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2024-11-17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精选13篇)

1.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一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

信息社会化使会计信息系统发生变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受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并且影响领域甚广;本文简单介绍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了两者的.异同,指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并认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改革的必由之路.

作 者:吴敏  作者单位:湖北教育学院数学系财会教研室,湖北,武汉,430060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RAIN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0(5) 分类号:F234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比较分析  

2.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二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决策者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同时也会影响整个行业甚至是全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实施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之后,会计信息的质量虽然较过去手工会计系统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会计信息的稳定性不高。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是计算机中的软件,财务软件自身的稳定性则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遇到电脑死机、突然断电或者其他突发状况,财务软件中正在录入的数据将很可能不会被保存,这对工作效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处于关键时刻,甚至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传递,从而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能保证。

2.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不高。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以后,为了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口令密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财务人员的疏忽,泄漏了口令密码,就会给不法之徒对会计信息的篡改造成可乘之机。有些企业中甚至不同分工的财务工作都由一人来完成,虽然拥有口令密码,也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胁。如果人员分工不明确,任何人都可以以管理员的身份进行操作,就会无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负责。企业很多成本数据都需要加密,泄漏和篡改都会影响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财务负责人对各个财务人员权限设置出现疏漏时,不仅会造成工作的不便,也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要想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所用的财务软件需要有较好的安全控制。

3.会计信息监管的有效性不高。无论哪种会计形式都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而有些企业在执行中有章不循甚至无章可循。例如企业在使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时,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批,然而有些企业不进行审批就投入使用。这不仅不能保证其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

二、电算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计算机及财务软件自身存在局限性。计算机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载体,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硬件配备以及财务软件的性能高低,都会直接影响会计数据的稳定性。在制造业中,由于生产耗电量大,随时都有电压不稳的时候,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时,经常出现跳闸停电的现象,如果计算机配置备用电源就会影响财务数据的保证。企业采用的财务软件存在漏洞或是不能及时升级更新,也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影响,尤其是需要联网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将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不扎实,经常出现一些违规操作造成电脑死机等现象,导致会计信息的稳定性降低,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由于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财务数据一旦在记账凭证出现错误,那么分类账、明细账以及总账都会出现错误,如果未能发现后果将十分严重。

2.财务人员权责分工不明晰。在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很多规模不大的企业配备的财务人员需要兼任两种职责,例如负责出纳还需要负责固定资产录入和原材料入库出库,这将导致财务人员之间在账务出现差错时会相互进入彼此的账套进行修改。有些企业甚至制单和复核是同一个财务人员完成,这必然会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威胁。

3.内部控制制度与实际脱离。引发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处理、会计事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落后等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企业都会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执行中制度往往会形同虚设,在实务中不严格遵守制度。例如材料入库单需要经办人和财务人员同时签字或盖章,但由于同单位的同事关系比较亲近,办理入库人员会随手盖上财务人员的章,在财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很可能出现原始凭证与账套数据不一致的情况。财务负责人和上级部门对此类现象很难发现,监管起来很困难。

三、电算化环境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解决方案

1.加强计算机维护,提高会计信息的稳定性。由于财务人员不规范的操作会使计算机出现故障,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安全操作计算机的培训教育举措,增强财务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和技能,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和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企业应该定期对计算机系统以及所使用的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和升级,以此来保证硬件环境的稳定,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稳定。

2.明确分工,增强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企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责任意识。首先,严格执行财务人员录用标准;其次,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再次,应该做到财务人员定岗定责,不仅要做到职责与责任匹配,还要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不能互相推诿或者互担责任。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绩效与奖金挂钩,用制度约束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行为。对因徇私舞弊或重大失误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的财务人员,要进行责任追究,严加惩处。

3.加强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企业不仅要制定符合本企业家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更应加大执行监管力度,使财务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财务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抽查,加强内部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做到尽职尽责,对企业财务数据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分析和决策,进而影响其效益,同时也会影响到政府对宏观调控的把握。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个人的利益、企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经济建设。因此客观真实地分析和评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文章从电算化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3.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三

马俊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会计升本10-1

摘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使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电算化使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对原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本文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出发,初步探讨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的一般控制及其应用控制;面对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现存问题,就如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C36

Discussion on the computerizati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Abstract:Computerized accounting system, set up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accounting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greatly,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mprov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ccounting work, but also to existing accounting systems and internal controls caused great AA impact Than from a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s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internal controls, including computer system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 controls internal controls;the face of the existing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n how to establish a sou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of internal control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 accounting electronic;inside control;Information system

内部控制一般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也是内部会计控制深层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再到网络会计的发展过程,会计处理的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工具也从算盘发展到计算机单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账簿、企业财务报告从传统的纸介质形式向电子账簿、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转变,构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这些变革无疑也给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其主要内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处理会计业务时所形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有机体,包

括了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手续。它是会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经过多年的研讨、实践、积累,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挑战。本文认为,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相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 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原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实施电算化后没有必要存在。由于计算机自动计算汇总一般不会出错,除非在计算机病毒的影响、非法操作和数据受损等情况下才会出现试算不平衡等现象,因此以上措施没有必要存在。二是原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了计算机内部。

1.2 内部控制制度有了新的内容

实现会计电算后,一方面使一些会计工作的形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工作增加了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使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更广,包含了手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一些内部控制,因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要有新的内容。

1.2.1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部门内部单纯的会计核算岗位被撤销,增加了计算机操作、数据录入、凭证复核、会计软件维护、硬件维护、系统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制和调试等新的工作岗位,财务管理岗位比手工条件下划分的更细、投入的人员更多、管理的更加深入。

1.2.2 会计电算化数据的主要储存形式转变为机内文件,这使得计算机机内文件的安全保护、备份和恢复、禁止非法操作等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1.2.3 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防止计算机舞弊和计算机病毒破坏,成为会计内部控制一个新的、至关重要的事。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电算化施行为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使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新的环境下显得落后于形势了,这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大类。它们都是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

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运行;是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它们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

2.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是面向整个系统的控制,其对象涉及人员、设备和程序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影响到计算机应用的成败,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它为数据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主要包括系统的组织控制、操作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开发控制和系统维护控制等相互配合的系统运行环境方面的控制。

2.2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控制是指影响系统特定用途的控制,即为适应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及实施的控制。应用控制是一般控制的深化,可以在一般控制的基础上,直接深入到具体的业务数据处理,为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提供最后的保证。应用控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它是一项技术性强并相当复杂的工作,为了更好地提升单位或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保障单位或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然而在使用中也回存在许多问题。

