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

2024-10-03

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精选11篇)

1.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 篇一

陶渊明论文: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陶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美,求真、求善、求美。透过这些诗中,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还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艺术特色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分割裂据的乱世,他不满现实,视官场为陷阱。诗人早年虽有“性本爱丘山”和“猛志逸四海”的两面思想感情,经过实践后,不免对后一面心灰意冷,他把感情的表达隐藏在司空见惯的事件与事物的平直描述之中,草争迷茫中远人的村落,依稀可辨的缕缕炊烟,阵阵传来的深巷的犬吠和树头的鸡鸣,这种安谧淳朴的环境成了他对生活的向往的追求。东坡曾说:“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确是会心之言。人们常说渊明诗是绚烂归于平淡,其实,要从平淡自然之中,见出其奇趣精采,尤其是一段绚烂之精神,读渊明诗方是不枉。

从其众多作品中,我们可看到陶诗其中特点就是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他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中,虽然写过一些直接关系时政的诗,如《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等,表现了“金刚怒目式”一面,但更多的是以隐逸田园的诗人的面貌出现。因此,诗中表现对现实的态度不能不别具一些特色。如多歌咏人格的清高,赛场不移,表现不与腐朽现实同流合污的对抗精神;多以田园生活的经天纬地对比现实的污浊,表现对丑恶现实的鄙薄。所以田园隐逸气氛较浓。体现了一种纯朴之美。

第二,陶渊明对人格和生活、社会理想的歌咏,渗透到田园生活之中,通过田园景物体现出来,极富有意境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在诗的后半部分是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十多亩宅地,八九间茅屋,堂前载有桃李,房后种有榆柳,方宅草屋,绿荫环护,一所农家院已活现纸上了,让读者意蕴尤存。

第三,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种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宁静和修养,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第四,平淡自然的风格,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诗歌的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一致的。他的诗作不存在沽名钓誉之心,无阿谀奉承之嫌,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无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直率而又自然,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就明确了创作的态度“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在《饮酒》诗前小序中亦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后人,可以说他的诗都是赤志之作,不为时政所拘,没有得失考虑,这正是他的诗能真敢真的内在动力。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是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情愿,便自然付之于笔端,就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一切是顺其自然。他的诗纯以自然来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的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是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平淡如水,却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陶渊明所描写的也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菊花,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一经陶渊明之手,便有了盎然的兴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陶渊明的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崇尚自然,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不仅影响了之后中国整个诗云文坛,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人“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而且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造和谐社会,不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吗?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概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2]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萧统.陶渊明序(卷四).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5]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265.[6]宋代惠.冷斋夜话.

2.陶渊明诗歌艺术特色 篇二

一、多用白描式的手法。陶渊明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用十分淡朴、浅近的词语来描述事物的状貌,绝少华丽繁缛的辞藻,也很少空泛的议论。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所出现的,仅是草屋、果木、炊烟以及村中的鸡鸣狗吠之声,毫无修饰之辞,题材也普遍到了不能再普通了。但我们透过陶渊明简单勾勒的图景,感到了田园乡村的淳朴、恬静。再如《移居》其二,诗人用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记下了一年四季中农忙、农闲时的生活细节,再现了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融洽无间、安逸淳朴的图画。

总之,陶渊明诗不刻意求奇,不故作惊人之笔,题材普通,色彩淡朴。恬静的田园,旷达的心境,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率真自然地抒写出来,给人以自然和谐、朴实恬美之感 ,构成了与当时华而不实的形式之风相对立的淡远清新的诗风。

二、情景交融,意境深邃。陶诗平淡中见丰采,简练中有深味。他以极大的热情去发掘自然生活中的美,并且倾注了自己的爱。虽然他的笔下多写寻常易见的景物,但这些景物并不是作为点缀物而存在,而是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者 。如他的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陶渊明悠然自在、为大自然所陶醉的隐居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世俗的厌恶、对黑暗的不满以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不是由诗人明明白白地直接说出来的,但我们从这宁静安谧的环境中,看到了它的对立面,看到了诗人的理想情趣,看到了诗人笔下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再如他的《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写出了陶渊明因为光阴流逝、壮志难酬而长夜不眠的悲凉愁闷的心情,融情入境,借景抒情。日落日出,清辉万里,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清空渺茫、幽寂凄冷。在这里,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潜进了字里行间,凄清空茫的景色同诗人失意惆怅的心境紧紧交织在一起。

三、平淡中见出个性。他的《归园田居》其三是一首最能体现出陶渊明个性特征的名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老百姓来说,露水沾衣是常事,根本就无人在意。但诗人毕竟是一个从知识分子营垒中向农村靠拢的隐者,劳动毕竟是陌生的事,所以在他的豆田里是“草盛豆苗稀”,而“夕露沾我衣”这样的生活细节,却被从没有经历过的诗人注意到了,因而也就出现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样的诗句,很切合诗人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秉耒耕田的儒士形象。其他如《读山海经》其一、《移居》其二、《归园田居》 其二等诗,在平淡淳朴的日常生活中,深深地打上了诗人绝弃尘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心自食其力、乐居乡里的个性特征。他的《饮酒》其八写“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寥寥几笔勾勒出兀然独立的苍松形象,这同他兀傲自负的个性特征是相一致的。

3.陶渊明诗歌艺术之平淡美 篇三

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陶诗的内容多为自己亲身经历和感觉。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均为人们所熟知习见。这些人生日常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本身就使读者感到亲切,它本身就自然而然地缩短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特别是其田园诗,更是如此。

他描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从来不躲闪,不伪饰,与读者真诚相见。比如他因生活困难而“投耒去学仕”;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归隐;他“采菊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趣;他“弱水戏我侧,学语未成音”的人伦之乐;他“夏日常抱饥”的困苦,以及无钱饮洒的窘迫,均坦诚写出,不避丑拙。在直率的叙写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观其人,如见其心。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时旷而且真。”陈师道说:“陶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

他的田园诗,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自然界的景物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这种写意不重写实,以意写景的手法,使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浑然一体。陶诗不仅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常常带着一种特有的理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而这种理趣,既与玄学和玄言诗发展有关,又完全区别于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它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味儿,绝少冗长的描写、空泛的议论和铺排夸张,而是善于运用疏淡的笔调来勾勒出精炼的形象,即使运用典故和双关,也是机智地将其化作自己的语言,融于和谐的诗歌之中,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境高远,清新拔俗,这也是陶诗耐人咀嚼、涵咏、令人回味无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这种艺术手法使他的诗歌风格更显得平淡。刘克庄说他“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朱光潜说他“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这确实是他高出同时代人的地方。

