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2024-11-11

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一

周至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周至县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宋红梅

周至县自古有“金周至”的美誉,但这些年我们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典型的农业大县,6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57万。面对“十一五”,周至县委县政府为打造“金周至”的含金量,而落脚点还是放在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长升级上。从农业上讲就是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十一五”期间,猕猴桃面积将由现在的13万亩扩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15万吨,另外,在沿渭河一带建设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以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形成历史文化景观的生态观光两大旅游带。

2011年我们金舟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承担针对我县村域经济提升的农村劳动力培训500名,截止12月7日全面完成了培训任务。按照省农业厅的安排,我校在县阳光办的指导下,对我校实施阳光工作培训项目工作进行全面调研,认真总结研究,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打好基础。

一、周至县农民培训基本情况

我县是西安市远郊的农业大县,农民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村普遍存在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很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形成了西安市财政穷县。目前, 全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7.2%,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

占15.3%。农民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7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方面缺乏长效机制,农民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劳动技能不高,农业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近一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听不懂专业术语,看不懂科普书刊,不能很好地接受现代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使新的农业项目无法推广,愚昧伴随着贫穷,无知制约着增收,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偏低。

二、实施农村就地创业培训所取得的成就

2011年我校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500名,其中:农民信息员专业培训300名,农村乡村旅游服务员专业培训200名,占全县培训任务的27.8%。我们利用农民农闲时间,组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11期,实际培训学员575人,组织专家教师16人,搬运教学设备165件套,为每位学员配发实用教材、笔、本。利用村委会会议室、农村空房组织就近办班,方便群众,每班确保学习时间和学习天数。尽管教学条件差,但是,农民听课的积极性很高,都能够按时参加学习,每天准时签到,经过考试和实操考核,及格率占95%以上。经过县阳光办上好“三堂课”,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了农村信息采集、整理、报送等业务,上网发布农村实用信息326条,被采纳发布29条。接收信息500多条,及时通过黑板报栏、村大喇叭宣传、使67户农民得到了利益。如辛家寨镇五合村三

组农民田发奇,看到黑板栏上的苗木求购信息,及时与山西省大同市城市绿化工程公司谢长安达成650万元的苗木供货协议,获得了丰厚的效益。农民对培训工作非常满意,一致要求扩大培训内容和范围,以后举办多次。

三、存在问题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也不断增强,主观上要求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达到科学致富的目的。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村为单位,利用村委会培训教室,培训机构自行联系开展培训,邀请县阳光办业务主管现场指导,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科技培训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今年培训任务分配迟,培训工作的时间紧,整体推进效果差,使培训工作很受被动。今年9月20日开始第一班培训,实到人数98人,最后合格77人,中途退出21人。受今年连阴雨和秋收影响,10月份近一个月停止培训。11月份又连续开班,这样培训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是农民自我约束差,对学习自信心不够。今年各个专业就近就地培训,以村为单位,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方便了学习。但有部分农民中途退,分析期原因:只忙眼前利益,不求未来发展;对自己学习信心不足,遇到学习难点,就退缩。

三是县、镇、村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在工作过程中,县镇村没有统一组织协调,没有专人负责,特别是一些偏远镇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信息闭塞,对新生事物不能接受,对科技培训缺乏认识,加上今年各村组织换届,没有专人负责联系组织,致使培训开展困难。

四是培训任务数量少,培训经费不足。县上没有专项培训经费配套,仅靠省、市财政扶持补助的金额,要在培训条件较差的农村,保证课时、按期完成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将会不理想,培训工作举步为艰。农民科技教育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省、市每年安排的培训项目,县财政基本没有配套资金,项目完成后培训工作也随之停止,缺乏长期性。

四、几点建议

一是从培训体系上,首先整合培训机构人财物资源。由县阳光办牵头组织,将民办专业培训机构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单位合为一体,联合办班,既能教学设备与师资力量优势互补,又能实施规范教育与组织协调相互促进工作。建立一支由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与民办培训机构相互组合的师资队伍,实行效益考核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发挥整体综合优势。

二是师资人员结构上,采取“工效挂钩”、“以讲给补”的办法。由县阳光办组织,采取公开招聘的办法,聘请专家到农村讲课、培训。

三是培训内容上,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实际需要,由县阳光办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划定范围,明确各培训机构的目标和任务。各培训机构按农时季节,以我县的主导产业为重点,采用电视讲座,集中培训,实地指导,科技宣传,声像教学,科技大棚车等方式开展培训,实行以能力为本的技能模块教学,突出实践操作培训。

四是基础设施上,要不断改善以村为单位的教学条件,多渠道争取资金,购置培训设备,省市按照培训任务,统一为学员配发学习资料,建立农业音像资料库和农民科技书屋,本着服务第一的原则,发放农业科技图书、光盘,满足广大农民群众阅览的需求。

五是多渠道争取农民科技培训资金,加大对科技培训的投入。建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进一步扩大农民就地创业实用技术培训范围和任务。同时制定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确保培训工作能扎实有效开展。

总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工作,关系到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金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办学20

多年来,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办学原则,严格按照上级关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县农民培训工作作出贡献。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2.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教育政策,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工流入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在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就业、居住、医疗、生存环境、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与接受教育问题,正是上述诸多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相比于农民工的劳务保障与生存环境问题,对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与受教育现状的社会关注度原本还不是那么高,这是因为很多农民工子女选择了在家留守读书。而随父母进城的这部分孩子,即使在求学中遇到重重困难,也只有无奈地认可,对在城里接受教育的条件不可能有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这种状况的加剧,教育领域这一新的不公已日益凸显[1],已经沉积为一个与和谐相背离的社会问题。在社会发展和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不公面前,农民工子女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一个家庭的未来是一种损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阻碍,对一个社会的和谐是一种背离,对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则是一种隐忧。

随着国家“两为主”政策在各地的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那么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与受教育状况究竟如何呢? 笔者以信阳市一个辖区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校、学生、教师作为调研对象进行了调研。在这次调研中,笔者更加着重于从公平、公正、共享、和谐的视角,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心理层面,来讨论农民随迁子女的就学与接受教育的状况,并把这种状况放在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之中来考量,研究它的趋势、变化及对策。

一、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概述

本次调研的地域范围限于信阳市一个辖区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部分学校,调研对象限于目前正在这些学校就读的非城市户口( 即农业户口) 的学生,基本都是农民随迁子女,以及这些学校的某些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和部分代课教师; 再者就是进城务工农民,其中绝大部分还与被调查学生是相对应的亲属关系。这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访谈以及资料查阅与分析。

(一) 相关的数据

1. 被调研辖区的人口和学生数

本次调研所在辖区的人口35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20 624人,其中农民随迁子女在校就读生7 859人,占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8. 1% ; 并相对上一学年递增9. 4% 。

2. 被调研辖区的学校数

调研所在辖区学校共10所,包括7所市直公办学校和3所民办学校。7所公办学校包括3所初级中学和4所完全小学,而3所民办学校则涵盖了1—9年级。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民办学校的就读的人数分别是781人和7 078人,几近1∶9的比例。