3.1 兼容性差

由于各个系统都是自行开发,各自使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数据结构不同,编程风格各异各软件公司为技术保密,相互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业界的协议,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在不同系统上实现数据共享。

3.2 系统内部衔接性差

由于当前许多财会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对于其他诸如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较小,使得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先将财会管理的有关数据输出,经人工核算后再重新输入,就是说从一个处理系统(模块)到另一个处理系统(模块),不能自动转换数据格式,直接使用基础数据。

3.3 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

3.4 实用性不强

在某种程度上,财会软件因为只实现了会计功能,并没有实现预想的管理及预测功能,以至于它的出现,仅是减少了会计的工作量,或者说减少了会计而已,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那末,它的风靡,或多或少就有“赶时髦”的嫌疑。

3.5 开发者与使用者的矛盾

早期的软件,是由程序员专门开发,它虽然能实现用户的数据处理的要求,但对财务工作的实质以及用户使用水平都没能准确定位,使这些软件很难使用;现在是程序员与会计专业人员共同开发,但也仅仅是从用户界面、系统平台、报表处理等问题上做文章,不能满足用户实际需要。

4加强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它是一项技术性强并相当复杂的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财务数据的安全可靠,减少甚至消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提升单位或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保障单位或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主要措施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建立全面、规范的会计基础管理制度

管理基础主要指有一套比较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以及较完整的规范化的数据。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没有很好的基础工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将遇到重重困难。

4.2 加强对操作程序的控制

制定相应的上机守则与操作规程,是操作控制制度化的具体体现。上机守则主要是对电脑机房内工作所作的一般性规定。操作规程则是提出了计算机业务处理过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具体要求,包括各种操作命令、各种设备的使用说明以及非常情况的处理等。这些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必须随着经营的变化而不断修改完善。

4.3 严格对机构和人员的管理与控制

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会计核算软件投入正式使用后,原有会计机构必须做相应调整,对各类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

4.4 加强系统安全与网络的安全控制,严格系统操作环境管理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主要应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擅自动用系统各种资源、保护程序和

数据的安全,减少因外界因素导致计算机故障等方面入手。

4.5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公司、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审查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有关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等;审查电子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4.6 实施人才培训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实施机业务素质,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高度重视电算化人才的开发与培养,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或聘用一批精通技术、熟练应用电算化程序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4.7 要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为了更有效地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我们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分别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任何计算机系统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任何规章制度也不是天衣无缝的,因此,完善有效的计算机系统及管理制度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之本;提高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规范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和管理章程,重视内部审计,增强数据安全意识,是当前强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昌勇,黄国胜,电算会计基础,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庄明来,傅元略,会计电算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邓库平,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5年第9期。

4.陆义保,电算化内部建设措施,电脑会计,2007年第11期。

5.胡敏,试论会计电算化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商场现代化,2007年版。

马俊莉

4.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四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1.公司组织结构始终停留在表面,各个经营管理部门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目前,国内的公司治理都有一套专门的组织系统,在形式上的规划也已经基本实现公司化制度的改革标准,但在实际职能完善过程中依然受到许多负面阻碍的影响。比如,许多公司都有自己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等组织系统来对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决策进行监督,发挥职能权利,然而公司治理过程中类似监督部门的职权并未明显发挥,企业存在一定的权利过度集中现象。

2.缺乏全面的经济法制监督依据,公司职权划分模糊。我国立法部门针对公司化改革专门推出了《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旨在为企业公司化进程提供足够完善的法律依据支持,然而目前涉及到企业公司化改革以及公司部门职权划分的立法尚未完善,公司治理系统表现并不理想。例如,公司的股东会成员以及董事会成员所扮演的部门角色出现部分交集,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岗位职能划分不明确。此外,相关法律针对监事会在公司经营中的监督职能标准说明过于笼统,没有将具体的职权信息一一规划。

3.行政处罚规定目标缺乏合理性,普通投资者权益缺乏保障。目前我国针对会计信息披露等行为制定的法律惩治对象包括所有投资者,而公司化改革后大量的普通投资者即使没有直接的行政责任依然要为企业承担相关行政处罚。面对股票下跌以及行政处罚双重风险下,普通投资者的基本权益不能够受到合理法律保障。

二、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相互关系

1.优质的公司治理有利于会计信息环境的优化从而促进其质量的改善与提高。经济市场中的公司治理不能够缺乏优质会计信息活动的参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公司治理系统构建的规范化以及公司经营发展的效率性提高。同时,在高效的公司治理条件下会计信息环境也更为优质。企业公司中决策管理层以及工作部门之间的岗位比例都有科学的分配规划,一旦出现董事比例失衡,或者职能权利过于集中时,管理层的职能可能超出应该的权利范围,对公司会计信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干预,会计信息不能在相对自由、优质的环境下完成质量保证。所以,必须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系统以规范管理决策层职能划分,在有效、正确的治理条件下实现会计信息的高质提供。

2.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主要来自三个部门,企业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其他会计信息部门。特别是且财务部门为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司董事部门进行经营发展、决策的重要凭据之一,对公司治理的科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公司以外的.监管部门能够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会计信息中汲取有效的发展资料,触发股东层的表决。此外,优质的会计信息能够直接表现公司经营、发展形象,对外吸引更多的项目发展资金,同时增强市场对企业公司发的信心。

三、促进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应用策略探析

1.完善经济市场中企业公司的股权组织,促进公司治理效能发挥最大化。大部分经济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建立在股权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科学的股权组织优化才能够实现公司治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之前文章阐述了公司治理系统表现出的不足以及公司治理过程中会计信息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分化公司股权避免股权组织结构出现过度密集状况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处于相对健康环境下,从而提供给董事层较为优质的会计信息资源。股权结构的优化可以通过平衡国家持有股份比重以及增加机构投资比重等方式来实现。

2.改革公司董事会组织系统,明确不同岗位之间的职能划分。公司的治理必须通过同事会组织系统的运作来完成,但必须通过改革手段完善当前董事会组织系统,明确岗位职能才能够促使其职能的充分发挥。首先,摒弃传统董事会组织结构中存在的两职兼任现象,对公司董事长以及公司总经理两个岗位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避免职能权利过于集中,为会计信息的公正性提供切实保障。其次,对当前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强化,保障企业控制力量分化,减少企业内部控制过于突出。目前大部分公司的董事制度虽然在形式上以及走向独立化,但由于公司制度化程度不高导致董事独立性表现不明显,可以尝试将独立董事的推举权利下放到中、小股东层中确保董事独立性得以真正实现。

