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管理

2024-07-27

慢性病健康管理(精选16篇)

1.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一

慢性病管理制度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及生活质量,规范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的业务行为,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一步落实,为工作考核提供依据,特制定以下制度:

1.设专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制定辖区卫生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重点人群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提高居民自我保护能力。

5.对本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服务。

7.根据辖区内慢性病的发病情况及死因谱,开展慢性病监测及干预。

8.建立慢性病随访制度,(每三个月随访一次,并认真填写慢性病随访单)规范纸质、电子健康档案,定期诊断、治疗,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

9.开展咨询服务,定期指导如何合理用药,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2.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二

1 健康管理在NCD管理中的意义

NCD的发病因素相当复杂, 但许多因素是可有效预防的。通过健康管理对NCD的病因进行有效的评估, 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从而促使人们有目的地采取各种行动改善健康, 减少NCD的患病几率, 降低医疗服务费用, 改善人群健康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是健康管理的实际意义[4]。

2 NCD的相关因素及其危害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其引起的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杀手。患病率高、病死率高、残疾率高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是我国高血压病的特点。

2.2 糖尿病

糖尿病对身体的危害主要累及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中提出我国城市人口中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 且我国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在世界上发生地最早、最多、且最严重, 如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中, >78%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2.3 肥胖

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 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 (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 接踵而来。成人体质量超重者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高于体质量正常者。

2.4 不良生活方式

据世界医学研究发现:NCD形成原因中, 遗传因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气候因素占7%, 医疗条件占8%, 个人生活方式占60%, 这说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5]。

2.5 其他危险因素

职业接触、粉尘、烟雾、空气污染、年龄等。

3 健康管理对NCD管理的具体应用

3.1 建立健康档案

通过专业的健康体检机构仔细收集信息, 分析、整理信息, 将体检人群分为健康、亚健康、疾病3类, 并统一归档, 专人管理。

3.2 亚健康

(1) 控制体质量; (2)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合理营养; (3) 加强体育锻炼; (4) 降低吸烟率; (5) 加强监测; (6) 加强环境保护。

3.3 疾病患者

规律治疗、监测疗效、避免并发症, 并加强患者的自我管理和宣传教育。在一定程度上, NCD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患者自己管理自身疾病的能力。有学者将自我管理定义为[6]:在应对NCD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 及做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另有学者描述对NCD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有以下3方面任务: (1) 疾病的治疗管理, 如服药、改变饮食、自我监测 (如血糖) 等; (2) 建立和保持在工作、家庭和朋友中的新角色; (3) 处理和应对疾病所带来的各种情绪, 如愤怒、恐惧、悲伤和挫败感等, 因为这些情绪在NCD患者中是普遍存在的。

3.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目的是提高患者对NCD的认识, 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 减少NC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提高生活质量, 且应达到掌握一定的健康素养。许多NCD患者在确诊后一时不能接受, 或情绪低落、悲观等。对于健康管理中心来说, NCD健康管理的对象是人, 首先应该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NCD, 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因此要给予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 让其认识到NCD并不可怕, 要以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它, 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它, 让他们知道NCD并非绝症,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是可控制病情并有较高生活质量的。

4 小结

NCD的健康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我国NCD管理尚不完善, 较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段距离。且NCD存在只检查、不干预, 重检查、轻干预, 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 而NCD的健康管理可产生积极的临床、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效果。因此重视NCD的健康管理工作,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NCD管理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顾晓兰.从老年慢性病调查看社区卫生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7) :117-118.

[2] 鲍勇.健康管理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石[J].实用全科医学, 2008, 6 (2) :111.

[3] 王伟刚, 王毅盟, 胡安梅, 等.健康管理模式的国内外发展概况[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27-29.

[4] 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9) :56-57.

[5] 骆华伟.慢性心脑血管病的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 2006, 18 (9) :56.

3.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三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全科医生承担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对慢性病患者有效管理不仅提高患者的病情控制率,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故探索全科医生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新农村和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全科医生 社区慢性病 健康管理途径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社区脑卒中及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为我国人群中主要死因之一。而“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1]。基于上述国情和适应新型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的需要,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第一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一部分社区医生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已经顺利成为“家庭医生”、“守门人”的角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全科医生仍都处于“有名无份”的尴尬境地,中国基层全科医生的临床工作与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座谈、咨询专家等方法,分析了制约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有效途径。

1 制约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影响因素

1.1 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着眼点更多是放在试点社区,非试点社区尙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因资金投入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困难,只能以医疗为主,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开展较少。

1.2 全科医生的数量不足且质量低下

实现“健康中国2020”目标,即基本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目前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国务院于2011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进行按需1-2 年的转岗培训,使社区医生顺利转型为全科医生。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培训中只重视培训全科医疗技术,而忽略了对全科医生的全科理念、全科意识、全科思维方面的培训,培训后到底能否转岗存有异议。同时,低学历、低职称、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现象较严重,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层诊疗能力,不能完全承担“六位一体”功能,不能胜任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

1.3 缺乏群众的信任是制约社区全科医生发挥慢性病管理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医生较少,与医院反差过大,难以取得城市居民信任[3]。社区医生进行资料收集、入户技巧、沟通技巧、随访技巧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能力缺乏,致使医患关系紧张,缺乏群众的信任,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1.4 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局限于传统专科诊疗方式,即医生“坐堂行医”等病人上门。没做到从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无差别的、更周到的对待签约家庭的医疗需求。首诊制和双向转诊未能有效开展。全科医生缺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意识,“挂羊头卖狗肉”,“社区卫生服务”很早就挂牌了,但社区卫生服务并未真正全面开展,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

1.5 全科医生缺乏积极能动性。

由于全科医生身份尴尬,不过是“家庭医生”、“小大夫”,无积极性、无成就感、报酬较低,在职称晋升、评优、科研等方面全科医生皆处于劣势,跳槽现象严重。另外,全科医生经过全科培训后,回到原单位,又还按照原来的医疗模式工作,很难调动全科医生积极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不能完成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

1.6 现有的管理及评价系统不够完善

由于当前慢性病治疗没有系统的健康管理观念,没有考虑慢性病自身的特点,缺少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对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慢性病的管理体系和全科医生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2 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有效途径

2.1 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

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需要政府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扩大试点范围。在试点社区已经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与全科医生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政府加大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快速、顺利发展,为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提供保障。

