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2024-07-08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共18篇)

1.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本文主要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在情境中实施自主探究

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创建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同时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由原本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比较抽象的知识,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所设计的教学情境:熊大熊二在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颗好吃的果子,由于他们两个都不想将果子让给对方,所以导致其非常苦恼,而此时光头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使他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那么光头强到底给他们出的什么主意呢?由于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陷入到思考中,所以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一人一半不就可以了。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假如一个果子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话,那么半个果子怎么表示呢?利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助于将学生带入下一个问题的思考中,同时对于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以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知数学探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充分借助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进行数学知识的分析和探究,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分析,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随着小学数学课堂对于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教师必须根据现有教材的内容,采取问题教学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将数学问题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在实际应用中练习自主探究

人类在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的数学知识,而小学生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距离的缩短奠定良好的基础。将探究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促进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深化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很难掌握先加还是先减、先括号内还是先括号外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接近的情境问题:比如,小红与小丽是一对双胞胎,周末的时候妈妈带她们去买文具,小红买了15元钱的本子,小丽买了24元钱的笔,妈妈一共付给了售货员100元?X,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呢?根据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要求学生说出一共有几种列式的方法。而学生则通过积极讨论很快就得出了两种列式的方法:(1)100-15-24,(2)100-(15+24)。而教师则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这样列式有什么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第一个列式表示100元减去买本子的15元,再减去买笔的24元就是应该找回的钱数。而另一个同学则说:将买本子的15元和买笔的24元加在一起,然后用100元减去就是应该找回的钱。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明白了加减混合运算时如果没有括号就按照顺序计算,如果有括号就应该先计算括号内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2.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二

一、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点:培养基本的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在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逻辑抽象思维还需要巧妙地加以训练。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地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数学教师要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

第一,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想要的果子”,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第二,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小学数学在编写上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从四年级开始,教学内容由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十进制计数法—角的分类—平行四边形等,慢慢地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这样既符合数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主要训练学生的认数能力,不要求计算;而二年级则侧重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三年级则增加难度,侧重单位的认识,周长和面积的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四年级则侧重于运算定律、除法法则、近似值等。每个年级都有侧重点,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知识的引入由浅入深。

如在二年级“简单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学生还处于抽象思维发展阶段。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我们先来数自己的手指头。学生从左手的大拇指数起,双手共十个手指头。接着我告诉学生,左手有两个手指头弯在那里没起来,我做着手指弯曲的动作。再由学生数。学生数了一下,结果得出还剩8个手指头。紧接着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剩八个手指头呢?有的学生回答是有两个手指头弯曲在那里没数,有的学生说有两个手指头我们不算。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是最为宝贵的,既要肯定其正确性,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所以既然不算,我们就把它们给减去,10个手指头减去2个手指头,还剩多少个手指头?学生一下子脱口而出是8个手指头。这样进行加强训练,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再提问:如果有5个手指头被减去了,应该怎么算呢?学生说:用10-5=5。如此等等,让学生不断地减加,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抽象思维。

二、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是在长期训练中得以发展的,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低年级要做好形象思维的教学,中高年级则要做好两者的结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单位的认识》这一节时,学生不明白什么叫单位。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解释给学生听。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单位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单位的概念。我问学生:我们班有多少张桌子啊?学生回答具体的张数。我特地将“张”写得很大,并用括号括起来。又问:我们班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回答后,将“名”写得很大,再用括号括起来。又问:你们的爸妈经常在街买菜,通常都买多少啊?学生回答不一。有的说是5斤,有的说是1斤,还有的说是3斤,等等,但斤是大家都提到的。于是我又把“斤”写大些,加上括号。许多学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加个括号。于是我便问:我们上街买菜能不能说买了2菜,我们班有53桌子呢?学生一听觉得有些别扭,都说少了个“斤”、“张”。这时再告诉学生少了它们,我们就确定不了到底是多少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些不可缺少的计量单位。我还特地带来了尺子,要求学生相互测量身高,并记录在本子上。测量完之后,得出身高是130厘米、145厘米,等等。我再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同学的身高,学生这时得出的是1.30米、1.45米,等等。两次测量得出的结果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发现两次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我告诉大家:我们的身高没有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我们所用的单位。130厘米=1.30米、145厘米=1.45米,如果我们将1.30×100就等于130后面的单位是“厘米”。学生根据测量知道数值大的是厘米,所以说要在后面写上厘米,要不然不知道是130米还是130厘米。如果我们要将130厘米变换为以米为单位应怎么做呢?很显然,再将130÷100=1.30米。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运用练习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思维是通过练习来强化的。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只是短暂的储存,教师要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逻辑思维真正得到强化。我们在讲授四年级的运算定律时,学生大脑中的自然的前后顺序一时占据着优势。如在计算23+26×3的时候,学生经常是先将前面的两个数字相加后在乘以后面的数。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数学计算定律:算式中有乘除的先算乘除后算加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强化练习,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既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练习,又需要在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强化思维能力。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可是一到作业中就出现了计算问题,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没有在大脑中得到保存,学生还是以原有的知识作为练习的基础,当然就会将新学的知识抛之脑后。