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前人常用平淡概况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陶诗的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这与李白、杜甫等诗人人炼字句很有区别。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甚至连形容词他都很少用。他写诗多为家常用语、田家语、生活常用语,没有任何难字、难句,一切平平说出,朴实无华。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不作任何修饰,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风采韵味深厚。

陶诗的语言平淡、本色,但绝不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普通的“田家语”,实则都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语言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都明白如话,但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一经诗人的描写,就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性格和情感。如“平畴交远用,良苗变怀新”就很有诗意,很耐咀嚼。“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其语言平淡无奇,却真切地传出朋友间的真挚情意,也可看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自由。又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就把雪花的轻盈飘忽描绘得十分传神,既不用典,也不雕饰。钟嵘称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平淡是艺术风格的平淡,而不是思想内容的平淡,他是在平淡的生活素材中蕴含着不平凡的思想内容,把平淡和醇美结合起来,以平写出醇,以平淡的语言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因此说,陶诗平淡,却淡中有奇,平中有味,并不是不讲究技巧,而是不露一丝雕琢的痕迹,这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平淡自然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的境界,而陶诗所追求和达到的正是这么一种境界。所以朱熹曾评价说“渊明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明代王圻在《稗史》中也说:“陶(渊明)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外,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唐顺之称其诗:“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答茅鹿门知县》)这些均为中肯之论。

他那重点染、重神似、平淡自然、情景理交融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为唐代及后世文人提供了极好的借鉴,甚至被推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诗作的艺术魅力,不但对田园诗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山水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篇四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得生活融为一体。他得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得江水,陡峭得山峡,孤清得月色,凄历得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得反映。他得《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得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形象,诗里写到得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得酸辛与愤慨。这首诗得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得两句诗。诗里得那种雄浑苍劲得形象和跌宕顿挫得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得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得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得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得一组诗。它最大得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得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得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得。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得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得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得几个具体得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得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得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得事物,通过客观得描写,把复杂得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得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得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得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得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得政治局势。

杜甫得概括有得时候是通过人物得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得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得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得繁重、战争得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得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得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得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得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得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得典型而出现得。他得现实主义得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得事件,加以高度得概括得描写,通过这样得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得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得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得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得,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得。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得胸襟,博大精深得知识,以及丰富得生活经验,所以他得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得。可是这种雄浑壮阔得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得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得细微波动来达到得。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得山水画,说他得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得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得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得,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得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得手法来达到得,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得方法来实现得。

如果说李白得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得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得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得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得心灵。李白得诗让人惊叹,杜甫得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得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得《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得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得军,很多得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得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得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得角度、不同得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得灾难。杜甫笔下得安史军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得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得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得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得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得细微而见长得。再如他得《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得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得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得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得北面,“阳”是山得南面。山得北面和山得南面光线得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得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得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得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

上泰山得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得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得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得距离和不同得角度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可见杜甫得写法是很细致得。我们再看他得另外一首题为《羌村》得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得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得家后写得。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得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得“夜阑”是夜深得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得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得看一看,到底这是真得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得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得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得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得时分,一个日暮得黄昏得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得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得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得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得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得时候,是一种吃惊得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得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得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得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得地步。

5.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五

摘要:李白在青年时代,沐浴的盛唐时的时代氛围,具有豪迈、乐观、昂扬的感情,希冀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及时建功立业,完成平生的远大抱负。后又有在居之不易的长安的光荣历史与痛苦回忆,最后被迫离开了繁华的帝都,走向民间,使他认清了上层统治阶级,以至度过了漂泊流离与沦落不遇的不幸的晚年,带着深深的遗恨而又留下光耀千古的优秀诗篇,离开了人世。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艺术特色

唐代的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及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的区别特色。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是个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李白创作的诗歌来看,主要表现为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同时,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有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一、李白诗歌的主观浪漫主义色彩强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二、李白诗歌以大气贯注,有鲜明的个性

李白是一个满腔济世之志的具儒家思想的人,他常以鲁仲连.范蠡.乐毅.谢安等人自许,要求自己像他们那样施展才能“济苍生”,“安社稷”。他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他一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也没有丧失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这种强烈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使他的诗气象非凡。他的诗歌还有一种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他的诗篇《江上吟》中,李白写道:“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这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多诗歌都是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蜀道难》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而又回旋往复不能自己。《将进酒》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开头,整首诗势如万里黄河奔流不息,每次诵读总是荡气回肠。

三、李白诗歌奇特的想象和喷发式的情感表达方式

李白的一生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生都处在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景况中。因此他的的诗歌总是伴随着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事业心,“以当世之务自负”。这强烈的济事观念,显然是来自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过,李白不是一个普通的本分的读书人,它的豪侠性格以及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所特有的非凡气质,即丰富的想象力和脱离实际的异想天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所写的一首记梦游的诗,也是一首游仙诗,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虽在东鲁家中居住,怡情养性,虚度时光,但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所以在诗中发出那样激越地呼声。而诗中的求仙访道,正是他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示对权丞贵戚地鄙视和不妥协,是他不肯趋炎附势的高贵品格的体现。

四、李白诗歌壮美和优美的意象

唐代山水诗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奇葩,不仅生动描绘了华夏山川的风光,汇成千古江山的历史艺术画卷,而且深刻表现了山水诗人崇高的思想情怀。它洗濯心灵,陶冶性情,蕴蓄着宝贵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唐人自我陶冶而形成的风景诗心和意象诗兴,最终影响到唐诗总体上注重景象生动的时代特征。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瑰奇宏廓之美。李白诗歌的美首先表现为瑰奇的美。丰富的比喻,大胆的夸张,迥落天外的想象为瑰奇之美涂上了一层光怪陆离的色彩,而其内蕴则有远大的理想,宽阔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和渊博的知识充实其中。

第二,奔腾浩荡之美。他的诗歌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和力量。这种一泻千里的气势实质上主要是指李白诗中爆发式的抒情。

第三,纵横变幻之美。李白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的诗发想无端,纵横变幻,非常人所能预料,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具有很大跳跃性。第四,清水芙蓉之美。李白诗歌的语言任情真率,似随口而出,毫不经意,却能出神入化,清新自然。

