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2024-06-29

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共10篇)

1.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篇一

农业综合开发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返回上页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要把支持和推动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率先建成节水高效的农业示范区。

一、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初见成效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当时人增地减、粮食供求之间存在矛盾等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了土地开发基金(后改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经过13年的努力,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巨大成效。它不仅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实现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必要条件,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小康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农业节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促进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一,在土地治理上,把现有灌区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作为重点,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洪涝、干旱的能力。在水利措施上,大力提倡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以及完善渠系建筑物配套,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发展喷灌、微滴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措施上,加强田间整治,开展土地平整,发展机械耕作,推广优良抗旱品种,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在管理措施上,加强工程的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制,合理调整农业灌溉供水水价,积极进行以农民参与为重点的灌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推行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增加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机会。据初步统计,1996—2000年,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987万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67万公顷,进行渠道防渗近13万km,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近6万km,发展喷灌面积67万公顷,用于节水灌溉的资金约193亿元。

第二,在中西部地区、丘陵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以及水源条件较差的区域,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进行坡改梯,发展集雨节灌技术,建设小水窖、小塘坝等微型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同时,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农艺措施,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等,大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三,安排专项资金,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近几年来,国家农发办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高效农业的示范与推广。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发办也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第四,积极引进外资,利用世行贷款进行加强灌溉农业项目建设。“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和资金管理程序,在黄淮海平原的冀鲁豫皖苏5省进行了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还积极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在项目区建立了自主管理灌排区试点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加强了与节水有关的培训,增强了项目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益。

第五,安排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大批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对现有灌区骨干水利设施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更新改造和续建配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自1996年开始,国家农发办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一些中型灌区进行骨干工程的渠系配套和更新改造。“九五”期间国家共立项实施了47个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总投资1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发资金4.2亿元)。

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优势明显

1.治理措施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工程、农业、生物、科技、管理等措施综合配套,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农业中治理措施的单一性。体现在节水高效农业方面:一是农业综合开发采用工程措施,能够建设大量的小型水源工程、机电排灌站、机电井、灌排渠系及

其建筑物配套完善等;二是采用农业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进行土地整治、秸秆覆盖、留茬免耕保墒等建设;三是采取生物措施,能够在项目区营造农田防护林,施用化学保水剂,增施有机肥等;四是借助于科技、人员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区等;五是采取管理措施,能够在项目区尤其是在灌区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如农民参与灌溉管理、增设量水设施、推行科学灌溉制度、按方计收水费等。这些都是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中,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显著优势。

2.项目管理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包括财政、计划、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银行等多个部门。在各级政府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的统一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农、林、水利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进行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水利工程的改造与配套,又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农田防护林,还进行田间耕作和生物措施的配套,推广优良耐旱品种等。各部门围绕的中心问题就是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坚持按项目管理,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发治理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上进行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重要优势。

3.资金投入具有综合性

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坚持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引进外资以及经过法定手续筹集的其他资金等。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资金上有保障。同时,由于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作为引导,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积极性,吸引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增加对农业节水的投入。这是农业综合开发进行节水高效资金投入上的特有优势。

正是具有这些优势,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农发办在其制定的有关政策和规定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作用,强调地方各级农发部门要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促进各地区农业节水事业的发展。

三、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工作的重点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我国政府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大的一块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农民收益最直接的项目之一;农业综合开发管理模式,是我国支农资金和农业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第四次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改造中低产田1213公顷,其中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7万公顷。为完成这一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国家农发办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加大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力度

要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设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工程。无论是灌溉农业区,还是旱作农业区,都应采取不同形式的工程、农艺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努力实现节水、增产、增效目标的统一。在中低产田改造中,要以节水增效为中心,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标准,通过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确定科学灌溉制度,拟定综合节水措施,并安排相应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在研究制定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十五”计划时,要根据我国水土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结构布局,科学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不同区域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重点及模式,并提出分年实施计划,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节水高效农业能按总体规划组织实施。

3.建立综合示范区,加强节水高效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

20多年来,我国农业林水等有关部门及科研单位,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示__范和推广力度,提高示范区的规模和水平。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要为农业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在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中施展才能。

4.重视监测评价,加强人员培训

为了检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节水高效农业的实际

效果和综合效益,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节水高效农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各级监测评价网络和管理制度,落实监测评价工作。在进行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建设中,要把监测评价和科学灌溉管理纳入项目计划。要加强项目区农民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节水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使农民尽快掌握科学节水技术和技能。

5.建立有利于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农业用水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用水体制。农业综合开发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促进项目区农业用水体制的改革。要坚持在项目区成立供水管理单位或供水公司和用水者协会等组织,让用水者直接参与到灌溉用水管理活动中,调动农民推广先进节水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节水效益。要加快项目区灌溉供水水价改革步伐,逐步实现按用水成本和实际用水量供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要尽量在新建输水渠道和管道上,修建测水和量水设施,逐步实行农业用水的自动化控制与运行,为按方计收水费创造条件。

2.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篇二

1 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义

1.1 是促进六盘水市能源型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的需要

六盘水市是能源工业城市,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 面临着能耗大、环境恶化和资源日益减少等问题, 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急需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向生态型城市转变, 而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恰好符合生态要求, 更是对六盘水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落实。

1.2 是推进六盘水市特色农业快速有序发展的迫切需要

六盘水市具有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典型沟槽农业特色、凉爽且立体的气候特征以及典型的高钙、富硒土壤条件, 孕育了大量的名、优、稀、珍品种资源, 具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 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山地农业主导产品, 是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1.3 是实现产业扶贫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重要渠道

六盘水市所辖的四个县区中, 有国家贫困县, 扶贫开发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全市有多种优势特色农产品, 通过建立生产基地, 扶持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优特农产品生产, 并带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 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 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渠道。