3.针对经理层管理建立规范绩效制度,通过激励制度促使公司治理水平提高。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企业公司经理人员以及基本走向职业化、市场化,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也必须针对经理层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从物质、精神上满足经理层的管理需求。可以通过统一经理层与股东层的利益,将经理职业发展与公司经营发展纳入相对一致利益区中,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受经理层控制的可能性。

4.由政府部门带头整顿资金市场,通过政策手段优化经济市场资源利用。我国政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人,肩负着维护经济市场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职责,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职能,在“无形的手”调控下为公司股权分制改革提供更为优质的经济环境。此外,通过立法手段不断优化证券法制的合理性,为公司运营提供充分的治理条件。最后,始终不能放弃学习国外经济市场先进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我国经济资本发展潜力。

5.实现职业经理市场化,为人才引进建立良性竞争条件。我国的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都采取任命制来实现公司治理,随着企业公司化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企业成为经理事成的主要需求单位,只有依靠经理职业市场化才能够保证管理人才在公司企业中充分发挥效用。同时,不能放弃竞争机制下的经理人才引进,通过招聘会、双选会等形式选拔高级经理人才是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5.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五

[摘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不仅对整体会计教学起着拳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自身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本文从教学目标、教材选择、实践内容、教学设计和形式等方面.探讨了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教材;实验

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适当控制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增长速度,相对稳定招收规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样,高职院校招生的学生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加之教学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社会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对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潮流和方向,不懂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将被拒之于会计工作领域的门外。而这个“懂”字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问题。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从实践教学体系上。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根据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来探讨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从根本上让学生来懂这门课。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过去,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某一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看,这一教学目标导致学生3方面的能力不足:一是缺乏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维护能力;二是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三是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2.教材不规范有的学校使用《会计信息系统》(付得一主编),主要内容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重点介绍了会计信息系统中最主要最基础的总账、报表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会计软件的主要模块,内容比较全面。

有的学校使用《会计电算化》(励景源主编),主要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一般原理及各子系统的(开发)设计与分析,偏重于系统开发。

有的学校使用《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庄明来主编),主要内容是会计软件的分析与设计,总账系统、报表子系统及购销存几个主要模块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偏重于主要模块的操作。

有的学校用自编的教材,主要只涉及总账和报表子系统的具体操作。

3.教学内容差参不齐教学目标不明确,而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加之所使用的教材不同,因此教师无法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

4.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比例不合理由于所选用的教材不同.教学计划中的理论课与上机实验课时分配比例就不同。有的偏重分析与设计等理论性的内容,理论课时的比重就偏多。而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种会计软件的主要模块操作,实验课时的比例就偏大一些。

5.实验资料单一大多数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都是使用教材中自带的资料,只有总账系统和报表子系统。资料中的行业种类单一,启用日期单一,少数教材中的数据前后不一致或不完整。总之,缺乏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资料。

6.实验质量不高一方面,学生机械地照着步骤操作。没有掌握该课程体系和内容.在此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体会会计的各个岗位的职能要点,不能体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不愿对会计凭证、账簿中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另一方面,学生在上机实验时,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不够重视,往往会因为账套丢失或误删,造成重复操作已经熟练的内容,对不熟悉的业务接触甚少,无法理解数据之间的联系,不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展开,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举措

1.明确教学目标要结合高职特点,确定具体目标。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会计电算化理论及会计软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培养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主导和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日常维护能力、业务流程重组能力为拓展,以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

2.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整个会计课教学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开设会计电算化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类相关课之后的应用专业课。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是: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从这一体系可看出:各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先导性和拓展性。

首先,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对先导课程的检验。多数会计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每一门课的特点.正确处理每一门课的重点和难点。如基础会计,重点是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和知识点,而不是具体经济业务处理。如果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一句带过,或在实训环节跳过。这些基础性的会计知识没有掌握好,将直接影响会计电算化课程白勺皇习。如,对收、寸 鸳凭证类男白 秽掌握好,就无法针对具体经济业务确定应用哪—类的凭证其次,是会计电算化课自身规范化的要求和相关专业课的完善和拓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理解不够,则对财务分工就无从下手,在实验中.一个操作员会不自觉地去做凭证、审核、记账等很多工作。这些不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说明学生对会计课中的基本知识还掌握不够全面或不牢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完全能够明确或补充这些知识和技能的。

3.选择优质教材教材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教育部[2006]l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对该课程来说,精选教材更为重要。首先,从体系上,不能与计算机技术、专业会计等相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交叉;其次,要与使用的软件配套,还要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参考性。总之,教材要突出课程性质:

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便于学生从源头上理解课程.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增加案例和实务模拟内容的比重.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吸取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教师要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学科调研,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料编写成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或者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验教材。

4.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训课的比例,加强教师的归纳和总结。目前,无论是哪一类学校、什么专业,都在强调实践或实训课的重要性,一味地增加实践(实训)方式或课时。这当然是对过去纯填鸭式教学的一种补充或完善,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有很多操作知识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验中,会计账簿中的数据是通过凭证中的数据传递的,若账簿中的数据有误,大多是输入凭证有误,账务数据处理的特点是数出一源。不能因为是自动记账,就忽视对账簿的查询,更不能忽视凭证审核。对此内容,教师不能只讲凭证审核方法,而要深入讲解凭证审核的目的、范围、内容,达到对审核功能的全面理解。再如,对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采用软件中自带的模板,教师对学生一般要求直接用模板编制报表,学生感到又快又方便。其实,多数直接采用模板没有修改报表公式的,报表数据都会有错误。需要对模板中的公式进行深人理解,重新确定,才能保证报表编制正确。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当作纯操作性的课程是不够全面的。

会计电算化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完整性特点,只知道怎样操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就达不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为此,要提高该课的教学质量,理论与实践二者不可偏废,从理论出发,到实践操作,经老师总结、归纳、评析,上升到理论高度,再到操作应用。使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使得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不仅对一个问题会解决、对一种软件会应用,而且能触类旁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5.完善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要保证实验资料与学生所学的软件相配套。不出现理论与实验两张皮现象;要保证实验资料中的数据正确、完整:要依据会计专业特色、知识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启用日期、不同模块的经济业务进行模拟。增加实验资料的多样性,丰富实验内容,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毕业后能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工作需要。

