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

2024-11-04

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3-》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2]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此外,做好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是重要抓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小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的在学校发展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品行、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0教育部所实施的针对农村校长的国培计划,值得期待!培训如有实效,功德无量!但想要有实效,恐怕需要下大功夫!

2.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 篇二

一、调查统计

1.对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

2.影响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3. 农村英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

4.对现阶段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看法

5.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应达到的效果

6.相对合理的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宜州市回收的12份问卷)

二、调查分析与结论

1.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太少

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对继续教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100%的教师愿意参加继续教育, 但能参加的不过半数。究其原因, 主要是:

(1)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 学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根据近年教育评估的情况看, 一些县区多年来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很难到位, 少数地方政府还挪用培训费用, 甚至将培训经费负担转嫁给教师本人。在农村地区, 不同学校的教师获得的培训机会也很不均衡。特别是很难获得高层次培训的机会。有位英语老师在座谈会上诉苦:一次在河池地区大化县城开展英语教研活动, 某校指派两人参加, 另有位教师通过市教育局教研室争取了一个名额, 于是三人高高兴兴前往参加活动。但回来报销时, 校长以活动经费困难为由拒绝给该老师报销。该老师只好自掏腰包 (400多元) 。不仅如此, 就连最受农村教师欢迎的“送教下乡”活动在宜州市已经开展了2年时间, 教师们望穿秋水, 目前还没轮到我校一次, 真可谓“杯水车薪”、“春风不渡玉门关”呀。

(2) 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很低, 福利几乎为零, 很难承受继续教育的费用。例如, 有位参加工作已14年的教师, 月工资总额是1665.3元, 扣除教育附加费16.65元、防洪保安费5元、住房公积金81元、失业保险11.8元、养老保险22元, 摊派征订报刊费320元, 当月实际领到的工资是1208.85元;若算养老养小生活费用500~600元、通讯费用100元, 还有末固定的人情往来, 一个月下来, 所能自由支配的不过300元左右。要花这点血汗钱去参加继续教育, 老师们情愿吗?!

(3) 工作、学习矛盾突出, 许多教师没时间参加。广大农村学校英语专业教师尤为紧缺, 不少的英语教师还是中文或数学等专业“改行”担任的, 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超负荷工作, 很少有合适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活动。

2. 现有继续教育模式没能适应农村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

调查中有85.5%的农村英语教师认为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不符合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

(1) 当前的各级继续教育活动还是集中在县城或市里举行, 多面向城里的学校和师生, 城市化倾向明显。而农村学校占了学校总数的70%左右, 因此说, 我们现在的继续教育工作也只作了约30%, 还有广大的农村学校急待大家去关注!就连能参加人数最多的继续教育方式之一———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也多数是走过场, 有待于规范和指导。

(2) 继续教育的内容与农村实际脱节, 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现有的继续教育方式无外乎是参加各级研讨会、培训班、参加或观摩各种教学比赛、参加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参加学历提升或第二学历学习、参加“送教下乡”等活动。而笔者和座谈的教师们都有共同的感受:很多研讨会培训班或各种观摩会比赛活动, 不是老师耐心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回答、课堂顺顺当当地结束, 就是接二连三的专家学者们在台上评课说教, 公说公的理, 婆说婆的理。广大农村教师可是“乡巴佬”进城, 在赞叹那些教师表演多精彩、城里孩子头脑多聪明、专家学者学问多渊博之余, 再想想乡下的学校乡下的学生, 我们有哪样能及呢?在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 这种模式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不能体现出为广大农村学校发展服务和为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服务的应用特征。

(3) 学用脱节, 学而难以致用。在继续教育过程中, 一方面专家学者们头头是道传授着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云云, 另一方面广大教师们实际面对的又是应试考试制度。很多时候, 教师们只有“望洋兴叹”:专家学者们要是能带着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理念到广大乡村学校去实践三五年, 抓出个“实效”给大家观摩学习该多好呀!