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篇三

关健词: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口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知识的获得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知识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我们还知道,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不少孩子不喜欢学数学,厌倦数学,甚至害怕数学,认为数学是一门难学的基础学科。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脱离了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价值,忽视课堂纪律,忽视面向全体学生,只会照本宣科,忽视用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举例说明。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的枯燥无味及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确不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尽量为小学生提供一些游戏之类的数学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位数学老师上过一节课,他上的是“分数的认识”,在导入这个关键环节,用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她讲的是一个糯米巴,三个人来平均分的问题,这时学生刚接受分数的认识,就展开想象。接着有的同学就说二个人分倒是好分,一人一半即可,而三个人怎么分呢?而且三个人都要平分,每个人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正在同学们纳闷的时候,老师抢抓这个关键机遇,既然大家都分不来的话,让老师来和你们一起分。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全班同学都急于想知道这个答案,也就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讲解,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像计算,在低年级的孩子们都容易出错,要么数位对不正确,要么计算时不小心,这时我们就要时刻提醒,尽量用激励性语言进行旁敲侧击。在三年级数学第六册中,有的内容是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当学生不会计算时,你可以开展一些小型活动。如:全班同学有96人,把他们平均分成四个组,每组有多少人?这时可以把全班同学叫站起来,恰好课桌也是摆成四组,这时就可以让不会计算的同学亲自下去数一数,不就完全明白了吗?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孩子们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这样孩子们不但没有感到枯燥无味,相反还觉得有点意义,很好玩,很充实,其乐无穷,而且还从乐中学到知识,掌握了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便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小学生课堂上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都在11岁左右,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当你刚步入教室时,他们都坐得整整齐齐的,只要上课10分钟以后,有的就不专心听讲干别的事情去了,学习精力彻底分散,一经提醒要注意听课,这些孩子才又回过头来。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照顾绝大部分学生,使他们相互不受影响,我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

1.采取一帮一活动。编排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与一个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学生同桌,让遵守纪律的同学时刻给予警告,这样既不影响教师的上课进度,又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听课,还能转变容易分散注意力孩子的不良习惯,一举多得。

2.站着听课。我知道,站着听课是一种变相体罚学生行为。但是,对于个别那种死不悔改的学生不时采取这样的方法还要恰当一些。一则能够增加思想压力;二则能够转变这种不良习惯;三则告诫其他同学还是要专心听课,不能走神。通过不到一个星期的尝试,效果还不错,基本上得到扭转,课堂纪律好了起来,专心听课认真学习,刻苦练习的孩子们比比皆是,学习风气大大改观。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站着听课了,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法宝。但是,有的教师水平高,知识深,理论强,教学效果却不令人十分满意,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培养好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而造成。课堂纪律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因素。不妨一试。

总之,数学教师要教好数学,实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技巧,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关心全体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实践生活中探索数学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四十分钟”,紧密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四

(2013~2014学第二学期)

杨彩莲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学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愈浓,求知欲愈强烈,就会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用教具操作、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引导学生,为学生创立一个美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并且容易转移等特点,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竞赛、做数学游戏、自己编计算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把8的乘法口诀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写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做找朋友的游戏,看谁最先找到自己的朋友。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主动地学习。只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就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加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我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3、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我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三、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计算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一成不变的教法令他们厌烦,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除了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重点、难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来选择教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直观、有趣、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童性未脱、贪玩,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此,教学中,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列出了算式,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列算式的道理,加深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一边观察事物,一边计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再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让学生勤动手、勤动脑、勤动口,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依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教师的创新教法就能实现,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参加计算.让学生多练、多看、多想、多说,在积极参与中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动脑想问题?怎样去书写计算式子?怎样口述算式表示的意义?要求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心想、口算、手写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如:在教学除法竖式的计算时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讨:(1)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竖式的写法有什么不同?(2)被除数、除数、商各应写在什么位置?(3)除法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各时什么?并以63÷9为范例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练习,看哪一组学生算得又对又快,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除法时,要注意什么?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让有更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加强学生对口算和估算的训练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我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安排五分钟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或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口算训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小学阶段,估算的形式一般是口算或目测,它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估算训练,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技巧、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七、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我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我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我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我就集中进行了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我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是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八、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自信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于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我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每天20题已成为我们班的惯例,长期坚持既有利于学生判断能力反应速度以及运算能力的提高,又使学生的意志力得到培养。每班都有学困生,对这部分学生更要关爱,因人而异地布置一些稍简单的训练题,既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又可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5.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五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教学。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过程。数学教学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教学时每次提供的学习素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例如:“表内除法

(二)”的教学,第一节课就是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在布置联欢会 的会场时“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的问题。又如“万以内的加减法

(一)”的教学,在“参观鸟岛”背景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乘船的问题。

(二)在计算教学中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教学求商的方法。“12个桃,每只小猴分三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怎么算?”有的是减法计算。减了几次就是几个小猴。有的是乘法口诀算。三

