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案例分析(共12篇)
1.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篇一
给单亲孩子一片艳阳天
——塔子湖小学
一、基本情况
李华林是一年级二班的学生,她性格内向,从不主动讲话,也不会讲普通话,所以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作业也总是错很多。因为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下课后既不主动和同学玩,也没同学愿意和她玩。面对明显的孤立,同学们都嘲笑她傻,她自己也觉得自己笨,加上语言不通,上课更加不听讲。所以在班里是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上课一提考试就没精神。如何帮助她增加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案例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不会说普通话,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容易走神,课后布臵的预习和复习工作不能按时按量完成,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便越来越不理想,一考试就很紧张,很害怕,也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经历的挫折多,失败也多,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离婚的家庭也与日俱增。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这些心态如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李华林的父亲不仅文化水平较低,而且经常使用家庭暴力,她很小时就经常挨打,后来父母离婚,母亲一个人带着他从青海到陌生的武汉靠打工生存,繁忙的工作导致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孩子过重的压力在未能达到老师要求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也会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尤其是学困生不够了解,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美,又会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和孤立,以及家长的不满和不理解。长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就慢慢占了上风。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增加关注,给与肯定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平时我就有意识地多关注她,尽力发现任何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尽力去发现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上课要求学生跟读时,我会经常用眼神示意她跟我一起读,只要她一张嘴,我就送出我的微笑给与肯定和鼓励;表演时尽量鼓励不举手的同学,让她看到别人的勇敢后,再让她上台表演,一次次的提示和引导她配上动作,朗诵诗声音更响亮,甚至和她一起表演,即使达不到普遍要求,也给她最高分,并要全班同学表扬她,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肯定她的从不开口到开口,从不举手到举手的进步和转变。每天利用中午打饭的时间和她交谈,轮到她时就鼓励她:“今天上午你表现很好,下午继续保持,好吗?”等等。
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认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了去除李华林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和我一起跳绳、表演,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她,还经常对同学说:“看,李华林今天的作业写得很认真!”“李华林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敢上台表演了。”“李华林同学……”渐渐 的,李华林敢和我接近了。有时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会抬头主动冲我笑;有时中午吃饭,她会告诉我谁没有吃完饭。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李华林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每天等着李华林的妈妈来接她,详细地说明李华林今天的表现及出现哪些问题,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家多练习普通话,把每天在学校学的课文回家读给妈妈听,以及自己整理书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并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李华林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李华林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她的学习成绩在提高了,上课能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的次数多了,而且声音比之前大了很多,下课能有意识地跟着同学,看别人玩,尝试着与同学交往、做游戏,愿意参加一些班级活动,与班级、同学慢慢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认真些主动些,喜欢要妈妈听她读书,要求妈妈和她讲普通话,自己主动收拾书包。
五、结论
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要及时的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李华林的改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华林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要做到不放弃,不嫌弃,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放大孩子的优点,使之一步步打开自己的心结,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
融入到集体中去,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其自信自强。其实孩子如同小树,我们老师和家长只能在旁边扶住她不长歪,不被风雨侵蚀,只能关心她是否晒到阳光,其他的只能靠他自己,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她成长,等待她更优秀。安静,爱怜的看着她,让她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有人在关注她,她就有成长的愿望,就有力量去面对风雨。
2.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篇二
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课程文件的形式对语文课程的德育性进行了确认:“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新课程标准把这一目标作为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再单纯以学科逻辑为主导,而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希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升华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品质习惯。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多能体现闪亮的人性、崇高的人格、不朽的精神等德育因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渗透。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
选文、编排、注疏、点评和印刷是“文选型”语文教科书编撰的基本工作,而选文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4]随着教育多元化的不断发展,教材编审和发行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出现了多种版本,每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彰显出自身的个性。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的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按选文为主体编制的,是典型的“文选型”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全国语文教材的杰出代表,其选文的增加与删减总能引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因此,在专家和学者的反复斟酌之下,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颇具教育意义和深厚的情感,希望学生阅读选文,促进个体和谐发展,进而达到与他人、自然、社会和谐的目的。通过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至六年级共12册课本中(除去选读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内容外)的353篇必读课文的主题发现,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培养个人与他人和谐关系的课文有66篇,占课文总数的18.7%;涉及赞美 自然,鼓励人与 自然和谐 相处的课 文有109篇,占课文总 数的30.88%;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民族、祖国、世界的情感,提高社会责任感的课文有75篇,占课文总数的21.25%;对学生进行个体行为规范教育的课文有103篇,占课文总数的29.18%。
从选文的主题分布可以看出,语文教材使用的选文除了要满足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所要承担的传授语言文字、文学素养等基本知识技能的需求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成为语文教科书选文的主要出发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也体现了这一点,其选文的主题多是针对教会学生如何培养正确的人事物关系展开的。因此,语文课文选文的德育性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和完整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德育因素及侧重点
1.选文德育因素和内容
依据选文的主题,可以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分为关系到个体建设的德育、关系到生活所在集体和谐的德育、关系到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发展的德育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各有其丰富的内容,通过选文灵动的文字或直接或间接传达的德育信号,各个层次具体内容如表1。
德育在个人层次上主要要求人格的优化以及个人品质的提高;群体层次则涉及与亲人、师长和朋友的关系,从爱自己的家人做起,延伸到关心生活中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他人和小的社会群体;在社会、国家以及世界层次将个人道德品质推及整个社会群体,是道德品质进一步升华的体现。可以看出,通过选文所表现出的德育提倡逐渐渗透、层层递进,这也符合中国传统人伦教育的推己及人的理念。
2.选文德育因素各层次内容的侧重点
