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精选18篇)
1.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一
探讨体育训练与中职体育教学的关系
摘要: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是同属于体育范畴的两种不同的体育模式,二者既有本质的区别,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具体情况下,一定要分清两者的区别。但同时又要努力寻求两者的相通之处,以便使体育训练和体育教学能够达到互补。
关键词:体育训练;中职体育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学的逐步实施和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中职体育的改革要求从教育观念、教学的课程、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展开,这其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能够做得很好。我国的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着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体育教学改革要求等问题。中职体育是一门不仅能够使学生具有好的身体,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意志的课程。
1.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学校因素
1.1.1许多中职学校领导认为中职教育重点是技能的培养,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尤其在农村的中职学校,没有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乐趣。
1.1.2现情是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也普遍缺乏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城市学校,由于经济的发展,校园建设受到限制,校园面积普遍较小。没有足够的空地,有些中职学校连个像样篮球场都没有,更别谈标准的塑胶跑道、足球场等。与此相反,多数的农村中职学校,有了场地,但体育器材缺乏,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
1.1.3在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上,学校没有认真按照国家教育部门颁发的教学大纲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期开设体育课程的节数的规定去实行。
1.2教师因素
1.2.1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素质不高。中职学校中长期的体育教学弱化,造成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体育教师的培养、进修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师依旧只有中专或大专文凭,本科以上甚少。
1.2.2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单一。首先由于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对体育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要求也不高,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得过且过,上体育课时依旧是传统式教学,对课堂内容创新不重视,经常是“自由式、放羊式”的课堂教学。
1.2.3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合理。有些中职学校对体育教学结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达标,教师是否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不做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
2.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方式
2.1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进行中职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很多,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属于人类生长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身高、体重、器官等发育很快。在心理方面,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普通高中生有很大的差别。由于学习基础差,被迫进人中职学校学习。所以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主要是缺乏自信、厌学、叛逆。但在能力上,他们的人际关系、抗挫折能力比较强。在行为特点上,中职学生控制力比较差,容易冲动,比较叛逆,但操作能力强。转贴于 233网校论
2.2两者都是利用肢体动作来完成任务
虽然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体育模式,但他们毕竟同属体育范畴,两者拥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利用肢体语言来完成各自的任务的。他们运用各种姿势做出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以便在不断的练习中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各种潜力,包括力量、耐力、柔韧性等各个方面。
2.3 因材施教,培养是改革的出发点。
由于中职学生个性比较突出,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角色,放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自主、愉悦地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另外,中职体育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中职学生崇尚新潮的心态,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新颖的、多变的、独具风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比如,体育教师要学会运用体育语言艺术.通过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讲述教学技巧。在进行篮球投篮的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NBA投篮大赛.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充满投篮的兴趣.跃跃欲试。为了更好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练习和训练,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选择、编创一些体育游戏。例如:在球类教学中,可进行“传球”、“接力”、“打点”、“绕物”、“对抗赛”等游戏练习;在短跑教学中,可采用“接力”、“跑城”、“你追我赶”等游戏练习。课堂中插入游戏可以使学生“乐学”、“爱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职体育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
3.如何做到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互补
既然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有那么多的共同之处,那么怎样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得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呢
3.1适当地运用一些体育训练中的手段,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体育训练中,往往都是以提高或保持成绩为目标,正因为如此,在体育训练中所运用到的一些方法往往具有科学、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等特征。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体育训练中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体育的教学质量。但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训练的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毕竟两者是不同模式的体育运动,并且学生与运动员无论是在自然条件、身体、心理,还是接受能力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切不可急功近利,弄巧成拙。
3.2适当地将一些体育训练项目引入教材
体育教学是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在体育教学中,往往会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一些力量、肌肉、心肺功能等方面的练习,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单、双扛等。这些项目无疑对于身体机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这种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可能组成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倘若让学生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些项目的训练,可能没有一个学生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4.结束语
总之,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就像是同出于一个母体的“孪生儿”,它们之间既具有很多区别,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区别对待的前提下,更要努力挖掘它们的相通之处,以便使它们能够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学理论问题与案例.北京师大出版社,2009.[3]尹长江.学生体育训练理论与方法.兵器工业出版社,2007.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二
一、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本概念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我国现阶段国家体育的三个组成部分, 要了解三者的区别, 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内涵。
学校体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的,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从体育理论、体育运动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既是体育活动又是教育活动, 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体育人才, 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内容。
竞技体育:也称为竞技运动, 是以体育竞赛为载体, 并在竞赛中争取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 现阶段竞技体育受到的重视最多、投入的资源最大, 并在很多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相对应的体育活动, 是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 城镇居民、农民等所有社会成员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 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全民身心健康, 兼有娱乐、医疗等功能。群众体育是我国增强全体国民身体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体或工作对象, 对于提高民族素质,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以及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区别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三者又存在区别, 不能等同或相互取代。三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各自的组织形式与主体构成两个方面。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是以体育教学为主, 以课外体育活动、课外竞赛、课间操、学校医疗保健运动为辅;其主体构成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竞技体育的组织形式是以体育竞赛、专业运动员选材、专项运动训练为主, 以竞技体育管理为辅;其主体构成主要是各级专业运动员。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大从体育组织, 业余的体育群体, 以社区、家庭、个人自发组织的大众性体育活动, 经营性的健身俱乐部等;其主体构成范围广泛, 包括了社会各界人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 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三者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其目的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体现了三者各自的社会基础、参与人员及对国家体育促进作用的不同。
三、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联系
我国体育事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对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从而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 为体育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 三者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一方面, 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发展基础, 是培养、发掘竞技体育人才的极为重要的资源。学校体育教育拥有良好的体育场地、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先进的体育研究队伍和研究手段。因此, 必须重视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 发展学校体育。另一方面, 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竞技体育, 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体育竞赛公平公正、团结协作、争取优异成绩的体育精神, 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
二是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联系。一方面, 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的准备。另一方面, 群众体育能够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强化了学校体育的成果, 并使学校体育转化为群众性的终身体育, 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更有利于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联系。一方面, 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种延伸, 可以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示范, 并促进社会各界共同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方法, 从而增强竞技体育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另一方面,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基础, 群众对运动项目参与热情越高, 就越有利于提高运动项目的参与群众的技术水平。同时, 反过来群众体育就越能够给竞技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从上述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可以看出, 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是具有一定区别但同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之一, 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竞技体育的发展则能够推动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健辉.论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J].柳州师专学报, 2006 (03) .
