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500字(共10篇)(共10篇)
1.君子之道读后感500字 篇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勾践深明这个道理。用奖赏分明的方法激励每个老百姓,
自己也同时下田耕地,“栽稻与脂于舟以行”更为亲近老百姓。使君赢得了民心,老百姓们
愿全心全意为越王孝力。?
“大丈夫能屈能伸”,勾践“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这正体现
出勾践“不俱小节,以大局为重”的难得精神。?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勾践若不是对吴国的国情了如直掌,又如何能如此顺利地打胜那一战呢??
在《勾践灭吴》这篇文章中我学到了许多我应该学习的道理和精神。知道我们应该学习勾践的恒心和毅力。在他的身上我明白了,做人“只怕心不恒,不怕事不成”,“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勾践灭吴》给我上了深刻的一堂思想品德课,勾践的精神也在我的心里烙下一个深深烙印。
勾践精神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具备的素质,更应该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是君子之道。
2.君子之道读后感 篇二
君子之道,太过虚无缥缈,余又从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君子知耻等九个方面进行引述。传统文化中,通常将小人与君子对立,实则每位个体都是君子和小人的结合体,一念之差就会走向反面。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处处以君子之道为指引,时时对标,时时自省,时时劝诫小人行径。
余建议在心怀儒家“君子之道”,在至君子之道的修行过程中,以佛家的“无避”、“无迎”、“无应”为准绳,以“少分”、“少忆”、“少冀”为目标。彻底与当今大行其道的各类成功学、管理学的目标和方向南辕北辙!
书中一例较受启发:老美一教授,临终前半年一记者身份的学生,点滴记录其言行,颇有西方论语的意味!此教授最终认为,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感怀他人、以人为善,就是咱儒家的仁者爱人,就是咱佛家的度人!怎么就突然感觉中西方各家的观点是如此高度统一的呢,毕竟人,无论东方人、西方人,高度共识的思想,必然自然相通!
3.精选君子之道书籍读后心得体会 篇三
于丹: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我们今天就说说《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画外音: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字,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将为我们讲授《于丹<论语>心得》之《君子之道》。
于丹:
其实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首先一个标准,君子都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大家知道人格和风格永远都是相关的,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风格上表现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那么一副与世无争与人恭敬的气度,这种风格的力量一定来自于人格。
孔子有一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
画外音:
“老师,什么叫君子呀?”
“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
“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
于丹:
学生很不以为然,一下子没听明白,觉得这么简单,就又追问了一句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这就能叫君子啦?老师还是淡淡地跟他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也就是说,我们老百姓的语言系统说,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夜里面睡得踏实,这就叫内省不疚。一个人内心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自己在社会上所作的一切的时候没有愧疚,这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是一个君子的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谈过这个问题。孔子一上来先很谦虚,他说“我们今天来说说君子”。说“君子道者三”,做一个君子有三点是要做到的,然后他很客气的先谦虚了一下说“我无能焉”,我反正是做不到,是哪三点呢?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担忧,全都没有,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
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
其实我们看汉字的构成很有意思。这个“惑”字,迷惑的惑啊是上面一个“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字底,对吧?其实“或者”,数学上叫或然率。什么意思啊?就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此为“或者”。那么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你可以这样走,也可以那样走的时候,就要看你这个心字底托得是不是足够大。如果你心中有判断,有定力,你明确,你就不至于被世界上诸多的选择压垮。
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讲,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也是孔子所谓的过犹不及。在过去有人说区区半个世纪之前,每一个人从职业上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从婚姻上一生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居住上一生就是一个大杂院的邻居,但是在今天选择太多,视野广阔,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的迷惑。怎么办呢?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
那么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
