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2024-07-21

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精选9篇)

1.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一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以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思想品德方面会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因此,教师进行德育的方式需要不断改进。中外学校德育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改进和加强德育,增强德育效果,不仅仅要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德育渗透的教学方法更有其他德育手段不可代替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品德也在发生变化。正确的德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化学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比较坚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这些都是学好化学所必须的思想品质。运用恰当的德育艺术,可以把学生学习的目的由被迫动机上升到目标动机,再上升到需要动机的高度,直至抱负动机的高度,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成绩。在非智力因素中,化学成绩的高低与学习化学的动机成正比。在一些化学课的开头,我运用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德育资料来引入新课。例如,在讲醇类的时候,可以用将甲醇当成白酒出售致人死记亡的案例来说明甲醇的毒性,售假者的最终下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应该通过勤劳致富的道理,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对化学教学起着促进作用。

一、教师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用丰富的化学知识去影响、同化学生,为学生作出榜样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会对教师进行无意识的模仿。教师的教养、形象、语言表情、气质、性格甚至笔迹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模仿很适合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榜样的作用,可以使他们的缺点没有痛苦和创伤,不觉难受地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涵养,能将化学知识爱憎分明地溢于言表。很难想象一个仪容不整、萎靡不振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实验中丢三拉

四、态度随意的教师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要培养好学生的思想品德,“一要靠化学这门学科真理的力量,二要靠教师人格的力量。”每位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对学施加良好的影响,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做化学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动作熟练、准确,操作严格、细致,实验仪器摆放整齐,爱护实验仪器,爱护公共财产,爱护周围的环境与卫生等等行为表现,都能给学生良好印象。当教师讲到原子结构的时候会涉及原子弹与氢弹,这些武器的发明对人类的作用,即人类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科学技术,人类和平等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与道德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熏陶。在化学课堂上,当讲到物质的来源与制法的时候,教师用丰富的感情、优美的语言介绍它的历史,从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到国家由弱到强及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足迹。例如,我国解放前一般的工业品都不会生产,水泥、煤油、火柴等都依靠进口,水泥被称为洋灰,煤油被称为洋油。解放后,人民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先用人工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可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艺术是要善于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因人施教,使化学与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向教育者预期的目的转化,以达到教育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中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甚至有毒的气体,有的学生会捂住鼻子不愿再把实验做下去或把演示实验看下去,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对化学的求知与危害健康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也躲避,就会使这个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对此,教师要以行动更要用课言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要科学地解释当这些气体只有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使人中毒等知识外,还要提倡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用居里夫人在明知对自己身体不利的恶劣条件下仍然努力研究,最终提取出放射性元素“镭”的故事,从下面进行疏导,使学生在接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同时接受化学实验,使原有的心理发生变化,新的道德心理形成。

二、善于用化学家的资料与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之所以发展至今天,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化学家为之不懈努力,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应当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新的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与插图较多,但由于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大多以小字形式出现,考试的可能性不大,故学生不太重视,教师也往往忽略。造成一年学下来化学知识学了不少,但对化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这些化学家为了发现新元素或新规律而夜以继日地工作的事迹。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挂图或讲解的形式将他们介绍给学生,或经常办些化学园地、介绍学生看几本课外书,或给予在化学学习中德育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这一切都能激发

学生的抱负感与成就感,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克服困难时能自学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提高自我的思想品德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认识世界,当这种品德与行为规范成为经常的、稳定的特征时,才能形成这方面的品质。要将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成习惯,则需要长期反复的实践。在多次教育中将动机变成形动,行动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个性,这种重复的影响需要将德育自始至终融于化学教学之中,而不是靠几节课或几次活动所能做到的。只有对其变化不定的情况反复抓,把德育作为教学中的一部分来进行,才能圆满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2.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二

一、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我国地域辽阔, 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而且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有色金属方面, 我国钨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已探明的铁矿量为497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 我国的黄铁矿、石膏、重晶石资源居世界首位, 石棉、萤石、磷矿、滑石、云母等13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名列前茅, 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为12亿吨, 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 并已发展成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体;煤炭产量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产盐国家之一, 也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 井盐、池盐、岩盐、海盐四大品种皆有.我国辽阔的海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化工资源, 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南沙群岛更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通过介绍我们美丽、富饶的伟大祖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

