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风情讲座

2024-07-01

民族文化风情讲座(精选11篇)

1.民族文化风情讲座 篇一

苗族文化风情简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共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苗族现有人口739.8万人,在所有少数民族中仅次于维吾尔族、蒙古族、壮族而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藏族(总人口459.33万人)排第四位,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甚至还不如朝鲜族、傣族了解的多,最早关于苗族的了解,莫过于三国时期为平南方蛮夷之乱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典故,而当时蛮夷之人即指苗族,孟获则是苗王,当时故事的发生地是现贵州黔东南的从江县。

现在苗族居聚地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湖南西部、及云南,少数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整个地区以苗族为主,苗族人口超过400万,占全国苗族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与黔东南苗族相邻湘西及云南的苗族也是其分支,至今还有往来。

苗族作为第四大少数民族,有其源远流长、神秘多彩的民族文化,比较具有神秘色彩的如传说苗族的蛊术及赶尸,这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赶尸已无从考究,但蛊术据传民间还有,这里不必多讲。苗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建筑、服饰工艺、歌舞及饮食等方面:

1.苗族建筑

苗族居住地多位于山间水边,山间盛产木材,因此其房屋多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在山里的吊脚楼,或单独分布在山脚、坡上,或聚集成群从山顶一直蜓绵于坡底,其保存最完整具代表性的要数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当今苗族文化的心脏。从结构功能上分,吊脚楼一般分为两三层,上层住人,下层堆放杂物。现在相当多的吊脚楼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看上去古色古香,别有一番味道,而现在苗族年轻人仍以能建造一座吊脚楼为荣。2.苗族服饰工艺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从工艺上讲苗族服装以苗绣或蜡染为主,都是以纯手工制做,节日装以苗绣服装为主,便装以蜡染服装为主,现在一套完整的苗绣服饰(包含银饰)价值两万多元,每个苗族姑娘都以有这样一套服饰为荣。千百年来,苗族特有的劳作生活、民风民俗、古老传说、神奇故事,为苗族手工绣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苗绣女看似不经意间的一针一线所绣出的图案,无不展现出奇思异想,无不蕴涵着神秘、幽远、自然、古朴,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风韵。苗族手工绣着色热烈大胆、张扬鲜活、苗绣女常用反差大而对比强的手法,把色块的分割与组合运用到极至,使苗绣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苗族手工绣常用平绣、绉绣、辨绣、数纱绣、十字挑花绣、破线绣、细线绣、堆绣、盘筋绣、打籽绣、绞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据目前收集的手工绣绣法就有几十种之多,其作品变化多端,精巧夺目,妙不可言。最让人着迷的还在于每一幅苗绣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其色彩与图形绝不与其他作品相同,因而极具收藏价值.,苗绣和蜡染除了用在服装上外,还广泛应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窗帘、桌布、床单等,艺术形式上有各式的背包、壁挂等,其中的一些精品更是价值不菲,如去年的一套收藏近百年的苗绣拍卖出30万人民币的价值,从针法上讲,以破线绣最为昂贵,其一平方的破线绣法的苗绣在市场上能卖到万元以上,现在有不少国外的游客专门到苗族民间去寻找苗绣及蜡染的精品用以收藏。

银饰也是苗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苗族中有“穿金显富贵,戴银保平安”的说法,其寓意无非戴银要好过穿金,苗族人认为:戴银饰时银的颜色可以显示人的康健状况,如果银的色泽发亮说明这个人健康状况很好,色泽发乌说明健康状况不太好,所以苗族人从头到脚都是银,银花冠、银项链、银项圈、银手镯、脚镯、以及镶嵌在衣服上的各种银饰,苗家姑娘节日盛装时所戴的银饰足足有10斤以上,正因其银饰的名目品种繁多,并且每个苗族村子中都有自己的银匠,当地的汉族人干脆就把银称作“苗银”,以表示银饰在苗族中的地位。

3.苗族歌舞

苗族的歌舞多在节日时或来客人时表演,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即清明)、龙舟节(即端五)、情人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份,每到过苗年时,苗族人便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吹芦笙、歌舞、斗牛、斗鸡、斗狗等各式的节目,其中以吹芦笙及歌舞最为普便,在节日期间万人盛装,云集广场,男的吹起芦笙,女的和着芦笙的节拍跳起芦笙舞,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除了芦笙舞外板凳舞、铜鼓舞也比较普便。

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之所以称为“飞歌”,其起源于苗家青年男女对歌,倾诉真情时相聚较远,男的在这边山,女的在那边山,高亢嘹亮的歌要从山这边“飞”到山那边才能给心仪的对像表达心声。除了飞歌外还有苗族的祝酒歌也是一大特色,每当远方的客人到来时,苗家人摆起丰盛菜,斟上自家酿的酒,叫出家里最漂亮的姑娘,以歌劝酒,歌词融入欢迎祝福之意,这时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苗家人以些来表达他们的好客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这种原生态的歌舞也逐步被外界所认知,如2006年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时,黔东南州选送的《蝉之歌》获得大赛银奖;2007年春节晚会时,在演唱各少数民族的祝酒歌时便以苗族歌手阿幼朵演唱的苗家祝酒歌为压轴戏,阿幼朵的飞歌也曾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响起;2007年5月温总理出访日本时随行人员中就有从贵州黔东南民间选出的苗家歌手为日本友人表演苗族飞歌。4.苗族的饮食

苗族喜食酸味和辣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苗家菜肴突出酸。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酸汤的制作主要分为麻辣酸、米酸等,完全靠生物自然发酵而成。毛辣酸在当地俗称红酸汤,以新鲜野生麻辣果(即野生番茄)和红辣椒为主料,把麻辣果及辣椒切碎,加以相应配料,放入坛中密封三个月以上,经过发酵后即可开坛食用,红酸汤以酸辣为主,主要用来煮食各种肉类,如鱼,鸡,猪牛羊肉等各种荤菜类火锅;白酸汤主要以糯米汤为主料发酵而成,白酸汤以酸为主,主要用于煮食各种蔬菜,普便是把四季豆、豆芽、包菜、青瓜等一起煮,无论是红酸汤还是白酸汤,在煮食时一定要放入苗家所特有的调料--木姜子,木姜子是贵州黔东南所特有的,并且是野生的,因海拔高度的关系在贵州其它地区也没有,只有放入了木姜子,酸汤类的菜才能算完美,所以木姜子起到的是画龙点睛的效果,酸汤家家会做,食之口舌生津、开胃消食,夏天食用更可解暑,有爽口提神、杀菌消毒、去油腻化脂肪、健脾防结石的功效。

苗家人也喜食辣,其辣又与四川的辣不同,不像四川那样多用干辣椒而且油多,苗家菜多用青辣椒或自家腌制的泡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青椒童子鸡火锅,泡椒牛肉火锅等,往往是半锅辣椒半锅肉,这里特别说的是,苗族的泡椒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泡椒亦不相同,其选用细长的尖辣椒,分青色和红色的分别封入坛中泡制,青色泡椒出味,红色泡椒配色,苗家泡椒做出的火锅可谓色味俱全;苗家喜食辣还从一个方面看得出来,即使是用辣椒类做的火锅,里面有半锅辣椒,苗家人食用时还要蘸其它辣椒蘸水(即我们通常吃火锅用的调料),蘸水的调料主要是辣椒、蒜泥、姜末、葱花、香菜、花椒等酌情添减。蘸水的辣椒也有讲究,有的有香喷喷的干辣椒面,有的把尖细的青辣椒或朝天椒在炭火上烤,烤到适当时候再捣碎后再做蘸水,大多人尤其偏爱后者。

