覆天翻见大同。

袁国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一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历经烽火,其中的艰险、磨难又岂是“十载辛酸”所尽能包含的。他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革命领导人,特别是,他的政治工作才能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在致电项英时写道:“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袁国平为人谦虚,他身兼要职,却在诗中以昔日吴下阿蒙自谦。

自卢沟桥事变,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中国半壁河山沦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奋勇抗战,谱写了血与火的壮丽篇章。相传周穆王南征时,一军尽化(牺牲),军官变为猿鹤,士兵变为沙虫,作者以此比喻战死沙场的士兵。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无论斗争形势多么复杂严峻,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袁国平对党和革命事业都充满了必胜的壮志豪情,与战友们都能同甘共苦,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鬼亦雄”语出屈原《国殇》“魂魄毅兮为鬼雄”,意为即便身死魂魄也是鬼中的英雄,这是何等的慷慨悲壮!这与其说是袁国平本人的心灵写照,不如说是他们那一辈人的精神体现。陈毅曾在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下自虑“不得脱”时,写出“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悲壮诗句;叶挺在谈判无果长期遭受国民党囚禁的情况下,发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升腾,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誓言……

袁国平在诗中还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中国未来的畅想。他把气焰嚣张的日本称之为弹丸小国,认为敌暂时的得势只不过是一种垂死前的挣扎,并用“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来比喻将来中国的巨变。诗人的畅想已被我们今天的现实所证明。

袁国平同志虽然英年壮烈牺牲,但他留下来的文字以及矢志不移、乐观向上的精神,将激励后辈在革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 祝新汉)

9.李商隐的诗《无题》赏析 篇九

一、原诗:

无 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二、赏析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昨夜星辰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诗人甚至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10.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篇十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翻译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释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

⑽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原文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写得委婉别致,韵味悠长。

注释

⑴凤尾罗:凤文罗。《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11.李商隐诗 《无题》 篇十一

关键词:李商隐,语言,隐晦,绮丽

在多数论者所谓唐诗已遭到厄运的晚唐时期, 李商隐独辟蹊径, 脱颖而出, 冯浩誉其为晚唐诗坛之“巨擘”。但由于他的诗写得隐晦曲折, 深情绵邈, 隐词诡寄, 寄托深而措, 引来了无数学者的“独恨无人作郑笺”之慨叹, 从而长期来评价颇不一致:“一方面赞叹其设彩繁艳, 吐韵铿锵, 结体森严, 旨趣遥深;另一方面又批评其好积故事, 隐僻、晦涩。”[1]应该说, 这种赞美和非难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不可否认的是, 以优秀的抒情诗人李商隐为代表的新诗歌流派的形成, 无疑掀起了唐朝诗歌的又一高潮。

从唐末李涪对李商隐“无一言经国, 无纤意奖善”的恶评, 到西昆派代表人物杨亿对李诗的特别爱慕:“富于才调, 兼极雅丽, 包蕴密致, 演绎平畅, 味无穷而炙愈出, 钻弥坚而酌不竭, 曲尽万态之变, 精索难言之要”[2]。褒也好, 贬也罢, 毋庸置疑的是, 李诗在历朝文人心中都是有一席之地的。笔者亦对义山诗偏爱有佳, 不单单是他巧妙新颖的构思, 不单单是他哀婉隐晦抑或针砭时弊的真性情, 最主要的是, 他凭借着婉丽纤柔、温润妩媚的文字最大程度的张显出了汉语言的美。

清初著名诗论家吴乔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 唯李、杜、昌黎、义山”。如果说李杜韩愈皆是以恢弘气象取胜, 则惟独“李商隐所辟是人的心灵世界这一还未被前人深入表现过的领域。他的诗所特具的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象征暗示色彩, 都和表现内心深隐幽微情绪密切相关。”[3]李诗所带给我们的奇妙美好的体验是与他成熟运用语言的能力密不可分的。其政治题材诗, 体现出用语的力度与抨击丑恶的浩然气势;抒情咏物诗, 体物工切、摹写入微;无题诗, 温婉流觞、辞藻精丽。总体来说, 李诗的语言特色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词彩繁艳, 隐晦绮丽

