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新闻探析

2024-11-22

故事化新闻探析(精选8篇)

1.故事化新闻探析 篇一

摘要:新闻报道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故事化新闻的写作往往借鉴文学的写作技法,再现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注重细节描写、引用直接引语、小说化的情节设置等。故事化的前提是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故事化写作,才能真正讲好新闻的故事,才能真正为受众所接受。

关键词:新闻写作,故事化,媒介竞争,真实性,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故事化新闻‛出现在各大媒体,无论是消息还是通讯,写人还是记事,一般事件还是重大题材都越来越像‚故事‛,报道的语言已经不再是生硬、抽象的概括性词语,而是为读者所熟识的较为生动活泼的日常用语。新闻写作正在逐渐转变风格,严肃的板着脸进行说教的新闻正在变得和蔼可亲。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信息的渴望与获得途径,信息在今天已经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只要求快速、准确,而是要好看、要生动,或者说要‚娱乐‛。媒介环境的信息冗余使众多媒体面临着新闻‚同质化‛的严酷竞争,而受众口味的变化与选择标准的提高更让媒体时刻担心着自己的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广播、电视、网络,尤其是报纸,正使尽浑身解数地让自家的新闻与众不同,更加好看,吸引更多 的受众。因此,新闻写作故事化成了众媒体共同的选择。新媒体时代,最能发挥创造潜力的领域是新闻故事的采写和编辑。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成功,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更加优秀的会讲好故事的新闻写手‛。同一件事情发生了,不同水平的人来采写,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来采写,其结果往往大不一样。这中间,是如何驾驭写作艺术的问题。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

一、关于‚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

——使读者身临其境的叙事艺术

(一)‚新闻写作故事化‛概述

号称全美写作质量最高的《华尔街日报》常常能够把枯燥的财经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有趣,又不失大报风范,自成特色,业界往往将《华尔街日报》的这种文体称为‚华尔街日报体‛,用具体的描写代替宏观大叙事,用细节的真实刻画整体性的实质,即‚一千个人的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一个悲剧‛。在我国,秉承了‚华尔街日报体‛风格的当属《南方周末》,每每发生什么大事,人们总要看看《南方周末》是如何来做报道的,因为它始终以与众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把新闻事件更加真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是在以一种倾诉的口吻跟读者聊天,而不是在教育读者。几千字的文章,读者不费力气地就顺利读下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事件的本末,并接受记者的观点。这就是故事化新闻的传播作用:在受众无知觉并不排斥的状态下引导舆论,并获得 受众的青睐。

故事化的新闻写作方法古已有之,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他的名著《史记》中,开创了一套崭新的通过‚实录‛图解事实的写作方法。他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记载到人物传记中,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的线性故事。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1]。西方特稿写作,特别是美国新闻学领域毫无例外地采用的正是这套方法。普利策评优秀特稿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优秀的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二)‚新闻写作故事化‛定义泛论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在他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记者必须把这些事件带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在他的报道中加进一些人情味的东西‛,‚把新闻人格化和戏剧化‛;‚找出一个人,一个有代表性的人,他是受影响的,或者是被卷入的,抑或是这一情况 的原因或后果的一个例子来写‛[3]。

美国《60分钟》的节目缔造者唐”休伊特曾说,‚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够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来包装事实,我担保我能把收视率翻一番。‛

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1982年穆青就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应向自由活泼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形式[4]。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是国内积极倡导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能够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我相信新闻是故事,任何一条好新闻,它必然是一个好听的故事,人类从有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那天起,都在讲述故事。文字记叙的也是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司马迁,到唐玄奘,到马可“波罗,不管中国人、外国人,包括莎士比亚,都是在讲一个美好的故事,新闻也是故事,只不过新闻的时效性更强一些。‛

有些专家反对新闻写作故事化,认为这种类似创造小说一样的写法会削弱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看上去变得不切实际、成为虚幻。然而,语言符号的使用、对万物的分类并不代表事实本身,实践证明,新闻写作故事化是让新闻更加为人所信服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新 闻写作故事化是用新闻中的故事抓住受众,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的写作风格,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挖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5]。

(三)‚新闻写作故事化‛的定义及其艺术特色

新闻写作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写作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一般的新闻写作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而故事化的写作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选题的内容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故事,这些故事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对大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有密切关联。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与受众有着天然的接近性。

故事化新闻的选题多是一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新闻背后的内幕情况、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引人关注的人物命运、衣食住行状况的微小变化、法制案件的告破等题材常常成为各大媒体的首选。贴近生活的选题也更加贴近受 众,这就使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了天然的接近性。新闻报道的‚市民化选题‛使其具有了‚市民意识‛,即使是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通过一些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情景的描写来展现。从小处着眼,彰显大主题,是故事化新闻最突出的艺术特征。

2.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之下,想方设法让‚实话实说‛的新闻借助文学的手法去‚实话巧说‛。借用文学的叙事艺术进行写作,注重细节刻画、情节安排,力图用画面感再现新闻事实,使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意义。

故事化新闻强调可读性与可信性,无论情节多么引人入胜,必须要符合新闻事实本身。事实上,在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中,记者与读者有一种契约: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读者看到的是记者用故事化手法认真、诚实再现出来的现实。

语言简洁有力,笔调风趣幽默,叙事清晰明白,描写生动活泼,人物对话和事情经过的穿插精炼简洁。一张图片胜过一千个文字,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几张图片,关键在于读者是否‚相信‛作品中图解的事实。故事化的新闻写作就是用文字对新闻进行图解的,它用设置情节悬念、刻画细节、大量使用直接引语、运用修辞等文学手段为读者描绘出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事实的发生,也可以进入其中体会当事人的心境感受。简单通俗的词汇运用、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设置使‚这个故事‛看上去更加贴近真相,更能展现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3.故事化的新闻写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注重研究受众的接 受心理,接受兴趣。多以平民的视角,关注平民的生存现状与其生存理想。客观再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强烈责任意识,体现出一种新闻写作理念的人性化回归与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威廉”E“布隆代尔在他的著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中提到: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6]。‚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可能是最有力的教育工具;并且他们必须承担教育者的责任,陈述和澄清为之奋斗的理想。[7]‛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8]。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本质就在于以人为主体,挖掘事件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激活人类的丰富情感,倡导主流社会意识。把情感因素融入到理性的思索与平实流畅的故事叙述中,使受众在接收新闻事实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社会道德与文化的基本载体。像讲故事一样报道新闻,体现着媒体对受众的关注与人文关怀,也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故事化‛渐成主流的因素

——好故事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

新闻写作故事化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当今的媒体运作中,新闻之所以青睐文学的故事化叙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可以借之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播。用故事讲述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接受心理需求,使媒体信息更具可读性和易读性,更能实现‚注意力经济‛。以这种方式整合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的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一)新闻报道实现有效传播需要回归事实本位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纯粹服从人类生存斗争的新闻活动。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今,新闻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丰富、传递手段更加多样,有两条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9]。可见,新闻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基本作用。一个传播者总有两个层次的意图,信息性意图是为了让听话者知道某事,传播性意图则是使听话者意识到他说某句话的目的[10]。

喻国明教授曾说:‚新闻的真正价值是,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并且这种影响力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新闻要发挥其 主要功能的前提就是要实现有效传播,尽量消除在传播过程中的障碍,使信息能够顺利地到达受众并在最大程度上为之接受,这就需要新闻报道回归到事实本位。

