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2024-10-29

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共6篇)

1.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一

重庆市“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规划

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概况.........................................1 1.1 取得成绩.............................................................1 1.2 主要问题.............................................................4 第二章 “十二五” 总体思路.......................................7 2.1 形势与需求.........................................................7 2.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8 2.3 发展目标.............................................................10 第三章养护工程..........................................................12 3.1 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12 3.2 继续加强路网结构改造............................................16 3.3 高速公路扩能改造研究............................................20 第四章安全应急...........................................................22 4.1 完善路网监测监控体系............................................22 4.2 增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23 第五章出行服务...........................................................27 5.1 提高收费站通行能力...............................................27 5.2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水平............................................28 5.3 增强服务区综合功能...............................................29 5.4 提高路域环境综合水平............................................30 第六章养护管理...........................................................32 6.1 规范制度体系建设..................................................32 6.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33 6.3 增强养护保障能力..................................................35 6.4 推进养护科学决策..................................................35 6.5 提升路政管理水平..................................................37 第七章保障措施...........................................................38 附表:重庆市 “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规划重点项目表

“十二五”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市执行中共重庆市委第四次党代会“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公路交通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两型”和“低碳”交通发展、构建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适应新的形势要求,促进全市公路养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根据《“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纲要》和《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特编制《重庆市“十二五”公路养护管理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是全市公路发展史上养护投入规模最大、干线公路路况水平最好、管理规范化程度最高的五年。全市公路交通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在加快公路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实现“十一五”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1.1 取得成绩

1、公路网总体水平明显提高“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等级逐步提升,农村公路行车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10 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1.7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6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8000 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中国道二级及以上、省道三级及以上比重达到96.6%、79.6%,国省干线公路水泥/沥青路面铺装率达到88.7%,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5%,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55%,农村公路“双百”目标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畅率达60%。

2、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全市成立了中信渝黔、铁发渝遂、东南、东北等十一家营运公司,全面负责全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任务,合并高速公路养护、营运、机电等职能,组建高速公路路网管理中心,负责指导和监管各运营管理单位。“十一五”期间,以全国干线公路检查为契机,完成高速公路养护资金投入13.2 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费投入约1.7 亿元,重大养护专项经费投入8.5 亿元,完成路基路面病态处治、桥梁隧道加固维护、服务区、标志标线改造、监控通讯系统升级更新等30 余项重大养护和路网结构物检查监测,隐患排查、处治等工作,实施了不停车收费(ETC)系统改造。

3、普通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更趋规范“十一五”期,出台《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意见》(渝办发〔2010〕162 号)、《地方干线公路养护工程设计指导意见和编制办法》等文件和行业规范。在西部率先取消全部二级收费公路,实现地方公路全部免费通行。以迎国检为契机,加大普通国省道大中修改造工程,累计投入58.2 亿元,改造普通国省道3300 公里,国道G210、G319、G326 和省道S103等多条干线公路通行状况明显改善。公路安保工程顺利推进,投资超过10 亿元,消除危险路段约15 万处,完成全部国省道和部分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共计6500 公里,全市安保工程总量达到9200 公里。实施危桥改造与渡改桥工程,投资7.8 亿元,改造危桥501 座、渡改车行桥98 座,超额完成“平安重庆”的目标任务。按照建设“森林重庆”统一部署,三年共投入12 亿元,建成地方公路通道森林工程近2 万公里,新增绿化面积15 万亩。完成地方公路数据库和31 个国省道交通量调查站点建设,新改建养护站、道班房160 个,全面提升了国省道养护能力。

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取得历史性突破“十一五”期,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对农村公路实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管理养护新机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已开始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重庆在西部率先兑现了每年每公里县道7000 元、乡道3500 元、村1000元的养护工程补助经费,累计投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5.2 亿元。各区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评定办法和标准,配套落实养护资金,把农村公路养护纳入考核内容,有条件的农村公路逐步推行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在镇、村组建养护协会。江津、永川、奉节、石柱、酉阳等区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农村公路养护工程中引入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培养农村公路养护队伍,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长效机制。

5、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市公路行业有效应对百年不遇洪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特大地震和“6.5”武隆山体垮塌“7.17”城口洪灾等突发事件,积极处置因灾断道1000 余处(次),综合整治地灾工程18 个,为抢通和保障“生命线”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专项行动,扎实抓好库区175 米蓄水后公路桥梁安全运行,新建车行桥98 座;修订出台《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营运高速公路养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武警交通工程部队签订应急救援合作协议,各区县纷纷制定和建立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公路应急保障体系。

6、路政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出台了《重庆市超限运输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试行)》、《重庆市公路超限检测站信息联网管理实施意见》、《高速公路超限运输监督管理协作规则(试行)》等9 个管理制度。清理合并路政许可项目8 个,累计查处损坏公路及附属设施10239 件,结案率达97.3%。建成固定超限检测站75 个,设置流动检测点139 个,累计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65 万台次;全市干线公路货车超限率从2004 年的85%下降到4.3%,超限超载现象得到基本遏制。

7、科技信息服务逐步提高开展《重庆山区地形条件下公路路测振荡带技术应用指南》等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 余项,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开展实施路面冷热再生、微表处、桥梁预加固、远程桥梁安全集群监测等一系列科研或工程项目,并利用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于兰海高速重庆段及万开高速公路,实验效果显著。开发重庆公路养护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涵盖基础数据管理、动态数据更新、路面养护决策、GIS 应用等多个模块,为公路养护计划安排和养护方案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构建96096 客户服务中心,同时与重庆电视台、重庆交广台、华龙网、移动通讯部门协作共建,及时向社会发布施工、封道、天气、车祸等路况信息。1.2 主要问题

“十一五”全市公路养护取得了巨大成绩,公路发展得到显著成就,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公众出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仍难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公众出行需求,就公路养护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路网畅通水平有待提高“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基本建成,覆盖了除城口、巫溪、丰都之外的所有区县,其中成渝、渝长高速部分路段呈拥堵状态,不能满足现状特别是远期交通发展需求。普通公路方面,全市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但技术等级较低,全市等级公路比重仅为66%,二级及以上公路所占比重为8.5%,路面铺装率3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5 个普通国省道出口中尚有15 个出口为三四级路,需要加快打通断头路、出口路。全市10.57 万公里农村公路中,等外公路比重达41%;全市有7.3 万公里路面未铺装,公路水泥、沥青路面铺装率仅为37.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7.9%,在全国排名第26 位;全市建制村通畅率为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1.7%。

——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与信息化作为管理与服务手段在行业中的应用还有待提高,公共出行服务难以满足公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路网监控设施严重缺乏,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有限。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手段单一,现有公众出行信息发布渠道有96096 和12122,交通广播、微博等信息发布渠道尚未建立,高速公路服务区功能不够健全,设施完好性较差,普通公路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发布机制,公路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公路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重庆山地高速公路存在大量特长隧道、特大桥、隧道群、高边坡和分离式路基,受多雾和冰雪天气影响,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存在较大隐患。普通公路多以盘山路和沿江路为主,路基多为半挖半填方式筑成,临水临岩路段较多,抗地质滑坡、水毁等灾害能力较弱,加之三峡蓄水导致库区公路边坡垮塌问题日益加重,大跨径桥梁、长大隧道不断增多,安全应急保障形势严峻。

——公路养护管理的基础支撑仍然薄弱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适应公路网络化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需要,公路养护管理标准规范体系有待完善。公路养护技术力量薄弱,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和科学决策体系尚待完善。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仍处于初期培育阶段,继续推行招投标制度,现有养护队伍无法适应科学化和机械化养护要求。养护装备较差,服务区和道板房建设不能满足养护市场化需求。——普通公路养护经费投入不足公路养护里程不断增长,交通流量的快速增加以及公众需求的日益提高,公路养护管理任务越来越艰巨、资金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制约,县级财政筹资能力普遍不足,可持续性差,导致养护资金不足,农村公路失养现象普遍,一些地区农村公路养护存在“小修等中修、中修等大修”、“以建代养”等情况。二级公路取消收费后,普通公路建设、养护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严重短缺,农村公路缺桥少涵。

——公路养护管理行业人才缺乏公路养护管理行业人才特别是高、中级人才数量不足,职工队伍“人数多,人才少”的问题日趋突出,养护队伍数量庞大,整体素质不高,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奇缺。现有职工队伍受系统教育程度较低,职工队伍掌握知识基础薄弱,发展潜力较小,人才资源基础薄弱问题难以消除。职工教育培训中,重学历教育轻岗位技能培训,重从业资格培训轻适应性技能提高培训的问题仍然存在。第二章 “十二五” 总体思路 2.1 形势与需求

1、公路交通养护面临难得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从国家到地方对公路养护重视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10 月,交通运输部在全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上提出了“公路养护要像过日子一样一直坚持”,凸显了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交通运输部连续多年要求各省市报送公路路网结构改造(安保工程、危桥改造)等工程建议计划,凸显了公路养护的紧迫性;重庆“十二五”交通规划提出“更加注重提高交通供给质量、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坚持建养并重”的发展思路。这些都为养护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公路出行服务面临更高的公众期望

“十一五”期,全市交通快速发展,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不仅要求“走得了”,更要求“走得好”,需要交通提供更加便捷、舒适、高效、安全的公共服务。为此,需要及时开展公路养护,维持路面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拓展服务区综合功能,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出行需求;丰富公路信息的采集发布渠道,科学引导交通需求,均衡路网压力;对交通量大的路段展开前瞻性研究,通过工程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技术,提高通行能力。

3、公路养护任务面临艰巨的发展压力

“十二五”期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将更深入开展,预计2015 年全市GDP达到15000 亿元,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由此带来的巨大交通需求,特别是重载交通量的增加将给公路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同时,目前全市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1861 公里,预计2015 年全市高速公路将达到3000 公里,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将突破13000公里(普通国道原则达到二级,普通省道原则达到三级),公路网总规模将突破12 万公里,公路养护任务极为艰巨,要求“十二五”期做好公路网养护工作,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公路养护工作。

4、公路养护资金面临巨大的倍增缺口

“十二五”期,渝黔、渝长等在2000 年左右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都将实施大修工程,标志着重庆高速公路全面进入“养护时代”,高速公路养护资金需求更大。另外,在交通运输部全面推进国省道改造升级背景下,重庆在“十二五”期将加快“五纵七横”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地方配套养护资金压力远高于“十一五”期。

5、公路安全面临更大的发展挑战

“十二五” 期,随着全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日益被高度关注并逐步成为社会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及突发性事件日益增加,交通运输安全风险持续加大,这对公路交通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2.2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三个服务”为宗旨,紧紧围绕“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坚持“畅通主导、服务需求、安全至上、创新引领”,提升公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更安全、更畅通、更绿色、更高效的公路交通网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2、基本原则

——坚持畅通主导公路交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转化为发展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公共服务能力不强与日益增长和不断提高的运输需求的矛盾。从“十二五”开始,重庆公路事业将逐渐步入以畅通主导为重点的新阶段,对出行的可通性、便捷性、舒适性、时效性、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这需要我们切实树立“畅通主导”的观念,提升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现有路网的功能和使用效率。

——坚持服务需求公路交通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坚持“更好地为公众服务”的理念,把为民、便民、利民贯穿到养护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建养并重,养护优先,不断增强公路交通服务能力,促进人、车、路、自然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交通、区域交通统筹发展,有力推动“三大差距”不断缩小,顺应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高品质要求。

——坚持安全至上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坚持安全至上,既要确保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也要保证公路设施的运营安全,更要保证出行者的出行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努力提高公路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切实加强路网运行监测、应急处置和路网调度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服务。

——坚持创新引领加大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大力推行预防性养护,建立科学养护决策体系;要通过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绿色养护、精细化养护、机械化养护;加大养护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完善技术体系,实现科学决策,推进公路养护管理的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养护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2.3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 2015 年,全市公路的技术状况和网络结构明显改善,路网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路网的协调管理能力、通行保障能力、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高质量工程、高品质服务、高效率监管、高科技支撑的公路养护管理格局,逐步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应急救援高效化的目标,确保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总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安全便捷出行服务的需要。

2、具体目标

——国省干线公路中二级及以上比重达到70%,消除国省干线公路中的断头路、等外路,实现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省道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的目标;

