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2024-06-28

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1.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刘秋燕

这节课上完后,我跟听课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们的评价使我又有了新的收获。结合听课老师的评价以及自己备课、上课的过程,我有了以下思考:

1、课堂教学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段生命历程。但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来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创设一种让学生乐与接受、乐于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充当起课堂教学的“主角”。那教师又该设置什么样的情境呢?在备课之前,我先在学生中作了一个调查:上课时你印象最深的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的前三位是:看视频、讲故事、辩论赛。我想,这也恰恰反映了政治课堂所设置的情境应该是鲜活、生动、学生感兴趣的。于是,我在备课中注重引用新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有极大的帮助。同伴学习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他们之间互相熟悉,关系融洽,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又能互相启发,所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对问题的研究要比个人独立学习更能深入,更为广阔,效果也更好。在开展第四个知识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个情境:为什么孟母要三次搬家?经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激烈讨论,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比较到位,这种准确和优秀跟小组合作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发言思路来自于集体的智慧。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真正的主动思考。

3、课堂教学要提高设问的质量

本课的教学知识重点之一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纯粹的记忆并不难,难点是如何理解,以及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实际问题,指导生活。很显然,“文化对交往的影响因素”和“交往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用一个案例层层分析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集中,更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于是,我以见面礼节为话题,层层设计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的能力,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能够把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明确知识源于生活,又将回归生活。

4、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只好把作业留到课外做。而事实上这样的作业既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为克服这个问题,在本课设计中,我从教学实际出发,扎实落实“三讲三不讲"其内容是: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对于“三讲”中的“讲重点”我采取的措施是:(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2)高效课堂必须让学生对学到的东西感觉“用得上”,所以通过精心设计学生容易混淆又具有一定梯度和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

5、重视教育之魂: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本学科的知识目标,而且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和价值观形成,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青少年中产生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行动以赤裸裸的方式出现在他们面前。”高中生的自主意识与思维的批判性明显加强,认知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也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他们反感生硬的譬喻、简单的贴标签和纯粹的道德说教。因此,我通过深入挖掘课堂中涵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素材,在学习的过程中,寓之以情,进而晓之以理。本课设计时,我就是对东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集体主义教育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等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上课过程中当然也显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在导入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如此的差异”这个问题的切口太大了,学生在讨论之后所呈现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路回到了预设的轨道,但我想,问题在设计过程时还应更加精细些,这样就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二

“乐由情起”, 指的是音乐是由感情所引起的。感情作为音乐的生命力, 发挥着感染、净化孩子们心灵的作用;同时, 情又是任何艺术的灵魂, 音乐也不例外, 它能够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真谛。在童声合唱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音乐的特性来创设合理的情景, 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其中的内涵;其次要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的知识和想象, 感知其中抽象的音乐美, 在接受美的熏陶中, 提高审美能力。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正好适应了以上教学的目的,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语言的准确有序、富有感染力是创设童声合唱课堂情景的前提

1、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是创设情景的关键所在

为了确保童声合唱的有效性的发挥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需要在其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音乐语言的准确性是合唱教学中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又是关键所在, 它对培养孩子的歌唱状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标准的普通话, 再加上音乐优美的旋律, 从而引导和培养孩子们在合唱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状态。另外, 一个巧妙的语言设计, 能够瞬间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从而将学生带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

2、教师语言的逻辑有序性是创设课堂情景的重要保证

要想确保童声合唱课堂的有效性, 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师一定要在组织自身教学语言上下功夫, 无论是语言的前后顺序、还是其逻辑性以及在结构上是否严谨都是教师在合唱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另外, 语言当然需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在合唱的过程中, 分为引情、激情、触情、动情以及抒情等几个部分, 这几个环节之间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 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合唱热情。对此, 课堂语言就必然需要组织地逻辑性和有序性。