[2]周军伟.“关注青少年健康校长高端论坛”综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7) .
3.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篇三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教学 关系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通过自身作用,影响体育教学;体育教学不断的反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利用校园体育文化来促进自身科学、有序的进行。
二、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的涵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各类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校园体育文化物质。二是校园体育文化制。三是校园体育文化教学[2]。
(二)体育教学涵义
教学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的一种活动[3]。潘绍伟教授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和体育教学的教育性[4]。体育教学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环境组成,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并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来促进自己教育目的的有序完成。这为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产生作用提供了可能。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体育运动欲望,增强体育教学效果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构成的体育物质文化,以及由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等构成的行为文化和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体育教师队伍构成的校园体育文化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欲望,从而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使学生形成正确体育文化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能促进学生形成具有时代性、正确性的体育文化观。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或建构也是多样化的[5]。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与学校的体育文化开始时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带来“个人与周围环境在体育文化观念上的冲击[6]”,学生会将别人的体育态度、行为和能力与自己比较,来矫正自身的体育文化观念。因此校园的体育文化就会以它特有的渗透方式来影响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决定学生的体育文化观的形成,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指导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文化属于意识范畴,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随着这种稳定性时间的延伸与范围的扩大,人们就会对其产生心理认同感,这为校园体育文化对人们的体育教学行为起指导作用提供了可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7],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人文及制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当然必须以师生共同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四、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一)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体育的本质是传播[8]”,“体育既是传播媒介,同时又是传播内容[9]”。体育教学作为体育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也需要载体来完成传播。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其一:一方面,要解决的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这是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所在;另一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有自身的特征:教育性和可塑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以及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这些特征说明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承载体育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可以为体育教学活动所用。这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优化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促进体育教学不断发展的载体,从而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只有当校园体育文化载体得到了硬件与软件的综合优化,才能更有利于我们去充分的利用。
1.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修养和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0]”。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的体育经验,还必须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动作操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此外,体育教师作为传播者应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
2.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
由于经济、学校政策等种种原因,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总是跟不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11],优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成为一种必然。这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一,扩大体育物资设备,要资金合理分配、资源合理利用;二,优化现有的体育物质文化,即对现有的体育物质环境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营造出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氛围[12]。
3.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
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对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起着全局意义上的规划与引导作用,因而,校园优化体育文化制度有其现实的必要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一方面,它要从属学校大的制度;另一方面它又与学校其他工作相互交叉、融合。我们在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时要从宏观把握,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才能真正的达到优化校园体育文化制度,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发展的目的。
五、小结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校园体育有机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因素、体育因素在校园这个空间的综合结果。所以校园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对体育教学产生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二,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优化校园体育文化来促进体育教学科学、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2][6][11][12]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4,75,85,86.
[3][10]蔡澄.基础教育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8,175.
[4][7]潘绍伟.中学体育新课程教材教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7,152.
[5]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23.
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四
苏格拉底认为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接受严格训练以致一生,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必须改变好睡贪吃的缺点,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音乐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泛指艺术及文学各个方面。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使护卫者具备勇敢的美德。
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苏格拉底在论述体育教育时对比着音乐教育,他认为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苏格拉底认为,音乐和体育都要对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这种受过音乐教育的青年,运用体育锻炼,通过同样苦练的过程,他会变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医术。在不畏艰辛苦练身体的过程中,心灵也得到锻炼。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似乎有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附带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
5.浅谈体育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篇五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慢慢开始更多的追求一些精神上的满足,而体育活动就成了他们放松身心的首选,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从另一方面就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如何实现体育文化和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本文就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经济;体育;国民经济;分析;探讨
一、体育文化的概念
从体育文化的本质概念上来说,体育文化是一种带有独特性质的人类文化,它带有着许多丰富的功能,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功能也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取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这使得体育文化也带有一定的区域性的特征。从宏观上来说,体育文化的内涵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笔精神财富,从微观上来说,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而体育文化的具体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同化功能。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指的是让每个参与体育活动的人都能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所传达出来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然后通过体育文化的传播作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样就可以把体育文化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体育文化的同化功能。
2、政治功能。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功能也越来越明显,而且体育文化可以直接作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国际关系,这使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体育文化不断的发挥着其政治功能,极大的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交流,同时带动着其他的相关产业在飞速发展着,使得国际之间的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3、辐射功能。由于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体育活动上,这也就在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出了体育活动的辐射功能,辐射指的是有某一个行业的飞速发展来带动其他行业也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体育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很好的促进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作用
1、体育经济是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的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上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它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体育经济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在我国虽然体育活动在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人对体育经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体育消费和健身娱乐等方面,广阔的体育市场发展空间还是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比较理想的一点就是体育市场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2、缓解就业压力。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正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形势,但是我国的就业问题依旧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凸出,而要真正实现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完善。而从当前体育经济的发展来看,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很好的发挥出它所具有的辐射功能,极大的促进相关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成功的解决了市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他。