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滚山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杨梅酒。拦路酒是指在重大节日时,过路人通过时,如有苗家人正在饮酒,过路人必须喝三杯酒才能走;进门酒多在接亲时,来接新娘的人要想进门,必须喝杯酒才能进门,否则是接不走新娘的;特别一提的是苗家的滚山酒,多在清明时,清明时苗家人挂清时(即扫墓),往往聚集很多亲戚朋友,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一早上山,在山上墓前选出一块空地,主人家杀猪祭祖,放鞭炮,仪式完成后,在山上支起大锅,生起火,煮起肉,煮好后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肉饮酒,直到日暮时分,才结队下山,而往往这时总有人喝醉,不能走路,就顺着山路往下滚,滚山酒由此得名。

2.民族文化风情讲座 篇二

关键词:漾水河,民俗文化,景观,表达,规划

1 引言

民俗风情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民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共享和传承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 依托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与情感信仰而产生, 包含了饮食、民居、服饰、节庆、游艺和宗教六方面, 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广泛的传播性和多样的功能性, 并留有时代的印记。在文化旅游热潮背景下, 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载体, 被政府或开发商转化为旅游资本[1]。为了更好地把握民俗风情文化产品的开发, 文化景观所展现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内涵必须充分表达“真、善、美”的总体价值取向[2]。民俗风情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和特色, 而旅游业又是使城市的民俗文化得以展示的窗口。随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日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探讨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表达民俗风情文化, 已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 就民俗风情文化开发保护和景观设计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旨在为此类项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3]。

2 民俗风情文化与景观设计表达

2.1 西河乞巧文化

位于西和境内的漾水河是西汉水的源头, 其流域境内的乞巧文化, 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俗文艺活动之一。每到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的这七天八夜里进行包括六大环节活动, 每个环节都围绕一定的仪式来展现。初七是整个乞巧节最为热闹的一天, 举行迎水、吃巧饭、照花瓣卜巧和送巧仪式[4]。乞巧源于汉文化中的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 乞指乞讨, 巧则是心灵手巧或有奇思妙想的意思, “乞巧”就是向神灵讨要智慧[5]。乞巧文化给予的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以及诠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 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 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6]。

2.2 民俗风情开发

民俗风情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方针, 对西河古宅民居进行重点保护, 对乞巧民歌进行收集整理, 对乞巧习俗进行挖掘充实, 使“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文化式样重新焕发光彩。精心打造乞巧资源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 是西河人民发展地方经济、

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7]。西和乞巧民俗的开发要高起点、高质量进行, 坚决杜绝旅游产品内容的庸俗化, 防止过度的商业化炒作[8]。从类型上包括参观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体验3种类型, 不但要观赏、了解和领略, 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 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以充分获得新、奇、乐的体验[9]。

2.3 景观设计难题

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存在物与充满活力的人类生活空间。景观设计是将人的本质力量和现实需要通过景观的有效规划与建设而得以实现。从人的需要出发, 景观设计就是实现人的诗意化生存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离开了人以及人的需求, 景观设计必然走向舍本求末、重物轻人的误区。设计时一般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理念的确立与风格的选择。风格就是独特的个性, 既要围绕地方文化做足文章, 又要突破地方文化的限制, 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这就要对民俗风情进行充分利用与发掘, 让民间的习俗、生产、制度、信仰、文学、音乐、舞蹈、医药、科技等文化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大放异彩, 也是民俗风情以一种活态化的存在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体现[10]。

2.4 景观表达手法

城市景观是民俗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形式。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形象与个性, 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城市景观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 同时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建设, 而其表达手法是设计者应该深思的。可以利用模拟物品造型的手法, 经过艺术加工, 把一些文化元素提炼并结合起来的图案造型, 通过各种景观主题雕塑、地面铺装、路灯造型及景观小品等细节加以体现, 来烘托城市景观的民俗文化内涵。色彩是符号文化的表现载体, 以黑、白、金、银、铜、铁等色, 应用在建筑环境、景观小品、雕塑、护栏等景观要素中, 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色彩与质感, 既要协调又要有一定的对比关系。纹饰是在器物上装饰花纹的总称, 再现纹饰是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佳的表现要素。借用文字符号对民俗文化背后的历史典故加以诠释, 也是很好的直接表现方法[11]。

3 设计理念与风格确定

3.1 掌握西河概况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跨暖温带边缘和中温带两个气候带, 属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1692m、年平均降雨量555.7mm, 平均气温8.4℃, 全年无霜期185d。漾水河发源于河口乡铁古坪, 属西汉水一级河流, 流域面积636.27km2, 干流长度49.4km, 年径流量6461.33万m3, 主汛期为每年春夏季。项目地位于县城内漾水河西岸, 沿途主要经过区域为学校和居住区等人口密集区, 目前场地内植物主要为刺槐, 以及零星分布的核桃、柳树、侧柏等, 场地道路系统基本形成。全县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乞巧文化发祥处, 文化底蕴深厚, 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12]。

3.2 明确规划要求

根据西和县滨河路民俗风情线设计任务书的要求, 结合西和县实际情况,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与县城总体规划合理衔接, 体现集人文、休闲、商业、绿化为一体的滨河路风情景观。尽量合理利用现状固有的景观生态及文化元素, 与漾水河生态治理工程紧密衔接, 分组团体现西和人文历史文化元素, 充分体现城市建筑的文化风情魅力。合理组织交通出入口, 与老城区形成紧密衔接, 注重布局与周围居民区的关系, 方便群众出行, 自然达成和谐统一。功能定位:娱乐休闲、生态购物、灾时避难、文化展示。风格确定:自然、和谐, 古典、清新, 神秘、浪漫。

3.3 遵循设计原则

人为本, 最大程度满足人的亲水性, 共享流水乐趣和魅力, 做好临水建筑与水面关系处理。生态优先, 完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 考虑灾时避难的需要;规则式与自然式交叉配置, 以自然式配置来烘托规则式的大气。自然和谐共生, 形成方便、舒适、合理、亲切的步行系统, 满足生态购物的需求。点、线、面相结合, 充分体现场地的公益性、功能多样性。尽可能节约投资,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尊重西和的地域性特点, 注重历史和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展示 (伏羲文化和乞巧文化) 。

3.4 确定构思理念

紧紧围绕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活动, 大作“景观文化”文章, 以生态景观为主线, 采用“优化、美化与条理化”的办法, 使其功能能得到高效地发挥[13]。整体以草坪、地被与景观花卉为基调, 以车行道和微地形处理为骨架, 以自然流畅、色彩亮丽的园路为纽带, 以云彩式护栏为景观轴线, 以彩虹广场及其彩虹桥为景观构图活动中心, 以乞巧活动主题雕塑为主景, 以七组乔木树阵为陪衬, 形成自然和谐、古色古香、清雅秀气、神秘浪漫的乞巧民俗文化风情线。

4 景观表达方案

项目地北起滨河西路麻池桥、南至县一中与仇池南路连接, 东临漾水河、西临老城区, 全长3.5km。地块与老城区解放街、鼓楼街、文昌街、仇池南路连接, 呈带状沿漾水河非规则型布置。以三大主题广场为构图中心, 以河堤围栏和绿带为纽带, 将七大景观节点串联, 形成七夕文化风情景观 (图1) 。

4.1 男儿之阵 (阳刚之美) ·十字景墙幽会

位于北商场, 以多色彩、多形状的铺装为基调, 以“十字型”的白色景墙为构图中心, 以棕色木构景窗、坐凳和树池为陪衬, 以四季挺拔树木为主景, 以置石为点缀, 形成富有阳刚之气、神秘浪漫的男儿四季树阵 (图2) 。

