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共11篇)(共11篇)
1.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一
第二章 护士的素质、角色功能和行为规范
一、护士的素质
素质:人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分为先天(自然性)和后天(社会性)两方面
护士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及体态素质。根据临床护理归为思想品德素质和专业素质
思想品德素质
①具有“三热爱”(热爱祖国、人民、护理事业)、“一奉献”精神?(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③具有较高的慎独修养(慎独指一个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
二、护士的角色功能
角色: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或群体,在实现与这种地位相联系的权利与义务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模式化的行为。
护士角色:护士应具有的与职业相适应的社会行为模式。
现代护士角色的功能:
①健康照顾者的角色②管理协调者的角色③教师的角色④科研的角色
护士的行为规范
语言行为35%护士用语要求①规范性②情感性③保密性
非语言行为65%(美国 霍尔提出距离学理论 护士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时距离大约为1米)
2.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二
1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高校的英语教学正由过去只重视第一课堂变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两者兼顾。胡壮麟[2]教授认为,中国学生学英语成败的关键是看能否处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充分利用此环境勤学苦练。因此,以其灵活、广泛、新颖为特质的第二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实践英语,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5)提出了著名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强调在外语学习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正确和恰当的语言输入能提高语言学习效果。随后,加拿大语言学家Swain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与此相对应的“输出假设”(The Output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要想使他们的外语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输入,更需要可理解输出,这两部分同等重要。
另外,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指出,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教学形式、课本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制约,极易升高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无法有多余空间接受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第二课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活动也都是在自由自愿的宽松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有利于学生降低“情感过滤层”,使其能够很好地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
2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常规的授课教学活动以外为学生营造的接触英语、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环境及活动,是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熊炜[3]认为,第二课堂的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课堂教学活动因交际时间的限制性、语境的非真实性、角色的强迫性和目的的虚拟性等因素给学生语言输出造成的障碍。英语第二课堂有以下功能:
2.1 引导功能
教师了解培养目标,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能避免活动策划管理的混乱,学生参与度不高和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专业教师的参与使每项活动的安排都有一个中心主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把第二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落到实现高素质、国际化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这一大目标上。
2.2 激励、凝聚功能
就教师而言,通过对学生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以及行为结果的评价,综合运用目标激励、信任激励、责任激励、成功激励、竞争激励等多种激励模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而实现英语第二课堂的价值。就学生而言,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所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可以体现其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同学和老师对其自身能力的认可,这些都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吕景煜[4]指出,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能激发其进行创造的动机,使其对从事特定工作有了积极的态度,完善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核心特制。此外,相同兴趣爱好使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配合、感情交流而产生的集体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2.3 促进自主学习功能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跨跃。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多是“一对多”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样很难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在第二课堂里,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和实践能深刻领会和检验知识,并以此培养自我教育意识,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4 提升人文素养功能
人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1)具备人文知识。(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异域文化感知能力,而从这些能力逐步发展而来的贯通中西的文化交际意识、开阔明晰的国际视野和敏锐创新的全球思维正是当代中国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3 高校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策略
3.1 找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点,发挥整体效应
开展主题式第二课堂教学,实现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主题式第二课堂教学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课堂所学为目的,针对大学英语各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开展有系统、有针对性、分阶段的英语专项训练,以促进学生课堂知识的内化。在学生表述中,课堂教学所学的核心词汇和语言表达会反复重现,循环印证,以此强化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保持度,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语言水平,进行逻辑思维,培养英语生成能力。
3.2 加强指导教师团队建设,保证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英语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一支分工明确、精诚合作的指导教师团队对第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行有序、高效、分级和动态管理。由于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必须从制度上提供保证。一方面,在教师职称晋升、年度考核时,对其承担的工作量要进行合理核算,使他们的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对他们指导的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3.3 推行活动课程化、学分化,扩大参与面
作为必修基础课,大学英语的受众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这为第二课堂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基础。但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从参与活动的学生结构分析,往往是有特长、能力强、性格外向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格内向、无特长的学生参与较少。这些非智力因素客观造成了语言输入、输出机会的不平等。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度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笔者认为,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学分化不失为良策。
3.4 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王惠瑜[5]提出加强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分工,系统规划,合理布局以及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式,但她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对策。设置评价标准时,应以单项活动受学生的欢迎度、学生参与后的满意度和效果为准绳;将学生总体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度、满意度和学生每学期的参与比率纳入到第二课堂活动的考量指标中。学校应该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质量检查制度,将其纳入到总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中。只有将这项工作涵盖进入到系统的监控管理中,第二课堂活动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 结束语
总之,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是整个大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范围。同时,更要注意更新师生的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观念,提升师生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认可度,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培训与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走到校园英语学习的大课堂中去达到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壮麟.论中国的双语教育[J].中国外语,2004(2).
[3]熊炜,李芳媛.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现状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1(29):446.
[4]吕景煜,任凯.浅谈教学中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4):167.
