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作文

2024-08-24

祭祀的作文(共18篇)

1.祭祀的作文 篇一

清明节,我、外婆、舅舅们一起开车曲二阿公的坟前曲祭拜。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颠簸着,忽上忽下。到了羊肠小道,我们下车行走,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苍翠挺拔。忽然,我看见一座高大的墓碑在雨中伫立着纹丝不动。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我不解地问:“外婆,二阿公是革命烈士?”顿时,外婆眼睛湿润润的,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啊!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呀!”外婆顺手把菜摆放整齐,并倒上酒,然后点上香烛。一起鞠了三个躬!

二阿公的事迹和外婆的话将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2.祭祀的作文 篇二

经国家民政部批准, 2004年10月31日在湄洲岛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亲任会长,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贺电, 两岸四地有204个妈祖文化机构加入协会。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妈祖文化社团。协会会址设在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妈祖祖庙。每年的湄洲岛妈祖祭祀活动, 都在国家和协会的大力支持下, 办得隆重体面。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将妈祖祭仪引向规范, 1994年参照历史资料和民俗祭仪, 湄洲岛制定了《湄洲祖庙祭典》, 并采取了进一步保护传承妈祖文化的计划。据悉, 妈祖祭典保护计划分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大方面。静态保护包括全面深入细致开展普查, 彻底摸清妈祖祭典发展的历史沿革及祭典舞蹈、乐曲、服装、道具和参加人数等全部情况;抓好妈祖祭典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妈祖祭典整个程序的研究, 并把研究成果编纂成文予以出版;动态保护包括建立稳定的妈祖祭典队伍, 创办以妈祖祭典舞蹈为主要内容的“妈祖祖庙乐舞队”, 在全区各中小学开展包括妈祖祭典内容在内的“妈祖文化”特色教学, 把妈祖祭典作为对台重点活动项目进行交流和发展, 建立每年至少春秋两次的妈祖祭典活动制度, 建立以妈祖祭典为主要内容的妈祖文化发展公司, 推动妈祖祭典作为弘扬妈祖文化的艺术精品走向世界。此外, 湄洲妈祖祭典保护计划还确定了整理普查资料、编写教材、建立妈祖祖庙艺术团、组建妈祖文化发展公司等具体保护步骤。

“人同根、神同源”, 近年来两岸民间传播、弘扬妈祖文化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共同研究包括妈祖祭典在内的妈祖文化, 使得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焕发出更强更大的生命力, 为两岸的和平做出更大的努力。

祭祀妈祖活动, 有着其独特的方式与内容。但凡有奉祀妈祖的宫庙, 其祭祀活动方式与内容也大致相同, 其中以莆田湄洲祖庙最为典型。祭祀活动一般分为五大类:一是大醮, 二是清醮, 三是出游, 四是“回娘家”, 五是“分神”。

大醮

大醮是大庆典的纪念活动, 如祖庙落成, 开光, 千年祭等。此时祖庙内要演奏五锣鼓, 放铳炮, 演木偶戏, 奏八乐鼓吹, 演莆仙戏。演戏时规定必须先跳加官、演八仙、状元游街, 以后才能正式开演节目。祖庙内还要请经师、和尚各九人作道场法事, 同时经师和尚要配备自己的吹鼓手演奏。整个庆典活动规模较大, 形式隆重, 1986年祖庙举行妈祖升天千年祭时, 还特地出版画册纪念。

清醮

清醮是常年的纪念活动, 在妈祖生日 (农历三月廿三) 和妈祖升天 (农历九月初九) 举行, 这是俗定常规的春秋二祭活动。此外, 还有妈祖元宵和农历八月十五庆贺中军生日, 但因为中军是妈祖属下, 所以庆贺只在中军殿内举行。据湄洲祖庙载, 对于天上圣母三月廿三寿诞春祭及九月初九祖庙圣母秋祭, 都有一套严格规定的供品底数。春祭开祚发赏也都有定规。

出游

出游是湄洲全境祈求妈祖平安的一种活动仪式。目的是请妈祖巡游全境, 扫荡妖氛, 庇护阖境黎民平安顺意。这种出游, 不一定每年都举行, 出游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出游的那一天, 湄洲全境15宫的妈祖同祖庙的妈祖 (称妈祖) 全部抬出去巡游并规定到下山宫驻驾1天。诸宫妈祖东西两行排列, 妈祖金身排在东边首席。出游后, 再由“卜杯”决定妈祖回驾祖庙的时辰。妈祖圣驾回銮, 先是五驾、中军, 继为妈祖, 后为各宫妈祖相随。下山宫的妈祖排在最后, 因为它是妈祖驻驾时的宫庙主人。

“回娘家”与分神

分神是外地妈祖执事人员到湄洲祖庙的请香仪式, 故称“分神”, 又称“分灵”。通常是外地妈祖庙有庆贺活动或节日时, 虔城的信徒不论远近, 专程回到湄洲祖庙, 敬请妈祖驾临该地妈祖宫观赏, 赐福。“分神”后, “香火”即留该处, 不再送回。以后如有活动, 仍然再行请香仪式。所以, 分神一事, 在湄洲祖庙多则一日数十起, 尤其是每年三月廿三妈祖生日时为盛。据查, 妈祖“回外家”的情况与“分神”是一样。

除了常规祭祀活动, 地方还会根据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增加不同的祭祀环节, 例如妈祖祭祀文化表演、乐舞表演等, 使宗教祭礼和艺术观赏完美呈现。

3.圣山的祭祀 篇三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译者:王欢

出版年:2015-9

定价:35.00元

装帧:平装

内容简介

3月20日夜,英国牛津,一名女子被残忍地杀害, 歹徒带走了她的心脏,并留下一枚诡异的古代金币, 此时太阳运行刚好进入白羊宫, 太阳、月亮将与金星、火星、木星排成一列,构成千年罕见的五星连珠……

3月21日凌晨,又一名女子以同样手段被杀害, 这次歹徒带走了她的大脑,并留下一枚银币, 此时月亮运行进入白羊宫……

警方认定这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之间并无关联, 然而犯罪现场摄影师飞利浦班德里奇和他的前妻犯罪小说作家劳拉尼文, 却发现这几起谋杀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仪式性联系。

一个由科学家牛顿导演的致命阴谋穿越了300年, 正悄悄地在牛津上演……

精彩书摘

“你从不谈论你过去的生活。”

“我想没什么可说的。而且爸爸,‘过去的生活’听起来怪怪的。我刚来到这里多久?半年?”

“感觉像是一生。”

“哎呀,谢谢!”乔转向菲利普张开嘴大声道。

“如果我是你我一定把嘴合上。”

乔摇摇头并且微怒道:“不,这里很好。在格林威治村感觉有一点点,我说不好,有一点儿幽闭。虽然那是个很酷的地方,但是我担心我们会突然患上‘公寓太小造成的著名作家妈妈和她十几岁女儿的幽闭综合征’。”

“是啊,非常常见的一种社会疾病。庆幸的是我不用為它烦恼——我认为这也是单身汉的一个好处吧。”

乔狐疑地看了他一眼:“你认为?难道是利大于弊?不过,可能吗?我以前就告诉过你,在我离开这些神圣的殿堂前,我一定要为你找到一个好女人,一个将来能够照顾你的人。”

“哦,拜托。你认为我需要增肥了吗?”菲利普轻拍了几下自己微微发福的腹部。……

4.清明节去烈士祭祀的作文 篇四

清明节祭奠烈士 转眼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到了。这个清明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祭奠革命先烈。 早上,我一起床就迫不急待的把爸爸妈妈叫醒,让他们带我去烈士陵园。当妈妈说好的时候,我的反应似乎比音速还快,马上高兴的蹦了起来。 烈士陵园终于到了,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进了烈士陵园的大门,顿时一个雕塑映入眼帘,上刻着日月永恒四个字。 再往西走我看见了高高耸立的革命英雄纪念碑,上面刻着主席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们慢慢的走近纪念碑,纪念碑的四面雕刻着四个图案和前言,正面雕刻的是解放军与敌人激烈战斗和获得胜利的场面。背面是濮阳革命历史的介绍。两边还分别刻着濮阳人民与盐官的斗争和送亲人参军的景象。 纪念碑的南面是一些烈士的墓,我们走到烈士们的墓前发现,他们有的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有的是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总而言之,他们都像主席说的那样,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把买来的鲜花放在了一个无名烈士的墓前。我认为这个无名烈士和其他烈士一样抛头颅洒热血,可是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不能像其他烈士一样受到亲人和家属的祭奠,我觉得他们是最需要关照的,所以我把这束白花放在了他的墓前。 然后我们又去了革命英雄纪念堂,迎面的一个大石板上写的烈士名单少说也有几万。我心想,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仅濮阳就牺牲了这么多人,更何况全中国呢! 这一天是沉痛的!