3. 调研问卷发放数量

发放学生问卷670份,回收670份,有效样本626份;发放教师问卷46份,回收46份,有效样本42份; 发放务工农民问卷850份,回收636份,有效样本541份(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些农民工和被调研学生并不完全对应,有些农民工的孩子是在家留守就读,针对他们的调研数据与结果对于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情况,也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另外,访谈学校主管与分管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38人,查阅辖区教育局相关数据资料23份。

4. 食宿情况

在总共7 859名农民工子女中,在校寄宿者6 651人,寄宿率84. 6% ; 走读938人,占比11. 9% ; 在学区附近租住民房的270人,占比3. 4% 。在校寄宿生均为民办学校学生; 走读生一般为父母在学区附近经商务工并租房居住,有入读公办学校的,也有入读民办学校的; 而第三种情况则比较特殊,均是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因父母务工单位较远,公办学校又没有提供食宿,就把子女寄宿在租住房内,并由房东管理。

(二) 问卷及访谈内容

调研所得材料有两种。一是统计数据,从具体数字上显示了农民随迁子女的数量、结构、就学分布等情况,上文已述; 二是调研对象回答的内容,从调研对象的心理角度和认识层面来反映他们对社会的诉求与愿望,从而能够更加清晰、透彻、全面、完整地认识在目前社会的结构变化与调整期间,教育在政策、结构、布局、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的滞后与不合理性,从而为调整、改变目前这一不合理现状找到重新规划的事实依据。

1. 学生问卷样式

2. 家长问卷样式

3. 教师问卷样式

4. 对学校主管、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

从他们的角度了解在读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方式、学习成绩、精神状态、食住方式、家庭情况、学校师资,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5. 对教育主管部门( 辖区教育局) 相关负责人的访谈

主要是了解农民工子女的数量统计、在册管理、就读学校名册,以及相关的政策与文件等。

二、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结果综述

从以上问卷调查得到的答案、相关资料的数据统计中,可以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就学状况有个相对全面和较为详细的了解。针对这些信息,可以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浅表层面的,反馈的主要是农民工子女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占比; 二是社会层面的,反馈出来的问题体现在现行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管理方式,相对于实际情况发展与变化的滞后现象; 三是心理层面的,反映了现阶段城市人口组成结构中,另一重要群体的现实难题及其造成的心理趋异现象,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和谐的一角。

(一) 农民随迁子女的就学规模与结构

1. 农民随迁子女的规模与构成

从调研数据来看,仅这一个辖区内的农民工入学子女就达到了7 859人,占辖区义 务教育阶 段学生总 数的38. 1% ,规模较大,而且还在以9. 4% 的幅度递增。在所有这些学生中,小学生所占的比例不仅较大,而且增幅比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大。从中可以预计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会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融入城市,转型为城市的一员; 会有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随迁,进入城市学校读书。尽管实现这一愿望的道路不会平坦,但将是一种趋势。

2. 农民随迁子女的就学分布

从调研数据来看,随父母进城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多数入读民办学校,只有约一成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到公办学校读书。这是一种既正常又不正常的分布结果。说正常,是因为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与规则下,绝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要想进城读书,只有选择民办学校比较有可能性,也相对容易; 而要进入公办学校就读,难度就大得多,虽然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规定,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途径”,学校会以班额太多而拒收。说不正常,是因为有些公办学校并不会按照相关规定办事,一般的农民工子女要想享受到与城里的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似乎还要等待。

(二) 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条件与教育管理

1. 农民随迁子女就学后的学籍管理

农民随迁子女入学后的学籍管理一度比较混乱。有的公办学校或明或暗地招进一些所谓“代培生”,即使入班上课,但学籍还在原转出地的乡下学校。这到为希望转学的农民工子女创造了一些机会。至于那些在原学校成绩不太好的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不肯接受的情况下,只有到民办学校就读并交纳较高的费用。这虽然相对解决了一些农民工子女随迁就学的问题,但是也造成了乡下生源的流失、学籍管理的混乱、城乡教育系统之内的矛盾,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能公平共享和浪费。

2. 农民随迁子女就学后的教育质量与管理

农民随迁子女就学后的受教育情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教育设施上,虽有改观,但民办学校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本辖区的三所民办学校中的两所为股份制办学,资金力量尚可,校舍建设及配套设施也还不错; 而另一所为私人小股投资,条件明显不足,办学举步维艰。其次是师资配备。这一直是民办学校的软肋,教师年龄结构呈明显的哑铃型,两头大,中间小,其聘任制方式所招聘到的教师大多为退休返聘老教师和毕业新生,且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第三是教育教学管理。公办学校的管理工作成熟而稳定,民办学校则因人员流动性大而不够一以贯之,要么比较差,要么很不错。本辖区的前两所民办学校就是如此。它们的特点还在于其封闭式管理,学生吃住均在学校( 距离家特别近的同学晚上可以回家) ,并配有专门的食宿管理员。学校对教职员工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同时比较注重师资培训,先天不足的一面在逐步得到改善,这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信息。

3. 农民随迁子女的就学费用与生活

农民工随迁子女希望进入公办学校读书,除了渴望享受到比较优质的教育外,还与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这部分费用对农民工来讲也是一种负担。但这种想法一般很难变成现实,也就只有民办学校这一条出路了。在笔者所调研辖区的这三所民办学校,每生每年的学费平均在3 500元左右,还不包括食宿费。加上食宿费,一年的缴费应该在7 000多元。这一负担对靠打工谋生的农民来讲并不轻松。当然,进入公办学校也未必心如所愿,有的农民工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这些教育质量好的公办学校,就必须走很远的路程接送,或者让孩子走读,既浪费时间精力,也存在安全隐患; 也有的就把子女寄宿在学校附近的私办公寓里,因相聚较少和疏于管理,而导致子女的学业成绩下降,反而与自己的初衷相背离。

(三) 农民随迁子女的学业与身心发展

学生学业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学校工作的宗旨,也更是家长所关心的。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最近两年的综合评比中,民办学校的成绩已然有了不小的进步。相反,进入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除了少数学业成绩较为理想外,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学业发展与原来在乡下时相比并无多大改观,甚至在退步。在技能和能力指标方面,与市区户口学生相比,农民工子女并无多大不同,但在集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心理落差依然明显,普遍表现出适应较慢的特点。而同样是农民工子女,在民办学校的情况则明显不一样,同学间彼此的平等和共融似乎表现得更好。大多数农民工家长及其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逐渐变得满意。但当问及是否更倾向于公办学校时,很多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好像是他们的一个心理情结,是自我身份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象征。

三、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从本次调研的大量材料中,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好有坏,而且存在着某种共性的规律———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滋生的新的矛盾。当从教育供需的深层理清这些矛盾后,也就能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教育政策与社会公平原则的矛盾