李商隐吐词繁艳, 如“百宝流苏”, 炫人眼目, 给予人绮丽典雅的感觉。一方面是体现在词藻丰富, 杨柳曾评李诗“丽词逸句, 淡言浅语, 以至民谚口语, 莫不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4]。《锦瑟》诗中之词就颇为丰富, “五十弦”、“一弦一柱”等数量词, “思”、“迷”、“托”、“生”、“待”等动词, 还有“无端”、“华年”、“晓梦”、“春心”等另人费解的词, 也不乏“珠”、“玉”、“月明”、“日暖”等华瞻词藻, 个个珠圆玉润, 可谓藻丰气索, 给人以蕴藉含蓄的美感。又如作者有十多首写柳的诗, 却用了各种不同词语来刻画物情:“解有相思苦, 应无不舞时”;“眉细从他敛, 腰轻莫自斜”;“娉婷小苑中, 婀娜曲池东”;“为有桥边扶面香”;“依依长发故年春”;“万绪千条拂落晖”;“千条傍垂台”……等等, 从不同侧面写柳, 无一雷同, 可见赋物工致, 词汇之丰富。同样的, 作者还有许多写月、写蝶、写伤春之情的, 均不落俗套,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并且深藏不露, 给人以咀嚼、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读李诗正是有这种似曾相识又琢磨不透的感觉。

另一方面则体现在色彩鲜明, 诗人妙笔生花, 信手拈来, 词语显得五彩缤纷, 灿烂夺目。高度的语言美使得李诗色泽丰富, 有时深沉悲怆, 有时妩媚流丽, 朱长孺曾评李诗为“沉博绝丽”。虽然自李贺至晚唐的杜牧、温、李诸诗可以说都“丽”, 但李商隐则“‘沉’是构思的‘包蕴密致’, ‘博’是‘博喻酿采, 炜烨枝派’”[5]。总的来说是丽密。如《银河吹笙》中“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 《中元作》中“曾省惊眠闻雨过, 不知迷路为花开”, 《春雨》中“远路应悲春畹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等等诗句, 音响铿锵, 词藻华丽, 色彩浓艳, 抒情当更显强烈。

二、用典工切, 推敲精粹

李商隐在审美的天地中, 常能悉心处地、体贴入微的揣摩生活事物, 选取含义深长的典故, 把它们曲折的表达出来。现实生活的内容至为繁复, 李商隐则用典故将繁复纳入到精粹的诗歌语言当中, 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恰倒好处。可以说, 在精益求精的语言艺术锻炼中, 李商隐确实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李诗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在一首诗的主要部分里完全通过典故表现出来。有些典故是显而易见, 如《隋师东》中三四句:“军令未闻诛马熠, 捷书惟是抱孙歆”, 诸葛亮斩马熠以肃军纪, 王浚的虚报战功闹成笑话——通过“未闻”“唯是”从正反两面把它们串联成为一个意思。李商隐还会暗中用典, 不着痕迹, 如《瑶池》一诗最后两句“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由《穆天子传》可知“重来”只是穆王的主观愿望, 无奈西王母说“将子毋死”即说死是不可避免的, 以此来讽刺君主求仙的愚妄。

三、对仗工整, 声韵和谐

晚唐时风行五、七言古体, 从李诗中不难看出其驾御语言的能力与锤字炼句的工夫。历代学者认为义山的诗效仿了杜甫之锤词炼句的, 诗多有警策, 而又凝练。如“飒飒东风细雨来, 芙蓉池外有经雷”一句, “细”、“来”、“外”字将风雨雷电的画面定格眼前, 成为了“雷”字的先声, 仿佛让读者听见雷声隐隐自远而近, 非常奇妙。在《韩同年新居》“一名我漫居先甲, 千骑君翻在上头”、《对雪》“梅花大庾岭头发, 柳絮章台街里飞”中, 都出现了变格, 读来有不同寻常的节奏美。

李商隐注重平仄, 巧妙运用双声叠韵, 突显出语言诗句的声韵之美。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中有句“悠扬归梦唯灯见, 获落生涯独酒知”, 以平声的双声词写游子思乡梦之绵邈, 以入声的叠韵词写寒士落破相之凄楚。“悠扬”、“获落”不但平仄为对而且双声叠韵为对, 贴切工巧, 抑扬有致。