五、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李白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同是唐人七绝的冠冕,在语言上实得力于民间诗歌的学习。正由于李白在这种学习中得出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语言上,他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他也根据这样的主张,批判地汲取了魏晋以来优秀诗人的语言技巧。他说过:“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于摒弃六朝华靡诗风的同时,却又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和庾信等人的语言艺术。由于他在汲取民间诗歌语言艺术的同时,又批判地继承了诗人制作的优良的艺术传统,所以他的语言,在生动、自然之外,又具有明净、华美的特点,加上他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热情,又使他的语言具有如前人所说的“高华”和“豪放”的特色。

6.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六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诗歌表现特色如下:

一、情致深蕴,构思细密,表达感情细腻

深刻、细腻的感情表达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明显风格,无论感时、抒怀、吊古、咏物或言情,无不渗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如历来传诵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廖廖14个字,把那种受阻隔的痛苦和心有默契的喜悦,以及愈受阻隔愈感到默契可贵和愈有默契愈觉得阻隔难堪的矛盾心理,揭示得极其深刻动人。再如代表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暮春衰残的景象映衬出两个倾心相爱的人此时的难舍难分,诗人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欲说分别,却从相见之艰难写起。“相见”时难是诗人长久的匪徒和铭心的思念,惟其相见不易,才便见出分手时的万般留恋。但诗人并未完全绝望,在他内心的深处那种绵邈深挚的感情起了作用,使他对爱情充满了期冀憧憬,于是用“东风”一词过渡到了颔联,吟咏出了千古不朽的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和蜡炬为比,用谐音方法生动活泼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像春蚕一样到死才能停止,像烛泪一样在燃尽之后,才能流干。这是一个爱情的盟誓,写得缠绵悱恻,凄凉伤感。作者在颈联中拟想对方也被真挚的爱情所缠绕、折磨,痛苦得从早到晚辗转反侧,并且相爱而不能厮守,年华流逝,云鬓渐改,对月空吟,寒冷悲凉。尾联借用神话传说寄托诗人对所爱之人劝慰,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的自我安慰呢?诗人请求可以通往仙山的神鸟云探看所爱之人,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希望与眷恋。全诗抒写了相爱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痛断肝肠的离别,至死不渝的忠贞,热烈执着的追求。意境优美,婉曲多情,体现了李诗的感情细腻深刻。

从整体上看,他的诗选材广泛,常用的诗构成一幅画而看成统一的整体,或是用组诗的形式来表达到抒情写实的目的。例如他的政治讽刺诗,诗人就巧妙的把议论和抒情结合起来,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写景等方法的运用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同时,诗人还采用组诗形式,集中对某个特定问题进行讽刺。如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事迹的《马崽二首》《龙池》等诗。唐代诗人咏明皇、杨妃事迹的诗篇颇多,大多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而李商隐却能采取批判态度,特别是对明皇“贵为天子不能保其妻子”这点给予揶揄,这种见解是对“不彰君过”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并且扩大了咏史诗的构思领域,对后世起了良好的启迪作用。

二、虚实相生,尽显朦胧之美

李商隐的诗歌的美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1、辞采华丽,色彩鲜明

义山的词给人以绮丽典雅的感觉,诗人在诗中运用成语典故,丽词逸句、淡言浅语,以至在语言民谚口语,莫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他的诗的内容含蓄形式优美,给人以回味想象的余地,给人一种唯美的感觉。如:诗人这样描绘美女“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知有宓妃无限意,春松秋菊可同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如描写月的诗句:“昨夜月轮明”,“一川虚月魄,万崦自芝苗”“月带楚域积”。又如诗句“欲为东下更西游”“我欲西征君又乐”“碧云东去丽云西”等在诗人的笔下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徘徊低回,有着无限情趣,让平凡的**显得五彩缤纷,灿烂夺目。请看如下诗句月榭故乡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银河吹笙》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中元作》

空园兼树废,败港拥花流《即日》

风女癫狂成久别,月娥孀独好同游。当时若爱韩公子,埋骨成灰恨未休。《和韩录事送宫人入道》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曲江》

上述诗句,形象生动、辞藻华丽、音韵铿锵,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

2、善于赋予意象新的含义

意象的虚幻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之一,可以传达“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艺术效果。它以典型化的意象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弥补言不尽意的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则属于一种经由社会文化沉积而成的民族化的产物,符合一定民族的文化心理。而李商隐在意象的选用上,则跳出传统的藩篱,具有独特的个性化构造。由于李商隐的诗都是指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的,所以,他诗中的意象已超越了传统的简单物象,从而心灵化了,经过了诗人独创性的心灵升华与创新,充满了虚幻和奇异,呈现一种个人化、个性化风采。并在心象与物象的结合中,使诗人的感伤、幽独、怅惘得以传达,得以慰藉。如他的意象群:彩凤、灵犀、梦雨、灵风、瑶台、青鸟、珠泪、玉烟、红泪等等,无不充满颖妙、虚缈、迷幻、哀美,也无不是诗人心灵的承载。如《重过圣女祠》,全诗意境缥缈朦胧,极富象外之致,而“梦雨”一联尤为出色,历来被誉为是“有不尽之意”的名句。诗人借幻梦般的细雨,给人一种虚无缥缈、若有若无、迷蒙飘忽的感觉,即体现了诗人在炼字铸词上的怪奇瑰丽,善于传神地描绘出春雨的形态神韵,更是突现了诗人渺茫的期待和追求的失落,心绪的凄迷哀婉与寥落。而用“灵”字饰无形无神之风,则更显出诗人意绪的纤细敏感、隐晦曲折。

他的咏物诗大多也都是或隐或显地象征诗人身世遭遇,寄托诗人人生体验和感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为雨所败、先期零落的牡丹,非时早秀、不与年芳的梅花,先荣后悴、在斜阳暮蝉中摇曳的衰柳,暗夜自明、风天强笑的李花,“高难饱”“恨费声”的秋蝉,“巧啭岂能无本意”的流莺,乃至“无端五十弦”的锦瑟,无不渗透身世遭遇之感,使这些客观事物成为诗人形象、品格、命运的一种象征,物我神合,从而表现他凄怆难宁的心灵坎坷。  而很多时候,由于诗人意绪的纷繁,常常由一时之景事触发无限思绪,种种情绪互相牵连,难辨难分,种种幻象心象纷呈复至,使人    5  一时难着头绪,感到朦胧隐晦,但通过对李诗的大量阅读便会发现,诗人表现的只是一种萦绕心际的莫名的愁绪,也许自己也把握不住其来龙去脉,即使是有一时一事的触动,但诗人最终着力处仍在写心境,表现的不是对内容的阐释,而是以此引发的感觉或情感,其内涵远超出了具体的情事。如《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南细雨来”)作叙事看,常觉若断若续,莫知指归,不免让人匪夷所思,但作物象与心象序列的交织与融合看,则更能窥见诗人“文心”,诗人是运用一连串的意象序列来深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追求和幻灭两种心象的交迭映现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诗中的“比”,简单说来就是比方。不管是比甲物还是比乙物,亦或是比具体事物、抽象道理,还是以客观景物比主观感触,都是咏物托志。而他诗中的“兴”,简单来说就是联想,由甲物联想到乙物,看到外界景物出发内心感慨。也就是触景生情。[7]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渊博的知识加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而使他的比兴、象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含义。他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等融为一体,从而使他的诗具有深情绵邈、余味曲包的优点。