6.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借助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课程内容,应有效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及时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讲解,学生在学生机上观看,分别找出各自理解和操作中的错误。使学生更快地悟出道理.增强接受能力。

根据我校的经验,该课采用集中式的模块教学,效果也是很显著的。就是安排某一个教学班在机房(或称实训室)集中一段时间上这一门课,可以使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同时,又可在做好单项实验的基础上,立即进行系统的综合实验,内容充实而紧凑。学生和老师精力都比较投入.这样即使课时稍紧一点.也没多大关系,重要的是学生感觉会计流程的每一环节衔接很好.有结果、有成绩,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6.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六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经过加工的数据, 如:各种凭证、账会计报表、各种经济预测、计划和分析资料等统称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处理一般要经过数据的设备、处理规程和数据的整体, 称之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输入来自各部门、职工、企业外部经济实体等送来的各种原始凭证。它经过各种会计处理、分配、编表, 最后输出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可以是手工的, 也可以是电算化的。若以电子计算机为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它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是电算化会计信息。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相比, 其输入、输出、存储的内容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会计操作技术和会计操作工具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及时性都大大提高了。但应注意:若输入的凭证是错误的, 或者输入正确的凭证而会计业务处理是错误的, 那么都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这是因为凭证输入、会计业务处理等工作都是人为进行的, (凭证是由录入员输入给计算机的) , 这就存在录入选择业务处理等实际问题。我们从表面上看是计算机在工作, 而其实际是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在工作。所以说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生成的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时性、可靠性是有条件的。一旦维护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条件丧失了, 会计信息系统所输出的会计信息质量也随着下降,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就可能出现。

这样, 会计信息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产生是有人为因素的。正确、可靠、安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是有其必要条件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评判标准

会计信息无论是手工会计系统下产生的, 还是电算化会计系统产生的, 都要有个会计信息质量评判的问题。会计信息是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使用的。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不仅增加了提供会计信息的复杂性, 而且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带来不少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带来不少问题。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价值取向的最大值。债权人关注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 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政府则关注应纳税收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很明显, 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 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复杂性。这样, 会计信息质量要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就应符合以下几个标准: (一) 相关性标准; (二) 可靠性标准;

(三) 可比性标准; (四) 超前性标准; (五) 公开性标准。

会计信息的五个标准中, 可靠性标准是这五个标准的基础。如果失去了真实性、可验证性, 那么会计信息不仅质量下降, 而且信息失真。假的会计信息若使用者误用, 不但使决策作出相反的判别, 而且会使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受到蒙弊, 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因分析

(一) 企业产权组织形式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产权特征主要是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 的所有权只属于国家, 而且是虚置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事会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管, 但由于不是所有者, 只拥有监管权, 因而, 缺乏根本利益和动力机制, 监管将非常低弱。从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很大。

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看:其本义是要使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 但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国家是一个非实体的概念, 因此就根本没有国家决策一说, 当然更谈不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 即使从其所有权代表——国务院及其授权机构的相关决策来看, 由于它们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色彩, 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对其决策的作用并不大。再从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不偏不倚性来看,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约束的弱化, 导致会计核算以经理人员的利益相矛盾。所以经理利益最大化, 将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有很大的偏见性。最后从会计信息标准的可验证来看, 由于国家授权的机关机构不是企业所有者, 又不是经营者, 它接触有关具体的数据资料就非常困难, 而企业经理人员正好可钻这个空子, 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 可验证性差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

综合上述分折, 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有很大影响。

(二) 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是一个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的数据处理系统, 因而它需要更为严密的管理和控制。会计电算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种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新型技术。由于电子技术处理的性能极高, 单靠外界的监督, 远远不能保证数据安全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因而它自身必须具有强大的排除错误和抗拒干扰的功能。这种自我保护功能, 就是由内部控制来保证的, 事实证明, 如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漏洞, 计算机犯罪现象发生, 计算机本身性质、功能等原因, 这一切一旦发生, 就会造成比手工系统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些都将深刻地影响会计电算化信息的质量。另外, 目前我国开发的电算化软件的功能还比较弱, 电算化软件的内部控制欠缺。这主要是由于软件设计者会计、审计知识缺乏所致;或是由于懂会计、审计而又不熟悉计算机知识所致。例如, 灾难性恢复、内部审计子模块的开发等。

(三) 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领导者的影响

领导者对于会计信息可靠性有重大的影响。

(1) 领导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认识不足, 操作行为盲目性强。常常为了避免麻烦将一些重要权力下放, 把印鉴放置其它职员手中, 给会计信息质量失真带来可能。

(2) 有些领导者以权谋私, 为掩盖其违法违纪行为指使会计人员做假。

(3) 某些领导者为了完成承包任务和上级下达的指示, 为多拿奖金, 保住“乌沙帽”, 指使会计人员做假。

2、财务人员自身原因

(1) 财会人员素质低下, 一知半解就匆匆上岗, 给会计信息输入带来很多问题,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 会计人员不热爱本职工作, 不按程序办事, 马虎、草率、缺乏“责任感”。

(四) 其它原因

除了以上几点, 还存在着其它原因。如:通货膨胀, 选择了不同的核算方法致使可比性下降, 以及由于技术原因, 使账实不符, 会计信息失真等。

四、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对策

(一) 国有企业产权基础结构的重塑

1、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产权分离及人格化。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企业法律所有权的主体, 它是行政机关, 主要职责是规划、审批各国有资产各公司建立、监督国有资产市场的交易和经营。国有资产公司是国有资产的交易主体, 是经济实体, 是国有资产产权买卖的操作者, 由它管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它作为国有资产交易的主体, 更关注国有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

2、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 实现国有资产的自由交易和转让。

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后, 国有资产公司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国有资产交易和转让。国有资产的各公司都会重视有关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 会迫使国有资产的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高。加强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 提高领导者和财务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水平过低, 专业技术差, 是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在我国近一千万会计人员中, 受过大专会计教育的不足10%, 估计未受过会计专业训练就上岗的达70%。会计电算化人才仍十分溃乏。远不能满足需要。会计电算化人才是复合型人才, 它现在既要求懂得会计知识, 又要求精通计算机知识。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工作绝不容忽视。它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职责, 也是企业自身的任务。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应充实力量, 要以严格的“两证” (即上岗证和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的管理, 坚决贯彻执行《会计法》, 并制定《实施细则》。只有人员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会计信息质量从根本上得以提高。作为领导人员应先克服思想上片面和操作行为盲目的缺点, 从抓服务、强化管理入手, 树立合法竞争、提高效益的思想。尤其要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领导者提高认识, 就会切实做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严肃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信誉。