(四)十二,商就是4。让学生了解并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

三、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就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还是教学新知识,还是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

识的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教师给出试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

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例如:△=〇+〇,△+〇=18。如果把题目内容用语言来表达:三角形是圆形的2倍。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圆形等于18。即就是圆形的3倍是18。很快得出圆形是6,三角形是12。这样使学生既加深了倍数关系的理解,又巩固了学生对文字题的训练。

6.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六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渐渐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同时,小学生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的关注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小学生用多种身体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世上万物,让小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美的所在,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体验到美丽的魅力之处,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老师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在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好好的学习,在家长们眼中的孩子一生当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广大的学生家长都是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希望,可是小学生真的拥有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又能够有什么作用吗?小学生从小时候就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之下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小学生的家长只会片面的追求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优异的高分数,迟早有一天会让小学生厌烦整天苦苦的在题海书山当中奋斗、挣扎,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没有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努力培养所得到的。随着不断比变化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人们基本上就几种颜色的衣服来穿,而在己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穿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以及不同布料的衣服。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上存在每一件事、每一项物品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小学生也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因此,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加的离不开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美术并不仅仅限制在画画这一方面,比如说,剪纸以及沙画等艺术也属于美术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美也是和我们自身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口中所说的美不美实际上是,和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人的情感的调动以及物品内涵的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极其特别的注意将美术创作活动和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学期在各个小学当中基本上都会举行“xx文化展”、“xx绘画比赛”以及手抄报的比赛活动等等。小学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亲手制作绘画或者小手工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同学朋友。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之下在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来,又能够体会到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身边亲人和好友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起结合起来。比如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学的到《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当中所表述的画面一笔一划的画出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所学会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幅画作展现出来。这样的话,小学美术老师不仅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水平,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

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借鉴和运用需要以美术教学为基础。比如语文学科内容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具有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同时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文字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强烈的美感。而数学教学内容中线段等几何图形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数学美感。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突破美术教学本身内容的束缚,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找到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内容。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能需要像“大杂烩”一样,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理和升华,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用更宽阔的胸怀容难欢迎不同学科的内容进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三、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绘画以及工艺可以说是小学美术学习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类学习任务,这也是小学美术老师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直截了当的感受到美,长此以往下去,小学生就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一般都是先直接用眼光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美丽之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东西,而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感知训练,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将自己记忆当中最为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从而让小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日常思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小学美术老师进一步可以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7.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篇七

一、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价值

所谓“反思”, 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 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 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 ……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 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 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同时提出, 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 并改进学习方法”。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 “如果没有了反思, 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通过反思, 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优化思维过程, 揭示问题本质, 探索一般规律;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产生新的发现。因此,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反思能力培养

1.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就是在一个教学活动以后, 尽力去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的心理活动, 一开始自己是怎么想的, 走过哪些弯路, 碰过哪些钉子, 为什么会走这些弯路, 会碰这些钉子, 有什么规律性的知识可以吸取, 自己的思考与老师、同学的有什么不同, 其中的差距是什么, 原因是什么, 自己在思考的中途能否做某些调整, 为什么当时不能作出这些调节, 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某些预测, 这些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 自己的预测估计有没有带普及性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 等等。

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

生1:认为个位上是3, 6, 9的数字能被3整除。 (由于思维的定势, 前面学过的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 2, 4, 6, 8的数, 能被5整除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 5的数)

生2:13, 16, 19这样的数的个位上3、6、9, 但他们就不能被3整除。

生3:12, 15, 18, 21, 36这些数却能被3整除, 但是他们和个位上的数没有什么关系。

生4:然后再看这些数字有什么特征。

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是一种学习潜能的培养, 是可持续发展人的素质培养。

2. 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

数学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上的同化、顺应, 从而达到另一个平衡的过程。具体的数学学习中大多是要涉及一些业已获得的具体的数学知识的, 那么就要反思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程度, 包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知识属性的把握程度, 这些知识与认知结构的相关方面建立联系的程度, 对知识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通过亲历这一数学活动过程, 自己对所涉及的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 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补救必须及时进行。比如, 引导学生对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 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独立的形式, 只是蕴含在具体内容之中或伴随具体的数学活动过程, 对其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挖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是如何运用的, 运用的过程之中有何特点, 这种思想方法是否在其它情况下运用过, 现在与过去运用有何差异。这些反思成果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易于形成知识网络, 同时更利于学生对该数学思想运用的迁移。

3. 解题的结果进行反思。

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 其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解决完一个问题后, 要引导学生反思此问题、此结论、此方法是否可做一般性的推广和引申。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问题, 而是一类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现在的学生作业做完了就往组长那儿一扔, 便去做自己的事情。把作业交给老师去评, 错了就返回订正, 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 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学生在这样的往复中, 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另外, 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自己麻烦的同时, 也给老师增加了负担。老师辛苦一些倒也没什么。只是这样一来, 滋长了一些学生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实践中, 可要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这样的三个层次的问题:我今天的作业和昨天相比怎么样, 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浅层次的反思) 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 (中层次的实践反思) 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 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深层次的质疑反思)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基础, 循序渐进的进行培养训练。在批改作业过程中, 为了检查学生的反思情况, 打开作业本, 不忙于用红笔在学生作业本上做对或错的符号。而是认真“扫描”, 发现有错误的, 总是把本子退给学生, 让他自己去独立检查找出来。那些没有认真反思自查的学生经过这样多次的“教训”之后, 觉得:与其要被退回重查, 还不如自己进行认真反思自查。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结果, 进行方法上的指导、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涉.谈数学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J].中国教师, 2006, (12) .