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就是力求使读者阅读报纸(或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之后所产生的印象与事实真相一致[11]。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用一种模式化的极具概括性的语辞进行新闻报道,出现了一大批过于典型的典型新闻。它们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脱离生活实际的人物、事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这种八股文章,不仅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还会使读者产生天然的阅读障碍,而且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流于形式的新闻报道显然不能起到传播信息与引导舆论的作用,让新闻报道回归事实本位则是一条切实之路。

事实上,在我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秉承了《史记》的笔法,以故事的形式写新闻。用故事讲述新闻,已成为新闻回归事实本位的一种新取向。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而事实即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动的故事,新闻说到底便是由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构成的。应运而生的故事化新闻写作正是基于新闻事实的具体情形以更加人性化的理念进行事实再现,基于生活的文字语言消除了读者潜在的阅读障碍,基于生活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更加真实新闻更具可读性。同时,这也是新闻写作传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一次理念回归。

(二)新闻媒介竞争促使媒体注重塑造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 业性质、企业管理‛是这双重属性在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一形式促使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在竞争中,新闻媒介在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新闻媒介的个性特征是一家新闻媒体明显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基本特点,它直接决定了受众对于不同媒体的注意力,意味着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注意力经济‛。

在众多的华语媒体中,凤凰卫视的地位无可取代,因为他有着与众不同、无法复制的特质,受众即使在媒介众多信息冗余的媒介大环境下一眼便可认出凤凰,在期望获得更多信息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凤凰,也更加信任凤凰。这种特质可以用凤凰老总刘长乐的一句话来概括:媒体是一种艺术,我们不可能以赛跑来比喻传媒的竞争,只能用舞蹈比喻。因为赛跑是靠体力和速度,舞蹈是讲究平衡、重心、感觉和审美[12]。

塑造鲜明的媒体个性并不是一时一刻、一招一式的,它需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长期塑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形成对某一事物态度的过程中,许多时候并不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取决于情感的好恶[13]。

因此,新闻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就要尽量和受众个体发生联系,把握人类情感的共同特点。只有真心实意地关注受众的感受,媒体才会赢得受众的尊重进而产生信任。只有获得了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媒体的鲜明个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才是有意义的。

(三)可感性强的新闻报道更易获得受众的认可和信任

新闻媒介进行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接受,而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因此,受众定位、受众分析已经成当今媒体在制定报道计划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其本质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即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的‚选择性接触假说‛[14]。它说明,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并不完全被动,而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并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15]。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要公正、不带有明显的立场和态度,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受众选择并接受。

受众的心理需求因人而异,要求新闻报道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不拘一格,以适应不同受众的爱好;受众的求新、求真、求近、求短、求知、求乐、求奇的共同性心理[16],又要求新闻报道,具有人们能共同接受的素质。这种可受性的素质一般表现为有益、有趣和可信[17]。理论研究证明:新闻的可感性越强,可信程度越高;可感性越强,可接受程度越高[18]。许多受众对一些新闻持怀疑态度,除了个别新闻明显夸大事实外,大多是由于事实可感性不强。受众不能从新闻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新闻的真实性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因此,可感性直接强化真实性。读者打开报纸,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新闻,是那些与他们生活领域和生活现场‚贴近的事‛。‚贴近‛是表 面原因,‚可感‛才是本质联系。有些新闻与读者并不贴近,但由于舆论造成‚热点‛,或由于记者的‚再现手法‛提高了事实的可感性,也能够紧紧抓住读者。

三、怎么样写好‚故事化新闻‛

——像讲故事那样采写新闻

(一)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新闻自身的平衡

追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已经成为故事化新闻吸引受众的砝码。然而,过分强调故事性,会削弱新闻本身的信息传递功能。因此,对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的前提必须是,在新闻的范畴内保持故事性与新闻性的平衡,这就需要处理好两个统一的关系。

1.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

故事性报道强调讲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记者有时会为了增加人物的感情色彩、增强事件的戏剧性,而在笔调上进行适度的夸张,这样写出来的人和事也许很感人,但并不真实、全面。背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初衷,故事性再强,报道也会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要做到真实性与故事性的统一,就必须抓住新闻的内核——真实,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是实际发生过的,甚至每一句话每一次心理活动都是采访对象承认过的。‚记者不能生造细节、生造故事,即使你想到了非常好的细节,你也必须在真实性这儿刹车,否则你写的就不是新闻了,传播的就不是真实的信息了,这是一个记者基本的职业素养。‛

2.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故事化报道追求现场感、细节化,所以常常在故事里充满了对现场和细节的细致描写,这样固然可以增加报道的形象化,给受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有时又会流于表面,使受众觉得肤浅。

一篇好的故事化新闻在于聪明地表达文章的主题、体现出新闻的人文关怀,带着读者一起去思考而不仅仅是获得短暂的娱乐。故事是为思辨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辨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做‚实录新闻‛,缺乏应有的报道深度。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辨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

(二)采访中注重挖掘故事

《南方周末》资深记者南香红对于那些无法去现场的报道,总是可以呈现出非常强的现场感,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她就在现场。‚但文章中所有的细节都是真实的,都是我一点一点问出来的。呈现现场感的技巧在于你采访的细致与耐心程度,要想文章不枯燥就得不厌其烦地问。‛可见,采访中的细致耐心、不断询问并在问题中寻找到故事,对于再现新闻事实是必须的也是一项前提条件。

记者在采访时应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注重挖掘新闻背后承载的具体意义。

记者要用‚变动‛的眼光寻找‚故事‛,一旦发现‚滴水见 太阳‛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就紧抓不放,询问到底,而且要对任何一条线索发出质疑,多为几个‚为什么‛与‚怎么样‛。记者要善于提出具体、深入而又有特点的问题,还要注意提问的角度要适合被访者。聊天似的提问,让许多记者在采访中获益匪浅,与其按照提纲一条一条地读下去,不如抓紧时间与采访对象好好聊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记者还要调动各种感官对现场的人物、背景、情景、情节、氛围等进行观察,把握细节。只有记者们观察到了,才能在写作中把事实再现出来。而且现场的各种细节还会有助于记者们找到写作的思路与线索。

(三)写作中实现新闻故事化

1.避免‚新八股‛现象

越来越多的记者们开始模仿、借鉴故事化的写法。然而有些报道只是照搬形式,即:小故事(导语)——过渡——新闻主体——再提小故事(结尾)。至于‚小故事‛是否具有新闻事实的典型性或充分反映出报道的主旨内容,则不去过多考虑,小故事喧宾夺主,新闻主题反而平平淡淡,没有力量。全篇充斥着各种人物说的话,有些与主题关系很小,有些毫无意义,毫无逻辑的事实罗列,让读者不知所言为何物……这种情况被称为新闻写作的‚新八股‛现象。

‚新八股‛现象使新闻报道看上去虽然生动形象却毫无生气,没有吸引力,它并不能使受众产生阅读快感,只会觉得阅读是在浪费时间,甚至还会使他们产生厌恶感。况且,有些记者或撰稿人在采写新闻事件的时候,过分注重于旁枝末节的追逐,而忽略了主题事件的 挖掘;更有甚者,为了寻找到具有冲击力的故事情节,采取了杜撰和虚构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图糅杂进编造的故事,这样就更加违背了故事化写作的本质。