2.2 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和全面提升全科医疗水平

国家计划至2015年培训全科医生达18万人次,2020年培训全科医生达30万人次,针对部分社区医疗人员欠缺的现状,需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医生,可以有专科医生转入全科医生,以此保证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基本管理;要对社区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并改善社区医生对慢性病的管理方式,以此提高医生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目前全科医学教育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5],提高全科医师实践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应该建立医学终身教育制度[6]。另外要增加医学高校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与培养,全方位提升全科医疗水平。

2.3 实现全科医生“守门人”职能及最有效的“慢性病例管理者”角色。

建立良好的“粉丝式” 医患关系,能胜任“社区领袖”的角色;和谐、配套的团队工作班子,对各项任务有很高的执行力;强而灵活的临床决策能力,能在基层医疗条件下解决70~80%患者的问题;通畅的全科-专科医生沟通和双向转诊渠道,与医学科学前沿保持密切联系;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实现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完善。守住民众健康之门,即实现全民最大健康目标;守住医疗保险之门,即实现慢性病卫生资源最大效益。成为最有效的“慢性病例管理者”角色。

2.4 改革社区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全方位视角:以人为本,既要看病,更要關注人;以消费者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有责任保护促进健康。实现问病开药:首诊转诊;治病救人:健康疾病一体化管理;变以病为本被动服务为以人为本主动服务,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在接诊中发现/解决健康问题(不仅是慢性疾病)。加强全科医生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意识,不仅了解病人机体的细胞组织层,还要深入到病人的家庭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从而对病人有整体的认识[4]。

2.5 与慢性病患者建立长期合作医患关系(签约式服务)

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动员社区力量,组建管理团队;善于捕捉慢性病患者个体及群体需求;满足慢性病患者直接、间接和潜在需求;提供健康热线,尤其是护士热线;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个人魅力,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多地发现慢性病人及高危者,与慢性病患者建立长期合作医患关系(签约式服务),而且签约服务包括慢性病患者全家人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套餐服务,全科医生个性化、精细化、负责式的慢性病系统管理,将病人培养成慢性病管理的合作者。

2.6 完善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慢性病路径

建立实际、有价值、指导意义和有参考的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社区新病人的筛检评估(全面:血压、血糖、血脂、合并症、危险因素、遵医行为等);社区老病人的随访管理;患病人数累计登记随访;个体化治疗方案;个体化病人教育;个体化随访复查计划和实施;协调专科服务与提供或协助转诊;医患充分沟通;个体化需求应对;效果评估(6~12个月)。

2.7 发展社区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

采用学历教育、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的后续支持服务;经常组织同伴教育;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执行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的国际标准。

2.8 回归全科医生本性、释放能量

全科医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同时,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力成就自我发展,业务充实,报酬可观,地位改善,则有成就感,自豪感。

2.9 建立长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逐渐完善全科医生对慢性病管理的目标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将全科医生社区团队建设列为主要、重点项目,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制订出相应的倾斜政策,激励引导他们愿意从事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更愿意为社区付出毕生精力。

总之,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是以教育、管理为重点,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风险人群提供连续、全面、主动的规范性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减少并发症、延缓慢性病进程、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做好“健康守门人角色”,做好社区患者的 “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卫生服务,为我国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健.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全科医生.2000,9(3):70-71.

[2] 田贞尚,胡月琴,姜新峰,等.宿州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48-449.

[3] 金生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00.

[4] Anja Taunila,Pekka Larivaara,Anitta Korpio,etc.Evaluation of a family--oriented contiuning medical education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J].Medical education,2002,(36):248—257.

[5] 李伟,李永江,刘军.全科医生供求状况及培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12—113.

4.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四

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项目自开展以来,根据年初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的总体要求,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同时根据“保亭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使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工作走向有序开展,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制定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工作计划

以“保亭县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为蓝本,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项目目标,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各行政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负责对本村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患者实行一人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填表书写要规范、完整、各种医学检查单附贴随访表后,明确了乡镇一级公共卫生管理项目的职责。镇卫生院负责培训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各类资料整理归档管理和上

报工作,力争我镇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达到上级要求。

二、培训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

为了使我镇公共卫生管理项目顺利实施,由卫生院组织人员培训辖区内各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人员,于今年在镇卫生院二楼会议室,举办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工作进行了培训,参加培训25余人。用“保亭县基本公共卫生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要求,指导各村卫生室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人员熟练管理和规范管理程序,牢固掌握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筛查、评估、个人信息的采纳、登记、归挡工作要领,工作中一定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信息表格,准确记录数据,及时发现目标管理服务人群,做到及时发现患者,及时登记信息,及时建档管理及时随访,同时,要求各村卫生室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每月底上报本村慢性病患者的发现数和累计患病人数,并按实施方案要求定期随访,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高血压、2型糖尿病、对个人,对家庭的危害,教育目标人群自我识别高血压、糖尿病,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给个人、家庭造成的影响,指导目标人群及老年人倡导“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重点干预35岁以上的正常高值血压、超重肥胖人群,以利推迟或预防高血压、2型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用药,按各个患者的实际情况决定防治措施,告诉患者出现哪些

异常时应及时就诊,做好危急患者的转诊工作,作好转诊记录和转诊后2周内主动随访工作,为本村的慢性病病人建立管理挡案,实行每人一年一次的一般体格检查,四次随访并给予康复措施指导,从而使慢性病管理达到规范管理。

三、全镇具体的工作开展结果

2010,按县卫生局要求,开展慢性病管理服务项目,全镇10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面开展了慢性病(高血压、2型糖尿病)管理的筛查评估建档工作,落实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人员10人,全镇全年共估算高血压患者

人,查出高血压疾病患者256人,建档管理214人,完成率83%。估算Ⅱ型糖尿病患者

人,查出Ⅱ型糖尿病患者20人,建档管理11人,完成率55%。估算65岁以上老年人

人,建档管理

人,完成率

%。对查出的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了个人管理档案,并按期进行了随访,及时纳入规范管理。通过县疾控中心对我镇进行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督导、考核,从而使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服务工作走上了程序化,使我镇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大大提高。

四、待完善的问题和建议

公共卫生管理服务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全镇防治慢性病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一部分群众的健康意识不强,还一时改变不了过去旧的生活习惯,加之部分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不够重视,不能按要求开展管理工作,不按时上报月工作报表。因此,这就需要对村卫生室负责人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