3. 现有继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 继续教育工作也不停地推进, 然而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不够完善。如果抛开期末考试任务和中考、高考指标, 真正按照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 的确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实际上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不可能忽视“双基”。目前考试和新课程不相配套的现状令家长对中考和高考担忧, 也使得教师处于一种两难的“迷茫”境地。虽然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各地市教育局都有相关的“文件通知”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培训点、参加培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行政部门的责、权、利不到位, 加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取向给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

三、思考与建议

1. 以农村学校为阵地, 走城乡帮扶之路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英语师资相当薄弱, 因此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应两手抓:一手抓实“基础”, 一手抓好“提高”, 以农村师生为中心, 以县市管理为主, 分区实施操作。同时县城学校、教师和农村学校、教师结对扶持, 使农村教师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等等, 不断做好帮扶提高工作。多开展以需求导向的“送教下乡”活动, 即由各农村学校上报培训需求信息, 县市教育局分类整理后, 组织县市内外优秀教师或学者专家到乡村学校进行现场课堂教学示范和专题讲座, 以解决“理论性培训”与“操作性培训”相脱节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 国家对比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教育方面, 我们对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要是能实施“农村大开发”战略, 那该是一项民心工程,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才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2. 改进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力求多元化与针对性

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由农村学校一线英语教师针对实际需求出谋划策, 努力做到“新”和“活”,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把研讨、观摩、辅导、交流、实践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区域内全体英语教师互动的大“舞台”, 达到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促进农村学校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的目标。

3. 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制度, 确保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由参与继续教育活动的农村教师、学生或家长及专家学者组成继续教育质量评估小组, 少点官腔, 少点专家学者调, 以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师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让事实说话, 逐步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保障和推动农村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制定新的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登记办法。将每位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 按培训类别和等级, 折合成继续教育学分, 记录到《教师继续教育手册》。继续教育学分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挂钩。

4. 建立合理的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继续教育投资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社会、受教育者个人都应该共同分担教育成本。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来说, 政府、学校和个人要按5∶3∶2的比例进行分担, 形成“三管齐下”的经费投入机制。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 由县财政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2.5%的比例在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安排, 按城市教育附加的10%比例列支”的规定, 采取硬性措施, 保障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 严格落实, 设立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专用账户, 确保资金到位, 专款专用

5. 切实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负担

3.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 篇三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以西部S省1051名农村教师为调研对象,从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个方面调查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现状,并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矛盾;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四点建议。

一、过程与方法

1. 研究方法:2014年,本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座谈的方法,对样本县的农村教师的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了解,收集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和翔实的素材。

2. 样本选择:本调查根据人均GDP将S省21个地级市(州)分为四层,根据每层地级市(州)的数量,随机抽取1-2个地市作为样本,抽取了6个地级市,每个地市选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所农村学校,共计24所农村学校。

3. 调查过程:采用自制的《农村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内容包括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敬业精神、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工作瓶颈等5 部分,共计50道题。每所样本学校,按照“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和51岁以上”4个年龄段随机抽取教师回答问卷。共发放问卷1163份,回收有效问卷1051份。走访党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教师等300人次,召开参会人员10人次以上的座谈会4场,了解、掌握了农村教师生存的一些真实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职业认同度高,敬业精神退化

从表1可知,92.8%的农村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同时,在问到“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时,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充分说明了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和信心。在“您认为自己能教好学生”的问卷中,99%的农村教师选择“完全能”或“基本能”,这也说明农村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有92.7%的教师对教学工作很喜欢或较喜欢,这再次说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是较高的。

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表2),71.0%选择了“知识传递者”,45.5%的教师选择了“朋友”,39.1%的教师选择了“道德示范者”。这一方面说明农村教师的角色意识较强,职业认同度高;同时,也说明农村教师在教师角色上既继承传统,又有所更新,开始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虽然问卷显示,农村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较为认同,但部分农村学校校长、乡镇教育负责人、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在访谈中,却对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示出了担忧。他们认为:当前不少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退化,即使有充足的时间,也不愿钻研业务、备课和批改作业,对学生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指导,每天的工作应付了事;有的不愿意上公开课和竞赛课;有的不愿意参加听课、评课和讨论学习;有的在接受工作时,拈轻怕重,讨价还价;有的甚至把教育教学工作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等当成了主业。

对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的原因,一是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这里管理相对落后,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导致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二是因为农村地区信息较为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较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三是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现行管理体制缺乏对农村教师的奖惩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造成他们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四是由于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较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五是由于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造成农村学校已多年没有补充新的教师,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很多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繁重

从表3可知,35.9%的农村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27.7%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9.5%的教师担任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3.6%的教师担任四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甚至有2.9%的教师担任5-7门课程的教学任务。除课堂教学,农村教师每天还要花2至3小时的时间,批改学生的各科作业。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不足,教师兼课较多,一方面导致了教师教学负担较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

