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2024-12-11

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精选5篇)

1.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篇一

五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王*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而它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也变得极为重要。从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方法措施及在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入手,对各种观点和看法进行整理分析,对进一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整理分析 方向

我国各方面人士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都对自身地区以及其他有突出成就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经验总结等方式进行了介绍,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其现状及必要性,找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事项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中,农村是一道很难跨过

但又是必须跨过的鸿沟。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的一个主要内容,具有其长远性和必要性。当然,各界人士在谈到这类问题时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角度,因此,为了寻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先研究其必要性。

谭惠玲从农村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入手,她指出农村精神文明中的乡风文明现象和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滞后,认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人文素质亟待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弱势人群大量存在。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主观原因其一是基层有的干部认为乡风文明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而客观方面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以前大有改善,但对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早就司空见惯,农村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农民的公共文明和公共卫生意识长期匮乏。[1] 而刘亦民、肖汉仕则是从农民精神贫困的表现与成因方面来进行描述,他们认为精神贫困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而且制约着贫困群体对社会资源获取的手段和机会,进而更加深了其相对贫困的程度。农村呈现严重的“空壳化”现象,因为缺乏生气而暮气沉沉,小农经济不堪一击,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迷失自我,丧失自信;农村基层组织虚弱无力,难以凝聚人心;文化和教育贫乏落后,农民回天无力而选择随波逐流;对“熟悉”生活的政府的天然依赖,对竞争的本能恐惧;文化夹缝中的农村社会处于失范或失控状态,消费主义文化日渐流行。[2]

黄有泰就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他在肯定了其发展的基础上对它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他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负担较重,而且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影响着其广泛进行.农民思想文化准备不足,阻碍着乡风文明建设深入进行,资金物质科技投入不足,也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持久发展。[3]

张瑞婷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方面来探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它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完善民主管理制度。[4]

分析整理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它的必要性之后,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库占福认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第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第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第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

谷秀敏则从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新型农民的培育任道重远。第二,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第三,农村风气有待净化。第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薄弱收效甚微。第五,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脏乱差现象严重。[6]

蒋祖发则是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当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的需要。第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是改变农村思想道德方面落后现状得需要。第三,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第四,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需要。[7]

甘献乐认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发展和社会文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第二,是广大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第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8]

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和目标

我们知道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人们经过各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调查研究得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目标。

李继猛就当地人对精神文明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进行了基层文化宣传,但宣传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宣传演出的深入程度不够,覆盖率不高。第二,各文艺团体“勤上懒下”的工作方式制约着节目的适用性。第三,宣传演出的节目比较单一,民族民间特点不突出。他提出了几项措施:一是展现自身价值,赢得政府支持。二是合理安排上级组织的赛事、专场演出与基层宣传演出的比重和时间。三是化整为零,轻装上阵,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最基层。第四,可以大力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第五,加强演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训练,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优秀演员。[9]

王维良就这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因此我们要群策群力倡导先进文化,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斗志来捍卫农民精神家园。一是精神文化产业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作导向。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高效传播的文化高端平台。二是改革乡村文化管理体制,扩充乡村文会机构职能,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一型为多向型,旁观型为互动参与型,零散型为特色专比型牢牢吸引农民。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最大化生产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能得以最大限量的解放。[10]

黎昕在取得了较好成果之后总结经验得出了当地精神文明创建历程中的几个主要做法:一是济先行,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借力共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文明创建水平。三是改善环境,塑造文明和谐的乡风。在这一点上,他也说明了再移风易俗,兴建乡风方面,着力做到,一时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改变乡村旧风陋习。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三是改变农民道德观,建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得新风尚,通过文化活动,主动送戏,送电影,科普,法制知识下村,宣传公民道德。第四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乡村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他就自身创建过程中的诸多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也给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一要围绕中心综合创建,为惠民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践中创造优势和特色。三是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伸长工作 2 手臂。四要选好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基层党建是关键。五要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注重多元文化的融汇。六要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文明建设才能出成效。[11]