人员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服务意识,增强防病能力,增强公共卫生人员责任心,加大健康教育力度,达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什玲镇卫生院

5.慢性病管理制度 篇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制度

一、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应成立慢病管理科,由全科主任兼任主任,全面负责所在中心的慢病管理工作,设慢病管理专干一名,具体负责本中心的慢病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规定,按照疾控中心慢病科和我院有关慢病管理要求,做好本中心慢病管理工作。

二、管理率:

1、高血压:35%(国家卫计委38%);

应管理病人数=服务人口×79%×24.9%×35%。

2、糖尿病:35%(国家卫计委25%);

应管理病人数=服务人口×79%×9.21%×35%。

3、严重精神障碍:按上级要求予以管理。

4、管理率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标准为准。

三、筛查和建档

(一)在为本辖区居民提供诊疗、健康体检、健康教育、义诊咨询、上门建档、随访等服务时,应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慢阻肺、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筛查、登记、报告工作。

(二)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慢阻肺、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本辖区居民,在《义诊登记表》中做好登记工作,并认真进行体格检查。

(三)登陆《郑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业务平台》(新益华系统)进行查询,为尚未管理的慢病患者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慢病档案,纳入慢病管理;已建立慢病档案的,对其个人及家庭档案予以更新,并作为一次随访。

(五)围保科、儿保科、中医科发现的辖区内慢病居民,应让居民到全科团队办理慢病管理手续。

四、慢病随访

(一)高血压和糖尿病随访

1、对病情控制满意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每年至少应做到1-4

次面对面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病情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空腹血糖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病情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住院或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二)严重精神障碍管理

1、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必须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2、必须与监护人签订《知情同意书》。

3、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询问患者的躯体疾病、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其中:危险性评估分为6级:

0级:无符合以下1~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5级:任何场合持管制性危险武器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

4、分类干预

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①病情不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3~5级或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协助送院治疗。对于未住院的患者,在精神专科医师、居委会人员、民警的共同协助下,2周内随访。

②病情基本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1~2级,或精神症状、自知力、社会功能状况至少有

一方面较差,首先应判断是病情波动或药物疗效不佳,还是伴有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症状恶化。分别采取在规定剂量范围内调整现用药物剂量和查找原因对症治疗的措施,必要时与患者原主管医生取得联系,或在精神专科医师指导下治疗,经初步处理后观察2周,若情况趋于稳定,可维持目前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若初步处理无效,则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③病情稳定患者。若危险性为0级,且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社会功能处于一般或良好,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躯体疾病稳定,无其他异常,继续执行上级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3个月时随访。

④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⑤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规定、按照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郑州大桥医院要求,按时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完成规定体检。

5、对本辖区内的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疾控中心慢病科要求进行登记和上报。

(三)认真、规范填写《慢病随访表》和《随访小结》

1、每次随访均应填写《慢病随访表》和书写《随访小结》。

2、《慢病随访表》填写规范、完整(没有空项、缺项)。

3、《随访小结》内容:简要记录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患者的基本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指导或处理意见。

五、对《慢病随访表》填写质量进行分级管理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逐项详细询问、完成规定的体检,规范填写《慢病随访表》,每随访1次书写1次《随访小结》,按照填写质量,把《慢病随访表》分为甲、乙、丙三级:

1、甲级:按要求做到及时随访(在应随访日前10日、后5日内完成随访),《慢病随访表》及《随访小结》书写规范,完整、没有缺项,符合医学逻辑,每个中心只能选择用一种颜色笔书写(蓝黑色或黑色),字迹清晰可辨,随访者签全名。甲级率≧90%。

2、乙级:按要求做到及时随访(在应随访日前10日、后5日内完成随访),《慢病随访表》

及《随访小结》书写比较规范,但不完整、有缺项<5处/份;符合医学逻辑,用一种颜色笔书写(蓝黑色或黑色),字迹清晰可辨,随访者签全名。

3、丙级:未按要求做到及时随访(在应随访日前10日、后5日内完成随访);《慢病随访表》及《随访小结》书写不规范,不完整、有缺项≧5处/份;随访内容出现医学逻辑错误;使用两种及以上颜色的笔书写;字迹潦草无法辨认;不签全名或无签名者。杜绝出现丙级。

六、按照全科团队《工作标准》要求,组织“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一)每个中心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

(二)做好活动记录(包括活动主题、参与人员签字、图片等)。

七、落实全科团队责任制分级管理制度

(一)按照郑州大桥医院《全科团队责任制分级管理暂行规定》,应把中心所有全科团队医护人员分为三级慢性病管理人员。

(二)除三级责任医师外,全科团队所有人员都要参与慢病筛查、建档、随访、随访表填写和录入等日常慢病管理工作。

(三)一级和二级医护人员均应承担自己所管辖社区/院落公卫工作任务,二级医师应及时解决一级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较复杂疑难问题。

(四)三级医师应及时解决一二级人员解决不了的复杂疑难问题。

(五)一级、二级人员在慢病管理中遇到复杂疑难技术问题时,应及时邀请上级医师指导或会诊;上级医师接到邀请后,应在3日内予以解决。

(六)凡邀请上级指导或会诊的,均应填写《慢性病分级管理记录表》。该表由一级人员保管,附于随访表后。

八、落实慢性病患者分级管理制度

(一)慢性病分级标准

1、一级慢性病:

(1)高血压或糖尿病:血压、血糖稳定,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无药物不良反应;(2)严重精神障碍:病情控制满意,无自伤或伤人倾向,无药物不良反应。

2、二级慢性病:

(1)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和2级高血压(160—

179/100—109mmHg)水平,经过积极的生活干预和调整药物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或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经过积极的饮食、运动和调整药物仍不能控制在正常水平,无并发症;或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3)严重精神障碍:病情控制不理想,发现有轻微的自伤或伤人倾向,或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3、三级慢性病:

(1)高血压:血压达3级高血压(≥180/110mmHg)水平;或血压水平在2级以下,但出现并发症,或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2)糖尿病:血糖控制不满意,经过积极的饮食、运动和调整药物指导仍然不能达到理想水平;或出现并发症;或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严重精神障碍:病情控制不理想,出现明显的自伤或伤人倾向。

(二)实行慢性病分级管理

1、一级慢性病患者由一级或二级人员随访。

2、二级以上慢性病患者,应邀请二级以上医师会诊,给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必要时住院或转院治疗,并填写《慢性病分级管理记录表》。