此外,调查还发现农村教师教学任务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同地区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的差异较大。比如,L县一初中校核定的普通教师周工作量是12节课。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周课时在12节以下的仅有5人,且为年龄较大的中老年教师,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11%;12-19节有1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20节以上有1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2.22%。这说明该校近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而在J县的调研情况显示,从抽取的样本学校来看,无论初中还是小学,语文、数学教师都只教一个班;绝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也只教1个班,最多也只教两个班;其余学科的教师一般也只教3个班。且班级人数较少,一般的班级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更少的仅20人左右。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比起L县的农村教师来说要轻很多。

二是同一区域不同学校间教师工作量的差异较大。以J县为例,位于城郊的M学校现有学生264人,6个教学班,教师58人;而该县比较偏远的T小学,现有学生1097人,19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教学班个数,T小学都是M学校的好几倍,但教师数量反而比M学校少。因此,该校教师工作量也在M学校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访谈发现,该县教师工作量出现“两头重,中间轻”的格局。(即县城学校和偏远学校由于教师缺编,教师工作量大;城郊学校由于教师严重超编,教师工作量小)。类似J县教师工作量的情况,在S省很多地方都存在。这说明造成农村部分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分布性失衡。

此外,部分地区、学校教师缺编也是造成农村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比如,按Y市(县级市)人事局编办测算,Y市应编10719教师,现有教师9319人,全市缺编1400多人,再加上分布不均,导致有的学校缺编十分严重。学科配置不合理,艺体、英语教师奇缺,有的学科甚至到了无法开课的地步。再如,D县Z校共有学生1188人、18个教学班。按D县人事局编办测算,应配备教职工62人;而该校实有50名教职工,缺编12人,达19.3%。在50名教职工中,还有2名老师借调到其他单位,1名教师因病无法上课。该校教师在访谈中普遍反映,工作时间过长、管理压力过大、责任大,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大部分教师早晨7︰30到校,下午5︰20以后放学,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担任九年级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班级人数过多,多数班级学生超过60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留守学生占60%以上,这给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构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工作负担。

(三)自我认可度高,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情况为:教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学反思的能力、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学效能感等方面。总体来看,S省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自我认可度较高,如有96.3%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所任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非常扎实或比较扎实,有99.1%的教师认为自己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有91.4%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99.2%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在课堂上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有96.8%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上完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99.6%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有99.3%的教师认为完全能或基本能教好学生。数据见图1。

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仅仅是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对于大多数农村教师而言,做课件只能做简单的PPT,不能制作如“微课视频”等稍微复杂的课件;使用多媒体也只能使用简单的,对“电子白板”等的使用较少;数学教学中能使用“几何画板”的更是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都有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但教师使用率很低。不少教师直言: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需要熟悉这些设备,并要制作什么课件,而自己对课件制作又不熟悉,还不如“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简便。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接受访谈的一位校长也坦言,为了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专门安排人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规定每学期甚至每周必须使用多少次,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教师的观念未能转变,“强迫”的效果始终有限。种种情况表明,农村教师的教学方式还很落后,对新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设备的接受、使用都较慢,教学观念更新明显滞后。

(四)工作瓶颈凸显,发展平台堪忧

如图2,对“您感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16.4%的教师认为班额太大,14.8%的教师认为学生基础差,16.0%的教师认为教师负担重,14.7%的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方法落后,9.2%的教师认为教学配套差,8.8%的教师认为教材太难,8.8%的教师认为教与考的内容不一致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教学观念方法落后的教师显著增多。这说明经过课改的多次培训以后,教师们逐渐意识到了转变教学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仍然感觉到困难重重。