(1)在个体层次上突出个人素养建设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德育虽然重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但是个人素养建设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则是德育的更高要求,语文教材的选文必须在陶冶学生情感的同时起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不乏表现儿童日常生活乐趣的文章。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选文《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在描绘孩子们生活剪影的同时表现出儿童纯净的内心世界。同样选入五年级下册的第二组课文,无论是《古诗词三首》中所选的三首古韵的诗词,还是《儿童诗两首》所选的现代的儿童诗,都体现出五光十色的童年;《冬阳·童年·骆驼队》刻画出的冬阳骆驼、《祖父的园子》表现的热闹与惬意、《童年的发现》彰显的大胆探索都真真切切地展现出儿童的游戏天性、儿童生活的愉悦和乐趣。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的童真童趣,通过阅读他人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学生可以对比审视自己的日常言行、习惯、情感,对不正确之处进行纠正,从而提高个人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共有77篇文章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宇宙浩瀚的惊叹、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动植物和谐生长的赞美。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编排的第一组课文共四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四篇课文虽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是所要体现的主题都是表达对大自然雄奇美好的赞美之情。同时,共有49篇选文是体现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优秀成果。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一组选文的四篇课文《草原》《丝绸之路》《白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赞扬大自然美丽景致的同时兼顾表达了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歌颂之情。反复出现的题材,或描绘令人心醉的景物或颂扬宏伟壮丽的历史文化建筑或表现人类对神奇宇宙的不懈追求,这些文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情景、表达出希望和友爱,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健康的心灵和性情、美化其人格有很大的帮助。
(2)在群体层次上表现亲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奉献。亲情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点,这与中国传统的人伦观念讲求“至亲至孝”有很大关系。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表现亲情的选文有15篇,这些选文有的表达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有的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选文《地震中的父子》《慈母情怀》以及六年级上册的《怀念母亲》,这类课文体现父爱母爱的伟大,也让学生换位思考自己的父母,达到让学生采取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的教育目的。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与周围人群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是这一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因此,语文教材的选文突出关爱和奉献这一主题。例如,三年级上册的选文《给予树》和三年级下册的《她是我的朋友》,都以围绕给予周围人关爱,奉献他人不图回报为中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掌握有效的方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3)在社会国家及世界的层次上重点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我国语文教材编撰的灵魂。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点,表现民族和国家的文章一直是语文教材选文不可或缺的部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共选入61篇文章,表达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刻情感,这些文章有的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有的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榜样形象,有的直接抒发真切的爱国情感。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我多想去看看》,这篇选文是一首简单的儿童诗,表现出母子两代人希望能去首都看升国旗的共同心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自然,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纯朴的且令人感动的爱国之情。同样,在二年级上册第三组选入的四篇课文《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都围绕首都北京展开。《欢庆》以短诗的形式,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北京》一文介绍了我国的首都北京,让学生对祖国的首都肃然起敬,心生向往;《我们成功了》描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的喜悦,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跃然纸上;最后一篇课文《看雪》讲的是台北的孩子希望能到祖国首都北京看雪的故事。本组课文以《看雪》收尾,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由此可见,语文教材选文在情感的编排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极具道德教化的意义。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方式及特点
1.选文德育因素呈现的基本方式
一般来说,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对文学篇章的界定,选取的是广义的文学意义,也就是说除了论说性质的文本外,将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都归入文学范畴,其中包括儿童诗歌、古诗、寓言、故事、童话、小说、散文、书信、日记等。多种文学体裁选入语文教材,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系统的文体意识,提高其文学素养,还能通过阅读多种文体和文学表达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升华其价值观。各个层次的德育因素一般不会采用对学生直接说教的方式来呈现。隽永的字里所体现的深刻的德育内涵,需要学生挖掘和体会,对学生形成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由于选文文本的题材和体裁具有多样性,因此隐含在选文之中的德育因素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多种呈现方式。综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总体来说所选文章德育因素呈现的基本方式有通过直接抒情呈现、通过叙事后直接说理呈现、通过形象化的事物呈现、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呈现和通过人物话语呈现五种。
2.选文德育因素呈现方式的特点
(1)直接说教和间接呈现相结合,以间接呈现为主。通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自然不同于直接对学生进行说教性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大多是选择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文学作品。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353篇选文中,采用间接呈现德育内容的课文有296篇,占全部选文篇数的83.85%,而以直接说教的方式呈现德育因素的选文仅有57篇,占全部选文篇数的16.15%。在全部57篇通过直接说教呈现德育因素的选文中,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呈现的有29篇,采用叙事后直接说理的有28篇。
间接呈现出德育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一年级上册的选文《雪孩子》,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塑造的雪孩子是一个可爱的、舍己为人的形象。这是一篇典型的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文章,故事直到最后都没有直接对雪孩子进行赞美,而是说雪孩子变成了一片白云,将雪孩子无私奉献的精神升华,这一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动。这类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篇章,需要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仔细体会。当然,这类间接呈现德育因素的文章在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选文中还有很多,如一年级下册的《小白兔和小灰兔》。
为了避免直接说教,选文会用对话的形式将所要表达的德育内容间接呈现出来。《胖乎乎的小手》这篇选文就是通过记叙一家人对话的方式,间接教导学生要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出自己对家人的感激和爱。同样,选入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掌声》在文章的最后记叙了英子的来信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文章没有用直接说教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与他人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是通过英子的感受间接转述呈现这个道理,寓德育因素于人物话语之中。
当然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选文在教材中也是存在的,只是数量上不如间接呈现多。例如,一年级下册的选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直接通过文章记叙老区人民对毛主席的感恩之心,在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还有一部分选文会在文章的结尾直接向学生讲明文中的深刻含义,以起到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例如,四年级上册的选文《秦兵马俑》在文章最后就写道:“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结尾的一句话起到概括主题的作用,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正反人物形象对比,肯定正面积极形象。小学阶段语文课文选文多以记叙故事为主,记叙故事自然离不开人物影响的塑造。选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对比,烘托出正面形象的伟大,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篇选文就是将没有种出花的雄日与其他种出花的孩子进行对比,在众多孩子的烘托下,雄日的这种诚实的品格才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尊严》这篇选文也将年轻的哈默的行为与其他的难民的行为进行对比,这样更加表现出哈默追求个人尊严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在语文教材选文中,也有很多塑造英雄形象的选文,例如,《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选文,这些都是纯粹塑造正面形象的文章,通过积极肯定这些榜样人物,直接给学生注入正能量,让学生直接从正面形象身上体会到他们的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