八、《慢病随访表》和《随访小结》纸质档案完成4次随访后存放于患者本人的居民档案中,填满一张,归档一张。

郑州大桥医院社区科

6.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篇六

(一)、任务目标

1.执行35岁以上社区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和血糖。

2.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必须建立规范完整的档案资料,建档率和规范管理率达95%以上,有效随访率达85%。

3.辖区内35岁以上户籍居民高血压发现登记率应达85%,糖尿病发现登记率应达2%以上,工作计划《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4.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和肿瘤的上报资料准确、完整、及时。

(二)具体措施

1、有专人负责社区各项慢病防治工作。

2、发现可疑结核病人立即转区结核病防治机构进一步检查,不准开抗痨药。

3、对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施全程督导治疗。规范服药率要达98%以上。并及时嘱病人按时做必须的检查和送痰复查,出现副反应及时处理或报告。

4、对户籍人口实施20岁以上社区居民首诊测血压,35岁以上居民每年至少测一次血压和血糖,做好居民的周期性体检(一年一次或二年一次)。

5、掌握辖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人数,有规范完整的病历档案和名册登记(高血压发现登记率达5%,糖尿病达2%),规范管理和随访率均达95%以上。每季、半年、年终的评估中等各项工作指标,血压控制达标率、血糖控制达标良好率和个案效果评估,均应达到要求。

6、掌握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并有花名册,健康档案等资料齐全,开展老人周期性体检工作,有开展工作记录及资料。

7、按要求对重点人群督导访视,并有记录。

8、按照慢性病防治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将慢病防治工作相关原始资料统计成报表,按时上报。

7.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七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 抽取某单位2004和2008年均参加健康体检的187人。排除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患者后的126人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07人, 女性19人。126人中年龄小于56岁者为97人, 其中男性82人, 女性15人。

1.2 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 (BMI) 、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信息。年龄、收缩压、BMI、总胆固醇均为数值变量资料, 吸烟和糖尿病均为二分类资料。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评估采用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脑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开发的评估工具[3]。1.3 统计分析

应用SAS9.13统计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三项指标 (收缩压、BMI、总胆固醇) 两年份间的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

2008年收缩压和胆固醇水平均较2004年升高, 经检验收缩压比较的P=0.02, 胆固醇比较的P=0.03, 均有统计学意义。2004和2008年的BMI均值都超出正常水平, 2008较2004年BMI有所下降,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1。

2.2 年龄小于56岁个体两年份三项指标比较结果

男性的收缩压和胆固醇2008比2004年均为升高, BMI略有下降,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收缩压和体重指数2008比2004年均略有下降, 胆固醇2008比2004年有所升高,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

2.3 年龄小于56岁个体两年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评估 (危险分数) 比较

按性别分组, 分别比较男性和女性2004与2008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008较2004年的发病风险均为升高, 男性的危险分数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的危险分数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3 讨论

健康体检[4]工作发挥了其二级预防的作用, 但对个体没有进行风险评估和后续的健康干预, 在体检中未发现指标异常和慢性疾患的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继续原来的行为生活方式, 使得患重大慢性疾患的危险逐渐增高, 经过长期积累最终发展成为慢性疾病患者。而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是在对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 并鼓励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改善和维护自己的健康[5], 包括个体信息收集、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健康干预三个基本步骤[6]。本研究结果显示: (1) 所有年龄非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个体两年份的收缩压和胆固醇均值仍在正常值范围内, 但2008年收缩压和胆固醇水平均较2004年升高,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存在, 但个体并未意识到。 (2) 所有年龄个体和年龄小于56岁男性在2004年时BMI的平均水平就已处于超重状态, 2008较2004年BMI有所下降,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超重个体有了减轻自身体重的意愿和行为, 但力度不够。 (3) 所有个体的收缩压和胆固醇的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年龄小于56岁男性的收缩压和胆固醇的升高尚无统计学意义, 可见年龄超过56岁时, 危险因素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 收缩压和胆固醇的升高达到了质变, 说明不给予健康干预, 危险因素的作用会逐渐加深, 随着年龄的增加, 最终会显现出来。 (4) 女性的三项指标及危险分数的两年份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可能由于样本含量少所致。⑸ 年龄小于56岁男性的收缩压和胆固醇的升高尚无统计学意义, 而危险分数升高却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只有通过健康风险评估, 个体才会及早重视疾病的风险增加。所以, 务必尽早对体检个体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加大一级预防的力度。目前体检人群中, 80%为单位出资体检[7], 大部分个体具备完成后续健康管理的经济条件, 应该尽快完成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提升[8]。

疾病的发病风险评估以心血管疾病最早, 美国最早依据Framingham研究开发了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的评估模型[9], 此后又出现了很多心血管疾病的预警模型[10,11,12,13,14], 这些模型根据其包括的指标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自测模型、简单临床模型、复杂临床模型。个体自测模型即不需要临床的生理、生化指标就可完成疾病风险预测, 简单临床模型和复杂临床模型为依据纳入的临床指标多少而分类, 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基于基因的预测模型。这些模型是在美国和欧洲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的, 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疾病谱及危险因素流行特征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明显不同, 故美国和欧洲的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群, 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研发的评估模型是在中国人群队列研究基础上建立的[3], 经实践证明适用于中国人群[15,16]。因此, 本研究对于健康个体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选择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组开发的适合我国人群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工具。

我国人口老龄化[17,18]的特点决定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刻不容缓。美国30年的实践证明健康管理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19]。尽管健康管理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20], 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尚未建立, 但应该充分认识到仅仅进行健康体检, 而没有健康及疾病的风险评估, 尤其缺乏后续的健康干预, 慢性病的防治效果甚微。因此, 应尽快利用健康体检平台, 完成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 使健康体检发展成为健康管理。

摘要:目的:通过健康体检者两年份体检资料的对比分析, 说明健康体检的局限性, 提出应尽快完成由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提升。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 比较两年份的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指标及发病风险。结果:对于所有个体, 2008年收缩压和胆固醇水平均较2004年升高,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年龄56岁以下的个体, 男性的收缩压和胆固醇指标2008均比2004年升高, BMI略有下降差异, 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增高却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女性的各项指标两年份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议充分利用健康体检信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 并进行后续的健康干预。