他的诗往往在一首诗中同时运用象征、比兴、拟人、拟物等多种手法,来借以抒发主观感受,影射现实生活,或是诗人对生活上的评价,亦或是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例如《独居有怀》意识,表面上指少女失恋后独居还念旧欢,实际上是暗喻诗人在政治失意后希望改善和令狐绹的关系。

又如在《鸳鸯》《石城》等诗中,诗人以鸳鸯来象征男女结合共同生活的美好愿望。在《七夕》中又通过乌鹊填河的神话,向青年恋人们传达着“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祝愿。        此外,诗人在《赋得鸡》《晓起》《柳》等一些诗歌中巧妙的把拟人、拟物、双关语等修辞完美结合。这也是诗人的诗写得意境深远、委婉曲折的重要原因。

4、善于使用对比和史实

李商隐的`很多诗歌都用了对比手法,“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事物、现象和感情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进行比较对照,形成相铺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以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咏史诗和托物寓怀诗中,如在咏史诗中的昔盛今衰之比、咏物诗中的昔荣今悴之比,还有就是“在同一时空向度内展开矛盾对立着的人、事、景、情、境之间的多样对比”,如凄冷的环境、处境与强烈的用世热情和生活热情的对比,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来实现其艺术价值,“有助于表达李商隐复杂微妙的心态和形成其诗歌回环复沓、层层翻进的结构特点,以及形成诗歌沉博绝丽的风格” 如《春雨》“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同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这首诗是因春雨怀人而作的,前两句写所爱者分离的失意惆怅,红楼二句描写怅卧时回想自己寻访所爱者不遇而独自归来的情景,颈尾两联既写出了相爱人之间的互相思念,也写出了相爱无累的苦闷。全诗借助飘雨迷蒙的春雨烘托别离的寥落与深挚的思念,创造出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红楼”一联不用典故,不靠涂饰,只用清新明丽的语言把色彩与感觉相对照(红与冷)和雨帘珠箔的自然融会,细致入微地写出抒情主人公寂寥怅惘的心理状态,极富抒情气氛。

三、无题诗的创作

无题诗是李商隐所独创。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所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渺的独特风格。[8] 无题诗的创写无疑是李商隐在唐代诗歌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无题诗扩大了抒情诗的领域,发展了抒情诗的技巧。除李商隐之外,历代诗人中都有写无题诗的作者。如晚唐的韩偓就有《无题》四章,唐彦谦的《无题》诗更是多达十三首之多,可都没能赶上李商隐的无题诗。

《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去绝无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体者‘万里**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比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和本旨。”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寄托为主,但每个人的读解不一,很难确定诗歌的本意。

另外,从他的《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无题诗是李商隐艺术成就的结晶。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新颖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结合构成了李商隐诗的隐晦深奥、沉博艳丽的特点。

7.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七

一、想象丰富, 构思奇巧

想象与构思共同构成了诗歌的酝酿过程, 同时也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过程。诗歌不同于纪实文学, 不必一板一眼地记录自己的所想、所见、所闻与所感, 诗人有充分的自由将灵感化和艺术化了的客观世界表现为生动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 应用于诗歌当中。李贺最善于在脑海中灵活化用一些神话典故, 加上自己别出心裁创造出来的、风味迥然的艺术构思, 铺设出绮丽清奇、新意迭出的唯美画面。如《梦天》一诗中“老兔寒蟾泣天色”一句, 在诗人眼中, 凄清的天色和明月的幽光仿佛是玉兔和蟾蜍在暗自垂泪, 如此想象真是既大胆又新奇, 令人眼前一亮。再如“玉轮轧露湿团光”一句, 明明只是一轮明月, 在淡淡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平常景象, 诗人却将说成是“玉轮轧露”, 以幻写真, 使现实存在的事物染上了虚幻离奇的美感。《梦天》一诗的构思也相当奇特———诗人先是在想象中遨游月宫, 领略奇诡缥缈的仙境之美, 后又突然转向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通过“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 表达自己对世间沧海桑田变迁的深沉感慨, 借以抒发自己冷眼观人生的处世态度, 手法之新颖独到, 令人叫绝。

二、意象瑰丽, 意蕴朦胧

在诗歌中构成艺术特征的形象, 就是意象。意象体现的不是某一个单纯而独立的创作对象, 而是诗人内心情感与外部实有景象的重合。可以说, 意象源于现实, 可又不拘泥于现实, 它是在现实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的迸发与超越。而意蕴则是指文学作品里面流露出来的理性内涵, 大多为诗人自身情感的渗透。在李贺的诗歌中, 瑰丽别致的意象和朦胧幽邃的意蕴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如《天上谣》一诗中, 诗人将内心的美好期待化为天上那桃花源般清幽闲适的仙境, “玉宫桂树花未落, 仙妾采香垂佩璎。秦妃卷帘北窗晓, 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 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 青洲步拾兰苕春。”这样的描述完全超越了现实生活的平凡与匆促, 形成了美轮美奂的超现实意象。而其中暗藏诗人对人世生活辛苦与劳累的怅惘与无奈, 包含着带有淡淡感伤的朦胧意蕴。

