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06-14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1.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学中一定要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运用能力,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概括力和思维品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其创造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概括力;阅读技能;思维品质

【正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

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量和质量。增长小学生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才干并激发其创造才能。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从而构建出意义的过程。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课前三分钟交流,来培养学生课内外阅读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口语以其独特的优势独占鳌

头。从2008年起,我就以所任班级为实验对象,尝试了以课前三分钟交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实践,当课前交流作为一种新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有的显得有些茫然。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小学生争强好胜心强,看见别人都说,自己也不甘落后,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农村学生苦于没有阅读资料,于是,我提倡他们从最基本的诵读

开始,在每天的晨读时,从自己的读书笔记中挑选最满意的句段用自己最佳的朗读水平读,一个学期以后,就让学生上台将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或了解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背诵给同学们听,然后师生共同对之“品头论足”。为了课前三分钟的交流,学生课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因为他们都想使自己演讲的内容得到大家的好评)。这样的形式,不但促使了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通过阅读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书籍,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交流读书心得,提升作文水平。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我经常使用两种方法:1.故事引趣。把一篇篇幅较大的读物缩成一个简练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就请自己来细细品味。2.巧借课文激趣。如教学课文《小英雄雨来》,问:同学们还想知道抗战时期那些小英雄?请你看一看抗日英雄的故事,其次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浏览性的泛读法,品味性的精读法等。3.每周抽出一节课将学生阅读过的内容在班上进行交流,提倡学生书轮换阅读课外书籍。4.对于学困生其他人也可以帮忙讲解。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班学生作文水平也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课内培养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

我觉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为主导,把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阅读能力的目的。

1、引导学生“动口”,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说明了读书就是要动口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不理解的内容、意思就会自然明白。

2、俗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只引导学生对“春”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夏”、“秋”、“冬”则留给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在学习完一些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既能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

3、”学与思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要因材施教,学习课文时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不懈,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四、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校园报刊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是知识发生纵向迁移,横向迁移。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课文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几件事,当本文进行到结束阶段,教师可声情并茂地说:“伯父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时。请大家去读一读关于鲁迅的文章”,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小英雄雨来》、《夜莺的歌声》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我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课外时间去借阅这类书籍,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时常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这项教学活动要更多的教师参与,需要更深的探索,才能更好地完善它。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教学》

2.《中国教师》

3.《教育学文摘杂志》

4.《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开展对话, 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1.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与教师展开对话, 与同学展开对话, 让学生在对话中凸显个性, 促进全面发展。教师要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能够在民主的氛围中合作、沟通、交流。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让学生乐读、乐说。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的形式展开阅读教学,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身临其境。如, 在《嫦娥奔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与嫦娥奔月相关的神话让学生赏析, 还可以让学生在视频中更好地还原嫦娥奔月的故事形象, 让嫦娥的形象渐渐地鲜活起来, 让学生在这种对话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

2.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首先教师在课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巧设问题情境, 用设问、疑问等形式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同时, 教师还可以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等活动方式, 与文本、师生进行对话。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引导,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 对课本上的文本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教师要加强范读, 培养学生正确认读的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二、引导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词句, 做好作文储备

1.引导学生课内多积累好词好句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课文的写作方法, 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不断运用在阅读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的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另外,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并引导学生写到积累本上。如, 在《大海中永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到积累本上, 让学生能够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

2.引导学生完成课外积累

学生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上, 要注意课外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运用。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相关的课外书籍, 还要引导学生阅读与年龄段相符的课外阅读文本, 并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积累。如, 在小学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内的阅读情况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如, 在讲完六年级上册《轮椅上的霍金》的教学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关于霍金的书籍, 让学生在阅读关于霍金的相关书籍中积累相关的好词佳句。当学生真正将课外积累熟记于心的时候, 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词句的运用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三、开拓阅读资源, 落实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开拓阅读资源, 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将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广阔的世界,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知识和才干。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检查和训练, 要督促学生善于运用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以及联系上下文等形式扫清阻拦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文字障碍, 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以及比赛阅读训练, 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对比训练了解语文的精妙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开展小组阅读竞赛, 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热情。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开展“对话”, 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词句, 做好作文储备, 还可以开拓阅读资源, 落实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3.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一般是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人类自从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了阅读活动。对于当今社会的人来说,阅读如同衣、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可以凭借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扩展认识领域;可以吸收和传递文字信息,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总之一个人的学习活动、认知活动、交际活动,都离不开阅读。