8.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的体会 篇八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45-01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病的死亡率逐渐增加。面对庞大的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及治疗需求,大的综合性医院显然以满足不了目前的状态,因此社区就成了治疗及管理这类患者的第一阵线,社区医院作为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主要力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制度。本文针对社区医院对慢性病患者管理的方法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建档就诊的慢性病(糖尿病219、高血压425、冠心病213、脑卒中179)患者1036人的资料,其中年龄35-83岁,平均年龄58.6岁,男性605例,女性431例。

2 管理办法

2.1高血压病人的管理:首先需要将社区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级,不同的分级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案,社区医院可将高血压患者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依照高血压危险度分级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等级。对于低危患者,主要进行宣传教育,帮助患者进行治疗性生活模式改变,未必要是不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患者每月进行血压的测量及记录。中危患者的管理主要以指导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模式为主,每两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争取降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高危患者的管理:保证患者每周进行一次血压监测,加强患者的药物治疗,指导患者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逐步完成控制患者血压,平稳降压的目的。

2.2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医院管理主要以宣传教育,协助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为病人建立病情记录,对于年龄以及并发症不同的病人及患者制定不同的血糖控制指标,做到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血脂特点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综合性医院无法做到的细致的治疗效果。

2.3冠心病病人的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类建档,将冠心病病人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衰等几个类别,根据不同的类型督促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冠心病的防治知识,保证患者的治疗意识,根据建档随时对患者的使用药物进行调整,保证患者治疗的连续性,定期组织患者到三级医院进行检查,发挥社区医院的双向性。从而保证患者以最方便的获得最合适的治疗。

2.4脑卒中病人的社区医院管理:社区医院在管理脑卒中患者在于指导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及防止再次卒中的发生,为社区内脑卒中患者建档立卡,记录病情的相关资料,病史,一般情况、临床检查结果等,经过社区医生的评估后制定适合病人的康复训练计划,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防止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3讨论

3.1需要领导重视和大量资金投入[1]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慢性病病人逐年增加,慢病管理必须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而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这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3.2 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2]。现代医学证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关系,要治疗这些疾病,最根本的办法不是靠药物,而是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病人的不健康行为,突出作用为健康教育是一种增进健康的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3],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狀态,对临床各种诊疗起到增效作用。坚持强化“慢病健康管理工程”理念,通过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和方法,转变社区居民从“普及专科卫生知识”延伸到建立“健康行为”的健康观念,强调慢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帮助病人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及自我保健的能力,调整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对“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缓解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3学习掌握适宜技术,提高社区医疗效果。社区慢病防治责任医生除了掌握全科医学外,还必须掌握适宜的技术(如入户的技巧、健康教育的技巧、慢病患者资料收集和随访技巧、门诊医生日常诊疗沟通技巧、心理学技巧、防病治病的临床技术等),可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不但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和社区医疗效果[4],才能将慢病防治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叶金朝,程长松.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管理的实践与体会.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8(3):282-284.

[2]王大伟,余红梅.校园警钟声声惊心[J].人民公安,2004,10:19

[3] 张振路.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广州:广东科技术出版社,2002.10

9.慢性病管理工作职责 篇九

1、督促各村所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的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2.落实医院、各村所慢性非传染疾病综合防治开展工作,对辖区内35岁以上居民实行首诊测血压制度,并记录血压。

3.根据规范要求,督导医院对慢性病患者发现率、规范建档率、随访完成率、规范管理率和效果评估(血压控制率、血糖控制良好率)进行季、半年、全年监测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4.对糖尿病、高血压、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上报资料做到准确、完整、及时。

5.定期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随访,每年至少4次。

6.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各种相关资料的汇总、分析。7.做好辖区内居民的死因监测报告工作,规范死因上报的内容,提高我院死亡报告的质量。

8.认真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并配合开展相关工作,指导村所开展慢性病相关工作。

10.慢性病管理工作计划 篇十

加大力度推进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建设,开展由专业机构指导的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建立“医患合作、患者互助、自我管理”的慢性病群防群控工作模式。

在20xx年底已建成的一个小组基础上,20xx年要进一步扩展参与人群,在社区中建立十个以上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

二、工作内容

(一)新建小组,持续推进已建成小组工作

尚未成立自我管理小组的有些中心,今年要实现“0的突破”。已建成的中心,要创新活动形式,使小组处于运转状态。

(二)培育健康促进志愿者

以小组组长、指导医生为主,培育一批社区健康促进志愿者,通过他们的带动指导作用,组织社区居民参加自我管理活动。

三、工作要求

1、20xx年内完成活动的自我管理小组不少于10个,逐年增加;(每个中心成立2个、小拐乡卫生院成立1个)。

2、每个自我管理小组每年至少举办6次活动。(每小组活动人数为1015名患者,年龄3575岁)。

3、社区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率达到30%及以上。(共覆盖17个社区、要求每个中心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覆盖3个社区、小拐乡卫生

院2个)。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覆盖率=开展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的社区数/辖区社区总数×100%。(克区共计56个社区)

4、在参加者中确定组长和副组长各1名,是经过社区医生培训。组织患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疾病自我管理的技巧与技能。

5、每次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图片、有总结。6、小组活动中要进行问卷调查、个人健康状况评价。

四、工作安排

(一)20xx年3月

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组织慢性病管理小组工作培训。

(二)20xx年3-12月

1、各中心制定本中心年度工作计划。

20xx年各季度核心知识点(小组长和指导医生负责收集相关内容):

第一季度健康自我管理,合理膳食相关知识。第二季度戒烟限酒相关知识第三季度适量运动相关知识第四季度调适心情相关知识2、各中心开展上、下半年工作评估3、举办经验交流会4、组织评估调查

5、开展总结(内容包括:具体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工作建议等。管理中心在20xx年11月15前,将全年小组工作总结上报区疾控)。

五、总体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各中心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把建立和完善患者自我管理小组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二)加大投入,形成氛围。

各中心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加大宣传力度,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整合资源,部门配合。

各中心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相关部门,尤其是社区等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共同推进。(四)明确重点,加强管理。

各中心要重点指导组员按照个人的健康危险因素制定好个人的行为干预计划,并加强对个人计划的过程实施情况评价,让居民在参与中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并做好小组活动记录簿的记录。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二0一二年三月五日

11.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十一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管理;意义;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23—02