3、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可以给群众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健身氛围,为群众的体育活动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不论是从硬件设施方面来说还是从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面来说,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可以为群众的体育活动提供极大的保障,群众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可以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来放松身心,促进自身身体素质的强化,实现全民身体健康,从而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有效促进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
1、明确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一个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受到各方冲击的时期,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同时还有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的趋势下,而体育文化如果在全民中广泛推行扩大作用的话,则可以确保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体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文化可以有效的扩大影响,在人们参与市场经济的活动过程中,可以拉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文化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引导全民向正确的消费行为看齐,这些都可以是体育经济正确快速发展并且有持续的增长。在体育经济的投资运行效率方面,体育文化又可以发挥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作用进一步确定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
2、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天下无贼》电影之中葛优曾经说过: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而在体育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也是稀缺的,而人才队伍的培养是推动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体育经济与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可以作为体育文化发挥作用的主要实践者和执行者。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引进一批具有优秀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素质的人才,其次还要强化人员的文化和道德培养,只有这样双管齐下,这些优秀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才可以促进体育经济的稳固发展,并在正确的未来发展趋势下,根据他们的优秀先进思想与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利用体育文化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且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3、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在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占据着重要作用,要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加大体育经济的扶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支持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要说体育经济扶持,首先应该靠政府,政府应该修改制定可以扶持体育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推动体育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根据体育产业的经济规律制定相关的产业法规,特别是体育发展监管方面的法规,促进体育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
4、提高全民体育文化意识。首先,体育文化意识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强化,而体育经济活动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从个人来说,增强体育文化意识有助于个人可以更加关注体育文化从而形成全民终身体育意识并指导人们的行为。从产业来说,通过一些措施来引领体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为体育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5、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属于一种相辅相成和互相依存的关系,体育文化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到了体育文化,在学习、工作之余更多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这就大大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就在进行着体育文化的宣传,二者之间的互相结合可以出现1+1>2的效果,有力的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从上文分析来看,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注入更多的活力,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体育文化作为发展依据,体育文化同时有可以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就这二者之间的发展进行了阐述,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引起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史文生樊彩霞;《浅析体育文化与体育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对策》[J];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导刊》;
[2]王玉辉;《我国体育经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学术期刊《经营管理者》;
6.体育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 篇六
在人类维持生命的过程中,必须有体育活动和医学的介入。
积极的处理好两者的发展方向和关系,这对维持人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拥有美好的生命历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体育活动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个放松自我的途径。
而医学教育则担负着培养优秀的医生救死扶伤,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责任。
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水平即影响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影响病患的救治工作,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医学教育在体育教育中是重要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直接影响着未来医生的体质状态和健康水平,因此体育教学应着眼未来,结合医学教育和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大胆改革,更好地为培养新一代具有开拓精神、渊博知识和强健身体的人才服务。
关键词:体育教学 医学教育 终身体育
21世纪的发展呈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趋势,各国面临一个既相互竞争又互相合作的新环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自动化机械的使用和监控、键盘类工作比例的加大,使工作人员的全身活动减少,工作性质简单而单调,日益便利的交通,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
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世界各国对21世纪的人才教育培养都非常重视,许多国家都对教育改革做出了相应的重大决策,以面对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体育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体育教学改革效果的好坏是医学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而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运动医学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与医学教育改革是相辅相成的。
应引起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1培养医学意识与体育意识
俗语曰,“生命在于运动”,可见,体育与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高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只有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持久地进行体育锻炼,引导他们认识到健康的体魄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的保障。
故此,应加强对体育院校学生运动医学的理论教育,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伤病后的训练及常见病的体育康复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措施和伤病康复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和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及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比较全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用医学知识来解决体育问题,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能够引导学生从医学角度去了解体育的真谛和价值。
此外,结合阳光体育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在全国的实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在校园营造一种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体育环境和风气,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和体育运动观,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2体育与医学中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体育和医学不仅是简单的教学或比赛和肤浅的生理指标,它们更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态度。
医学在体育中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理论及卫生学、保健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运动训练水平,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与医务监督和指导;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有着丰富的专业医学理论知识,为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体育运动中的很多理论知识是以医学知识为基础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它们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
在体育课教学中将康复体育作为重点,使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不仅能为病人药物治疗,而且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体育治疗。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且对某些医学上难以治愈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
由此可见,掌握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对将来的医务工作是很重要的。
3终身体育的培养理念
7.浅谈学校体育与休闲体育的关系 篇七
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综合治理作用, 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理解并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加强政府的行政干预和教育督导;要抓住推行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 认真推行《全国亿万青少年儿童体育健身活动》实施方案, 让学生到阳光下、操场上和大自然中。把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落到实处;加大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投入, 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和卫生保健器械的投入, 以改变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相对薄弱的局面;学校内部体卫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的比重, 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用于少数尖子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要让学生真正地将体育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重点就是要让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 让他们在体育运动之中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体育的含义, 要在他们的认识中确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 他们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发扬体育的精神。
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 可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对抗性, 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 学校体育还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 学生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 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基础。
二、学校开设休闲娱乐课程
目前国家正在进行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工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体育教材, 以2000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基本点, 立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开发、研究和编写。根据学生体能素质和大、中、小学阶段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对体育教材的内容、比重、教法等进行认真地开发研究, 编写出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高质量的体育教材。学生在思想上往往是激进、前卫的, 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所以说在学校开展和普及体育工作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切入点。不过他们对体育的认知, 有时更多的限于泛文化的范畴, 就是只为追求某种潮流, 往往缺少对体育本质意义的认识。如果说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的话, 那么我们就应该使学生在根本上学习、理解、爱好、崇尚体育, 让体育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富有特色、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部分。