4.2 彩虹广场 (刚柔并济) ·七彩鹊桥巧会

以横亘在漾水河 (乞巧河) 上的木构廊架为背景, 以流线型枯山水式铺装为基调, 以孤植大树为构图中心, 以七组棕色木构小拱桥为主景, 以绿红双色树阵为陪景, 形成富有浪漫情调、寓意深刻的彩虹桥广场 (图3) 。

4.3 女儿之苑 (阴柔之美) ·门式景窗花会

以灰色园路、白色道牙为基调, 以鞋样图案为框架, 以“门形”景窗为构图中心, 以白色景墙为陪衬, 以丰富多彩的自然花木为主景, 以置石为点缀, 形成富有阴柔之风、神秘浪漫的女儿花苑 (图4) 。

4.4 七夕风情景观

(1) 扇形入口位于吊桥处, 以树丛为背景, 以白色景墙为导入主景, 以孤植大树为对比, 以灌木为陪衬, 形成简捷明亮、浪漫迷人的风情入口, 构筑天地日月主题意境 (图5) 。 (2) 河堤围栏采用三组合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景墙 (图6) 。 (3) 主题雕塑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 (4) 乔木树阵七组乔木群落。 (5) 麻池入口广场既是收尾, 也是开头。

4.5 景观归纳

景观归纳为“七点、二线、三面”: (1) 七点:七大景观节点如珍珠镶嵌, 构成节奏明快的景观亮点;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构筑乞巧文化内涵。 (2) 二线:一条长硬质景观线, 即三组合式河堤围栏 (仿木栏杆、树池坐凳、白色景墙) ;七条短软质景观线, 即七组乔木群落 (景观林带) 为灾时提供避难场所。 (3) 三面 (三大景观特色) (三会广场) :彩虹广场, 七彩鹊桥“巧”会;男儿阵, 十字景墙“幽”会, 展现阳刚之美;女儿苑, 门式景窗“花”会, 体现阴柔之美。

4.6 景观建议

将15~40m宽窄不等的文化风情线作为一级景区, 周围山水作为资借环境: (1) 河床中的绿岛列为二级景区, 特别是乔木群落难得的景观资源, 一定要保护并加以利用。 (2) 河对岸的荒山列为三级景区, 尽可能绿化, 形成青水绕绿山的优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 (3) 项目建设与漾水河治理、伏羲大道绿化通盘考虑。漾水河上的原有桥梁注意亮化工程, 新建的两座桥梁注重乞巧文化渗透其中。 (4) 漾水河也可考虑更名为“七夕河”或“乞巧河”, 以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 (5) 当地民间特色产品的纹饰, 在白色景墙上充分展示。

5 结语

3.民族风情大荟萃 篇三

由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舞蹈国画集》,画家丁教授汇集了在祖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细心搜集到的无数风土人情资料,在此基础上,精心创作出了反映中华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舞蹈形象。画册出版后受到众多专家和媒体好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评价说:“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丁立镇以‘三原色’的独特风格所创作的民族舞蹈人物画,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他通过毕生的积累,系统地把56个民族的舞蹈用写意国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十分难得,这在全国应属首创。其精神可敬,毅力可赞。”广大美术爱好者十分喜爱这本画册,纷纷购买观赏。

而画家独具匠心地描绘各族人民汇集在万里长城之上的《万里共婵娟》大型中国画,是其在特殊的地点、运用独特的手法反映出来的和谐共处、亲如一家的民族大团结佳作。作品参加了国家级大型画展,并被国务院会议厅收藏。

翻阅这本讴歌中国56个民族的舞蹈风情画册,其中,既有动感强烈的汉族民间舞蹈《腰鼓舞》,刚柔交融的蒙古族《牧马舞》,柔情似水的回族《心泉》,豪放奔涌的藏族《鼓潮》,美丽动人的维吾尔族《天山姑娘》,月下相伴的苗族歌舞《大家笑哈哈》,彝族火把节共舞的《彝山歌谣》,壮族欢歌起舞的《壮乡歌圩》,布依族彩带飘舞的《布依女》,朝鲜族婀娜多姿的《长鼓舞》,满族亦动亦静的《白山黑水情意长》;也有侗族抒发自然之声的《蝉之歌》,瑶族美丽服饰舞《瑶山绣》,白族的《五朵金花的女儿》,土家族的《咚咚喹吹起来》,哈尼族乐舞《捉泥鳅》,热情奔放的哈萨克歌曲《阿乌勒的黄昏》,傣族歌舞《美丽的地方》,黎族欢快的《竹竿舞》,傈僳族“摆时”的《太阳的女儿》,佤族风趣的《佤山谣》,畲族喜庆的《嫁新娘》;还有展示高山族边劳动边歌舞的《杵乐》,拉祜族“摆舞”《拉祜欢歌》,水族边吹边舞的《欢乐的芦笙》,东乡族小歌剧《月亮宝镜》,纳西族歌舞《三月百花开》,景颇族的《肩飾舞》,柯尔克孜族“考姆兹”弹曲的《美丽的仙女》;以及土族的《七彩袖》,达斡尔族的《哈库麦》,仫佬族“傩舞”《闹新春》,羌族对舞《羌寨沙朗》,布朗族的《幸福的好时光》,撒拉族的《阿哥的悄悄话》,毛南族的《毛南族的小阿妹》,仡佬族的《背姑娘》,锡伯族的《美丽的家乡春常在》,阿昌族歌曲《窝罗》,普米族歌曲《普米酒歌》,塔吉克族《爱情的火焰》,怒族“达比亚”弹唱的《哦得得》,乌孜别克族民歌《美丽的人生》,俄罗斯族民歌《永不消失的爱情》,鄂温克族的《毛敖吉坎河》,德昂族的《树叶情》,保安族的《保安腰刀舞》,裕固族的《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京族的《拉网谣》,塔塔尔族的《在玫瑰花盛开的时候》,独龙族的《纹面女》,鄂伦春族歌舞《鄂呼德呼兰》,赫哲族的《冬钓》,门巴族的《喜酒》,珞巴族的《树叶节》,基诺族的《太阳鼓》……各个民族亦歌亦舞,奔放抒情,演绎出一曲新时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和谐颂歌。

丁立镇是四川美院老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国际艺术交流协会理事。画家创作的作品上百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不断出版发表,被国内外广大爱好者收藏。

4.《欧美文化与风情》论文 篇四

要求:同学们在老师所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学科论文,(题目也可以自拟)字数要达到3000字以上,以此作为课程考察成绩。

注意事项:(1)统一使用学校的作业纸。

(2)最后一次上课时上交论文,过期不再收取作业。

1.英国的社会发展

2.英国的文化与生活

3.英国的礼仪习俗

4.英国观光与旅游

5.法国的服饰

6.法国的社会发展

7.法国的文化与生活

8.食在法国

9.法国人的生活习俗

10.浪漫情怀看法国

15.美国政府

16.美国的“驴象之争”