(3)低年级阶段主理,高年级阶段主情。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级水平六个阶段,9岁以下的儿童处于前习俗水平,他们有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更多的是服从。10~12岁处于习俗水平,这一时期人的道德发展具有维护社会权威和秩序的定向。在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一年级至三年级选文多倾向于让学生明白道德事理,四年级至六年级选文侧重于表达道德情感。例如,三年级下册选文《太阳是大家的》,通过一首小诗的形式,向学生直接说明太阳是我们地球上每个人的,要热爱地球、热爱自然。在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山雨》,通过选文字里行间表现的强烈情感,表达对自然的赞美,让学生建立起珍惜自然、热爱自然的道德情感。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可能阻碍德育的因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编排精炼有序,整个教材选文体系囊括古今中外、学科内外,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选文来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广袤的自然风光、不同民族的习惯。但是,以时代发展和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视角来审视,所选文本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仍存在着可以改进之处。
1.部分选文时代感不强,学生难以体会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表现当今科技发展文章并不鲜见,这类文章或表现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或体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通过学习这类文章,特别是展现我国新技术发明的文章,学生会体会到强烈的归属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这类文章的德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在教材中呈现出的往往是“过时”的技术,这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科学技术,很难让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学生感到神奇,很难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仅在全篇最后对新世纪做了简单的展望,如今历史的车轮早已进入21世纪,这篇文章明显缺乏时代感。同样,在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的课文《新型玻璃》,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文章中所介绍的一些玻璃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算不上是“新”。表现科学技术发展的文章入选教科书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今后投身奉献科学技术产生最初的憧憬,而选文里所描述的这些似乎有些“旧”的科技,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共鸣感和使命感自然会降低,德育意义也会随之减弱。
2.部分选文成人化印记较重,与儿童发展阶段不符
为了达到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一些选文的情感和观点偏向于成人,教导学生做一个听话而且懂事的好孩子,这类文章所塑造的“好孩子”形象无论是为人处世方法还是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超出了同龄孩子应有的水平。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讲述了一个叫萨沙的小朋友护花的举动,选文呈现出要热爱大自然、爱护弱小、懂得谦让等德育内容。在文章最后有这样的描写,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到:“妈妈,我现在还是最弱小的吗?”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为塑造“好孩子”的榜样,其中主人公萨沙的举动和语言都经过了成人化的打磨,雕琢痕迹明显,显得不那么真实。又如,四年级下册的选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体现了真爱和平的德育内容,但是选文中向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没有体现孩子的天真和无邪,最后的呼吁更是与年龄不符,因此这封信明显不是出于孩子之手,成人化印记很重。这样成人化痕迹较重的文章,往往脱离了孩子真实的生活,超越了他们的行为和语言能力,因此难以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也导致其中所表现的德育内涵变成了说教性质的灌输,不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成长。
3.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三
关键词:小学德育;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1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行,德育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德育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道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文化课的培养,导致德育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
德育即道德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然而,许多学校的领导、教师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他们更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认为德育无关学习成绩,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学生的德育不重视,不开设德育课程或者德育课程过于形式化,导致小学德育缺乏实效性。
(二)小学德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一方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道德标准,而当下的小学德育常常忽视这一点,只拘泥于传统的道德教育,不能做到因时而异,与时代接轨。另一方面,道德教育过于书面化,缺乏社会实践性。道德在社会事务中更容易得到体现,因而,道德教育绝对不能与社会脱节,只拘泥于书面。
(三)小学德育的方法方式不恰当
小学德育的内容过于空泛,或倾向于成人化,不能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来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德育工作者只一味地将德育内容强加给小学生,而忽略他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学生只能强行记忆德育内容,而不能领会、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德育工作自然收效甚微。
(四)家庭忽视小学生德育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在一些家庭,父母思想观念落后,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孩子从小缺乏道德教育。一些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有错误也不指出,反而一直放任,导致家庭教育的力度薄弱。
(五)忽略了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生的生活,然而网络上存在的一些负面内容、消极思想也被小学生接触到。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时期,如果小学德育工作者不能充分认识到网络消极文化所带来的影响,将给小学德育带来更大的困难,使小学德育处境更为艰难。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切实抓住小学德育精髓,丰富其内容
小学德育应避免空泛化,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道德素质教育比科学文化教育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先要学会做人,接下来才应该是做学问。小学教师不能因为德育与考试成绩无关而忽视对学生该方面的培养。教师应抓住德育内容,发挥课堂作为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小学德育应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时代不同,其道德标准也有所不同。小学德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避免过分拘泥于传统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与时代接轨,同时,道德教育也应注重其实践性,不能与社会脱节。小学德育应做到让学生脱离课本,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好少年。
(三)改革道德教育方式,强化道德教育力度
学校应加大德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而非一味形式化,只追求表面上的德育。学校在制定德育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使课程具有趣味性、灵活性,避免课程内容过于空泛、枯燥。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顾及到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进而对其进行德育。德育工作者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希望工程”进行爱心捐款,让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并总结心得感受,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四)家庭与学校充分配合,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共同对孩子进行德育。家长应摒弃成绩至上的落后观念,充分认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应避免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的言行举止或思想出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予以指正,切不可放任自流,否则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学校教育更加强调的是整体教育,而对单个个体的教育力度不是很强,家庭教育刚好弥补了学校在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家庭教育更应与学校教育相配合,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减少网络消极影响
在网络时代,小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除了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和乐趣之外,还让小学生暴露在了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中。要避免小学生受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免受网络消极文化的荼毒。
三、结语
德育对小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小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好少年。
参考文献:
[1] 宁扎旺姆.浅谈小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12).