一直以来,学生入学的标准主要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这种看起来似是合理实则并不公平的规定,限制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权利。首先教育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就已经造成了教育的不公; 而大量农民工子女被拒于公办学校门外,则又凸显了新形势下的新的不公。农民工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中的重要组成群体,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理应和其他普通市民相等[2]。教育政策与相关规定只有依形势的变化而调整[3],使农民工子女入公、入优、入近就读有据可依,才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二) 教育规模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在本次调研到七所公办学校中,班额较大的确是普遍现象。而同时,民办学校的生源却相对不足( 乡下也有类似的情况) 。尽管个中原因很多,但教育规模偏小、教育规划与布局在整体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发展滞后等,则是造成教育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规划部门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每年进城的数量进行积累统计,并对现有教学单位的规模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布局,通过必要的前瞻性分析,使现有矛盾得到解决。

(三) 教育资源不足与浪费的矛盾

教育资源包括各个方面,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师资配备、后勤保障等等。一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存在着不足与闲置的矛盾; 另一方面,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又存在着资源配备不均衡的矛盾。如城区公办学校整体上班额较大,造成教育资源紧张; 而民办学校则生源不足,资源尚有闲余。还有,民办学校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师资力量却相对较弱。为此,政府应通过专项拨款,扩大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扶持民办学校发展,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使公、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能得到均衡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就会得到逐步解决。

(四) 农民工收入与子女入学费用的矛盾

农民工随迁子女不仅有同等享受国家优质教育的权利,也有享受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待遇的权利。他们本来收入就不高,而子女入读民办学校又必须缴纳较高的学费,这无疑是更为现实的矛盾。在政府投向教育的资金中,完全可以划出一部分用作这方面的补贴,既可以支持民办学校办学,又能鼓励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办学校就读,这对缓解城市这一现有的教育矛盾,也将起到切实的作用。

3.广西农民工职业培训调查研究报告 篇三

一、广西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一)广西农民工基本情况

据广西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13年广西农民工总量为1165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离土不离乡)267万人,占22.9%;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898万人,占77.1%。农民工中男性占67.5%,女性占32.5%。按务工地分布为:26.3%在广西区内、69.4%在广东省、4.3%在其他省份。外出务工农民工文化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的占16.5%,初中文化占60.7%,高中文化占16.5%,大专以上文化占6.3%。调查数据显示,有9.9%的农民工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有19.1%接受过非农技术培训。

(二)广西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基本成效

1.职业培训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出台《关于做好我区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自治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也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并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指导性意见,如《关于印发广西就业专项资金有关补贴管理办法的通知》等。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起人社、扶贫、农业、财政、畜牧水产、教育、旅游、科技、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分担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2.实施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制度卓有成效

广大农民工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参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各类培训。如:人社部门为劳动者每人每年提供一次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未能继续升学的“两后生”(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面向第二、三产业的电工、中式烹饪等一百多个职业(工种)的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有志创业的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农业部门对愿意提升农业技能的农民工,大力开展种、养殖、水产、畜牧等方面的培训。扶贫部门对贫困家庭子女给予学费、生活费补贴,帮扶他们到职业学校参加学习或培训。2012—2013年各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培训282.8万人,各部门培训人数见表1。

表1 2012—2013年广西各职能部门

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情况统计(单位:万人)

[人社

部门\&农业

部门\&水产

畜牧

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水库

移民

部门\&科技

部门\&扶贫

部门\&旅游

部门\&合计\&65.5\&21.6\&34.3\&15.1\&1.5\&78.8\&0.5\&1.9\&63.3\&0.3\&282.8\&]

3.实施专项培训工程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近几年来,自治区人社厅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开展“广西边境地区0—20公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工程”“广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创业就业援助行动”等12项专项培训(工程)活动,为广西产业发展提供大量技能人才,在缓解企业招工难、农民就业难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元化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已经形成

广西已建立起政府引导推动,职业院校为主体,民办学校与职业培训团体为基础,企业积极参与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各部门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转岗能力。人社部门在全区建立起656家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并要求各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为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赢得农民工、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5.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和农民工的特点,采取“送教下乡”与“请进来”相结合、“课堂理论学习”与“现场实际操作”相结合等灵活的培训方式。如,永福县将客房服务、餐厅服务等培训送到金钟山旅游景区,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不仅有利于学员结合工作实际活学活用,增长技能,也有利于企业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6.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为农民工提供有力保障

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并对鉴定合格的农民工给予鉴定补贴,让农民工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求职、上岗,使许多持证的农民工实现快速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高薪就业。目前广西已经建立起112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60多个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和80家电子商务培训考试中心,为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优质服务。

7.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农民工注重技能提升

2013年,自治区人社厅、总工会联合主办“广西首届农民工技能大赛”,选定家政服务员、电焊工、工具钳工、钢筋工、砌筑工5个职业(工种)作为比赛项目,全区14个市的149名农民工参加本次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通过竞赛促进农民工重视技能提升,促进企业尊重技能人才,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广西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仍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尽管多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但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仍然较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导致了“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的并存。职业学校特别是一些县职业教育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训职业设置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使得农村新生劳动力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职业生涯的需要。

nlc202309011817

(二)企业和农民工对职业培训政策不太了解

在职业培训政策的2521个调查问卷样本中,选择“完全不了解”642人,占比25.5%;“听说过”1134人,占比45%;“了解”672人,占比26.7%;“非常了解”73人,占比2.9%。调查表明,绝大部分农民工都听说过职业培训政策,但大都了解得不够深入(见图1)。

[26.7%][2.9%][25.5%][45%][完全不了解

听说过

了解

非常了解]

图1 调查对象了解培训政策情况

对于“了解培训政策途径”,1879个样本中,选择“与亲戚朋友聊天”536人,占比28.5%;“政府现场宣传”718人,占比38.2%;“互联网”429人,占比22.8%;“报纸杂志”196人,占比10.4%(见图2)。结果显示,“政府现场宣传”和“与亲戚朋友聊天”是农民工了解培训政策的主要途径。

[与亲戚朋友聊天][政府现场宣传][互联网][报纸杂志][人数(人)][有效百分比(%)][800

600

400

200

0][28.5][38.2][22.8][10.4][196][429][718][536]

图2 调查对象了解培训政策途径

分析上述原因:一方面是宣传还不够到位;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和农民工自身了解政策意愿不强,不关心政策,也不主动咨询政策。

(三)农民工参加培训意愿较强,实际参训率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七成的样本选择愿意参加职业培训,其中“想参加”的1339人,占比53.1%;“非常想参加”的337人,占13.4%;“完全不想参加培训”的180人,占7.1%;“无所谓”的665人,占比26.4%,仍有三成多的样本持观望态度或完全不想参加培训(见图3)。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人数(人)][百分比(%)][180][337][665][1339][7.1][26.4][53.1][13.4][完全不想

无所谓

非常想]

图3 调查对象参加培训意愿情况

另一方面,在与培训经办机构和村委干部实际访谈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中,调研组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有参加培训意愿,但实际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造成职业培训工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比较突出。在不参加培训原因的调查样本中,选择“忙,没有时间”的337人,占比41.2%;选择“上课听不懂”的187人,占比22.9%;选择“培训后没有工作岗位”的246人,占比30.1%;选择“上课老师还不如我”的32人,占比3.9%;选择“其他原因”的16人,占比2%(见图4)。