17.美国的礼貌习俗

18.美国的高等教育

19.美国大学生的生活

20.美国法治一瞥

21.美国社会掠影

22.加拿大的文化教育

22.加拿大的衣食住行

23.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

24.走遍加拿大

5.风情与美——读《文化苦旅》 篇五

风情与美——读《文化苦旅》

余秋雨在《西湖梦》中谈到了对一代名妓苏小小的看法。对她的风情与唯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文章字里行间更流露出一股敬仰推崇之情。这位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其精神与灵魂都有一种哲理的超脱,她不愿意让纯洁的情感去屈就世俗的利益,不愿意只为了一个衣食无忧有保险箱面做姬做妾,勉强去完成一个女人的低下使命。终其短暂的一生,她都在追寻着世间的风情与美。虽然她有过一段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的失败经历,情感上也始终没有多少真挚的回馈,但是她却执着地守着自己的象牙塔,守着那一方如星空般明澈透亮的净土,潇洒而怡然地活着。即使在死神来访之时,也是处在极具风情报与美的年龄。就如同一颗流星,即使是在陨落之时,也充满着随风而逝的柔美,发散着生命意识的微波。在物欲横流的现今,人们所缺乏的正是有关风情和唯美的教育。在金钱与物欲的冲击下,人们大多已变得情感麻木冷淡,思维更偏向于现实的理性,而少了几份唯美的感性,早己挖掘和捕捉不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风情与美了。这里的风情与美是指深层意义上值得记取的人生风景。可是现今的速食主义人群只谈论功利,不讲究风情,错过人生中的许多风景。例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都怀有一种涌动丰盈的情怀,即使外表平淡无奇,甚至粗丑鄙陋,也不能抹杀那一份真挚的情怀,那份同于其他美丽人士的情怀。但可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一丑人不以意地流露出那份热烈的情怀之时,人们往往展现出人性的弱点,带起有色眼镜,毫不留情加以冷嘲热讽,仿佛那是卡西莫多的微笑,亦或是东施效颦般的举止。难道这份情怀不是一样的美丽动人,一样的可爱,一样的值得珍惜的记取吗?曾因酒醉鞭名马,不敢情多累美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极具风情与美的诗句,恐怕只有在西风东渐,在倡导科学与民主,人文人性的时代里才能写出来。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换上健康的人格和优美丰饶的心灵,去捕捉,去挖掘那些人生中值得记取的风情与美吧!

6.民族文化风情讲座 篇六

关键词:贵州大方,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

居住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的余姓蒙古族, 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几百年来, 他们通过家谱、墓碑、口授等方式顽强地传承着家族的历史, 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管窥这种文化, 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我国蒙古族的认识, 因而是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

一、贵州大方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内在内涵

自元朝以来六百多年间, 蒙古族一直以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格局在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生息繁衍, 其中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来, 在对西南环境的适应过程中, 这一支蒙古族人原来的游牧文化早已发生了变化, 然而, 他们又以其独特的内在内涵传承着家族的历史和作为蒙古人的执著信念, 形成了自己独特不群的民俗风情文化。一方面,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与我国北方典型的蒙古族大不相同。他们不住蒙古包, 没有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祭敖包, 也不举行以蒙古男儿三艺——射箭、博克、赛马为重要内容的那达慕群众性集会, 即使在饮食、服饰、劳动习俗等方面也与自己的北方祖先天差地远。相反, 他们通用汉语汉文, 其生活、丧葬习俗等也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另一方面,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这种与典型蒙古族相异而与当地主体民族大致相同的概貌并没有隔断他们与自己先祖的联系。数百年来, 他们通过姓俗、节俗等极为强烈地凸显了自己的家族寻根意识和族群认同关怀, 其具体表现主要有六:一是他们都以“余”为姓。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一直流传一个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 改“铁”为余姓的传说。即他们原本姓“铁”, 只是后来才将原来的“铁”字拆开去掉“失”改成“金”字然后再去掉“金”字下面的一横改为现在的“余”姓。关于这一改变的详细情况在他们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 (1524) 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中有清晰的记载:我余氏祖姓奇渥温, 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 初号蒙古, 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 又被奸臣诽谤, 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 有诛吾九族之意, 统家窃负而逃, 来至四川, 改铁为余, 余字万代不改, 一行来至泸州凤锦桥, 人多影大, 难以一路, 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 四散各处。诗曰:本是元朝宰相家, 红巾构祸人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 凤锦桥边插柳桠;否泰是天皆是命, 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 一家分作万千家;十人誓愿归何处, 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贫富须相认, 千朵桃花共树发。自此以后, 几经辗转, 余姓蒙古族先人落籍贵州大方县, 虽然自己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因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 但是他们以“余”作为自己的姓却“万代不改”。二是传统节日里没有中秋节。在我国民间, 中秋节与反“鞑子”有关。相传元末红巾军起义时, 在中秋节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而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先人遁入“西涯”最后落籍大方县的一个重要原因恰好是由于“红巾构祸”, 因此, 虽然大方县内其他各民族均过八月十五中秋节, 但是唯独余姓蒙古族不过。三是宰杀大牲畜时一般不割颈而是刺胸。内蒙古牧区有刺胸杀羊的习惯, 而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宰杀猪、牛、羊等大牲畜时尽管也有从颈部下刀以割断喉管和颈动脉的杀法, 但主要方式还是几个人一起用力按住待宰的猪或羊使之不能乱动, 再用刀从它们的两只前腿之间直接刺入胸腔破坏心脏和血管使其致死。至于牛, 由于它力气比较大, 一般是先捆绑好四肢将其拖倒在地然后按住再刺胸宰杀。四是在婚俗及其服饰上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也保留有传统蒙古族的习俗痕迹。长期以来, 他们家族的女子未嫁时都梳成大辫子, 到了婚嫁的年龄如要定亲则分三次相议, 期间男方要送镜子、衣服、酒等生活用品给女方。如果女方觉得比较满意男方, 就会收下男方送给自己的礼物并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花腰带回赠给男方。假如女方不同意则不会收礼。婚事成后, 未举行婚礼时, 逢年过节, 男方必须要到女方家里问候女方的长辈。结婚迎娶时新郎新娘或均穿长袍, 扎一丈二尺长的腰带, 头上要缠头巾, 颜色大致有蓝色、青色几种。有钱人家则比较讲究一般缠缎帕, 总之都包得很大, 以稍垂于右耳后三寸许长为好。也有地方新娘穿大襟半长袍, 领口扣子大都分二或三款, 肩肘扣固定有三个, 侧面腋下也有三个扣子, 袖口有花边装饰。至于女方送嫁者, 虽姑、姨、婶均可, 但固定都是女性, 男方参加婚礼者则伯、叔、表兄等均可并无性别限制。婚礼进行过程中新郎新娘要用盘子盛酒盅, 给长辈、客人敬酒二杯, 一般是新娘端盘, 新郎倒酒。五是三月祭祖。蒙古族的圣主成吉思汗死后, 子孙对他的祭祀是月有月祭, 季有季祭, 其中最大的祭日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俗称“三月会”的春祭。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至今也保留着每年在农历三月份进行祭祀祖先的习俗。这种祭祀具体日期并不固定, 也不是年年都举行仪式活动, 但到时他们无论怎样繁忙都会抽出时间全家人聚在一起休息一天以感念先祖的福佑。六是过年时供菩萨。大方县余姓蒙古族人都会在过年时供菩萨。据余氏族谱记载其先祖“统家窃负而逃”时共有“九子十进士”, 这种与“十”有关的传承很突出地体现在他们供菩萨的活动中。目前, 在大方县大多数余姓族人供菩萨的做法是从年三十这一天一直到正月初三都在菩萨面前烧大香, 香粗如现在的卷烟大小, 固定都是十根, 同时用水果、糖、鱼、鸡、猪肉等作为供品供给菩萨。