四、数词虚词, 起落跌宕, 复词重言, 回环往复

李商隐省略动词, 成功的将枯燥无味的方位词和数量词赋予其动态感, 使之成为写景、壮物、抒情的有效成分。“画楼西畔桂堂东”, “欲为东下更西游”, “碧云东去雨云西”, “飘落忽西东”, “一寸相思一寸灰”, “三百年间同晓梦”, 等等句中的方位词与数量词都运用得灵活摇曳多姿多彩。此类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畅游在静态语词的美中, 却能把动态变迁体味的更深刻, 更透彻。同样, 在虚词的运用上, 李更有特色, 尤其在于他善于使用关联词。如:“非关宋玉有微辞, 却是襄王梦觉迟” (《有感》) , “岂关无景物, 自是有乡愁” (《寓兴》) , “不妨常日饶轻薄, 且喜临戎用草莱” (《漫成五章》) , 虚词使得诗人的语言更接近口语, 更能够体味作者的内心之真切感受。

叠词重言的运用在李商隐的诗中更是比比皆是, 如非常有名的《夜雨寄北》一诗中巴山夜雨一再重叠, 迂回而又流畅。又如“此花此叶长相映” (《赠荷花》) , 中“江南江北雪初消” (《柳》) , “一夕南风一叶危” (《荆门西下》) , 中“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重迭回环, 不胜枚举, 有一唱三叹之妙

李商隐诗寄托遥深, 措辞委婉, 隐晦曲折, 点点滴滴都已化作“昨夜星辰”, 在文学长河中驰骋抑或驻足, 此去经年, 照亮了当年晚唐漆黑的“夜幕”, 更给后世留下了夺目的余辉!

参考文献

[1]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2]杨亿.《杨文公谈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版

[3]刘学锴编.《汇评本李商隐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

12.《锦瑟》与李商隐的无题诗 篇十二

《锦瑟》以其朦胧的意境和忧郁的情调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因其含蓄深婉和工于用典的特点给读者带来了神秘新奇之感。

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就连鲁迅也不得不感叹:“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这样的文章这样的诗,让人沉醉。

李商隐一生经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时唐朝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旧唐书》说其“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可见他在政治上不受重用、屡遭挫折,处境凄凉,性格上又因为过于偏激、恃才傲物,被人嫉妒。“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他虽有政治抱负,想当英雄,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事业,但有志难申;于是把感情寄托到儿女情长上,着眼于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

《锦瑟》一诗诗意多解,作家王蒙曾进行考证,认为有以下六种说法:以宋代刘攽为代表,认为“锦瑟”是令狐楚家一个与李商隐有着恋情的丫环的名字;宋黄朝英假托苏轼名义说《锦瑟》是咏瑟的声音的“适、怨、清、和”;清代学者朱鹤龄、朱彝尊、冯洗、何焯、钱良择以及今人刘开扬等认为是悼亡诗;何焯、汪师韩以及今人叶葱奇、吴调公、陈永正、董乃斌及安徽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认为此诗是诗人回首生平遭际,有的还特别强调是政治遭际之作;叶葱奇先生认为此诗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程湘衡认为《锦瑟》是义山为自己的诗集写的序言,以此为序,概括回顾反思自己的一生。

然而不论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我们应该首先从文本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从字面上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锦瑟无缘无故地长着五十根琴弦,每一根弦都让人追忆起美好的青春年华。庄周在《齐物论》中描绘自己在白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把自己的一片哀痛寄托到来世,化为杜鹃日夜悲鸣。茫茫的大海上,鲛人泣泪,流出的泪珠变成了珍珠,遥远的蓝田玉在太阳的照耀下化成了一片烟雾。这种感情本待慢慢地进行回味,但从那时开始,已经感到惘然若失。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起兴,锦瑟的每根弦发出的乐音都勾起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昔日美好的感情成了梦幻,但诗人依然一往情深,即使到死,他也不愿让“春心”湮灭。这里颇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味。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视野瞬间由小变大:苍茫的大海上,明月高悬,鲛人泣泪;层叠的山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这样的一种情愫,既穿越生死,又感天动地,使天地为之同悲。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则是回到现实,深知往事不堪回首,感慨一切恍如隔世。

《锦瑟》有时也作《无题》,把它归类于李商隐的无题诗系列。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将义山的其他六首无题的七言律诗和《锦瑟》放在一起作为辅助解读。

第一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即,但即使如此也至死不渝。“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则写的是会面无望,幻想青鸟鱼雁传书遥寄相思。

第二首“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将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恋人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则是写身不由己的无奈,暗含身世飘零之慨叹。第三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写与情人别后的`思念,梦碎人醒,怅然若失,借刘郎之典故,隐喻今后相见已经不可能。

第四首“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写相思最终都成灰,语气看似埋怨,实则用情至深,是痴人痴语。