(三)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会计监督系统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后, 国有大中型企业将会产权明晰, 政企分开, 权责分明, 达到科学管理, 有效管理。注册会计师被誉为经济警察。在企业建立运行过程中, 它可为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提供报告, 进行资产评估、验资、盈利预测报告, 在企业动作中, 可提供年度报表审计, 合并分立的审计, 资产变更审计, 以及管理咨询业务。这些注册会计师业务保障了监督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建立财政会计监督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财政会计监督体系中, 服务体系包括公证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 (举报制度) ;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监督、司法监督、会计监督。这些都将为会计信息质量提高提供服务和保障。

(四)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同于手工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一般可分为两类。即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二者均是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 目的在于预先发现和纠正系统中产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使系统能正常进行, 并提供及时可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般控制是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组织、鉴定、应用环境等方面进行控制。一般控制所采用的控制措施普遍适用于某一单位的会计和其它管理系统。也为每一个应用系统提供了环境。一般控制强弱, 直接影响到每项计算机应用的成功。可以说一般控制是应用控制基础。

应用控制则指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功能的控制。应用控制具有特殊性, 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处理环节, 因而有不同的控制问题和控制要求。

只有完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才能使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完善。在这种条件下, 输入、输出、处理、加工的信息才能在质量上符合我们所要达到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是目的, 而是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发挥作用。这不应停留在书面上或墙壁上, 而应在会计人员的行动中。

摘要:由于会计信息占了整个经济信息量的70%以上, 因而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决定了经济信息的质量, 进而影响经济工作决策的质量。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普及, 会计信息质量虽有一定提高, 但是, 严峻的事实却是,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存在失实的情况, 有些甚至非常严重, 可以说是“造假”, 直接影响了国家税收,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整个经济工作的秩序, 阻碍了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上至国家领导人, 下至普通民众, 对这一问题都极为关注。本文为对此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7.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七

1 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由来与含义

1979年,计算机应会计工作在我国拉开 了序幕,当时人们的认识就是将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会计领域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工作效 率,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个权威性的概念统一 人们的思想认识。1981年于长春召开的“财 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 上,第一次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将计算机技 术应用到会计工作领域,用会计软件指挥各种 计算机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难完成、甚至 无法完成的会计工作的过程.

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 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 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 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 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 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水平.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 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 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 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 理,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 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 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篇八

会计电算化使传统的会计系统、会计核算形式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其中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的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控制, 确保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益。

(一) 内部控制方式的改变

在传统会计系统中, 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 由于岗位的设置以及人员分工的不同, 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体系, 而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 内部控制的形式变为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 操作员凭口令可以以不同身份进入系统, 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 而且几乎没有任何痕迹, 使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

(二) 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的改变

由于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 数据输入成为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流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由于所有的数据都源于凭证库, 数据输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各种账簿以及会计报表的正确性;而会计信息的处理控制、输出控制、人机交互控制等也是实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

(三) 会计处理内部稽核削弱

传统会计系统中, 每一笔业务都经过多重手续, 制单、审核、会计主管、出纳、记账, 须在相关人员的监督中进行操作, 凭证、账簿、报表等上的会计记录相互勾稽关系非常明确。而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各种业务均由计算机完成, 只能通过操作员的身份及授权完成, 使数据处理趋于自动化, 稽核机制被削弱。

(四) 安全控制难度加大

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数据处理是由会计软件在计算机中自动处理, 会计人员以及外部人员都可凭密码在计算机上浏览全部数据文件, 甚至可以不留痕迹的修改、破坏系统资料和数据, 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保障。传统会计系统中, 各种业务是通过会计人员的相互交接来完成的, 会计数据都记录在纸上, 非常直观, 笔迹的不同, 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控制体系。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 会计人员利用授权文件和口令, 就可以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 容易引起失控。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必须有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稳定做保证, 一旦计算机系统遭到破坏, 数据就会丢失, 甚至可能出现系统瘫痪, 后果不堪设想。互联网的开放、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加大了会计系统安全控制的难度。

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数据处理速度加快, 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但也给企业的内控制度带来严峻挑战。因此建立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内控制度、进行合理的岗位分工、授权以及建立良好的系统工作环境及软、硬件的控制等非常必要。

(一)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1. 职责明确。

会计人员应该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进行合理授权分工, 确保业务处理过程中各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2.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以及对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深对会计制度的理解, 熟悉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 一方面能减少操作失误, 另一方面能改善系统的运行效果。

(二) 加强电算化程序操作控制

1. 人员职能控制。

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业务处理趋于集中化、自动化, 操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也相对集中, 原来应有几个人、几个步骤完成的业务, 现在集中在一个人在计算机上一次完成, 因此必须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设立会计核算岗位, 明确分工, 以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会计系统的人、机控制机制, 限制有关人员的业务处理权限, 不允许越权操作, 如业务授权、制单、记账、会计档案的保管, 数据录入、查询、修改、更新等, 以弥补会计系统集中化的不足。

2. 业务发生控制。

在经济业务发生时, 通过系统软件控制程序, 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 如表示业务发生的有关代码, 字符等是否有效, 操作口令是否准确。预防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未经审核输入计算机, 预防已输入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未经审核而登记入账。

3. 数据输入控制。

输入数据的正确与否, 直接决定会计信息的质量, 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必须经过授权。其次应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比如, 凭证借贷平衡检查, 余额、发生额的检查, 以保证输入过程中的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4. 数据处理控制。

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数据处理活动进行控制, 以保证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数据传递的合法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处理控制主要有数据处理流程控制、数据修改控制、数据有效性检验以及数据备份和修复。可靠的和合适的数据处理要求系统所处理的数据是正确的, 而处理正确的数据要读入正确的文件和文件中的记录, 而且所处理的业务与主文件所包含的业务相匹配。余额检查、试算平衡、总账与明细账的核对, 报表数据的勾稽关系。

5. 数据通信控制。

为了防止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 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证数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可靠。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网络功能如远程报表、远程报税等应有相应的控制。