因此,避免让新闻写作陷入‚八股‛写作的泥淖,是所有新闻记者在开始写作时必须要再三思虑的。千篇一律的‚故事化‛,以及过分的甚至脱离实际的‚故事化‛都会适得其反。关键在于,新闻记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新闻事实进行实事求是地再现。

2.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故事化的新闻往往选择‚个人化‛的报道角度,即通过个人的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或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优秀的新闻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总是从某个个人的角度出发,以小见大、贴近读者,从而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重大新闻的报道。在报道中,无论是长篇特稿、通讯、专栏、会议新闻,还是领导人会见的消息,都至少需要一张有血有肉的人的面孔。越是重大的新闻事件,越是应该有个人化的故事。缺乏个人化的故事,报道只会显得空洞乏味,只会让受众失去兴趣,其结果是导致公众失去对国计民生这些涉及每一个公民自身利益的重大政治事件的兴趣。

在2002年的‚两会‛报道中,一些报道充分运用了个人化的故事写法,产生了十分具有冲击力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两会‛的重要议题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报道出来,受众不仅对‚两会‛更加了解,还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民主政治正在不断进步。

‚姜健代表成了山东团的重点保护对象,这几天新闻组的人连 续出面挡驾了不少记者,因为姜健实在太累了。来之前他刚献过血,开会后有顾不上休息,每天忙议案、建议到夜里两点多钟。‛ [20] ‚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的行情发生了变化。‛[21]

又如:美国有114.3万退休金领取者,今年能够拿到的退休金总额比去年少63亿美元。显然,这条信息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巨大变化。然而,‚114.3万‛和 ‚63亿‛只是抽象的数字概念,无法解释更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把读者带到弗罗里达州圣彼得堡市一个上了年头的小酒店门廊前,并介绍那些月收入不到40美元,因为无法购买食品,支付账单而在绝望中生活的几位老人面前,读者就会深刻感受到减少退休金对社会的影响。读者会因为记住某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而记住社会的某一重大变化。一个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胜过几十篇讲大道理的社论和理论文章。

3.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标题素来有新闻报道的眼睛之说,它左右着读者在众多的新闻报道中如何选择。‚题好一半文‛,对于文章来说标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毫无吸引力的标题是不会引起读者的任何兴趣的,而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往往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故事化新闻更加应该注重标题的制作,而且要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

标题应该成为受众最为关注的信息。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新闻标题中应涵盖更多有效信息,标题就是新闻。在制作标题时,把事实主体作为核心信息,是增强标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将取消各种政策性限制(2003年 2月28日《中国青年报》1版);中国大闸蟹,横行曼谷酒楼(1983年《经济参考报》)

标题应该满足受众的探知欲望与好奇心。人们在生活中碰的新情况和问题,总是希望从报刊电视媒介上寻找参谋或答案,媒体往往担任着为大众答疑解惑的角色。这类标题在当今媒体中随处可见,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解答和指导,大多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满足了受众某方面的求知欲望,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平常的吸引力。

比如:熊股是咋跌出来的(2007年7月5日《南方周末》16版)

标题应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文章贵乎以情感人‛,新闻标题制作也不例外,能够与受众的感情产生共鸣的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以情感人的标题应切合新闻的真谛,凭着新闻本身的‚真‛和作者真实的‚情‛而让读者情动于衷而欲罢不能。

比如:(引标)有人送来流浪汉,竟称‚死了再来收尸‛附近居民质问——谁在如此漠视生命(2007年1月26日《楚天都市报》第1版);拨通服务电话,要等到花儿也谢了(2007年7月5日《南 方周末》17版)。

标题应给受众美感的语言。中国文化传统讲究文辞优美,所谓‚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新闻事实和语言环境确定的情况下,在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上别出心裁,给人以语言的美感的标题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比喻、比拟、借代、双关、仿词、对偶、对比、反复、设问等修辞手法广泛运用在标题制作中。

比如:弱冷空气难斗烈日 沈城没雨高温还得持续(2007年6月25日沈阳网);中国虎‚留学‛在非洲(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10版)

4.使用简洁具体的字词

新闻故事化要求具有视觉化的细节、具体感人的事实,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大量地使用形容词、排比句,真正的智慧,通常总是用很朴实的方式反映出来的。语言越朴实,越生动,就越容易理解[19]。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22]。

要尽量使用具体名词。诸如‚问题、情况、反应或利益‛这些抽象名词到底指什么?善于讲故事的记者可以用以更加准确的词语或句子来代替它们。又如:‚客轮‛、‚700英尺长的豪华客轮‛,后者比前者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反应‛可以变成‚害怕、憎恨、怀疑、热情、厌恶‛或者其他更为真实的表达。

要尽量用动作说话。动词可以增加故事的活力和表达的深度,这既是许多记者、通讯员的成功经验,也是那些优秀的新闻作品的显 著特征。动起来,新闻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新闻人物才能‚立起来‛,动起来,才能把读者的阅读兴趣‚吊起来‛[23]。比如:‚不要以为我是一个疯子?‛市长狂吼道。读者立刻就能感受到这位市长的暴脾气。

要尽量使用日常用语,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一个善于谈话的记者,不论他要写什么,他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吗[24]?鲁迅主张:‚从活人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儿,搬到纸上来。‛一个生涩的词,在生活中或许会有一个或几个生动的解释与之相对应,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从生活中发现丰富多彩的生动语句,用生活中的词去讲故事才会讲得真实、讲得生动。

5.巧妙运用文学技法

新闻写作的不断丰富,得力于从文学中汲取了宝贵的养料。故事化新闻,就是要制造出视觉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 [26]。巧妙运用文学激发,可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觉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25]。

第一,描写,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

描写,即依照事物的情状,用语言或线条、颜色表现出来。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实现新闻的视觉化传播。新闻报道中的描写主要涉及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其中,细节 描写尤为重要。细节是被放大了的故事,通过细节的刻画,可以将人物和事件的特点加以突出,从而愈加显示出形象的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真实感,并给读者很强的心灵震撼,实现心灵的共鸣。故事化新闻的报道成功与否就在于它是否拥有足以感动人的细节。

比如:在炸鸡摊边,前文穿件白大褂,正在低头数钱,发现我在看他,脸突然红了,迅速摘下帽子,问我,像不像外地土老帽儿。其实,无论从气质还是穿着上,前文都与‘土老帽儿’相去甚远,但能感觉到,他处处都在谨慎的规范自己,以躲避这个讨厌的称谓。前文在旁边的饭馆里要了桌酒菜,说是有时来不及就在这随便吃点。他把‚随便‛两字说得很轻松,流露出一种有钱人的潇洒。(蔡平《哪儿是我的家——赵氏家族追访记》)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只用了寥寥几个神态和语言的细节特写,就把对象怕别人说自己‚土老帽儿‛充阔气的心理、憨厚而又自尊的性格鲜活刻画出来。读者读到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但如果不使用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表现,而是直接告诉大家他爱虚荣为人憨厚等,那么读者对他是不会有什么印象的。

在《逼近真实——〈冰点〉体会》中提到,好细节,就是那些你不用录音机,不用往本子上记,也牢牢记在心里的东西……唯有让自己心动和印象深刻的东西,才能让读者心动和印象深刻。南方周末记者吴晨光对此态度更加明确,他说:‚细节是金——当然,不要什么都用细节。和文章主题有关的,要保留;无关的,一字不留。‛