3、教师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以及富有感染力是创设课堂情景的必要条件

在语言准确、有序的基础上, 教师的语言还需要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特征, 这样才能使得创造的情景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为了保证孩子很容易就进入创设的情景之中, 感受到合唱的魅力, 教师需要在语言的语调上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表现力以及魅力的语言还能够将音乐中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使得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在合唱《感恩的心》时, 孩子在感受着音乐优美而动人的旋律的同时, 还需要分散注意力去感知音乐中的其他一些信息, 这对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不利的。因此, 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降低音调, 用一种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着音乐中展示的情景, 从而为学生创设出动人的课堂情景;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语言互相交织在一起, 学生就像被置于一个优美的情景之中, 融合着天籁般的美妙声音, 曾经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出现在眼前。孩子们在美妙的旋律以及在感染力强的合唱声中, 沉醉了、感动了, 这样的艺术情景的展现达到了非一般的教学效果。总之, 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对孩子迅速把握合唱音乐的内涵以及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孩子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情景中, 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合唱能力以及表达音乐的能力。

二、室内光线是创设情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现代艺术形式的教学中, 无论是美术、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都是十分讲究光线的, 童声合唱也不例外。在童声合唱中, 注重室内的光线不仅仅是为了增加明暗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为了创设出更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 帮助衬托教学氛围, 从而起到促进学生感受音乐、深入了解到音乐中包含着的情感的作用。比如, 在《平安夜》合唱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需要在教室中采取比较暗的灯光效果, 学生们在这样一种安静的情景中,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在认真感知每一个动人旋律的同时, 通过合唱聆听对方, 从而能够十分准确地把握音乐中的情感。这样的效果不需要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或者任何的行动, 只需要制造一种与歌唱曲目内容相匹配的氛围, 而暗沉的光线正好与“平安夜”相对应。学生在创设的这样一种情景中, 能够迅速地进入歌唱状态, 在学会基本歌唱方法的同时, 还能够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风格, 然后准确地将音乐的情感表达出来。光线在音乐创设情景中的应用是十分常见的, 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需要仔细分析音乐作品的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倾向, 在符合内容的情况下, 进行光线的调整, 从而提升童声合唱的效果。

三、音源是创设情景的源泉

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源泉, 同时也是童声合唱教学的源泉。在当下社会,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音乐的范畴也由此拓展了, 一切生活中的乐音、噪音等等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资源。比如在由蒙古族合唱作品改编而来的童声合唱作品《八骏赞》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音乐所展示的风格, 体验那豪迈奔放的场景,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合唱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的材料运用到自制乐器中, 如易拉罐、塑料罐等, 并且选出一名同学来进行指挥。通过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制作乐器的环节, 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 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们去深入了解作品的意愿。因此, 利用音源来创设情景是童声合唱中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手段, 学生在自行创设出音乐情景的情况下, 不仅课堂氛围得到了活跃, 而且通过自己动手,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因此说, 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来进行童声合唱, 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童声合唱教学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进行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而情景的创设可以从语言、光线以及音源等方面入手, 情景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用心去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学生在富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情况下, 能够真正走进音乐作品的世界, 从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摘要:童声合唱是孩子们常见的一种歌唱形式, 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和使用。合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其具有陶冶情操等各方面的功能。儿童合唱的目的也与此相似, 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一首歌,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歌唱中感受到乐趣, 体验音乐的美感, 同时培养孩子们从小就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童声合唱的功效, 在其教学中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本文将从情景创设的角度, 来为童声合唱的教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这对推动孩子们走进合唱作品, 体会合唱的快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唱课堂是学生们的精神上的家园, 它对孩子们的成长意义重大。

关键词:童声合唱,教学,情景创设

参考文献

[1]魏鲁佳, 沈乐.浅谈童声合唱教学之情景创设[J].大舞台, 2008 (06) .

3.教学中感受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篇三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心灵的体验和感情的波澜,如果学生没有写的欲望,却偏要写,硬要写,心里一片空空的,那怎么能写好作文呢?

我在教学《父母的爱》时,采用了“体验型”作文教学,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入手,努力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经验,力求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大作文的教学理念。体验型作文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学习,需要学生整个身心投入,需要创设氛围,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看、听、说、画、写、想象等,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习作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基础

创设符合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一般设计在上课时进行,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进行。在课堂开始时,我们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音乐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把爸爸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一一再现出来。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爱的力量使学生心中涌起了一桩又一桩的往事。有的就写出了“妈妈下岗了”,“爸爸在医院的日子”等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体验评说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关键