——国省干线公路水泥、沥青路面铺装率达到95%以上;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5%;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75%以上;

——国省干线公路每年实施大、中修工程(含预防性养护)的里程比重不少于17%,高速公路完成大中修600 公里以上;

——实施公路“安保工程”5000 公里,普通国省县道安保工程实施率达到100%,安全设施完好率达80%;实施危桥改造500 座、渡改桥100 座,加强跨国省道上特大桥梁的“健康体检”,国省道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

——力争在国高网的每条通道上打造出一对五星级服务区;

——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覆盖率达到60%,实现非现金支付比例占路网总收入的40%以上。

——建成全市公路应急救援总中心,下设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分中心和普通公路应急救援分中心,实现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15 分钟,到达时间不超过1 小时;普通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15 分钟,到达时间不超过2 小时。

第三章 养护工程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改造,并结合高速公路运行状况,适时开展高速公路扩能改造研究,提升国省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实现路网畅通水平大幅提升。

3.1 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

1、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

全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全面建成通车,根据《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全市将新建成通车1000 公里,到2015 年,全市高速公路将达到3000 公里。结合全市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和道路破损状况,“十二五”期高速公路养护的重点是已通车的“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同时对新建成1000 公里高速公路实施专项养护和日常养护。因此,“十二五”将是全市高速公路养护资金需求最大、养护建设任务最重的时期。

“十二五”期,根据现有“二环八射”高速公路路面破损状况,统筹考虑未来各高速公路交通流量状况,科学布设养护工区,重点对成渝、渝遂、渝邻、渝黔、渝武、渝长、长涪、綦万8 条高速公路实施路面大修工程,对界水、长万2 条高速公路实施路面中修工程,实施路面大中修工程共807 公里,共需资金27.4 亿元。到2015 年,全市高速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5%,高速公路行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同时,“二环八射”剩余路段和“十二五”期新建成高速公路重点实施路面小修、桥隧结构物改造、边坡治理等专项养护工程和日常养护工作,提高高速公路行车舒适性,“十二五”期资金需求约9 亿元。

2、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

紧紧抓住交通运输部加大国省道改造投入、提高国省道改造补助标准的历史机遇,结合重庆市普通国省道规划调整布局方案,继续加快实施国省道升级改造工程,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十二五”期,按照“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省道基本达到三级”的建设标准,以“五纵七横”普通国省道主干线、出口路、断头路、园区路、景区路和港区路等重要经济节点线路为主,实施升级改造1000 公里,其中升级改造一级公路200 公里,二级公路500 公里,三级公路300 公里,总投资约80 亿元。

“五纵七横”主干线

“五纵七横”主干线主要由G210 包南路、G212 兰渝路、G318 沪聂路、G319 厦成路、G326 秀河路等5 条国道和S201 巫恩路、S202城黔路、S205 潼泸路、S102 渝巫路、S103 渝巴路、S302 石垫路、S108 渝隆路、S104 渝道路、S107 渝东路等重要省道等构成,总长约4000 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3330 公里(比重达到85%),三级公路410 公里,四级公路260 公里。“十二五”期,按照国道基本达到二级目标,重点实施升级改造350 公里,其中升级改造一级公路150 公里,二级公路130 公里,三级公路70 公里。

出口路

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有出口 55 个,其中,现有普通国道出口有10 个,其中二级路出口8 个,三级路出口2 个(G326 酉阳至沿河);省道出口45 个,其中一级路出口1 个,二级路出口31 个,三级路出口3 个(S302 石柱至利川、S410 秀山至保靖、S412 南川至正安),四级路出口10 个(S202 城口至岚皋、S102 巫溪至神农架、S201 奉节至恩施、S101 长寿至邻水、S208 永川至泸州、S209 黔江至利川、S209 彭水至务川、S303 綦江至习水、S401 巫山至神农架、S414 万盛至桐梓)。“十二五”期,按照省际出口基本达到三级标准,规划改造省际出口4 个,里程约150 公里。

断头路

全市有 14 个区县间无二级公路直接相连,包括长寿至渝北、石柱至忠县、梁平至忠县、丰都至彭水、合川至潼南、涪陵至垫江、江津至璧山、江津至永川、长寿至涪陵、开县至巫溪、城口至巫溪、巫溪至奉节、石柱至彭水、万盛至南川等路段,“十二五”规划升级改造176 公里县际断头路(不包括“五纵七横”主干线项目),建设干线公路循环网络。

景区路

全市 AAA 级以上景区中,四级公路连接的主要景区有黔江小南海、忠县石宝寨、武隆芙蓉洞、万州青龙瀑布、潭獐峡和梁平双桂堂,普通国省道直接连接的景区只有黔江小南海,其他景区经国省道后通过其他道路连接。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十二五”期规划改造连接景区国省道3 条77 公里,连接旅游景区的公路应按照生态典型示范路标准进行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保,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

港区路

支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八港”等重要港口的疏港公路,“十二五”期规划改造连接万州新田、忠县新生等港区的连接公路85 公里,升级改造35 公里一级、50 公里二级。

园区路

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期规划改造酉阳到钟多、开县至白鹤、江津至白沙等工业园区连接公路25 公里(不包括“五纵七横”主干线项目)。另外,规划升级改造万盛至习水梨园坝等其他路线220 公里。

3、普通国省道路面改造

“十二五”期,国省道改造以路面改造为重点,避免大填大挖,提高路面的行车舒适度和服务水平。“十二五”期,按照每年路面改造规模不低于国省干线公路总规模10%的要求,重点针对未铺装和技术状况评定为次及次以下的路面实施改造,共规划实施路面改造5000 公里,力争全市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75%以上,路面平整度、行驶舒适度等路况指标明显改善。

4、农村公路

“十二五”期,以农村公路达到通客车为标准,重点针对农村公路缺桥少涵、路面宽度不足和路面破损严重的路段,实施农村公路路面铺装工程和局部路段改造,公路沿线增加错车道,提高农村公路的通畅水平,实现行政村通畅率达到85%。3.2 继续加强路网结构改造

全面落实桥梁养护工程师制度,加强危桥危隧和高边坡治理,加强安保设施建设和灾害防治工程,全面提高公路的安全性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高速公路路网结构改造

(1)危桥改造

2010 年底全市高速公路桥梁1170 座,其中特大桥梁33 座,一类桥梁344 座,二类桥梁793 座,三类桥梁20 座。“十二五”期,重点整治渝武、渝宜、万开、长涪4 条高速公路上20 座三类桥梁,完全消除高速公路上三类及以上桥梁,同时对二类桥梁加强监测和病态处治,总投资约2.5 亿元。

(2)危隧整治

2010 年全市高速公路隧道183 座,其中特长隧道36 座,S 类隧道90 座,B 类隧道97 座,A 类隧道3 座。“十二五”期,重点整治万开、渝武高速公路上3 座A 类隧道,完全消除高速公路上A 类隧道,同时重点对B 类隧道加强监测,总投资约5000 万元。

(3)涵洞、边坡治理

随着高速公路运营年限的逐渐增加,高速公路沿线的涵洞、边坡开始存在一定隐患,尤其是高边坡对高速公路运行构成极大威胁,“十二五”期,将加大涵洞和边坡的养护管理,重点开展高边坡监测,对涵洞和边坡进行治理,消除安全隐患,总投资约1.2 亿元。

(4)安保设施

“十二五”期,重点针对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开展防撞护栏加固或道路加宽,对存在潜在交通安全隐患的急弯、长下坡、临江临崖及安全防护设施受损路段,增设交通标志牌、减速带等安全设施,增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十二五”期,总投资约8000 万元。

2、普通公路路网结构改造

“十二五”期,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重要县道、通客运班线、学生班车和旅游公路为重点,继续实施危桥危隧改造工程和公路安保工程。加大国省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力度,基本完成国道、省道公路中抗灾能力明显不足路段的改造任务,力争同一路段灾害损毁重复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按每个区县拥有两条抗灾能力较高公路的标准推广和实施“生命线”工程,提高公路的抗灾能力。

(1)危桥改造

2010 年,全市普通国省道公路共有危桥253 座/12390.4 延米,占全市普通国省道桥梁总里程的8.9%。“十二五”期,按照重要性、及时性、适应性、经济性、前瞻性原则,采取改建和加固维修等措施,基本消除普通国省道上现有危桥,保证普通国省道上桥梁不能低于公路-Ⅱ级或汽-20 的标准。积极实施双曲拱桥、低荷载桥和三类大桥改造工程,实现国省道上一、二类桥梁比例达到95%以上。积极支持区县开展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作,确保农村公路危桥呈逐年下降趋势。

(2)危隧整治

2010 年全市普通国省道隧道198 座,其中危隧50 座,含 35 座3A 危隧、10 座2A 危隧和5 座1A 危隧。“十二五”期,坚持“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危隧整治采取挂网锚喷、防排水、模注混凝土衬砌等措施进行分类综合治理,全面完成国省道现有50 座危隧整治任务,计划投资约2 亿元。

(3)安保工程

“十二五”期,以通客车路、旅游路等为重点,重点实施普通公路安保工程5000 公里,其中普通国省道安保工程约1500 公里,普通国省道安保工程实施率达到100%;以县道、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运路段、旅游公路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安保工程,总规模约3500 公里,到2015 年,力争县道安保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4)灾害防治

全市普通国省道地质灾害以滑坡、危岩、崩塌、路基沉陷、泥石流、冲蚀冲刷等为主。“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国省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力度,整治普通国省道灾害路段1418 处,共计投资约8.4亿元。力争同一路段灾害损毁重复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按每个县拥有两条抗灾能力较高公路的标准推广和实施“生命线”工程,提高公路网的抗灾能力。

(5)渡改桥

为提高渡运安全,方便农村居民出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期投资1.5 亿元实施渡改桥100 座,将建设桥梁跨度较大、难度大的渡口改扩建为码头,对于渡运量较大、建设桥梁跨度不大、建设难度较小且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渡口改造为桥梁。

(6)战备渡口

根据“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原则,保护战备渡口资源,发挥战备渡口功能,保障国防交通战备设施、设备、储备战备力量。“十二五”期,按照主城区战备渡口 “249”(“249”指2 处战备船用基地(储奇门、海棠溪)、4 处战备物资集结地域(铜元局、李家沱、土沱、黄桷树)、9 处战备码头。)布局,计划投资1.3 亿元重点建设菜园坝-铜元局、李家沱-九龙坡等7 个战备公路渡口。3.3 高速公路扩能改造研究

针对目前重庆三环以内交通流量大、交通拥堵频发的射线高速路部分路段和隧道,加快推进高速公路扩能改造,适时启动高速公路扩能方案前期研究工作,提高高速公路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1、加快高速公路扩能改造

目前,成渝高速公路中梁山隧道日均交通量已超过7 万辆,大大超过了高速公路的设计通行能力,通行压力巨大,尤其是节假日期间,交通拥堵非常严重。“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公路扩能工程,分流成渝高速交通量。

2、前瞻性开展扩能方案研究

加强高速公路事故易发路段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提高通行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保持高速公路良好的畅通率。结合成渝高速公路扩能改造,及早启动三环高速公路以内的渝宜高速公路主城至长寿段、渝武高速公路北环至北碚段、渝遂高速公路主城至璧山段、渝黔高速公路主城至綦江段及拥堵隧道的前瞻性扩能改造方案研究,适时开展分流方案的前期工作,确保高速公路畅通安全。第四章安全应急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完善运行监测监控网络,构建交通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公路的安全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努力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手段现代化、人员专业化、应急高效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运输安全保障。4.1 完善路网监测监控体系

以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为重点,加强路网运行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公路阻断动态监测功能,建立完善路网跨区联动协调机制,及时、全面、清晰掌握车辆通行和交通堵塞情况,提高路网运行监测能力。

1、加强公路网运行监测体系建设

依托现有监控系统,完善全市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图像识别、微波检测等运行监测系统,扩大高速公路监控覆盖范围,重点做好特大桥梁、特长隧道、高边坡、分离式路基和高接高立交等事故多发路段的动态监测,实现高速公路重点路段、特大桥梁和特长隧道监测率达到100%。