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识字、听话、说话、作文教学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着重于“理解”,是和说话、作文教学的不同点;着重于“书面语言”的理解是和培养听话能力的很大不同。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圆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我认为阅读教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且有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多音字只有在词语中才能读准字音。例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葫芦。”其中的“谢”字,不是学生已知的“谢谢”的意思,而是指花“脱落”了。这里的“挂”字,也不是通常所说的把东西挂起来的意思,而是指“生长出”。识字的核心是准确理解字词的意思,建立词的概念。这样,才能牢固地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做到随时积累和运用。而结合阅读来识字,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对于提高识字质量,促进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阅读教学,凭借词、句、段、篇,着重进行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诚然、朗读、默读、思考等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但聆听别人是怎样理解的,彼此交流个人的理解,就离不开问答、讨论、口述等方式,必然使听说能力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逐步理解和积累词语,认识用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作者是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并从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学生阅读了教科书中的几百篇课文和自渎课文中的大量文章,了解了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必将活跃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4.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每篇课文都凭借着语言文字形式,负载着一定的思想内容。教学中如果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生就能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陶冶爱美的情操。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凭借阅读教材,主动地进行各项阅读基本功训练,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智力得到发展,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的过程。

低年级儿童刚刚学习阅读,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比较低,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更是一片空白。在培养阅读能力上,低年级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理解词、句是理解段、篇的基础,加之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学生理解了词句,也就大体理解了课文内容。因此,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以理解词、句为重点。同时从一年级起就应该重视朗读训练,把朗读作为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把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首先训练正确地读,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利,初读出感情。按大纲的要求,从二年级开始训练默读。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在培养理解能力和训练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低年级培养的重点是专心和认真。

升到中年级,要继续指导学生理解词和句,同时把理解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段上。理解词和句,要注重教给方法,培养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段的训练,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自然段,理解段中的每一句话,能给自然段分层,归纳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而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几个自然段和起来是讲一个意思,可以并为一个大段。在这个基础上,练习分段并归纳段意,由理解段向理解篇过渡。

到了高年级,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同时把理解的重点放在整篇课文上。要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体会思想,学习概括中心思想;体會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怎样表达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几件内容不同的事: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的情景,说明人民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读《水浒传》,说明鲁迅认真读书,而且注意教育孩子读书认真;谈“碰壁”说明鲁迅痛恨旧社会,勇敢坚决地与反动派做斗争;救助车夫这件事和女佣阿三说的话,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心。我们把这些思想内容联系起来,往深处想一想,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些事,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说明鲁迅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敬爱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阅读技能要进一步熟练。在阅读习惯上,要培养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4.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

【摘 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提出许多特别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育策略与方式,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整理,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的具体施行方案以及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创造性才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是一项比较关键的模块,相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看重的是学生在阅读中识别到更多的生字与组词;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语文阅读中更看重的是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并且懂得从优秀文章中积累写作材料。阅读不仅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并且对教学工作也是一个考验,怎样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是教学同行者一致共同奋斗的目标。

一、通过阅读课外书来提升小学生阅读兴致

除了课本上的阅读篇章,教师亦需在平日课堂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或是经过课本来挑选一些书目供学生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哪吒闹海》、《封神演义》是不错的故事篇章,然后在课堂上开展一次课外阅读交流会,让学生把自己所喜欢的人物或故事片段与其他同学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自身在阅读中的领悟。其交流活动,可以提升班级读书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阅读中培育学生的主动思考才能