三、意境幽邃, 基调灰暗

意境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在诗歌中, 对意境的渲染常常由基调引领。诗歌基调的奠定为创造意境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李贺的诗歌总是沉浸在幽冷肃穆的意境里, 伤感的“情”与黯淡的“景”虚实相生, 水乳交融, 呈现出一派凄迷而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他的作品中, 人们所能感受到的情感基调似乎永远是灰蒙蒙雾沉沉的, 清冷中滋生出妖娆。如名传一世的《苏小小墓》, “幽兰露, 如啼眼。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草如茵, 松如盖。风为裳, 水为佩。油壁车, 久相待。冷翠烛, 劳光彩。西陵下, 风吹雨。”诗人将缀着晶莹露珠的兰花比作苏小小凝泪的双眸, 用芊芊绿草、亭亭青松、袅袅清风和滢滢碧水来象征她被褥、伞盖、衣袂和环佩的精美, 用油壁车和青骢马暗示她生前的欢乐与期待。可是阴阳两隔, 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眼前只剩下她坟上凄迷如烟的野草花, 不堪相赠。西陵下风雨飘摇, 尘世间物是人非, 翠烛虚设, 四野无人, 一片荒凉寂寞。全诗从始至终都渲染出忧愁寂寥的气氛, 意境的孤寂幽冷和基调的低沉灰暗使人为之心伤, 空灵缥缈之中, 心弦便不由自主地被扣动, 而这也正是李贺诗歌的魅力所在。

四、色彩艳丽, 语言峭拔

杜牧曾用“时花美女, 不足为其色也。”来形容李贺诗歌五色眩曜, 光夺眼目。确实, 李贺在诗歌的创作方面总是喜欢铺设浓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 用精雕细琢的语言堆砌出壮美雄奇的图景。如《将进酒》一诗, “琉璃钟, 琥珀浓, 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 罗帏绣幕围香风。”读罢这几句, 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便如精心装裱过的画卷一般在人们眼前展开:酒杯用光洁通透的琉璃制成, 杯中美酒如琥珀般香浓, 酒滴的颜色是温润的“真珠红”, 盘中盛满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 身畔是薄纱香罗围裹着的轻歌曼舞。物象如此华美精致, 艳而不俗, 令人不免心醉神驰。然后在诗歌的后半段, 笔锋直转而下, “桃花乱落如红雨”, 用陡然而来的乱花凄迷来象征年华的终将逝去, 犀利地指出人生苦短, 欢乐易逝, 就如这转瞬间凋落破败的漫天芳菲, 绚烂过后徒留怅然。因前面早已作出精心铺垫, 这样的写法非但不显得突兀, 反而使人有种幡然顿悟的感觉。语言峭拔跌宕, 动人心魄, 可见诗人的语言运用功力之纯熟。

英年早逝的李贺将生命中所有的欢乐与哀伤都献给了诗歌创作。那一首首精美绝伦的诗歌, 以其风格迥异的艺术特色在中唐诗坛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且被后世广为流传, 大大丰富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在我国诗歌艺术史上书写了极其珍贵的一页。

摘要:本文试从四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加以论证:想象和构思;意象和意蕴;意境和基调;色彩和语言, 旨在使人们对李贺的诗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李贺,诗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陶庆梅.李贺诗歌风格特征论——以意象研究为中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9, (05) .

[2]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文学评论, 1997, (06)

[3]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陈燕妮.论李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02) .

8.浅论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篇八

一、臧克家诗歌的创作内容

臧克家是位贡献卓著的人民诗人。其创作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无人可比;他所代表的那种贴近现实的风格更是谁也不可替代的。臧克家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艺术个性驰誉中外。他的诗大多精巧工炼,不会博大雄健之作;多以抒情短诗闻名于世,不会洋洋洒洒的长篇叙事诗。他诗歌的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人凭借对生活深刻痛切的感受和体验,将现实中人和物的本质特征,形象地展示出来。脍炙人口的《老马》一诗,体现了《烙印》的特色:“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诗中采用了象征、隐喻手法,以马喻人,又以人的思想感情拟写马,达到了象征与写实的完美统一。

2.以热情的笔触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诗人在《从军行》的《序诗》里唱道:“诗人啊,请放开你们的喉咙,/除了高唱战歌,/你们的诗句将哑然无声。”这是诗人激情的自白,也是对沸腾现实发出的战斗号召。从《古树的花朵》对爱国将领范筑先的抗日行为发出了由衷的礼赞,表达了中国人民大众誓死抗战的心声,是他在这一时期诗作中最中心的主题。

3.揭露了黑暗现实。40年代中期,由于国民党统治区寒冷窒息的政治空气、民不聊生的现实和万众切齿的情绪,都给诗人以教育。

二、臧克家诗歌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成为三四十年代令人注目的诗坛新秀,自出版诗集《烙印》之后,初步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新的旧体诗,将自由体与格律体融为一体,这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新诗。臧克家说:“我是一个两面派,新诗旧诗我都爱。”在他的新诗创作中,融合的古典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是十分明显的。不说他的早格律体,后来的半自由体,不是散文句式,而是诗的句式,各句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如《血春天》:“东风里曳我登上城垣,阳光把的戎装孕满,死水上亮着一万只金眼,柳条儿牵来个春天。”

2.写实、抽象方法的妙用。臧克家自觉学习闻一多开拓的表现方法。一种是具体的、写实的,如《天安门》、《罪过》等等,这方面数量多,比较普遍;另一种抽象法,带点象征意味,不好懂,像《死水》。

3.抒写了对中国农民、农村的特殊感情。臧克家从小喜欢乡村,喜欢农民。在《迷失》中说:“我在都会里作客,/乡村是我的老家。”愿乡下人“不要撇下我/一个迷失老家的孩子。”这是他对农民的热情礼赞,正是他保存了我们民族最纯朴善良的品性。《金钱和良心》说:“富贵人把良心扔在一旁,/商人把手一伸,/国难财像水淌;/庄稼人:/用良心,/用汗水,/换来一张法币,/同样的一张法币,/多么不同的生活意义!”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农民的爱之深切。就如他所说:“像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次爱一样,我把那颗心,全个爱,交给乡村,交给农民。”

4.成功地运用了戏剧化的手法。以《老哥哥》为例:“老哥哥,翻些破衣裳干么,/快把它堆到炕角里去好了。‘小孩子,不要闹,时候已经不早了!’(你不见日头快给西山接去了?)/‘老哥哥,昨天晚上你不是应许/今天说个更好的故事吗?’‘小孩子,说时你还叫我说什么呢?’(这时你叫我从哪儿说起?)……”这首诗中有三个声音,一个是不懂事的天真善良的孩子的声音,加括号的第三个声音是正义的声音。这种复杂的戏剧对白的手法,是中国传统诗歌里所没有的,古典诗歌只有对话的形式(两个声音)。这首诗剪裁上类似独幕剧。按照袁可嘉的说法:“诗的戏剧化,其特点是借客观事物表达情思。”臧克家在这方面很突出,他早期写的下层角落里的人物差不多都用这样的手法。