3.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三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第二课堂
关于第二课堂的概念,现有以下几种结论:(1)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2)第二课堂也叫第二教育渠道,指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及其场所。也指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3)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笔者所在学校在综合各方面文献后,将第二课堂定义为:“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学院组织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等第一课堂之外,有利于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教育、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覆盖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网络等区域和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概念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不论是哪一种见解,都深刻地说明了在高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人格、心理以及思想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内容不贴近生活,方法不贴近学生。因此将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第二课堂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打造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导向功能
第一,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优势学科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二,第二课堂的内容、方式和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在第二课堂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评价、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中不断调整自己,朝着社会主流目标靠近。
2.凝聚功能
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目标一致的同学组成的科研小组,可以是热衷公益的同学组成的志愿服务小队。第二课堂活动会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的氛围,增强情感认知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教育,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量。
3.转化功能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实地参观、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能接触社会,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报效社会。
4.开发功能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不受教学大纲和专业的限制,能超越专业的狭隘界限,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将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化到各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三、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操作性不强,对第二课堂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实行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工作上,有时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兴趣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但是高校的硬件还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实践要求,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第二课堂的实施。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较多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这样的活动易开展,时间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增强科技创新类的活动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和参与度均需提高。志愿者活动大多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社会实践大多也只是一些调研,鲜少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3.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经过学校大力组织宣传,目前已有许多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类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但指导教师数量和指导水平成为大规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瓶颈。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展活动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却又不知道该向谁请教,这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进程。
四、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议
1.以“中国梦”为引领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其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时,二者便形成了不可割裂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将会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道路和参考。
2.加强第二课堂内容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注重第二课堂的延续性,就是让第二课堂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有稳定的活动团队和指导教师。特别对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具有时间积淀的教育内容要进行继承和扩大。注重第二课堂的系统性,是使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切身体会教学内容的前期策划、中期活动、后期总结的全过程,使学生完成从体验到感悟,从认知到领会。
3.加强实践类、科技创新类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在实施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优化实践与科技创新的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地落实到让大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的实处上。加大对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力度,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能力素质“提增”上获得信心和动力,优势和特长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93.
[3]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
[4]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2005(1).
[5]蒋慧琴,欧万彬.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9(7).
[6]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4-105.
4.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四
一. 单词:
elevenHow manytwelveorangemanybirdlet’streeknowothersoricenoodlesmeatsweets childrenice cream
fathermotherdoctorfriendclownbrothersistergrandmagrandpapupilpresentsorry carhere’s=here is
He’s =He ishisShe’s=She isherbagcoatnursedressbusdrivertheir
headnoseeareyemouthfacethey’re = they are farm cow pig chickeneggthin fatbig littlebaby cute scary long short tall veryzoo
lionsnake like play hot football basketball ping-pong swimmingdance tiredgo swimmingsport aboutfavourite together with
二、功能语句:
1.Where’stheorangecat ?Doyou likedolls ?
Idon’tknow.Yes, I do.No, I don’t.2.Is it under the bed ?Dothey likejigsaws ?
Yes ,it is.Yes, they do.No, they don’t.3.How manygreenbirds ?I don’t like noodles.Fourgreenbirds.I don’t like meat.4.Thisismymother.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 ?
That ismyfather.It’s football.5.This is my mother, She’s a teacher.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
5.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五
基本要求: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第一节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理念包含着人民民主、法制完备、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权力制约等内容。
(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探索出来的治理国家的最理想模式。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把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修正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最终战胜和彻底抛弃了封建“人治”思想的羁绊,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治国道路,从而完成了我们党执政治国理念的一次深刻而重大的转变。