2 六盘水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及状况

为加快推进六盘水农业现代化进程,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面小康, 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六盘水利用喀斯特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持续发展的理念, 重点发展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油茶、刺梨、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 即3个100万和5个50万工程:到2018年全市发展猕猴桃100万亩 (野生猕猴桃60万亩) 、茶叶100万亩、核桃为主的干果100万亩;种植商品蔬菜50万亩、中药材 (含红豆杉) 50万亩、刺梨 (含特色经果) 50万亩、红花油茶 (含花卉、苗圃) 50万亩、发展草食畜牧业50万亩。2014年实施特色优势产业5.20万hm2, 2015年实施特色优势产业5.47万hm2, 2016年实施特色优势产业5.67万hm2, 2017年实施特色优势产业5.13万hm2, 2018年实施特色优势产业3.47万hm2。

当前, 六盘水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共建设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6个 (其中省级重点8个)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已累计修建园区主干道1584km、机耕道1010km、生产便道等1262km;沟渠 (含管网) 3638km, 已修仓库 (冷库) 115座、4.2万m3, 标准圈舍711栋、42.38万m2, 温室大棚4298个、95.84万m2。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签约项目70个, 新签约项目70个, 签约资金54.88亿元, 到位资金11.97亿元, 资金到位率为21.8%。经营主体培育继续增加。累计共引进和培育企业259家, 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3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88家, 社员4.54万人。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建成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等特色产业基地7.71万hm2, 生产新鲜蔬菜、精品水果等农产品63.9万t, 出栏猪、牛、羊等92.5万头, 禽862.3万羽, 鱼117.6万尾。总产值及总销售收入情况良好。2015年1~8月底, 已实现总产值123.62亿元, 占年度计划目标138亿元的89.57%, 实现销售收入103.06亿元, 占年度计划目标120亿元的85.88%。投资完成进展顺利。全市已完成投资98.63亿元, 占年度目标97亿元的101.68%。

3 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

六盘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 耕地破碎、分散, 连片面积不大, 中低产田地比重高, 有效灌概面积不足, 大多数地方生产条件较差, 交通落后, 水利设施匮乏, 工程性缺水面积大, 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道路、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缺乏, 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 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突出。近年来, 六盘水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取得很大成效, 但由于历史原因, 六盘水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3.2 龙头企业规模小, 带动能力不强

六盘水市的龙头企业发展规模较小, 多数只从事一般加工和销售, 而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农业企业可以说凤毛麟角, 缺乏综合配套功能。全市达到2000万元的农业企业只有3家, 没有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 全市只有1.80万hm2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 不到六盘水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10。市内仅有的一家核桃加工企业年生产量只有几千吨, 能消耗核桃原料仅数百吨, 而且生产品种单一, 缺乏市场竞争力。有茶叶加工企业16个, 但生产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3.3 知名品牌较少, 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决定规模, 品牌产生效益。一个好的品种在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 更可以宣传企业品牌, 提升企业文化。六盘水市虽有一些农产品品牌, 如“信友牌核桃乳”“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 但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不多, 而且生产规模较小, 抢占市场能力明显不足。大多数农产品目前处于一种松散、无序的自我发展状态。由于农民自身的局限, 没有树立品牌意识, 管理维护跟不上, 面临产品退化的问题。

4 对策建议

六盘水地貌类型的复杂性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决定了未来5~10年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是六盘水市富民战略的重要载体。探索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应强化顶层设计, 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现代化硬件基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抓好品牌建设, 提高产业效益。

4.1 强化顶层设计, 培育特色产业

进一步摸清全市农业资源现状, 特别是土地利用现状以及与农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的资源数量, 完善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3155”工程规划, 制定“3155”专项行动计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一体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战略,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 加强制度设计, 出台农村综合改革配套政策,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重点围绕“三线六带”抓好产业布局。以高速公路、重要公路为主干线, 以省级农业园区为节点, 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 打造“八百里长廊, 百万亩产业”示范带, 建设环境优美、产业丰盈、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走廊。围绕“三品”提升发展水平。要优化品种, 大力引进、培育、推广一批优良品种, 着力把六盘水立体农业生物基因库的自然优势转化为品种优势;要提升品质, 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推动特色农产品地理标识认证;要着力打造凉都坚果、凉都红豆杉、凉都春芽、凉都核桃、凉都刺梨、凉都红樱桃等特色农产品品牌。

4.2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农业现代化硬件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 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今后一段时期, 应该重点围绕水利、交通、电力等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硬件基础。强化设施配套,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为抓手, 全面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农业园区的水、电、路、房、寨、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存条件。加大项目和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建设农机化装备、喷滴灌、钢架大棚、标准化厂房、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生产配套设施,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4.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重点培育、扶持和引进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 支持现有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以扩大内需为契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注重引进规模以上企业落户六盘水市, 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要鼓励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发挥它们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优势, 积极创办龙头企业。要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利用集体土地使用权、承包地等农业资源入股, 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实现公司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要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兼并、合股、合作等方式, 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品牌整合, 建设行业龙头企业, 形成利益链和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

4.4 抓好品牌建设, 提高产业效益

要树立品牌、名牌就是效益, 大品牌就是大产业大效益的观念。只有培养育出六盘水市特色产业的品牌、名片, 才有自己的市场, 否则产业只能是低水平和低效益发展。要下力气抓好产业的品牌建设, 才能走出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和发展后劲不足的凹地和困境。要注重整合六盘水市红心猕猴桃、刺梨、核桃、马铃薯、茶叶、生姜、苦荞、中草药、蔬菜、银杏、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 善于利用媒体广告以及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等多种促销手段, 进行品牌的整合宣传, 提高公众对六盘水市农产品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做大做强农业品牌。

总之, 充分利用六盘水市立体气候明显、生物资源多样、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遵循山地经济规律,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 是六盘水山地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摘要:遵循山地经济规律, 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155”工程, 发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 是六盘水山地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通过对六盘水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意义、规划及状况分析, 指出六盘水山地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推进六盘水发展山地农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地农业,六盘水,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许郭.对贵州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何博.发展特色山地生态高效农业[N].贵州政协报, 2015-03-26 (B02) .

[3] 罗宏.铜仁市山地农业现代化研究[J].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学报, 2014 (1) :45-48.

[4] 六盘水市统计局.六盘水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OL]. (2015-05-11) [2015-09-25].http://www.gzlps.gov.cn/art/2015/5/11/art_18710_642395.html.