加快普通国省道路网监测系统建设,结合路网建设和交通流量状况,优化布局交通量观测站,实现对重点路段的交通流量、平均车速、车道占有率、施工占道、交通管制等动态信息监测率达到60%,普通国省道特大桥梁、特长隧道监测率达到100%;拓展观测站服务功能,完善公路阻断动态监测功能,将人工报告公路阻断信息电子化、规范化,通过GIS 实现地图与交通阻断数据直观、可视化的分析和查询,“十二五”期规划建设51 个连续式交通量观测站,投资约1000 万元。

2、建立完善区域路网联动协调机制

按照交通运输部国家公路网路网运行监测平台建设要求,加强高速公路运营公司、区县交通主管部门与综合执法队联动协调,研究跨区域路网仿真决策和协调调度支持系统,加强对重要易堵路段进行现场监管和交通疏导,并采取措施实行综合治理,避免出现大范围严重堵车现象。

4.2 增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

1、加快推进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与物资储备

积极推进“一中心六基地多节点”的公路应急救援三级网络。“十二五”期,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重点建设高速公路主城(双福)、万州(天城)、黔江3 个应急救援站和26 个应急救援点,为全市高速公路应急网络打下坚实基础,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应急救援专用通道,为全市高速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尤其是隧道群、分离式路基、长下坡等特殊路段交通突发事件提供快捷应急救援工作,实现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15 分钟,到达时间不超过1 小时。依托普通公路综合服务区和中心养护站房,在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网络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万州、涪陵等6 个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进一步完善一般区县应急救援节点建设,对全市普通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尤其是滑坡、塌方、水毁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实施快速抢通保通,实现普通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15 分钟,到达时间不超过2 小时。应急救援基地物资储备须本着“资源整合、平战结合、社会参与、协作联动”的基本原则,以现有公路养护、施工企业的人员、设备等养护资源为基础,针对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应急救援基地的等级结构与规模、应急资源配置需求,配备充足的机械设备、工程建材、照明设备以及方便食品、衣物等物资,同时与社会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应急物资供应机制,主要解决突发事件下基地应急物资供应不足等问题。【专栏 1】应急救援基地重点任务

1)高速公路: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站和应急救援点,其中应急救援站按3000 万/个的标准建设,配备大型应急机械设备(大吊车、大拖车、挖掘机、除雪车以及发电油机等)和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帐篷、食品、草袋、工业盐及其他保暖防滑防冻用具等);应急救援点按1000 万/个的标准建设,配备中小型应急机械设备(中小型挖掘机、发电油机等)和储备基本应急物资。

2)普通公路:依托国省道服务区、公路道班房建立市应急处置中心、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和一般应急救援节点,其中市应急处置中心按1000 万/个的标准建设,建立全市共享的信息化平台,配备大型应急机械设备和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主要设置于重要国省道的综合服务区内,按300 万/个的标准建设,配备大型应急机械设备和储备基本应急物资;一般应急救援节点,按100 万/个的标准建设,主要结合普通国省道和重要县道设置,配备小型应急机械设备和储备基本应急物资。

2、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责任主体、权利等明确的公路应急组织体系,基于重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交通突出事件的常发位置、基本特征等分析,结合交通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类别、人员伤亡情况、预估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完善全市公路交通应急预案,制定不同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专项处置预案,构建责任主体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并与相关预案有效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力争到2013 年,全面形成市、区县两级公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公路应急管理培训与定期演练制度,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将应急宣传教育培训纳入日常管理工作并作为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工作,提高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市、县(区)两级应急管理机构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专项应急演练。加强公路交通应急保障的宣传工作。

【专栏 2】应急救援预案体系重点任务

1)高速公路:2012-2013 年,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已发事件数据库和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建立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专项处置预案;2014-2015 年,利用新增突发事件及应急救援处理效果修正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应急预案共享,增强高速公路保障能力。2)普通公路:2012-2013 年,建立普通公路交通事故已发事件数据库和数据库动态更新机制,完善普通公路突发事件专项处置预案;2014-2015 年,依托普通公路市应急处置中心、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实现应急预案共享,提高普通公路保障能力。

3、畅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先期处置”的原则,建立全市高速公路、普通公路与毗邻省市高速公路相关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会商与应急联动机制,积极协调公安、消防和社会大型企业、地方专业救援队伍等有关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力争到2015 年,市区县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平台联网率达到100%,实现区域路网预警信息快速通报和协调联动。建立公路应急管理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公路应急保障能力。【专栏 3】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重点任务

1)高速公路:建立与高速执法“1 中心、3 支队、30 大队”、地方交通与路网区域社会企业等多者间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合作机制,依托路网运行监测,结合应急救援站和应急救援点,搭建高速公路网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高速公路“六个24 小时协作机制”。

2)普通公路:依托路网运行监测,构建交通主管部门与社会相关单位或个人的紧急调度与响应机制,建立“三级应急反应机制”,即一级机制以市公路局应急处置中心为主体、二级机制以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为支撑、三级机制以区县交通局(委)为主体的反映机制总体框架,对重特大公路突发事件,准确监测、及时处理,将社会与经济效益、人员伤亡等降至最低,确保公路运行安全。

4、加强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建设

按照“平急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建设、分级负责,统一指挥、协调运转”的原则,结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依托公路养护集团等养护企业建立高速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以区县公路养护部门、路政管理部门以及日常养护队伍建立普通公路应急抢险保通队伍,同时采取与专业公路工程企业、社会相关企业签订应急处置协议等方式,提高应急抢险保障能力。【专栏 4】应急抢险保通队伍重点任务

1)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站,选择养护行业内资深技术人才和经验丰富的养护人员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负责处置全市高速公路特重大特发事件任务;应急救援点,建立以巡查、养护、机电为主的应急救援队伍。

2)普通公路:市应急处置中心下设市道路抢险保通队伍,主要负责指导和执行普通公路特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处置的抢险保通工作;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主要负责抢通道路,确保抢险救援道路通畅,满足应急救援急需;一般应急救援节点,依托原有公路养护道班房人员组成,负责所辖区域内的应急抢险保通任务以及辅助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完成相关应急抢险保通任务。第五章出行服务

通过加大对高速公路 ETC 建设、完善公众出行信息收集与发布系统、研究收费站拥堵下通行方案、加快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服务区及道班房建设等,着力提高公众出行的服务水平。

5.1 提高收费站通行能力

1、加快推进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 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力争在主线收费站和主要区县出入口建成200 条以上ETC 不停车收费车道,配合建立并推广自助刷发卡系统、快速车道、车牌识别系统建设,着力提升各收费站出入口的通行速度,保证通行费用的安全征收,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同时为跨省联网收费奠定技术与规范基础。

2、加快高速公路收费站改造及规范化建设

高速公路收费站不仅是公路交通部门的窗口,更是树立交通行业新形象,展示行业新风尚的地方。“十二五”期结合高速公路路网建设,优化调整高速公路收费站布局,并结合交通量增长情况,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改扩建工作,加强收费站标志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公众形象。

3、完善收费站高峰期车流量应急措施

完善收费站特殊时期下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收费站在节假日期间必须保证配备充足的收费人员及完好的收费设备以满足收费站的正常运行,针对高速公路日常高峰时段和节假日车流量积压站点的情况,研究制定高速公路收费站快速通行方案,减缓高速公路拥堵,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在国家规定节假日免费通行前提下,做好高速公路快速安全通行的人员配备与技术保障措施,体现“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本质。5.2 完善公众出行服务水平

完善出行信息采集和发布系统,引导社会车辆合理选择通行时间和路径,切实提高公众出行的服务水平。

1、完善公路出行服务信息

以市交委统一的公众出行网站为载体,以整合公路业务相关数据资源为基础,丰富公路出行网上信息服务。以行业管理系统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信息监测为来源,以视频、图形、文字等综合媒体方式展现国省道动态通行状况,如通畅、拥堵、事故以及施工、封路等。重要路段、隧道、收费站等监控地点的视频图像或者截图信息定期刷新。以电子地图的形式,提供国省道公路交通图,包括行车路线示意图、主要出入口、车道、收费标准等信息。针对突发交通事件,可以提供预计恢复正常通行的时间、影响范围和建议的可替代路线。实现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出行信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要求。

2、完善出行信息发布方式

拓宽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的渠道和手段,为公路出行者提供出行前或者前方路段的相关信息,提高公路出行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市交委统一的“96096”热线对外窗口,建设公路交通出行服务呼叫分中心,使各类公路出行者能够通过呼叫分中心享受到高质量的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全面落实“路况信息5 分钟发布”等措施,完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信息情报板、公路路况信息查询系统、移动手机终端信息、微博客等信息发布方式,与广播电台、报刊和电视等媒体深度合作,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出行信息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要求。5.3 增强服务区综合功能

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服务区建设,提高公众出行服务能力。

1、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

按照高速公路服务区星级评定标准,结合全市各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扩充服务区功能,增加路况住处查询系统及交通信息导向标志系统,“十二五”期,新改建绕城、成渝、渝武等高速公路16 个服务区,整体提升重庆高速路网形象,为高速公路司乘人员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服务。计划投资约4.7 亿元。

2、启动普通国省道综合服务区建设

“十二五”期,以“五纵七横”普通国省道为重点,参照高速公路服务区模式,重点新改建一批普通公路综合服务区,拓展养护站房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养护科学生产和服务公众出行需求,预计规划建设普通公路综合服务区86 个,规划投资约10.9 亿元。5.4 提高路域环境综合水平

以“畅安舒美”为主题的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大高速公路和普通地方公路日常养护力度,确保公路畅通、安全、舒适。

1、加强路域综合治理

以高速公路执法队和区县政府为主体,联合公安等部门,形成综合整治合力,多管齐下、齐抓共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路域综合整治。定期开展公路沿线垃圾及堆积物清理,及时疏通边沟、桥梁和涵洞,完善公路沿线标志标线。

2、加强公路绿化美化

遵循“自然化”和“本土化”原则,坚持栽、管、护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公路沿线绿化工作,做好建成森林工程的管护和补植工作。“十二五”期,进一步完善渝湘、成渝、渝邻、渝遂、渝黔、渝宜、渝武等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建设,投资约2.3 亿元;实施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沿线通道森林工程1.7 万公里,全面完成国、省、县、乡道通道森林工程,鼓励、引导区县开展村道森林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通道森林工程建设任务,规划建设投资约10.7 亿元。

3、加强公路文化建设

通过沿线服务管理站点、信息发布设施、公路标志标牌等,大力宣传现代公路管理理念,普及公路基本知识,充分展示区域文化与生态特色,提升现代公路文明水平。【专栏 5】提高路网公众服务水平重点任务

1)加快推进 ETC 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力争在主线收费站和主要区县出入口建成200 条以上ETC 不停车收费车道,“十二五”期未实现ETC 覆盖率达60%,实现非现金支付使用率达40%。优化调整高速公路收费站布局,做好高速公路收费站的改扩建工作,加强收费站标志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2)开展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建设。完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信息情报板、交通语音广播、公路路况信息查询系统、移动手机终端信息、微博客等信息发布方式。

3)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和道班房升级。新改建高速公路服务区 16 个,力争在国高网的每条通道上打造出一对五星级服务区;优化布局普通国省道上养护站房,新改建养护站房共418 个。计划投资约15.6 亿元。

4)继续实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通道森林工程,投资约13亿元。第六章养护管理

6.1 规范制度体系建设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依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适时制定《重庆市公路管理条例》,并围绕该条例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和规范性文件,自上而下地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公路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完善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养护技术规范,指导公路养护企业完成养护任务,提高公路运行条件。修订完成《重庆市公路路产赔偿收费标准》,实现路产保护有章可循。

2、完善养护管理制度

修订完善《重庆市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管职责;制定出台《运营高速公路施工作业标准化管理规定》,重点规范运营高速公路施工作业交通组织、施工信息发布、施工工期控制以及施工监督管理等内容,严格工期控制,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提高施工文明化、生态化程度,维护高速公路良好形象。修订完善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务的收费标准和救援服务规范要求,确定清障救援工作原则和行为规范,规范高速公路清障救援服务。