就几个影响、制约农村教学的主要问题而言,既有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教学设备方面的问题;既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既有教材的问题,也有评价的问题。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是教师老龄化突出。以N县G小学为例,学校现有在编在岗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教师就有22人,占教师总数的41.5%;其次教师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①趋利性流动造成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比如,Y市与A市仅一山相隔,但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差异却十分明显。调入A市当教师,经济待遇立刻翻番。因此,近几年来,Y市每年流入A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骨干教师均数以百计,加上部分优秀教师考公务员离开教师队伍,优秀教师流失的趋势愈演愈烈;②农村学校的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流向城区学校。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学校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教师大量调进县城学校工作,新的教师的补充远远跟不上教师流出的速度,导致了一些农村学校老教师偏多、低学历多、骨干教师少。从学生角度看,农村学校的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J县H小学为例,全校786人,其中“留守儿童”为570人,占到72.5%,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溺爱”等隔代教育问题突出,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教师多被动地接受工作安排,是工作任务的忠实执行者,工作缺少主动性、创造性。长期以来,以行政为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将教师排斥在教育决策之外,教育决策较少激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教师听命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领导,对课程编制无权参与,对教学安排无权选择,对教学决策无权知情。受体制制约,教师习惯于按照领导指令办事,重视经验传承,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备课、上课、改作业,应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检查和杂务及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等,只要工作能完成、不出错就可以了,缺乏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创造性。大多数教师不愿开拓创新,对复杂的矛盾变化刻意忽略或回避;对于教研活动,则认为太麻烦,甚至认为它加重了工作负担。长时间持续的重复劳动,固化了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和行为,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个性,很难完善个人的专业发展体系。二是专业发展可用资源相对较少。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总体不够,使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较为简陋。其一,由于国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投入,不少学校配备了电脑、网络等,但就是这些有限的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不少农村教师“不能用”或“不想用”。其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域的差异,使农村学校教师很难接触教育专家或优秀兄弟校的同行。其三,农村学校的图书馆配备落后,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很多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苦于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案例等学习资料。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无法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相关资料。

三、对策与建议

1. 创新管理机制,解决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问题

本研究表明,农村教师敬业精神退化既有长期以来固化的管理模式造成“封闭”的原因,更有缺乏对长期坚守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形成正能量的宣传原因。为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创新教师管理机制。着力推行教师管理的“县管校用”新机制,变“学校人”为“系统人”,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即在县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规划和管理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人员交流、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负责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和交流等工作,合理配置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工作态度不良和工作能力差以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教师,由学校退回县人才交流中心教育分中心统一组织待岗培训及分流。二是要重视农村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把农村教师师德建设放在首位,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以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重点,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强化对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的首要内容,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三是要大力表彰在农村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对在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和教学点长期任教、贡献突出的教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评选表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广泛深入宣传优秀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表彰奖励教师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部门。

2. 完善调配制度,解决农村教师分布性失衡矛盾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教学任务不均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分布性不均衡造成的。为此,给出两点建议:一是编制配备要切实保证农村学校师资需求。逐步实行城乡差异的中小学编制,在边远农村学校探索实施“班师比”或“校师比”教师配置标准,切实落实对农村边远地区的师资倾斜政策。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对寄宿制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学校等实施特殊师资配备政策。按照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补足配齐农村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课程等紧缺学科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二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让城乡教师“优势互补”。建立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核定教师编制时要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服务制度,推行城镇新进教师先到农村学校任教办法;大力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活动,发挥优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与农村学校“合作办学”实行协作帮扶。

3. 强化因需培训,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矛盾

农村学校由于教师流动性大,专职性学科教师很难配套,为解决这个学科结构性矛盾,建议要加大面向农村的“全科式”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专科层次的技能型教师培养计划。师范教育学校应当制定“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课程或专业,加强面向农村学校教育实际的教师培养。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要加快农村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建立“校本研修超市”和“选修课程超市”,实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制度,引导和鼓励农村教师自选课程、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强化农村教师校本研修与远程网络培训的混合学习;要建立音体美、英语、科学、综合实践等农村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制度,有效开展转岗或转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专业水平。

4. 搭建发展平台,解决农村教师工作瓶颈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需要更多的“舞台”。因此,一是学校要善于搭建教师展示平台。要搭建学习平台,这里的学习包括指点迷津的集体学习、汲取精华的自研自修、取真经的外出学习和聘请专家来校作报告或业务指导的专业引领等;要搭建交流平台,既可以是同一教研组内的学术交流,也可以就一个或几个专题组织教师的课改沙龙,还可以是网络互动研讨;要搭建实践平台,可以是老中青教师的合作备课,可以是“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对比式教学,可以是创设“走出去”的外向性教研,可以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提高式教研,也可以是展示教师个人风采的个性化教研,等等。二是要在城区学校建立“农村新任教师留城培育基地”。农村新任教师先到城镇学校在岗学习,接受城镇优质学校的校本培育,1-3年后回编制所在的农村学校任教。与此同时,接收农村新任教师的城镇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全职支教,县财政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城镇特优教师、中高(小中高)职称教师、县级以上名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1-3年,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三是要建立“校际交流”平台。“校际交流”指中心乡镇学校与边远乡镇学校之间、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薄弱学校与优秀学校之间“结对子”帮扶等,建立健全系统的学习交流体系,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供保障。农村教师到城区先进学校学习提高,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指导相对落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

[2]刘秋红. 我国农村教师发展现状及我国农村教师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5.