近年来,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升高,慢性病的防治工作日益受到关注与注重,正式提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管理工作方案也随着变得尤为重要[1]。对社区内的较严重的慢性疾病患者与高病危人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是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方案的主要目的,对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进一步开展,围绕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开展社区服务模式进行慢性病预防工作[2]。笔者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意义与服务模式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查社区建档居民,高血压患者1126例,其中Ⅰ级602例,Ⅱ级358例,Ⅲ级166例;糖尿病患者553例,其中Ⅰ级286例,Ⅱ级175例,Ⅲ级92例;冠心病患者198例,其中Ⅰ级109例,Ⅱ级54例,Ⅲ级35例;脑卒中患者87例,Ⅰ级33例,Ⅱ级30例,Ⅲ级24例;重性精神病患者5例。

1.2 方法 慢性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是依据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要求责任医生所供给的医疗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首次管理慢性病患者的登记记录,对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等情况仔细进行询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慢性病的防治方案。定期进行随访,及时记录好相关信息,整理后完整归档。应定期进行健康教育与预防、控制疾病的宣传,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定期做体检等。若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病症状出现,及时进行相关治疗与管理。

1.2.1 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管理 对辖区内≥35岁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第一次测量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除会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预后约复查者),非同日三次血压高于正常值,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Ⅰ级管理:建议每3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非药物管理治疗;高血压患者Ⅱ级管理:建议每2个月测量≥1次血压,主要采取健康教育与药物指导治疗,随访3个月,对患者的血压密切观察,若血压仍高于正常值,给予药物治疗;对Ⅲ级的高危人群或极高危人群,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转至高血压专科进行规律性的降压治疗,同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指导。

1.2.2 社区糖尿病的筛查与管理 由于糖尿病早期大部分无显著症状,临床存在大量隐性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发现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建议每年空腹血糖测量与餐后2h测量≥1次。在筛查过程中,对糖调节受损的患者需加强管理治疗。理想控制:空腹血糖为4.4—6.1mmol/L,OGTT为4.4—8.0mmol/L;一般控制: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控制不良:空腹血糖为>7.0mmol/L,OGTT为>10.0mmol/L;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及保持心理平衡可有效地预防Ⅰ级、Ⅱ级、Ⅲ级糖尿病的发生,及时发现糖尿病病及时给予相应治疗,避免或减缓病情严重,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指导健康的生活,也可有效使糖尿病的发生率降低。

1.2.3 社区冠心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所有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为服务对象。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社区管理需治疗监测指标与改善预后用药较复杂,对社区责任医生自身临床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定期随访,对患者的自觉症状、体力活动水平、治疗耐受程度、病情状况及对危险因素的认识进行了解,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及用药情况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4 社区脑卒中的筛查与管理 通过调查,询问方式,对居民的一般信息,如健康知识及状况、生活环境及方式、醫疗保障等进行了解。通过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门诊患者进行就诊,可获得患者的健康情况。通过筛查、分析、整理,将社区人群进行分级、分层管理。对社区的一般人群主要发放宣传及健康讲座等;对高危脑卒中人群要进行强化管理,主要为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按照相关疾病社区综合防制管理手册进行非药物干预与药物干预。对脑卒中原发疾病与康复指导积极控制,对脑卒中可有效进行二级预防。定期随访,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管理情况进行年度综合防治效果评价。

1.2.5 社区重性精神病的筛查与管理 辖区内诊断明确或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谨慎疾病、偏执性精神病及双相障碍等均为服务对象。患者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同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后可纳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每年随访≥4次,为患者提供精神卫生、药物及家庭护理等,嘱患者用药时间与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与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指导,避免复发,及时发现病情加重或疾病复发,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或转诊,及时紧急处理,使患者病情早日稳定、恢复,降低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t检验,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社区建档居民1969例,随访1801例,随访率为91.47%,社区慢性病管理前后病情得到控制的情况比较,详细结果见表1。社区各种慢性病管理后控制率明显高于管理前控制率,各组相互比较,p<0.05,均有显著差异性,均有统一学意义。

3 讨 论

由于全国各地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管理与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状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死亡率也随之上升[3]。所以,不断完善发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对有效地防治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4]。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发病后不易痊愈,且病程较长久,短期的医学治疗不易取得良好疗效,可造成终身携带疾病,严重者可致残[5]。提高慢性病的关键因素是提高慢性病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实践水平,实施社区慢性管理人员应是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过全科教育的全科医生。使综合知识很好的运用,对项目规划制定的目标、意义及各种综合干预措施进行了解[6]。可根据患者档案进行资料分析、社区诊断、建立信息库、不断反馈管理信息及提高管理质量。总之,个人、社区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完善、规范的慢性病管理工作有利于居民意识的提高,也使慢性病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黄昱,刘嘉聪,岑雁翀,等.广州市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效果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9(2):15—17.

[2] 范纯武.常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J].中国水电医学,2010,(4): 34—55.

[3] 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4):109—113.

[4] 世界银行.中国可以在慢病防控方面为世界树立榜样[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4(8):37.

[5] 姬海燕,李吴萍,宋琦如,等.参保职工门诊慢性病管理办法满意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137—139.

12.广西统一门诊慢性病管理 篇十二

统一全区门诊慢性病病种。把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1种慢性病列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统一门诊慢性病的申报、评审、确认和慢性病治疗卡发放程序。实行按病种付费, 依据病种前三年的平均费用进行测算, 通过与定点医疗机构谈判协商, 确定病种付费标准。

13.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 篇十三

一.首先了解慢性病是什么,包括哪些疾病?

慢性病(简称:慢病)是指一些长期持续存在,不易治愈的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慢性病服务对象主要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二.为什么要重视慢病的管理?