臧克家更是善用悖论语言的高手。所谓悖论语言就是矛盾语。记得在中学课本里选入了他的一首短诗《有的人》,开头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成功运用了矛盾语,给人以惊异感。从气象角度看是矛盾的;从艺术角度看,更深刻地揭露了政治气候的寒冷,从而成为名句。总之,臧克家以坚实的创作向人们展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三、臧克家的地位及影响

纵观臧老的诗歌创作,他既不为西北之风所动摇,也不为复古之潮所干扰;既借鉴外国诗歌的有益经验,又发扬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民谣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艺术营养。广收博采,融汇贯通,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化新诗。在中国诗歌史、文字史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臧老的一生以诗歌为生命,又以生命为诗歌,他为我国新诗的健康发展和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9.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篇九

王维能诗会画,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前人所有论及,?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说:“诗歌就象图画”。王维生在盛唐时代,受当时灿烂文化的熏陶,有极高的美术和音乐修养。因此,当他创作诗歌时,就势必比一般人更能精确细致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更会用辞设色将之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别林斯基曾说过:“诗的本质就在于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的、感性的、美丽的形象。”形象是文学艺术反映的特殊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审美认识的结果,是他们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体验、认识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雨后秋景,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很美的享受。这些画面之所以清新、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得力于他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给人带来美感,首先就是它的形象生动。王维写景诗中数量较多并且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他描写的无论是什么景色,都写得形象鲜明突出,气韵生动,不但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描写出不平凡的的外貌,而且每一景物仿佛具有灵魂和情感。那么王维的诗如何使画面的形象更生动的呢?

写景细致,充满生气

我国绘画名作《清明上河图》流传至今,以独具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受到后人的关注。它之所以出名,首先就在于它的细致,作品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可见名画中的细致描绘是如此重要。王维用画家的心智和慧眼在诗中描写了许多细致生动地画面,达到了状物传神的效果。

1.精心刻画

王维的许多作品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精心细致的刻画,以达到传神生动的效果。如《纳凉》:“乔木万余株。清流贯其中。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风。涟漪涵白沙。素鲔如游空偃卧盘石上。翻涛沃微躬。漱流复濯足。前对钓鱼翁。贪饵凡几许。徒思莲叶东。”作者首先描写远处大片的乔木,清澈的河水从乔木林中间缓缓流过。其次描写微微的凉风从乔木林对面的的大河河口吹过。在微风的作用下河中细小的水纹层层流动,慢慢流向远方,最后潜藏在水下的白沙中去了。河中白色的鲟鱼在粼粼微波的河水中仿佛在虚空中游动。在如此如画的景色中主人公仰面躺在盘石上,任凭翻滚的浪涛冲洗着自己的身躯,享受着纳凉的舒服感觉。主人公前面有个老头正在钓鱼,自由自在的鱼儿在连叶间嬉戏游玩,又有几条鱼儿愿意贪恋那诱饵呢?整幅画面从远景到近景,从景物到人物描写的细致生动,感觉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将景物整体外貌,细致变化描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仿佛也能感受优美舒适的风景,感受闲适的美好感觉,由此可见王维作诗之精细、用心。

2.变换位置

王维描写景物细致,他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景物进行刻画,展现这一景物在不同位置的样貌。从而给人一种立体空间感觉。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 “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 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异。王维从山的高处、低处、远处和近处不同角度描写终南山,句句紧扣,层层深入,展现终南山的样貌,将终南山描写的传神生动。

3.运用动词

10.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篇十

关键词:陶渊明 李白 “鸟”意象 比较

陶渊明、李白均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有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风格特征。在他们的诗中所用意象甚多,如陶诗中的主要意象有:鸟、风、酒、菊等,而李白诗中的主要意象为鸟、月、酒,本文试从比较陶渊明和李白诗歌飞鸟意象的形态与内涵的差异入手,寻究原因,更深入地认识他们的内心世界。

据《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注),陶渊明现存的诗文约140余篇,其中涉及鸟的诗句多达40余处,平均3首诗中就有一处提及鸟,统观陶诗中的飞鸟,能看到多种存在形式,如鸣鸥、黄鸟、燕、青鸟、灵凤、神鸾、精卫,但写得最为出色的是无名的“田园鸟”,如飞鸟、归鸟、晨鸟、高鸟、失群鸟、祥鸟、众鸟等,诗人并不细究飞翔的是何种鸟,而是以这些笼统的鸟的姿态出现,如“翩翩飞鸟,息来庭柯”(《停运》)。“翼翼归鸟,晨去于林”(《归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之一)。“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于王抚军座送课》)。“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之四)。这些飞翔在清静而安宁的上空的“田园鸟”,最能体现他五官三休和飘然归隐的一生经历,以及爱好自由的高尚人格。“高鸟”象征诗人“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壮志,诗人在《感士不遇赋》中说:“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大济苍生”便是志士的胸怀。“羁鸟”,也是一种自喻,他把自己在十三年中断断续续的出仕,比作是误落网中的鸟,受人羁绊,不得自由。“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诗中的倦鸟,是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而塑造的,岁月流逝,陶渊明对黑暗政治的认识更趋深刻,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对仕途生活的厌恶也与日俱增。“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这“心”就是他想通过出仕来实现“猛志”之心,最后,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无比愤慨声中,带着“大济苍生”的未竟之志,经过几度矛盾彷徨后,“觉悟当年还”,象一只离林倦飞的归鸟,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田园,开始了新的更有意义的躬耕生活。随即,在他的作品中又出现了另一种鸟的形象——归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一种自由、解放、如释重负的舒畅心情洋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辞官归田,就象那挣脱樊笼飞回大自然的归鸟。

李白的诗歌飞鸟意象的构成内质及表现形态艺术地展示他的人生现状和心曲情愫。李白天性自然,喜好鸟类,尤其酷爱自由翱翔,不受拘羁的飞禽,他“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有些夸张,但可见李白对鸟的喜爱,以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为统计对象,发现李白诗文中出现的禽鸟更是不胜枚举,如鹏、凤、精卫、鸿、燕、鹤、鸳鸯等约60种左右,在如此多的鸟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凤鸟与大鹏,李白少时尝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中年后改为《大鹏赋》,去世前作《临终歌》曰:“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与大鹏的襟怀相同,大鹏“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冀“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售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大鹏志在千里,李白志在四方;李白与大鹏的气魄相同,大鹏之举,需待六月之息,而其一举,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学剑术,偏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上韩荆州书》)。李白在大鹏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可知,大鹏象征了青年李白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宏大抱负,如果说大鹏鸟主要表现李白放旷的情怀,不羁的个性,那么凤鸟则暗示出李白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据统计,李白诗中仅以“凤”字单独构成的句子就有20余个,另有“孤凤”、“高凤”、“鸣凤”、“彩凤”等意象10个。如“凤飞九千仞”(《风古》之四)、“凤饥不啄栗”(《古风》之四十)、“仙人骑彩凤”(《拟古十二首》其十)等。