李锦顺就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相册,以及特征提出了第一狠抓农村精神文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强调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与时俱进。第二,注重开发地方传统资源,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第三,注重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长效机制。第四,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使精神文明建设化软为硬。第五,注重以为本和财政投入,在为老百姓办事中提高教育影响力。[12]

而侯菊英,冷雪霜则是从乡风文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来强调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乡风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分析就是:第一,乡风文明建设是是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反映。第二,构建和谐新农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第三,乡风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二要正确处理多元的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关系。第一,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第二,引导非集体所有制经济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追求处理先进文化图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四是追求处理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德育与防治关系,第一,淳朴的乡风道德是维系农村稳定的纽带。第二,法律是乡风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13]

谭惠玲在总结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后推出了具体的对策,她认为一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为建设精神文明奠定基础。可以开展形势教育,强化文化熏陶,创新活动形式。二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性,自发性,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力量。三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文明乡风营造氛围。四要加大农村建设文明创建投入,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保障。五要拓展覆盖的广度,为落实文明乡风提供示范。[14]

喻国良分析了农民素质的内涵及新型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比较重要的,其一要使农民有文化,其次要使农民懂技术。其三要使农民会经营,其四要使农民守法纪。[15]

张瑞婷也认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大,他认为要想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一要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二要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四是加强农民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意识,五是加强农民集体主义观教育,提高农民的爱国意识[16]

杨魏就他们当地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推出了了几点对策,第一,突出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第二,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规划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第四,加强组织和引导农民,着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17]

蒋祖发认为要想着力抓好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就要在具体措施上扎扎实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要把思想道德就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三)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的生活方式。

(五)要充分发挥骨干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六)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为构建村农和谐社会奠定稳定基础。[18]

马维祥就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上也认为

(一)进一步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有效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三)多渠道投入资金[19]

曾祥国也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第一要党政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第二,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第四,结合农村实际。创新工作方式。[20]

欧阳志政认为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要构建精神文明,第一抓住求富心理,实施助民工程。第二,抓住求知心理,实施育民工程,第三,抓住求美心理。实施乐民工程。第四,抓住求安心理,实施安民工程。[21]

余在岁、丁荣祥认为要想进一步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机制。

(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养。

(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评比活动。[22]

王伟博、魏丽华也同样持着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

(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二)3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加强物质保障和健全组织保障是建设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23]

王诤却认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以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4]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借鉴别人的建设模式,但却 要注意要以自身的实际为出发点,做到借鉴有法。

李锦顺认为在借鉴别人的发展模式时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

(二)要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要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增强主动性和针对性。[25] 而甘献乐也认为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关键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二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三是与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四是与发展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起来。五是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结合起来[26]

总之,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想更好地使精神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在认清并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好农民的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上进行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14] 谭慧玲,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8,(1).[2]刘亦民,肖汉仕,农村嬗变过程中的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110,(4)[3]黄有泰,乡风文明建设的困惑原因探析,宁夏党校学报,2010,(5)[4][16]张瑞婷,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策,中旬刊,2011(3)[5]库占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科技情报与经济,2008(31)[6]谷秀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社科联

[7][18]蒋祖发,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8][26]甘献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9]李继猛,对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宣传工作现状的思考,调查探讨 [10]王维良,先进文化,捍卫农民精神家园,宝鸡社会科学,2008(3)

[11]黎昕,许维勤,陈宇海,追求先进文化,铸造发展至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25]李锦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月刊,2011(9)[13]侯菊英,冷雪霜,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2)[15]喻国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益阳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7]杨魏,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09(2)

[19]吴昊文,曹建华,吴志敏,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之发展,农村职成教 [20]曾祥国,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其对策,甘农业,2006(2)[21]欧阳志政,试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村建设文明建设,江西农业学报,2007(9)[22]余在岁,丁荣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前景,滁州学院学报,2008(5)[23]王伟博,魏丽华,浅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4]王诤,加强农村建设文明建设的思考,达州新论,2008(2)

2.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篇二

语音在记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的研究, 以及失语症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国外的学者对于语音和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模式等。下面笔者对五年内国外研究者有关语音和记忆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的总结。