[5] 六盘水市农业委员会.贵州六盘水:山地农业向提质增效精准发力[N].农民日报, 2015-03-13 (8) .

[6] 陈珊.我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N].六盘水日报, 2015-08-31 (1) .

[7] 罗凌.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探析[N].贵州日报, 2015-03-31 (10) .

[8] 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N].六盘水日报, 2014-01-07 (1) .

3.绥德白家山村发展山地农业奔小康 篇三

农业大县如何实现以农富民目标呢?绥德县自家山村的经验反复告诉我们,黄土丘陵沟壑区发展宽幅梯田,是一条改善农业种植条件的科学之路,是一条能使农民走向富裕的路子。

如今夏季走进白家山,只见绿浪滚滚,绿意满山。秋季的自家山,更是硕果累累,遍地金黄。村民说,宽幅梯田每亩产量要比坡耕地产量翻一番还要多。1999年-2001年,绥德县中角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资金,投资162万元,在以自家山为中心的4个村机修宽幅梯田2700亩,使这里成为全县最早修建宽幅梯田、也是面积最大的乡镇。其中白家山村有宽幅梯田480亩。2009年,这里宽幅梯田上的谷子平均亩产达353.9公斤,创全国单产纪录。马铃薯平均亩产3451公斤,创全市山旱地马铃薯高产纪录。2010年,这里再次传来喜报,谷子平均亩产368.7公斤,比去年高出14.8公斤,再次刷新全国纪录。马铃薯平均亩产3261公斤,居全市山旱地马铃薯单产之最。仅此两项就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

宽幅梯田和普通梯田相比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别?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还在靠天吃饭,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使这一地区山地农作物单产低而不稳,山地谷子畝产只有100多公斤,有的地方产量更低,遇到大旱之年几乎颗粒无收。而宽幅梯田全部按8米以上的标准修建,能最大限度地蓄水保墒,基本做到了雨水不外流、泥沙不下山,既避免梯田被雨水冲毁的危险,又保住了地表的水肥养分,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天然降雨。即使在大旱之年,这里也可以保持较好的墒情。同时,拖拉机可进出耕作,这使农户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也使农民实现集约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成为现实。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目前许多乡村70%以上的劳动力在外打工。而自家山村恰恰相反,村里70%的劳动力都在家务农。宽幅梯田,让农民留在了自己的土地上。也形成了与其他村不同的产业结构。他们村的基本产业分为三个类别,即种植、养殖、第三产业,并实行分类指导,实现共同富裕。一是在宽幅梯田上大力发展以马铃薯和小杂粮为主导产业的种植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种植;二是在山峁边沿下大力种草,让有养殖条件的人搞养殖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三是引导有资金、懂经营、会管理的村民搞第三产业,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经销和运输等,全村拥有农用车18辆。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4.某县发展高效农业调研报告 篇四