5.清明祭祀作文 篇五

周四,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天空阴着脸,乌云笼罩着大地。到了公园,高耸入云的墓碑抢先进入视觉,一棵棵松柏屹立在周围,像一个个临危不惧的边疆战士,守卫着烈士的英灵。

踏上碑阶,随着主持人宣布扫墓祭祖开始时,我心跳不由加速。

当我目送鲜花时,我不禁自言自语:“烈士们,你们是多么伟大,也是多么光荣呀!你们生在祖**亲温暖的怀抱中,却又为了新中国牺牲在战场上,我真为你们感到自豪呀!”好一会儿,我才从思绪中回过神。

“默哀一分钟。”主持人发话了。我默默地低下头,合上双眼,在心里祈祷:安息吧,烈士们!我们会把新中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的,“少年强则国强”,看着吧!……

突然,碑台上传来了话语,是中队辅导员在介绍烈士的事迹。我认真地听着,这些事好像全部发生在我眼前。我想烈士们同自己的战友与敌人厮杀,多少知名大将冲锋焰阵,被严刑拷打却宁死不屈,无数平凡战士不畏艰险地战斗,却不临阵退缩。他们用血肉之躯挡大炮……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了今天的新中国。

该绕碑台走了,我用双手触摸着刻得栩栩如生的石膏像。他们好像亲切地对我们说:“孩子,你们要好好读书呀!过去我们天天打仗,都没读书,现在你们环境好了,要多读书,不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呀!”

6.清明祭祀烈士作文 篇六

清明祭祀烈士(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匆匆忙忙的走过了,没有你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没有你们的艰苦奋斗哪有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题记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许多人在苦难中挣扎,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黎明,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我昨天看到你从小溪前背一个老奶奶从旁走过,今天我看见你用你的生命在为人类的幸福奋斗,虽然你

离开了我们,但是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虽然你倒下了但是会有无数个雷锋站起来继承你未完成的使命,为人名服务。

我还记得那次5月12日在四川发生的地震,这是一场无情的战争,但是当你们面对这场战争时你们却没有后退,正所谓“人间有情,天无情”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你们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还有上万的革命战士,你为了我们美好的未来,却用你们的身躯为我们铺成了一条通天大道,虽然你们死了,但是在上亿人民的`心中你们就在我们的身旁,我们也会永远记得你们的,是你们用你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幸福的生活,我们将来长大了也会向你们一样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你们安息吧。

你们会永远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勇敢地战士,你们的那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你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你们用你们的痛苦换来了我们的欢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勇敢地战士。

清明祭祀烈士(二)

迎着和煦的春风,我们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虽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天,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没一点下班的意思。

到了烈士陵园,全校同学站好队。我们系着鲜艳的红领巾,戴着一朵小白花。学生代表主持了唱队歌、呼号、献花圈、为武警叔叔戴红领巾等一系列活动。

面对高大的纪念碑,革命烈士那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是像他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的千千万万个革命烈士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我们唱起嘹亮的队歌时,我仿佛周身热血沸腾,我们是21世纪新一代接班人,应该好好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不辜负先辈们的殷切期望。“为革命时刻准备着”

这是我们铿锵有力的口号,也是我们慰告先烈的誓言。当少先队员庄重地为革命先烈们献花圈时,我在心里默默哀悼先烈们的英灵。安息吧,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汗不会白洒,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一定会完成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实现你们的梦想!

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祭扫烈士墓活动结束了,在返回的路上,那首激人奋发向上的歌声一直在我耳边回荡: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革命先烈们的光荣路程……

清明祭祀烈士(三)

今年清明节那天,天,阴沉沉的。刚下过一场小雨,春风吹拂在脸上,仍然使人感到丝丝冰凉。我们在学校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排着长龙似的队伍,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祭扫彭咏梧烈士墓。

一路上,我们谁也不吭声,都沉浸在深切怀念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的肃静气氛中。

我们来到广场旁边,依次进入烈士陵园。我们首先看到了彭咏梧烈士头部的雕像,他刚毅的双眼注视着前方,好像在思索着什么。烈士雕像前安置着一尊水泥塑棺,烈士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雕像右边塑立着一块褐色的石碑,上面刻着彭咏梧和另外十多位英雄的动人事迹。

这时,旗手双手持着一面队旗静静地站在墓前,我们低头向烈士默哀。然后,辅导员老师给大家讲述了彭咏梧烈士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掩护战友安全移而光荣献身的英雄事迹。辅导员低沉的声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激烈的战斗场面:他——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丈夫彭咏梧烈士,

在解放前夕,任川东民主联军第三支队政委。有一次,部队被敌人包围了,这位身材魁梧的政委,为了整个支队安全突围,奋不顾身地在竹园鞍子山黑沟埫的山坡上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把敌人的火力吸引到自己身边,好让其他战友迅速突围。激战中,他不幸负伤,被敌人捉走砍掉头颅而不幸壮烈牺牲。英勇的政委,无畏的英雄,您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捐躯了,人民永远怀念你!

我正在沉思,耳边好像听到抽泣声。我向四周一望,只见不少同学流下了晶莹的泪水,我的手背上也被滚热的泪水滴湿了,全场一片肃穆。这时,天空中飘来几片白云,它好像也要为烈士们默默地献上朵朵白花,又好像是要求我们振作精神,化悲痛为力量,用实际行动来继承革命先烈们的遗志。

7.论《周颂》祭祖诗的祭祀功用 篇七

一、从祭祀对象看祭祀功用:宗教观念、政治功用

《周颂》共有祭祀诗17篇, 其祭祀对象如下:

《清庙》:“祀文王也。” (《诗序》)

《维天之命》:“此亦祭文王之诗。” (《诗集传》)

《维清》:“此亦祭文王之诗。” (《诗集传》)

《烈文》:“成王既政, 诸侯助祭也。” (《诗序》)

《天作》:“明清以后各家多主祀岐山之诗。” (《诗经直解》)

《昊天有成命》:“此诗多道成王之德, 疑祀成王之诗也。” (《诗集传》)

《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 (《诗序》)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之乐歌也……柴祭昊天, 望祭山川……” (《诗序》)

《执竞》:“祀武王也。” (《诗序》)

《思文》:“后稷配天也。” (《诗序》)

《有瞽》:“始作乐而合乎祖也。” (《诗序》)

《潜》:以鱼祭于宗庙, 各家无异议。

《雍》:“此武王祭文王之诗。” (《诗集传》)

《载见》:“成王即政, 诸侯来朝, 于是率之以告祭武王之庙。” (《孔疏》)

《丝衣》:无定论。

《赉》:“此武王初克商, 归祀文王庙, 大告诸侯所以得天下之意也。” (《诗经通论》)

《般》:“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 (《诗序》)

由上列材料可见, 《周颂》的祭祀诗除了《时迈》祭山川, 《思文》祭上帝, 《天作》祀岐山, 《般》祀四岳河海和《丝衣》无定论外, 其余都是祭祀先祖先王, 这就构成了《周颂》祭祖诗的独特景象。这种特殊的情况, 正反映出《周颂》祭祖诗的祭祀功用。

(一) 宗教观念之一:祖先崇拜

祭祀对象总是以一定的宗教观念为基础, 受着宗教观念的支配。不同的祭祀对象反映着不同的宗教观念, 它们之间在内容和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据此而言, 《周颂》祭祖诗以祖先为祭祀对象, 从而反映了周人的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

首先, 周人的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体现在对先祖功绩的赞颂。农业对周人极其重要, 周人将自己的始祖和农业发明联系起来, 如《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 莫匪尔极。贻我来牟, 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后稷发明的种植技术, 不仅惠及自己的宗族, 而且眷顾众民。因此, 后稷得到了周人的尊崇, 并得以配天而祭。这种歌颂, 体现出周人为先祖的功业而自豪的认同感。

其次, 体现在对先王美德的赞美。在《周颂》中, 受到赞颂最多、崇拜最强烈的是文王、武王。其中, 《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我将》、《雝》和《赉》等六首诗都是祭祀文王的。《清庙》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在清庙里祭祀文王, 周公和诸侯群臣的态度是恭敬又和平的。这种对助祭者与祭者的态度和行动的侧面描写, 衬托出文王之德的美好, 体现了周人对文王美德的赞美。而祀武王之诗有《清庙》、《执竞》、《载见》, 颂武王之诗还有《时迈》、《赉》、《般》等。《执竞》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表述武王历经战争, 完成了伐商的任务, 赞颂武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敢。

周人这种充斥着祖先崇拜观念的祭祀活动, 表达了周人炽热的情感、信仰, 有利于部族的繁衍、团结和壮大, 因而具有了积极的生存意义。

(二) 宗教观念之二:上帝崇拜

《周颂》祭祖诗也反映出上帝崇拜的宗教观念。周人在祭祀祖先时, 不是单纯地以祖先为祭祀对象, 而是“以祖配天”, 如《诗序》曰:“《思文》:‘后稷配天也。’”其他祖先配天而祀的情况, 也可从诗的具体内容中看出, 如《昊天有成命》曰:“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单厥心, 肆其靖之”, 成王受命于文王、武王, 文王、武王又受命于天, 这说明赋予这些祖先显赫地位的是上帝。然而, 上帝之所以能够保佑周人, 是因为“不敢康”。因此, 虽然上帝掌管着人间的一切, 但人事的成败与否最后还要靠祖先的德性德行来决定。因此, 从这一层次看, “以祖配天”的实际内容是“以德配天”。可见, 周人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紧密结合并相辅相成的。

另外, 周人的上帝崇拜观念也可从祭祀上帝的虔诚态度看出。史书中记载, 周人出征, 必先祭祀上帝, 求得上帝的保佑。这种虔诚的态度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三) 政治功用

周人的宗教观念, 体现了周人对祖先和上帝的敬畏之情。但这并不是周人祭祀的终极目的。也就是说, 祭祀的举行并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崇拜之情, 还有更为重要的功用。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 周人的宗教观念, 间接地表明了周朝统治者的两个政治观点: (1) 上帝对周人特殊照顾, 旨在告知天下, 周代商而治理天下乃是上帝的旨意, 非人力所能抗拒。 (2) 周人的历代祖先皆圣明之君, 他们灭商建周, 不但符合上帝的意志, 也是天下百姓的期望。