修订完善《重庆市公路养护市场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养护市场准入制,重点针对养护单位资质以及桥梁养护、检测、加固设计、施工等养护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严格限制,并建立养护单位的信用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规范养护市场与队伍建设。贯彻执行交通部《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和《重庆市普通公路桥梁养护管理工作制度》,根据“事权一致、责任清晰”的原则,继续推行“桥梁养护公示牌”制度,全面落实区县桥隧养护的主体责任。制定《重庆市公路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构建以车辙、路面破损、弯沉值等路况指标为核心的养护决策体系与考核体系,完善养护决策工作流程,健全养护资金补助与服务质量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激励机制。6.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明确各级交通事权,完善财政支持体系,健全管理运行机制”的总体思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行养护生产市场化。

1、进一步落实养护职责

——建立权责明晰的责任体系贯彻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理顺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意见》(渝办发〔2010〕162 号)精神,进一步落实各区县政府对辖区内公路养护管理的主体责任,实现由部门主导向政府主导的转变。按照分级负责、权责统一的原则,落实好各级各部门的主体责任,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路养护管理的组织、指导工作;市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全市地方公路的养护规划和标准,监督和检查养护目标的实施;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是辖区内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级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抓好辖区内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村道养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加强基层养护组织建设健全县、乡级农村公路管养机构,县、乡级人民政府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或有明确负责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的职能部门,比例达到100%,真正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的转变。

2、完善财政支持体系

按照“事财统一、权责对等”的原则,充分调动区县政府办交通积极性,实现以群众为主向以公共财政为主的转变。一是建立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养护投入机制,按照“属地管理、以路定补”的基本原则,明确各级财政对公路养护的资金补助或配套标准。二是各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行业管理机构的财务收支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实现公路养护经费和职工基本支出纳入地方财政统筹,解决好养路职工社会保障问题,进一步理顺“修路”与“养人”的关系。

3、推行养护生产市场化运作

建立重庆市公路养护信用评价体系,对进入市场的养护单位采取优胜劣汰的筛选制度,以提高养护单位整体素质和规范养护市场。规范招投标管理程序,加大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大中修工程招投标监管力度,对养护信用综合评分处于良好或排名前列的养护竞投单位给予优先竞投的权利,把养护工程费的支付与养护工程质量费紧密挂钩,确保养护质量。

4、构建公路养护监督协调机制

树立“发现、处置、监督”相互分离、互相制约的网格化管理理念,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公路养护巡查效率和质量,主动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处置,构建科学有效的公路养护巡查机制,使公路管理中的养护作业、管理、监督等环节真正形成有机衔接、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

6.3 增强养护保障能力

1、加强公路养护装备与能力建设

以“畅安舒美”为主题的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为契机,结合路网改造,加快推进公路养护道班建设,逐步为公路养护施工及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专业养护机械装备,以及专用的通勤车辆和安全防护设施等,不断改善基层养护单位和人员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养护施工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提升基层养护单位和道班的专业化、机械化养护水平以及应急保障能力。

2、提高养护施工安全保障水平

严格执行《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加强对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的现场监管,督促养护施工企业按规定设置明显的施工及安全警示标志,切实做好养护施工路段交通组织管理工作,保障施工作业现场安全和车辆有序通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及运营单位要加大监督检查和省际沟通协调工作力度,统筹安排省际间相邻路段以及同一通道不同公路的养护施工计划,避免集中进行养护作业施工造成交通堵塞。6.4 推进养护科学决策

1、逐步推行预防性养护

以公路技术指数(MQI)、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路面平整度(RQI)、路面车辙(RDI)等指标为基础,分别建立全市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路面基础数据库,对路面平整度(RQI)和路面车辙(RDI)大于15毫米的路段纳入公路养护范畴,同时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分时间段实施更新,并以此为依据对应下达养护计划。

引进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理念,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全面实施预防性养护。准确把握预防性养护时机,科学选择预防性养护措施,路面投入使用2 至3 年一般要安排稀浆封层、碎石封层等预防性投入,投入使用4 至5 年要安排改性沥青罩面,保证路面使用寿命达到设计周期。

2、积极推进绿色养护

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切实转变公路养护方式,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普及冷再生、热再生等废旧路面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和施工工艺,积极推广采用燃煤灰、煤矸石、矿渣、废旧轮胎粉等废弃资源填筑路基或修筑路面结构层,逐步实现普通国省道养护中废旧路面材料50%循环利用的目标。积极推进公路生态养护,转变环保型养护的认识,重视对路肩、边沟、边坡、隔离网、活动护栏、中分带、行道树等的清洁、顺直与美观维护,坚持以精细化养护为手段,以文明样板路创建成果为依托,结合全市森林工程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公路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有效稳固路基,防止公路水毁、坍塌事故的发生。

加强养护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立公路养护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防灾减灾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重点开展“三峡库区极端气候衍生公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等公路防灾减灾、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大力推行农村公路安保、干线公路科学养护等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工程带动全市公路养护技术的提高。6.5 提升路政管理水平

1、建立和完善治超长效机制

深入贯彻《重庆市车辆超限超载长效治理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坚持政府主导,落实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治超责任。坚持“科技治超、源头治超”的思路,与公安、安监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综合利用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研究货物源头监管和驾驶员违法超限超载记分扣分机制,从源头遏制超限超载。

2、完善公路超限超载预检系统

构建超限运输监管网络,推进主线收费站、匝道收费站入口的超限卡口管理系统和省际收费站相邻路段超限预检系统建设,加强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联网监控系统数据共享以及业务流程联动。全面建成29 个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站,保障公路桥梁结构物安全,避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和财产损失,力争将超限超载率控制在5%以内。

3、加强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进一步理顺公路超限运输管理关系,梳理超限运输审批流程,实行和落实好“首见责任制”工作要求;修订超限运输管理协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审批(市公路局)、监管(执法机构)、协助(经营公司)的职责任务,健全超限运输管理协作办法。逐步推行网上行政许可、大件运输跨省联合审批、首问负责制等服务措施,逐步形成业务规范化、手段现代化的路政管理体系,实现路政案件结案率达到98%,路政许可正确率达到100%。第七章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各级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要上下齐心、通力协作,将落实规划实施工作作为“十二五”期的大事来抓,认真履行管理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要分解落实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及时协调解决行业管理中职责不清、配合不力的问题。二要建立分层次的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问责机制,中期检查评估与后评估相结合,在全行业内公布考评结果,将考核结果与评先争优、职务升迁挂钩,为规划目标实施创造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

2、增强资金保障

“十二五”期预计全市公路养护建设资金需求约313 亿元,其中高速公路49 亿元,普通公路264 亿元,为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应千方百计增强资金保障。研究建立高速公路养护资金与通行费挂钩制度,制定高速公路养护工程资金预算方案,并列入各高速公路营运单位预算,建立高速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切实保证养护资金到位。大力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和政府债券对地方公路养护与建设的投入,出台地方公路养护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积极争取区县公共财政对地方公路养护支持,全力保障地方公路大中修工程和日常养护的资金需求。

3、推进科技创新

提高公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把科技交通作为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重点开展公路防灾减灾、节能减排等技术研究,促进行业技术开发和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大力推行公路安保、干线公路科学养护等示范工程建设。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研究工业废渣、混凝土路面再生等绿色技术的应用,加强老旧隧道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推广应用LED(发光二极管)等节能灯具,打造绿色隧道。同时,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联网管理、收费公路管理、路政管理、治超等业务系统及公众出行服务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4、加强人才建设

积极引进公路养护人才,加强与交通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培养桥梁养护工程师、路面养护工程师、隧道养护工程师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建立公路养护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制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桥梁养护工程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路面养护工程师、边坡养护工程师达60%;公路养护工、桥梁养护工、隧道养护工鉴定持证率达到100%。

2.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二

1 农林科技创新基本情况

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林科技创新工作,不断采取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农林科技投入、完善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等政策措施,推动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农林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不断增强,农林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有效支撑了河南省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和现代农业的较快发展。据统计,当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6%左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4年农业总产值7 549.11亿元,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50%,2015年林业总产值突破1 600亿元。

1.1 强化农林科学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针对主要农作物生产中高产与优质、高产与稳产的矛盾,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贮藏加工、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了豫南豫东小麦中低产大面积均衡增产、玉米耐密高产、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等产业关键技术研究。累计通过审定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系)39个,筛选主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优良品种213个,制定发布地方产业技术标准47个,专家成员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科学技术奖励30多项。在原始科技创新方面,河南省农业科研院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仅河南省农科院就主持获得包括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9项,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81个,其中国家审(鉴)定品种11个,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和通过国审品种数量继续居国内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前列。“十五”至今,河南省共主持获得农业领域(农林畜牧)国家科技奖励3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矮抗58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浚单20),二等奖29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1项,农业领域获得国家奖数量稳居国内前列。河南省共通过省级及以上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906个,其中国审(鉴)226个,居国内前列;获得植物新品种权35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00余项。尤其是在农作物遗传育种、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可体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农作物遗传育种领域总体水平跃居国内领先行列。

畜牧业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畜禽新品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一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稳步推进,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和饲草饲料开发利用加快推进。二是主要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净化集成技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及管理机制、动物疫病快速检测试剂、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综合防控技术4个方面的疫病防控研究。省农科院率先建立了完善的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破解了动物疫病早期快速诊断的难题;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细胞克隆技术、免疫佐剂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首创了多个禽流感灭活疫苗。

林业科研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支撑了林业生态省建设。2011年以来,河南省林业系统完成国家林业局科技项目26项,国家“948”项目6项、行业专项9项,省级科技项目46个,组织实施科技兴林项目156项,组织鉴定省级林业科技成果72项,200多项获得市级林业科技成果,有51项林业科技成果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制定了国家标准、林业行业标准、省级和市县地方标准200多个,其中省级地方标准161个(截至2015年)。2015年,由河南农大范国强教授团队研究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是河南省林业系统在“十二五”期间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

1.2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河南省十分重视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强调要完善创新载体平台,整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区域创新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农林创新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农林科技创新从科研点到创新链再到创新面的延伸。

近年来,全省各地努力推进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结合,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如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申报的河南省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阳天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的河南省栝楼产业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被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佳多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被河南省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河南农大共同成立佳多植保新技术研究院和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目前已制定植保器械七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此外还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设计8项,著作权3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农林病虫害自动测控物联网(佳多ATCSP物联网)已示范成功,目前全国已建立这种测报系统2 00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该物联网包括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小气候信息采集、生态远程实时监测、信息处理等设备,同国内农业物联网相比,处于国内领先,特别是在硬件上已达到国际先进。目前安阳全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

信阳市以市林科所为主搭建了河南鸡公山国家级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大别山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厅级重点实验室、豫南大别山区木本粮油试验示范基地、河南大别山省级森林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工程技术中心4个林业科研创新平台,近年来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级7项,市级12项。

许昌市鄢陵县依托现代名优花木科技园区,与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中心,为花卉产业向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供了支持。

1.3 完善农林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农林科技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河南省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围绕农林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需求集聚高层次人才,培养技能型农林科技人才,完善利于人才充分发挥的政策环境,着力建设规模宏大、勇于担当、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全省林业系统现有科技人员6 000余人,现有省、市、县林业科研机构66个,职工总数1 650余人。全省林业系统和在豫林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共引进和培养博士135余人、硕士7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二是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进村入户,以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基础,提高农林科技服务能力,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之路。近年来,河南省每年都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赴农村提供科技服务,并组织科技特派员下乡帮扶。安阳市规划建设的28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已全部建成,2015年还选择12个区域站开展特色区域站建设,加大特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点带面,形成规模化区域特色农业。鹤壁市依托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林业工作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围绕新品种及新技术引进推广、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周、千人包千村等农林科技服务活动,2015年共指导农民9 500人次,直接指导农户6.2万户次,培训指导农民10.7万人次。三是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科技成果示范转化。鹤壁市农科院以玉米品种、种质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力量为基础组建了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公司—河南永优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拥有分子育种实验室、河南省玉米良种培育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在海南、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建立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构建了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永优”商标,“浚单”商标被评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省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强化建管机制创新,培育全国优质小麦生态功能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先导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鹤壁市被批准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全国首批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气象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市、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也是全国两个以粮食加工为主的示范区之一。