[忙,没有时间

上课听不懂

培训后没有相应的工作岗位

上课老师还不如我

其他原因][22.9%][41.2%][30.1%][3.9%][2.0%]

图4 调查对象不参加培训的原因

调研走访了解到,大部分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工资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工作岗位,没有必要花更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接受职业培训。此外,大部分适龄农民工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不符合培训年龄,也是培训工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使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开展培训不积极,企业在农民工培训方面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四)农民工职业资格意识差、等级低

在职业资格对找工作和工资收入有无影响问卷中,1164人认为有影响,占比46.2%;921人认为有一些影响,占比36.5%;344人认为影响不大,占比13.6%;92人认为一点影响都没有,占比3.6%(见图5)。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人数(人)][百分比(%)][有

有一些

影响不大

一点影响都没有][1164][921][344][92][46.2][36.5][3.6][13.6]

图5 调查对象认为职业资格对找工作和

工资收入的影响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农民工认识到,对于找工作的几率和同等工作岗位上的收入来说,持职业资格证书比无资格证书的要高。

然而,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具有职业资格的问卷中,选择“没有”的1142人,占比57.2%;选择“初级工”的609人,占比为24.2%;选择“中级工”的333人,占比13.2%;选择“高级工”的80人,占比3.2%;选择“技师”的43人,占比1.7%;选择“高级技师”的14人,占比0.6%。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民工不持职业资格人数较多,同时职业资格等级整体偏低(见图6)。

nlc202309011817

[没有

初级工

中级工

高级工

技师

高级技师][24.2%][57.2%][13.2%][3.2%][1.7%][0.6%]

图6 调查对象具备职业资格情况

据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统计,2012—2013两年,全广西核发职业资格证书分别为:35万(其中:初级17.3万,占49.4%)、36万(其中:初级19.5万,占54.12%),这部分初级证基本为农民工所持有,与调研结果吻合。

(五)职业培训总体水平不高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多为短期培训,技术含量不高,技能培训集中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培训人员以初级为主,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层次不高。

(六)部分职业培训政策亟待修改完善

一是培训学时偏长。政策规定A、B、C三类职业培训时间分别为300、200、100学时,但农民工难于集中这么长时间参加学习;二是补贴标准偏低。随着物价的上涨,原有补贴标准难于开展二产类职业的培训,大部分培训机构只针对三产职业开展培训。

(七)基层职业培训工作力量急需加强

基层职业培训机构力量薄弱,乡镇社保中心人员编制少,人员流动大,经常被抽调参加中心工作,根本没有力量主动兼顾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管理机构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四、农民工职业培训发展趋势判断

(一)新生代农民工更重视自身的培训权益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1.6%,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与农业和土地的联系以及情感纽带更加疏离,融入城镇的愿望更强烈。在职业期望上,他们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目标,重视工作的体面性,重视自身的培训权益,希望能够在企业得到培训机会,多以技能技术性工作或创业为职业发展目标。

(二)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有新的更高的需求

一是对培训的层次要求更高,希望得到较高层次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技术技能。二是对制造业和服务业专业技能培训需求更强烈。三是对家乡所在地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增加,以便于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四是创业培训需求大,自主创业意识更加强烈。五是更倾向于接受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远程培训、网络自助式职业技能培训和贴近生产现场的实训。

(三)就业准入制度更严格,职业资格对就业和工资收入影响更加凸显

国家实施更加严格就业准入制度,使职业资格对就业和工资收入的影响将更为凸显,职业资格提升的内在动力,迫使农民工不断提升技能水平。

(四)农民工培训需求的规模与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的转移,农民工技能素质需要有大的提升,技能提升培训需求将不断扩大,提高农民工培训层次的要求将更为强烈。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二产及三产新兴职业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强大需求。职业培训对象将逐步转向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劳动者,其中将要向城镇和非农领域转移的新生代农民将成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中之重。

五、加强和改进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扩大培训覆盖面,提升培训质量”已经成为广西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首要工作,为此建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一)开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以“提升农民工技能、稳定农民工就业、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主题,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及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运用积极的财政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工提高技能和稳定就业,培养技能型农民工队伍。

2.基本原则: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要求,由自治区农民工工作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民工培训管理制度和综合性培训计划,在原有资金渠道不变,原有体制不变,原有资金怎么使用不变的情况下,各部门在一个平台上相互衔接,积极有序开展农民工培训。

3.培训对象: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农村留守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等全体农民工。

4.培训方式:对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人员开展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对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返乡创业人员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其中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组织的培训不低于60%。

5.培训组织:

(1)用人单位自主培训。制定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组织培训。

(2)行业统筹培训。制定行业培训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报有关部门批准后,自行组织培训。

(3)部门组织培训。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及社团组织在统一规划下,按原渠道组织培训。

(4)校企合作培训。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联合开展培训。

(5)农民工自选培训。农民工到有关部门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自主选择政府规定的补贴职业(工种)参加培训。

(二)开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几项具体措施

1.政策创新:建议政府创新现有政策,给予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交通、误工、伙食、住宿等补贴,保障农民工“来得了、坐得下、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

2.建立基地:一是遴选一批基础好、师资力量强、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校投入1000万元,专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组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技师学院”。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失业保险金结余,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的功能,初期投入3亿元,后三年每年投入1亿元(共约需要6亿元),组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技师学院,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带动广西高、中、初级技能人才梯次发展。

3.畅通渠道。完善企业执行技能等级与工资待遇相挂钩的机制,使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待遇形成同时并行的机制。建议实行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也可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管道相互贯通。鼓励企业对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专业技术证书的“双证型”人才,提高薪酬待遇。鼓励企业制定使用高技能人才的政策,将住房、工资待遇、职务晋升与技能等级挂钩,调动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性,减少高技能人才流失。

4.夯实基础。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要给予人财物的保障。各级财政要明确责任,落实工作经费,及时确保县、乡(镇)、村(社区)培训管理机构的配套工作经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二是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专人负责,配足力量,确保信息收集、统计、上报通道顺畅,保证能实时、全面地掌握全区农民工基本情况,确保职业培训政策落地。

5.加大宣传。建议将农民工职业培训纳入每年的基层中心工作,让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自觉性。拓宽宣传形式,扩大宣传面和社会影响力,紧紧依托基层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乡镇、村组力量,充分发挥好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宣传的效益,解决“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4.关爱农民工子女教育调研报告 篇四

二、结果分析

三、农民工子女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群体,一个是流动儿童,一个是留守儿童。这两个群体之间,从整个变化态势来讲,是动态的,今天的流动儿童可能会成为明天的留守儿童,今天的留守儿童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流动儿童。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一些流动儿童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农村,且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多数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具有较强的家庭归属感,但同时,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多数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心理认知方面,一般都处于“到过年时候我爸爸妈妈都会回来送我很多我想要的东西”的自我满足感中,一般只会在“快到过年的时候很想爸爸妈妈”,主要原因是平时爷爷奶奶等长辈或亲戚都非常疼爱、照顾他们。