2.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的感人事迹,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立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他们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学习,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侯德榜先生全身心地放在制碱工艺和设备改进上,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从而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介绍这些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3.通过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一《化学》的绪言中, 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 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例如, 我国的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 我国的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还有,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活性的叶绿素.这些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1.世界观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 通过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与离子间的结合和离解、胶体的性质、氮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电解和电镀、钢铁的腐蚀等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人类是可以认识物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又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相互依存, 既对立又统一, 使学生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 双方互为存在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化学教学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化实验时, 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 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 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 以求得真实结果, 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三、环境保护教育

3.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初探 篇三

关键词:化学;教学;德育;方法

德育是学校通过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牵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实践活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现介绍如下。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功能,重知识传授,轻做人引导,必然要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发展。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体、全面、主动的观念,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身体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各科教学内容中,都有它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教育工作者只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素材颇多,笔者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认识。

一、择机渗透,循序点化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渗透方法,才能达到自然恰当、水乳交融的和谐效果。否则就会造成油水分离、牵强附会的效果。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量变、质变规律的典范。Fe2+→Fe3+、S2-→SO→S+4→S+6等转换关系;F2、Cl2、Br2、I2单质的性质等一类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变化。

2.对立统一规律。氧化-还原(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3.否定之否定规律。CO→CO2→CO的转化。

(二)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古代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为造福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具有悠久而光辉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建立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现代音响中的各种磁带、光盘等;人们在不断合成和发现新物质的同时,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创造幸福的观点。

二、情境熏陶,思想感染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养育了千千万万优秀儿女。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兴盛和繁荣,凝聚着炎黄子孙的创业艰辛,记载着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的奋斗历程。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合成氨反应记载了战争中科学家救国的感人故事,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研究历程;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反顾……执著追求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都是对学生思想感染的好内容。

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在于教材,还在于教者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和感化。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辯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4.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林) 篇四

高陵中学

林成永

2012.9

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也是生物科老师利用教材在课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我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试着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现总结如下。

一、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会

生物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宣扬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保护

①我国地大物博,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珍贵的植物有拱桐、银杉、水杉、银杏等。珍贵的动物有朱鹮、褐马鸡、丹顶鹤、扬子鳄、大鲵、糜鹿等。

②我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1983年底有106处,到1989年我国已建立606处自然保护区,并增加了两个鸟类保护区,反映了我国在自然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2、宣传我国生物科学的成就

①八倍体小黑麦是我国农科院鲍文奎制造的一种新物种,它穗大、粒多,抗病性、耐瘠性、抗逆性很强,营养品质好,是举世瞩目的育种方面的新成就。这一成就告诉人们,不必等待自然的恩赐,人类可以动手来创造新物种。

②讲述生态平衡一节时,以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为例,来说明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实例不仅使理论联系了实际,同时也宣传了我国生态方面的成就。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方面

1、在讲人体概述时应强调:人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各系统、各器官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如同我们的班集体,她能否团结向上,必须靠每一位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2、在讲遗传时,讲到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承的。由此可引伸到每一个同学要成绩优秀、出类拔萃,应是本人及其周围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只靠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美好愿望的。

三、审美教育方面

1、头发有保护皮肤和保持体温的作用,发型还能显示一个人的风度、气质和形象。青少年学生活动量大,出汗多,烫发或留长发要浪费很多时间去梳理。如果不经常梳理,头垢过多、堵塞皮脂腺,会使头发失去光泽。长发也使人感到沉闷。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脸型特点,梳理成适合学生身分的发型,轻松适度的发型更使人显得健美。

2、有些学生受社会影响,以吸烟为荣,结合呼吸作用,讲清吸烟的危害。据统计,吸烟者慢性气管炎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女孩子吸烟的危害性更大。烟中的有害物质破坏体内某些酶,推迟了少女月经来潮,导致月经紊乱及痛经。烟内所含尼古丁使血管收缩,影响皮肤血液循环,造成皮肤营养不良,使皮肤粗糙、干涩起皱、早衰、损害容颜,并熏黄牙齿,使口腔带有烟臭味。

