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共11篇)
1.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一
学习文科工具书使用法的一些感受和建议
选择这门课的初衷,完全是专业的限定,因为在大二修过一门类似的课程《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增订本)》,在学习文献类课程之前,我对这门课的主要感觉就是枯燥无聊,甚至感受不到什么用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古典文献的了解,知道了检索对于文献学学习的重要性,渐渐地开始对工具书使用产生兴趣。
对时老师的总体感受是,踏实笃学,知识渊博,有老一辈学者的治学风范。在上课时,老师主要讲解各类工具书的基本情况,包括成书背景、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工具书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等,讲解认真细致,对我们不是很了解的作者作品、生僻字等会用板书展示,老师的字也是一笔一划,方方正正。另外老师常一些常用工具书的流行版本,和适合我们本科生使用的版本,以便大家鉴别和购买。老师很有耐心,对课上和课后提问的同学都给予认真解答,有时候也不乏风趣幽默。
在十几周的上课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国古典文献知识的浩瀚和自己的浅陋,上课初,我用的教材还是赵国璋先生等主编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又买了一本《古典文献学基础》,其中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包涵了目录学、校勘学、版本学等方面的内容,让我对文献学的全貌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在时老师教授工具书使用法的过程中,我对工具书于古典文献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也有了一定认识,作为一名文献专业的本科生,这些工具书都是值得一读,不管是作为以后文献研究的良好基础,还是作为一名中文生的专业素质,都是令人受益无穷的,正是从这门课开始,我才对古典文献类学习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以前我都是只喜欢古代文学的,现在发现,许多古典文学,比如诗歌等的研究都需要工具书来辅助,避免了误读误解,纠正了一些学习古诗词中常见的错误。
此外,对中文工具书使用法课程,我还有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建议。首先,老师每节课前提问的方式有助于我们的及时复习,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习惯;第二,老师的讲解方式基本是以口述为主,同学们在下面记笔记,老师讲的速度适中,笔记可以跟上,但是有时一节课讲的东西太多,我还是会感到无聊和疲惫,这种不停地记笔记方式可能有些枯燥,希望以后课程会有些改动,比如引进多媒体教学,在讲某本工具书的时候,附上些照片和研究成果等,会更能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第三,可能也是对校方的意见,短期内不好实现,就是希望开放古籍阅览室,这对同学们的知识学习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见到实物必将使我们对古籍和相关方面的灵敏度有所增强;第四就是学习和实践的事情了,因为本学期工具书阅览器也没有开放,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学们对工具书使用方法的实践运用,最好的办法是每节课后,老师布置一些查检任务,让同学们查好,留待下节课一起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最后,衷心地祝愿本门课程可以越办越好,培养更多懂得工具书知识,更加会利用所学知识的人才。
2.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二
其实,每一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色,电子教室软件的“广播教学”、“学生演示”等功能“无人能及”,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结合课程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特点无可替代。要让教师积极投入使用的决定因素是两个平台交集——文件分发、上传功能。哪个更强、更智能化,教师就会倾向于哪一方。
现在几乎每个学生电脑教室都装有像“极域”、“红蜘蛛”等电子教室软件,电子教室软件都有文件分发、上传功能。电子教室软件中“文件分发”和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主题学习中的“任务描述”、“任务指南”、“资源下载”功能相差无几,都是告诉学生操作任务和提供素材。电子教室中的“文件上传”与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的“上传作品”功能差不多,都是将作品交给教师。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就会这样认为:既然这两项功能差不多,再说电子教室文件分发、作品上传速度非常快,还有“广播教学”、“学生演示”等上课必要的功能,我为什么要舍近求远,选择用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呢?
从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投入之初,笔者就尝试着使用平台的各项功能。随着使用的深入,笔者觉得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有很多优势和电子教室软件没有的功能,尤其在两者交集部分——文件分发、文件上传功能方面平台优势明显,这使笔者决定长期使用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
一、不受时空限制
电子教室软件的文件分发、上传功能虽然速度快,但只能局限于在安装了电子教室软件的局域网内完成,预装了还原软硬件的电脑一旦关机,教师分发下来的各种文件就可能消失。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依托网络优势,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学习任务与任务指南,下载相关学习资源。任务课内不能完成的,课后可继续做;学校做不完,可以回家做;家长也可对其进行指导;只要有网络随时可上传作品。对于这点,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比电子教室软件更方便。
如:在学习浙江摄影出版社(以下案例均选自该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课《旅游计划书》时,因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既有“列车时刻查询”,又有“航班查询”,还有“景点资料查询、旅游功略”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撰写计划书、美化计划书,一节课时间基本不够,怎么办呢?有了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平台就比较好解决:学生可将没完成的作品先行上传到学科平台,回家后下载下来继续做。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和家长讨论交流计划书的可行性,美化好后可重新上传,不受时空限制。
二、评价方式多元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心理需求,而儿童的这种需求尤为强烈。当学生某种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需要的满足做出积极努力。学生作品通过电子教室软件上传到教师端,只有教师评,不利于评价功能的激发。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中创设了很好的评价平台,既有师评,又有生评,既有评分,又有评语,既可以文字评,也可以图片评,既有语言评,还有表情评。有理有据,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提升了眼界,促进了交流。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师可发动学生对上传的作品进行查看与评价,找出不足,发现优点。有的学生发现同学的数据错误了,就给了三颗“☆”,并这样评价:“第3题‘你喜欢在网上做什么事?’的百分比算错了,应该把每种人数除以问卷的份数,不能除以所有选项的人数和。”有的学生发现同学的作品做得很好,给了五颗“☆”,他这样评价:“你的作品做得很美,数据统计正确,学习了!”有学生发现另一位同学的作品没完成,直言“不敢直视!”有一位学生在计算比例时没有化成百分数,就有学生给他建议:“还是化成百分数更好,容易看清楚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学生们的评价与评语给了同伴好多启示与建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