2. 语音对于成年人词汇习得的作用

2.1 Kerry A.Chalmers, Jennifer S.Burt (2008) 对成年人正字法习得中的语音和语义信息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的理论基础:Perfetti (1992) 提出的词汇表征模式, 一般认为是对词的记忆, 可分为正字法、语音、语义三个成分。高质量的词汇表征在正字法、语音、语义三个成分上各部分也都是完全的、准确的, 并且三个成分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联系的关系。

所有词汇记忆的理论都认为单词的拼写储存在记忆里。Frost (1998) 提出语音提取是视觉词汇识别的标准, 他还认为正字法的表征对于同音词的拼写和熟练加工是必要的。研究者还认为习得单个词的语音和把语音映射到拼写的过程对于视觉词的识别和拼写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但是关于已经储存了的信息如何被提取这一问题, 不同的模式理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Coltheart等 (1993, 2001) 对双轨模式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拼写加工到语音的加工相关的规则同时也使用在直接地从词汇加工到存取正字法表征过程中。而Plaut, McClelland等 (1996) 及Van Orden, Pennington等 (1990) 对单轨联结模式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从拼写加工到语音加工的规则。阅读和拼写中的词汇加工效果受拼写中的统计规则性的影响, 并且习得的语音知识是本模型中的副产品。

Chalmers&Humphreys (2003) 研究发现语义信息有助于对不熟悉的词的音韵识别。

Rueckl和Olds (1993) 研究发现正字法和语义信息的同时提供有助于短时词汇识别。

Kerry A.Chalmers等人的实验采用一种训练范例, 对成年人的新字母串的早期阶段的习得状况进行评估。在训练过程中, 无论是提供语音信息, 还是提供语义信息, 对拼写识记都有提高作用。当语音和语义信息同时提供时, 培训中所要求的加工的操作对拼写产生不一致的效应。在训练过程中, 意义信息得到提供的时候, 发现语音音素对拼写识别和提示回忆的正字法的加工产生促进了作用, 而如果仅有语音信息提供的时候则没有这样的促进作用。实验结果支持了语音信息对早期的正字法的习得有促进作用, 但是对于确定语义信息何时并且如何对新的正字法表征起促进作用, 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2 Steve Majerus, Martine Poncelet, Martial Vander Linden, Brendan S.Weekes (2008) 研究了双语成年人的词汇学习:短时记忆在系列顺序和语音知识中的相对重要性。

大部分的研究是根据Baddeley和Hintch (1974) 提出的语音回路模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语音短时记忆对新词语的习得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且语音短时记忆也有助于形成新的长时语音表征。有关单语者的研究表明词汇学习和短时记忆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短时记忆对系列顺序信息的加工作用。同时, 有关双语者的研究表明语音知识是驱动词汇学习的主要音素。

2.3 Alessandra Sansavini, Annalisa Guarini等 (2007) 研究了早期语法和语音工作记忆能力是否受早产的影响。

关于语音加工记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早产儿童的语音加工记忆和语法的发展尽管比正常儿童的发展要慢, 但是仍然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实验还发现, 母方的教育对早产儿童的语法能力和认知能力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3. 语音短时记忆对于语言加工的作用

Charlotte Jacquemot&Sophie K.Scott (2006) 对语音短时记忆与言语加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基础是Baddeley等 (1984) 提出了语音短时记忆模型理论。该理论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语音缓冲或者储存能够对记忆痕迹保持几秒钟的时间, 另一部分是默读复述过程有助于恢复记忆痕迹。

研究认为, 语音短时记忆产生于信息在两个语音缓冲器之间的循环, 一个语音缓冲器涉及言语感知, 另外一个涉及言语产出。当交互加工在不同的时间起作用的时候, 缓冲是必需的。在各种加工点的时候, 言语产出和言语感知都需要激发。Charlotte与其研究者认为涉及语音层面的感知和产出的缓冲器的补充与在两个缓冲器之间的信息循环过程共同构成了语音短时记忆。