5.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五

一、德育教学方法

(一)针对教学法

化学是一门科学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对其必须要进行相关的实验以此来巩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强化要点难点。老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学习精神,对化学教学各个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1]。

(二)渗透教学法

化学教学中不仅有相关的理论概念和原理,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中,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实施了德育教育,让化学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三)引导教学法

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老师在准备化学教学课件的时候,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论知识。

二、加强化学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在日常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照教材中的要点难点进行相关的实验的时候,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创设学习情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思维等能力。在创设化学学习情境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形式,同时,对学生的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对化学知识和事物有一个正确辨别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韧性,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2]。

(二)发挥老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

老师作为中职化学教学环节的引导者,对学生德育教育渗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职院校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党员的标杆,这样就可以带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同时,中职院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的情怀,有利于学生道德教育意识的形成。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耐心、细心的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化学中的要点难点。一个优秀的老师散发的人格魅力能够起到积极影响作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三)利用化学家优秀事迹,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我国化学科学家爱国、敬业的优秀事迹,同时他们还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探索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现代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老师在介绍他们的事迹的过程中,就是对德育教育进行普及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同时老师利用化学家的学习精神、思想水平、道德教育等方面对学生德育实施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鼓励同学们勇于质疑,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3]。

(四)结合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生活中存在很多化学反应产生污染性的气体或液体,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所以老师在进行化学实验的同时,可以结合实际发生化学污染的例子进行讲解,重点解释需要注意掌握的地方,合理的利用化学反应来服务社会。近几年,我国化工污染越来越严重,导致环境问题频发,老师可以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掌握的同时,也渗透了德育教育,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做到规范自身的行为,养成生活学习自觉环保的良好习惯。

三、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育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整体文明建设水平,还能为学生适应快速发展社会奠定扎实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爱国、爱党、爱学习、积极向上的观念。

参考文献:

[1]侯德艳.浅谈德育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知识经济,,25(17):160.

[2]郭晓艳.中职化学中的德育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45(32):125.

6.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六

德育教育的渗透

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文,并且要让学生学做人。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方法。

一、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确定德育教育目标

教师在备课中,在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时,也要确定德育教育目标,因为这两个目标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在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也要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培养,使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比如在教学《在山的那边》、《理想》、《我的信念》等课时,就要确定理想、信念等的德育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观、信念观,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接受人生教育。

二、课堂提问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顾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在强化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和回答德育教育问题时,师生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在双边互动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备课时,结合课文内容适当设计一些相关的德育教育问题。当然,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占去学文的时间。

三、课前预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7.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七

一、注重学科知识和化学史的融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德育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化学发明和创造、化学化工方面的发展、化学家的贡献和爱国主义精神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 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热情, 加深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识, 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自信心和立志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刻苦学习的雄心壮志。

傅鹰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可以开启人类智慧, 给予人类知识。”化学史是从历史的角度, 对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动态论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将课本知识和化学史进行适当整合, 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发展规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 启迪科学思维, 优化科学方法。

二、注重化学知识的建构过程, 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

化学学科有着属于它的唯物主义观念, 如物质的转化和守恒, 物质结构的可变性、统一性以及层次性等。学生可通过化学学习, 逐步树立“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辩证统一的”观点, 学会一些认识自然界的基本方法。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而孤立地存在,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比如, 氧化与还原就是相互对立矛盾的, 但两者又缺一不可, 没有氧化就没有还原, 相反的, 没有还原就没有氧化。当非金属在接触了电子转换成阴离子时就拥有了还原效果, 而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转换成阳离子就拥有了氧化功能。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普通规律。如:SO2-SO3, 两种物质组成的元素种类相同, 仅原子个数比不同而引起质变, 二者化学性质有明显差异。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

美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 即美德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化学教学同样能渗透美德教育, 让学生在感受、创造、探究发现化学美的同时也拥有了一定的化学素养和化学修养。