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和知识,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锻炼, 提高参与意识和自我评价、自我锻炼、自我保护、自我调节的能力, 纠正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养成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大力呼吁“减负”, 让学生、家长、社会都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锻炼时间, 平衡膳食, 改善营养状况, 使其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素质。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 各方面还很不成熟, 学校和家长应对他们进行心理能力的培养, 使其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 并帮助其形成一定的自觉性、自制性、主动性及顽强的毅力,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许多人对体育的认识水平不够, 不能深刻地理解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生活、健康的重要意义。生活中, 更多的人还仅仅处于对物质利益的刻意追求阶段, 与深一层文化意义的认识尚有较大距离。这一价值准则自然将决定着他们的生活内容与质量, 也肯定会影响着其子女对包括体育之内的诸多文化实质的态度。体育是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群体的精神面貌、团体凝聚力和奋发向上活力的。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能稍有起色, 就可以使学校体育工作很容易地再上一个台阶。在这方面的努力将极大地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素质构成, 并且还会反过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程度。对这一点,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是可以寻得实证的。
三、结语
随着体闲时代的到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休育的真正目的和重要性, 于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的社会休闲体育活动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体验休闲、达到休闲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社会体育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应在观念、思路、方法上都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争取在实践课程改革、建立管理体系、完善评价措施、建设体育文化等多方面得到进展。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实现根本性的提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掌握两到三项基本的体育技能, 相信其走出校园后, 会有体育活动的意识, 并且会再拓展其他的休闲体育活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现代体育发展思潮的终身体育势必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使人们投入到实践中, 在实施终身体育的全过程中, 学校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基础, 面对学校体育的现状, 本文认为, 只有通过改革, 结合作为生活方式之一的体育休闲娱乐, 加快在各级学校实行体育休闲娱乐教学, 赋予学生进行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及活动所必需的兴趣、动机、能力、知识和技能, 培养学生终身会健身、会娱乐、会休闲的终身体育观, 才能切实把终身体育纳入生活中, 成为真正的终身体育者。休闲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价值也必将增长, 将在未来的社会里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身心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水平的两项重要指标, 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 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综合治理作用, 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理解并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休闲体育,休闲价值,学校教育,体育技能,价值,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 22 (1) :17-18.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2-113.
[3]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兼论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3) :41-43.
[4]孔庆朋.体育思考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全国高师体育系《体育史》编写组.体育史[M].1983.
[6]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8.浅谈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篇八
[关键词] 终身体育学校体育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思想提出来之后,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要使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就必须进行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自然地,学校体育就成了终身体育思想与方法教育的基础和实验基地,即终身体育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导着学校体育在课程标准、内容、教法、管理很多方面的实施。
学校体育的对象指处在6~22岁年龄段的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虽然相对终身体育来说是个短期的过程,但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的学习阶段正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阶段。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这些缺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锻炼意识和行为。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习惯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
“自我體育意识”是终身体育的核心,只有树立起自我体育意识,才能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并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的基础。学生要有这种意识,首先要有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动机,形成满足感,这种意识才会逐渐形成。一个好的教师要在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己身心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起他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体育的理性认识,进而使之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成为体育学习和各种体育活动的主体。自我体育意识是在反复实践中形成的。学生在反复的不间断的实践中,才能加深对体育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体育水平,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这个过程是需要学校和教师不停对学生进行纠正和鼓励的过程。
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将从学校直接过渡到社会上的一群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使学生“社会化”,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社会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以前过于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而现在学校体育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也应该意识到学生社会化的基础,在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达标的同时,注意快乐体育和兴趣的培养。
二、终身体育是学校体育的目标
1.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校体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而不是达标测试通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而不是单一的、单纯的动作练习,是由方法、意义很多方面形成的,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指导。
2.影响学校体育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包括器材、教师队伍、课下活动的组织等很多方面,这些都能在点滴中影响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
3.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自身的观念和思想也要转变。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灌输给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意识。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即学校体育是一个人终身体育观念、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形成的基础,同时终身体育为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实施、教学管理的进行指导了方向。这种相互影响的作用是以双方共同实施为基础的,尤其是学校体育,如果学校体育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来进行教学改革,这种影响就没有作用。所以,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学校进行观念和思想上的改变,从而上行下效,会影响到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甚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晓阳《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J](《教育艺术》2005.08)
2.李红敏《终身体育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登封校区)
9.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九
摘要:本文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粗略的论述,论述了学校体育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
1.素质是人的身体、智慧、能力和个性乃至整个心理活动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狭义的素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故人们称之为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既然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自然前提,失去了这一前提就谈不上人的发展,那么社会就应该重视人的先天素质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优生的问题,而不是教育的问题。
广义的素质主要是指事物主要成分的质量,事物本来的性质,广义素质的含义已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我们可以把人的素质看作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或将其界定为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
2.素质教育概念的内涵。人的素质既指先天的自然特点,又指后天的一系列社会品质,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既包括先天因素(自然本质),又包括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后天形成的社会本质才是作为社会的人的属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因此我们从教育的观点考虑人的素质时,应该把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结合起来,并且着重于人的社会本质。据此特点,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应试教育是以应考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分数与升学率成为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它具有注重学生应考能力和共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注重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培养,具有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1.学校体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的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2.学校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3.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功能。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当前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主旋律,以前的校体育不足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存教育、生活教育、道德教育、个性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才能跟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0.体育教学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篇十
体育教学与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