[2] 王仕魁,谢彦波,王河滨等.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浅探[J].科技资讯,2013(27).
[3] 白美丽.谈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青年·教师,2013(12).
[4] 次旦卓嘎.小学德育活动现有问题及优化对策探讨[J].吉林画报:学术版,2013(7).
4.小学德育案例简析 篇四
打靶期小学 侯江华
一、学生情况简介 姓名:李某 性别:女 年龄:十岁 三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有学习的干劲,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2、能按时完成作业,但质量太差
3、上课从不回答问题,好像上课与我无关,无任何表情
4、不喜欢与同学交流
三、个人因素调查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下课也很少或甚至不与同学交流,经常独自一人躲在角落里,上学、放学也经常单独行动。也从家长那里得知,在家也如此,不喜欢和村子里的同龄人一起玩,在人面前不拘言笑。
四、个案分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优点、缺点,都希望自己有所进步;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耳孺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她沉默寡言的原因是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父母也是属于不善于与人沟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至于形成了如此性格。
2、虽然她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她也尽力完成作业,不能按质但能按时,自己也希望进步,只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由于不善于表述,所以上课不敢发言,思维不活跃,导致越学越吃力,最终丧失信心。
4、家庭成员文化水平低,无法辅导她的学习,也不在乎她的学习情况。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鉴于她有学习的干劲,并非朽木不可雕,只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任何优点。于是,当偶尔有人没按时完成作业时,我并旁敲侧击:“你看人家李某每次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你要向她学习。”这时,她会不经意发现自己也有优点呢!还是别人学习的榜样,自己并非一无是处,从而找回自信。
2、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刻意设计既简单又容易表述的问题让她回答,当她回答正确时,迎来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肯定,激励了她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交流的欲望。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回答一些需要很多语言才能表述的问题。
3、安排她一些班务工作,如早上到校开开窗、放学摆摆课桌椅。让她感受到她也能为班集体做一些事情。
4、在课间或各种活动课中,让她多与同学交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找回自信,融入班集体,感受自己也是班级的一员。
六、教育结果
5.小学生德育案例 篇五
无锡市洛社新开河实验学校 张岚岚
一个父母双全、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学校里单亲子女日益增多。随着我国离婚案件的提高,父母的离异给子女带来了极大的不幸,令人十分忧虑。单亲家庭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双亲家庭孩子更容易激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学生及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也遇到了一些这样的学生,其中一个叫子一的孩子尤为突出。
一、基本情况
xxx,男孩、11岁,四年的学生,单亲家庭,是全班出名的不爱学习、调皮捣蛋、不合群的学生。
二、学生的问题行为
上课不专心听讲,常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拖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且作业质量差,错误较多;各门功课成绩都很差;常与小朋友们闹矛盾,孤僻不合群。
三、原因分析
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在他4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和父亲一起过,父亲经常做生意,对孩子关心较少。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被父母寄宿在学校。在与父母多次交流中,孩子不再寄宿在学校,改为走读。可是每晚的家庭作业经常不写。家长把孩子送到辅导班,辅导班人太多,老师总让学生教他,更多的时候是抄作业。孩子目前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在亲妈和继母之间经常撒谎,作业大部分是抄别人或不做。家长做生意,没时间关心学生。对孩子的学习没时间过问,造成孩子对学习丧失兴趣和信心。并且,在与他人交际的时候也凸显得很不合群。他总觉得别人看他的眼光都是异样的,对于小伙伴们表示的友好也嗤之以鼻,因此,在班级里,他没有好朋友。
分析了孩子的这些性格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后,我打算对症下药,付出老师的爱,挖掘学生的美,立志成为他的另一个“亲”,健全他的人格,美化他的心灵,端正他的行为,提高他的成绩,改变他的人生。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突破口,来开展对以利同学的“改造”工作的。
四、辅导策略
(一)及时进行表扬,建立自信
对问题学生,老师当然应该特别照顾。在我的英语课上,我经常提问,也经常全班性地表扬他,及时给他信心,使他能够持续地向好的方向转变。
接触中我发现孩子也是有进步要求的,也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好学生,他的淘气只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我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上课时经常用眼神来鼓励他,还经常对同学说:“看,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xxx同学的字写得真漂亮。”“xxx同学„„”渐渐的,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了。通过努力,他英语成绩由原来的50多分进步到85分,我们一起为他的进步庆祝。
(二)帮助克服自卑,约束行为
第一学期刚开始,在孩子个人同意的前提下,我让他当班级的值日班长。当我把他叫过来告诉他想让他当值日班长的时候,他非常惊讶,同时也很感动,因为像他这样的学生可以说很难民主选举当上值日班长。当时他的话我记忆犹新:“谢谢老师,我一定当好!”我说:“好好干,老师期待着你的表现。”给他点小官当当,带给他一点小感动,为我与他的后续交流打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用班干部的严格要求约束他的行为规范。
自从孩子当了值日班长之后,教室中那淘气喧闹的声影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热情活泼,乐于为班级体做事的身影。当然,一开始他也并没有做的很好,但是,我每天都坚持观察他的行为,每天与他分析他这一天的表现,及时改正做得不好的地方,继续保持做得优秀的地方。慢慢的,孩子从件件小事中感受到了身为小干部的责任感,在行为习惯方面逐渐好转。
(三)弥补家庭缺憾 感恩教育
我每次有空闲就跟孩子谈心聊天,经常询问孩子与继母的相处情况,并时刻提醒他怎样和继母相处。并且多帮助妈妈照顾小弟弟。如帮妈妈看店,在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父母看到,感受到他的成长与变化。同时联系孩子的父母,一旦孩子有进步的地方,要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拉近与孩子心灵的距离,让孩子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并且,我还建议他在家多看书,少上网,注意提升个人素养,为此我还特意上网搜寻,哪些书籍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列出清单,让孩子在图书馆或新华书店借阅。现在,我们的交谈变得自然、友善、愉悦,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四)家校积极沟通 促进成长
孩子经常撒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联系,详细地分析了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其各种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还联系到他的亲生母亲,希望他多用一些时间来看看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不排斥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xxx也从中得到了快乐,增强了自信。
6.小学德育优秀教育案例 篇六
教过一批又一批学生,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学生,而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被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总是让我们头疼。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灵,也有被尊重被赏识的愿望。所以,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叫陈易隆,调皮爱动,手很欠,总是打这个打那个,平时告状的的多数也是因为他。一次,我因为他把一个女孩打了,把他舅妈找到学校,孩子的舅妈迎上来就问:“老师,这小子在校是不是不听话?”接着,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后来,我了解到这学期开学,他的爸爸妈妈同时到外地打工,把他交给舅妈看管,舅妈也感到头疼,在家经常打自己家的表弟,怎么说也不听。他爸爸妈妈放话说使劲打没关系,结果他舅妈就开始管教,可越管越完。又有一次,我去他家家访完走出家门。听到隔壁邻居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瞧,老师追到家里来了。”从以上两事例,不难看出,有些家长(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学生家长)把家访看成了告状。究其根源在于以往的教师家访,总是以报“忧”不报“喜”的行式出现。报“忧”不报“喜”的家访行式,其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不利于发展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也不能使家长很理智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痛打一顿,要么无可奈何。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点尝试,
这孩子虽说爱动淘气,但我知道,该生数学成绩较好,我抓住这个机会,当着他的面向他的父母报喜,并提出如果在语文学习上也能这样出色,做个懂事的孩子就更好了。这下可真奏效,他上课认真了,课间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了。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安排他看中午吃饭时的餐盘摇摆放干净又整洁,结果他兴致很高,每天都认真看管,态度认真,竟使他淘气的时候明显变少,有时还会开心地笑了,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了,随后我赶紧写了家校联系的卡片给他舅妈。总之,该生一有进步,我就设法给他“报喜”,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希望他进步。这样他就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7.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篇七