三、成绩统计方便
通过电子教室传上来的学生作品,教师要逐个对名字或对计算机号,有些学生文件名命名不好的根本找不到人。用了平台中“查询统计”、“作业管理”功能后就方便多了。每一课作业提交的、未提交的,整个学期作业提交了几次一目了然。一个主题的学生作品可以全部打包下载,非常方便。
如:统计四年级上册《制作通讯录》一课成绩时,若想统计全班学生作业提交情况,登陆平台后单击“查询统计”功能,可“按主题”勾选《制作通讯录》选项,选择要统计的班级,单击“查询”按钮,就可以方便地查到班中哪些学生已提交作业,哪些学生末提交作业。若想统计某一位学生一学期的成绩,可单击“查询统计”功能,接着“按学生”查找,可查找某位学生一个学期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可导出查询结果。若想统计全班学生一学期的作业情况,可单击“作业管理”功能,选择学年与班级,再单击“查询”按钮,一学期全班的平时作业提交情况,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信息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四、问卷功能好用
调查问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数据收集手段,是从学习到工作都要用到的重要技能。通过调查问卷可以了解被访者的基本态度与行为倾向,再通过统计与分析,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信息技术教材也设计了调查问卷板块。但是调查问卷设计后的调查实施却是难题:用纸质问卷收集数据觉得老土又不经济;用问卷星网站收集数据,学生要注册问卷星用户名,发了问卷其他学生却很难找到网址填写。这时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的“问卷调查”功能能帮上大忙。
如:学习六年级上册11课《设计调查问卷》时,学生制作好调查问卷后,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平台中“问卷调查”功能帮助学生收集、统计数据。教师按要求设计好调查问卷,学生只要一打开平台,就能看到“您有一份问卷,是否立即完成”,学生可以选择“立即完成”,然后按要求完成问卷,提交答卷即可。当学生们完成调查问卷后教师只要单击“统计报告”就有一份形象生动的统计图表显示在你眼前。学习平台的“问卷调查”功能方便填写,数据收集与统计功能又非常强大,确实好用。
五、共享功能强大
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有许多共享功能,既有作品共享、任务共享,也有主题共享,还有资源共享等功能,这是电子教室软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1.班级作品轻松欣赏
学生能利用电子教室软件轻松上传作品,但是上传的作品,只有教师能直接看得到,学生很难欣赏到。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就不同了,学生上交的作品,师生都能很方便的浏览,并可下载。
2.小组成员合作学习
比如:有一项任务需要小组几个成员来完成(如:我做第1题,你做第2题,他做第3题),在电子教室软件中,学生很难把三人做的题目拼成一份再上交。在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中就可实现这个功能——把几人做的题目拼成一份。如:负责各题的学生把作品提交在平台上,小组成员将其下载下来,再通过复制、粘贴,就可将几人做的题目拼成一份,成功实现合作学习与共享。
3.主题学习实现共享
教师想参考别的主题,可以很方便地在平台的“主题学习”栏目中找到相应的主题,也可以看到同一主题的省内其他学生许多作品,这对自己教学是很有参考意义的。平台中不乏有创意的主题也可实现共享,比如:每年都有学生计算机制作比赛,对于计算机作品的提交,笔者往年都是让学生发电子邮件,只有教师一个人能下载,有时学生还会忘记写班级和姓名,造成了麻烦。近期笔者在平台中看到一个计算机制作比赛的主题,是让学生把计算机制作提交到平台上,学生可以欣赏、评价,教师又可以轻松打包下载作品,每个班是谁提交的一目了然。
4.精品资源轻松同享
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平台轻松实现同享,这是电子教室软件所没有的功能。信息技术学科平台“精品资源”方便查找与检索;教师空间“学习资源”轻松存储私有资源;“主题学习”有时也附有“资源下载”,随着平台中精品资源的集聚,会让教师的教学“如虎添翼”。
六、学习方式改变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最重要的功能是借助网页形态和相关功能模块,全面搭建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长期在传统教育的熏陶下,习惯于听从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不会自主学习,而一旦接触互联网,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学生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怎样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平台通过学习主题向学习者提供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7课《参与网上学习》这课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同学们,老师手上的这是什么(老师出示名片)?”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名片,想不想去欣赏一下(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名片有什么相同地方)?”
学生观察教师与学生的名片,找出制作名片的相同之处(地址、电话、住址等)(教师板书主要信息的关键字)。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制作名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名片DIY》,什么是DIY呢?就是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到底名片怎么做呢?老师这里有一个锦囊妙计。锦囊妙计藏在哪里呢?只要你打开信息技术学科平台中第7课‘名片DIY’这个主题,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锦囊妙计。”
请一位学 生到讲台 前演示打 开平台中 的《名片DIY》主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请同学们根据平台中锦囊妙计,自己制作一张个人名片。如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可请小组成员帮助完成,如有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等下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学生根据任务指南完成任务,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自学名片制作、自己动手制作、小组协作,提出问题等过程体现了学习者主体的探索、研究、协作来求得问题解决,从而让学习者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2]。这是电子教室软件很难实现的。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平台引申出来的开放性、资源共享、多元评价、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思想与当今教育所倡导的思想呼应。两强相遇智者胜,信息技术学科平台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提供了舞台,实现了与电子教室软件背景下完全不同的教学行为。但如何用好、如何用出效益,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仍将努力,不断探索,使信息技术学科平台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信息技术中心,浙江省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学习平台用户操作手册[EB].http://xxpt.xxjs.zjer.cn.