一、研究依据 在多年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认真记录分析,整理研究数据,结合多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以这次对我们学校高中二年级其中三个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问卷(见表1和表2)为例,将学生的个性和体型进行了分类。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大多肌肉松弛懒惰,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惧怕练习,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体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容易与同学相处,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耐心督促他们,多鼓励帮助,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多沉默寡言,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对失败,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碍,克服恐惧心理,锻炼胆量,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健壮的学生,四肢肌肉发达,身体结构匀称,有强烈的运动渴望,喜欢竞争,表现欲强,不愿意受约束,能够承受较严格的训练和比较苛刻的要求,性格外向,在身心方面都有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但这些学生多数偏激,过分自信,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好固执己见,经常摆不好自己的位置。 对这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笔者通过设置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来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和竞争心理,培养他们顽强坚韧的优良个性品格。在他们独立完成好技术性较强的动作训练后,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帮助动作完成较差的同学,共同进步。要重视他们,重用他们,把他们放在体育骨干的位置,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只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中学体育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袁 妮)
11.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十一
摘要本文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认识出发,来探讨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并为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良好互动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关系
“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理论”提出了学校体育向社区、家庭有效延伸的新理念。新时期的学校体育应更加关注和提升体育的教育性,使“健身”和“健心”相统一,不断促进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应打破学校体育的藩篱,使学生走出校门之后,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和终身体育的理念。而终身体育必须有学校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并在融合互动中生成新资源的集聚和效能扩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关系
(一)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和重点。
社会体育是最为集中、直接体现体育本质的部分,社会体育是终身的。学校体育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阶段,学校体育继续着学前和校外的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作为与社会的衔接点,相对于社区体育来说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了解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形成终身体育观,让走出校门、离开学校体育教育的学生们能更好的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及能力,为今后能更好的开展社区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机械、呆板、枯燥的成人化的体育教育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身体和塑造学生的人格,忽视了学校体育在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体育主体——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特点及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而且,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基本是在与社会隔离的封闭系统中进行,造成了学校体育和社会的隔离。
如何克服学校体育在现行体制下的一些弊端与缺陷,社区体育的出现就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载体。社区体育作为学生课余体育的一种形式,社区作为学生课余体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新世纪的体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1.社区体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载体
任何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区,都是社区成员。学生作为个体,不但要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活动,而且要参加校外的体育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在学校体育运动中的不足。这样,既加强了学校和社会、家庭的相互联系,树立起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又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新风气的形成,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更加贴近。而且,社区体育的开展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2.社区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
终身体育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生命开始至结束参与体育,使体育成为人生中重要内容;二是指以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指导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社区体育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首先,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社区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有趣,自我选择性强,符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并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在学校体育过程中学到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
其次,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的形式,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第三,社区体育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终身体育习惯是人民经过长期体育实践而形成稳定的从事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
相对于学校体育来说,社区体育活动具有的灵活性、趣味性和自主性特点,使得学生较容易地坚持活动,从而完成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逐步养成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过程。
二、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各有优势和不足,二者适时结合,将形成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又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研究表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存在互动关系: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社区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从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出发,使人们的体育锻炼习惯自然的从学校过渡到社区,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健康生活提供体育活动的机会,从而使体育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并顺应时代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三、建议
(一)加强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打开校门,走向社区,延伸家庭,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向现代体育的转型,从而释放体育育人的整体功能。我们的体育教师,领导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扫除思想障碍,树立现代体育观念,从而在学校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中发挥骨干作用。
(二)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不是学校社区的一项阶段性突击性的任务,它是学校走向社区,创建现代学校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学校社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实施常态管理。
(三)学校与社区(街道)都要把体育融合互动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
1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十二
1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1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实用型技术人才,所学专业又因性质的差异形成了对学生体能、技能等的不同要求,应让学生明白只有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才能保证他们将来承载起繁杂的、密集型的现代科学技术,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现代生产方式。
1.2 体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与普通本、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学除了共同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美国管理学家彼?杜拉克把“同时也做体力工作”的知识工作者称为“技术人员”。“应用型”与“体力”两词充分说明了高职体育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素质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已经发展到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劳动特点相结合,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有不同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体育项目,例如,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手脑并用的特点,应安排排球双手上手传球等训练以加强手脑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练习;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安排健美操等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文秘、英语专业女生可安排防身术以提高自身防御能力。总之,按照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当调整体育教学内容,让体育与职业更紧密的结合。
2 大众体育概述
大众体育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对应的概念。大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是关乎老百姓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老百姓都强健了,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希望。
3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大众体育的关系
3.1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岗位大众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也逐渐改变思维定势,明确就业理念,正确定位,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放低自身期望,做好从蓝领、灰领干起的心理准备,因此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军队国防、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阵地,就业岗位已呈现普通化、大众化。
3.2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对大众体育有促进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多依据专业性质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体育健身、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今后从事大众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如果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掌握一到两项体育健身项目,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自身在基层劳动时的身体素质结构,树立健康的职业态度和人生态度,而且能够带动身边同事、邻居、朋友等基层大众进行体育锻炼,对大众体育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3.3 大众体育对高等职业体育教学起导向作用
高等职业体育教学应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劳动者的使用效率,延长劳动力使用年限,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就业率,增强竞争性。学校应以学生走向社会后需要哪些体育项目来增加自身的价值,据此选编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积极培育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体育课程教学,努力打造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新体系,把职业性体育贯彻到学生体育教学的课堂上,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其掌握一到两项适合自身锻炼的体育项目,走向一线工作岗位后,在工作单位起到体育运动能手,运动带头人的作用,带动周围同事,朋友,邻居等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大众健康意识,很好的带动大众体育的发展,对大众体育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体育也依据大众体育来调整教材内容,更好地为大众体育服务,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2]吴龙.高职体育教育对高职学生终身体育的作用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5).
[3]黄海波,史景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3).