某县发展高效农业调研报告

某县发展高效农业调研报告近年来,**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特别是今年以来,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三年倍增”目标,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机农业核心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做大“四水”、有机特色,着力打造高效农业板块,全县高效农业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目前,全县己建成高效农业面积15.72万亩,新增7.54万亩,完成全年计划数的109%;建成高效渔业面积 20.5万亩,新增5万亩;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了五个百分点,达40%。**县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做法加强规划引导。去年初,**县研究制定了《全县高效农业十项工程和六大产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实施5万亩特经(西瓜)设施栽培、万亩精品苗木花卉等十项增效工程,着力推进水生蔬菜、畜禽、西瓜特经、特色林苗、有机稻米和高效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修改完善《**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有机产业发展。今年,围绕高效农业“三年倍增”目标,制定出台了《高效农业(渔业)致富农民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全县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考核意见》。启动园区建设。按照市里提出的“县有万亩园区、镇有千亩园区、村有百亩连片示范园”的要求,将运西**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和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机农业核心区合并规划,按照建设“江苏绿谷”的要求加快建设,镇级重点培强做大“一镇一业”千亩园区,村级重点培植“一村一品”百亩示范园。至目前,全县己全面启动建设各类园区43个,总面积5.2万亩,其中蔬菜园区10个,水生作物园区8个,畜牧业园区12个,花卉林木园区8个,有机稻米园区5个,已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9亿元;高效水产园区13个,总面积3.9万亩。创新投入机制。今年,全县已组织实施利用“三资”项目150个,到帐资金5.3亿元,外资500 万美元。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目前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市级7家。一是企业带动型。由企业直接投资创办园区,形成“企业+园区+农户”的运行机制。柳堡二妹子食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带动了5个10万只以上肉鸡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年规划养殖肉鸡100万只以上。二是专业大户(能人)示范型。泾河西瓜示范园共有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405个,占园区总面积的60%以上,种瓜大户的辐射作用十分明显。三是合作社带动型。全县已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79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6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59家、入股土地面积5万多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组织4家。四是股份合作型。山阳的春光花卉苗木园区,由春光土地股份合作社以1000亩土地入股,投资商以万元入股,发展鲜切花、盆景等时尚花卉,形成了合作共赢的格局。推进科技创新。突出品种改良和模式更新,推进“三品三创”工程,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种植业推广应用藕慈复种、水生作物立体种养、蔬菜间套复种、农牧结合等10大高效生产模式。畜禽养殖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生猪已逐步建成以家畜改良站、苏太猪扩繁场、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家禽良种覆盖率也有了明显提高。水产业积极实施“四改”工程,总结推广“**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河蟹“稀、大、高”生态养殖、野生鳖混套养殖、地方特色小品种混套养等高效渔业得到较快发展。重视品牌建设。目前,全县己注册农产品商标25个,其中省著名商标2个,市知名商标7个;省名牌产品4个,市名牌产品7个。拥有有机食品品牌10个,绿色食品品牌34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50个,农业“三品”总数达到94个,“地作”牌有机米、“金禾”牌西瓜、“**湖”牌大闸蟹、“怡味莲”牌藕粉等一批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品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县高效农业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县高效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目标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相比,还有明显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少数镇发展高效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高效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高效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水生作物、水产养殖明显好于常规种植业。近年来,** 县虽然在西瓜种植、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但是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四是资源要素的整合还不够集中。县直有关涉农部门每年争取上级农业项目资金达数千万元,但多分散使用,缺乏统一调度。农业企业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在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上,“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一个产品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牌,加大了创名牌和扩市场的难度。土地流转难,已经成为高效农业特别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制约。五是人才和技术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县高效农业建设的几点建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县高效农业发展,应紧紧围绕“强县强镇,三年倍增”的目标,坚持规划引领、园区带动、彰显特色、项目支撑、多元投入,努力在高效农业规模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到全县高效种植业面积达40万亩、高效渔业 30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0%。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有机、“四水”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高效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水生蔬菜突出藕田套养、藕慈复种等高效栽培模式,面积达10万亩。旱地蔬菜突出设施栽培,重点发展钢架大棚、竹架拱棚,扩大发展棚室西瓜等特经5万亩。畜禽突出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到20,生猪饲养40万头,规模养殖家禽年出栏500 万只。水产业突出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培植10万亩大闸蟹“稀、大、高”养殖基地、10万亩中华鳖野生混套养殖基地和10万亩地方特色小品种混套高效养殖基地。花卉苗木重点在设施精品上做文章,培植山阳、安宜、曹甸、黄塍四大特色基地,总面积突破万亩。在区域规模布局上,全县逐步建成环城蔬菜基地、东荡西湖高效水产、北片西瓜特经、南片和腰部畜禽规模养殖、东部水生蔬菜高效种植、运西有机农业开发区等六大特色功能区域。在建设进程上,高效种植面积每年递增 10万亩,高效水产养殖每年递增5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每年递增10个百分点。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县级重点培植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机农业核心区、泾河西瓜园两个万亩园区,镇级重点培强做大“一镇一业”千亩园区,村级重点培植“一村一品”百亩示范园。种植业重点建设有机农业、水生蔬菜立体种养、西瓜特经设施栽培和花卉林苗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重点培植柳堡10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广洋湖万条宠物犬养殖基地、兴泰农牧10万头生猪养殖园区和金鸡禽业30万只蛋鸡养殖小区。水产业重点建设安宜万亩大闸蟹“稀、大、高”养殖园区、山阳及鲁垛万亩中华鳖野生混套养殖基地、射阳湖万亩龙虾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充分发挥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和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有机农业核心区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2万亩以上。加快组建**湖有机农业开发区管委会,成立**湖有机农业开发公司,集中主推“**湖 ”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国家有机食品交易市场、国家级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努力把**建设成为全国有机食品认证、检测、营销的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建设**湖湿地公园,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一是充实农业招商专业机构。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招商的工作资源,坚持定点招商与流动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每年重点办好“烟花三月”和荷藕节期间有机农业推介会两大专题招商活动。同时,广泛组织村企挂钩、村企互动活动,每年引导20个以上的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二是强化农业招商责任。把农业招商引资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考核力度,形成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和合力。三是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的驻外招商机构资源,在每年部署工业招商引资任务时,同步落实农业招商引资任务,做到计划同安排、工作同部署、任务同分解、责任同考核。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一是培强原龙头。重点扶持壮大荷藕、有机稻米、畜禽、水产、木业等五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群体,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每个产业都有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全县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同时,对申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行奖励等各项政策扶持,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及国家级1家以上。二是引进洋龙头。依托现有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优做长产业链,力争每年新增1个大型外向型龙头企业。三是建立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培育2-3 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创新发展新机制。一是完善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政策。落实县有机农业招商局专项工作经费,制定出台农业招商引资的专项激励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引进农业生产、流通、服务性项目的积极性。二是制定高效农业园区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并视可用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用于扶持高效农业建设。整合全县农口和涉农部门的政策性项目资金投入,引导优势项目进入县级和镇级特色园区中实施。同时,镇级财政每年拿出可用财力的3%用于扶持园区发展。三是落实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全面落实省里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意见,县财政划拨专项资金支持筹建国家有机食品交易市场、国家级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对各类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政策扶持。四是出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吸引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宝兴建高效农业园区;鼓励县、镇农业技术人员积极投身高效农业建设;农业领域引进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工业、建筑业引进人才的同等待遇。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全县高效农业的加快发展。

5.低碳循环理念与农业高效发展 篇五

提要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是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性基础环节。

关键词:低碳 循环 农业 发展

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创造了用9.1%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的奇迹,但同时,农业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消耗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巨大资源的浪费源,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生态农业理论,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又将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构建了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技术体系,但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循环农业已经不能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和内涵,因此,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而且也是建设节约能源、绿色消费、废物循环利用型良好农村的有效路径。

[1]1.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前世界农业正处在一个由“高碳”向“低碳”的重大转型期。低碳循环农业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生态革命产物。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其发表的一份由全球400多位科学家撰写的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2008)》中进一步指出:"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这一宏

[2]伟目标,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需要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1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低碳农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2009年11月9日, 世界粮农组织呼吁增加低碳农业投资, 认为低碳农业既能遏制气候变化, 又能增加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 初步估算, 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 t下降14%~ 23%。农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 主要包括稻田CH4排放、农田N2O排放。全球平均而言, 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排放总量的20%, 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 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中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 而农业活动排放约占50.15%, 农业活动是CH4 的最大排放源,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占29.70%, 水稻种植排放占 19.73%;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 农田直接排放约占60.3%, 间接排放约占19.5%。由此可见, 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很大, 需要从政策和技术等多个层面展开研究。

[3]1.2 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

循环农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管理, 实现农业系统的光热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污染物最少化目标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科技创新, 发展循环农业是应对农业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推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的问题

2.1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与制度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坚持的方针,因此,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相一致的。但是,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这方面还是缺少中长期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虽然我国于2003年1月和2008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但是,中国还需更加努力。此外,中国的低碳循环农业缺乏中长期的规划,中国更注重的是短期时间内的规划和效果,在对低碳循环农业的长期规划中没有做出更加长远的打算,中国应将目光放的长远,将低碳循环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低碳循环农业这项利国利民的发展项目与全体人民都有着紧密联系。政府在大力宣传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同时,必须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脚步跟上人民开展低碳循环农业的节奏。法律是制度,但是制度不一定非得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的机器机关保证实施的代表国家权力和意志的制度。也就是说法律制度是制度当中的一种。而制度可以是任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是外延,法律制度是制度的内涵,所以在建立低碳循环农业制度保障的过程中,大家都是主人公,我们共同遵守适合我国的一套发展准则。2.2 低碳循环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体系不完善