第二,引用直接引语,提高真实性与戏剧性。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到: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真实性和戏剧化色彩,读者可以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可以这样判断: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件事必定真实无疑。另外,使用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新闻人物所说的话,新闻会更富人情味,语言上会更富色彩,行文上更富变化,读者读起来会更感到亲切生动。直接引语常常是新闻中的点睛之笔,会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托尔斯泰在谈到《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力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叙述,我不解释,我让我的人物为我说话。‛引用直接引语,最大的作用在于代替作者点明主题,揭示新闻或新闻人物的意义,不暴露出主观倾向。

然而,对于直接引语的选择应当恰到好处,过多或过少使用直接引语都会削弱故事的感染力。直接引语的组合使用也是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常用的新手法,但是需要记者具有更强的逻辑想象力和制造情节的能力,否则,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会画蛇添足。

第三,适当的修辞让受众眼前一亮。

拟人、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多用于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恰当的修辞会使读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亲近感,新闻事实的魅力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虽然昨日有一股弱冷空气移驾到辽宁,但太阳依然是威风八面。今日,沈城上空有云层出来拔刀相助,可还没挡住太阳的热情。‛ 拟人化的写法使这则消息报道的天气状况看上去不是很糟,而事实上其时沈阳市已经连续56天无降雨,无论是市民还是动植物都在干旱中艰难度日,这则生动活泼的消息显然缓解了人们的急躁情绪。

又如:《中国青年报》新德里1987年2月24日电

第39届世界乒乓球佛标赛组委会好像变成了‚小件寄存处‛,中国人今天上午则把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交给他们,不到12小时又把两座奖杯取了出来。

按规定,上届冠军在比赛前要将奖杯交给组委会保存,再把奖杯颁发给本届冠军,而中国队蝉联了冠军,因而‚小件寄存处‛这一形象的比喻,就把这个新闻事实交待出来了,同时又不乏幽默风趣。

对比法也是文学、戏剧、新闻经常运用的方法。可以横比,可以纵比,通过人与人、物与物、事与事、时与时、地与地的比较,好坏对照,美丑映衬,从中显示出道理。无需记者说话,道理不言自明[27]。

第四,借用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构思新闻。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常常把报道写成有背景、有故事情节的短篇小说,当然小说和情节只是形式,不是内容。用小说的思维构思故事,寻找故事中潜在的喜剧、悲剧、讽刺或冲突因素,尤其要重点关注故事主角和对手之间的紧张关系。新闻报道要让故事内部产生动感,最理想的动感,就是让故事的情节按照‚发生/影响/反作用‛的结构顺序自然发展。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

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结构要紧凑,切忌将各种乱糟糟的细节和 画面堆积在一起。材料要集中、观点要突出,在最短的篇幅里,以最高的效率写出最好的效果。

结语

新闻稿件应该是最精炼、最具故事性的,因为新闻本身便是由一个一个故事构成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重大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冗长、乏味的没有故事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写作故事化‛给受众带来了‚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实的机会。记者通过文字的排列与词句的转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透漏出人文关怀,中国的新闻媒体在受众眼中正在变得更加亲民。

然而,‚故事化‛八股文泛滥的现象在当今的媒体中并不少见,甚至于在不断蔓延。不同的新闻应该有不同的写法,并不是每一条新闻都适合用故事化的方法来处理。媒体应本着对受众负责的态度,不应该借用‚故事化‛的外壳,凭空虚构、大搞出位,专注于制造‚眼球效应‛。故事化新闻讲究一个‚动情‛,但不是故意‚煽情‛;故事化新闻讲究‚通俗‛,但不是追求‚低俗‛;故事化新闻讲究再现新闻场景,但不是虚构故事环节;故事化新闻讲究引用人物对话,但不是任何话语都有引用的价值;故事化新闻讲究情节,但不是事实的简单拼凑和叠加。种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源于激烈的媒介竞争态势,其根本在于新闻媒体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精神,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新闻写作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也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讲一个故事很简单,但要讲出一个好故事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记者高超的采写技能与思想深度,还需要记者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境界和情怀,当然保证‚真实‛是一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易平.论司马迁写当代史成一家之言[J].史学理论研究,1997.2.[2] 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25.[3]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1.108.[4]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52 [5]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562.[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9.[7] 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8]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2.[9]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0.[10]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55.[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21.[12]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9.[13] 陈作平.《新闻报道新思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90.[14] Lazars field,P.F.Burleson B.and Gadget H., The people’s Cho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4.82~149.[1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6.[16] 汪新源.《新闻心理学》[M].上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215.[17] 何光先.《现代新闻学》[M].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373—374.[18] 胡志平,王桥.《重新发掘新闻奥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33—34.[19] 高尔基.《高尔基论新闻和科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7.[20] 潘圆.《姜健:代表就要提议案》[N].中国青年报,2002-3-15(2).[21] 程刚.《保护权利 制约权力》[N].中国青年报,2002-3-10(3)

[22] [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6.[23]

刘善兴.《新闻写作36术“此时无声胜有声》[M].上海:解放军出版社,2001.20.[24]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93.[25] [美]雷尔迈”莫林.《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事情本身往往能说明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12.[26]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78.[27]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45.阅读资料:

[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

热奈特.虚构叙事与纪实叙事[A].朱立元.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下卷[C].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2.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刘寒娥.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人文意识[J].新闻实践.2005.(12).5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

杨皓,杨志刚.新闻因事而生动——浅谈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法[J].记者摇篮.2007.2 7

刘长乐.《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M].华夏出版社,2004.8

白庆祥.《新闻论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9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10

崔艳君,韩俊亮.新闻写作故事化探索[J].青年记者.2006.(18).1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

王建河.论新闻报道中的文学性[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7.13

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已投稿到: 排行榜

2.故事化新闻探析 篇二

关键词:气象新闻,故事化表达,情节

在当前新闻报道中, 用故事化的形式说新闻成为很多新闻报道的一个特色,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与公众形成心理上的共鸣。但是气象新闻具有科学严谨的特点, 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生动地报道气象新闻, 让公众更有趣兴趣, 并有效塑造气象部门的社会形象, 本文在分析气象新闻题材, 就故事化表达的应用进行探析。

一、气象新闻的主要题材

气象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专业分支, 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 还兼有气象专业的内容和特点。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简报”到“气象新闻”, 其报道手段也是形式多样, 电视、广播、网站、报纸、微博、微信等载体在传播气象新闻, 不仅让公众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 还要面向社会各界宣传气象工作。

笔者总结工作实践, 将气象新闻报道的题材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天气新闻, 以自然灾害本身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如天气实况与趋势、天气背景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简要的服务举措等。第二类科普新闻, 以本地化、季节性热点话题为主体介绍气象知识, 通过资料数据、专家深度解读, 科学、趣味且针对性地解疑释惑, 满足大众好奇心。第三类科技新闻, 借助解释、比喻、举例介绍气象科研成果及运用情况等。第四类服务新闻, 主要反映重大天气过程服务、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为当地政府、行业、公众的气象服务, 以及服务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第五类政务新闻, 对政府和社会具有一定影响的工作, 并且经过一段时间得到政府领导、社会公众好评。比如气象信息员工作开展、雷电条例实施等有社会影响力的新闻。第六类人物新闻, 以在自然灾害面前人们的所作所为与精神面貌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反映气象人、气象信息员等典型、时代感强, 或者结合一定新闻时事的人物精神风貌。