[4]朱宗海.职业性体育引入高职体育课堂的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3.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十三
关键词:体育锻炼;应对方式;抑郁情绪;中介作用
1前言
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通常是由于个体不能正确应付生活应激事件,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等症状,对身心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应对是指个体在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中,为了解决因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行为问题,或为了平衡应激事件或应激环境而带来的情绪问题,而采取的种种对付方法或策略活动。国内外关于应对的大量研究也证实,应对是影响身体康复和协调应激以及与应激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心理应激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探索身体锻炼与应激的关系。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使处于忧虑情景的个体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或心境得以改善,身体锻炼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国内的多数研究结果也支持了适宜的体育锻炼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例如,骆积强对身体锻炼与高中生应对方式的调查、崔冬雪对体育锻炼与女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刘彬对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应对方式的研究等。但是也有类似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刑建辉的研究发现,体育院系大学生在应对应激时更趋向于采用进攻的方式,这种缺乏区分应激源性质的应激应对是一种错误的应对策略。由此可见,上述研究尽管存在一定的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还是支持体育锻炼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但两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尚未形成共识,二者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作用的路径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应激角度(心理生物过程)探讨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抑郁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五所大学的本科生1350人,回收有效问卷1223份,有效率为90.59%。其中,男生558人,女生665人。平均年龄在20.84±2.45岁。
2.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⑴《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构成。其中积极应对分量表12个条目,消极应对分量表8个条目。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90,重测信度0.89。⑵体育锻炼等级量表。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修订,该量表从身体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三方面考察体育锻炼量。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⑶自评抑郁量表。该量表由WilliamW.K.Zung于1965年编制,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共有20个条目,按1—4级评分。抑郁指数=各条目累积分与80的比值。指数范围在0.25~1.0之间,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应对方式、抑郁情绪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男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量、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情绪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体育锻炼量得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表现为男生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女生,而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男女大学生在锻炼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历史对两性角色定位的不同所产生的。从历史上看,男性比女性运动更多,尽管这种差异在近代已经明显缩小,但在锻炼行为模式上的性别差异仍旧存在。例如,加拿大男性(47%)比女性(41%)更喜欢运动。类似的,美国女性比女性保持惯于久坐的生活方式的人数高出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男女的性格特点来看,男性比女性更喜爱参与各种高强度的锻炼或力量训练,而女性通常喜欢选择中小强度的锻炼项目。关于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例如,叶金辉等人的研究发现,大学特困生中男生和女性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的性别差异到达显著水平,男生的积极应对得分高于女性,女生的消极应对得分高于男生;郭玉江对84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温岚[等人通过对广州地区在读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男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左茜颖等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却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抑郁的性别差异问题研究结果也模棱两可,大多数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女性抑郁情绪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少数研究认为男性大学生比女性大学生更易发生抑郁。而本研究却得出,男女在抑郁情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至于产生上述研究结果截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所致。
3.2体育锻炼量、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相关分析
对体育锻炼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抑郁情绪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体育锻炼量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r=0.088(P<0.05),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r=-0.142(P<0.01);抑郁情绪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400(P<0.01),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0.279(P<0.01)。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考察不同体育锻炼量对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效果。根据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将大学生体育锻炼量情况分为三组,即大锻炼量(分值≥43分)、中等锻炼量(分值在20~42分之间)和小锻炼量(分值≤19分),对不同组别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进行考察。分别以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为因变量,以不同组别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组别在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不同组别的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的差异状况进行事后比较,结果发现,中等及以上锻炼量与小运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随着锻炼量的增加,大学生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情绪水平降低。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即进一步证实中等及以上的锻炼量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的意义。适宜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改善抑郁情绪,促进锻炼者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降低应激反应,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3积极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的假设是应对方式在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情绪之间起中介变量作用。采用BaronandKenny提出的三步中介效应方法检验提出的假设模型。由于在前面的研究中积极应对与体育锻炼量相关显著,而消极应对与体育锻炼量之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只考察积极应对在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具体步骤:首先,以体育锻炼量为自变量,积极应对为因变量,考察体育锻炼量对积极应对的预测作用;其次,以积极应对为自变量,抑郁情绪为因变量,考察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最后,采用层次回归分析考察在加入积极应对后,体育锻炼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体育锻炼量是积极应对的主要预测源,其β值为0.088(P<0.05),其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0.8%,说明体育锻炼量对积极应对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由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的方程2可知,积极应对是抑郁情绪的主要预测源,其β值为0.400(P<0.001),其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6%,说明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由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的方程3结果可以看出,体育锻炼量是抑郁情绪的主要预测源,其β值为-0.152(P<0.01),其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2.3%;当同时考虑体育锻炼量、积极应对时,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显著影响,体育锻炼量对抑郁情绪影响显著,但其β值减为-0.110(P<0.05),其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17.1%,解释量增加了14.8%并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中介作用。
3.4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分析
在相关分析中,消极应对和体育锻炼量的相关不显著,而与抑郁情绪有显著相关。所以采用多层回归分析考察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性别、体育锻炼量和积极应对的作用后,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仍然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图1显示了体育锻炼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抑郁情绪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结合前面的研究结果,体育锻炼量对抑郁情绪的影响显著,该影响由于积极应对方式的加入而变小。这说明体育锻炼量对抑郁情绪影响既有直接作用,亦有间接作用,其间接作用是通过积极应对实现的。该研究结果说明积极应对在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情绪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也进一步证实积极应对是体育锻炼影响抑郁情绪的机制之一。这提示我们,要更好地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降低抑郁水平,既要强调体育锻炼量,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另外,本研究显示,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验证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在抑郁情绪中起的不同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量得分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为男生的运动量明显高于女生,而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4.2体育锻炼量与积极应对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抑郁情绪与积极应对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
4.3中等及以上锻炼量与小运动量在积极应对和抑郁情绪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随着锻炼量的增加,大学生更趋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情绪水平降低。
4.4积极应对在体育锻炼量与抑郁情绪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对抑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5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应对过程,降低抑郁反应,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十四
襄州四中