一切审美都从直觉开始, 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化学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正好与之相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 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生活式打比方”的化学美教育, 贴近生活,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 新制的氢氧化亚铁被形象描述为:呈现出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骨头, 随后它又迅速变为灰绿色, 最后变为红褐色。通俗的语言描述、形象的比喻, 很快吸引住学生, 让他们观察得更仔细, 感受得更深入。自然而然地氢氧化亚铁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很快被学生吸收和消化。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 也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教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 两者有机地结合, 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一个西点师完全将烹饪当成是一种艺术, 他在做面包的时候, 面粉和黄油必须要精良, 使用的器皿也要一尘不染, 给他打下手的女孩更要眉清目秀。他说缺少了这些条件就没有做面包的灵感与乐趣。他没有把赚钱作为一个目标, 而当看着那些能够品尝到美味的人们脸上流露出笑容时他感到很欣慰。其实,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 化学实验是进行美育教育非常好的教学途径。实验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最直接的“物化”过程, 它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整个实验过程充满了美的艺术, 严谨、准确、有序的实验设计, 实验过程体现化学实验美;实验仪器的艺术形状、整齐排列、合理装置、精确操作和结果的变化, 到处充满了化学实验的科学美。它们是科学进步的象征, 是科学创造的结果, 是美的创造。有很多的化学装置造型优美匀称和谐, 如齐普发生器的造型就是十分的美观, 它能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美。化学实验的装置美表现为有秩序、均衡、协调、美观。好的化学装置就好像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总能让人感受到和谐的韵律。化学实验过程中只要遵循科学性和美的规律, 就能让整个实验的过程自然流畅, 让整个过程具有艺术性。

综上所述,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育人先以爱为主, 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每一位初中化学教材的实践者, 都有义务, 更有责任, 全面地、完整地开发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以充满阳光的姿态去自强自立, 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教育是博大精深的爱, 也是充满智慧的爱。

8.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八

关键词:中学化学 德育

学校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应该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作为中学化学教师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中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德育素材,有机地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质教育和环保意识教育等,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涉及的化学史料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介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操。

我国古代科技的卓越贡献,除了四大发明外,还有许多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找到了鉴别硝石与朴硝(硫酸钠)的最简便方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焰色反应”。发现“焰色反应”并应用于物质的鉴别,比欧洲早一千二百多年。再如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等。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对世界炼金术的影响极大,不愧为炼金术史中的一位杰出的人物。

在现代化学史上,侯德榜发明的联合制碱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制碱法。1965年6月,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共同协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1982年1月15日,又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2008年9月25日至9月28日神州七号成功发射并返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航天员进行首次出舱活动、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太空出舱技术的国家。”神七航天员的舱外航天服以及返回舱回收伞中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由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用在航天服以及回收伞上的纺织线材具有弹性好、抗强辐射、耐超低温、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等特点。为航天员的成功出舱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化学教师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为广泛宣传我国化学家的成就而积累大量素材,同时,也要适当搜集一些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成就和他们的轶事,特别是教材中提到名字的化学家。要突出他们的爱国心,坚忍不拔的精神,绝妙思维的方法等,以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充满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教材,阐明化学概念和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化学教学应使学生对此有所认识。教师可结合物质的结构、分类、性质、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规律等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讲“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增大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该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增大浓度不改变反应的本质。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增大稀硫酸的浓度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加快,但当稀硫酸变成浓硫酸时,该规律就不再适用,因为浓硫酸与锌反应,主要产物不是氢气,而是二氧化硫。使学生建立量变引起质变的概念。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得电子与失电子、阴离子与阳离子、化学反应的吸热与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原子核与电子、氧化与还原、阴极与阳极、正极与负极、充电与放电、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矛盾的结合体。

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可通过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放有等质量的锌和等量盐酸的密闭容器或气球,让一端反应,另一端不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演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参加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和相等的结论。让学生学会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用科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使学生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处理问题,从而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三、思想品质教育

一个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的形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方面的教育和训练,而课堂教学则是形成良好意志品格的重要阵地。在化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刻苦学习、勇于进取的精神和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化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实验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结合教学,有重点地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