据此可见, 祭祖诗具有服务于政治领域的功用:

1、周王室成员勉励自己要建立功绩和秉承美德。

姚小鸥先生在《周颂·三象》一文中论述, 《三象》这一组诗应为《维清》、《天作》与《昊天有成命》, 其中“象”之名不由动物之象而来, 而取其“似”、“效”、“法象”之意。即一颂先王之典型为后王仿效之“法象”;二则颂扬后主追步前王之德, 似续先祖之功。如《烈文》曰:“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 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 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于乎前王不忘!”。这说明, 周人祭祀的目的不仅在于颂祖先之功德, 更重要的是要仿效祖先, 续先祖之功绩, 追先王之美德。

2、告诫天下:

若顺应天命, 听从周王的统治, 天则佑之;若违背天命, 反抗周王的统治, 天则灭之。如《我将》云:“我将我享, 维羊维牛, 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 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以看出, 周朝统治者利用上帝崇拜的观念来控制臣民的思想, 使其服从统治。

3、祭祀诗的歌唱性促使这些祭祀诗流传百世, 成为当时以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教化臣民的工具。

如《维天之命》云:“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这是借文王的美德麻醉臣民的神经, 使臣民信任统治者, 达到统治的目的。“人神之通, 以奉神而始人者也, 非仅以事神者也”, (2) 王夫之的这个观点也证明了此政治目的。

由此可见, 政治功用是祭祖诗所反映的宗教观念的本质功用。

二、从祭祀方式看祭祀功用:审美功用

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综合前说, 提出:“《颂》亦为史巫尸祝之词, 歌舞之曲, 有声容并茂之表演, 正可视为戏曲之权舆也。《颂》作为宗庙祭祀之乐章演出, 当是采用载歌载舞、有声有色、美先人之盛德而形容之之形式。此种祖先崇拜, 盖俶落于远古之氏族社会, 而为氏族长老权力神幻化之反映。至于周制礼乐, 此一仪式则益隆重化, 而制度化矣。此《颂》诗之所为作也。” (3) 阮元在《释颂》一文也认为“颂就是容, 歌而兼舞”, 这个观点在学界已成定论。这说明, 周人在祭祀祖先时, 并不是简单的拜祭, 而是采用了歌唱、演奏和舞蹈等祭祀方式。因此, 下面我将从祭祖诗所具备的音乐性与舞蹈性来论述其审美功用。

(一) 音乐性所体现出的审美功用

关于《周颂》祭祖诗的前三篇《清庙》、《维天之命》、《维清》, 有此一说, 将其解读为巫 (工祝) 与文王之尸 (神保) 进行的对歌和对答:

工祝:[维天之命] (工祝对文王之尸的颂歌)

维天之命, 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 曾孙笃之!

神保:[清庙] (文王之尸对工祝的和歌)

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 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工祝:[维清] (工祝对文王之尸的对歌)

维清缉熙, 文王之典。肇禋, 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根据陈子展和阮元的说法, 可以设想, 工祝和神保的对歌是伴随着对舞而进行的。在工祝与神保的一颂一和一对的歌唱当中, 有了一种歌舞结合的表演过程。对歌对舞中具有的音乐性和舞蹈性, 从而使祭祀活动具有审美的功用。

《周颂》祭祖诗的音乐性不仅表现在对歌对舞中, 还体现在奏乐上。《诗经》中记载的乐器有29种, 但《周颂》祭祖诗中直接描绘奏乐场面的, 仅有两首:

《执竞》:“钟鼓喤喤, 磬筦将将。”

《有瞽》:“有瞽有瞽!在周之庭。设业设虡, 崇牙树羽。应田县鼓, 鞉磬柷圉。既备乃奏, 箫管备举。喤喤厥声, 肃雍和鸣, 先祖是听!我客戾止, 永观厥成!”

从内容上看, 《执竞》中记载的乐器有钟、鼓、磬、筦, 这种以打击乐器编钟、编磬与建鼓和吹奏乐器筦的合奏, 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既表达了对祖先的尊崇和赞美, 又给人以庄严、雍容的艺术美感, 具有了艺术审美的功能。

《有瞽》描写的是祭祀活动中王室乐队演奏的壮观场面, 其中记载的演奏乐器有:应、田、鞉、磬、柷、圉、箫、管等。由此可知, 在这场演奏中, 既有钟鼓乐器, 又有丝竹乐器, 从而具有了自然和谐的旋律之美。《有瞽》首句曰:“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 点明演奏主体是“瞽”。末云:“先祖是听”、“我客戾止”, 点出听的主体是“先祖”, 观的主体是“客”, 可见, 这种集演奏者和听众、观众的祭祀活动, 具有双重的娱乐功用:一是娱神, 一是娱人。因此, 《周颂》祭祖诗又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二) 舞蹈性所体现出的审美功用

《周颂》祭祖诗不仅通过音乐性体现其审美功用, 也通过舞蹈性呈现出来。

祭祀仪式, 除了讴歌吟咏和乐曲演奏外, 舞蹈的助祷也是一大特色。在周代, 宗教祭祀舞蹈有《武》、《象》两种, 有大小之分, 《武》又称《大武》, 为大舞, 演出阵容强大, 声势恢弘, 具有发扬蹈厉的气势, 充满尚武精神;《象》为小舞, 规模较小, 相对《武》舞而言要文雅得多。可见, 《武》比《象》的舞蹈表演更能刺激周人的艺术欣赏视觉。

上文提到, 《三象》之诗应为《维清》、《天作》与《昊天有成命》, 这三首祭祖诗的祭祀舞蹈应为《象》舞。由“见舞《象箾》、《南籥》者”, 可知在祭祀文王、古公亶父或成王的过程中, 舞蹈者手持乐器“象箾”或“南籥”, 一边奏乐, 一边跳舞, 以一种乐舞结合的表演形式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赞美。

据高亨论述《大武》的结论, 《大武》乐章的顺序和篇目是:一、象征武王带兵出征, 歌《我将》;二, 象征灭亡殷国, 歌《武》;三、象征征伐南国, 歌《赉》;四、象征平服南国, 歌《般》;五、象征周公统治东方、召公统治西方, 歌《酌》;六、象征班师回朝, 歌《桓》。这样, 《周颂》祭祖诗中记载的《大武》的乐章就有《我将》、《赉》, 这表明, 在祭祀文王时, 所采用的祭祀舞蹈是《武》。《礼记·祭统》曰:“夫大尝禘, 升歌《清庙》, 下而管《象》, 朱干玉戚, 以舞《大武》, 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 这说明在祭祀过程中, 舞蹈者拿着红色的盾牌和玉做的斧钺, 一边歌唱, 一边模仿战阵的击刺动作, 以一种歌舞的表演形式表达了对祖先的歌颂和崇拜。这种虚幻的动作模仿和象征意义, 具有了艺术审美的表现性。

由此可见, 祭祖诗的舞蹈性也具有审美功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周颂》中的祭祖诗, 一方面, 反映了周人的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的宗教观念, 表达了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 起到了教化臣民、维护政权的政治功用;另一方面, 音乐性和舞蹈性使其具有了审美功用, 从而使祭祖诗呈现出为宗教、为政治、为审美的三重功用。这三种功用并不是一一独立, 而是相辅相成的。周人的崇拜之情和政治功用要通过乐舞、歌舞为载体表现出来, 而乐舞、歌舞仪式的目的是使宗教观念深植民心, 政治统治得以巩固。这样, 宗教观念、政治功用和审美功用的相互依托, 共同构成了周朝统治的内外支柱。因此, 《周颂》的祭祖诗的祭祀功用, 是宗教功用、政治功用和审美功用的混合体。

注释

1 赵沛霖.关于《诗经》祭祀诗祭祀对象的两个问题.学术研究[J], 2002, (5) :111.

2 转引自赵沛霖.《诗经》祭祀诗古今研究概说.天津社会科学[J], 1995, (2) :61.

3 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3.1065-1066.