在这里,我们对二人诗歌“鸟”意象的生成过程及方式作一比照说明。

由于陶渊明所躬行的现实生活很平常且具体实在,所以衍射出的众鸟飞翔形象,实在具体,人们感觉这样的飞翔景象生动感人,但同时又感到这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毫无从天外突兀而至的陌生不适感,读他的这些诗,自然也能把握到诗人的心律脉搏。而作为盛唐才子的李白,才高自负,希望能建功立业,“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使之一生未能如愿以偿,长期的落魄使他自感壮志难伸,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追求而不得的襟怀使他复现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和对凤这一神话原型的运用赋予新的意蕴,由此形成了诗人的个性生活及心性变化就表现出强烈的虚幻性和缥缈性。这样,呈现在诗中用以自况的凤、大鹏等物象不仅在现实中稀奇罕见,它们的飞翔姿态与伴随场景也多由诗人想象而得,这是二人“鸟”意象特点的不同。

从文学创作的实际过程看,诗歌意象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移情效应而实现的。移神于物,寄情于景,然后使物我合为一体,以一个完整浑厚的艺术形象,传达着来自主客两方面的丰富信息,而完成这一活动的必要环节就是观物、兴感。就此一点看,陶渊明坚持于平凡的日常生活或驾车携友远游,或抚锄伫立地头,大凡都能以悠然闲适的心态去观赏外物,体验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以及心意状态,使他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能以观物览景开始,并以澄澈的心灵和宁静的心怀,走到山水鸟木之中,寓目入咏,即事兴怀,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随所感触,通过偶然性的契机创造审美意象。他的写鸟诗如“翩翩飞鸟,息来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运》)“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饮酒》之四)都是对彼时彼地特定情景的描写,而鸟的意象内涵便在瞬间的“境与意会”中汩汩流出,而李白诗中的飞鸟意象的形成基本没有多少现实“观物”的过程,因为这里的诸如大鹏、凤以及它们的飞动多半都是人为的想象物,诗人不可能有直接观览的机会和条件,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李白以鸟自况没有经过“观物”过程呢?不是,他笔下的飞鸟形象其实也是被首先观览的结果,只不过这一过程不是现实形态,而是心灵形态的,是诗人对传统的关于凤鹏等鸟的理解和认真考索以后,再与自身的现实情状及心灵意动相迭印而产生形成的,一切“观物”和“感兴”过程都是在方寸之间完成,外界的物或景往往只是引起这一活动的刺激物,这又是陶渊明和李白诗中“鸟”意象形成过程或方式的不同之处。

由于意象的生成方式不同,他们的呈现状态也互相有区别,陶诗中的鸟虽主要以飞翔的姿态出现,但他们却飞得似乎从容,较安宁,就像一只引路的信鸟一样,不断牵引着欣赏者的视线,读他的诗歌,顿觉神清气爽。李诗中的鹏凤上下升俯,前后腾跨,其活动的时空天地以极大的跳跃和交错性,给人一种磅礴无比的气势,充分表现了主体的创造精神和奋斗意志。读他的作品,顿觉神气激荡。

形成陶、李诗歌“鸟”意象的形态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时代环境的不同。陶处于东晋后期,以后刘宋代晋,总的说来这是一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向往个体自在的文人也很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陶渊明便在田园风光中养性守真,力保心性之真,平和淡远,而李白的大半生却是处于开放的盛唐时代,特别是一个文人们张扬个性,许多人跃跃欲试希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时代,李白的那种强烈的主体自觉精神,是盛唐时代的精神反映,而神鸟凤凰和大鹏也是最能体现李白思想和个性特征的,并有着独特的时代和个性意蕴。其次是出身经历和个性之异。陶出身于名门望族,受过正规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六经》及老庄,以二十九岁到四十岁,他过了十三年的仕隐乡间的生活,其间做过一些小官(如州祭酒、参军、彭泽令),使他对官场的黑暗有了深刻的体会,四十一岁后便坚定选择了隐居之路。总的说来他一生大体比较稳定,他以宽容心理求得自我与群体的两安状态,他只是希望自己是只自由飞翔的鸟,飘扬在他的田园上空。而李白出身于一个家族世系和行踪轨迹都难以明确的获罪流徙之家,小时所受的教育也比较驳杂,青少年时期便在蜀中四处游学,出蜀以后终日在长江黄河广大地区游历客居,很少有较固定长久的居住地。李白一生未实际任职当官,却有着“长安官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的宠极经历,生时便诗名遍天下,壮志未能实现,晚年又获罪流放夜郎。这一切使得李白形成了企望轹越古今,包荒宇宙,极端张扬个性精神的天真而又夸谈的性格特征,大鹏与凤也就成为了诗人的化身。

参考文献:

[1][清]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袁行霈.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

[3]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C].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裴斐 劉善良.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李白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4.

[6]李白撰 王琦辑注.李太白文集[M].