1.慢病现状:每年我国约有600——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病者约有200万人,慢性病死亡率已占总死亡率的80%以上。

2.慢病特点: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并发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是终生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三. 慢性病的规范管理

根据《慢病管理服务规范》,对辖区内18岁及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1)慢病患者发现

发现途径:开展35岁及以上居民每年首诊测血压;居民诊疗过程测量血压;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筛查中测量血压、血糖;建议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血糖;通过宣传教育让患者主动与村卫生室联系;人群居民健康档案

建立过程中询问。

(2)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村医生每年要提供至少四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随机血糖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3)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检测血糖空腹在7.1mmol以上;餐后2小时或随机检测血糖在11.1mmol以上;正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只要符合其中任一项均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村医生每年要提供至少四次面对面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空腹血糖和血压测量等检查和评估、对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指血)测量,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流程图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1.服务对象 :

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等。2.服务内容

(1)建立健康档案。在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的时候,除需要由家属提供来自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相关信息外,还应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除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包括患者监护人姓名、监护人电话、初次发病时间、既往主要症状、既往治疗情况、最近诊断情况、最近一次治疗效果、患病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关锁情况等。

(2)对于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臵或转诊,并进行紧急处理。

(3)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有条件的地区建

14.慢性病健康知识教案二 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2.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3.了解慢性病防治原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教学资料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调查当地常见慢性疾病,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慢性疾病预防措施,建立正确的慢性疾病的预防观点。通过对慢性疾病的讨论,学生初步形成关注社会问题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教学重点:掌握慢性病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慢性病的危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喝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随之而来的各种富贵病也日益增多,现在我们就看看都有哪些疾病?

1、(出示幻灯片)

⑴高血脂、冠心病、高血压;⑵胆囊炎、胆石症;⑶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⑷肠癌、乳癌等。

2、哪些疾病是由吃引起的呢?(生发言)

二、哪些行为对人们的健康有影响呢?(生发言)出示幻灯片:

⑴吸烟;⑵饮酒过量;⑶不恰当的服药;⑷缺乏经常地体育锻炼,或突然运动量过大;⑸热量过高或多盐饮食,饮食无节制;⑹不接受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⑺对社会压力产生适应不良的反应;⑻破坏身体生物节奏的生活、三、吸烟

1、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⑴烟草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煤焦油、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导致肺癌、冠心病、气管炎等多种疾病;⑵吸烟污染环境,危害子女及他人健康;⑶浪费金钱,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

2、吸烟可引起哪十大癌症?

⑴肺癌;⑵喉癌;⑶口腔癌;⑷胃癌;⑸食道癌;⑹肝癌;⑺膀胱癌;⑻胰腺癌;⑼直肠癌;⑽乳腺癌。

3、吸烟可引起哪九种疾病?

⑴慢性支气管炎;⑵肺气肿;⑶肺心病;⑷高血压;⑸冠心病;⑹脑中风;⑺胃炎;⑻消化溃疡;⑼神经衰弱。

4、什么叫“被动吸烟”?

吸烟者喷出的烟雾和从纸烟直接燃烧出来的烟雾使不吸烟者也受到伤害,成为不吸烟的吸烟者。

四、高血压

1、什么是高血压?

在查不到引起血压增高的其他疾病或原因的情况下,安静休息时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持续≧90毫米汞柱。

2、怎样预防高血压?

⑴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保持情趣稳定、乐观;⑵坚持适度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⑶不吸烟、不饮酒或少饮酒;⑷控制食欲,防止肥胖;⑸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

五、冠心病

1、何为冠心病?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2、怎样预防冠心病?

⑴预防和控制高血压;⑵低盐低脂饮食;⑶适当节制饮食,控制体重,多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⑷不吸烟;⑸定期去医院检查。如果患有高血脂症、糖尿病要及早治疗。

六、怎样预防脑中风?

⑴首先要预防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及时、正规治疗;⑵不吸烟,不酗酒,低盐饮食,勿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保持大便通畅;⑶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⑷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⑸遇事不怒,心胸豁达,避免情绪激动;⑹每年定期检查一次胆固醇和血脂,出现中风先兆时应及时就医,以避免中风的发生。

七、怎样预防糖尿病?

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⑵肥胖和有明显糖尿病家族史的成年人要经常检查自己的血糖,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⑶肥胖者要节食、减肥、控制体重;⑷多吃新鲜蔬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八、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慢性病,及其预防的方法。在课上,同学们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

板书设计:

慢性病基本知识

一、常见的慢性病

15.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篇十五

1 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偏高;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缺乏微量元素。

1.2 冠心病的预防要点

(1) 普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 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防止情绪激动, 保持心理平衡; (2) 均衡膳食, 做到少糖少盐, 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减少脂肪摄入, 不吃高胆固醇食物, 保持正常体质量; (3) 及时正确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4) 少饮酒, 不吸烟, 少喝浓茶和咖啡; (5) 促使大便顺畅, 不要用力排便; (6) 注意保暖, 改善睡眠, 夜间不可独居, 冠心病发作时及时舌下含服急救药; (7) 避免剧烈运动, 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2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 (或) 舒张压增高 (≥140/90mmHg) ,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1 高血压的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应激;其他因素: (1) 体质量:肥胖者发病率高; (2) 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 高血压发病率高; (6)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2 高血压健康管理措施

(1) 定期测量血压, 至少1~2周测量一次。 (2) 定时服用降压药, 不随意减量或停药, 防止血压反弹。 (3)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4) 老年人降压要缓慢, 防止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5) 老年人和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的患者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及尿中出现葡萄糖。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少, 且伴有疲乏无力。

3.1 常见病因

(1)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2)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年龄;现代的生活方式。 (3) 妊娠型糖尿病:激素异常、遗传基础、肥胖症。

3.2 治疗提倡“五驾马车”原则

(1) 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 少量进餐, 定时定量进餐, 不吸烟。 (2) 科学运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要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 (3) 随时监测:经常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肾脏、眼底等项目, 至少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同时做好自我监测。 (4)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 要接受事实, 正确对待。首先要和医务人员配合, 掌握基本的糖尿病知识和注意事项, 其次要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及治疗的必要性。 (5) 科学合理用药。

4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特征为气道炎症, 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哮鸣音。

4.1 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

过敏体质以及支气管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性过度增高;遗传因素;外源性哮喘与过敏源有关;内源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因素有关。

4.2 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方案

(1) 积极就诊, 查清与个体有关的致敏原; (2) 出现严重哮喘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3) 有婴儿湿疹和过敏性鼻炎病史者应密切防治哮喘的发生; (4) 为减少哮喘发作, 平时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的感染; (5) 杜绝食用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 (6) 净化居室和生活环境, 减少或避免接触致病原; (7)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如练太极拳、跑步、气功等; (8) 膳食中多食用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食物, 以增强呼吸道上皮的抗病能力。

5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终止, 该供血区缺血、缺氧, 致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坏死软化。