二、气象新闻故事化表达方式

(一) 把握分寸, 找准类型

新闻故事是新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故事化的表达手段能够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关注度,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一些气象新闻在报道的故事化的表达是比较直白的。例如, 报道新政策措施出台, 需要清楚明白地说明主要事件和背景, 否则就失去了政策的严肃性。所以在气象新闻故事化的表达过程中要按照题材内容把握分寸。故事化表达在人物新闻运用最多, 如腾讯网关于湖北天气预报员的一天故事, 掀起了互联网关于气象新闻人物故事化表达的热潮, 之后《科技创新杂志》也推出了湖南首席预报的一天, 《工人日报》在五一劳动奖章表彰前期推出湖南省气象台里的劳模师徒二人。

(二) 再现场景, 拉近距离

通过场景设置或情景描述,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例如, 《湖南省气象局路面温度监测系统启动运行》中写道“7月19日, 进入三伏的第一天, 湖南路面温度自动监测设备系统平台上显示, 16时, 湖南省气象局门口的沥青地面温度足足有56℃!……在省气象局门口, 郭海峰指着一块沥青路面和一块水泥地面介绍, 监测设备的两个探测头就分别埋在地底下……”, 这样的科技新闻不仅一改气象新闻生硬、数字繁多的旧貌, 让公众了解事情来龙去脉, 而且更有兴趣在新闻中获得相关的信息。

(三) 语言适当, 增进理解

讲故事的目的是增添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深度, 能够超越业内的行话, 通过故事从人性的视角讲述新闻事件;在现场采访过程中, 对于被采访的对象的语言进行加工, 引导他们的语言表达更明确;同时, 避免在气象新闻故事化表达中语言过度娱乐化, 失去新闻的严肃性。例如, “有催化条件的作业云, 就好比含水的湿毛巾, 它不滴水的时候, 用力拧它, 它就会开始滴水;它如果正在滴水, 用力拧它, 它滴水就会变快变多。人工增雨就是这用力的一拧。”这是《潇湘晨报》一篇《人工增雨就等降雨云》的报道, 不仅交代清楚新闻故事里的背景, 还将复杂的气象原理通俗的表现, 有利于广大社会公众的理解。

(四) 设置悬念, 引人入胜

一篇优秀的叙事新闻应该让故事慢慢展开, 步步引诱, 让读者不停地想要读下去, 悬念造成新闻故事跌宕起伏, 调动观众的情绪和注意力, 增加新闻故事的趣味性。例如曾获得中国气象报第23届“好新闻”二等奖的通讯《气象热线架起生命之桥》开篇就写到“请帮帮我, 帮我救救我母亲……”电话那端, 一名男子焦虑不安。报道综合运用情景再现、悬念设置、对话、细节描述等方式, 展开一次暴雨过程中气象服务热线的汛期故事, 用电影手法呈现故事情节, 不仅引人入胜, 而且起到成功宣传的目的。

三、结论

在当前社会中, 对气象新闻的报道栏目逐渐增多, 故事化的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在尊重客观真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 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 更能让原本枯燥的专业学科生动起来, 让气象科技深入寻常百姓家, 增进公众对气象行业的理解, 所以在当前我们进行气象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对故事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娟.从直线报告到立体解读——解析气象新闻二十年嬗变[J].中国记者, 2005 (11) .

[2]颜家蔚, 冉瑞奎.气象新闻写作与实践[M].气象出版社, 20 11.

[3]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

3.电视新闻故事化:在叙事中讲新闻 篇三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 叙事技巧 新闻真实性

一、故事化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视新闻故事化”最早是美国CBS《60分钟》提出的,艾美奖对《60分钟》的评价是“用简单而有效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 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时间中的情节和细节,突显时间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 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 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 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①

电视语言有强烈的现场感、参与性和冲击力,在叙事上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因此,讲故事是电视独有的特长,电视新闻故事化可以充分体现电视语言的魅力。尤其是微博的出现,让“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成为新闻最简单的传播方式,微博的碎片化传播使得传播权利,从单纯的记者传播权到每个网友都有传播权,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如何抓住观众呢?这是作为媒体人需要首先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就非常巧妙的运用到了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在每一个报道中讲一个故事。在《孟宏伟 牛羊卖出来的“传奇”》(走基层 我这十年系列之一)的报道中,编导巧用悬念,采取不断设问的方式讲故事,在主要人物出场之前,编导用了三个段落做铺垫、设置悬念,而孟宏伟趴在床上出场,让观众有些吃惊,紧跟的解说解释了情况,原来他是高位截瘫的,而后运用不断的设问推进情节:

孟宏伟是怎样发布信息,寻找客户的?

他的手指不能动,怎么打字?

孟宏伟有一个原则就是见面交易,那他是如何做到的?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追问,介绍了孟宏伟的情况,并且引出孟宏伟的弟弟孟伟强。十年间,孟宏伟用网络实现了人生价值。在这个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和典型环境的展现中,表现了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主题。

二、新闻故事化的误区与注意事项

“在故事化的处理当中,尤其是部分地方媒体,缺乏调查、恶意编造故事、刻意设定故事情节或篡改新闻事件发展过程,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从而使民生新闻媚俗化、娱乐化甚至是真实性的问题大量存在”②。

2011年6月,河北省石家庄电视台第三频道《情感密码》栏目播出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的节目,片中的不孝子许峰,激怒了观众。并一度人肉搜索里面的儿子和儿媳,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最后事实证明他们只是收了节目制作方微薄的费用,而最后该节目以及承包节目的制作公司都被停牌,甚至石家庄第三频道也被迫停播一个月进行整顿。被过分故事化的电视民生新闻正在失去民生新闻应有的本色,同时也使新闻的真实性缺失,过分故事化也只是单方面追求收视率而忘记了民生新闻的根本宣传宗旨③。这些事件都证明新闻真实性对一个新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新闻缺乏真实性,那么这个栏目必将走向灭亡。

“优秀的新闻作品,它是各方面均达优化、各项要素堪称完善的综合反映,作为要素之一的新闻来源是不可或缺的。交代新闻源也是一般新闻的起码要求,是取得受众信任的重要条件之一,它有助于受众对新闻机构的监督,避免记者、编辑道听途说主观臆断,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他是新闻真实性的重要依据。”④

三、故事化与媒介娱乐化的勾连关系

媒介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之成为一种时尚,表现为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而相对应的严肃的新闻节目受到冷遇和挤压,媒介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而进行娱乐化的包装,以至于整个电视行业或者媒介偏向于娱乐化。作为民主交流的社会平台的大众媒介就在娱乐化的浪潮中失去了自己应有的责任⑤。然而这种媒介的娱乐化使得电视工作者选择了故事化的方式,用巧妙的叙事方式来解构新闻,不再局限于五个W的原则。

自从《快乐大本营》和《超级女声》开播以来,中国的娱乐节目、游戏节目和真人秀节目接踵而至,从现在的中国电视市场来看,娱乐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电视的娱乐化慢慢侵蚀着中国的电视市场。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和2012年7月13日正式在浙江卫视播出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再一次袭击了中国的电视行业,使得灭灯和转椅成为当下中国电视的两种形态。而这两种形态在其他娱乐节目中也可见端倪。