(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国家长治久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13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搞建设、谋发展,必须始终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以来的实践证明,实行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泰民安。
(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一)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法”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要组织形式,也是依法治国的主要组织保障。
(二)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法治完备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规范、系统、协调和统一。法律制度是法治的基础,完备的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首要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指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宪法和法律在调控社会生活方面发挥基础和主导的作用,一切国家权力和其他社会规范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支配下发挥作用。主要内容有:(1)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制保障。(2)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4)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
(四)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制治权规范约束公权力,防止其滥用和扩张,保障人民权益。没有权力制约,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特征。权力制约,要求职权由法定、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
第二节执法为民
一、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执法”,是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中,执法为民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宗旨和目的的体现,不仅对执法活动有着明确的指向作用,而且对立法、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等整个法治建设都有着规定意义。执法为民理念不仅鲜明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而且科学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本质和目的,因此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理念之一。
(一)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执法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在法治工作领域的直接体现和最终落实,是执法机关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执法为民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人民主权是执法为民的前提条件。执法机关本身并不具备权力所有者的身份,它仅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执法机关存在的目的就是合法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人民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不能损害人民利益。
(三)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
二、执法为民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二)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执法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其具体内容包括: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人民群众的公民和政治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
(三)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执法机关的基本要求,是落实执法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进步的表现。具体体现为执法理念文明、执法制度文明、执法行为文明和执法形象文明。
第三节公平正义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正义是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公平正义朴素的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办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均衡、多寡相匀等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衡量法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只有把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价值准则,让公平正义成为人们看得见、感受得到并能够分享的结果,社会主义法治才能真正成为吸引、凝聚并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才能顺利推进。
(二)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物质财富总量有了巨大的增长,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渐增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迅速增长。对平等享有、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平等选择、平等竞争、平等发展的关注期待越来越强烈。因此,只有在法律制度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从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消除各种导致社会不公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
(三)公平正义是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
立法是公平正义的起点,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肩负着制定国家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适用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首要价值追求,真正做到科学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担当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责任。
二、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内容为:
(1)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2)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3)禁止歧视,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
(二)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
合法就是合乎宪法和法律规定,合理就是合乎理性,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一切组织或个人追求的公平正义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实现方式,只有既合法又合理,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所认可和接受。要求做到合乎法律、利益均衡和理性兼顾。
(三)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程序正当,是指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确保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和程序约束。
(四)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尺
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这一法律谚语表明了执法效率对于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可以把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拖垮,虽然最终可能赢得官司,但公平正义就已经大打折扣。及时高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正义。要求做到完善体制、节约成本和提高效力。
第四节服务大局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服务党和国家大局,这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法治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律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全体人民普遍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体现,即社会主义国家意志的体现。作为上层建筑,法律必须反映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自由公平、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环境,保障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为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体现。
(二)服务大局是法治工作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必然在这一整体和全局的统率与主导下展开。以法律制定、实施、遵守等为主要内容的法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治理方式,法治必然服务于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利益。现阶段,党和国家大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法治必须致力于实现党和国家这一根本任务,维护党和国家这一根本利益。