[3]肖正德. 新时期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其保障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4]孙德芳. 保障农村教师发展的国际经验[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

(作者单位:四川阆中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四川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4.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篇四

学号:1062001451534专业:小学教育姓名:宁亚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

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

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

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

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

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

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其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造成学生学习状态低迷,学习兴趣渐失,学习能力低下,主动精神与创造力缺乏。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协调、不对等。

(二)、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惯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以上分析的常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时常发生,但往往屈从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而怠慢、忽视

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真正审问、慎思与研究。造成新课改的理念与现实行为的人为割裂的尴尬。

除此,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与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屏蔽了问题解决的新角度与新出路,使得“无效低效”这一重大问题的实际研究与解决始终停留在口头上,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不是教的单一体,也不是学的单一体,也还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的改变才能带来学的改变,教的优化才能导致学的优化。但同时必须认识到,教毕竟是为了学,教与学是两个可以不同侧重的角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与学情的调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基本功。对于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平时的观察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调研显得尤其重要,是研究与实施的前提条件。在课题研究前期,结合我们平时的观察与感受,采用问卷、访谈、听课观察或听后测试等方式,调查我校学生目前课堂学习的有效程度(参与程度、兴奋程度、掌握程度、兴趣程度„„)——掌握问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形成调查报告。我校在对语文课堂教学调查分析中发现,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导致很多问题:主体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创造性缺失„„如果不及

5.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篇五

本报告以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

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显得很重要。而从几年来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其次是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我曾到过一些沿海地区,跟人家比,我们真是差距太大啦,我们做农村小学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弄到办学经费,而人家的领导者每天在考虑的是到哪儿能花掉手里的办学经费;真乃是天壤之别呀!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6.农村中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篇六

在经济飞速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写教育的投

资开发不像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善,甚至根本没有;另外,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积极性不强,责任心不强。因此,我们针对这两方面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内容如下:

一.农村小学基础设施问题:

1.同学们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

A满意B较满意C不满意

2.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

A够用B 基本够用C不够用

3.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

A有B 没有

4.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

A充足 B不充足 C 无

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薄弱:

5.你的任课老师是否是大学本科毕业?

A 是B 不是C 不清楚

6.你认为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能带动同学的兴趣么?

A 可以B 一般C 不能

7.你认为老师负责任吗?

A 负责任B 一般C不负责任

8.你们的老师是一人带多门课吗?

A 基本上是B 个别C 一人一门课

三.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案:

9、您认为近年来,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在缩小吗?

A没有缩小B缩小了一点,但差距仍很大C和城市差不多

10.您认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教育观念落后B.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C.教育经费短缺

D.教育行政管理不强

11.您认为解决农村教师缺乏和代课教师问题的可行办法是

A.增加针对代课教师的培训,帮助他们获得正规学历和教师资格认证,从而转为公办教师,对实际教学能力突出的代课教师可以适当放宽其资历的要求;

B.解聘所有代课教师,聘请正规毕业生到农村当老师,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

C.把代课教师的教龄正式承认为工龄,对工龄达到国家规定的让其退休而不是“清退”,享受退休人员相应的退休工资;

7.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 篇七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 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针对苏北地区邳州某乡镇78名小学教师进行了教育技术能力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水平上, 能够熟练使用Word和Excel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8%, 仍有24%和28%的教师不会使用以上两个软件。仅有14%的教师制作过课件, 44%的教师不会制作课件, 掌握软、硬件安装的人数不过17%。在网上, 教师们经常查找的教学资源为优秀教学设计 (37人) 、典型课例 (36人) 、文本备课资料 (26人) 、教学软件 (23人) 、教育理论著作 (9人) 。