我国于2011年1月19日正式发布了《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其中写出了多项城市低碳评价的内容及标准,但是在低碳循环农业这一方面,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在监督体系这一方面,我国更是不完善,因为我国耕地面积较大,农民的低碳意识薄弱致使在监督管理这一方面更加不易实施。但是一方面还是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进行监管,另一方面运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农业审批项目进行监管。使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趋近于规范化。此外,我国还未出台明确的法律法规来标准低碳循环农业,这也就成为了监管体系的一个漏洞,虽然我国有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但在《环境保护法》中仅仅对农业有简单的涉及,并没有推出详细的规定,至于《农业法》,虽然这是至今为止我国出台的较为详细的有关农业的法律制度,但是这部法律的原则性太强,所以可操作性不强。这也使得我国的监管体制得不到完善。除此以外,我国的农村缺乏具体的监管机构,环境监测和检查体系不完整,使得农村环境越发的恶劣。成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绊脚石。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生产单位基本是农户,而从事生态生产的农户与其他农户的生产仍较为分散、孤立,农村生产还缺乏普遍的组织与支持。分散的农业单位必然给发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的组织,教学,后期跟进服务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农户收入低下,也制约了消费观念的转变。一项调查显示,家庭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人对5%的低碳绿色产品溢价一般不接受,而家庭月收入在8 000元以上的人100%购买过绿色产品。其根深蒂固的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对我国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极为不利。

2.3 低碳循环农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传统的农业形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较高,并且效率较低。但是如果引进是有机械,虽然效率达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却增大了化石资源的使用,使得更多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了大气之中。因此,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求更高的技术水平,因而便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实现设备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我国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来说,还远达不到技术提高的水平。一方面投入少,政府对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进程支持力度缺乏有力的供给;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使用分散,投入交叉重复。另外,农业项目资金由上级财政拨付专款、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三方面共同负担,但是资金还是不到位。由此可见,政府还是没有将低碳循环农业放到首要位置。另外,我国农业项目较多,资金平均分配到各个项目中便少之又少。相比较西方国家,我国投入的资金较少。

二是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因为要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石,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得我国的低碳循环农业水平跻身世界前列,这一方面要求我国政府对此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求我国打开国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水平,学习先进的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我国应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坚持弥补这些不足,使我国的科技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梯。2.4 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研发与普及不够

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于低碳循环农业的投入资金不足,低碳循环农业的技术研发便不能有质的飞跃。虽然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农业技术方面,我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不高,我们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来发展和创新科技,缺少技术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使得我国在低碳循环农业方面设备不够先进,不够完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市场和科技企业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用更加突出。但是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较晚,并且基础较差,较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技术水平就更显落后了。

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由于价钱的关系,使得农民大都不愿使用,也造成了即使有先进的设备也不能普及的现象,他们不愿使用农业贷款,因为在现在的农村,人们还未形成先消费的意识。在技术普及方面,我国缺少低碳循环农业的引导机构来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循环农业,每个产业的新兴都需要一个引导机构来进行引导,从而便使得更多的人能掌握发展低碳循环农业采取的措施以及技术。

2.5 农民低碳生产、生活意识淡薄

90%农民并没有过接受高等高等教育,他们完全不了解低碳循环农业是什么,也不了解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重要性,即使被告知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优点及好处,他们也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种植模式。据调查,有将近%80的人对绿色产品一无所知,90%以上的农民第一次听说低碳经济,99%的农民对低碳经济闻所未闻。农民对低碳循环农业意识薄弱,也是导致我国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些农民完全不懂得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意义及其必要性。而与此同时有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农业模式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此外,农村的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再加上没有具体的法律明文对农村的约束,更使得农村的环境越发的恶劣,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会提高,由此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于那些乡村企业,各级政府对这种乡村企业十分重视,但也是由于这种重视使得这些小企业一味以利润为上,将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忽视了环境。这就会导致农民产生有肉吃也闻不到肉味的社会普遍存在的无奈。除了这些,农民不懂得进行贷款来支持低碳循环农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农民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农民不像城市居民一样,农民将耕地作为自己一生的工作,他们不敢轻易的去尝试新的耕种方法,所以,大多数农民选择使用旧的、传统的、高碳的耕作方式。

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城市的孩子包括农村的孩子都不愿意报考农业类学校,认为搞农业没有前途,即使国家采取了农业类学校降分录取的政策,但是对大多数考生而言,他们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成为一名农业技术型人才。这也是由于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的不完整,他们的思想依然局限在“搞农业就是种地,没有多大出息”的狭隘思想。而农村城市化正是改变这一观念的良好途径,城乡的不一致性的打破能有效的打碎人们心里的枷锁,因为其实有许多人是对此有兴趣但无奈社会,家庭等原因只能放弃了自己喜爱的发展方向,而随大流,以至于才能的埋没。3.低碳循环农业模式

3.1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适量投入、立体种养、高效利用、固碳减排。以稻田复合种养生态农业模式为例,通过稻田养鸭能显著减少甲烷排放,降低增温潜势,其减缓综合温室效应的潜力是常规淹水稻田的1.6倍左右。

3.2 环境友好型循环利用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优化环节、合理循环、减少废弃、防控污染。以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为例。该模式以循环农业的理论为指导,以南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为核心,通过循环利用秸秆资源、充分利用废弃物,形成多途径开发模式。其有效链接可实现每亩栽培草生菌可增产增收100元,同时减少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产业链延伸效益,生产菌渣有机肥每吨利润60元。农作物栽培中菌渣有机肥替代化肥量30%,减少了化肥投入。

3.3 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农林复合、农牧配套、合理调控、促碳中和。以林下经济模式为例,林下发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环利用,种草菇后的培养基废料可做林地肥料,促进林木生长和增加森林碳汇。