(三) 加强安全控制

安全控制主要有网络系统安全控制、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控制。软件方面, 应注意软件本身的安全性, 制定必要的上机规定和操作程序, 安装“防火墙”,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定期检查、清除病毒, 注意外来存储盘的检查, 防止病毒的带入。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做好会计数据的日常备份。硬件方面, 应由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对系统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关键性的硬件设备应采用双系统备份。网络系统安全方面, 对操作人员进行权限限制和密码控制, 操作人员只能在自己的操作权限内进行操作, 确保会计资料的安全、可靠。会计电算化软件尽可能不并入互联网, 而在本单位局域网内运行。

(四) 健全档案管理与控制制度

电算化系统下的会计档案不仅包含传统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 还包含软盘、光盘、以及各种文档和程序。一是接触控制, 档案资料应专人保管, 并指定借阅、归档制度。二是环境控制, 采取防磁、防火、防潮、防尘等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的安全。三是后备控制, 定期备份, 定期检查和复制, 防止会计档案丢失。

9.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九

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会计部门不但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要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部分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并产生了一些新的控制程序。随着远程通讯技能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因此,要包管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包管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越发广泛、越发复杂。

1.2会计电算化处理趋于程序化,实时控制加强而内部考核减弱

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会计和财务的业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各类会计凭据和报表的生成方法、会计信息的储存方法和储存媒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反映会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据、记帐凭据、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由于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推行,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重复处理,使得会计处理程序化。原来的手工处理会计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称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数据处理集中化、自动化,一个业务数据的错误往往会导致整个系统数据失真。系统内更多的依赖于自身实时控制,考核与审查的控制趋于减少。

1.3计算机的使用加大了防止舞弊、预防犯法的难度

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延伸,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法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窜改,有时甚至被不留陈迹地窜改。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所以,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法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难,它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危害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但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计算机技能的手段。

1.4会计数据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10.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十

一、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会计工作的职能划分、责权关系、稽核关系及会计文档的管理形式等会计业务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其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影响最为明显。

(一)控制范围发生改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职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人们在手工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和审查制度,其主要针对的是会计业务处理过程。

由于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建立和运行的复杂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企业会计内部控制范围也相应扩大。除在手工环境下会计系统控制的范围外,还包括如网络系统安全的控制、系统权限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等。

(二)控制对象发生改变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人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人是控制实施的主体。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不仅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而且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很容易辨别痕迹。而且每个环节都必须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的人员的签章,层层复核、道道把关。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面对的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大部分是由计算机完成,其成败和效率不仅取决于“人”的因素,还取决于“机”的因素。另外,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原来纸质的会计原始凭证数据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肉眼是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留下痕迹。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账本、报表、凭证而且更多的介质都将电子化,还会出现各种电子单据(如各种发票、结算单据)。原来在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核对、审核等工作将大部分由计算机及网络完成。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这些都给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变化。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对象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由此可见,从传统的手工环境下的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并没有变,发生了大变化的是系统控制的范围与对象,其系统风险问题也主要由此产生。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会计工作的效率,企业要保障财务会计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持续改进,就必须不断强化内控管理,制定有效的适合电算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将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配合完备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内容和环节进行综合控制。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完善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应按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一)完善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处理,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更为容易,并且不易留下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健全的管理制度、职能分割制度、授权的控制制度等对于保证财务系统安全性意义重大。在实践中,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 明确人员职责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人员应按时检查组织结构、职权和责任的分配与分工情况以确定职责分工是否能够提供有力的内部控制,例如,程序与系统开发、计算机操作、输入数据的控制等,这些工作在可行的情况下都应予以分离,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2. 强化人员组织控制

组织控制就是将系统中不相容的职责进行分离,即在系统中的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以相应的管理规章与之配套。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知识与功能相对集中,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和管理控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组织控制。职责分工首先是将电算化部门与用户部门的职责相分离,通过进行内部职责分工,以补救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在实践中,企业相关部门还可根据系统支持的不同软件进行职能分工,从而起到各个部门权利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从而体现了各部门间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3.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

加强系统安全性控制可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安全,避免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系统运行错误的不安全隐患。根据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订立内部操作制度,禁止非电脑操作人员操作公司电脑;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数据存贮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地发展,公司应加强网络安全的控制,设置网络安全性指标,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识别等,并且针对公司的特定状况,开发相应的技术来保护系统。

(二)深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制度。完善内部审计首先应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判断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情况,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否符合企业内控制度,凭证附件是否规范完整;其次,要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对不妥或错误的账表处理应及时调整。

(三)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首先要求决策层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决策层的重视是提高电算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决策层重视电算化,才能实现电算化的及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内控水平。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升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培养一批既懂财会、审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有经验的复合型专业内部会计人员。

三、结语

11.浅谈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十一

[摘要]文章阐述了会计电算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以及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启示及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企业信息化关系启示发展方向

随着高新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与企业管理活动日益紧密结合,会计数据处理已由单纯地以“处理”为中心转化为对“信息”的高质量和高时效的追求。英特网的出现和日益普及,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组织规模的大型化,企业管理的高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经预示着中国会计电算化新的一场革命的到来。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会计的简称。它是一个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基于它本身的特点,与手工会计相比,具有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高度数据共享,检索查询速度快捷,制作报告容易,数据分析准确等特点,它的使用,可以节约会计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二、企业信息化

企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总体经营水平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实施国家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是核心。那么,如何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内容呢?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不仅是信息技术的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延伸,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这一职业的传统,并且重新定义着社会会计工作,同时各种新思想和新技术出现也在改变着会计管理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工作。会计人员的工作正在由会计核算转向为企业管理提供更专业化,更有效的咨询服务,以及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电算化许多企业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且从中获益,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一是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计电算化的.重要组成部;二是企业信息化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三是会计电算化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是企业信息化全面实现的保障。

四、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启示

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先行者,是拓荒者,它的成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1.重新构建企业全局的数据库。通过对企业采购、设备、生产、库存、运输、财务、人事等需求作全面分析,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局共享数据模型。这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和关键成功因素。系统集成不是模块的堆砌,也不能靠数据传递和系统之间的转换来实现。而是以数据为中心,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同外部的信息交流,都应该以设计良好的全局共享数据为基础。

2.繁荣企业管理软件咨询市场。会计电算化的成功在于它有一个成熟繁荣的会计软件市场。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要立足国内,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和习惯的管理软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成熟的管理软件咨询市场,为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管理、制度、技术以及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以保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