一、案例来源
二、案例分析
1.目标分析 (如表2)
2.任务分析 (如表3)
3.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 (如表4)
三、反思和建议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英语有效教学的创新点
(1) 在课堂中,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功能进行英语的有效教学。白板的功能是围绕教学过程设计的, 尽量做到合理的使用白板功能, 辅助教学。电子白板把师生互动、人机互动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电子白板的功能很好的创设了情景, 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整合。使用电子白板能更快捷、更直观的把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和进行练习, 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教学氛围。例如在此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白板的拉幕功能依次呈现每个句子, 使学生认真的读每个句子。运用白板的直接书写功能, 更清晰的示范如何进行调查和填写, 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 为他们在后面的小组调查中降低难度。插入课文对话的课件, 让学生更容易了解课文大意。
(2) 结合学生的特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的学习, 充分发挥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 尽可能创设语言环境和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让他们多讲多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来。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现想现说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学生在实际交际打下扎实的基础, 尽量做到人人敢说, 人人会说。
(4) 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5) 注重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 以及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2.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1) 抓住主线, 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和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在此教学案例中, 广州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5《I Have Cute Pets》一课的教学中,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有喜欢动物的天性, 对于动物的话题, 学生兴趣浓郁, 而且学生在一、二年级上口语课的时候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名称, 因此, 课堂以常见农场动物和家庭宠物为主线, 展现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所认识的小动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白板的聚光灯效果看农场动物的身体部位来猜是哪种动物,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让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最后在设计和分享自己宠物卡的时候,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在电子白板上设计宠物卡和现场展示及交流自己作品, 真正做到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性。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关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 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制作宠物卡等环节, 使学生体验到认识动物、爱护动物的乐趣, 使英语课堂充满了爱、和谐和活力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2)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德育
1组织学生合作。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例如案例一中, 在学习描述新的动物外貌特征时就是要小组成员一起观察并轮流描述。在这种情景中 , 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 , 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 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为了共同的目标, 学生们都能做到认真和投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不会的同学虚心请教, 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准备着。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尊重每个同学的练习成果, 不嘲笑同伴。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师”, 真诚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形式中, 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互勉互助, 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努力地成为最佳的自己, 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活动。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 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 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 理想的或冲突的 , 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在此案例中, 学生通过观看温馨的人和宠物相处的短片, 使他们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和一起嬉戏玩耍的乐趣, 激发学生对宠物的喜爱之情。其次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 , 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理解规则, 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3) 找准机会, 运用所教内容渗透德育。在英语教学中, 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 , 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 , 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 ,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关注学生的发展, 找准机会, 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 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 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 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2]。例如在此案例中, 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情景, 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 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 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 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 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 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 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4) 利用媒体平台和信息技术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 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 ,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3]。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 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 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 使教育具有针对性 , 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实践证明, 要协调好智育与德育的关系, 不能牵强附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水到渠成, 润物细无声。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德育, 寓德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之中,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 在新形势下, 英语教师要根据德育工作的特点, 重视德育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正确选择和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 有始有终地坚持德育渗透, 在教学的点滴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摘要: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1]。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从而接受品德教育, 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但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选取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具体案例, 从目标、任务、教学过程片段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德育渗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02) .
[2]章兼中.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08) .