(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建立后,针对当时的斗争和维护稳定需要,及时废除“六法全书”,并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1951年制定了《惩治反革命条例》,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宪法,有力巩固了新生政权,保障了当时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相反,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法制建设遭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度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固然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但放弃法治的道路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服务大局的基本内涵
(一)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前提条件
正确认识大局,牢牢把握大局,是服务大局的首要前提。大局具有根本性、统领性、历史性和层次性,深刻认识大局的特征,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局。
大局集中代表和体现整体与全局,是整体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其地位具有根本性,代表着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决定和主导着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根本要求。
(二)围绕大局是服务大局的根本保证
围绕大局,就是要坚持决策部署以服务大局为目标方向,具体工作以服务大局为基本准则,工作成效以服务大局为检验标准,全面保障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三)立足本职是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
服务大局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而应是具体行为的表现。社会主义法治服务大局的要求,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就是要立足本职,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发挥好职能作用。主要内容包括打牢思想基础、全面充分履职和依法正确履职。
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有机统一,坚持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内在一致性。在具体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是首要的基本标准,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是最终的根本标准。
第五节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根本的体现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由于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共产党具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资格和能力,从而领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直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推动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果。法治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切实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才能将法律所确定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艰巨性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历史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传统影响、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会使国家陷人内斗不断、四分五裂的状态,既谈不上实现民主,也谈不上依法治国。
二、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领导,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法治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要求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
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核心是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领导。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
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而不是其他发展道路。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党领导人民设计的国家制度是法治建设的基本框架,讲法治不应当也不可能离开国家制度这个政治的核心问题。以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国家制度,是党的政治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法治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制度。只有把国家建设的政治方向作为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法治建设的优势,才能始终保证法治建设的正确道路,加快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其次,必须立足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以党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判断为依据,立足现实基本国情推进立法、执法、守法等环节的法治建设,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发展,不能超越历史阶段提不切实际的要求。
第三,必须积极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各种优秀法律文化成果,尤其不可忽视本国法律文化传统。
2、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司法实践的成功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人类法治发展史上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司法制度的本质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司法权的来源上,司法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在司法权的配置上,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在司法权的行使上,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又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在司法权的运行方式上,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等等。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保障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
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社会调整机制,本质上高度一致。用政策指引立法方向,实现政策的法律化,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根本途径。必须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克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法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或完全等同等错误观念,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严格执行国家法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组织领导
6.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六
第一节
计算机一般知识
一、计算机的生产和发展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才在美国诞生。
2、传统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四个阶段的发展。
3、当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主要是面向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发展。
二、计算机的概念和特点
1、机是一种按程序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通用工具。
2、计算机的特点:能自动连续地高速运算(最突出的特点)、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通用性强。
三、计算机的分类
从用户应用角度,一般可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也称个人计算机或PC)、服务器、终端计算机等。
四、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1、计算机速度
也称主频或时钟频率,描述运算速度;主频越高,计算机性能越好。
2、字长
3、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位)为单位,计算机的最小存储单位为Bit(位),常见的换算关系:1Byte = 8Bit、1KB =1024 Byte、1MB = 1024KB、1GB =1024MB。
五、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1、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目前计算机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处理应用领域。
2、科学计算
是计算机最早应用的领域。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常见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5、计算机通信
计算机通信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应用领域。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通信应用领域的典型代表。
6、人工智能
最具代表的是专家系统和机器人。
第二节
微型计算机系统
微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一、硬件系统
硬件系统又称为“裸机”,没有软件系统的计算机几乎是没有用的。
微机硬件系统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五部分组成。(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一)中央处理器(简称CPU)
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运算器完成运算和逻辑判断;控制器是整个计算机的指挥中心,完成控制功能。
(二)存储器
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中央存储器不能直接访问的存储器称为外部存储器,外存储器中的信息必须调入内存储器后才能为中央处理器处理,即中央处理器能直接访问内存的信息。