8.尔苏人的远祖祭祀 篇八

尔苏人引以为傲的是,他们不光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和经书。尔苏人的文字,叫萨巴文,这是一种原始简单的图画文字,他们的经书文字简单,表达模糊,释义却颇为复杂,因此更多依赖口耳相传,由萨巴世代传承。

一般的藏民更多将情怀寄托在宗教上,但尔苏藏民却不是这般,他们对远祖的追慕与向往,情感真挚动人,最为人们所称道。

尔苏人有一部口头流传的创世史诗《觉里满姆》,开篇唱道:

先有天,后有地,有了天地,有了山。有了山,有了水,有了草,有了树,有了土,有了石,后来有了人间。有了人间,就有了我们的祖先。

这种创世纪的说法,和《圣经·创世纪》倒有几分相通,都是认为先有自然万物然后才有人类。《觉里满姆》是尔苏人至为神圣的始祖歌,一年只能在“还山鸡节”歌唱一次,其中“觉”为白石神,“满”为男人,“姆”为女人,“觉里满姆”意为“从石头中诞生的男人与女人”,由此可以看出尔苏人和石头息息相关。

《觉里满姆》有一首歌,叫《杠启》,是讲尔苏人来源的歌,歌中唱道:

这个石头是我们的祖先,

我们要过节日来敬它。

我们要给它抹面、抹油。

我们要给它烧香。

这虔诚之音当中,足见石头在尔苏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尔苏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还山鸡节”,体现的就是尔苏人对白石神的祭献,释放出他们对祖先的感恩和膜拜。

“还山鸡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举行,主持这场仪式的人叫萨巴,相当于尔苏人的祭司。早上,只听得一阵阵尖锐的海螺声响起,一大队身着尔苏人传统服饰的男人,一个个头顶簸箕,走出家门,到神山“鸡菩萨杠”会合,沿着山坡南面的一条小路行进,上山祭祖。依照传统,祭祖只能由男人参加,女人把男人们送到上山的岔路口,便不能再走。

簸箕内盛满祭品,有一瓶酒、一块腊肉、一个酒杯、一碗米饭、一个鸡蛋、一块糍粑、一块猪油、一碗面粉及一把香枝。

长长的人流在山间行进,萨巴和另外一位长者点燃手中的火把,在路口两边对面站立,两人把手中的火把高高举起,祭祖的男人们头顶簸箕依次从火把下面经过,这种仪式叫进火门。表示尔苏人同宗同源,大家同进一道门,也寓意人人团结一心。

祭祖的祭坛位于“鸡菩萨杠”神山的半山腰,林木茂密,荆棘丛生,杂草满山,这也是人们平常轻易不能上来的神山。有神山,自然有神树,最神圣的“始祖石”就隐蔽在神树的树根下,这也是尔苏人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人们将簸箕按照在蟹螺堡子落户的早晚顺序以及各家大小房的辈分依次摆放,在祭坛下排成横列,萨巴点燃一笼香火,端着一杯酒,恭恭敬敬来到“始祖石”前。另外一位长者拿着猪油、端着一碗面粉立在旁边,萨巴用尔苏语大声念唱经文,边唱边将面粉和猪油抹在始祖石上,然后敬酒,焚烧香枝。

祭完“始祖石”,在祭坛旁烧上一堆火,烟雾升腾,萨巴一边摇着铃铛,一边诵经文,进行作法。各家各户端着簸箕,依长幼顺序把簸箕转到烟笼上,将簸箕熏一圈后回到原地。萨巴再度念起经文,祈祷天、地、佛祖、菩萨以及各家的老祖先和死去的族人,保佑子孙发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萨巴念完经文,上山的人们都跪在各自的簸箕前磕头,一个长者向跪在地上的人们头顶依次撒上面粉。各家取出簸箕里的“香枝”,找着各家的石头,在石头上把香枝架好,再把带去的祭品一小部分放在香枝的架上,敬上一杯酒。祭品摆放完毕,选出两人,先从“始祖石”那里点燃香枝,然后再点燃各家香枝。全部香枝点燃后,一片火光中,所有人都跪在石头前磕头,萨巴在每人头顶再撒一次面粉,祈求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

烧完香枝,撒完面粉,众人站起,这时由萨巴领唱、众人齐唱,高歌《觉里满姆》,宣告祭祀活动正式结束。

“还山鸡节”处处彰显着尔苏人对先祖的怀念和敬意,确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之流当中,一个人的生命走到今天,都是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尽心哺育的结果。我们的血脉当中,流淌着先民不屈的奋斗、艰辛的生活、闪光的智慧……寻根溯源,怎能不对先祖投以最崇敬的目光?尔苏人的一首《感恩歌》唱道:“我们从山上望下来,我的妈妈在背水。背来背去,都没有背完,只有河水的漂漂陪伴她。为了供儿供女,妈妈就这么辛苦。我们没什么来报恩的,只有糍粑来供奉。”这种投射到母亲的深情,正是尔苏人对远祖情感的具体呈现,听着这质朴无华毫无半分修饰的歌曲,怎不让人低首徘徊、唏嘘感叹?

这种对往昔的深情,尔苏人对逝者所葆有的一份博大深情,分外让人感动。尔苏人一首送葬歌曲,对逝去的亲人如此祈祷着:

遭难吃苦的地方不要住,要到幸福的地方来。

忍饿挨饿的地方不要住,要到吃得饱、穿得暖的地方来。

冷的地方不要住,要到温暖的地方来。

阎王殿不要住,要到神山上来住。

要从鬼门里出来,到神山上来。

神山顶上的大门都要打开来等着你。

要到神山上最高的顶点来坐你的座位。

一切乌云都散开,大太阳等你幸幸福福地回来。

9.文明祭祀作文 篇九

虽然这只是浙江省海宁市乡下的一小块墓地,但我想这足以说明,大家祭扫的方式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真是焚烧俩字不离清明啊!

大家为什么就一定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逝者的怀念呢,为什么不能够换一种环保一点、安全一点的祭扫方式呢?像这样焚烧纸钱,很容易造成火灾等事故的发生。我觉得大家应该要逐渐养成一种意识,要改去这些不安全不环保的祭扫方式,当然,要改掉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需要时间。

虽然说有很多人还在用传统的方式祭扫,但也有许多不错的祭扫方式,比如,网上祭扫。大家可以利用网络为逝者敬香,献花或为逝者留言。这么说吧,网上祭扫又是现代技术的体现,又不失中国的传统习俗,又环保节能,又省时省力。

10.文明祭祀作文 篇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来临了,很多人都会去山上祭祀。祭祀的时都会为自己死去的家人或是自己国家的烈士做一些祭祀时该做的事情。

可是,烧纸钱最有可能引起火灾,这是因为这几年天气干燥,风很大;一到清明节都要烧纸钱,虽说文明祭祀,可又怎么个文明法呢?可以这样文明:清明节期间,严禁一切野外用火,提倡文明祭扫,杜绝上坟烧纸等,可以采用鲜花、植树祭祀的方法。上山时一律不准抽烟、玩火。

只要遵守这些规则,就可以避火灾,这样一来,树木就不会被这个可恶的东西——火销毁,也能绿化环境。下雨天还能防止山上的泥土掉下来。这真是“文明祭祀,绿化清明”呀!

11.对花东祭祀卜辞研究的回顾 篇十一

一、花东甲骨出土及著录情况回顾

花东甲骨发现于1991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一处编号为91花东T4的中部偏北第三层下,发现了H3坑,在该坑内共清理出1583片甲骨,其中带字甲骨689片,完整的带字龟甲3D0多版,占有字甲骨的一半左右,弥足珍贵。1993年6月,整理者公布了4版有字甲骨(《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和讨论。之后,刘一曼、曹定云发表了《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又公布了23版带字甲骨,为学界讨论其中的若干问题提供了参考。2003年12月,这批甲骨的最终整理成果,由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编著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一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整理与研究者认为,花东甲骨属非王卜辞,其主祭者为“子”,却又与原子组卜辞的主祭者“子”不是同一人,其材料比较完整,内容非常丰富,来源十分清晰,是继1936年YH127坑甲骨和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发现以来殷墟甲骨文的又一次重大发现。花东非王卜辞的发现对学术界的意义非常重大,使甲骨学者们看到了曙光。此后,关于花东甲骨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二、殷卜辞祭祀问题研究回顾

自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来,对甲骨文中提到的祭祀内容,研究的学者络绎不绝。

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较早关注到卜辞祭祀的相关内容。1915年,罗振玉也谈到该问题,他说“殷商礼制征之卜辞,其可知者六端,曰授时、曰建国、曰祭名、曰礼记、曰牢鬯、曰官制……”1917年,王国维发表《殷周制度论》,1927年又发表《殷礼征文》,都论及了殷人的祭祀问题。20世纪30年代,陈梦家发表《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对商周祭祀进行了详述。1956年,陈氏出版《殷墟卜辞综述》一书,提到“卜辞中的动词,其为数远小于名词,而在此有限的动词中以有关于祭祀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董作宾在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后,又发表了《殷历谱》,王宇信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中,介绍了董氏在殷人祀典方面存在新派与旧派的观点。之后,岛邦男、许进雄、常玉芝等人,也先后对周祭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988年,张秉权在《甲骨文与甲骨学》一书中,将宗教祭祀内容列入第十四章,并按祭祀对象、种类、牺牲、场所等进行讨论,并遵从董作宾的“两派新法”。

近年来,对各种祭祀内涵开展具体研究的有:葛英会的《论卜辞□祭》《附论□祭卜辞》、李钟淑的《卜辞□祭的新证据》、连劭名的《商代岁祭考》、张玉金的《释甲骨文中的“御”》、王蕴智的《“宜”、“俎”同源证说》等文章,在讨论中都对殷人的祭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

三、对花东祭祀卜辞的初步整理

自1991年发现花东非王卜辞以来,相关研究著作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将花东非王卜辞祭名祭法材料作为专门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笔者将前人没有做过的花东卜辞中所见祭名祭法的单字,从甲骨拓片上剪切下来进行分类整理,一一甄别,最终确定了93种祭名祭法材料,从中选取重点材料(如□、施、伐、告、宜、御等祭名祭法)做进一步探讨,并将其与王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之异同。这不仅是对花东祭祀卜辞研究的一次尝试性突破,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前人对殷卜辞所见祭名祭法的研究推动了笔者对该问题的思考:对该问题进行系统整理,既可以对王卜辞,也可以对其他非王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的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此外,对花东卜辞祭名祭法的整理与研究,亦可为现代祭祀礼仪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根据前人对甲骨文祭名祭法的研究方法,我们也确定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案,首先,对祭名祭法的概念进行重点理解。其次,根据前人对祭名祭法的认识,对花东卜辞所见的祭名祭法进行一一甄别,并确定其数量。最后,选出几种有代表性的祭名祭法材料,按照祭祀对象、主祭者、祭品、相伴祭名、祭祀时间、地点、目的进行整理,并在分析中间出己意。