3.4 生态文明型统筹协调系统的生产模式

该模式立足于发挥功能、优势互补、统筹集成、和谐发展。以绿色家园建设为例,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增效增收。已有研究表明,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节柴2000千克以上,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产林木蓄积累。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3050万户,年产沼气113亿立方米。

3.5 农业观光休闲模式

近几年到农村观光休闲已成为城市居民度假休闲的一种新选择,观光休闲农业因此获得较快发展。观光休闲的主要场所,有农村天然景观、历史人文遗址、休闲农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农业产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知名度高的乡镇企业等。

4.发展低碳循环农业的新理念

4.1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系统观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农业发展与生存环境及人的自身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农业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4.2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经济观

就是要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 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支撑的经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水平物质循环利用方式所定义的经济。这就要求现代农业应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上下功夫,开创新路。

4.3发展低碳循环农业农业,要树立新的价值观

推动低碳循环农业发展则要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要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还需要着重构建能维护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选择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生态环境平衡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生产观

低碳循环农业的涵义就是要从循环意义上发展农业经济,用清洁生产、环保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它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要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废弃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上游企业的废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区域内或企业间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要用若干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逐步建成低碳型社会。

4.5 发展低碳循环农业,要树立新的消费观

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区域主要在广大乡村,而从事低碳循环农业的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人口众多的消费者,为此要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无疑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创立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适度消费的观念。

5.参考文献

[1]民革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071号。

6.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篇六

大家好!

当前正是秋超增收的关键时段,秋季调茬即将开始,也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黄金季节。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上下、全面发动、全民动员,抢抓有利时机,迅速采取措施,掀起新一轮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热潮。下面,我跟广大村组干部和农民朋友们说四个方面的想法。

一、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中央在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加大水稻、良种、农机、农资等“四项补贴”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立了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去年全县获得中央农业专项补助900多万元,今年又已获得1200多万元。省委、省政府在去年对高效农业补助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又将补助盘子扩大到7亿元。市委、市政府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拿出几百万元奖励高效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去年财政奖励高效农业3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将奖励额度扩大到超千万元,其中对农民自己投入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钢架大棚或日光温室大棚的,在每亩补助2000元的基础上,再补助500元。这些政策措施充分说明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心系农民利益,帮助农民增收。广大农民朋友应当抢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增收步伐。

二、今年农民增收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发展高效农业

长期以来,棉花一直是***农民的当家品种、收入的主要渠道。过去***农村在盐阜地区比较富,富就富在长棉花上;正因为棉花收入相对稳定,有了这个传统种植习惯,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快,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在这里我和大家算一笔帐,我县人均耕地约1.8亩,一个三口之家5亩左右的承包地,按常规作物好的年成测算,一年纯收入大概在6000元左右,已经无法负担一个小孩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基本费用。由于宏观经济影响,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农副产品出口受阻,大麦、油菜、生猪价格分别下跌15%左右;加之,秋熟作物在生长关键期又遭遇低温多雨等灾害性天气,棉花产量至少比往年减收三成以上。因此,今年农民增收的形势相当严峻,必须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群众收入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

三、我县一批发展高效农业的典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近年来,我县一批头脑活络、致富有方的能人大户,率先成为致富的群体,成为农民增收的榜样。有一批能人通过发展设施栽培实现了增收致富。耦耕镇友爱村在我县发展大棚青椒比较早,目前100多户生产大棚青椒,其中40多户到外地当“大棚师傅”,每户年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该镇青椒种植大户郑友东去年被康源示范园以16万元的年薪聘用,今年他放弃高薪在康源示范园承包500多亩、300多个大棚,年可实现收入100多万元。阜余镇健康村施长国到新加坡打工3年挣了20万元,他妻子去年在六份示范园打工学到了技术,今年到示范园建了6个大棚,据测算,年收益在24万元以上。施长国看到自己远涉重洋、背井离乡打工3年,不如在家门口长几个大棚1年的收入,今年5月份专门请人解除了出国劳务合同,与妻子一起建大棚长蔬菜。有一批农户通过发展短平快项目实现增收致富。通洋镇食用菌从文明村起步,目前已有经营户5800户、13000人,每年5-7月份全镇有一半农户门前堆满食用菌菌种,7-9月份平均每天有100多辆载满原料的卡车发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老百姓形象地说:“运出去的是废料、拿回来的是钞票”,目前该镇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在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来自食用菌生产,已辐射到阜余、耦耕、陈洋、四明等周边地区。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全民创业实现增收致富。陈洋镇农民戴元军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芦苇、蒲草等天然原料,成立桃园家饰公司,生产加工草编窗帘、墙纸等600多个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去年实现销售2500万元,出口创汇180万美元,带动了几百户农户从事柴草编织,人均年收入都超万元。有一批能人大户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了增收致富。耦耕镇的丁宝付从2005年开始炕孵肉鸡苗鸡,不仅每年有近400万的收入,还解决当地13名富余劳动力就业;海河镇农民范荣中发展生猪养殖,年出栏生猪超万头,去年实现纯收入近200万元;长荡镇农民孙海洋不断扩大蛋鸡养殖规模,目前存栏蛋鸡3万羽,年收入超过60万元。这些成功的典型,为我们放了很好的样子,我希望广大农民朋友都来学习他们的做法,真正在全县形成“家家忙致富、户户有项目”的喜人局面。