在社会交往的心理认知方面,两种大多数农民工未成年子女都认为自己比较合群,朋友较多,但相互信任的比例相对较低,说明现代诚信危机已经延伸触及到了未成年群体。

在对学校活动的心理认知方面,两种农民工子女普遍认为自己的同学关系较好,但见到老师普遍感到紧张;两种农民工子女都记得“自己所学的东西”,但对画画、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评价相对较低,在游戏与体育中“只看不参加”,说明他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识记能力,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经济等原因,他们的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自我心理认知方面,多数流动儿童感觉“父母对他很严格”,而留守儿童则感觉很自由,这说明了两种不同的农民工子女受到父母的管束力有天壤之别。

调查发现,对于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也就是问题就接踵而来的时候。“过年妈妈总是不给我买新衣服,同学笑我家穷,我很难受。”一个农民工女孩李琼说。“他们笑我不会玩游戏,不买零食,我真恨他们”,“我普通话不标准,同学们总笑我,我都不敢说话了。”我们在一个孩子的书上发现了这样的两句话。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是谁在歧视农民工?是谁向孩子示范着这种歧视?!这种歧视正在伤害着无辜的一代人,在影响着这一代人之间本应有的正常交流和纯洁友谊。在不少地方、不少时候,鸿沟替代了交流,隔膜阻挡了友情。农民工子女已深刻感受到城市里孩子与自己的差别和这种差别的难以逾越,成长在边缘状态,将扭曲他们的心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不是城里人对他们的恩赐,而是他们的权利,而当孩子们在自卑和怨恨中蹉跎掉求学岁月,这将不仅是他们命运中抹不去的遗憾,甚至是悲剧,也肯定是全民教育的一个失败。

2.安全无法保障。

对于流动儿童来讲,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寄居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中,其年龄在5至10岁最多。其最需要帮助的问题有,白天很少有人看管、成绩跟不上、上学害怕老师等。

3.教学内容相异。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民工子女的文化基础较差,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很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家长,在心态上更缺乏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的足够准备。农民工子女普遍希望“到自己的学校”去读书,以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平等。

5.社会现状的制约。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上学费用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最大困难,占53.6%,没有城市户口是农民工子女求学路上的拦路虎,占22.3%,心理压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占25.1%。

(1)上学费用高——入学的第一道坎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将近2000万流动儿童。虽然国家规定,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和机制,但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农民工子女来说,还是一个奢望。农民工的收入不稳定且较低,50%的人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维持温饱已属不易,在子女教育费用上往往力不从心。在我们深入的走访调查中,85.6%的人表示在城市中就学有困难,而最大的困难就是“借读费用太高”。调查显示,64.3%的农民工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的最高学历是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而按目前的经济情况,能供孩子获得大学及其以上学历的农民工仅15%,有45%的人只能供孩子读到小学毕业。现实打破了农民工的梦,更加深了他们的悲哀与失望,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在公办学校的高收费门槛和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教育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承诺并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但近乎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2)城市户口——求学路上的又一拦路虎

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有些城市公办中小学仍不愿意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尽管各地都放宽了城市入户的政策,但对于普通农民工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调查发现,来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他们总在不停的变换工作,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流向哪里,而工作的流动性使得农民工子女上学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来省城打工的农民工中辗转3个城市以上的占49.6%,到过2-3个城市的占37.1%,只到过1-2个城市的仅有26.6%。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流动太频繁,他们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迁随时搬家,这样,公立学校就会频繁地办理进退学手续,势必影响正常教学,因此不愿接受农民工子女进校。而频繁的转学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偏低。调查表明,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学习较其他孩子更优秀且品行更为良好的”占17.1%,“成绩相仿,品行更为良好”的占33.3%,“成绩较差但品行更为良好”的占22.2%,“成绩更优秀但品行较差”的占13.1%,“成绩相仿,品行较差”的占6.1%,“成绩较差且品行也较差”的占8.1%。他们与其他孩子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

三、建议

贫困让许多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提前品味人生的艰辛,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们本来就崎岖不平的求学之路愈加艰辛。我们应该让同在蓝天下的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一样,共同沐浴阳光雨露,一起茁壮成长。

(1)社会要提高对农民工的认识。农民工有权得到与自己劳动付出相符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农民工子女与城镇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应有任何外来不公正的限制与束缚。我们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不要只承认农民工的劳动,却忽视甚至去破坏他们应有的权益,让农民工及其子女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度里。

(2)政府要放宽政策,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

根据农民工分布情况,合理划分教学单位,在每个单位内根据适龄入学儿童的人数,调查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在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础上,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轻农民工的负担。

(3)关心农民工子女,多与农民工子女沟通。

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其实是很“懂事”的,他们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同时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必须对他们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温家宝总理曾经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我们相信,城市流动花朵的绽放,也会使春意格外盎然。

四、小结和展望

5.新型女农民培训调查报告 篇五

一、总体思路明确

区妇联确定的女农民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双学双比”活动质量,提高农村妇女综合素质,带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培训的范围主要是女农民,特别是农村女“两委”委员、村妇代会主任和女创业能人等。

二、年度计划完善

根据职责界定,区妇联制定了明确的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开展女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2期,参加培训人数达到2000人;加强对城乡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培训期数8期,培训人数不达到1000人,培训期数8期;加强妇联基层干部培训,举办培训班3期,村妇代会主任普遍接受培训;举办法律知识培训班或法律知识讲座2期;在镇街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宣传、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组织活动6期。

三、培训方式多样

针对妇联组织没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和培训资金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开展的各类培训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与本级联合,协调农业、科技、计生、司法等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利用其它部门的资源共同开展。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爱心牵手、科技助力”活动,加强农村妇女科技培训。以为例,全区各级妇女组织累计开展种养技术宣传与培训46场次,发放技术资料8000份,培训妇女2500人次。

二是依托上级妇联,上级妇联开展的各类巡回讲座,由区妇联具体组织承办。开展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活动。依托农村远程教育网络这个平台和省网上家长学校的资源,组织农村家长及时收看学习“农村父母课堂”节目。“农村父母课堂”以如何提高农村父母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孩子成长为重点,向农村父母传播家庭教育新知识新理念,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起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教子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了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开展“女性文明大讲堂”和“女性健康知识大讲堂”巡回讲座。大讲堂的讲师是全国妇联统一聘请的.,在每个镇街都安排了至少一场讲座,请农村适龄妇女参与。通过讲座普及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提高妇女素质为切入点营造和谐家庭,从而带动和谐社会创建。

三是协调社会组织和姊妹妇联:协调家政公司、特长学校等单位的资源,开展专门培训。定期组织农村妇女赴先进县区学习观摩,提供学习的平台,推动思想大解放。根据培训要求和群众意愿,组织部分农村妇女赴先进地区观摩学习,帮助她们解放思想、更新知识、开阔视野。20我们组织了农村镇街妇联主席、村“两委”女委员、农村女创业大户等代表20人,赴广饶县、区参观学习,观摩了两县区部分农村女企业家、创业大户的项目,帮助镇街妇联、农村女能人自我定位、找出差距,激发她们奋发进取、敢干敢拼的精神和魄力。