3.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听力 LEI平台 朗文交互英语 UNIPUS平台 新视野视听说教程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一、引言
随着我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听力》作为我校一门独立的公共课程,采用的是学生课内外网络自学和教师课堂辅导并在后台监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课程先后使用的听力网络学习平台包括“蓝鸽语言学习平台”、“21世纪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新理念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UNIPUS(外研社)高校外语教学平台”。为丰富教学资源和听力素材,大学英语听力教研室从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增加了“ULearning交互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并根据分级教学原则,在文理类本科生中同时使用“UNIPUS(外研社)高校外语教学平台”和“ULearning交互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艺体类本科生仅使用“ULearning交互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两个平台配套听力教材分别为《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4册和《朗文交互英语》1-4册。本文详细介绍两个平台在我校的使用方法,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以上两个平台使用效果的评价,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听力教学和网络平台使用提供改进策略,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改革深入推进。
二、平台使用
2014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分为四个学期,每学期8周16课时。2015级学生的《大学英语听力》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8周16课时。根据分级教学原则,针对不同级别学生的英语听力基础和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学习强度,其使用的听力教材、学习内容和使用平台如下表所示:
根据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第三部分“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要进行“分类”和“因材施教”,“以适应个性化的实际需要”。我校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计划就体现了这一要求。因为文理类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率较高,所以对他们在单位时间内听力训练内容的难度和强度都设置了更高的要求。而艺体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在课程计划上尽量多给他们时间把同样的内容反复练习,不盲目要求训练的量,而是注重训练的质,并且在辅导中多针对学生觉得困难的地方集中讲解。
三、评价与测试
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第五部分“评价与测试”中规定,“校本考试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试,测试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跟踪和采集学生的学习行为等基本信息数据,构建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反馈。”
我校《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一贯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每学期任课老师都会向学生公开形成性评价量化标准,做到形成性评价有依据。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一学期的平时考勤成绩、平时课堂表现成绩、平时课堂和课后练习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老师们在自己设计制作的Excel表格中做客观的记录,并根据客观记录自动算出学生本学期的形成性评价分数,占期末总评分数的40%。另外,期末考试分数占总评的60%,试卷90%的题目选自学生每学期学习平台中的学习内容,剩余10%的题目来自课外题库。
四、学生反馈
为系统了解学生对两个学习平台使用的情况,在2014级和2015级《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结束之际,听力教研室设计了调查问卷供学生完成。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2741人(文理类学生2137人,艺体类学生604人,均含重修学生)。在教学模式方面,赞同“集中上机+课下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略高于赞同“课堂串讲+课下自主学习”的形式,而且近三成的学生更偏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串讲而不是普通教室。
在朗文交互英语相关的问卷中,有67.89%的学生认为朗文交互英语教材适合作为听力专题训练素材;52.43%的学生认为朗文交互英语各级别学习内容是比较新的英语语言场景;更高比例的学生认为朗文交互英语的听力内容“重复率高,不断强化,理解更透彻”;对于朗文交互英语4个级别的难度衔接,认为 “一、二级难度衔接较自然”的学生人数远大于认为“一、二级难度跨越较大”的人数;认为“二、三级难度跨越较大”和“三、四级难度跨越较大”的人数略多于认为“二、三级难度衔接较自然”和“三、四级难度衔接较自然”的人数。相对于文理类学生对交互英语语音和语法内容过于简单的评价,艺体类学生则认为该平台内容注重基础的语音和语法知识,有助于他们复习和完善薄弱的基础知识。
问卷也设计了若干对新视野和朗文交互两个平台及教材进行比较的问题,主要由文理类学生作答。分别有42.62%和42.14%的学生认为两个平台学习内容的结合对提高听力能力和对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帮助更大,但是其中更多学生认为在平时的听力学习过程中,新视野(特别是第三版)在学习内容、新鲜程度、难度控制以及其与四六级考试题型的贴合度等方面优于朗文交互,当然一部分学生也肯定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中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真题解析”、“考前提分特训”及最新上线的“优学院”App在四六级考试前的系统辅导功能。
五、教学启示
我校两个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已经结束,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均受到学生认可,两个网络学习平台的结合有利于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提升,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现了高度的客观、公平和公正。
问卷调查为我们今后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第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串讲的效率:在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的前提下,第一学期头几次课通过串讲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习平台各项功能和使用方法,之后的串讲根据学生学习记录解决共性问题并穿插语言技能介绍和训练,特别是在朗文交互英语第二级向第三级过渡以及第三级向第四级过渡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平稳适应各级别的难度跨度;第二学期串讲中加入四级考试专题讲解,结合两个平台的考级专区,既让学生充分利用平台各种功能,又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主动扩大学习资料的搜索范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针对艺体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仍然强调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少而精”。结合LEI平台的相关模块,从音标开始,详细讲解语音知识;反复巩固语法规则;加大课堂听说训练。让他们完全掌握并熟练应用之前完全不知道的和一知半解的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六、结语
我校使用的两个网络学习平台各有优势,二者的结合丰富了学习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在学生中的反馈较好。我们会在今后的使用中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长喜.《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解读与应用.2015.http://wenku.baidu.com/view/1702944883c4bb4cf6ecd12d.html.