小学生通过丰富阅读量,进而提升联想才能与逻辑思考才能,并且在阅读中,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当然,教师必须做好正向的指引工作,但一定要记住不可妨碍学生的思维,亦不需匆忙否定学生的想法。素质教学强调学生需具备创造性的才能,相对年龄较小的学生通常思想未被禁锢,而更加具备创造性才能,所以当小学生分享特别的观点时,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行阅读教育中,教师应当从传统的“讲”转为“问”。在解析教材片段时,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表想法。再者,每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用新回答解释,其一要注意有技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可以将答案限制,而应当在作答的同时反问对方,或是不设限制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的启发。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是不存在绝对的正确与否的答案,只要大致方向是对的,就应当激励学生多提问,有不同的见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课后习题通常有一道主观题,是测验学生理解能力的,此类问题不应当轻视,而应多抽些时间和学生开展交流探讨。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本中有一篇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此文章给予笔者很大的启发。文中讲到主人公对田老师终身难忘,其原因是田老师每讲一课就会给他们讲一个相应的小故事,从而使文中的主人公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讲完每篇课文时,田老师都会给学生出一道思考题,问学生对它的理解,进而与学生再深一层探讨。其对于文中主人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在给予学生一定程度上自主思维的空间时,亦要注意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以下是指导的内容:

(一)引导同学们的阅读方向

许多作品过于深奥,内容艰深难懂,暂时还不适于小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多留意优秀的儿童文学刊物以及改写的较为出色的名著读本。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与粗略浏览,教师需引导学生哪类书目需精读,哪类书目粗略浏览就可以。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后分享感悟

经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总结阅读过的书籍以及教材上所讲授的课文,例如可以让同学们每周写一篇读后感,或是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后与其他同学分享感悟。

人教版的教材均有注明是否整篇文章背诵或是部分背诵,对于需要背诵的那些,教师应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可以在课堂上开办朗诵会,让学生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开展背诵,对于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文,亦能够组织学生扮演舞台剧。

四、有针对性地加强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喜爱新鲜有趣的事物等特征,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思考,整合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存有的问题与缺陷之处,我们期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才能与素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需依据学生性格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经过各种路径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境,营造宽松和愉悦的对话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让学生开拓视野。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去看一下春天的田野是怎样的? 然后问学生:如果让你们描绘一下,你们会怎样写? 其能激发学生渴望阅读更多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五、总结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应当以多种形式开展,最后的目的是让小学生热爱阅读,且读得有深度、有意义,通过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学习,外加老师从旁辅导帮助,定会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帮助,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富有趣味!

参考文献:

5.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五

东马坊中心小学 张 伟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的内在精神,使学习文本语言与接受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促感悟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所选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古代诗词,有名家名篇,有神话故事,有童话寓言。这些文章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教学时教师如能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在阅读中感悟就能更加深透。不需要老师过多的言语,学生自己就领悟了课文的内容,又为领悟下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资源促感悟

我在教学中经常把课外知识挤进课堂,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看童话、寓言、历史典故、人物传记,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资源。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在阅读中仿写段落,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关于漓江的水“静、清、绿”的描写,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后,我让学生以该段落为样本,仿写学校池塘里的水。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池塘里的水真静啊,静得看不到塘面的波纹;池塘里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塘底的落叶;池塘里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个碧玉盘„„学生通过仿写,在运用语言中增加了积累、提升了感悟。

三、多渠道联系促感悟 1.联系时代背景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与文章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学生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例如语文S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组,这一组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来编排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人们对和平的呼唤。由于战争发生的年代与孩子们相距甚远,他们没有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对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利用上网查阅资料、翻看历史书籍、请教身边的长辈等方法收集背景资料,尽量让自己在思想上、认识上更靠近当时的年代。