“在娱乐化的冲击下, 人们对一些严肃的事情也习惯从娱乐的角度去看, 对于一些深刻的事情也不再作过多的思考”。⑥随着这种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电视中的娱乐比重越来越大,同时对于新闻的袭击也接踵而至,因此民生类的新闻更受观众的青睐。民生新闻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讲述一个小故事,但从故事中得到的真理确实耐人寻味的。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运用戏剧性的手法说新闻,“仅仅开播3个月,就跻身尼尔森全国卫视晚间收视前50名,5个月后,前30名;9个月后,前20名;11个月后,前10名。”⑦

结语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跟媒介环境的娱乐化是分不开的。在媒介娱乐化的冲击下,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严肃题材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利用自身独特的电视语言优势,展现电视不同于其他媒介的优势。然而这种故事化的讲述方式必须以保证新闻真实性为前提,片面强调新闻的曲折和离奇进而故弄玄虚,只能致使新闻失真,以至于新闻连最基本的最吸引人的元素也失去了。

参考文献

①王君,《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新闻导刊》,2005(5):38

②冯维军、周晓晖,《采编过程要全程维护新闻真实性》,《理论观察》,2007(5):185

③张旭东,《民生新闻八大热点》,《新闻传播》,2008(2):12

④马飞,《真实性要求交代新闻源》,《记者摇篮》,2006(6):43

⑤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1(3)

⑥武锦华,《电视霸权:应该引起警惕的影像状况》,http://www.mecu.lorg/

2005-5-21

⑦朱虹、胡正荣:《中国电视名牌栏目》,红旗出版社,2010:38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研究生)

4.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篇四

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

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

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

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

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

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

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

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

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

息。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

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

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

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

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

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

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

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

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

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其次是媒体公信力弱化。新闻娱乐化的泛滥,延伸到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领域。体育新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本身,更是关注

某个体育明星的私生活或者其他个人的绯闻等等;而在做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时,甚至移植

文学上的“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形式报道灾难事件或者其他悲剧事件,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的道义。再次是,选择和表现新闻的思考方式异化。新闻泛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培养某些媒体从娱乐化的视角考虑,选择、判断、采访新闻素材,以及对版面

编排和标题制作进行包装。晚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殊收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以“软新

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

更多的受众。,音乐和特技不但没有使新闻的真实性打折扣,反而凸现了主题。可见,对新

闻节目做适当的娱乐化包装是可行的。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

与观众的沟通,在从“播新闻湖南师大教务处电话”到“说新闻”的变化过程中,主持人有了情

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

襟危坐、不苟言笑,从节目开始到结束,始终板着面孔,缺乏与观众情感的沟通。现在的《晚

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卫视主

持人李锐播新闻时双手交叉握在胸前,具有独特的个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首当其冲的打出了新闻娱乐化的旗帜。它以社会新闻为主,反映民生,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一改严肃、呆板、说教的正统模式,以轻松、诙谐和幽默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湖南台《晚间新闻》形式多样

在省级卫视的群落里,湖南台《晚间新闻》作为新闻的娱乐化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形

式多样,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1.在报道形式上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原来在教科书

上被划到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湖南台《晚间新闻》里突出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2.灵

动性强湖南台《晚间新闻》有很强的主、客观结合性、连贯性和细节性。很好地和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整档节目显得富有灵动性。3.编辑和制作上推陈出新在节目编辑和制作上,手法活泼,富于变化。它们有各自的栏目标志,譬如“喜报”、“我来露一手”、“远山的呼唤”

等等;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4.主持人语言亲切自然在播报方式上,湖南台《晚间新闻》强调的是“说”新闻。与常见的“说新闻”不同,《晚间新闻》也并不是单

一的说新闻,而是“听我讲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担忧与展望

(一)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

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

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

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缺乏信息共享,缺乏言之凿凿。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

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也是毫无道理的。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娱乐化节目,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

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要把娱乐化运用的恰到好处,把

新闻做的更加贴近群众,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FS:PAGE]

(二)对新闻娱乐化的展望

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无疑开创了电视新闻界的先河,而且给各大电视台起了表率作用,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典范。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什么样的新闻,最低

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

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

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新闻的娱乐化在当代是值得肯定的,它运用较为丰

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它的成功就在于新闻开始逐渐为老百姓办事情,逐渐符合都市生活下的人群,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这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会更高,一方面是遵循

新闻的规律,真实、准确、迅速的传达信息给受众,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传达方式,要多样化,要与艺术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制,成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这

样一来,就必须要做出更加贴近受众的节目,可以说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生存。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受众需要轻松,需要电视节目为他们缓解压力,所以带有娱乐元素的节

目就有了强大的生存空间。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

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

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

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

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

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

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

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

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

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从各大电视台新闻娱乐化节

目的收视率来看,都比同类节目要高很多。尤其是湖南台《晚间新闻》,在全国都有很高的收视率,加之国家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对电视节目有了导向作用,一切服务于受众。

相信新闻娱乐化会在更多的节目中得以体现。我坚信新闻娱乐化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一定会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的利与弊

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它之所以会一直存

在和发展,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所以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一)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符合新闻价值的要求。

“趣味性”这一新闻价值观念,在市场熔炉的冶炼下被重新发现,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

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新闻的娱乐价值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媒体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以至于把色情、暴力和危机当成胡椒面

和味精滥用的新闻称为“垃圾食品新闻”。以克林顿性丑闻为例,《时代》杂志驻北京首席记

者吉米•弗洛克鲁说:“人们说他们烦透了莫妮卡的故事,但数据显示,只要一有这个故事,他们便会去读、去看。”由此看来,新闻的娱乐性不但不会消解新闻价值,反而能为它们找

到更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从而加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也是追求最佳传播效果的需要。

从传播效果来看,受众的情趣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受众总是主动的有选

择的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全球传媒出现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最直接的动因是受众的兴

趣发生变化,传媒业不得不随着受众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是他

们的生命线。

《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

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

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危害很大。

第一,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娱乐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

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

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

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

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

害。

第二,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

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

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娱乐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

会公德丧失。

第四,混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都要看相当

时间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汶川地震凸显电视现场报道优势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们不知所措时,电视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充分展示了电视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报道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在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

作为观众,看突发事件,看的就是现场,没有什么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真实现场更令人震惊、感动、激奋或发人深思的了。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就是新闻发生的现场,它是电视台记者以“我”在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以最快的速度派出自己的记者奔赴灾区前线,这些记者分布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现场,他们和直播室对接后进行的报道都是以新闻现场报道为主。他们是现场目击者,记者和摄像机目击的范围也锁定了观众对现场目击的范围,他们引领观众进行现场目击。让观众看到了抗震救灾的过程、环境、人物、甚至在倒塌房屋底下救人的感人细节。镜头前,余震不断,楼房倒塌,山体滑坡,人们惊恐、慌乱、哭喊„„所拍摄的画面尽管有时摇摇晃晃,但这些不稳定、不完美的“毛边”画面,会使观众感到如同在救灾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记者把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用客观实录手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的场面和声响,直接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在现场与观众共此时

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活动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用记者出镜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摄像记者配合出镜记者的报道摄取相应画面,无剪辑地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传播。正因如此,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观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了解了突发事件的真相,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我”在现场使观众触景生情