所谓体验评说是指在学生动手作文前,让学生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环节,也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宜过多,教师的语言并不是学生作文的“圣旨”,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捕捉思维火花(灵感)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尽量给所有学生练“说”的机会和时间,形式要多样而新颖,在评说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要说得有理、有重点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说”的质与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评说主要是使学生有话要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有谈话式、讨论式、演讲式、表演式等几种方式。

三、自由抒写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核心

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强烈体验后,自然而然地要表达出来。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要求是淡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练笔兴趣,鼓励个性化的作文;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叶圣陶语)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反对用任何的框框及所谓的写作方法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四、交流赏析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保障

作文后的交流欣赏,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成效的重要保障。课堂交流要注意两点:

(1)以鼓励为主。

在学生作文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作“佳”在何处,教师要拿出1--2篇充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习作,作为佳作进行赏析。原则上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然后请佳作作者谈谈写作思路,或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2)以自评为主。

作文交流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先让作者自评,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再引导其他学生互评,让他们说出所评作文好的.地方和应该修改或补充的地方,也可让佳作作者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体验型作文教学解决了作文内容学生无话可写的矛盾。通过创设许多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具体内容可写。在情景体验中,由尖子生开路,中下学生也得到较为深刻的感情体验,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当堂成文、当堂讲评、当堂修改,能及时反馈、及时纠正,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修改作文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体验型作文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兴趣盎然的演、说之中,一改过去分析型作文教学的单调枯燥之感。

4.感受文化影响教学反思 篇四

本节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题。本课时从大量探究活动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及其特点。

在备课之前我对教材及课标要求做了分析,认为这一课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不过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一个难点同样不能忽视。

在上完本节课后,本人结合其他老师的评价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有亮点,也有失误之处。

一、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政治学科中已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勿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它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从而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在本框题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时,我展示了丰富的材料、图片,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说出体验、看法。

文化生活,其实这一模块开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审美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和信心。而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个特点也就说明了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那么,学生可以说在无形中已经充分接受了文化,缺少的只是对它的理性认识和整体感受。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文化的感受上升到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对文化知识的正确把握则显得分外重要。

文化生活课本里,每节新课都设有一个探究活动作为导入,而这些探究活动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都可以由学生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库存中得到一定的认识,而我认为,现在高二年级学生对于文化感受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可以对这些探究活动做相应的调整然后让学生自己讲出对问题思考的结果,这样就可以给新课知识点讲解减少很多障碍。而这样能达到另一个效果,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立刻融入课堂,不用浪费时间调节学生的情绪而直接进入课堂的学习。在《感受文化影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参加运动会有何体验?学生自主回答,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堂好课它应该是有缺陷的,完美就失去了提高的机会,本节课的不足主要有如下:

1、这一堂课准备虽充分,但不是很熟练,加上紧张的缘故,整堂课不是很紧凑。

2、由于使用了多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书本基础知识。

5.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五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6.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六

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

——执教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原创/仇立运

感受人物形象“ title=”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

第五单元是由《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4篇课文组成,是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这4篇课文分别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相应的故事改变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同时,重点把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就要指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特点,感受人物的形象。

一、《将相和》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蔺相如和廉颇。

我在教学此文时,引导学生弄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知“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感受“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在读、议、辩的过程中,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位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而“廉颇”虽用墨不多,但其特点也极为鲜明,他威震朝野、耿直畅快、勇于语改过。

二、《草船借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诸葛亮和周瑜。

学习《草船借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由粗到精,先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再感受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作者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知天时、懂地理、识人心、考虑周全,安排巧妙。透过这些,引导学生感受到诸葛亮虽知周瑜陷害,却将计就计,与其斗智,其“借”箭的过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为刘备的谋士,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而周瑜同诸葛亮形成鲜明对比,他妒贤忌能、心胸狭窄。

三、《景阳冈》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武松。

“武松”可谓妇孺皆知的打虎英雄,学生虽然有着学习兴趣,但是要如何准确把握武松的人物特点,感受其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正是基于这些,引导学生朗读再朗读,想象再想象,交流再交流,抓住武松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其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气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抓住人物特点 感受人物形象》。当然,作为“店家语言”和“老虎的凶猛”虽不是重点,却也极其精彩,更好地衬托出武松的无畏之性格特点。