8.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八

摘 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作业设计关注发散思维。

关键词:实践操作 创新 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孩子的“真”,也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的行为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行为表象,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该如何去引导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性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摆一摆,量一量等手段,让学生去发觉知识,对打破思维的定式,培养手指尖上的创新意识有更具体、更真实的意义。例如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拿来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并沿其侧面一条高剪开,把得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比较、分析,找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由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推导出“圆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二、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课改的进程中,关于“提倡计算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等主张,已得到教材的广泛应用和教师的认同。教师更是力求自己的教学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同时,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计算、迁移、创新等能力培养。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时,“36+18”学生很快便算出了结果“54”。我用微笑表扬了孩子们计算能力很强的同时,提出要了解孩子们探索计算过程的要求:①先要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的计算方法,并有部分学生举起小手。②在学生有一定自主思维的时候,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算法。③汇报自己或小组意见:

生1:我先算30+18=48,再算48+6=54

生2:个位6加8等于14,十位上3加1等于4个十,40加14等于54

……

④看到学生在计算中的奇思妙想,为学生送上赞赏的掌声,再引导学生比较计算的方法。

⑤最后理解课本例题。

在整个案例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算法的个性化,以及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

三、作业设计关注发散思维

对数学而言,思维是它的生命线,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就是从一点出发,不规则地进行联想,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而开放性题由于解法和答案的不唯一,条件的不完备,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我在教学完一个知识点后,总是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实际数学能力的培养都达到了最佳。

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半是教师提问,学生答;教师讲解,学生接受。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不会去分析、比较,自然更不会有新的见解,也就不会有创新。我认为,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在数学教学中,常设计相关题,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做一个数学教育的有心人,就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9.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九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农村小学是个特殊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

作 者:靳志亮 作者单位:漳县东泉小学,甘肃・漳县,748305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23.5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学生 思维

10.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

献县高官乡高官中心校解平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

三、“启发式”教学激发质疑欲望。

四、巧设问题情景,发展求异思维。

五、启发想象。

六、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发展潜能

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只能停留在“随波逐流”的行列,而永远没有机会“乘风破浪”。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世纪的教育要求现在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教现代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教师的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知之”的水平上,而应上升到“好之”、“乐之”的层次上来。我们要赋予学生发展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自己具体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关心、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把真诚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学生,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甚至关心你。建立了这种亲切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成就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获取承认,取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的欢乐会成为其进步学习的有效诱因。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常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真独特!”等加以激励。想方设法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在改进进教法中,激发质疑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教师把“听话”学生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往往对学生“乱插嘴”或“接下茬”现象持否定态度,并对这样的学生很反感,而事实上这些学生表现出“越轨”时,教师采取种种措施制止这种现象,殊不知,长期这样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教学环境,怎么会有学生质疑呢?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式教学。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解疑,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黄河象》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有的说因水灾形成的;有的说因地震形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巧设问题情景,使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活动等能使学生产生惊讶和疑问,从而使学生渴望从事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答案。成功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这种感觉能使产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进修,大量阅读,拓展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和谐统一,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巧妙,小到对课题、词句的质疑,大到对主题的质疑,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并付诸实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提问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学习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对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既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并及时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个故事结尾。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提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被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1)课内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辩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短短几分钟,各小组各抒已见,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新的火花,有这样好的起点,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提高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每次都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1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猜想能力 观察猜想 类比猜想 归纳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中明确指出,让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数学猜想是人们依据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凭借直觉而作出的假设和预测,它是人们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知识的手段和策略。培养小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一、抓住教材内容,拓展猜想思路

教学跳论是概念的首开,公式、定理的发现,规律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猜想。数学课本中处处有猜想,教师应该挖掘教材资源内容,为学生的猜想提供更多的机会。例如,在教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后,可以启发学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作出猜想。又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一步进行猜想,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二、注重观察,引导观察猜想

观察是感知事物的窗户,是发现规律的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有意义事实和信息,让学生能通过观察而获得猜想。例如: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节内容時,我给学生提供一组分数,让学生观察,试算后猜想:“一个最简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与这个分数的哪些部分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有关后,又让学生猜想,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奇数还是偶数有关,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是合数还是质数有关,也有的说可能与分母所含有的质因数有关,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举例验证,最后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找出相同之处,进行类比猜想