【项目来源】MOOCs视野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题:“基于LEI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项目编号:EIJYB2015-017。
4.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四
本届奥运会中央电视台奥运转播团队首次大规模采用高清摄录一体机进行体育赛事报道, 其中配备S O N Y PDW-700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15台, 圆满完成了射击、羽毛球、跳水等夺金热点项目的采访拍摄任务。为了总结奥运赛事报道拍摄经验, 交流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使用体会, 为将来设备的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SONY公司组织了一场中央电视台参与奥运报道前期拍摄的技术专家座谈会, 共同探讨使用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进行体育赛事拍摄的感受和体会。
专业设计, 功能与人性化的完美结合
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2008北京奥运赛场采访报道中, 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摄像记者介绍了具体使用中的操作感受: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操作面板和使用方法与标清摄像机类似, 不需要进行重复培训, 也不需要纷繁复杂的设置就可以快速上手操作。借助于SONY公司独特的电源设计, 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在突然意外断电的情况下, 完全不必担心素材损失, 保障了拍摄素材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肩扛摄像机的散热一直是困扰摄像师的一大问题, 也是体现SONY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机身采用了散热效果良好的特殊材料, 并且将发热最高的电源部分设计在距离摄像师脸部最远的机身右后方, 使摄像师摆脱了受电源部分炙烤的困扰。
卓越性能, 记录精彩赛事的可靠保证
2008北京奥运会中央电视台主要配备的是PDW-700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 它是SONY公司于2008年4月最新推出的产品, 采用50Mbps MPEG-2 422P@HL长GOP编码方式进行记录, 与顶级高清演播室摄像机HDC-1580所使用的CCD完全一样, 可提供1920×1080全高清分辨率。P D W-7 0 0支持多种高/标清记录格式, 包括1080p/i、720p, 通过升级还可以兼容XDCAM HD 4∶2∶0等高清格式, 以及MPEG IMX与DVCAM标清格式的记录与回放。
体育赛场上是突发事件最集中的地方, 随时都有不可预知的情况发生, 因此迅速反应能力在体育比赛的拍摄中非常重要。参加座谈会的摄影记者表示, 他们使用的S O N 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反应速度高, 开机速度快, 只要人到位机器就能拍摄, 这使得他们捕捉到了很多精彩有趣的画面。针对体育场内拍摄阳光和阴影区域变换复杂的特点, SONY专门调整了摄像机的动态范围, 使低照度拍摄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在光线被挡的情况下也能清晰地拍摄到运动员的细微动作, 将现场场景完全展给观众。
对环境的高适应能力也是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的特性之一。据在水立方中参与跳水比赛拍摄的摄像师讲, 水立方里环境特殊, 湿度很大, 对机身和镜头要求很苛刻。SONY高清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很好地克服了这一点, 镜头无结露无雾气, 保障了高清电视信号的画面质量。
强大实力, 赛事采访报道的最终选择
5.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五
高中数学人教B版新教材以其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它在内容的安排、知识间的衔接以及例、习题的配置等方面上,围绕新课标理念精心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创新、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突出了基础性、科学性、选择性特色,满足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如何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收获颇多,谨此略述几点,以供参考: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
教学应立足于新教材,但又能局限于新教材。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适宜的地删减(如必修4第64页第14题);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作适量的补充(如在必修一第二章补充研究一次分式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题目,此类题目需要在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结合平移和中心对称来作图);对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脱节现象仔细梳理,适当补充(如: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中的立方和(或差)公式、两数和(或差)的立方公式、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不为1)和分组分解法需要适当补充);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可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代表弱化教材地位,相反要求教师立足教材,重视教材,只是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进行适当的重组、整合、再加工,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探究。
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新知识的引入借助实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新教材中所创设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探究。新教材中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案例:必修一“指数函数”,可利用教材的章前引言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天,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碰上了一件奇怪的事,邻居韦伯对他说:“我想和你定个合同,我将在下个月的31天中,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一听,欣喜若狂,第一天杰米支出1分钱,收入10万元;第二天杰米支出2分钱,收入20万元……到了第20天,杰米共得到200万元,而韦伯才得到1048575分,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到第31天杰米得到310万元的同时,共付给韦伯2147483647分也就是2000多万元!杰米破产了。这个故事令同学们大吃一惊,开始微不足道的数字,两倍两倍地增长,会变的如此巨大!教师讲解:杰米碰到了“指数爆炸”,在科学领域中,常常需要研究这一类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当进行到必修5“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问题情境,师生再次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求:1,2,22,…231的和,最后教师指出:如果杰米会求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那么他就不会因为上当而破产了。通过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三、领悟新教材的意图,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使用新教材一定要注意消除旧教材的惯性,领悟新教材的意图,谨防“穿新鞋走老路”。
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B版新教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知识编排顺序严谨,由浅入深,能力要求也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有很多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仔细思量的地方。
学生如果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所体现的二次函数的理解不透彻,就会造成上述两题解题错误。因此,对上述例2做进一步探讨,不仅能够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
五、充分挖掘和发挥新教材中例题、习题的价值。
新教材中所选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反復筛选、精心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非常值得钻研。搞好课本例、习题的剖析教学和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
1.将例、习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推广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原则。在研读教材中要细心体会这种意图。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例题中具体问题的解法,推广到一般问题中,或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练习,抽象成更一般的形式,以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例题、习题的变式教学
近年来,几乎每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中都有一些来源于教材的 “变题”,旨在引领数学教学要回归基础和课本。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载体——例题、习题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变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一斑”窥“全豹”。
例如原题:选修1-1《3.2 导数的计算》,已知曲线的方程为y=x3-4, 求过点(2,4)且与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方程? 这是一道考察曲线、切线、切点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这几个条件的内在联系即可解决问题。但为了使学生达到得心应手,可给出以下变式训练:
变式一:已知曲线方程为y=x2, 其中一条切线的方程为4x-y-4=0,求切点的坐标?变式二:过点(-1,0)作抛物线y=x2+x+1的切线,求切线的方程?显然,例题和变式一中的点均在曲线上,即为切点。通过训练可引导学生总结出知识点:函数y=f(x) 在点x0 处的导数表示曲线y=f(x) 在点(x0,f(x0))处的切线的斜率f’(x0),切线方程为y-f(x0)=f’(x0)(x -x0),即引出导数的几何意义,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在以后遇到此类型题能够快速解决。但变式二中的点是在曲线外的而非切点,如此峰回路转提醒学生解有关切线的题目前应先判断点是否在曲线上,不能莽下定论,造成错解。此变式训练既总结了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慎密性,还避免了思维定势。
6.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篇六
一、学,贵有疑