1.4 着力搞好应用研究,推进生产科研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河南省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注重营造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政府合理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活力显著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注重“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林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对接,自主创新和应用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安阳全丰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多款智能农用无人机,获得科技部成果鉴定及国家专利20余项,其探索创新航空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得到汪洋副总理的肯定。2015年建立农飞客服务平台,开展以飞防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构建“平台+工具+终端+服务+网络信息”的全新农业生态服务模式。许昌市农机局筹建的跨区作业指挥中心,发挥信息化引领作用,使农机服务进入物联网应用的“大数据”时代。其构建的智能调度、智慧农机、技术服务、安全监管4大系统,由河南省农机智能调度指挥平台、GPS农机车载终端,许昌农机物联网GPS测亩计产平台、“智慧农机”车载终端,技术服务车系统、远程指挥和安全监管可视系统等构成,形成了实时分析、对接供需、调配机械、快速抢修、测亩计产、应急处置6大功能,使精准调处能力和为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许昌市跨区作业指挥中心被农业部信息中心确定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

1.5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激发科技创新动力

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制度,加强创新成果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如省畜牧局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项目分别给予10~50万元奖励。二是加大农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广泛进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宣传,培育农林品牌,加大侵权行为查处力度,以强化执法为保证,依法维护创新创造者的合法权益。2015年,全省各市县共印发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和打击制售假冒林木种苗宣传材料、标语3 000余份,省、市、县(区)组织开展种苗执法检查189次,参加执法人数1 200人次。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河南各级政府从体制改革、资源投入、环境营造等方面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保障。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科技创新先试先行试点,用活用足国家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在产业投资、财税金融、人才培养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持续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创新政策的审查、协调机制,大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河南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方案》(豫政[2016]2号)等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发展步伐。仅省财政设立的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专项资金,2010-2015年间就累计支持9 440万元,其中2015年达2 075万元。各地市也积极做好政策支持,如安阳市制定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安阳市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安阳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林科技发展。

2 存在问题

虽然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林科技创新经费不足,政府投入方式尚需进一步优化。

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工作连续、稳定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竞争性科研计划的短周期与农林科技创新的长期性、连续性规律存在矛盾,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工作难以得到连续稳定的支持。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够紧密,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着科技型企业融资困难,融资规模小,科技融资服务平台缺乏等问题。

二是科技创新体制不适应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屏障有待突破。

现阶段河南省农林科研系统尤其是作为主导力量的省、市两级农林科研院所还存在着相互割裂、各自为战、功能定位不明晰、研究内容和层次同质化、方向任务重叠、低水平重复现象普遍,资源配置碎片化、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科研评价机制不够健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细。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

三是基层科技推广组织不完善,新型服务体系没有完全建立。

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执法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尤其是乡镇林业工作站机构缺失、专职林业技术人员不足情况亟待解决。农技站与农民对接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结合不够紧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农林科技集成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支撑能力不足。

目前还存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科交叉与融合深度不够,协同创新机制不足,缺乏有效配套的情况。需要科学确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建设,培育以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和风险资本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 推进农林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3.1 加大农林科技财政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农林发展的引领作用。一是强化政府在农林科技创新投入中的主体责任,加大农林科技投入。重点是调整和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公益性、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的研究投入。二是遵循农林科技创新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逐步形成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农业创新工作,培育科技型企业,逐步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三是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新型商业模式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逐步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的力量。

3.2 加快推进全省农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为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加强不同机构、不同学科间的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应从体制机制方面加强农林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做好顶层设计,科学确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确立对不同创新主体的支持方式,建立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公益性服务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3.3 抓好技术推广组织建设,完善基层农林服务机构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专业农林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加快培育农林社会化服务机构。一是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加强专业技能型、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三型协同”培训,开展精准培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二是健全基层农林科技推广体系。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政策措施,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执法等农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充分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职能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农村城镇化、土地规模化经营等趋势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科技需求多元化的需要。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发展农林生产性服务业,推广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新型服务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领办的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物资、技术、信息、管理等农业综合服务超市。

3.4 健全科技创新保护机制,加大农林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司法与行政执法衔接,强化综合行政执法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推进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保证创新者对创新成果的一定占有权,排除仿制者对农林科技创新产权所有者利益的侵犯,让农林科技创新主体最大限度地承担其经济责任并享受创新所带来的利益。

摘要:农林科技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调查河南省“十二五”农林科技创新情况,旨在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和建议,为今后河南省农林科技创新提供参考依据。

3.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三

2013年,省委、省政府又针对我省交通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特点,立足于扩大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腹地、增强粤东西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适时调整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明确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要从6500公里增至6840公里,与陆路相邻省份要开通3条以上出省高速公路通道,省内干线高速公路全面启动的建设任务。

为按时完成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全省各有关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以超常规的工作力度和务实过硬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确保了“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

通车里程再创新高

据省交通部门统计,“十二五”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166亿元,比原计划增加7.7%,比“十一五”增长112%;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79公里,比原计划增加31.2%;在2014年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8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的基础上,到2015年底,通车里程达到7018公里,在全国率先突破7000公里,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十二五”期间,建成了大广、乐广、二广等一批重点项目;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汕昆、武深等重点项目全面加快推进;深中通道先行工程、大潮、梅平等项目按期开工建设;玉林至湛江、罗定至信宜高速公路等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续建项目、开工项目、储备项目3个批次紧密衔接、梯度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网络结构明显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13个县通达高速公路,圆满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目标;新增8条省际对接高速公路通道,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达到17条,实现与陆路相邻省份均开通3条及以上出省高速公路通道。

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网络明显改善,通车里程达到3282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51%;茂名市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翻番;粤北5市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均超过50%。外通内连、协调均衡的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

“十二五”最后一年的2015年,全省建成高速公路11项,新增通车里程738公里,建成里程比原计划的604公里增加134公里。全年新增8个县通达高速公路(紫金、陆河、揭西、高州、茂名、平远、连平、新丰),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新增3条出省通道:其中济(南)广(州)高速公路平远至兴宁段和大(庆)广(州)高速公路连平至从化段分别通往江西,包(头)茂(名)高速公路信宜至电白段通往广西。出省通道达到17条,与陆路相邻省份均实现3条及以上出省高速公路通道。

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省高速公路网络得到极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步缓解,为我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及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促进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目前,高速公路网已覆盖了我省主要铁路、港口、航空枢纽,成为连接各种运输方式的纽带,提高了综合运输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推动了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升级。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区位明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加速。三是提升了广东在区域经济合作和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我省对周边省份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服务和联通功能,为拓展我省经济腹地、增强开放辐射能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保障我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高速公路建设带动钢铁、水泥、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拉动即期投资。五是为推动我省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高速公路将大城市、沿线城镇和乡村连接起来,提高了城镇化水平、加快了城市扩容提质过程,而高速公路建设则通过直接、间接方式扩大了就业机会,并促进了交通资源的全社会公平共享。

“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原因

“十二五”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能呈现上下联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主要是在项目融资、前期工作、组织领导、协同配合、督促检查等方面都探索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科学合理、统筹协调、高效务实的工作体系:

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徐少华常务副省长等领导高度重视高速公路建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和亲临现场调研督查,及时解决建设难题。省政府专门成立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同时成立以市长为总指挥的分指挥部,实行定期现场督导、挂点督办制度。

投融资体制机制推陈出新

省委、省政府全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五年安排超过500亿元用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BOT”、“BOT+EPC”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高速公路建设。以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省市合建”模式,统筹省、市两级政府的筹资和建设能力。及时成立新的融资平台—省南粤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加大高速公路项目的融资力度。

上下联动加快审批进度

省高速公路建设总指挥部发挥组织协调和项目督导的“中枢”作用,对前期工作进行上下衔接和工作统筹、协调;省有关部门主动靠前服务,落实“并联审批”、“绿色通道”制度等措施精简审批事项;各地市政府更是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共同创造了省市联动、合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良好局面。

分解责任目标,强化督导考核

将各项目责任目标进行量化和分解,省、市高速公里建设指挥部围绕《责任表》不断强化问责和跟踪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推进。

全面推行征地拆迁包干责任制

由地方政府按照批复概算中的征地拆迁费用包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

扎实抓好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

各项目业主积极发挥建设主体责任,不断健全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省、市主管部门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全面打造“优质工程”、“阳光工程”、“安全工程”。

“十三五”我省投5000亿元,高速公路里程要达1.1万公里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紧紧围绕“畅内网、联外网、优衔接”目标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基本建成全省高速公路网络,更好发挥高速公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是“畅内网”,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粤境段和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及畅通城市群内外通道,加强珠三角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二是“联外网”,基本建成出省和连通港澳的高速公路,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之间拥有5条或以上高速公路通道,全部建成通港澳的6条高速公路通道。三是“优衔接”,加强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衔接,推进与高快速路接驳的公路的升级改造,完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设置,进一步提升“县县通高速”的成效,强化高速公路对县域、中心镇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辐射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元,新开工深中通道海中桥隧主体工程、罗定至信宜、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等项目,新开工里程超过1200公里;分段实施沈海高速公路等拥堵路段的改扩建工程;推进3583公里续建项目,确保港珠澳大桥、汕昆、武深高速公路等项目按期建成通车。到2017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要超过8100公里;到2020年底,高速公里通车里程力争达到11000公里,外通内联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进一步完善,为充分发挥我省连接港澳、辐射泛珠、服务全球的区位优势,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4.河南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讨论稿 篇四

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讨论稿)

“十二五”是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全面推进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适应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依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河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和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人口计生部门把信息化建设列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础性工程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加大投入,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体系框架初步确立。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建设、集中应用”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人口个案信息采集管理与服务业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基本形成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应用模式,初步确立了信息化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支撑性地位,基本建立了建设、业务、监督等信息化工作机制,初步整合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资源,实施了互联网和人口计生专网互为补充的网络构架,使业务应用部署更为合理,覆盖更为广泛,管理更为安全。

2、全员人口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率先提出了全员人口信息省级集中管理模式,自主研发并全省统一应用了人口个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省级数据集中和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信 息收集、传递处理、质量控制等机制。部分地方探索建立了人口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和平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内容和深度不同的人口信息共享实践,初步开展了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的试点工作。

3、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建成了贯穿省市县乡四级、具有较高带宽的基础通信网络,通信网络到乡级覆盖率达到100%,部分地方已覆盖到村、社区级。全省共建立办公局域网1385个,建设标准化机房1905个,配备计算机16437台,2712个单位配备了防病毒软件,全省人口计生系统已建立门户网站229个。人口计生信息化环境初步构建,为提高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4、业务系统建设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初步建立了以全员人口数据库为基础的全员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省内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利益导向管理信息系统等核心业务执行系统,实现了流动人口信息国家级、省际、省内多级交换模式,实现了利益导向政策信息的省级集中管理。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成功实施了河南省PADIS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全省一定范围内建设并应用了技术服务、设施设备统计、药具管理等事业信息管理系统;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普遍建立了面向公众的门户网站(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在线咨询服务和行政办事,促进了政务信息公开,“河南人口网”在省政府部门网站绩效评估中屡创佳绩;建立了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

5、标准规范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安全进一步加强。制定下发了《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范》,在国家人口计生委指导下,完善了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与分类代码、人口计生系统行政区划代码、统计监测、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信息管理规范。初步建立了人口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和信息安全制度体系。

6、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各级人口计生部 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全省各省辖市、各县(市、区)建立了信息中心,增加了编制,充实了人员,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按照县乡管理规范以及工作人员能力标准等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信息岗位练兵、信息化水平评估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各级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存在问题

1、人口计生信息化观念不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部分地方对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人口计生信息化纳入到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缺乏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人口计生信息化实施计划和有效措施,开展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参差不齐;信息化建设归口管理方、业务需求方和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方的边界尚待进一步明确,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设需求和项目资金缺乏有效整合。

2、信息化整体工作不平衡,纵横差距均较大。省、市、县、乡在数据省级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应用的规范尚不健全,尚未普遍形成多级联动的数据变更机制;信息标准化程度及覆盖率、准确率、变更及时率还不高;部分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滞后,生殖健康服务环节产生的数据没有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利用;基层微观服务与上层宏观管理与决策分析支持的应用模式还未普遍建立;不同地区、不同业务的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距,在硬件设备投入、管理机制创新、标准规范建设、业务系统应用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网络及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有限。

3、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公共服务能力较弱。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还未普遍建立,人口信息采集手段比较单一。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技术性标准建设亟待加快。人口计生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网站未能实现高速互联。人口计生信息集散功能不强,人口计生信息化为广大社区、农村和社会管理等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足,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建立。