当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恐惧、惧怕,这一切压来的时候,我们记得老百姓的一个说法,叫做“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自己知道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而然就不再害怕了。所以孔夫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他说就这么个道理我做不到。他的学生子贡就笑了,说“夫子自道尔。”您说的这三个标准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这样的人,真正身体力行了,所以可以把这样的感受说出来。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君子。
其实孔子给我们做人的标准是什么呢?他没有说你要追缅古圣先贤,你要流芳后世,他所说的就在现世,就在此际,就从自我修养做起,做一个真君子。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过多的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这就是孔子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
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什么是厚道,厚道不是窝囊,而是他的人格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能够自内心厚道而去薄责于人。少苛责于人这就是君子。一个真君子,他那种坦荡情怀,是一种由内而外洋溢出来的人格力量,所以君子从来不抱怨,不哭天抢地,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没有人了解我。人能做到这样吗?不容易啊。
4.君子作文500字 篇四
我迈着缓慢的步伐,轻轻地向那映在水中般美丽的景色靠近,生怕惊醒了这份宁静。
近看的花儿可就更美了。有的成双成对地长在那些不老实的藤蔓上,有的就成群结队地长在翠绿之中,一簇一簇的。
渐渐的,雨停了。空气中顿时溢满了桃子般香甜的味道,是那么的柔软却又带点小清新。我想,这就是属于粉红色的味道吧。
我瞪大了眼睛,又往前凑了凑,像是要把这美景都吃到嘴里一般。
有的花的颜色是火一般深沉的红,而有的花则是少女肌肤一般的嫩白。最妙的是那几朵,花瓣的发端是不失优雅的粉红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或是从大红色变成了粉红色。是花儿把红色送给了天空吧,我想。各种各样味道的颜色在花瓣之间流转。
仔细想,似乎从我第一次踏进这个校门时,她好像就已经在这儿了。不知为何,忽然觉得我和她有些莫名的相似,可能是因此我和开花之前的她都一样的平凡、不起眼吧,我露出自嘲的笑。我,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能说会道的口才,没有让人倾倒的曼妙舞姿,也没有让人膜拜的学习能力,拥有的却是一个自己尚不敢去碰及的梦,一个遥远的梦。就像那使君子的花儿一样,开得渺小,且不及牡丹美丽的外表,不具玫瑰魅惑的幽香。但是她,还是很努力地开花了。满树的花苞和花朵,想必是注入了全身的力量吧。
5.君子作文500字 篇五
过于冲谦自牧其实是对自己的轻视,对时间的浪费。毛遂尚能自荐,白白看着机会从掌心溜走岂不是浪费生命?真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更何况,有时过度谦虚在他人看来便是虚伪了,欣然接受适当的东西那叫直率,更显高效。
当然,过于狂放不羁也非可行之策。水缺少了岸的约束便会泛滥成灾,没有扎实地基的建筑再雄伟也不过就是空中楼阁罢了。倘若一个人过狂,他周围人对他的信任感终会被逐渐消磨,最终流于轻薄可笑。正如袁崇焕不懂得和光同尘,嚣张跋扈,失去了崇祯的信任后只落得一个凌迟的下场。
由此观之,唯有不狷不狂,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萨松曾言:“我的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唯有将狷与狂并掺,方为丰满的人性。可见,狂与狷是可以完美融合的,只要找准适当的时机,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就能把握好其中的平衡。蔺相如也正是敢于向赵王自荐,同时在廉颇刁难时能够容忍,方能官拜上卿,流芳百世。
然而,不狷不狂并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有一颗坚定的心,才不会被情绪困扰。不狷不狂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弘一法师“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米勒“为永远作画”。他们都正确、透彻地了解自己和处境,不骄傲、不自卑,淡然处世,圆满一生。
6.描写君子兰的作文500字 篇六
去年7月1日,妈妈刚买了一盆君子兰,它长得很壮。
几个月后,我听妈妈说君子兰快要死了,于是就马上跑过来看看。我看见君子兰好多片长长的叶子都黄了,枯枝烂叶,它不再是以前那么挺拔了,它就像一个人躺在病床上,那个人已经没有力气吃饭喝水了。正因为不吃饭喝水才干枯了,后来,妈妈才发现君子兰的根干枯了。
二
就在今年那个星期天,妈妈可要对君子兰下手了。
那天,我看见妈妈给君剪掉干枯的叶子,她用剪刀仔细地剪着,剪刀发出“咔嚓”的声音。然后她用铲子把君子兰连根拔起,再用剪刀把君子兰的根大部份都剪掉了。我看见了,对妈妈说“不行,把根剪掉了,它就不能吸收水分了。”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没办法了,只能把根剪掉了,要不然整棵花都会烂掉的。”妈妈边说边把君子兰种下了。
三
7.《君子之道》经典语录 篇七
人生不易又至易。只要洗涤诈念,鄙弃谋术,填平阴沟,拆去暗道,明亮苍穹下的诚实岁月,才是一种无邪的享受。
——余秋雨《君子之道》
因尊严,万事万物才默然自主,悄然而立;因自立琳琅世界才有迹可循,有序可寻。
没有尊严,世间便是一个烂泥塘。
——余秋雨《君子之道》
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
何必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现代生活各自独立,万象共存。东家的柳树矮一点,不必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西家的槐树高一点,也不必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刻理解,那就不是新事。
出一个高招,大家又立刻理解,那也不是高招。
没有争议的行为,肯定不是创造。
没有争议的人物,肯定不是创造者。
——余秋雨《君子之道》
一个人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的天性,这远比聪明重要。
——余秋雨《君子之道》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余秋雨《君子之道》
蔑视是一把无声的扫帚使大地干净了许多。
让我们在学会尊重的同时,也学会蔑视。
——余秋雨《君子之道》
第一,正在苦恼的名誉,大多无足轻重。
第二,真正重大的名誉,自己无能为力。
第三,一旦名誉受诬,基本不要在意。
第四,更高一层修炼,排除“名执”“我执”。
第五,面对他人受诬,应该仗义执言。
——余秋雨《君子之道》
我们一生所做的比较像样的大事,连父母也未必能够理解。父母生育了我们却理解不了我们,这便是进化。
——余秋雨《君子之道》
善和爱是历史的结果。....