有44%的教师从未使用过课件教学, 认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占59%。在使用网络课件进行教学时, 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有18%赞同单一模式, 82%的教师支持混合模式, 即支持教师讲解和在线学习相结合, 或在线指导与在线学习相结合。有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很有用, 而实际自觉运用的人数却只占总人数的31%。

调查结果还表明: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有很大的用处, 他们对培训的内容要求比较强烈的依次是:技术与理论相结合 (51%) , 范例与方法相结合 (31%) , 技术 (10%) , 理念 (8%) 。78%的教师对通过网络培训教育技术充满信心, 71%的教师认为运用网络学习可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鉴于以上情况, 笔者认为, 在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训的起点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强调技术与理念的整合, 但就本地区来说, 培训的起点仍应放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初步使用上, 正是“轻技术, 但不能没有技术”, 技术的培训仍不能忽视。

二、培训的注意点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要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 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 强调主体参与, 动手动脑, 使学习者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体验的过程中轻松学会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 并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有魅力。

一要注意案例支持、理论渗透。注重教学设计案例的利用, 将案例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通过对案例的解读、分析、评价、修订等活动体会和实践相关理论。

二要注意技术实用、面向应用。本着实用、够用、好用原则选择技术工具, 根据学习者工作任务提供多种工具及工具模板供学习者选用, 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对他们的技术能力要求, 使其能够以较多的精力关注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和设计有效教学过程的方法。

三要注意重在体验、关注过程。在培训过程中, 要注重学员在参与中体验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过程, 通过案例研讨、作品创建、教案设计、经验分享、个人练习、小组研讨、全班交流、课后反思等活动体验到的技术应用方式, 能够较为自然地迁移到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要注意循序渐进、与时俱进。为了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 教育技术的培训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培训内容。即培训教师应积极进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研修、引进并改造国际上的知名培训课程, 坚持做好培训的问卷调查, 以开放的态度认真进行需求分析、收集结果反馈, 适时调整培训内容。

三、培训的落脚点

8.农村小学教师调查报告 篇八

由于教育报刊专业性强,信息容量大、信息反馈快,其指导意义不言而喻。这对信息不畅、学习培训机会少的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更有必要阅读。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育报刊是提高教师素质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为此,笔者从2005年4月至2006年5月进行了以“农村小学教师阅读教育报刊状况”为主题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3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275份;举行专题座谈会7次,参加教师68人;调查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澧县的四所乡镇学校;同时,还在澧县进修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班、常德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2)班这两个培训班上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现 状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报刊的价值认识到位,对教育报刊有阅读愿望,但无实际行动。

从调查情况看,现在农村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教师”)都明白阅读教育报刊的重要性,在回答“您认为有阅读教育报刊的必要吗?”时,有90%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仅2%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回答“您愿意阅读教育报刊吗?”这个话题时,也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答,80%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教师在回答“您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时,有60%的教师回答是“查找资料”,37%的教师是为了“自我研修”。有99%的教师认为阅读教育报刊“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己、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说明教师对教育报刊的价值是认可的。但是,教师阅读教育报刊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阅读愿望与实际阅读行动的严重脱节:即教师十分清楚阅读教育报刊的重要性,但仅仅满足于口头上说想阅读、愿意阅读,却没有真正的阅读行为。从笔者的调查数据来看,坚持“经常阅读”的教师比例仅为9%,38%的教师“偶尔阅读”,53%的教师“从不阅读”,远远没有形成阅读氛围。

教师阅读教育报刊所用时间太少,阅读质量不高。

表一 教师阅读教育报刊所用时间统计(每天)

一是从阅读所用时间来看,上表统计的是经常阅读教育报刊的教师,这部分教师每天用于阅读教育报刊的时间都很少,其他教师就更不用说。二是阅读流于形式,质量不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42.8%的教师是随便翻翻,阅读的随意性大,有87%的教师在阅读时不写笔记。不少教师阅读教育报刊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业务学习任务,抄一抄提纲,数一数次数,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阅读纯粹是流于形式,怎能有好的效果?