4. 语音与脑部结构缺损和基因因素的研究

A.Cris Hamilton&Randi C.Martin (2007) 语义短时记忆缺损的前摄干扰:对语义与语音相关性的作用。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语义短时记忆缺损的患者在系列回忆任务中表现出先前展示的材料对其不寻常的干扰 (Martin and Lesch, 1996) 。这些干扰表明来自先前序列的过度的前摄干扰。研究数据表明短时回忆中出现的困难并不是因为语义表征的快速衰退, 而是因为先前所展示的材料的反常滞留现象。结论认为这种前摄干扰的敏感性导致了短时记忆控制过程的缺损现象。

Westbury, Lori Buchanan (2006) 研究并提出了深度诵读困难的前叶分离模式:语义回路在语音错误记忆中的作用。在相关实验中还发现语音邻和关键区诱惑的具体度也是引起语义错误记忆可能性的媒介。这些结果都与深层诵读困难的前叶分离模式理论相关, 理论认为深度诵读困难中的涉及书面语的语义和语音存取的额叶前部区域的贫乏限制。

Elizabeth M.Christy, Nora L.Watson, Rhonda B.Friedman (2006) 研究了语音工作记忆在语音失读症中的作用。研究结构表明阅读缺陷越严重者, 其语音工作记忆受损也越严重。语音工作记忆与无意义词阅读和无意义词复述能力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语音工作记忆与口语词的阅读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患者中, 他们在阅读功能词和具有词缀词的时候, 无论这些词是单独出现还是出现在上下文中, 他们都表现出特定的阅读缺陷。相反, 视觉加工记忆与无意义词复述或意义词复述并不存在相关性。

Dianne F.Newbury, Dorothy V.M.Bishop和Anthony P.Mona-co (2005) 对基因对语言缺陷和语音短期记忆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近年来人们已经了解到特殊语言缺损 (即无法在适龄阶段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遗传现象。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心理和基因上的证据说明在特殊语言缺损中存在着语音短期记忆的缺损。一旦能够发现这种增加语音短期记忆困难风险的基因变体的特性, 就将有助于解释引起这种缺损的机制, 并且有助于理解特殊语言缺损的原因。

5. 结语

语音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受到心理学领域、认知学领域及心理语言学等领域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尤其是国外学者, 他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探讨语音与记忆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以及语音与记忆之间的结合对于其他方面的作用等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语音与记忆关系的研究对人类的认知、语言习得和失读症的研究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语音与记忆的关系是认知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者主要从语音对于词汇习得的作用、语音与语法的关系、语音与语义的关系、语音与言语加工的关系, 语音与失读症及基因之间的关系等, 研究语音在记忆中的作用。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进行了总结, 阐述了这一期间的研究特点。

关键词:键词:,语音与记忆,实证研究,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Cris Hamilton A.and Randi C.Martin.Proactive interfer-ence in a semantic short-term memory deficit:Rol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relatedness[J].Special Issue:Original Article, 2005.

[2]Alessandra, Sansavini&Annalisa, Guarini&Rosina, A-lessandroni&Giacomo, Faldellab&Giuliana&Giovanelli&Gian-paolo, Salvioli Are early grammatical and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abilities affected by preterm birth?[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07, (40) :239-256.

[3]Charlotte, Jacquemot&Sophie K.Scott.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 and speech pro-cessing?[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10, 11.2006.9.25.

[4]Chris, Wedtbury&Lori Buchanan.Toward a frontal lobe disconnection model of deep dyslexia:The role of semantic feed-back in phonological false memories[J].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06, (19) :124-156.

[5]Dianne F.Newbury&Dorothy V.M.Bishop&Anthony P.Monacol.Genetic influences on language impairment and phono-logical short-term memory[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9.2005.11.11.

[6]Elizabeth M.Christy, Nora L.Watson, Rhonda B.Fried-man.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working memory in phonological alexia[J].Brain and Language, 2006, (99) :8-219.

[7]Kerry, A.Chalmers&Jennifer S, Burt.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in adults’orthographic learning[J].Acta Psy-chologica, 2008, (128) :162-175.