善和爱是一场代代相传而又艰苦卓绝的接力赛,只是为了把人类拉出无边的黑暗。
8.君子之道读后感500字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君子之道的意思、明白其中所包含的哲理。2.能诵读《过零丁洋》。
二、教学重难点:对君子之道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出示本段文字,学生试读。对于文意的理解,参考文下翻译。那么对于文题的理解,同学们参考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日积月累:
1.同学们自由读这则小故事,看看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2.对于诸葛亮,你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诗歌赏读:
1.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抓住诗题看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2.同学们对作者有什么了解?
3.结合作者生活背景,来看看古诗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师总结:通过自述国破家亡的境遇,抒发了作者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整首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浩然,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伟大复兴而奋争,其力量胜过百万雄兵。
9.读书笔记之《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篇九
其实在抛开诸如升学需求或者专业需要之类的功利心去看《论语》的过程中,我倒是得到了很多身心上的愉悦。此前认为《论语》太蠢,基本上都是教条,没逻辑没理论,一点都不高深。但说实在的,所谓的高深又是什么,对你活着这件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于我而言,《论语》中承载的精神,最令人佩服的就是他可以避而不谈很多像“天地”“宇宙”“超我”之类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回归社会行为生活本身,这对于俗世生活中的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当实用的。而所谓关于君子的诸多“教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基于庄子的观点,我认为他们是愚蠢的。他们不喜欢高深,不喜欢你跟他们说理论,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解构辩证法和认识论,把尼采当蠢货,把马克思当共产主义的神棍。这时候教条就显得尤为重要。知“其然”便可,“所以然”这个层面的东西交由受教育者自己思索,自己大脑想出来的东西自己当然也比较信服,于是教化的逻辑似乎有所颠倒,但效果仍是客观的。至少从小读君子之道的会活得比较地道些。
回到《论语》文本本身。全篇出现“君子”这个词107次,若是加上“士”、“贤者”、“仁者”之类的更宽泛的概念,那整本书基本上都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了。首先谈谈“君子”一词本身。君子初始指的是“大人”,既贵族统治者,如《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君子,与其相对的便是“小人”;而后在孔子的论说中,君子身上被尤其突出的便是其道德层面与知识修养的东西,君子在这时变成了社会文化精英。后一种君子身份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被不断强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浸淫下的我们。
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是上述两种身份的结合,贵种好好学习成为祖国栋梁,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孔子心中君子身份的完美典范就是周公。这个结论是从厦门大学的姚金伟老师的论文中拿来的,虽然自己在看《论语》的时候就分明感觉到孔子对周公深深的爱,但有专业人士的结论傍身还是比较踏实些。首先周公是贵族,有了血统上的先天优势;其次周礼是他定的。这可太重要,因为我们老说孔子把周的礼制提升到“道”的高度,其实从源头上来看,他之所以那么推崇周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对周公深沉的爱。《论语·宪问》中关于君子的三道如下:“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周公以仁心辅政爱民是为大仁,吐哺之态收天下士人之心是为大智,以武功平“三叔”之乱、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为大勇。周公是稀有的,当时贵族普遍的样子大约就是季氏那样“八佾舞于庭”,变着法子骄奢淫逸,血统观念在他心中份量逐渐减轻,社会文化道德精英,也就是“士”,成了孔子“君子观”中的重点。
于是我们退而求其次地来谈一谈《论语》中孔夫子给我们这些天生的“小人”铺就的“君子之道”。所以何为“君子”?受限于语录体这种很不方便索引的文体,孔子的学生也没有规规矩矩地把大纲列好,说“那句话和那段话是讲那个的所以要摆一起”,所以作为一个识过字的粗读过《论语》的人,我也只能依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很粗略地把君子之道分为四块。所谓的划分依据也并不严谨,既然要论内在的道德修养,这四块必然是免不了要提到的:性情、品德、胸怀、理想抱负。
《论语·雍也》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首先从内在修养而言,一个君子,首要是稳重敦厚,如同山一般坚韧稳固。其实孔子很强调处变不惊这回事,无论遇上什么情况,第一条就是不能失态,缩小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论语·尧曰》),衣冠端正,不斜眼看人,外表端正和性情统一。同时话也不能乱讲,“敏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论语·述而》有云:“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性情温厚但自带些许严厉,威仪不显凶猛,庄严且安详。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君子的性情修养的第二大点,将孔子学生对他的这些评价稍作概括,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中庸吧。照这样看来,我觉得孔子也并非单纯到只有“温、良、恭、俭、让”这一面,他所提倡的,或者说是他学生们印象中的老师并非是一个好好先生,也绝非是一个严肃刻板的人。他正处于中间,君子就应该像块玉石,温润待人,却永远保持自己的坚硬。既然提到温润,更进一步的讲,那就是乐天了。“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胸襟开阔,乐观明达,志向远大,才是君子的气度、怀抱,蝇营狗苟,不是君子的作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一个一生都在碰壁的达官贵人眼中的失败者,却为着自己的奋斗,不为成功,仅仅是为奋斗而感到愉悦,这是令我十分振奋的。所以我觉得孔子的乐天豁达还是有别于常人的,他是真的在享受生命的过程。