让学生的学习从“疑问”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目标,引领思维的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陆老师的课,以“我们同样都是拿了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的问题开始,研究非零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情况,并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能提出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结束,让课堂数学学习成为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如此,整节课陆老师也是以“以上各个自然数的因数的个数都不尽相同,如果请你从一个数所含因数的个数来分类的话,你打算分为哪几种情况?”、“请大家继续深入观察以上各类自然数的因数,你能发现什么?”等问题串为导向,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从各自的活动经验、知识背景出发,创造极富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和其他同学分享智慧成果,并从中优化自己的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陆老师的《素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也创生了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生动案例:今天这节课是研究一个非零自然数因数个数的不同情况,从而生成素数、合数的概念,掌握学会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出研究一个非零自然数因数的个数的问题呢,陆老师用“请大家尝试着从12个小正方形里拿出几个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的游戏活动开始,再以“我们同样都是拿了一些小正方形去拼长方形,为什么有的可以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有的却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启发,引导着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自然生长出“如果从一个数所含因数的个数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哪几种情况?”的问题。陆老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有序培养。
二、学,要蕴“法”
如果说“学有疑”是对学生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向的引领,那么“学蕴法”,是指课堂中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要对问题解决有“问题分析、策略选择、方法优化、结果表达”的过程展开,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蕴涵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四基”在课堂中的落实。陆老师对此作了很好的演绎。例如,在本课的关键环节对1~20各数的因数个数分类的教学中,陆老师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分类的学习活动时间,继而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用“以上不同的分类方法哪一种是比较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和促进相互比较和优化,让学生的思维深入,使分类趋于合理。这一教学环节,不仅仅让学生自主生成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了“分类”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到“分类”既要有确定的标准,分类还要注意方法的优劣。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蕴涵数学思想方法,同样可以落实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这一点,陆老师的课体现得更为明显。例如,在引导学生制作50以内的素数表时,陆老师没有把教学目标停留在50以内素数表本身上,而是挖掘素数表“怎么产生”的过程性价值上,这其中蕴涵着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的产生、优化、应用的过程。这样做,学生不仅记住了素数表,而且受到了思维方法的熏陶。
三、学,会分享
“会分享”是班级授课制背景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魅力的重要保障和内在要求。为此,陆老师在《素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的用口述的方式表达自己思维成果的做法,引导学生用带有数学学科特性的表达方式(图表式)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如右图),这样,既可以让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能把自己的独特思维和他人分享,还有利于教师选择典型的课堂学习资源聚焦讨论,让教师在选择课堂学习资源时更为主动。此外,陆老师在课中营造了民主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安全的心理环境,如用“别急,我们一起继续研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刚才大家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很好。学习就是需要交流,学习就是需要碰撞。你们觉得哪些同学的方法对你有启发?”这些激励语来鼓励分享,让学生在“倾听、思辨、反思、完善”中分享智慧,完善认知。
陆老师的课中,还尝试着引导学生分享前辈数学家发现、创生数学知识的过程,把数学知识、数学历史与数学家沟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鲜活,从而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这是陆老师长期对数学文化促进数学教学研究的具体体现,也使得数学课堂在闪现理性光芒的同时又透射出人文的光辉。
最后,陆老师通过《素数和合数》一课的教学,诠释了数学课堂要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这一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创造了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贵有疑,要蕴‘法’,会分享”的有效策略,给当前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化新课程理念,创新数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7.浅谈学习高等数学的感受 篇七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就知道了高等数学的重要性, 猜想到它应该是建立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之上, 能解决中学数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学习了微积分第二章《极限与连续》后就让我对过去的猜想产生了怀疑, 感觉高等数学在知识上并不是中学数学的简单继续, 在思想方法上更不是中学数学在数量上的沿袭和扩张.极限思想方法的“显形”, 让我深刻认识到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下面笔者谈谈对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些区别与联系.
1.高等数学的一般化与中学数学的特殊化
在学习了高等数学之后, 我发现中学数学中研究的问题很多是高等数学中一些概念的举例.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概念与中学数学中相应的特例联系起来, 一者可以帮助理解高等数学中的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者还能在高等数学的观点下准确把握中学数学的本质, 可谓“一箭双雕”“登高望远”.
比如, 中学数学中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值等问题都是一些特殊的函数, 其研究的基点是首先用发现、归纳的方法得出最基本的函数图像及性质,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移、对称等变换得出较为复杂的函数的有关性质.例如, 在讨论函数y=a-x+1 (a>1) 的单调性时, 就是由特殊的指数函数y=ax (a>1) 是增函数为出发点, 然后通过对称变换得到y=a-x (a>1) 是减函数, 再通过平移变换得到y=a- (x-1) (a>1) 是减函数.由此可见, 中学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但高等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从一般入手的, 比如在研究函数y=f (x) 的单调性时, 只要求出y=f (x) 的导数, 当y′≥0时, 则函数y=f (x) 是递增的;当y′≤0时, 则函数y=f (x) 是递减的.这种求导的方法不仅让你能解决中学数学中所不能解决高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具有一般性, 它能让你摆脱中学数学中的“题型”“套路”, 能让你感受到高等数学解题的更高“境界”.可见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相比较在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上都是从一般到特殊的.
2.高等数学的抽象化与中学数学的直观化
比如, 中学数学对数学概念更多的是用简单的汉语进行描述, 这样的描述在理论上可能不十分严谨, 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甚至对一些难以描述清楚的数学概念通常采用“形如”的方式来表述.而高等数学则是进入了高度严谨与高度抽象的思维领域, 对数学概念的表述和题目的解答力求简捷、准确、完整.例如, 用中学数学的观点讨论函数
在x=0处是否有极限这一题目时, 我们可以画出其函数图像, 从图像上容易看出
虽然我们对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用中学数学的方法解决更为直观, 但它难以解决更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应该知道我们通过用直观的中学数学方法来说明这类数学问题的解决不是在寻求简便的方法, 而是力求对
3.高等数学的动态化与中学数学的静态化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静止的, 极限思想方法的“出场”标志着数学的学习进入了高等数学的学习阶段, 使得数学研究的对象也由静态变为动态, 研究的观点也就由原来的模仿、套用的静态的观点变为运动、发展的观点.例如极限、导数等概念都是以动态的观点进行定义的.
4.高等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中学数学学习的被动性
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一性的被动的模仿, 老师控制了整个教学过程, 老师对知识的讲授是精细、详尽的, 题型、方法归纳通常是由易到难, 并能形成系统的解题套路, 所以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 在课后模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可见中学数学的学习淡化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学习是停留在浅层次上的被动的学习.
但是高等数学由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单凭依赖任课老师就能学好高等数学是不现实的, 因为高数老师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对抽象概念、原理、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和对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例题讲解数量有限, 而且此例题在课后完成作业时未必能效仿.还有老师授课内容的次序未必与教材完全一致, 所以只有养成自主预习教材和对同类参考书的学习与巩固的良好习惯, 把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 才能使我们真正走近高等数学、理解高等数学、学好高等数学.