12.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析论文 篇十二

引言

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介质来处理会计实务的一种方式,它巧妙地将会计工作与计算机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实务的处理效率和正确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及,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相关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学科也需要不断改革,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电算化操作娴熟的会计从业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小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实践环节薄弱、缺少多媒体教学环节、任课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单位也纷纷设置会计电算化这一岗位,因此一名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会计电算化技术娴熟的会计人才是十分受企业欢迎的。因此,各个高校也纷纷把会计电算化设置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适合社会时代要求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潮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和了解,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给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改革方案,以期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进行简单探讨。

一、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目前的学生课业要求较重,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总课时有限,往往是理论课加实验课的模式,并且理论课的课时与实验课相比一般接近2:1,甚至更高,这样学生的财务软件就会仅限于总账学习、报表制作、工资的分配和固定资产等一些十分常见的模块,再加上课时较少,也只能对财务软件进行简单操作,这种操作往往也是最基本的,没有深入、综合和系统地去接受训练,这样就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强,技能不够高。

1.2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参与

现行阶段,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课堂上教师会对软件进行一定的演示,教师仍然是占据主导的位置,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对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极为不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碰到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总之,这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1.3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我们知道,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本身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讲授水平和能力,还要对课程中的财务软件及计算机操作十分熟悉,但是目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极快,加上会计理论更新发展也十分迅速,教师对新知识的更新速度往往不能及时的赶上,他们的知识体系仍然落后,知识结构老化,这些都影响自身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另外,目前教师大多直接从学校毕业招聘走进教师岗位,没有在基层企业全程参与过电算化工作,本身实践能力就不强,碰到软件问题自身也不能迅速的解决,这样就会使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具备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结合企业的需求,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一些调整,重点是增加实验课的学时,比如适当地增加会计电算化的总课时,并有倾斜地偏重实验课时,比如可以将理论学时与实验课时的比例调整到1:2。同时,还要突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仿真性,尽量做到全方位地模拟日后的工作流程,发挥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此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增加企业使用比较多的应收、应付款、成本管理、存货管理等模块,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2.2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过程

电算化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学生听老师讲,这种情况下的教与学是分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然而电算化的课程性质却是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重的强调学生在整个电算化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电算化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相关要求,有计划地将具体的案例情境融入课堂中去,让学生去切身地感受到实际案例,不断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对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2.3建设高素质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首先,作为教师个人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能熟练掌握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与研究。其次,学校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业务能力提高创造条件,如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经常来校给会计电算化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以了解财务软件的变化及新增功能;选派教师到相对先进的高校进行专业进修;安排教师深入电算化应用好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以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同时还能了解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便在今后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社会需求。

三、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介质的来处理会计实务的一种方式,它巧妙地将会计工作与计算机有机结合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实务的处理效率和正确率。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目前会计电算化已经相当普及,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会计电算化相关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学科也需要不断改革,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电算化操作娴熟的会计从业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大大小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实践环节薄弱、缺少多媒体教学环节、任课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单位也纷纷设置会计电算化这一岗位,因此一名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会计电算化技术娴熟的会计人才是十分受企业欢迎的。因此各个高校也纷纷把会计电算化设置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适合社会时代要求的会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潮流。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以及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和了解,从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经过分析,给出问题的解决措施和改革方案,以期对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燕飞,邢海萍.浅谈我国的会计电算化问题[J].商业经济,(7).

[2]宿敏.会计电算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16).

[3]高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

[4]李静.会计电算化教学探析[J].中国商界,(2).

13.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论文 篇十三

“改革创新、科学理财”是“十一五”时期军队财务工作的总的要求,从理论上、体制上、政策制度上不断改革创新,是提高我军财务保障效率的源泉和动力。随着军队质量建设的不断加强和财经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反映军队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会计信息是反映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一系列指标,是了解会计主体经费管理效果,确保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因而在进行经济决策,解除受托责任,维护军事经济秩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军大联勤体制的建立和社会化保障模式的引入和运行,以及其他军队财经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会计工作的核算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渗入到军事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军队会计行为规范与否,会计资料是否真实、相关、完整、及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但是,近年来不论是地方,还是军队均相继出现了一些会计造假事件,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带来决策者判断的失误及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状况已经引起了军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应是大势所趋。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给军队建设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此,笔者主要侧重于对会计信息所导致经济后果的探讨,故使用会计信息质量“缺陷”一词,泛指会计信息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一切情形。因此,从会计行为角度对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根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军队会计行为是指军队会计主体在其内部动因驱动和外部环境刺激下,按照军队会计行为目标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利用军队会计学科特有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形成会计信息并传递给使用者和委托人,提供决策和认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信息需求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下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军队会计行为与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当然,造成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很多,以制约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为依据,可以划分为制度性原因、人为原因、技术层面原因三个方面,其中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是军队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唯一能动因素,军队会计违规行为是导致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对军队会计行为规律的探讨,加快推进军队会计行为规范化建设进程,对于提高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维护正常的军事经济秩序有着不可低估的军事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基础分析:人的“有限性”与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人类一个根本性的特征就是有限性,“如果不理解人类的有限性,那就也不理解人的本性”(巴雷特,1995)。人类的有限性就是人类局限的问题,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局限的数目,相反,人类的有限性把我们带到人的中心,在那里,确实的存在和否定性的存在恰好重合而且相互渗透到这样程度———人的力量与其感情相重合,他的视觉与其失明相重合,他的真相与假象相重合,他的存在与不存在相重合”(巴雷特,1995)。因此,人的“有限性”也必然会折射到会计规则执行人的具体执行行为即会计行为。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限性同样是他存在的构造性因素。有限性这种因素的存在,决定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不可能对军队会计规则的执行永远正确。

首先,军队会计规则能够被实施的前提是军队会计规则执行人对军队会计规则的理解程度。当然,我们不敢否定大多数军队会计人员及机构对一般会计规则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这就如我们不能否定大多数的人能够看见色彩缤纷的世界一样;同时,我们必须承认肯定存在一些不能很好理解军队会计规则的会计规则执行人,况且会计毕竟是一门具有专业技术的学科,这就如同样会有一些人是失明的,他们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某一会计规则执行人对某一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并不能说明他对其他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也不能说明其他会计规则执行人对这一会计规则以及其他会计规则的透彻理解。而站在军队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有限性”不仅体现在军队会计规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会计规则执行人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样,会计规则执行人还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就执行会计规则的可能性会经常存在,在很多的部门和单位普遍存在此类情况,这就决定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