四、《猴王出世》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猴王。“孙悟空”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形象,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形象,学生愿意读、乐意学。由于课文是古代白话文,不少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为此,要感受“石猴”这一形象,就必须先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些问题去读去议,让学生感知其“野性、机灵、顽皮”的动物特点的同时,感受其“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人物思想,从而领悟到其“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

总之,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能抓住人物的特点,不仅能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目的。

我的更多文章:

7.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进一步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

2、感受季节的不断渐变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准备:

儿歌挂图,大字纸;故事书《魔法奶奶的电话》;写有四季字卡的 纸条,后面有双面胶(人手一套);魔法电话教具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及四季排列,月份分配

1.观察魔法电话:魔法电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能拨通春姐姐、夏大哥、秋姑姑和冬爷爷,找找四个键分别在哪里?

2.边听故事边通过观察图片,猜想小朋友喜欢某个季节的理由。

3.提问:故事里谁喜欢夏天?她为什么喜欢夏天?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用简画记录,从而补充故事内容。(其他季节按同样方法提问)

二、游戏四季轮换拍

1.幼儿每人一套写有春夏秋冬的纸条,分别画上四季简易图,将画好的纸用双面胶贴在衣服双手易拍到的地方,化装成季节娃娃。

2.听游戏带领着发出的语言指令迅速做出反应,即用手拍贴在身上的图画

单手拍:如听到“吃火锅是什么季节?”边答边拍身上图片。

双手拍:如听到“夏天过去是什么季节?再过去又是什么季节?”两手分

别拍在相应图上,并回答“夏天…….”

连续拍:如从春天到冬天

结伴拍他人

边拍图画边念儿歌“春夏秋冬转圈圈”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8.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童声合唱训练

一、合唱教学和合唱训练中, 运用柯达伊教学法可行性

1.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为柯达伊教学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起步较晚, 而且一直都不被重视, 儿童合唱的开展情况更是可想而知。因为师资力量和课程时间有太多的限制, 一首首动听的合唱曲, 都被改成了“齐唱”, 合唱和个人的歌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很多孩子对合唱也渐渐失去了兴趣。柯达伊是十分注重歌唱教学的, 这是因为匈牙利在一战后, 经济落后, 物质贫乏, 没有条件给每个学生配发一件乐器进行演奏, 只有歌唱是每个孩子天生具备的条件。我国虽然进行了改革开放, 国力大大增强, 但是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平衡, 音乐教育始终不被重视, 适龄孩子的数量也大, 所以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的柯达伊教学法, 十分适合我国当前儿童合唱教学的现状, 这种现状为柯达伊教学法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 柯达伊教学法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特点

儿童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 较之成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在兴趣方面, 受到年龄的决定, 他们不可能对一件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 他们只有有了兴趣才会去做, 而且这种兴趣是多变的、暂时的。其次是儿童的感性特征。儿童对于音乐的反应, 首先是情感的反应, 而不是理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说是一种本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最后是儿童的个性特征, 每个儿童的心理、能力、智力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 会逐渐形成为自己的个性, 经常受到健康音乐的熏陶, 就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音乐个性。柯达伊教学法从整体上就是建立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 他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教学方法和进度安排的首要原则, 将儿童纯洁的心灵看作是神圣的, 这种对于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的关注, 是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和训练中的主要保证。

3. 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取得了实践的初步认证

柯达伊教学法作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已有很多的音乐教师进行了尝试和运用。笔者在训练中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在一次二声部合唱训练中, 没有像以往采用钢琴伴奏, 而是先让孩子们齐唱一首会唱的歌曲。接着进行音准和听觉方面的训练, 笔者采用科尔文手势指挥各个声部, 学生们根据老师的手势, 用唱名准确唱出各个声部的每一个音, 对于唱不准的, 再用手势进行逐一的纠正。手势的运用, 不仅表示出了音高和节奏, 而且也唤醒了学生的音乐意识, 不用钢琴, 也能够唱准音准, 两个声部基本上做到了和谐和统一, 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早在20世界20年代, 柯达伊就明确的提出, 在当前的情况下, 唯有大力发展合唱教育, 才能为最多的孩子们提供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他不仅为孩子们创作出了大量的富于浓郁匈牙利民族风情的合唱歌曲, 还将自己的合唱教育方法进行记录和总结。因为客观环境的相似性, 所以在合唱训练中, 运用柯达伊教学法是十分可行的, 下面笔者就童声合唱训练中, 读谱、音准节奏和听觉训练这几个方面, 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 读谱方面的运用