1、内存储器又称为主存储器,一般只存放急需处理的数据和正在执行的程序,特点:存储容量较小、速度快、只能暂时保存;按读写功能可分为:
(1)随机存储器(RAM)既可读又可写的易失性的存储器,断电后,信息会丢失。
(2)只读存储器(ROM)只能读,存放固定不变重复执行程序,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
2、外存储器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低、存储速度较慢;计算机常见的外存储器有软盘、硬盘、光盘、U盘等。实行会计电算化单位的会计资料一般存储在外存储器中。
(三)输入设备
常用的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扫描仪、条形码输入器等。在会计电算化领域,会计人员一般用键盘来完成会计数据或相关信息的输入工作。
常用输入设备介绍:
1、键盘:标准键盘(104/105/108键)的键盘,可以分为打字键区(也称基本键区)、功能键区、编辑控制键区、数字键区。
2、鼠标:机械式、光电式、光电机械式三种,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光电式鼠标。
(四)输出设备
最常用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等。会计报表、账簿等一般可以用打印机按要求打印输出。
常用输出设备介绍:
1、显示器(1)常见的显示器有:CRT(阴极射线显示器)和LCD(液晶显示器)。
(2)CRT(阴极射线显示器)与LCD(液晶显示器)比较:CRT显示器的可视尺寸通常比显示器小1—1.5英寸,15英寸显示器的可视尺寸在13.8英寸左右,17英寸显示器的可视尺寸大多在15—16英寸之间,19英寸显示器的可视尺寸达到18英寸左右;LCD显示器的标准尺寸与实际可视面积一模一样的;15英寸LCD显示器的显示面积接近17英寸CRT显示器。(3)显示器的分辨率一般用整个屏幕上光栏的列数与行数的乘积来表示。显示器必须配置正确的适配器(俗称显示卡)才能构成完整的显示系统。目前常用的显示标准是VGA。
2、打印机(1)针式打印机(打印机针头数量可分为9针和24针打印机,可以完成财务中的票据打印);(2)喷墨打印机(成本低);
(3)激光打印机(打印质量最好,速度快,噪音低)。
二、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包括各种程序及相应的各种文档资料。计算机软件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一)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支撑服务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系浏览器。如目前许多会计电算化软件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即属于系统软件。
1、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是最底层的系统软件,其他软件都需要在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运行;操作系统统一管理计算机中的各种软、硬件资源;操作系统具有五个方面的功能:内存储器管理、处理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作业管理;DOS、Windows、UNIX、Linux等是常见的操作系统。
2、语言处理程序
负责把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翻译成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机器指令目标程序。程序设计语言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三种。(1)机器语言
计算机中的数据都是用二进制表示的,由“0”和“1”组成。不同的机器,指令的编码不同,机器指令是面向机器的。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计算机能识别,可直接运行,但程序容易出错。
(2)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是由一组与机器语言指令一一对应的符号指令和简单语法组成的。但汇编语言与机器语言的一一对应,仍需紧密依赖硬件,程序的可移植性差。汇编语言程序要由一种“翻译”程序来将它翻译为机器语言程序,这种翻译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3)高级语言
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是面向机器的语言,称为低级语言。面向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称为高级语言。高级语言与具体的计算机硬件无关,高级语言的特点是独立于具体的计算机硬件,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好。用任何一种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都要通过编译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程序(称为目标程序)后计算机才能执行,或者通过解释程序边解释边执行。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4、服务程序
又称工具软件,常见的工具软件有诊断程序(查错程序)、调试程序、编辑程序等。
(二)应用软件
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游戏软件等,都是应用软件。会计核算软件也属于应用软件。
三、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几十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存储程序和程序自动控制执行(即程序存储)的工作原理。
2、冯.诺依曼设计思想:(1)计算机包括五大基本部件;(2)计算机内部应采用二进制来表示指令和数据,每条指令一般具有一个操作码和一个地址码,操作码表示运算性质,地址码指出操作数在存储器中的地址;(3)采用存储程序方式。
第三节
计算机网络
一、计算机网络概念 1、1969年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计算机网络投入运行。
2、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方式(介质)可以用电缆、光纤、微波、无线和通讯卫星等,网络中的计算机是相互独立的。
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有: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资源共享)、信息传送(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基本的功能)、分布处理(一个程序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并行处理)。
二、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地理有效范围划分,计算机网络通常可分为:广域网(WAN,覆盖范围一般在100KM以上,也叫远程网,一般采用无规则的网状形拓扑结构,速度慢,延迟大)、城域网(MAN,覆盖范围一般为10—100KM)、局域网(LAN,覆盖范围一般小于10KM,速度快,延迟小)。
2、按使用范围划分,计算机网络通常可分为:共用网和专用网。
三、因特网
1、因特网的概念
因特网也称Internet,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广域网的一种。(4)电子邮件地址
<用户名>@<电子邮件服务器域名>
第四节
计算机安全
一、计算机安全隐患及对策
(一)影响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
系统故障风险、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关联方道德风险、社会道德风险、计算机病毒等。
(二)保障计算机安全的对策
不断完善计算机安全立法、不断创新计算机安全技术、不断加强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与管理。
二、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1、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危害计算机系统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具有的特征:灵活性、隐藏性、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变种性。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系统引导病毒、文件型病毒、复合型病毒(兼有引导区型病毒和文件型病毒两者的特征)、宏病毒。
4、病毒发作时常见的现象P46
5、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软盘、盗版光盘、硬盘、网络。
6、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最有效方法是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用非原始启动软盘或其他介质引导机器,对原始启动盘实行写保护;
(2)不随便使用外来软盘或其他介质,对外来软盘或其他介质必须先检查,后使用;(3)做好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备份,并定期进行数据文件备份,供系统恢复用;(4)计算机系统要专机专用,要避免使用其他软件,如游戏软件,减少病毒感染机会;(5)接收网上传送的数据要先检查,后使用,接收邮件的计算机要与系统用计算机分开;
(6)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查,对于联网的计算机应安装实时检测病毒软件,以防止病毒传入;
(7)如发现有计算机感染病毒,应立即将该台计算机从网上撤下,以防止病毒蔓延。
三、计算机黑客及其防范
1、黑客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非法进入他人系统的计算机入侵者。
7.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 篇七
2007年5月底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环境新闻,人民网“太湖蓝藻爆发污染水质”的专题报道通过对众多媒体新闻报道的选择,较好地体现了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
一、向公众通报环境变动的事实以引起公众的警醒
向公众通报环境变动的事实是环境新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太湖蓝藻导致无锡自来水污染发臭,严重危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环境灾害,民众应当有知情权。人民网5月30日《江苏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 市民抢购纯净水》的报道,通过对无锡自来水发臭市民抢购纯净水事件的报道将蓝藻污染水源这一严重的环境灾难告知公众,同时引起公众对太湖环境的关注和反思。这也是人民网对此次事件的最早报道。随后的时间里,该专题随时更新,《专家称太湖藻类水华可能持续近5个月》《太湖蓝藻爆发可能扩大 引发无锡严重水危机》《李源潮赴无锡解决水污染危机 解决尚无时间表》《清水入太湖 水质得改善》《无锡:已打捞蓝藻6000吨 贡湖水源地水质明显好转》等将太湖蓝藻危机的严重状况及治理的最新进展告知公众。
太湖蓝藻爆发,其他地方有没有这种危机潜伏呢?《安徽环保局称巢湖可能爆发蓝藻危机》对安徽巢湖的环境进行了预警,促使有关部门启动紧急预案以应对可能爆发的蓝藻危机。
二、舆论引导的功能
舆论引导是我国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与受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新闻当然也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太湖蓝藻危机是典型的负面新闻,如果媒体一味报道危机的严重程度,势必会造成受众的心理恐慌,同时让受众产生对自然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造成社会的混乱与不安。在此次太湖蓝藻事件中,人民网通过宣传政府治理太湖蓝藻的决心和措施来引导舆论,使受众对问题的解决充满乐观的心态。
