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2024-11-0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精选5篇)

1.《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篇一

The Expression of Love

——Book Review on The Joy Luck Club “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story about the four central pairs of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daughters born in America: Suyuan Woo and Jing-mei “June” Woo, An-mei Hsu and Rose Hsu Jordan, Lindo Jong and Waverly Jong, and Ying-ying St.Clair and Lena St.Clair.The novel shows us conflicts between mothers’ hopes and daughters’ disobedience and rebellion.The conflicts and misunderstanding may result from the generation gap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however, in my point of view, what rigidifies their relationship is the way of expressing love.It is no doubt that the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 love each other deeply and mothers spare no effort to give daughters everything they could provide.From mothers’ perspective, they hope daughters a brighter further and full of promises.So they express their love by planning daughters’ blueprints and then impose their will on daughters and force them to walk their scheduled path.And for daughters, especially those live in an American, they struggle fo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wish to live their own way.Due to schemed future, they cannot accurately make a definition for their identities.Under this condition, criticism form mothers and rebellion for daughters become how they express love.In this way, love becomes a heavy burden for both of them.Mothers and daughters need to express their love in the right way.So empathy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s is of great importance.Mothers should show their love according to their daughters’ interest or at least make them know why they make the choice for them.Fortunately, the novel ends up with the reunion of mothers and the daughters.It is evident that due to mothers’ telling frank stories and daughters’ patient hearing, soul communication has happened among them.They perceive the deep love form each other.So expression of love is significant and remarkable.The novel teaches us how to express our love and is worth reading.参考文献

[1] Tan, Amy.1989.The Joy Luck Club [M].New York: Ivy Books.[2] A Study of Communication Barriers Between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

2.《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篇二

关键词:文化,冲突,融合,《喜福会》

一、谭恩美与影片《喜福会》

谭恩美 (Amy Tan, 1952- ) , 出生于加州奥克兰, 祖籍广东台山, 是美国当代最为知名的华裔作家之一, 自从1989年发表处女作《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以来, 先后创作了《灶神之妻》 (The Kitchen God’s Wife, 1991) 、《通灵女孩》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 、《接骨师之女》 (The Bonesetters’Daughter, 2001) 、《拯救溺水鱼》 (SavingFish From Drowning, 2005) 、《惊奇山谷》 (The Valley ofAmazement, 2013) 等五部长篇小说, 同时也发表出版了两本儿童文学作品《月亮夫人》 (The Moon Lady, 1992) 和《中国暹罗猫》 (Sagwa, the Chinese Siamese Cat, 1994) 以及自传体散文集《命运的另一面》 (The Opposite of Fate :A Book ofMusings, 2003) 。谭恩美的作品, 尤其是长篇小说不仅在美国赢得如潮好评, 而且在中国也是拥有众多读者, 并成为学术界争相研究的对象。在其长篇小说中, 处女作《喜福会》最为成功, 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 不仅在出版当年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九个月, 而且先后荣获洛杉矶图书奖、全美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全美图书评论家协会奖、海湾区书评小说奖和英联邦俱乐部金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并在1993年以同名形式被成功搬上荧幕。

《喜福会》是取材于小说原著, 由谭恩美和罗纳德·巴斯 (Ronald Bass) 担当编剧, 王颖执导, 温明娜、邬君梅、俞飞鸿、奚美娟等主演的一部影片。影片以吴精美的视角讲述了包括自己母亲吴素云在内的四位母亲在解放前夕移居美国后与“美国女儿”的情感纠葛故事, 既描绘了解放前中国的战乱与落后局面, 也描绘了战后美国的和平民主自由局面。不同的时空背景记述了迥然不同的人生命运:饱受旧中国战乱困苦经历的母亲们渴望到美国过上全新的生活, 而出生在美国的女儿们渴望摆脱“中国母亲”的束缚过上自由的生活。正是不同的生活背景导致四对儿母女之间产生了激烈摩擦和冲突, 其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固然重大, 但是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文化冲突还是在情感交流中走向融合。本文拟从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的视角对影片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进行简要分析, 并试以解析影片的主题。