第五首“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写短暂的会面之后,对方便音讯全无,只能独自度过不眠长夜。“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则是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盼望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心上人身边。

第六首“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写爱情有过美好的追求和短暂的姻缘,但终成梦幻。“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写即使相思无益,也仍满怀痴心,哪怕惆怅而终。

结合这些无题诗,我们可以看到《锦瑟》和它们所描述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似乎是一脉相承的,但在词语和结构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引领无题诗走上巅峰。在这些缠绵细腻、用典精致、朦胧含蓄的爱情诗里,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即使所追求的短暂易逝,甚至可望而不可即,也要舍身一搏,万死不辞。但他又不免常常为这样不可得、难长久的爱情而失望落泪,他爱得越深刻,痛苦就越多。

13.李商隐无题诗的新批评 篇十三

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受到批评家的青睐。下面一起来看看!

20世纪在西方语言学史上,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区分了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并提出对语言本身产生影响的是语言的内部因素,调对语言内部要素研究的重要性。英美新批评主义深受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要求将文学的文本作为批评对象,文学文本指的是单个的、作为整体存在的作品。他们所关心的不是直接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而是注重探讨作品的内在语言结构,并分析在这种语言的使用下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正如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在《写下阅读》中提到的“作者已死”那样,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作者常常是支配着读者的。在罗兰巴特看来,“作品其实是多种文化交织形成的网络,在作品产生之时,作者已死。作品就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布鲁克斯在《形式主义批评家》中说:“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的是整体,即文学作品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在新批评主义者看来,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而存在着,“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所构成的.充满矛盾的和谐的结构整体。”所以新批评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文学的语言结构,通过对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复义等因素的分析,来研究这些因素是怎样使文本结构达到和谐统一的。为此,新批评提出了文本“细读法”,并创造了一系列新批评的范畴,即悖论、复义、张力、对比、反讽、隐喻、象征等。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独特的意象创造,它寄情于景,或是爱情,或是亲情,为我们展现了朦胧婉曲、意蕴深幽之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更是无题诗之冠首,下面笔者将对这首诗作细读分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诗歌语言的“悖论”

“悖论”是新批评的范畴之一,其本意指的是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是对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在《悖论语言》中提到“诗歌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无题”这个题目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一首诗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主旨,“无题”二字传达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要表现,但是读完整首诗之后,我们才会恍然领悟,诗歌中所展现的那种相聚之难以及离别之痛的心境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任何语言都替代不了此时此刻主人公内心的感受,若是换做任何其他一句话,或是一个题目都很难表达这种情境。所以“无题”二字可谓“此处无声胜有声”,具有巧夺天工之妙。在新批评看来,“无题”就是一种悖论的语言,诗歌所取得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对悖论的运用。

首联也是一个悖论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话传达了两条信息:第一,两人相见是非常困难的。第二,两人分别是更为困难的。这就构成了悖论,彼此渴望会面的相恋之人,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阻碍,终于如愿以偿得以相见。相见意味着开心与幸福,但是,相见之后却又不得不再次分离。此句写了相见之难,分别更痛苦,本句尤其突出后者,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那中被迫无奈、身不由己的处境。同时,本句中两个“难”字的使用,使诗歌造成回环往复之妙,使相见无期,离别之痛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更为深沉与缠绵。“难”字的重复使用更一步加深了抒情主人公百般无奈,身不由己的情态。

“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是一个悖论句。“东风”这个诗歌意象多指草木丛生,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象。正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所说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展现的正是孟春时节的景色。但是李商隐在这里却说到“百花残”。残,是残败,凋谢的意思。百花残败应该是处在秋冬季节,所以说“百花残”与前面“东风”构成悖论。暮春时节,本应该是春风得意,百花争艳的时节,在诗人眼中却是百花衰败的景象。此处还寄情于景,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却无力以对,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展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正向着花儿一样不断受到摧残,并逐渐凋谢。

二、诗歌语言的复义性

新批评主义者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提出“复义”的概念,“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形成了语言上的复义现象。“诗性语言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诗意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正是诗的特殊魅力所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一个复义句。历来批评家对这首无题诗的研究大都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其实不然。单从文本自身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多种主题。首先,“丝”可以看做是“思”的谐音,这句可用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无限思念,就如同春蚕吐丝一样,至死方休。同时“丝”还可以解读为有韧性,”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体现那种执着坚韧的特点。其次,“春蚕”和“蜡炬”可以用来指处在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所以这句诗可以解读为彼此相爱的双方愿为爱情牺牲自己,表现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除此之外,“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可以用来指老师的无私奉献,指真挚的友情,执着的信念等,这都来源于诗歌复义性语言的运用,这也正是新批评主义所倡导的。