类比猜想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猜想它们另一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猜想。类比猜想是从个别到个别的猜想。数学中,既要让学生敢于去进行类比猜想,又要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类比,讲清原则和作用。由旧事物的性质属性去猜测新事物可能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属性。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在引导学生认识圆柱体后,拿出两个圆柱,一个略高一些,一个底面积略大一些,两者体积相差不大。根据实物让学生进行猜想,有的说第一个比较大,因为他高些;有的说第二个大,因为底面积大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用什么方法能够知道这两个圆柱的体积有多大,相差多少?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将圆柱分成32等分和64等分后拼成近似长方体的过程,最后总结,如果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体,无穷等分下去,就完全是一个长方体了,由此得出长方体公式。笔者通过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猜想、验证,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猜想条件。

四、分类比较,注意引导归纳猜想

归纳猜想是通过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进行判断,扩大为对一般同类进行判断的一种猜想。

归纳猜想是特殊到一般的猜想,数学宾高斯说过:“数学中许多方法与定理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补行的手续而已。”根据归纳法的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几个代表性的事实,通过归纳获得猜想。例如“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可以摆几个“□”,剩下几根?再让学生列出算式:9÷4=2……1,10÷4=2……2,11÷4=2……3,12÷4=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此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测:当除数是5时,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是6、7呢?为什么?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对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观察猜想中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自然会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克服盲目猜想,引导合理猜想,以探索真知。

12.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二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正确思维方式的开发和培养比较容易, 不好的数学学习方式也很容易形成。所以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就要更加注重课堂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看法。

一、规范数学学习的教育观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 甚至教师的脑海里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学生能在每次考试中取的良好的成绩。使得很多教师和家长就强制性地传授给孩子知识, 并通过各种手段, 例如题海战术、补习班等让孩子增加课外的知识。学生也被这所谓的“好意”而东奔西跑地学习, 整个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疲惫不堪。而这样劳累的结果可能也会达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 但却使得现在的学生都没有自己学习和消化知识的能力了, 而是教师把东西消化好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养成了“不假思索”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完全不能脱离教师自己去解决数学问题。仔细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是我们一味地追求成绩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感受而导致的恶劣后果。

为了改善这种教学, 我们首先就得规范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目的性。万物只要存在就有其存在的道理。数学学科学习的道理并不是肤浅地只追求试卷的高分, 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规范其教育性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进行题海战术, 死板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开发;也使得家长们不再单纯地以成绩来评判自己孩子的学习好坏了, 这样对学生来说学习也变得更加灵活和有趣。

二、充分体现课堂的主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教师是主体, 学生被动记忆的死板模式, 而是通过各种适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 通过反复的探讨努力获得正确的知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种适宜的教学方式, 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1. 问题式教学。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需要制造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在探索中知识得到升华。例如在讲解“圆面积的求法”时, 我们是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组合图形的面积后来学习圆形面积的, 那么在学习圆形面积之前我们提出问题:以前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求法我们是通过拆分或组合的方法而推理出的面积公式, 那么现在的圆——这个曲线图形能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如果能, 它可以怎样拆分或组合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如果不能, 又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

这样的问题使得学生有所疑惑, 也正是这种疑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潜能, 使得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 运用他们那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无论对与错在他们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对此知识的印象非常深刻, 便能牢牢的将其掌握。

2. 启发式教学。

对于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传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阻力和挫折, 那么学生在得到新的知识后会更加的记忆犹新。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适当地给予提示, 让看似很难, 学生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提示下再经过学生的思考就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例如:学习完简便运算之后, 有些习题中会出现一些看似非常难但是方法得当之后又非常简单的简算题, 往往这些简算题并不是运用常规的四则运算。

3. 探讨式教学。

探讨式教学是在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而进行的, 要求所学的内容必须能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理所得到, 不能太难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1) 在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时, 在正方体体积运算公式的引导下, 学生通过简单的讨论就能轻松的总结出来。 (2) 在学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之后对于“分配律”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 并且每组给出用分配律能简单算出的式子, 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讨论、演算而得到简算方法。

三、教师要严松有度

严, 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对于解题步骤和必要的文字说明要严格要求学生, 不能错写和漏写, 从小就养成认真的学习态度。例如:在学习解方程时, 大纲要求, 在解题过程的前面必须有“解”字。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不写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松, 是指学生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要灵活掌握, 只要运算正确, 解题思路准确我们就应当给予肯定, 没有必要和答案的方式方法完全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在做题时只有题目要求简便运算时才会运用简算方法, 在一些计算题和应用题当中即使算式能够简算学生也不简算。我课下和一些学生做过探讨, 有些学生是只要不要求简算就想不起来简算, 有些则是怕简算之后会被判错。无论是哪种原因, 想要改正这种习惯,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应当在保证正确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发挥, 从而使学生树立自己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1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创新

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新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新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能力。那么,要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1利用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儿童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意识。如:在常见的数时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中工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钮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了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提示新旧知道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入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掌握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规则。

这样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活动,激起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增长智慧。

14.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四

一、确立目标,启发自主参与

教学目标直接决定课堂的走向,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这是自主学习的特征之一。可是事实上教学目标基本上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真正能参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课堂少之又少。造成这一普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师观念上的“定势”造成的,总觉得理所当然决定权在教师手中,学生哪可能知道什么教学目标,就算让他们参与制定了,肯定也是七嘴八舌不得要领,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确,“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果你让低年级的学生说说“这节课的目标”,估计学生会集体迷糊。