四、狠抓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发展高效农业,要分别明确县镇村三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各自任务。第一,县镇两级要帮助兴园区、搞配套、做环境。富民强县是我们的总体目标,富民优先则是我们的执政理念。目前***港进港航道整治工程已正式开工,通港一级公路基本建成,新城建设全面启动,特色园区框架拉开,下一步县委、县政府将把支持高效农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搞得好的镇都是镇党委、政府注重狠抓环境营造。耦耕、通洋等镇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安排几百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投入。我们每个镇都要学习他们的做法,努力为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园搭建良好平台。第二,镇村干部、能人大户带头示范。目前先行一步的示范园区都是从镇村干部、能人大户起步的。阜余镇的一名副镇长、一名人大副主席看到大棚的收益,带头领办了1075亩的园区;该镇六份村去年由耦耕镇的大棚种植户兴建504亩大棚,亩平收入超万元,很多原先在园区打工的农民免费学到了技术,今年有上百户自己建大棚,目前全镇已发展成3个千亩以上示范园,形成总面积5000多亩的规模。现在还没有建成示范园区的镇,都要千方百计招引外地大户、动员本地大户带头示范,广大农民群众有资本的,也可以领办园区,做带头、做示范。近期,县委、县政府将开展“百、千、万”工程,组织百名农技人员下村组,千户代表看大棚,万户农民听讲座,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广泛开展。第三,农民自身也要探索多种途径实现增收致富。要推进土地流转,广大群众要积极将承包地由镇村统筹协调,实行规模流转,可以自己建大棚,也可以置换到一个园区统一建大棚。要鼓励反租倒包,海通镇在外创业老板崇庆山去年投入2600多万元,兴建1500亩康强农业示范园,发展大棚400个,主要生产花卉和蔬菜,销往上海、广东等大中城市,每亩纯收益分别在3万元和1万元以上;现在崇老板将大棚承包给农户,大棚收益15%由老板所得,85%归农民所有,105户承租户年每亩收入近3万元。耦耕镇规划建设了2000亩的康源高效农业示范园,生产的礼品西瓜每亩纯收益1万元以上,现在以每年1000元的租金将大棚租给农户,连续种植5年大棚归农户所有。我们要学习借鉴耦耕和海通的做法,把土地出租给有实力的老板兴建大棚,再由农户从经营者手中反租倒包,这样既可获得土地租金,又可通过种植收益,获取双重效益。要动员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联合起来建大棚,通洋镇25个能人大户领头新建了1200亩日光温室大棚,他们通过联合亲朋好友、周边邻居共同出资,带动了56户想建大棚但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民一起致富。我们要组织有致富欲望、但无力投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投入,按比例分红。

当然,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多种途径。比如,当前要积极发展其它短平快的种养植项目,发展各种类型的家庭致富项目,秋播结构调整时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粮经套种等等。总之一句话,我们光守住一、二亩农田长粮棉,要致富困难,要小康更难。

7.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探索研究论文 篇七

摘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了东营市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以农业规划、科技支持、水利资源及农业发展模式等因素为基点提出对策建议,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关键词: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开发的一个大江大河三角洲,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区[1]。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8.我市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步上新台阶 篇八

发表时间:2010-3-30 文字 〖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766

全省统一开展的高效设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到2009年11月30日,我市高效农业(不含畜牧、水产)面积为115.86万亩,按产业分:蔬菜业46.13万亩,园艺业51.37万亩,特色粮经作物(含立体种养)18.5万亩;按亩纯效益分:亩纯效益在万元以上的有

4.46万亩,以高档花卉生产、工厂化食用菌和高档茶园与蔬菜生产为主,占高效农业面积3.8%;在5000元-10000元之间的有25.91万亩,主要以茄果、瓜果类果品蔬菜为主,占高效农业面积22.4%;2000-4999元的有85.21万亩,以特粮特经和叶菜类生产为主,占73.5%。高效农业中设施农业面积31.56万亩,按作物种类分:用于蔬菜生产的有18.5万亩,用于园艺生产的有13.1万亩;按设施类型分:日光与智能温室0.3万亩,钢架大棚6.43万亩,竹木大棚9.3万亩,中小棚架等15.53万亩。(省农委2008年认定南京高效农业面积98.11万亩,其中亩纯效益2000-4999元占76%,5000-9999元占21.8%,10000元以上占2.2%)。

通过项目建设,高效与设施农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向设施高档化、产品高档化、效益高端化方向转化。如:在设施方面,09年高档的日光与智能温室新增面积是原有基础的1倍,钢架大棚新增1.36万亩;在产业方面,高品质的花卉、茶叶、有机蔬菜等成为各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快速发展的品种,也是创造亩效益万元以上的主打品种;在亩效益方面,尽管主体还是以2000-5000元为主,但5000元以上、万元以上的面积在快速增加,如:09年新增亩产效益万元以上面积1.14万亩,是08年新增面积的2倍;5000元-10000元的高效面积也较08年增加了20%以上。

9.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篇九

团邳委发(2008)18号

发展高效农业是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发挥作用,组织引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徐州”做出更大的贡献,经团市委书记室研究决定,开展组织团员青年服务高效农业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团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的工作任务,把推动高效农业发展作为当前团组织服务农村发展的首要大事来抓,在农业生产、经营、加工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共青团工作的有效形式和载体,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为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办实事,提高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党执政的农村青年群众基础。

二、目标任务

年内目标:以基础建设为主。各县(市)区要理清思路,确定重点,制定服务高效农业发展的时间推进表,按节点推进各项工作;开展高效农业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本地高效规模农业的现状(农业主导产业及分布、近5年来农业开发对高效规模农业的投入区、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区)及发展规划,全面掌握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低保户、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相关调查;全年重点培养发展高效农业先进青年典型3-5人,并注重组织先进青年典型到邻近村宣传,动员邻近村青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全年重点培育发展高效农业青年创业示范基地3-5家,充分发挥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强与邻近县(市)区的相互学习,参观交流;在高效农业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或发展青年经纪人,为农民提供产供销全方位服务。

长期目标:以增强组织凝聚,推动农村发展为主。在各县(市)区农村主导产业链上建立完备的团组织,为农村青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努力促进城乡互动并成为机制性力量,吸引更多的城市资源支持发展农业发展;加强农村青年间、合作组织间的横向交流,建立组织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打造发展高效农业青年典型示范群体,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到服务农村发展的大局中来。

三、工作措施

1、深入调查研究,全面摸清现状。调查研究是打开思路的有效措施和衡量团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准。各级团组织要跳出共青团,站在全局的高度熟悉当地农业发展的状况,深刻分析农村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在大局下谋划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走进基层,本着科学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学习的态度,挖掘基层在服务高效农业发展方面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发现破解当前制约农村共青团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找出带有普遍性和普及意义的方法措施,形成共青团服务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要深入青年,了解农村青年的热切期盼和现实需求,把制定服务高效农业发展措施融入农村青年成长成才全过程,不断提高基层团干部和农民青年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团组织要采取调查问卷和深入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调研真实性、可靠性、普遍性上下工夫,把第一手的资料完整的收集上来,有针对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措施。