论及品德,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取向问题。取向问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如何对待利义取舍,孔子就会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义超越了个人的私利,能够利他人、利社会,进而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比如如何对待贫富,孔子就会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处富去贫都要依据道义,贫富其实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没有因为其破坏底线。这里要说的是孔子的“义为上”原则,君子的基本品德操行。又比如何以报德、何以报怨,孔子讲的清清楚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偏不倚,高风亮节。在待人接物上,《论语》也对君子做了要求。孔子不提倡与人相争,《论语·八佾》中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必有所争时也要保持翩翩风度,一派谦和。这是第二条,谦逊。“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一致,信守诺言,追求人格的完整,守信是君子必要的德行。《论语·为政》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棿,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无信之小人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因为,“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能以上列举的不是很齐全,因为要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在道德上可做要求的太多了,而我列举的“义以为先“、谦逊,守信在我看来是品德的基础,先把根扎实了,再谈其他的。
君子之义是大义,儒生自古以来都想着匡扶社稷,当国之栋梁。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读书是为了兼济天下,这是儒家思想这门典型的入世哲学所提倡的,胸怀中始终要放着苍生,不单为学习而学习。把对象缩小来看,缩小到个人的学问钻研上,照样是要胸怀开阔。《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我们能读到的不应局限于谦虚上,因为虚心向别人学习的基础是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却又不以自己的不足为耻,心中有他人,也有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开阔。开阔是一面,坚定又是君子胸怀的另一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句讲的是信念的坚定,更进一层,又有“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中所展现的对人生起落的宠辱不惊,泰然处之的淡定。所以君子在某一程度上是乐天的苦行僧,这是我所做的或许不准确的注脚。
至于理想抱负上的内容,作为学过马哲的现代化青年,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我看到是想骂人的,因为在我看来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合理的,但是认为划分制度的标准是可以不变的,这是很愚蠢的想法。但是转念一想,其实为百姓安居乐业也没什么错,只不过他一直想得不是太通,这就是为什么说反对盲目崇拜了,周公再厉害周礼也不可能是永远的真理。所以尝试着理解他吧,理解这个在某些方面略显固执的老人,他有着朴素的远大的志向,他给他心中的君子立下了同样朴素而远大的志向,“天下归仁”总归是没错的。
10.君子作文500字 篇十
在《无信不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在班级中有许多同学信任我,把我当作知心朋友。如果他们有什么秘密,那肯定是要告诉我的;我心里有什么不畅快,也要和他们聊聊。朋友之间相互信任,真好!
一天,有位同学对我说:“哎!郝凯博,你有那么多的朋友,整天缠着你,跟你玩,你难道不觉得累吗?”我笑着说:“我觉得一点也不累,只要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就像我的兄弟一样,和我一起玩耍,和我一起成长,难道兄弟之间会觉得累么?”可是,这边刚说着,那边又来了:“喂,郝凯博,快来看,我的作品获奖了!”我来到朋友的位置上,他把奖状给我看,我一瞧:“嘿!一等奖!不错呀!”我看着他快活的样子,也分享到了他的快乐。我想,有朋友的信任,真好!
我喜欢电脑,许多朋友都让我帮他打稿子。有一次,一个朋友叫我给他打一份文件,可是一到家,我就把这件事给忘掉了。第二天,朋友找我要,我才想起来,瞬时脸就红了。我原本想解释一下,找个借口,下个台阶。但转念一想,对朋友要讲诚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决不能撒谎。于是,我很愧疚地对同学说:“对不起,我把这事忘掉了,真不好意思。”没想到同学说:“没关系,你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打,不急。我还是要谢谢你的。”我心里一阵激动。讲诚信,真好!
【君子之道读后感500字】推荐阅读:
花中君子·荷花五年级作文500字12-05
自然之道读后感500字07-03
君子兰的启示作文600字11-08
论君子专题09-05
先秦君子风范尔雅答案09-24
君子的名人名言11-14
骄傲的君子兰作文12-04
诗经《君子阳阳》注释及翻译赏析07-19
描写君子兰的高中作文09-28
君子以自强不息下一句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