4、资金、人才制约依然存在。少部分地方信息化建设欠账较多,制约全省总体发展。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需求旺盛与资金不足的矛盾始终存在,经费投入未形成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人员培训还缺乏足够的经费保证。多数单位尚未建立信息中心,缺乏专职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技术队伍;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高、中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欠缺,信息队伍的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要求,广大计生工作者和管理服务人员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同信息化发展需求不相称。

(三)发展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强化人口、地理、金融、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央《决定》和省委《意见》也从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口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发和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安全预警预报、基层管理服务等综合信息系统等方面对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越来越明确,对人口信息支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国家人口计生委确立了“金人工程”建设项目,国家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落户河南,人口计生信息化的发展面临战略层面的良好发展机遇。

2008年我省颁布实施《河南省信息化促进条例》,从政策层面规范了信息化工作,为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效率、丰富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手段,在全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落实社会管理创新重大部署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现实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已有的工作基础,面向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 盾和重大问题,加快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在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中发挥应有的基础性作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6‟22号文件精神 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意见》,按照国家和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适应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能拓展和改革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以完善管理体制、重组业务流程为动力,以开发高质量的全员人口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提高应用水平为重点,实现信息化与主要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推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口信息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省统一的政务内外网络平台和公共网络资源,形成较为健全的满足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业务运行需求、数据传递安全、运行成本合理的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标准统一、管理规范和应用框架清晰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管理,实现业务系统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在各级的应用。人、财、物和政务办公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跨部门信息共享交换及业务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与国家全员人口基础信息库信息交换和共享;信息安全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和信息工作机制趋于完善。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以一个数据库为核心、三个信息采集渠道为突破、四个体系为保障、九个应用平台为主体、两项工程为先导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咨询、科学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得到明显改善和加强。

2、阶段性目标:

(1)机构人员目标:2015年底,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全部成立人口站,配备2名以上(具有计算机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90%的乡级以上人口计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60%以上的村级实现信息采集与录入预处理。

(2)业务系统目标:2013年底,实现全员人口数据库与奖励扶助、流动人口等个案信息数据库的无缝对接,实现数据更新的一致性;建立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服务信息采集点并与全员人口信息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管理与服务工作一体化。2014年底,实现面向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的政务办公自动化,实现内网办公系统省、市、县、乡全覆盖。2015年底,实现与公安部门的人口基本信息比对、与卫生部门的出生实名信息采集交换、与民政、教育等信息共享;公众服务事项基本能够实现网上处理。面向社会公众和有关方面的各项服务不断健全;不同地区信息化发展差距缩小。

(3)数据质量目标: 2013年6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15年80%县(市、区)实现服务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人口信息准确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三)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强调信息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政策和业务流程统一的项目、跨省应用项目、国家对接项目由省人口计生委遵照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规划建设,统筹推广应用,省辖市以下不再开发独立的业务应用系统。对于特殊需求,须在省级指导下开展带有创新性的业务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采取系统物理到市级、终端服务到乡镇、采集设备到社区、公共服务网上行的布局模式,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促进不同地区信息化均衡发展。

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人口计生工作思路与方法转变,优先选择制约事业发展、社会需求明确的难点和重点业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注重业务创新和流程优化,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3、资源共享,保障安全。注重跨业务、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注重与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并发挥信息资源对全社会发展的有效贡献度。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进人口计生系统内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安全互联互通。

4、集约建设,务求实效。增强成本效益意识,加强建设项目和经费的统筹管理,防止重复建设、交叉建设。坚持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合理控制建设和运行成本。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国内自主可控的先进成熟、适用稳定的技术和产品。在掌握主动权、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推进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的外包和托管模式。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和完善全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服务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的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管好用好现有省人口计生专网。结合省政府对电子政务网的要求,逐步利用省内电子政务网络资源,实现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以及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网络联通,实现全系统的内网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暂时覆盖不到或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的地方,可遵照安全、保密的有关规定,因地制宜,利用其他公共网络设施进行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县三级的内外网隔离。积极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核心业务中的应用。

2、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框架建设。(1)一个人口基础数据库

完善人口信息管理和服务政策,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汇 集形成以人口服务管理档案为主体内容,覆盖全部人口,真实、准确、实时、完整的全员人口个案基础数据库。

(2)三个信息采集渠道

开展全员人口信息采集机制创新试点工作,创新基层信息采集制度,建立部门间互利互赢的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坚持自主采集。即工作人员直接进村入户采集信息。----加强办事采集。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村级月报告单收集上报信息的做法,通过将县、乡人口计生行政管理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的办事流程信息化,在网上为民办理日常事务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和核对。探索建立人口计生部门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协同相关部门满足群众需求过程中间接获取人口信息的办法。

----推进部门协同采集。通过完善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推动部门协调,形成信息定期交换制度,核对和补充相关人口信息,提高信息采集工作效率。

(3)四个基础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建立与国家人口计生信息化标准规范相衔接、符合我省实际的人口计生信息化规范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数据体系规范,定义数据标准,确定数据采集、加工、交换、使用规范,确定立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范, 编制相关标准及实施要求,形成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标准体系,确保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人口计生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人口计生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构建省、市、县(市、区)、乡四级人口信息技术培训培养机制和信息服务体系。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各类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构信息设施的使用、维护和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与信息服务,提高应用效率和效益。多形式提升全系统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积极引导GIS、多媒体、3G、移动终端等成熟的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到“十二五”末,实现信息技术在人口计生主要业务工作中的全覆盖,全系统工作人员信息素养进一步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使信息化成为推动人口计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全省人口计生信息监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人口计生信息常规监测制度和定期预报制度,探索建立人口计生信息质量评测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以人口基本信息为基础,核心业务数据和事业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人口计生信息监测管理平台,重点实现对人口基本信息、婚姻、避孕节育、生育、人户分离、人口结构等情况的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并及时上报,实时监控人口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动态分析和预测,为人口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安全运行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国家、省级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制定全省人口计生系统统一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推进实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等级保护认证;增加软硬件安全产品投入,增强网络防护能力,增强系统集成安全能力;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和网络运行安全监控;加强对各级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实行信息安全人员执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人口计生信息化健康发展。

(4)九个应用平台

加强优质人口计生信息资源建设,建成支撑我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升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促进人与家庭全面发展的河南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基础数据库、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资源库及人口信息管理与政务公共服务、人口信息共享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切实提高人口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

----人口计生村级应用平台(面向乡、村人口计生系统)。以全员人口基础信息为核心,构建较为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在统一标准和业务规范下,实现包含人的基础、历史、空间、亲缘、计划生育和工 作扩展等指标在内的全员人口个案信息管理,为流动人口、利益导向、生殖健康、行政办事等所有基于人和家庭的业务管理子系统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全面管理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业务标准等依据信息;建立适用于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指标,适当收集相关地理、经济、资源和环境信息。完善数据采集渠道,突出村级信息引导和服务功能。

----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平台(面向县以上人口计生系统)。进一步完善人口信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积极推进人口决策支持系统在省、市、县三级的应用,依托全员人口统筹管理数据库,并有效收集和整合相关部门人口信息,加强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迁移、就业、贫困等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综合分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施逐级管理与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

----人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信息化管理和应用部门)。适应社会公共管理方式的变化,实现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按照政府、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人口信息资源综合利用、高效服务的需求,依托人口计生部门现有人口信息生产、更新与服务架构,以及相关部门运行的非涉密广域网物理链路,建成省内互联互通的一体化的人口信息资源库和应用平台,优先实现人口计生系统内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分建共享、联动更新、协同服务的高效运维机制,重点探索人口信息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应用与支持,全面提升人口信息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人口信息共享平台(面向相关部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合、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跨部门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一套完整的基于全员人口信息的、服务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人口信息资源数据分类、编码、存储、交换、共享和服务等标准体系,开发和应用以数据采集、管理和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人口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现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数据的收集、整合、存储,引导人口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化增值,规范人口信息资源公益性服务行为, 建立我省人口信息动态采集、共享校核和应用服务长效机制,统筹人口计生、公安、人社、卫生、民政、教育、住建、残联和统计等相关部门人口的信息,整合形成标准统一、更新及时、真实准确的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人口计生便民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梳理人口计生部门生育证、独生子女证等13类证件办理和审批事项,搭建“一站式”公共服务便民平台,实现全省网上办理、行政审批和效能监察的信息化、网络化。

----人口计生信息统计监测平台。从不同业务角度,全方位开展统计监测工作,形成对人口信息“适时采集、动态监测、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综合统计监测体系,全面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科学把握人口变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及时发布人口安全预警预报;随时掌握流动人口现状及趋势,为提出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建议提供信息支撑;探索人口与地理信息的综合应用,为研究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提供分析手段。开展出生缺陷监测和避孕药具使用不良反应监测。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依托全省人口计生专网,建立人口计生部门内部电子政务系统,适时开展会议通知、正式公文、领导讲话、工作简报等无纸化传输;逐步开展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提供音频和图像信息服务,实现办公业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畅通快捷的信息化渠道。

----人口计生网站群集成应用平台。建立以“河南人口网”门户网站为枢纽、以各省辖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委、省市两级人口计生委直属单位网站为节点的人口计生系统政府网站集群,建立集群模式下的网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网站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和服 务资源,实现主要业务信息与网站门户互联互通。

----人口计生社会应急平台。规范人口和计划生育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依法行政人员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工程项目

1、河南省“金人工程”项目。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努力实现河南省“金人工程”省级立项。完善各级人口计生部门政务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形成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资源库,建设分层级的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成与人口计生工作相关的应用系统,实现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监测的实时准确,统计分析的及时实用,决策支持的科学合理和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规范到位。建成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安全保障设施,从根本上提高“金人工程”的安全保障能力。支持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运行。

2、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建设项目。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指导下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实施中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项目建设,做好中部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的采集、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口数据支撑。

3、数字化服务站示范工程。

以打造“数字化服务示范站(中心)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级计生网络资源和数据资源,整合各级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现有技术服务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再造。按照统一管理规范、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软件配置的标准,精心构建以省、市、县(区)站为中心、乡镇(中心)所为终端,涵盖全省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和行政主管部门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重点建设以电子计划生育技术文书、生殖健康档案、查孕 查环随访记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以科技报表生成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平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建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实现与全员人口基础数据库共享数据,使优质服务各项工作情况及时反馈到计生管理部门,为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深层次需求的开展提供保证。

四、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必要手段。人口计生信息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任务,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全新的人口管理机制、服务模式和内容,加快信息技术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信息化协调推进体制

成立各级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责的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明确信息化工作管理职能部门,加强统筹协调,理顺关系,统筹人口计生信息化在各部门中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人口计生信息化的总体效益。加强政府在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成立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作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专家咨询机构,为河南省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提供规划建议和技术咨询。强化河南省人口信息中心的职能,加强人口数据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和支持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三)规范评估管理,为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 立和完善人口计生信息化检查评估机制、人口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和激励机制,定期考核评价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加大对数据质量、网络安全、项目实施的监管力度,实行绩效挂钩和问责制度。继续开展数据质量信得过活动和信息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开展数字化服务机构示范评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把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纳入各级人口计生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切实推进人口计生信息化工作。

(四)提升队伍素质,为人口计生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建立人口计生信息化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机制。建立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大引进与培训的力度,加快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计生委主任队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行政管理队伍、具有研发能力的骨干队伍和网络信息管理员专业队伍“四支队伍”建设。关心信息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规范对聘任的微机员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并把应用现代人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人事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省、市、县人口计生信息技术应用先进的评选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性和创造性。

5.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五

一、“十一五”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在迎接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背景下,全省交通行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深刻认识交通运输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坚决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个大局,按照“强投、强推、强管、一提速”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共克时艰,主动作为,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任务,公路、水路交通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海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全省公路水路规划投资185.3亿元,预计完成投资214.6亿元(公路156.9亿元,水路57.7亿元),完成规划投资的116%,为“十五”完成投资的3.3倍。