二、贵州大方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独特的外在功能

僻处西南的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 除蒙古族外, 世居的少数民族还有苗族等16个民族。千百年来, 这些民族千奇百趣的民俗风情虽然都蕴涵了内涵丰富的意义, 但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享受生活的娱乐功能。与此不同, 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与贵州其他世居少数民族相比却是其主要不在娱乐方面发挥影响, 而是一直张扬它的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和规范功能。首先, 这种民俗风情文化凸显出了极为强烈的教育功能。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对自己的子女, 自小就向他们宣讲“铁”改“余”姓的具体缘由和经过, 同时将《余氏族谱》中盟誓联诗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为此, 现在余姓家族中即使不识字者均可背诵出其铁氏先祖兄弟十人因元末红巾军起义等原因分散避逃前的盟誓诗。其次, 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生成了最为强劲的维系功能。余氏族谱中就记载其先祖子福弟兄在“明主践柞金陵, 文物衣冠一变”时“三人不变元服”, “不著明时衣冠”。近年来, 除了有多人屡次前往内蒙古寻根问祖, 祭祀成吉思汗陵外, 大方县余姓族人还联合云南、贵州、四川、内蒙古等地的其他余姓蒙古族成立了家族宗谱编修委员会, 整理修订出了《蒙古族铁改余总谱》。最后, 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产生了深沉的规范功能。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受到当地主体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侵蚀的同时又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文化遗存, 它们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 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 一直都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余姓家族的各种行为。据大方县一中原校长余自生介绍:他儿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当看到其他非余姓玩伴家庭热热闹闹地过节时, 经常忍不住向父母吵着也要过中秋节、吃月饼, 然而每次二位老人总是态度非常严肃地将自己责骂一顿, 从来没有满足过自己的要求。

三、贵州大方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嬗变的原因及其启示

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民俗风情文化的嬗变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内部原因来看, 余姓蒙古族的先祖在成为统治阶级后在民族政策上实行四等人制, 专门立法规定:“蒙古人扎死汉人, 只需仗刑五十七下, 付给死者家属烧埋银子即可;汉人殴死蒙古人, 则要处以死刑, 并断付正犯人家产, 余人并征烧埋银。”[1]347这种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使当时蒙古人和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因此, 随着蒙古族贵族在以红巾军为主力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丧失统治地位后, 淹留在南方各地的蒙古族担心曾经的被统治者“尽铲主家以自便”[1]372而不敢公开自己的民族身份, 因而改名换姓隐居起来。这在大方县余氏族谱中就曾有提及, 如盟誓联诗“红巾构祸人西涯”说的就有这个意思。从外部原因看, 明太祖朱元璋借助农民大起义的力量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 于洪武元年 (1368) 二月下诏:“不得服两截胡衣, 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 一切禁止。”[2]10这种民族同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包括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 使其在民俗风情文化等方面与当地主体民族相一致。另外, 旧社会封建地主、官僚资本家等蔑视、压迫少数民族。大方县余姓蒙古族居民就曾提到解放前虽然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汉族人, 但到了外面不能公开说自己不是汉族人, 如果说了, 那会连书都读不到。毋庸置疑, 这种生活状况也影响到了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文化, 使之出现了嬗变。

当今时代贵州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要被进一步推向前进。一方面, 诸如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 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需要大方县余姓蒙古族独特民俗风情文化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古族通史》编写组.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 1991.

7.展现中国文化和杭州风情 篇七

一见到这些访美归来的女孩子,她们就你一句我一句说开了:“我觉得洛杉矶的房子都很低,环境很好,道路也特别宽敞。”“和我们相比,美国的同龄人看起来显得比较成熟,他们很开朗很活泼,在马路上就能和着音乐跳起舞来,特别来劲。”“参观美国的学校,我发现他们教室走廊、过道口的地上都很干净,学生们就坐在地上吃饭、聊天,自由自在的很舒服。”一位随行的舞蹈老师和笔者说:“这次合作设立的孔子课堂,其实就是打开了一扇窗,我们的学生和美国的孩子有了近距离的交流和沟通。同时那些美国的青少年也看见了来自中国江南的文化,更形象具体地感受到了天堂杭州的魅力。”

今年9月份,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亲自带队的20余位学区教育行政署官员及校长来杭,共同探讨关于杭州艺术学校在美国洛杉矶建立首个孔子课堂的有关事宜。美方孔子学院致力于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上面向国际化,并希望通过对中国语言和文化艺术的学习丰富他们学生的学习生活,而杭州艺术学校以其“艺术表演中的中国元素和江南特色”为亮点,吸引着他们的眼球。与杭州艺术学校对接的是洛杉矶艺术高中,在美国该校被认为是最好的公立艺术高中之一。它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里面的表演和可视艺术高中,专门从事音乐、戏剧、舞蹈、可视艺术以及电影的教学和训练,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分享所有的设施,但是两校的活动完全是各自独立的。

10月2日至12日,杭州相关主管领导和杭州艺术学校25名师生,专程赶赴美国加州大学孔子学院参加活动,10月3日举行了盛大的孔子课堂揭牌仪式,当地教育行政署官员、加州大学校长、孔子学院院长、洛杉矶艺术高中校长等主要领导都盛装出席,杭州艺术学校校长宋家明在揭牌仪式上致辞。而最让美国学生兴奋的莫过于那一堂洋溢着浓浓中国味的课:娇羞无限的花旦、深情款款的小生,配上清浅淡雅的装束、写意柔和的背景,看上去就像古人的淡彩仕女画一般赏心悦目。这次杭州艺术学校带去了越剧《梁祝》、根据西湖风景编排的舞蹈《间株杨柳间株桃》等节目,美国的青少年从好奇到惊叹,整场演出都沉浸在对于异域东方更丰富多彩的想象中。参加演出的叶凯文告诉笔者,同样是学艺术,美国的学生对中国学生表演的那些节目非常好奇,他们想知道《梁祝》的故事情节,想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地方。几天下来,“他们都知道了越剧,知道了西湖,也知道了杭州是座特别美丽的城市”。

在对宋家明校长的访谈中,他感慨地说:“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青少年对于中国的了解其实非常少,大多集中在长城、故宫、京剧这些最显著的特征上。而这次交流我们发现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显得非常必要。”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融合有赖于各自对文化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相对陌生、相对隔膜的文化,更需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话,而在这方面,中国明显处于逆势地位。

通过和美国老师的接触,宋家明也有这样的感觉:带去的是文化,播下的是杭州的种子。“这样一个孔子课堂,不仅是在美国传播中国文化,也是在宣传杭州的形象。”16岁的戴琳这次去美国住在一个美国女孩的家里,“他们对我们非常友好,都尽量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我们沟通,还经常问我们一些中国的问题。那个美国女孩对我们的戏服很喜欢,穿上了都不愿意脱下来。”

在宋家明看来,这样的文化交流合作对杭州艺校的成长也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杭州艺校和洛杉矶艺术高中将以互换学生、互换教师的模式,进行孔子课堂交流和学习,甚至还有可能合作一部音乐剧。实际上,这几年杭州艺校都一直在推进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学校和香港、台湾多所学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定期开展交流活动;今年9月20日,杭州艺校就与韩国庆尚大学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学校每年都会组团去新加坡进行华侨新春慰问演出,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

Hangzhou Opens Confucius Classroom in Los Angeles

A delegation from Hangzhou Arts School has just returned from its visit to Los Angeles. Headed by Wu Xigen, deputy director of Hangzhou Bureau of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elevision, the delegation inaugurated a Confucius Classroom at Los Angeles County High School for the Arts (LOCHSA). The visit was from October 2 to 12.

The visit was a response to the initiative of a group of 20 plus educators of California that had visited Hangzhou in September. The group met with Hangzhou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the two sides finalized a decision on a Confucius Classroom to be set up by Hangzhou Arts School in LOCHSA, which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est public art schools in USA. The LOCHSA is situated on the campus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les (UCLA) and shares all the hardware resources with UCLA, but administratively, the high school runs its operation independently.

The Hangzhou delegation consisted of 25 members including some municipal leader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Hangzhou Arts School. The Confucius Classroom was launched on October 3, attend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of the local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principals of UCLA, Confucius Institute of UCLA, and LOCHSA.