二、高低语境文化理论阐释

美国人类学家和文化学者爱德华·霍尔 (Edward T.Hall, 1914-2009) 在谈及文化的重要性时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 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 (BeyondCulture) 从交际和感知的角度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 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在一种文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 如果话语意义的创造对语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对所使用的言语的依赖程度比较低, 那么这种文化即是高语境文化;相反, 如果意义的产生对所使用的言语依赖程度相对较高而对语境的依赖相对较低, 那么这种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通过全面深入的对比研究, 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 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 即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 注重传统习俗, 而美国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 注重理性逻辑。这两种语境的文化还有一些具体的差异:高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社会结构相对紧密严格、人们之间注重情感关系、思维方式倾向于直觉、言语方面显得有所保留;而低语境文化中人们通常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社会结构相对松散、人际关系较为平淡冷漠、思维方式注重逻辑分析、言语方面倾向于直来直去等。

三、《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

影片中出生于旧中国的几个母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她们历经千辛万苦远隔重洋地来到美国后, 不仅渴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 更是把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寄托于出生在美国的女儿身上, 因此她们依然按照旧中国的生活准则和价值观念去塑造女儿们;女儿们尽管生活在中式教育的家庭氛围中, 但是她们同时也是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的, 即已经习惯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因此母女冲突的实质是中美文化的冲突, 主要体现在:

1.家庭伦理观念。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家庭中, 忠孝观念很重要, 长幼尊卑很明显, 即孩子的生命是父母赐予, 其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因此孩子一定要尊听父母教诲以示忠孝;而在美国家庭中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立关系, 即无论长幼,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 都拥有处理个人事务不可侵犯的权利, 其他人不能随意干涉。这在吴精美小时候练琴时与母亲吴素云的对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了强迫女儿练琴, 吴精美说只有听话的女儿才可以待在家里, 而女儿气愤地反驳说“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儿……我不是你的奴隶, 这里不是在中国”。女儿吴精美在通过拒绝母亲“控制”抵抗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的同时, 已经接受了美国独立自主的家庭伦理观念, 这与露丝的白人男友特德因为母亲婉拒其婚姻而当面训斥母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即儿女的独立自主权利已经超越了家庭亲情。

2.文化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归属感, 崇尚“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群体观念,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奋斗, 崇尚独立意识, 因此吴素云为了给女儿提供一个优越的教育环境, 不惜免费为钢琴教师做清洁工, 同时也渴望通过女儿的成才给自己带来荣耀, 同样龚琳达也是借女儿下棋的成功处处炫耀从而显示育儿的成功, 而女儿韦弗莱却对母亲借自己之名处处炫耀的举动异常反感, 于是在深信“我就是自己”的同时质问母亲“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 自己学下棋好了”, 很明显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3 . 言语交际方式。中国文化造就了内向隐蔽的性格气质, 人们往往提倡含蓄的言语表达方式, 崇尚谦和, 对别人的夸耀往往礼节性地否认, 更不会直接夸耀自己;而美国文化则截然相反, 造就了外向直爽的性格气质, 人们往往提倡直率的言语表达方式, 不仅欣然接受别人的夸赞并直接表达谢意, 而且能够很坦率地展示自己的成绩。这种完全相对的言语交际方式也是影片中冲突迭起的原因之一, 比如韦弗莱为了迎合母亲, 特意在吃饭前对男友瑞奇进行了“中国餐桌礼仪文化辅导”, 但是在母亲出于谦和礼仪习惯性地说出“唉, 这菜太淡了, 没味, 真让人难以下咽”时, 瑞奇全然忘记了“叮嘱”, 不仅没有进行顺水推舟式的夸赞, 反倒是直接在菜肴上浇上了酱油增加咸味, 终于酿成“祸端”。

四、《喜福会》中的文化融合

影片中的文化冲突不仅仅限于家庭伦理、文化价值观念、言语交际方式, 这只是几个典型的方面而已, 事实上文化冲突已经渗透到吴精美、吴素云等几对儿母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冲突的范围多么广泛, 也不管冲突的程度多么深入, 这种冲突终于在时光流逝中伴随着母女的沟通而走向和解, 而和解的根本在于母女之间博大深沉的母爱。母女所属异质文化的融合自然有着母亲为了儿女做出“忍让妥协”的功劳, 但是从其本质上说“香蕉人”女儿们骨子里毕竟流淌着携带着“谦虚、温顺、孝顺、服从”等中国文化基因的血液, 这正是造成彼此冲突即使再激烈而依然不会“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 而且这种“混杂”的血液一旦融合在中国母体之中必将流淌出汩汩清泉。吴精美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 而彼此的热情相拥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 这不仅仅是亲情的感动, 而是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尽管吴精美并没有机会与母亲吴素云紧紧相拥诉说隐藏已久的心结, 但是却用中国之行告慰母亲, 实现了情感的真正和解。

电影《喜福会》的成功在于从母女关系这样一个平淡的切入点, 探讨了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并置引发的冲突, 同时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阐释了两者的融合,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是高语境文化, 还是低语境文化, 只要有“爱之真情”, 以中美文化为代表的异质文化必定会在不断的碰撞交流找到融合的支点, 实现文化的大融合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熠.《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7 (4) :92-94.