四、培训目标明确

近年来,区妇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主要从提高她们“三种能力”入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村妇女培训工作。这“三种能力”一是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二是构建和谐家庭的能力,三是政治参与的能力。

五、几点经验

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化、长期化的工作,总结近年经验,我们认为做好培训工作还需要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要深入调研,增强培训针对性。深入调研,了解新时期农村妇女的培训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培训工作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是部门联动,发挥资源优势。普及知识,提升妇女素质是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仅靠妇联组织的力量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与培育新型女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6.农民工技术培训考察报告 篇六

一、我区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现状与特点

我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始于。自以来,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先后启动实施了农村劳动力免费技能培训计划,其中劳动部门主要针对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民工开展培训,扶贫部门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劳动力,称为“雨露计划”,教育部门培训对象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称为“人人技能工程”。目前,我区的务工农民技能培训工作,主要由农业、教育、扶贫、人劳四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雨露工程每年完成1000人,人人技能工程每年完成1200人,人劳部门每年完成4500人。主要特点是:

1、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早在,区委区政府就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对农民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8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商政劳社发〔〕176号)和《关于贯彻执行〈省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商财办社〔2010〕55号)两个政策性文件,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省委赵乐际书记来商视察时关于“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讲话和全省实施人人技能工程电视电话会的召开,把我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去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缓解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启动实施了《特别职业培训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使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农民工培训工作还被列为区政协重点提案。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区级各相关部门都把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精心安排部署,采取得力措施,认真抓好落实,确保任务完成。

2、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形成。根据省、市统一要求和部署,人劳、教育、农业、扶贫部门以农民工培训“四大工程”为重点,落实领导,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措施,狠抓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青年、妇联、建设、残联等部门也按照各自安排,针对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建筑工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财政部门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各乡镇办事处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宣传,搞好求职登记、就业核查等配合服务工作。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在我区已基本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3、培训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我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涉及到农业、矿山、建筑、加工、电子、机械、服务、旅游等多个行业,设置了办公自动化、电脑维修、电子装配、电焊车工、针车缝纫、养殖种植、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汽车驾驶、市场营销、导游服务、刮痧理疗、手绣等十多个专业,内容涉及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劳动保障法规、安全、卫生常识等多个方面,并且突出了技能操作训练。培训方式有订单培训、定点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上门培训等,学制从半月到二年不等,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培训需求。

4、培训机构得到较快发展。由于我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两级均有培训机构的审批权力,目前区内共有十八家培训机构从事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其中区人劳局管理的有六家。公立培训机构以市技工学校为龙头,民营培训机构以新潮学院为龙头。区级公立培训机构以教育部门管理的两个职业学校为主体;民营机构由人劳局管理,从20的两家发展到目前的六家。这些培训机构共同承担着我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任务。

5、培训工作体制机制比较健全。经过近几年多努力,我区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已基本成了政府宣传引导,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相关部门督促检查,农民工自愿选择的体制机制。特别是人劳部门组织的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过2010、20的探索和的完善,先后下发了《关于农民工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商政人劳发〔〕69号)和《农民工培训班管理规范化要求》(商政人劳发〔〕30号)两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职责分工、责任落实、工作考核、质量管理、资金审批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多头管理标准混乱。农民工培训工作目前尽管已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格局,但也存在着条块分割管理无序的弊端。农业、扶贫、教育、人劳四个主要部门各自都有不同的培训对象,不同的质量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资金渠道,不同的补贴标准和不同的运作程序。雨露计划实施机构由省扶贫部门认定,而人人技能工程和人劳部门的培训实施机构则按管理权限分别由市、区两级认定。这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的做法,不利于培训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难以堵塞重复培训的漏洞,造成培训资金的浪费。

2、培训对象难以组织。必备的文化素质和充足的培训时间是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基本条件。而我区是劳务大区,尽管农民工技能培训是免费的,但培训时间要求至少一个月以上。对于参训人员来说参加培训意味着少挣钱,况且一个月时间能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还是一个未知数。迫于养家糊口的压力和发家致富的愿望,绝大部分有文化的青年农民都把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用在打工挣钱上,不愿意挤出时间参加技能培训。留在家乡的劳动力多为文化低、年龄大、身体差的妇女或老人,这些人自身条件差,又有家庭拖累,没有能力、没有时间也没有积极性来参加一月以上的技能培训。于是各个培训机构都把目光盯在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身上,使得培训生源十分紧张。各培训机构之间互相竞争,关系紧张,培训成本提高。缺乏合格的生源,已成为影响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要因素。

3、培训机构条件较差。尽管市、区两级共有二十多家培训机构,但由于市上也有培训任务,与我区开展培训合作的潜力十分有限。所以,承担我区农民工培训工作任务的主要是区人劳局管理的六家民办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培训机构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场地、校舍都是租来的,普遍缺乏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培训所需教师多为临时聘请,场地小,设施设备缺乏,管理方式落后,办学条件差,资金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根本没有实力改善办学条件,也没有能力搞好培训。而劳动部门由于培训任务大,无奈之下只能将培训任务交给他们,从而为培训质量管理埋下了隐患。

4、培训组织方式不合理。以人劳部门开展的培训为例,按照有关规定,正常的组织方式应是:乡镇劳保所宣传政策,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到乡镇劳保所履行求职登记手续,取得求职登记证明,凭登记证明自愿选择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履行就业安置义务,并凭培训对象的身份证复印件、求职登记证明、免费培训证明(须由培训对象签字认可),就业安置合同或灵活就业证明到劳动部门申报补贴。由于缺乏合适的培训对象及培训机构自身原因,按此方式运作很难完成任务。无奈之下,培训机构为了挣钱生存,只能到农村去利用空置校舍开展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在组织过程中,培训机构往往付给村、组干部一定组织费用,依靠村、组干部半动员半强迫的方式把群众组织到一起。这种方式,一方面群众没有积极性,另一方面参训人员也极难管理,培训时间根本无法保证,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5、培训质量难以保证。农民工培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培训,促使农民工学习到实实在在的技能,通过技能的提高来增加务工收入。从这几年培训工作的实践看,培训质量很难令人满意,培训与就业的关联度比较低,培训机构直接安置的比例更低。其原因:一是培训时间不足。以人劳部门培训为例,按照规定,农民工技能培训时间只要达到240个学时(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时间),且培训合格,就可获得补贴,多培训补贴不增加。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专业技能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是很难学会的,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实践中,培训机构特别是民办培训机构是以挣钱为根本目的,它的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培训机构往往都热衷于办一个月的短训班,而不愿意办长训班。二是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滞后。劳动部门设立的劳动技能鉴定机构是检验培训质量的权威机构,全市只有一家。区上虽然设立了鉴定工作站,但只能做一些辅助工作。由于机构设立晚,缺乏专业人员和设备设施,鉴定工作量大,许多项专业技能鉴定工作根本没有条件也没有精力去开展。培训质量是否合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结业考试。劳动部门的质量监管仅仅局限于对培训人数、时间的检查和教学计划的落实,而无法也没有能力对培训质量做出权威性的判定。尽管我们不断从制度上来规范农民工培训管理工作,但仍难以保证培训达到应有的质量。