人民网在对危机进行了现状的描述之后,将报道的重点放在政府为解决危机所做的努力上。
首先是对如何保证居民正常饮水的报道。太湖蓝藻爆发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了无锡大部分市民的自来水无法引用而纷纷抢购纯净水。人民网的专题报道并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对相关部门为解决居民饮水问题而做的努力进行了宣传报道。人民网“太湖蓝藻爆发污染水质”的专题共分为四部分:最新报道、各方反应、图文报道、综述评论。由于四个部分的新闻有所重叠,所以笔者以新闻数量最多的“最新报道”为样本,对新闻的标题进行了分析,在总共40条的新闻报道中,涉及到如何保证居民饮水的报道共有12条,占全部报道的30%。这些报道都是从正面宣传的角度对相关部门的措施进行了报道,比如《江苏无锡向周边订购瓶装水保证居民用水》《无锡市开辟绿色通道 保障市民饮用水安全》等,有效地缓解了市民的“缺水恐慌”,稳定了社会情绪。
其次是对治理危机成果的报道。环境新闻在展示了环境存在的问题之后,还要对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给受众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是环境新闻的责任。所以人民网继续深入,在使受众对事件的起因有所了解以后,把事件的解决方法和阶段性成果也及时告知受众,如《无锡自来水除臭技术取得突破》《环保总局等部门五大举措应对太湖蓝藻爆发情况》等。
报道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环境的法制化进程
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法制。环境新闻除了“将影响我们地球和我们生活的事实清晰的表达出来传达给公众”之外,还肩负着一项社会功能,那就是督促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治理环境的措施,促进环境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无锡市长称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的报道最后配发了记者手记——《太湖蓝藻爆发或许不完全是坏事》,记者在手记中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环境治理要靠法制”。我国目前已经有《水污染防治法》,而且《刑法》中也有对相关环境问题的规定,但是正如手记中所分析的,“目前对公民提起环境损害诉讼的支持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哪些部门应当成为被诉主体规定不够,对相关部门所应承担的环境公害救济责任规定不够,相关处罚程序制度建立不到位,种种‘不够’,显然难以适应目前复杂的环境治理的要求。因此,在完善法律和严格执法方面,我们的确有很多事情要做②。”
媒体关注环境问题带来的灾难是必须的,但是在关注环境危险性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它所带来的机遇。正是太湖蓝藻爆发造成的水危机,无锡可能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正是这次水危机,使得温家宝总理对太湖水污染防治做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也正是这次水危机,使人们将关注的视角从太湖转到巢湖,转到对我们整个生态环境的警醒和思考中来。在太湖水污染的防治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提出了要加强环境执法,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体制机制的要求。由于媒体的特性,环境新闻在促进法律完善和监督执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宣传科学发展观
环境新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形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经济、生态、社会的共同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协调统一 ③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环境新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同时,环境新闻也承担着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任。
以往对环境灾难的报道,多是单纯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角度对灾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而忽视了人类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太湖蓝藻的爆发,不仅仅是沿岸企业排放污水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污水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专题报道中《无锡市长称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对引起此次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突破了以往的单一模式,把人的生活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展示给公众,使人们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更全面,也更贴近实际。
人民网的专题报道中,大部分新闻是转载的其他媒体的报道,虽然缺少自己的声音,但是由于该专题集纳了多家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人民网通过对新闻的选择与取舍表达了对此次事件的态度和立场,也充分发挥了环境新闻的社会功能。
注释:
① 张威:《环境新闻学的发展及其概念初探》,载于《新闻记者》,2004年9月
② 《无锡市长称将提高太湖排污达标标准》,人民网http://env.people.com.cn/GB/ 8220/84923/5816548.html
③ 郭慧:《科学发展观与环境新闻报道》,载于《新闻战线》,2006年4月
8.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篇八
1.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经济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搜集资料,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传说故事。
3.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4.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志向。
教学估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课前准备:让家长协助找反映家乡的“老照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C%D2%CF%E7%B5%C4%C0%CF%D5%D5%C6%AC “新景观”(将学生组:分别搜集城市建设方面、工业方面、农业方面、饮食方面等)
课上活动:
1.激情导入:由几十年的变化导入„„
2.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照片,选代表参照照片讲变化。
①分类展示
②组织学生讨论,家乡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城市建设方面:高楼鳞次栉比,道路越来越宽„„
工业方面:发展迅速,工厂多,效益高„„
农业方面:机械化,科学种田,产量高„„
饮食方面:生活条件好,生活丰富多彩„„
③学生讨论,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3.布置练习与作业:“我与爸爸比童年”小调查
①让学生与父母交流,了解以前家乡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生活状况,进行归纳整理。
②以“小作文”的形式把调查情况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抒发对家乡变化而感到自豪的心情,树立长大后为家乡建设服务的志向。第二课时
(家乡山水美如画)
(家乡风情更迷人)
活动方式:主要采用考察、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内容与过程:
课前准备:
一、家乡传说故事会:布置学生通过访问老人、查阅资料去搜集一些有关家乡的传说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二、家乡美景一日游
①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夸夸可爱的家乡人,赞美家乡人的奉献精神。
②开展“学习榜样”的活动,树立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志向。
2.老师提供《地方志》,让学生自己查找家乡的历史名人,有选择的在班上交流,以名人的精神激励自我。
9.第二学期教学工作的总结 篇九
本学期,我担任着三年三班和三年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感谢领导对我的工作给予的肯定、理解;感谢同事给予我工作上的帮助和鼓励;感谢我的家长朋友们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信任。我继续和我的七十四名学生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收获着,辛苦并快乐着。
享受着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所以更喜欢充分把握属于生命的每一分钟,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之余,我一定要自己涉足于教育的天地,放任教育思想的奔流,徜徉于不同教师的思想,融百家于一身,只求让自己的教育思想是生动的,灵性的,鲜活的,有趣的。感谢科技给我的教育生活带来的涌动的泉源,感谢英华为我提供的实践教育的舞台,感谢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旅途中绽放着多姿多彩的成长之花。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本学期开学伊始,聆听了特级教师郎老师的讲学报告;有机会听学校组织的“新教师观摩课”;有幸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赴北京景山学校听课学习,回到学校后还开展了学科组的二次培训;去天津河东实验学校听大赛获奖课,令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也在学习交流中得到提升。
深入解读文本,挖掘教材,与学生同学习,共感悟,让语文教学成就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温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处于一个转折的关键期,在已经两年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仍然需要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自觉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从许多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向学生的发展。