电视新闻现场流动的画面从信息传播角度讲,具有展示全息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不仅能使观众从中了解到可信的现场、全方位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越差,观众的反应就越不明显。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易于调动观众的情感,报道中的动人场景往往把观众的注意力、情绪卷入其中,与屏幕上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灾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受灾群众的画面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报纸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另外,现场报道通过运用形象的画面和精彩的同期声,也有增值、升华新闻信息量的作用。

“我”在现场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汶川地震发生后,观众最想了解的是具体灾情、救灾过程和灾民吃住等问题,记者在现场采访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救援人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人员,了解情况,详细进行现场报道。另外,记者出镜向观众当场讲述抗震救灾所发生的一切,将事件现场和新闻人物一起带

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真实又亲切,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这种交流是语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消化。现场报道场景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广泛刺激、吸引观众,使观众自由地对声画含义作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为了让观众对震中灾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央视现场记者还动用直升机、滑翔机冒险对无人进入的重灾区域进行航拍,这样就满足了观众急切想看到地震灾害实况的需求。这种毫无记者主观强制色彩的报道,也会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也最有实力。透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这一突发事件,研究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所呈现的现场感、同步感、亲切感、参与感等优势,对于基层记者把握其优势特点、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有效作用,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创新意义。不可预知但深具魅力的现场在召唤着有思想准备的新闻记者,广大观众也期盼着与其同行。

5.南河渡网格化管理小故事 篇五

今年南河渡供电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电业局统一安排和部署,做为网格化管理的基层站所,我们担负着南河渡镇的供用电服务工作,我也有幸成为了网格化下沉人员,负责协调南河渡镇用电问题。

8月6号,一大早我刚进供电所办公室的门,手机响了起来,一看是个生号,但是想了想,我作为网格下沉人员,手机号是向社会公布的,是不是我所管辖的南河渡镇用户有什么事了,接一下: “喂,您好,我是五龙村的村长,我想向供电所反映一个问题,在我们村口机井架空线路上有一棵树倒在上面了,影响我们村机井用电,请你帮我们处理一下”。

我问了一下局体的位置,马上开车到了现场,现场位于五龙村口对面,一棵柳树被风刮折以后倒在了0.4KV线路上,镇上负责网格化管理的领导和村长已经等在那里,见我们的抢修车到现场以后,村长说:“你们可来了,树倒到线上了,我们也不敢去动,村里急着开泵浇地,群众都很着急,快处理一下吧”。

6.因时而化、商鞅变法的名人故事 篇六

因时而化,说的是国家。的政策、法令、体制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商鞅(?一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战国时期杰出的.改革家。他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有功,当上了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被封为商君,故历史上称为商鞅。

春秋战国时期,是新兴的封建制度取代腐朽的奴隶制度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当时,奴隶的起义和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奴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为新兴地主阶级推行法治造成了有利的形势。公元前361年,商鞅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了变法。

7.探讨如何将新闻故事化 篇七

新闻故事化就是将新闻以故事的形式, 用朴实、简单的语言叙述出来, 主要将新闻还有故事两者的特性结合在一起, 形成新闻故事化的特点。目前新闻界各个媒体不断崛起, 不同的电视媒体竞争激烈, 都希望收视率能名列前茅, 他们在如何吸引观众的问题上, 做了很大的努力。

去年11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市信息办报送的一条互联网信息“一对农民父子的油菜科研梦故事在网上引起热议”做出批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从中我们可以窥见, “讲故事”的能力, 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像央视《新闻联播》去年推出的《凡人善举》系列, 《河南郑州: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烟台大学保洁员吃剩餐倡导珍惜粮食》等等报道, 虽然不是多么宏大的主题, 但讲好身边的故事, 同样能传播正能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把握好时、度、效,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新闻故事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 拉近媒体与群众的距离, 亲近百姓的真实生活, 并将群众最真实的生活报道出来。以往的新闻大多是严肃性的, 而故事化的新闻大多来自人民群众, 是基层性的, 大多反映的是百姓的真实生活, 与百姓息息相关, 更加能引起百姓的兴趣。

二、将新闻故事化的重要策略

1. 挖掘好故事, 引起共鸣

一个吸引人的新闻, 不仅要有“内涵”, 还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一个故事化的新闻如果在开头的时候能够设置悬念, 引起观众的好奇心, 那么这个新闻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一个能够吸引观众的新闻, 可以让读者有看下去的欲望, 故事有兴奋点,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吊起他们的兴趣。可以适当地制造冲突, 给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增加一点活力, 调动观众的情绪, 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一个故事化的新闻往往跟它的题材有关, 适合故事化的新闻需要媒体工作者走基层, 不要忽略民间的小事, 往往百姓对自己身边的小事更加有兴趣, 记者要注意细节性的问题, 到基层去探究实际情况, 将该新闻故事化, 如实地报道, 吸引观众的眼球。

2. 运用新技巧, 讲好故事

(1) 对准主体, 锁定镜头。一个好的新闻要故事化, 需要技巧。昔日的新闻报道方式已不适用于故事化的新闻, 要改变以往的虽简练但严肃、又缺少人情味的语言文字风格。基层化的新闻大多是真情流露, 是一线记者现场的有感而发, 更具真实性, 朴实的语言更加具有亲近感, 即使没有华丽文字的修饰, 也显出故事的真实感情, 打动人心。好的新闻不仅靠记者的能说会道, 更重要的是真实的镜头, 它直接决定了该新闻的具体性、真实性和细节性, 而这些考验的是摄影师的摄影技术以及视觉的敏感性, 坚持拍下现场的重点以及细节, 不漏掉任何一个具有新闻价值性的内容。一则新闻要有主体, 而镜头要面向主体, 将主体最真实的感情变化拍摄出来, 将看到的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2) 关注细节, 流露真情。对于一则新闻来说, 细节很重要, 一个优秀的媒体工作者要注意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情感变化, 新闻主体的表情与情感变化是新闻情感的关键。我国新闻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尚不完美, 需要记者从采访的角度与节目的报道中寻找原因, 改变这种情况, 从平民的角度去对待问题, 让新闻更加地体现出人情味, 从而打动人心, 引起百姓的共鸣。一个小小的细节, 往往是最打动人心的, 而这需要媒体工作者用心去捕捉, 不求用华丽的语言去加以修饰, 只需要用真诚去讲述出来。

(3) 改变文风, 亲近百姓。除了细节上应该注意的问题外, 还有一点就是在走基层的过程中, 要放下自己的身段, 亲近百姓, 实现零距离的采访与拍摄, 更体现出走基层的含义。新闻的故事化还需要媒体工作者的创新与改变, 以往的政府报告式不仅严肃又乏味, 而且官方语言运用过多, 百姓听得是云里雾里, 这样的报导方式无趣味性, 百姓也不感兴趣。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方式——故事化, 以基层为基础, 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做到体贴民心、为民解忧, 是一名优秀记者的责任所在。

三、新闻故事化应注意的问题

1. 避免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为了提高收视率, 许多媒体都在倡导新闻故事化, 新闻的故事化纵然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新闻资源的缺乏, 使那些并不适合故事化的新闻, 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现给了观众, 因为性质的不同, 某些媒体工作者为了延长节目的时间, 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这就使原本小的问题被扩大化, 体现不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因此, 在选择新闻故事化的同时, 要选好故事化的题材, 哪些适合故事化, 哪些不适合故事化, 需要媒体工作者认真斟酌。