读谱的重要性对于合唱来说, 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规定按照首调唱名法进行教学, 但是孩子们对这种方法还是缺乏普遍的认识。柯达伊也是大力提倡首调唱名法的, 他认为首调唱名法可以让孩子们从调号中解放出来, 对演唱有升降号的歌曲不再畏惧, 并能够尽早进入变化音学习、多声部试唱、创作能力训练等。他总结出了升、降号相加等于“7”的互逆现象, 例如, 一个升号的G大调和六个降号的降G大调、两个升号的D大调和五个降号的降D大调 (余类推) 。它们的五线谱上的位置相同、首调唱名也相同的规律, 很容易就可以把多调号的歌曲转化成少调号来练唱。对于儿童来说, 要求唱的和谱子上的固定音高相一致, 是有一定困难的, 大多数歌曲因为受到音域的限制, 使得可用的曲目较少, 首调唱名法就解决了这一困扰, 对于孩子们的音乐启蒙有着非常实际的意义。

2. 节奏方面的运用

节奏是音乐律动的生命, 对于孩子们音乐节奏的训练, 是合唱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柯达伊认为, 节奏训练应该尽可能早的进行, 开始的越早, 学生乐感的就越好。在初学阶段, 他使用节奏音乐表记和读法, 这对于在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快速的感知节奏感是有大有益处的, 改变了一般教学中只有联系了音高, 才能进行节奏训练的模式。通过口读、用手打拍子等方式, 直接进行单项的训练。由于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学设施的不完善, 柯达伊的这种方法是十分适用的, 不但克服了没有教具的困难, 还提高了学生的训练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做出示范, 让学生跟着模仿, 当学生对初步的节奏有了较深的印象之后, 开始进入第二个阶段, 可以运用它们已掌握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变化和创造。速度上可以从慢速到中速到快速, 从力度上可以由较强到较弱到微弱, 让孩子们体会他们认为的最佳的节奏和力度。从模仿到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创造, 第三步则进入简单的二部旋律, 这样就使学生从简单的节奏中, 从容地、充满兴趣地走进了多声部的节奏和多声部音乐的大门。

2.学生音准、听觉方面的运用

童声合唱要求合唱队员具备较高的音乐听辨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个能力, 才能唱出和声效果, 而为了提高孩子们的音乐听觉, 使他们有一副“好耳朵”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视唱练耳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使孩子们的听觉逐渐由迟钝变得敏锐。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 从早期幼儿园的二声部节奏, 到普通学校的多声部节奏, 多声部视唱, 始终贯穿着多声听觉训练。这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 也符合对音乐艺术的认识规律。在多声听觉中, 可以有比较、有鉴别、有“依据”地感受和逐渐掌握节奏的尺度、音准的概念。

匈牙利非常重视卡农曲的练习。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农既是重复, 又是变化;既是同一曲调, 又有合唱效果, 是训练多声部视唱, 多声部听觉的有效方法。训练中, 每个人唱好自己的声部, 同时聆听别人的并不陌生的声部, 调整音准, 感觉相互的和声关系。卡农曲的乐句此起彼状, 比单声部歌唱增加了很多的趣味, 因此, 在训练中,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为了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从视觉上理解音级的高低关系和调式音级的倾向, 常在使用首调唱名法的同时结合使用柯尔文的手势唱法。即教师用不同的手势及高度代表唱名, 让学生跟随教师手势的变化直接唱出唱名的准确高度, 其直观的演示效果对音乐教学很有帮助, 它最大的优势是帮助孩子对音高的掌握。这种方法使抽象的音高关系更形象化, 也更易使学生理解。

综上所述,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 都认识到了合唱对于培养儿童身心、智力、素养等各方面的巨大意义。将柯达伊教学法引入到童声合唱训练之中, 为童声合唱教学开辟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希望广大音乐教师都能够对柯达伊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思考, 为创造性地发展我国的童声合唱事业, 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论柯达伊音乐课程思想与实践》李方元、吴祖英《中国音乐》2002年03期