3.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篇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综述

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首次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列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至2007年起,全国普通高校已经按文件要求全面开设此课程。《纲要》课从2005年的酝酿,在教学方面经历了从探索、尝试到初步总结经验的过程。参与到《纲要》研究中的教育主管部门、各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都对这门课和如果才能开出、开好做出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性实践。如今,《纲要》课在全国高校的开设也在逐渐走向成熟,总结五年来各方面教学参与者对于此课的理论探讨,可以按照三种原则来划分研究的方向。

一、按照对《纲要》研究的年度划分,可分为五个阶段

五年来,对《纲要》的研究从起步到发展,整体处于上升时期。

2005年2月后,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还处在学习中央下达的相关文件的阶段,研究成果数量很少,主要集中在对开课的必要性及意义的探讨阶段,研究者多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2006年是《纲要》课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授课前的最后准备阶段,各高校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对此前开设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完成最后一轮教学工作,同时,积极着手准备《纲要》课的开设。为了配合各高校的备课工作,教育部和各省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都积极组织相关授课教师进行集中的培训,邀请专家和教材编写组成员讲授有关内容。这一阶段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开设的认识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理解方面。

由于从2007年开始,全国各高校都已经开始了《纲要》课的授课工作,所以,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内容的讨论、教学形式的使用、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总结以及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等方面,教学研究的范围、教学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研究的程度都远远超过此前两年。至此,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领域已经把目光集中到《纲要》课的教学和研究上了。

经过2007年一年的教学实践,2008年对《纲要》课教学的研究进入到高峰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集中在《纲要》课的教学反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从对《纲要》课教学研究论文的数量上看,是历年来最多的,研究的程度也比之前任何一年更广泛和深入。

通过2008年的初步反馈总结, 2009年的教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调整,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方法的手段的调整上,使《纲要》课教学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理论更加深入,教学针对性更强,教学效果也更好。

二、按照教学研究开展的形式划分,可以分三个部分

(一)对教材的研究

在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意见》及其《实施方案》前,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材要么就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要么就是研究中国现代史的,要么就是与之前开设的《中国革命史》课程相关的教材,要想开设跨越两个历史阶段的新课,就必须重新编写、出版教材。2007年2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小组组织史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专家专门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各高校发行使用,同时配套出版了系列参考书——《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疑难问题解析》,统一了全国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接受《纲要》课程的内容,成为开设此课的前提和基础。此后,全国高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开始组织学习和研讨教材的具体内容,在教师授课过程中也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对教材的研究又分为对教材的编写、授课过程中对具体知识的研究两个方面。现有的研究对前一方面关注比较多,而对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研究很少,是比较薄弱的部分。

(二)教学研究会议的召开

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后,全国高校召开不同范围和级别的会议,主要以传达精神和学习新教材为主要内容。

2007年1月11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0多名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班。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组织了相关的培训班,学习和掌握《纲要》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编写原则、主要内容,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吃透吃准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切实保证新课程开课质量,为《纲要》课的开设做准备。[1]

2008年,随着教学的开展和对研究内容的深入,全国各地的《纲要》课的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召开的研究会议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讨论教学的具体内容,涉及到“《纲要》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观点、《纲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反映、《纲要》编纂的结构与形式、《纲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建议等问题”。[2]

教学研究会议、教学精品课建设和教学比赛的开展使相关人员集中智慧,群策群力,在教学方法等方面优中选优。

(三)研究成果的撰写

由于《纲要》课是在高校开设的,所以授课教师和相关教学的研究人员大都工作在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够及时地对《纲要》课的新情况进行关注,所以,这些研究成果多是以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出现,仅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就可以检索到近200篇相关文章。而著作多是以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学习者使用的教材、参考书、习题集等形式出现的。因为论文发表的周期相对较短,内容也相对集中,所以对于新情况的传达更快,对问题的解决也更快捷、有效。

三、按照教学研究中针对的不同因素进行划分,可分为七个方面

(一)针对授课教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性作用,如今,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教师的主导性人为地被弱化,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反馈被更多地关注。对于授课教师的研究,主要包括《纲要》课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团队组成以及角色定位等内容。