三、诗歌内蕴的张力性

“张力”这一新批评范畴最初是由新批评主义者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书中提出。他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涵的有机整体。我们所能获得的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或者说我们可以从字面表述开始逐步发展比喻的复杂含义”。张力是语义学上的外延和内涵的协调,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思;内涵则是暗指意,即暗示意。新批评主义认为“没有张力的诗是没有诗韵和诗味的诗,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有新批评主义者提倡用“含混”的语言,尽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成因

★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 十四行无题诗

★ 李商隐贾生翻译赏析

★ 李商隐《落花》全诗赏析

★ 《骄儿诗》李商隐古诗赏析

★ 蝶,蝶李商隐,蝶的意思,蝶赏析

★ 李商隐:赠柳诗歌赏析

★ 木兰花,木兰花李商隐,木兰花的意思,木兰花赏析

14.论李商隐赠别诗的情感内涵 篇十四

一、忧时叹世

唐帝国的发展到了晚期已是大厦将倾,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三个巨大的痼疾最终使得曾经辉煌灿烂的大唐王朝日益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面对着社会的急剧衰变, 许多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都感到十分的焦虑和不安。“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他们一方面无限眷恋帝国曾经的繁华, 另一方面又深切体会到现实的无情衰变。留在他们心里的是留恋也是哀惋;是焦虑也是叹息。这种情绪可以说是当时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 而在李商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仕宦寡薄, 一生沉沦下僚, 但李商隐始终保持着一种以家国兴亡为己任的广阔胸襟, 保持着一种以社稷苍生为己怀的兼济意识。这一点从他的许多政治诗、咏史诗就可以看出, 像他的《有感二首》《重有感》《行次西郊一百韵》《寿安公主出降》《隋师东》《隋宫》等, 就充分显示了他关心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的热情和眼光;而像《初食笋呈座中》《无题·八岁偷照镜》等则反映了他的雄心壮志和渴望用世的迫切心愿;还有像他在《安定城楼》中表达的“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的人生理想更是向我们说明了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有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种人生理想和追求, 所以尽管生活在“暮气欲沉山”的晚唐社会, 他也没有完全放弃振兴唐王朝的信念, 他总希望有朝一日能“旋转乾坤”, 建立一番丰功伟绩。可惜现实永远是冷峻和无情的, 社会的衰败使他感到痛苦和焦灼。经过短暂的“元和中兴”以后, 唐王朝迅速地走向衰落, 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末世的衰飒之气, 许多士人深感复兴无望, 就干脆采取了一种消极退避的方式, 把眼光从社会的大背景转入到个人的小范围之内, 在个人狭小的圈子里去寻求解脱和安慰。李商隐虽然深受这种时代氛围的熏染, 但他终究是一个有着很强的儒家兼济意识的作家, 面对着这种社会现状, 他没有冷漠世情, 他也没有逃离社会, 他只对这种现状表示出了深沉的忧愤, 这种忧愤即使在离筵别宴、酒席尊前也难以放下。如他的《蜀中杜工部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

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

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

当垆仍是卓文君。

首联点明送别之意, 暗含时世动乱, 离别堪伤, 颔联述写国事, 以示国势衰微, 边防吃紧, 颈联指斥席上众人沉迷醉乡而淡漠国事, 尾联正意反说, 自行宽解而犹且胸臆不平。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颇近老杜。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记道:“王荆公晚年亦喜义山诗, 以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 惟义山一人而已。每诵其‘雪岭未归天外使, 松州犹驻殿前军’……以其虽以老杜无过也。” (1) 而没有杜甫那种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是绝不可能得其藩篱的。可惜李商隐虽然有着“且从王粲从军乐”的积极入世精神, 有着“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强烈愿望, 但现实中仕途的蹭蹬却使他的美好理想最终都难以实现, 所以他就转而把一腔希望寄托在那些有机会为国家作贡献的人身上。在给这些人的送别诗中他主要传达的也就是这种希望他们建功立业的殷勤之意。如在《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中他写道:“政已标三尚, 人今伫一鸣。”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中他说:“勿贪佳丽地, 不为圣明朝, 少减东城饮, 时看北斗杓, 莫因乖别久, 遂逐岁寒凋。”在《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中他结以:“早勒勋庸燕石上, 伫光纶綍汉廷中”等等, 在这些诗作中, 诗人亦送亦勉, “主义正大” (纪昀语) , 与其说是送别, 不如说是寄情, 诗人将为国为民的满腔热忱寄托在他们身上, 殷切地希望他们能早日建功立业, 为国家作出贡献, 拳拳之心, 昭昭可鉴。