2、强化知识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始终把培养青年人力资源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百万农村青年学百技”活动,加强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高效农业规模化人才队伍。要组织镇村团干部、种养殖大户、农村青年经纪人参观考察高效农业基地,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要以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重点,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为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障。

3、加强典型示范,放大引导效应。要紧紧围绕全市150个新农村示范村,大力开展“城乡百村结百对行动”,组织青年企业家、青联委员、大中专院校和示范村结对,建立团干部、大学生村官具体牵头实施的工作责任制,激发人才、技术、资源、信息的互动融合,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创业引导和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年底前150个示范村全面达到市级示范标准,带动非示范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向示范村靠拢。紧紧围绕市十大支柱产业,加强青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龙头企业的培养选树,积极开展青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评选认证工作,总结能人带动型、大户示范型、“三资”投入型的基地运行的经验,集聚人才资源,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格局的形成。紧紧围绕农村青年人才的开发,以“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先进青年”等评选表彰为牵动,大力培养选树农村青年能人典型,广泛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事迹,形成人人议先进,人人学先进,人人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引领广大农村青年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生产的致富之路。

4、建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牢固树立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青年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青年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市场、生产基地、农村青年经纪人组建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产品特色明显、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运行机制健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规范其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基本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与广大农户建立紧密联合体,大力发展合同种养和订单生产,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卖的好。要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为“青字号”农业企业的品牌认证、商标注册提供信息、资金、法律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发挥专合组织、经纪人作用,依托举办各类洽谈会、展销会等活动,大力推介品牌,经营品牌,走出去,占下来,扩大外埠市场,力争在市外、省外、国外开辟更大的销售市场,进入更广阔的流通空间。

5、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扩大团的覆盖。牢固树立“全团一盘棋”的思想,在服务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整体推进农村团的工作。要把团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农村产业链上聚集着大批青年,全市1896个专业合作组织,会员户和带动户分别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4%和41%。各级团组织要积极扩大团的覆盖面,力争用1年的时间在3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建立团组织,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村专合组织团建全覆盖。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联建模式。紧跟党建步伐,在有党组织、又有团员青年的地方,要尽快建立团组织;没有党组织的,又不具备建立团组织的地方,要积极开展村企、镇企、校地共建的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团建工作。要积极依托互联网络联系、服务农村团员青年,从时间和空间上扩张团的组织网络,形成新的组织和覆盖。要特别做好青年能人的工作。站在团的事业长远的立场上,发掘培育团的工作力量,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带头人的服务和培养,为有能力、有热情、有闯劲的青年能人走上团的岗位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农村基层政权的新生力量。

四、有关要求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农村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建立工作班子,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服务高效农业工作上来,专题研究发展规划和思路,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当作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扎实加以推进。

2、制定方案,强化措施。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制定服务高效农业发展的方案、措施,把服务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要坚持跟踪问效、进度检查、考核评定相结合,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团市委将对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绩效明显、成效显著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争取支持,形成合力。服务高效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要主动争取各级党政特别是农业、科技、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农村青年发展高效农业给予政策扶持。要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发展高效农业,为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健康发展。

共青团邳州市委

10.如何发展山地高效农业 篇十

近年来,xx镇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养殖业。截止2008年底,全镇高效农业面积近2.8万亩。包括高效蔬菜面积近1.5万亩,其中钢架蔬菜大棚面积3000亩,大户近400户;高效水产养殖面积1.3万亩,其中虾蟹养殖面积5000亩,大

户100多户;新增生猪2000头、家禽50万只、育肥牛100余头,大户30多户。我们的做法是:

一、注重大户带动,培植典型发展高效农业。我镇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大户尤其是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的外来种养大户作为“典型”培植,让他们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推力。2008年我们引进淮安清浦黄码辣椒营销协会的大户王振华,并给他足够的优惠政策即无偿提供55个钢架大棚免费种植两年,还提供诸如田间基础设施配套、生活场所、劳动力组织、治安等方面的帮助和服务。通过外来大户手把手传授、跟随外来大户打工等方式,周边农民可以较快掌握种养实用技术,转化为发展高效农业的实际行动。

二、加大政策扶持,增加投入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产出多,效益高,但一次性投资也相对较大。为帮助广大农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我镇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健全高效农业投入机制,保障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财政支持。通过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财政扶持;二是贷款支持。对发展蔬菜大棚、高效规模养殖的大户给予小额贷款支持;三是部门支持。争取上级挂钩扶贫单位资金支持,挂包花园村市地税局对每个新建大棚的农户给予2000元补助,缓解高效农业建设资金压力。

三、坚持市场导向,拓宽空间发展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市场,发展高效农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扩大规模占市场。规模化生产是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我镇始终把培植规模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目前已建立蛤滩、沿河万亩大白菜生产基地、沿河的有机草莓种植示范基地、蛤滩沿河的800亩连片的高效蔬菜钢架大棚生产基地、大洲的300亩龙虾养殖基地、黄岗杨嘴的温氏养猪基地、黄岗的育肥牛养殖基地等。二是搞活流通建市场。在青岛、上海、南京、无锡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10余个,多个农产品直接进入县级以上的超市销售,并在2006年首次实现大白菜出口韩国;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建设中国龙虾大市场,以市场来支撑和带动高效农业的发展。三是发展中介拓市场。我镇一直注重农民经纪人的发展和培育,近年来发展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近100多人,保证了全镇农产品种得出、卖得掉、有钱赚。

四、发展合作组织,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为更好地降低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我镇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入手,成立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到 2008年底,我镇共由村干部、能人大户牵头注册了盱眙县xx蔬菜专业合作社、盱眙县融润养猪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我镇还积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把农民增收的“拦路虎”变成了“助推器”。截止2008年底,共流转土地2000亩,保证了高效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同时切实做好土地流转需求信息、政策咨询服务、矛盾调处、合同签订方面的服务,建立流转台帐,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保证了现代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上一篇:2018-9-13开学典礼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下一篇:【精品】数学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