其实只要启发得当,由学生来参与教学的目标制定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长方形面积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教师导入新课后,启发学生:“我们今天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到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根据课题,联想到三角形与长方形面积的学习,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有的说:“想知道能否运用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甚至还有学生说:“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是否能发展空间观念?”这些问题都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将学生所说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在这样的自主参与中不仅明确了本节课学习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而且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都得以技法,进而围绕目标,能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激发情感,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等诸方面应获得和谐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真正积极参与的关键是教学方法情感化。因此,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内在动力的支持,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认知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关系的过程中,学生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2倍”时,学生往往会出现对与错两种判断结果。为了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感中认识数学知识,获取广泛的经验,可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终于明白这个观点不够严谨的道理,并悟出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这个道理。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正构筑数学课堂情感交流的平台。

三、自学思考,激励自主尝试

读书离不开思考,自学更是如此。“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自学就是两者的桥梁,这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创设自学氛围,提供自学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尽量找到新知的生成点,直接或间接提供与新知有关的旧知停靠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除数是整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如何排竖式等问题进行自学例题。小数除法的关键是把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但不能影响计算结果。书中介绍了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单位换算,使除数变成整数,但是,计算后需再次换算单位;其二,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除数扩大成整数,同时被除数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学生都会单位换算,也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因此,自学时能理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与尝试。经过尝试练习,学生会感觉到在两种方法的选择上,后者更有利。通过自学,学生经历了算法的学习过程,及算法的优化,使其通过自学来获取到要学习的知识。

四、巧设“陷阱”,促进自主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取发展。”反思是对所提出的结论进一步锻炼和升华,是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难免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认知偏差,这样会阻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克服呢?巧设“陷阱”是防止这种偏差出现的好方法,因为成功经验常常容易淡漠,而失败的教训却往往使人终身难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易犯的错误,尽管老师反复讲解,多次强调,总有些学生不能彻底改正、往往一错再错,此时不如改变方法,精心设计“陷阱”既按学生错误思维把他们引入矛盾的困惑境地,使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怀疑、自主反思,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找出原因,改错为正,让学生在“吃一堑”中“长一智”,的确不失为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1)1.2+8.8×1.25;(2)1.6×0.9÷1.6×0.9这样类似的计算题中,许多学生往往会违背运算顺序,而根据数的某些表面特征会这样计算:

(1)1.2+8.8×1.25=10×1.25=12.5;(2)1.6×0.9÷1.6×0.9=1÷1=1,所以教师在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有意安排这样的“陷阱”让学生尝试、比较、反思,加深错误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认知。

五、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

15.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篇十五

一、营造和谐氛围, 鼓励学生“敢问”

传统的教学比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质疑, 即使有, 也总是安排在新授课结束或在课堂小结时问一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往往提不出辨别是非或者有问题不敢提, 因为提出的问题一旦偏离轨道, 就会招来批评。这实质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解放, 未形成适宜学生质疑的环境。

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 蕴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 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 师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教师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允许他们自由地参与学习过程 (如插嘴) , 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或幼稚可笑的问题, 教师均应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娓娓的诱导。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欣赏的眼神, 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都能真正消除其胆怯心理, 大胆表现自己, 敢于发表个人见解, 质疑意识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从教师个人来讲, 除观念更新外, 自身的底气也要足, 这就是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只有真正吃透教材, 才能胸有成竹, 坦然面对学生的一个个疑问, 即使有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 也会乐于与学生一道研究、探索。

二、教给方法, 让学生有“疑”可质

教师不仅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还应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 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 既可以在正面问, 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即无处不可生疑, 无时不可生疑。如可让学生这样想:“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 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 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 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5628÷0.67时, 可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力求寻找更好的解法。例如, 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 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 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 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 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 显得“多而杂”。这时, 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 哪些问题问得好, 哪些问题不着边际, 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 学生就能有所发现, 逐渐学会质疑。

三、构建质疑空间, 培养学生“善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孕育问题意识, 提升质疑能力,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 并为他们构建质疑空间, 捕捉“疑的契机”, 不但敢问, 会问, 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许多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和能力, 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 教学“角的度量”中, 认识量角器时, 让学生观察量角器, 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 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内外两个刻度各有什么用处?”“只设计一个刻度行不行?”“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

……

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鼓励,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疑问, 也就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就会激发其创造欲望, 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质疑教材, 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 许多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 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 诱发新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例如, 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时, 让学生先独立研读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 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 再化成百分数, 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要求学生对这段话进行质疑。通过讨论, 学生提出:“这里有两个一般, 它们的“一般”之外指什么?该怎样呢?”