[2]焦圣华.浅谈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和汉语聊天话题的差异——以电影《喜福会》为例[J].海外英语 (上) , 2013, 08:243-244.

[3]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刘向辉.《接骨师之女》中母爱的颠覆与回归[J].短篇小说 (原创作品版) , 2013, 21:71-72.

[5]李艳, 蔡忠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从高低文化语境的理论解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9 (5) :26-29.

[6]杨亚丽, 杨帆.中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跨文化视角解读《喜福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0 (6) .

[7]Hall, Edward.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 1976.

3.喜福会宝宝庆典中心 篇三

一. 喜福会企业文化

1.喜福生日的由来

盘古辟地之后,女娲补天之前,天地无序,陆地生灵涂炭,天界浊气混沌,水域恶龙肆虐,灾祸连连,牲畜竞相夭折,百姓水深火热。

少年胸怀壮志,深谙百姓疾苦,奈何突得怪病,持续高烧,上吐下泻,黄面瘦肌,久治不好。观世音念其赤子为民之心,于是化作智者,道宗问解,告诉他一个方法,称某月某日,八仙路过此地,可备酒水,集亲朋好友,通明灯火,求众仙帮助。少年依计行事,守足七七四十九天,终见八仙,此时已是奄奄一息。八仙为少年虔诚所感动,韩湘子,一曲悠扬仙笛,从阎罗王殿硬生召回少年若即若离的魂魄。张果老倒骑毛驴,燃烧炮竹,拍打鱼鼓,载歌载舞,驱走八方邪气,混浊顿开,朗朗天地,清新迎面。吕洞宾,口含避水珠,剑劈恶龙,斩除少年病根。钟离权,轻摇芭蕉扇,仙风拂面,少年高烧即退。蓝采和祭出仙篮,雷公电母助力,降下花瓣雨,少年气色伴花雨,嫣然和悦。何仙姑,更请来百花仙子,亲手烹制冰洁百花浴,沐后少年体内污浊尽消。曹国舅点石成玉,鬼斧神工雕成生肖玉佩,从此少年百邪不侵。铁拐李,铁拐犁地,种下福禄桃林,供人们岁岁品食,延年益寿。八仙合力为少年治好了怪病,临别时告诉少年:“今日是你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日予以庆祝,定可寿比龟鹿,福如东海。”

少年名文命,字高密,后世尊称大禹,夏朝第一任君王,后成为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治理滔天洪水有如神助,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功绩沿袭芳流至今,精神矍矍,近七旬无灾无病。从此以后,民间开始年年庆生,岁岁摆酒,这一天就成为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家族节日——“喜福生日”,它象征着丰收、团结、兴旺,以及人们对新生寄托的希望。而传说

中的八仙百花浴、花瓣雨、奏鼓乐、吃寿桃、燃爆竹、佩温玉就成为了“生日”消灾祛病、祈求来年平安的吉庆法宝和约定俗成的祝福礼节。

2.喜福会服务项目

婴童生日场景布置、礼仪流程设计、摄影、摄像、司仪、化妆、礼服、灯光音响、节目表演等等。

3.喜福会独特优势

(1)我们坚决不做婚礼式的生日宴。

(2)我们坚决不做成人化的生日宴。

(3)我们只做有特色的儿童生日宴。

(4)全国首创,多维立体空间装饰艺术倡导者。

(5)全国首创,上百款儿童生日场景任意选择。

(6)全国首创,新古典全日制生日仪式流程。

(7)“鲜花沐浴”特色摄影摄像服务。

(8)“VIP儿童房”特色景观摄影摄像服务。

(9)宝宝形象主理、全家礼服租赁服务。

(10)独创中式宫廷抓周仪式。

(11)独创中西宫廷加冕仪式。

(12)宝宝摄影摄像动作表情引导,生日礼仪贴身秘书服务。

4.喜福会服务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世界现代文明,创新出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婴童生日典范——文化的、礼仪的、创意的、童趣的。