三、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民工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现代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来支撑。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实质上就是培育适应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大军。同时,农民工技能素质真正提高了,才能有效增加收入,实现稳定就业,反过来推动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工作规划,不断健全、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实现专业学制、培训教材、教学要求、监督管理、质量评估五统一。在培训资金管理上,应该加大补贴额度,细化补贴标准,简化补贴程序,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效应。同时要严控短训班,鼓励长训班,严控乡下班,鼓励校内班,把好培训对象审查关,对培训过程实行全方位监督,真正把农民工技能培训这一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2、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一要改变资金分散,多头管理,标准不一的现状。建议成立专门培训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全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加大监督力度,强化责任追究,促进工作落实。同时可以有效克服重复培训,浪费培训资金的弊端。二要加大投入,搞好培训基地建设。要学习、借鉴渭南等地先进经验,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创建工作为契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整合全区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能力规模,搞好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场地设施建设,创造一流的培训环境,形成以职业中学为主体,以民办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三要大力整顿民办培训机构。要适当提高农民技能培训机构准入门槛,淘汰一批条件较差的机构。对那些条件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培训机构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其尽快上台阶、上水平,为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奠定基础。四要尽可能动员市上管理的实力雄厚、信用良好的培训机构参与我区的农民工培训工作。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开展培训。一要突出抓好新生劳动力这个重点。对于初中毕业生不升高中及高中毕业于不升大学的农村新生劳动力,强制实行六个月以上的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并突出实践操作训练,确保每名培训对象都能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并持劳动部门统一颁布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外出务工。二要抓住实用技术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村产业化发展和一村一品建设要求,对不经常外出务工的农民,积极开展果树科管、畜禽养殖、中药材生产加工、大棚蔬菜、食用菌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这类培训应针对农民特点,结合农村实际,在培训时间上应突破市上相关规定,以3-5天为宜,并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在培训补贴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核定。三要抓住在岗培训这个重点。鼓励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合作,对全体职工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实现持证上岗,从而促进各类企业和用工单位提高员工素质,达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

4、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民营培训机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根本目标,与政府部门开展务工农民技能培训的目的与培训机构的目标存在天然的分歧。在目前以民营培训机构为主体的情况下,如果在质量管理上放任自流,必然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质量监督,一要对办班条件严格审核,看培训机构是否具有必备的专业教师、理论教材、实习训练场地及设施。二是对培训对象严格把关,参训人员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50岁以下。三要对培训过程加强监督,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督促培训机构严格实施教学计划。四要认真搞好结业考试考核工作,应逐步建立完善各个专业的试题库,成立相对独立的专业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专门从事农民工技能培训班的结业考试、阅卷工作,并实行批班权、管理权和考试权三权分离,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提高质量。

5、加大硬件投入,强化技能鉴定。能否通过劳动技能鉴定,是检验技能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志。按照有关规定,各类农民工技能培训班结业学员只有通过劳动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得到规定的补贴。由于市、区两级劳动技能鉴定机构设立时间不长,均存在人员少,条件差,缺乏相应的鉴定设备和手段的问题,能够鉴定的专业只有26种,绝大部分专业的技能鉴定根本无法开展,给培训质量管理带来了难题。因此,应该把劳动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组建专业化的相对独立的鉴定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购置专业设备,改善鉴定条件,提高鉴定水平,不断扩大技能鉴定覆盖面,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健康发展。

7.农民教育培训调研报告 篇七

(一)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由于外出务工流动性强、城市户籍制度和城市消费高等原因, 使大多数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 而这些“被留下来的孩子”作为农民外出的副产品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1]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一些亲人的关怀, 加之物质经济条件的差异, 使其幼小的心灵所承载了一种与正常人不同的情感。而长时期处于这种精神情况下, 与其他小伙伴的生活圈子逐渐分离, 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 催生了教育问题的产生。

(二) 留守儿童的教育特点

1. 留守儿童受关爱程度弱。

对于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在社会上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级层。由于在经济物质上的不充裕以及没有亲人的陪伴, 使得留守儿童只能获得比较少的关怀。

2. 留守儿童“早当家”。

常言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确在这样一种氛围中, 留守儿童相较之正常的孩子, 更加的自立自强。这应该说是所有的留守儿童的一大优势。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是我们可以值得放大的一大亮点。

3. 留守儿童的生活抚育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上, 如何做到更好、更快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抚育问题, 其实就是解决他们的物质经济问题, 其中政府起着领导的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建立系统安全的扶持体系, 完善公平公正的教育体制, 才能真正起到对留守儿童生活抚育问题的帮助。

二、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采取的措施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 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 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时, 只能用不成熟的心智去承担所有问题, 很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而走犯罪道路。因此留守儿童的关怀和教育已迫在眉睫。

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生活、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 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将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突出问题。以下是笔者认为针对教育问题, 政府以及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

1. 加大政府教育方面的投入。

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就学的额外费用,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激励机制, 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赋予农民工子女同等教育机会, 改善就学条件, 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 与城市儿童共享教育资源。[3]

2.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应在教学的同时, 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转变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 建立、完善教育体制, 对弱势群体进行适当的补贴。

现如今贫富差距可谓是越来越严重, 只有尽量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在教育问题上, 政府更应该付诸实际, 完善教育体制, 并且对收入较少的家庭进行补贴。

(二)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个人应该采取的措施

1.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力所能及地帮助留守儿童。

在寒暑期积极地参加义务支教或社会实践等活动, 把自己有限的时间用在做意义无限的事情上, 这样不但帮助了留守儿童, 也成为自己即将步入社会的一次体验。作为师范学校的学生, 笔者认为支教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水平的一种历练。

2. 关怀留守儿童, 传播传统美德。

对于帮助留守儿童这样一个弱势群体, 一个人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 鼓舞更多的人一起来帮助这个弱势群体。

三、总结

总之,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是很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共同面对, 一起努力来解决。对于个人, 我们不但要加强自身建设, 更应该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对于学校, 首先应该正视留守儿童的现状, 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师生间的密切交流;对于家庭, 应该处理好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使其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对于政府, 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之外, 更应该理论联系实际, 将措施落实到实处。

虽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经济政治问题长期积累的后果, 但是相信在我们的齐心努力下, 贫富差距将会缩小, 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将会被改善, 孩子会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参考文献

8.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 篇八

车应堂和包彩春是在12年前结的婚。包彩春是白土坡村四社人,他们是经媒人介绍定的亲。1997年秋天,也就是车应堂和包彩春结婚前一年的秋天,车应堂出门去了武威,一边讨饭一边卖苦力。车应堂在外两个多月,他用卖苦力挣的400元钱给包彩春家送了彩礼,还为包彩春买了衣服。结婚的那天是三月初二,田里的洋芋刚刚栽下,车应堂用架子车将包彩春拉回了家。那天,包彩春穿着车应堂给她买的红褂子、绿裤子、黑鞋子,来到了车家。当时,家里分给车应堂两间小屋,一床旧被子,另外还有一口锅,两只碗,一张饭桌。车应堂家有两亩多地(今年种两亩小麦,半亩洋芋,收了600斤小麦,八背篓洋芋),全家一年要吃掉2500斤粮食,地里收下的不够吃。