四、发挥主导作用, 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 是“难”才问, 置学生于“愤”“悱”状态, 使学生不得不疑, 要注意如下控制:

时间控制。首先, 要把握质疑的时机, 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 让学生质疑。其次, 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才能有所发现。第三, 准许学生有疑就问, 不懂就问, 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第四, 要防止时间不够, 学生“问”一无所得, 或尚未“解惑”, 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 “好、中、差”兼顾, 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 即使不懂, 一般也不敢问, 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 以后问题越积越多, 更无从问起了。范围控制。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 既要拓宽范围, 又要进行范围控制, 不能漫无边际, 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实践证明, 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16.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六

关键词:数学语言;能力;趣味性;兴趣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对于学生本人而言,小学数学又是学习的重难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教师就必须掌握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使整个课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快乐数学的真意就是要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自信,从而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将整个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更能吸引学生。

要想学好数学,首先要掌握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数学数量关系的抽象符号系统,具体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数学语言,例如,文字语言,如乘积、和、差、商等;符号语言,如×、÷等;图形语言,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对数学语言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获取语言信息加以理解,进而做出转换,从而加以应用和表达的能力。小学数学语言的培养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后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小学数学语言的掌握要求在于认知和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语言,达到基本应用和交流的水平。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数量关系认知教育,一方面,坚实的地基才能保障后期的良好发展,要求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小学的中后期数学教育是由基础数学认知到较为高级数量关系的过渡时期,没有基础的数学语言能力,将在数学奠基的关键阶段缺失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才能对其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学科,相对于语文、音乐来说,它比较枯燥,并且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想使小学生学得快、学得好,就要采取多种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听听说说、蹦蹦跳跳、唱唱玩玩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例如,我在讲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如下活动:首先,我请几名学生上台,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白兔”“小松鼠”“小山羊”“小鹿”等角色,然后让他们根据指令进行排队,紧接着我让表演的学生描述前后关系,然后让在座的其他学生描述其前后关系,并根据其描述,回答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是谁,谁的后面是谁等问题。

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理解和掌握了前后的相对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说,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寓知识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想使自控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学习兴趣自始至终地保持下来,就必须在教学中,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想方设法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乐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江海波.培养数学语言能力,优化提升有效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03).

[2]赵继宝.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趣味教学.中国校外教育:A,2011(2).

17.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七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随着绿色指标的不断推进,教师也慢慢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学生全面发展过渡,不再一味的关注正确答案,而是更关心学生解题的过程。作为只有2年教龄的新教师,我也一直努力地往这方面靠。我发现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能很快的做好,如一些简单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但当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一般都讲不清算理和解题思路。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课堂上从旁仔细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发现一,语言欠准确。在一些数学教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讲解解题思路或描述学习过程时,出现用词错误的现象。如:把单位名称“平方米”说成“米的平方”等。第二,表述缺条理。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对较复杂的题目表述时语言过多、出现重复,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些都是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缺乏条理性的表现。第三,罗嗦与词意不达。课堂上,很令小学数学老师头疼的是,有些学生发言积极性很高,一旦让他发言了,就会出现语言罗嗦,回答模糊,缺少数学语言表达应有的精练。第四,表达不完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或知识获得过程,大多同学都能表达完整。一旦碰到过程较复杂或者综合性较强的题,较多的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时,会出现语言残缺,断断续续,不能很完整的表述心中所想、所得、所悟。

恩格斯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数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语言是能通过交流来学习用的。上述的四种情况都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只有在想清楚的前提下才能说清楚,“说”本身就是思维进一步加工,提炼使之准确、条理化的过程,也是理论体系形成的一个步骤。所以学生学习数学必须有机会讲数学,通过讲清自己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概念,去创造知识。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的磨炼,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地进行数学语言的理解、运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一步步向着高级阶段发展。

二、数学语言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对于数学学科非常重要。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和性质都需要

通过语言来表达,其用词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语言的逻辑性比起语文来毫不逊色。数学语言应当准确、清晰、精炼,不能模棱两可。因此,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物质载体。学好数学语言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从而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再次,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语言区域狭窄,教学中存在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更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强化训练。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学生数学语言不规范的原因所在导致这些的重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学生的原因,学生自己没有运用数学语言的意识,一是可能学生性格内向,不想说。或是畏惧,害怕说错,不敢说。也有可能学生阅读量小,数学语言积累少,不会说。

其次是老师的原因 第一是教师理念偏差。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咬文嚼字”应归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课堂上,存在着重视学生书面表达,轻视学生口语表达的现象,导致学生因没过好数学口头语言表达关而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第二,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应有的表达训练。有的教师认为现在35分钟的教学时间中,要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紧张,如果再去花时间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势必影响教学进度。另外,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人人都要练习,如果再加上人人都要讲,那么时间上更是不够了,于是压缩了学生的表达机会,以致学生不能驾驭数学语言,从而引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表达缺少一定的条理性。

第三,与教师长期的设问方式不当有关。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及时了解”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采取简单、公式化的提问,老师和学生只是形成了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情形,如“下一步怎么算?”,“求和用什么方法?”……这些问题不仅思维含量低,而且反而破坏了学生表达的整体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还比较薄弱。教师在数学课上的提问过多、过难或太过简单都会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完整性。