甲骨文祭名与祭法的研究自甲骨文发现之后就络绎不绝,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作与独到的创见,现已形成对“周祭制度”系统的研究方法与体系。花东甲骨发现年代较晚,是一批新材料,学者们对其卜辞祭祀方面的研究尚有遗漏。花东甲骨的发现不仅为甲骨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学者研究甲骨学带来了新契机。

12.清代祭祀制度的礼法规制研究 篇十二

一、祭祀制度概述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 人们对自然界中诸如风雨雷电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敬畏心理由此产生,认定虔诚的供奉可以有求福消灾的效果。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的丰裕,并没有减弱古人对鬼神的崇拜,虔诚的祭祀心理已扎根民众、深入人心,祭祀的礼节愈加复杂,祭品亦愈加讲究,在祭祀的对象、规模、形式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规范。

1. 祭祀对象。古代中国礼制文化中对祭祀对象有着明确的规定,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如《周礼·春官》曰“:夫宗伯之之职, 掌建帮之神、人鬼、地祗之礼”[1]296。具体而言,天神称祀,地祗称祭, 宗庙称享。首先,古人祭祀的天神对象是昊天上帝、日神、月神、五星二十八星宿及风雨雷电等诸神。其中,昊天上帝(即民间所称的玉皇大帝)是祭祀中最高规格的天神,主宰天地宇宙的神,日月风雨等诸神是其臣工使者。其次,地祗的祭祀对象为社稷之神、山神、水神及动植物诸神,其特点是源于大地,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最后,祭祀时人鬼的对象则是源自人类的历史中,如三皇五帝等先宗圣祖神灵、孔子等圣贤神、关公等忠臣烈士神,与民族的历史、民众的日常生活关联密切。

2.祭祀规模。《周礼·春官·肆师》曰“: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1]302据祭祀对象的重要性,人们将祭祀分成大祀、次祀(也称中祀)与小祀三个等级,每一等级使用的祭品有严格的层次高低之别。某一祭祀属于何种等级、适用何种祭祀规模,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考证《大清通礼》对祭祀仪式中的种种要求,可知清代的大祀对象有昊天上帝、社稷、宗庙,中祀对象有历代先王、先师(即孔子)及各天神、太岁,小祀对象则有五十项之多, 如贤良祠、关帝庙等。

3.祭祀形式。祭祀对象众多,祭品丰厚,祭祀时的形式自然要有所区别。首先,自周代开始,人们对天的崇拜成为祭祀中的最高等级,随之祭天的形式也是别具一格———燔烧。在古人看来,昊天上帝及日月星辰等天神都是高高在上的,只有用燔祭时上升的烟气可到达天际,向神灵传达人们心中的虔诚信仰。其次,祭祀地祗的形式则比较多样,有灌注、瘗埋、沉没、悬投。灌注,主要用于祭祀社稷时,古人认为祭祀时把血或酒灌注于地,等它们渗透到地底时人们的意愿也就传达给了神明。瘗埋和悬投主要用于祭祀山神,将祭品埋没地底或是悬挂起来,山神方能感受到人们的祭祀之心,也才会接受祭品。沉没则是用于祭祀水神,在《竹书纪年》中就有尧帝沉玉璧于洛水以祭祀洛神的记载。水神居住在水下,将祭品沉没水中容易被神灵接受。最后,祭祀人鬼时则没有太多形式的要求了,因为被祭祀者先王圣贤曾经是生活于人类当中的一员,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只要按四时节令将所有物供奉即可。

二、《大清通礼》规范下的清代祭祀制度

古代中国每一封建王朝建立后,都会将自己建立的一套礼仪制度记录于典籍中以便维护其统治,如《周礼》、唐《开元礼》等。清代亦有记录自己礼仪制度的国家典籍,即乾隆二十一年钦定的《大清通礼》,由吉、凶、嘉、兵、宾五礼组成,共六十卷,其中的吉礼就是祭祀礼仪。以《大清通礼》中关于大祀、中祀、小祀三个不同祭祀规模时的规定为研究对象,可知道清代礼法对祭祀制度的一些规范。

1. 大祀。清代祭祀制度中最受重视的是大祀中的祭祀昊天上帝,《大清通礼》对此有十分详细的规定。据《大清通礼》所言,清代皇帝祭祀昊天上帝必须有三种祭祀之礼:圜丘之礼、雩祀之礼、祈谷之礼。首先,圜丘之礼在冬至日进行,礼仪也是最为繁复的,因为圜丘之礼被视为一个王朝获得合法统治权的象征。《大清通礼》详细规定了圜丘之礼时皇帝的行礼过程:冬至日前夕,大清皇帝必须先身着龙袍在太和殿行一跪三拜之礼,晚间焚香斋戒;祭祀之日黎明时分出宫并午门鸣钟,然后于祭台“以湮祀祀昊天上帝”、“奠玉帛”、“进俎”“、读祝文”等各项仪式相继进行完成。据清史料文献记载,圣祖康熙皇帝晚年疾病缠身之时也一直坚持着冬至日的圜丘之礼“,瞻仰省视俎豆,量力跪拜”[2]1527,可见圜丘之礼的重要意义。雩祀之礼就是祈雨仪式,与祈谷之礼一样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进而国泰民安的祭祀活动,带有农业社会的深深烙印。这两项祭祀仪式虽不比圜丘之礼隆重,却也需皇帝于祭祀之日亲临祭坛进行“奠玉帛”“、献俎”等一系列仪式的。

2.中祀。中祀在祭祀规模与代表意义上的重要性都低于大祀, 清代中祀一般由皇帝主持,但也可由皇帝安排人代为执行,不必像大祀那般亲力亲为。而且清代的中祀基本承袭明代,如祭祀历代先王的对象是历史上的圣明君王,以祭祀的形式表明其合法统治地位与励精图治、开创盛世之美好意愿,又如明代时将云神、雨师、雷伯、 风伯四位神明的祭祀合为一体的做法也为清代继承,并记于《大清通礼》中。但是,中祀中祭祀先师这一项,清代统治者却比之前的王朝更加重视。先师指儒家大师孔子,清代统治者不仅一次次地追加孔子的王爵,还修建了比以往更加宏伟正规的祭祀场所——文庙。 据《大清通礼》记载“:春秋释奠先师孔子之礼大成殿内。”虽祭祀规模属中祀,但是每次祭祀不只规格要等同于大祀,皇帝也必须亲临主持祭祀,行二跪六拜大礼。清代统治者如此重视祭祀先师孔子,无疑是想利用汉家儒教的思想控制力巩固其少数民族统治。

3.小祀。小祀,也常被称作群祀,因为其祭祀对象众多,清代的小祀就有五十多项。考证清代史料,清朝统治者在小祀中最重视的是祭祀贤良祠。清朝统治者自世宗雍正皇帝开始祭祀贤良祠,到乾隆二十一年编订《大清通礼》时为祭祀贤良祠制定了一整套的祭祀仪式。首先,清朝设立的贤良祠祭祀对象有京师功臣祠、盛京贤王祠以及直省贤良祠。其次,对入主贤良祠的忠臣勇将也作了一番身份上的规定,是“贝勒贝子以上,一二品大臣以上”的为国捐躯者。最后“,春秋仲月取吉日前室遣官一人致祭,后室以太常寺卿一人将事所祀”,贤良祠的祭祀仪式一年进行两次,且都是一名官员主持即可。清代如此重视祭祀贤良祠,是因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想借肯定为国捐躯者的功绩来最大程度激发官员建功立业的雄心抱负达到维护其统治的目的[3]45。

三、《大清律例》对清代祭祀制度的法的保护

《汉书》有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古代中国一向是奉行礼法治国,礼教与法治的融合在祭祀制度方面亦是如此。《大清通礼》在礼制层面规范着祭祀制度、教化民众,《大清律例》从刑法层面通过惩处违反祭祀制度的行为来保护祭祀制度的正常运转。《大清通礼》惩罚的祭祀时不法行为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关于祭品失当的惩罚。古人认为神灵与人类一般有喜怒哀乐之情感,有衣食住行之需求,因此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需求精心准备各类祭品,怀着敬畏之心供奉神灵以获得庇护。所以古代历朝法典都对祭祀仪式中祭品失当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大清律例·礼律》有规定“:若大祀牲劳、玉帛、黍稷之属,不如法者,笞十五。一事缺少者,杖八十。”祭祀过程中如果被发现祭品不符合规定的将受到鞭笞的刑罚,祭品短缺的则是更加严重的杖刑。而对祭祀中最高规格的大祀的祭品要求更是严格,如《大清律例·律例》中规定“若弃毁大祀神御之物,杖一百、徙三年。遗失及误毁者,各减三等”,毁坏了大祀的祭品,不仅所受的杖刑数量增加,还要被罚徙刑。更有《大清律例·刑律》规定“:凡盗大祀神祗御用祭品、帷帐等物,皆斩。”凡是偷盗大祀所用的祭品的,不论是主犯还是从犯,一律处以斩刑。由此足见,国家律法对祭祀活动的看重与保护[4]45。

2.有关祭祀礼仪有差错的惩罚。在古人的观念中,祭祀活动关乎国家前程与王朝命运,所以必须由官员主持与参加并保证祭祀礼仪的稳妥无误。所以,《大清律例》中有许多关于官员祭祀礼仪的规定。首先是针对主持祭祀活动的官员,《大清律例·礼律》规定“:凡天地社稷大祀及庙享,所司不将祭祀日期预先告示诸衙门知会知者, 笞五十。因而失误行事者,杖一百。”主持祭祀的官员有将祭祀日期通知其余官员之责任,没有完成通知任务的或是通知出错的都会被处罚。《大清律例》中还有许多散落的条款规定主持祭祀的官员需做到的各种礼仪,失误者将据情节严重受到处罚。此外,参加祭祀活动的各官员必须谨言慎行,若是出错也将受到惩处,如《大清律例·礼律》规定“:凡祭祀,及谒拜园陵,行礼差错及失仪者,罚俸一月。”[5]20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在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集前代之大成,祭祀方面亦是如此。清代以礼与法的双重手段保证了祭祀制度的细致严谨,《大清通礼》从最重要的大祀祭祀昊天上帝到小祀贤良祠祭祀都作了详细严谨的规定,内容全面、礼制完整, 《大清律例》从祭品到祭祀官员等各层面保护祭祀行为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贾公彦疏.周礼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赵尔巽撰.清史稿[M].中华书局,1977.

