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实操

2024-09-23

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实操

1.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实操 篇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管理

一、我国高职实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一直都注重教学实践 (实习或实训) 的教学, 但在具体实训实践中, 没有促使学生完全掌握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主要问题是:

1. 实训观念落后, 不愿资金投入。

从理论上, 大家都熟悉教育规律, 也都认识到教学实训的重要性, 但部分教学管理者实训观念落后, 认为学生实习就是把学到的知识, 通过生产实践达到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简单过程。事实上实训是一个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动态学习过程, 需要大量的时间、设备与资金。因为实训是一种提高学生未来机会的资本投入或隐性资本投入, 不能立刻产生市场效益, 因此不少院校不愿意花大量资金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和设备建设。因为专业实训设备与资金投入少, 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论知识学习多, 实训的机会少。

2. 缺乏高职特色, 忽视指导原则。

当前部分院校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设计仍然是套用和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原则, 缺乏一个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训教育目标的课程体系。

3. 与实训脱节, 无力创造实训环节。

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专业设置, 给学生的实训工作带来困难, 实训场地、设备、基地、教师的不足, 对学生实习带来很多不便。

4. 与市场脱节, 无力提高核心技能。

实训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必须有产业界参与, 工作单位提出要求, 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把用人单位的需要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

二、实训教学改革设想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总结我们多年的实训教学经验, 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坚持科学的实训原则, 规范实训教学。

实训课程总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事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 以能力为本位,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传统实训课程为突破口, 以西方及国内先进地区的职业教育实训经验为参照,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为中心, 制定出准确、科学与务实的实训指导原则。具体原则如:社会参与原则;综合知识培训原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动态性原则;超前性与实践性原则。这些原则强调了高职教学的特色, 积极允许社会、企业参与教学的设计管理, 加强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的联系, 处理好专业生产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运用结合, 实现课程的最佳组合与整体优化。

2. 目标驱动完善实训教学。

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一个趋势是, 教学模式从原来的学科导向的知识学习模型向职业导向能力的培养模式转变。是一种“项目组导”学习方法。而我们提倡并在教学实训中运用的“任务驱动”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项目主导。

3. 课程优化整合, 促进实训教学。

须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更新与整合。建立梯形课程模式, 在新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智能, 使实训的教学规律趋于完整成熟。梯形课程模式内容的具体构成:基础课导入专业课———理论课导入实践课———主题设计课导入产品设计课———最后进行实训课。

4. 建立足够的有效的实训基地, 拓展实训教学。

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与工作技能培养为目的的, 所以校内校外的实训室、实训基地特别重要。一定要针对自己的专业, 以“足够、高效、准确”为原则, 以便全面发挥实训基地的真正作用。校内以模拟实践为主, 将专业课程的基本技能知识在校内实训室加以巩固和锤炼。校内实训主要是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设计实验室、专业设计制作室。

三、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构想

1. 基地。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训练场所, 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 并逐步发展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2. 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 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 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原则是“通、真、高、开”。 (1) 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 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 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 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2) 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 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 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 高技术含量。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 体现新技术、新工艺, 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 (4) 开放性好。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 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 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3. 实训基地建设。

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四、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运行效果

1. 利用现有资源, 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以前多数高职学院教学实训条件一般都能与专业建设相匹配, 并形成了规模。充分利用这些实训资源及与之广泛联系的社会协作实训单位的资源, 用较少投入, 通过精心构想、设计、组织、实施便可见成效, 这是高职实训基地建设一条重要途径。

2. 投资力度, 建立校内实训中心起点要高标准, 建设现代实训基地。

通过走访学校、科研单位, 深入工厂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确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训练, 提高实训项目高技术含量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 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2) 精、大、贵。设备与基本技能训练常规设备两手抓。应重点购置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高、精、尖设备, 精心构思、优化设计, 将原有普通设备等重新安排、布置, 避免实验室式的操作, 实现少批量、多组合的实训, 让学生使用的装备、工具及环境尽可能贴近职业实际。 (3) 多途径、多渠道筹集资金, 扩充基地规模、设施。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 实训消耗材料量多价高, 靠政府出资是远远不够的。为此, 首先是争取企业与各界的捐赠与支持。其次是自筹资金, 在学生的学费中每年抽出一定费用作实训教学经费。再次是自己动手制作。

3.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行业,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通过专业教师联系, 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 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 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 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 (2) 合作办学, 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校校合作, 一方面增加了技校的生源, 使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另一方面解决了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上的诸多问题。虽然实训基地不为学院所有, 却能充分利用, 因而实现了“双羸”的局面。

五、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1. 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基地管理模式。

成立实训中心, 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学院各类实验室、实训中心 (室) 、车间等按专业大类组建校内实训基地并归属实训中心, 由主管教学院领导分管, 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 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由实训中心会同教学工作部、分院 (系) 制定, 实训中心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实训中心实行七天无休制全天开放式运作模式, 学生可自选项目进行实训, 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这些均使实训中心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 实现了教学、生产、面向社会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 (2) 建章立制, 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 实行使用登记, 耗材项目管理, 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为了保证设备及人身安全, 规定使用大型、贵重和电动机械设备的实训教师, 必须取得相关设备的上岗操作资格;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 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要保证实训教学正常有序, 设备维护费用低, 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

2.“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1) 取从企业中选聘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教师。 (2) 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专、兼职教师。 (3) 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 让教师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3. 教学教材建设。

配合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应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指导书, 它们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 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建立与实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把国内外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工艺, 充分体现到教材和新的课程体系中, 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和运动技能协调发展。

4. 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

使学生在实训中能够受到现代工业精神的熏陶和严格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学院应规定: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 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化, 按照学校的管理方式分配任务;实训师生必须统一着装, 挂牌上岗;实训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作制和上下班制度, 要求学生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不仅注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 而且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

上一篇:情系雅安团活下一篇:半年年会议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