二. 喜福会多维立体生日场景 国内首创多维立体、虚实结合空间展示艺术,多倍多彩空间装饰特效 国内最多最全,上百款赏心悦目的婴童生日场景

三. 喜福会全日制新古典礼仪流程 国内首创全日制新古典印象礼仪流程。

4.喜福会中文版书评 篇四

《喜福会》中所描写的四位母亲,在40年代带着旧中国的苦难和传统文化,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那时的美国是她们心目中的天堂,在美国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再也不会重复旧中国妇女的不幸,不再重蹈她们的覆辙。对孩子她们寄予无限的希望,她们想按自己的理想规划女儿的前程。但是,这些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们自幼接受的是美国的文化,在她们看来,母亲的想法与行为既荒唐又可笑,于是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从而产生了很深的矛盾。

这些矛盾其实从根源上讲源自两国文化的差异。其一体现在语言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在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对话都是使用英文,但母亲们的英文中总会夹着些许的汉语词汇,特别在她们急于表达某种意义的时候。我们相信,对于母亲来说,中文永远是她们的母语,就像中国永远是她们心灵深处的家。只要她们愿意,这语言随时能够从她们嘴里流利而出。所以苏坚持办着“喜福会”,因为这是母亲们心中传统文化的栖息之地,让她们这群身处异国他乡,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的异乡人,可以穿起中国服装,用母语闲聊、讲故事,在强烈的本土文化氛围中感受精神上的慰藉。而反之,这些第二代移民随着年月的增长,甚至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本来是个中国人。她们不再使用中文,而是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流。即使在打麻将的这样一个传统的场合,她们也不允许母亲们在和她们的交流中夹杂中文,因为她们不知道她们“是不是在作弊”。语言的不通,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母女之间信息交流的闭塞,直至双方都陷入沉默。其二体现在家庭观的差异上,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既代表了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权力,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在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则鼓励各人奋斗,强调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苏一直以来都把对在大陆下落不明的两个双胞胎的“亏欠”转化成希望寄托在女儿君的身上。她望女成凤,一直用自己心目中的母爱方式对君进行着“天才培养计划”,并在君有所反抗的时候强势地喊出:“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可是君这样在“自由国度”长大的孩子如何能理解母亲的苦心,她也不甘示弱地对母亲吼着:“我又不是你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你逼不了我!”此后,母女俩的分歧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君故意忽视母亲的期盼,也使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个碌碌无为的人。薇莉自幼有着下棋的天赋,却因看不惯母亲拿着自己的荣誉到处炫耀而赌气说不再下棋,而她倔强的母亲林多却认为自己对薇莉的苦心栽培不仅没有得到女儿应有的尊重和回报,就连为女儿骄傲这么无可厚非的表现都被女儿当作是失去面子的事情,从而失望不已,以致很长时间不再“干涉”女儿的生活,永远一副不喜不悲的表情,母女之间的隔阂由此而生,“失语”长达了二十多年之久。

虽然母女间误会重重,但并不意味着双方无法弥合,找不到交汇点。因为,她们受着双重文化的渗透,具有双重文化意识,使得她们在用美国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时,潜意识中的中国文化意识又会有所作用,反之亦然。双重身份注定使她们在两种文化之间极力寻求调和。最终本书也形成了相对完美的结局:君也终于明白了母亲对自己所有的期盼,不过是好好地生活下去。当她在麻将桌的母亲东首位置坐下的那一刻,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儿/西方已经开始认真接纳母亲/东方。林多视女儿的幸福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对薇莉婚姻的宽容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她对美国文化的接受和对两种文化差异的尊重。在李娜要爱情不要过度依赖的所谓平等婚姻中,正是母亲的一席话唤醒了她内心深处对真正感情的渴望,“尊重,温柔”才是她真正想要的。美国个人主义的平等自由并不是在所有地方都行得通。同样,在爱情婚姻中失去了自我的罗丝被母亲的故事深深震撼,那股流淌在她身体之中的中国人自强不息的血液让她彻底清醒,自己并不是社会,家庭之外的“他者”,她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她的自尊自强也最终重新获得了丈夫的爱情和尊敬。

5.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 篇五

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跨文化启示

跨文化交际是专门研究具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的交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喜福会>以关籍华人这一独特的.“他者”形象为对象,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母女关系出发,着眼于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因而对于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胡潇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刊 名:海外英语英文刊名:OVERSEAS ENGLISH年,卷(期):“”(6)分类号:G04关键词:谭恩美 《喜福会》 跨文化交际

上一篇:七夕祝福语給朋友下一篇:有她真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