[3]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M].法律出版社,1999.

[4]杜西宙、黄涛.中国历代祭祀[M].北京图书出版社,1996.

13.祭祀作文300字 篇十三

清明节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古人称这个时节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然而,到了现代社会,祭祀活动中的封建庸俗之风仍影响着一些人。在城市,且不说有的.人当街焚香、烧冥币纸钱污染环境,就是焚烧的祭奠纸品也“现代”得离谱:纸糊的扑克、麻将、冰箱、彩电、汽车、别墅、纸制的“**女”等等应有尽有。这些东西把现代物欲享受与封建迷信色彩搅和到一起,让纯朴的情思变得怪异。在山区,人们在祭扫先人墓时随意点火,导致火灾,使山林受损,环境被破坏。这些做法完全背离了扫墓的初衷,使清明节变得并不“清明”。

纪念已逝亲人,关键在心意。良好业绩,家庭和睦,才是对已逝亲人的最好告慰。时代变了,扫墓的方式应当更文明。清明扫墓要采取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祭祀方式,让人们祭拜祖先的传统习俗和善良愿望能以更加环保、自然的方式得到充分表达。目前,网上扫墓、音乐祭扫、鲜花悼念、植树寄哀思等无污染、无危害的文明祭祀方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结合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每个人都应“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文明祭祖,破除迷信,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位新时期的文明市民。

14.祭祀作文400字 篇十四

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姨婆家。走进院子,一眼就看见了两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树,其中一棵还开着点点黄黄的桂花。妈妈告诉我,这是四季桂,它一年四季都能开花。桂花树的旁边还有两棵桔子树和三棵金桔树,外婆说,那棵挂满桔子的是代代桔,他不能直接吃,但是可以泡茶或入药,治疗气管炎。

我们到的时候,桌上已经摆着满满的一桌菜了,桌前放着两支蜡烛。祭祀开始了。姨婆点燃蜡烛,双手抱拳,一边拜着,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大致的内容就是希望外太婆多吃一点,并且保佑我们一家身体健康,平安如意。接着大家依次祭拜。然后就开始烧纸钱了。姨婆拎出一个铁桶,把许多银元宝放入铁桶,点燃银元宝。火苗立刻窜了出来,外太婆又不断把一串串银元宝和红色的纸桶放进去一起烧。我们在旁边不停的祭拜。

我很奇怪,外太婆已经去世了,这桌上的饭菜能吃吗?烧的银元宝都是银纸做的,怎么花呢?妈妈告诉我,祭祀其实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的一种怀念。

15.祭祀的作文 篇十五

关键词:庐陵,喊船,纸扎,信仰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庐陵民俗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千百年来, 庐陵人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种民俗文化;是耕种劳作之余, 相沿成习而形成的四时八节、饮食、婚丧嫁娶、信仰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民俗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客观地反映了庐陵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的发展[1]。

目前, 庐陵有列入国家、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40余种, 如:永新盾牌舞、新干剪纸、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吉安灯彩、永新小鼓、新干莲花落、泰和虾公灯、吉水鳌鱼灯、万安麒麟灯和股子灯、永丰“麻婆”傩舞、三角班、吃新、仲秋节“烧塔”和打龙、耍狮、跑旱船、游彩擎以及“喊船”民俗, 其中蕴藏着不同种类而异彩纷呈的民俗器物和手工技艺[1]。“喊船”系庐陵本土民俗, 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而与之相伴的祭祀纸扎也颇显地域文化特色, 它是“灵魂不灭”和“万物皆有灵”观念下的祭祀产物。

一、庐陵民俗“闹下元宵”与“喊船”民俗

元宵佳节是春节过后中国人的首个重要节日, 相传始于汉代, 古人认为这一天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元宵节又称“灯节”, 庐陵人有观赏灯彩的习俗。吉安鲤鱼灯、泰和虾公灯、吉水鳌鱼灯、万安麒麟灯和股子灯等民间灯彩习俗充分反映出庐陵人对元宵佳节的重视 (图1) 。在佛教文化中, 灯一直是佛前的一种供具, 火光在佛教教义中被比作佛之威神。在汉代, 汉武帝为宣扬佛教敕令在上元之夜“燃灯敬佛”[2], 而后逐渐发展衍变成张灯结彩以示敬佛等各种民俗事项。后来, 正月十五日张灯结彩, 打龙、耍狮、跑旱船、游彩擎和观灯就成为庐陵人的民风民俗流传至今。

在庐陵, 有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宵”、正月十六日至三十日“下元宵”之分。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富田乡有农历正月三十日“闹下元宵”的民风习俗。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传统的本土民俗“喊船”是“闹下元宵”民俗活动中的一大亮点和重头戏, 它集合了接神、敬神、奉神、送神等“喊船”民俗仪式, 以及打龙 (图2) 、耍狮、走旱船、踩高跷、扭秧歌、放河灯等活动, 为国内所罕见。而陂下古村本土民俗“喊船”保护得最为完好, 流传最为完整, 民俗文化内涵最为丰富[1]。

“彩绘龙舟庆下元, 禳灾集福保平安。保佑乡团常清吉, 门庭兴旺广招财。缓缓打鼓齐心喊, 齐心喊好大王船。喊船要知船出处, 造船要知木根源。天王年中置庙宇, 地王年中造龙船……屈原相公来说起, 龙舟有树木森森。便请师人来择日, 择得三十正下元……七十二候坐船底, 二十四气坐船舷……一愿风调并雨顺, 护持国泰与民安。二愿耕田成大熟, 百姓饱暖不饥寒。三愿读书皆显达, 一举成名要争先。四愿为商兴买卖, 广积金银置田庄。五愿三牲六畜肥, 时灾瘴气尽消除……八愿为婚婚成就, 麟儿早产接宗枝。九愿乡团除病苦, 老安少怀庆太平。十愿百事皆快乐, 岁岁下元兴鼓乐, 下元设帅皆圆满……” (喊船歌)

“喊船”民俗在历经祭祖、接神、敬神、奉神和送神等各个环节的祭祀活动中, 人们祈求神灵护佑, 希冀土境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绵绵瓜瓞[3]。而在“喊船”民俗活动中, 除民俗文物锡制銮驾[1]极富地域特色外, 祭祀的纸扎也颇为引人注目。

二、庐陵喊船民俗器物——祭祀的纸扎

(一) 纸扎的历史源流与发展

童年时期, 在吉安市吉州区的盛夏七夕时节, 每年都能看到由稻草、竹篾和彩纸经裱扎、彩绘的七仙女伫立在赣江的西岸边。到晚饭天黑后, 人们聚集在一起焚香、祭拜, 祈求七仙女下凡, 并附体在纸扎的七仙女上。人们虔诚地祷告, 使得“七仙女”果真下凡并动了起来, 人们信以为真, 在欢呼高兴之余也不忘默默祈祷, 并上前许愿。

纸扎起源于丧俗与祭祀。在古代, 先民非常迷信, 人世间的一切福祸吉凶都被看作是上天的神明所降, 是鬼灵作崇所致。而先民们对于风、雨、雷、电等自然天象, 以及白天昼夜的交替变化和日月星辰的运行都无法参透与理解, 由此产生了许多疑问, 加之对梦幻的费解和受到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影响, 从而产生了对黑暗、死亡的恐惧。他们渴望光明, 敬畏自然, 由此形成了“鬼魂信仰”、“灵魂不灭”和“万物皆有灵”的宗教观念, 并做出许多有关礼神祭鬼的举动[4]。他们坚信“灵魂不灭”和“视死如生”。庐陵人至少在商代就已形成这种观念, 大量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陪葬物、殉葬品等明器, 如吉安市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计1900余件, 就是最为有力的佐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十分重视孝道, 推崇厚葬之风, 因此, 明器的制作十分发达。明器, 也即冥器。《礼记·檀弓》载:“夫明器, 鬼器也;祭器, 人器也。”“其曰明器, 神明之也。涂车刍灵, 自古有之, 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 谓为俑者不仁, 殆于用人乎哉。”俑为代替真人的偶人, 刍灵则有可能是捆扎而成的草人。明器一般用竹、木、陶土等制作而成, 如庐陵宋代吉州窑就出土过大量的净瓶、陶屋、陶仓等冥器。发展至北宋, 纸制明器出现了。这就使得纸制明器逐渐替代了旧有的明器而流行起来。至明清时期, 纸扎在民间已非常普及。用纸制明器祭祀神鬼, 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民风遗俗, 但它毕竟使人类向文明跨进了一大步, 并由此产生、造就了一个围绕丧葬和祭祀的纸扎艺术行业。