8.C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析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08-0044-05
C市教委为提高全市中小学校德育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该市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培训任务。期间,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促进该市中小学德育的开展,实现培训与研究一体化,特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由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学生状况、教师工作能力、辅助措施和德育成果等五方面组成。
一、问卷基本结构分析
1. 教师基本信息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由七方面组成,即:任教学段、年龄、身体状况、学校区域、班主任职称、担任班主任工作和班主任上岗方式。
2. 学生德育状况
主要从难教育学生的数量、学生教育最棘手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习惯水平和学生教育的重点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德育发展现状。
3. 教师德育能力
中小学德育工作者主要有两类,即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问卷调查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见表1)。
考查教师的德育方法和教师自身德育工作的状态也具有必要性。德育方法中,有渗透式教学、重点加强工作、当前急需以及最大的挑战四个方面;教师的德育工作状态则从重视度和愉悦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和衡量。
4. 学校辅助措施
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课外活动考察的方面有:课外德育活动的丰富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学校专职或兼职活动教师的数量等;教师培训考察的方面有:班主任和德育干部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两者的培训方式;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考察的方面包括:是否有定期的家访活动、学校是否设立心理辅导室等。以上四方面综合考察了德育工作辅助措施的开展情况。
5. 学校德育成果
实效性和规范性是考察德育成果的两个方面。实效性包括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德育工作的整体成效、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活动开展等;规范性包括不同年级有相对应的系统的阶段性德育规划和措施、学校具有良好的德育体系整体规划、学生整体行为习惯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德育交流研讨活动的制度化。
二、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6份,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86.0%。
1. 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对象中,有25.58%是教育部门的德育干部,而任教于高中、初中和小学的教师分别占据总人数的39.53%、18.60%和16.28%。
2. 近半德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
如表2所示,在接受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年龄集中在30—39岁和40—49岁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总人数的30.2%和53.5%。教师的身体状况上,健康和亚健康者分别占总人数的55.80%和39.50%。可见,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主力的30—49岁的中年教师中,接近45%的教师处于亚健康及以下状态。
3. 城镇学校居多,教师职称中高级以上过半
总的来说,参与调查的教师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占据总人数的86.1%。
在调查对象中,60.5%具有中级职称,16.2%具有高级职称,初级职称占23.3%。从调查结果看,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实力。
4. 近半班主任愿意承担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任职以学校任命为主。
调查显示,48.8%的教师表示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有39.5%的教师表示不愿意,而非常愿意和说不清的教师分别占7.0%和4.7%。总的来说,愿意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比不愿意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多一些,但差异不显著。同时,有83.7%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都是由学校安排的,主动申请成为班主任的教师占总人数的11.6%,而临时补缺和竞争上岗的形式较为少见,各占2.3%。数据说明学校安排教师当班主任的情况较为普遍,也导致接近一半的教师不愿意成为班主任。(见表3)。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1. 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实效性因素依次是整体工作、行为规范、德育特色、德育管理和学科德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包括10个小题,分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是实效性,包括5个题,其二是规范性,包括5个题。同样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需要对这10道题进行信度分析。经过spss 16.0分析检验,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的信度系数α=.874。学者DeVellis(1991)认为,信度达到60—65(最好不要)、65—70(最小可接受值)、70—80(相当好)、80—90(非常好),由此可以认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问卷的信度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其中题目“整体的德育工作”的平均分2.25,选择“很好”的教师人数占据总人数的比例为94.7%,表明该项题目能很好地用于考察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实效性(见表4)。
2. 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规范性因素依次是: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制度化建设、德育体系整体规划、德育研讨制度化、学生行为习惯系列规划和年级有阶段性德育規划和措施。
3. 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与工作成果显著相关,而学生状况与德育成果相关度不显著。问卷中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大小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学生状况、教师工作和辅助措施。其中教师工作可以细分为教师能力、德育方法、教师状态三方面,辅导措施则可以细分为四个方面,具体有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见表5)。
nlc202309011420
通过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与学生状况、教师工作和辅助措施三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检验,可知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两项因素与工作成果(M=17.69,SD=2.27)之间的相关水平差异非常显著(见表6),这表明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越强,学校辅助措施越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果越大。同时,学生状况与德育工作成果相关检验差异不显著(r=083,p=599),即学生状况不能显著地影响到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
鉴于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与教师工作能力和辅助措施之间的相关显著,因此,探求德育工作成果与这两项影响因素的二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价值,即德育教师能力、德育方法、教师状态、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家庭教育和心理工作共7项二级因素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7所示,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受德育教师能力、教师状态、课外活动、教师培训和心理工作5项二级因素影响显著,即德育教师能力强、教师状态积极、课外活动丰富、教师培训针对性强和心理工作到位,则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将更丰硕,成效显著。另外,相关检验表明,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德育成果的大小影响不明显,说明要做好德育工作,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相对其他五项二级因素处于更为次要的地位。
工作成果三个变量图上的点在直线上或直线附近,可以认为三者的总体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同时,采用单样本分析的方法,以教师德育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作为自变量,中小学德育成果作为因变量,考察两组间的方差是否齐性,结果表明教师德育工作能力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各水平的方差差异不显著(df=9,df=29,P=.470)和学校辅助措施与德育工作成果之间之间各水平的方差无显著差异(df=9,df=28,P=.439),即两组样本来自的总体方差相同,也就是说两组样本满意方差齐性的条件。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两个前提条件满足,采用多元回归的方式,以德育教师能力和辅助措施两者来预测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成果,结果表明两者与德育工作成果大小相关均显著,两者共同解释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总变异的50.5%,具体表现为德育教师工作能力直接影响33.1%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而学校德育措施则直接影响17.4%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成果。比较发现,相对于学校德育措施,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方面,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由表8可以看出,回归显著性检验中,模型1(即德育教师能力)的F=12.01,显著性概率P=.001,说明分层回归非常显著,即回归方程中自变量的系数为0的假设被拒绝。实际上,从表9可知,德育教师能力的系数为0.34,相应的t值为3.46,差异显著。