8.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八
一、流变仪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科研、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0年江南大学从美国引进一台流变仪AR1000。仪器到货经安装调试后就投入正常运行, 8年多来一直处于连续高负荷状态下使用, 平均每周为用户提供50个有效使用机时 (不包括维护、调修) 。8年多来除了为本校多个院系、多个教研组的教学科研服务外, 还为校外的多个单位提供服务, 充分发挥了引进先进仪器的作用。
二、流变仪利用率高、使用紧张的原因
流变仪使用效率较高并出现使用紧张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使用仪器的教师、学生的人数多;二是流变仪发挥理工科大学食品学科的技术优势, 在流变仪管理中配备了较强的技术力量;三是流变仪自身性质决定的, 它不是定性定量分析仪器而是流变学特性研究设备, 学生要进行实验条件的摸索, 实验模式多且实验时间长。
2008年上半年, 江南大学就有56名学生利用流变仪做毕业论文, 其中本科生占7%, 硕士生占73%, 博士生占20%, 每位学生有效使用机时都在25小时以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约650人, 外国留学研究生29人 (其中博士8人, 硕士21人) ,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约180名, 博士研究生约50名。从发展看, 以后将每年约有130名硕士生、博士生做毕业论文。一般一篇毕业论文的分析样品少则十几个, 多则几十个, 流变仪使用时间少则二十几个小时, 多则一百多小时, 单是本院这些论文的样品量就非常大, 有时还要为本科生教学提供服务。在完成本院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还要敞开大门积极为外院师生和社会服务, 因此流变仪工作室的任务一直安排得很满, 流变仪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三、对改善大型仪器使用管理的看法和建议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这台流变仪从2000年引进至今, 其为食品学院的科研教学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再精良的仪器也有自己的使用寿命, 该院这台流变仪由于购买时间较长且超负荷工作, 已出现老化现象, 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影响了学生实验进程。而预约的学生又要排长队等待实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流变仪的使用效率, 并尽可能地保护好仪器, 学院和仪器管理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实施专人管理制度
随着仪器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高,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3]。先进的大型仪器必须配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员管理, 才能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 乃至开发新功能。为此, 食品学院物性实验室建立了大型仪器专人管理制度, 对所有大型仪器都由中高级职称的专职技术人员负责。这样做既有利于保持仪器的完好率、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又有利于提高仪器管理人员的科研水平以及仪器新功能的开发。仪器管理人员还可以与教师合作, 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这样既能加快科学研究进度又能将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实验, 起到了良性互动的效果。
2. 实施培训制度
培训对象分为教师和学生。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人们对仪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 因此通过各种有计划的技术交流和仪器公司组织的培训班, 使大型仪器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提高与拓展, 了解和掌握相关仪器的最新技术动态, 切磋故障修理技术, 研讨改进测试条件。此外, 针对学生存在对试验仪器设备不够了解, 不会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问题, 仪器负责教师或者仪器公司技术人员每学期为学生举办一次免费的仪器应用及操作技能的讲座, 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试验,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开创性的试验, 为仪器新功能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施大型仪器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大型仪器有偿使用制度可以适当限制实验样品数量, 缓解仪器的使用压力, 也可以适当解决仪器维修费用紧张的问题。针对不同的仪器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如流变仪是按3元/半小时收费, 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算, 依次累计;而差式扫描量热仪则按照15元/个样品收费。
4. 实施仪器资源的网络信息化管理, 建立网上预约系统
仪器资源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分两大部分, 一是仪器的资产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将平台上所有仪器的型号、性能指标和适用范围等资产信息及仪器负责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通过网络公布, 可使资源利用者更容易地获得相关资源信息并快捷地与仪器管理员取得联系;二是仪器运行使用的网络信息化, 建立网上预约系统[4]。将物性平台的仪器预约系统与学院的主页联网, 每位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用户名轻松上网预约, 节省了学生很多时间。学生只需试验前一天在网上预约;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进行实验的学生, 也要提前一天取消预约。仪器管理员也只需在网上轻点鼠标就可批准学生实验。网上预约系统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使仪器运行使用的过程非常透明, 因为平台上每台仪器的预约记录和批准记录等信息完全公开化。这样提高了仪器在教学和科研服务中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5. 建立严格的监管和考核机制
食品学院物性平台管理员由实验室负责资产管理的老师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此外, 学生也对教师进行监督, 可以在网上预约系统发表自己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建立考核机制, 管理员的年终考核采取打分评价方式, 70%由服务对象 (实验的学生和教师) 给打分, 30%由实验室老师互评、领导评价、卫生评比三部分组成。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仪器管理员的自身素质, 也提高了服务质量。
6. 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
物性平台的仪器管理人员每人至少管理3台大型仪器, 承担着教学实验、科研实验以及仪器日常管理和实验室日常管理诸多任务, 工作量大、负担重;而流变仪、质构仪等设备使用频率极高, 尤其是流变仪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八点钟一直连续工作到晚上八、九点钟, 有时周末还要开机。大型仪器又都很昂贵, 一旦出现问题, 维修起来很麻烦而且费用高, 许多单位都怕用坏, 不敢让非技术人员独立操作。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最大限度地使用好这些仪器, 减轻管理员工作压力, 物性平台采取仪器管理人员与研究生共同管理仪器的模式。平台邀请仪器公司的技术人员或者仪器管理员本人定期面向研究生举办仪器操作培训, 经考核合格后学生可以独立上机操作。从这些参加培训的研究生中聘用有责任心、肯钻研的学生作为助教, 与仪器管理人员共同管理仪器, 并给其发放上机证。这种教师主管、学生协管的管理模式, 既解决了仪器使用紧张的问题, 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动手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7. 自编实验指导书, 促进科研、教学质量的提高
2008~2009年, 笔者正在编写有关流变仪、质构仪等大型仪器的实验指导书。书中内容轻理论重实践, 笔者根据近些年积累的工作经验, 将大型仪器的操作规程、仪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及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等重要知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这样, 不仅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验参考资料, 也能为学生大胆、独立地进行仪器操作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物性平台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上述一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提高了仪器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大大降低了仪器的故障率, 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实验技能强、责任心强的创新型研究生, 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实践, 分析了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物性平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现状, 提出了加强管理,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物性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蔺丽, 李世雄, 陈虹锦, 等.大型仪器管理探讨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2) :150-152.