(二) 祭祀的纸扎艺术

纸扎, 在民间也称扎纸、糊纸, 旧时也称扎作。它多以木、竹篾和稻草为骨, 裱糊以彩纸, 因此在庐陵也叫扎花、扎彩。它是百姓祈吉祥、求富贵、驱邪避凶和满足祭祀信仰心理及内在精神需要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庐陵纸扎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内涵丰富, 地域特色鲜明。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吉安灯彩 (固江鲤鱼灯) ”, 它历史悠久, 可上朔至七八千年以前中国远古鱼族人的图腾崇拜, 借此寓意风调雨顺、顺逐和美和年年有余。

庐陵纸扎, 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用于丧葬。如在吉安, 受“灵魂不灭”和“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 老人仙逝后有“烧七”的习俗 (从祭日起, 七天为一期) 。按风俗, “烧五七”时, 需带上纸扎的灵屋、皮箱、牛、马、猪等纸制明器在死者的坟前祭烧, 以告慰亡灵。虽然封建迷信色彩很浓, 但这种丧葬习俗, 反映了民众对祖先的崇敬, 对亲人的怀念。第二类用于宗教信仰活动。从严格意义上说, 信仰祭祀与丧俗祭祀很难分离。喊船民俗活动中的祭祀纸扎 (图3) , 包括神像、瑞兽、幡、牌等。第三类用于四时八节民俗娱乐活动, 包括人物、龙、凤、狮、花灯、旱船、河蚌、花篮等。如图2, 系青原区新圩乡栗溪村胡氏所扎, 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此龙纸扎技艺精巧, 造型精美, 生动、大气, 技巧而神生。在祭祀之余, 人们打龙、耍狮、扭秧歌、走旱船, 自得其乐。因为在百姓的眼中, 信仰并不单纯, 而是带有功利性的, 神是为人而设, 为人的精神需要而设。人们在与上天神明的沟通中, 通过民间民俗活动娱神、酬神和娱人。这也说明纸扎艺术在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 已经向世俗化转化。

庐陵的古村落, 都是聚族而居, 为祈求家族强盛子嗣兴旺, 不惜以各种形式来捍卫、凝聚家族的利益。所以, 驱邪辟鬼、祈吉纳福、护佑家族平安、土境太平、风调雨顺等与“喊船”相关的祭祀活动成为了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纸扎的神人、瑞兽等成为了宗教信仰、巫术观念的形式或媒介, 也成为了护佑宗族的神明而代代相传[3]。

在喊船民俗活动中, 用于祭祀的纸扎主要有相公菩萨、地方福主、儿郎菩萨和老大将菩萨等神像, 龙、凤、狮等瑞兽, 以及灯彩、旱船、蚌、“开江”“引水”幡、“龙舟”“得胜”虎头牌等, 均由陂下古村罗振兴老人所扎。如图3, 为地方福主和相公菩萨。头戴官帽, 温文而雅的俩菩萨在造型上无太大区别, 白脸为相公、黑脸为福主。神像头部用圆木雕刻, 竹篾扎成身段等部位的骨, 外表糊以剪裁、折叠好的彩纸, 局部加以彩绘、粘贴箔金, 显得简练生动。地方福主, 即福神。从民众心理的需求来讲, 驱邪避凶固然要紧, 但求福更为重要, 福到, 自然就远离了灾祸。为了满足人类的愿望与需求, 人们创造了福神。福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观念中, 内容十分宽泛, 古人说富贵寿考是福。《韩非子·解老篇》云:“全寿富贵之谓福。”《尚书·洪范》称“五福”为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民间则为福、禄、寿、喜、财。自古以来, 人们对福孜孜以求, 希望通过敬祀福神, 带福回家,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小时候坐着发呆时, 母亲常慈爱地说我又当“相公”了。那时并不知它的真意, 反正觉得不好而已, 直到后来才知道相公是供奉在庙里受人香火的粮价保护神。在庐陵, 相公内涵丰富, 不同地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中, 常会为忠孝仁义之士建祠造庙加以供奉。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被其家乡民众建寺于吉州区文山寺村, 被代代敬仰供奉。虽然在“破四旧”、“文革”时期, 被吉安市农校拆毁, 但如今又被当地政府重修而重新焕发光彩。这也充分说明“浩然正气”仍是中华民族需要世代弘扬的民族文化精神。

欧阳修 (1007-1072)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篇千古名文《醉翁亭记》为天下传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从此“庐陵”在华夏儿女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欧阳修为何被庐陵陂下古村尊奉为相公菩萨, 已很难考证, 但据老村长胡中堂讲, 他的祖上胡晃曾是北宋大将军狄青的帐前参军, 与欧阳文忠公为生前挚友。因此, 陂下后人在敬奉祭祀祖先时也祭祀其祖上挚友文忠公, 加之庐陵崇文兴教, 名人荟萃, 文风鼎盛, 故借此求神保佑后世子孙能够功成名就, 对家族、社会有所贡献, 久而久之演变成相公菩萨, 似乎顺理成章。它进一步说明信仰是带有功利目的的, 神是为人而设, 为人的需要而设。如儿郎菩萨、老大将菩萨也同为地方所创造的神祗 (图4) 。

纸扎儿郎菩萨顶盔贯甲威武英俊地伫立于龙头之上, 老大将菩萨则头戴官帽、身披盔甲、手拿法器威武神勇地站立于龙尾。两神像的装束颇似中国戏剧中的武将人物形象, 世俗趣味极浓。它们较之纸扎相公、地方福主, 在构思上更加巧妙, 工艺上更加精巧, 工序上更加繁杂, 色彩上更加艳丽, 造型上则更为丰富, 体态动势自由活泼, 淳朴自然。将雕刻、剪纸、裱扎、金箔粘贴、彩绘等手法融为一体, 达到了技巧而神趣的程度。儿郎菩萨为管船的地方神祗, 艺人把威风凛凛的儿郎菩萨和老大将菩萨扎制于龙头龙尾, 祈望神明能够降妖除魔, 镇慑龙王不要兴风作浪, 护佑“喊船”的龙舟能一帆风顺、百姓平安。而老大将菩萨在陂下还牵出一段美好动人的传说。

相传, 某年的端午节期间, 连续几天的暴风骤雨, 引来山洪暴发, 富水河河水猛涨。突然, 人们发现洪水中有一尊若隐若现的神像随波逐流, 至陂下古村时则原地打转而不肯离去。人们惊呼其神奇之余, 笃信上天有好生之德, 派神灵来护佑地方百姓。村中小伙子们在老人的祈祷声中, 七手八脚地把神像打捞上岸, 并重塑金身, 立“老大将”庙于河岸附近的“尊德堂”遗址上, 从此成为保佑乡邻平安而灵异非常的尊神。村中百姓每逢初一、十五都到供奉老大将菩萨的庙中焚香祭拜, 这充分表达出陂下古村人求福免灾、祈吉纳财的愿望。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在“喊船”民俗活动中, 送神是祭祖、接神、敬神、奉神等各环节祭祀活动的最后高潮, 也是重要环节。相传某年送神后, 有人梦见大神的船被河中水草所缠, 出不了富水河。天亮后到河边察看, 只听划浆声而不见船影, 人们怀疑大神走得不顺畅。百姓为免遭灾祸, 烧香祈祷并清理河道, 最终“下元设帅皆圆满, 急转船头返洛阳”了。图5中的狮、凤和龙 (图3) 瑞兽, 为送神时的纸扎船灯。它构思大胆、巧妙, 凸目、尖齿的狮、龙形象以及神情怡然自得的凤鸟形象, 均质朴活泼、清新刚健, 民俗色彩浓厚, 工巧神生, 反映了民众祈吉纳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结语

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民俗活动在某种程度上, 或者说在象征角度上, 是人类社会与神鬼世界交汇的平台, 是人神情感沟通时的特殊活动。而民俗器物——祭祀的纸扎则是沟通人神情感的媒介之一。虽然由原始信仰发展延续而来的“灵魂不灭”、“万物皆有灵”的观念正被逐渐淡化, 人们不再笃信上天有好生之德, 神明会真的给百姓带来福祉, 但驱邪辟凶、祈福纳吉的心态又使人们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因此, 人们在“喊船”民俗生活中, 创造神灵、扎制神像来开展祭祀信仰活动。叩拜祖先、祭祀神灵, 对天朝礼, 迎接福、禄、寿、喜、财等诸神下凡。民众在敬天、信天、顺天的烧香、磕头等祭祀中, 通过“喊船”民俗仪式和民间活动娱神、酬神, 感谢和祈求神明的赐予, 护佑百姓风调雨顺, 土境太平, 五谷丰登[3]。

应该指出, 民俗“喊船”和祭祀的纸扎存在着一定的迷信色彩, 但这种宗教民俗信仰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封建迷信。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由敬天、祭祖、殉人、牲礼, 缓慢而逐渐地进化到用纸扎进行祭祀。这虽是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 但迷信的氛围并未彻底散去, 而仍被“灵魂不灭”、“万物皆有灵”的观念所束缚。中国社会虽然创导新风, “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但“纸船明烛照天烧 (送瘟神) ”依然蔓延,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说明祭祖祀天等宗教信仰仍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送死尽孝、信仰神明的祭祀仪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作为祭祀的纸扎艺术, 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它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被更多的学者重视。我相信, 经过净化后的纸扎艺术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会安.庐陵本土民俗文物——锡制銮驾的工艺及文化意蕴[J].美与时代 (上) , 2013, (11) :53-55.