On the launching ceremony, the student artists from Hangzhou Arts School performed a Yueju Opera play entitled “Liang Zhu” (also known as Butterfly Romance) based on a love story that occurred around Hangzhou in ancient times. The Hangzhou dancers also performed a dance specially created for the occasion.

Song Jiaming, principal of Hangzhou Arts School,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author of this story, speaks highly of the visit, describing it as an eye-opening event. He does not think the American public knows very much about China. The young people in particular know little about Chinese culture except some signature things such as the Great Wall, the Forbidden City, and Peking Opera. This exchange program in Los Angeles opened the eyes of Song and hi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American people take strong interest in knowing more about Chinese culture. Song considers it a task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more arduously on the part of Chinese people. In a diverse cultural context, he points out, exchanges between cultures that are relatively remote from and un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are all the more important.

After talking with American colleagues, Song summarizes the visit in a brief statement: we brought culture over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Pacific Ocean and sowed the seeds of Hangzhou. He says, “This Confucius Classroom does more than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It also enhances the image of Hangzhou.”

The young artists from Hangzhou Arts School are deeply impressed by what they saw in Los Angeles. A girl remembers: “The houses were low and roads were wide and the environment was extremely nice.” Another girl comments: “Compared with us, Americans our age seem more mature. They are lovely and energetic. If they hear music in street, they just dance.” The third girl says, “The school is clean and shipshape. Students sit on the floor, eating and chatting in a highly relaxing and enjoyable way.” A teacher summarizes that the Confucius Classroom at LOCHSA serves as a window on Hangzhou. It creates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on both sides to share and communicate. This visit enabled the youngsters at LOCHSA experienced the culture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felt at the first hand the charm of Hangzhou, a paradise city.

8.九顶塔民族风情园 篇八

目录简介组成部分特色景区看点收缩展开简介

九顶塔民族风情园位于历城区柳埠镇,距济南市区26公里处,按4A景区标准建设的综合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该项目是由山东华洋置业集团独家投资建设。该项目占地1000余亩,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分两期用三年时间建设完成。该项目一期工程由民族、民俗风情区,游乐区,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四大功能区年底基本建成并对外营业。 九顶塔民族风情园,展示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餐饮和工艺品于一体的民族风情区。由傣族、佤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彝族、怒族、布依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6个少数民族村寨组成。来自全国各地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群众讲解各少数民族的习俗。汇集全国各地上百家民间艺人现场制作表演绝活特技 靡全球的滑草、滑车,新鲜刺激的攀岩、速降,蹦极,“上刀山下火海”摩托车飞车,斗马、斗羊、斗鸡和民间绝技等表演项目,还有欢乐谷里绿树成荫的堤岸,峡谷两侧由吊桥、藤桥、步云桥、独木桥等十几个桥拱相连,谷底潺潺流水、瀑布秀美。欢乐世界有娱乐、健身、素质训练等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上百个,真正营造一种自然、活泼、新奇的生态休闲的娱乐氛围。

组成部分

由窑洞度假村、蒙古包度假村、桃花源度假村和傅家庄百年老村落组成。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度假村居住,感受不同风格的民族风情。窑洞度假村让游客体验陕北黄土高原的古***俗;蒙古包度假村牧歌悠扬奶茶飘香;桃花源度假村可以感受中国古老的四合院文化和世外桃源之氛围。

特色

民族风情区

民族、民俗风情区。是一个荟萃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民居建筑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由傣族、佤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彝族、怒族、布依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6个少数民族村寨组成,全部按照各民族建筑特点、风格建设而成。室内外陈列有各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用具,充分体现各民族古朴的生活习俗与特点。周围环境也按民俗风景造物布景,使游客每观赏一处,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全国各地招来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演员,分散于各民族村寨,给旅游讲解各少数民族概况和习俗,表演民族传统节目,展示民俗文化。如苗族“上刀山下火海”,佤族“甩发舞”和哈尼族的“抢婚”表演等。十几个民族村寨分布在民族广场周围,民族广场占地3000平方米,由原始古朴的水车、雕刻精细的图腾柱、容纳1000余人的看台及演出大舞台组成。正式开园后将集中十几个少数民族100余名演员,每晚举行大型少数民族歌舞演出。村寨的风情表演、民族广场歌舞表演将从两个不同层次将民族歌舞艺术的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民族村强调游客参与性,游客可以身着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演员一起载载舞,欢庆“火把节”、“泼水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也可参加少数民族婚俗表演,亲身感觉吊桥、溜索、秋千、转秋等饶有兴趣的娱乐项目,并可以在民族村品尝各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购买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民俗工艺一条街”,不仅可以展示全国民族手艺艺人的作品,同时可以亲眼目睹艺人的绝活表演,游客还可以亲自制作、体验。

运动娱乐区

游乐园包括滑草、滑车、攀财岩、速降、溜索、蹦极和欢乐谷、欢乐世界等。溜索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一种原始的渡江工具,经改造包装后为景区全新游乐项目。游客顺索道急滑而下,可体验西南少数民族穿越岭的无限风情,既惊险又刺激。滑草、滑车项目起源欧洲,风靡全球,以其神奇的感官刺激真填补了我省滑草项目的空白。攀岩、速降、蹦极也是目前比较前卫的游乐、健身项目,深受当信青年人的喜欢。欢乐谷两岸绿色成荫。高度有30多米,长度有近40米的峡谷侧由吊桥、藤桥、步云桥、独木桥等十几个桥拱连接,谷底潺潺流水,瀑布秀美。欢乐世界有娱乐、健身、素质训练等群众参与性强的项目上百个,这些项目既可使青少年达到娱乐、健身之目的,又可以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真正营造一种自然、活泼、新奇的生态休闲娱乐氛围。

文物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包括国家级保护文物九顶塔、观音庙、圣水泉、圣水潭、灵鹫摩崖石刻、金鸡窝、石炕等。九顶塔始建于唐代,明人许邦才《九塔寺记》称此塔:“一茎上而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九顶塔后灵鹫山悬崖上有80多龛佛像,雕凿精美,系盛唐风格。该区植被茂密,是天然大氧吧,山上有金鸡窝、一线天、石炕等著名景点,并有许多形状奇特的古树,高达近百米的瀑布飞流直下,非常壮观。山沟的溪流清澈,鱼儿游弋,游客可以摸鱼、垂钓等,500多只吊订和上千个形状各异的休息凳,可供游人随时休息。

古老村落区

度假区设有窑洞度假村、蒙古包度假村、桃花源度假村和傅家庄百年老村落。游客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度假村居住,感受不同风格和民族风情。窖洞度假村,让游客体验陕北黄土高原的古***俗;蒙古包度假村牧歌悠扬,奶茶飘香,让人找到游牧放歌、回归自然的感觉;在桃花源度假村游客可以感受中国古老的四合院文化和世外桃源之氛围。

景区看点

9.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苗族、满族、彝族、朝鲜族等的服饰特点。

2、了解民族的饮食习惯和节日。

3、认识民族风情的多样性,培养尊重少数民族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难点:

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步树立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学会欣赏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具准备:

民族服装、节日图片及相关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喜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但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这首歌,然后告诉我从这首歌曲中你听到什么?(播放:爱我中华)

生1:中华有56个民族(你听得真认真)

生2: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各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你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强)生3:56个民族有56种语言(说得真不错)

师小结:是的,我们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创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但是各民族之间却又是各不相同,同学们想不想深入地了解?(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寻找“少数民族的踪影”。

1、让学生谈身边的少数民族,感受少数民族就在我们的身边。师:现在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在你身边你所了解的少数民族。

学生交流后,师: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老师也给你们展示一下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的图片吧。

教师出示街上的民族踪影图。

例如:步行街鄂尔多斯的蒙古族羊毛衫,满族的旗袍,小摊上的土家族烧饼,新疆维吾尔族的羊肉串,步行街的奶茶,街上卖土特产的少数民族,兰州拉面馆,钱币上的民族。

师: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

二、民族猜猜乐,初步让学生领略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师: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一个看图片猜一猜的游戏 老师出示图片玩猜一猜的游戏: 师:知道这是哪个少数名族吗?