4. 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影响显著。德育工作成果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德育教师能力(r=476,p=001)和辅助措施(r=443,p=003)显著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但是具体影响的幅度大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多元回归分析技术能详细考察德育教师工作能力和学校辅助措施对德育工作成果的影响大小,分析之前需要对三者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考虑到样本容量小于50,不能采用单样本K-S的方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而需要采用Q-Q图的方式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德育工作能力(见图1-1)、学校辅助措施和中小学德育高德育工作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丰富的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显著的成果。多元回归检验中,因变量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残差的正态性检验表明图中的点在对角线上或对角线附近(图1-2),即其服从正态分布。由模型2可知,德育教师能力和辅助措施的F值为16.90,显著性概率P=.000,相应的t值分别为4.39和4.13,说明模型2能很好地预测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其具体的回归方程为“德育工作成果 = 4.99 + 教师工作能力*0.312 + 学校辅助措施*0.223”。总体来讲,相对于低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缺乏的中小学校,高德育教学能力的教师和辅助措施丰富的中小学校在德育工作上能取得更为丰硕的、显著的成果,启示在日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成果途径上,校领导可以更多地重视提高德育教师能力和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辅助措施,以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飞跃。
5. 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在于教师培训,其次分别是激发教师良好状态、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丰富课外活动以及开展心理工作。研究影响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的大小的二级因素对提出具体改进德育工作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二级因素具体对德育成果影响的大小和相互之间优劣性比较结果如表10所示。二级影响因素中,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相关水平不显著,即不能对工作成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分析影响工作成果的各因素权重中没有分析德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而分析其他五个因素在解释德育工作成果中率的大小。五个显著影响德育成果大小的因素中,教师培训解释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变异为54.61%,五个因素总体解释德育工作70.11%的变异,其中解释率最小的是心理工作,该因素能解释德育成果中2.84%的变异。本研究的结论给日常中小学学校德育工作改进带来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成果可以从五个方面重点开展建设,分别是教师培训、教师状态、教师德育能力、课外活动和心理工作,但是这五个方面应该区分重点,主要资源集中首先应用教师培训工作,然后依次是激发教师状态等,分阶段、分主次,逐渐全面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建设完善。
致谢:
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童宏保副研究员对本论文撰写的指导,感谢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方勇老师对本论文研究数据分析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31)
责任编辑 徐向阳
9.小学生个性德育案例 篇九
小学生个性德育案例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当今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小学生也是如此。其实我就很有个性。比如我若是定下来的事,谁也不能改变。就像上一次,我有一个表演活动,可是家里一个化妆品也没有,怎么办?只好去买了。结果我的姑姑只带了10元钱。这哪够啊!姑姑便跟我说:“那明天再买吧,早上早起就好了。”“不行!那不是耽误事吗!今天就必须买!大不了回家拿钱!”“早上买也可以啊!又不差那一会儿,明天吧,好不好?”“说不行就不行!大不了我自己回家拿钱!”姑姑奈何不了我,只好回去拿钱。有个性是好事,但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个性太过也是不好的,会给人带来一种另类的感觉,如若你对家长太过个性,别人也会感觉你冲撞家长,不懂礼貌,少教。所以说,个性也要分对谁个性,什么时候个性,要有分寸,要分清个性与耍脾气,区分开来。个性要给人们带来一种正能量。并不一定说个性必须要凸显在衣着上,其实它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美。
10.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案例精选 篇十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于寓言故事,孩子在之前就已接触过,而且是他们喜欢的题材。 通过让学生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来明白寓言所阐述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很吸引人的。而通过课堂教学,是希望孩子认识到故事背后的含义,在这篇文章中两只水罐所发挥的不同作用,尤其是那只破水罐。但这样的道理,由老师说出来就显得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想象的过程让他们自己读出文本背后的文字含义。在学生回答中,有较多学生认为缺点也就是优点,这一点我马上指出这是不对的,缺点不是优点,这是不等同的,要引导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在课外延伸方面,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哪只水罐?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都能围绕文本来回答。但课堂结尾,有一同学说:老师,我更喜欢挑水工,因为他不仅勤劳,而且他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个回答是我没想到的,但却是真实的,我即时表扬了他。也让我感觉,在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以后,我更要注重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
11.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分类号】G621
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作为教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理解教材,才能上好思想品德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经验是: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辩别是非能力,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学校与家庭共同参与
每个人的品性如何,不是先天带来的,这种品性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是在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逐步形成的。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每个小学生最先接触的是自己的家庭,作为小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难以起到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学校德育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家庭理性的呵护与教育。
二、课前举例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因为课文里讲的内容故事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这就需要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作为课前的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1、图文结合,讲清道理观点
课前引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后,再就是要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这一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联系小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全力以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生动活泼地、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学习。要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插图,利用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让学生在形象中受到感染,进而在头脑中形成具体概念。这里通过形象感染对课文内容获得初步感知。其次,教师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另外还要注意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事例,把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寓实际事例中,寓于典型人、典型事之中,通过对比、辨别和思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2、加强课堂训练,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教师要结合插图,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和阐明道理及观点后,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观点去联系实际,加强课堂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真伪、美丑的能力。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和补充课后练习,让学生认真思考、回答。设计课堂练习,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先找容易辨别回答的问题,再找较难辨别回答的问题,最后找难以辨别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在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并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境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设计情境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了。
三、强化社会实践,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開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总结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既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涛. 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 李天燕.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3] 平佐. 上好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三个方面[J]. 中国民族教育. 2012(12)