[2]蒯大申, 祁红.中国人的民俗世界[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6:12.

[3]张会安.庐陵民间面具艺术及民俗文化研究[J].传承, 2012, (12) :80-81.

16.杀人祭祀,阿兹特克人的残酷信仰 篇十六

在著名电影《启示》里,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情节。凶残的玛雅人在金字塔顶的祭台上,用尖刀活活剖开俘虏的胸膛,取出跳动的心脏,向神献祭,祈求降雨。金字塔下,成年男子的头颅堆成小山……

这是根据阿兹特克人的真实历史再现的场景。

人祭极为残忍。作为供品的活人一般是抓来的俘虏,他们被仰面按倒在高50厘米的杀牲台上,头与四肢分别被5个祭司按住。另一个祭司手拿杀牲石,将其扎入活人的胸膛,并将手伸入剖开的胸膛取出心脏,然后双手捧着还在跳动的心脏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朝拜,意为奉献给神。

阿兹特克人自称受太阳神维茨洛波契特里指引,从北部迁到了墨西哥河谷和邻近地区。14世纪初,他们建立阿兹特克帝国,疆域包括今天墨西哥的中部和南部,首都建在科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占地约13平方千米,据说人口有30万。

按神的旨意,科诺奇蒂斯兰分为4个区,以向世界的四个方向扩展,以聚集地球上所有的人。

城内建筑雄伟,有整齐的街道和完善的排水系统,是一座布局十分完美的城市。一位曾经到此的西班牙历史学家写道:“我到过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从规划水平、方便程度和居民密集程度来看,还没有哪个城市能与科诺奇蒂特兰相匹敌。”

16世纪中叶,阿兹特克文明遭到西班牙入侵者的彻底破摧毁。

科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湖的一个岛上,城市呈四方形,在南、北、西面有三条堤岸与大陆相连。隔岸高耸入云的波波长特佩特尔火山山顶终年积雪,而岛上却是四季如春。

城市的中央有用蛇雕装饰城墙的方形圣城,圣城里建造了矗立在四层金字塔形台座上、用于祭祀太阳神和雨神的两个神庙和其他若干小的神庙,以及用于杀牲活人的祭坛。

阿兹特克金字塔与埃及的金字塔不同,它是一种神庙,用于宗教祭祀,是平顶,这有助于扩建。在古代墨西哥,每更换一个朝代,就在原先的金字塔表面覆盖一层石块。最新挖掘出来的神庙就是在原来边长为30米的小金字塔基础上,经过七次覆盖扩建而成的,边长90米,高50米。其中最古老的神庙估计建于1390年,而科诺奇蒂特兰创建于1325年。据此推断,下面还有一层神庙。考古学家把挖掘出来的神庙按年代的先后分别命名为第二期、第三期,一直到第七期。科尔特斯看到的是最后第七期的神庙。

在挖掘出的第二期神庙遗址上,除了金字塔台基外还埋着部分神庙。神庙分别是祭祀太阳神和雨神的,它们分别是战争和农业的守护神。在这儿,考古学家找到了一个高50厘米的石台,还找到了用以剖开活人胸膛的杀牲石。经过细致的挖掘和考察,他们认为,当时的活人祭祀就在那里进行。之前,尽管在阿兹特克的绘画、传说和16世纪西班牙人的文献中都记载了阿兹特克人使用活人祭祀的历史,但很多人还是很难相信阿兹特克人会把活人当祭品。现在发现了杀牲石,人祭终于得到了证实。

阿兹特克人的历法是1个月20天,1年18个月。他们每个月都要举行一次用活人祭祀的惨绝人寰的祭典,杀牲台上总淌着鲜血。对阿兹特克人来说,这是神的谕旨。

阿兹特克人认为,太阳已更迭了4代,现在是第5个太阳的朝代。但是,开天辟之初并没有太阳和月亮。因此,众神聚在一起商量,结果是命令两个神跳入水中,一个神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变成太阳,另一个神也勉强地跳入水中变成了月亮。

太阳与月亮出现了,但是它们都用同样的强光照射世界,为此,众神将兔子投入月亮中减弱其光辉。可是又有一个难题留下来,太阳和月亮均是静止不动的,因此,众神以自己做祭祀,以心跳为动力,使太阳和月亮在天上运转。

根据这个神话,阿兹特克人相信,太阳要靠人类的心脏才能维持运转。所以,人祭是不可缺少的神圣行为。

但是,最近德国心理学家艾立克·里希特博士推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杀牲石不是剖开人祭胸膛的工具,而一种外科手术刀。

一些科学家认为,部分木乃伊头骨上出现的规则伤口,可能是粗糙的脑外科手术留下的。艾立克·里希特博士据此推断,玛雅和印加文明时代的人们可能掌握了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杀牲石就是他们的手术刀。那个被认为是杀人祭神的石台可能是他们为了祈求长生而进行心脏移植或内脏手术的石制手术台。不过,在不少科学家看来,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17.清明节祭祀作文 篇十七

清明祭祀,一些古老传统的方法似乎已不大适合这个现代化的城市,烧纸、献花、摆烛台,不仅费时费力,先不说到扎堆公墓祭祀堵路、拥挤,但说这个春季防火的安全就是个大问题,消防员在这一天是最忙的,不小心失了火却要更多人去费尽精力解决麻烦。

都市中越来越流行一种新的祭祀方式——网上祭祀,在网络中寄托哀思,表达忧伤,将以前的情景写在网络中,更显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如今,借助科技手段,让人们足不出户在网上扫墓,既追思了先人又节省了时间,更提倡了绿色低碳环保,特别适合离家在外打拼和学习的人,免去了舟车劳顿。而且对于传统节日的推广,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接受度也大大提高。因此,随着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综合因素考虑,网上祭祀成为清明节祭祀形式的大趋势。

记者在百度上搜“清明网上祭祀”关键词,类似的纪念网站就有很多,在这些类似的网站上,同样有鲜花摆放,可以点蜡烛烧香,还有模拟放鞭炮等祭祀程序,可谓是该有的一样不落。

18.祭祀清明作文 篇十八

清明本是农家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前后,天气回暖,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点瓜种豆的好机会,所以农家人喜欢清明。

清明如果逢着三月初三,在南方一些地方,又是情人们郊游唱山歌,表白爱慕之情的好时光,所以年轻人喜欢清明时节。

今年清明恰逢三月初三,而三月初三据说又是华夏之祖黄帝的出生日,成为祭祖拜宗祠的最好理由,所以老人和权势者喜欢。

在清明祭祖,让祭祖仪式成为一种例行的活动,那就演变成为清明节了,既然是节日,就会有很多的活动内容,什么扫墓、踏青、植树、放风筝、荡秋千、对山歌、飘灯笼,什么射柳、插柳、戴柳、柳串固饼(固,应该是食字旁,加个固字,但电脑打不出此字,见谅)……等等等等。

可惜现代人(不是历史教科书的概念,指生活在当今现下之人)已经把清明和清明节、三月三混为一谈了,更为糟糕的是,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把清明和寒食混为一谈,把清明节和寒食节也混为一谈,那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现在的人,过清明就是扫墓了。但也有不愿意去扫墓的,我的一位博友就专门写了不去扫墓的理由,不管其理由成不成立,还是另有原因,但清明不去扫墓的人绝不在少数,我父母就从来不去,这是习俗观念和家庭习惯问题,我当时给博友的回复说:

不去也行

心中自有天国的墓

去也无妨

眼里还有人间的情

我的意思无非是说:去有去的理由,不去也一定有不去的理由,所以,去不去都没关系,但必须具备怀念先人之心。

我今天去了。

我岳母是丹阳人,近几年我都陪伴岳父母去祖坟祭扫,成了习惯。大清早出发,六点不到,天刚蒙蒙亮,路上果然不挤,但车辆也已经不少。九点刚过,就到了珥陵镇珥城村,把车停在村委会,见了岳母的侄儿侄媳,闲聊几句,就直奔村口西北方向的坟地而去。

坟地是村民的,散落在一条小河的南岸,村委会早就说要迁,为了开阔河道,但至今未迁,据说是河道开阔了不能产生多少经济效益,就搁置了。

坟地的风水很好,面临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背靠潺潺的小河,人来船往。岳母家的坟地,因为有侄儿在照料者,倒也整整齐齐,清明时节,正是油菜花开的好时节,一片黄灿灿的,多年前栽种的两棵松树,在墓碑的两侧也生长得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煞是引人注目。

祭奠很简单,摆上供品,倒上酒,磕头,烧纸,难免说些什么,也就结束了。

清明祭祖原本是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在感觉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可走可不走的形式,这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回家途中,返程的车辆排成了几公里长队,上海段的收费处为了加快车流速度,只能是光收路卡不收钱。忽然想起几天前写给博友的一首《清明祭祀》(和杜牧《清明》),用来结尾正好。

清明时节人纷纷

上坟车流惊英魂

一年一度家祭日

上一篇:关于高考规则的作文下一篇:美丽的小镇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