[2]《柯达伊教育理念在基础音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艺术百家》2006

9.感受童声的教学反思 篇九

情境引入,突破重点、难点

我在设计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难点时是这样做的,创设情境,自我介绍后引出新句子:

T:I’m Miss Wang. I’m from China. Where are you from?(如果学生不明白)引导学生回答:I’m from…

如此与几个学生交流之后,学生对新句子有了初步的感知,板书,带读,将“where” “from”作为重点领读,“where”是生词,发音对他们有难度,准确地掌握发音位置不容忽视。通过看口型、听音模仿后,使学生准确朗读这个句子,通过设计“师问生答”“生问师答” “生生问答”等形式练习,加深印象,使学生自然感知并接受了这个句子。将之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创设情境,运用语言

我与两个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说明情境:

T:Now it’s three o’clock in the afternoon. We met in the school.S1 introduce S2 to me. Now listen to us carefully, can you act like us?( 加以汉语说明)

学生在熟悉情境后组内练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机会。一节课结束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读出并熟练运用本课时对话内容。但也有小部分同学老师领读能准确读出,自己读有一定困难,距熟练运用更有一定差距。

教学不足:

在领读“Where are you from?”时,部分学生检查不是很到位,有个别学生仍不能准确读出,以致于练习、运用环节个别学生感觉有难度。

学生分组练习时,确实每个学生都有了练习的机会,但是老师能关注到的,能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演的也只能是个别小组。

改进措施:

在新授过程中,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使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新内容。

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除了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外,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语言。

想表演对话,课上没得到机会展示的可随时找老师。另外,每节课前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 在同学家作文

★ 六年级同学去海边的感受日记

★ 在情境中感受语言--Unit 1 (B) Let’s talk教学反思

★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10.大班科学感受味道教案及反思 篇十

活动目标:

1、了解糖果的集中常见的味道,并进行通感联想,感受味道与情感之间的互通性。

2、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

3、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酸甜苦辣味道的糖果若干。

2、甜苦饮料各一杯。

3、记录纸,笑脸娃娃若干。

活动过程:

一、kk导入:

师:“听说‘乐乐糖果铺’开业了,乐乐经理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当一回‘小小品尝师’,你们愿意吗?

幼:愿意ll

二、幼儿认识食品并进行第一次探索。

师:好,请小朋友们吧面前盘子上的纸巾掀开,你们到看到了什么啊?

幼:糖果。

师:哇,原来乐乐经理给我们小朋友送来了糖果,在小朋友品尝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请小朋友们品尝之后要告诉我你们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糖果。好,小朋友们可以尽情享用了。

1、幼儿随意品尝糖果。

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糖果。

2、师:刚刚我们小朋友都已经品尝过“乐乐糖果铺”的糖果了,现在我要请小朋友来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味道的糖果,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请部分幼儿进行讲述)

3、小结:原来我们小朋友吃到的糖果有这么多种味道啊,有酸的、有甜的、有辣的、还有苦的。

三、感受味道和情感的互通性。

1、出示苦甜两杯饮料,请个别幼儿品尝。

师:乐乐经理还送给我们两杯饮料,它们是什么味道的`呢?我请小朋友来尝一尝。

2、请个别幼儿品尝,

(1)师:请XX小朋友,你来尝一尝,然后告诉大家你喝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

幼:甜的。

师:那你喜不喜欢这种味道呢?

幼:喜欢。

师:你在喜欢某种味道或者某样东西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呢?

幼:高兴(开心)

师:恩,我们在遇到我们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就会开心的……(笑)

(2)师;我再请一位小朋友来尝一尝另外一杯饮料。

(请另外一位幼儿品尝)

师:你来告诉大家你喝到的是什么味道的饮料?

幼:苦的。

师:那你喜不喜欢这种味道呢?