根据服装猜民族:

满族 白族(板书:服装)师:这个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食物呢? 根据饮食猜民族:维吾尔族食品馕 土家族糍粑(板书:美食)师: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根据节日猜民族:彝族火把节(板书:节日)师: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建筑?

根据建筑猜民族:蒙古包 土家族吊脚楼 师:这是哪个少数名族的歌曲? 根据歌曲猜民族:《我是草原小骑手》 师:这是哪个少数名族的语言? 根据语言猜民族:

藏语扎西德乐(吉祥如意)新疆语亚克西(好)

师:同学们,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吗?(学生说)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览民俗文化村,共同领略多彩的民族风情。(课件出示民俗文化村图片)

三、游览民俗文化村

1、走进民族服装馆,了解民族服饰。

A、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民族服饰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服装馆,了解民族服饰。(课件出示:民族服装馆)

师:在上课之前呢,我让同学们收集了名族服装的资料,现在我们展示一下好吗?

学生拿出收集的民族服饰资料,根据搜集准备的资料汇报服装特色。B、学生展示完后,老师出示课件补充。师:中华大家园里,还有许多民族,我们一起来欣赏吧!老师出示:白族、壮族、独龙族、京族、瑶族、土家族、佤族、哈萨克族、黎族、水族、土族、畲族、侗族、阿昌族、保安族、怒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德昂族、鄂伦春族(课件配上音乐和图一起出示)。

C、教师出示准备好的3—4套民族服装让学生试穿,跟着老师学做代表性的动作。

D、师:游览完服装馆,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

师小结:他们的服装真漂亮,不仅款式多,而且颜色多,图案多,饰品也多。

2、走进民俗美食街,了解民族美食:(出示民俗美食街的图片)

师: 你们吃过民族美食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民族美食街吧。你们又了解了哪些民族特色食品呢?出示一下你们收集的资料吧。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老师出示一段制作民族美食的视频

师小结: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可以享受多滋多味的美食,生长在这样的国度真是幸运。

3、走进民俗节日广场,体验民族节日。

A、师:刚才我们逛了一圈美食街,了解了名族美食,现在让我们走进民俗节日广场,去了解民族节日吧。(出示课件:老师出示摔跤,赛马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节日,学生介绍那达慕大会。

B、出示傈僳族刀竿节图片,学生介绍刀竿节,体会民族精神。出示彝族火把节图片,让学生介绍火把节,了解过火把节的民族之多。

C、在我们的民族中有一个节日和我们汉族的春节差不多,也是从正月初一开始,正月十五结束。你们猜一猜,是哪个民族的节日?出示藏历新年体会藏历新年的时间长。D、看泼水节视频,感受傣族人民的祝福。师讲述周总理参加泼水节。

师:有一年,周总理去云南视察,刚好赶上傣族的泼水节,热情的傣族人民盛情邀请我们的总理参加活动。可在一旁的警卫怕我们的总理淋水受寒,于是他找来一把伞帮总理遮挡,但是我们的总理拒绝了,你猜猜总理为什么要拒绝?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我们民族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处,才能共建美好家园。(板书:互相尊重)

沟通无极限,了解万岁,只有了解才能共创和谐社会,我们才能玩得更加开心。

4、播放《金孔雀轻轻跳》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民族歌吗?会唱的可以一起唱。(学做动作)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这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分的喜庆。

5、游客留言簿:

我们开心地游览到此结束,不过民俗文化村有一个规定,要求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上自己游览后的感受。(出示游客留言簿,播放《请到这里来》的音乐,学生动笔写)

10.长白山的民族风情 篇十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是长白山脚下至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其祖先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肃慎族。满族传统以游猎、采集、捕渔相结合,兼顾农业。因此在长白山脚下满族人民创造了符有多重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故时自然环境未遭破坏,长白山周围为千里林莽覆盖,外人极难进入,惟有经验丰富的满族老猎户才能找到前往天池的道路。满族人民自古经营狩猎、采药、捕渔、采珍珠基本都依赖于长白山供给的丰富自然资源,故而逐渐产生对长白山的信仰与崇拜。在满族人民信奉的萨满教中不仅将长白山视为世界众神的栖居之所,同时也是本民族祖先的发祥地,以及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是名副其实的民族精神源头。因此,在东北地区满族民居中通常把供奉祖先的神板设在自家室内的西墙上,室以西炕为尊位只许年长辈高的老人就坐,其目的就是让神板上的祖先神位与长辈时刻面向东方的长白山,时刻瞻仰民族圣地的光芒。

在满族家族祭祀中,全氏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最新的衣服,尤其是妇女们身着彩旗袍,头带答拉赤,足登花盆底,显得既美观又庄重。在族长的带领下人们要杀猪乞福,由家族中的神职人员‘萨满’唱诵魂归长白山的历代祖先功绩。到了夜幕降临时分,萨满要头带铜制神帽,神披五彩丝线装饰的神袍,下套神裙,腰扎36对铁铃,手持白色神鼓,准备祭祀长白山神。长白山神被称为“超哈章京”,不仅是主管东方的大神,同时也是主管国家命运军事胜败的战神。是必须祭祀的主要神灵之一。祭祀长白山神时萨满要高举金叉伴随每小节三次全音符的鼓点跳战神舞,舞姿当中充满战斗动作。祭祀长白山神的同时还要祭祀火龙神,萨满要凭借毅力与勇气赤手抓起烧红的铁索凌空挥舞,顿时火光绚丽以显示古代火山喷发的壮观历史。祭祀之后人们还要表演‘盛洪舞’大家有的扮作猎人,有的扮作野兽,表演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满族祖先在长白山林中行围狩猎勇斗猛兽的景象。

长白山自古是人参等高档药

材的产地,满族先民因此经营药材生意历史悠久。每年秋季八月十五前后长白山下以养殖人参为业满族农民都要挑出一年中存放的品质最优的人参给邻里亲友观看,并请客吃饭,这一风俗称为‘庆开山’,为的是庆祝长白山神的慷慨恩赐。

近年来,每年春季或秋季都有满族的民间团体陆续前往长白山祭祖览圣。2007年起经吉林省白山市筹备,在长白山下建立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面向海内外游客开放,宏扬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2008年考古学家在长白山主峰天池西北15公里处发现了金朝用于祭祀长白山的皇家祭坛,规模宏大为现今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代祭坛之最。这一切使現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以长白山为核心联为一体,已成为长白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观。

朝鲜族风情

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清朝末年20世纪初他们才迁移到我国的长白山脚下,鸭绿江畔,在长期的生活和战斗中,他们同汉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朝鲜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强。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

浓郁,一般是稻草屋顶,朝鲜族大炕、木筒烟囱。大多数朝鲜族聚集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因此他们就地取材,用稻草盖屋顶,又隔雨,又保暖,经济实惠。朝鲜族大炕别具特色,房间整个地面除了放鞋子的地方,其余是一埔大炕,进屋就脱鞋上炕,炕上一般埔着地革,朝鲜族妇女总会使它保持的干干净净,爱清洁也是这个民族的一大特点。

传统的朝鲜族的服饰以妇女穿的高丽裙最为独特。每到大型节日、朋友聚会或生日、祝寿她们总会穿上这种传统的服装,伴随着那优美的民族乐曲,载歌载舞,热闹一番。朝鲜族妇女摆运物品一般用头顶,这是在长期劳动中练就的本领,即使走的很快,也非常平稳。在历史上,朝鲜族男尊女卑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和日本的风俗有些相象,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现象也逐渐在改变。