狠抓教学,向课堂教学互动过程要质量,要高效,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面向每一位学生,加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共建书香班级,让好书相伴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课外读,周末读,定时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学期末》。努力培养学生写话的习惯,从小养成“我手写我口,抒我情”的真情实感的文章的表达方式,给每个学生一个本子,并在封面上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在每天晚饭后写写,后来有的同学干脆随时都可以写,有时候有的同学能在一天写上二三篇。还记得“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时,我班荣获低段一等奖时,奇奇脱口而出:“太好了!今天我回去得写篇日记!”这才是我要的效果,让学生自觉自愿地习作,适当给予引导。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本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华人作文大赛”,杨宇原、曹天瑞、杨嘉栋、陈晴等人获奖;组织全体学生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书法大赛;组织“国学经典诵读”《千字文》诵读表演活动;组织了学生参加书吧墙报《读书感悟》写读书笔记活动;组织了学生每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情日记以及分享日记的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交流,学会倾听的良好品质;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武清农业科技植物园后写感受的活动;组织学生发动更多的伙伴家庭等大力开展文明环保活动并记录的文明礼仪系列活动等等,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发展。当然,我也特别注重家校沟通,在家校联系上狠下功夫,共同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空间,每周的家校联系信是我精心设置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科教学作业等方面,更包括了诸如时间观念,合理规划时间利用时间的能力,动手整理物品的能力,责任感的培养,劳动的能力,完成工作(作业)的态度,学习习惯如完成作业,预习,复习等的培养,文明礼仪的潜移默化实践的训练等等,让每一个学生走进校园,走进书本,带着知识,走出书本,融入实践,提升素质,让语文教学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学习成长的`基础。
共创现代化高科技领域的教育空间。响应学校号召,在自己的个人博客的基础上,我又开辟了专属于天津英华国际学校小学部20XX届三班学子的“英华才子佳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班级博客,目的是如同我做母亲记录孩子成长的感受,记录下我的学生成长进步的足迹,为学生们明天的展翅高飞添砖加瓦,为英华学校的发展写下教育成功的一笔。
用我的读书笔记中的感悟来做我的工作总结的结束语: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有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拥有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胸怀祖国下一代的教育与发展,在工作过程中坚持诚信教育,坚持多元化成功评价方式,鼓励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因材施教,坚持团队合作,既有自我更有他人的同理心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较强的自我学习求知的能力,即古语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每一个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开复博士的人生目标“使影响力最大化”,我想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应该以此来影响自己的教育工作思想,让优秀的教育影响一代甚至更多下一代的健康发展。当然,教师本身,首先必须拥有“成功同心圆”的核心--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价值观,打造诚信的教育,诚信的社会,唯其如此,方能谈教育事业的成功。
10.穆青新闻作品的社会功能 篇十
对于穆青的新闻作品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社会功能,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语言表述,进行归纳总结,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概括:
一、社会整合与动员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越来越成为社会整合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而穆青的作品正是借助大众传播实现其社会整合与动员作用的。
典型报道在我国被认为是一种最具影响力的报道形式,自它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起到了巨大的社会整合与动员作用。典型报道通过树立典型,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所谓反面典型即代表了为社会所不容的价值观念)。社会凝聚力产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供一套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价值体系,此体系用以保证公民的社会行为方式大体趋同。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典型报道多称通过某种典型以倡导某种观念、精神。在此种情况下,典型是某种抽象原则的实际载体,代表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而这一原则在社会上传播所起的正是整合社会的作用。
穆青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典型报道上。典型宣传是传播媒介进行社会动员的最常见的方式,即结合某一宣传主题抓住典型性的突出人物和事例进行深入详细的宣传报道,以榜样的力量增强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帮助和启发人们努力开拓创新,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榜样引导与示范
如果说动员和整合社会的功能是较为宏观的话,那么他所推出的“典型”的榜样示范功能则是具体、实在而又实用的。作为典型宣传的工作经验可直接为他人所借用,先进人物的模范行为可供他人模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给人以启迪。开放时期,穆青同志挥洒他如椽之笔,写出“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长盛不衰,就是对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的最好注解。
综观穆青的新闻作品,尤其是人物通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能把握社会关注点,精心选出具有高度典型性的时代人物。更关键的,穆青并不是单纯地为写人而写人,而是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通过塑造一个个典型人物,去感染人、鼓舞人,从而推动各项党政国策的贯彻实施和社会发展。如20世纪60年代,在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树立一个有着硬骨头精神的、在困难面前能挺身而出带领群众前进的好干部形象,他就根据这一时代需要深入基层采访,抓住了县委书记焦裕禄这个典型,为党的干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力地鼓舞了人民大众勇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坚强斗志。
三、时代象征、历史写照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而每一个先进典型无不是这些特征的最忠实体现者与合格承载者。穆青作品总是紧扣时代脉搏,揭示重大意义,展现时代画卷,是历史的本真写照。尤其是他的人物通讯总以高昂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的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形象和所蕴涵的时代精神,感染、教育、鼓舞、激励了几代人。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反映了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人们一心搞建设的共同愿望。
典型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突出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它是时代的写照,历史的记录。典型报道通过呈现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每一个典型,均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多个节点构成的面便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在这里,典型报道成了时代的具体象征,起着社会标志的作用。
四、政治“主旋律”和道德建设的风向标
弘扬社会“主旋律”,在我国几乎是个传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它几乎成为开展各种工作的主要手段,而差不多每一次唱响“主旋律”的运动中都能看到穆青的典型报道的活跃身影。穆青的典型报道或直接促成了或间接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典型报道成了政治运动的风向标。而且伴随着政治运动的同时,它也成了构建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工具,有关焦裕禄的典型报道即可印证这一切。
上世纪60年代初、中期,天灾人祸不断撕咬着神州大地,国家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一些重灾区,群众衣食无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很难昂扬起来,在这种条件下,要使我们的国家尽快振兴起来,富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来催发,就需要有一批具备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高尚道德品格的优秀党员干部来带头。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发挥出的道德规范和建构功能得以全面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这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开始呈现某些不健康的渐变。就在这个时候,穆青再次急时代需求之所急,顺应时代召唤,喊出了《时代呼唤焦裕禄》的最强音,为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正确价值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重塑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注释:
①洪文军、陈二厚:《穆青的遗产》,《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11月8日,第2版。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
11.第二学期中学学校的工作总结 篇十一
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领导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巩固提高我校“两基”水平,迎接国家对我校“两基”工作的督导检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巩固提高”的方针,抓住“两基”迎国检的契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把全校的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我校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和谐发展。现将我校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冯三一中是一所初级中学,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580平方米。目前学校有17个班级,学生总数935名,在编教师53名,中共党员14名。中学高级教师3名,中级教师10名;县级骨干教师1名,镇级骨干教师6名、学科带头人3名。近年来学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学校教风、学风、校风正逐步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领导重视,及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科学指导,扎实落实“两基”工作及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二、工作完成情况