(一)公路路网结构明显改善

预计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1000公里,较“十五”末增加3423公里左右,路网密度达到61.8公里/百平方公里。“十一五”期,公路建设重点围绕提高网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及通达深度,一是继续完善岛内高速公路主骨架。先后完成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东线高速公路左幅大修等工程建设,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开工建设,进展顺利,中线高速公路屯昌至琼中段、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段及“横线”万宁(琼海)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持续推进;二是重点改造国省干线公路网。国道G223海榆东线海口至陵水段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国道G225海榆西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三亚段、云文线、白洋线、长本线、和新线、曲新线、隆三线等国省干线改造的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三是积极推进园区出口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儋州出口路改建、文昌福耀硅砂厂出口路、东方化工城出口路等项目相继完工,工业园区的交通条件得到有效改善,金牌港疏港公路、马村港疏港公路等工程项目进度继续加快实施,有力支撑了沿海港口的全面发展,旅游公路方面,博鳌南港大桥、三亚雅亮大桥已经交付使用,万宁东澳至风濠公路一

-***厅将采取积极措施,加快项目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的进度,预计到年底可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其他项目完成2.31亿元。

预计到2010年底,全省交通运输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如下:

(一)港口生产情况

预计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9807万吨,同比增长17.52%,外贸吞吐量2018万吨,同比增长19.41%,集装箱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0.4%,货重1035万吨,同比增长46.97%,滚装车标准量219万辆,同比增长16.26%,滚装车重量3167万吨,同比增长18.89%,旅客吞吐量1159万人,同比增长27.2%。

(二)公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公路货运量13406万吨,同比增长23.68%、货物周转量853187万吨公里,同比增长7.4%、客运量42440万人,同比增长7.5%、旅客周转量147559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9.21%。

(三)水路运输情况

预计2010年水路货运量8190万吨,同比增长18.13%、货物周转量962860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40%、客运量1391万人,同比增长15.34%、旅客周转量2927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2.09%。

(四)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预计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完成17.67亿元,水路运输完成14.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42%、-65.13%、10.15%。

二、2010年具体工作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我处积极与交通运输部沟通,争取交通运输部加大对我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积极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协调,争取改善我省进出岛交通条件。具体情况如下:

1、与交通运输部衔接情况 ①推进部省协议签订

为争取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发展的支持,我厅积极向交通运输部请示、汇报工作,认真起草《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简称《会谈备忘录》),董宪曾厅长亲自与交通运输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沟通、协调,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争取交通运输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大力支持。8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副省长姜斯宪率队赴京与交通运输部李盛霖部长在北京海南大厦举行了会谈,共同签署了《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纪要》(简称《会谈纪要》)。

②跟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会签

3月18日,我厅综合规划处姚建勇处长赴北京跟踪协调交通运输部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会签意见,3月1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函》(厅规划便[2010]49号)已将意见反馈国家发改委。

2、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衔接情况

为改善公路、水路进出岛的交通条件,保障进出岛交通的顺畅、快捷、安全,2010 年3月12日,我厅董宪曾厅长亲自带队,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在湛江徐闻召开广东海南两省交通运输琼州海峡现场调研会,调研琼州海峡运输现状,研究推动两省交通运输合作。5月31日,董宪曾厅长再次赴广州,与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何忠友商谈两省交通运输合作相关事宜。8月28日,在福建参加“9+2”会议时签订《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全长30公里,总投资17.9亿元。2008年3月28日开工,今年上半年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办理三亚绕城高速公路项目用地报批手续,目前该项目用地材料已报国家国土资源部,目前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2、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总里程66.6公里,预算总投资27.3亿元。2009年8月17日开工,项目前期工作2009年已基本结束,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准备工作。

3、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全长324.35公里,批复概算5.69亿元。其中K164~K196、K299~K349+350段我厅于2010年4月6日以《关于海南西线高速公路K164+000~K196+000和K299+000~K349+350段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83号)批复了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批复预算5.67亿元,目前已开工建设。

4、洋浦1小时交通圈,包括洋浦跨海大桥、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丘海立交四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6.55亿元。

①洋浦跨海大桥,全长3.3公里,主跨为460m双塔面混合式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8.7亿元。业主单位为儋州丹阳路桥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10年2月1日开工,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推进项目前期工作。2010年5月17日,我厅《关于洋浦大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审(工程)[2010]07号)批复了该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②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全长8.2公里,总投资5亿元,由我厅作为业主投资建设,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2010年2月2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34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2010年4月26日,我厅《关于洋浦至白马井跨海通道工程南连接线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45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

③西线高速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全长102公里,估算投资9.4亿元。省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同意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西线高速公路白莲立交至白马井立交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2007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目前正在开展用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丘海立交,为全苜蓿叶型互通立交,立交区全长约2Km,宽33.5米,设有8个匝道,海口市发改局《关于丘海大道延长段-丘海互通立交工程初步设计及概算的批复》批复项目概算投资3.45亿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

5、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全长650.126公里,预算总投资10000万元。2010年4月12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立项批复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439号)批复了立项;4月6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554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5月2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工程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716号)批复了项目初步设计;6月2日,我厅《关于海南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更换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338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6、三亚(海棠湾)-保亭-五指山公路,该项目里程约67.2公里,估算投资60.3亿元,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的技术标准,保护沿线的生态环境,按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我厅先后组织省直各相关单位,沿线各市县政府和农垦部门,国内在社会经济、交通规划与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就项目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还是二级公路的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进行了论证。目前已按环保新理念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准备报送省发改委立项,正在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7、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全长43.6公里,估算投资21.1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厅已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该项目立项。

8、万宁-儋州-洋浦高速公路,全长190公里,估算投资95亿元。目前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正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

9、海榆西线225国道改造工程,全长326公里,概算总投资13.77亿元。省公路管理局代建的老城至芙蓉田段,2010年2月开工;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施工总承包的芙蓉田至崖城段,2009年9月25日开工。委托中南林业规划调查研究院完成了征占林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已报省林业局。今年主要是配合项目土地报批和施工服务工作。

10、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估算总投资19.69亿元。其中:

①新建清澜大桥西连接线,全长5.4公里,设计速度80Km/h,六车道,路基宽度50米,投资2.58亿元。文昌市发改委《关于文昌市清澜大桥至文清大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初步设计与概算的批复》(文发改审批[2010]107号)批复该项目概算。目前已开工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②清澜跨海大桥,全长1.828公里,主跨为300m双塔面组合斜拉桥,批复概算总投资5.94亿元。业主单位为文昌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项目于2009年8月19日开工,工程进展顺利。

③灵文嘉线灵山至文城段,全长56公里,总投资3.03亿元。2010年4月14日我厅《关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美兰机场至发射场段工程(灵山至文城)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213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目前正进行招投标工作。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委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文昌发射场配套道路(灵山至文城段)改建公路环境影响报告,同时进行林地审批、压矿、土地预审等工作。

④新建东郊至龙楼一级公路,全长16.9公里,估算投资6.98亿元,计划按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

⑤新建清澜港码头出口路,全长1.6公里,估算投资5300万元,计划按二级公路,路基宽12米建设。

⑥改造市区道路,全长9.4公里,估算投资6300万元。

11、文昌“两桥一路”,一期包括清澜跨海大桥、东郊码头至龙楼镇公路(已纳入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考虑),二期包括铺前跨海大桥、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估算投资33.4亿元。我厅主要协调配合文昌市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①铺前跨海大桥,桥梁全长3850米,主跨为380m双塔混凝土斜拉桥,估算投资15亿元,目前预可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文昌市已报省发展改革委,拟向国家发改委报批立项。

②龙楼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全长83.85公里,投资估算18.4亿元。目前龙楼至昌洒段25.1公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文昌“两桥一路”(二期)工程滨海旅游公路(龙楼至昌洒段)初步设计和概算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10]1608号)已批复该项目概算7.63亿元。昌洒至铺前段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12、马村港疏港公路,全长5.338公里,总投资1.48亿元。该项目前期工作由澄迈交通局负责,2010年3月16日,我厅《关于马村港疏港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127号)批复了项目施工图设计。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9号《研究马村港疏港公路项目建设有关问题》已确定我厅承担概算总投资建安费用的2/

3、除征地拆迁费用外的其它建设费用和预备费共8751万元,由海口市政府承担建安费用的1/3约3741万元,由澄迈县全额承担项目前期和征地拆迁费用;项目建设由澄迈县负责组织实施。目前,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工作和征地拆迁工作,正在进行清表。

13、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全长105.25公里,估算总投资75307.21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1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福山至临城公路5个项目发改已批立项,其中前四个项目正在开展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文昌隆三线公路改建等工程,已向发改申请立项。

14、国省干线公路维修改造工程,共9条国省干线公路,全长168.655公里,估算投资7482万元。目前,可研、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均已批复。15、17条县道改造项目,全长242.635公里,估算投资32960万元,省发改委已批复立项。

16、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全长3.465公里,估算投资4067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长本线(S215)小妹水库段改建工程立项的函》已批复立项,可研报告已完成;委托海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编制长本线小妹水库段改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目前已报省国土环境资源厅;正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

17、海榆西线改建工程芙蓉田至三亚段旧桥改造工程, 涉及61座桥梁改造,批复概算投资8196万元。该项目为海榆西线改建工程的补充设计,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518号)已批复初步设计。

18、省军区炮兵集训地出口路,全长15.066公里,估算投资3816万元。目前,省发展改革委(琼发改审批函„2010‟1130号)已批复该项目立项,正在进行环评、土地预审等工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已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一阶段施工图设计工作。

19、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该项目已于2009年11月13日完工,2010年主要是完善相关前期报批工作。2009年5月8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立项的批复》(琼发改审批[2009]700号)批复了立项;2010年6月9日,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831号)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0年7月31日,《关于批复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初步设计与概算的函》(琼发改审批函[2010]1290号)批复该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10年9月19日,我厅《关于儋州出口路路面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调整设计)的批复》(琼交运函[2010]663号)批复该项目施工图设计,该项目前期工作手续已办理完。

20、委托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海口绕城高速公路绿色长廊互通平交口改造工程一阶段施工图设计,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完成。

21、福山互通至马袅公路,全长12.4公里,估算投资1.55亿元,目前已向省发展改革委报批立项。

22、完成东线高速公路进出口及北进场道路工程、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万宁市莲花至神州半岛景区道路立交工程、海口绕城公路海榆中线临时互通、西线高速公路K182+972.43水利桥施工图设计的批复。

23、完成陵水至大本公路K44+982.5抄茂桥改建工程、东线高速公路K145+050太阳河桥改造工程等危桥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的批复。

24、下达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屯昌连接线建设补助资金1171.3308万元。

25、下达东线高速公路陵水立交改建工程建设补助资金2934.56万元。

26、为紧紧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重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服务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公路交通网络,提高路网服务水平,我厅借鉴福建等外省市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省公路建设管理的实际和公路建设的特点,研究草拟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代拟稿),报请省政府研究。

(三)水运项目前期管理工作情况

(1)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扩建工程,截至2010年10月底,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已完成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用地预审意见、项目安全评价、项目通航评估、使用港口岸线等有关手续的审批。因中海油收购马村港一期,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拟对马村港二期工程陆域规模进行调整。目前已按工可评估专家意见完成工可修编,并报省发改委待批。

(2)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已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等专项报告,政府相关审批核准手续也基本完成,已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请核准。

(3)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编制完成,已报省发改委核准。

(4)中海油LNG基地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工程,2010年4月10~12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海南液化天然气(LNG)站线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目前,该项目已报国家发改委。

(5)洋浦海事基地专用码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我厅已审批。

(6)八所港DCC项目配套码头工程,2010年3月12日,我厅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初步设计进行评审,4月16日批复了该项目的初步设计。目前,正在进行施工图设计。

(7)海口新埠岛游艇码头工程,2010年5月27日,省港航管理局组织有关单位及专家对项目的岸线使用召开评估会,6月8日批复了岸线使用。目前,正在施工中。

(8)洋浦天然气加工利用基地陆域形成工程,因中海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原批复的陆域形成工程的面积不能满足项目用地需求,现中海油天然气有限公司拟申请调整初步设计规模。目前,设计单位正在修改初步设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规划“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我处规划计划管理方面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1、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2、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水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初稿)

3、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十二五”国防公路、水路战备建设规划》(初稿)。

4、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初稿)。

5、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邮轮母港岸线规划》(初稿)。

6、协助省发改委完成《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10-2020年)》。

7、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国、省干线公路调整规划》编制工作。积极争取将海口-五指山-三亚和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列入国家公路网。