脑梗死患者坚持有效的药物治疗、坚持饮食调节、坚持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 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并达到不再复发。康复保健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食物宜多样摄取, 充分获得营养。 (2) 锻炼: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不宜剧烈运动, 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用药:不能中断治疗药物。中医: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中药, 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 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症状恢复防止复发的治疗。拜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 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 预防血栓形成。缺点是有47%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 (4)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健康教育是慢性病治疗的一项主要措施, 也是控制慢性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参与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与护理中来,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嘱遵从性, 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慢性病病发病时间长、患者负担重, 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质量。本文笔者总结了几种常见慢性病的特点及健康教育要点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参考。

16.慢性病健康管理 篇十六

【关键词】社区卫生;医疗;慢性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43-02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国总死亡率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1]。未来的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患五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人数将成倍增长,慢性病在中国已经提前“井喷”[2]。是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居民健康的“看门人”和“守护神”,被WHO公认是防控慢性病的有效载体和举措[3]。但仅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现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陕西煤业化工实业集团医院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医管中心”)针对这种现状,大胆提出了“以健康档案为依托,以专业化医疗为基础,探索慢性病管理模式”的理念。

医管中心现有医疗卫生机构五十多家,其中一级院所有四十多家,有资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家。经调研决定,2013年元月起,在所屬铜川陈家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该中心与陈家山矿医院(二级乙等)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12年被陕西省卫生厅授予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介绍我们的做法与体会,供同道参考。

1 方法

1.1以健康档案为依托。

1.1.1开发了健康档案查询系统软件。在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软件、医生工作站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健康档案查询系统文件,根据输入的健康档案信息可以随时、快捷查询各种慢性病患者的诊断、人数、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及时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决策和进行针对性管理。

1.1.2“死档”变“活档”。任何一位慢性病患者就诊、住院时可随时调取患者的健康档案,了解患者既往史、过敏史、家族史等健康信息,使治疗具有连续性、科学性;服务群体外患者初次就诊,也可建档,纳入慢型病管理范畴;患者复诊时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诊疗方案及时添加到健康档案中,真正做到“死档”变“活档”。

1.2全科医生“专科化”。目前,患者主要集中在三级医院和区域性大医院,基层院、所工作量不饱和,全科医生能力是决定双向转诊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按照全科医生“专科化”的思路,根据筛选出来的发病率居前五位慢性病疾病谱,结合医生人数,制定了培训计划,每人对应1—2种疾病,轮流到三级医院专科进修半年以上,掌握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发展转归、健康教育、注意事项等,有效提升了全科医生业务素质,慢性病诊治方案与上级医生基本保持一致,逐步赢得患者的信赖。通过与三级医院建立联系,方便了业务指导、会诊、双向转诊的实施。

1.3细化慢性病管理。

1.3.1成立慢性病管理团队。针对辖区居民发病率居前五位的慢性病、对患者健康威胁极大的疾病(如肿瘤患者)、需医疗机构协助实施治疗措施的慢性病患者成立了对应的慢病团队做技术支撑。每个慢病团队由兼职的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公卫人员组成,负责1—2种慢性病管理,从健康访视、咨询、教育,复诊,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会诊,转院,健康档案的建立、更新、使用等方面全程管理。

1.3.2制定慢性病管理常规。每个慢性病团队按照卫生部相关的防治指南、诊疗规范,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根据本单位的医疗资源、服务群体需求制定每种慢性病管理常规。内容包括:访视频次及形式,复诊间隔时间及项目、安排,健康教育频次、形式、内容,健康知识知晓、行为方式干预、治疗效果评估等。管理常规的落实实行团队负责制,团队内部分项到个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

13.3对患多种(2种以上)慢性病的患者,根据疾病进展程度,评估当前对其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纳入相应的慢病团队进行管理,其他疾病对应的团队协助治疗。

1.3.4发放便民联系卡。慢病团队给所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发放了便民联系卡,卡上有慢病医生联系方式,患者有健康服务需求时,可随时拨打慢病医生电话,采用不同方式(如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就诊、住院等)满足患者需要。还可凭便民联系卡免除挂号费,方便患者就诊。

1.3.5签约责任医师,建立家庭病床。对筛选出来长期卧床、且有治疗需求的慢性病患者,与患方签订责任医师服务协议,慢病团队按需上门服务,极大方便了患者。

1.3.6技术协作,双向转诊。与上级医院建立了技术协作机制,对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慢性病患者,请上级医院专科医生进行集中会诊指导;对于诊断不明确、急危重症需转院患者,由慢性病医生联系床位,随救护车护接送患者出、入院,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复诊安排、注意事项等进行交接,使患者的健康管理具有连续性。

2 结果

2.1慢性病管理工作得到了延伸。2013年截止9月底,陈家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筛选出高血压患者586人,管理489人,管理率83.4%;糖尿病患者128人,管理121人,管理率94.5;冠心病51人,管理48人,管理率94.1;精腰腿疼130人,管理112人,管理率86%;脑梗64人,管理56人,管理率87.5;工伤74人,职业病39人,共管理107人,管理率94.6.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慢性病控制率62%、并发症发生率13%。

2.2职工服务理念转变。通过以专业化医疗拓展、深化慢性病管理,以临床医疗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全体职工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由“坐堂等诊”变“上门入户”,由面对患者转为关注生命的全过程,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患者满意度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到今年96%。2013年1—9月份门诊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1196人次,住院病人增加398人次。

2.3有效利用了医疗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人员共用,通过系统慢性病管理,合理调配、统筹使每个班次工作量达到了饱和,也解决了人员短缺问题,使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2013年1—6月份总收入,由去年同期的134.37万元增加到了今年的279.14万元,增长率107.74%。

2.4探索企业医院发展的一种模式。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企业医院的政策依然不明朗,又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致使企业医院发展遇到了瓶颈。按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用专业化医疗管理慢性病患者,起到了固化、拓展病源,增加营业收入的目的。

3 讨论

3.1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但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企业医院工作的难度很大,需要从基础建设、人员编制、设备投入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3.2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慢性病管理,既消除了医院服务的被动性、局限性,又弥补了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性不强、不够深入的现状。

3.3受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和企业用人机制的影响,慢性病管理工作需要一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善于学习的业务技术人才,也急需培养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骨干技术力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等15部门.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卫疾控发[2012]34号.

[2] 杜雪平,王家骥,席彪.全科医生基层实践[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7.

上一篇:政务公开方案下一篇:一个眼神温暖了我的岁月初一作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