(二)针对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趋势,也是教学越来越人性化的体现。由于《纲要》课的开设是全国性的,面向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各地高校的授课教师针对各自学校的情况和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三)针对教学载体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教学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国各高校的《纲要》课教学中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最为常用的是POWERPOINT和FLASH。另外,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纲要》课的教学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四)针对教学方法

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所有《纲要》教学研究当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各地各校的授课教师针对各自的不同需求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为相关授课教师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参考资料。对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是对《纲要》课的教学最有帮助和可操作性的研究内容。

(五)针对教学内容

在2007年2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中,融入了很多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对其内容进行梳理。在目录中还创新性地设立了三编,每编分别设有综述。教材中的这些亮点内容毫无疑问地成为了研究的首选对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章节、具体的历史问题以及注释等都受到了高度关注。

(六)针对教学功能

《纲要》课虽然是以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为传授内容的,但又不是纯粹的历史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这门课还有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和德育两个方面的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七)针对教学效果

我们涉及到所有的研究和讨论最终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这方面研究的数量和被关注程度都非常高。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永恒主题开设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学生课后的反馈信息,提出了很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办法,为切实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出谋划策。

从这七个方面的研究看,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最为集中,另外,对于教学载体和教学目的的研究也比较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长效性特点,更为远期的效果和对教学的评估都要在《纲要》课的授课年数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出现和进行,所以,未来的几年里对教学效果的系统评估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此外,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的研究和关注要少得多,这和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关注度有直接关系。现有的《纲要》课教师大多在此课开设前都是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教师,所受专业教育和研究都是政治学领域的,突然转换专业方向到历史学领域,并要对此做出深入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五年里,相关专家、学者、教师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虽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但从《纲要》的发展角度来看,还远未达到研究的最巅峰的阶段,有些研究领域仍然未被涉足或涉足未深,无论是《纲要》课的教学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仍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宣传处. 我省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 [EB/OL] .http://www.zjedu.org/manage/add/info/11708155885274.phtml.

[2]王寿林,朱金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术研讨会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5).

4.五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综述 篇四

——五年来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

“四风”工作综述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由此破题,一场涤荡党内痼疾顽症、大力扭转作风的战役就此打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讲认真”的精神、“有担当”的行动,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挽狂澜于既倒,开启了作风建设的历史新篇章。五年来,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从统一思想认识、到狠刹面上问题、到深入深化、再到标本兼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持续深入推进;从具体问题抓起,逐步拓展延伸;从党政机关抓起,自上而下向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拓展延伸;从重要节点抓起,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紧盯、一年一年坚守;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持续正风肃纪、保持高压态势,作风建设不断深入。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和经验:

(一)坚持以上率下、正人先正己,一级做给一级看,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环环相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出台中央八项规定给自己立规矩,并带头严格执行,为全党树立了典范、作出了表率。各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大局,自觉向党中央和总书记看齐、对标,以身作则、带头执行,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紧抓不放、狠抓不松,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形成了以上率下、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正人先正己,主动向自己开刀,把自己摆进去,从自身做起,带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努力转作风、改作风。中央纪委率先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清理规范培训中心,带头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纪检监察干部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中央纪委要求,着力抓好自身作风建设,树立良好的作风,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作风保证。中央纪委领导同志经常通过多种方式,对各地区各部门、中管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党委(党组)书记、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进行约谈,督促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到实处。中央纪委自2013年9月起,每月向社会公布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提醒、督促各单位持之以恒抓好工作。各地区各部门、中管金融机构和中央企业均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固定为检查考核、约谈提醒、述责述廉、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把问责作为利器,推动责任落地、工作落细。据统计,2015年、2016年、2017年1月至8月全国因管辖范围内发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被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的领导干部分别为6010余人、6770余人、5460余人,问责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各级发展改革委、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立足自身职责,积极发挥职能监管作用,认真把好各个业务关口;多数省区市建立了纪委与税务、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形成纠正“四风”工作合力。