其次,军队会计规则的具体内容是会计规则执行人将会计规则运用于具体实务之中的根本依据。如果会计规则能够对所有的会计事项的处理给出明确的方法,显然它可以说是完备的,会计规则执行人只要按照它的要求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即可。但事实表明,军队会计规则与地方企业的契约具有共同的性质,军队会计规则同样存在着不完备性,即它不可能对所有的会计事项都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会计事项的处理则是会计规则执行人根据会计规则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实现的。既然存在专业判断,那么,人类的有限性决定了其间存在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同样决定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即使会计规则执行人能够正确理解会计规则并对其具体运用作出正确的判断,会计规则执行人仍可能在按照他的理解与判断对会计规则进行实施中存在错误,其原因仍然在于人类的有限性。人可以创造性地工作,但谁也无法保证他的每一个行为与他所想的完全一致。虽然电脑是由人发明的,但是只要给它一个指令,它可以完全按照这一质量的要求进行工作;而人类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人类再聪明也无能为力。可见,人类有限性的存在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根本原因。

三、原因分析:基于会计行为角度谈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从某种意义上讲,军队会计信息的质量主要受制度性规范(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方法)、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军队会计对象(军队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三个因素的制约。因此,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原因也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制度性原因。如军队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分工不明确,会计理论滞后等。二是人为原因。某些军队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不能正确理解会计法律、法规的含义;相关人员为了自身或单位的利益,故意造假或操纵会计信息。三是技术层面原因。主要是军队会计对象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难以进行准确确认和计量。在这些原因中,作为军队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行为是军队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唯一能动因素,会计行失范是导致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主要根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会计信息相关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会计人员的所得与工作绩效并不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当会计业务复杂,确认困难时,军队会计人员就有可能私自简化手续,从而造成计价不准,核算不实等问题。还可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物质利益。本级单位是军队会计核算的主体,它接受上级部门的拨款,并通过报决算的方式对上提供军队会计信息,以此解除自己的责任。但同地方企业注重创造经济价值、实现资本盈利不同,军队单位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生产“公共安全”,所以,它更多关注的是其整体战斗力的提高。当军队会计信息披露和单位整体建设发生冲突时,单位领导可能会更倾向于能彰显其能力的军事事业建设上,甚至不惜直接授意会计人员造假。上级单位是军队会计信息的最主要使用者,也是军队整体利益的维护者,他们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保证军队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考核下级单位的资金使用效果,并为从宏观上进行科学的决策、合理的分配军事经济资源提供依据。因此,上级单位更强调军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希望下级单位能按规定处理会计业务,报告会计信息。

第二,成本与效益的不对称。如本文所假设的,军队会计行为主体都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会计行为的选择实质就是一种利益的选择。从我军的现状来看,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成本很低甚至是忽略不计,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军现行的法律环境存在缺陷,存在执法不严、惩罚不力的现象。二是监督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由于军队保密性的特殊要求,军队不能像地方一样借助民间审计机构对军队会计工作实施监督,而内部的审计部门又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使违法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发现和处理。三是内控制度还不够健全,不同人员和部门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牵制机制。而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收益却是直接而现实的。根据博弈论有关观点,当理性会计行为失范的收益大于可能的风险成本,同时又不会导致严厉的惩罚时,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就成了会计信息相关主体之间博弈的均衡结果。

第三,军队会计信息生产具有垄断性。会计信息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很广,因此具有部分“公共产品”的属性,但它的生产却是高度垄断的。军队会计主体掌握着全部的会计资料,独占了会计信息生产的全过程,这种天然的优势造成了军队会计信息供需双方的地位不对称,并潜在地降低了不良会计行为的风险成本。这样,军队会计主体在生产、提供会计信息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取向,对原始资料进行人为的选择、加工,尽可能地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修正。而其他利益相关者由于在信息生产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只能被动接受军队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无法有效地验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时上级单位可能会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监督权对下级施加影响,引导下级单位的军队会计行为主体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但这种影响不是实时的,而且成本较高,因而所起的作用有限。

四、对策分析:从会计行为失范角度治理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鉴于以上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与军队会计行为的关系分析,以及军队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缺陷,治理军队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就必须会计行为失范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要扩大军队会计制度制定主体的范围、协调相关主体的利益。军队会计制度应当是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经过多次博弈的一种公共选择结果,而不应成为被少数人控制的“稀缺资源”。这就要求军队会计制度的制订人员具广泛的代表性,军队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实务操作人员,不同部门的主管领导,其它军队会计信息相关人员,如审计人员、国家有关单位都应纳入军队会计制度制订主体范围。军队会计制度在修订时,应对有关内容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才能确定。只有这样,得到的会计制度才具有公认性,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面的利益,从而调动广大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增强会计信息与实际需求的符合度。

二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提高不良会计行为成本。军队会计信息是相关利益主体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依据,有缺陷的会计信息必然导致军事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给国家和军队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提高军队会计信息质量首先要完善相关法规,建立适合部队需要的监督、检查机制。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会计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不良会计行为的成本与收益的“病态”不对称,迫使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利益趋向一致。要纠正过去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对事不对人的做法,对授意财会人员造假、危害国家和军队利益的单位领导要严肃查处,对失职的人员要追究责任,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其次,要完善舆论监督,建立公开披露制度。要通过对提供假信息的单位负责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披露曝光来增加他们的道德风险,这样也可对潜在的不良会计行为者起到警示作用。

三要加快推进会计集中支付改革,努力消除会计信息生产垄断。会计集中支付改革是军队财经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方向。实行军队会计集中支付改革以后,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资金使用权和会计主体仍保持稳定不变,各单位(部门)的资金将按军队财务统一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其中总部、军区、军兵种的采购支出和年度预算外的收入、专项资金的划拨等将由同级财务结算中心进行管理;军以下单位机关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的资金由单位后勤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由此,银行账户在军费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军队单位的经济业务也由过去的“一家管”变为“多家管”,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分工协作、相互制约。这就部分地打破了军队会计信息的垄断生产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同时,军队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削弱了单位主管领导在军队会计信息生产中的负面影响。四要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正确引导理性行为。美国学者亚当斯在他的公平理论中提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将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工作热情。

上一篇:大学感恩节活动策划书下一篇:语文S版二年级上《秋天》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