幼:不喜欢。

师:你在不喜欢某种东西或者某种味道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幼:不开心。

(3)小结:哦,原来我们小朋友在喜欢某种东西或者某种味道的时候,会很高兴、很开心的笑;在不喜欢某种东西或者某种味道的时候则会不开心,甚至会哭。

四、幼儿第二次探索,并记录

1、幼儿探索并为自己喜欢的味道送上笑脸。

师:现在请小朋友再选择几种不同的糖果进行品尝。

幼儿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糖果。

师:刚我们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糖果,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自己喜欢什么味道的糖果,然后到盘子下面拿一个笑脸娃娃贴到相应的记录表里。请小朋友把撕下来的双面胶放到前面的篮子里。

2、幼儿操作送笑脸娃娃,教师给予指导。

3、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班小朋友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糖果……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品尝了酸、甜、苦、辣四种味道的糖果,现在我们把剩下的糖果拿过过去与小班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活动反思:

11.感受高考阅卷,反思课堂教学 篇十一

淄博实验中学 张福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年有幸参加了山东高考化学的阅卷工作,近距离接触高考,掌握了评分细则,亲身体验了高考评分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感触很多,现将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想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一、评分细则分析

评分细则的制定原则是:严而有格、宽而有度、给分有理、扣分有据。细则要求学生的答案应具备科学性、合理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接下来我们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一下评分细则的具体要求。

28题,是以“工业炼铜”为背景,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电化学知识的考查,题目本身比较基础,但是本题满分12分,平均得分只有7.8。我们来看一下评分细则。

29题,以火箭推进剂为背景考察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反应热的题目,难度不大,但从学生得分上看,只有10.1分,仍存在不少问题。

30题,是一个实验室实验流程图,模拟流程,很有课本实验的感觉。平均得分8.14,主要失分在表达不规范。

32题,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平均得分只有4.08,除了知识上的问题外,不按要求答题是最大失分因素。

二、阅卷的体会与学生出现的问题

高考试卷评卷原则

①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均不给分

28题第2问,“KMnO4”化学式错,不得分; “高锰酸钾溶液”汉字错(重点 是“锰”字),不得分; 30题第3问,“坩埚”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②化学、离子方程式书写中,化学式错误、未配平的,均不给分

离子方程式中物质或离子写错,电荷写错不给分;并且这一要求在近几年 的评分细则中要求是一致的。

③凡是辨别不清的,模棱两可的,皆为“0”分。

比如有同学在回答28题时,由于不能确定到底是Fe3+还是Fe2+,就想浑水 摸鱼,写的既像2又像3,这种情况一律按错的处理。所以答题时,字不一定很 漂亮,但须十分清晰,易于辨认。

④不按要求作答的,均不给分

在高考评分细则中很重视“按要求作答”:是要求写“离子方程式” 还是“化学方 程式” ;写“名称”、“符号”、“化学式”还是“代号”、“序号”;是要求填“大于”还是“>”; “增大”还是“变大”等,不按要求填写,均不得分。在今年的化学二卷中总计10分,若丢了实在太可惜。

学生试卷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1、书写表达不规范

元素符号难以辨认,比如“N”和“H”不分,“Cu”“Ca”不分等。在28题的方程式氧化亚铜的铝热反应方程式书写中就有很多学生因为“Cu”“Ca”不分而丢分。再比如,11年32题和12年32题中都出现了杂

2.专业语言缺乏,随意化严重

简答题要求考生回答做到专业、有要点,条理清晰,表达规范,切 忌冗长。如:29题2、4问的答案分别是“吸热”“逆向”,而有些学生 只答“吸”“逆”,这两个字放到句子中是无法表达意思的,均不得分。再比如28题2问,答案是“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有学生答成“溶液变色” 而不得分,学生可能明白是“褪色”但是缺乏专业词汇辨析能力,随 意处理,用“变色”来表达,造成失分。化轨道的考察,sp3 写为SP3、sp3、SP3不得分。

3.严谨性不够,考虑不周全,想当然现象严重这里主要有三种情况①会而不对:主要体现在不按要求作答,想当然。比如字母大小写混用,汉字与符号、化学式混用,“吸热”“逆向”只答“吸”“逆”等情况。②对而不全:第28题(1)既可以选择NaOH又可以选择NH3·H2O,第4问,电解时,溶液中Cu2+向阳极移动是正确的,利用阳极泥可回收Ag、Pt、Au等金属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但是部分考生只答对一个而失一分。③全而不精:虽回答了很多,但语言不到位,答不到点子上。

通过以上分析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严谨,要尽可能把

工作做细,比如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规范学生的化学术语、规范

学生的答题卷面等等,尽量避免无谓的失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 生的成绩。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触和看法,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上一篇:初中窗外作文下一篇:现在进行时表将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