(二)坚定理想信念,突出教育引导,提高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自觉,逐步推动风化俗成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始终坚持抓教育引导,突出教育的经常性和针对性,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利用网站、报刊、电视等媒体持续开展立体化、全方位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深刻理解和把握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思想自觉。针对优良作风重在风化养成的特点,注重挖掘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注重从月饼粽子、烟花爆竹、贺卡挂历等“小事小节”入手,纠正党员干部一些习以为常的错误行为,引导党员干部明底线、守纪律、知敬畏,以小见大、日积月累、风化俗成,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入脑入心,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中央纪委通过组织拍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在网站开辟“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在报社开设“文化周刊”等方式,教育教化广大党员干部。许多地方运用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提升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潜移默化中矫正党员干部的错误认识,让遵规守矩、公私分明、尚俭戒奢的“好声音”不断回响、“正能量”持续放大。

(三)坚持问题导向,从具体问题抓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狠刹歪风邪气

“四风”问题由来已久,之前曾经出现过“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问题导向,从小抓起,以小见大,以小带大,针对“四风”问题突出特别是奢靡享乐大量嘚瑟到群众眼皮底下的情况,立行立改、雷厉风行。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大办婚丧喜庆事宜、滥发钱物、出入私人会所等具体问题抓起,严肃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节日中的腐败”,深入治理潜入培训疗养机构吃喝玩乐、高档小区“一桌餐”、调研考察搭车旅游等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小处抓起,从点滴做起,一个“标”一个“标”地治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以小见大,由易到难,推动作风整体好转。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普遍结合实际,抓住重要时间节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组织开展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典型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着力发现和纠正以会议、文件或口号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乱作为、不担当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对各种违纪行为露头就打、严惩不贷,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司空见惯的“官场陋习”和作风难题。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截至2017年10月,全国查处违规公款吃喝、送礼、旅游(国内)三类突出问题共计45502起。其中,违纪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共31223起,占68.6%;发生在2015年的7794起,占17.1%;发生在2016年的4908起,占10.8%;发生在2017年的1577起,仅占3.5%;总体呈逐年大幅下降趋势,基本刹住面上“四风”问题。

(四)紧盯不放、寸步不让,织密监督之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监督检查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作为日常监督检查和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立足日常监督,紧盯重要节点,开展专项检查,组织明察暗访、交叉互查,持续发力整治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创新监督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和新技术,大大拓宽监督渠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形成群众监督的浓厚氛围,布下反“四风”的“天罗地网”。中央纪委每逢年节假期、重要会议等时间节点,都通过集中通报曝光、下发通知、召开会议、开设监督举报专区等形式,持续打招呼、发信号、提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开展的十二轮巡视和各级巡视巡察均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作为监督重要内容,对发现的“四风”问题揪住不放,督促立行立改、着力整治并严肃查处了一批不收敛不收手问题,对持续纠正“四风”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有力促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奢靡享乐突出问题。中央纪委先后开通了“一网一端一微(纪检监察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平台)”“四风”监督举报平台,与传统的来信、来访举报一道形成“五维”立体化监督举报网;对收到的“四风”问题线索,件件予以查证处置。

(五)持续发力加压,动辄则咎,坚决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形成强大震慑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挺纪在前,把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体现在作风建设全过程,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作为纪律审查重点,对违规违纪问题坚决查处、决不手软;对巡视、信访和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专项处置,审查对象的“四风”问题优先查处和通报,深挖细查、决不放过;对规避组织监督、不收敛不收手的,不论职务高低一律从严查处。对巡视发现的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走样,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肃反馈、督促整改;对纠正“四风”工作不力的,严肃问责、决不姑息;坚持越往后执纪越严,不断强化促进党员干部知畏知止、收敛收手的态势;对查处的典型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震慑、决不留情。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截至2017年10月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32万起,处理26.26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51万人,党政纪处分比例达到70.1%;中央纪委共通报曝光33批178起典型问题,涉及中管干部29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加大了通报曝光力度,在全国范围形成了“四风”露头、人人喊打的氛围。