2.联系上下文促感悟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如果能恰当地联系上下文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通篇的理解。这里举的是《触摸春天》一课的例子,文中这样写: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里的“她”指的是文中的主人公安静。安静是个盲童,盲人一般行走不便,步履蹒跚,但盲童安静却能够“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通过联系上文明白了这与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正因为她“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在花丛中穿梭”,她对公园的小径很熟悉,所以才能走得很流畅。看似平常的一句话不仅照应了前文,表现出安静的活泼聪慧及对春天的热爱,也为下文描写她能神奇地捕捉到蝴蝶做好了铺垫。

3.联系生活经验促感悟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揣摩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触摸春天》一课中怎样让学生领会安静拢住了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明白蝴蝶被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的呢?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平常你怎么捉蝴蝶?接着我就问学生,如果让你们闭上眼睛去捉蝴蝶,你们能捉住蝴蝶吗?再接着我让学生回到课文看看安静是怎么捉蝴蝶的?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安静一系列的动作中,分明让人感到这根本不是一个盲童所能做到的。因此作者说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若不是有一种神奇的灵性在牵引着她,指挥着她,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会被盲女捉住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这灵性正是来自安静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感情朗读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悟,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例如《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这是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文中的陶罐谦虚厚道,铁罐傲慢得意,不可一世,如何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呢?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你敢碰我吗?”这句话。有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强调“你”,理由是铁罐自恃坚硬,看不起陶罐,语气中有轻蔑的成分;有的学生强调“敢”,因为铁罐很傲慢,它料定陶罐不敢碰它,语气中有挑衅的意味;还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强调“我”,因为铁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根本不把陶罐放在眼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多层面、立体化起来。教师无需讲解学生自己就能悟出其间所蕴含的意思。

6.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六

关健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

一、提好问,抓好词,找线索

1、善于提问,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了解坐在我们面前的这群学生,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所以大多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喜欢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美。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些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教学方针。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喜欢先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提出一些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全文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找出所有答案,并对其进行表扬。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本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小学生表现欲强,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的性格特征,用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以人教版小学三年下册《翠鸟》一文为例,上课前,我会先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翠鸟吗?翠鸟长什么样子啦?翠鸟以什么为食啦?然后鼓励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答案,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和好胜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学习效率也比被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要好很多。

2、文章源于词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记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每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可以简要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吃透有利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化繁为简快速理解文章内容。由此可见,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非常重要。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关键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关键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找主要线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不仅要带着问题读,会找关键词,还要学会“剔骨”。所谓的“剔骨”就是要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线。阅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学生小、初、高几个阶段的语文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纵观每一个阶段的阅读训练,都强调的是在有限时间内的定时训练。阅读的材料有长有短,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阅读任务,这就需要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灵活运用“剔骨法”,剔除或者忽略与文章主要内容无关的词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对阅读材料进行剖析,找出文章的主线,从而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

二、读练结合,拓视野,在实践中培养

1、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爱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限,需创设环境帮他们激发。小学生在朗读时声情并茂的节奏感及和谐婉转的韵律,非常完美的展现出作品的音韵美、神韵美,范读的魅力足以诱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同时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旁敲侧击,通过培养学生的朗读爱好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用榜样带动,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爱读书的同学,要想办法把他们树立成榜样,来鼓动其他同学效仿,多创造如演讲、朗诵、讲故事、办黑板报、交流读书体会之类的活动,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拓宽阅读范围,养成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有的同学看小说会废寝忘食,孜孜不倦?说到底,是因为兴趣使然,只有 “乐此”才“不疲”。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拓宽阅读范圍。学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入手,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四、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萌芽阶段。学生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生理特特征都发展较快,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他们的喜怒哀乐随时都写在脸上,并且支配着他们的行动。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自制力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特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高效、有趣的课堂情景教学氛围。第一,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通过有声的、形象的画面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课堂上前20分钟的“黄金期”,尽量避免“满堂灌”的尴尬;第三,阅读教学中要渗透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强调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但并不代表完全的“放任自由”,我们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影响着当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同时,从长远意义上看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在小学这个阅读的“启蒙”阶段,高度重视对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他们的阅读渠道,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7.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注重读的引导