二、悯人伤己

尽管在有生之年, 李商隐的品行一直存在争议, 但客观地讲, 他应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文人。从他的一系列咏史诗如“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北齐·一笑相倾国便亡》) , “夜半归来宫漏永, 薛王沉醉寿王醒” (《龙池》) ,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 “锦帆未落干戈起, 半作障泥半作丸” (《七绝隋宫》) 中我们就可以明显感受得到诗人那颗跳动的正义之心。这些咏史诗笔锋犀利, 力道千钧, 显得十分有胆识。这就说明李商隐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牛李党的漩涡中, 他身不由己, 屡遭不幸, 但这些并没有模糊他的是非观, 他也没有为了自己的名利而放弃原则。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 李商隐始终是清醒的, 他是代表着进步倾向的。从他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出刘贲是他十分钦慕的对象, 而据《旧唐书·刘贲传》载:“刘贲字去华……与朋友交, 好谈王霸大略, 耿介嫉恶, 言及世务, 慨然有澄清之志……惟贲切论黄门太横, 将危宗社……而中官当途, 考官不敢留贲在籍中, 物论喧然不平之, 守道正人传读其文, 互有相对泣者。” (2) 正是由于刘贲的刚直耿介, 嫉恶如仇, 不畏强权, 敢张正义与李商隐大为相契, 所以李商隐才会对之报以无限的钦慕。“并将添恨泪, 一洒问乾坤” (《哭刘司户二首·有美扶皇运》) , 奸臣当道, 忠臣遭厄, 社会的黑白颠倒激发了他胸中的不平之气, 他接连写下了《赠刘司户》《哭刘司户》 (二首) 《哭刘贲》《哭刘司户贲》等多篇诗作, 以此寄托自己对其遭遇的同情和愤慨。在《赠刘司户》中他写道:

江风吹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意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首二句既写送别场景, 又兼含比喻, 江风吹浪, 白日为昏, 连山石都动摇起来了。虽然有重碇, 船仍是岌岌可危。既是眼前实景, 又暗指宦官势力的颠倒黑白, 猖狂横厉, 三句写刘贲的对策被扼杀在一边, 四句写刘贲含冤更遭远贬, 五句写朝廷不望求贤, 六句感叹世道衰微, 末二句悲万里相逢复又凤巢九隔, 情致殷殷, 含不尽之意。在这里, 诗人借送别之辞, 从眼前实景入手, 巧妙地将宦官势力的黑暗险恶, 刘贲遭遇的含冤难伸以及自己内心的沉痛愤激融合在一起, 胸臆之气流于笔端, 我们从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诗人那颗跳动着的正义之心。在《送郑大台文南觐》中, 他说:“君怀一匹胡威绢, 争拭恩仇泪得干。”表面看来, 似乎是郑畋对父亲郑亚的慈爱关怀感激落泪, 实则是诗人深悲郑氏父子的远贬, 胸气不平, 语尤沉着。如此看来, 身陷政治漩涡并没有使李商隐随波逐流, 他胸中始终激荡着一股“正义之气”, 并敢于将之表现出来, 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李商隐同情不幸者的遭遇, 经常为他们抱不平是出于一种正义之心的话, 那么对于自己的不幸, 他更多的只有悲愤无奈和沉痛感伤。应该说, 李商隐的人生带着浓浓的悲剧性色彩。出身于一个“宗绪衰微, 簪缨殆歇” (《祭处士房叔父文》) 的家族, 自来孤寒无依, “四海无可归之地, 九族无可倚之亲” (《祭裴氏姐文》) ;初入仕途便无端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 终生沉沦下僚, 大志难伸;更无辜背上“忘恩”、“背德”的骂名, 以致死时都没人关注。崔珏在《哭李商隐》中写道:虚负凌云万丈才, 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知何处, 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 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 又送文星入夜台。”可以说为他的人生作了一个注解。生活在“天荒地变”的晚唐社会里, 他时时处处总不免感到事与愿违:他有心“且吟王粲从军乐, 不赋渊明归去来”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 , 却偏偏“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他希望“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安定城楼》) , 最后不得不感叹“运去不逢青海马, 力穷难拔蜀山蛇”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 ;他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深情, 却无端“新知遭薄俗, 旧好隔良缘” (《风雨》) ;他本着“却羡卞和双刖足, 一生无复没阶趋” (《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 的愿望却又不得不寄心于“嗟予久抱临邛渴, 便欲因君问钓矶”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等等, 这一切使他的心灵时刻处于一种矛盾和痛苦的纠结中, 加上中年丧妻, 身多疾病, 于是, 他的心头永远充斥着一种难以言述的凄苦之情。这种凄苦并不是为某个特定的人, 某种特别的景, 某件特别的事或某一特殊的时刻所限制, 它是深入到诗人内心深处, 渗透在他生活创作的每个角落的。因而在送别这一多数人感觉“黯然消魂”的时刻, 李商隐感受的反倒不是对故人离去的深深眷恋, 而更多却是由此而引发的对自身遭际的一种哀悼。我们看在众多诗人笔下表现极尽缠绵缱绻之能事的杨柳, 李商隐反而提及很少, 他往往代之以风、露、月、雨、衰花、细草、幽境、寒塘、辞侣鹤、抱枝蝉等幽凄的意象, 从而传达出一种凄凉、冷寂的内心感受。从他的诗作中反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的李商隐一生是少有知己的, 即使是后来他所依附的崔戎、郑亚、柳仲郢等人虽然赏识他, 但也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去认识他, 只是待之以幕宾之礼而已。他在《钧天》中感叹说:“上帝钧天会众灵, 昔人因梦到青冥。伶伦吹裂孤生竹, 却为知音不得听。”知音难遇, 这使李商隐对于世情不免看得很淡, 加上一生颠沛流离, 遭际坎坷, 离别固然伤魂, 但却远远不及其内心所郁结的凄苦来得深重, 所以他虽言送别, 但真正要表达的重点倒不在对彼此之间的友情的深深眷恋, 而是着重抒发自己内心的人生感慨。如《赴职梓潼留别畏之员外同年》:

佳兆连翩遇凤凰,

雕文羽帐紫金床。

桂花开处同高第,

柿叶翻时独悼亡。

乌鹊失栖长不定,

鸳鸯何事自相将。

京华庸蜀三千里,

送到咸阳见夕阳。

对于连襟韩畏之, 在别离的时刻, 更多表现的不是分别的依依不舍, 而是自身中年丧妻复又颠沛流离的惨痛, 惜别已为自伤所掩盖。而在《梓州吟罢寄同舍》中他写道:“不拣花朝与雪朝, 五年从事霍嫖姚。君缘接座交珠履, 我为分行近翠翘。楚雨含情俱有托, 漳滨卧病竟无憀。长吟远下燕台去, 惟有衣香染未销。”是回忆往昔的共同生活, 更是感叹如今的“卧病竟无憀”, 语意凄婉, 不绝于耳。还有《送丰都李尉》:“万古商於地, 凭君泣路歧。固难寻绮季, 可得信张仪。雨气燕先觉, 叶荫蝉遽知。望乡犹忌晚, 山晚更参差。”同样是于无限苍茫、百感交集中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慨。可见, 李商隐言送别, 字里行间洋溢的不仅是对故人离去的眷恋, 更是对自己生命沉哀的痛悼。送别不过是一个“浇心中块垒的酒杯”而已。故其送别诗虽然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足以与其他诗人的优秀篇章相媲美, 但幽凄苦滞处亦自有一股触动人心的力量。

三、进退彷徨

李商隐作为一个纯粹的文人, 他有其清高和孤芳自赏的一面, “寻芳不觉醉流霞, 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下醉》) , 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感受到诗人的玩赏孤独和顾影自怜。但同时作为一个有着极大抱负的儒生, 他又不甘久居下僚, 碌碌终生, 他时时为自己的位卑职微感到痛苦和自惭, 亟希望得到别人的引荐, 好一伸怀抱。诗人仕途穷蹇, 却没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 也没有后来者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 他对自己的位卑职微始终不能忘怀。在《泪》中, 他写道:

永巷常年怨绮罗,

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

岘首碑前泪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

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

未抵青袍送玉珂。

诗人在此罗列了六种伤心落泪之事, 永巷谪怨、江上离思、湘妃斑竹、羊祜泪碑、昭君出塞、项羽闻歌, 最后归结到“未抵青袍送玉珂”之上。从中我们所感受到更多的倒不是诗人对离别的缠绵不舍, 而是对青袍 (白衣寒士) 与玉珂 (豪门显宦) 之间这种强烈对比的痛苦的纠结。地位悬殊在他心底打下了深深的印痕, 他不能坦然处之, 他不甘久困穷途, 亟希望受到别人的赏识, 得到别人的引荐, 以便腾身进取, 有所作为。因此, 只要一有可能, 他都会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出这层意思来。在《送千牛李将军阙五十韵》的结尾处他说:“会与秦楼凤, 俱听汉苑莺”;在《送从翁从东川弘农尚书幕》的末句他结以:“为言公玉季, 早日弃渔樵”;在《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最后他写到“嗟予久抱临邛渴, 便欲因君问钓矶”;在《酬别令狐补阙》中他再次重申“弹冠如不问, 又到扫门时”等等, 这些诗作一反其他诗幽深婉曲的特点, 写得平白直露, 并且也不讲究艺术技巧, 只是急切地要传达出自己内心那种渴望进身的强烈感情。此时的李商隐已不得不放下清高和自恋, 从世俗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在这一点上, 他表现得比其他诗人更为迫切。这也说明在官家这一条路上, 李商隐是始终难以放弃的。从他踏入科举之路的那一天起, 到他郁郁而终为止, 其间三十来年, 他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 受尽折磨, 却始终不甘心远离官场, 说明儒家“兼济”的使命已深深植根于他的思想深处。他一再写诗请求别人的引荐, 以为可以通过这一条渠道挤身上层社会好一酬壮志, 结果却总如镜花水月。我们一方面为他的遭际感到叹惋, 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 作为一个士人, 这种精神却是不可缺的。

当然我们说李商隐有着强烈的用世之心, 并不是说他就没有过退隐之意。事实上, 李商隐也时有避世思想。在《安定城楼》中他说“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我们固然强烈感受到他“欲回天地”的迫切愿望, 却同样也不能忽视其“永忆江湖”、“入扁舟”遁隐之心。应该说, 唐社会实行三教合一的统治思想对士人们的影响是潜在的, 文人们多是儒佛道三种思想兼而有之, 只不过看哪种思想占主导而已。李商隐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 但佛道对他同样有深远的影响。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在玉阳山、王屋山一带学过道, 虽然最终他并没有真正“得道”, 但道家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还是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与许多道人、隐者都有密切的联系, 对他们一直保持着一种景仰的态度。如《寄永道士》:“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台白道细如丝。君今并倚三珠树, 不记人间落叶时。”《赠郑谠处士》:“浪迹江湖白发新, 浮云一片是吾身。寒归山观随棋局, 暖入汀洲逐钓轮。越桂留烹张翰鲙, 蜀姜供煮陆机尊。相逢一笑怜疏放, 他日扁舟有故人。”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对道家这种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颇有欣羡之意的。至于佛家思想, 自其中国化禅宗以后, 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与之沾上边, 加上唐统治者实行文化思想开放政策, 使得僧尼道俗之间交往频繁, 关系密切。佛家思想影响已渗入到了人们思想的深层领域。在此背景下, 李商隐虽一心求仕, 但也不可能与之绝缘。事实上, 他与许多佛门弟子都有过密切交往。如《送臻师二首》:“昔去灵台非拂席, 今来沧海欲求珠。楞枷顶上清凉地, 善眼仙人忆我无。”“苦海迷途去未因, 东方过此几微尘。何当百忆莲花上, 一一莲花见佛身。”《别玄智法师》:“云鬓无端怨别离, 十年移易住山期。东西南北皆垂泪, 却是杨朱真本师。”这些诗作都反映了他与佛家的密切联系, 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佛家思想的体悟。而在仕途屡屡受挫, 人生频遭不幸之后, 他的这种消极退隐的思想也就时有流露。只不过, 在他的意识层面上, 儒家“兼济天下”的意识, 自身“欲回天地”的目标使得他最终又不能完全远离仕途, 远离官场。所以, 他经常处于一种矛盾和彷徨之中, 一如他在“牛李党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一样, 他也时刻在进退之间徘徊。进, 他有决心, 可惜没机会;退, 他有机会, 可惜没决心。于是, 我们看到的就是他在诗中的无奈和诉说。

注释

1见《宋诗话辑佚》, 郭绍虞辑, 中华书局1980年版

上一篇:境外并购股权转让协议下一篇:拍卖师考试试题真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