[7]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8]詹瑛.李白诗论丛[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9]裴斐.李白十论[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11.浅谈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 篇十一

关键词:孟浩然,清幽,平淡,壮逸

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作为一位终身布衣的山水诗人, 他诗中以清幽淡远的景致为多。诗人一生面对大自然, 或放声高歌;或浅吟低唱, 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恬淡、幽清、旷远的意境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而形成了以清美淡远为主但又不是壮逸的的艺术风格, 为万紫千红的唐代诗苑增添了一朵风韵独标的奇葩。

一、孟浩然诗中的清幽之美

孟浩然作为一个盛唐诗人, 在诗中表现了多方面的审美追求, 他的山水诗表现出多种色调和风致。但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 他又有自己鲜明而突出的艺术个性, 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能在万象纷呈的自然美中, 撷取一枝情有独钟的花朵, 以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情趣。在大自然的花苑中, 他最爱清淡之美, 他的诗注重清美的意境的创造, 在他的笔下, 诸如高士的孤怀, 隐居的幽寂, 登临的诗兴, 赏物的情趣, 清晨的净爽, 静夜的冥思, 都表现得十分清美自然。打开一部《孟浩然集》, “清”字会时常跃入读者的眼中。孟浩然的诗喜用清字, 据陈抗等人统计, 《孟浩然集》中清字出现过60次。这些清字, 除用于专有名词如沈太清、太清、清明等5个清字必用外, 尚有55个清字。其有赞扬人的品德谈吐的, 如清芬、清贞、清颜、清兴、清谈;有状时晨的, 如清日、清昼、清夜;有写空间地域的, 如清都、清洛、四邻清;有写事物的, 如清晖、清风、清弦。这些清字, 都是用作形容的, 是对某种事物的美好特征的强调。不难看出, 他对清字有着特别的喜好和感情。清作为一种审美意识, 在他心目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孟浩然偏爱“清”, 也喜“幽”。他称山为“幽山”, 称人为“幽人”, 兴为“幽兴”, 与人出游称“寻幽”等。他在诗中常常用清而幽的景物来创造清幽的意境, 如《秋登万山寄张无》:“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 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作者由于思念友人而登万山远望, 却望不见友人, 只见北雁南飞;放眼远远的天边, 那天边的树细如荠菜;移目近看江畔, 舟形如月, 一片静谧;归村的人们安静地在渡头歇息, 这是多么清幽的一幅画面!孟诗的清幽不仅因他选取了清而幽的物象, 更主要得益于他那份清幽的心境。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光都过着隐逸生活, 这种生活追求的是一种清幽的生活境界, 因而形成他偏爱清幽的审美心态。

孟浩然在诗中不但爱写“幽”字, 更主要的是善于创造清幽的意境。如著名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这首小诗, 千百年来久传不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语言, 不在于奇绝的手法, 而在于它那清幽的韵味。诗曲折通幽, 回环波折, 给人以无穷的兴味。

二、孟浩然诗中的平淡美

孟浩然的诗以一种淡泊的胸怀、闲静的心态、平和的情感, 朴素的美学趣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创造出一种平淡美的艺术风格, 流露出一种温和温润的情感, 包含着深厚的内容。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 读孟诗, 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 去体会其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 但它用省净的语言, 平平地叙述, 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 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 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的程度了。但诗中溢着清澈有味的田家生活和清真、朴素、淡雅、淳厚的故人情谊。一个普通的村庄, 一回鸡黍饭的简单招待, 却被表现得如此富有诗意, 那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 那种朋友之间互相敞开的心扉, 那种绿树、青山、场圃、桑麻的眼前景, 写来很是轻松。这种清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 与诗中描写的对象———朴实的田园和谐一致, 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为一片, 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又不平浅枯燥, 平淡中蕴含着无穷的清味。这种清淡, 是大巧之补、是浓厚之淡、淡而实腴、淡而实美, 真正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胡应麟《诗薮》称其诗风“简淡”、“雅淡”, 并赞其“淡而不幽”。孙器之则用形象的语言, 描写其淡的风格之状“如洞庭始波, 木叶微落。”意谓他的诗如平静的潭水, 没有大波大澜汹涌澎湃的情状。这是非常符合孟浩然诗风实际的。

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 而是将它冲淡了, 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在谈到《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时说:“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在谈到《万山潭》时说:“淡到看不见诗了, 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 说是孟浩然的诗, 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 更为准确。”闻一多先生的意思是说他的诗全篇浑朴, 不在一联或一句上特别着力, 其诗不可句字赏摘。这的确是孟浩然诗境的特点, 他的诗读来好像是淡淡的, 似没有什么惊人之处, 但却不乏深厚的诗意。譬如《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诗“专心古淡”而形成的清淡自然的风格, 很少矫饰, 不见造作, 其大多数诗是他纯真心灵的自然流露。如《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我行穷水国, 君使入京华。相去日千里, 孤帆天一涯。卧闻海潮至, 起视江月斜。借问同舟客, 何时到嘉嘉。全诗无一难词难句, 都是自然口语, 平平说出, 娓娓而谈, 把友人离别的惆怅, 旅途所见的情景, 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 清淡之至, 令人惊叹。

三、孟浩然诗中的壮逸之美

前人研究孟浩然的诗作, 主要侧重对孟诗的清幽、平淡之美进行阐释, 其实, 孟浩然诗作中亦不乏具有壮逸之美的诗作。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诗人, 40岁之前, 在家乡隐居读书。其中《田园作》详细描写他这时的生活:

弊庐隔尘喧, 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 植果盈千树。粤余任推迁, 三十犹未遇。书剑时将晚, 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 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 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 劳歌采樵路。乡曲无知己, 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 一荐甘泉赋。

这里除了对自己田园生活的描写外, 也表达了自己的志趣, 倾吐了待价而沽的愿望和心中的愤懑。这首诗表达了孟浩然想走入仕途, 有所作为的豪逸之情。

孟浩然的诗作中, 有些篇章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建功立业、济世安民、报效国家的壮志, 如:

观涛壮枚发, 吊屈痛沉湘。魏阙心恒在, 金门诏不忘。 (《自浔阳泛舟径明海》)

男儿一片气, 何必五车书。好勇方过我, 才多便起余。运筹将入幕, 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 从君继两疏。 (《送告八从军》)

有些篇章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激、对黑暗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 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祗应守寂寞, 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岁暮归南山》)

也有些作品歌颂游侠精神或表现这类人物的豪迈气概, 如:

四海重然诺, 吾尝闻白眉。秦城游侠客, 相得半酣时。 (《醉后赠马四》)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 平生一片心。 (《送朱大入秦》)

还有些篇章描写雄浑壮阔自然风光:

又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说: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就表达了诗人迫切希望通过丞相的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全诗气象开阔, 意境浑厚, 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情, 洋溢其中。

上述几类作品明显地属于“雄浑壮逸之作”,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力量之美”, 可谓风骨凛然。这表明了孟浩然的诗作除了表现隐逸生活的诗篇以及山水行旅之作外, 其诗作还具有雄浑壮逸之美。

孟诗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观察生活, 用新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 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做到了艺术上的兼容并包, 在其中的数个方面有特出的展现, 在平易朴素的外表下面蕴含着深沉的美学内涵, 如空谷幽兰, 散发着清秀淡雅芬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上一篇:新员工入职领导致辞下一篇:难忘的一刻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