1. 范读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教者在范读时应力求字音准确, 富有感情。教学《小露珠》一课, 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青蛙、小蟋蟀、小蝴蝶的段落时, 我考虑到这三种小动物都是学生喜欢的动物, 就让他们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 几轮读下来, 三个角色一个味儿。要启发学生想象, 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 使其身临其境, 我就给他们范读, 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学生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试读了几轮之后, 再让他们戴上头饰一边表演, 一边朗读,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对文中角色的感情有了很深的体会。所以老师要善于创造情境,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触摸文中人物的内心。

2. 读后评析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读后评析也是很重要的, 这能使学生达到启思体情的效果。教学《春雨》这首古诗时, 我让一名学生朗读, 其余学生仔细听并做好评析的准备, 读好之后, 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有位同学说到“随风潜入夜”应把语调读得低一些时,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 很明显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我顺势问为什么, 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因为夜很静”“因为春雨很细小”等, 我接着问“潜”可以换成什么词?学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悄悄地”“偷偷地”“轻轻地”, 我再让他们齐读这句, 学生们读得很到位, 由此可见, 朗读评析的效果不容小觑。

二、强化体验, 注重感悟

新课标要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 因为各自的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独特个性气质, 因而在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 体会也因人而异。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呢?

1. 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

部分教者为了赶教学进度, 导致学生的阅读囫囵吞枣, 与文本的对话还未开始, 课堂分析却已如火如荼, 学生只能糊里糊涂地跟在老师后面人云亦云, 根本无法真正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 对文本也无法形成独特感悟。真正的读书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 实实在在走几个来回。

2. 给予选择的自由

教育家罗杰斯说:“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 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 阐述自己的问题, 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 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 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教者可以放手, 让学生自己决定阅读的内容和学习方式, 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是阅读的主人。

3. 珍视独特的体验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会联系自身从不同的角度和文化背景对作品作出个体的解读, 这也是对文本情感的创新。这样的阅读不仅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环境和意图, 还能联系实际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 从而使文学作品完成他心到我心的碰撞, 实现阅读的意义。所以,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就是赋予作品与学生更强大的生命力。珍视孩子独特的观点, 就要不断激励他们更主动地亲历阅读,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4. 适时点拨与指导

如果过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会可能让课堂变成一盘散沙, 学生无法得到更多、更有益的收获。所以, 教师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可以实现学生更有效的阅读效果。

5. 提倡“全面开花”的阅读

所谓“全面开花”就是多角度、更创新地阅读。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可以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三、重积累, 培语感

叶圣陶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 见了新绿二字, 就会感到希望, 自然的化工, 少年的气概, 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可见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背诵量, 丰富语言材料积累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 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 让学生熟练背诵。其次, 《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最后,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环境自由选择积累的内容, 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并在积累中体验, 形成良好的语感。当然,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 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 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 增强语文修养, 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8.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阅读水平

杜甫有詩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关键,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小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不断深化和提升的表现。

一、老师精彩的范读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范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声情并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领会到阅读语气的变换、语调高低的错落以及面目表情的变化等等,起到一定的典范作用。教师精彩的范读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精彩的范读也如同深刻的道理,使学生犹如醍醐灌顶一般,令人警醒。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引起共鸣,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阅读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彩的范读固然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而且必须鼓励学生多读。通过学生的读,教师可以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点拨,使学生更能全面地把握阅读的方向。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我就鼓励他们反复阅读,通过阅读发现其中的生字、生词,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进行经典的诵读

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思想,选择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诗文进行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诗文的音韵、文气和章法。

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是语文学习的前提,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自我进行创作的捷径,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为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游弋于各个学科之间。

参考文献:

薛丽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新闻,2011(1).

上一篇:班级每周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十四岁生日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