朝鲜族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独具风格,它们多半反映劳动和丰收的欢乐的场面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朝鲜族歌唱家和艺术家。每到朝鲜族的传统节日和庆祝的场面,他们都会引吭高歌,举杯畅饮,充分体现了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朝鲜族的民族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为老人祝寿场面热闹隆重,体现朝鲜族尊老爱幼的风俗。

传统朝鲜族舞蹈有刀舞、长鼓舞、龙鼓舞、农乐舞等。伽椰琴、奚琴、筒箫、长鼓、手鼓是朝鲜族的传统民族乐器。朝鲜族的饮食文化也远近闻名,朝鲜族的主食一般以米饭、打糕、冷面为主,朝鲜族的铁锅与汉族的蒸饭的铁锅有所不同,它口小,内大,所蒸出的米饭味道纯正。打糕是用糯米蒸熟以后,经过反复锤打而成,吃起来柔韧可口。朝鲜族冷面多为夏季食用,冷面所用的原料为荞麦粉、面粉和淀粉按一定比例和匀,经过手工机械压制到沸水里煮熟,然后放以冷水里浸泡,食用时放到特制的冷面汤,然后加辣椒沫、牛肉片、煮熟的鸡蛋、黄瓜丝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吃起来,凉爽可口,特别受到女性的欢迎。

朝鲜族的菜肴多以凉拌和泡渍的为主。朝鲜族泡菜家喻户晓。所用的原料多种多样,几乎无所不有,常见的有桔梗、薇菜、蕨菜、海带、萝卜、大白菜、黄瓜等等,泡制时所用的佐料主要有姜沫、蒜泥、辣椒沫、盐、味精等。朝鲜族泡菜是游客餐桌上最受欢迎的菜肴,传统的朝鲜族人爱吃狗肉,做法独特是宴请客人必备的一道菜。狗肉汤、酱汤、鲢鱼汤、水豆腐、明太鱼、朝鲜族包饭、朝鲜族烧烤、用糯米酿制的朝鲜族米酒都颇具民族特色,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你作为一个外地游客到这里,欣赏完美丽自然景观,坐朝鲜族农家大炕上,品尝风味独特的菜肴,喝着朝鲜族米酒,听其音乐,观其舞蹈,你一定会乐在其中。

朝鲜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有摔跤、跳板、荡秋千、拔河、传统木排赛等。每到大型节日都要举行体育运动会。

11.民族文化风情讲座 篇十一

文中有“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 而“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 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 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 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教师据此教育学生,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 发扬“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更可怕的是, 还有教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了不起, 瞧, 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比较起来, 咱中国人就不行了, 这种境界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呢。中国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 所以, 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小事、这些身边的事情做起, 努力实现“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 一叶障目。

文本细读, 绝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 细读之“细”, 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 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就整体语境和语义看, 其意图和主旨显然不在“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 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 “爱花的民族也很多, 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间隙, 季老还不止一次地提到, 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 “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爱花, 一如泰国人信佛、中国人爱面子一样, 自是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 这一点, 毋庸置疑。

第二,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和刻画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 季老又不厌其详地强调那样一种养花方式 (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是朝外开的) 在哥廷根是“家家户户”的, 花的奇丽景色在“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这种奇丽的异域风情让季老吃惊, 觉得颇耐人寻味。

第三, 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 在结尾处, 季老特意点出“美丽并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是对爱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最有力的诠释。难道不是吗?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第四, 文章还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 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 分明在告诉读者, 这不稀奇, 也没什么, 在哥廷根, 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 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 只有深入到每个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活的文化。

这是就文本整体的语境看, 再就该单元的整组课文看, 将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也是违背编者初衷和意图的。

正如该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 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 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 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 看一看。”也确如编者所言, 本组的四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而吸引人的风情、文化。

无疑, 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我以为, 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 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读景色的风情密码

毫无疑问, 在哥廷根, “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人文景观。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 则将这道独特的风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在这里, 风景经历了一个由形象到意蕴的认识过程。

第一步, 执教者以一句“变化是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统领起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 教师有意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那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安排, 显然是对“风景”的顾盼生情。

第二步, 紧扣“奇丽”这一关键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道风景的奇特和美丽。在这里, “美丽”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赏析之中。风景之“奇”, 奇在“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因此,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因此, 让人看得如入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对“在屋子里的时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 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早已习以为常, 因此, 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询问也不过是“莞尔一笑”。

第三步, 由“奇丽的风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 或者说, 奇特的民族风情。显然, 风景的背后, 是风情、人文的密码。在哥廷根, 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执教者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以及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 感悟到原来“美丽”一词的涵义, 除了上述看到的“风景”之外, 还有德国人的美丽习俗在内。

将景色和民族的风情联结起来加以赏析, 这是执教者的明智之举。

二、风情之后———体悟风情的文化意蕴

其实, 就单元主题和文本主旨看, 解读至奇特的民族风情也算是大功成矣。无论如何, 让我们颇为担心的那种“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在此课中并未出现。

但是, 执教者的识见和勇气并未到此为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 随着教师的“先生留学德国时期, 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一问, 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背景逐渐进入学生的解读视野。

首先, 当学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战”时期出现在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时, 其惊奇、惊讶和惊叹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们从执教者精心创设的两次引读情境中, 是不难体会其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的:

师:是啊, 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确实让人感到吃惊。一面是饥寒交迫, 一面是鲜花满街, 这是———

生: (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 一面是鲜花满街, 这是———

生: (齐读)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 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原来, 在如此恶劣、如此残酷的生活背景下, 德国人依然如此真切、如此奇特地爱着鲜花, 这就不能不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其次, “只砍有记号的树”一文的拓展, 进一步延伸了理解这一奇特风情的背景。我们清楚, 拓展是为了反哺, 拓展是为了将哥廷根的这一奇丽风景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来理解。这背景, 便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意蕴。这一点, 对执教者来说, 是高度清醒、高度自觉的。我们从其中的两个细节就能窥斑见豹:

生:我觉得他们很善良。

师:为什么说他们“善良”?

生:因为他们只砍有记号的树。

师:不要忘了, 有记号的树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树啊。说他们善良的话, 那么, 这些树就不该去砍了, 是吧?其实, 这跟善良不善良倒没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别的看法吗?

当一个学生将德国人只砍有记号的树这一行为解读成“善良”的时候, 执教者进行了“归谬式”的点拨和启发, 但并未直接给出结论。

生:我不得不为德国平民的环保意识感到吃惊, 他们虽然处于寒冷的冬季, 但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要把一片绿色留给下一代。正是因为他们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 所以经过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后, 德国重新站了起来。

师:其实, 真正让人吃惊的, 并不是他们的环保意识, 而是你刚才所讲的“认真对待每一个规定”。老实说, 中国人做不到, 美国人做不到, 和德国紧挨在一起的法国人也不一定做得到。这是这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

当另一个学生已经朦胧意识到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时候, 教师则不失时机地加以引领和提升, 通过与不同国家的人的比较, 最终使学生明白这就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

如果《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中这一奇丽的景色还只不过是一道奇特的异域风情的话, 那么, 拓展一文的引入和比照, 则将风景、风情和德国民族文化的解读融为了一体。

的确, 只有更多地了解异域风情和异国文化,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风情和文化。正如方文山所言:“主观上的文化差异是客观上比对出来的, 假设世界上只有一种民族、一种语言、一种建筑形式、一种风俗、一种价值观, 那就没有所谓的文化了。”

上一篇:青岛十二五规划纲要篇下一篇:一年级人教版下册《荷叶圆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