[2]莫小曼.加强大型仪器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4 (3) :84-86.
[3]韩静, 钱圣杰.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2) :1402142.
9.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九
谈到添置这台打印机的必要性,李绍杰老师认为,对于摄影人来说拍摄只是完成了摄影的前期工作,还不等于就得到了高品质的作品。要想将照片以最佳视觉效果展示出来,后期工作也不能忽视。很多人把后期工作转送到图片社或交予他人去处理,使摄影工作中途脱节,不能形成完整的摄影创作链。而数码后期只需一台电脑,再加上一台专业喷墨打印机,就可以独立完成前期拍摄——后期调整——打印出片的全过程。而这才能成为一个完全掌控独立创作、自由施展主观意念的全方位摄影师。
色彩惊艳,所见即所得
提起佳能PIXMA PRO-100喷墨打印机,能看出李绍杰老师真是按捺不住的兴奋。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PIXMA PRO-100采用含三种黑色墨盒的全新8色染料墨水打印出的作品几乎与专业电脑显示器上看到的一样逼真。无论是色彩丰富鲜亮的风光照片,还是色调柔和明暗过渡细腻的环境人像照片,都能真正做到所见即所得。对于摄影师来说,这至关重要地意味着在后期修片时就可以对最终输出效果心中有数。
品质与经济高效的平衡
作为A3+幅面的打印机,李绍杰老师之前也用过其他品牌的产品,但感觉使用成本较高,而打印速度和噪音都非常折磨人。使用佳能PIXMA PRO-100打印机后,打印速度提升十分明显,噪音则几乎可以不计,营造出安静、理想的工作环境。PIXMA PRO-100大大提高一次出片成功率,既降低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特别适合自己出片欣赏或举办一般影展使用。实际上李绍杰老师和他的很多朋友现在就都喜欢用PIXMA PRO-100输出作品,这也让李绍杰老师感觉很有面子。
人机界面友好易操作
以前,专业打印机的操作软件都比较繁琐复杂,佳能为腾彩PIXMA PRO系列打印机设计的专属软件Print Studio Pro则可以完成对EOS相机套件的直接连接,还能运用专业手段对照片色彩进行修正、管理等,而人机界面很清晰直观,利于快速上手操作,和常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协同工作也可以无缝衔接。李绍杰老师也只经过佳能技术支持工程师一次上门指导,现在就可以熟练调整各种打印参数了。
PIXMA
PRO-100
编辑感言:
其实,我们很多摄影人都希望自己在家里就能输出高品质的照片,但过去家用打印机的出片效果实在不敢恭维,专业打印机的成本又难以承受,所以这个希望一直都只能是个梦想。如今,佳能PIXMA PRO-100打印机的出现,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梦想实现已经并不遥远。
10.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十
一、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活动中的主人。因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1. 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信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无从谈起。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来源于兴趣,来源于对学习的自信心。因此,教学活动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激励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精彩,我们当然会激励他们,而且是从心底发出的真诚的激励。但当学生答错了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巧妙指出他们的错误同时又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 在课堂拼音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指名学生拼读“bo”这个音节时,她只能读出声母和韵母,却拼不出音节来,而这位学生也显得很窘迫,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我马上真诚地对她说: “你太了不起了,能记住声母‘b’和韵母‘o’,只要你上课认真听其他同学拼,你一定很快就懂了。”这个女孩子腼腆地笑了,而且我发现这个女孩以及全班同学整堂课的情绪都非常高昂,学习积极性很高,依旧积极思考,依旧抢着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反过来如果我说: “怎么连这么简单都不懂?”其效果不言而喻,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2.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体
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 一些优秀的学生频频举手,如果经常叫他,那是对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权利的一种剥夺,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如果不叫他,又会打击优秀学生学习积极性。怎样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呢? 在教学家时,我让学生说说除了文中写的以外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我班的颖浩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小博士”,课堂上他频频举手,但我叫他回答一次后就不再叫他了。看到他失望的神色,我真诚地对他说: “我知道你很积极,也很能回答问题,但你能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匀一些给同学好吗?”这时,他露出了谦让的神色,专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后来,当很多学生都说到了无话可说时,我及时请颖浩同学回答,他把同学的回答作了总概括: “其实,地球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家,更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我们要好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他的发言博得了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这样,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既激活了课堂又兼顾到个体,既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充满了人文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带学生到生活中去看一看,让教材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贴近生活知识。在教授《登鹳雀楼》前,我首先带领学生在本班一楼走廊观察周边的景物,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景物,接着再带他们登上四楼,引导学生说出在一楼和在四楼所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及感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 “站在一楼只看到走廊边的树和草,而在四楼可看到学校四周的景物”。有的说:“站得高可以看得比较远……”这样,在课堂上教学《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学生马上就能悟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哲理。这样把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增强学生对诗歌含义的感性认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只有用好语文教材,开放语文教学的空间,才能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发挥新的角色功能,才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育人才能
教师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工具性和丰富的人文性使其对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能纵贯古今、横贯中外、旁征博引,自然天体、科学文化信手拈来,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不会出现当学生充满期待地问: “老师,为什么有的动物要冬眠,而有的不要? 人为什么不要冬眠?”却由于老师不懂而出现了随便搪塞的尴尬场面。因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育人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2. 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改进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改革教学方法是教学上的一种艺术。再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再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探究教学的艺术性,不被学生所接受,都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灵活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捕捉课堂千变万化的信息,二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善于反思教学情况,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重建,不断提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同时,还要善于吸取他人长处,结合自身实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教材、教师是三位一体、共生互动的,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摘要:语文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了探讨。
11.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 篇十一
国内有关高中生的压力及影响的研究并不少见,一些研究发现高三学生焦虑情绪的发生与考试压力感、学习不满意感、学习紧張程度、人际关系敏感等生活事件有关。然而,目前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从量化角度来深入探索学生的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教师支持作用在这种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假设
学生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而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感是高中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关键诱因。与学习压力相联系的是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术界就开始有关倦怠问题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学生学习倦怠的科学量化研究却很少。台湾学者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和其他心理因素,表现出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一种状态。学习倦怠的测量来自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主要由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和学习效能感三结构构成,该理论模型主要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模型,这一模型被认为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模型。