意大利青年化学家索布莱洛制备硝酸甘油是,被硝酸甘油炸伤了手和脸。瑞典青年科学家爱弗莱·诺贝尔继续研究,在失去了多名同事包括他的弟弟埃密·诺贝尔宝贵生命的情况下,诺贝尔没有退缩,仍然不屈不挠地继续研究下去。终于驯服了硝酸甘油这匹烈马。先后发明了可以引起炸药的爆炸的装有雷酸汞的雷管,填有硅藻土比较安全的黄色炸药等等。李比希和波拉德同样得到了来自盐湖水的一种红棕色液体,李比希没有深入研究,认为那是“氯化碘”。而波拉德没有轻易下结论。他经过仔细研究,断定那红棕色的液体是一种未发现的化学元素。后来法国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称为“溴”,李比希因粗心而与溴的发现失之臂。居里夫妇用四年时间,从30吨铀矿渣中得到了0.1克镭,居里夫人也因此染病去世。乔治·诺克斯和托马斯·诺克斯两弟兄,鲁耶特,尼克雷等化学家在研究氟元素的过程中,不是损害了健康,就是献出了生命。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优化学生素质,都会起到良好作用。

四、环保意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化学教学穿插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铜与浓(下转第64页)(上接第63页)硫酸的反应时。要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有酸化水质,毁坏树木、庄稼等危害。为了减少污染,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改进后的实验,药品用量比改进前少得多,同时能防止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的泄漏而污染空气。

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以及实验操作的改进等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很好的内容。如药品的用量、气密性的检验、尾气的处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实验的微型化改进,都会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阵地,灵活运用各种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9.OK化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总结 篇九

一、物理故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物理中所蕴含的经典的爱国故事, 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了榜样, 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鲜活的事例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从中体会科学家们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了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奋斗。真实的故事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在学习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这个倔强的老者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史料引入: 1976 年, 当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 虽然已是美国国籍, 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坚持用汉语进行演讲, 那铿锵有力的中华之声响彻了整个大厅, 从此结束了诺贝尔授奖大厅70 多年没有汉语的历史。

当学生在视频上看到这位老者的时候, 当学生听到老者铿锵有力地发言的时候, 没有任何言语提示, 班里就自发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不用任何教育的语言, 学生就已经懂得祖国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是任何物质、金钱、荣誉都不能代替的。这个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学生, 他们被这种爱国的情怀所折服, 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通过这样的教育, 使学生深深懂得了科学家们对祖国的眷恋, 知道为什么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 将自己发明的元素命名为“钋”, 懂得了“科学无国界, 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二、科学知识中蕴含着辩证唯物思想

高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和定理, 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 逐渐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思想进行推导、辩证, 从而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效融合, 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 还能够将它们利用在实践中。

如在学习有关“惯性”的时候, 学生在对“惯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 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惯性实例,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惯性实例滔滔不绝的时候, 引入问题以衍生学生的思维。

问题切入: 大家说的这些惯性的实例都非常对, 那么让我们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惯性的利与弊吧?

在激烈的讨论中, 学生知道了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摩托车飞跃黄河、利用铁锨将煤扔进锅炉、自行车猛蹬几下以后可以快速向前滑行等惯性现象都是有利的; 然而汽车太快而造成的车祸、玻璃在运输中容易损坏、刹车后乘客会向前倾等惯性现象是有害的。在利与弊的讨论中, 学生知道了“事物两面性”的辩证观点。学生在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中, 自然接受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人们带来便利, 又带来一定的危害, 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积极挖掘科学技术中好的一面, 克服坏的一面。

三、经典实验中练就严谨求实的态度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精髓, 是检验物理概念、规律和定律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 利用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对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进行验证,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中容不得半点马虎的道理, 从而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如在学习有关“电磁感应定律”的知识时,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法拉第的电磁反应实验, 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定律的同时, 了解法拉第在这个实验上所付出的心血。

态度导入: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法拉第利用了十年的时间, 通过几百次实验、几百次坚持, 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学生被法拉第执著、不畏艰难、顽强奋进的精神感动了, 也为他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态度折服了。有了这个励志的故事做铺垫, 学生们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就会表现得非常认真, 从导体在磁场中静止、上下往复运动、左右运动、斜着切割磁感线运动等四种方式进行讨论, 从中深刻理解了“闭合回路”、“切割磁感线运动”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这样的教学, 使得科学家们的态度感染了学生, 从而借用了他们的精神和方法来严格地对待自己的实验, 逐渐地培养了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求实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培训主管培训师管理下一篇:谈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