教育报刊资料缺乏,成为教师阅读的障碍。

表二 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报刊数量统计(按月)

在调查中,不少教师反映缺少可阅读的教育报刊资料。一是教师不愿意掏钱订阅,个人订阅教育报刊的教师实在是太少;二是受农村学校教育公用经费完全靠自筹的影响,学校在教育报刊的订阅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报刊费常常被挤占、挪用,所以教育报刊的订阅只能“蜻蜓点水”,这是个普遍现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农村小学一种教育报刊也没订购。根据笔者的调查,90%的教师阅读的教育报刊来自学校订购,在回答“您希望阅读的教育报刊来源是学校订购还是自己订购”这个问题时,95%的教师希望是“学校订购”。没有足够的报刊,当然无法尽情地开展阅读。教育报刊数量不够是影响教师阅读的一大障碍。

思 考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发现,真正影响教师阅读教育报刊的原因是教师缺乏阅读兴趣。表面上看,农村小学教师负担重,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缺少教育报刊资料,没法阅读……似乎影响阅读的理由很多很充足,但追根到底,其实是教师缺乏阅读兴趣。笔者仅以教师普遍反映的缺少阅读资料为例来说,按照现在的教育报刊价格来计算,一般的教育月刊在人民币5元以下,相当于一包普通香烟的价格,全年的定价仅为60元。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一人订一份刊物的花费仅占工资的0.05%,可是又有多少教师订阅了呢?教师真的不能承受吗?所以笔者说没时间没资料都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教师缺乏阅读兴趣。

笔者也分析了教师缺乏阅读兴趣的深层原因:一是教师角色意识僵化。不少农村小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意识不到自己的观念与先进观念之间的差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更有部分教师以年纪大、工作忙、资格老为借口拒绝学习,满足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小学教师,自从师范院校毕业以后,除了教材和教参,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没有读过一页教育报刊的也大有人在。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穿新鞋走老路”“涛声依旧”的教师占多数的根本原因。二是评价导向偏离。很长时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标尺下,学校的考核只认分不认人,只论升学率不论教师的素养。这样一来,教师其实无须读书,工作照样可以应付过去。在这样的考核办法下,读书多的教师不一定能取得好的工作成绩,这怎能让教师从阅读教育报刊中感受到幸福而乐此不疲呢?

对 策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明确教师阅读的重要意义。

阅读教育报刊能促进教师进步,道理谁都明白。教师要不要阅读教育报刊也是不需争论的事实。一位特级教师曾感叹:“教师不读书了还能教书吗?”在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教师的今天,至少,不读书是不能够好好教书的。教师是一个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开展充分的教育专业化阅读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阅读教育报刊无疑是教师终身教育最常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我们曾将“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画(简笔画)”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要求,其实阅读教育报刊也是一项教师基本功。一份有思想的杂志,一篇有思想的文章,足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先进教育思想的召唤。“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古人都推崇“教学相长也”!教固然是教师的本分工作,但如果没有不断地学习,这种“教”肯定缺少一种力量和厚重。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才会看到与别人的差距、与时代要求的差距。所以,教师要从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教育报刊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通过阅读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这样才能谈得上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是生长阅读兴趣的土壤。笔者很羡慕《读到好书发短信》(刘畅2006年3月3日《中国教育报》)中所描绘的情景:“我和学校的干部们一起,抽时间将《中国教育报》中的文章分类,根据大家的不同岗位推荐给干部、教师。”在这样的校园里,你会对阅读没兴趣吗?只有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教师阅读才能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怎样来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一是学校领导要带头阅读,领导的示范作用魅力无穷。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所学校的阅读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校长;教师阅读的兴趣高不高,关键也在校长。二是学校要建立起激励机制,鼓励教师阅读。比如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阅读标兵等。三是学校要想方设法创造一些有利于教师阅读的条件。例如教师没有时间阅读,学校就要尽量优化教师的工作,减少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和无效劳动,保证教师有充裕的时间用于阅读;缺少教育报刊,学校就多订购,也要鼓励教师自己购买,然后学校给予补贴。试想,教师若根据自己的爱好,每人订阅一份教育报刊,一个校区的教师尽量订不同类别的教育报刊,再交换阅读,那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啊!

用评价促阅读。

评价是指挥棒,对教师阅读来说,更具有引导作用。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近6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教师也是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的普通人,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条件艰苦,工作量大,压力重,读书的人就更少了。既然教师阅读教育报刊的意义不言而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应重视教师阅读,将教师阅读纳入教师评价,要对教师的阅读量、阅读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并且与教师岗位目标考核、教师晋职评先等方面联系起来。通过评价这个杠杆来促进教师阅读教育报刊,一定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发言下一篇:如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