[4] 王俊梅. 提高品德学科培训效能的有效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35)
[5] 林敏. 研究,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美丽[J]. 江苏教育研究. 2012(35)
12.小学德育案例分析 篇十二
现在许多小学的德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应付领导和检查、应付政绩考核, 并不是真正从学生角度去考虑, 为了热闹而追求热闹。例如有这样一则广播:“今天有县检查团到学校参观, 今天下午每个班级务必进行大扫除, 不留死角, 学校会对各班进行自习检查, 不合格的班撤销卫生流动红旗, 取消今年评优资格, 广播点名批评。对领导要有礼貌, 不管在校园的任何地方看到领导或者汽车要立正问好。如果哪个班、哪位同学违反了纪律, 给学校抹了黑, 我们将在广播里点名批评……”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校园里是最常见。文明礼貌本来应该是小学生自发的行为, 这里变成了强制性, 没人人告诉小学生为什么要问好, 我们礼仪之邦, 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反而就是以强制的命令来代替, 这就是用违反德育规律的办法在进行德育。
1 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
1.1 抓常规训练
学校生活, 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 遵守学校纪律。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良好的文明行为的养成, 不易持久。所以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仅仅满足于规范学生怎样做是不够的。必须花大力气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 都要做明确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训练儿童。例如上学歌:背起我的小书包, 高高兴兴上学校。校门前, 先立正, 声音响亮来问好:“老师早!同学早!”点头敬礼有礼貌。放学歌:快速安静理书包, 再把椅子轻轻放。快静齐, 排好队, 走路不声又不响。来到指定地点后, 互说“再见”响又亮。上课歌:上课铃声响, 端坐位置上。小手——放平!小脚——并拢!胸脯——挺起!眼睛——望前!不回头, 不张望。凝神看老师, 边听边要想。发言先举手, 声音响又亮。别人说错我纠正, 专心听课知识长等等。教师还可以利用晨会、队会、班会等时间,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巩固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比一比, 赛一赛“的活动, 表现好的儿童发一朵小红花, 卫生好的发一朵小红花, 写字好的发一朵小红花……学习好的发五角星。无论谁获得红花, 还是五角星, 只要集齐五个, 即可与老师换取大红花。这种方式将会很好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坚持正面教育, 寓教育于讲故事之中
对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哪怕是最顽皮好动的孩子一听讲故事, 马上就会安静下来。一个好的教育或哲理故事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些故事代替了空洞的直观的说教, 使抽象的说理增添形象性, 内容增加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不仅爱听, 而且易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 滋润学生的心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 有一年, 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 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 而被活活地饿死。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 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 施舍给他们。一天, 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 拖着一双破鞋子, 摇摇晃晃地走过, 黔敖看到后, 便左手拿起食物, 右手端起汤, 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 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 便向饿汉赔礼道歉, 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通过这个故事让小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有自尊, 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 但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学会宽容。
1.3 耐心教育, 以表扬为主
爱听表扬是儿童心理特点, 表扬运用得恰当, 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有的小学生反映:“经常表扬我们的老师, 我最喜欢”、“经常叫学生去办公室做作业的老师我讨厌”……学生听到“你真行”、“你真棒”这样的赞美声, 他就产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当众表扬, 心里才有成就感;有的场合适合老师用肢体语言或三言两语对学生进行称赞, 有时老师只需伸出大拇指或报以微笑就足够了;有的场合教师就必须有条有理地进行夸奖, 甚至还要有一些象征性的奖励物品 (如小红花、五角星、铅笔等) 以示奖励。笔者就经常用表扬某个学生的方式去影响后进学生, 给他们树立榜样, 让他们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 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 增强小学德育有效性配套措施
2.1 更新德育工作手段
据统计, 现在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 在网吧上网的人员中青少年占80%, 有人称网吧为腐蚀青少年的“电子海洛因”。由于网络有巨大信息以及新奇的特点, 极易使充满好奇的青少年上网成瘾, 致使他们沉迷于网吧, 荒废了学业、败坏了思想。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经常通宵达旦沉迷游戏、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为了上网, 学会了撒谎、逃课, 身心俱损, 也让他们的父母陷入了一场与网吧争夺孩子的艰苦战争。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我们许多学校也作出了很大努力, 但效果还不令人满意。如何加大对预防和教育的力度, 增加抵制有害信息的自觉性与免疫力, 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完全进入有序状态恐怕非一日之功。我们要明确职责, 层层手签订责任状, 把这项工作主动承担起来, 切实加以防范。要建立重点对象暑期跟踪制度, 多与家长联系, 对学校周围的网吧, 组织专人, 进行经常性的监督, 发现问题, 及时查处。除了管、抓、堵之外, 重点还是要做好“疏”和“导”的工作,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2.2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
目前,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形势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 一些中小学教师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 耐不住清贫, 经不起金钱的诱惑, 一些违背职业道德, 被人所不齿的行为频繁出现。有的教师上课不认真, 将那些本该在课堂上教的知识和内容拿到节假日自己收费的辅导班中去教, 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进入辅导班;还有的教师要学生送礼和请客。这些都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严重考验。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在修订, 保护学生安全”被首次写入了新《规范》, 学校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就经常说要“爱生”, 而保护学生安全正是“爱生”的一个重要表现, 这恰是一种人文的表现。我们要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制度, 把职业道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任期考核以及实施各种奖励前的考核, 要把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作为重要内容重点考核, 对师德失范者, 在评优、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 情节严重的要依据有关法规解聘相应的教师职务, 调离教师岗位, 坚决取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者的教师资格;重点分析、排查少数教师搞有偿家教的现象, 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偿家教”问题;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 设立监督信箱和监督电话, 并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公布, 专门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情况的反馈,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为每位教师建立师德建设档案, 记录教师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和表彰、奖惩、社会反映情况, 作为奖励、晋级、晋职、聘任、交流等的重要依据;要把建设一支专家型的班主任队伍放在重要位置。
3 结语
总之,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 师生间融洽关系是德育工作的首要前提, 为了实现师生心理相容, 教师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多多接触儿童, 研究儿童, 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二是尊重儿童人格, 形成平等、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 允许儿童畅所欲言, 张扬个性;三是为人师表, 以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
摘要:德育, 是塑造心灵的教育, 在培养跨世纪人才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多年来, 中小学德育工作一直不断地被加强, 同时也不断地被指责, 如“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差”等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仅有伴随着市场体制逐步建立和社会的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也有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本身的问题。其中,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反德育现象或行为, 必须引起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注意。
关键词:小学,教师,德育
参考文献
[1]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小学德育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小学德育案例07-13
小学生德育教育案例-德育12-08
小学音乐德育渗透案例06-23
小学德育特色活动案例07-27
小学生德育教育先进案例08-01
小学生德育工作教学案例11-20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案例分析及反思精编09-05
小学德育工作总结-小学德育工作总结09-29
当前中小学德育面临哪些挑战-德育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