冯丽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协调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由于我国中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的附属功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往往重生理功能而轻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因没有摆正位置而缺乏相应的重视、研究、开发与拓展,也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损害的同时面临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综上所述,摆正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身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观念,探索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二、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蕴涵丰富的育人内涵,开展和实施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三)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四)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三、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学学校体育中开展和实施以青少年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有序。
(一)自我概念的树立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树立旨在协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证明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总的来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和获得包括良好的社会隶属、适时的心理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角色、理性的爱好与理想追求及其建设性的自我统合等是最为重要的几项建设内容。基本途径有:
1、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
2、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3、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中组等集体性体育活动、团队建设、协会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证性机会。
4、结合中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组交流、个别辅导、合作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二)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15.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 篇十五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
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有很多作用, 如促进身体增高, 力量增大;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提高呼吸系统的机能;发展神经系统的功能。现在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一下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
1.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肌肉组成。脊柱一般在20~21岁才巩固。经常从事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骨骼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可以使关节伸展性增加, 关节活动范围加大, 灵活而牢固;可以使肌肉逐渐变得结实, 肌肉力量增加;可以促进人体长高, 四肢发达, 胸围增大, 肌肉中脂肪减少, 体型也变得更加匀称而健美。
2.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少年时期的心脏及其神经支配的发育还未完善, 心肌收缩力还比较弱, 心脏重量、容积及每次心脏收缩所排出血液的绝对值比成人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得到明显提高;使心脏变得肥厚和发达;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 可以使心脏得到更多的休息时间;轻度运动时心跳频率和血压变化幅度比一般人小, 使人不易疲劳, 而且恢复较快。
3.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少年时期呼吸道的抵抗力还较弱, 容易发生充血、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肌增强, 因而胸围增大, 也可以增大肺活量, 还能使呼吸深而缓慢, 因此工作耐久, 不易疲劳。
4.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分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少年期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 抑制能力较弱, 兴奋与抑制的转换快, 所以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具体、形象的讲解和示范, 容易理解和学会, 因此掌握技术动作较快, 具有较强的模仿性;能量物质的贮备较少, 肌肉活动时的神经支配不够完善, 所以动作还不够协调和正确, 容易产生疲劳, 但消除疲劳也较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的调节作用, 从而使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更加灵活和协调, 并能提高运动和学习效率, 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认识世界的前提, 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体育锻炼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即刻作用和长期作用两个方面。
即刻作用就是体育锻炼时, 大脑中运动中枢兴奋, 使其他区域得到休息, 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另外,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使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 改善大脑的营养供给, 增加大脑的重量和大脑皮层的厚度, 为提高思维与记忆能力提供物质基础, 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体育锻炼时管理运动的脑细胞和神经处于兴奋和抑制的迅速交替过程中, 使管理学习的脑细胞得到积极性休息。久而久之, 大脑的调节能力、活动强度、反应的灵活性和正确性等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说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
长期作用是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能够促进大脑功能的改善与提高, 促进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锻炼时常常要求身体完成一些比日常生活更为复杂的任务。神经系统必须为此高度发挥出自己的机能来适应这些任务的要求, 所以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均衡性、灵活性。
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的心理健康品质
高中时期我们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学习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情绪愉快稳定、适应周围环境、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造成高中时期我们心理挫折的原因主要在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兴趣与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
体育锻炼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 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 我们在体育锻炼中, 可以根据我们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性强的特点, 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 培养自己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的气氛, 培养我们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 让我们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 从而发展个性,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的气质, 提高审美意识, 使我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体育锻炼中, 我们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 面对一个新的高度, 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 能否超越, 一目了然, 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自己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培养我们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通过我们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 增强耐挫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这样,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另外, 体育锻炼中“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 长跑中战胜令人难过的“极点”, 跳过更高的横竿, 跑出更好的成绩等, 对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果断、自制、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体育锻炼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体育活动中, 人们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与孤独, 不分地位、贫富、职业、年龄相聚在运动场, 进行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练习和比赛。在体育活动中人们和睦相处、友爱互助, 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这种友谊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从而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可以培养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 可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从而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因此, 应要求高中时期我们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锻炼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培养我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尊重他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需要;在体育活动中不故意伤害他人;在体育比赛中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成为体育比赛中的文明队员。
学会生存, 学会生活, 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做人。这是一个正常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体育锻炼让一个人有健壮的体魄。我们认识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对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好基础意义重大。因为少年是人一生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并科学进行体育锻炼, 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 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 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 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全民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
摘要:在体育锻炼中, 会尝试到锻炼的愉快, 竞争的刺激, 合作的欢乐, 体验到勇敢与顽强, 胜利与失败, 挫折与勇气, 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 而且会切实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
16.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论 篇十六
关键词:竞技体育;社会发展;和平崛起
【中图分类号】G812.0
1 社会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社会发展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很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包括体育科研、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训练基础设施建设、运动员的多年培养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所能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的物质条。进入21世纪,这个话题被人们谈论的更广泛并被普遍实践。无论是恪守奥林匹克“纯洁”精神的国际体育领导人,还是拥有开拓精神的新一代领导人,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缺乏雄厚资金支持的竞技体育将是苍白无力的,不但难以发展,还会逐渐萎缩。