(六)坚持标本兼治,持续立规明矩,扎紧织密从严约束、切实管用的制度笼子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注重治标的同时着力治本,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巩固作风建设成果,不断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作风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备,有效防范了歪风邪气的发生。党中央注重顶层设计,围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重要党内法规,为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中央各部门注重中央重大制度的细化配套,面向全国出台完善了公务接待、办公用房、因公出国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细则及配套制度,为党员干部划出了行为边界,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了执纪依据。中央纪委督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系实际对作风建设制度进行“体检”,检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制度措施执行情况,实事求是地对制度措施加以修订完善、细化优化,要求做到可操作、可检查,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监督执纪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完善制度规定,作风建设的制度笼子越扎越紧。

(七)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积极实践探索、层层深入推进,不断深化拓展工作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逐步深入推进,工作打法和招数不断升级创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持续发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作风建设在坚持中不断深化和巩固。在工作中,从提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开始,不搞“不教而诛”,在初期处理上以教育纠正为主,逐步提高认识、绷紧纪律这根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求上来。后来发展到狠刹面上问题,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着力查处嘚瑟在老百姓面前的违规违纪问题,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的,越往后执纪越严。再发展到深入深化,从抓面上问题,逐步深化为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深入治理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推动反“四风”工作不断从面上纠治向纵深发展;从主要依靠来信、来访举报,逐步深化为利用网络、微信等新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深挖细查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推动监督手段不断发展创新;从聚焦奢靡享乐,逐步深化为注重纠正和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实现工作领域的全覆盖;从抓党政机关,逐步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延伸,从中央部委、省直机关逐步向市、县、乡镇延伸,实现工作面的全覆盖。最后发展到标本兼治,在注重治标的同时,不断推动完善制度规定,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经过近五年的不懈努力,奢靡享乐之风基本刹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不正之风惯性得以扭转;党员干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红线”意识明显增强,纪律和规矩进一步严明;制度笼子越扎越紧,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初步实现。五年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回应了群众期盼,兑现了庄严承诺,赢得了党心民心,厚植了党的执政基础。

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工作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效,这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旗帜鲜明、以上率下、身体力行、领导坚强有力、意志品质顽强,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全心支持、积极参与,得益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严肃认真、持之以恒、真抓实干。我们深刻体会,必须始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思践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对标;必须聚焦主责主业精准发力,刀刃向内带头严修内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具体促深入、以小治大;必须保持坚强政治定力,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持之以恒、抓常抓细抓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循序渐进、稳步扎实推进制度建设。这些可供借鉴、可以复制的弥足珍贵经验,要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在充分肯定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显著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四风”问题顽固复杂,仍有一些问题亟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一是有的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思想基础不够牢固,仍然存在松懈松劲、差不多过得去、侥幸观望等错误认识。二是违纪问题仍然禁而不绝,反弹压力较大。2017年1月至10月,全国共查处了3.78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其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7年的有9600多起,占当年查处总量25.5%,这说明,尽管不正之风已经总体得到有效遏制,但不收敛不收手的现象仍然存在,顶风违纪的行为还有增量,有的问题还出现隐形变异,整治“四风”问题的任务仍然艰巨。三是制度有待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四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必须着力破题整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关系我们党会不会脱离群众,能不能长期执政、能不能很好履行执政使命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又审议了修订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为加强中央政治局作风建设立细“规矩”,再次向人民作出庄严政治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央政治局从自身做起、以上率下的坚强决心,彰显了解决突出问题的坚如磐石的态度,为全党作出表率,向全党释放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发出了作风建设再出发的动员令、冲锋号。

5.近十年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篇五

近十年来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字教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受到重视,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也呈现繁荣的局面,在汉字形体特征、汉字偏误分析、汉字的字义、汉字教学等诸多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对外汉字教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作 者:尹秀娟 YIN Xiu-juan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001刊 名:安徽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2(6)分类号:H195关键词:字形 偏误分析 母语教学 理论创新

上一篇:党务工作请示范文下一篇:中学课程开设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