1、控辍保学方面:我校XX年-第一学期学生总数1011人,第二学期学生总数935人:其中休学3人、镇内外转入5人、转出18人、职教40人、暂辍学数=(1011 5)-(18 3)-40-935=20人。
2、师资水平:(1)、我校师生比例按省颁标准配置,无代课教师。(2)、专任教师中,取得本科学历的22人,达41.5%;(3)、教师学历提高按学科结构规划进行,各学科结构合理。(4)、XX年新增教师学历达标率100%。(5)正副校长各一名,岗位培训合格率100%。
3、办学条件:(1)、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生均9﹒18平方米,校园校舍面积达标。(2)、图书室藏书1XX册,生均12.8册(按要求差2025册)。(3)、理化生实验室各一间,实验仪器配备基本达到相应标准,实验开出率已达普实标准,即:演示实验为95%以上、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建有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远程教育资源,80%的教师掌握了现代教学手段,文体卫教学设备齐全。(4)、学生人人有标准的课桌凳,学校已达到“五化三园”的要求。
4、教育经费:(1)、学校做到了按政策性收费,无乱收滥支现象。(2)、教职工工资实行了“全县统管、按时发放、银行“直达”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能按月足额发放。(3)、合理利用资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4)、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5、教育教学质量:(1)、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体育达标率、各学科合格率均达95%;毕业率达90%以上。参加升学的毕业生中考成绩:500分以上的18人、全校中考平均分412.5分,再创历史新高。职教就读学生41人,尚差12人。(2)、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锻炼达国家标准,无重点班现象;无留级生和补习生;(3)、建立以德育为首,课改为载体的管理评价制度。教师全员参加了“三新一德”的培训,素质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6、执法要求:我校制定了政治学习制度和“控辍保学”措施,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主要采取“一帮一”的情感关爱办法动员辍学生返校和控制“学困生”和“易辍生”辍学。
认真学习并执行《教师法》和《贵州省教师条例》,尊重教师人格,维护教师权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都给予了表彰或奖励。
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聘任制度,实行了聘任制。
7、规范管理:(1)、我校坚持把“两基”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首位,把“两基”迎国检工作放到压倒一切工作的工作。各级对我校“两基”迎国检工作检查所指出的问题,我校都要及时反馈在教职工中,制定整改方案,认真做好部署,限时进行整改。
(2)、重视学校日常管理。平时,我校特别重视的是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安全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生宿舍与食堂的安全与卫生、厕所的卫生、环境卫生、实验室与图书室的管理、计算机室与远教室的管理、学生变动情况及学籍的管理、校外借宿生(或留守学生)的管理、财经财产的管理以及计划、总结和制度的管理等。(3)、强化教学管理。我校主要依据《贵阳市普通中小学管理工作规程》,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即学科教学计划、教研计划、校本培训计划)的.管理,严格基本教学环节全过程执行情况的管理,做好教学质量的管理,加强教科研(特别是校本教研)的管理。
(4)、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我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完善了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和专任教师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今年,严格按照《开阳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专项教育年”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第一、二、三阶段的活动,安排了第四阶段的工作,通过学习培训、评议整改,学校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教师行为更加规范,关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基座的信念更加坚强。
(5)、重视学生管理。我校有健全的德育工作队伍,有学生日常学习与活动管理制度,每学期都有德育工作计划与德育活动安排,坚持对学生开展德育序列化教育活动,有工作检查记录、活动评价,表彰了先进事迹,奖励了先进个人。
(6)、校园文化建设引起了足够重视。我校依据《贵阳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基本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着重在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下了功夫,育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和谐、绿色的校园基本形成。
三、采取的措施
(一)在“控辍保学”方面:一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沟通的平台,利用电话保障联系畅通,适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尽量将易辍学学生思想扑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实施班级捆绑式,学校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控辍保学”工作直接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级挂钩;
三是各班建立易辍学生名单、单亲家庭学生名单、残疾家庭学生名单、留守学生名单、学习困难学生名单、孤儿学生名单。尽量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动员工作,同时进行了师生“一帮一”、“一帮二”的结对子的帮扶包保活动;
四是进村入户做赖心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对工作难度大的,请求当地村干部协助做思想工作;
五是对经多次做思想动员工作无效的学生,学校及时造册报教育室和镇政府。
(二)以德促教,以教促改,炼就时代师魂。
首先学校十分重视在校教师的学历培训和岗位培训,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如调节工作任务,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函授和各级各类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二是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提高教师的德育素养,以德促教;三是评推学科带头人,打造骨干精英,营造竞争氛围。目前已形成一支学历达标、思想相对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1、全校教师除按上级要求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校内外开展各式各样的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历提高培训,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现在我校初中部教师取得本科学历的达41.5%,取得中高级职称的13人,占教师总数的24.5%,凡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的教师,都与学校签订聘任(用)合同。
2、有计划有组织地认真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
3、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出台相应的制度及配套激励措施,从而使我校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培养青年教师。通过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带教、环境熏陶、鼓励冒尖等手段培养激发青年教师。同时在条件和制度上也要关心中青年教师,把他们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4、注重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校本研修制度,各教研组积极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培养教科研新秀。教科研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多观摩”与“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5、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是关键。学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师德师风专项教育年”活动为契机,定时对教师进行培训,进行了学生评价教师、社会评价学校、教师评价校长等的问卷调查,并将所获意见或建议进行梳理和反馈,限期进行整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写出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认识。
6、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工作,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和科研制度。学校要根据校情制订好师训规划,在组织上加以保障。
①为提高知识业务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的培训,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
②为提高教师合作交流能力,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家访至少达3次,经常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凡向外承担公开课或示范课的学科,必须举教研组之力共同完成。
③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每学期学校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达2次以上。
④为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要求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学期写出心得或教学经验文章交教务处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