最后,也可能是家长的原因。现在的家长基本上都上过小学,小学的数学题都会做,并且现在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视,这就导致有些家长非常着急地提前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或生活化的语言去教自己的孩子。学生容易受家长生活语言的影响,造成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固定。

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措施 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小学数学语言中文字语言占多数,而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则次之。小学数学教学其实就是让小学生看懂数学语言,能正确掌握数学语言进行数学学习,并学会简单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适当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语言表达训练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好用好数学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数学语言教学策略,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说,有话要说。比如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好奇的性格,老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去游乐场或春游的场景。

(2)鼓励“说”。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低年级学生的好胜心特强,他们极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培养学生“说”的动力应从保护学生的这种自尊心开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好”“不要

急,慢慢说”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给说得好的同学予以鼓掌或送上小红花,教师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

(3)体会“说”的成功。老师可以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学习问题,特别是针对班里的后进生,也要让其进行说的训练,并且要让他说的成功,这样不管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初次尝试得到成功后,得到说的“甜头”后,都能进行自我肯定,认为能行,树立了说的自信。

2、指导方法,训练学生会说

学生有了说的意识和欲望后,接下来就是训练学生如何更好的表达。

第一,示范模仿帮助“说”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语言的运用。

(1)教师的言语必须符合一般的语言规则和逻辑要求,课堂上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关系恰当。

(2)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如果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准确、规范,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模糊理解,影响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使用。

(3)教师用正确、清晰的语言讲述概念、计算方法等,是一种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通过模仿,接受信号,进行同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范,使学生们学有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语言表达。

第二,具体形象促进“说”

心理学告诉老师,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由抽象思维过度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因此,在教学时,相应的教学内容要与形象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如解决应用题影剧院里有4排,每排有5个椅子,问一共有几个椅子置?和有两排位置,第一排有5张,第二排有4张,问一共有几张椅子?这两个问题中都出现了4和5,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获得的信息用画一画或摆一摆的形式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表达。由于语言与直观相结合,学生的感知更

加深切,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既获得了知识,又提高了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学生说的才能

首先实践操作激发“说”。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运用学具操作让学生的手、口、眼、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外部动作化为智力活动。常言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也曾说过:“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边操作、边讲述、边归纳,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操作与讲述,既满足了他们好动的特点,又为理解计算方法积累了感性认识。

其次给机会“说”。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多给学生“说”的机会。

第一,可以给学生自言自语的机会。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准备好说的内容,以便能一次说对,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学()×4<30时,问:“括号里最大能填几,为什么?”,我先让学生自己轻声说一说,然后请优秀学生示范说一遍,让大家听一听,对照自己,想一想自己说得对不对,再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自言自语说一遍,最后才举手发言进行交流。这样的自言自语可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鼓励说话的勇气,增强回答问题的信心。

第二,要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通过同桌、四人小组等形式,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第三,要给学生各显其才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必须提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氛围,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问,困难生回答一些难度低的问题,优秀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最后让学生规范“说”。数学课堂使用较多的是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由自然语言,专门术语和各种符号组成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有序性的特点,低年级儿童数学语言主要归为四类:

(1)演示操作,让儿童学说动词加减用语。加上的意思可以合起来、拿来、增加、又多了、组成、一共等;减去的意思有减少、拿掉、分开、还剩、余下等。例如:在50后面加上一个0,应该说成“在50后面添上一个0”。

(2)比较数量多少,学说关系词语。如同样多、等于、大于、小于、初步感知一一对应关系。如:在生活中常说的“8大7小”,在数学中则运用关系符号表达为“8大于(>)

7、7小于(<)8”。如在一年级教学长度比较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一定要强调前提要说明“是谁与谁比?”,谁长?谁短?或是谁厚?谁薄?等等。这样问帮助学生清楚的明白,这是哪两个进行比较。

(3)比较全体和部分,学说总数、一个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了解总分关系,知道把两个部分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已知总数和其中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部分数用减法计算。了解倍数关系,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已知一倍数和倍数,求几倍数用乘法计算;已知几倍数和倍数,求一倍数,用除法计算。如:把20个面包平均分装在5个盘子,每个盘子里装几个?就是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个,除法算式是(20)÷(5)=(4);或者把20个面包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就是20里面有4个5,除法算式(20)÷(5)=(4)。说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达

(4)结合算式,学会用名词术语口述算式。熟练掌握加数、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区别一个数在加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准确说出谁是相同加数,谁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等。

数学语言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工具。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可丰富学生的语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8.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十八

第三阶段理论学习学习心得

通过三个阶段的<<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研究>>的理论学习,使我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下面谈谈个人学习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质疑”应成为小学计算能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而计算能力中“质疑”是生独立思考的一个过程也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有机会自己质疑,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质疑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求疑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应成为计算教学主要前提条件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认真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计算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的计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从之一种探求不同的计算方法。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计算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解决问题三方面。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没有了扎实的计算能力,不仅会影响学 生的学习,更严重的将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的关键时期。我们希望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去探索,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学会质疑。

三、思维训练是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那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2015

上一篇:公司内部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方法指导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