2. 遵守新闻的基本原则

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性, 如果一则新闻违背了它的真实性, 那么它就没有了新闻的价值, 相反的还带给观众负面的影响, 不真实的报道误导观众。由于故事化的新闻带有浓厚的感情基础, 能够打动群众, 吸引观众, 但不能因追求情节而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如果一则新闻失去了真实性, 那么它便没有了新闻的真正意义。一个真正的媒体工作者要遵守新闻的基本原则, 媒体工作者要有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并遵守新闻的原则, 真实地报道自己所见到的, 所听到的, 所了解到的一切, 避免误导观众, 警惕新闻报道故事化带来的负面效果, 不要因此毁坏新闻报道的真正意义, 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用最真的情感去吸引群众的眼球, 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 体现记者的职业道德与精神。

3. 避免脱离故事化新闻的意义

新闻界中的激烈竞争, 激发了许多媒体的创新, 为了吸引观众, 媒体工作者在挑选故事化新闻题材时, 往往根据观众的口味, 否则播出来的内容, 不仅群众没有兴趣, 也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因此在挑选题材时, 他们往往挑选那些比较有趣味性的, 而与此同时在新闻的报道中又将故事中的某个较趣味性的内容放大了, 如果为了哗众取宠而在新闻的报道中使用大量的粗俗语言和低俗的画面, 不仅让人觉得该故事化新闻的庸俗, 还侮辱了新闻本身的意义。

当今的新闻媒体正处于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风采, 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寻求创新之路。故事化的报道新闻是一种更具感情色彩的报道方式, 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体现了以人为本、亲近人心的精神。选好故事并讲好故事, 把人心最深处的感情表达出来, 才能打动观众, 传递正能量。

摘要:新闻是广大人民群众想知道, 应该知道但不知道的重要事实, 媒体工作者要对重要的事实进行及时报道, 并且要将事实的真实性如实地报道出来。好新闻都是有共识、有标准的, 既要顶天, 也要立地, 要让新闻更加生动、贴近, 让群众喜闻乐见, 也要贴近民心, 说出群众的心声。而要将新闻原本枯燥的一面, 用朴实、感性的语言文字代替华丽的文字来吸引百姓, 需要媒体工作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该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况, 并由记者或者主持人用最真实的感人的话语将其叙述成故事来引起百姓的注意力, 引起受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真实性,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波.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J].职大学报, 2010, (3) :109.

[2]戴琰驻马店电视台.论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N].驻马店日报, 2009.

[3]杨秀娟.汝南县广电局新闻中心.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问题探析[N].驻马店日报, 2010.

8.故事化新闻探析 篇八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审“趣”模式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存在哪些具体的形式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奇趣”。猎奇性带来的反常性的效果,常常能激起观众强烈的知晓欲望。在故事化电视新闻中主要表现在奇人奇事的展示上。特别是对民间功夫奇人特异技能的全程报道,已经成为当前很多晚间新闻类节目的“卖点”。如赤脚在刀尖上跳舞,单掌隔物碎石,用眼睛吹气球等等。此外还有平凡人的不平凡的举动,如老翁生吃活蝎,以玻璃为食的人等。

奇趣不仅属于事实本身,也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首先在情节的时间顺序上,故事化电视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现在进行时的时态,抓住新闻事件过去和未来两端,充分地延展故事,为观众提供一条时间隧道,身处其中不仅可以回头追溯事件根源,也可以向前展望明天可能的影响。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倒叙、补叙、插叙等叙事手法。这些手法让各种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形成交锋的动感。在不断发生的冲突中,打破观众的日常经验,形成情节的陌生化,不断激起观众的期待视野。但是这种任意的时空转换、情节安排,很难让人在纪录片与新闻之间做出区分,因此极大地降低了新闻所特有的追求客观真实的存在价值。

“情趣”。故事化电视新闻充分调动各种电视语言的表现功能,使某些新闻事件充满低俗的情趣。新闻主播对各种非语言符号“驾轻就熟”的运用,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包括笑、挑眉毛、瞪眼睛等动作来调侃新闻内容。此外,拟人化的配音、背景音乐、字幕也轮番登场。把严肃的新闻变成了幼稚的动画片。有的则强调新闻叙事所传达出来的内涵,突出表现在对时空要素的控制上。如以快动作画面表达“追赶”或“幽默”之意,以慢动作表示“柔和”与“亲切”,而以正常动作提供“客观”报道的背景。这种表现形式改变了事件原始的时间结构,重建了事件发生的原委,使报道内容不同程度上背离或歪曲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

“理趣”。有学者指出,当前媒体竞争的是观点,独树一帜的观点是衡量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在以审“趣”为模式的电视新闻中,趣味成了价值判断的中心。传统的道德教育价值判断正在被趣味价值判断所取代。此类新闻中,电视主播凭借特有的话语权错把恶趣、俗趣当理趣,歪曲甚至颠覆公认的传统价值观念。特别是在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上,在肯定性思维的作用下,在伪宽容的心态下,一味地追赶所谓的前卫社会思潮。并把一些阴暗面冠之以弱势群体,堂而皇之的从后台拉向前台,以此来满足集体偷窥欲,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某些电视主播、利益代言人群起鼓噪,观众在强大的舆论面前陷入了恶性的沉默螺旋,失去了应对生活所应有的从容。

通过上述分析,一个疑问可能由此而生:审“趣”模式在电视新闻中何以成为一种潮流?

首先,电视新闻作为文化消费商品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被强大的市场力量所俘获。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传媒产业的逐渐强大,电视频道迅速扩张,使之失去了昔日稀缺资源的显贵身份。因此,众多的频道与新闻来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形成了紧张的对立关系。在信息源的争夺中,同一热点新闻事件,面对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媒体的竞争,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面对困境,电视媒体纷纷转移了竞争的焦点,变被动发布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正所谓,新闻来源同一,讲法各有不同。于是一种全新的故事化电视新闻审“趣”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其次,既然趣味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我们不妨从视觉审美范式的转变中去寻找答案。传统的电视新闻为了实现客观真实的新闻理念,认为电视符号只能发挥忠实记录功能而不能展示其表现价值,否则便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因此电视符号只是构成新闻真实的零部件,它的价值完全附属于新闻真实的价值。然而在审“趣”模式中,新闻事实与电视表现的界限被打破,电视符号被赋予了表现功能,它主动参与新闻的重塑过程,各种趣味元素被电视符号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次,就观众收视心理来讲,陈旧的形式即使再完美,如果长时间的固定不变,也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最终被观众所抛弃。从这一角度来说,审“趣”模式形成了电视新闻的陌生化表达。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现在……这是……”的报道风格,强化了新闻主播点评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为了追求趣味,新闻在编排上,把压缩的新闻信息延宕开来,带有冲突性的情节不断走上前台,环环相扣的故事化展示,把传统扫视行为变成盯视行为。

趣味化作为当前的一种潮流,如果单纯从观众心理适应角度,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但是说到底这是电视商业化的需要,不是观众的真正需要。长此以往必将给传统的电视新闻理念带来很大的冲击,也必将给电视新闻实践带来混乱。

电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满足大众需求时,不是简单的公共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全面审视和在适当反思条件下作出的公共选择。大众“所要的”与“所需的”也许正是这类电视新闻节目亟待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初一期末考试政治试卷下一篇:美丽的菊花550字作文