和车换生的沉默不同,每次去县城拉车的路上,车应堂都要哼那首《毕玉莲游花园》的曲子。事实上车应堂不仅会哼《毕玉莲游花园》,还能用二胡拉出来。

纸坊村离县城只有几里路,《毕玉莲游花园》车应堂哼不了几遍便到了。

拉架子车一年只三四个月有钱挣,每年收入300元左右。光靠拉架子车糊不了一家人的口。

窗上糊着的纸坏了许多个洞,透过那些洞可以看到挡在院门口的木栅栏,以及整个院子里的动静。

小黑猪哼哼唧唧着在院子里跑,一会到院门口拱拱木栅栏,一会又贴着院墙溜进灶屋。虽然它刚刚从里边失望地跑出来,但它还是忍不住一次又一次进去看。灶屋里只有一座土灶,灶边的案上放着一把刀。小黑猪在灶屋里四处搜寻,将已经散落一地的木柴拱得更加七零八落,然后就又朝着院子里跑去。

三月二十六,车换生在县城里花12元钱买了这头小黑猪。没有喂的,小黑猪长得很慢,整天到处乱拱乱窜。它要在这种饥饿的状态下忍受一年多,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才能卖出去。到时大约能卖400元。400元钱能买300斤面粉,或者400斤小麥。300斤面粉全家能吃两个月,而400斤小麦全家能吃三个月。这样一比较,车换生和包明珍便打算到时就用卖猪的钱来买小麦。

包明珍也担心小黑猪坚持不到明年这个时候,万一没有长成就死了,那也卖不成肉。没人会买死猪的肉。想到这里,包明珍的脸上掠过一丝奇怪的笑。包明珍已经想不起猪肉的味道了。自从分家后,家里便再没吃过肉。分家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住的房子,就是那时分得的。房子的土墙已经斑驳,顶梁被烟火熏成漆黑,木门和柱子也开始朽烂。只有门框上的那副对联,还看不出旧意来:“春回大地风光好,福满人间喜事多。”对联上的字是车换生写的。十几年前车换生曾经上过扫盲班,至今车换生仍保存着扫盲课本,课本被一层硬硬的脆塑料包着。车换生几乎能认识课本里所有的字,也能流利地背诵出课本里的词句:“国强民富逢盛世,日暖花开正阳春。”“阳光普照,富民政策好;芝麻开花,生活节节高。”“发展生产,讲究吃穿用;告别贫穷,摘掉落后帽。”……

因为车换生会写字,邻家的小姑娘车情兰就常往他家跑。车情兰13岁,因为交不起学费,小学没毕业她就不上学了。车情兰到车换生家来是想让车换生教她识字,每每这时,车换生的脸上便会洋溢出少有的笑意。他们坐在门槛上,车换生极其认真地用手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着字。

透过窗纸的光有些惨白,映到包明珍的脸上看去就像是一层清冷的霜。炕上铺着一层光席子,凉冰冰的。所以一等到太阳有了暖意,包明珍便会移下土炕,抱着车想军到院子里的土墙下晒太阳。

包明珍穿的那件暗灰色的棉袄,是她结婚时的嫁妆,其实本是红色大花的。腊月下雪的时候穿着它会觉得冷得很,可现在已快是麦子扬花的四月了,穿着它也并不觉得热。邻近中午的阳光虽然很灿烂,有时甚至照得包明珍睁不开眼,但照在身上却带着冷意。

包明珍将双手在木桶里浸湿,然后用沾着水的手在脸上抹了几把,再用衣袖在脸上擦一下。她也用同样的方法洗了车想军的脸。包明珍还不到30岁,她的脸在洗完以后显出了几分青春的气息,甚至还有几分妩媚,而她的神情却总是被一层洗不褪的灰色覆盖着。

下了早课后,车锁军急急忙忙地回家喝洋芋汤。半路上,他捡到了一个空的青霉素眼药水瓶。回到家,车锁军有些惊喜地将药水瓶交给母亲包明珍。包明珍舀了点清水滴进药水瓶,拿着药水瓶使劲地摇。过了一会,包明珍倒出药水瓶里的水,用它擦自己红肿的眼睛,又擦了擦怀里车想军的眼睛。

洮河水静静地从岷县县城的东边流过。洮河的河床很宽,而河水只是宽阔河床中间的一条细流,细流的两边是白嚓嚓的卵石。站在人民桥上望去,白色的洮河床一直延伸进远处的崇山里。洮河上的人民桥,是纸坊村人进出岷县县城的必经之路。

人民桥头有一棵粗大的柳树,树下聚集着许多拉架子车的人。拉车人坐在自己的架子车上,他们密切注视着每一个朝这里走来的人。当发现过来的人可能是叫车的时候,他们便立即蜂拥上去追问:“要车吗?”“要车吗?”

人民桥头拉架子车的都是纸坊村人。这里是他们的地盘,别的村人从不来,就像他们从不去别处一样。他们守这个规矩。

到了中午,树下平静了几个小时的拉车人终于出现了骚动——远远的有人朝他们走过来。一个拉车人首先迎上去,接着所有的拉车人潮水般跟着拥了上去,将来人围了个严严实实。“要车吗?”“要车吗?”的叫声响成一片。

来人也不说话,只是走到成排的架子车前,沉着脸逡巡着,然后用脚去踢自己选中的车。踢在车上的脚就像踢在车主人的心窝上,他一下子就跳起来,立刻抄起车把紧跟在来人的身后。

车应堂和车换生由于来晚了些,车放得靠路心,所以车虽然看上去不太顺眼,来人还是在车换生的车前稍一犹疑。这时车换生赶紧在人群里扒着别人的肩头跳起来喊:“好使着呢!”

来人就恩赐般的在车换生的车上踢了一下。

车应堂看到来人在车换生的车上踢了一下,就急着往外挤,他的车紧挨着车换生的车放着,他想让来人也在自己的车上踢一下。

来人只要4辆车,可跟在来人后面跑的却有八九辆。车应堂和其他没有被来人踢到的车,跟到桥上时被呵斥了回来。

叫车人骑着自行车在前面,拉车人拉着车跟在后面跑。跑了大约二三里路,转进一条窄窄的巷子。叫车人买了2500斤的红芪,要把它从这里拉到城西的药材市场。

不用叫车人吩咐,拉车人便忙着帮他捆绑、过磅、装车。车换生是最后一个装车的,所以堆得高高的车顶上又加上一袋地上扫起的零散红芪。

车换生将拉索套到自己的肩上,双手捧到嘴前,在手心狠狠地啐了口唾沫,就“啊”的一声压下车把往前拉。

到城西药材市场有两三公里的路程,将药材拉到市场卸完货,拉车人每人拿到两块钱。

(摘编自《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

上一篇:旅游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下一篇:乡愁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