我国目前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尤其表现在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和倦怠情况的量化研究方面。学生过度的压力常常会导致学业失败、辍学、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而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消极心理正是学习倦怠的表现,同时也是学习压力的结果。研究者认为学习压力强度的增加容易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从而降低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
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他们有责任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会对教师的支持感受作出评价,教师支持感受是学生自身对于教师是否重视他们、是否关注他们幸福感的一般看法。在高三阶段,学生与教师接触更为频繁,受教师影响更大。研究者认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高支持感受能够降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并提高学习效能感。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学生对教师支持自身的情况会形成评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能够减少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有助于降低学习倦怠的感受。不受教师重视和关注的学生会加重学习压力产生的消极影响,产生更多的学习倦怠。基于上述分析,研究者提出假设3: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联系中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学习压力量表:选取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的学习压力量表,量表共6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代表“从无”,5代表“严重”,测试主要涉及感到学习负担重、存在厌学、害怕考试等问题。本研究的学习压力分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05。
学习倦怠量表:基于Maslach(1997)所提出的结构模型和Ramist等关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以及研究者对学生进行的访谈修订了学习倦怠量表。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要求被试者按出现每种症状的频次进行评定,从1到6表示出现症状的频次依次增加,得分高表示偏向于该维度所描述的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三个主因素,分别命名为学习疲倦、学习疏远、学习效能感,三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9,0.85,0.795,总的信度系数为0.90。
教师支持感受量表:基于以往Kottke等的研究,本研究中的教师支持感受量表为8个条目,采用利克特7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具体条目如“教师忽视我的不满。”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839。
2.被试取样
对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学高三的16个班级的913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在913人中,填写性别的人数为832人,其中男生为384人,占46%;女生448人,占54%。在913人中,有836人填写年龄,年龄界于16岁到19岁之间,其中16岁的9人,占1%;17岁的381人,占45%;18岁的433人,占52%;19岁的13人,占2%。
3.测验实施
2006年8月19日至9月3日期间,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将问卷分发给各班,让学生按要求回答。在每班问卷发放的第二天,研究者与班主任进行沟通,询问回答情况。第三天用回收箱回收问卷后,研究者取回问卷,并表示谢意。为鼓励学生回答,研究者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保证学生的回答将得到保密。为了保守秘密,测验不要求学生填写姓名,只要求学生填写基本的信息,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位。
4.分析工具
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2.5、AMOS4.0、结构方程分析软件LISERAL8.25
三、研究结果
1.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对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压力与学习效能感表现出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证实了假设1的观点。研究还发现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而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与学习效能感呈现出负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
2.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关系研究
研究者进一步分析了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倦怠的关系,结果见表2。
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学生评价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倦怠的具体指标,即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低;而学生的支持感受越低,学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越高。另一方面,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即学生的支持感受越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强;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越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越弱。研究证实了假设2的观点,即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
3.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
研究者根据两个共线性的指标,容许度(Tolerance)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 indices,简称VIF)来对變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进行检验。Ryan(1997)认为方差膨胀因子大于10就意味着可能存在共线性的问题,因此研究者认为可以接受自变量学习压力和教师支持感受之间存在共线性的假设。为了降低存在的交互作用变量和其成分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研究者按照Aiken和West(1991)的提议,对包含在假设交互作用中的变量,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经中心化处理后的组织支持感受、交换意识、组织支持感受和交换意识的交互作用的容许度分别为(常数项除外)0.99、1、0.999,中心化处理后变量的容许度增大、方差膨胀因子变小(所有方差膨胀因子分数均低于2),因此消除了自变量之间存在的共线性问题,分析结果见表3。
研究者对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了控制,学习压力(β=0.206,P<0.001)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β=-0.302,P<0.001)作为单独的预测源是显著的。而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和学习压力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感联系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
四、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分别表现出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即高三学生感到的学习压力越大,就越容易产生学习疲倦感,并导致更强的学习疏远感。这一点与研究者提出的假设相一致,说明过度的学习压力容易产生消极的后果,尤其是按照压力的倒U形曲线理论,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产生反作用,带来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等结果,而这也是学习倦怠的典型表现。本研究也提示学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学习压力的应对教育,例如开设压力缓解技术的训练辅导,以减少压力下学习疲倦感和学习疏远感等消极后果的产生。
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交往更加密切,来自教师的支持从两方面影响学生,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使学生感到来自教师对自身发展的支持;二是教师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如身体健康等,也会促使学生感受来自教师的支持,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提高学生的教师支持感受,从而缓解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的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等种种消极心理。
研究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联系之间调节作用的假设,这说明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并不总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由于学习压力的巨大影响,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只能部分地降低学习倦怠等消极后果,而来自社会和教育制度的减压影响可能更大,这也表明在学校中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的任务十分艰巨。
研究者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学习压力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正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负相关;2.在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中,教师支持感受与学习疲倦感、学习疏远感呈负相关,与学习效能感呈正相关;3.未能证实教师支持感受在学习压力与学习倦怠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即在学习压力过强的情况下,加大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并不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明降低学习压力所带来消极影响任务的艰巨性。
参考文献
[1] 马建青.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特点.马建青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张思明.高三学生焦虑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2(6).
[3] Hui Jen YC.Farn K:An Investigation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
[4] 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2).
【在线学习的平台使用感受】推荐阅读:
北京市党员在线学习的平台12-26
兵团干部学在线平台10-25
美图化妆秀在线使用教程09-22
海洋石油平台在线监测系统结构研究论文08-06
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平台入口12-31
在线德语学习的优势11-28
政府工作报告在线学习答题活动的报告10-18
学习会计的感受09-06
学习针灸的感受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