8、委托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开展《海南省农村公路规划》的编制工作。

9、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海南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初稿)并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待省政府审批。

10、督促、协助编制单位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已通过三亚市有关部门审查。

11、要求海口、三亚两市编制《海口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三亚市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

12、委托部规划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13、委托部交通科学研究院开展《海南省公路景观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14、开展《海南省旅游公路规划》编制工作。

15、开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

16、协助海南省海防与口岸办公室进行《海南省游艇管理办法》的编写工作。

17、根据我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十二五”总盘和2006-2009年计划安排情况,合理编制2010年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计划,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和部省共建协议目标的全面完成。

18、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我省农村公路的规模,协助省发改委编制500公里的计划项目。

19、赴北京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核对会,落实我省2010年争取部补助资金的项目和补助规模。

20、与省发改委联合报送《海南省2010年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目前已下达执行。

21、根据部要求,报送海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及有关材料

22、向省发改委报送2010年交通重点投资计划项目。

23、根据部要求报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思路。

24、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5、按计划执行万宁乌场-大洲岛陆岛交通码头、洋浦港5万吨级深水航道工程、八所港1-4#泊位改造工程、三亚港南山港区堆场道路工程、西沙永兴岛码头工程等项目。抓紧开展陵水新村-猴岛陆岛交通码头、海口港新海港区车客渡码头工程、海口港马村港区二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26、办理各单位有关规划、前期工作来文及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五)统计工作

1、完成了2009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公路、水路运输、港口、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和交通经济运行分析的工作,为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了解我省2009年交通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及运行状况,为全面总结我省交通经济“十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制定“十二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为促进交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提高了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2、认真组织实施全省农村公路补充调查工作,顺利完成了全省18个市县的地方、农垦、林场的乡镇建制村的居民点地理位臵、人口数量、优先通达路线的线形、线位、技术状况等详细信息,并通过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严格审核,为补充和完善我省新增乡镇、建制村及农林场等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信息,为了解和掌握农村公路的建设规模,制定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以及今后的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基本完成2009年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该项工作数据量较大,涉及内容较多,各项工作正处在交通运输部数据审核修改中,近期将全面完成修改审核上报工作。

4、正在进行201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的更新工作。将有9000公里以上的农村公路数据纳入此次更新,通过此次更新,将全面完成我省纳入“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所有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为全省各级部门详细掌握农村公路的通达信息、技术状况、地理位臵等现状,为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以及农村公路的“十二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5、为了贯彻厅领导2009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布臵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提高全省交通统计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全省交通系统包括各级交通部门统计人员及调查人员,以及重要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理论及应用、统计法知识、日常统计业务工作的系统培训,通过培训使我省交通统计能力及工作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夯实交通统计基础工作,推进各项统计事业朝着着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建立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工作责任心强、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的统计队伍,为我省交通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6、布臵和实施2010年全省交通统计年报工作。2010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全面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和生产的成果,为“十二五”期间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服务,将认真组织全省做好2010年交通运输年报工作。

7、完成处领导及厅领导布臵的各项统计工作任务。

(六)其他

2010年是海南省交通科技攻关年。为配合开展好全省交通科技攻关年的有关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在交通事业发展中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我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目前,承担的《海南省二级及以下公路改造典型路面结构研究》、《海南省公路网安全保障对策研究》、《中、下承式吊杆拱桥吊杆更换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等3个课题已通过专家评审。

三、存在的问题

(一)2010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进度较慢,截至9月底,全省公路水路完成投资25.3亿元,占计划投资68亿元的37.2%,特别是公路投资,仅完成计划的24%,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

(二)由于西线高速的病害较报批初步设计时进一步扩大,施工图预算已超批复概算,需协调省发展改革委重新报批初步设计。重新报批的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建设范围拟定为K127+000~K349+350,全长222.35公里。K25+000~K127+000段拟列入海口至洋浦1小时交通圈项目,以争取国家资金支持。

(三)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我省将大幅增加公路水路建设投资规模,但目前前期工作的审批环节越来越多、耗时越来越长,需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前开展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储备一批项目,为扩大投资规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2011工作计划

2011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加快重点项目工作进度,加强项目储备,为“十二五”交通运输工作的发展开好头,我们面临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和艰巨,我处将根据厅党组布臵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加快海南交通发展这一主旋律,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合理安排2011年工作计划。

(一)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 海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交通运输发展会谈备忘录》、《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共同推进琼州海峡交通运输发展合作备忘录》。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要求,积极开展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公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协调做好加快我省西部开发有关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工作。

2、做好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海口至屯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标识标牌更换、海榆西线G225国道改建工程(含海榆西线危桥改造)、洋浦跨海大桥、南连接线、文昌航天发射场配套道路、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及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长本线小妹水库段道路等项目的相关协调和服务工作。

3、加快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三亚至保亭至五指山高速公路、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工程等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协调加快海口绕城高速公路二期前期工作。

4、协调加快文昌“两桥一路”项目的前期工作。

5、尽快完成海榆东线蓬莱至嘉积段和陵水至田独段公路改建工程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6、完成白马井至春兰公路改建、云龙至文儒公路改建、陵水曲港至新村公路改建、福山至临城公路改建、锦山至三江公路改建、长本线吊罗山乡至吊罗山林业局段改建工程、17条县道改造项目、临高福马大道和万宁、陵水、琼海、文昌等旅游公路示范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7、协调加快国道G224海榆中线秀英至狮子岭工业区扩建工程、清澜码头至龙楼公路、澄迈文儒至仁兴公路、东方工业园出口路二期工程、新兴至红岗出口路、临高金牌疏港大道二期、木栏港疏港公路和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2011年开工建设。

8、做好文昌-定安-澄迈-临高公路方案论证工作,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9、积极与各相关厅局协调,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为2012年的交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水路项目前期管理工作

1、继续完善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规划的报批工作。

2、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3、督促琼海、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4、协助企业做好海口港马村港区扩建二期工程、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起步工程、洋浦30万吨级原油码头及配套储运设施工程、海南炼化成品油码头扩建工程、海南金海浆纸专用码头扩建工程、海南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中石化(香港)洋浦成品油保税库项目码头工程、八所港新港区DCC项目码头配套扩改工程、三亚国际客运港扩建工程等项目完善相关审批工作。

5、积极配合三亚市政府做好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半岛帆船港项目有关审批手续。

6、完成厅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四)规划、计划管理工作 1、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处将按照规划确定的项目统筹安排前期工作进度,确保建设一批、设计一批、储备一批,保障交通运输业持续健康发展;

2、积极与交通运输部衔接,争取我省有更多的项目能够争取到部补助资金的支持;

3、协助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完成三亚港总体规划报批工作。

4、要求昌江、临高等市县政府尽快完成相关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完善我省各港口总体规划及岸线使用规划的编制工作。

5、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要求,督促省公路管理局整理项目前期工作文件,认真编制《2012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6、根据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十二五”规划建设总盘,合理编制《2012年全省公路改造建设投资计划》;

7、及时转复交通运输部、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我省的2011年交通建设计划及预算;

8、督促各单位上报2010年计划完成情况,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9、督促各有关单位加快本各项计划预算的完成。

(五)统计工作

1、继续实施2011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更新工作。针对2011年农村公路新改建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农村公路的基础数据和电子更新工作。

2、建立有效的统计工作机制,使各级统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深化统计工作的科技运用,从统计任务、目标、责任、工作方法、组织实施、资金安排、宣传策划等方面完善和改进各项统计工作,加强各阶段、各层次、各步骤的统计质量监督,建立数据质量有效控制、工作质量评价及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确保各项统计工作准确、全面、及时。

3、加强交通统计应用及理论研究,推动各项统计理论及应用水平不断深入发展,要引入先进的统计技术,促进交通统计指标由实物量向价值量的转变,改变目前交通统计应用水平落后的局面,解决交通发展过程充分发挥统计的决策咨询、信息服务的职能。

4、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统计成果,为我省交通经济建设的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5、认真组织全省开展月度、季度、日常统计工作。2011年是“十二五”期间的开局之年,努力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全面是统计工作的重点,需不断加强统计综合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统计业务水平,以适应我省各项交通经济建设的需求,确保“十二五”期各项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

(六)其他

6.河南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六

会上还发布了《河南省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

◆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高速发展

资料显示, 2011年前十个月, 河南皮革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后两个月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4.1%, 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工业增加值4.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保持24%以上的速度, 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实际完成526.29亿元, 同比增长39.1%, 增速提高3.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640亿元, 保持上年速度。利润总额实际完成58.37亿元, 同比增长37.8%, 增速提高9.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70亿元, 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行业产品进出口总值持续增长。2011年1—10月份, 该省皮革产品进出口总值9.63亿美元, 预计全年可达12亿美元, 保持70%左右的增速, 其中出口值多于进口值3.4亿美元。在出口产品中, 鞋靴出口值占皮革行业出口值的27.3%。

◆主要产品结构改善向高附加值发展

据介绍, 2011年, 河南全省轻革完成2881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2%, 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完成3130万平方米, 保持上年的速度;毛皮 (折羊皮) 实际完成2020.8万张, 同比增长32.3%, 增速回落6.8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完成2500万张, 比上年回落5个百分点;皮革手提袋实际完成3208.8万个, 同比增长81.8%, 增速提高58.1个百分点, 预计全年完成4000万个, 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据河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资料显示, 2011年1—10月份出口鞋类报检2946批, 货物总值10697.5万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46.6%和56.9%。这是河南省出口鞋类首次突破1亿美元大关。河南鞋类出口已拓展到世界各地近70个国家和地区。值得关注的是河南鞋类出口企业以台资企业为主, 包括全球最大的品牌鞋类生产商———台湾宝成国际集团。该集团自2010年3月在周口落户, 计划3年内做到月产量100万双, 年营业额达到1.2亿美元。

◆超额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据河南省有关部门介绍, 2011年, 河南全省皮革行业有7家企业 (含一个皮毛群) 因不太符合环保要求, 被环保部门挂牌督办, 限期整改。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秘书长陈东升告诉记者, 在7家企业整改期间, 省皮革行业协会抓住这个契机, 因势利导, 全面实行了发展方式大转变, 有效地推动了全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进程。

据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12月20日发布的公告称, 2011年国家下达河南省皮革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为4万标张, 而河南省自我加压增加71.03万标张。省皮革行业协会和制革企业积极配合政府,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完成量为75.03万标张。其中, 焦作市7家完成25.93万标张, 商丘市1家完成25万标张, 周口市2家完成24.1万标张。公告显示, 河南皮革行业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淘汰任务的1775.75%。而在全省3个行业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中, 皮革行业遥遥领先于该省炼铁和有色金属行业。

链接:

河南皮革行业提出未来五年六大发展目标

在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五届三次理事会 (扩大) 会议上, 河南省皮革行业系统地总结了“十一五”时期行业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发布了《河南省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 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皮革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

《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河南皮革行业六大发展目标:

一、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其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6%、出口金额年均增长10%;其主要产品产量指标中, 轻革、皮鞋、毛皮 (折羊皮) 年均增长分别为20%、25%和10%。

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行业组织促进、政府政策扶持的创新体系, 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

三、自主品牌占有率显著提高。省内形成不同层面的自主品牌队伍, 自主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显著提高。全行业将创出1—2个中国名牌、4—6个省名牌和10个以上的省优质产品。企业专利产品将有大幅度的提升。

四、行业人才梯队基本形成。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行业人才梯队培育机制, 积极培养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 特别是科研、设计、专利、标准、贸易、规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在全省有条件的地区形成2—4个比较成熟完善的制革、毛皮集中生产基地;水循环利用率比“十一五”末期提高10%, 主要污染物COD排放减少10%, 氨氮排放减少20%, 废水排放减少10%, 实现固废无害化处理。

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制革、制鞋、皮衣、箱包、皮件、毛皮及其制品等主体行业, 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助材料等配套行业, 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网络、培训体系、文化创意等全方面的优化转型和整体提升。

《河南省皮革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 必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引导该省皮革行业稳中求进的统一纲领和行动指南, 对于推进河南从皮革大省向皮革强省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yy娱乐主持词下一篇:初中骆驼祥子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