一流的竞技主体,主要包括运动员和教练员两个部分。运动员是竞技体育事业竞争中最主要的因素。当前的国际竞技场上的竞争已经将各项目水平发挥到了及至,许多国家的高水平竞技选手,为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已越来越依赖于国家体育科技的进步与实力。训练科研水平的提升,运动技术和战术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竞赛制胜的法宝。另外,新的运动器械的使用为竞技成绩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先进的科研水平将是改写竞技成绩的必要手段。科技兴体,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动力将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竞技体育科学技术的研究与经费投入,会使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对竞技体育科研与各项经费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GDP。广泛而厚实的竞技基础。无论怎样,竞技体育终要通过人来完成的,因此,厚实的竞技基础是为竞技提供体育人才的源泉。竞技后备人才素质的优良是确保训练水平和运动员潜能的重要保障。
2 竞技体育是体现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体育事业地位的升高,竞技体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众所周知,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已是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它是举办国向世人展示经济和政治实力的窗口。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的第一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可见竞技体育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展示了我国雄厚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竞技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声誉、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我们知道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还能给人带来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能使人很快消除疲劳紧张;自己参与到喜爱或擅长的体育运动, 在与对手的较量中, 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 在征服自然的障碍中也能获得非常美好的快感和身心的满足。
竞技体育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竞技体育作为社会体育娱乐行业的一部分,已经广为人们重视。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体育娱乐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利用体育直接获取经济利益、利用体育比赛获取经济效益是现代体育经济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承办大型比赛, 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赞助和广告费、购买比赛标志商品的特许权、发行体育彩票、发行捐资邮票、发售纪念币、纪念品、门票收入等,都能带来可观的的经济效益; 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所需的场地、器材、技术服务和利用体育一技之长开办各种有偿的辅导班、培训班、咨询中心等,也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在体育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发展体育产业的重大意义,加强体育与其它相关产业的经济联系。
竞技体育承载着丰厚的社会文化理念。首先,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竞技体育每项新的成绩、新的记录、新的高难度技术的诞生,都标志着人类在运动能力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竞技体育特有的竞争性,促使每个参赛者都要不断运用训练科学和技术方法的新成果去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其次,它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竞技场上的体育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主要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所传播的宣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都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竞技体育中树立的公正、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最后,它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观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是许多人文化娱乐活动的一部分,人们得以欣赏到健康美、服饰美、形体美。这种欣赏可以净化社会情感,提高社会审美情趣,陶冶社会心理。与这种欣赏同时发展繁荣起来的体育新闻、体育文学、体育摄影、体育影视运动服装等文化形式,都从不同角度丰富着社会的情感文化。
3 中国竞技体育的和平崛起
体育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前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整体水平, 后者决定体育事业发展的具体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深化体育改革,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竞技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竞技体育水平已处于亚洲和世界领先地位,在国际体坛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不是独立完成的,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处理好竞技体育事业内部和外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协调竞技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关系。将竞技体育放到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系统中来,不仅考虑当前的发展,更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理论视角,坚持全面、协调、偶一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7.浅析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作用 篇十七
师生关系对你所授课的质量影响很大。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也会影响教学。为此,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简述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师生双方都自觉的运用道德手段加以调节。做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就应先端正思想,热心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冷静、公正、合理地处理,一般体育教师性子急,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认真分析病根,而只就形势外在表现加以处理,有时难免主观、片面、不公正,有甚者体罚学生,这样往往会加剧师生间矛盾,而导致教学失败。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认真检讨自己的缺点,而指责学生。这样的教师将失去威信,让学生反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一个善于自省的体育教师,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处理师生关系,就会迎得学
生的信赖,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上好每一次课。
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应用这个手段时会遇到一个心理问题“信任与害怕”,当学习一个很难的动作时,由一名同学不信任的教师教,练习时学生常常表现出躲避教师的帮助,结果因为害怕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相反,一个可信的教师教,学生同样是害怕,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不躲避,试几次,证实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可怕,接下来的练习就容易了,直到学会动作。这说明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很重要,它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心理上的交流和交往。通过这种交流和交往,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友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异性学生,更应注意这种交流。
正确的认识师生关系可以增进理解,而错误的认识往往为师生间的交流设置障碍。因此,体育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和公正的评价,以此赢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可。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对学生 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教育关系就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和学生完成每个练习为基础的。这种关系要求体育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认真备课,尤其认真对待每一个示范动作,它是体育教师的特殊语言,每一个精湛的示范动作都是教师的无声语言,它说出了体育教师对学生全部的“爱”。这每句无声的话语都凝结着体育教师的汗水、辛劳和青春年华,所以它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觉的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上好每节体育课及课外活动。
在教育关系中,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体育教师要抓好自身的建设,坚持锻炼,保持体力,认真钻研业务,全面掌握教育技能、技巧,加强品德修养完善自我。在学生中树立起真正威信,从而有效地控制教育过程,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分寸,避免和防止仅与少数或各别学生交往。因为,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关系往往会危机到体育教师的威信和集体的团结。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尤其对体育后进生更应多关心、多帮助、多交往,使他们信任你、喜欢你、尊敬你。进而喜欢你的课,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18.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 篇十八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加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体育旅游与生态环境是共生关系,即良好的环境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要发展体育旅游就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同时,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来自体育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收入的支持。
生活在都市里面的人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污染,如大气,噪声,土壤污染等,人们对于美好环境追求已经不再停息。任何一个游客都不希望自己所到之处的环境受到污染,这样的旅游就没有意义。体育旅游具有一定的行程,难免有一些路途存在污染,为了开发好这些资源,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环境的改造,环境变好了就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体育旅游则是靠游客来产生经济效益。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即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会对游客,客源地和目的地带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同时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体育旅游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积极的健康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它是伴随着一些体育的运动项目,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其中,可以感觉到体育的刺激性,或者对征服某项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所以体育旅游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可以降低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是现代人寻求释放压力的一种新的选择。体育旅游目的地居住的当地人们,民风民俗的表演也是吸引游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所以体育旅游可以使当地人民保留民俗风情。
为了保护当地的植被,一些地区的体育旅游人数要有一定的限制,由于人体的呼吸作用会呼出很多二氧化碳,过多的话对植物和岩石不利,有些风景区每天都规定了客流量,就是为了保证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也因此而延长了体育旅游资源的使用,让资源在一定的周期内可以还原。
但是由于人们过度开发资源,对经济利益进行最大化的追求,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也导致一些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无法恢复原来的面貌。如一些游客去旅游,就随处扔塑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是深不可测的!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推荐阅读:
关于我校运动员参加竞技体育比赛的若干规定09-26
体育公共关系案例及回答问题10-0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建议07-05
上体育课的心得与体会07-23
体育伦理与传统武德的契合论文09-05
体育教案-初三体育与健康说课稿07-19
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指导06-11
体育与健康课程09-0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15
中学体育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